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

篇(1)

1 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不断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增加专业实践知识。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仅仅注重提升专业技能,在大堂课教学过程中造成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过度讲授专业知识,使得继续教育的课程缺乏灵活性,结果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继续教育的效果不突出。

第一,继续教育缺少针对性。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主要是从大堂课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通过骨干型教师的经验传授获得理论提升,以大堂课的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培养和实践教育。然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由于每个音乐教师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所处阶段不同,必然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而不能采用“一刀切”和一种教学模式,甚至采取一样的教学内容。中小学音乐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不同,小学主要是启发学生的音乐感,而中学以简单的基础乐理知识进行教学,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区别地进行教育,才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

第二,继续教育缺少灵活性。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缺乏灵活性,主要是从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践性课程教学和锻炼,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缺乏灵活性。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教学理论知识,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不宜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必须认识到,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主要是实践经验交流和能力提升,还有理论的丰富和技能的创新。继续教育应当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主,创造分享他们教学经验的机会,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专业技能成长。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自身教学特点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成为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显著标识。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常常要求向专家型教师“看齐”,被固定的教学模块所限制,这必然阻碍了教师教学风格多样化发展,显然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

2 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整体水平,能够持久培育专业教师队伍,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技巧,实现教师专业能力与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方面,这是继续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分析中小学音乐继续教育现状很容易发现,继续教育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传统继续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解决其中的问题,才能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当务之急唯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很多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虽然能够借鉴有用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但是没有任何的创新之处,只是简单的“模范”有益的经验,没有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教师专业成长阶段主要是“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这五个阶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不同的阶段要求继续教育的重点也不同,传统继续教育“大堂课”教育模式忽略了教师所处的不同阶段,导致教育成效缺失,这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改革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这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迫切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克服学生多样性发展需求与自身能力不足的难题。这样的困难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征。例如,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水平参次不齐,大多数学生从小进行音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接受早期音乐训练,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必须选择合适程度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这无疑是一种两难选择。再如,从教育现状可以看出,由于继续教育缺乏灵活性,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不明显,教师选择专业教学策略,往往没有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可以借鉴。伴随新课程改革,音乐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渐重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才能实现新课改提出的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和乐理知识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继续教育只有从中小学音乐教师发展实际出发,策应专业和技能要求,提升音乐教学的整体水平,才能培育和造就好音乐教师队伍,进而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

3 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才是出路。重点可以落实在以下方面,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提供教师专业实践机会,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二要,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促进教师教学技巧创新,实现继续教育的分类指导;三要,系统开展继续教育,形成继续教育整体发展态势。结合上述观点,现分别作如下阐述。

第一,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内容。增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关键要实现教师的分类教育。通过教师成长阶段的不同分类,对特定成长阶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需求进行专门研究,明确提升继续教育成效的手段和途径。比如,新入职的教师,专业知识理论能力足够,实践应对能力不足,可以采取教学实践演练、情境教学等方式增加新入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使他们逐渐适应模拟课堂环境,能够机智应课堂环境变化,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针对继续教育中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可以集中传授和培养新理论新技能,促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和创新。总之,教育内容要划分阶段,细分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契合学员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律。

篇(2)

1 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音乐管理机构不健全。高校音乐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就要有完善的教学管理机构为其服务,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漏洞,使得教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不利于高校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管理上出现管理人才紧缺、校内部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从而降低了高校的音乐教学质量。

(2)教学过于重视理论讲解。音乐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它作为一门艺术又高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高校音乐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会逐渐降低对音乐的兴趣,不利于他们今后音乐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只是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音乐创新。

(3)音乐教师队伍创新力不足。高校音乐教育与小学、中学的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素质,从而满足高校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较低,导致高校音乐创新力度不足,学生在学习上无法掌握音乐精髓,从而影响到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许多教师刚刚毕业,他们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讲解过程中不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2 施教需求下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首先,高校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时,教师首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以及他们的音乐知识需求,结合他们的要求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提升高校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减少对专业理论知识过深的讲解,而是要在实践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学习音乐的方法,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第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技巧之间的关系,掌握艺术表演和声乐演唱技巧,增强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民族音乐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音乐,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为今后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保障。第五,高校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外,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实现音乐生活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可以开展小型音乐会、演唱会等,充实学生的音乐生活,让他们更愿意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2)转变音乐教学理念。大学生在进行音乐知识学习时他们已经形成自身的音乐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音乐学习空间,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教师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能够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出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降低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难度,加深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在脑海中逐渐对音乐形成完整体系,为他们以后音乐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对于学生独特的音乐思想,教师要多加鼓励,让学生敢于发散自己的思维,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增强他们的音乐感悟能力。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高校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应该要做好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提高教师的素质,第一,要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音乐学习需求,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教师还要做好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参与到音乐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水平。第二,教师要积极学习系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在培训中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学习技巧,增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认识。除此之外,学校也要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育人才,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学习技巧。高校管理部门也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增强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在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师也要有较高的数字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音乐魅力,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

3 总结

高校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制定出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习更好的音乐教学技巧,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音乐特长,帮助他们提升音乐创造力,为学生以后音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陈园.浅谈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音乐时空,2013(10):134+11 0.

池涵.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音乐时空,2014(12):175.

篇(3)

〔关键词〕

苗族民歌;音乐教育;方法策略

苗族主要分布居住在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和中南诸省毗邻地区。另外,东南亚各国和美国也有部分苗族人居住。我国苗族居住地域的分布,按人口数量的多寡,依次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省。贵州的苗族居住最为集中,苗族人口最多,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西北、黔中、黔东北地区。云南的苗族主要居住在文山、红河等地。四川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涪陵和宜宾。湖南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湘西以及城步县、靖县。广西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河池、南丹等县。苗语属汉藏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东部方言)、黔东方言(中部方言)和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贵州黔东北、湖南湘西和湖北的恩施、宜恩、来凤以及四川的秀山、西阳、彭水等县的苗族,操湘西方言,细分成五种土语。黔东方言流行在贵州黔东南、安顺地区、黔西南、广西融水县和三江县,共五种方言。使用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地区为贵州中部、南部、西部、北部和川南、桂北及云南全省,共8种土语。世居各地的苗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歌的族群。从传说故事、社交礼仪、婚姻恋爱、人事纠纷等,都可以“歌唱”的形式进行。在千百年来的历史与传统中,苗族人民的歌唱形成了丰富厚重的民歌文化,几乎每一土语区就相应流行一种风格色彩的传统民歌。而风格色彩最富特色、歌种类型最系统、分布最广、文化传承生态最好的则推贵州的苗族民歌。如清水江流域的苗族飞歌,台江、剑河两县以及毕节地区的二声部苗族情歌,以及贵州各地苗族叙事歌、酒歌等等。从歌唱内容、音乐旋律、演唱技巧诸方面凸显出丰富厚重的内涵外延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自1950年以来,贵州的苗族民歌便被不同程度以不同的路径引入了相应的音乐教育中。回顾不同时期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路径策略与方法,结合当下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状况,不难发现,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欲从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与其引入音乐教育的路径、策略、方法解析其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探索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更为合理的路径、策略和方法。

一、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民族民间音乐便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实现途径引进到我国的音乐教育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也日趋多元化,特别是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主流音乐教育更是倍受关注。从政府的政策决策到高等艺术院校专业音乐教育以及各地区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都不同程度地被引进到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苗族的民歌也不例外。苗族民歌在贵州的分布最广,歌种反映出来的文化品类更系统全面,文化生态也相对较好。苗族民歌的教育教学、采集整理、理论研究、亦走在其它苗族区之前。1957年至1958年夏,贵州省歌舞团的两个演出队在冀洲,卯洛的带领下,到紫云、水城、威宁、赫章、毕节一带,步行演出,一边劳动,一边采集民间歌舞。其中紫云、水城、威宁、赫章便是川黔滇方言流行的贵州本部地区。这次演出、采风,对于歌舞团的歌舞创作、学员教学提供了一次感性认识的社会实践平台;1958年冬至1959年春,贵州大学艺术系100多名音乐专业的师生分成五个组、分别下到黔东南、黔西北和贵阳近郊的民族地区辅导、采风教学。通过两次采风活动、采集整理了《苗族民歌选》。1959年,雅文先生根据“苗族飞歌”曲调为素材创作的《两个太阳》发表在《音乐创作》1959年第3期上,被中央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选为声乐教材;杨绍榈创作的《飞哟,飞到金色的北京》,也是以“苗族飞歌”为素材创作的,获首届“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选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材。1988年开始,贵州省艺校(后相继更名为贵州艺术专科学<大专>,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本科>)增设3年制和4年制贵州少数民族“歌舞专业”,深入到民族地区招收民族学生,其中“民间歌手班”就招收了“苗族民歌”专业,并聘请民间歌师和专业院团的苗族民歌手教授苗族民歌。2002年以来“,贵州民委”在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推行了“民族文化进课堂”,其中就有苗族民歌的教学内容。这对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促进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005年,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后,贵州省政府向贵州大学下达了“多彩贵州”特色专业人才的战略任务,获奖的16名优秀选手通过相关的专业测试,保送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就读,以期培养一批传承、弘扬、传播、推介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专门人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将这批学员的主专业分为“民族声乐演唱”、“通俗音乐演唱”、“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三个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其中,“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教学计划,就包括了“苗族民歌演唱”、“侗族民歌演唱”“、彝族民歌演唱”等专业基础课程。同年,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也招收了“侗歌”和“苗歌”专业的学生,并聘请民间歌师进行教授。将苗族民歌引入中(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实现路径是开设“民族艺术特色班”、建立健全保护民间音乐、维系民歌传承和发展区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

二、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苗族民歌最常见的是四大类:飞歌、游方歌、叙事歌、礼俗歌。

1、飞歌:

飞歌是苗族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以黔东南的台江、雷山、凯里等县市流传的飞歌为代表。其它地区也有体裁名称与飞歌相近或相同的苗族民歌,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叫“高腔”和“平腔”,其它地区又称“顺路歌”“、吼歌”“、喊歌”。飞歌音调高昂、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性大。飞歌最引入瞩目和感到奇妙的是它旋律级进小二度长音拖腔下滑的音调,给人以既古朴又现代,既“土到极致”又“洋气到家”的美感。个性独特也极富艺术价值。飞歌这一旋律音调的艺术魅力一直吸引着专业的和业余的音乐作曲家们。半个世纪以来,以飞歌曲调为素材创作的交响乐、声乐作品、器乐作品不胜枚举。如朱践耳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就是力作,1983年由瑞典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并录音,向全球播放;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更是家喻户晓;管弦乐合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也传遍国内外,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乐队小品。又如本土作曲家崔文玉创作的通俗歌曲《高原,我的家》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由此可见“飞歌”是苗族民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2、游方歌:

游方歌是苗族情歌的专称,唱游方歌是苗族男女自由恋爱的交流媒介、手段和方式,人文内含丰富、厚重。音乐形态上,是黔东南的台江县、剑河县和黔西北的纳雍县、大方县、织金县以及湘西南的靖县、黔西南的普定县等地广为流行的苗族情歌,有男、女声二重唱和三重唱形式,旋律织体体现了多声部形式。

3、叙事歌:

叙事歌被民间称为酒歌,曲调形式有“飞歌调”和“朗诵调”二种,其内容具有家族史、民族史、村寨史的教育记事的社会功能,对于研究苗族的迁涉和历史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4、礼俗歌:

礼俗歌分“生活风俗歌”和“节日风俗歌”两种。前者与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的仪式场合紧密联系,主要有伴嫁歌和出嫁歌,音调接近其流行地区的游方歌和飞歌;另还有祭祀歌。节日风俗歌较有特色的是台江县和施秉县的龙船节歌。上述四类常见的苗族民歌分别在音乐旋律、人文内涵、史学层面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发声的特点看,苗族民歌的演唱方法也体现了它的独特性与技巧性,黔东南方言区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民歌的演唱极具代表性,有宽嗓、窄嗓、假嗓之分,多用下颚支撑发声点并由喉部与口腔、胸部与口腔、喉部与头前庭等的结合方式发生共鸣而获得音量,较少运用单纯的鼻腔共鸣。用宽嗓演唱的歌,以飞歌最为典型。湘西和贵州松桃县的高腔山歌,习惯运用真假结合的宽嗓。黔东南苗族飞歌的演唱则用宽嗓真声唱法。游方歌在黔东南地区,男声用假嗓,女生都必须用窄嗓。综上所述,苗族的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旋律、演唱方法三方面,均体现出它的文化史学价值、音乐素材价值和声乐表演的技能价值。将其引入我们的乡土教育(中小学)、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应建立多途径、多目的、多维度的音乐立体教学体系,全方位推进它的普及、传承和传播。如果在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和维系传承的单极目的前提下,把苗族民歌引入中小学和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就必须考虑文化生态难以复制的问题,它决定了苗族民歌只能实现部分(或片段)地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其次,这种单极目的的引入,本身就把苗族民歌的整体文化内涵割裂开了,其教学作用肯定是有限的。

三、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苗族民歌社会功能转换使其行为者文化自觉丧失。

当下的文化环境,给我们呈现了苗族民歌口头创作、传承的这样一副景象:生产技术、生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中,苗族民众集体创造的农耕文明体系下的苗族音乐文化———苗族民歌,为农耕时代苗族社区民众的一种生活化的民间歌唱活动中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化样式。其本身为当地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她)们通过歌唱来教化人们和子孙后代铭记本民族的历史;通过歌唱来结社、恋爱、择偶及享受婚姻生活,进而完成其族群、家族繁衍,此乃为原本的社会功能。它原有的农耕经济体制被当代的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取代之后,其经济基础的改变,使得原有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功能,变得不太适应当下苗族民众的生活,且原有的社会功能似乎根本发挥不了作用,于是其行为主体(苗族群众)便向往并接受了新的音乐文化形式。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使得各苗族社区内青壮年男女趋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浪潮般短暂性的“打工移民”。此现象造成苗族民歌行为主体的缺失和传承人的缺失,进而也导致苗族各类民间歌种传承的困难。苗族民歌行为主体———民间歌手,也无操作本民族音乐文化(民歌)的本能。

2、主流教育的压力。

学校主流教育占有了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主流教育仍然为应试教育中固有的知识体系,表面上感觉好似为苗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打开了更大的视野,实则又以新的文化知识将苗族的本土文化切割分离,使得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传承面临较大的压力。在苗族居住的乡土社群中,以歌传授经验、以歌交往、以歌明理在主流教育的挤压下已无空间。于是,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歌唱行为已变得困难。现在农村普遍实行“两基教育”为知识系统的教育,以接受国家规定的考试而进行从小学至大学(或硕士)等一系列的应试教育。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国家规定的音乐教学普及)本身在苗族地区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习,因为音乐成绩不占升学总分的比例,所以更不重视早已处于主流文化边缘、丧失了部分音乐习俗生态的苗族民歌。也因此,苗族民歌引入乡土音乐教育(中小学教育)将收效甚微、困难重重。

3、引入艺术院校的苗族民歌专业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八十年代末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民特班”,把苗族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音乐引入“专业音乐教育”的创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随着分配制度的取消,就业问题则是横亘在苗族民歌引入艺术院校音乐教育的难以逾越的关口。这也是其它民间音乐作为一个音乐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就业的问题,其“民特班”在分配制度未取消前多少有一点少数民族地区“委托培养”的政策支持。现在各地区都实行“就业招考”制度,使苗族民歌引入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就业压力增大。

4、苗族民歌的演唱方法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以供于教学。

苗族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形态、文化生态等方面学术界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如李惟白先生的《苗岭乐论》便是一本较为深入地研究苗族民歌的专著。但从声乐的角度来系统归纳整理苗族民歌演唱技巧的研究则出现了学术空白。八十年代末至2005年以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苗族民歌演唱”的教学,是聘请苗族优秀的歌师或民歌手来亲授。这种教学未形成固定的师资,且民间歌师也没有研究苗族民歌演唱方法的能力,可是苗族民歌不同的歌种又相应有不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故苗族民歌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必须从演唱技巧和方法入手,进行整理研究以供教学,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四、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1、弘扬苗族民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的途径是:分别引入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和本土艺术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史课程,且为不同专业的必修课程。

2、苗族民歌在音乐旋律上的艺术价值的教学引入,可以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引入苗族民歌的代表性曲调教唱学生;作为民族地区艺术院团必须的创作素材,以促进苗族民歌曲调的创新与创作;作为艺术院校作曲专业学生创作素材并提交作品。进而实现其艺术价值在音乐教学中的利用和转化。

3、苗族民歌独特的演唱技巧的引入,则主要以本土艺术院团的声乐演员和本土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声乐技巧之一进行教学训练。把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前提,应在“多极目的”相互关照下进行。即抛开“维系传承保护”或“培养特色人才”的单极目的,在“促进音乐创作”“、普及教育”“、表演技巧训练总结”“、文化艺术生产消费”“、音乐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史教学研究”相互联系的多极目的基础上,进行苗族民歌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多途径实现。

作者:黄春媛 单位:广东肇庆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惟白.苗岭乐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ISBN中心出版,1995

[3]何芸、简其华、张淑珍.苗族“游方”生活及其情歌.贵州民族音乐文选.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89

[4]王承祖.黔东南苗族民歌概述.贵州民族音乐文选.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89

篇(4)

关于音乐教育与人的情感发展及人的人文素养的关系,许多教育家都有过精辟的论断。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对中国教育有深刻影响的前苏联教育家就曾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我们的邻国日本,有一位音乐教育家,叫铃木,他也强调: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刻意的培育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把一个小孩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德国音乐家奥尔夫,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说:“音乐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早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名言,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音乐教育之于人的情感健康发展、人格完善等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在人的培养发展过程中,音乐不可或缺。

小学音乐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和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要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我就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情感和素质的培养谈一些看法。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情感

最具情感的艺术就是音乐,所以它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上的作用不可小看,也不可替代。一部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宣泄,是音乐家灵魂的写照。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演化出的都是音乐家内心的高尚情感。我们听音乐,听到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背后的丰富情感内容。因此聆听贝多芬的慢板乐章,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沉思;聆听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体验到愉悦,甚至迈开轻松的舞步。古今中外,每一部称得上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一定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和情感在支撑,无论是中国的《二泉映月》,还是西方的贝多芬《命运》交响乐,我们聆听,都能随之获得情感升华,人格也会提到纯净。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音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会因此而丑化。”

也就是说,音乐的创作源于情感的驱动,大凡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都饱含作者的丰富情感内容。那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聆听,从音乐的旋律变化中体味到其中包含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内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中的歌词及旋律变化。有一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先让学生听两遍,让学生初步体会其中感情,很多学生很快说出“喜悦”、“欢乐”、“幸福”等词,能说出这些,说明学生通过旋律正确体验到了这首歌曲中的主基调情感。而这样的情感如何通过旋律表现出来呢?接下来就是教师分解说明并演示了。

在分解说明中,这位教师通过自身演示说明了每句歌词旋律走向趋势与情感起伏变化的关系,说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学生很快体味到每一句歌词中蕴含的情感内容。分解说明完成后,再让学生反复听录音,闭着眼睛体味每一句歌词中的情感,学会调节自身情感,使自己与歌曲产生共鸣。

学生理解了情感,带着情感体验欣赏音乐,才真正从音乐欣赏活动之中获得审美享受,获得莫名的愉悦感,进而培养起对音乐的兴趣和热受情感。与此同时,学生的心性从中得到陶冶,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在歌曲学唱中培养学生情感

在学唱歌曲时,为了唱出感情,同样需要充分理解歌词中对应的旋律特点和蕴含的情感内容。教师在教学生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歌词中的情感因素,力求唱的时候有相应动态和表情。

比如教学生唱《王二小》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关于王二小的故事,了解其惨遭日本鬼子杀害的背景,以此建立起基本的情感基调。整首歌并非一种情感状态从头贯到尾,而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开头“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里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样的内容是陈述性的,重在以平缓的情感叙述事件。从“九月十六那天早上”开始,故事的叙述开始渐渐沉重。当唱到“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我们那十三岁的二小,可怜他死得这样惨”这部分时,情感应是深切悲痛之感。在这部分,如果学生体会得当,则应有欲泪之感。这样一句一句,逐步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充分体会歌中所含情感,并努力将情感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素养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

三、通过角色扮演助推情感培养

儿童歌曲很多都是叙事性的,适于表演。为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适当组织角色表演十分必要。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要表现出一种童真和欢乐,让一位女生扮演采蘑菇的小姑娘,根据歌词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表情,做得好不好,可以让其他学生评判。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会慢慢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角色扮演由于现场感强,且有较强的互动性,因此学生往往乐于参与。学生在参与中情感上会有更深入体验,能得到更好的升华。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增长,还使他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更使动作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综上,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和塑造完善的人格为目标的,所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味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提升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情怀。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学大纲 中小学 异同 比较

一、内地与香港音乐教育的理念比较

内地和香港音乐教育均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审美能力与对音乐的鉴赏力,通过音乐陶冶生活情趣和激发爱国情操方面,内地的教育理念比较明确。我们着重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及陶冶情操,使学生身心健康。香港则希望学生通过创作活动来表达自我和增进演奏技巧、读、写能力。 从两地音乐教育理念异同点看出,香港是紧扣音乐科目宗旨,要求也高于内地。

因为音乐是情感的形式,只有通过创作实践才能表达自我情感体验。乐器演奏技巧在今天成为音乐活动的密不可分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乐器演奏能力。因为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欣赏音乐及进行一切音乐活动如比赛、演出等。考虑到条件所限,内地的音乐教育中只好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要求。

香港,内地均重视歌唱技巧训练与情操熏陶。对基本乐理授课以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设置。对欣赏共识是增加学生音乐见识,开拓学生的音乐领域, 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歌曲的欣赏,内地和香港都比较重视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份量以及通过音乐欣赏发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内地、香港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比较

从总体上看,内地试用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够具体,梯度不明。大纲的基本结构只是由歌唱、欣赏、音乐基础三项内容构成,而且要求较低、范围较窄。对创作一项还没有列入教学大纲,对五线谱教学未提到必要位置上去。对器乐没有任何规定性要求,只提及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由于对器乐教学无具体要求,学生不能运用乐器教学来参与整个音乐活动,不能体验音乐活动的全过程,小组合奏、歌唱伴奏效果相对减弱。对歌唱一项要求较全面,有齐唱、轮唱、二部合唱,有条件的学校可学习多声部合唱。

香港纲要则是与小学阶段的大纲紧密衔接的。因此系统性严密,起点高,具体、实用。从歌唱起到音乐专题研习,内涵丰富,梯度明确。开始的歌唱一项,首先让学生进入音乐世界,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不同的歌唱传统。香港课程的六大项目,把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度融为一体,把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认识贯穿在教学活动的细节上。比如要求聆听的歌曲要增强学生的音乐活力,然后把节奏、旋律和声融于学生日常歌词谱写与乐器演奏之中,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音乐创作一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倡用已获得的知识与技巧来叙事而不用对白。他们试用不同曲式(三段体或回旋曲等)去创作乐曲。这种实施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很大的乐趣,而且大大加强音乐感受。在创作中,香港的特色还配合实践创作。比如使用录音设备协助创作,为歌曲配上特殊的音响效果,创作乐曲配合图画、照片需要的气氛,创作电子音乐等。在音乐专题研习一项中,大纲所选的题目能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科学,也能让学生回顾历史。这是音乐领域 较深层的问题。可以而且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打下一定的基础。选题中从爵士音乐、电影音乐、音乐中的幽默,某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到绘画与音乐、科学与音乐、音乐与音乐科技、电子讯号合作器到中国古今音乐风格 的变化与发展,这些研习无疑以生动、形象的效果达到音乐科目的目的。

篇(6)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都有着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2007年我国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广西便有28个项目列入其中。位于我国华南西部的广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区,那里有着浓郁的广西民族风情、民族节日习俗众多,其中歌咏习俗最为众多。有众所周知的壮族的“三月三”,有彩带飞舞的瑶族“盘王节”,有乐鼓喧天的仫佬族“走坡”和载歌载舞的京族“唱哈节”等大型节日活动。广西的民歌更是在全国都有着影响力的,广西的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含了人们的辛勤劳作,与幸福的快乐生活,题材也十分有趣。在广西的很多地区有请客的“敬酒歌”、有结婚的“哭嫁歌”“上轿歌”、打渔时有“渔歌”、放牧时还会唱起“牧歌”、在牡丹花开的时候人们唱起了“花歌”、荔枝开出果实的时候还有“甜歌”等等。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都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广西拥有着我国人口第二大民族壮族,同时壮族也是中国人口中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广西境内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广西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民间乐器等。广西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广西的民歌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舞蹈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器乐更是多种多样。广西的音乐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地方无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智慧,音乐的流动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西的本土民歌绚丽多彩广西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与艺术并存的地区,壮族则是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的民间音乐是主要是以反映生活劳作和对于生活美好向往的情感而作。但是民歌的大体传承手段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要方式,因此许多的作品并没有能流传下来。壮族的民歌不仅形式多样,体裁众多且韵律非常独特。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等。壮族民歌就形式分,还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生活歌则有《对歌》等。《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也是较为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广西本土甚至是全国都有着知名度,特别是在《刘三姐》的电影放映后,《对歌》逐渐由一首歌发展成了一种歌唱形式,只要是通过抒情的男女对唱,四句一组,相互问答的方式来叙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歌的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壮族地区,最主要的传统音乐还有山歌调,歌词有赋、比、兴,曲调有欢、西、加、比、论五种。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近几年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响了各地,虽然并不是传统山歌的歌唱形式,但是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却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二)广西的本土舞蹈历史悠久广西是一个热情的地区,在壮族的歌舞中便能感受到人们浓浓的热情。人们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热情融入到了舞蹈当中,即使是舞蹈情节具有悲伤元素也不会抹去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望。广西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最初起源于对狩猎的模仿,它与巫师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早记录是在花山壁画中壮族先民对于蛙神的颂歌。因其动作粗狂,两臂展开弯肘上举且两腿蹲成弓步而被称为蛙形舞蹈。广西歌舞发展至今以鼓舞和踏歌最为出名。鼓舞有铜鼓舞、蜂鼓舞和扁担舞等;踏歌有春牛舞、采茶舞、捞虾舞等。其中以扁担舞、春牛舞和采茶舞流传最为广泛。扁担舞主要是表现插秧、收割、打谷等劳动过程,同时在舞蹈中依然保留用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的古朴风韵。采茶舞是一种男女群舞,男队手执霸王鞭,女队手执花灯花灯或彩扇载歌载舞,内容主要描写农民的四季生活。春牛舞是壮族人民的风俗歌舞,以牛作为送寒迎春、劝人春耕和勤劳丰收的象征。音乐多以民歌为主,内容多为赞美耕牛、祈求丰收。在近年来广西舞蹈的不断发展下,广西的舞蹈发展的较为顺利,特别是在广西艺术学院的教学为基础培养之下,广西出现了很多好的舞蹈作品,有:《孔雀舞》《漓江三月》《抛绣球》《壮族大歌》等。《壮族大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顽强拼搏的壮族人民,在绝望之中,仍坚强地追寻太阳,展现了坚韧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情。

(三)广西的本土器乐各具特色广西地区的乐器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广西许多乐器都是经历过历史磨痕的,发展了许多年,制作简单,携带简便,且易于演奏。主要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吹奏乐器有葫芦董等,拉弦乐器有马古胡和土胡等,弹拨乐器有独弦琴等,打击乐器有铜鼓蜂鼓等。马骨胡是壮族乐器,用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蚬木作琴杆,黄角作弦轴,金属线作弦。马骨胡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强。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独弦琴是京族乐器。以劈成两半的竹筒或3片木片做成方形长匣作为琴身,长约80厘米。演奏时用右手按着小圆木,左手以小竹片弹拨弦线,能奏出4个音和装饰音、颤音,音色幽婉动听。铜鼓是壮族同时也是南方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铜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鼓身铜铸,成倒立的圆筒形,是击奏的体鸣乐器。铜鼓音色粗犷,音量较大;鼓的背面有调音铲痕,不同的鼓也有不同的音高。演奏时,左手执掌拍击球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清脆而响亮;右手拍击喇叭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深沉而浑厚。著作《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鼓以节乐”。诗句中所描写的便是人们在节庆时节敲击铜鼓以伴舞、伴歌的习俗。

二、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教育的哪一个阶段,音乐的教育都是不能缺少的。我国在西周时期便形成了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的核心,乐便是音乐。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更是对音乐教育大加赞赏,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之民莫关于礼”,赞同音乐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我国的礼乐教育用礼训练着人们的行为和规范,让人们能理性的在社会中生存,而用乐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让人们在感性的层面上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内心。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但是在“维新变法”之前,我国的音乐多半还是具有娱乐性和统治性,教育的地位并不明显。在清朝末年梁启超致力于音乐的改变,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人们改革的决心,积极宣传学堂乐歌。随后,在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努力下,学堂乐歌得到了发展。学堂乐歌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启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也正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广西的本土音乐内容非常地宽泛,所涉及的内容亦是非常的多,在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有许多的宝贵音乐文化已然开始流失,在口口相传的民歌中,在风情浓郁的舞蹈里教会我们的应当是如何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并向下传承。本土音乐的发展需要后人的不断传承,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本土音乐的学习便是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本土的音乐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地区更增加一份了解,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该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广西的音乐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在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都得到了有序而长足的发展。从幼儿的启蒙学习,到中小学的基础音乐学习,再到高中的音乐欣赏学习,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着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是我区学校的大部分学习中,专门有针对性地针对本土的音乐文化学习的课堂内容还是占少数。我区对于加强本土的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近十年间才开始开展的,因此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受到本土的音乐的熏陶便是极少的,有些学生对于本土的民族音乐了解不深。长此以往,本土民族音乐的根基便比较浅,在教学中树立起学习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则需要教师的长久的努力培养,加强学生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去了解本土音乐。所以本土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本土音乐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去寻找音乐。

三、对于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对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近年来的重要教学内容,我区的本土音乐进行传承途径有许多,这篇论文重点从音乐教育这方面来思考和讨论。学校的音乐教育是推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强烈的挤压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区本土音乐教育,要让学生们重新回归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才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针对目前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首先要从高等院校入手,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如广西艺术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创立了民族艺术研究所,它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又使壮族等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1.研究型的课程观念融入到音乐教学中研究型课程是一项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课程结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多开展一些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如实地采风,深入到壮族聚居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并且经过接触和学习后能慢慢学会唱或表演一些壮族的民歌,以自己亲身去体验并从中得到学习。2.把现代音乐教育方式融入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中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有独特的传授模式,所以壮族的传统音乐的传承基本以“口传心教,口口相传”把其音乐文化一点一滴传承下去的。而中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属于全新的学校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普通学校教育都引进了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开放后,专业的音乐教育开始朝多层次、多规则、多形式、开放式的办学方向发展。其实“口传心教”是属于非常开放性和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性也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并以此融入我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元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3.加强本土师资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具有民族知识专业性的教师非常稀缺。近几年,广西高校所招收的教师基本以外省教师为主,而本土的教师则少之甚少;原因之一就是本地教师的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且自身的修养不够。为了填补这一方面的漏洞建议各高校能加强师资的培训,有条件院校的可以让教师去更高水平院校去进修学习,以填补自身的缺失,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应具备较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资源,如影音资料、图书资料等,方便学生查询和学习。

(二)将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1.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壮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歌舞和器乐作品融入到教学欣赏课程中。比如: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等歌曲。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探索性等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壮族音乐文化的魅力。2.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课外活动中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情况下举办一些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有关的音乐活动,如:艺术节、歌咏比赛等。活动要求学生所表演的节目要和我区的音乐文化有关,可以选择演唱我区本土民歌和我去的表演歌舞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使民族音乐文化走入他们的记忆中。让他们慢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综上所述,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在校学生是最活跃的一群人。在高校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积极的探索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向,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并且把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篇(7)

《多采的乡音》仅有薄薄的六册,却集中体现了潮汕地区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从民间音乐种类的收集看,该教材可看作本地区音乐发展史的“缩写本”。英歌舞、潮州音乐和潮剧,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统艺术。潮州歌册、潮曲、渔歌等,都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教材编写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经过多年广泛深入的搜集、遴选,数易其稿、精益求精,以至该文本具备完整性与权威性。这些被视为中华珍宝的文化遗产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小学的课堂上呢?

1 英歌舞、潮州音乐和潮剧

英歌舞是一种生动活泼、动作性极强的广场情绪性舞蹈。在乡村社区,该舞蹈作为民间游神赛会内容的一部分,因其舞者众多(最多达108人),且一副英雄武士的打扮,并手持木棒左右飞舞敲打,所以常被作为“开路先锋”而格外引人注目。关于它的起源,存在诸多说法,有傩起源说、水浒说、练武说等等。教材收入的是用于舞蹈伴奏的“英歌锣鼓”,其中配有演出现场的三幅图片。其实,对该地区的学生而言。英歌舞是他们所熟悉的表演,每年的正月十七、十八都会出现在热闹非凡的游神赛会的观众群里,有的还会直接参与少年英歌队或者赛会其他项目的表演。英歌锣鼓的主要演奏乐器有锣、钹、鼓等,它的演奏需要同伴间的密切配合,还要进行舞蹈者的队列变换。教材设计的训练里,学生可随着教师强、弱力度变化的指挥做四声部声势练习,也可自由变换速度以体验舞者的情绪涨落。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其大致分类如下: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与庙堂音乐。潮州音乐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唐宋是潮州音乐的形成期,明清两代是潮州音乐的演变、发展期。《多采的乡音》收入了《抛网捕鱼》、《游西湖》、《挨书登楼》、《春涧流泉》、《叠断桥》、《登楼》等名曲。如此繁多的品种,自然无法要求每一个作品都由学生来完成演奏。教材采用的是“听听、想想、练练”。“听听、想想”,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练练”则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没有条件练习器乐演奏的,就利用最为自然灵活的“乐器”,即双手和双脚来完成多声部节奏训练。实际上,有不少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弦诗乐或细乐的演奏。弦诗乐演奏时以二弦领奏,以板击节,不用锣鼓,形式灵活多样。细乐是潮州音乐的“室内乐”。是一种以琵琶、古筝、小三弦为主的小型合奏,有时也加上洞箫、椰胡等乐器。其特点是细腻、典雅、柔润与和谐。

潮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教材一共挑选了六个潮剧片段,融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于一体,为学生揭开了潮剧舞台那道神秘的帷幕。更为可贵的是,该教材还介绍了另外几个古老的剧种:西秦戏、正字戏和白字戏。

2 潮州歌册、童谣、渔歌与潮曲

潮州歌册是潮汕民间说唱文艺的一种,以叙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用潮州方言吟唱。歌册本无册,靠口耳相传,无需伴奏,字里行间,旋律自生。亲切而自然的歌册声,曾经萦绕在潮州乡土的村头巷尾,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几乎沦为陌生的绝响。《多采的乡音》仅收入了一首歌册,即《梁祝同窗》。歌册虽少,但意义重大,顺着轻轻哼唱的乡音,学生能够找回那古老而淳朴的民风与民俗。

潮汕地区背五岭而面南海,所以本土音乐中包含了不少渔歌和山歌。渔歌,是沿海地区以及港湾渔民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民歌。尽管现代渔民的捕捞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曲调优美而流畅的传统渔歌,其广阔的意境可带给学生以丰富的遐想。潮曲,是把编写的唱词,以潮州戏曲的板腔曲调谱曲,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歌曲。入选教材的潮曲短小精练,生活气息浓郁。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配歌词、前奏锣鼓与收尾锣鼓。这种将演唱、演奏与编配合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教材还收入了不少童谣,童谣所表现的是梦幻般的儿童世界,因而充满了各色童趣。透过古老的童谣,可回望那久远的乡村生活。编写者旨在寓教于乐,学生在游戏中即可学会唱歌、节奏标识与伴奏。教材采用的是简谱,并以与简谱对照学习的方式介绍了工尺谱和二四谱。二四谱是一种传统的记谱方法,它用“二三四五六七八”等七个汉字数字来表示音高。传统潮州弦诗其演奏特点可根据二四谱的各种调式来进行转换和变奏,以达到旋律色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为了把远古的瑰宝保存在活的演奏演唱之中,编写者曾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成立了小学生民乐团。民乐团成员平均年龄仅十岁。1996年10月,民乐团在北京举办了“潮汕乡韵音乐会”,得到了专家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从一份保留完好的节目单中笔者看到,音乐会曲目几乎都是选自《多采的乡音》,每个曲目所归类的乐种全都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名录”公布的时间是2006年6月,而教材出版的时间则是1996年7月。由此可见,编写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颇有远见。

二、乡音与人文价值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文化的核心。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会上获得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包括已成模式的、重复的思想方法、感情和动作(行动)。”因此,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自身的问题,而人文价值则直接指向人的精神需求。《多采的乡音》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其人文价值而值得我们描述呢?

1 濡化与社会文化的延续

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在这里,濡化包括以下含义:教化与学习、文化延续与族群自立。潮汕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音乐,就像我们的语言发展一样。先学方言,然后学普通话,再学外国语,音乐教育中也应该是先学乡土音乐,然后学中国各民族音乐,再了解外国音乐”。《多采的乡音》从古老的童谣起步,学生通过“听听、想想、练练”,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即可完成文化上的代际传递。教材“说明”里指出,“每学月安排一课时,一学期四个课时讲授”。作为正规的学校音乐

教育,它并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那么,依靠什么来完成教学内容呢?依然是“听听、想想、练练”,不过,学生的课堂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校内扩展到校外。笔者从采风中了解,这里很多乡村都有自己的乐社,每当岁时节日,乐社的民俗活动中一定会活跃着学生的身影。文化延续。表现为个体对于整个群体文化的内化过程。通过课内课外的乡土音乐学习,学生与他人共同展开与民族民俗相关的音乐活动,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他们将与族群形成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籍此,学生在接受乡土音乐教育的同时,最优化的人文素质结构也就完成了第一步。

2 诗化与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心灵的丰富性,即对美好事物的感动之心与纤细的感受性。值得肯定的是,《多采的乡音》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人文教育。这种方式有如闲暇“叙事”。“叙事是人们进行表述的形式,关系到表述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经历并跨越时间的秩序和意义”。自然而亲切的“叙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的途径――生活本身可以看作是一段刚刚开始的故事。

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民间音乐始终连接着劳动者的生存关联域。对现代都市人来说,“听歌者与歌,或者与音乐的关系,就像过客能够选择驿站,就像舞台上能够轮番地上演不同的剧目”。对于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者而言,他们就是生活在音乐所描摹的生存领域之中的。“双手拉起万斤网,金鳞银翅喜煞人”。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体验到渔民的文化方式就是通过渔歌表达的。从渔歌的演唱中,人们可以分享海洋文化所赋予音乐的“灵魂”。“灵魂”即指蕴含的诗意。对“诗意”的感悟,将“迅速发展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音乐以它独特的轻柔、深情、微妙和敏感的方式,将日常的生活现象赋予其人文意义”。人文教育事实上是一种活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是简单的民谣,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背诵过的“锣鼓经”也许很快就忘了,但难忘的是音乐改变了他们对乡村生活的感受性。

3 国际化与广阔的视野

篇(8)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的基础音乐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仍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三点问题:

1、部分师生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音乐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素养对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开发人的智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显然人们还没有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这个层面上,没有在思想层次上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以致学生、教师都无动力,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考试也可有可无。

2、音乐考试内容单一、方法简单。长久以来,初中音乐考试基本处于简单唱唱歌或者发一张音乐理论试卷,进行开卷考试的状况。有的学校还甚至没有音乐考试这样的要求。这种音乐学习评价状况不可能全面了解学生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得不到切实提高。

3、音乐考试要求不严、不规范,评价效果不尽人意。初中音乐教学是按照国家教育部以及教育法规的要求开设的,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很多学校从不将音乐考试列入到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范围中去,有关部门也很少有人去视察、调研音乐教学的情况。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学生对音乐课漠不关心,音乐能力根本没有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

二、巧妙运用导课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日渐成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知识,对音乐理论问题也有所关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学生接触的音乐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看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新颖,因此,音乐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艺术世界的殿堂。

1、利用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广大音乐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手法。的确,多媒体画面内容丰富有趣,形象逼真,加之多媒体音响效果,能是音乐的感染性充分释放,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形象生动的艺术形式。

2、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中学生对叙事性内容的艺术作品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点,在课前准备一段与课题相关的视频或故事作为开场,使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时,因艺术内容取材与我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情感变化跌宕起伏,叙事性很强,所以教师在正式引领学生欣赏前可以先讲述故事,了解艺术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的内在深意。

3、以配乐朗诵导入。音乐本身具有模糊性、非语言性的特点,在音乐鉴赏中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诗歌的艺术形式来导课,即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又能突破传统导课模式的瓶颈,创新导课形式,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推波助澜。

4、用演唱的形式导入。演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引唱,更是同学们所关注的,通过范唱的形式,能使学生对音乐获得整体的认识与感知,并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有助于下一步的教学开展。用演唱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歌曲导课,不仅显得贴切自然,而且还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增了知识量,是一种很好的导课方式。

三、重视合作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与理论,已经成为新课

以来最成功和最重要的教学改革之一。合作教学是一种综合活动,它将分组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将传统意义上教学活动中的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变成多向交流,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9)

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事,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欣赏或故事感觉染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之美,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的要义。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等过程,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实践证明,类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品味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对其审美观的影响和教育。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必须先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创造力,达到美的最佳效果,音乐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天地。如在课堂上组织排练打击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教师可首先分组,让各组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竖笛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鼓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用碰铃来伴奏,有的小组用木鱼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乐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不断调动学生去积极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气氛既情真意切,又活泼愉快。

三、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帮助学生领悟音乐美

综合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内容加以巩固与理解,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情况,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责任感。在这一训练环节中,教师应结合复习、检查以及知识拓展工作。教师应巧妙地将美的旋律融人枯燥、单调的发声练习中,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从而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可通过指导法与示范法来让学生学习与体会,向学生展示歌唱中的姿势美,发声中的技巧美,吐字与咬字的形象美等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再现。这样,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练习中感受美、体验美。如教学《雨花石》时,教师先让学生发声练习,然后新歌教唱。学唱歌曲第一乐段时,让学生小声跟琴声唱,找出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情绪,讨论应以怎样的感情来演绎这一段歌词等,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到音乐的壮烈美、深情美,体会到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的领悟音乐艺术之美。

篇(10)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如何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出具有某项技能的职业人才是当下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教材作为学习某种专业技能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它的水平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否。本文对当下高职类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及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教材建设为例,思考并实践如何将职业性、实践性以及教学法融入到钢琴教材的建设之中。

一、钢琴教学与教材的现状

从2016年伊始,在省教育厅和市财政的大力扶持下,我校开始了实训室以及教材的建设工作。其中,钢琴实训室与钢琴教材建设工作是重点项目之一。在准备阶段,钢琴实训建设团队对全省近十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考察与调研。调研中发现,学历层次的变化虽然为钢琴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也暴露出了目前钢琴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问题最为突出。钢琴作为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奏技能并能适应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为目标。所以钢琴教材必须体现职业性,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演奏技能,还要从中获得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如今的该专业的钢琴教学却更强调向音乐院校、本科院校办学汲取经验,将哈农练指法、拜耳练习曲、车尔尼599练习曲等练习曲作为教材来使用。无可厚非,这些教材都是钢琴基础教学中的优秀教材,它们通过进阶式训练学生的各项技术技能非常有效,但是如果将这些教材完全运用到音教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就会显得水土不服。因为这样的生拉硬套”会导致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考核与评价方式都更加倾向于技能教学,而作为音乐教师应有的职业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是目前该专业钢琴教学中所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此外,从全省范围内的来看,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较本科院校来说普遍偏弱。受学生钢琴基础所限,目前所使用大多数教材都显得难度高、跨度大。以我校2016年招生情况为例,音乐教育专业共招生115名,其中仅有18名学生有过1-2年的钢琴基础。在剩余的97名学生中,仅有23名学生曾经接触过钢琴,其余74名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钢琴,而这样零基础的生源要占到生源总数的64%。以现有水平和实际学时安排来看,如果按照学院派教材来上课的话,仅仅通过三年的学习让学生在技术技巧达到一定层次很难,而应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也不会得到训练。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职业能力和竞争力显而易见。针对当下教材的使用情况和生源实际问题,可以看出:积极建设既符合生源实际特点,又能体现职业性的教材,是高职类钢琴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

二、《钢琴基础》的内容架构及其特色

一本教材首先要解决结构架构和内容选择与安排的问题。教材结构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则决定了“教什么”的问题。这二者构成一本优秀教材的关键因素。《钢琴基础》自2016年9月建设之初在总结以往教材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将结构布局和内容选择安排作为首要任务。始终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不仅遵循了钢琴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更是力图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经过建设团队的反复推敲、几经易稿,终于于2017年6月顺利完成。现对《钢琴基础》一书的结构内容与特色之处做简单介绍。(一)结构内容介绍。教材内容由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主要介绍了钢琴的基本历史、钢琴演奏的基本姿势、手型、指法;第二单元为基本弹奏方法,主要训练非连奏、连奏和跳奏三种基本弹奏方法;第三单元为基本弹奏技术,主要训练五指练习、音阶、琶音、双音、和弦五种基本的弹奏技术;第四单元音乐的层次,主要训练对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层次的掌握;第五单元为练习曲与乐曲的选编,本单元从练习曲、复调、大型乐曲、中外乐曲中精心选择了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并具有一定练习价值的曲目进行综合训练。每个单元基本理论介绍后都配以相应练习,使学生将所学技术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练习。每条练习曲或乐曲后附有的演奏提示,将训练目的、曲式结构、训练重点与难点以及解决办法进行详细提示,帮助更好的提高了学习效率。(二)特点及创新之处。《钢琴基础》教材注重职业性,实践技能与教学法的训练,体现了高职类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和一般规律,可操作性强。1.突出体现职业性。教材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能获得怎样的能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就业面是小学音乐教师,那么教材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内容必不可少。本教材曲目中有一部分作品根据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曲目改编而成,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布娃娃弹奏》、《牧童谣》等作品。这些改编后的作品虽然结构短小、内容简单,但是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通过钢琴演奏的方式感知到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精选出了不同风格的练习曲并巧妙地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技术技巧的同时还能够学会为不同风格的作品编配伴奏。例如:车尔尼599练习曲第25条是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车尔尼599练习曲28条是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乒乓变奏曲中不同乐段使用了不同的伴奏音型等等,这些练习曲都是学习钢琴伴奏的优秀范例;精选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社会水平考级中的优秀曲目,例如《斯卡拉蒂诙谐小步舞曲》、《八音盒》等,这些作品的增加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曲目积累,在教材的最后,还精选了《运动员进行曲》、《共产儿童团歌》、《长江之歌》三首四手联弹。这些曲目难易适中可以锻炼学生艺术实践能力。这些曲目的编排符合培养目标,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性,具有鲜明的特色。2.突出体体现实践技能训练。在汲取以往优秀教材的基础之上,《钢琴基础》中避免冗长的理论介绍,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专门为每一种的弹奏方法与技术选取针对性练习。例如在第三单元第五节和弦的训练,首先对和弦弹奏的基本要领进行简明扼要的陈述,然后选取了C、G、F大调以及a、e、d主三和弦原位及转位练习、车尔尼599第12条、车尔尼练习曲25条、斗牛士之歌、叙事曲。这些练习曲都是专门针对和弦技术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将和弦技术掌握。3.突出体现教学法训练。教学法是教师职业教育的必修课。《钢琴基础》将教学法的训练落实到每一条练习曲或乐曲的演奏提示中。每一条练习或乐曲后均附有演奏提示。演奏提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音乐性质的分析。在演奏之前,首先要把握乐曲的整体性质,比如音乐风格、速度、力度、节拍特点等等。这些音乐要素的把握是乐曲演奏的基础。在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训练中,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分析作品的音乐性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二是曲式结构的分析。是否能够正确判断作品的乐句段落的结构特点、调式调性影响作品的弹奏。学生如果能对乐句、单乐段、单二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有初步的辨别和认识,能够对乐句及乐段的调式调性有准确的判断,对于钢琴弹奏的呼吸、音乐表达、艺术处理、情感层次把握等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三是弹奏方法的分析。乐曲的练习目的、重难点及其解决办法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正确、有目的的弹奏,并且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教学、如何掌握一首作品正确的弹奏方法。例如在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琶音训练中,例3-15布格缪勒的天使的歌声这一作品演奏提示:(1)音乐性质:本曲以琶音形式写出,从标题看这首乐曲要尽量弹得和谐、圆润,柔美。Armonioso意为悦耳、和谐;Plulento意为更慢的。(2)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A段1-8小节,G大调;中部B段9-16小节,e小调;再现部A’段17-33小节回归G大调。(3)弹奏要求:双手交替的琶音要弹奏流畅、连贯,富有歌唱性,但是在最高音上不要加重音;尾声部分右手和弦分别奏出,用连音线合成。《天使的歌声》这一作品通过演奏提示的说明,会使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结构、及重难点及其演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清晰明了。

三、结语

如何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材建设之中是钢琴教材建设中一直面对的问题。《钢琴基础》在对当下音教专业的教学现状和教材使用情况的市场调研后,以培养目标为建设依据,汲取以往教学和教材使用的经验教训,始终以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为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教学方法的训练。如果能让学生从《钢琴基础》中同时获得演奏技能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双重训练,便是本次教材建设最大的成功。

作者:王玲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11)

2004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称《课程方案》),并在有关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课程方案》不仅提出“必修课程学科化”,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同时要求“各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它将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和课程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从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角度,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了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课”),并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专业“三课”的具体设置

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表演和创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音乐专业中,这三种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侧重。与此相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是在求得三种音乐能力的共同发展中,对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能力给以特别的重视。概括地讲,就是培养能教、能讲、能写,具有较为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

但是,在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并且只有36课时、2学分。不仅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专业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倾向,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而达到这一目标。

在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原来只设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36课时、2个学分)的状况,增设音乐教育学“三课”,并从2004年9月正式开课。

在新修订的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音乐教育学“三课”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来设置。由于这三门课程呈现的是音乐教育学学科三层面的基本框架,因而使课程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更加鲜明。

“三课”的开课学期和学时数、学分分别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为一学期、36学时、2学分;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两学期、72学时、4学分;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两学期、108学时、8学分。我们这样设置,既体现了对学生音乐教育学理论修养与音乐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强调了对学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院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与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时总量中已占20%,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同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改变了以往这个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非常微弱的状况。

“三课”的设置,反映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基本的、互有关联的三个不同层面。这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其中: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理论中结合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尤其与音乐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编创)和课程理论两个方面。这类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各种音乐教学设计、编创的理念和相关课程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充分关注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教学法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包括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构成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只有同时具备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才称得上具有完整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课”中的每一课,都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在总学时量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实践”和“训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有倾向性的。这方面,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际情况来安排。“三课”所呈现的,实际上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最基本的三层结构,因此,“三课”实际上具有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涉及到教材与讲授内容、师资培养和教学人员安排、教学组织活动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原有基础的薄弱,无论是在教材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原有的教材和师资素养,都较难很快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三课”的实施,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将“三课”实施下去,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方面广泛学习和利用近些年来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形成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学经验,同时采取边实践、边锻炼、边提高的方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与学生随着课程的展开而共同成长。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先行完成“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已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制订,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况且,要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并非没有基础。事买上,无论是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新教材,这方面可供借鉴、使用的学科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多的。

例如,就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所包括的有关中外古今各类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法规史料汇编,就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的讲授提供了很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有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国际上有代表性音乐教育体系等教学内容。该社出版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研制的《音乐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本以及各种相关的通识性新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甚至包括《音乐》新课程教材和《艺术》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案例设计,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授课学习内容来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的讲授内容与资料范围主要包括对音乐和艺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这门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对音乐教学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虽然这方面的学习也要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但所举的例子仅仅是说明性的,并非如音乐教学法课程那样主要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过程的实际演习和训练。

在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中,大量《音乐》甚至《艺术》新课程教材中以音乐为主的教学案例和评析,以及在基础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多种教学案例,都可以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演练以及观摩,并参与其中分析、评价等,掌握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这些具体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的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教师驾驭“三课”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准备通过一、两轮的教学,最后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

2.“三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与具体实施

在“三课”的实施中,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的讲授与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讲授时,注意概念的解释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对讲授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展开一定的讨论。

②某一项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了解,展开课堂讨论,形成一定的认识。

③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特点是,虽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这类课程的设计及其优点或不足进行分析、评价,甚至对其进行改进,提出有自己想法的、新的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将学习扩大到教学观摩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

④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主要用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可以分组、分地进行(甚至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上课的资料、材料作一定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一起分析、讨论、评价。也可以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在“三课”的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对学生编创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从某一教学案例甚至某一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相应的教材编创,直到教学内容的演练和实际呈现、教学评价这一过程的各种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初步了解并实践从教材的研制、编写到编课、做课的各种工作,从而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教研员、教材编写者乃至教育改革者所做的各种工作,从而形成初步的、系统的音乐教学和教材、教学案例的编创和研制能力。

为此,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结合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施,专门分设了讲解课、创编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

在讲解课中,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分别选择《音乐》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来讲解(还可插入一些《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套教材的讲解要求有系统性,重在分析,把握整体。讲解中要结合并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讲解中,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编创课是以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创编。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编创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编创模式和设计方法。

在编创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或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立意,利用各类工具书、专业书等查阅和搜集各种文字、音像资料,增长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在编创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上课。对这些设计,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在完成编创课和说课之后,学生进行做课和评课的教学活动。各小组以班上其他同学为教学对象,以自己编创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演练。可以自己做课件、展示图像资料,以及准备相关材料。每个组花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做课以及评课。若是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花两节课以上的时间来做,视需要而定。各小组在做课后,都要让其他各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主要从正面给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教学建议或指出某些不足。

三、“三课”的成效

我院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实施,目前已初获成效。这些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并在其他方面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良好教风、学风的建设等方面。

1.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我院,“三课”的实施已成为音乐专业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并且无形中还带动了其他专业学习的提高。老师们反映,上“三课”的师范班凝聚力增强了,其他班原来只重视音乐表演技能的同学也到院里来要求给他们开设“三课”;作曲课教师说,这个班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最强的,他们还专门开了原创作品音乐会;学院领导也说,这个学期,从学生的眼光中,从学生的招呼中,看到了学风的变化,看到了自信。

2.促进教师科研水准的提高

围绕“三课”的教改实践,我院组织了由六位教师组成的音乐教育学“三课”教学小组(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研室)组织和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和加强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师资的教学能力。最近我们又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所,参加“三课”教学的师资不仅有音乐师资,还有美术的师资。有两位教授不计报酬,完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这项教学改革的实践,既促进了教学,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我们在实施“三课”后不久,便连续成功申报了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及其他科研课题。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准及其成果也明显增加。我们的教师还承担了与新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部编艺术教材的撰写。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三课”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三课”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每一门任课教师都是一次新的锻炼。在音乐教育学“三课”实施的初始阶段,为了使每一位教师能对其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都得到锻炼,因此,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三课”中,都要在其中一门课担任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进入第二轮教学后,任课教师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长,形成个人的教学方向。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教学也越来越有序、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三课”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师资培训的效果。在“三课”中运用的一些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甚至被有的教师转用到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实施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同时,学院比过去更加强调了音乐技能的学习。我院音乐技能的基础课程,到三、四年级的限制性选修课,已做到一对一上课。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钢琴一系列教学音乐会,也随之举办。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学术规范的建立到质量的提高,在校内有目共睹。“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得到了体现。因此,“三课”是在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并显示其成效的。

①指2004年4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

②见会议《论文集》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