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研行业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行业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研行业研究

篇(1)

[作者简介]郭德侠(1964- ),女,河南洛阳人,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 100083)郭德红(1966- ),男,河南洛阳人,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51-02

一、教育资源共享及其必要性

高校资源共享是指在高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高校间突破时空和区域的限制,将各高校彼此独立的教育资源开放、互动地联系起来,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共享教育资源,具有双向和互动的特点。高校资源共享包括跨校选课、跨校辅修专业、实验室、图书馆、教室资源共享等项目。这种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各个高校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存量,全面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农、林、水、地、矿、油等高校。

二、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

关于培养模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概言之,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部分构成。下面就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弊端作一详细的分析。

1.培养目标。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这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普遍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急需高素质的应用型和专业硕士,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属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短板,不能满足国家经济转型对应用型和专业硕士的需求,因此,要求对现阶段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和在读研究生个人发展目标来看,真正打算考博并走学术研究之路的学生非常少。所以,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研究生个人的发展意向,都要求对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2.教学过程。第一,课程数量少,内容不丰富。由于受学科设置少,以及学校社会科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限制,大多数行业特色高校为文科硕士生设置的选修课程数量有限。同时,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导致文科硕士生在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有一定限制。笔者所做的有关问卷调查显示,选修课程数量少、课程内容匮乏成为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硕士生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在问及硕士生选修课需增加哪些方面的内容时,统计结果显示,30.1%的硕士生希望增加体育、音乐、艺术修养类的课程;21.9%的硕士生希望增加社会实践类课程;15.6%的硕士生认为应增加心理健康咨询课;13.6%的硕士生选择哲学类课程。①

第二,课程内容更新慢,内容相对陈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研究生来说,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仅数量少,而且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方面也显得不足。在对一些研究生的访谈中,他们认为,有些专业课的教学本科化较为严重,课程内容陈旧,与读本科时的教学内容差不了多少。在“硕士生专业课需侧重的内容”的调查中发现,37.4%的硕士生希望老师能够介绍本学科的前沿性内容,28.7%和21.3%的硕士生选择创新性及研究方法类。研究生专业课的内容若不能充分反映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反映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将会对硕士生拓宽学术视野、确立研究方向及论文选题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灌输型教学仍然是多数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更别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有些教师自身学风和教风就存在问题,授课态度不认真,应付上课,上课念课件、考试考课件。这种不良风气不利于培养硕士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篇(2)

中图分类号:G807.03;G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60-03

Study of the setup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institutes of navigation

ZHANG Ying-wei,WANG Dong

(Deparment of Physical Educalion,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6,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such research methods as questionnaire survey, literature data acquisi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analysi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 the navigation major in commo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probed into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reform, pointed out that content and mode undiversified teaching is unable to effectively arouse student’s initiative for self exercising. Based on their study, and by referring to the setup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major institutes of nav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in an action specific wa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 the navigation major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marine occupation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s suitable for onboard exercising should be added accordingl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aritime institutions;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teaching mode

体育教学目标终究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必须把满足现实生活需求,和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塑造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标[1]。海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体质和较好的体能才能适应海上特殊工作以及相应的生活环境。在长期以海为伴、与外界隔绝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是值得航海界和群体工作者研究的课题[2]。航海职业的风险性、艰苦性、流动性等特点决定了对船员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为了提高船员身体的适应能力,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航海专业体育教学模式,把具有职业特点的运动内容与身体锻炼方法合理地安排到体育教学中,提高符合职业特点需求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最终达到海员素质的要求[3]。

目前,我国航海院校的体育课程仅设置了游泳内容,达不到航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急需改革。

1中国航海院校航海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经对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等院校航海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之后,发现航海专业体育仅开设游泳课程,内容较为单一(见表1)。

航海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只有两项――蛙泳和爬泳。由于海上航运的独特环境限制,船员无法在船上进行游泳体育锻炼,于是游泳只作为一项救生的技能。调查显示,限制性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课,究其原因,认为“内容单调”的达到70.6%。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避免将原本生动、活泼、充满欢乐的体育课变成枯燥的“运动训练课”。此种教学形式显然与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增进健康,形成终身教育的价值观念。可见,航海专业学生只安排学习游泳是不够的。

在教学模式上,基本上都采用单元专题分项教学,模式单一。单一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模式的发展。这种线性的教育模式以达成目标为宗旨,注重结果,忽略过程,最终导致体育锻炼成为一项任务,而非习惯、兴趣,其结果是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体育锻炼。

2美国航海院校航海专业体育课程安排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航海强国,航海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美国商船学院、纽约州立大学海运学院、马萨诸塞海运学院等5所航海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做了整理和分析。

从课时上看,以美国商船学院为例,它将60学时的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周时数和实验室教学周时数,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创造力,让体育的教育更具针对性[4];同时,美国商船学院将体育教学延长到4学年。另外,在4年的体育课程中,每半个学年都配有体育教材。

从内容上看,美国航海院校体育课程除了常规的游泳和驶帆外,适合船上运动如拳击、健美操等也被列入其中,这种多元化的课程内容能极大地提高课程趣味性,带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这些专门针对船上的体育锻炼也使体育教学更具实际意义[5],真正实现课程与生活、工作对接[6],为学生以后进行持续锻炼提供良好的基础。美国海运院校海上运输专业体育课程的设置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内容丰富,模式多元化[7]。

美国的航海体育教育模式见图1。

要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完全的人(Whole Person)”,“完全的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素质发展良好的人”。这种综合素质发展良好的人在航海类人才上特别表现为身体素质,而该学院体育的教育与这种理念完美结合[7]。

美国航海体育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体育实践和理论同步执行,这为学生将来实现终身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而4年的学时设计又为这一方式提供了时间支持。

3美国航海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对我们的启示

3.1 以达成创新个性为目的课程安排

创新教育认同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个性发展,使个体拥有各自的独特性[8]。美国体育课程的系统设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出相对多元化特点,以突出学生个性为诉求,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适合船上运动的体育项目,如拳击、健身操等。中国航海体育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应改革课程内容、模式单一的现状,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提供宽松的灵活的空间,一是提供较多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二是提供多层次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的需求。与课程结构的改革相适应,要逐步建立起与陆上专业相同的“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选课机制,使航海专业的体育课程也逐步达到较高的个性化水平,有了课程体系的高度个性化才有可能达成使个性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培养目标。

3.2增加适合船上开展的体育课程内容

参考美国的课程设置,并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和体育习惯,按照兴趣为先导,考虑其可行性,因地制宜,推荐体育项目:

(1)乒乓球――不受年龄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

(2)街舞――具有健康和力度的美感,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特别具有提高心肺功能和减肥降脂的功效;

(3)武术――能提高人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及力量、反应、耐力等素质,而且对提高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及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有良好的作用;

(4)健美操――加快体内新陈代谢,重新建立人体更新机能水平的目的,在有氧运动中,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大脑中枢神经都得到良好的锻炼。

3.3对航海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1)航海专业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符合海上职业的特点,立足于体育健身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的时展趋势。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探讨研究,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质量,办出专业特色,可以研制一套适合作业环境的保健操以及其它如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棋类等因地制宜的进行锻炼的方法,是减轻海员疲劳积累和防止过度疲劳、提高体能的有效途径。

2)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运动俱乐部,如:游泳俱乐部、帆板俱乐部、体操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促进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的延伸。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论,2001.

[2] 吴兆麟. 航海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

[3] 罗永清. 航海体育与卫生[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

[4] American Institute of Merchant Shipping[DB/OL]. 2008-07-06. http://usmma.edu.

[5]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aritime College[DB/OL]. 2008-03-15. http://sunymaritime.edu.

篇(3)

目前,在现代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业界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专业作为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方向,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设计中,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调性不是很理想,导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能忽视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使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中失去学习的机会。

1.金融行业岗位设置与人才需求的新特征

在金融行业的就业信息中,我们大致可把岗位群总结为三类即客户服务类、业务操作类、管理研发类,根据以上岗位群信息和岗位任职资格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金融行业在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等方面出现的几点特征:

(1)营销职能在金融企业中进一步得到强化,营销型人才走俏。

(2)金融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明显的“偏态”特征。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远小于对“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3)金融企业岗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岗位人才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4)金融企业各类型岗位之间的转换呈现一定规律性。如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类,通常遵循“会计结算岗——信贷管理岗——国际结算岗——资金交易岗”的顺序,这种规律将对金融专业科学地设置课程顺序提供参考。

2.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设置的现状

2.1人才培养目标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更多的金融人才是流向市场从事各种微观的金融事务处理或各种金融服务工作,比如客户服务、金融技术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工作无一不需要参与者有扎实的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从本科教育来看,西方国家重视人才通识教育,把培养的目标优先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使之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通才。因此我们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调整培养目标。

2.2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专业主干课偏重于理论讲解, 轻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择业面。

(2)教学内容体系达不到行业的岗位要求,金融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重复,教师对这些交叉的内容一般都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沟通,也没有将之设计成重要的教学内容,结果导致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3)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是薄弱环节。就调查仅有50%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着重强调实验实训类课程。

(4)职业性课程偏少,不符合就业定位。根据对40余所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在所有就业岗位中45%为金融营销岗位,52%为金融客服岗位,而无论是哪个岗位都对学生的金融职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课程设置中缺少体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5)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与金融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在课程群构建过程中应把职业资格考试与具体课程结合起来。

(6)教学师资的培养没有适时改变。由于教学计划过分关注宏观课程,以致教师的主要精力长期停留在理论讲授中,而没有及时去行业企业参加金融微观实践,导致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不够深入、透彻。

(7)学生的成绩考核不够全面灵活。学生成绩考核往往注重理论测试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能力。

3.基于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思路

结合金融企业岗位需求与从业人员结构出现的新特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以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体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除了要处理好各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也要重视综合和边缘课程的开发,加强实验实训及职业化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知识完备、操作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能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综合金融企业员工从业能力成长轨迹和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构建课程群

3.2.1完善实验实训条件,以实践教学带动课程内容的融合

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如投资建设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训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训基地。这些实验室应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联发展。金融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是以协作的精神将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目前课程教学环节的交叉重复,弥补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实现集约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

3.2.2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金融教学体系的创新

课程群建设的最大优点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群经过内容的增删所形成的新课程群从内容到结构都会产生新的功能。常见的形式有:几门课程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一些课程由于其内容分解到其他课程中而不再单独开设,有些课程名称虽不变但其内容和结构已更新。所以,新的课程群通过整合,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增加了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新知识,使课程功能更完善,从而实现了课程结构、体系和功能的整体优化。

在实践环节,增加实训教学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每所高校都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实验条件和学生基础,因此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区域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金融核心课程的一些实践环节,并不是通过软件使用来完成教学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数据库和EXCEL等基本电脑程序来系统设计相关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2.3加强校企合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开发环节,以行业引领和学校参与为主线,结合当地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联合相关单位开发特色课程,以突出学校办学优势,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调整,弥补统一课程设计的不足,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宜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可以请业界资深的人士来学校授课和讲座,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法规政策和前沿知识。同时学校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联系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定岗实习,写出实习报告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对企业而言,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解决人才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3.2.4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根据金融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设置中要增加职业化课程的比例,培养兼备金融专业知识和营销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跟踪行业人才需求的状况,也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就业偏好;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还要有一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个人的专业特长。

3.2.5按照对证施教的要求,注重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通过对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组织教学,成为高校特色办学的一种“内置”行为。它不仅要求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要帮扶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是目前高校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对双证制的完善和发展。

3.2.6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课程群建设主体的教师必须有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精通一门课程的内容,而要熟悉课程群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学校要对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和激励政策,其次教师自身也必须主动学习前沿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就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例,实训环节囊括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等知识,尤其是伴随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社会和行业的标准,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在提高学历和职称的同时,深入行业进行互补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加强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

3.2.7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改革单一的考试形式

不同学校根据对学生考核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例如《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核占80%。其中,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案如下:阶段性论文占40%,实训环节的汇率分析占30%,上课出勤及课堂综合表现占30%。

4.结论

探索构建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不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研究中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在定位上坚持灵活的市场导向和行业标准,强调具体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二是在金融实验课程构建中,打破课程界限,从行业标准的视角设置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提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发挥新课程群的功能,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篇(4)

一、财力资源投入状况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大型煤炭企业的研发费用和煤炭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自2007~2009年,黑龙江省大型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呈现出下降趋势。2008年的科技投入较2007年下降15.3%,降幅较大,而2009年的研发费用投入仅比2008年略提高0.6%。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表1),2007年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为15555万元,低于全国各省区平均水平29927.39万元。2008年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为13180万元,低于全国各省区平均49465.73万元的水平。2009年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为13260万元,远低于全国平均79001.32万元的水平,只有平均水平的16.8%。

以北方五个省为例,自2007年至2009年,黑龙江省大型煤炭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即研发费用投入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2009年的科技投入强度不足2007年的50%,可见研发费用的投入强度是不足的。

自2007~2009年,除黑龙江省外,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四省区大型煤炭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的绝对额度呈上升态势,只有黑龙江省大型煤炭企业的研发费用绝对值下降。同时,除辽宁外,北方五省区的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却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煤炭企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较为缓慢,研发投入增长速度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黑龙江省煤炭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但较2005年以前,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近年来,黑龙江省煤炭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渐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二、人力资源的投入状况

数据来源:行业内部统计数据

2008年,黑龙江省煤炭产业从业人员总数263047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03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3.81%。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R&D研发人员占1349人,R&D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为0.51%,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重13.45%,远低于全省范围R&D人员占科技人员比重的40%水平,如表2所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1993人,占科技人员总数19.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1人,硕士814人,本科学历2586人,专科及以下人员6572人(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煤炭产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仅占O.61%,硕士占8.11%。而专科及以下科技人员占75.47%。可见在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科技人员结构层次不高。研究开发人员是科技活动的重要力量,其数量和素质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产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实力的主要指标。黑龙江省煤炭产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行业从业人员比重以及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等相对指标还较低。同时尽管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的比重达到近20%,但具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人员偏少,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赵 峰:企业创新项目R&D中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0期.

[2]师 萍 许 治 张炳南:我国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6期.

篇(5)

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仍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据初步核算,201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比上年增长10.3%。而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巨大.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电力发展思路是继续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国能源基金与中国发改委联合预测2005到2020年,中国能源投资缺口达到18万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领域需要投资7万亿元。巨大的资金需求迫切要求与之对应的资金来源。

一、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理想金融成长模型

20世纪70年代, Weston and 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已有的金融成长周期模型着眼于企业,为了研究新能源行业的金融成长模型,本文特作如下假设:(图1所示)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阶段由4部分组成: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持续期。由于新能源行业的基础是新能源。而水电、风电等新能源是可持续的,因此原则上讲新能源行业是不会被淘汰的。因此引入“持续期”表示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同步进行。由于行业是由从事相同内容的企业组成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状况就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大多数企业的金融成长阶段就代表了行业金融成长阶段。作此假设后企业的金融成长模型就可以引入行业中,成为行业金融成长模型。

新能源生产企业由于投入巨大,因此创业者自有资金很难满足资金需要。理想的情况是,初创时,主要的投资方式是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和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行业进入发展期获得利润后,主要通过信贷和私人股权投资(PE)进行融资,当然也包括初创期的风险投资,政策资金,民间资本。中小部分前期风险投资资金可以选择退出,进入新的目标企业中。在行业进入成熟期后,信贷资金仍然可以被企业利用。随着行业中很多企业达到上市的要求,企业通过IPO就可以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可再生能源行业才能达到上述理想的金融成长模型,需要市场化成熟度很高的融资机制和政策的大力引导。

二、各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金融成长现状

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大不相同,因而融资现状也不同。由于地热、潮汐发电在我国仍处于个别情况,还没有进入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不予研究。下文将对水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和风电分别进行研究。

(一)水电

水电2010发电装机位居世界首位。但是水电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地方。据有关统计显示,水电项目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占了近80%,而债券等融资方式则利用很少。当前的水电资金结构难以降低融资成本并提供大规模的资金。(图2所示)

(二)生物质发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的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0 MW,因此前景广阔。但是生物质发电技术要求高,设备需要资金量大。目前生物质发电主体企业仍是国有大型企业。在难以看到生物质发电的盈利能力的情况下,银行信贷资金和资本市场资金等都不愿意涉足生物质发电。(图3所示)

(三)光伏发电

我国光伏发电市场正在起步, 2010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500MW,累计达到900MW,居世界前十。但光伏发电是技术资金双密集型行业。资金需要量非常大。和生物质发电一样,银行对光伏产业也放贷十分谨慎。(图4所示)

(四)风电

在可再生能源中,风电的发展十分迅速。2010 年,中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 800 万k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 200 万kW,均为世界第一。政策也大力提倡风力发电。目前中国风力发电公司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图5所示)

三、中国可再生能源融资现状

事实上,由上文分析可知目前中国水电发展历时最长,风电也发展较快;而生物质发电和光伏发电还处于初创期。因此,水电和风电的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占重要的比重,而生物质发电和光伏发电则更多的依赖政府资金和风险投资。而股票债券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十分不足。政府今后应该通过积极创新担保方式,设立新能源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加大证券市场培育等手段为新能源行业提供全面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37-02

1 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教学的不足

现如今,航空行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不断深入、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航空服务专业学员仅仅掌握英语已不足以满足需求。高校航空服务专业语言教学中,应当对英语、德语、日语、法语,乃至闽南语、粤语等常用语种都给予一定重视,从而培养真正高素质航空人才。随着中日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深入,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以主修、辅修等多样形式在高职院校普遍开展起来。语言能力作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受到了学校和学员的重视,如何合理开展相关日语教学课程设置,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日语应用型人才值得深入探讨。以下将分析航空服务专业先行日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1 相关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航空服务专业中的日语课程设置,普遍停留在基础教学范畴上。基础日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员语言基础,却缺乏对行业日语实际应用中听、说能力的支持和培养。另一方面,依照航空服务实际需要而开展的日语课程中,却缺乏语言基础知识的支撑。这种两头独立,缺乏有机结合的日语课程现状,大大制约了学员日语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另外,相关课程设置和开展中,还存在课程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学员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1.2 学员日语能力评价体系相对落后 语言是以应用为最终目的的学科,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的开展情况看来,对学员的日语学习成果的评定仍旧呈现严重的“应试化”倾向。这样不合理的能力评价模式下,日语教师被潜移默化地被异化成“应试能力培训师”;而学员的语言学习行为,也成为死记硬背的“填鸭”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应用能力。高职学员航空服务专业以培养适应性、高素养职业人才为教育目标,职业观念、个性差异,乃至各科学习成绩的分布都可能成为学员毕业后职业方向的判断依据。因此,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更需要制定更为完整合理的日语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学改革,造福学员整个职业生涯。

1.3 对航空服务专业日语定位不合理 高职与本科是两个并行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语言教学也应当从需要出发,分别对待。一般本科日语教学中,更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夯实基础,从而为学员后续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而准备;而高职性质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则应当以“实用”作为根本出发点。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现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课程中,无论是学校的课程制定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变成了本科教学的“缩减”版本,极度缺乏航空服务职业特色,缺乏特定工作岗位中日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形式下,即使学员通过日语测试顺利毕业,也很难获得需要的日语应用能力,达不到高职教育培养的目的。甚至可以说,目前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课程的弊端,本质上是因源头上认识的偏差引起的。

2 对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具体的改进建议

从广义上认知问题所在,再以狭义、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扭转航空服务专业中对日语教学的认识偏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有实际意义的则是在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改进建议下,不断完善日语教学方法,继而量变引起质变,实现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以下就航空服务相关专业参考、实践提出一些日语教学的具体改进措施。

2.1 从课程需要出发,选择适宜教材 现阶段看来,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中,教材不合理是比较明显、突出的一个问题。首先,市面上符合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培养目标的教材不多;其次,市面上的教材种类繁多,难度各异,难以选择。高校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难度适宜,以实用性为主,精读、泛读、听力、会话等实践操作练习内容较多的教材。教材必须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发展而改变,也鼓励各个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真正适宜的教材。

2.2 基础课程,实训课程(听、说)的合理整合 日语本身虽说发音较为简单,但实际的词尾、假名、字尾、汉字的语法变化极为繁琐。因为这样的语言特点,日语教学中,长时间一知半解的状态极易使学员丧失信心,最终半途而废。日语基础课程整合上,要突出航空服务专业“综合性”,将听力、会话、日常语法、辨析等不同特色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认知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实训课程中,建议将视、听、说课程的边界模糊化处理,视、听、说结合,使各项实际应用能力互利互补。其次则是要依据日语教学特色,开展多元化的日语教学模式。最好的语言教学,就是亲身深入到语言的实际使用环境中去,从语言思维、理念、使用习惯等全面提升、改进,让语言扎根在脑海里。现在网络技术发达,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日语的影视作品、报纸、漫画等,也可以依据航空服务专业的特色,在课堂开展情景剧形式模仿日剧片段,既逐步熟悉日语的日常使用,又能体会日式生活,锻炼学员礼仪形象,一举多得。

2.3 增加校园与日企的合作,重视国际化师资力量的引入 增加校园与日企的合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鼓励日语教师在本职工作外,积极利用业余的时间到外企中去学习或者培训,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日语使用能力;二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与当地的日企展开合作,为学员安排短时间、多频次的企业实习,如兼职秘书等。这种职业模式,较之课堂模拟更进一步,对学员日语学习很有裨益。重视国际化师资力量,学校可以选派教师赴海外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或是与日本院校“结盟”合作,争取引进日本本土教师来校指导工作。中方教师侧重语法教学,日方教师则负责口语教学,在双方的共同授课中,学生将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2.4 在日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教学 语言不是单独存在,语言是在文化的土壤上生长的,学习语言,本质上而言,就是对文化的学习。航空服务中与顾客交流,不仅是沟通、了解其需要,更应当在文化习惯、地域禁忌上表现到位,体现优秀航空服务人才应有的职业素养。因此,航空服务专业中,必须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普及教育,了解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语境与思维模式,使日语学习更高效。另外,文化教育的历史性、趣味性将大大提升课堂活跃度,激活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

2.5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日语课程学员成绩评价体系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以最优就业为最终目标,而考核评价体系则会推动、促进日语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我们追求的,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中,最终的成绩考核应当包括课程表现成绩、日语测试卷面成绩、实习单位评定成绩等多方面因素。因为航空路线的差异性,我们有机会与航空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对学员更加精细的成绩评测,全方位展示学员的能力和特色,从而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日语以及其他语种的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学会参与相关校内活动、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的行为,学校也可以通过评定成绩的形式加以表现,最终形成全面、合理的日语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3 总结

高职院校是一个平台,培养拥有一技之长并拥有较高职业综合素养人才的平台。航空服务专业的日语教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语言学习和专业语言应用的综合提高。日语教学中,必须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材、设定课程,培养学员航空服务行为中日语践行的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一、航空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我国航空公司CRM 发展历史比较短,大部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主要以“常旅客计划”(Frequent Flier Plan)的电子档案形式出现,此计划的目的一般是将“常旅客”的信息完整地记录下来,并做出某些分析。航空公司重要的客户关系管理的策略就是“常旅客计划”。我国的航空公司截止到 90 年代末几乎都有了本公司的常旅客计划,无论是国际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国内三大航空巨头,还是深圳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等中小型航空公司。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的航空公司已经累计建立了数十个常旅客计划。如国航的知音卡、东航的东方万里行卡、深航的金鹏知音卡等等。但是,与国外航空公司相比,国内航空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误区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视客户关系管理为单纯的软件项目,忽略企业深层运作机制的改变。很多航空公司领导认为实施CRM 就是上一个CRM 软件项目。这种思想导致企业在实施CRM时仅仅局限在一个软件项目上,而没有看到CRM 是航空公司从面向生产转向面向客户、面向市场的产物,牵涉到人员、文化、流程、技术等深层次的多方面要素。

(2)认为系统的客户关系管理只适合大公司。CRM 作为一个管理理念,适用于所有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和部门。即使一个小的航空公司或小的部门,仍然可以根据CRM 的管理理念,整合企业内部的不合理流程以及客户关系的薄弱环节,做到持续改进。

(3)视CRM 仅为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没有关系。从表面上看CRM 中的流程、结构重组及信息手段等都属于航空公司的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没有关系,但CRM 的成功与公司自身的推进力度有很大关系,而推动力的大小和方向又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协调等功能不仅是高效的,而且可能是成本最低、持续效果最长的。

二、航空公司的客户价值计量模型分析

客户价值是每个购买者在未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总和。从企业角度出发,虽然企业可以利用其品牌和优秀的产品吸引客户,但是从营销实践来看,这种为了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远远大于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通过客户忠诚计划,不仅能够带来对更多原有产品的销售而且还能带来交叉销售的机会。从客户角度来看,客户也乐意选择与有过满意购买经历的企业发生长期的业务关系,因为它提供了更好的价值,服务和产品的价值可以预期,或者转换成本太高。从顾客的终生价值的角度出发,企业与顾客发生的交易不再是一个单维的矢量,而增加了三个衡量顾客价值的维度:顾客维持时间、顾客份额和顾客范围。

顾客维持时间是指企业通过维持与顾客的长期关系,建立高的顾客维持率,从而获得较高的顾客生涯价值,例如顾客的重复购买。顾客份额是指一个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占某个顾客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例如职业摄影师在单反相机和专业镜头上的支出会远高于摄影爱好者。顾客范围是指企业总的顾客生涯价值的大小与它的顾客范围直接相关。比如丧葬产品的顾客范围就非常局限。宏观上,从这三个维度出发,企业可以构建出自身顾客终生价值的空间。同时在微观层面,苏尼尔.古普塔与唐纳德.莱曼于《关键价值链》一书中提出了一套简便的计算方法,实现对结果的较为准确支撑,为CLV 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他们通过模拟各类场景,推导出计算CLV 的基本公式:

CLV=mr/(1+i-r)

式中:m 为利润,r 为保留率,i 为贴现率,指将来收益折算至当前的转换率。顾客终生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盈利预期上,综合反映在企业的盈利能力上。重视顾客的终生价值使得企业注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将成本从营销和广告费用部分转移到客户服务上,培养客户忠诚。客户忠诚是指顾客高度承诺在未来一贯地重复购买偏好的产品或服务,并因此产生对同一品牌或同一品牌系列产品或服务的重复购买行为,而且不会因为市场态势的变化和竞争性产品营销努力的吸引而轻易产生转移行为。客户忠诚的提高和老客户在客户总体中比例的提高将使企业有良好的盈利预期和发展前景,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顾客终生价值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使得采用何种方法准确地测量和计算成为了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三、航空公司基于RFM 模式和数据挖掘方法的客户价值预测

民航行业中的客户数据、业务数据量十分巨大,而且更新速度频繁,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传送技术的日益发展,客户关系管理也进一步得到发展,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航空客运行业客户关系管理新的研究趋势。

数据挖掘在航空公司日常业务运营中,尤其是旅客运输管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客户消费行为的区分来定位客户等级,建立相适应的客户营销分类体系,以精确营销的方式实现效率化的客户关系管理。通过数据挖掘,准确地了解每个客户的消费特点,提供合适的业务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并有可能促使客户提高消费水平,保留客户并有效防止客户流失或价值下降。

顾客价值预测分析是指客户能为本企业提供净利润的能力。对于每个客户盈利能力的大小,很少有企业做过定量化的计算,现有的财务体系也无法直接给出每个客户一年中到底给企业创造多少利润。这使得许多企业在客户盈利能力问题上,总是根据简单的分析,得出许多简单甚至错误的结论。显然,不同客户对于企业来讲其价值是不同的。如果不知道客户的价值,企业就很难做出合适的经营策略。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不同市场活动情况下客户盈利能力的变化,帮助企业制定适合的市场策略。

首先,企业需要确定一种计算客户盈利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计算公式,如从每个客户身上获取的收入减去提品、服务、市场活动、促销活动的成本,再减去通常由客户所负担的那些固定费用;也可以是一种更复杂的计算公式。

根据这种方法企业可以设定一些优化目标,为进一步的挖掘指明方向。针对航空公司目前的营运方式,航空客运服务提供的特殊性,面向公司是多位顾客使用同一个产品,即空中客运航班服务。即不管客户的支付成本多少,一次产品的成本都由多个顾客承担,所以本文摒除客户运营以及营销成本,直接采用客户现金流价值(Customer CashFlow)来表示客户的盈利能力,从而进一步代表客户价值(CV)。

然后,企业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客户分析,发现哪些客户是真正创造利润的客户,哪些客户是低利润甚至是无利润的。利用数据挖掘还可以从客户信息和历史交易记录中发现一些行为模式,且用这些行为模式来预测客户盈利能力的高低,这样就可以指导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留住有价值的客户,并为最有可能创利的客户及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避免花费过多精力和财力无目标地开发新客户,从而使企业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数据挖掘的一般步骤分4个部分:数据的准备,模型的建立,验证和评估以及应用实施。其中数据的准备工作时是前提。本次研究航空公司客户信息通过RFM 模式,对客户价值做出定量评价,并利用此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不同客户群,实施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67-02收稿日期:2016-09-0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GDJY-2014-B-b139)。

一、教材改革背景 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一般是一些专家技术人员所制订的。专家们给职业教育像本科教育一样,铺上了一个由几十年不变的知识和技能构成的“宽基础 ”,这部分知识是不会老化的。但技术进步是渐进的,每个具体领域要运用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只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而以后工作岗位用到的知识都要去自己学习是不行的。我们的工作岗位等不了这么长的学习时间,企业更希望员工到位之后就能直接上手,而不是要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再去培养这些员工。

民航电子类专业,有着普通电子专业的特点,更有着民航的特殊性。学生不仅要学习电子类课程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民航特有的电子知识以及民航设备的调测。我们必须本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导向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教材进行改革。

二、教材改革思路 本次教材改革的研究,我们从分析现有的高职民航相关电子专业的教材入手,查找安排不合理的地方;对比高职院校教材和本科学校教材,找出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差异;同时,我们调研了民航相关的企业,如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空管局”),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情景,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需求;组织民航电子专业的专家进行座谈,分析如何有效地把企业所需添加到学校的教材中来;最后,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企业调研和专家座谈中的经验,分析现有教材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教材改革内容 通过本次的研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革:

(1)避免知识的重复。由于各个教材不是同一位学者编著,出于知识的衔接性,很多知识会出现在多门课程的教材上,这样会浪费很多教师教学的精力和学生学习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系列,应该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有些知识没必要重复出现,所以教材的编写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重新考虑课程内容的设置。

(2)注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的衔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具有良好的过渡性和是实用性。由于学生在校时间不如大学学生那么长,如果学校同时开设两门或几门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课,就会感到知识的不连贯、不衔接,甚至断层。这样势必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麻烦。所以课程设置一定要前后连贯、衔接自然。

(3)专业课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做到按需补充。从“电路基础”课程就开始用到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知识,“数字通信”和“移动通信”课程中更是用到了线性代数和复变函数等知识,而一般的高职院校只开设部分这类课程或是根本就不开设,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一知半解或根本不懂得是怎么回事,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惑。所以我们要按需调整优化数学基础,并适度控制教材中数学推导和应用。

(4)理论知识的面不能铺得太广。高职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或者说是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是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应该比本科的同课程的理论浅显精简。

(5)知识点不可太泛,与实际工作要紧密结合。既然是面向民航的电子专业就要有民航的特色,专业课要紧密结合工作所需,要按照行业工作需求提炼,基础课也是要体现这一特点。

(6)提高电子实验和电子工艺实训的针对性。实验和实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学生对工作工具和工作任务的认知和操作经验。如果只是简单按照课本中的定理和定律来安排验证性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已经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他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来推测出实验的结果,限制了他们的思考和发挥。因此我们应该让电子实验和电子工艺实训的内容尽量接近工作岗位上的真实案例,从而把实验当作真实工作的锻炼或

演练,为学生以后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7)案例要结合真实的工作环境。现有课本中的例题也好,学习情境也好,几乎都是老师自己根据教学经验编出来的,虽然对于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意义不是很大。但是使用工作环境中的真实案例就不一样了,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激发其对真实工作的兴趣。

(8)增加实操课课时。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一味地讲解,而是希望可以看到操作,看老师怎么做比听老师怎么讲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让他们记忆,而如果可以让他们自己直接动手来完成,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更有兴趣了。

我们一方面从学校老师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走访问卷入手,另一方面从对空管局等民航企业在职员工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入手,以“两条腿走路”的模式综合分析调研的结果,一方面要保证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保证企业调研来的知识是我们高职学生所能理解接受的,能融入我们的教材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工作而导致知识不连贯,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

四、教材改革案例“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打好基础,后续的课程才能学好,所以我们选择以数字电子技术为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综合上述几点现有教程中的问题,进行教程的重新编写。首先我们针对《数字电子技术》中的知识,专门对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的员工做了问卷调查,一方面我们列举了现有教材中的知识点,让技术保障中心的员工选择这些知识点是不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应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让一线员工帮我们列举一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有关数字电路的知识,如门电路、解码器、译码器、分配器、A/D和D/A转换器、可编程逻辑器件等在工作中都用到的是什么类型以及具体型号。其次,我们通过座谈的形式,讨论哪些原本教材中的内容是可以去掉的,哪些是可以用调研来的内容替换的,哪些新内容是可以增加到教材中的。最后我们列出新教材的大纲,根据大纲再由我们项目组的老师们去正式重编教材。

高职民航电子专业有着高职电子专业的普遍特征,同时也具备民航特有的属性,怎么样把两种需求融入一个个体里面,就要我们的专职老师做出努力了,我们不能直接“拿来主义”,普通的高职的电子教材和本科民航电子的教材都不能满足我们高职民航电子专业学生的需求,我们必须做出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我们所面向的学生,更好地服务高职民航院校,更好地服务社会。

篇(9)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20-02

1 引 言

煤炭在我国能源和经济结构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尽管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仍是不可替代的。陕西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其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依靠高投入、高产出量的粗放型能源结构模式增长方式;植被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陕西煤炭经济的发展。陕西要从能源大省成为经济强省,其必须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就有资源永续利用的思想。随着人类社会和产业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越来越多的干预到自然环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要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够持续进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煤炭企业是由多生产组织和多产业并存的特殊企业,因而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互相协调,并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燃料、原料和电力。煤炭企业是我国能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其对于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加剧,这些问题已经影响或制约了煤炭企业和煤炭行业甚至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确保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研究和探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 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由于传统煤炭行业开发和发展的简单思维方式,煤炭企业的发展单纯地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不会考虑环境效益;极端地追求单位时间的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率,没有把环境、生态因素纳入到生产活动中,在取得经济收益增长的同时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使人类直接陷入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具体来说,多方面因素决定了煤炭企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3.1 可持续发展是内在要求

煤炭企业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进行发展,而煤炭资源是一次性能源。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其呈现减少和衰竭的特性。有限的资源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煤炭企业如果想稳步和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综合考虑企业效益增长、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协调发展等问题。否则,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完毕,煤炭企业终究会陷入无法发展的绝境。

3.2 可持续发展是客观需求

随着煤炭行业迅速发展和壮大,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也不断突出。一是安全生产问题,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依然较高;二是资源浪费的情况仍存在,煤炭资源回采率相对较低;三是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总之,煤炭行业整体还没有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这些问题制约着煤炭行业的发展。所以说,煤炭行业要改变现状,客观上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要求

煤炭企业是国家能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煤炭资源总量相对较丰富,但依据传统的模式,无节制地开采,煤炭资源很快会面临枯竭的局面。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煤炭企业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煤炭企业发展质量,从而使企业实现和谐统一发展。

4 陕西煤炭行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煤炭行业较为分散,市场集中度不高

陕西煤炭行业较为分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产业政策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能源紧张的局面,政府提出了要“有水快流”的政策。陕西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形成了大、中、小煤炭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②进入壁垒低。随着地方自的扩大,陕西省一些地区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小型煤炭项目审批不断增加,地方、乡镇和个体小规模煤矿不断涌现。③退出障碍高。煤炭产业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退出产业涉及大量人员分流安置问题,同时煤炭产业向其他相关产业转移比较困难。

4.2 煤炭行业整体素质不高

陕西煤炭行业整体素质不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观念落后。由于煤炭企业受体制和制度的限制,大部分职工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的落后思想。重投入、轻产出的观念尚未完全改变。②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手段陈旧。陕西煤炭企业虽在不断改革,但仍沿用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并不利于煤炭企业的持久发展。③先进科学技术利用不足。陕西煤炭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采煤装备仍较为落后,其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和科技创新并不高,不利于陕西整体煤炭行业的发展。

4.3 煤炭资源开采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

陕西是煤炭资源大省,但煤炭资源浪费严重。这种现象由多种原因造成,如企业缺乏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运行机制。为了自身的利益,人为控制煤炭资源,形成大矿不能大开,一矿变成多开的情形。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扬,部分煤炭企业更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缩短矿山服务年限为代价超量生产,使煤炭资源出现了不合理损失的严重情况。

4.4 煤炭企业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煤炭企业对于产量的要求日益增加,煤矿安全问题和事故,如瓦斯爆炸、火灾等重、特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煤矿开采中发生的灾害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尽管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的总趋势有所好转,但是由于上述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的变化,使得不安全因素增多、危险更加严重。

5 陕西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5.1 进行煤炭综合开采,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陕西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手段。煤炭综合开采,是在煤炭资源开采时,将与煤炭资源相关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开采,并进行加工利用。陕西煤炭企业应推广使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增加煤炭企业和煤炭资源的服务年限。

5.2 实施清洁开采和生产技术

针对陕西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状况,要实施清洁开采和清洁生产技术。一方面,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实施清洁开采技术,通过对采煤方法和工艺等技术的开发,少排出废弃物,并实施生态环境恢复技术、矿井水净化与利用技术等降低生态与环境破坏程度。另一方面,煤炭加工过程中也可能会污染环境,因此,要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包括型煤加工技术、动力配煤技术和煤炭洗选技术、烟气净化技术等。

5.3 推进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要实现陕西煤炭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推广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煤炭生产向煤炭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经营方向转变。煤炭企业可以围绕综合开发利用煤系共伴生矿物资源进行调整,并且综合开发利用煤系共伴生矿物资源。

5.4 增加政策引导,转变煤炭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

增加政策引导,转变煤炭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把节约煤炭资源纳入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合理配置资源。②加强基层管理人员配备、财政投入,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力度。进一步严格矿产资源勘察、开采的准入条件,严格审查和监督矿产资源的开采方案。

总之,陕西国有煤炭企业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通过千方百计地改善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利用,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国浩,阎世春,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赵国浩.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5):53-56.

篇(10)

关键词:电信行业;客户全生命周期;精确营销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11-02

1 引言

作为支持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营销理论,客户全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清晰地洞察客户关系发展的动态特征,并对客户关系周期中的各种变化形态、不同阶段驱动客户关系发展的因素、处于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客户特征及企业策略进行研究,使得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 客户全生命周期

2.1 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定义

所谓的客户生命周期指一个客户对企业而言是有类似生命一样的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对此有不同的详细定义,对于电信行业来说,客户全生命周期是从客户关注电信行业产品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开户、办理业务、缴费、投诉等环节,一直到过户(销户)不再使用电信产品为止的完整过程。

2.2 客户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划分

Julie Hahnke(1999)认为,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将企业作用于客户的活动贯穿于客户的整个生命周期。他将客户生命周期分为了客户标识、客户获取、客户分类、客户理解、客户定制、客户交流、客户保留等几个阶段。

结合电信行业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成果,本文把电信客户全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

(1)客户获取阶段:通过对营销机会的捕捉、筛选、线索跟踪和效果评估,识别客户特征、找到潜在客户、获得新客户。

(2)客户提升阶段:将来自不同渠道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真实、准确地了解和判断客户喜好、购买特征、价值取向等,通过对客户价值进行分析评定,将其纳入到相应的价值客户区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法,将其培养成企业的高价值客户的过程。

(3)客户成熟阶段:通过采用针对不同价值客户的差异化营销和客户关系保持策略,进一步培养和维护客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延续客户高价值时间的过程。

(4)客户衰退阶段:客户的消费与以往相比发生不正常的下降,比如ARPU值下降,退订较多业务等等。

(5)客户流失阶段: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对客户失去了吸引力,或者客户在消费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不满,发现了更适合的供应商或者需求发生了变化。

3 精确营销

3.1 精确营销的定义和内涵

精准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

精准营销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1)精准的营销思想,营销的终极追求就是无营销的营销,到达终极思想的过度就是逐步精准。

(2)是实施精准的体系保证和手段,而这种手段是可衡量的。

(3)就是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

3.2 精准营销的核心思想

精准的含义是精确、精密 、可衡量的。精准营销比较恰当地体现了精准营销的深层次寓意及核心思想。

(1)精准营销就是通过可量化的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突破传统营销定位只能定性的局限。

(2)精准营销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及现代高度分散物流等手段保障和顾客的长期个性化沟通,使营销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摆脱了传统广告沟通的高成本束缚,使企业低成本快速增长成为可能。

(3)精准营销的系统手段保持了企业和客户的密切互动沟通,从而不断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建立稳定的企业忠实顾客群,实现客户链式反应增殖,从而达到企业的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需求。

(4)精准营销借助现代高效广分散物流使企业摆脱繁杂的中间渠道环节及对传统营销模块式营销组织机构的依赖,实现了个性关怀,极大降低了营销成本。

4 电信客户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精确营销

4.1 客户获取阶段的精确营销

客户获取阶段营销的特点是把潜在客户转变为“试用”客户。在这个阶段,客户最需要的就是建立对企业业务或产品的信心,他对业务或产品的信任程度或认可度,决定了他的升级或降级――可能由此上升为新客户,也可能就此对企业丧失信心。

影响这一阶段营销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外界评价、客户的层次(客户层次越高对企业业务了解就越多,越能明确自己的行为,受到外界的影响就越少)、客户所属行业、企业因素(企业对客户的区分及正确的营销方式等)。

该阶段的精确营销的方向主要如下:

(1)客户线索有效性分析:对比客户线索与客户的交易和营业额。

(2)商业活动有效性分析:对比商业活动层本和客户反馈率。

(3)营销成本分析:对营销方法、成本、效果进行分析。

(4)渠道分析:渠道利润率分析。

(5)客户特征分析。

4.2 客户提升阶段的精确营销

客户提升阶段营销的特点是把“试用”客户转变为稳定客户。在这个阶段,客户虽然选择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但依然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客户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所期待;另一方面,客户也在将该产与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并随时可能成为其他企业的客户。此时,客户忠诚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客户对企业的服务重视度增加,对客户关键价值点的挖掘和营销成为了左右客户上升稳定客户还是下降为流失客户的关键因素。

影响这一阶段营销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战略(涉及企业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策略)、企业业务的使用情况(是否符合客户需求)、企业服务的情况、竞争对手因素、客户需求的情况等。

该阶段的精确营销方向主要如下:

(1)营销渠道细化:根据客户偏好选择相应的营销渠道。电信客户渠道建设基于客户细分。

(2)客户差异分析:分析客户特征(生命周期价值、消费行为等),不同客户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据此实施不同的价值回报,制定相应的营销方案。

(3)价值细分:主要基于20/80原理的客户价值矩阵、客户金字塔对客户价值进行细分。

(4)客户关系修复:客户关系的修复在客户生命周期管理中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特别是在客户关系不稳定的阶段,它的重要性更是突出。

4.3 客户成熟阶段的精确营销

客户成熟阶段营销的特点是把稳定客户变为忠诚客户。在这一阶段,稳定客户可区分为大客户和普通客户,两类客户对企业的价值贡献不一,并会相互转化。因此,企业需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客户关系管理方式。同时,持续对两种类型的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行调查,掌握其变化趋势,延续客户停留在成熟阶段的时间。

影响这一阶段营销效果的主要因素有老业务的运行情况、新业务的发展情况、客户的满意程度、企业的发展状况等。

该阶段精确营销方向主要如下:

(1)客户需求分析:利用客户知识,寻找客户潜在需求。

(2)交叉销售分析:向现有的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实现购买推荐和升级销售。

(3)向上销售分析:向现有的客户提高原有产品(服务)的追加产品(服务),作为追加销售的重要方法。

(4)客户服务分析:分析客户的请求服务信息,了解客户最新潜在需求。

(5)客户购买行为模式分析:进行客户细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4.4 客户衰退阶段的精确营销

电信客户衰退的典型趋势是高价值客户的ARPU值持续下降到标准以下,影响这一阶段营销效果的要素如下:

4.4.1 企业因素

营销策略失效或者企业产品服务丧失市场竞争力,客户对业务或服务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

4.4.2 客户因素

客户消费心理出现变化,可能降低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甚至会选择投向其他企业。

4.4.3 竞争对手因素

竞争对手开展营销活动,吸引客户注意力甚至拉走客户。

4.4.4 外部环境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或技术的变化等社会大环境影响,或者一些不可抗力的作用。

客户衰退阶段的营销重点有两个:一是巩固客户,减缓刷推趋势;二是选择保留哪些客户和放弃哪些客户。该阶段精确营销方向主要如下:

(1)客户保留风险分析:发现、确定流失客户的特征,再对现有客户流失的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2)客户获利性分析:评估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3)客户盈利能力分析:计算客户对企业盈利的贡献度。

(4)客户忠诚度分析:通过指标的建立与数据分析,对客户的忠诚度进行度量。

4.5 客户流失阶段的精确营销

客户流失阶段营销的特点是同时面对非自愿流失客户和自愿流失客户。该阶段营销的主要工作是争取客户的重新回流,将客户重新纳入到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系统循环中。

影响这一阶段营销效果的主要要素有客户品牌观转移、企业服务失效、竞争对手因素(竞争对手大幅降价或推出优惠活动、开发出更好的新产品等)、业务需求消失(自然流失)。

对于电信行业来说,常用的挽回客户的方法是,对客户进行回访,依据其以往消费特点推荐新的业务,或者在“价格战”中重新赢得客户。该阶段精确营销方向主要如下:

(1)客户消失分析:通过客户知识发现确定流失客户的特征,再对现有客户的流失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2)分销渠道分析:通过对销售、分销渠道等数据及资料的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解决。

(3)客户投诉分析:对客户的投诉内容、投诉方式、投诉时间等进行分析,了解产品(服务)的缺陷,获知客户流失的原因。

(4)有价值客户“关怀”体系和措施、客户关怀系统支撑规划。

5 结语

电信行业客户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系统地、动态地管理客户关系的方法体系,通过动态跟踪、引导、管理客户,使客户长期价值最大化,并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互动,为客户创造优异的消费体验,达到两者的双赢。基于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的精确营销战略充分体现了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精髓,必将引领着新一轮的营销理念,随着理论与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它将会有无比光明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自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银行坏账飙升,资金的大幅缩水,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活动中介和结算中心,不得不投入更大的资金和人力,引进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系统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尤其在应对会计风险、减少利益损失方面越来越引起各银行管理层的重视。

二、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发展分析

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机构和基层部门进行各项会计业务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即构成银行的会计风险。从目前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风险。众所周知,银行以网点分布范围广、客户服务便捷等赢取市场,这就存在部分分支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可能会存在无视法律法规等不规范操作,例如滥用会计科目账外经营、篡改账表、造假账、虚报数据等,使银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核算不真实,引发重大损失和经济大案的发生。

第二,各种票据的结算风险。目前银行的票据业务一般涉及公司或者个人支票、商业或者银行汇票等,它们以易于流通等优点大大缩短企业或者个人的时间成本,但是由于银行内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不严密,再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金融票据犯罪愈演愈烈,票据诈骗形式也从内部勾结、内外勾结向境内外勾结不断升级演变。

第三,联行和跨行业务风险。会计联行和跨行业务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内电子汇划、内部往来、清算业务及银行机构间往来等环节,由于这些环节必然会有一定的资金在途时间,从而会产生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资金清算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的违法操作,盗用交换印章、伪造交换票据,盗用跨行资金,使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日益频繁,跨行资金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

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交易电子化和金融工具多样化的发展,银行会计业务流程和劳动组织形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会计风险也呈多发性、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

首先,在网络化条件下,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使用各种柜面业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每个营业窗口的柜员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处理本外币对公对私存贷款业务和各类结算、收费、等中间业务,从而使风险进一步加剧。

其次,随着各种金融产品的不断产生,银行的会计业务范围不断增大,银行业务从单一的传统的储蓄、出纳、会计等业务,发展到基金、保险、银证转账,代收电话费、电费、有线电视费等业务。各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业务在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另外,金融交易中电子化的应用以及网络的发展,使资金流动更加快速,期限短、交易快、见效快的发展特点愈加明显。在加快资金流转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资金转移速度加快,作案更隐蔽更不易察觉。

三、核心业务系统在防范银行会计风险上的优势分析

建设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通过实施信息化变革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这已成为当前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内也出现了部分引进案例,例如之前的中信银行C3系统及中国银行和华夏银行正在开发的BANCS系统等。虽然中信银行的引进以各种外部因素而夭折,中行和华夏银行的引进尚未出结果,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全面引进核心业务系统软件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运作的心脏,凡一切关于存款、贷款账户的业务操作都是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完成的。其主要业务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总账以及对这些存、贷款账户的日间操作等。现代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之所以在全球被广为接受,因为它既能够对数据、风险和客户资源进行统一配置,还能塑造出各个银行富有个性的核心竞争力。其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框架能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和会计坏账风险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其基本应用设计结构就是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的,可以使银行全方位采集、保存和使用客户的各方面信息,为银行从客户着手,降低业务风险、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基本数据来源。同时,这种建立在CIF系统之上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为未来的产品创新、分层次客户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信息。

(二)提供完全集成的系统,满足各种产品需要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前台使用和后台处理都是完全集成在一起的,系统中的任何功能都可以被任何用户在有效授权的情况下在任何机构以多种方式进行访问,而且集成了资金和贸易融资系统。其集成的总账系统为银行提供真正的“一本账”功能。在国内商业银行完成地域意义上的“纵向”大集中的同时,提供银行业务多个系统的“横向”大集中。系统采用开放式标准,遵循模块化、参数化和标准化设计,充分体现了软件产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良好的体系结构设计使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可以快速适应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可以将这种变化带来的技术优势应用于银行系统之中。另外,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独立于服务渠道的特性,方便系统与各种服务渠道前端产品/接口或者是其它系统互联。

(三)强有力的风险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各方面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的风险管理从计算机的应用角度可分为分析型和操作型的风险管理两类。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提供丰富的操作型风险管理的功能,如:客户限额和额度管理、担保品管理、贷款流程管理、欠款催收、预警处理、数据安全性管理、交易安全性管理、日志功能、脱机交易功能等,从客户层面、行业层面和货币层面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为分析性的风险管理提供丰富的基本数据来源。另外,通过定义两个互相独立并且相互备份的服务器分区,然后在这两个分区上各运行一套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当系统进行日终批处理时,通过在两个分区间的任务切换,从而达到支持7×24小时全天候工作、扎账不停机,有效降低风险。

(四)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接轨能有效降低跨国界会计业务风险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支持多机构、多语言(包括中文)、多币种。机构可以是地区、国家和辅助实体,每个机构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货币,本地的报表及产品,每个机构实体往下可能被定义为多个分支机构、分理处或下属的部门。

四、我国引进西方核心业务系统的会计难点分析

我国部分银行也曾通过各种形式试图建立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但是受管理方式、业务范围以及软硬件水平的限制,所建立的应用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而舶来的完善成熟的国外核心系统也未必能够很快适应中国的“水土”,从会计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

(一)国内外会计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差异

国外银行一般实行一级核算体系,对总分行清算资金往来系统只设一个过渡账户――总分行往来,总分行共用该账户,相互占用资金不计息,而国内银行实行总分行多级核算体制。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没有系统内资金清算功能,总分行不能对开清算资金往来账户。按国内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分行作为一级经营单位,与总行资金往来需要相互计算利息,因而需要开立清算资金账户,用于系统内资金往来。由于账务层次过多,一些分行内部账交易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往来账户,潜在风险加大,不仅占用大量计算机资源,造成系统处理速度慢,批量处理时间长,月终、年终处理压力大,而且也增加了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的工作量。

(二)银行资金管理体制的差异

国外银行由于实行总行一级核算,分行被看作总行的营销前台,客户是银行共同的资源,因此,贷款发放可以简化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属于财务会计核算范畴,由核心业务系统处理;总分行之间的资金占用和利益分配,属于银行内部利益再分配范畴,可以通过外挂的管理会计模块进行核算。而国内银行核算层次多,系统内各层次之间资金关系复杂,有些银行为了加强系统内资金管理,实行了系统内借款的做法,具体执行中要求贷款的发放、回收、计息等均与总、分行间的系统内借款处理绑定关联。此类需求若要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实现,需要系统做出重大改动。

(三)“倒起息”问题

倒起息有时被称作“利率晚到”,指由于假期等某种原因,利率的实际生效日需要提前到系统当前日期之前,尤其随着近年来黄金周等各种假期的出现,倒起息频率较国外要高得多。目前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还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完全按照国内银行的自动处理要求对系统进行改造也有一定难度。

(四)跨分行访问控制问题

国外银行机构设置扁平化,分行只是按业务纵向销售总行产品的前端,因此国外系统一般没有跨分行访问控制的概念,各分支机构间可以随意访问,很多模块无需对跨分行权限进行限制,一家分行可以改动另外一家分行的业务。由于国内银行管理模式与国外不同,因此很容易发生分行错记总行账问题。即使产品供应商不愿意修改,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类似差异需要按照国内银行现有模式进行修改。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外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银行的外部监管环境和法规制度相差较大,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差异的解决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功与否和风险大小,因此需要各参与方正视差异,共同面对和分担项目风险。

五、有效发挥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会计风险规避功能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业务策略

业务策略是核心系统的基石。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对内外环境、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市场变化与发展趋势,根据银行发展目标,制定合适的业务策略。在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时,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进行平衡取舍,确立业务策略的优先级、实施时序,切不可盲目求大求全。

(二)设计匹配的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是核心系统的灵魂,统领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全局。我国银行应仔细研究客户结构、产品与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明确竞争的重点,梳理自己的订单资格要素与赢得要素,合理规划功能性产品、创新性产品,用信息化的视野,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的供应链、快速响应的供应链。

(三)定义合适的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

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是核心系统的“骨骼”。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相互依存,必须紧密结合。业务架构驱动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必须支持业务架构。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在设计上应采用模型化思想,根据业务架构,建立适应的数据模型、工作流模型、功能模型。

(四)制定长期集成规划

我国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存在诸多的条件约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过程,必须做好长期的总体规划,与银行再造并行,建立以最高层决策者为主导的内部协同体制,正确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平衡关系,稳步推进实施。

(五)用网络化、虚拟化视野定义开放式柔性扩展平台

一个开放式柔性扩展平台是新一代核心系统稳步实施的关键,我国银行必须以网络化、虚拟化的视野来进行定义,将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由繁化简,分阶段、分步骤、分模块的进行“大核心”的小型化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式柔性扩展平台。

总之,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各方面的优势对银行会计以及业务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银行吸取和引进其先进的经验和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我国银行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能力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J].经济问题,2005(9):63.

[2] 白晓燕.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从商业银行的衰落说起[J].当代财经,2004(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