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审美的理解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异丙基肾上腺素;美托洛尔;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心室重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toprolol on plasma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in ra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Methods 80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e isoproterenol (ISO)-induced heart failure group (n=70) receiving a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ISO (170 mg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twice and the healthy normal group (n=10) receiving a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0.25 ml of normal saline twice. At the 6th week,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 were measured by echocardiogram, the remaining rats, with a LVEF≤45%,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heart failure control group (n=13), metoprolol group (n=14,8 mg/kg-1· d-1, i. g., ). At the 18th week, th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HR, LVEDP, LVSP and ±dp/dtmax; LVWI was measured after LV morph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NF-α in plasma was examined by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①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heart function significantly deteriorated; VWI, LVWI and the plasma TNF-α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Key word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soproterenol; metoprolol; rats; TNF-α; ventricular remodeling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的共同转归,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研究认为心衰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而介导的心室重塑过程[1]。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有降低心功能、促进心衰发展的作用[2-3]。本研究以心衰大鼠为实验模型,观察美托洛尔对血浆TNF-α 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药物 盐酸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preterenol, ISO; SIGMA;Lot No: I5627 );美托洛尔(metoprolol; AstraZeneca;Lot No: 0604045)。
1.2 造模及分组 9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80只,购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70只,皮下注射ISO (170 mg·kg-1, 分2次, 间隔24 h),空白组10只,皮下注射生理盐水(NS)0.25 ml[4]。造模6周后,应用彩色超声监测仪(型号:HP SONOS 5500, 探头频率7.5 MHz)以二维成像模式在左室短轴切面位于肌水平测量相关指标,测定值均为5个心动周期测定的均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即为造模成功[5]。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心衰对照组(NS 0.1 ml· kg-1·d-1灌胃,n=13)和美托洛尔组(美托洛尔8 mg· kg-1·d-1灌胃,n=14),同室常规饲养18周,饲养环境( 22±2 ) ℃,常规饲料喂养,自由饮水,观察大鼠的饮食、毛色、活动、紫绀、水肿等一般性状,每周称体质量(BW)。
1.3 血流动力学检测 18周实验结束,将各组大鼠腹腔注射麻醉,以自制充满肝素生理盐水的导管,经颈动脉插入左室腔,并连接压力换能器。分别测量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所有信息由BL-410生物机能检测系统记录并采用BL-New Century软件进行分析。检测结束后颈动脉放血,低温离心,分离血浆,密封,- 20℃ 冷存(备用)。
1.4 血浆TNF-α检测 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TNF-α,放免试剂盒购于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批号:20070203)。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5 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采血完毕,采用脱颈法处死所有动物,迅速摘取心脏,肉眼观察后,剪去周围大血管,在冰生理盐水中洗净血液,滤纸吸干,称重。沿房室交界处去除左右心房,用电子天平(精确度0.000 1 g)称取心室质量(VW),再剪去右心室游离壁,保留左心室及室间隔,称取左心室质量(LVW)。分别计算心室质量指数(VWI,VW/BW)、左心室质量指数(LVWI,LVW/BW)。所有标本于10%甲醛中固定24 h (4℃),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沿左室长轴线每隔1 mm横断面切取5 张(层厚4 μm)切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①心肌纤维有无肥大、变性、坏死;②间质有无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③心内膜、心外膜有无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各种病变按由轻到重的程度分别评分为1、2、3、4分,无病变为0分[6],累加每组每只动物所有分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一般性状 与空白组相比,心衰对照组大鼠普遍出现:毛色暗黄,纳食减少,体质量增加缓慢,口鼻紫绀、有血性分泌物,明显气喘,足爪水肿,活动减少,抓取反应差。与心衰对照组相比,美托洛尔组大鼠心衰症状明显好转。
2.2 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见表1。心衰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HR、LVEDP显著增加(P
2.3 TNF-α、心脏质量指数检测及病理评分结果见图1。心衰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血浆TNF-α、VWI、LVWI及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
2.4 心脏组织病理学结果 空白组心脏表面光滑,颜色红润;心衰对照组心脏表面黯淡,颜色暗紫。光学显微镜下示:心衰对照组心肌细胞肥大,部分心肌细胞有嗜酸变性和(或)坏死,病变呈灶性或弥散性分布,主要位于左心室壁,部分大鼠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增生的结缔组织呈条索状或斑块状;美托洛尔组病变较心衰对照组明显减轻。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图2A~C),空白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可见横纹,心肌细胞核呈卵圆形,较大,着色较浅,位于肌纤维中央,未见心肌细胞肥大现象;心衰对照组可见肌纤维及间质发生坏死,心肌纤维增粗、拉长,胞核着色深,细胞排列疏松,横纹不清楚或消失,局部组织纤维化,间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等;而美托洛尔组较心衰对照组明显好转。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图2D~F),空白组未见明显胶原组织增生;心衰对照组心肌细胞周围胶原组织明显增多,部分心肌组织被胶原组织取代,出现心肌纤维化,左心室心肌间质纤维胶原明显增多、增粗;美托洛尔组心肌细胞周围胶原组织含量和纤维化程度较心衰对照组明显减弱。图1 血浆TNF-α、心脏质量指数检测及病理评分结果
3 讨 论
TNF-α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是导致CHF 心肌损伤的重要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其可引起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心室重塑、氧自由基释放增加、心肌及内皮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7]。血浆TNF-α 升高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扩大、左心室重构及运动耐量下降,从而促使心衰进一步加重,以致造成恶性循环。TNF-α也对成熟的心肌细胞及肌细胞有浓度依赖性的负性肌力作用,用TNF-α持续灌注大鼠心脏,可导致时间依赖性的心室功能降低并使心脏扩大,可能与TNF-α可通过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导致心肌NO 产物增多,减弱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有关[8-9]; TNF-α也可诱导氧化应激,使与心肌TNF-α及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与凋亡有关的基因过度表达,启动细胞凋亡,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发生,而导致心室扩张、间质纤维化[10]。此外,研究还发现TNF-α 可通过核转录因子(NF-κB)激活心肌组织金属蛋白酶,引起心肌重构,导致心功能减退[11]。
研究发现心衰患者经美托洛尔治疗后血浆TNF-α水平降低,心脏功能改善,左室重构逆转[12]。其机制可能是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通过上调心肌细胞膜β 受体的数量而增加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和儿茶酚胺的水平,阻断氧化应激,清除氧自由基,防止心肌细胞内Ca2+超负荷,抗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舒张期的充盈和顺应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塑、延缓心衰进程的作用[13-16]。
本实验结果显示:应用大剂量ISO皮下注射后模型组大鼠心衰表现明显,很好地复制了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造模18周后血流动力学检测发现心衰对照组与空白组大鼠相比心功能明显下降;美托洛尔组与心衰对照组大鼠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脏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心衰对照组与空白组大鼠相比,心肌弥漫性坏死、纤维化及左室重构明显;美托洛尔组与心衰对照组相比心肌弥漫性坏死和纤维化明显好转,表明心衰大鼠经美托洛尔治疗后心肌纤维化和左室重构明显好转。与此同时,心衰对照组血浆TNF-α水平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
本研究发现,ISO诱导CHF大鼠的血浆TNF-α显著上调并且心室重构明显,而美托洛尔干预能够降低血浆TNF-α及改善心室重构,提示血浆TNF-α在CHF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明美托洛尔能够改善CHF大鼠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该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浆TNF-α浓度有关。
参考文献
[1] Sakata Y, Yamamoto K, Mano T, et al. Activ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precedes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hypertensive heart failure rats: its inhibition as a primary effect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J]. Circulation,2004,109(17):2143-2149.
[2] von Eynatten M, Hamann A, Twardella D, et al. Relationship of adiponectin with markers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and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Clin Chem,2006,52(5):853-859.
[3] Suematsu N, Tsutsui H, Wen J, et al. Oxidative stress mediate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ed mitochondrial DNA damage and dysfunction in cardiac myocytes [J]. Circulation,2003,107(10):1418-1423.
[4] 李为民, 田颖, 孔一慧, 等. 异丙基肾上腺素致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的实验研究[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3, 37(5): 386-388.
[5] Davani S, Marandin A, Mersin N, et al.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an endothelial phenotype, enhance vascular density, and improve heart function in a rat cellular cardiomyoplasty model [J]. Circulation,2003,108(Suppl 1): 253-258.
[6] Rona G, Chappel CI, Balazs T, et al. An infarct-like myocardial lesion and other toxic manifestations produced by isoproterenol in the rat [J]. AMA Arch Pathol, 1959,67(4):443-455.
[7] Ceconi C, Boraso A, Mele D, et al. TNFalpha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J]. Basic Res Cardiol,2004,99(1):12-17.
[8] Hofmann U, Heuer S, Meder K, et al.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TNF-alpha and IL-1 beta impair economy of contraction in human myocardium [J]. Cytokine,2007,39(3):157-162.
[9] Elahi M, Asopa S, Matata B. NO-cGMP and TNF-alpha counter regulatory system in blood: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leading to myocardial dysfunction and failure [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7,1772(1):5-14.
[10] Panagopoulou P, Davos CH, Milner DJ, et al. Desmin mediates TNF-alpha-induced aggregate formation and intercalated disk reorganization in heart failure [J]. J Cell Biol,2008,181(5):761-775.
[11] Xu Z, Lin S, Wu W, et al. Ghrelin prevents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otoxicity through TNF-alpha/NF-kappaB pathways and mitochondrial protective mechanisms [J]. Toxicology,2008,247(2-3):133-138.
[12] 郑向清,梅霞,罗羽慧,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福辛普利和美托洛尔的干预作用[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8,22(4): 198-200.
[13] Nagatomo Y, Yoshikawa T, Kohno T, et al. A pilot study on the role of autoantibody targeting the beta1-adrenergic receptor in the response to beta-blocker therapy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J]. J Card Fail,2009,15(3):224-232.
民国文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过:“艺术是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审美教育是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术教学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情趣。最后,还要充分利用美术欣赏课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欣赏课可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一、初中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
什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一般指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其对美、对生活更加热爱。审美教育在其审美发展上可以塑造个体的人格、个性的完整。所以审美教育的具体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完善和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并提高其审美的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制约并指导人的一切审美活动,初中美术要通过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思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1.美感的培养
美术学科的特点是视觉性强,以现实形式而存在。学生要培养美术的审美形式,也就是构成美术艺术作品的最基本元素,也称艺术语言,如色彩、线条等。自然界的事物,诸如高大雄伟的山峰、弯曲流转的河流、艳丽妩媚的鲜花等都是美好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知和理解,逐渐就构成了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整体知觉。但并不是所有的审美形式一开始就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在老师没有引导、讲解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这些审美形式只是一种潜在因素,因此,培养学生感受形式美的能力成了审美教育的首要方面。初中美术课的最初阶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的美术绘画中,线条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础元素,通过线条的变化展现出千变万化的事物,所以线条在美术中是具有神奇魅力的元素。美术教师要善于用优秀的代表作品指导学生去欣赏和分析,然后使学生通过练习和时间加深对其的理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对优秀素描作品的临摹等,来培养自身对临摹对象造型因素的感受能力。
2.审美情趣的培养
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已经被许多艺术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大力提倡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这个结论可能不够全面,但也合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需要对事物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甚至看到好的作品时能产生愉悦的状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绘画的热情。美术课要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因素,使其在学生心目中转化为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热衷。情感教育的培养可以通过作品欣赏、参观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形式开展教学,内容选择上也应该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审美活动形式最初是由感受美时,所反射的情感反映,但这种感觉是审美理想的限制。初中生由于自身年龄和身心发展条件,所把握的是非标准则的错误经常发生,分辨不了生活中的美好、丑恶,对该歌颂、该批判的事物混淆不清,审美判断的不同引起的情感反应必定也是不同的。健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集中反映,这样的作品使欣赏者赏心悦目,审美上达到愉悦,所以起到了积极健康的审美教育作用。
广告是商业领域经济竞争的客观伴随物,它的产生和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间接镜像反映,但随着现代消费者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文化和艺术因素被推入到广告作品中,广告审美在这种社会语境中被彰显、突出,成为经济传播活动中的客观组成部分,广告也因此成为商业和艺术审美的结合体。
广告审美机制特性
审美机制的发生是人类完全抽象思维能力的美学表现,它是人类大脑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工具体和分解抽象两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1]因此审美机制是人类的自觉意识行为的产物。广告审美机制不仅体现传统审美的共通性,还具有一些特质,即审美客体(广告作品)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共存。广告是一种实用性艺术综合体,构成这个综合体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和谐。内容美,主要指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不能对产品进行不实说明。内容美是广告作品的基本要求,它的判读标准比较统一,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它是广告审美发生的基础。形式美,主要指广告语言的流畅、色彩的协调、节奏的明快、韵律的悦耳等。这种美贴近传统审美,没有固定的审美标准。广告只有将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给人们愉悦的感觉,才算纳入了审美机制。
信息性和艺术性的共融。广告的审美发生必须以广告信息的确定性传达为前提,即广告的诉求点必须能够准确进入受众的认知、理解和接受的过程。[2]与此同时,广告形式的艺术化展示构成广告审美的主要对象,二者互为需要。广告的说服性目的要求广告信息的传递应该是准确的,要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购买理由。消费者对产品特点的理解也不能模糊化、含蓄化。当然,广告作品的形式艺术化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不能是意境美的无边缘展示,否则广告的经济目标就会消失,广告和艺术的边界就会消失。
广告审美的特点
功利性审美模式。在传统美学中,“功利性”是指事物属性和社会满足之间的关系,即对生存和实用性需求的完成。传统美学认为任何审美活动都必须而且应该是非功利性的。但实用美学认为人们可以在“实用”的基础上完成审美发生,具有功利性目的的活动中也可以伴随着审美发生。事物之所以被纳入审美对象,主要是由于人们用审美态度审视它,审美态度决定了审美发生。
非功利性审美主要是指完全摒弃实用功能,以一种纯粹的静观审视事物;功利性审美主要是指事物在发挥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发挥审美愉悦功能,在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交会中理解事物。前者主要是指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发生,正如康德所描述的审美唯一特质就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对象。[3]主要是指对绘画、雕塑等纯粹艺术形式的审美认知活动。后者主要是指对建筑、广告等实用领域艺术形态的审美。
审美态度体现一定的非主动性。审美态度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用于开展审美实践的意识动力系统的一种表现。传统审美态度是主动的,即整个审美机制发生过程中的审美接触、审美理解、心灵感动三个部分都是绝对自由的,因此通常情况下,审美活动是主动的,是审美主体自觉自愿的一种情感愉悦,甚至是一种见到、听到审美因素而无法自控的一种审美直觉。但广告审美活动却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非自由性,审美接触机制中的非自由性尤为明显,即消费者接受审美客体的动机通常不是自觉自愿的。广告和艺术领域的审美截然相反,人们接受艺术审美的过程通常是主动寻求审美因素,以便实现审美情趣的完成。在很多时候广告审美是消费者“被动”观看广告时的附属物。
审美关系和说服关系互融。1.审美关系。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主客体在没有进入审美活动之前,都是相对自由和独立的,他们不具备,也不需要具备互为依存、互为共荣的关联关系。但广告审美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关联紧密,他们并不是彼此独立发展。广告作为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存在依赖性很强,这主要体现在审美客体就是为了审美主体(消费者)而出现的。广告进入社会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传递产品信息,成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消费者这个端点,广告不可能存在,即便存在也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2.说服关系。广告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除了是审美主客体关系外,它们还具有说服和被说服的经济关系,即广告尝试并且努力说服广告受众。这种经济利益将广告和受众推向了说服和被说服这对具有对立性的矛盾中,审美活动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淡化,甚至被撕扯。而这种关联关系是不存在于艺术审美中的,艺术审美强调的就是在游戏中感受心灵的升华,从审美发生的那一刻起,二者就是非矛盾的。因此,说服关系是基础,审美关系是条件。广告的审美关系与说服关系在艺术和经济的交会中发生发展,凸显了广告审美生存空间的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2-0077-02
作者简介:李茂泉(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艺术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审美可以说是不可或缺,并且是有一定深远影响的“核心体”。在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中,艺术审美教育能让学生充分地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从而实现艺术美的“生活化”:艺术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等都有一定的提升和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中小学生艺术审美观念正处于一个提高和上升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重点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审美教育已成为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什么是艺术审美教育,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何种地位,它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运用,最终如何体现其划时代的意义,这都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比较
广义的艺术教育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美学或艺术学原理,在学生中开展审美教育,从而来不断地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性和性情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提及审美教育即美育,那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审美教育,主要包括审美能力素质和审美精神素质的教育两方面内容。用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评判去培养受教育者,来提高审美境界,使审美走向超越、自由、创造的新高度。当代,审美能力作为艺术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多数学校教学中往往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确实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很大的一致性。但认真追究起来,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审美教育,二者是有差别的。最基本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教育不仅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还具有非审美教育功能。虽然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不能等同,但二者互相渗透融合,互相借重,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素质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利用多种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形态来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思维、辨识,全面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审美教育,可以说对素质教育的实现起重要的作用。艺术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相通的培养方向,艺术审美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并且成为受教育者最易于接受的,也是最有活力、最贴近生活、最富多元化的一种教育形式。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艺术审美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目的和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可以说艺术是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的。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从学龄前儿童的启蒙到成人社会对审美的继承,都把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作为审美情趣培养的一个基本艺术修养。但要真正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的人是用艺术欣赏的眼光不断从社会中发现美、积攒美、表达美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将欣赏中的感性画面上升为理性认识。欣赏者将再创造和再评价作为艺术欣赏的一种辨识力,不断通晓艺术的基本常识,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功用和现实作用[2]。
(二)健全艺术审美,发挥想象创造
通过艺术教育对人性的培植和塑造,来净化人的心灵,克服内在的精神异化,使理性与感性相互统一,使人的心灵更加成熟。“自我”成为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培养人的视知觉、提高主体与客体的同构对应能力,发挥主观想象创造力。
(三)陶冶艺术情感,培养人格品质
艺术审美教育绝对不是单纯简单地引导学生完成一幅作品,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不断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表现美的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表现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表现力,使学生得到了“艺术美”“个性美”的健康全面发展,可以说艺术审美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艺术审美教育的方法及运用
(一)艺术审美教育的方法
艺术审美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方法是相同的,是教育普遍性方法中的一种。例如:审美理论的讲解、美学结构的记忆、操作规范的练习、理论实践的结合,等等。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同,不应采取传统传授式教育,应采取启发引导的形式,使受教者主动地以情感介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情感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神经性、自主性等,所以艺术审美教育就不能采用机械的灌注方式,而必须转化成引导的方式使受教者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
(二)艺术审美教育的运用
艺术教育有自己特殊的本质,需要尊重形象思维的规律,施教者进行艺术审美教育时,需注意以下几种常见手段的运用:
1.观照的运用。艺术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受教者进入艺术意象的观照状态,需要通过艺术媒介和情境的有意识引导,使受教者自觉地以受教所需要的虚静心态投入到艺术教育过程之中。观照具体又分为“引导”“启发”两种表现形式。“引导”是指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进入艺术的审美观照状态,这种观照性引导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引导。其他教育形式的引导无法摆脱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主客体二分地位,而艺术教育的引导由于自由动情原则而带有启发性的特征,施教者的话不能说得太明白,也不能完全说不明白,这样才能使受教者带着主观色彩的审美感受去判断和体验美的真实存在。“启发”是指受教者在与施教者的艺术审美教育课堂交流中,通过对事物的美学定义的描述,采用唤起内心深处的强烈兴趣和主动投入体验情感等施教方式和手段,自发地感悟出美好事物的存在,来激起受教育者的兴趣。
2.动情的运用。艺术审美教育活动需要施教者的动情。其中艺术审美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它更需要动情,在动情过程中不断激发受教者的积极性,而且使受教者带着精神的自由交流进入艺术欣赏和创造领域,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在情感之中,将艺术情感和观念渗入受教者的精神世界。当然,这种动情手法的运用又需要“感悟、体验、鉴赏”等方法的串联。“感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感性理解。在艺术审美教育教学课堂中,受教者应带着对美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图像符号、文字概念等传授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使之产生“印象思维”“感性理解”“意念创作”,达到不拘泥于现有的定性思维和固有感悟模式,真正地去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和感知来表达内心审美世界。“体验”是受教者主体所感受到的、充满情绪的状态和内在经验,这种状态和经验表现在主体的意识中,还表现为他本身的生活事件,给主体的意识以直接的现实呈现。艺术审美教育的体验是在感悟的基础上,将情感意蕴和观念内容,放到生活及意识中,与受教育者自身的审美经验、生活观念、体验感受等内容结合起来。“鉴赏”不同于欣赏,鉴赏包含批评,是以感悟和体验为基础的理解与评判。艺术审美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教育形式,不能停留于感悟和体验阶段。感悟和体验只是一种接受和欣赏经验形式,还不是理性评判,还应进入到具有理性意义的鉴赏阶段。可以说三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承上递进。
3.操作的运用。是指广义的实践,包括心理操作和形体操作两方面。从广义而言,观照、动情都属于心理操作,但它们作为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引导受教者对意向的感悟、理解,还不是以艺术创造为目的的主动心理操作。这里所说的心理操作是指积极、主动地将观照和动情视界中的意象进行描述和复制,属于艺术创造的前期准备工作[4]。形体的操作是指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操作者根据需要以自己的手、眼等身体的各部分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操作使回忆中的艺术意象不是作为个别性的意象停留于头脑之中,而是外化为物态化意象,以完成艺术教育所设定的情景任务。这三种手段只是施教者进行艺术审美教育中的点式的运用,我们应在未来的素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掘、不断寻找更符合艺术审美教育的新运用。
五、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艺术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美化自身,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陶冶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对学生展开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情趣培养,使学生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完成自觉的审美境界的再塑造。同时在心灵的震荡和洗礼中培养起艺术审美的生活态度,并最终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
钢琴艺术教育;审美情趣;音乐情感;艺术美
钢琴之所以能够被誉为“乐器之王”,其旋律令人感觉美不胜收,除了其自身的艺术特性、特征与经典钢琴作品的支撑之外,演奏者对其艺术美的呈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钢琴艺术美的体现则需要凭借钢琴演奏者的艺术表现、艺术素质、艺术修养是否符合美的标准,是否能够通过自身对于美的理解向听众诠释,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钢琴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对其演奏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钢琴艺术教育中同样发生着不断地改进,且愈加的强调钢琴演奏者精神、文化、审美情趣等艺术修养、表现层面的教育,而这也是对于钢琴艺术本质的一种回归,即是钢琴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艺术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教育。
一、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而在钢琴艺术教学实践中,虽开始重视艺术美的培养,但其程度仍不一而足。绝大多数的钢琴艺术教学仍是注重对于演奏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以至于钢琴演奏者的演奏不具备足够的情感与感染力,进而无法在演奏时引起听众的共鸣。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演奏时没有理解乐曲的内涵,没有把握音乐的情感,没有衍生出音乐情趣而导致的。所以,在钢琴的教学中,不仅应该教授学生的演奏的基本功,还应该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情趣与音乐情感,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从而激发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在笔者看来,钢琴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培养钢琴学习者技能的同时,让其感受与学习到更多的音乐信息,进而结合自身对于音乐的认知与理解,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者能够流畅、完整的完成整首钢琴作品的演奏,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都能够很好地掌控,但弹奏出的音乐确如白开水般淡然无味,缺少生动的情感与具有张力的感染力。笔者认为,这是演奏者缺乏自身情感的融入或是没有把握住演奏作品的情感内涵。因此,作为教师,在传授钢琴学习者演奏技能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对于艺术美、艺术情趣、艺术情感的训练与培养,让学习者能够将生动的情感与演奏技能相结合,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提升学习者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采取不同形式的手段引导学习者提升自身审美素养
(一)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与创新教学的方式与内容,引导学习者的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且增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习者激发自身对于艺术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释放自身的情感与素养。此外,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注重其自身对艺术美的理解,立足于教学的过程、内容、钢琴演奏的旋律以及教学实践性等方面来激发与提高学习者的情感与情趣。教师作为知识、情趣和音乐素养的传授者,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者的音乐情趣,更应该在教学中倾注其自身的音乐情感与对美的理解,这样学习者才能被教师的情趣所感染。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实现艺术美、教学美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充分调动钢琴学习者积极性的手段,这种以培养艺术美与审美情趣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更能够使学习者不断的体会美,从而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提高其音乐素质的同时,更能够提升其人格的修养和魅力。
(二)加强学习者对于艺术感受力的思考
激发了学习者的审美情感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习者加强自身对于艺术感受力的培养。艺术感受力在钢琴艺术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乐感,虽然由于不同学习者的个性、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差异,致使不同学习者的乐感高低不等,但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是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实践进行培养的。这就需要钢琴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去学习、感受、揣摩、转化。俗话说,“功夫在弦外”,其含义就是学习者在实践中不仅仅仅将目光定在自身的训练中,而是应当走出琴房,多去观摩别的演奏者的演奏,或是去聆听不同演奏家、作曲家的作品,通过分析、对比这些作品的背景、情感、表达方式等等,不断积累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认知,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在理解与认知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思考,去思考作品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作品本身的结构、曲式等等,在思考中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受音乐的内涵、形象、情感等等内容,去感悟、去学习、去积累。
(三)引导对学习者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当钢琴学习者具备了审美情趣的态度,学会了去理解与感受钢琴艺术美,那么其需要做的就是将内心中对于钢琴艺术美的理解通过演奏诠释,去提升演奏时的音乐表现力。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前两者是演奏者演奏的基础,音乐表现能力是演奏者诠释艺术美的手段,缺少了音乐的表现力,即使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再深入、对技术掌控得再娴熟,其演奏的音乐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这三者可以说是始终贯穿于整体钢琴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应该重视钢琴学习者这三方面的培养与引导,去启发、引领钢琴学习者主动去提升自身,循循善诱,从思想、情感、情趣、艺术美等各方面激发学习者的审美表现能力。
印象派绘画诞生于19世纪中叶,因反对因循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在19世纪后期,开始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追求大自然的光和色彩,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快速的手法描绘瞬间的印象,捕捉画面瞬间的感觉。印象派绘画颠覆了以往的古典派的审美方式,对现代艺术审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 印象派绘画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印象派绘画的出现和他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19世纪中叶随着照相艺术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拍摄的效果逼真,产出的效率也很大,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艺术家们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就需要大胆的对艺术进行变革,以图在艺术的审美方式上可以有所突破,努力寻求突破点。印象派绘画诞生之后,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得到人们的认同,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之后,人们才开始逐渐接受这种全新的艺术。例如,在印象派中,莫奈主张将视觉投向于大自然,倡导去观察大自然中的景物,感受它们在阳光下的光色变化。
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的审美对象不同,它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评价,在人的精神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品格,只有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也才能实现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各项社会功能。
审美方式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印象派绘画是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氛围当中脱颖而出。当然,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不是顺利的,印象派绘画出现时同样也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人们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一种全新的绘画形式。需要人们逐渐改变自己的偏见,形成新的艺术审美观。
2 印象派绘画的超越性对当代审美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拥有自身的超越性和现实性,不同的人去欣赏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时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认知程度,所站的高度和角度也不相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站在了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和反应社会的某些方面。印象派突破的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印象派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实上它已经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具有欣赏价值,更具有实用价值。
2.1 印象派绘画给当代艺术审美的启示
当然,现实当中的艺术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当中的自由,有时会受到种种的限制和束缚,但是艺术终究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自由性表达。当代艺术审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在艺术的审美方式敢于突破自己。当代艺术在审美上有其自身的自由性与超越性,艺术是人的内心灵魂的一种体现,它本身可以跨越时空。在表现内容上,可以是现在或者过去,可以是梦境,也可以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超越!
艺术在审美上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内涵。一幅作品是画家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绘画者本身对于艺术内心的表达与阐述,表述了画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敢于将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表现出来这就是印象派绘画带给当代艺术审美的启示。对待任何事情,不能过分的拘泥于形式,应当从多角度去思考,多角度去考虑。一幅绘画其实可以代表画家本身,也同时代表了画家的思想。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深刻的反映了一个事实,绘画本身没有太大的局限性,他是一种真实的思想的表达,艺术存在的本身的意义,也应当围着这个社会所服务。它不仅仅只是给别人带来一种简单的视觉上的欣赏,更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再现。
2.2 审美的价值在实用功能方面的超越
印象派在艺术创作中推崇的是人的感觉,而不是人的理智,表现的是画家自己对大自然物象的亲身感受,他们用敏锐的目光来观察自然,捕捉客观世界中变化万千的物象特征。当代艺术和过去的艺术审美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人们不再单纯的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而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考虑到它的其他方面的价值,真正达到一种物有所需,物有所用的目的。其实,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源于自然,又反应自然,表现大自然的真善美。
对于艺术审美,每一个人的理解方式不同,固然每一个人的审美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审美方式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很多时候,应当敢于的接受新潮的艺术,接受它的存在的合理性。存在即合理,没有任何东西是先天不变的。因此人们也应当顺应这种变化,接受这种变化的合理性。
很多人片面的理解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认为艺术本身只是拿来让别人欣赏的。其实,艺术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服装、印刷、设计等等。其实在任何地方,艺术本身几乎都有所涉猎。一幅漂亮的绘画,可能会被商家印刷到商品当中,来吸引顾客,同时一幅绘画的艺术风格也可能对他的行业有所影响。现代艺术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开始变化,出现了比较大的转变。
3 当代艺术审美的发展方向
每一种艺术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都会遇到自身的瓶颈,很难有所突破,原因有很多。当然很多时候是由于欣赏者本身固有的一种欣赏模式或者是自己大脑里面固有的一些思维难以改变,导致艺术的审美走进了死胡同,难有突破。应当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主动地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印象派绘画在刚出现的时候也不顺利,受到过很多人的排挤,但是后来逐渐被人们接受,因此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印象派画家使色彩成为绘画的主体,并且引发了对艺术情感的表达。对色彩的解放使其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无限空间,色彩脱离物象形体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所以,当代艺术更需要融入这个社会,需要真正反应这个社会的现状,真实的反应大自然,表现一种艺术的真实性。
4 结语
印象派绘画留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的审美不应当被过去的经验所迷惑和束缚,应当大胆的去接受新鲜的事物,接受或创造新的艺术,让自己的视野变的更加宽广,挑战自己的视觉经验。艺术的审美其实是一种对于自身的超越,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超越了现实生活。不同的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诠释方法,其实也是对艺术主体的一种超越与再现,超越了艺术本身,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灵魂,一种内心的感受,一次思想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温文娜.印象派绘画的艺术审美特征探析[J].群问天地,2013(01).
[2]袭继刚.光与色的视觉艺术―印象派绘画艺术的感悟[J].国际美苑,2008(08).
作者简介:李灿旭(1978-),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声乐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通过音乐欣赏愉悦精神,激感,释放压力,陶冶情操,音乐还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激活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高校音乐教育是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艺术丰富了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校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艺术中美的因素。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美的感知能力,例如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调式等,培养学生对各个音乐要素敏锐的感知能力,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教师引导体会和发现音乐艺术的美感,学会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音乐的欣赏过程也是美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与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得到美的熏陶。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关注音乐作品中情感,感受音乐之美,使审美感受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依靠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对比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人们用听觉来感受音乐艺术。教师引导学生在用心体会,培养学生的乐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通过聆听大量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作品灵敏的感知能力,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达到理解作品的目的。体味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净化灵魂,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想象力
音乐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创造美的意境,人们融身于在美的意境,得到审美的启迪。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丰富的想象力是音乐欣赏的重要条件,是感受音乐美的前提,高校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受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面对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在音乐教学的每一环节,贯穿对学生美感的训练,将音乐基本训练寓于活动中,让学生用身体动作来感受和体验音乐之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想象、认知能力,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美的类别和特征,获得艺术欣赏的愉悦和。例如,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的教学,学生在聆听乐曲的同时,会联想到大自然中各种鸟的鸣叫声,联想到农村办喜事时的热闹场景,体验到农家节日热烈欢快的气氛,和人们愉快欢欣的情绪。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会产生有关命运的多种多样的自由想象,丰富是联想和想象能力是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在音乐活动中展现美
高校音乐教学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欣赏、演唱、创作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审美情感,音乐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从艺术作品中欣赏美,从实践中创造美,培养他们积极快乐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融洽宽松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变单调为丰富,变刻板为生动,变机械为灵活,在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中表现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唱歌比赛,乐器演奏会,组建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创编音乐作品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增长见识,创造美。高校音乐教师要创设优美的环境,带领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椰风海韵、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的白雪皑皑”。不同音乐作品,带给学生不同的美的享受,教师带领学生去聆听大自然声音,让学生体验自然界景物的千变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总之,高校音乐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丰富了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依据音乐学科特点巧妙设计多种音乐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音乐之美,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徐洁玉.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一门学科之能否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就学科自身来说,一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二是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三是要有自己的研究问题。
文艺美学,当然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包括美文学和鲁讯所说的广义的美术,乃是人类审美和创美活动一种集中而特殊的形态,自有其审美特性和创美规律。文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创美规律。文学艺术当然和其他审美活动有着共同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各个艺术部类(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则又有各自的个别性。文艺美学的研究重心,乃是放在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创美规律这一层面,兼及其他两个层面。
文学美学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就是从美学的观点来研究文学艺术,必须把审美体验、艺术感悟和理性分析、理论概括结合起来。从艺术现象的感性具体——知性抽象——理性具体的提升过程中,时常要唤起艺术现象的“表象”,最后作出整体把握。
文艺美学更有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文学艺术的创造、接受的整个流动过程中,都充满了美学问题。这里,既有艺术活动和其他审美活动共有的问题,又有文学艺术自身特有的问题。尽管,按照当代美学中有些说法,似乎艺术都只有个性,至多只有“家族类似”或“近邻关联”。我说,那也总存在那“类似”、“关联”是什么的问题。而文学艺术发展到当代,更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文艺美学回答。
那末,文艺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这不是传统的艺术哲学,也并非过去说的文艺理论,而是和美学、文艺学相交义的新兴学科。为了和艺术哲学、文艺理论相区别,我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收研究生时,就新辟了文艺美学这个专业方向,和文艺理论分开。我在八十年代初撰文,说的就是《文艺美学是什么》(最早是在《大学生》杂志,后在《美学向导》刊载。)
我所以要称之为文艺美学的深层原因,乃缘起于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历来,对文艺和审美的相互关系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文艺和审美毫不相干,各行其道。审美不是艺术,美和美感乃是哲学思辩的对象,因而从哲学中孵化出了美学。而文艺也不是审美,只是一种技艺。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而文艺制作则是一种技艺,各不相干。所以美学和文艺学也就并行不悖,各行其道。
另一种理解,文艺和审美,两相重合、基本等同,文艺即审美,审美即文艺。凡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艺术活动。人自身的梳妆打扮,对物的加工制作,一直到园艺栽培、环境美化,都是艺术的创造,贯穿着审美活动。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还有一种理解,文艺包含审美这一个维度,但文艺之美仅只限于形式。文艺的内容则要比审美广阔得多,经济、政治、道德、宗教、整个人类文化都可进入文学艺术。文艺的审美价值,只是一个侧面,艺术价值包含了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经济价值。因此,文艺学所要研究的,远比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广阔得多。
我并不认为,文艺和审美毫不相干,也不认为文艺和审美完全等同。依我看来,文艺和审美乃是一种交叉关系。审美活动不一定就艺术活动。我们面向大自然可以进行自然审美,这种审美,在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看来是低级审美,可是在我国古典艺术家看来,却是高级审美,乃是文人雅士才有的雅兴。但却不能因为这是高级审美而把它称之为艺术。只有当艺术家把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组织起来予以符号化,创造出一种可以看得到、听得见的美来,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对文化审美亦是如此。因此,真正的艺术创造乃是包含了审美内容的一种创美活动,是在审美基础上进行的创美,而这种创造出来的美,既为别人的审美提供了“文本”,也为后人的创美铸造了“模型”。
既然文艺和审美有联系又有区别,那末,文艺美学和美学在我心目中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我看来,文艺美学既非哲学美学,又非艺术哲学。文学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之前,就有着人生实践,从事各种活动,在人生中体验到不少赏心乐事,获得审美的乐趣。如果到此为止,那还不能算是文学家、艺术家,而只是一般的审美接受者。这种审美也会留下痕迹,那就是影响审美接受者的心灵,审美的不断建构,形成人的审美品格,甚至可以达到高尚的审美鉴赏家的水平。但是,要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还必须把自己从人生中得来的审美体验予以提炼、组织,提升为审美意象,予以符号化,创造出一个美的“文本”或“模型”。这是艺术创造不同于其他审美活动的特殊之处:不是一般的审美,而是按美的规律的独特创造。而这个已被创造出来的“文本”、“模型”,一旦定型,也就成了独立于文学家、艺术家的客体,它有自己独立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和其他人工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艺美学不能不对此作全面的探索。这个“文本”“模型”如何被别的主体(读者、听众、观众)所解读、接受,对别的主体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主体如何在接受过程中获得审美和创美能力,当成为文艺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获得了审美品格的主体,如何投入社会实践,按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那就超出了文艺美学的使命,而要进入哲学美学的领域之中。
转贴于 艺术审美,只是人类审美活动中一种形态,尽管是集中凝炼的形态。人类的审美活动领域要广阔得多。人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自由,获得审美体验,实践活动就可能转为审美活动。在人和物,人和人,人和自身的相互作用中,都可能引起审美活动的出现。浩荡的大自然,渺无人烟的天然环境,原始森林、空气、阳光和水流,都可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产生审美体验,对真、善、美产生审美,对假、丑、恶产生审美反感,从而在心灵深处达到人和环境的平衡。哲学美学当然也要研究艺术审美,但更应研究文化审美,也回避不了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文化审美和艺术审美,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审美活动有什么共通的普遍规律?人类的审美活动如何从实践活动(生产、交往、生活等等)中发生?审美活动的结果怎样形成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又如何制约审美活动?这些美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美学恐怕不能不回答。至于更深一层的问题,审美活动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人类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这个世界,是不是哲学美学题中应有之义?西方美学已提出了问题,但还未得到科学的解决。依我看来,在当代,人和世界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达到动态平衡,这正是当代美学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更是美学的主题,也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文艺美学只能探索作为艺术创造主体的文学家、艺术家如何把自然审美、文化审美提升为艺术创美:这艺术创美的产物,作为一个新创的客体,被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听众、观众所审美,在审美主体心灵中如何留下痕迹。文艺美学无法回答人类更为宏观的美学问题,例如人的高尚的审美品格如何培养,人类怎样才能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安排生活等等。
甚至,文艺美学也难以解决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创美以外的其他问题。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发生、发展、受到社会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哲学、文化等等都在影响着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因而对创作、文本、接受都发生作用。文学艺术的创造,文本的传播、接受,是整个社会的生活——交换——消费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它甚至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交换价值,会产生剩余价值。可以把文学艺术都放在整个社会整体中来考察,从社会学的观点研究文学艺术,这就有了文艺社会学或艺术社会学。还可以从政治学、道德学的观点去研究文学艺术的政治维度、道德维度,也可以发展为文艺政治学,文学道德学。这都不是文艺美学所能涵盖得了的。
但是,在文学艺术中,政治、经济、道德、哲学、文化的各种因素,都被作了审美的改造,被组织和吸纳进审美结构之中,转化为审美价值。艺术之美,乃是文学艺术的核心价值,甚至象托尔斯泰这样以宗教、道德价值为最高价值的伟大文学家,都一生在孜孜以求美的实现:“我是一个艺术家,我的一生都在寻找美,如果你能向我展示美,那我就跪下来乞求您赐给我这最大的幸福”。[1]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哲学的、文化的各种力量都在按照各自的规律对文学艺术发生着作用,但对文学艺术来说,都只是“他律”,自律和他律形成“合律”,按照艺术规律来创造,才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美的、喜的、悲的、茺诞的等等)的文学艺术产品。作为一种精神实践的特殊形式,艺术创造当然受到物质实践和其他精神实践(道德实践、文化实践等)的影响,但这些“他律”要通过艺术实践的“自律”起作用,受“他律”和“自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即我们常说的按艺术规律的创造。在文艺社会学中,探索了其他社会因素的“他律”如何对文学艺术发挥作用。那末,“他律”如何通过“自律”而形成“合律”,文艺美学是否亦应研究,值得加以反思。
二十年来的文艺美学,重视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研究,对艺术创造的自律作过许多探索。心理美学、形式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雕塑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等等比文艺美学更为具体的艺术部门美学的出现,说明探索美的规律正在向各门艺术的深层发展。
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因此,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1.1 艺术美育。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由经过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
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课程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欢,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教育。
1.2 自然美育。
自然美育是指自然物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自然美育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主要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儿童天然具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兴趣,儿童可以很长时间为一只蜜蜂的飞行轨迹或一只甲虫翅膀的颜色眉飞色舞,因此,自然美育往往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展其他美育形式的起点。郊游、远足、户外劳动等都可以进行自然美育的很好活动方式。
1.3 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它包括人格美、劳动美与生活过程美、产品以及环境美等。社会美直接体现人们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和生活理想,由美与善直接结合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美育价值。
社会美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所以社会美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社会美具有较大的实践性,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并努力创造社会美。社会美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于人格美的追求,实现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
1.4 教育美育。
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做的审美化。我们知道,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过去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主要关注的是真、假两个尺度,而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能发掘教育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资源,这表现在:
1.4.1 教师能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能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手段。
1.4.2 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
1.4.3 努力发现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然成长的动力。
1.4.4 科学美育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份,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 美育的基本任务
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当代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喜欢行为艺术。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积极的审美趋向,如流行乐中欢快的节奏、充满青春的火热激情,行为艺术对哲学的深层思考等等。但多数作品还是通过感官刺激而成为中学生的新贵。据调查显示:喜欢新型艺术形态的中学生大多数并不能理解作品中一些深层次的艺术思想,更多的只是叛逆心理的一种宣泄、一种对多数人追捧对象的盲目追捧、一种耍“酷”。然而作为艺术本身而言,更主要强调的是对美的追求,即使是在今天极具个性化的时代,尽管艺术的表达方式、形式不一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仍是艺术作品的主流趋势。作为引导者,要能够从这些学生喜欢的当代艺术品中,挖掘艺术本质的东西,让他们从中认识到艺术的本质,这是艺术欣赏中的首要任务。中学生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有rap、街舞、商业大片等,而静态的作品几乎走不进他们的生活。对于这些艺术作品,我们要善于引导,对学生不能忙着否定。这些流行的时尚的艺术形式能流行开来,是有着它独特的形式美的。欢快的节奏、鲜明的色彩、琅琅上口的语言等,这些艺术语言中学生是很难上升到美的高度的。“只缘身在此山中”,欣赏这类作品时,如何上升作品的艺术高度,摒弃作品中的糟粕?我们可以尝试从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量上面入手,在原有了解的数量基础上,再次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不再局限于校园中流行的作品的数量;通过在课堂上的提高问答,逐步让学生明白这些艺术作品为何会流行,从而了解这些作品中的形式美、语言美等,进一步贴近艺术的本质。对艺术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而可引导他们形成对流行艺术的批判眼光,从中寻找美。前期大量的工作之后,我们可再从艺术的根本对学生灌输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并向多种艺术形式拓展,包括许多静态作品,如绘画、雕塑等。
二、从传统优秀作品中感受多元化的审美倾向
前面提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瀚如星海,而且中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有一种抵触情绪,不愿去关注它们。
随着年代的久远,要去把握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求对中学生重点以感受为主、了解为主,开拓多元化的审美趋向。作为教者,面对众多的艺术作品我们也需要作一个分门别类的整理工作,按艺术史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将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将古典的与当代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将平面与立体的放在一起比较阅读。通过反复比较作品,不同的、相同的审美趋向就显而易见了。这时,我们需要用第一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作为一个引导:什么是流行?古典的作品流不流行?古人的作品是不是比当代的作品形式差?这是一个带有幽默感的时髦话题,很容易吸引住在流行中有所提高的学生的注意力。
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也需要丰富的精神追求。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往往古典作品的出现也是属于那个时代流行的产物,无论是贝多芬还是华彦钧,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毕加索,无论是半坡文化的陶纹罐还是明清的青花瓷,它们都属于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尖端文化,而且随着文化层的积淀,这些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已深深烙上了独特的美感,有很多的艺术成就,连我们现代人也是无法达到的。像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贝多芬等大音乐家的交响乐作品,当今有几人能够达到甚至超越?这样引发起学生对时代久远作品的好奇之心后,再从中感受多元化的审美趋向,就简单、明了多了。
三、从个性化的作品中提升独特的审美情趣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教育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健全人格、有教养、有文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与人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这种发展不仅包含认知、道德的发展,而且包含审美的发展。
中学是学生完成独立思考,审美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学美术是学生理解艺术的初级阶段,美术是直接接触学生精神的教育手段,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鲜活的感情基础、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世界。教师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生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用美把知识武装起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美术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能促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式美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学生的审美感受都产生于形象,不仅如此,学生接受知识也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山势的高大、花卉的娇艳美丽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形式美的培养最直观的就是构图。构图作为画面基本结构,它的创造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掌握一定的构图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大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或在纸上根据自己所提供的静物或人物进行组合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构图美学知识自觉地在画面中寻找并协调对利因素。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得失,教师要及时加以评讲,指出优点和缺点,也可以当面帮助学生修改失误之处,让学生目睹美的转换过程。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构图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艺术。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可以优化人的直觉、想象、灵感和悟性等形象思维素质和能力,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感情因素,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领悟这种美,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面展开。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都受审美理想的制约。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他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作用,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以及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而举世闻名,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都被他的笑容所征服,从中受到爱和美情操的感染;徐悲鸿的《奔马》描绘马的四蹄奋起,昂首奔腾象征了中国人民活跃、自强的生命力,表现了画家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指导,培养审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