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6 16:20: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校德育基本途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

篇(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加强对句型的感知与理解。例如,为了教学生“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师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悬挂了一个气球,邀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触摸气球的竞赛,并发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气球;女生则没有触摸到气球。这时,教师很自然地指着男生问其他学生:Does he iump high?学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着女生问:Does she jump high?教师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这样。学生就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该句型的意义。

二、设计旧知铺垫。巧妙呈现新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提示新、旧句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句型的意义。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B》(译林版,下同)第三单元“What can you see?”时,有一位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已经学过的“Can you…?”会话,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停车场的夜景图。随着一束模拟探照灯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车辆,教师逐个说: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将光束聚焦在一辆小汽车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引导学生答:Ican see a car.这种从旧知引人人手,通过铺垫性操练,引导学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学生会学得轻松、活泼。

三、强调意义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小学英语句型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采用循环式编排方式。以时间表达的句型为例,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关单元安排了时间表达的不同句型,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综合复现”的原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七单元“A busy day"时安排了4个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教具钟。T:What’s the time?(旧知)S1:It’s three o’clock,(旧知)2 教师将时间拨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旧知)3 学习新句型后,教师让学生向教师提问。S3:What time is it?(刚学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师出示新旧句型,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47-01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中国学习联盟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2.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2.1 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教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2 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2.3 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动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育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篇(3)

由于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当前,大多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些学校则干脆停开体育课。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上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资、经费缺乏等,但最根本的思想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同仁商讨。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的常规组织教学。体育课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如:整体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课堂纪律等常规训练。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行动,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种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记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充分地准备。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利用趣味游戏等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奋地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使学生的情绪放松。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的兴趣。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体育课中,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形式,起到巩固和亏大体育课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外活动要积极投身到学生活动中去,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尊重你,支持、配合你。坚持“两操两课”活动。课间操、眼保健操,不光要强调学生快速到场做操,而且要不间断地提醒他们,做操不光是为锻炼身体,更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绩。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了良好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课间十分钟和课外活动也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指导。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添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养,也有效地巩固率体育教学效果,促使他们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

篇(4)

近年来,我校在语文学科进行新课改,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要充分上好每节课,教师就要让学生提前明白老师讲课的思路,所以“导学案”便成为联系教师、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在“学教一体化”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别看一份导学案只有一张八开纸的大小,它发挥着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张纸是同一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分为提纲导学、合作探究和反馈运用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灵活机动的课前五分钟。

每节课我都会抽出五分钟让学生主宰,第一节预习课前让每个学生到前后黑板上板演每一课的文学常识、生字词语,因为双基教学不可忽视,而且近几年来的中考也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考查。第二节展示课前让每组出一名同学板演本小组在此次展示课上分到的任务。这样,短短的五分钟既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又达到巩固知识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序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三)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往往会有意外的精彩生成。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生成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料的精彩。面对生成的精彩,教师若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打破预设,调整利用,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就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在实际教学中精彩可生成在“兴奋”时,生成在“平等”中,生成在“机智”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不论是以学生为本,还是当课堂情境出现偏离的时候,教师能自信把握,不让它成为“败笔”,这就是教学机智。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教师没有对“思想”与“机智”的正确认识,就不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篇(5)

2 创设有趣情境,让学生在主动中学英语

语言学习如果脱离了情境,语言就难以进行恰当的表述,难以发挥其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关注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提升学习的自觉性。一是创设课文情境。在教学“Let's go tn thepark”,一课时,我在教室里布置了很多不同的地点,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公园、动物园、电影院外,我还增加了北京、上海……学生不停地在这些地点之间穿梭,乐此不疲。由于有了特定的语境,因此学生学习气氛高涨,并能根据所设场景,将所学的相应语句恰当地运用进去,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语境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二是创设角色表演情境。课文的教学我喜欢分角色让学生表演。比如,在服装类单词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服装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把课堂推向了。三是活用教材中蕴含的情境因素。如教科书中的精美插图,卡通化的人物形象等,这些材料的选编完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教学中,我们可以活用这些资源,教唱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歌谣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

3 注重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应用中学英语

篇(6)

一、适时引导,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适度地进行指导。对那些阅读速度很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再阅读一遍,面对那些速度较慢的学生则要重点进行观察,必要时可以给予一些提示,但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还要通过观察,及时捕捉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学习。例如:在阅读《卧薪尝胆》一文中,有些学生对于题目理解较全面,能够快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而有的学生理解比较费力,无法较快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如越国打了败仗,越国人民家破人亡,勾践万般无奈。学生无法从语句中读出勾践的无奈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读相关语句,联想出勾践的万般无奈。又如,学生不太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一读“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文大意,增加阅读兴趣。

二、示范朗读,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表率作用。教师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绘声绘色、入境入情、抑扬顿挫都会传染给学生,学生也会学着教师的情感动作去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教师便能将自己的阅读技巧传给学生,包括阅读的节奏、阅读的方法。例如:在阅读文章《的扁担》《梅兰芳学艺》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阅读,将文章的感情融入其中,通过人物情感描述表达人物思想,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带到阅读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能够提高模仿表演能力,进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环境的创设以及阅读氛围的营造,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利用课堂时间向全体学生宣讲读书的意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让学生明白:要多读书,即博览群书,手不释卷;要读好书,读名家名人,读名作名篇;要善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浓郁的读书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就会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兴趣也自然而然得以提升。

四、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创设一个与原文相适应的意境,如诗歌散文以音乐相配、记叙文以课本剧相配、说明文以图片相配,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切身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现代文章阅读过程中,大多文章都是图文结合,只有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使学生移情、入情,学生才会不知不觉地走入课文,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讲给学生,并且让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这种感情。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会体会到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的情感,而且通过自身回想体验,能够切身地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自觉地融入阅读当中。

五、启发诱导,激发阅读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将那些经典、健康、内容丰富、具有意义的书籍文章介绍给学生,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当然,前提是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要博览群书,多阅读精美文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启发诱导,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文章《台湾的蝴蝶谷》《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等文章时,重点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诱发学生在心底里想去那儿一游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课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文章《航天飞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科技文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要引导学生阅读科技文章,并且通过阅读科技文章,从中探求真知。同时,引导学生从人类智慧、名人的成长足迹中得到一些启发,并把那些名人作为自己的榜样,从而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教师要从适时引导、示范朗读、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五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

篇(7)

1、关注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背景材料,是产生数学概念、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条件。数的运算教学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数学地描述问题、数学地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有关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规律,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的运算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能使学生的运算能力、数学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2、重视基本口算。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教学笔算之前,都会安排一些口算作为笔算的铺垫。教师也应该把口算训练贯穿于计算单元教学的始终,这是从时间上考虑的。从形式上来说,口算训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如“开火车”、“接力赛”、“抢答”等等,努力做到不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3、算法、算理并重。在计算过程中,算理和算法是相辅相成的,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相关研究表明,算法是自动化的,即使在不知道其背后原理的情况下,仍可以掌握和使用。但算理的探讨,有助于探索算法、掌握算法,还因为计算教学不仅要着眼于运算技能的形成,更应探讨并努力实践如何将“基本技能”变成发展学生各种“过程能力”基础。

4、放大题组效应。苏教版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题组,既有口算题组,也有体现算法迁移的题组。通过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在联系、渗透以及比较中放大题组关联的特征,使题组中的每一题在训练中“增值”。

5、适时适当记忆。口算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计算则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领域。课堂上,在关注问题解决的同时,不可忽视相机的计算能力训练。让学生熟记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熟记乘法口诀,几乎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认可的事,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数值、公式、计算结果往往重视不够。像小学阶段常见的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结果、20以内自然数的平方数、圆周率的一至九倍值,甚至常见的圆周长和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结果等,我们都可以安排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整理与记忆。

二、课外练习,精心设计

1、把握体系,在孕伏上下功夫。从四年级开始学习的倍数、因数知识,到五年级学习的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化简比、第三学段解方程组等知识的必要孕伏,是教师要花大力气教好、学生要努力学好的内容。

2、精练勤练,提高练习实效性。计算技能的形成,除了计算教学的科学指导以外,还有赖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进行巩固。在计算教学为主的单元,宜采用化整为零的训练策略,坚持天天练。

3、适时反馈,解决好个性问题。计算问题相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应该说难度不是太大,但是,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计算上体现得也极为明显。像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内容的竖式计算,还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简比等,计算步骤比较多,计算过程也较为复杂,少部分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也不易掌握计算的规范格式。我们发现问题后,都会找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当面订正做错的题目。这样可以发现学生是在计算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基本计算没过关,还是不理解算理?还有是不是算法当中有不必要的步骤?要是发生错误的学生较多,就在课前让学生板演,再逐一检查和纠正。

三、自主学习,评价跟进

篇(8)

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那音乐是什么呢?我国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美的结晶,优秀的作品是伟大时代的脉搏和优美心灵的流露。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音乐的起伏、强弱、快慢,必然会引起人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映。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一致强调音乐在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生活、形成社会需求的道德精神、抒发内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音乐同样肩负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提高人的审美意识,锻炼人的记忆力,洞察力理解力,启发和培养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音乐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人们的情感,改善和调节周围的人际关系,起到陶冶情操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快乐。

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生活因有了它变得更精彩,音乐与人类同在。

2.学好音乐的关键在于基本音乐能力的提高

音乐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包括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在音乐的综合能力中还有另外两项非常重要,那就是作为基础能力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最高层次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分辨的能力,分析的能力,记忆的能力,鉴赏的能力。

铃木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才生下来的孩子依从大自然赋予的,要生存下去的生存机能,在所遇到的环境中适应着那种环境而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同样,音乐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得来的。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贝多芬或是莫扎特,但是一个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人,长大必然热爱生活、气质不俗。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于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具有基本的音乐素养。许多人听到不熟悉、自己不喜欢的音乐时,都会一味地摇头说:“不好听,听不懂。” 其实,音乐并不神秘,只是他们不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要想“听懂”音乐,必须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否则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铃木说:“没有天生的音盲,音盲是由于千百次听音盲父母唱摇篮曲造成的。”他还说:“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想要有“欣赏的耳朵”就必须从小培养听觉能力。音乐听觉是在听觉上要求出来的,而且开始愈早,将来的效果就愈好。

3.影响提高基本音乐能力的因素

篇(9)

作为高中一线英语教师,我们所承担的任务就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全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从事高中英语的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牢固确立课改新理念,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认真分析旧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做到“对症下药”,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课改理念融入到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指导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与提高。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趣促学,打造高中英语愉悦课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英语学习,兴趣为先。高中生在经历了义务阶段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在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英语学科与语文学科不同,它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在叙述、表达等方面与学生从小就会用的母语有着截然的区别。如果说语文学习靠的是学生对母语的热爱的话,那么英语学习则需要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大,那么他在英语方面的收获就会越多;反之,学生只会越学越糟,与英语也会渐行渐远。既然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英语如此重要,那么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中生,要对学情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层次性、趣味性、探究性引导,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问题材料进行感知、思考和想象,加强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总结,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还要讲究提问的技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一定高度的,并且问题还应该能让学生思维的打开、打开再打开……。当然,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第三,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基于高中生原有的英语知识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富有情趣的交流情景,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加强合作,打造高中英语活力课堂

小组合作探究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语言性学科,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需要学生们通过小组内的互动式交流来实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英语课堂中所讲授的语言知识得以巩固,言语训练得以达成。总之,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技能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分组时要讲求科学性。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是有结构层次的,因此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特长缺点等实际情况,根据这些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情况分成实力相当、优势互补的小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各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和竞争氛围。

第二,教师要控制每一小组内的成员数量,一般来说4-6名即可,不宜过多。人数过多则会出现组内成员间相互推诿或者分工不均等现象。

第三,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只需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组内交流的能力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善于总结和归纳、学会分工配合等,进而为合作交流效果的提升做好铺垫。最后,在小组合作交流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并注重全班的总结工作,对于此次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合作交流的效果。

篇(10)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数学活动的心理需求

心理研究结果显示: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心理需求的支配,这种情况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不知疲倦地玩闹,那是因为他们打从心底里喜欢玩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他们的这一特点,多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学。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欲望。

二、紧密联系生活经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要想真正学会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就必须把握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和应用途径,或利用生活经验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数学化”,再通过数学途径来解决生活问题,或利用生活经验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数学的学习必须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不断引发思考,迸发出新知识的火花,实现经验的积累和升华。

在具体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多联系生活中形形的图形和几何元素,利用它们精彩绝伦的变化来吸引学生们,使他们对图形和几何更加敏感,能够及时分辨、组合……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动静态图形的感知,可以巩固几何图形的表象及其变换特征,又能丰富“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的经验。

三、运用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时,除了基本知识和定理的传授之外,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实验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引发学生去开发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领域。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要动手、动脑、动嘴,参与数学实验的建立、数学实验的操作、数学实验的总结等全过程,从而掌握数学实验的步骤,能够自主自动地进行新的数学实验。

例如,我在执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测内角总和可能是多少度,再让小组长从信封里掏出课前准备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方法、合作检验自己的猜测,结果有些学生用量一量、加一加的办法得出每种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有些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通过拼一拼便得到了平角,自然就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上述两个实验形象生动,不仅让学生获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还给他们树立了“图形与几何”领域动手学习的基本意识,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为今后应用做准备

没有人可以替别人去生活,同样也没有人能够替别人去积累经验。在经过以上的经验积累之后,学生的数学活动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就容易遗忘或是对后来的学习不起作用。我校的一位老师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在对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了复习回顾的基础上,出示平行四边形,并向学生抛出问题: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求它的面积吗?学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教师便相机提示学生:能否将平行四边形变成别的图形?学生一下子转过弯来了,立刻动起来了,他们通过对学具的观察、比较、分析、猜测,又经过剪剪、补补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后很快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然后,又引导他们对原来的图形和割补后得到的长方形进行观察、对比,找出两者的关系,学生便如教师期望的那样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又适时地引导他们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追问:“从中你又悟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在求图形面积时,可以通过割一割、拼一拼的方法,把图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这样就给学生树立了要学会灵活的运用知识的意识,更让他们及时地做了经验总结,为后面学习中合理应用这些经验,探索到新的知识做了准备。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活动经验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数学活动就能够获得。我们要将它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进行长期积累。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是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院校,我们的高职教师要寻求专业的发展首先必须研究所在学校的特点,研究学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方向,并主动把教学与之相结合,而不能停留在单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上。高职教师结合所在院校的办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高个人的专业发展。

1通过在职教育、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专业知识和素质

1.1在职教育

近年兴起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效率高、操作性强的在职培训方式。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自从学院定位为高职高专教育后,学院先后组织了多次全员在职培训,让教师了解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以此来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1.2主动融入企业,提升专业能力

1.2.1到相关企业调研

我们的高职教师绝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从企业中或行业中来的较少,如果我们的高职教师不了解专业的特色、行业的特点,就不可能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不懂专业、按照统一的体例和难度进行教学必定造成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的脱节,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1.2.2到企业中顶岗实践

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实践将教师安排到行业中顶岗学习,以便获得直接的工作经验,使教师的专业得以拓展、提升。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努力成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机电系所有教师基本上都有到相关企业学习和顶岗实践的经历,这些教师在工作环境中迅速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目前,学院机电系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结合校本特色改革教育教学,提升科研能力

2.1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院校财经学院的教师团队密切结合本校特色和行业岗位需求,全程参与了教材的编写、课程实施方案的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了《经济法》、《基础会计》、《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知识》等课程。这些校内开发的教材,不仅被应用于日常教学,还成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教材。

2.2主讲企业培训课程

为学院所依托的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与支持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有效途径。我们的高职教师为企业员工授课,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可以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继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2.3利用专业优势,参与企业科研

高职教师要结合教学进行校本特色的课题研究,通过立足本校实际搞科研,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我们的教师不仅可以发挥自身所学的专业优势与学院其它系部科研方向相结,还可以通过在探索本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研究领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样教师就能找到所学专业与学校职业特色相结合的切入点。

3高职教师教学过程中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高职院校领导的支持

为提升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领导要对教师的专业学习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要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措施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领导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开发并不断增值的资源,通过对教师发展的规划与管理,能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3.2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特色专业,为此,教师应根据所在院校相关专业,结合自身实际能力和自身兴趣来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并积极在相关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3.3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高职教师要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学院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完成自我反思。当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身职业需要的时候,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成长动力,滋生“充电”自觉性,从而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3.4以考促学,丰富职业成长经历

教师还应当积极参加一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高水平的能力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理财师、高级电子商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经济师、物流师等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等。通过这些考试。教师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应试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

4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职能、素质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重新学习、终身学习正在成为高职教师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立足本职工作,搞好校本研究,把课题建设、科研工作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尽快地形成学习、工作、研究三者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方铮炀,女,副高,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庆原,石令明,左妮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叨[J].教育与职业,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