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安全风险防控机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基本思路
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通过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及时治理风险管控过程出现的缺失、漏洞及失效环节等形成的事故隐患,实现把风险管控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前面,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夯实遏制较大以上的安全事故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识别分析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加强隐患排查力度,实现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实现闭环管理,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20年9月—10月
1、成立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
组长:张杰
副组长:林元宏
组员:黄华
周孝富
牟顺意
陈德强
刘月娥
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双重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工作要求及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负责对应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各单位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具体实施单位,根据总实施方案,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由单位负责人督促工作进度
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成员及职责表
职
务
姓
名
职责分工
联系电话
组
长
张
杰
主持全面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18281351888
副组长
林元宏
负责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督促工作进度
18835124270
组
员
陈德强
负责施工现场生产安全后勤材料保障
13990037422
组
员
黄
华
负责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记录,落实整改责任人,督促整改
13388336320
组
员
牟顺意
施工现场质量巡查监督,并如实记录
18708303909
组
员
周孝富
施工现场技术指导并监督
18681319060
组
员
刘月娥
现场资料搜集整理
19935142778
2、开展全员培训。
对全体人员开展关于风险管控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等内容的培训,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基本能力。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辨别工作场所的危害与风险、并将相关知识和理念传播给全体员工的能力,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风险评估阶段2020年9月—12月
1、合理划分风险单元。
各施工班组根据本班组的生产工艺流程或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划分风险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中岗位单元是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设备检修、调试,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佩戴。
2、全面辨识各类风险。
发动全体人员围绕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
3、开展风险评估分级。
在全面辨识安全风险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风险导致事故的条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采用LEC评价方法,通过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级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4、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针对辨识出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技术、管理、制度、应急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消除、终止、替代、隔离等措施消减或采用管理和监控手段管控风险,确保每一项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风险管控阶段2020年9月开始
1、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明确各等级风险管控责任人,明确各责任人管理职责。要重点关注和管控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遏制较大事故。
2强化检查督促落实。
项目部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变更风险管控。
凡是生产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设施等出现变化,要重新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凡是组长机构发生变化,要对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管理制度、责任体系重新制定并完善。凡是发生伤亡事故,一律要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运行情况重新评估,针对事故原因修订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的各个环节。
4、开展公示教育。
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情况,建立安全风险清单,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图。进一步修订完善安全操作规程或作用指导书,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施工安全风险公告栏,公示安全风险分布图,制作岗位危险因素告知卡,标明岗位安全操作要点、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管控措施及应急措施等内容,便于施工人员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员工安全规范操作。
(四)深化隐患排查治理2020年9月开始
1、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各单位针对每一风险装订符合实际的风险防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
2实施隐患排查治理。
按照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办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施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3隐患排查治理公示。
对每次排查出的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公示。
四、工作要求
(一)思想高度重视。
项目部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周密安排部署,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培训。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班组长及员工开展风险管理知识、危险因素辨识方法、风险评估方法等内容培训,提升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
(三)督促工作进度。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项任务负责人,完成期限。
1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评价方式
通常我们将现场安全风险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1 定性评价
该方法指的是依照过去的经验和从业人员的判断能力对现场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环境、从业人员、安全管理等等现场诸多方面的实际进行定性的、非量化的评价。
主要是通过经验和以往的资料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实践表明,定性评价的结果总体而言不太精细,只能够对系统的危险程度有粗略的了解,容易受到评价人员经验、思维习惯和判断能力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占有资料的多少。
1.2 定量评价
在工程实践中,我们又可以将定量评价分为定量和半定量两种评价类型。
从进行危险性量化方法的差异上来看,定量评价通常又可以被细分为相对的定量危险性评价和概率危险性评价两种。
半定量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方式,借助于一种或几种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反映施工现场系统危险性的指数指标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的系统,常用的指数有物质特性指数和从业人员素质指标等等。
2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具体方法分析
从风险评价过程的实质来看,是从业人员依照科学的、具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分析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控制安全风险的过程。其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
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为了更为系统地对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通常是事前编制安全检查表,也就是事先以提问的方式将待查项目编制成表,如此一来,促使系统检查更为便利,能够有效地避免遗漏。
2.1.1 检查表编制的总体性要求
首先检查表编制的内容必须是全面的;其次整个表格简明扼要,对于检查的重点项目应有所突出,确保评价的确切度。实践中对于重要需要检查的条款通常是采用标记的形式,提醒一定要认真查对。
2.1.2 优点分析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从操作方面来看,采用检查表的方式对现场安全风险进行检查,能够保证项目安全风险检查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遗漏对任何可能导致危险关键性因素的检查,评价的准确性高;
从方法的实施形式上来看,我们还应该看到安全检查表所采用的方式,一问一答,容易给从业人员留下深刻的影响,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做法是科学的、正确的、安全的,有利于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
从安全检查表编制的过程来看,制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施工现场安全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有利于施工现场危险因素的被发现。
2.2 FTA (故障树分析)
FTA(故障树分析)又称作为事故树分析,是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系统安全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2.2.1 原理
该分析方法的结构为树形结构,其分析原理是演绎法,几从最顶层事故开始乡下逐次分析每一事故的直接原因直到基本事故结束,最后用一张逻辑关系图将分析得到的施工现场中可能出现的灾害后果和形成事故的条件一一表达出来。从故障树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势必将涉及到“人”、“物”、“环境”这三个与每一个事故息息相关的因素,所以采用该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确保其结果的全面性和逻辑性。
2.2.2 优点分析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将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多种成因及成因和事故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全面的描述,有利于施工现场固有的或潜在危险因素及时被发现,便于及时地采取对应的措施和对策,从方法的结果呈现来看,结果一目了然,有利于实际施工人员更为全面地了解施工过程中各项防灾控制要点和事故成因,为防控做的有的放矢。
3 评价危险源的控制原则分析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风险控制措施的设置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从风险的控制上,重在加强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个人防护的意识和手段,从整体上看以消除风险和有效降低风险为总体原则。
3.2 在对应控制措施上,以预防和保护措施为主,同时也应根据风险的可能性设置一定的应急性措施。
3.3 根据安全风险的等级进行对策的实施,如果是极不可承受的风险必须禁止作业生产;如果是存在重大的安全风险必须立即予以整改;如果是中度的安全风险应限期整改;如果是轻度的安全风险必须加强监测和保护措施;如果是可以忽略的风险,应予以一定程度的注意,但不必采取什么措施。
4 危险源的控制
危险源控制是利用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减少人为失误,从而起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防止危险源导致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过程。
4.1 控制方法分析
4.1.1 从制度上着手,制定施工现场安全控制目标和指标,同时组建安全管理机构,将职责细化、量化;
4.1.2 从管理方案上着手,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特点,科学地设置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以文件的形式制定出操作规程、程序文书、作业程序、作业指导书和管理制度等;
4.1.3 强化教育培训,通过教育与培训切实提高每一个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个人防控能力。
4.1.4 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及时地发现危险并予以解决;
4.2 控制危险源的技术分析
随着技术的进步,控制危险源通过技术措施来实现。
4.2.1 运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
首先,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计算工作单元中各个工序的浮动时间,通过浮动时间的调整来均衡协调单位时间内的各类资源数量,避免某些时间段内资源使用过于集中,导致危险性值骤增,系统危险性加大;
其次,利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分析,危险性值超过容许范围的工序,对这些工序引入专门的前导安全防护工序,或者对该工序进行拆分,突出工艺防护的部分作为前导工序,从而引入安全防护工序或通过增加安全防护资源,起到降低系统危险性值的目的;
另外,利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分析进行危险预警;
最后,通过技术措施或组织措施,对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改进,从源头来控制风险,降低危险源的危险等级或消除危险源。
4.2.2 运用工艺技术
运用恰当的工艺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或消除施工项目危险源。在施工项目中,工艺技术还体现在恰当的工艺组合和必要的组织间歇时间。工艺组合通常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形式,将某些在工艺上和组织上有紧密联系的施工过程,归并为一个有机的集合。大量实践表明,一个合理工艺组合及一个相匹配的专业施工班组将极大地降低工作单元的综合危险性。
参考文献:
[1]方东平,黄新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姚小刚,建筑生产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与安全管理的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1.
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平稳进行。本文对建筑施工现场常见
安全风险和控制方法做出了详细论述。
关健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控制方法
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迅速增多。在建筑施工的现场,安全是建筑工程的基础。近几年虽然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各别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现代建筑如何在保证质量与效益的同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每个建筑企业都关心的重点问题。本文将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常见安全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2建筑施工现场常见的安全风险
2.1建筑企业安全意识的不到位:目前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仍然存在着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式主义现象,国家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指示中对提高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但是部分建筑企业的领导,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积极态度。在安全生产方面得过且过,依然只讲求形式主义,对安全生产工作只摆摆空架子,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到应该重视的位置,只重经营、重效益而轻管理,重质量而轻安全,对安全生产的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落实,甚至形同虚设。平常的一些规章制度只用来应付上级的突击检查。
2.2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落后:由于企业领导不注重安全意识培养,导致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专业素质较低,专业水平较差等现象。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凭经验管理,抓事后处理等问题。过分的凭经验管理,使安全管理工作时紧时松,抓抓停停,很难做到对各类事故的有效预防。而形式上的安检工作只不过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表现手段,并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这种凭经验和后事型的管理模式不会从根据上避免事故的发生,更谈不上防患于未然。目前,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在改制过程中将安全管理部门或人员进行合并或精简,有的安全管理人员,甚至根本不具备应有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技术水平,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起到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的作用。
2.3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不足:由于建筑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和对安全意识的淡薄,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完全不能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很多建筑企业认为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是在浪费资源,根本看不到效益,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甚至阵旧、老化。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大量的采用不合格的、甚至假冒伪劣的防护产品。(二)一部分特殊工种的工作人员,基本不具备从业资格,没有做到持证上岗,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又很淡薄,在进行施工时,经常出现违章施工,冒险施工的现象。施工人员往往处在一个充满事故隐患的生产环境中。(三)近几年来,有些建筑企业,为了在某个工程的投标中得到加分,将投入的力量集中在个别的工地,来达到创优的目的。有的甚至将其它工地的安全投入转移到一个工地,导致个别工地的安全生产水平提高了,而其它工地投入却产生了很大的缺失。(四)有些企业总是强调工程的造价低、资金缺乏、拖欠工程等客观理由,在压缩各项支出时,首先压缩的就是安全方面的费用支出。
2.4建筑企业教育培训不到位:建筑企业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机制,工人缺乏自我的安全防护意识,一般的建筑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或者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基本都是临时招收的农民工,这些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也普遍偏低。而建筑企业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又不够重视,缺少相应的培训体系,甚至连最基本的“三级安全教育”都不进行。目前来看,已出现的事故当中,大部分属于这部分人员。
2.5建筑市场管理的空白:目前随着建筑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一些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一、二级企业,已经过渡到纯管理型企业,虽然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较高,但大部分不具备过硬的劳务施工队伍。这些大型的建筑企业所承揽所有建筑项目,基本都分包给其它的施工队伍,企业只派出几名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有的甚至根本不到现场,只是挂个牌做做样子。所以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当然达不到标准。
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控制措施
3.1科学的规划、精心的组织: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建筑企业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规模及质量要求,并结合生产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施工人员的基本状况、机械设备的配备情况以及物资材料的存放运输条件等。进行安全的管理措施和管理目标详细制定,并生成有效的文件,形成有效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条文。管理上要组建相应的机构,明确其责任,要具体落实到人。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施工现场必备安全控制措施。
3.2提高建筑企业领导的安全意识:只有企业的领导对安全的意识提高了,才能对安全控制起到根本的作用:(一)要加强企业法人及主管部门领导的安全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国家对于安全生产和重视,并强化学习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以及法律、法规。让企业领导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树立起企业领导的导向作用。(二)把安全生产与企业领导的政绩挂钩。由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决定企业的资质和项目经理的资质,从而在企业的评级和招投标中,起到综合评定的参考作用。(三)加大对安全事故相关责任者的处罚力度,迫使企业的领导者提高安全工作的重视度。树立抓生产、更要抓安全的工作观念。
0引言
从国内外企业发生的一些火灾实例来看,石油化工企业占有较高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其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危险性,这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业务拓展的一个阻力。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化学和物理变化的共同作用,很容易产生一些危险性的物质,从而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石油化工企业的相关部门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控制措施进行解决。
1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1.1温度控制以及加料失衡导致反应过度
在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一旦发生对温度的控制失衡的情况,就会使得相关设备发生过热的现象,或者过多加料也会造成化学反应的速度不受控制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使一些物质发生变化,导致设备中的压力增加,甚至会因此发生爆炸的现象。
1.2生产过程中产生新的危险物质
石油化工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的状态下,其安全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由于其生产的工艺以及步骤较为复杂,在生产的过程中会进入一些杂质,或者由于对各项生产指标的把控不到位而发生其他化学反应,这样的情况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火灾发生的概率。另外,一些化学反应会导致在设备内部产生一些新的危险物质,极大的增加了火灾的隐患。
1.3温度过高的物料喷出或者物料碰触温度较高的物体
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种物料,有些物料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温度到达自燃临界点的现象,在与空气接触时就会发生燃烧现象[1]。很多原因都能造成物料喷出的现象,比如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物料投放步骤不规范等。另外,如果一些管道的位置不恰当,也会造成物料喷射出来,一旦接触到温度较高的物体都能引起火灾的发生。
2石油化工生产中消防安全控制的具体措施
2.1对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首先,选择合适的传热载体对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选择合适的传热材料时,应该避免传热载体与生产物料之间由于化学或者物理反应的原因导致相抵触的现象发生。另外,应该注意传热载体运行的完整性。其次,搅拌过程应该遵循均匀性。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对物料进行实时均匀的搅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样的操作不仅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化学反应顺利进行,还能提高热量的传递速率。第三,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及时的转移。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种化学反应的类型,比如氧化反应、水合反应等,这些化学反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反应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放热化学反应的一系列性质,并通过引入冷料循环、管道冷却等方式对其进行冷却,将反应中产生的热量及时的传递出去。
2.2对加料的数量以及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放热化学反应来说,对于火灾的一个有效控制渠道是严格控制加料的数量和投放速度[3]。在一些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物料投入比例失衡的现象或者物料投入的速度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就会很容易引起爆炸。另外,在一些化学反应中加入催化剂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催化剂也是石油化工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原料,因此,相关操作人员应该有效控制催化剂的投入量,通过严格的方式对物料以及催化剂的比例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物料的投放速度应该在设备热传递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操作不仅能避免由于反应速度过快引起火灾事故,还能防止物料在设备内部形成过度积累的现象发生。
3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另外,石油化工企业的相关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性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及对加料的数量以及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本文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安全控制措施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性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洁.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危险性及防火对策[J].广东化工,2017,44(06):106+100.
中图分类号:u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23-02
接发列车作业是铁路运输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着列车运行安全和运输效率。多方向接发列车是车站接发列车作业的关键和重点,其最大的安全隐患是错办列车进路,导致列车运行方向错误,构成铁路交通一般c类事故。自2012年以来,铁路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铁路局将“多方向接发列车”纳入《车务系统安全风险指导手册》,严格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因此,如何在多方向情况下正确指挥行车,准确办理列车进路,从而确保既有线多方向接发列车安全,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作业办法,是一项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工作。
1、南翔直属站管内多方向接发列车作业现状
1.1 多方向车站分布多且广
既有干线的黄渡、封浜、翔南、七宝、李家塘、江桥镇、春申、莘庄、新桥站及翔西线路所,也有车墩、金山园区、北郊等支线车站,还有编组站内下行到达场、下行出发场、上行到达场,总计有16个多方向车站(场),超过直属站管辖车站总数的三分之一。
1.2 多方向车站性质多样
既有如黄渡站、封浜站这样由京沪、沪昆干线连接编组站的车站,也有如莘庄站、李家塘站、春申站这样由沪昆、沪春、李莘联络线连接成的三角线车站,也有如封浜站、翔南站、七宝站这样回空动车组进路较多的枢纽多方向车站。
1.3 多方向车站连接方向多、作业量大
1.4 多方向接发列车作业难度大
办理的列车种类多,如封浜站,该站不仅接发沪昆正线、黄封联络线的旅客列车(少量动车组列车)及大小运转货车,还接发枢纽地区大量的单机、回空动车组列车,作业要求多样;接发列车交叉进路增多,干扰正常的接发列车作业,因此,对车站值班员与调度员联系的要求更高。
2、多方向接发列车作业的安全风险分析
2.1 作业人员方面
安全风险意识淡薄。个别职工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意识,对车站制定的安全措施不能积极贯彻落实,而是简化作业程序、图应付;业务素质偏低。部分职工业务知识、标准化作业掌握不够,基本功不扎实。特别表现在接发列车标准化贯彻不到位,对基本的规章制度、车站的办法吃不透、理解不深;工作强度大。接发列车作业人员工作时间长(白班11小时,夜班13小时),作业单一重复,客观上极容易导致职工注意力不集中、图省事简化作业程序等违章违纪行为。
2.2 管理人员方面
安全管理的认识上有偏差。工作上存在松散现象,把精力放在簿册、台帐的填记上,特别是认为多方向接发列车常态化了,而疏于日常的盯控和检查;好人主义现象比较严重。管理人员在检查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管理和考核制度,批评多,考核少;降低考核标准的多,严肃处理的少。这就导致"两违"的考核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职工违章违纪难以遏制。
2.3 制度落实方面
作业制度落实上有欠缺。车站虽然制定了多方向的安全卡控措施,但关键还是靠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执行,特别是作业人员的作业标准化要落实;岗位之间、相邻车站之间的互控联控执行不到位。互控联控的目标是实现由点到面的、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制度执行上的疏漏,哪怕是某一个环节的不到位,都是多方向接发列车的重大隐患。
2.4 列车运行方面
接发列车交叉进路增多。特别是列车集中到达时段,给多方向车站办理接发列车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因素;回空动车组开行进路复杂。目前,直属站范围回空动车组有10条行走经路,日均运行80趟左右,涉及到翔南、封浜、七宝、李家塘、莘庄、春申等6个多方向车站,经路较灵活多变,如果调度命令含混不清,极易造成列车方向的错办;临客开行干扰大。特别是春运期间,进出上海站、上海南站临客列车较多,极易出现编制的车次相似的情况。若临客无法按计划运行晚点时,也易出现一个班次里,两趟列车车次相同但运行进路不同的
况,给作业人员带来极大的干扰。
3、强化多方向接发列车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3.1 严格执行《技规》、《行规》,完善卡控措施
3.1.1 执行部颁标准及路局规章。《技规》第277条规定:“车站值班员下达准备接发列车进路命令时,必须简明清楚,正确及时,讲清车次和占用线路(一端有两个及以上列车运行方向行车时,应讲清方向、线别),并要受令人复诵,核对无误。”《行规》第71条第七点第1项又作了补充规定:“向多方向车站办理次要方向旅客列车闭塞(预告)时,应讲明“××方向”(多方向车站发车端只有一个运行方向时除外),具体次要方向应在《站细》中规定。”
3.1.2 落实直属站安全控制措施。南翔直属站在严格执行部颁标准及路局规章基础上,细化制定了全站范围通用的安全控制措施,从时刻表制作、计划核对、车机联控、作业互控等6个方面作了规定,给多方向接发列车作业提供了参照标准。管内各中间站结合自身多方向作业实际,制定相应的卡控措施。
3.2 强化安全风险意识,提高职工素质
3.2.1加强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安全风险意识。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安全风险管理的主动性。特别要加强安全风险意识教育,使安全是铁路“饭碗工程”、确保安全是铁路职工天职的思想深入人心。
3.2.2 强化作业人员培训。重视每次调图的职工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培训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车次、进路变化,了解各个方向开行列车车次、列车编组、辆数、机车型号、并具备什么特点,达到一看车次就能甄别是哪个方向区段运行的列车。
3.3 严格落实相关制度,确保作业到位
3.3.1 严格“三核对”。一是与班计划核对。车站值班员在办理接发列车时要及时与班计划核对,确认该列车是否在该方向区段运行,并有什么限制。二是与阶段计划核对,核对阶段计划中是否有该列车车次,并与下达的计划是否一致。三是与邻站核对,核对车次是否正确。
3.3.2 落实“四项制度”。一是信号员在无接发列车的情况下要将鼠标放在显示屏的空白处,防止鼠标误点按钮。二是排列进路时前一条进路的信号未开放,光带未排出,不准排列下一条进路。前一条进路未解锁前不得排列下一条进路。三是办理好某一方向的闭塞并开放信号后,方可办理另一个方向的闭塞,禁止同时办理两个及其以上的方向的闭塞。四是在微机联锁显示屏界面上,对次要方向出站端按钮保持封闭状态,开放信号时进行解锁封闭,信号开放后并确认信号正确,再次进行封闭。
3.3.3 做到“五互控”。车站值班员办理接发列车时,一是与信号员互控,二是与助理互控,三是与邻站互控,四是与调度员互控,五是与司机互控。阶段计划及时打印,车站值班员、信号员人手一份,进行核对,及时勾画注销。助理与车站值班员核对车次别、方向别、接车股道是否正确。车站值班员如有疑问及时与调度员核对。车机联控时与司机核对,并在联控时增加方向别。
3.4 加强现场安全控制,狠抓作业标准化
3.4.1 加强关键作业把关盯控。多方向车站值班领导,要重视有关命令、计划的核对和布置,重点加强旅客列车、回空动车组的盯控,利用好抽听录音、带班作业写实的手段,实现对现场作业的盯控。调图过渡期、春运、节假日等关键时期,要由直属站派专业人员跟班把关,对多方向接发列车作业全程盯控。
3.4.2 强化标准化建设。以“设备、环境、作业、管理”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各职能科室、车间(站)针对多方向车站岗位实际,不断修订完善接发列车作业指导书和卡控措施;开展学标对标互检互学以及各种形式学技练兵、岗位竞赛等活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进一步提高多方向车站岗位标准化作业水平;选树多方向车站作业示范点,定期组织多方向车站交流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8-0217-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网络,以此来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联结形式具有多样性,而且终端分布不均匀,使得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很容易受到黑客、恶意软件以及其他不法行为的供给,所以使得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企业计算机信息网路系统的安全风险
由于不同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的企业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选择和使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区别。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局域网,还是外部的广域网,都存在着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因此,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1 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中,由于受到自然灾害或者是非法攻击等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安全风险。在通常情况下,火灾、水灾、盗窃以及等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外部风险因素,这也是造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遭到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主要的破坏层面以硬件系统的破坏为主。同时,由于使用人员非法建立的文件或者是记录,并且通过某种手段企图将他们作为有效的文件或记录,也会对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造成潜在的风险。有的操作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通过非法手段进入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希望以此来达到对数据的分析和程序的利用。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中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主要是来自黑客的攻击,黑客的攻击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是网络攻击,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进入到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企图破坏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完整性。第二则是网络侦查的方式,他们不会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而是通过窃取、破译等方式来获得机密信息。无论是使用哪种方式,都会对企业的网络安全造成重大的危害。
1.2 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一般只是指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这往往是由系统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一般常见的内部风险主要有: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登陆系统的账号和口令等随意转接给他人,没有访问权限的人员进入到企业计算机系统中会造成网络安全风险的产生;由于计算机软件本身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也会成为黑客攻击的首选目标。有的软件中留有“后门”,通常都是由软件开发公司留下的,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一旦后门遇到攻击,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另外,防火墙等产品自身的安全等级如果达到不到信息安全的等级要求,也会对系统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
2、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的风险控制方法
只有对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相对应的风险控制方法。为了有效的保证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就要从信息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形成完整的数据控制方法,达到对系统安全风险的控制。
2.1 数据信息的输入和传输
在企业进行信息系统的输入阶段,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一般可以通过加密技术对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然后再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这样则能够避免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遭到篡改或者是窃取,从而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当前常用的加密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文件加密或者是文件夹加密等方式。
2.2 数据信息的接收与处理
当企业受到由外部传输而获得的需要处理的订单信息时,需要利用预编程序质量对于该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处理完成后的信息再次输出时,便可以将信息输出到企业所运用的如磁盘、交卷等信息媒介,这时惬意应当关注的是对获得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进行控制。如果需要对信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存储,则需要控制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情况,同时也应当掌握用户对数据的存储状况,这也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风险控制十分必要的一环。
2.3 结果数据信息的保存和处理
这是风险控制的最后一环.即对数据使用过后的处置,如存储的方法和地址、保存的时间和清除等。有些用户不再使用的数据应妥善处理.防止被一些人当做“废物”加以利用,即对这些被废弃的信息加以研究,获得有用信息,这对系统的安全构成一种威胁。
2.4 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
上述风险控制方法在计算机风险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确保计算机设备的各项功能获得有充分的发挥。网络管理对于网络资源的最优化、监控和有效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3、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共安全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保护计算机本身的设备安全,同时更要注重对计算机内部信息和数据的保护,因此,我们应当从多个方面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此来保证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系统的安全性,保证企业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祝峰.如何构建安全的企业信息网络[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04).
[2] 张希武,陈宇.全面提升企业信息网络整体安全防护水平[J].网络与信息,2011(10).
《意见》明确,围绕权力运行全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以科学配置权力为主线,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强化权力制约关系。张厚昆表示,下一步将在全市各个区县、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逐步建立健全分权制约机制、程序制约机制和标准制约机制,重点解决权力运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将借助以下三种途径:“内部分权”,单位内班子成员之间、部门之间,科学配置权重等;“借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制定合理限权,加强对主要领导的权力制约。
为了保证“分权”落地,《意见》从健全分权制约机制、完善程序制约机制、建立标准制约机制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哪些是重大事项?哪些是大额资金?哪些是重要干部?通过制定“三重一大”等细化标准,化“三权”分离为日常管理,实现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管理,重点解决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问题。
强化监督体系 形成内部监督、专项监督、群众监督三种渠道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11-02
信息化的兴起带来了财务管理崭新的世纪,不但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渠道更丰富和畅通,信息传递速度更加便捷和高效,而且财务管理人员还可以在远程、异地实现管理与调控,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绩效水平。但是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利之下定有一弊,在信息畅通无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时候甚至导致严重的财务事件,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从信息化条件下财务信息风险的基本特点入手,以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为基础,提出强化财务信息风险防范意识,创新财务信息风险防控手段等解决思路。
一、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信息风险的基本特点
财务信息作为经济社会中一个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信息,在企业的管理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财务信息的风险防控也是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纵观古今中外,各类大型企业无不采取相关的手段来防控各种形式的财务信息风险,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信息风险表现又有所不同。
(一)企业财务信息风险急速加大
由于财务信息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全程,从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到服务、纳税,涉及到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种人员。因此,财务信息的泄露也包括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成本核算、财务费用、纳税管理等各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信息风险正在逐步快速地加大。
(二)企业财务信息风险的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由于信息化发展非常迅猛,技术和通信条件日新月异,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不但是企业内部人员,还有无数的竞争对手、技术高端的网络黑客,对企业财务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而外部形势的日渐复杂,也给企业财务信息风险带来较大的推动。
(三)企业财务信息风险的防控手段也在不断丰富
风险的产生与防控彼此相伴而生。企业财务信息风险的防控手段也随着信息手段的完善而不断丰富。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普遍设置了安全防护系统,如防火墙、系统管理密钥、电子口令等。对于潜在的安全隐患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效的防护措施。
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信息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法律因素
由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目前基本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法制框架,从原则上给予了规范。但是对于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规范相对较弱,对于处理具体的网络侵权事件的针对性不够强。
(二)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主观因素
一方面是管理人员对于财务风险防控的意识不够强。重生产经营,轻风险防控;重财务管理,轻内部控制。在设计安排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的时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还有的虽然有所安排,但是管理不严格,形成了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操作人员在开展财务活动时,对于财务信息的管理没有严格履行相应的制度。有的时候随意将安全密钥和管理口令泄露给无关人员,有的时候随意在不符合安全管理规定的计算机上进行财务业务,形成了安全隐患。财务人员主观上的不谨慎,却给财务信息管理造成了客观上的风险。
(三)其他客观性因素
制约因素比较多,最重要的是以下两方面:一是资金方面的制约。信息化的财务风险防控手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企业的管理费用、经营成本都需要相应提高,势必减少利润产生。因此,有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会有所控制,不会给予太多的系统建设投入、设备投入。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信息化风险防控投资所占比例都在1/5―1/3,我国企业这方面的投入比例仍达不到1/10。二是技术层面的制约。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风险防控需要从技术层面进行解决。而财务信息风险防控管理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软件。信息空间以技术为第一通行标准,财务信息风险防控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防控的效果。
三、信息化条件下财务信息风险防控的基本思路
(一)健全相关的法制建设
要重视法律对于企业财务信息风险防控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从立法层面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风险防控的支撑。一是国家要根据现实需要持续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二是尽快制定出台网络信息安全法,强化网络犯罪的防范与惩治。
(二)提高财务信息风险防控的意识
首要是提高企业负责人的财务信息风险防控意识,使其从企业整体管理的高度,加强对财务信息风险防控的规划与设计,并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防控系统建设和设备购置、维护等。其次,财务人员作为财务风险防控的主要操作者之一,要切实履行财务信息风险防控职责,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杜绝财务信息风险产生的人为性渠道。
(三)健全企业财务信息风险防控机制
首先是强化公共网络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进行网络安全综合治理,同时,组织科研单位加强技术创新,形成公共管理部门与技术研发部门风险防控的协同机制。其次是强化企业财务信息风险的防控机制,强化网络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减少财务风险与经营管理风险。
(四)提高财务信息风险防控的技术手段
为有效增强对腐败现象发生的动态预警,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腐败,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党员干部的犯错机率,总书记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任务。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完善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增强预防腐败实效的制度创新。目前,全局在如何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方面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如何结合我局实际,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笔者以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架构应当具备风险排查、防控措施、运行机制这三个基本的要素,继续推进全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就要重点把握好这三个关键环节。
1.查风险点,是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
风险点管理是安全生产中预防和控制事故的一种方法。在廉政建设中引入风险点管理,是一种机制创新。廉政风险点就是指权力运行流程中可能产生廉政风险的具体环节或岗位等。对廉政风险点进行分析排查与预控,是基于一种逆向思维,它从可能发生的后果来提醒人们注意各种腐败行为的危险,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我们说每一项权力,就是一个风险点。查找风险点其实就是一个晒权力、点问题、严管控的过程,因而全面梳理和排查廉政风险点是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其目的就在于明确风险范围和风险点。
2.防控措施,是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加强制度机制的约束和制衡来化解、转移和降低风险,同时依靠制度机制的优化达到防止主观偏差和客观环境侵扰的效果,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就成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防”是立足把工作做在风险未发生之前,类似“扎篱笆”;“控”是把工作做在风险尚未转化为腐败之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隐患。
首先,要坚持“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按照“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控措施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紧紧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对现有制度措施进行全面梳理,有针对性筑牢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对腐败易发多发环节进行防控,并适时将防范措施上升、固化为制度,构建“一项权力建立一项制度”,使各项制度成为“条条高压线”、“道道防护堤”。
其次,要强化遵守制度、落实制度的意识。要把按制度操作,按制度办事作为一种习惯,把遵守制度、落实制度当作一种理念,真正做到风险防范不麻痹,思想意识不淡化,制度落实无死角,最终形成用制度规范用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风险防控机制。
3.运行机制,是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保障要素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和科学规范运行,我们还要注重整体推进、同步跟进督查、评估、考核、整改、责任追究等配套措施,努力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有制度、岗位操作有标准、出现问题能修正、事后考核有依据的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体系,让权力接受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的制约。为此,必须形成四个运作机制:
首先,健全综合工作机制。要依托路局腐败风险防控办公室的领导,构建形成各级党组把“舵”,分管领导把“脉”,中层干部把“关”,个人把“度”的上下一体、左右联动、通畅有效的层层抓落实的综合工作机制。通过对廉政风险实施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防止和弥补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这两个层面的缺失,努力形成具有我局特色的“大小有界、运行公开、过程留痕、全程监控”的权力运行机制。
其次,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为做到有制度的地方就有评价覆盖,不致出现内控盲点,我们要遵循“立体、宽带、刚性”的监督思路,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联动,整合各方监督资源,全方位开展监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廉政承诺、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等方法,切实加强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监督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业绩考核体系,作为评定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
建立分专业的风险防控体系。就是要发挥安全生产“三个组织体系”的共同作用。三个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通过发挥三个组织体系的共同作用)形成专业配合并各负其责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各级安监部门牵头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和风险评估,监督落实风险防控措施;那么,调度、生产、营销、基建等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负责管理范围内的电网、供电、人身、设备等各类安全风险的辨识、分析和防控工作,落实各自职责和义务。前面是分层次管理,这条是分专业防控。
对于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基层出问题,部门找原因,风险责任双向追究”的监督考核思路,强化各级意识,形成管控合力,力求以点推面、标本兼治。坚持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内部审计、内控测试和检查调研作为指导和宣贯风险管理理念的平台,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岗位人员共同分析根源和可能导致的后果,讲解规避风险的措施和方法,使员工从思想上重视,从行为上落实好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严肃、严谨履职。
2.把握经济风险管控的关键环节。
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应立足经济业务类型,针对可能的风险和隐患,认真梳理、分析现有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机制不全的应补充,制度缺陷的要改进,重要的痕迹要留存,确保业务操作有章可依,有迹可循。同时,加强重点环节管控,关键的施工阶段、重要的作业工序、敏感物资的现场验收等等,不相容岗位要分离,必须参与的人员要保证,避免个人意见代表单位的整体意见。
3.完善市场化队伍考评追责机制。
业务主责部门应按照“公平竞争、良性循环”的原则,完善市场化服务商评价考核的内容和细则,用质量指标衡量,用业绩分值说话,能力强、水平高的优先保证工作量,安排重点工程,能力弱、水平低的少安排,不安排,以此主动规避经济风险。同时,完善内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管理不善引发的经济风险,要让关键岗位背指标、担压力,出了问题严追究,硬考核。
4.完善以流程为界面的风险管理集成平台。
以全部业务流程化管理为要求,全面梳理现有业务,开展流程描述与风险识别,制定和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在业务上不留死角,在风险管控上实现可视化,从而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风险集成管理平台,形成“规章制度、管理标准、业务流程”三相同步的风险管理新机制。
5.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的评估报告机制。
根据全年业务监督检查情况,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发生的风险事件和内部控制的例外事项进行揭示和剖析,评估影响程度,评价风险管控能力,分析全厂全年内控与风险管控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编写年度内控与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并报送厂领导。
二、精细法律风险管理
立足于依法规范企业行为,强化干部员工法律风险事前防范意识,优化完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细化防控措施并强化落实,促进采油三厂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1.持续推进采油三厂适法体系建设。
各业务部门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适用法律法规清单,将法律的基本规定落实到日常管理过程中,以各业务为依托,划定各业务领域的管理“红线”,建立并完善公司管理层重视、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员工积极落实的“三位一体”的合规管理格局,确保各业务领域做到依法受控、合规操作。
2.加强规章制度、重要决策法律审核。
在规章制度制定或重要决策之初把好法律审核关口,从源头上保证法律风险受控。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发文流程,将法律审查嵌入规章制度制定、修改的工作流程中,对制度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同时,完善企业重要决策法律审核机制,对涉及采油三厂重大经营管理、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审核,确定其是否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存在重大法律风险等,确保两项法律审核率达到100%。
3.强化重点领域法律风险防控。
一是做好招标前后业务运行的衔接,在确定中标人前,必须先与提供服务的服务商签订合同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运行,招标结果确定后,要严格按照约定终止合同、验收付款,并及时与中标人签订新合同。二是对于公司招标项目,业务主管部门要与未中标队伍充分沟通,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于自行招标项目,各招标组织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实施,并最大程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4.不断优化外部法律环境。
一是加强对油区群众的法律宣传。采取散发法律知识宣传单、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向油区群众进行法律宣传教育,讲解侵权打井、盗抢原油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二是加大内外协调配合力度,最大程度争取地方国家机关对企业的支持。以“坚持原则,灵活掌握;以诚相待,加强联系;刚柔并济,讲究策略”为外协工作方针,定期走访地方政府部门、政法机关,沟通汇报情况,并邀请回访,增强理解互信,在实际工作中联合行动,增强油田周边影响力,建立起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
5.完善法律风险防控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遵循“防控重点、关注细节、注重实效、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参照油田公司《法律风险评估和法律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以定量分析为抓手,按季度进行自我考核,以考核促实施,最终实现防控风险的目标。二是以符合性测试为抓手,将法律风险防控要求内化到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中,借助标准化管理平台或内控体系,进行指引的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完善防控措施。
三、精细安全风险管理
以HSE风险管控为核心,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理薄弱环节与夯实基础工作相结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提高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1.建立安全风险立体防范体系。
完善安全风险问责机制,通过“问责”管理把“隐患就是事故”的管理理念和违章行为“零”容忍的态度落到实处,形成专业部门配合,各负其责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最终实现“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零职业病”的战略性目标。
2.完善全员培训管理机制。
依托“HSE培训需求矩阵”模式,落实直线培训责任,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实现安全上岗硬达标,使管理人员安全素养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真正做到“会什么,干什么”,消除业务承包人员培训上岗条件确认挂空档现象。
3.深化HSE先进工具的应用。
强化生产现场“安全观察与沟通”、“启动前安全检查”、“工作循环分析”、“岗位需求矩阵培训”、“上锁挂签”、“工作前安全分析”、“岗位标准作业程序”的应用,不断提升现场风险防控水平。
4.推进隐患治理与评估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完善隐患三级管理模式运维工作,通过责任传递、问责执行,逐步提升基层生产单位隐患排查和治理能力,确保二级以下隐患、问题在基层内部削减和治理。二是强化一级隐患的综合排查、评估,确保隐患治理的可靠性,逐步加强隐患方案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充分发挥工艺部门职责。三是强化隐患项目后评价工作,通过对工艺、设备、流程等方面的系统评估,提升隐患治理效果。
5.强化HSE信息管理。
建立统一规范的HSE信息渠道、完善HSE信息管理,加强HSE数据统计管理,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统计、上报和传达各类HSE管理数据和信息。
四、精细环保风险管理
以油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强化环境保护风险源头预防控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环保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
1.强化区域环境风险防控。
建立完善“三防四责”油气泄漏防治体系,以实现油气泄漏监控、预警、抢险为主要功能,重点设置以泵为核心的系统参数预警报警、阀门远程紧急截断、重要河流建设预防性基础设施三道防线。逐级分解、落实厂、作业区(大队)、生产单元(应急班)、生产岗位四个层面的油气泄漏防治范围、目标和责任,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控效果,确保环境敏感区风险有效受控。同时,强化“红线”意识,对污染水体事件严肃追究相关人责任,对“三防四责”各级防治责任落实情况纳入考核,确保厂、区、站多级监控预警运行正常。
2.合理处置工业“三废”。
引进燃气发电、同步回转油气混输装置等新工艺、新技术,实施伴生气回收利用新模式。采用油田采出水处理回注技术,推广应用气浮除油、微生物除油、双旋流分离除油、大罐沉降等先进处理工艺,使采出水处理水质达到回注标准,实现循环利用。严格油泥管理、泥浆池无害化治理和防治污染设施滤料管理,完善污泥处理配套设施,提升工业“三废”处置水平。
3.推进清洁文明井场建设。
加大经济投入,强化井场标准化建设,完善井场环保设施,规范试油、修井、措施等作业现场的污染防控措施,整治原油“跑冒滴漏”问题。每年投资上千万元资金对井场的“两池一沟”(污油池、污水池和排污沟)进行标准化改造,做到井场无杂物、无污染、无渗漏、无危害,实现“采油不见油,注水不见水”的环保采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