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保护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的工作重点。
2.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经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经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3.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即是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
3.2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3.3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3.4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非凡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
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水足迹
1.1水足迹概念
目前,水足迹的研究以量化为主,同时将水足迹概念推广到政策层面以及企业和市场层面。水足迹的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地理区域的水足迹(国家、流域、省市),产品水足迹(产品供应链、企业和具体产品)以及个人水足迹。水足迹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自下而上的核算方法,投入产出(IO)方法和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
水足迹概念首先使人们认识到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源头是人类的消费活动。正是由于人类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带动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从而增加了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负担。通过进一步调查可以建立水足迹消费和水足迹生产的关联。例如,秘鲁的一个流域因向英国出口芦笋而导致其水资源紧缺。换句话说,英国消费者的“水足迹”来自秘鲁。类比碳足迹核算中的消费者责任原则,许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紧缺应该负有一定责任。
其次,通过核算可以帮助消费者明确哪些产品是高耗水产品,即指出对哪些产品的消费导致了水资源大量消耗。目前公认最大的用水户是农产品,占据了全球约70%的水资源消耗。所以,对大部分地区来说节水的关键是降低农产品水足迹。从这个意义来看,水足迹并不是碳足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有效补充,如农产品往往具有较低的碳足迹,却有很高的水足迹。总之,水足迹的研究扩展了以往水资源研究的范围和内涵,为建立跨行政区、跨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以及市场体系提供了研究基础。
1.2水足迹的测试【2】
在测试水足迹的网站中关于世界各国水足迹列表上,美国成为黑名单的头号上榜者,水足迹为人均每年约2483立方米。在美国之后,意大利成为排名第二的耗水大国,人均每年约2332立方米。中国则为人均每年约702立方米,排名135。也门则以人均每年约619立方米,成为人均水足迹最少的国家。
想知道你每天消耗了多少水足迹吗?看看下面的数据,应该就有个大致轮廓了:
食物 水足迹
1个100克的苹果 70升
1杯200毫升的苹果汁 190升
1公斤大麦 1300升
1公斤牛肉 15500升
1公斤鸡肉 3900升
1杯咖啡 140升
1杯250毫升的啤酒 75升
1公斤玉米 900升
1升牛奶 1000升
1个汉堡 2400升
1.3水足迹的分类及其内涵
与生态足迹和碳足迹概念不同,水足迹的特点体现在其独有的分类中。
按照用水的类型划分,水足迹可分为蓝水、绿水和灰水。蓝水和绿水代表人们消耗利用水资源的两种类型:蓝水是人们消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绿水是雨水落入农田土壤中而蒸发的水资源量。以往的水资源统计只考虑蓝水,忽略了绿水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世界上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蓄水层中的“蓝水”只占世界淡水资源的40%,在干旱地区更少。因此,研究绿水足迹对干旱地区的水安全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完全利用绿水,即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为水源而种植农作物就是所谓的“雨养农业”。灰水则表示人类的排污活动对水资源的间接消耗,通过使水质达到允许标准所需要的稀释污染物的新鲜水量来表示。灰水足迹也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将排污转化为一种变相的水资源消耗,从而将水量和水质统一起来核算。对于水质型缺水地区,河流水质的改善实际上是变相增加了水资源,在管理方面具有实用意义。
按照用水部门的区别,水足迹可以分为直接用水和间接用水。所谓直接用水是商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用水。间接用水则是指除了产品加工用水以外,生产这一产品所需要的所有中间产品的用水。例如对于薯片制造企业来说,直接用水是薯片在工厂加工中所用的水,间接用水则包括:种植土豆用水,其他配料生产用水,包装袋的加工用水等。通过区分直接和间接用水,水足迹的核算可以覆盖整个产品供应链,从而帮助企业和消费者了解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各环节的用水情况。
按照用水的地域区别,水足迹又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水足迹。内部水足迹是指本地生产用于本地消费的产品所需的水资源。外部水足迹是指本地消费的进口产品生产所需的水资源。外部水足迹又可以称为进口虚拟水。外部水足迹的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产或消费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程度。
2.水足迹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
水足迹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区域或流域水足迹的核算及评估,水足迹概念可以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水足迹概念在环保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主要是以对企业和个人的水足迹核算为基础。水足迹未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绿色供应链核算
企业一般只关注自身的运营水足迹,很少考虑其供应链水足迹。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供应链水足迹远远大于其自身的运营水足迹。随着可持续消费理念不断深入以及环保政策导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型企业表现出对整个产品供应链中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的兴趣。目前报道的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部分是因为企业上层供应链发生了问题,例如“染色馒头”、“三聚氰胺”等事件。这也迫使企业加强其供应链的管理。
水足迹核算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其整个生产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用水量,从而帮助企业识别出水足迹增加的原因。例如,2010年可口可乐公司就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计算并评估了其饮料产品的水足迹。通过核算发现:1瓶可口可乐中约有2/3是生产甜菜所需的蓝水和绿水足迹;运营水足迹只占其总体水足迹的1%。作为零售业的沃尔玛在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的环保责任清单中就包含了用水方面的数据。
尽管如此,目前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以及核算仍然是以节能作为主要标准,重点行业企业,如食品加工企业将是实施水足迹的先锋企业。同时可以看到,有实力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一般是跨国的大型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控制其供应链水足迹的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在政府采购、环境标志认证等方面给予支持。
2.2环境标志认证
环境标志是由政府或者评估机构向企业颁布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图形标志。多数情况下环境标志是一种对企业产品的认可性的标签。中国环境标志,即通常所说的“十环标志”,是环境保护部授权颁发的对产品环保性能认定的证明性商标,是目前国家绿色产品的权威性认证标志。它表明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能源等环境优势。目前可认证的产品分类包括:办公设备、建材、家电、日用品、办公用品、汽车、家具、纺织品、鞋类等。
目前我国正积极与发达国家合作推行在环境标志中加入碳足迹的认证标志。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环境标志中还很少有加入水足迹这一指标。随着全球水问题的加剧和企业用水成本的提高,可以预见水足迹指标也将与碳足迹一样加入环境标志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准备开发出一套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的企业水足迹标准ISO14046《水足迹要求和指南》,为产品、过程和组织的水足迹的测量提供原则、要求和指南。对于水足迹来说,环境标志可以是关于这一产品的水足迹量值。但仅仅标识出用水量还不足以表现企业在节水方面所采取的努力,还应建立评价标准以评估该产品的水足迹对于水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2.3可持续消费理念的宣传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驱动了生产的扩大,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继1987年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可持续消费的概念于1994年经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自此,可持续消费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推广可持续消费理念的重要性,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坚持从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我国来说,可持续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是驱动企业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转型的必要手段,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
可以预见,水足迹将与碳足迹和生态足迹一样,对可持续消费理念的宣传和实现将起到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推动可持续消费应是政府主导、企业配合、消费者自愿的一项全社会的行动,可分为意识(宣传)、意愿(标志)和行动(激励)三个阶段逐步推进。意识方面,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GO)将发挥主要的作用。通过水足迹概念和内涵的宣传,使企业和消费者了解高耗水产品的类型和减少水足迹的方式方法。例如,肉类食品具有极高的水足迹,是我国居民水足迹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可以提倡居民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对肉类食品的消费,宣传健康的饮食习惯;意愿方面,政府通过对企业的水足迹进行标志认证,使企业产生减少水足迹及消费者产生购买低水足迹产品的意愿;行动方面,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和津贴等手段激励企业生产低水足迹的产品,另一方面则从自身做起,通过积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统一的《政府绿色采购指南》等推动可持续的政府绿色消费。在对绿色采购企业的选择中,应加入企业水足迹指标的核算和评估程序,即列入政府采购指南清单中的企业必须是在同行业中水足迹较小的企业,从而激励企业生产符合政府采购标准的低水足迹产品。
参考文献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human survival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but nowaday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ave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a serious impact on people's living space, therefor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order to reasonabl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stablish a set of effective measures. Through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nvironment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utilized,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biofilm; activated sludge; oxidation;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及其重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而当今社会环境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因此环境保护工程应运而生。这一工程的出现有效地解决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危机就要合理地进行环境的管理与保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环境进行科学管理,使环境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为人类造福。
环境保护工程
环境保护工程是专为环境保护做的工程。由于近年来的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也就是说此环境保护工程就是需要一定的组织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工程。目前环保工程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防治以及水污染防治。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来可以分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水污染的防治。
水污染防治的措施
城市的污水包括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一般经过市政管网进入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的净化。污水处理厂粗粒污水的办法主要是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和氧化法。
2.1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是一种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将污水中的溶解性的和胶状物的有机污染物去除。生物膜是利用某些附着于固体表面的微生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膜进行一种有机污水处理的一种技术。但是这种污水处理系统的投资较高,加之单位处理效率较低,一般适用于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小,便于工作人员的管理,在污水处理厂中占据有利地位。
2.2活性污泥法
同样的,活性污泥法也在目前的污水处理过程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可以说,它是一种最广泛的生物处理流程,有较高的处理能力。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废水的设备主要包括曝气池、沉淀池等,还包括污泥回流和剩余的污泥排放两大系统。剩余的污泥与污水一起进入曝气池中形成污泥污水的混合液,再将曝气池与空气接触,使空气中的氧与混合液中的物质发生好氧代谢反应,使有机污染物沉淀下来,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就会和水分离开来,最后流出来的水就是经过处理的干净水。活性污泥处理法较生物膜法,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污泥沉淀的过程中,剩余量多,又由于目前城市的污水中磷逐渐增加,如果采用活性污泥法,就需要对个厌氧好氧池的串联,大大增加了建设资金的投入,大量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投资也逐渐超出了污水处理厂本身的投资,因此要寻求低能耗、高效率、低成本的污水处理系统。
2.3氧化法
除了上述提到的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氧化法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前采用的化学氧化法虽然操作方法简单,但是其运行成本较高,处理的效果也不尽理想,因此有发明了一种新的处理技术,光催化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光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其原理是利用光激发氧化将O2、H2O2等氧化剂与光辐射相结合。所用光主要为紫外光,包括uv-H2O2、uv-O2等工艺,可以用于处理污水中CHCl3、CCl4、多氯联苯等难降解物质。另外,在有紫外光的Feton体系中,紫外光与铁离子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使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的速率大大加快,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去除。这种方法成本低,效率高,逐渐被大部分的污水处理厂采用,大大地节约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因此,在水的深度处理及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的处理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有专家预测,氧化法将成为21世纪废水处理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2.4加强环境管理,优化环境配置
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环境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对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按计划建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加强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末开工建设。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强化环境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2.5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
服务“三农”始终是水利工作必须着力加强的重点。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为目标,完善灌区的灌溉和排涝体系,推进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灌区生产能力;发展以灌溉草饲料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加快发展农村水电;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大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2.6加强宣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环境中的组成要素,无论是空气、水还是各种生物,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人类自身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目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迫在眉睫,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农村,要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乱扔生活污水,为了保护环境,请减少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垃圾,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尽快建立成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三、 环境保护工程的意义
环境对与人类的生存有很重要的意义,树木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施工现场的周围种植一定的树木,还可以起到减少噪音的作用。黄精汇总的另一大要素是谁,更是发挥着它举足轻重的作用,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没有谁,人类就会干枯,无法生存,由于现在水污染要求特别严重,水资源的管理已经引起高度的重视,对水资源的管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有效地保护环境不收污染,全球上大型的污染全球变暖的现象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也会有效地减少酸雨的产生,控制有毒气体的排放。对于大型的重工业生产活动应该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空气的污染达到最低。总之环境的保护亟待解决,要建立权威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才能有效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才能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环境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语:综上,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了污水处理的集中措施,希望给同行以借鉴。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需要的资源,水与我们人类是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我们永远离不开水,环境,可谓是人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环境保护工程中的每一位人员都应该提高警惕,为家园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左其亭、王树谦、刘廷玺《环境利用与管理》;
[2]储金宇,等·臭氧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1 经济和环境之间关系
经济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共生关系、二者基本上不存在影响的关系、二者存在相互影响的负面关系。首先,就共生关系而言,经济和环境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一面,经济和环境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生态农业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其本身又对环境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其次,就经济和环境基本上不存在影响的关系而言,经济的发展本身并没有对环境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经济和环境共同都在发展,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关系。如新加坡的发展模式。新加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自身环境的发展,所以新加坡也被称为花园城市。再次,就第三种关系而言,其又可以分为两种关系:第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并没有超过其本身的承载能力。第二、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已经超过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就前者而言,环境虽然遭受到了破坏,但并没有超过其负荷能力,在采取相应措施后环境依然能够逐渐恢复,甚至达到原有水平。对后者而言,环境已经在质上遭到完全破坏,环境已经不可能通过自我的自净能力恢复到原有水平,经济的发展已经对环境本身造成了不可修复的影响,那么这也是人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不能并行的重要理由。
值得强调的是,在经济和环境二者的关系中,共生关系和二者基本上不存影响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中,并不存在环境的保护。环境本身就可以在被促进或自我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良性的发展。而只有在第三种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才谈环境保护,才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并行关系。但笔者认为,就第三种关系中的两种情况而言,都存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够并行的可能性,即使是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不可修复的影响,其理由如下:首先,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还是建立良性的生态平衡系统,其并不是一定要恢复到原有绝对理想完满的水平。其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不能说环境在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就置之不理或不加以保护治理。再次,不管是经济发展也好,还是环境保护也好,二者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应当也必须并行。最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不能并行的理论假设是错误的。
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并行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
导致人类过分看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应是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就只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关系:人和世界万物是两个相互对立、彼此外在的实体,人是主体,世界万物是客体,人通过认识(这里指广义的认识,其中包括实践―通常理解为人从世界万物之外进入和深入到世界万物之中,对外物加以改造的活动)以解决 世界万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间题”[1]。和这种理论构成直接相关的则是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理论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仅仅是客体。一切活动都必须满足人类这一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人才是价值评判的尺度和标准。于是在“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不是你就是我,不是主体就是客体的单一线型思维指导之下,人类开始疯狂而不计后果的向自然开采和掠夺。做为回报,自然开始反过来报复人类:生态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接踵而至,这些灾害无疑都是自然在遭受严重侵犯后,为了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产生的正常现象,但是却对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同时,由于“主客二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单一的不是主体就是客体的思维模式,主体性的人类在遭受到客体性的自然的打击和报复之后,人类往往又显得无能为力,人类的这种渺小性顿时又和自然的强大性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发展经济是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本身都对人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整体观、系统观、协调观等也开始逐渐代替了“主客二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而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就是这样的理论之一。
3 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按照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真正有生命力的深层和谐必然是天下、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谐,也只有在此情形下,一物、一人、一地、一国才可能获得真正持久的和谐。”[2]这种整体观认为,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万物构成平等的关系,“宇宙洪荒的实质是生生不已的创造力,其中涌动的是无穷的生命力。对于人与自然的所有生命而言,天地是所有成员的父母,万物和人类构成天地之间的生命共同体,即所谓“民胞物与”,有了这种情怀之的一,人在宇宙中不再具有疏离感,不再深怀孤独感,而是觉得自然与其他生命、山川草木,都是创化的产物,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存在者。”[3]我们可以说:人和自然的生命不再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主客相分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也相互制约的合一关系。
在这种整体思维的指导之下,“人的存在境域不是一个狭小的人类社会,而是一个天地宇宙。”[4]人做为万物之灵,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这就必然要求他把自我当作生命存在的同时也把外在生命当作一种存在,在重视自我生命的同时,也重视外在的生命。人其实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之人,而是主载之人,所谓主载就是有义务和责任去考虑或承担其他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承载自我也承载他人。
所以,人和外在环境在本质上都属于宇宙洪荒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宇宙式的生态系统。人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必然要去考量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如果要真正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把自我置身于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平等地考量所有的生命存在。
这样,可以说在任何时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并行应该是可能的,而且应当变得可能,即使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之下。倘若我们在理论前提上就认为二者不能并行,经济的发展最终在实际上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以至消亡。从而使经济发展变得不可能,人类也将变得难以生存和发展。
当然,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指导下,传统的五行观,中医学理论则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传统五行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他们存在于一个动态的系统之中,构成相生、相克的生成和制恒关系。事物在这样的生化克制关系中保持着平衡和发展,而中医学则以传统五行理论为基础,并将其应用到中医理论和治疗上,把人的身体看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讲究:辩证施治、阴阳调和、抑强扶弱等。
同样,经济和环境二者都构成整个自然社会的一部分,二者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其中哪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二者的正常存在。人类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大的生态平衡系统,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经济和环境的生克制化,重视调节和平衡。所以以五行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正是解决经济和环境内在矛盾的良药,也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对于跨国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国内外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包涵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是积极责任,即跨国公司基于其与其他主体的某种关系而负有的具有环境利益内容的责任,实际上就是第一性的义务;第二层是指消极责任,即负有前述关系责任的跨国公司因未能履行其第一性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否定性后果,此即第二性的义务。”笔者认为,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指在跨国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其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和因其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不利后果所应承担的责任。就是说,这种责任一方面是非强制性的,指法律法规规定的跨国公司在营运过程中应履行有关的环境保护义务;另一方面则是强制性的,即跨国公司要为其在营运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后果承担相关责任。显然,后者应该为首要的责任。跨国公司在其营运过程中的行为必须得到规范,一旦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就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 跨国公司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必要性
(一)跨国公司造成环境污染的特殊性
1. 跨国公司对污染的转移。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环境标准,部分企业为了减少环境成本,将目标投向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经济的需求,热衷于引外资,对技术水平和环保标准要求较低。这样就导致跨国公司在营运过程中实现了污染的转移,对东道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跨国公司权利义务不对等。东道国出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目的,给予跨国公司大量的优惠政策。而且跨国公司本身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无论从资金、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等方面都颇具规模,这使得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跨国公司在享有种种有利条件的情形下,并未履行相应的义务。例如:2008年1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公布了130家曾经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企业名单,其中三家由于整改不力再次违反环境法规,被国家环保总局重点曝光。而此次公布的 130家曾被列入“黑名单”的跨国公司仅仅只是局部统计数据,只是跨国企业“环保问题”的冰山一角。
3. 跨国公司对环保责任的规避。由于跨国公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人格独立,使得在责任追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加上跨国公司本身实力雄厚,利用一些法律法规的漏洞来规避其责任,更增加了追究其环境保护责任的难度。
(二)跨国公司承担环保责任的必要性
1. 跨国公司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识层面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将会有着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对环境保护也会越来越重视。跨国公司将企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虽然给东道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受益,但是也将带来严重甚至可能难以恢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行为都影响了东道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引起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当这些问题浮出水面,为广大人民所知晓,将极大地影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乃至全球的形象。这样,东道国国民,甚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有可能对该跨国公司产生一定的抵触。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跨国公司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运动广泛兴起,尤其在发达国家,相关运动涉及到了众多行业。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运动也逐渐兴起,国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跨国公司在这种全球注重环保的大背景下,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做起,注重环境保护,承担起自己的环境保护责任。
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理论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及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则。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跨国公司往往以盈利为首要目标,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经营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然而,跨国公司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如果只顾及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即使在短期内获得了利益,也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往往是难以恢复原状的,这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跨国公司自身的发展也必将受到不利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应该对自身有着清楚的定位,作为社会的成员,应该积极加入到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队伍中去。在和谐的发展环境下,跨国公司的前景必定会越来越好。
三、完善我国的跨国公司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一)提高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指“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环境标准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相应产生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标准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我国的环境标准制度并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也使得一些跨国公司将污染企业转移到我国,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不能盲目吸引外资来追求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必须提升自己的环境标准,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自身的生态环境状况。
(二) 完善国内立法
很多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无视东道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作出危害环境的行为,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是由于其特殊性以及东道国法律法规制度不甚完善,这些跨国公司往往无需承担责任,或者说难以追究其责任。因此,完善国内立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很多跨国公司利用子公司的身份逃避责任,因此解决责任主体问题将大大有利于对跨国公司的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公司法》第二十条中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我们如果利用此“揭开公司面纱”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提起诉讼,主张法人人格否认从而追究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责任,是于法有据的。但是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法律并没有细致的规定。我们应当完善相关立法,提出具体的责任主体的判定依据,将大大提高追究跨国公司有关责任的效率。另外,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公开自己的污染处理装置的情况,定期进行信息公开等等。
(三)加强社会监督
1、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应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
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处理。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片面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以至于经济增长速度一时上去了,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找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
2、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既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还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在交易中得到自己的需求,而很少顾及第三人的利益。同时,环境被损害的过程是缓慢的,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环境损害才会急剧表现出来,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因为环境损害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对称性。一旦损害发生,可能永久无法恢复,或者即使能恢复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等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不能通过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了以后再来解决,而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解决。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度高的状态下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如何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现科学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现实的环境状况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如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应在1074万吨以下,而2006年全国的排放总量为1428万吨。平均而言,几乎所有企业(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不能达二级标准。另外,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荒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2、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小康社会的环境质量至少是人民群众喝的水是干净的,呼吸的空气是清洁的,吃的食物是安全的,生产生活的环境是良好的。但现实是1/3的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2/5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也就是大气环境对身体健康有损坏作用的),土壤污染不断加大,农产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噪声扰民现象十分普遍。全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3、履行国际公约与国内环境压力增大矛盾日益突出
履行国际公约,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臭氧层保护、持久有机污染物控制、核安全等。但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二,与第一名的美国差距很小。虽没有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但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不断扩大,湿地面积越来越小,核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所有这些增大了履行国际公约的难度。
4、环境形势愈来愈严峻与环境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适应,一是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十分突出;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低下,监管能力薄弱,而且监管错位、越位;三是对污染防治的规律性缺乏深入研究,污染治理效果差,如淮河、太湖、滇池治了这么多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污染仍很严重,而且局部有加重的趋势;四是缺乏预警、应急机制,太湖、松花江等特重大事
三、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
1.完善环保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环境执法中要理顺部门职责,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又要加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充分发动各部门积极配合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统一环境规划,统一执法监督,及时向社会环境保护的信息,切实保障民众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于违法破坏环境的企业或者是个人要依法予以严惩,以儆效尤。环保部门还应当把环境政策评估当作一项常规工作,适时对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影响和综合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以供参考。环境执法人员应从环保基本国策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严格执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
2.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
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以环保为宗旨,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公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之中,通过每个人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的方式来改善环境质量,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此外,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进行统筹考虑,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低碳环保生产,从根本上来解决环境问题。
3. 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在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中必须配置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应适度超前,预留建设发展空间。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引入现代化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预防。在现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城市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气污染监控设施建设等,确保有效地应对、处理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的环境污染威胁。
4.生物补救法
环境循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种循环维持着地球生命的延续。以大气中的碳循环为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通过光合作用形成能够供植物生长的养料,又通过夜间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此外,微生物对动、植物体的尸体及排泄物等的分解,又将碳输送到大气层之中,或是经过长期的逐渐积累,成为煤或者石油等有机物质,对其分解也可释放出其他元素,如氮、硫及磷等,进行氮循环、硫循环以及磷循环等成为自然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有机微生物分解的方式来处理环境问题,对环境实现了完全的零负担,无二次污染,经过分解之后,还可以成为有机肥,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而为了提高表层对微生物的适宜度,需增加些表面活性剂,这样有助于土壤乳化。生物补救的方法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5.植物工程
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或技术改造与非金属矿物材料密切相关,而且节能降耗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现代产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非金属矿物的开发加工,与此同时也需要协调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非金属矿产物的深加工技术对于现代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提出了发展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技术的方向和措施,例如许多非金属矿物,硅藻土、珍珠岩等加工后具有较高的活性及选择性吸附的特性;膨润土、沸石、石墨、石棉等都与航空航天技术及生物技术有关;云母、金红石、滑石等与信息技术及产业有关;现代的高技术及环境保护等均与非金属矿物密切相关。
1.2我国的非金属矿物加工与环境保护形式严峻
我国非金属矿物的种类繁多,而其中有一部分的非金属矿物本身或者是经过加工处理后而具有适合用于环保材料的性质,再者,我国的非金属矿物的储藏量非常丰富,价格也比较低廉,它具有处理效果好、投资少以及重复使用的一系列优点,所以受到各个开发商的青睐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开发加工非金属矿物。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非金属矿物的开发都格外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我国非金属矿物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不注重保护环境质量,造成了对于水体以及空气土壤等的不科学合理污染。因此,我国的非金属矿物加工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曰益严峻,遭受着挑战,需要迫待解决。
2.我国非金属矿物加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非金属矿物加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相关的企业单位在进行非金属矿物加工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味的只对于非金属矿物无节制的开发、加工与利用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那么经济的发展只是短暂的繁荣并不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非金属矿物加工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我国未来非金属矿物开发加工的发展将以全面提升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功能或者是应用性能为s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以高效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宗旨,注重环境保护与非金属矿物加工的充分结合、齐头并进,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
3.我国非金属矿物加工运用的科学技术与设备
我国现代的高新技术、高科技设备、新材料产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都与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非金属矿物加工运用的科学技术与设备主要分为粉碎技术与设备、分级技术与设备、表面改性技术、干燥技术与设备、造粒技术与设备、材料复合技术。非金属矿物加工主要是指凭借一定的技术设备与工艺而制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粒度大小和物理化学性质等性能的功能性产品。
我国生产的超细粉碎设备基本与国外的相当,但是其技术研究的起步比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且发展层次良莠不齐,超细粉碎设备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控制产品粒度处于所需的分布范围内,使得混合粉料中粒度已经达到要求的产品及时地被分离出去;表面改性工艺依据表面改性的方法与设备及粉刷制备方法而异;干燥是用热能将湿物料中的湿分气化为蒸气,再利用抽吸或气流将蒸气移走而达到去湿的操作;对于粉状产品进行造粒的深度加工,不仅有利于满足生产工艺的需求,而且有利于降低粉尘污染以改善劳动操作条件;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按照基本材料不同各异,各种材料在性能上相互取长补短进而产生协同效应,让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4.我国非金属矿物在环保工程中开发与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4.1非金属矿物环保材料应用的范围较窄
我国的矿物研究人员对于非金属矿物在环保工程中的开发与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贡献与成就,但是也把我国在这一领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反映了出来。工程化转化不高、非金属矿物环保材料应用的范围较窄等缺点,要把这些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中。我国的许多非金属矿环保材料更多的是利用非金属矿的原矿或对原矿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这是与非金属矿物深加工领域的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有关,拓宽非金属矿物环保材料应用的范围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进而改进非金属矿物环保材料应用范围窄的特点。
4.2非金属矿物的产品档次不高且品种单一
非金属矿物的产品档次低使得许多矿物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而且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一些重要领域中的应用处理还未见有更多的新的研究成果。要想改善非金属矿物的产品档次不高与品种单一的现状就要提高非金属矿物的加工技术,使得我国的非金属矿物开发与利用朝着设备大型化、加工精细化、产品功能化的方向进一步前进。只有功能明确且满足相关应用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要求与环保要求的非金属矿物才能够赢得稳定的市场,避免非金属矿物资源的主观浪费,节约矿产资源与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进步。
5.改进提高非金属矿物加工与环境保护的措施
①在非金属矿物存放方面。非金属矿物的种类繁多且数量不一,_将大量矿样堆积在一起给翻找造成了困难且容易造成粉尘污染,若将它们分类存放就能节省空间,便于查找矿群进而减少粉尘造成的环境污染。②在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方面。随时随地进行非金属矿物环保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得公众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矿物加工这一过程产生的废弃物不利于环境;使用设备之前要牢固掌握操作规程以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管体系。③在非金属矿产物实验室的布置安排方面。为了方便及时将实验室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排出室外,就必须要对非金属矿产物实验室的布置安排科学合理。可以把大型重型设备统一安放在一楼实验室,在单个的实验室内部尽可能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内容。④在化学药品使用方面。因为在矿物加工实验这一过程中结合使用的化学药品会产生有毒气体,所以要对于有毒药品进行严格的分级管理,需要按时按量使用,进而减少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们在享受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产品、新物质的同时,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状况却日益恶化,不合理的非金属矿物加工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
1、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晌
1.1 土地占用和破坏
矿产资源与能源开采要构建交通网、工业民用厂房和市政等设施。采矿,特别是露天采矿,要剥离地表覆盖层,同时有大量的废矿石排放,所有这些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是采矿业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矿山占用破坏土地主要分为下面三类:一是露天采矿破坏土地;二是废矿石、尾矿堆放占用土地;三是矿产资源与能源开采导致地面塌陷,从而破坏土地。
表1矿山占用破坏土地(公顷)
1.2 水文地质环境的破坏
井巷开掘,使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发生变化,矿床疏干排水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径流和排泄条件,使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矿区水文地质环境的恶化。此外疏干碳酸盐围岩含水层时,其溶洞构成了地面塌陷的隐患。当塌陷区或井巷与地表储水体存在水力联系时,会酿成淹没矿井的重大事故。岩层疏干影响的预测和设计不合理时,还会导致边坡、台阶的场动和过滤变形而引发地质灾害。
矿场开采必然改变岩体的原始应力场,由此引起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范围,按开采规模有时可达数千平方公里,影响深度露天开采时可达500-700米,地下开采时可达1500-2500米。水文地质环境的破坏主要分为下列几种:一是引起矿井突水。根据有关资料,2005年到2007年由于采矿突水造成的事故每年都有十几起,其趋势是每年次数减少,但造成的危害程度增加,伤亡人数与经济损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二是海水入侵;三是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1.3 地面形变
由于采矿掏空、矿坑疏干或长期抽排地下水等原因,常造成矿区地面下沉、开裂等现象发生岩溶充水矿区,常发生地面塌陷。地面形变严重破坏地表建筑、交通道路和农田,危害人身安全和生产建设。
在矿井开采前,矿区岩层处于平衡状态,当矿体开采后,岩层中的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随着矿体开采强度的增加,采空区不断扩大,应力不断改变,导致矿体上覆岩层在重力作用下产生裂隙、变形、下沉、塌陷等地面形变地面形变与矿体采深、采厚以及矿体上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等密切相关。
1.4 矿山“ 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矿山的开发,矿区排放大量废水,如矿坑排水、洗矿废水、尾矿石堆淋滤水、以及矿区其他工业如炸药厂、选矿厂、机械厂等和医疗、生活方面的废水等。这些废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土地,在进一步污染农作物。有害元素成分的挥发也污染了空气。
其他如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固体粉尘等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 未来我国矿产资源供需趋势及其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预测
2.1 未来十年我国矿产资源、能源供需趋势
未来十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趋势:原材料矿产结构缺陷突出,大宗支柱性矿产数量不足,品质较差,供需矛盾加剧,优势矿产前景堪忧。目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铁、锰、铝、铜、铬铁矿、钾盐6种大宗矿产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需长期依靠进口以补不足。据预测,到2012年我国仍需进口富铁矿石7000万t左右,国内铁矿石的满足率仅为62.5%,锰矿资源,低品位难选冶的碳酸锰矿石仍不能利用,锰矿石缺口将高达650万t。如果近几年不能降低生产氧化铝的成本,我国仍需每年进口氧化铝157.5万t,到2012年我国将缺口10-100万t电解铜,国内铜矿石的生产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1-47%,铬铁矿需求量为140-150万t,缺口120-130万t,钾肥需求量为640万t,缺口钾肥约540万t。
2.2 未来十年我国能源供需趋势
2.2.1 能源供给预测
利用灰色系统模型与趋势曲线模型对能源产量进行了长期预测,由于他们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预测,预测的精度不一样,难免会遗漏一些信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能源产量的信息,采用变权重组合预测方法对能源产量进行预测,以提高预测的精度。根据组合预测模型对未来年我国能源产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
表2 能源生产及构成预测表
2.2.2 能源需求预测
迄今为止,人们开发了许多能源需求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各具特色,由于能源需求受社会经济、人口、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投资以及众多的因素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无法用一个数学表达式表达清楚,因为任何一种数学模型都是对实际系统的抽象和简化,其所选定的影响因素及由此而确定的参数与变量必定十分有限,往往由于使用者的偏爱及兴趣所在,从不同角度对系统进行模拟。这样,构建的模型无论是计量经济模型,还是投入产出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都只能在某些范围内适用,往往是各具特点也各具不足。由于单个模型往往能够体现或包含能源系统的局部信息,而多个能源需求预测模型的有机组合,就有可能比较全面的描述能源系统的真实运行情况。因此,对一个复杂系统采用多个模型综合,得到组合模型,或协调模型更能有效的提高能源预测精度。
利用灰色系统模型与指数曲线模型对天然气消费量进行了长期预侧,由于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预测,预测的角度不一样,难免会遗漏一些信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天然气产量的信息,采用变权重组合预测方法对天然气消费量进行预测,通过组合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也很小,从而提高了预测精度。预测结果见表3。
表3 能源预测最终结果表
2.3 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预测
如前所述,矿产资源开发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有尾矿堆放、露天采矿、采矿塌陷。其他的如疏干地下水等,由于没有找到相关的统计资料,因而无法进行预测。
运用线性回归,藕合时间因素,预测出2017年,矿产资源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具体见表4。
表4 年矿产资源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预侧
3 未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任务
3.1 矿产资源开采导致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综合防治难度大,须加强管理
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270亿元。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市),西南和西北地区尤为突出。全国共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点达百万处,每年发生这类地质灾害达十余万次,死亡人数达千人。有700多个县市数万个村庄受到严重威胁。有24个省区存在地面塌陷,塌陷坑达3万多个,4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近年来,全国因不恰当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各类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已占地质灾害总数的50%左右。
3.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恢复治理任务艰巨
全国各类矿山年矿石采掘量达60多亿吨,采矿业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500万公顷,而工矿废弃地复垦率仅为12%。矿山开发中“ 三废” 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均衡系统遭受破坏。我国300多座矿业城市(镇)中,许多正处在产业转轨时期,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3.3 由于石油等能源开采导致地下水受污染、破坏日益严重,监测监督和保护的任务繁重
环境保护就是人类根据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一定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协调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同时,环境保护又是人类自觉寻求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的过程,尽可能的防止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营造更加适宜的自然环境;此外,还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实现对现在已经污染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改造和恢复;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工作,环境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在于能够有效的改善人类的工作和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来看,其方法和手段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还涉及到对各类相关法律知识和经济规律的掌握和使用。同时,有关部门为了更好的实现全民环境保护,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环保工作落实到群众生活的细节中。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就我国来说,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也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诸多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我们每个社会公民来来说,随着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环保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小事入手,自觉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如:发现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没有关闭时,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其关上,再者,在使用电池后,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投递到专门的回收桶内,而不是直接丢入垃圾堆,还有,当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应该自觉备用购物袋,从而减少一次性的塑料袋的使用,诸如此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一个公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与公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所以有关部门如果想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那么就应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从内容上看,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动植物以及森林的保护,还包括对大气和水的保护以及防治,既包括各类大型的污染源的预防和治理,还包括各类细节的处理。环保工作的开展是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利用为前提的,是对资源的紧缺的一种保护措施。随着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可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简要探讨。
2 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工业化大生产虽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等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尤其是一些化工和采矿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废气物,严重的影响了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不仅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寻求各种环境保护方式。
2.1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2.1.1 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够在环保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才能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1.2 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工业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度工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
2.1.3 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以通过法律形式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达到警示的作用。
2.2 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2.2.1 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
2.2.2 要实现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因为地方政府机构对于该辖区内的环境问题的掌握比较全面,所以更加适合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工作。
2.2.3 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2.3 建立环保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2.3.1 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只有资金和技术作保障,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各项环保工作和污染治理工作。
2.3.2 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的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2.4 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2.4.1 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
2.4.2 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2.5 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书面的环保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承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早日全面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系统动力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其应用于环境保护中所解决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虽然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来看,系统动力学还应在自身理论、完善模拟软件功能、模型的适用性与其他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信息反馈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与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的综合性新科学。系统动力学能够将系统内的各个因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为科学判断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对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与优势
系统动力学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对所研究的整个系统进行综合的分析,而其主要特点则是能够对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模拟分析。一般系统动力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开放系统,而在进行该类系统的研究时,其主要是从微观结构入手,研究分析系统内部元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反馈环的动态行为,然后利用分析结果将系统的基本结构构造出来,最后再应用计算机技术根据其基本结构构建一个相互作用的流图与仿真模型,采用该模型模拟不同因素可能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构制定不同的决策方案,最终达到有效地调控系统的目的。
由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与模拟语言较为成熟,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和其他的方法相比则具有很多优势:能够解决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以及复杂时变等系统问题;能够明确地体现出系统内部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对系统进行动态模拟以及战略性的研究,对系统的行为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其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现了统一;其能进行长期性与周期性仿真,即使数据不多,仍能进行研究;其有专用的模拟软件,因此操作更方便、容易。
2 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环境保护
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系统分析和仿真的方法,目前其在国内外的环境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们将简单地分析其在环境保护中的某些领域的应用。
2.1 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随着水污染情况的加剧,水资源的保护则越来越重要。水资源的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好转,则必须加强水污染处理、再生水回用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同时,督促人们保护环境。系统动力学在水污染保护中的广泛应用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国内外学者均对系统动力学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国外学者Simonovic将第三世界模型作为基本模型,建立了全球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世界范围内的用水情况和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水资源保护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国内学者也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研究,例如袁汝华等将广东省北江下游影响区作为研究区域,在该区域建立了水资源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动态的仿真模拟。总之,系统动力学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主要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再生水作为饮用水的方法、区域水资源的动态仿真以及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等方面进行探析。
2.2 在固体废弃物管理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在生产生活以及其他领域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或是仍保留原有价值但是已被抛弃的固体、半固体、置于容器中的气体物质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纳入固体废弃物管理中的物质。固体废弃物的组成成分较为复杂,且其排放的地域较广,因此存在着难以处置和管理的问题。系统动力学在这方面的应用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例如Chaerul等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医疗废物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又如蔡林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一个北京市人口、经济和垃圾处理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人口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垃圾排放污染以及占地损失、绿色GDP核算、居民家庭、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组合收费方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系统动力学应用于固体废弃物管理中主要是对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处理以及管理收费等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以达到保护环境的
目的。
2.3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拟议中的规划与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评估,从而提出预防或是降低对环境影响的策略、措施等。环境评价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其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系统动力学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方式将环境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反映出来,从而达到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系统动力学是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的系统方法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其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中主要是进行环境经济评价、环境战略评价、累积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区域规划评价等。
2.4 在土地资源利用及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在人类的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一些问题,这也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系统动力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其在土地资源的利用及规划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中可以对土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为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系统动力学在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规划以及土地承载力等。
2.5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其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与干扰。在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开始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恢复,而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也有较深入的研究。系统动力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系统动力学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情景模拟,从而了解与判断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情况。系统动力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研究系统生态、种群生态以及生态承载力等问题。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环境问题也成为了国家与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是1956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教授所创立的,其是一门研究信息反馈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与解决系统问题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科学。系统动力学主要是将计算机模拟技术作为主要手段,通过功能分析,对复杂动态反馈性系统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的一种仿真方法。系统动力学是一种适合进行动态预测与政策影响分析的方法,其可以有效地将系统内的各个因素组织起来,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对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很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 words: protect environment; pollution; waste disposal;
防止污染, 保护农业坏境
建立健全农业环保机构
现有各级环保机构要充实农业环保力量, 各农牧企业和应建立农业环保组织, 配备专职环保监督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环保科普知识的宣传和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监测, 并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 切实管理好农业环境。
2、处理“ 三废” , 变废为利
城市和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渣、废气、废水除污染农业环境外, 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因为“ 三废”中含有一定量的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 只要进行科学处理, 就能变废为宝。以废水为例, 它经过适当处理, 用于灌概, 既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 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据测定, 亩灌300方废水, 相当于亩施10公斤尿素的氮素。所以, 要加强对“三废” 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严禁将“三废” 直接排入农田, 违反者要予以经济制裁。
坚决杜绝乡镇垃圾乱堆乱放,进入河流
我国多数乡镇无专门的垃圾填埋场,垃圾或者简易堆放在山地沟凹处,或者乱堆在空地上,或者直接倒入乡镇附近河流;污染了垃圾堆放附近土地、空气,对河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污染。目前还未出台相关硬性处理措施,各级政府部门应立即督促乡镇开展垃圾清收和处理工作。
三、对垃圾实施规范处理
就现在来说,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是填埋、高温堆肥、焚烧等,这三种垃圾方式,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因素上有本质的区别。
3.1垃圾填埋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2005 年底全国共有356 座生活垃圾填埋场,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根据工程措施是否齐全、环保标准能否满足来判断,可分为简易填埋场、受控填埋场和卫生填埋场三个等。简易的填埋、受控填埋、卫生填埋。首先,我们说一下简易填埋,简易填埋是填埋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也不用什么技术和工具,但这种原始的填埋方式在一定情况下,严重的污染了周边环境。其次,受控填埋虽然受一些条件是制约,但是还是不能满足环保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同时也会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就给填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是卫生填埋,这种填埋技术是运用最广泛的,既合乎环境保护的标准也能满足大部分居民的健康要求,目前在我国约占15%。I 级填埋场(无害化)目前在我国约占5%,深圳下坪、广州丰兴、上海老港四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其代表。
3.2高温堆肥就是将人粪尿、禽畜粪尿和秸秆等堆积起来,使细菌和真菌等大量繁殖,细菌和真菌等可以将有机物分解,并且释放出能量,形成高温
高温堆肥是生产农家肥料的重要方式。高温堆肥过程中形成高温,也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现在农村采用这种方式,不但能处理垃圾,美化环境,更节约了能源。
3.3焚烧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
大型的配备装备有热能回收与利用装置,由于顺应了回收能源的要求,然而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技术没有西欧国家成熟,一些焚烧设备有待于提高,目前国外工业发达,我国主要致力于高效、节能、低造价、低污染的方向发展。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起步较晚,截止1992 年底,全国垃圾、粪便清运量已达11263 万t,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厂仅有381 座,处理总能力72450t/d。近几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从对策和规划着手,对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杭州、常州、天津、绵阳、北京、武汉等城市在学习国外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垃圾机械化堆肥处理生产线;深圳、乐山等城市建设垃圾焚烧厂的成功,也为各城市应用焚烧技术提供了经验;沈阳、鞍山等城市对医院垃圾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焚烧,也走出了特种垃圾处理的新路。
四、加强宣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工作要有效,宣传要先行。目前,我国乡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乱将垃圾堆放在居住点周围;尤其是存在赶集的乡镇、街道,垃圾污染更是严重,或者随便找个地方堆放,或者直接倾倒进附近河流,对河流水质造成极大污染,对河流内水生植物造成致命危害,给下游生活居民造成了视觉污染和精神危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必须立即牵头进行宣传,一方面动员居民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然后进行无害处置;另一方面对将垃圾乱丢、乱倒进河流的居民进行教育,对情节严重的实施处罚。做到将环境保护观念深入民心,人人动手参加环境保护工作。
总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关注健康的意识在不断的加强,对环境质量要求更高。保护环境,从处理垃圾做起,实现垃圾源头分类,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但减少了垃圾量,更减少了资源浪费和污染。
小结: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节能环保也正式被提上了工作日程,全世界的垃圾都在成增长趋势,中国的垃圾增长率更快,每年产生垃圾量占世界垃圾的三分之一,面对如此大的垃圾压力,垃圾处置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在环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