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研究型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的目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办法。
1、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理解数学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解答应用问题,都要广泛应用逻辑的统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的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并利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等重要思维方法,它能养成人们从事确定的、不矛盾的、有序的、有依据的思维习惯。所以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在于教师“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学习数学的
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得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
1、史料法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通过平时教学和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数学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些榜样的动力,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好学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先法的应用,一个个历史境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多读点数学史。
2、故事法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生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也不少,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讲无理数时引用帕斯金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讲授“反证法”时引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讲授对数应用时引用印度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充分利用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故事可引,教师如能恰当编一个故事出来,会使教师受欢迎度提升不少。
3、创设问题情景法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念气氛。
创设问题情景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烈的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加深。例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尽管这节课在后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的运算,但学生在学习中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4、教具法
恰当运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奇妙的效果,如有一个严冬的早晨,某老师摇着一把纸扇走进教室,同学们不解地望着他,当大家明白老师这节课要讲扇形的有关计算时,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又如某老师提一副麻将牌到教室,同学们猜想,老师不会是在教我们玩麻将吧!那又干什么呢?只见老师把牌一块块地等距地摆在课堂上,后来才知道老师正在用多米诺骨牌原理讲数学归纳法。
5、惊异欣喜法
心理学
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这样兴趣的创设,我们称为惊异欣喜法。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体去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同学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同学回答“四个”。然后教师否定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惊讶。通过教具分析发现,每个同学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为惊喜,理解了分类讨论的必要性。再如讲到为什么要用逻辑推理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互相垂直的符号“┻”的两条等长线段,让学生观察判断哪条线段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竖着的那条较长”。我用尺子一量发现一样长,同学们感到奇怪,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确数学问题光凭眼看是靠不住的,它需要严密的推理论证,这样的数学课趣味浓、余味长,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竞争法
实践表明,大多数人在竞争氛围下的积极参与性远远高出平时,因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设计问题比赛,“一题多解”的解答问题的比赛。读背法则,定义的接力比赛,默写公式比赛等等比赛方式,会使本来枯燥单调的数学内容在学生间相互竞争所产生的热烈,高昂的情绪氛围中得到落实,这种方法对激励学生成绩中等以上的同学尤其有效,因为它使学习活动更富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参与性,从而引发竞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7、体验成功法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不应以完美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功的唯一的标准,而应对学生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性都加以肯定的分析评价法。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变换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了在改进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各类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情况,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信息作用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观,使比较的抽象材料学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学生则以一种积极的主动方式自觉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通过幻灯投影的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教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变换、曲线的坐标变化、平面几何图形的重叠、旋转;立体几何图形截面的形成、空间图形等等。这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形象观的视觉会给学习数学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为教师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而且,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开放,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专题讲座、数学学习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开展数学实习作业等来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上练习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慢,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重视师生情感受的培养,内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经济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
2.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4.角色扮演法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达到培养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中心,后者则以“事件”或与人有关的“事实”为纽带。
5.大脑风暴教学法
“大脑风暴”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而对其意见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教师不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种方法是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方法。通过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给他们以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基本特点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缘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
三、行为导向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案例分析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所替代的是自由的讨论,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讨论中,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答案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答案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比如在讨论如何回避汇率风险问题,有的同学投资强势货币,有的同学钟情于长期储蓄,有的同学采用组合投资,等等。众说纷纭,精彩纷呈。
2.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所有六个环节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方案,独立地作出决案,独立地实施方案,独立地反馈信息,独立地评价成果,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训练,每当碰到新的任务时,就不再会束手无策了。比如处理顾客的投诉,有的学生认真倾听顾客的建议,有的学生仔细地研究消费者权力保护法,有的学生亲临现场,各自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最终确殊途同归,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3.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模拟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模拟办公室中或者在模拟公司里工作,要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仓储部门、会计部门、管理部门之间轮岗,每一工作岗位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在采购部门,学生会面对不同的供应商,需从中做好正确的选择;在管理部门,学生会面对工作人员的不同方案,需从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会计部门,学生会面对延迟交款、拖欠交款等各种情况,需从中做出相应的对策。
4.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必须在瞬间做出回答。不断地出现新的情景,不断地作出新的应答。比如接待顾客,有学生扮演营业员,有学生扮演顾客,扮演营业员的学生,要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爱好的顾客,就不能采取划一的应对方法。
5.有利于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挫折承受能力。比如要求每个同学在半天时间内推销十斤大白兔奶糖,有的学生很快就推销完毕,有的学生磨破嘴皮还是推销不出去,最后只好推销给自己的父母。推销过程中的甜、酸、苦、辣只有自己最有体会。但是一次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推销的基本技巧,而且提高了挫折承受能力。
6.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由于综合地应用以上多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注重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任务。通常一个任务总是综合的,总是要涉及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比如学习营销技术,就要涉及营销学的知识,管理学的知识,法律学的知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心理科学的知识。通过一个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不再是一门门学习单一学科,而是获得综合知识,获得相对完整的一块综合的知识团。
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用具,利用图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幽默性;利用名人名言、诗词等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巧妙运用以上要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在讨论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内外认知;在模拟活动中,知行结合,使听、说、读、写、算、推理、思维等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极富个性的认知能力,更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的原始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向现代化、多样化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综合利用录像、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不仅能使课堂组织形式新颖、逼真,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更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现实的幸福,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7.
[2]studa0714编辑.行为导向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教学过程实质是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过程。理解这一过程有一对关键词,即“研究”与“教学”。研究性教学关键要落实到“教学”二字上,亦即教学不是研究的副产品,以教学为主旋律。正式因为如此,其与科学研究是不同的。实际上,教师很难准确掌握研究性教学的过程。
1.2教学中会计学生受传统思想影响
教师的权威性压抑了学生创新发现的热情。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一般在课堂中学生都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很少去主动发现问题并去自主解决。这种情况有部分原因是受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都认为老师讲的就一定是对的,自己没有必要再去验证。这种“权威性”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还让学生形成了“惰性”,即使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因为平时养成的“惰性”而不愿意自己立刻动手研究。
1.3知识的呈现形式影响
会计专业学生目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数理公式的教学形式,比如,财务管理和统计学等课程,都是先直接将公式、结论给出,学生应用即可。这种教学形式一直忽略了一些问题:学生自己发现论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学生不正确的使用公式在哪里出错了,教师并没有给出指正。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何处,问题不能从根源上改正,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以先人结论验证自己对与错的“人才”。
1.4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考核体系不健全
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考核过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据调查,黑龙江省内多所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考核目标不清晰,对培养人才目标没有有效支撑。其次,考核评价方式较单一,仍是传统的纸质试卷模式,这种考核方式随意性大,不能保证客观公正性。此外,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机制不健全,试卷课程考核后,试卷归档保管、教学平台成绩,缺少师生沟通交流平台。
2对策建议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虽有层层习性阻碍因素,但这并不能阻挡教育者们前进的脚步。解决方案有以下几种:
2.1健全完善教学与科研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推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关键在于在机制中融入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和目标,以此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在双重考核机制方面,要有比较完善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做到考核程序公开、公正,考核结果公道客观。对教研人员要求实行教学定岗和科研定向制度,既有教学和科研的量化要求,又有质量的要求;既有教学评奖,又有科研评奖。对教师每年需要完成的教学与科研的数量与质量予以明确,对于取得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人员应给予各方面的优先奖励。
2.2根据教师类型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教学组织奖和科研组织奖要并设,并在教研评估考核中加分。不断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是推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应根据大学的类型合理确立以教学为主的教师、以研究为主的教师以及其他教学人员的比例。研究性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可在不忽视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师的科研成绩有所侧重,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大多数教师应以教学和科研并重,稍偏教学的方针来要求。对于纯粹教学型大学,则可以不要求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而完全看其教学成绩。
2.3开拓思维改变传统学习观
首先,有能力的学校不妨加设一些开拓学生思维的课程。课程的形式不一定要与本专业有关,主要以开拓思维和改变传统学习观念为主,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思维活跃。其次,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多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性,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其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打破学生的“惰性”思维。
2.4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
在财务管理、统计学等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指出学生结论的对与错,还要做到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其结论的错误点和其想法上的不足。这样学生才能认识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向点。从而做到真正的培养出科研型的人才。
2.5完善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考核体系
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制订合理地会计学专业课程考核目标,即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协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即,改变传统一考定全局的局面,实施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定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研究性教学反馈机制,即加强校方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双重反馈体系。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研究性学习自2000年9月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以来,就受到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研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是研究性,研究性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是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程红兵老师指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改革,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内核。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预设得太多,文本的学都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行文思路亦步亦趋地来完成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能记住的无非是对一段文章的内容及写法的解析,而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习习惯却少得可怜。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革新,其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灌输”教学和“识记”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并不考察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因而造成学生知识整体的残缺,难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性学习”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学得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研究经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有很大帮助的。
2.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前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至深,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施以“研究”为中心的“五步教学法”(即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对学生的研究活动应作出怎样的评价,而学生则注重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学协作完成问题的探究。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为主,但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它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要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作出正确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从“接受性”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我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精神、独立研究的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研究的空间。
一、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研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强调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要特别讲究学习环境的创设,使之有利于自主研究的方式与学习内容的和谐。学习环境关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比如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是用呈现固定结论的课件,还是设法做成能让学生自行选择,提供研究素材,可以直接对话,有利于自己得出结论的课件,这是环境设置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我校语文科组的教师曾共同设计了文学鉴赏的系列“学习资源库”,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背景、创作背景、作品作者评论等资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分析,得出结论。我曾经制作了“苏轼”学习资源库,这是一个网页形式的课件,收集了苏轼的年谱、生平事迹、照片、作品,以及各种评论文章,图文并茂。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学习资源库,自行浏览,形成自己的课题,寻找合适的资料,分析综合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到问题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搜寻资料,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加强。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做这样的“研究”学习。
二、注重能力培养,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深入钻研文本,形成研究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多动脑筋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方法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探究能力:
1.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必须改变注重传授系统知识的观念,改变以往“讲深讲透”的习惯,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在综合性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学习的能力和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各种经验,体验各种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例如,我在讲授汪曾祺《胡同文化》时,考虑到文章涉及诸多文化问题,就设计了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文章涉及的文化问题入手,用一周的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搜索、查看书籍等途径完成收集信息的工作,进而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在目标指导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对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极好的锻炼。
2.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文本的意义也不应该是以教师的单项的解析传授为主,而是由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其间教师要做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比较鉴赏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研究性比较。例如我在讲授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与清朝袁枚的《祭妹文》进行比较鉴赏,学生巧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探究,会有以下发现:(1)感情基调相似。两文都是那种对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文笔都那么自然质朴而淡雅,却表达得那么哀婉叫绝。(2)表现手法也很相似。两文都是以深情的缅怀作为主线串连起一件件往事,“寓真情于家常琐事的娓娓叙述之中”。(3)两文的景物描写也一样的墨淡情浓,景物描写虽都只寥寥几笔,因为是用缅怀的色彩去点染的,所以更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作品学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将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一文学样式的不同文章的写作风格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的是终身受用的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课内外连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在写作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积累与素养是创新的基础,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其次,要引领学生关注时代,积极思考。而积累作文素材、关注时代都是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四、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生命的体验。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架起了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语文走向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发现问题、主动选题、主动研究,以语文的视角去观照生活,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挖掘生活的丰富内涵,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的文化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只要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空,他们就一定可以绘出美丽的生命画卷。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阅读活动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处理、创造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某些不足,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阅读呢?笔者认为,其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一、确立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初读感知
这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作准备,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收集处理信息
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也就是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既包括已学习过的课文,又要注意向课外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指导探究的途径,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研读。
五、归纳整理,阅读理解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境,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人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
六、切磋分析,解决问题
研究性阅读的最佳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问题)小组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互相切磋,讨论启发,促进发现,从而提高了阅读效能。学生正是在切磋、研讨中发现规则、定_义,明白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了“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的问题,具体讨论如下:学生A:诸葛亮之所以成功,我看是因为他知晓天文地理。他能预测这天有雾,并且顺风顺水,说明他学识渊博。学生B:我认为这件事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善于了解人。第一,他知道鲁肃是一个正直老实、顾全大局的人,所以找鲁肃帮助,做好借箭的准备工作,不让周瑜知道。第二他了解周瑜气量小,妒忌心强,便立下了军令状,使周瑜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反而有利于“借箭”、第三,他晓得曹操是多疑的人,雾天不敢出击,所以最后才能顺利驾船回营。学生C:我补充一点,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有胆识,他明知周瑜陷害他,但为顾全大局,最后有把握地答应“造箭”。
1.1半导体薄膜表面形貌特征研究
实验在AFM上对样品表面进行了多处扫描,获得样品表面的一系列图像。在介观尺度下,半导体ZnO薄膜表面具有极为凹凸不平的特征,有很多形状不一、大小较为均匀的洼坑和突起。该样品的表面二维形貌图,图片的扫描范围为3000×3000nm。颜色的深浅不同表明了半导体ZnO薄膜表面的粗糙不平的特点,样品表面颜色深的位置代表凹坑深,颜色浅的位置表示该处表面突起。煤样的三维表面形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介观尺度下薄膜表面的凹凸不同的形貌。
1.2半导体薄膜样表面颗粒研究
后处理软件对AFM形貌图进行处理,选取高度阈值,并剔除10%的最大和最小颗粒,得到半导体ZnO薄膜的表面颗粒分析结果。比例图代表各个面积尺度的颗粒百分比,每一条线段代表某个尺度(面积)颗粒的百分比。系统所识别到的所有颗粒状况,黑色区域为表面凹陷部分,灰白相间部分为所识别到的颗粒。从颗粒分析得到的粒度分布。总颗粒数为889,平均粒径为40.1nm。其中近90%的颗粒粒径小于56nm。可见,采用AFM扫描,获得了该样纳米级的表面形貌特征。
1.3半导体薄膜样表面粗糙度研究
表面粗糙度是表面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表征表面粗糙度的参数有幅度参数(Amplitudeparameters)、混合参数(HybridParameters)和功能参数(FunctionParameters)。其中混合参数是影响表面摩擦性能的重要因素。功能参数是表征表面某些特殊的性能,如表示表面支承性能的表面支承指数Sbi等。该实验侧重于研究半导体ZnO薄膜表面形貌特性。幅度性能是表面形貌的主要特征之一,幅度参数大多与高度相关。幅度参数主要表征表面高度的三个方面的特性:(1)统计特性;(2)极值特性;(3)高度分布的形状。。半导体ZnO薄膜表面形貌的均方根偏差Sq(统计幅度参数)的数值达8.26nm,说明在AFM扫描区域内,该样表面粗糙度偏离参考基准的统计值。表面偏斜度Ssk=-0.149<0,表明该样表面的分布在基准面之上较为均匀。对于表征表面高度的峭度Sku=2.31<3,说明该样形貌高度分布分散,没有集中在表面的中心部分。
1.4半导体薄膜样表面的功率谱分析研究
AFM扫描获得的半导体ZnO薄膜样品信息,经后处理软件处理,得到扫描曲线,再经过傅里叶转换获得频谱和功率谱密度函数。不同的薄膜样品得到的功率谱密度图各异。表达了不同的频率对应的功率谱密度值。结合分形理论,通过计算可得到该样的分形维数D。分形维数是表征表面结构的特征参数。采用功率谱法计算分形维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薄膜样品表面的分形特征。
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的需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和课堂评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改革的内容,充分有效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把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控制传播、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含义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全天候,不间断,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与评价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输与反馈,极大的优化了教师群体,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能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传递多媒体信息,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刺激学生不同的感官,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信息接受量,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又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直观性的特点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又满足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远程教学等社会需要,开创了教学的全新局面。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与评价的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与评价有两大优点:
1、能做到图文并茂,再现迅速,情境创设,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特别是基于.Net技术的交互式动态网页更能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也极大的满足社会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要求。
2、同时全体老师又能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适时创新资源,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名师,使教学的方法水平永不落后。如在讲授函数这部分内容时,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以及图像变换是重点内容,关于函数图像的传统画法,是通过师生列表,描点,连线而得,这些工作烦,静止孤立,间断的点和线。教师要自制每一节的课件难度大,时间又有限,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版课件,进行网上学习,从而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减轻教师的体力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同时让学生在交互的动态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同步变化以及对应运动的轨迹,从而得到完整精确的函数图像,通过交互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同一函数不同参数与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充分掌握函数的性质和抓住图像的平移、反射、压缩、拉伸和对称变换特征。若有疑问或好的见解,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的交流互动。通过多媒体,交互反馈,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易遗忘。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得轻松,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趣,这样数学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二、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中有一些知识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而这也正是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突破难点。
如“二次函数即:y=ax2+bx+c(a≠0)在[m,n]上的最值的探讨,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开口,对称轴移而区间不动或图像不动而区间变化时函数的最值”不易理解,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对网络课件的阅读和对a,b,c,m,n的动态控制,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要点,加上在网上的即时测试和评价,更能有效的掌握它,不再感到难以理解。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评价形式多样化,即时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学方式课堂容量有限,反馈方式单调,信息交流少,所有的学生步伐相同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终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不能解放教师,让教师从事更有意义的教育工作。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用户不同要求,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面向全体通过互联交流互联互动进行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关系
(1)网络与学生的关系
和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中发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应加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搜索,筛选,加工,创新。在选好教育资源后,教师要努力探索适时、适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环境。加上学生对网络应用知识基本掌握,达到网络与人的和谐统一。
(2)网络与教师的关系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优势空前,实践中发现,只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教师灵活生动的讲解和创新的适时评价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协调传递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和教师的优势。
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课程改革中坚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和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1. 从学习目的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从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接受书本知识,阅读的视角也仅在对课文表面意义的梳理和对基础知识的练习上,忽略了阅读的真正意义。而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却从尊重学生学习的精神需要出发,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
2. 从学习内容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使学生囿于课堂,将课堂当做世界;而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则将视线投到课堂之外,将世界当做课堂。在目前的社会,教育不应该去营造纯粹的书本课堂,而应该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充分张开自我情感想象的翅膀,慢慢去感受人类文化精神的熏染,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智之门。
3. 从教学目标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只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和复述的能力,将阅读定位在应试上,至于阅读中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以及灵感、顿悟、直觉等诸多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因素则通通抛之九霄云外,带之而来的是生硬的“科学训练体系”和刻板的语言思维逻辑体系等错误倾向。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从而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
4. 从师生关系看
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宰一切,决定一切,一切以课本为准,一切以教师为准,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即使搞点提问,也仅是点缀,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教学中的主角,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中的配角。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激励者、咨询者、参与者,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是审美的主体,也是教学中的主体。师生在双方即有的知识、经验的相互沟通基础上发现和解决问题,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自主地获得知识。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原则——培养问题意识
如果说传统接受性学习阅读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立足于终身教育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则并不在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着眼于“激发”了多少问题。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深层的“问题意识”,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能力,也使他们在“处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共享资源。
2.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原则——阅读的动态生成
以培养问题意识为指导原则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法,意味着这种教学将具有动态的生成,教学不再是将教师预先设计的属于教师知识范围内的知识图景静态的、按部就班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在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提出较为复杂、更为深层的问题,并利用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问题的解答,使师生参与到深层次的、充满问题的教学情境的创造性建构中去。动态的、生成的教学意味着教学对师生而言永远充满着超乎预设之外的诱惑力,一种源自师生思想的诱惑力,它永远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构成挑战,并且随时召唤着师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
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1. 以学生为主体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2. 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我在教《祝福》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为什么取名‘祝福’,改作‘祥林嫂的故事’行不行?”我当时估计此问题较难答得全面,就先作提示: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思考。结果学生大致能理解:小说之所以取名“祝福”,从形式上看,故事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从内容上看,“祝福”事件直接导致祥林嫂精神崩溃,是“祝福”杀害了祥林嫂,取名“祝福”,能突出反封建礼教的主题。如果改作“祥林嫂的故事”,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总之,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的点拨只发挥参与讨论和提供参考意见的功能即可。
参考文献:
[1]张孔义.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学月刊,
2003(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 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2 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中职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室内学生的座位摆放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二、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由于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因而学习成果也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在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时,无论是评价目的、还是评价方式都要进行系统地改革。我们应重视对研究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尤其要重视研究活动的参与度的评价。因为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失败的可能。因此,我们不因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研究的成果上,而应放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上。学写作文或撰写、制作各种稿件作品时,可允许多人合作完成;语文试卷上可设计只要求写出问题,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质疑型答题;学生自行或合作编制复习提纲,建立单元检测试题库,自行测评学习水平和知识能力情况等方式,均是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开放性、多元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