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食品企业经营战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食品企业经营战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食品企业经营战略

篇(1)

在当前的中国食品行业,市场竞争日渐升级,原来简单的产品价格和渠道争夺战逐渐上升到细分品类之间的竞争,尤其在人才、品牌、终端资源等软因素方面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了尽可能占据更多的市场先机与优势,贴近中国市场的动态整合营销、品牌商业经营模式以及资本经营升级开始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国内食品企业都力图想通过多元化的市场运作以及相应的资本运作建立一个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营销变量组合,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国内一线品牌。

第一梯队的食品企业已经拥有完善的品牌商业经营模式,建立起了承载企业品牌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随着整体商业环境的变化,营销成本逐年攀升成为制约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正是这样的市场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抛弃原有的简单操作模式,进入并发展出成熟的品牌商业经营模式,通过建立高效务实的实效营销,逐步走向了真正的品牌经营模式时代。他们更加重视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定位,通过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真正的流程化和制度化管理体系构建出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营销体系中,娃哈哈的联销体渠道操作模式让更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思考适合自己的渠道操作模式。大部分食品企业在原有流通渠道经营的基础上开始建立新的深度分销体系,通过建立流通市场与现代终端相结合的互补式渠道方式,真正完成了属于自己DNA网络组合体系的建设。同时,结合新的网络体系逐步配套建立新的利润中心机制,由升级后的利润中心体逐步取代原来的分公司,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管理的分级化运作。

食品企业快速进入多品类组合发展阶段,通过品类的横向扩张来建立品牌综合竞争力,彻底改变了以前单品类经营的不利因素。娃哈哈由原来的儿童营养液逐步扩张到纯净水、乳饮料、可乐、茶饮料等几个品类市场,这种横向发展使他顺利成为国内饮料市场上真正能与康师傅、统一、两乐等品牌相抗衡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后起之秀的达利也是一个横向扩张的表率。在派类市场占据有利地位的情况下,达利逐步拓展膨化食品、烘焙食品、饮料等几大品类,成为国内食品界横跨品类较多的一个品牌。多品类运作虽然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风险,但在拥有强大资金流支撑的情况下,品类的横向扩张让更多的资源开始向大品牌集中。尤其最近几年,国内市场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更多的小企业难以支撑高成本运作逐渐退出舞台,相应的市场份额也逐渐由大品牌来取代,而上下游资源也就在这种扩张趋势下逐渐转移到大品牌旗下。

国内的食品企业,开始从资源整合的竞争阶段进入了资本复合品牌双元化运作阶段,相信在未来的三五年里,资本和品牌的力量会成为国内食品行业新一轮的主流力量。借助于食品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各种资源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之后,这些大品牌面对的竞争标杆将是众多的国际巨头和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单一的资源竞争已经难以形成集中优势对抗外资巨头,因此,在市场大环境影响下,民族食品业的第一梯队品牌必将进入新一轮的资本运作时期。2007年5月,青岛圣元乳业在纳斯达克主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婴幼儿食品企业在美国主板上市的企业。标志着在外资品牌林立的奶粉市场上,国内一线品牌也开始了他的新竞争阶段。2008年2月,三全正式在深交所上市,在速冻食品这一最具传统特色的食品行业,新的资本运作之路也开始成为他们的一个新征程。

资本化运作必将给众多的食品企业带来新的扩张发展机会,进而建立多元化集团化的商业战略模式。比如:食品企业开始跨行业投资地产、金融、证券等等,也有食品企业进入其它领域。横向性的扩张经济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食品企业单元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整个食品行业的塔尖部分开始进入多元化的横向产业经济时代。

篇(2)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一群人行走在炎热的酷暑里行走在荒野中,口渴难耐又没有水喝,当他们正陷入口渴得极大困境中,行走中突然发现路边有一片李子树并且上面挂满了李子,于是他们大喜所望,奔向李子树去摘李子解渴,其中只有一个人没有过去,站在路边看那些奔向李子树采摘李子吃的人,其他人好生奇怪,觉得站在路边的这个人有些傻,一会功夫只见那些采摘李子吃的人哭丧着脸回来了,为什么?因为那些李子树上的李子苦似黄连,根本没法吃。这个时候采摘李子吃的人,就问站在路边不动的人为什么不采摘李子吃,路边的这个人回答说,如果路边的李子能吃解渴,这里的李子早被过路的人采摘完了,怎么会轮到我们吃呢?之所以上面挂满了李子没被采摘完,就说明这里的李子不能吃。

我想这个故事对我们寄希望于通过涨价的目的解决生存危机的食品企业会有一定的启示,那就是,即使涨价可以解决食品企业的生存危机,也只能是解决部分食品企业的生存危机,而并非解决所有食品企业生存危机的根本办法,认为简单的涨价就能解决生存危机,未免有些太天真了。

可以肯定地说,涨价只能是食品企业解决生存危机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手段,这种形式和手段的背后必须有战略蜕变的思维作支撑,必须有行业远见和行业创新的运营体系再造作基础,否则,简单的涨价,或者为了涨价而涨价只能使食品企业越陷越深,因为简单的涨价,或者说为了涨价而涨价,不仅面临宏观调控政策的压力,而且会让企业陷入始终被动的困境中难以自拔。

解读食品企业涨价的误区

首先是“小步快跑”的涨价策略失灵,陷入为了涨价而涨价的困境。

近几年,随着整体物价水平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全面提高,涨价成为一种风潮,甚至涨价不需要理由,涨价有理称为食品企业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表面上看,确实存在水涨船高的简单推理,企业经营成本整体提高,涨价也成为理所当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频繁涨价却让诸多食品企业还是难以为继,还是水深火热?

深究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就是简单的涨价思维产生了为了涨价而涨价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涨价策略确立为小步快跑,利用小步快跑和整体物价上涨的幅度赛跑,企业每次涨价只能勉强顾着本,借用网络流星语的话说,涨潮时看不到差别,因为都在水中,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因为每一次涨价之后解决了眼下的生存危机,当又一轮物价上涨时,企业又站在了水中,这种情形就像站在海边观潮,当涨潮时,我们向后边退一步,海水涨潮的速度就是两步,我们还是站在海水中。

这就是食品企业自2008年以来始终面临生存危机的根源。因为简单的涨价,小步快跑的涨价策略从根本上难以消化企业整体经营成本上涨因素。

最近,笔者和一个在方便面企业干了8年的营销副总谈话,这位营销副总疲惫不堪的说,这些年他的营销主体就是产品涨价应对行业危机,可以说,涨价的招式用尽了,比如从最初的减量式涨价,到过程中的换汤不换药式的涨价,产品升级式涨价,产品结构调整式涨价,渠道模式变换式涨价,再到最后的野蛮式涨价,就是干脆不采取任何策略的直接加价。

这些方法用尽了,两年多来,企业的盈利水平一直在锐减,因为最初是主要原材料涨价,后来是原材料全面涨价,再后来是整体经营成本全面上涨,企业小步快跑的涨价策略一直在尾追整体物价水平上涨,而每次产品涨价的幅度都远远低于行业性原材料上涨的水平,最初以为原材料涨价只是阶段性的,周期性的,觉得涨后一定会回落,而后来发现整体物价水平上涨呈现阶梯性,每次上涨三个台阶但回落一个台阶后又继续上涨三个台阶,而企业的产品总是在每次物价水平上涨时上涨一个到两个台阶,一路过来,企业的利润被消耗殆尽,直至目前陷入经营崩溃的边缘。

其次是简单涨价的风险转嫁给市场,市场被动接受企业涨价后依然面临困境。

笔者在拜访食品类经销商时,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一个经营副食多年的老经销商向笔者诉苦说,现在副食行业的生意真是没法做了,企业总是不停的涨价,尽管每次的幅度并不是太大,但总是吃掉自己的利润,跟不上企业的步伐就会陷入市场运作的困境,但企业小步快跑的涨价方式也总是让经销商陷入被动的困境,经销商也总是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久而久之,经销商就开始原价进原价出,没有利润就拼命的和企业折腾着要政策。

在经销商看来,企业简单的涨价就是风险转移,就是不顾市场死活,也许在企业看来,经销商的话只是一面之词,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我们经常把厂商双赢,厂商共赢挂在嘴边,我们甚至也可以说,企业的涨价实属无奈之举,但我们单方面的涨价,在涨价策略上没有全面考虑整个经营链条的互动,简单粗暴的加价式涨价,让经销商被动的接受企业的指令性涨价,不能不说是企业涨价的败笔。

可以说涨价是必然的,涨价是无奈的,但我们的企业绝对不能依此为挡箭牌,也许涨价有理,也许涨价不需要理由,但企业必须全面考虑涨价的策略,与市场形成共振效应,一方面不能认为解决自身的生存危机就是简单的涨价,涨价是一个系统的运营体系调整,涨价也许要系统的策略调整作支撑;另一方面涨价仅仅是手段而并非目的,企业价格调整的背后必须有企业的行业远见和行业创新作支撑,没有行业远见和行业创新行为,什么样的涨价方式都会让企业陷入整体经营被动的局面。

最后,涨价绝不是所有食品企业解决生存危机的唯一出路,尽管所有食品企业的生存危机解决表面看来是通过产品价格调整来实现的,但食品企业成功解决生存危机,或者说成功涨价的背后是企业整体经营战略,营销战略再造的结果。

纵观近几年食品企业涨价的背后,几乎是没有任何战略和策略体系的支撑,更谈不上行业远见和行业创新,仅仅把涨价作为一种直接解决企业生存危机的目的。

从行业竞争格局的角度看,行业的领导者拥有品牌溢价能力,甚至拥有市场的绝对话语权,在涨价方面采取了直接加价的方式,尽管遭到了众多的非议和宏观调控方面的压力,结果还是涨上去了,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是可行的。而我们的行业内的挑战者,跟随着,补缺者也采取了这种方式,结局是什么呢?好吃难咽。为什么很多企业涨价后不仅没有解决生存危机,反而出现市场萎缩,销量下滑,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条崩溃,此举不仅没有解决企业的生存危机反而让企业陷入更大的经营危机。

因为非行业领导者涨价的策略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求解决生存危机的路径。跟随,甚至是套用其他企业的路径,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篇(3)

2食品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2.1教学内容的优化

通过食品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调研,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如通过毕业班学生的实习跟踪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因缺乏市场营销经验而不能胜任销售管理工作,因此将此部分内容加以强化,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章节分别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机械设备》中均已详细讲解,所以在此做以弱化。

2.2教学结构的整合

首先,将原有教学内容整合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三大模块:基础模块、项目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实践模块为新增内容,改变了以前本课程只有理论而无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其次,实现了项目模块与企业岗位对接的教学方式。如将食品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营销章节内容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岗位对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明确企业岗位职责,提前适应岗位需求,使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2.3教学内容的特色

一是定位准确,作为我校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大多都要面向市场企业基层就业,他们所有的技术工作都要围绕着企业管理环境展开,对这种环境的熟悉与适应能力是工科学生未来成功的基本素质,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考虑食品企业基层的管理环境;二是结构合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既节约了教学资源,又体现了高等教育16号文件精神;三是适用性强。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发挥了漯河食品名城的资源优势,采用岗位对接的教学方式,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开创“工学结合”的新局面。

3食品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高等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将该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项目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工业企业相关概念、管理基础知识;项目模块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食品企业从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方法,在实践模块中,学生要掌握食品企业管理技术,并适应食品企业真实的工作管理环境。教学内容的实施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经验与技能,变“经验管理”为“实践管理”;三是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结合,并鼓励学生进行资格认证;最后,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到食品企业参观、学习、实践,使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

篇(4)

首先,我代表公司广大员工对北京公司专家组的莅临指导,表示最衷心的欢迎!(介绍本公司领导)

我们__公司是豫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食品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为了提升企业形象,规范企业管理,取得更大突破,公司决定在北京__公司的指导下,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CI策划设计。CI系统的实施主要包括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的策划与设计。我们进行CI系统的实施,是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__周围关系者,使其对__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也可以说就是为__改头换面,换血健身,为公司创造最佳的经营环境,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经营战略。通过CI系统的实施不仅对公司现有的办公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营销、包装、广告等宣传形象形成规范设计和统一管理,由此调动企业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认同感,使各职能部门能各行其职、有效合作,而且通过一体化的符号形式来形成企业的独特形象,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大众对__形象的记忆,提高对__产品的认购率,使我们的产品更为畅销,从而为__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5)

适应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在群雄角逐日趋激烈的竞争局势下,如何选择、运用正确的经营战略与策略,以保证企业稳步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是中外企业界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多角化经营在我国得到了初步应用,而且发展迅速。因此,多角化经营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多角化经营,就是企业尽量增大产品大类和品种,跨行业生产经营多种多样的产品或业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充分发挥企业特长,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一、多角化经营的作用

企业运用多角化经营战略,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重要作用:

(1)分散风险,提高经营安全性。商业循环的起伏、市场行情的变化、竞争局势的演变,都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例如,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仅限于一类产品或集中于某个行业,则风险性大。所以,一些企业采用了多角化经营。如,生产耐用消费品的企业兼营收益较稳定的食品加工业,以分散风险、增强适应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2)有利于企业向前景好的新兴行业转移。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陆续产生了一些高技术新兴产业。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在原基础上向新兴产业扩展,一可减轻原市场的竞争压力,二可逐步从增长较慢、收益率低的行业向收益率高的行业转移。

(3)有利于促进企业原业务的发展。不少行业有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多角化经营,扩展服务项目,往往可以达到促进原业务发展的作用。

二、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的条件

企业能否成功地运用多角化经营战略,达到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的目的,关键是能否准确分析外部环境和正确评价内部条件。

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的外部环境

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为:

(1)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范围扩大和消费欲望增长,社会需求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任何产品都有其经济寿命周期,企业原有产品将逐渐被市场淘汰,社会需求多样化发展给予企业新的市场机会。这些外部原因迫使或诱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展经营范围,以多角化经营满足社会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

(2)新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新技术不断发明并用于生产领域,导致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也为企业多角化经营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性能更优越的新产品逐渐替代原产品,新兴工业不断兴起,使许多企业在经营原产品的同时,逐渐向高附加价值、前景较好的新兴产业发展。例如,在日本出现了钢铁公司研究生物技术、食品企业兼搞机器人开发、纺织企业同时制造干扰素、钟表工业生产计算机的多角化经营。

(3)竞争局势的不断演变。社会需求增长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使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原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新厂家加入竞争行列、企业经营手法不断变革,都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守业必衰、创新有望。面对险峻的竞争局势,不少企业以变应变,扩展经营业务,以谋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的内部原因

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的内部原因主要有:

(1)企业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包括资金、人力、技术、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源,还包括信誉、销售渠道、信息等无形资源,充分利用过剩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采用多角化经营的诱发动机之一。比如,企业拥有的资金超过原经营业务的需要,便可能向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投资,有的研究人员归纳了利用过剩资源发展多角化经营的类型:第一类是废弃资源再生型,如化肥厂利用废渣生产水泥、自行车厂用链条冲压边角料生产铁皮暖瓶壳等。第二类是闲置资源利用型,即利用闲置的设备、劳力、技术力量,开拓新的经营项目。如工业企业利用其多余的劳动力开办生活服务公司等。第三类是资源优势引伸型,如军工企业利用其技术设备优势发展民品生产,企业以市场信誉高的厂牌、商标或顺畅面广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经营范围等。

(2)企业本身具有拓展经营项目的实力。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实力雄厚、目标远大,出于对长远利益的主动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新兴行业便常成为这些企业发展的主要对象。这也是多角化经营战略多被大型企业所运用,中小型企业多采用集中化经营战略的基本原因。

此外,企业家的个性也会对经营战略的选用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企业高层领导对发展战略的选择有决策权,因此敢于开拓、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采用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可能性较大,而稳健慎重的企业家采用集中化经营战略的可能性较大。

近年来,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过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同一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现在都发展成行业之间的竞争了。 80 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办公室自动化领域,引起了电器行业与办公用机器行业间激烈的角逐,挤进来的就有录相机行业、照相机行业、复印机行业、传真通讯行业、办公用机器行业等。这样就会诱发多角化战略的实施。

三、多角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根据调查,在经济发达国家,多角化率高的企业一般为批发业、小卖业、运输业、通讯业,实行多角化的企业一般是向不动产业和服务领域发展。另外,向日常生活消费品领域发展的企业要远远多于向生产资料领域发展的企业。如从食品工业向医药用品、快餐店、旅馆等生活领域扩展,从纤维工业向服装业,人造毛革、医药用品等领域扩展;从化学工业向化妆品、家庭用品、绿化事业等领域扩展。

近年来,实行多角化战略的企业,出现的重要课题是如何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不仅是通过贸易打入国际市场,而是在海外投资设厂。但是,实行国际多角化战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事情,风险也很大,在实施前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可行性研究。

在当前国际市场存在激烈竞争和经常爆发贸易摩擦的情况下,采取国际多角化战略是一条重要的出路。实行企业国际多角化,一般采取分阶段战略。第一阶段,在国外设立办事处或店,作为发展的据点。以便及时收集海外的市场信息,培训适合在海外工作的国际型人才。第二阶段,设置海外销售公司,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推销活动,在国际上树立本公司的企业形象,研究并确立海外经营廖窍。第三阶段,建立海外生产工厂,在海外设厂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要根据建厂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技术、法律、市场、社会文化等因素来确定,并要视具体情况决定采取独资或者合资等形式。第四阶段,分国家建立生产工厂,使企业形成跨国公司。

篇(6)

ZARA发现,人们购买衣服并不是因为缺衣服,而是跟人们逛商店的频次有关系,所以zara通过提高运营效率,缩短服装换货的周期,让一个月逛一次服装店的你,每周都逛一次zara。

宜家,成功的秘诀是让“耐用品”的家私变成定期更换的“易耗品”,来缩短消费者的购买周期。

沃尔玛,盈利的秘诀不是赚取产品的差价,而通过大大提升商品的流转率,让资金的运营效率更高来盈利。

星巴克,不再沉溺于雕琢时光的慢时尚,换标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在第三空间里售卖更多咖啡外的产品。

麦当劳,售卖的不再只是汉堡薯条的欢乐时光,他开始利用垃圾时段卖起了“咖啡”。

可乐,只不过是一种不成功的止咳水,但它摇身变成饮料的时候,也同时提高了饮用频次,让一个失败的发明变成最成功的品牌。

凉茶,作为“药用”的下火功能,少人问津,但变成了“防上火”的饮料时,购买频次飞速提升,由一个多亿裂变成160亿的销售。

我们从这一系列的成功品牌的背后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了现代商业成功的终极密码——“频次”,单位时间内的购买次数。无论是商品本身还是商业地产都在不遗余力地增加人们购买的频次,或者光顾的频次。

我们先从商品谈起,只有增加商品的购买频次,才能消化掉更多的“产能过剩”的商品,才能刺激资金投入到再生产,这不但是一家企业经营战略的重心,也是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所有商品的全球化浪潮的必然趋势。

而在“频次”这个简单数理模型的指导下,所有商品势必朝着“快销化”迈进。即所有商品都越来越像快消品。

价格门槛越来越低,产品寿命越来越短,购买频次越来越快,

购买思考过程越来越短。

事实上,我们已经被 “快销化”的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了。

你还会等到衣服穿旧了再买吗?

你还会等到手机用坏了才买部新的吗?你准备把你买的新车开15年吗?

你当真要在你买的房子里住上70年?

时代在以重力加速度的趋势向前狂奔。未来的绝大多数产品都将越来越“快销化”。

作为一个消费者,你只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就行了,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你不能“被趋势”,而必须迎头赶上趋势,尽早让你的商品“快销化”。

食品行业如何快销化

作为食品行业本身,所要做的不只是要顺应这种“快销化”的浪潮,而且更应该在快销化浪潮的风口浪尖去弄潮。因为食品行业本身就是快消品的代表,如果不能让自己更加“快销化”,这至少是有辱行业属性的事。

如何让你的食品变得更加“快销化”呢?笔者认为食品企业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做思考。

第一:去功能化

“下火”是功能性的产品,如黄振龙凉茶,而“怕上火”的“预防上火”功能,就拓宽了凉茶的使用机会,使用机会的拓宽也就意味着凉茶的售卖“频次”得以提高。功能性的产品有其针对性的好处,但也受限于其功能性,王老吉的大获成功就得益于其“去功能化”,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同类竟品攻击王老吉是“中药”,不能常喝。王老吉的下一波浪潮一定也会继续发扬“去功能化”精神,继续拓宽自己的使用机会,用以提高销售频次。

再想想看,可乐由当初的止咳水,到今天象水一样热卖,每一次变革基本都有“去功能化”的影子。

第二:真正消费

所有的商品都是用来消费的,食品更不例外,如果你的商品失却了吃下去、喝下去的可能,那你商品的这条“流通链”就会淤塞。所以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消费者消费掉你的商品,立顿能获得相当于我们国家茶叶2/3的销售额,并不是因为其茶叶品质更高,而是立顿的茶包更方便我们消费掉!如果你家里老是有积攒的放霉的茶叶,你也就失去了购买新茶叶的动能。

纽崔莱蛋白粉50多亿的销售额,来源于其直销人员对消费者吃下蛋白粉的敦促。千万记得,消费品是用来消费的,如果失去了大量的消费,你的商品就不可能快销化,所以作为食品企业你首先考虑的不是让人们作为礼品来买你的商品,而是想想如何让消费者更多地吃掉。当你是“畅销货”的时候,你自然成为了礼品的首选。

第三:恒定价值

恒定的价值,可以让你的商品自由的流通,如果你的商品能自由的流通,那么自然就增进了它被购买的“频次”。

整个方便面行业的体量超越了我们吃的面条,那是因为方便具有恒定的价值,虽然它的价值被压得很低,但正是这种除去“水分”的压缩,使得方便面具有相对价值更加恒定,这种恒定的价值使得方便面更容易自由流通(当然这里也有吃的方便性导致“消费”下去的功劳)。

我们知道立顿是“调配”出来的茶,但正是这种“调配”使得几十年前的立顿与现在的立顿保持了同一口味,而这正是立顿保持其“恒定价值”的不二法门。

一个商品具有了“恒定价值”时,就容易成为“硬通货”,而你知道“硬通货”通常就是“畅销货”的代名词。

麦当劳的汉堡由于保持了极其“恒定”的价值,以致于成为国际货币调频参照的“米原器”,用“麦当劳指数”来衡量不同国家货币间的汇率是否合理。

篇(7)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大”食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安全事关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企业的管理与行业发展,政府的威信与国际声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2008年,“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由于食品安全具备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品特性,这会导致市场失灵,增加社会成本。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既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了食品安全事故的防范,也明确了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制度的强化与社会经济影响的扩大,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经济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食品安全经济学的形成

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为了解决工业公害而创设了环境经济学领域。经过10年的努力,推动了全球化规模的环境政策实施与发展。环境经济学创设10年后,人类又一次遭遇了所谓疯牛病(BSE)的食品威胁。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学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基本形成食品安全经济学领域。食品安全经济学主要关注如何提高食品的品质安全,如何引导食品企业经营战略等政策性问题和经营性问题,是以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

1、食品安全政策改革

1986年英国发生的疯牛病(BSE)事件,引起了欧洲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研究。时隔10年后英国政府又进行了食品安全政策改革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2000年,EU公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之后,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同年,欧洲食品安全机构(EFSA)宣告成立,这些举措标志着欧洲食品安全政策体系的形成。在此期间,英国政府以食品品质改善为中心,进行了食品安全政策(CAP)改革,研究者们把食品品质概念和安全概念结合在一起,对“家畜福利品质”(WQ)和WQ标签开发以及EU商标输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2003年,英国政府制定了以自然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家畜福利三位一体的“农业者行动规范”(GAP)援助政策。这是一种“农村开发”政策与“家畜福利”政策结合的农村开发新模式。此项政策明确规定了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农业生产者改善农产品质量、加工食品品质的费用进行“食品品质改善措施”;二是以环境和人类、作物、动物的健康以及家畜福利为目的,根据EU法定标准的农业生产者,适应GAP“法定标准补贴措施”;三是对于受补贴的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服务和监控机构费用的“农业劝告服务”补贴措施;四是对于农业生产者支付的法定标准以上的改善费用进行“家畜福利”补贴措施。

在GAP规则的基础上,2004年EU也规定了“合理性家畜饲养行动规则”(GAHP),创建了WQ概念并开发了EU商标,引入了食品产业链全过程的风险分析方法。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食品安全经济学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2、食品产业链的开发与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农业和食品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和流通链各阶段的合并与集中;二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零售业界的全球化;三是特定品牌食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四是农业和食品链全过程中企业间的合作化。随着农业、食品行业的结构变化和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于以农业和食品产业(食品制造业+食品流通业)的合作为研究对象的农业食品产业链的理论逐步形成。所谓农业、食品产业链的开发是指农业生产(机械、农药、化学肥料、种苗),食品加工厂商、流通事业者、食品服务业者等各主体,从产品开发到整个产业链的组织运行的合作形式,即“农田到餐桌”的农业食品产业链。它还包括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社会基础建设和消费者主体,以及行政、社会、消费者各项活动的系统概念。

1994年,EU委员会为了加强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成立了农业关联产业研究项目基金AAIR,要求加盟各国共同出资,对于食品产业链研究事业进行补助,并承担科研网络体系建设费和共同研究育成费用。对此,13个国家的22名大学教授和科研机构人员参加了该研究机构,对食品产业链开发与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食品零售业态的变化、食品工业的市场战略、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问题上。研究领域针对跨国公司、中小企业、零售商等不同企业规模的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各阶段的行为活动及其特定市场领域的研究。

3、食品安全经济学的形成

随着欧洲联盟制定的食品安全政策的改善,EU各国纷纷设立了研究机构,并开始研究食品安全的各项措施,同时对食品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积极探索企业经营战略。对此,经济学如何评价食品安全政策的效果和企业经营战略及市场效应等问题成为重要课题。食品安全经济学,即根据EU食品安全白皮书有关原则设定为研究内容,以企业经营战略和消费者健康利益为研究对象,以风险分析理论和可追溯体系理论为研究手法,形成食品安全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福利、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政策责任、费用减轻分析方法、食品安全的社会经济评价、食品安全风险的经济分析、利用HACCP体系进行的危害分析、食品监控的可追溯系统开发、有关国际贸易标准的透明度分析等领域。

二、食品安全的经济理论

1、风险分析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看,风险是意味着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品特性。对于“危险性”国际食品规格,法典(Codex)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植物检疫措施(SPS)早已明确解释:“危险性”不只是严格控制与科学实验操作而确认的食品危害性,而是在生活、劳动、死亡等现实生活中影响人身健康的可能性。

风险分析是HACCP和ISO品质、安全性保障体系的基本方法论。FAO将风险分析定义为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等三种独立要素。风险评价是对于消费者健康提出指导意见,是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重要证据。风险管理是食品安全政策效果的评价过程,由危险性的价值评价、管理措施评定与实行、监控和再点检等五个阶段组成。信息交流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公开食品安全的各项信息,尤其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各阶段的信息和进行过程。食品产业链的风险分析理论包括社会费用减轻计量分析、微生物危害因素的费用分析、食品产业链失误风险分析、“农田到餐桌”评价与费用效率控制等分析方法。

2、可追溯体系理论

食品产业链可追溯体系,是基于EU食品安全白皮书规定的食品卫生规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食品网络,覆盖农业食品产业链全体的食品卫生管理政策;二是食品安全责任在于基本食品生产者身上,因此食品加工业者执行HACCP体系,生产农场根据良好卫生管理作业条款实施安全管理;三是实现所有食品以及食品材料追溯的可能性,并强制性进行编码登录制度和“合理制造行动规范”认证制度。

可追溯体系在食品流通过程中,有记录食品流通履历和流通过程两种功能。食品流通履历将食品或食品材料等数据和信息进行记录,为消费者向生产者追溯找出污染源的一种追溯体系;食品流通过程是食品生产者到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为止的流通过程,使商品的追溯便于商品回收的可追溯系统。

三、食品安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000年1月,EU公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体系原则。其首先强调了以“从农田到餐桌”为主题的农业、食品产业链全过程的管理,明确指出此规定不仅适应EU加盟各国,而且还能适应对象贸易国。其次,作为食品产业链主体的农业生产者、饲料加工业者、食品加工业者等必须承担第一责任者义务,同时还强调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作用,以及对于消费者的食品贮藏合理性和使用调理责任的自觉性原则。最后,为确保消费者健康而规定了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可追溯体系原则;规定了食品政策的有效、透明性原则;把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的基本方法原则以及国际食品卫生规则;规定了环境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农业可持续问题、消费者的食品质量要求、信息提供的公正性、有关食品品质的本质问题、生产过程方法等方面的原则。

根据以上食品安全的原则,欧美国家研究机构对食品安全研究设定了以下内容,即消费者健康与福利,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责任,风险分析方法,HACCP采用与风险预防,公害监视追溯体系以及国际贸易标准透明度等方面的内容。

1、消费者健康与福利

消费者健康与福利是食品安全改善的最终目的。掌握消费者福利,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动的分析方法有多种。主要是依据经济学、营销学、公共卫生学等理论,解释如何测定食品安全的改善价值,如何认识消费者心理与市场行为,是否设定公共卫生目标等问题。斯浩固林(Shogren,J.2002)应用消费者最大支付意思评价法(WTP),评价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力度和采取的市场行为。

2、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

产业链追溯体系和认证制度,即根据食品安全的品质管理与销售而制定的程序。关于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一致是经济学者研究的领域。西费(Schiefer,G. 2001)研究发现,最近农业部门之间的追溯体系和认证显得软弱无力,只是在政府选定的个别食品产业链内实行追溯体系和认证制度较有效,对所有生产农户实行追溯体系却极其困难。

3、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

从食品危害的来源考虑,“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是食品安全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多数食品危害原因是食品及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各有害物质、有毒物质的污染造成的。因此,从农田到餐桌的研究能够有效地确认食品安全对策,检查项目的准确性,并是将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纳入经济学研究框架探索费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坚森(Jensen.2002)从食品安全的费用角度分析,认为食品安全对策失败的基本原因是外部性甚至是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2001年丹麦食品经济研究所应用“动态模式”方法,揭示了市场营销战略与食品政策之间的关联性。

4、国际贸易的透明度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食品进出口近年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很多国家的消费者在随时能买到国外廉价食品的同时,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此,近年来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高了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和检查制度也越来越严格,这对国际贸易形成非关税壁垒。因此,WTO的SPS(卫生植物检疫办法)对于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分析成为研究重点。对此,经济学者威尔逊(Wilson.2001)从EU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国际食品规格法典的差异入手,应用试验模式与定量分析方法,测量不同食品安全标准对于贸易量的影响。

四、食品安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从近年的研究动态和将来的研究方向来看,先确认的方向有四种,但统一的课题是对于食品产业链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同研究。主要的研究包括风险交流,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奖励等方面的内容。

1、风险交流

如何进行食品开发是研究者与经济学者们公认的问题,主要是很难掌握消费者心理。因此,掌握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购买行为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采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经济分析和最大支付意思评价法(WTP)的较多。这种方法主要是研究把握消费者如何选择食品和食品供给者,以及为了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等问题。因此,创建多种风险评价模式至关重要。

2、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

为了促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开发,对于该指标体系的开发研究成为研究者们的当前任务,对此也包括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责任明确化。该研究以履历追溯费用的便利研究为中心,而知道费用的是否适度化是主要目的。这种分析的重要要素是“便利”的定义较多,如交易费用的减轻或者实施规章制度的行政费用的减轻,以及追溯体系的效率化的成果能否成为“便利”等内容。

3、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

为了理解各个阶段水平的食品安全的费用“便利”条件,多元化且可选择的标准研究成为重要任务。这种标准的研究需要经济模型和现行的风险模式的有机结合才能解决,而参与生产链条内的各项费用如何分配的决定是重要问题。经济学与风险分析的结合,关系到经济性因素,如揭示农场规模对于风险导致何等影响,把经济因素如何作为风险评价因素,都关联到食品产业链条内的食品安全费用便利的可能。主要方法是对惯性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农业食品生产链的比较研究,或者从发展中国家生产者到EU消费者为止的链条,国内生产链条的比较分析和贸易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4、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食品行业风险的性质和范围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国际性食品安全,国际食品规格法典、OIE、ISO等国际机构,关于食品安全设定了若干技术型标准和规格。对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植物检疫措施(SPS)和技术壁垒协定(TBT)等规格标准,企图减少贸易摩擦。然而,国际标准未能实现全球化遵守的规则,贸易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调整,形成了今日参差不齐的食品安全标准。因而,食品安全风险减轻成为国际性公益问题。各国协同合作减轻食品安全风险,对于国际贸易领域极其重要,对于促进贸易和食品安全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经济学者们研究寻找这种协同合作的价值在何处,各国间的费用和风险如何分配等问题,不仅影响着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评价,而且影响着协调标准、风险减轻计划、促进贸易指导意见的制定。

食品安全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形成于1986年英国发生的疯牛病而引起的食品危害。因而,英国政府率先对本国食品安全政策进行了改革,并在欧洲设立了食品安全政策改革机构。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重视食品安全的浪潮下,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开始了对食品产业及其食品安全的研究,并积极开发和改造了食品产业结构,在欧美形成了以食品产业链为主题的食品安全经济学。经过十多年的政策改革与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风险分析理论和可追溯体系理论为主导的食品安全经济理论。在这两个主导理论的框架下,经济学者们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健康与福利、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国际贸易的透明度等方面。近年来,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同研究成为主流,主要内容体现在风险交流,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等方面。

2009年已公布的《食品安全法》,充分说明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我国食品安全经济学刚刚起步,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科学研究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在努力吸收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经济理论的同时掌握并创新其研究方法,推动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1] 松本洋一等:食品安全经济学[M].日本经济评论社,2007.

[2] 冈本嘉六: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的安全性与国际标准[J].日兽会志,1999(52).

篇(8)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篇(9)

    要想稳定顾客,就要持之以恒地提供高水准的服务,进而才能树立企业形象,进一步扩大销售。但要提供高水准的服务,就会产生高额的物流费用。如何控制农场的物流成本成为关键问题。

    1 有机农场的经营模式

    有机农场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场生产方式。

    从世界范围看,有机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当快,销售潜力相当可观。但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发展中国家由于多数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而在众多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再加上国家给予相关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农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发展得比较快。

    2 农产品物流的特殊性

    现代物流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从而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①。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②。相较一般物流方式,农产品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农产品物流要求高

    首先,由于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它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所以,农产品的物流特别要求“绿色物流”,在物流过程中做到不污染、不变质。第二,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所以物流成本在最终价格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应该尽可能做到低成本运行。第三,由于农产品流通涉及到保证与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在物流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服务增值,即农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加工配送。

    2.2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不少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都是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同时,各物流职能部门又难以协调,不能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物流大系统,从而降低了物流效益。“新鲜”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存在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问题,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物流模式选择建议

    由此,我们从中可看出物流体系的构成对经营有机农场的重要性。下面着重探讨如何进行企业的物流体系建设。

    3.1 制定销售模式时要考虑到农产品物流的特殊性

    3.1.1 采用会员制营销策略

    近年来,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迅猛,产品鱼龙混杂,有很多挂着有机标签的农产品,却还是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生产、储运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如果有机农产品还是通过传统的模式进行销售,那么有机的名分就荡然无存了。而会员制营销有助于提高顾客对企业的认识,增加信任度,是为企业培养众多忠实的顾客,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的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了稳定的顾客,才能减少物流波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3.1.2 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网络进行销售与客户管理

    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企业的数据、流程、决策实现信息化,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工具。农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的竞争,即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或为顾客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竞争。开展 电子商务,能有效推进销售业务的网络化管理,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机会,提高交易效益。通过实施农产品生产监控、物流调度、质量追溯等电子商务工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顾客响应、业务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等能力,使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3.2 结合企业自身特色,合理选择物流配送模式 3.2.1 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③(

    见表1)

    表1 物流配送模式比较

    特征 优点 缺点 使用条件

    自营配送模式 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建立并组织管理,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 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 需要企业较大投资,风险增加,对管理能力及人才要求较高。 企业规模大,有投资所需资金,较高的管理水平。

    共同配送模式 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体。 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体有效配置,弥补配送企业功能的不足。 依赖于物流配送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 企业经营物流业务:有适合本企业的合作伙伴:有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

    第三方物流模式 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 将物流配送外包,享受专业化服务。 企业向顾客承诺的物流服务质量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信誉。 使用范围很广。   3.2.2 应用SWOT分析法选择配送模式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应用SWOT分析法选择配送模式的具体方法时,应依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找出对本企业配送活动及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并根据所确定的标准,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从中判定出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风险。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配送模式。

    以笔者所了解的一家有机农场为例,在对公司的各项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后,列出了SWOT分析表,如表2所示。

    表2 SWOT分析表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优势S 劣势W

    品种相对较少,具有同质性;

    库存压力较小;

    产销一条龙服务,整体性强,过程可控;

    采用B2C平台,信息化程度高。 物流管理人员缺乏;

    资金有限。

    机会O SO WO

    企业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

    采用会员制营销,客户忠诚度高。 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稳定客源,减少物流波动。 吸收外部资金,让会员入股,解决资金缺口。

    风险T ST WT

    生鲜食品对配送设施设备要求高,不易找到物流外包商;

    客户对配送时间、数量要求高;

    客户分布较分散。 加强配送过程控制,减少差错。

    以点带面,逐步扩大销售范围,不盲目追求销量。 引入物流人才,加强物流管理。避免一味追求扩张。

    3.2.3 农产品配送管理建议

    3.2.3.1 采用自营配送为主,部分服务外包,积极寻求合作,与其它宅配企业共同配送

    如果将物流配送服务完全外包,很难控制服务质量,对于一个有机农场而言,服务质量的低下就会失去客户的信任,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应该以自营配送为主,构建起自己的物流体系,规范配送流程,准确及时地送货上门。考虑到控制物流成本的因素,可以选择与规范的宅配企业合作,将部分要求相对较低,分布较分散的配送点进行外包。宅配是指有着现代IT系统的支持,通过分区域的配送体系,从而实现宅到宅的小件配送。例如:对配送时间要求较高的绿叶蔬菜类应该自行配送,保证质量;而杂粮类、禽蛋类和部分保质时间较长的水果类商品可以通过宅配企业进行配送,以达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的目的。

篇(10)

一、营销能力概念界定

关于营销能力(Marketing Capability),学术界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们仍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营销能力进行了探究。

从宏观的角度有学者对营销能力下了定义。Vorhies(1998)把营销能力定义为:面对企业相关的市场需求,谋划应用于企业的综合营销过程的集体知识、技术和资源。Alexander K和Satish J(2008)认为营销能力代表了一个企业比它的竞争者更好的了解和预测顾客需求以及将它的产品或服务有效的与顾客联系起来的能力。微观的角度方面。张瑞金(1999)认为营销能力主要表现为开拓市场的意识及其能力、产品和价格的竞争力、促销的力度、营销网络的建设、开展营销调研及收集和利用市场营销信息的能力等。张洪吉、崔援民(2002)发现,企业的营销能力除了它的硬性资源之外,还包括它的软性资源。

从微观角度对营销能力定义的探讨有助于产生较为具体形象的概念,但营销能力所包含的层面及维度很多,仅仅寥寥数语并不能全面概括营销能力。因此更多的学者展开了对营销能力包含的各个层面及维度的研究。

二、营销能力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营销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营销能力对取得良好的企业绩效的推进作用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重大兴趣。(e.g., Capron & Hulland,1999;Day,1994; Grewal & Tansuhaj,2001;Vorhies & Morgan,2005)。关于营销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现有的研究主要有:

第一,研究营销能力对企业的重大影响。如Dutta(1999)认为,高科技市场中企业的营销能力、研发能力和运营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三个重要能力。Homburg, Workman和Krohmer(1999)通过对美国和德国企业的调查考察了营销在企业内的影响,发现至少在十年前,营销有着重大的影响。Vorhies,Harker(2000)提出好的企业营销能力能使企业迅速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徐丽娟,孟岳松(2000)认为企业的营销力越大,企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企业营销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马小勇和张文泉(2002)发现市场营销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能力资源,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基础。Jay认为营销能力既影响着企业的创新速度,也影响着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拥有特殊营销能力的企业会在目标市场上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

此类研究表明了营销能力对企业有重大的影响,但对于具体如何影响企业,影响的范围、力度等有多大却没有明确的结论。不过这些研究结论引起了学者们对营销能力与绩效研究的关注。

第二,对于营销能力具体如何影响绩效,有学者也进行了探索。在这些研究当中,有学者将营销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如刘璞(2007)营销能力对营销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营销能力是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关系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张睿,汪克夷等(2008)将营销能力作为市场知识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的中介变量,分析得出营销能力对组织绩效有显著影响的结论。张骁等(2009)研究了企业创业精神对市场绩效的作用途径, 发现市场营销能力在其中发挥着中介的作用。

另有学者发现在营销能力与绩效间存在中介变量。如Yoon和Lee(2005)证实了市场导向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企业业绩,而且通过企业营销战略决策过程间接影响企业业绩。韩顺平、王永贵(2006)研究发现,市场营销能力不仅直接驱动企业绩效,而且还通过顾客价值间接地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市场营销能力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效力,它要通过中介、甚至只能通过中介或与环境的互动而间接地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也有学者直接验证营销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如Moorman 和 Rust(1999)证明了营销职能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客户关系绩效和新产品绩效的获取要超过单一的企业市场导向 。Vorhies, Morgan(2005)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与企业业绩相关的营销能力是可以识别的,它是可以解释企业业绩差距的一个重要变量。王兆峰,卿芳梅(2009)发现企业营销能力与营销绩效呈现出显著的中度略强正向相关关系。

2.中小企业营销能力与绩效的研究

在营销能力方面,Moller和Anttila(1987)通过对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分析,开发了一个营销能力架构,可作为小型制造企业分析其营销水平现状的定性工具。李惠英(2001)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详实的提升中小企业营销能力的方案。刘玉来(2005)从创新理论、能力理论、营销理论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小食品企业(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Food) 营销能力,构筑了以SMEF为研究对象的营销能力理论框架,提出了营销能力管理创新的对策。王厚华(2008)在营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营销力整合的具体模式和评级模型。

在营销绩效评价方面,徐创创(2008)通过对鞍山、大连两地制造和服务企业的调查,构建了B2B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

而涉及中小企业营销能力与绩效关系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有:Horng和Chen(1998)发现对台湾中小企业而言,营销导向是其企业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其所采用的市场导向量表(MARKOR Scale)是根据美国大型企业的样本开发的,所以这个西方工具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小企业受到了质疑。Siu(2002)对台湾地区的传统小企业和基于网络的小企业的营销活动和绩效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类企业都关注销售、产品计划和顾客关系。Spillan和Parnell (2006)对马里兰、纽约、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的中小企业的与顾客有关的营销资源和绩效的调查发现,获得良好的企业绩效有两个关键的资源:一是顾客导向的理念;二是有一个能对各部门之间进行支持协调的机构。杨春方(2009)通过调查中小企业的国际营销绩效,发现出口强度越高的企业,与利润水平相关的资源能力因素就越多,相关关系越显著,相关性也越强。

三、评述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营销能力和营销绩效。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不论是从资源的角度还是知识的角度,国外学者形成了一套关于营销能力的相对丰富的理论。同时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也对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或者制造企业、服务企业进行了探究,他们普遍认为一个企业出色的营销能力能够导致高的企业绩效,进而使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相比而言,我国学者对营销能力及其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年来才有学者开始陆续关注这一研究领域。而对营销理论的研究也尚处于初步的阶段。部分学者对营销能力及营销绩效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在营销绩效评价方面,国内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的指标研究上,只是进行些许的删减和增添;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只是基于理论的基础,很少进行实证的验证。虽然有学者研究了中国的企业,以及制造业或者国产手机行业等,但这方面的研究仍显乏力。

总体来说,相对于营销的其他领域,国内外近20年间针对营销能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较少。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营销与绩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市场营销,在营销观念、营销管理、营销手段、营销投入等方面都没有重视市场营销。加之,中小企业有着自己的特点。而现有的研究多数是在西方国家的情景下进行,在一个特定环境下适用的基本原则和做法却未必适用于另一个地方。所以,对我国中小企业企业营销能力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营销在战略对话中的地位,加强营销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Dutta S, Narasimhan O, Rajiv S.Success in High-Technology Markets:Is Marketing Capability Critical? [J]. Marketing Science,1999,18(4):547-568.

[2] Homburg, John P W, Harley K. Marketing's Influence Within the Firm[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4):1-17.

[3] Vorhies,Harker.The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Advantage of Market-driven Firm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5):145-172.

[4] 徐丽娟,孟岳松.基于定量分析的企业营销力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0(11):158-162.

[5] 马小勇,张文泉.企业市场营销能力高标定位研究[J].现代电力,2002(19):101-106.

[6] Jay W. The Role of Marketing Capability in Innovation Based Competitive Strategy[J].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2003(11):15-35.

[7] 刘璞.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营销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能力的视角[D]:河北工业大学,2007.

[8] 张睿,汪克夷. 企业市场知识能力、营销能力及组织绩效间关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2):19-24.

[9] 张骁,王永贵,杨忠.企业创业精神、市场营销能力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9(4):472-477.

[10] 韩顺平,王永贵.市场营销能力及其绩效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6(6):153-154.

[11] Moorman, Christine, Rust R T.The Role of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63(Special Issue):180-197.

[12] 王兆峰,卿芳梅. 企业营销能力与营销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9):62-65.

[13] Horng S, Chen A C. Market Orient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 in Taiwan[J].Small Bus Manage,1998,36(3):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