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25-03
Requirement survey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NG Ying-li1,JIN Qi-lin2,CHUI Ming3,HU Dong-gen4,LU Gui-ping4 ,SHEN Ming1,LAO Jiaying4,CHEN Yuan-hong3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90;4. 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82)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 of th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elderly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model. Method: Using the questionnaire,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requirement for the elderly for over 60 years old randomly selected in Bridge and Pingliang communities of Yangpu district was investigated. 5 00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and 4 032 ones were resumed,whose recovery rate was 80.64%;an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3 226 copies,whose effective rate was 80.01%. Results: Demand rate of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s 63.05%,who had the various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items requirement. Among the elderly who had demand,80.63% were at home,74% were ill with 2 or more than 2 diseases and 9.29% could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onclusion: The elderly demand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largely,particularly the seriously ill elderly.
KEY WORDS the elderly;home nursing care;investigation of demand
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0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上海于197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20年。2010年上海常住居民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33.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10%[1],杨浦区130万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15.00%,高于全市平均数5个百分点,养老负担尤其繁重。本课题借鉴日本“介护”理念,结合本区实际,分别在平凉和大桥两个社区开展“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杨浦区共有11个街道,1个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杨浦、大桥两个街道为调查社区。
杨浦区平凉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2.30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为2.98万人,占总人数的24.10%;65岁及以上老人为2.63万人,占21.39%;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为1638人,占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6.22%。纯老家庭736户(969人)。
大桥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3.6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口为2.96万,占总人数的21.75%;65岁及以上老人2.01万人,占14.76%,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为1 958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9.74%。纯老家庭673户(1 346人)。
在每个街道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各选取2500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编制《杨浦区介护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询表》,内容包括老年人居住、疾病、生活自理、家庭照护、卫生服务需求等。共发出5 000份,收回4 032份,回收率为80.64%;有效问卷为3 226份,有效率为80.01%。
1.3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应用EpiData 3.0数据管理软件,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1.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老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在3226份的有效问卷中,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 2034份,居家护理服务需求需求率为63.05%。
2.2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老人的性别、年龄构成比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2 034人中,男912人,占44.84%,女1122人,占55.16%。60岁~70岁为935人,占45.97%;71岁~79岁为697人,占34.27%;80岁以上为402人,占19.76%。
2.3 有居家护理需求老人的生活自理和照护情况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2034人中,13项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和完全依赖他人帮助的比例分别是:行走为8.10%、做家务为13.70%、吃饭为5.70%、穿衣为5.90%、梳头为5.30%、刷牙为4.90%、洗衣为14.50%、洗澡为12.00%、购物为16.40%、上厕所8.00%、打电话为10.00%、理财11.70%(表1)。老年人照护者情况:老人自己照顾自己占61.69%,子女和配偶照顾为35.53%,社会照顾不到3.00%。
2.4 有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老人的居住方式和疾病构成
有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目前居住情况:居家1 640人,占80.63%,养老院176人,占8.64%,护理医院77人,占2.16%,其他174人,占8.75%。说明我区老人大都以居家养老为主。
需求人群中疾病构成:居首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占86.82%,其次为糖尿病,占21.01%、第三位是脑卒中后遗症,占11.75%。同时患有2种及2种以上慢性疾病有1 505人,占需求人群的74.00%。
2.5 社区老人的居家护理服务需求
医疗服务需求前三位依次为配药、输液、测血压;基础护理需求前三位依次为更换导管、饮食指导和静脉注射;生活护理需求依次为洗头、擦身、洗澡;社区健康教育需求297人,占14.62%(表2)。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机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卫生需求[2],因此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确切的现实需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居家护理需求的老人中,80.63%的老年人实行的是家庭养老,仅19.37%为机构护理或养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63.03%的老年人有“介护式”家庭护理的需求;在13项生活能力调查中,有9.28%的老人不能自理;身边无家属子女的老人占2.78%(57人);基础护理、护理指导、护理治疗、导管护理四类19种护理服务需求量较大。
借鉴日本经验[3]。引入日本介护的理念,对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护助和照护,是本市乃至全国应对老龄化社会必然措施,它包含了自立生活的支援、基本人权的尊重、获取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自我价值实现援助,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本区产业转型中,近60万产业的工人下岗和转岗,现在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高龄老人。部分高龄老人的退休金低、子女大多不在身边、家庭生活照顾产生困难,且大多数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行动不便,特别需要社会各方的关心。积极探索借鉴国外先进的模式,为行动不便且患有慢性疾病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介护式”居家基础护理服务,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措施。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1-5-3.
随着人们近来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糖尿病为一种终身性的疾病,因为临床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的患者在出院后得不到合理的护理,很多患者的血糖会出现控制不好的问题,其病情会进一步加重,很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1]。如果重复住院还增加其家庭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出院后老年糖尿病患者10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1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指导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居家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糖尿病知识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出院后老年糖尿病患者10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1例,对照组51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的65岁,最大的84岁,平均年龄为(72.25±3.12)岁。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的66岁,最大的83岁,平均年龄为(71.05±3.09)岁。两组患者在数量、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健康指导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健康指导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居家护理干预。
1.2.2.1 心理指导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为饱受疾病的困扰,对其生活会造成极大的困扰,心理会比较痛苦[2]。所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心理护理十分必要,还要指导患者的家属积极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反复告诉患者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保持愉快的心理坚持治疗。
1.2.2.2 饮食护理 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饮食。三餐的饮食内容都要搭配均匀,每餐都要有肉类、谷类和油类,并且要注意定时、定量,注意保持饮食内容的多样化,比如:主食可以在定量范围内多吃粗粮、杂粮、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以上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有较多的粗纤维,可以有效防止血糖吸收,同时增加胰岛素释放。
1.2.2.3 体育锻炼指导 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坚持锻炼。主要以步行为主,包括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健身操、游泳以及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且每次在正式运动前,要先进行做5分钟到1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达到出微汗、轻松、愉快为宜,运动量一般每周进行 4天到6天,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3]。
1.2.2.4 健康教育 全面介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对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重点讲解,让患者了解在家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血糖监测的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1.4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糖尿病知识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情况。本院自制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越好。参照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4]制定自我管理能力评价表,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2 结果
2.1 糖尿病知识掌握
对照组糖尿病知识掌握评价为(68.25±10.02)分,观察组糖尿病知识掌握评价为(81.25±16.25)分。两组在糖尿病知识掌握评价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3.2585,P
2.2 自我管理能力
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评价为(71.25±11.25)分,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为(83.85±14.84)分。两组在自我管理能力评价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2.8519,P
3 体会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居家护理,要让患者在家庭中使用自我管理的方法来更好的控制糖尿病。通过一系列的居家护理培训,指导患者自我管理所需要的一系列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家属来帮助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给老年人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方案,尽量做到简单、易行,各项目标要制定的合理,并且要适合患者长期的饮食习惯和个体体力以及心理需求。医护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来考核患者的病情控制血糖情况,及时对一些老年人进行各方面的指导。患者要进行适当的运动护理,并且配合每日进行血糖监测,每日按照医嘱服用合适的降糖药。糖尿病老年患者在外出活动时一定要实现告诉家人,并将活动时间和地点说明,要随身配带小卡片,上面标明姓名、疾病、住址以及联系电话等,要让他人知道其患有的是糖尿病,避免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有针对性的居家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兰平,糖尿病患者居家养老现状与需求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16-19.
[2]张力,李则宾,王秋玲,等,居家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现状调查[J],河北医药,2010,32(24):3554-3555.
1 何谓“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显著的智能和近记忆力的减退,同时合并有情感,人格的改变及定向力的障碍。它具备三个基本特点:①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②智能障碍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原来正常衰退到不正常;③认知障碍是全面的。[1]
2 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居护理干预
2.1 基础护理
2.1.1 晨间护理和晚间护理 家庭护理时应做好老年痴呆病人的晨间、晚间护理,保持他们舒适度和个人卫生。应经常为他们洗澡擦身、换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洗澡时将水温调整至37摄氏度以下,以免烫伤。[2]
2.1.2 口腔护理 因为老年痴呆病人,年龄大,病程长,有的出现严重的口腔疾病,咀嚼功能减退。所以口腔护理应加强以下几点:
2.1.2.1 假牙的护理 去除假牙的菌斑,可用海棉加肥皂水清洗假牙,睡眠时一定要脱去假牙,用清水浸泡。
2.1.2.2 口腔卫生 每天协助病人早晚刷牙,每次刷三分钟,饭后漱口也相当好,清除就餐时积存的食物,减少口臭。
2.1.2.3 加强咀嚼活动 提高咀嚼活动,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又能促进唾液的分泌,减少发病。
2.1.3 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特别是皱褶部位,用温水洗,淋浴,老年期痴呆患者到后期,卧床时间长,要特别加强皮肤护理,以免造成感染,避免褥疮的发生。[3]
2.1.4 饮食护理 对老年痴呆病人的一日三餐的饮食要合理,定时定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注意少吃甜食,不食过咸或过油的食品,戒烟酒,宜吃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将食物切碎,如果病人容易噎住,给一些软食,食物应富含纤维素以防便秘,并保证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因为老年痴呆病人注意力出现障碍,故吃饭时减少分心的事,确保病人安心就餐。病人对温度不敏感,不要给病人太烫的食物,提醒病人细嚼慢咽。
2.1.5 大小便护理 在卫生间门口贴上一个彩色或明显的标志,以便病人更易发现,提示病人定时排便排尿。睡觉前不要让病人多饮水,防止晚间护理不到,致使病人不舒服或皮肤长期受潮湿刺激而发生褥疮。对尿失禁病人,可用留置导尿管。
2.1.6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 通过观察其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家庭人员要学会测量。测量前应向病人解释,以取得配合,因老年痴呆病人有智力障碍,注意不要用口腔和直肠测温,每日测脉搏时,数呼吸次数,测血压前让病人休息15分钟,以消除劳累或紧张对血压的影响。
2.2 特殊护理
2.2.1 思维、记忆、计算能力的训练 帮助患者恢复以前的生活经验和能力,而不是教患者学习新的东西。可协助患者回忆过去的事情,保持长期记忆。如经常与患者聊家常,讲故事,看电视,玩扑克,下棋。或者给患者一些数字卡片,训练将其按顺序排列等。如我科有一位老年痴呆患者,已患病十年,他的家人经常帮助他回忆过去的事情,念他的回忆录,现在只要讲到他在战争年生的事情,他还会留下激动的眼泪。还可以让病人练习书法、绘画、记数字,训练使病人思想集中,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4]
2.2.3 吞咽困难者的护理 老年痴呆病人中、后期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吞咽困难,要有专人照顾进餐,喂食时将头偏向一侧,每次一小口,以免食物团块梗阻、窒息。我科有一位老年痴呆病人,家人用婴儿奶瓶喂其喝水,每次一小口水,效果很好,避免呛咳的发生。[5]
2.2.4 家居安全的护理 最近我科收治了两位老年痴呆病人,在家中不慎跌到,导致腿部骨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针对老年痴呆病人最为常见的误吸、误服、跌倒等家居安全问题,对患者及家庭照料者进行安全护理知识指导,以降低家居安全问题的发生。
2.2.5 增加病人的定向力 熟悉的环境有助于定向力的增强,如在房门上留下醒目的标记,床头柜摆设个人熟悉的物品,看报纸,听广播等都可以加强其定向力。
2.2.6 协助病人增加人际交往 由于记忆力衰退和定向力障碍等,病人可能出现社会隔离或退缩,应辅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加娱乐活动和户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如散步、做操、游戏,促进家人与患者的交流,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对于肢体活动障碍不能参与者,可以通过观赏节目、活跃气氛为主,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提高应激能力。[6]
2.2.7 预防走失 老年痴呆病人由于视力、听力下降,平衡功能减退,思维紊乱等原因,很容易走失。所以保障老年痴呆病人的安全是家庭成员的一项主要责任。[7]可以在病人身上放置一张写有病人姓名、年龄、住址和联系电话的卡片,以便病人迷路时路人能将送回,在晚上锁上大门,以免病人外出。去除刀剪等危险物品,拆除卫生间和病人卧室的门锁。
2.2.8 心理护理
2.2.8.1 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给家属以心理情绪的支持,因为老年痴呆具有慢性和不可逆的特点,对家属的影响很大,要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家庭成员间要默契,分工协作,处理好照料病人与工作,照料病人与个人娱乐之间的关系。
2.2.8.2 病人的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使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和心境,对维持和促进其精神健康和预防脑老化有积极的作用。语言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古希腊名医波克拉底曾断言:义务工作者有两样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老年痴呆病人早期心理变化最复杂,要求我们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对待患者的健忘等问题,不要大声训斥。对于晚期痴呆患者,家人无法与患者沟通,则可以通过非语言的交流形式,如触摸、轻拍患者,使患者感到关心。在照顾时注意维护病人自尊,保持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 护理新进展
目前治疗老年性痴呆尚无特效药,因此对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研讨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8]
3.1 护理人员要加强自我学习,熟悉老年痴呆的临床表现,不断提高护理老年痴呆患者的技能。
3.2 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饮食起居的规律,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9]
3.3 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如社区的健康咨询,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3.4 创造适合患者能力的舒适环境
患者的交流能力和处理外部刺激的能力往往存在缺陷,应为患者准备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使之安全、安静、相对固定,尽可能关注患者的行为问题。
3.5 家庭的理解和配合:家庭是患者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患者获得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依托,是患者生活的精神支柱。
3.6 瑞典等国家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也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他们专门设立了照料研究中心,研究老年性痴呆的各种照料问题。由医生、护士、家属和社区有关人员共同讨论确定患者出院后最合适的照料形式(独自在家、由社区工作者上门照料、住老年人护理院等)。研究中心还进行社区培训,组织一些适宜的活动,绘画、听音乐等,对老年痴呆进行辅助治疗。[10]
3.7 美国等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对老年性痴呆的护理模式主要有3种。其中70%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护理。
总之,在当前我国老年性痴呆病人的研究起步较晚,各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做好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痴呆病人的生活更加舒适、温馨、健康,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老年性痴呆病人护理210问》.
[2]张月华.老年痴呆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7(18):542.
[3]唐牟尼.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25(2):83-86.
[4]尹建敏.高龄病人误吸原因分析及家庭保健.保健医学杂志.2002,2(2):67.
[5]何广明.现代管理五常法.第6版.香港: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
[6]徐永能,等.老年痴呆病人家居安全的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4,3:185.
[7]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191.
1.根据AD 病人表现特点对居家护理的安全教育。
1.1 AD患者定向力障碍 主要表现在患者容易误吸、跌倒等症状。
1.1.1 误吸 由于AD病人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在进食时易出现误吸现象,误吸对AD患者危险性很大,误吸易导致病人窒息死亡,具有关文献报导[3],误吸窒息致死者占每年总死亡率的1.3%。固针对AD病人这一特点,我们应对居家照顾者进行教育,让照顾者认识误吸的危险性及其主要证状,可能致使病人发生误吸的行为动作(包括病人进食的、一次进食的量、喂食速度、鼻饲方法等),喂食时需要观察的内容,进食后短时间内(30min左右)不做口腔检查、口腔护理等刺激性操作等。此外,还教给照顾者每天至少为AD病人进行3-4次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进食、饮水、讲话、舌运动等),每次15-20min。
1.1.2 跌倒 AD患者大多数都有脑委缩,导致听神经、视神经损伤,听力和视力下降,平衡功能失调,至使AD病人走路不稳,易跌倒。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家居安全性教育,家庭陪护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稳定情绪:当病人焦急不安、受激惹、兴奋时,尽量用语言安慰疏导,满足其合理要求,多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协助,防止病人在躁动中跌倒或坠床。②家居设施应便于病人活动:床铺高度以病人坐床上时脚跟正好着地为度,便于上下床,两边设有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厕所使用坐式马桶,标志醒目,夜间使用小灯或荧光灯指引;马桶旁、冲凉房设有扶手架;地面要防滑,保持平坦干燥无积水、无障碍物;穿着合适,穿防滑鞋;病人的常用物品及药物要放在随手可及之处;家具锐角应以厚垫包裹。③生活上给予照顾和协助,行动不便与步态不稳者要搀扶其上厕所#。④运用“五常法”(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4]对家居环境进行管理,确保家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标志醒目,如将家中的物品分类放置,并贴上标签,便于寻找和管理。
1.2 记忆力减退 主要表现在走失、漏服或多服药。
1.2.1 走失 由于AD患者记忆力功能障碍,认识能力差,出门不认识路,如果无人陪护,容易辨别不清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针对AD病人的这种现象,居家照顾者应加强对病人加强看管,病人外出时应有专人陪伴;同时在病人口袋内放入写有病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安全卡片或布条,如万一走失,便于寻找;房门可以用钥匙锁上,以免稍有不慎病人自行出走。
1.2.3 漏服或多服药 这两种因素也是AD患者出期记忆力下降的结果,漏服是患者认为药已经吃了或者因为其它原因忘记吃药;多服是指吃过药了,忘记了,又服一次或多次。还有的AD患者服过药后又服了照顾人或其他人的药物。针对这种类型的AD病人,为了AD患者的安全性,居家照顾者为AD病人做服药记录,并制定服药时间表,准确记录患者每日服药情况,包括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名称及用量。居家环境下药物的妥善保管很重要,所有药物都应放置在柜子或者抽屉内,需存放于冰箱内的药物应放置在高层。要将患者的药物和其他人的药物分开放置,各类药物用大字体标签标注,并上锁保管。家庭照顾者应在患者每次服药前帮助其配好药物并协助患者即刻服用。
1.3 抽象思维能力障碍 主要表现在误服、意外伤害。
1.3.1 误服 AD病人有时会有食欲亢进和强烈的好奇心,因判断能力差,常会有误服清洁剂、肥皂、香烟、别针、樟脑丸等情形,所以指导居家照顾者将家中不可食用的物品及日用品等收好,应使用内置抽屉式储物柜,将清洁剂、化学制剂、肥皂、调料等易被AD患者误服的物品分开放入抽屉里,用大而清楚的标签注明,使用后及时放回并上锁,以防病人看见而产生吃的欲望。
1.3.2 意外伤害 AD病人常因抑郁、幻觉、妄想等,多数病人的自控能力明显减弱或丧失而自伤或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如:跳窗、溺水、天然气中毒、触电、烫伤,冻伤等;伤害他人,用刀剪棍棒等易伤人的品具极大或刺向他人。针对患者的这一特点应教育居家照顾者注意保管好家中的门窗(最好上锁)、电源、刀剪、火柴、玻璃、绳子、铁棒等危险物品;避免病人独自使用煤气以防忘记关煤气;住高楼者,阳台应上锁;教育病人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如情绪激动时,用深呼吸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放松自己,鼓励其以语言的方式表达或发泄敌意!而非攻击行为!解释危险行为造成的后果并给予适当的惩罚措施;了解病人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参加喜欢的活动或体育运动,以松弛紧张的神经、愤怒的情绪;让照顾者将兴奋、躁动的病人置于安静的环境,必要时可使用药物控制。
2.家居护理的安全教育管理
在家居护理安全教育中,除了定期上门随访教育外,还结合AD病人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家居护理安全教育,如讲小课、上门随访、电话随访、个别病人返院咨询等,让照顾者掌握家居照顾技巧,以较好地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每月集中为病人及其照顾者讲课,为病人及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条件;每周电话随访2-3次,并留给照顾者咨询电话,便于他们遇到问题随时得以解决。
3.小结
由于AD病人表现为定向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障碍,多数病人的自控能力明显减弱或丧失,致使家居安全问题随时或突然发生,而一旦发生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经济负担。目前我国的AD病人达500多万[5],大多数由家庭照顾者来负责照料,如果在护士进行有效的家居安全照顾指导下,有家庭的支持、关怀和理解,AD病人的家居护理的安全问题则相对容易解决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徐永能,卢少萍,符霞等. 老年性痴呆病人家居安全的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85-187
[2] 张月华,卢少萍. 老年痴呆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 护理学杂志,2003,7(18)542
[3] 尹建敏.高龄病人误吸原因分析及家庭保健.保健医学杂志,2002,2(2):67-68
[4] 何广明.现代管理五常法.第6版.香港: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
[5] 任晓静.第15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8:427-430
一、居家养老的模式特征与空间形态
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以及老年人个体是构成老年问题的三个重要层面。这三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是国家制定养老居住政策的背景和依据。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和老年人意愿的综合考虑,我国政府确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政策,同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帮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一)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还不强,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当前政府的主要任务。面对这个现实,国家在短时期内很难为大量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养老居住场所,也难以快速建立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我国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多数老年人及其家庭较难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入养老机构长期养老。只有大力提倡和发展居家养老,提供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空间,才能满足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符合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老年人口多、增速快,我国当前的养老机构数量还十分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养老及医疗保障体系十分困难。截至2009年末,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共有38060个,床位总计266.2万张①,仅占老人数量的1.59%,与国际通常有4%-6%的老人入住老年机构的情况相比,我国的养老机构还有待大力发展。为了尽快满足迅速增加的养老需求,利用大量的住宅资源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是必然的选择,这也对居家养老提出生存质量的重要命题。
(三)符合我国老年人的意愿
我国多数老人希望居家养老。老人们多将自身价值与家庭和谐、扶助后辈成长融合在一起,同时也与邻里交往和相互关照联系起来,在其中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根据2006年我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资料显示,有85.05%的老人希望在家里养老(如图1所示)。多数老人希望居家养老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因为在家里老人可以亲近家人和朋友,可以利用各类熟悉的社区设施,可以继续在原有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和参加各类活动。研究表明,居家和社区养老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给予老人长期的精神支持,可以提高养老生活的质量。但目前绝大多数老人居住建筑的品质远非年轻人可比,有许多是老人买好房子给下一代,自己宁愿住条件设施简陋的旧房子。
居家养老是一种普适化的养老居住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有住宅的居住功能,依托家庭、邻里以及社区管理组织的服务功能,尽可能满足绝大部分老人的居住要求,但在“十二五”期间,提高养老居住的建筑品质,应该被当作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性问题。
二、居家养老的现实困境与建筑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时间短、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且过去对于老年人居住问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当前在居家及社区养老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社区缺乏养老服务及相关设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平时生活无人照料,十分需要社区提供一定的生活帮助,如用餐、打扫、一定的健康检查及必要的登门服务等。但是上述服务与设施在目前的小区中还十分缺乏,当老人逐渐步入高龄后,很难独立居家养老。
(二)老人与子女同住彼此很难适应。有许多老人出于照顾子女日常生活以及照料孙辈的需要而与子女同住,但由于在住宅设计上并未加以细致考虑,老人与子女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双方都带来很多不便,尤其影响了双方居住的自由和舒适。
(三)旧住宅难以进行适老化改造。多数老人居住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住宅中,这些住宅在设计上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居住需要,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便利性等方面都有欠缺。例如旧住宅中的厕所多采用蹲便器而不是坐便器,蹲便器需要厕所地面抬高十几厘米,形成的高差给老年人如厕带来困难和危险。又由于旧住宅多为砖混结构,较难进行适合老年人居住及生理特点的改造。
(四)新建住宅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近年来大量的新建住宅小区中,绝大多数都未针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作专门的考虑,或是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保证轮椅转圈和设置坡道的问题而已,对于老人希望有娱乐活动、健康检查、便利经济的餐饮、日托照管以及短期居住护理等特殊需要缺少配套设计。
(五)缺乏适合老年的室外活动空间。无论是旧住宅小区还是新建的住宅区,绝大多数均未专门考虑老人活动场所的特殊设计要求,如会所功能单一、设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户外园林高低错落导致老人通行不便等。
三、日本养老的设施配置与建筑布局
许多发达国家经历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在解决老年人安居问题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以下以日本为例,分析日本的养老居住模式转变过程,以及当前为实现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而配置的主要建筑类型。
(一)日本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过程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高龄化社会的国家。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7.1%,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1994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4%,进入老龄社会。据日本2007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截止至2006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2660万,占总人口的20.8%,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化国家。
在80年代末之前,日本在老年人居住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大量建设养老院,这些养老院依入住对象的生活自理程度和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到了1989年,日本推出了被称作“金色计划(GOLD PLAN)”的“推动老年人保健福利事业10年战略”。其核心内容是:紧急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日间服务中心、短期入所设施,通过家庭护理员(home helper)的培训推动在宅福利事业。虽然特别养护老人院的建设仍然是核心内容之一,但在宅护理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1999年12月,日本又推出了21世纪的老龄化对策“GOLD PLAN 21”。该计划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加强建设为智障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小规模老人之家(Group Home)”,二是鼓励形成“相互支撑的社区”,提倡为了让所有的老年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熟悉的社区充实地生活,不仅要在社区提供护理服务,还应形成对生活全方位的支援体系。
到了2002年,日本了“2015年的老年人护理-确立维护老年人尊严的护理制度”,其中将今后老年人护理的方向确定为“维护生活的持续性,以尽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为目标”。这标志着日本的老年人护理制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由设施护理向在宅护理的转型。
从上述可以看到,日本经历了致力于兴建各类养老院到最终确立“尽最大可能使老人在自己家里生活”的转变过程。
(二)日本居家及社区养老的相关设施
日本为满足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需求,出现了多种居住设施形式,其中的主要设施有以下三种类型。
1、老年人租赁住宅
日本老年租赁住宅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专门面向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的优质租赁住宅,其建筑设计和设备配置均需按照规定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如图2所示的公寓是一栋下部为医院上部为公寓住宅的综合建筑。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65岁以上需要照顾但能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餐饮但不含介护服务的老年公寓设施。
该老年公寓为单侧外廊式建筑形式,共有55户,每户面积在37m2-50m2之间,内部配置有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藏空间、盥洗设施、浴室等功能空间,户型全部朝南,并且设有宽敞的阳台。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老年人各种生理需求,还配置了较全备的紧急呼叫设施。
2、老年日托服务中心
老年日托中心的服务对象是针对需要一般护理服务的居家老人,服务内容主要是每天负责接送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入浴、餐饮、生活咨询以及日常动作训练等。
日本老年日托中心大体上可分两类:一是日托康复护理中心,服务对象为病情较稳定、需要照护的居家老人,主要通过各种医学疗法、康复手段来改善老人的身心机能;二是日间服务中心,服务对象为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进行身体功能训练,对老人的家属提供护理方法的指导,针对重症老人或者癌症晚期患者,同时还提供专业医护人员的看护服务。
上述日托中心的建筑功能空间主要包括活动室、康复锻炼室、浴室、厨房、餐厅以及临时休息卧室等(如图3所示)。社区及附近的老人每天可以到这里用餐、洗澡、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将身体需要照料的老人短期托付在这里。
3、小规模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
随着日本老人养老需求和理念的变化,近几年,集上门服务、日托、短期入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社区型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针对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根据他们的身心状况和居住环境,由本人的意愿选择在自宅居住、接受上门服务,或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日托、甚至是短期入住。其功能空间的配置标准一般有住宿间、公共活动室、餐厅、配餐间和浴室。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在承担社区老年服务功能的同时,还开设了向社区开放的交流场所,如会所、咖啡厅等。
图4所示的在宅介护支援服务站是一间提供日间护理、短期入住以及在宅照护服务的小规模多功能福利设施,其服务对象为65岁以上的武藏野市居民以及18岁以上身体残障者。服务站为平层,建筑面积为275m2,由中庭划分交流区、活动区和住宿管理区三个部分。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动静分区,合理排布活动空间,并充分考虑了高龄者以及残障人士的无障碍使用需求。
四、我国养老的建筑利用与空间更新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实现居家及社区养老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养老居住环境。因此在住宅及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可能性,需要探索在居住区内配置适合各类老人的居所形式。
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研,笔者认为在住宅社区建设中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需求,即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居住小区中配建老年公寓、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一)在一般住宅中配置老年户型
在普通社区中,为满足部分老人的居住需求,需要设计一定比例的老人户型。根据老人与子女居住的关系,户型可以有“纯老户”(如图5所示)和“老少户”两种不同类型。老人户型的设计位置建议选择在社区中景观较好、安静舒适的地带。在高层住宅中因为有电梯可考虑集中配置,多层住宅当没有电梯时则建议将老年住宅配置在底层,方便老人出入。
(二)在居住小区中配建老年公寓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部分老年人希望与子女在同一居住小区内分户,且临近居住(调研中了解到年轻子女也存在同样的需求),这样既能保持彼此生活的独立性,互不影响双方的生活,同时也方便老人和子女之间相互照顾。社区中配建部分针对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是满足上述居住需求的方式之一。
社区老年公寓的适老化设计以及统一化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个较为安全、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在老年公寓内,除考虑必要的无障碍设计外,将配套建设公共餐饮、就诊、健身、娱乐等设施。老人们年龄相近,彼此更容易相互交流和一起活动,可以减少老人们各自在家居住的寂寞,促进健康养老,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质。
(三)在社区服务站设立老人中心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有部分年龄稍大的老人,虽然尚能自理,但是一日三餐和日常的家务已成为他们的负担,希望社区可以有一个公共食堂;有部分病弱或年老需要照顾的老人,由于家人上班或者短期出差难以得到照顾,如果请保姆经济负担大,因此十分希望社区有一个白天或者短期可以把老人托付照看,晚上或过几天接老人回家的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般规模不大,其设施既可以在新建住宅小区时规划配建,也可以在老社区中挖掘闲置房产来实现。这种社区内的老年服务设施可在近距离内满足老人的多种服务需求,能够保证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其小规模的建筑形式可给老人带来家庭式的护理氛围,老人既可以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够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活动,避免与社会隔离,也方便亲人看望和照顾。(如图6所示)
在新建小区中,可以与会所并设,也可以采用与幼儿园联合建设的形式,这类建设方式可以共用部分公共设施与工作管理人员,同时老人与孩子在一起可以为老人的生活增添快乐。
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养老居所的同时,也要重视社区整体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主要是从居住人群的需求出发,根据人们的生活行为和居住心理特点,设计出一个安全、舒适、促进交流、使用便利、无障碍化的居住环境。以此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和行动自由,也可以为其他居民带来便利,这是实现社区可持续性居住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据预测,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2050年将达4.37亿,届时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总人口的31.2%。联合国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7%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我国在经济基础准备尚不充分,农村与城市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与严峻挑战。
1国外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的老年居住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独立式老年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护理院、养老院。
(1)独立式老年住宅:在西方文化大背景下,欧美国家老年人的思想和经济独立性普遍较强,具备大规模实施独立住宅的基础。独立住宅一般存在于规模大而独立的老年社区,常常坐落在大城市的郊外,环境优美,俨然一座世外桃源。这样的“桃花源”对于我国现状下的老年人心理和经济能力尚存在一定差距,大规模修建这样的独立老年社区目前尚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
(2)集合式老年住宅:也称老年公寓,是一种专为方便老年人居住的专用住宅,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总体布局常选择交通方便、配套服务设施成熟完善的地段与普通社区结合布置,交通设施、医疗服务机构、娱乐休闲设施均可资源共享。老年公寓概括起来可分为四种形式[1 ]:居家型老年公寓、普通型老年公寓、养老院型老年公寓、医护型老年公寓。 其中以居家型老年公寓和普通型老年公寓最为适合在我国大规模发展,符合我国国民的心理与经济能力,是一条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完善的兼顾传统与满足现实生活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护理院: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医疗服务,建筑按无障碍设计。卧室、卫生间独立,起居室和厨房共用。护理院的医疗护理设施最为完善,主要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有严重病患的老人提供居住和生活帮助,对于生活、行动上没有太大不便的老年人群该模式在国内外均不太受欢迎。
(4)养老院:在国外常带有社会福利性,而在我国也存在着“硬件”等基础设施不能很好满足老人生活需求,“软件”服务如人文关怀、情感交流上欠缺,使居住其中的老人常常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也是养老院在很多国人心中得不到认可的根源所在。
2两种适宜我国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
根据我国的现实社会情况,我国养老应采取社会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会养老为辅的模式。
居家养老的概念在新的现实社会背景与新观念的发展作用下,又有了更广阔的含义。现在居家养老已不仅仅是指多代同堂,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单元内的居住模式,而是发展为更为现代人接受的分而不离的近居型居住模式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2.1提倡符合中国人思想生活习惯的近居型居住模式
(1)同楼居住:同楼居住可以是几代人住在同层或不同层的不同单元内,其空间关系多分主、次空间,各家单元分门而入,可通过起居室相连通,各户居室可分可合,既保持血缘的亲密性又保持各自家庭的独立。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祖屋计划”就属于这类住宅模式[2],可以说在延续了亚洲人传统文化观念的同时又融入了时展的新需求,在我国对一些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家庭很有吸引力。
(2)同小区或近距离居住:同小区而住或两家庭地理空间上相隔不远(以步行、骑车、乘车人不疲劳为宜)的形式在我国比较多见,父母与晚辈容易相互照顾,又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家庭矛盾。要形成这样的模式就要在合适的区域内建立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公寓和社区,与普通社区进行合理规划。
适宜老人居住的社区首要原则是无障碍的要求,不光是消除地面高差,台阶、楼梯的尺度安全,配置适合老人锻炼或出行的设施及无障碍电梯(多层住宅也应尽量设置)等,还应从整体社区环境上加强可标识性,可通过建构筑物的造型、色彩、材质来突出空间的个性营造出鲜明的领域归属感。另外,尤其要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先天机能的消退,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格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比如地面为行车、停车区域,二层设置流畅的架空平台作为人行空间,以无障碍坡道与地面自然相接,可以减少老人出行的紧张感,也增添了空间的独特性、安全性。
近居型居住模式还是较多侧重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血亲关系的表达,随着现实生活的多元化,相对于“近居”[3],必然出现“远居”,那么兴建普通型老年公寓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条必由之路。
2.2积极推广普通型老年公寓,逐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
对于那些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或独居的老人来说,既能在心底维系一份家的感觉,又能随时得到全面而专业的照料,无疑是再好不过了,那么社区居家养老就是首选。其基本模式是:将老年公寓、住宅建在各社区内与普通住宅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是这个居住区的一部分,同时又可功能独立自成一区。在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生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
这个过程的实现必然伴随着老年住宅公寓的普通化、规模化、产业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可以说也将构成我国城市未来服务业产业模式的主流力量。可以预见当现在的青年、中年人变为未来的老人时,经济能力与祖辈父辈相比呈现增涨趋势,知识结构与人生观的改变也使之更加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届时有可能还将出现新型的老年公共建筑类型。当人类社会越来越体会到年龄结构的更迭问题,设计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住宅区建成后的再规划、可持续规划问题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4]。现在的住宅区规划建设问题常是静态地考虑问题,而当居民在步入老年后原有的生活环境就会出现不适宜,那么在规划初建时就应当考虑后续发展与改造的可能性,前瞻性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与节能环保的标志,老龄化的问题在融入个人生活的同时还将改变人类今后的观念与思维模式。
总之,老年居住建筑的模式必须与老年人居住模式相适应,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在设计理念始终,以实现小到一个社区大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其居住建筑模式也是息息相关的。
参考文献
[1 ]元育岱老年人建筑设计图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0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opulation aging process, the acceleration and the lack of social public pens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perfect family endowmen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family endowment residential design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eiJian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Keywords: family endow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residential design, problem solving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地位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前夕,美国《时代》周刊发表题为《我们可以从中国学到的5件事情》的文章,家庭养老便是其中之一。文中称其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融合建立了纽带。家庭养老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且在当前中国城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养老机构及其匮乏的条件下,家庭养老也是近期中国老年人口的主要养老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家庭养老的内涵也更丰富;传统的家庭养老指老年人依靠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赡养,不光包括经济上的支持,还包括日常的生活照料,现代的家庭养老主要是指居家养老,子女及家庭成员在养老中的作用逐渐淡化,家庭养老的许多要素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
虽然家庭养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这种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许多空巢老人缺乏照料,独居老人身故多日才被发现的新闻经常见著报端。如何改善居家老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养老质量是当前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家庭养老我国目前已颁布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相关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居住环境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家庭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的几种居住形式
在目前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多代家庭居住和独代家庭居住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多代家庭居住是指老人世代与年轻人世代共同居住的家庭模式,所谓“老少居”[1]“两代居”(图1)[2]“三代居”的模式;独代家庭居住是指老人世代单独居住的模式,如:夫妻两人的空巢家庭、单身老人的独居家庭、非婚姻关系的老人合居家庭。这两种形式中多代家庭居住是传统形式,在数量上虽逐渐少,但仍占主体地位;独代家庭居住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流动的加速出现的居住形式,目前这种形式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图1 两代居套型平面图
3 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均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生理上:活动能力下降,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运动的灵敏性、准确性下降,感官功能退化等;心理上,社会角色的转变、家庭结构的变化极易使老年人产生空虚感、失落感和孤独感;生理上的不适愈发加剧这些心理感受。在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应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出对老年人的人性关怀。1991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老人原则》,原则包括五项内容:独立、参与、照护、自我实现与尊严,这也是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
4 针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几种建筑类型及发展趋势
4.1对应多代家庭居住形态的建筑类型及发展趋势
对于多代家庭居住形态适合的建筑类型主要有住宅,主要有住宅,如老少居、两代居、三代居等,其特点是除居住成员有独立的居室外,对于老年人有专用的卫浴、厨房空间;居住成员公用起居空间,这样即考虑到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的特殊性、又使老年人能较方便地得到后代的照料,做到分而不离。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以及国家对商品房的调控政策,小户型住宅成为商品房市场的主导户型;与此同时,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和代际间生活习惯、文化思想方面的差异,许多老年人更倾向于相对独立的空间,这使多代居的数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与子女近距离独立居住。伴随着老年化进程的深入,老年人将会从独立的住宅转入配备有专业护理服务的老年居住设施,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现有住宅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起基于社区的养老服务体系才能切实可行地解决该问题。
4.2对应独代家庭居住形态的建筑类型及发展趋势
对于独代家庭居住形态适合的建筑类型除了住宅还有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因独代家庭人口少,对居住面积要求不大,但要求能提供一定的专业服务,如配套设施成熟的社区、老人公寓等,随着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同时老年人更加独立的居住意愿;独代老年人家庭不断增加,这种形式必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居住形态的主流。
5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由于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社会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10年11月1日省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94.4万,占总人口13.9%,而养老床位数仅为老年人口的1.39%。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就提出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的城市街道、社区。因此发展和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是目前老龄事业的工作重点。目前家庭养老模式在建筑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改善住宅设计的前瞻性、灵活性
由于目前的商品房住宅基本是以普通住宅为标准设计的,自理老人居住尚可,但对于借助老人和介护老人[5]的居住则存在一定困难。我国目前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初期,而到203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因老年人口高龄化而逐年恶化,生活不能自理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至2050年,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3]而一般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因此目前的住宅设计应顺应家庭结构的变化、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尤其是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居住需求,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见表1。
5.2 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我国目前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不光总体数量不足,而且整个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缺乏层次与针对性,目前大多数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主要针对社会养老的老年人,针对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少,尤其是对于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缺乏相应的服务设施。鉴于此,在建筑设计中应明确各类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服务对象主体,是自理老人、介助老人还是介护老人[5];另外应明确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提供的服务设施的项目、类型;如养老院应提供哪些服务设施,护理院又应提供哪些设施,这些设施有无差别等等。美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就非常注重发展建立多种老年居住建筑类型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和居住需求的老年人的需要。美国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包括:老年门诊、成人日间看护、护理院、援助式居住生活机构、痴呆症护理机构、独立式或集合式住宅、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等[6]。我国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建设经验,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建立起适合自己国情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
在规划布置上,应明确公共养老服务设施的分级配建的数量,选择交通便利,景观、朝向良好的地段布置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它们不仅可在社区内居住建筑外单独设置,也可以在居住建筑的内部设置,如设置在高层居住建筑的底部裙房,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6 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人口发展状况,基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将逐渐取代依靠家庭成员的居家养老模式,现代家庭养老的内涵将不断更新。现代社区住宅和公建的规划和设计不仅应满足当前老年人的需求,还要能适应建筑使用年限内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对建筑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冬梅,程宏志 城市老人居住方式及其建筑形态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5):86
[2]贾耀才 新住宅平面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1
[3] 陈友华,徐愫.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186(2):36.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的现状
1.居家养老仍然占主导地位
据市民政局在截止本次调研前统计数字: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1%。近几年来,老年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增幅7.8%,占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市整个养老服务格局为“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其中90%是通过社会化服务自主居家养老,其余分别为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在社会帮助下居家养老,4%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可见在养老格局中居家养老占有最大格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是养老服务业的核心问题。
2.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少之又少
截至目前,八区享受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有1909位老人,紧占全市老年人口的0.11%。其中:城市1548人,农村361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少之又少。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已经全面展开,城区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646个,实现全覆盖。城郊农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54个,达到城郊社区总数11%。6个区(不含呼兰、阿城)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311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室)841个,其中八区505个,十县(市)336个。全市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基本上开展了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托养、老年饭桌、日间休息、健身娱乐、读书学习等日间照料服务。
3.南岗区率先在居家养老设施上建立星光老年活动中心和大管家呼叫系统
全区667户困难老人免费安装了“平安猫”,实现最短时间内直通家人、平台指挥中心、医疗急救单位和互助志愿者,避免独居老人居住和外出发生意外现象,使老年人始终在信息平台监护下安全生活。
4.创新家庭养老模式
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点”。作为全省首批社区居家养老互助工作的唯一试点单位,南岗区在精心打造10个大型星级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老人自治”的方式,投入100多万元,配发了各种文娱物品,每年360元的水电费补贴和老年报1份,建立了200个以热心老人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点”。这是居家养老的一种延伸,也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一种互动,有效缓解养老格局中的不足,使老年人足不离家,满足了老年人的恋家情结,南岗区有近2000余老人参与到互助点活动中。利用这种老年人与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创新以养老互助队伍,结成助老服务对子,为高龄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务。
5.养老服务产业刚刚起步
截至目前,全市从事家政服务兼营养老业务的企业总计508家,专业从事为老服务的民非组织有9家。服务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以护理、清扫、做饭等为主的家政类六大领域50多种服务;一种是以电子呼叫产品为载体的信息类智能化服务。养老服务受惠老人累计达到30多万次。
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经在全市全面铺开,但在为老年人服务功能上不论是政策方面还是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和不足。
1.服务内容单一
哈市各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诺了比较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服务项目不多,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另外,老年服务设施规模比较小,档次不高,甚至有些社区没有服务设施场地,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差甚远。
2.社区宣传不到位
社区工作人员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中各涉老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各管一摊,互不宣传,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仅流于形式。
3.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需求增强
家庭日益小型化甚至空巢化非常明显。哈市是建国时期首批建设的一座老工业城市,80岁以上老人达到较高水准,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持续增加。目前,哈市“独一代”父母正陆续进入老年期,他们将成为哈市新增老年人口的主体。这些新增老年人口中八成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受子女的影响,新增老年人的知识文化、价值观念较新,所以养老需求类型和层次多样服务也增强。
4.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都不是正规军科班出身,绝大部分人员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根本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项目延伸和服务质量。
5.缺少综合养老项目
全市各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少医疗护理、精神文化、心里指导、法律援助、临终关怀、急救急助等各个领域的助老服务,导致老年人精神娱乐生活单一,单调。
三、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意见和建议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就必须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以各种服务为支撑、信息化为手段,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年人在家里,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养老院般的服务。根据参与调研情况,结合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服务实际,提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意见和建议。
1.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在社区为老年人建设一个长期照护的保障体系
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以政府为后盾。它是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政府应为贫困老年人承担起全方位的所有责任;二是为一般老年人建立一个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政府、社会和个人分别承担合理的责任;三是鼓励高收入老年人、高需求老年人和多种需求的老年人购买商业保险产品,但政府应为他们提供补贴优惠政策;四是充分发挥个人与家庭成员的作用,尤其在服务和精神危机方面应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政府和社会应为家庭成员建立一个完善的踹息机制。
2.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
哈尔滨市各区街道办事处各个社区先后已经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虽然各个社区开设了生活照料服务、但是大部分都成了摆设,没有完全应用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上。因此,首先政府和社区需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个生活在社区内的有需求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理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增强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和谐的大家庭中来。乐于接受服务。其次,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敬老爱老教育,教育青少年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援助困难老人的活动,支持并推动社会志愿者义务为老年人服务,在全市形成常态化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3.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开展各项活动
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贯穿到老年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老龄生命的全过程。根据不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样化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服务标准,主要是指生活照料服务、康复保健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只有健全这些服务内容,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六项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及特殊照料服务。(2)康复保健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3)法律维权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和婚姻等合法权利的服务。(4)文化教育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5)体育健身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6)精神慰藉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邻里结对、相互关爱、临终关怀、心里指导等服务。
有了这些服务项目,社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文娱活动,开展一次医疗咨询,举行一次专题讲座,可以涉及低碳环保、养生保健、文化遗产、信息技术等多个主题。这些活动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们的生活不再枯燥、寂寞,展现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生活得幸福、精彩,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实现了“10分钟养老服务圈”。
4.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还要做好“一键通”建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解决好居家养老问题,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长期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个社区开展“一键通”建设服务,整合各方力量,组建“一键通”后台服务队伍。能使全社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从而增加幸福指数。有了“一键通”服务,也方便社区老年人开展各项活动,增强社区居家养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加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资金投资力度
中图分类号: 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ing process, aging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people in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existing social conditions, how to find one suitable road for the futur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raise elderly people mainly in home care, secondiy on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community services, this i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es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China's aging analysis and th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current elderly housing problem, this article trys to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endowment in these two surveys and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family pension and social kinds of old-age way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condition and other relevant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housing prototypes for residential and community aged care in anticipation of enh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elderly housing in china。
Keywords: residential and community aged car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ging problem
1问题的提出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于1999年10月跨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为8687万人占7%)。至2004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1%。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形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更为严重的是,据统计200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总数已达1100万人,占老年总数的1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迅猛到来,是前所未有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生活、学习、娱乐的要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健康、长寿的要求,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使年轻人能更安心地工作的关键。考虑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未富先老”的具体国情,由社会完全承担“老龄化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确定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工作方针是切实可行的。
2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6月1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3850万,根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城市福利院2006年床位数为41.9万张,收养31.2万人,也就是说,能够入住养老设施的老年人不到1%。另一项以北京、天津、上海
重庆的老年人为对象,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调查显示,希望与子女同住的占58.53%,希望与子女近距离分住的占30.37%,希望与子女分住无所谓远近的为7.82%,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占3.28%,可见无论是现状还是意愿,住宅居住都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大多数老年人希望住宅居住,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首先,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家人,熟悉的邻里和乐于交谈的对象等感情寄托。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种观念在大多数老年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另外,对欧洲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居住模式研究表明,即使在哪里,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比例也不过只有5%左右。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对适合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居住建筑类型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 我国当前老年人居家及社区养老问题:
由于我国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而且以往设计缺乏对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足够关怀,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
3.1 “空巢”家庭老人无人照顾,并且与儿女分开居住,平时生活很难得到子女的照顾。
3.2老人与子女同住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双方带来许多的不便及矛盾,特别是以前户型设计时对多代同居的概念有所欠缺,房型设计更是加剧了双方使用的不便。而且以前以单纯的满足居住行为的设计显然不能合乎当下的居住需求,再加上旧有居住空间结构形式的限制等等因素,所以在旧有基础上可以设计改造的余地不是很大。
3.3 新建住宅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开发档次比较低,配套和服务的设施有限。以前专门为老人设计这方面做的还是很不够的,也没有什么经验。此外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整合度低,老年的一些设施和设备这些东西都是很缺乏的,也不专业,这方面产品也特别少,比如说扶手啊什么的都是特别少。缺乏全过程的开发经验,把国外的东西直接搬来又水土不服,这个我们自己也比较明白,我们也借鉴了日本或者是台湾、美国的一些经验,我们感觉到有一些东西也不是可以直接照办过来的。日本政府接入的也很多,给了养老很大的支持。但是我们国家的这些政策还不能马上下来,所以我们直接学日本的小规模、多功能的养老设施恐怕也不是就能马上搬得过来的。
新建住宅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对老年客户群细分不够。我们认为对有钱的老人进行一些产品的开发,老人的情况非常的复杂,年轻一点的老人身体非常健康,老了以后就会身体不好,需要照护了。今天他比较健康,你就觉得他住的非常的合适,明天他摔一跤,需要护理了,但是又满足不了。有一些政策虽然已经想起来了,但是还不能完全落地,特别是一些法规还不是很细致,有一些东西在适应性上还差一些,我们在设计当中也是有所感悟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养老地产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产业的整合,高端市场亟待发展,跨行业的前沿性研究迫在眉睫。
3.4 缺乏适合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
4 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的若干国际经验
国际老龄政策的发展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国家之后,就会出台一系列针对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政策措施而当其进入老龄国家的行列后,政策重点就转向促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等通用设计的措施,而不是采取针对老年群体的对策。例如:
瑞典在65岁以上的人口到达10%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建设养老院;在该比重到达15%时1975年则对建筑法进行修订,开始推进普通住宅的无障碍化。
美国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8%之后的1956年对住宅法进行修改,开始建设老年人住宅;在该比重达到13%时1990年制定集合住宅服务法,开始建造具备护理服务功能的集合住宅。
老年社区既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更源于其特定的地理和社会背景――充裕的土地资源,发达的市场环境,较年轻的老年群体。这类社区多建设在郊外地段,以低密度住宅形式为主,主要面向较年轻、健康、活跃的老年群体,提供居住和配套服务。让老年人享受郊外的清新空气和美好景观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各类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设施实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整个社区内部形成多层级的设施配置,既有集中的社区配套以满足较大规模的聚会与活动,同时,在每个组团还设有基本配套,满足小组团内部相对全面的生活需求,促进居民对居住邻里的归属感和家庭感。 有的老年社区不仅提供专门面向老年人的住宅,还为年轻家庭提供适合的居所,实现各年龄阶层的混合居住,既为两代家庭相邻而居提供可能,还能让老年人在与不同年龄段人群广泛的接触中,获得充实与满足。有的社区为老人提供了多种可参与的活动内容,形成上百个由社区居民自行运营的俱乐部和活动项目,使老人老有所乐。有的社区通过与周边的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可使用大学的教学设施,并提供终身学习项目,从而吸引了大量高知文化的老人,使其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美国相对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而言,其老龄化程度较轻,与中国当前的老龄化阶段较为接近。美国老年社区中以健康活跃的退休长者为对象的偏高端产品可以参考学习。 此外,美国以商业模式运营老年地产的方式值得借鉴,将老年地产与休闲、娱乐、健康、教育等产业整合,更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地产的价值和吸引力,同时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
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重接近&时的1964年出台政策,优先向老年人家庭提供租金低廉的公营住房在该比例到达11%时1987年开始实施银发住宅工程,提供具备护理功能的老年人住宅;在该比重达到13%之后的1991年开始实行住宅无障碍化。
日本老年居住和服务设施分类详细,全面覆盖了各类人群的需求,养老模式也逐渐从医院和机构养老向家庭养老过渡。相关居住建筑包括各种层次的老人之家、租赁式的老人住宅、以及银发住宅等,服务设施则主要围绕社区设置,如日托中心、短期入住设施、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在宅介护支援中心、咨询中心等。
其中,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作为介护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日本政府近年来着力推行的养老服务模式。它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营模式,实现了嵌入社区中的就近服务,使养老服务全方位进入家庭,介护保险政策得以落地。
在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中,配备有日托护理、上门服务、短期居住和长期居住等老年人基本服务功能,面向所有老年群体。其特点在于:小规模,以小规模功能体嵌入社区的模式,有助于维系老年人原有居住模式、人际关系、家庭氛围和地域熟悉感;近距离,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生活区域内提供所有服务,让老年人能就近、便捷地享受各种服务;全天候,365天,24小时随时提供必要的服务;一站式,日托、上门服务、短期入住、长期居住等服务在一个服务体内集中解决,同时有助于保持护理的连续性,适于应对老年人的各种身心变化;多功能,考虑设施建设的灵活性,可以与其他服务机构拼设,如老人公寓、幼儿园等。
日本在基层社区配制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化的服务设施,是实现居家养老的有力保障,对于当前大力推进社区养老制度的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不过也需要看到,日本老年社区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的产物。
5对我国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住区构架的思考及建议
通过对美国、日本养老居住模式的介绍,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面对老龄化问题,已经形成较成熟和完善的养老居住体系,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为各年龄阶段、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居住和配套服务,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目标。其中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同时,也应看到,各国养老体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背景的基础上。因而,需要我们立足本国国情,在充分认知我国老年人群结构特征和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寻适合中国的养老居住模式。
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研,我认为我国住宅社区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的需求:一是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二是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三是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通过这三种建筑类型的有机配置,基本可以满足希望独立居住,希望与子女居住,希望与子女就近但独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顾、短期居住以及获得护理服务的各类老人的居住需求。
这里面我们拿小区的规划来做例子谈谈我个人的观点,总图布局一些楼栋,可能是在三单元的地方做成老少户,也可能在楼栋的一层专门做老年人户型,因为进出比较方便,轮椅什么的也可以很方便的进出,给提供一些底层花园等等。比如说孤独一个老人或者是需要别人照顾的可以放在底层。还有老人公寓,老人公寓,社区里加入老人公寓也是大家所希望的,我们在上海一代调查过,很多老人提出了这样的情况,说我不一定非得跟小孩住在一个房子里,比如说三居室的房子里,我宁愿在小区里有一套公寓,小一点没有关系,我可以替你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等着你回来我把饭做好,你吃完以后把孩子带走,这样老人也可以自己独立的生活,晚上还有自己的空间,而不是在一个房子里面彼此看着非常的小心注意的,老年公寓也有一定的市场。
托老中心,这个小区里我觉得应该配置,可以跟幼儿园接近,或者是跟幼儿园在一个建筑里都是可以的,管理也比较方便,一套管理人马就把幼儿园和老人活动中心都管了。接送小孩和老人都是一块了,接送完小孩把老人也接回来了,这样也很方便。一个社区里怎么样插入这样的老人的设施设备,有的人觉得只能盖老年社区,或者是老年到底有什么类型我们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分成四类到五类的设施可以插入进来。
老少户的单元设计,老少户是怎么样的呢?像这样一个单元,这边是子女套,是两室套,这边是老人套,一个是单室的,或者是两方的老人都要住在一起,就可以买两个小套,和两室套合在一起。我们把走廊做了一些处理,门的位置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有开启的可能。走廊里面这个门可以在这儿设置,可以在这儿设置,有三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套型有灵活可变的可能。设置在这个位置上,其实A2、A3和A1就是一家人,可能是子女和两方的老人住在一起,成了一个大户型。我设置在这儿,这个户型我可能是没有买,或者是出租出去都可以。如果设在这儿,比如说老人不在,这两套都出租了也可以。
我们想说的是我们只通过把门的位置换一下,设立不设立这个门使这个房子就有多种变化的可能,这样的话我们做产品类型的时候相对放松。
还有一种就是短外廊式的住宅。电梯对老人很重要,如果有这个短外廊连接以后,就有两个电梯,万一某一个电梯检修或者是有问题,他可以上另外一部电梯。短外廊里面这样的户型老人觉得很好,特别是卫生间,他觉得就应该对着廊子,我们问他们说,他们害怕出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就是希望能够呼救。
6结语: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市场潜力及当前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三种模式。通过这三种模式满足各类老人的居住生理及心理需求。
作者单位:张 (天津冶金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34-02
1 居家护理服务的意义
居家护理服务是为家庭或者是个人提供的一种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这种健康服务是综合性健康服务系统的一部分。护理人员会针对患者个人或者是家庭在其住所内提供健康服务。居家护理的目的是对家庭或者个人的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有效减少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后遗症并促进其康复。
目前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空巢家庭”也随之增多。这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了影响。家庭式养老的退化必然使得社会养老方式有所进步与加强才能维持社会制度的平衡。居家护理服务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 现状
目前,我国居家护理服务在老年健康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我国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2.1 其他国家老年患者居家服务现状
2.1.1 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欧美、德国的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拥有了完整的服务内容、保险制度以及操作模式。但也有地域差异性。美国的居家护理是从最初的“家庭医疗保险”发展成为“家庭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预防疾病等,并为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的服务与医疗救助。德国现老龄化严重程度在世界的排名上位居第二(第一名为日本),因此德国政府一直都对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和社区护理很重视,将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水平提高,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收益水平与待遇也做了相应的提高,对进行家庭护理的自配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根据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能力和需求社区医护人员会进行分类分配,提供给他们不同的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医疗以及护理服务。
2.1.2 澳大利亚的居家护理服务主要由医生、社会工作者和老年护理咨询服务机构联合进行。澳大利亚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来讲是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它可以为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与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提供居家护理的护士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家,使老年患者在家就享受医院一样高专业的照护。
2.1.3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现已基本解决了老年人经济和医疗保障的问题,并就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护理问题建立了以年金、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治为核心的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并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并不断对医护人员的居家护理的专业性进行加强。
2.2 我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的现状
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台湾自1994年起就开始推行居家护理的政策,保证老年人能独立生活。因为台湾很早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所以在老年护理方面经验丰富。比如其服务的对象包括出院后需要进行延续治疗的患者,并进行很多医疗专业服务项目,其医疗服务团队进行的居家护理都是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而在香港则具有巨大的社工和义工团体来进行居家护理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医疗康复及教育,有些医院还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延续治疗,增强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
我国大部分地区现阶段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继续发展,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趋完善。我国目前有两种居家护理模式:一种是社区服务中心,另一种是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为患者提供一些常见的疾病护理,无法提供高专业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的延续护理服务主要以电话访问和家访的形式进行护理指导,涉及人群范围不大,还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与治疗。目前我国医疗条件和医疗资源有限,致使可以提供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资源也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我国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如何改善我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现状
针对老年患者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在我国还不够完善,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
3.1 加强医院延伸治疗护理。建立形成从医院到社区再到家庭的一体结构,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减少公共支出还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加强发挥三甲医院在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中的作用,利用其优厚的医疗资源为出院后的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并加强与社区机构的联系,为其提供居家护理的专业指导。
3.2 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制度,对缓解老龄化危机有重要的作用。在借鉴外国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完善的长期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政策平台鼓励商业保险推进长期保险计划。
3.3 加强培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政府应该培养老年患者居家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首先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其次要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陈果果,林梅.社区老年人失眠原因分析及居家护理[J].全科护理,2011,3(9):747―748,
据调查,大部分日本老年人都希望居家养老。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仅仅依靠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已变得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机构养老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质优价廉、口碑好的养老护理机构,常常是一床难求,而纯营利性质的养老院费用高昂,令一般家庭望而却步。因此,单纯依靠家庭成员以及单纯依靠公共养老机构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护理需求。
近年来,一种贴近社区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护理机构开始出现,包括日间照护中心(托老所)、认知症老人集体公寓、短期入住机构等。这些机构大都建在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圈内,由普通民宅改建而成,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料和护理,也方便家人看望。这类小规模的养老护理机构每天大约有10名左右利用者,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护理需求,也受到社区有困难家庭的欢迎。
我在访日期间参观了“世田谷日间照护中心北乌山”,该机构位于东京西部的世田谷区。目前登记的会员有数十人,平均每天有七八位老人来中心接受护理。他们中有的身患疑难病症、有的有轻度认知障碍症、有的有脑血管病等后遗症、也有癌症晚期患者。中心采取预约制,派车接送,早上将其接来,傍晚再送回家,如果老人的家人下班晚,老人也会在吃完晚饭后被送回去。白天,老人们在中心接受日常的生活服务、护理服务及护理预防服务,如:吃饭、洗澡,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有几位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症。为让他们保持自尊,并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工作人员会让他们帮着做一些择菜、扫地、擦桌子等简单劳动。我们参观的时候,厨房里有一位穿着围裙的老太太正帮忙做饭,见到我们到来,不断冲我们微笑、鞠躬。
世田谷日间照料中心是一家企业性质的养老护理机构,由于所在街区属高档住宅区,房租比较贵。幸运的是,日本2000年4月实施了《护理保险法》,按照该法规定,加入保险的老年人根据健康状态被划分不同等级,并接受相应的护理服务。接受护理服务,只需负担护理费的10%,其余90%由保险来负担。护理保险法的实施大大缓解了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和护理负担,也保证了养老护理机构的经营得以良性运转。负责人也坦承,公司成立时间不长,面临诸多问题,如:缺少专业人才,工作时间长,报酬也较低,但他还是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无怨无悔,“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的这一天,能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人生很有意义”。
“大家来此集合吧”
富山市一家从事养老护理的非营利组织“大家来此集合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多年前,我曾在富山市度过了三年多的留学岁月。时隔多年,重回富山,深刻感受到富山的老龄化程度之高。
这家日间照护中心成立于1993年,是富山县第一家民营托老所。它位于富山市远离市中心的一片居民区,也是由一处普通民宅改造而成的。老人们白天在托老所里吃饭、聊天、看电视,也接受洗澡、剪指甲、按摩等护理。天气好的时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人们会出去散散步,晒晒太阳。工作人员还会带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进行一些简单的农业劳作,享受亲近土地和劳作的乐趣。
与其他养老护理机构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不仅接收老年人,还接收智障儿童、残疾人,社区一些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放学后,也会来这里写作业,等待家长下班。我去参观的时候,看到三四位老年人围着桌子在玩牌,屋子里还有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在玩耍,工作人员在准备午餐。在这里你感受不到一般养老护理机构那种沉闷和压抑的气氛,置身其间,有如洋溢着欢笑的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老年人和孩子在一起,脸上有了笑容,心态也变得年轻了,儿童在这里也得到了祖父母般的呵护和关爱。机构里还聘用了一位有轻度残障的年轻女性,她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这种在小规模多功能机构内为老年人、残疾人、残障儿童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是“大家来此集合吧” 独创的一种日间照护服务方式,也被称为“富山型日间照护服务”。如今,这一日间照护服务模式发展速度很快,正在向周边县市推广。
机构负责人佳代子告诉我,在创办这家机构之前,她曾在红十字会的医疗机构里做过多年的护理工作。当时,“护理”给人们的印象是冷漠、阴暗、病痛、悲伤、无奈……
时常听到老人们感叹:“要是能死在自己家的榻榻米上该多好啊!”佳代子听后深受触动,立志于创办一家有欢声笑语的、明亮的、温暖的养老护理机构。如今,21年过去了,“大家来此集合吧”实现了她当初的梦想,真正成为了社区的养老之家,并荣获了地方政府颁发的多个奖项。
贴近社区的日间照护中心
贴近社区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护理机构,支持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独感、维持并恢复其身心机能,同时也减轻了其家庭成员的照料和护理负担。由于贴近社区、立足社区,得到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类养老护理机构里工作的人员中,中年女性占了很大比例。一些机构的负责人、创办人都是女性,且大多数之前曾在医疗机构或福利机构从事过护理相关的工作,有的在家中护理过老年人。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大多完成了养育子女的任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活动,并且对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