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篇(1)

【中图分类号】 F8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62-01

1 信用及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性因素,也是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信用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信用是指建立在对受信人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的能力。[2]信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一起的,是与商品经济存在紧密联系并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哲学范畴。

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例如,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可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以下两点作用:1:建设完备的信用体系是依法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2: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

3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萌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逐步推进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代表性标志是信用评级机构的稳步发展,涌现出中诚信、大公和远东等一批资信评估公司。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代表性标志是信用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中投保、济南、铜陵、镇江、深圳等300 多家信用担保机构。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完善阶段,地区社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披露系统、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信用体系同时起步并协调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但是,相对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150多年征信制度的历史相比,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成员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和法规基础薄弱,征信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2: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3:征信数据未纳入有效管理

4:信用评估中介机构不规范且权威性不够

4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信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和必备理念,已经越被大众所认可。因而,如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用。

4.1 加快对信用管理的立法工作

由于我国尚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所限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经验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能自行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当前,应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和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并对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出明确界定。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3]三是理顺监管体制。

4.2 发挥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政府是国家的人,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也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信用的关键,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同时政府要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或者利用信用评级,加强信用行业管理, 监督其合法运行,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信用建设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4.3 建设征信数据库,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我国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方法和管理办法。

4.4 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因此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就成为有效发挥信用功能、防范信用风险的必然选择。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二是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4.5 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篇(2)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受到来自国内尤其国际动荡局势的影响,出现融资困难、资金链中断及资金回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借此分析国内房地产面临的金融风险,以期合理规避房地产金融风险,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原因

(一)房地产金融体制尚不完善。相对比于发达国家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房地产金融体制尚不完善。目前,我国为单一的银行为房地产商提供贷款和信托机构向房地产业提供信托资金,银行的利率调整及贷款机制和国家的政策风险都会影响房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融通效率低下。通过银行筹集的资金,大多数房地产商将其存放于银行,银行又无法及时将大量资金提供给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造成一定时间内资金浪费及闲置,成为最终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承担者。国内尚未建立一套完备的投资融资的金融体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资金融通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房地产金融信息不对称。房地产金融市场具有资金需求多、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房地产面临的风险加大。当房地产市场繁荣时,将有大量房地产商加入其中,不惜高额利率贷款进行投资,一旦市场出现动荡或不稳定情绪上升时,尤其房地产商资金链中途中断时,房地产商将无力按时还款,银行业与房地产商中间的不透明即信息传递失效,将极易造成房地产金融风险。

(四)政府宏观管理失效。房地产业作为影响居民生活及市场稳定的重要行业,其稳定性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及管理者,肩负着审查房地产商资质及规范金融行业合理贷款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尤其地方政府大力引资,放松监管,造成一些资信不佳的地产商进入投资,尤其当地银行贷款管理失控,将容易引发房地产金融风险。

二、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判断

根据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特点及原因分析,国内主要面临以下几类房地产金融风险:

(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风险给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进而给提供房地产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房地产具有非常强烈的投机性质,一旦整个市场出现难以承受的泡沫,将导致房价大跌,引起房地产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进而导致银行大量坏账产生。

(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指银行与房地产商在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会直接影响影响其资产负债表,更会影响其获利水平。一旦贷款利率上升房产商面临还款压力加大,银行业将承受更大的资金回收压力。

(三)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履约能力的下降,无力偿还或不愿意偿还,导致银行业坏账的出现。主要由于贷款前对借款人资信审查不足或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贷款发放后企业经营状况变化造成的。

(四)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业务流程不健全而引起的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偏差,导致的损失。房地产金融的操作风险包括房地产贷款业务操作流程不健全、业务操作失误、房地产资金转账结算中的风险等。

三、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架

(一)营造良好的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宏观体系

1.国家要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一方面,政府要严格监管土地交易,规范土地交易秩序,实行土地供给有偿,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对企业违反行业规章制度加大惩罚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最后,政府要规范房地产金融秩序,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正确的监管方针和策略,将房地产市场状况以及信息,进行定期的公开和披露。

2.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引导国内房地产投资商加快发展,以进行直接投资,降低贷款风险,此外,夸大房地产商的融资渠道,发展房地产信托行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3.努力建立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转移制度。一方面,大力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推动房地产金融市场创新转移风险,建立保险机构,降低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房地产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提高其市场适应能力,通过金融机构间合作分工,有效降低风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二)构建良好的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微观体系

1.加强贷款额度及风险控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一方面,银行作为企业法人,要加强内部建设,推动自身体制改革,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放贷,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指数进行控制,有效降低风险,通过对企业评估,做到合理放贷,按时回收。此外,加强对内部员工培训,有利于对其良好的约束,使其严格遵守银行内部规定,降低房地产金融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将强行业内监管。不仅银行内部,银行间要建立一套便捷的信息沟通系统,通过及时传递信息,为其内部控制提供信息支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良好沟通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有利于整个行业稳定发展。

3.建立房地产金融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使银行加强自我监控,及时查清不良资产,并严格控制风险。还可以引进外部评估机构,对内部地产贷款进行公证评价,帮助建立稳定的房地产金融机制。

4.开发新的放贷品种,开拓市场业务的同时,有效降低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品种单一,为此商业银行应提高服务意识,不断推出新品种,吸引消费者投资,进而推动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言

目前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以间接融资的贷款为主,银行贷款质量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兴衰,潜在的风险较大。本文就我国融资制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规避银行信贷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现行融资制度缺陷

现行融资制度的功能性缺陷主要表现是:信贷市场上资金逆配置导致金融市场内在功能的缺失。现代市场信用对传统财政信用的有效替代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资金动员和融资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从理论上讲,这一替代可以使资金使用和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然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融资制度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一方面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内在统一性,使得银行信贷手段的约束力十分有限,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权呈软约束状态,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和国有企业职工之间存在着隐含的/社会契约0,使得国有银行在政府干预下难以对不能归还贷款的国有企业行使/退出0的惩罚权力,即使是在非国有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管理上,由于经济转轨期间的惩戒机制和信用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大量银行债权批量转变为不良资产,同时企业对银行信贷产生刚性依赖,企业经营风险往往通过信贷资金链条传导至银行部门,银行成为体制改革摩擦成本的重要承担者,从而使自身陷入金融困境。另一方面,融资格局与经济增长格局非一致性造成信贷资金逆向配置,使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从正规的金融市场获得发展资金,银行信贷作为社会资金的主要配置手段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整个融资体系处于一种低效率运作的状态。

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十分复杂,金融市场存在根本缺陷是根本原因。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功能实现是建立在市场有效性和信息完备假设之上的,但现实中信息往往无法穷尽,金融交易的一方总是比另一方拥有更多信息。信息不对称既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带来挤兑风险和传染效应。这从根本上带来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也是导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根源。此外,金融市场同质化也加剧了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要维持稳定性,就要有大量的、不同风险偏好的市场主体参与。然而,近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综合经营、风险转移、国际化等特征,导致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理念、风险偏好、专业技术以及金融监管标准越来越趋同,市场很容易出现一致性预期和行为,引发市场震荡和系统性风险。伊特韦尔认为,系统性风险是由金融市场的外部性所致,不可能通过金融机构的内部程序来管理,也并不在市场所关注的范围之内。

三、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当前加快发展除银行贷款以外的多种融资方式,建立结构更为合理有效的融资体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减少银行信贷风险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在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供应,以及负债率较高的企业的资金供应上,矫正银行贷款过早介和高比例投入的问题,鼓励企业发展内源性融资,同时积极从法律和体制的角度开展研究工作,破除融资体系多元化发展中法律和体制上的羁绊,真正建立起有利于融资多元化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外部融资提供更多地路径选择,以建立更为合理的企业股本-负债结构,防范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

(一)大力发展企业债券,修补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

企业债券融资作为一种金融合约安排,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流动性资产等方面,具有股权融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必须规范发展债券市场,增加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要破除体制性限制。由发行债券实行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允许企业基于自身信用条件自担风险进行债券融资。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同时要致力于企业债券监管体系的建设。监管部门有必要要求发债企业建立和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的透明度。积极稳步推进公司债券品种创新,发展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赎回债券、资产支持债券等债券品种。进一步提高社会对企业债券及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培育成熟的、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融资主体。有步骤推进公司债券流通市场,促进企业债券市场整体协调发展,提高公司债券的流动性与投资价值。尽快解决企业债券流通问题,为企业债券上市交易创造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债券上市交易,放宽企业债券上市交易的限制条件。

(二)大力发展股权融资,疏通社会资本通道

目前,股票融资成为企业融资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为此,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行体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全面深入地推进监管体制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解决股权分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还必须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资本市场产品,鼓励市场创新。要在规范发展主板市场的同时,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在充分发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在统一监管下的不同方式的股份转让制度。要在完善法律法规、切实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完善期货市场,研究推出期权、期指等金融衍生产品。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随着房地产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繁荣与发展对带动我国经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房地产业发展过热,大大小小的房企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我国的房地产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尤其是今年来,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增长停滞,二三线城市房价崩盘现象隐现,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压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我们业内人士十分关注的话题。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效益增长已到了一个瓶颈,从短期来看,房地产业面临着销售停滞、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的不利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剧,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融资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银行信贷

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近年来,许多企业都争先恐后的进入高利润率的房地产业,在一个缺乏规范与创新的市场中,银行信贷几乎成为各房企融资的全部来源,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房企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已上升至百分之五十左右,一些一线城市房企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这表明,支撑着我国房地产金融业的是单一的银行体系。因此房地产业各个环节的风险实际上都转嫁为银行的风险。一旦房地产业出现问题,势必将造成银行大量的贷款逾期、甚至是坏账的出现,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平稳运行。因此为了防止房地产业过热、防止房企的投机热潮,我国央行近年来采取了加息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融资结构过于单一的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就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甚至是断裂的风险,这也将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效益与质量,增加信贷的风险。造成这种银行“放也不是、收也不是”的局面的正是我国房地产金融融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二)行业政策不健全导致缺乏法律有效保障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存在着许多法律政策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为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整体运行增加的风险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明确的立法。近年来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繁荣,但有关房地产业明确的法律依据却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只有《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民法》等涉及到房地产抵押贷款,但比起房地产金融行业的不断变化与创新速度来说这些法律法规还远远跟不上时代。2.缺乏系统科学的监管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性金融监管机构对房地产金融进行监管,这使得部分房企运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非法融资,造成金融风险。3.土地出让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由于土地出让制度不完善导致房地产金融出现风险的问题层出不穷,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有暗箱操作的行为,部分房企不通过公开招标而直接与政府签订相应的合同,然后以此向银行贷款,在这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三)过于依赖市场与担保导致信用风险加剧

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便是信用风险,这种风险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还在不断加剧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市场需求减少导致信用风险。由于我国房企的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加之土地成本不断增长,使得目前房价超过了普通人的承受范围,而中产阶级是房产消费的市场主体,由于房价过高导致这一阶层的房产消费需求降低,这使得我国房屋的空置面积迅速增大,资金难以回收而出现信用危机。2.抵押担保过于依赖房产,缺乏信用体系。当前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以房屋抵押贷款作为主要筹资渠道,一旦房屋的市场价格预期跌破至抵押额以下,那么抵押品将很难短期变现,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便是我国地产金融还未有健全的信用体系来替代实体抵押。3.个人住房贷款信用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央行对个人信用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银行在给个人进行贷款时,难以对个人资金与信用情况作准确的判断,导致风险的产生。

二、防范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对策分析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的稳定关系到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尤为关键。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房地产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体系

改变当前融资结构单一的困境,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体系时解决房企融资困难问题的关键,多远化的融资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1.建立住房抵押二级市场。通过建立住房抵押二级市场,探索房屋抵押的证券化交易,证券化交易能够扩大银行与房企的房地产融资范围,并且加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2.建立健全房地产信托基金体系。房地产信托基金能够稳定房屋公积金贷款,并且在引入国外资本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同时,降低风险,这也拓宽了房企融资渠道。3.创新房企上市融资思路。当前房企想要在股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门槛非常高,这使得大部分房企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但股票证券市场毕竟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向,因此,采取“借壳上市”的方式上市对房企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同时“借壳上市”也可以隐藏起被银行“冷落”的标签,对房企融资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

(二)努力提高房企自身资金利用率

在注重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同时,房企也应该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提高自身的资金利用率,以此来减少融资的压力。面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企业资金流转速度缓慢的现状,房企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加大对于其资金的管理力度。将资金管理的方式进行制度化规范化设计,确保资金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企业的掌控之中。同时,要加强对于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确保能够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减少预支透支现象的出现。最后要努力的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防止企业的资金出现浪费的现象,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创造企业的价值上。另一方面,房企资金利用率的提高也依赖于银行系统的内部控制。银行通过建立一整套房地产市场的预测及监控体系,对每一个房企在经营中的实际情况作及时的汇总分析,并对企业提出运营要求与目标,以此来提高房企的资金利用率,盘活资金。

(三)强化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

在国家的层面上考量,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要不断的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与房地产金融的宏观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断完善房地产行业市场信息系统。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完善,加强对房地产金融与市场的统计工作,全面掌握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真实数据,以此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2.加强房地产金融行业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加强房地产金融行业的法律制度建设,为房地产金融业的各方提供法律依据,明确融资各方的权责,并建立问责追查机制,确保房地产金融行业透明运营。3.通过措施减少对土地的过分投资。要减少对土地的过分投资,首先要转变当前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模式,这样可以由于行政手段而导致的土地过分升值。其次要引导土地所有人努力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对闲置土地进行征税等方式刺激人们积极开发土地。最后可以建立科学的房产税机制,减少城市中的空置住房。

(四)建立完善的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

我国房地产金融业要创新,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征信系统。在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关于个人的征信系统,但是总体而言不够完善,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中存在着通过变通甚至违规的手段来减少审查的步骤进行放贷,这对信贷安全形成了严重的隐患,因此我国央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并对个人及房企的信贷行为进行约束,防范我国房地产的信贷风险。2.建立信用分级制度。信用分级制度可以将不同的借款人进行等级区分,同时,通过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就业、运营、收入情况作实际的考察对其信用等级做一个科学的评定,通过信用等级评定,可以对信贷的风险类型进行科学的预测,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将违约行为从审查阶段杜绝。

三、结束语

房地产市场与房地产金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房价的不断提升,以及房屋空置率的不断增大,我国房地产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剧,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各部门要增强沟通,创新融资思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引导与调控,各方协同,共同促进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金艳.试析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金融视线,2014(04):123-124.

篇(5)

一、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与防范基本概念

所谓风险,是一种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是指在一种不确定或者无法预计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可能性损失。金融体系下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中种财务经营活动中,由于内部和外部各种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些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金融因素的影响,财务经营主体所面临的一种风险。而这里所指的财务经营主体,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而言。金融体系下能够有财务经营活动状况的主要是指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体,而这些个体则是通过企事业单位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讨论的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防范的主体就是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在金融体系下的财务风险成因决定了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的必然性。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提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为什么为发生财务风险呢?什么样的风险才算是财务风险呢?财务风险就是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中各种风险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微观和量化的风险。在很多情况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问题并不是由于财务自身出了状况而造成的,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更多的是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在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带来的问题。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因为采购成本过高,技术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营销渠道没有打开导致销路受阻,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不完善出现管理混乱等等造成的企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风险。这种风险与财务自身并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产品、市场、管理等问题造成了财务的压力。财务只是以量化的形式,从价值的角度准确的表现了风险的大小,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等。企事业单位只有在经营过程中处理好方方面面,财务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族中从从根源上控制财务风险。换言之,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不仅仅是财务的风险,更是整个企事业单位的风险,它是和企事业单位的整体经营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各种自然因素对财务造成的风险

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各种原因,自然变化是最难琢磨和最难以控制的一种。因为自然界始终处在一种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往往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对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产生影响。而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变化中,有些是规律化的运动和变化,比如一年四季的交替等等。但是有些运动和变化是难以预计的,而且是无法抗拒的,我们称之为不可抗力,面对这种自然规律运动变化时,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比如沿海城市每年夏季的各种台风,地震、洪水灾害、各种突发性火灾等等。季节性更替和气候变化容易造成很多企事业单位生产商品的淡季旺季,从而带来财务上的风险;而自然灾害更多的是对企事业单位造成灾难性的破坏,无论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自然影响因素,最终都将通过财务的形式反映出来,而这种财务反映的结果就是财务风险。

(二)社会因素对财务造成的风险

企事业单位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始终在不停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也会有明显影响,最终形成财务的一种风险。社会因素涉及广泛,包括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关系以及国内政治发展形势、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宏观微观经济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改变等等,和谐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都会造成企事业单位财务在金融体系下出现各种风险。

(三)市场因素对财务造成的风险

市场是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市场总是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市场供求关系随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发生的变化、各种汇率之间的差异与变动、价格水平的升降、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的调整以及市场上各种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增加。

(四)企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各种因素影响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内部的各种管理模式以及对社会外界变化的应变机制也是影响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事业单位内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造成了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活动的频繁化和复杂化,在对资金进行筹措、对资金进行投放管理、对活动资金进行合理运用等各个方面财务活动变得十分活跃,随着财务事件的发生频率加强,自然也就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一系列管理水平、产品销售能力、生产能力、员工工作效率等等都会给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新的风险。

三、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我们从以上几点的分析不难看出,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如何才能够做到有效防范与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着手实施:第一、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能力,促进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从而让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降低。第二、强调企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一旦涉及财务问题时要更加关注实质问题,只有牢牢掌控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与本质,才能够有效监督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从而做到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及时而精准的发现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隐患,及时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确保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第三、加大力度完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公开制度,从而做好群众监督管理,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群众监督的有效性和严谨性。在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根据企事业单位每一次处理财务资金额度及涉及范围的大小情况而采用不同等级的监督管理。第四、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力度,出台各种对企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五、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有效防止内部管理失控的局面而引发财务风险。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以下内容完善:

(一)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能力,增加企事业单位经济利润空间

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也只有让企事业单位更好的盈利才能将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所以,减少和防止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最好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其盈利能力。内部通过完善管理办法控制经营成本而间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利润空间,有效拓展企业的销售渠道和途径,将企事业单位的产品更好的推向市场赢得市场份额,通过技术研发增加企事业单位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争抢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些方面的完善和提升都可以促进盈利而间接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降低。相反的,如果企事业单位如果无法增加经济利润,甚至出现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在运营过程中就会增加财务的风险。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更多的是企事业单位经营情况的一种直观反映。在这样的情况下,防范财务风险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增加企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

(二)在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应该更加关注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企事业单位在金融体系下发生各种经营状况,从而更加有效的减小财务的风险发生率。在我国的会计准则里虽然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如何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方法,而且会计准则也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概念和范围做了相对严格的界定,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很多企业总是因为各种客观或者主观原因而在无形中将一些财务风险扩大化,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无法控制。企事业单位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核心本质,从根源上做好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从一定意义上讲,在金融体系下通过实质性的关注更容易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三)建立等级制财务的监督管理办法,做到有效及时的监督

企事业单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将财务透明化,透明化的财务管理更加有助于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透明化,应该根据财务涉及的范围及资金额度的大小而确定不同等级的监督管理机制,让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过程中来,至少企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实现透明化,让更多的人群可以通过监督而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风险,从而做到及时防范控制。企事业单位在对外发生各种经营性活动时,财务必然会发生变化,让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或者范围内变得更加透明,可以减少各种不合理的经营状况发生。而且这种监督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公开,只是根据需要,让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内部一部分群体参与进来,对一部分人公开,从而一方面确保了财务管理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方面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最终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强化财务风险的防范作用。

(四)完善行业的各种准则和管理模式

在要求公司内部做好管理的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行业也应该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只有社会行业整体风气上去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才能更加可靠有效。毕竟,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发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只有整个社会环境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实现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建立合理而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公平公正的中介咨询管理机构、独立健全的外部监督和执法机构、合理而健全的会计准则等行业各方面共同行动予以有效保障。

(五)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的管理风险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升级

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和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被无限放大,从而让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难度增加,造成了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增加。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减少企事业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方面的不足而出现的财务风险,企事业单位首先应该完善企事业单位治理机构。企事业单位治理结构是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基础性的组织结构,它的完善与否预定了企事业单位组织整体效率和经营的风险,最终决定了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总体情况。因此,只有在一种良好的组织机构治理机制下,企事业单位按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要求,进行合理的各种制度建设,才是防范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最基础的。也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才能更好的防患于未然,做到事前就将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降低。其次,做好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是企事业单位为了规范财务行为、处理企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事业单位与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具体操作规则。一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发生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内容。最后,企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防、转移机制。通过财务风险的预防、分散和转移而合理的为企事业单位自身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总而言之,在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在面向市场经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财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就在于企事业单位如何通过分析财务可能存在风险而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而且,金融环境始终在变,企事业单位所处的背景也始终在变化,这就导致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一日不能停,从企事业单位开始面向市场经营的那一天开始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就不可能一日停止。换言之,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是贯穿与企事业单位经营过程始终的,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必须加强金融体系下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先进.浅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C].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

[2]梁文昭.浅谈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国际化与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2.

[3]孙殿文,王晓丹.优化资源筹集配置 努力确保财务安全――集团化财务(资金)运作模式下财务风险防控问题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

[4]赵永年,卢彬,吴春敏,于富珍,李虹. 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经等问题与对策――兼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J]. 现代会计,2013

篇(6)

就行业本身而言,会计金融的风险性较高,也可能给企业与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金融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链条,也影响了人们生活的稳定性。因此,构建会计风险防范体系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制度的完善,也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1金融会计风险的种类

1.1金融会计核算风险

金融会计核算风险是指在信息核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完整、真实的将会计内容反映出来,并使得实务操作出现问题的现象。核算是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信息失控。例如:核查人员没有严格的履行工作,没有根据账簿进行仔细的查对,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在会计数据变动时,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令信息没有得到更新。最后,现代的会计核算方式大多都是利用网络进行,但在运作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信息盗取情况出现,使得大量的资金被挪用[1]。

1.2会计人员风险

在金融会计统计中,会计人员是主要的操作群体。因此,会计人员的技术性与素质也成为了影响工作进程的重要原因。一些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他们没有形成标准的工作理念,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票据、运用票据,进行灵活的分析,使得数据统计中出现了一些误差。另外,在会计人员上岗之前,单位没有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会计人员的执行力度不强,工作方式也不得当,出现了效率低下的现象,使金融会计出现了风险。最后,少数的会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以低迷的态度迎接每一天。使得金融企业在核对中出现了不真实等问题,也令一些违法分子有机可乘[2]。

1.3会计结算风险

会计结算风险是针对用户形成的,根据他们的支付方式提供一定的高质量服务。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工作人员往往会出现结算中的失误。例如:工作者没有按照相关的票据为用户办理手续,使得管理模式不健全。一些违法者利用结算问题挪用资金、贪污钱财。另外,会计结算中还有着一定的隐蔽性。一些会计人员在核算时并不按照标准的规定进行,将财务上的一些漏洞尽最大可能隐瞒下来,为上级进行掩护[3]。

2我国金融会计防范体系的构建

2.1真实核算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的真实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会计风险监督机制。金融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做出针对性防范措施。在外部上,应该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行业间的基本准则,各企业和单位应该按照标准化措施执行。同时,要将会计金融监管工作贯穿到全部环节当中,实施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跟踪。在事前,要根据会计资产变动进行科学核算。在事中,应该提高监督的力度。在事后,应该确立二次核查机制,使金融会计人员树立好防范意识,加强其中的协调性。第二,从国家的角度入手,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政府应该对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完善,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实现法令的有效规划。同时,对金融会计的内容进行细化。其中不仅应该包括会计信息盗取的惩罚措施,还要有对相关工作人员道德上的规定。第三,可以改进目前的折旧方法,转变原有记录中的手写方式,按照资产的实际配比进行规则的严格制定,以“固定资产”作为基本载体,确定核算中各资产数据的可靠性,将各会计科目进行详细的划分,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记录[4]。

2.2改进金融会计管理制度

金融会计管理制度的改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风险预防的作用。第一,要对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制定。在理论方面,主要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他们能够按照标准的执行程序进行运作。从法律与自身责任等方面进行教育。从实践方面,培训人员可以为他们设置典型的金融会计处理场景,教会工作人员在遇到突况时应该怎样面对。第二,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各企业应该针对本部门中会计核算出现的遗漏,确立监督对象,对其进行全方面的评价。一般在会计管理中,都会有会计信息记录人员、审核人员以及账套管理者。企业要加强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会计记录人员主要进行数据的输入,将形成的账目报送给审核人员,审核人员依照原始账单进行核对,最后交由账套管理者进行审核。这样会使得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减少,实现防范体系的建立[5]。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金融会计的风险种类出发,对风险防控措施进行探讨。从而得出:为了使会计金融行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会计信息防范法律,以此来约束各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行为。企业也应该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加强人员的培训,强化会计监督机制,为金融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岚.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2]沈全芳.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

金融风险;预警防范;防护系统;措施

1 当前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决定了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系统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监督管理协调体系没有得到妥善正确的建设,而对金融风险预警这一问题进行关注的时间也并不长,就使得目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出现了问题,也难以进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协调主体不明确

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金融防范预警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预警指标机制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在进行实例检验方面,1997年在亚洲各国家中发生的金融危机就可选作样本进行查验,将“信号法”作为检查的主要方法,另外,像信息体系方面的办法以及多元性统计法也是可采取的方法。不过,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风险信息控制预测方面,却很少有人运用到动态法进行决策。若从实践方面来看,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当监督管理的职能进行分化后,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进行建立完善是新的挑战,当前正在对此工作进行研究探索,完整的体系并没有得到建设。而另外一些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例如证券市场以及商业性银行,目前的研究重点依旧是对预警防范的系数进行划分、对预警指标进行选取,对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根本实现条件并没有做出深层次的思考。与此同时,中央银行、政府经济部门以及金融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能是不一样的,就造成了这些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难以进行,继而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的管理、预测、信息搜集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预警机制不健全,合理分析方法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各方面的突破。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及地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体系进行了建设、完善,使得信息获得方法更加高效、科学、安全。另外,在对监督管理数据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数学模型建立以及数学统计方法、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工程建设技能等先进技术得到了运用,使金融管理工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得到了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在对问题的剖析处理上仍旧较为落后,不具权威性和高效性,仅仅以监督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以及判断技能作为对风险进行预测的主要方法。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上的使用,在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给决策带来了影响。

1.3 风险配置系统不够完善

在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系统的基本配置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政府的周期性抑制以及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积累问题的出现。另外,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金融风险扩大化的潜在危险是金融体系革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不合理的改革工作又会使金融风险增加。由于二元金融机制在我国金融革新工作里得到了建构,就造成了合约进行交易没有安全的制度环境。而金融风险在配置体系方面的缺失也受到金融合约者个人素质、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超过了主体的预测范围,不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就不愿承担过多的风险,这样一来,势必会给金融风险的配置体系造成影响。[1]

1.4 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缺乏良好的信息基础

首先,在金融风险预警的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规划处理工作较为缺失,复建的情况比较多,已经建设好的信息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主要是数据口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信息无法实现共同分享。其次,信息的搜集整理缺乏规范性。主要是由于数据接口、指标系统的不一致,造成信息采集工作重复,缺乏效率,也就使得工作人员难以进行风险预测管理了。另外,数据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会因为信息搜集整理的间断、拖延而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无论是在数据的口径方面还是在数据的指标方面,都不能达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工作的标准。最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信息数据公开程度低,人民群众对其缺乏了解,也就给数据指标的统计带来了不理想的社会预警效果。

1.5 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

对金融市场主体的经济收益来说,政府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非常重要,影响的程度、范围都很广,金融系统在整体上也会受到其影响。比方说银根如果抽紧,金融活动里面的信贷量就会产生波动,继而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不稳健的银行来说,就会有流动性危机的产生,而非金融企业就将面临债务问题了。另外,金融资产的价格降低是由利率的增长引起的,继而会使许多企业的资产遭到缩水情况。由此可见,政府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他们的信贷能力、支付能力以及资产流动性都有影响,调控着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将增大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

1.6 监管部门的合作衔接工作不足

首先,金融监管在工作理念上就存在问题。在监管部门的工作里面,主管和管制替代了监管和市场。其次,金融管理监督的体系没有得到完善。机构的审查批准工作是我国当前金融管理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金融机构是否符合标准以及规范是监督管理工作的目的,而没有对其中的风险进行防范、管理。再次,分业监督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金融方面的完整管理,分业监管难以进行掌控。金融市场出现了混合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划分不清,监管工作也就出现了真空情况,效率十分低下。最后,金融监管的法律系统没有得到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存在缺失,不具合理性、可操作性,也就造成了监督机构无法顺利进行工作。[2]

2 应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2.1 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地完善。主要是从三个层面上建设出先进现代的监督管理系统,而这里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就是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角度。对于全国性金融风险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检测就是宏观层面的预警体系,同时也对中观、微观预警体系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导以及信息接收处理,方便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解决。而局部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是中观层面预警体系应完成的事。接收来自宏观层面的指导,然后将处理风险的措施输送到管辖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并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地区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称之为微观预警。依据银监局通知的监督管理指示,对管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预测监督管理是微观预警的主要任务。之后也是将各种处理措施输送到管理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三层面预警系统的完善建立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工作帮助非常大。将其他国家应对金融风险的措施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不同层面的预警机制相互协调帮助,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以及银监会都要加入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中来,使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得到完善。[3]

2.2 金融风险预测管理模型的研究

在依据前一时期金融风险数据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防范模型进行建立和完善,给日后一段时期的金融风险预测提供依据,也就是对金融风险做出管理、预警。为了使金融风险预测管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性,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措施,比方说:数量模型的建立。也就是依据变动的模型来对未来时期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把风险发生之前的所选变量情况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一组经济变量进行监督观测,如果其中一个变量超出了临界范围,那么就可将其作为预测的金融风险信号了,这也就是信号法。

2.3 金融研究体系的合理构建

对于金融研究机制的完善建立,有不少的变量能成为预警指标。那么,对风险类别的剖析、研究就决定了对变量的选取、对风险原因的确定。对金融风险的预测识别来说,预警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首先是综合性,即意味着监督预测的指标在设计上要拥有全面涵盖性;其次是规范性,即需要依据国内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预警管理指标来对指标系统进行设计选取,使其具有安全性以及科学性;再次是互补性,也就是说各项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补充,对金融风险的问题与状态做出全方位的显示;而后是灵活性,意味着所选指标需要具有灵活度,能对金融风险的变化情况做出细致的观察预测。最后就是可操作性了,也就是说在金融风险防范指标的系统里面,各指标都可以从繁多的金融数据里取得科学可靠的资料,获取较为精准的数据,具有可操作性。

2.4 提升技术保障和制度安排

对于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完善预警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还要关注到金融风险监督管理操作子系统的建设,使之分别从监督管理组织系统、制度管理系统以及预警防范措施方面发挥作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十分复杂,所以下面的子系统需紧密联系、相互协调,使风险预测管理技术得到保障。一方面要具备合理正确的组织系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安排,使其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可操作性。法律规章应包括以下几点,即预警的目标、方式、指导、信息管理、监督体系等。另外,为了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更好的运行,就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框架,使各环节的工作都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也是建设风险预警体系的重要步骤。因为在预警的体系里面,有大量的指标得到了运用,而指标也将进行回归、分析处理,但复杂繁琐的核算工作仅凭人工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开发、设置相关的计算处理工具,使得指标的计算工作得到妥善处理。[4]

3 总结

当前,金融管理运行工作存在许多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市场金融活动,给各类金融投资带来了损失,也严重侵害了金融防护系统。面对这种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菁.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J],2013(04)

篇(8)

中国政府网(2012-01-07):中国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五个坚持

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二、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

三、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四、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

五、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首要原则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五个坚持”原则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诸首要位置。之所以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不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有提及,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效果仍显现的背景下,金融工作会议又着重提出这一思路,无疑极具指导意义。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出的一个重要警示,就是一些国家金融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诱发了金融海啸。这既是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虑。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更为迫切,这更需要金融业把握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

推进改革

改革是中国金融业的动力源泉。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等一系列改革,这意味着金融改革仍是今后金融工作一条贯穿主线。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主要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金融业融入全球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在这种新形势下,对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提出了更深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就不单是金融部门的事,还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同时还有国际协调、合作的问题,每往前迈一步都不容易,这就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因此,要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就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追求市场化坚定不移的导向。

防范风险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其复杂,对于我国而言,防范国际、国内的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警示,金融衍生品非常复杂,风险管理要非常审慎。防范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要从西方国家吸取教训,不能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发展金融衍生品。

会议还特别提出要“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既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也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今后,一方面需要防范欧债危机产生的外部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防范地方融资平台、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内部风险,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安全。

完善体系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状况下,确保金融调控的灵活有效,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极为关键。因此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与过去几年相比,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进一步加强金融调控,货币政策必须更具前瞻、针对和灵活的特点。加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对应对当前复杂局面,确保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目标任务意义重大。会议提出要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等措施,这都是加强货币政策灵活性、针对性的体现。

提振股市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股市表现疲弱,投资者信心不足,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明显不相符合,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有效提振股市信心将成为今后金融工作的一个看点。强调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就是强调投资者与筹资者利益的协调。 “重融资、轻回报”已成为当前中国股市的一大顽疾,此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强调完善分红制度,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将有利于提振股市信心,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八项部署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着力加强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明确划分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分类核算。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

三、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要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险业要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完善分类监管制度。

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总体安全、可控。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五、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

篇(9)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对策

在中国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上市银行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缓慢,获得巨大盈利空间、发展平稳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下行、上市银行经营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1]。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金融风险加剧,具体表现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发展战略实施风险、金融流动性风险、金融信用风险以及金融经济市场风险等[2]。由于经济新常态下,导致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集聚,非常不利于上市银行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爆发,为上市银行金融经济面临的风险予以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缓解了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压力;填补了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业务上的漏洞[3]。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防止金融风险,及时发现上市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缺口,有利于完善上市银行内部核心发展结构、建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上市银行机制。对于培养核心金融客户、深化上市银行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调整上市银行金融利率定价量、强化上市银行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4-5]。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是上市银行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经营之道。通过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最大化降低上市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缓解上市银行金融压力,最终探寻上市银行未来经营转型方向,提高上市银行盈利利润,获得市场竞争力[6]。

1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1.1构建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目的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目的很直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然伴随着上市银行金融发展陷入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应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能够使上市银行顺利度过经济下行期间金融经济发展困境。在经济新常态期间积极、有效处理金融风险问题、预防金融风险爆发,能够充分应对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在经济新常态期稳健发展。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有效控制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是经济新常态期间上市银行得以继续生存的有利应对策略,成功、有效的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也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史上的重要参考资料,这种应对方式也将成为金融发展史上的一大思考逻辑。

1.2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参数确定在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之前,需要对实验模型数据进行充分、科学的整理,确保最终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在模型参考数据整理过程中邀请了金融界较有权威的金融风险评估管理工作者对此次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参数指标予以科学、精准的处理与评判。将公式①变形得到金融风险数值分别为等于1.12342、等于1.34123、等于1.39861。再将自变量金融风险数值用归化数学函数处理,计算结果得到为0.12342、0.34123、0.39861。最后提取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数值最大特征函数。其中,β为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资产产出要素指标的权重,yj是指第j家银行金融管理的产出要素,Gt为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底线。当金融风险的最高风险度上升到九成时,金融风险评估预警数值即=0.0234,=-0.15,参数结果在0.0234范围内,能够到达评估金融风险的作用,表示参数符合评估模型要求,能够到达最稳定、最满意的效果,因此判定的参数值能够代表此次评估模型金融风险的数值。

通过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达到预测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需要进行仿真模糊评估计算法克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漏算和计算差值。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做全面的评估与预判,全方位、立体化预测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通过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使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应对方案更具可行性、延展性、灵活性、变通性。具体实施表达过程表现如下:首先:建立标准金融风险预测、评估考核制度。金融风险评估结果分别由s1、s2、s3、s4、s5代表,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是s1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偏低,处于安全状态;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2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升高,有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此时上市银行应当做好应对准备;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3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出现金融风险,但金融风险易于控制。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是s4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偏高,上市银行应该做好转型、调整的准备,降低金融风险损失;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5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极高,深受经济新常态影响,完善上市银行内部运行体制,更新业务办理活动,充分缓解经济下行期间上市银行金融压力。其次:总结金融风险仿真模糊评估模型结果。假设金融风险仿真模糊评估模型结果为m,会生成m=αTx0-1的公式。再由归一函数计算方式能够得倒下列结果,具体由表1所示:最后: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总结。通过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清楚、及时检测到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等级,为上市银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工作予以充足时间,以便降低金融风险损失,有利于上市银行在经济下行期间稳健发展。

2经济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应对措施

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关键是要做好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工作。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不同系列、各种应对解决方案和措施。因此,在国务院大力支持下,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应对、解决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2.1完善上市银行金融体制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内部拥有完善的金融风险监督、防范体制能够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避免造成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手段。在经济新常态期间,我国国务院在十八届三种全会中颁布了《中国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金融经济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议题,其中强调了关于应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要将金融监督管理改革措施和统一标准工作落实到业务办理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协调制度;要在实际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明确划分国家以及地方金融管理范围、定位上市银行金融监管权限以及金融风险处理义务与责任,三项要求清晰、明确的补充了上市银行内部金融体制,使上市银行金融体制得以完善。完善的金融体制是抵御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屏障。完善的金融体制下上市银行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以及统一的管理标准工作势必得到充分落实。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充分完善上市银行金融监管体系,将金融监管体系向功能、职责监管方向转型刻不容缓。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陷入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发展自然进入新常态,上市银行原有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无法应对当下各种业务综合经营发展需求,逐渐暴露上市银行金融体制不完善的缺口。因此,尽快完善上市银行金融体制,改革银行金融监管职能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对经济的发展新形势,同时对防御金融风险、降低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2.2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来源广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需要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创新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管控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结构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发展速度新常态使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加剧。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上市银行原有金融风险基础上,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新一轮问题和矛盾使上市银行潜在金融风险日渐加剧,逐渐暴露在大众视线范围内。因此,在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进行评估、防范预测之前,要防范上市银行的重点金融领域,有针对性进行金融风险管控会使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效果事半功倍。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予以高度重视,为积极做好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评估工作起到良好带头作用,工作效果也非常显著。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金融领域进行金融风险防范首先应该采用动态式金融风险排除法,时刻掌握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经济发展趋势,清楚摸到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导火索以及风险根源,从重点处着手全面、及时、深入应对并控制上市银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具体表现为:首先房地产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影响最深的金融业,上市银行应将房地产作为重点金融风险防范对象,及时调整房贷、房地产相关借贷政策和借贷指标,提高对百姓住房的借贷支持力度;其次在上市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建立完善的金融债务管理体系,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针对性、重点式金融风险防范。在经济新常态下利用完善的金融债务管理体系重点把控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力度,在原有债务管理体系基础上更新上市银行贷款方式,分化金融风险;再次针对上市银行连带性金融产业做针对性处理、予以针对性应对措施。此处理方式完美体现了在经济新常态下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的要求,由于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信托、理财机构、中介等银行金融机构场所会出现金融兑付风险,“影子银行”对上市银行造成的金融风险影响严重,因此需要重点对国内各大影子银行进行针对性监督与管理,并制定配套管理政策,维持国内银行金融机构管理秩序。综上所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各个领域的金融机构处,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评估为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不得超过风险防御底线,将金融风险最大程度控制在掌控范围内,减少金融风险负面影响,最大化降低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损失。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上市银行将持续重点的、大力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2.3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原则在经济新常态期间进行上市银行的金融风险评估,容易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产生过强的针对性,即治标不治本问题突出。因此,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原则,具体表现为:第一点操作原则标本同治原则、针对经济新常态期间做针对性应对原则。第二点操作原则严格遵守防范操作管理原则,坚决控制上市银行金融增长数量,遵守增量原则。第三点操作原则保持、遵守分类对待、不同重点领域不同应对解决原则。第四点操作原则要遵守依次解决、按部化解、有条不紊原则。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突出,但在进行金融风险评估、防范过程中要采取平稳、积极的应对态度,坚守金融风险底线标准,做好长期应对思想准备,保持趋利避害、以不变应万标原则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根本操作原则。以上几点金融风险操作原则是应对、解决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武器,做好以上几点,能够非常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预测,能够达到金融风险预判与防范的效果。

2.4防范金融风险要完善上市银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上市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新常态期间防范、应对金融风险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因素。上市银行内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不仅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高效发展,同时对完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加快信用市场建设、规范金融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完善上市银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打好金融营运基础;能够提高上市银行金融经济推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完善的上市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防范的有利武器与夯实的力量支撑,能够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评估、预判的能力,是应对、解决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雯瑾,苏雪燕.银行业绩“新常态”[J].金融世界,2014.

[2]滕荣桢.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影响研究[J].商情,2015.

[3]马凤鸣.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支持重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策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

[4]王元龙.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5:32-37.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1-0002-05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银行业监管是一场重大考验。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一些国家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继续提供有力的支持,建立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新型银行业监管制度是当务之急。

这次金融危机说明美国金融体系一直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商业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及其脆弱性、松化的金融监管。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忽视和宏观审慎监管不足,长期以来,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为代表的宏观金融管理高层过份坚持自由放任的思想,缺乏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意识,信奉“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和“几个监管者比一个好”的理念。在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又缺乏有效防火墙的情况下,低利率的房贷政策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杠杆效应使泡沫迅速扩大,在这一宏观审慎监管缺失的金融体系中,系统性金融风险引致大面积危机的爆发就在所难免。

国际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一些不足,其中突出的就是缺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框架。《巴塞尔资本协议II》强调了商业银行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并提出了一揽子实施的方法和方案,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肯定并需要继续推行的;但其忽略了在精细化计量条件下资产和风险对市场的高度敏感性,及其所导致的顺周期效应,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国重新考量其金融监管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重新审视《巴塞尔资本协议Il》对商业银行监管的要求。一些美欧国家监管当局纷纷提出重构金融监管框架,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案》,标志着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正在发生重大改变,旨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正在着手完善监管规则,已提出《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简称《巴塞尔资本协议III》,2010年9月12日,27国已就该协议草案达成一致。《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正式颁布将对银行业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银行业在这次危机中虽然基本上保持了平稳运行,但是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建立的时间比较短,相关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应以美国金融危机为借鉴,改革现行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二、相关文献综述

系统性金融风险通常是指金融风险从一个机构传递到多家机构、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多个市场,从而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极为脆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具有突发性、传染性和外部性。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的相关理论都没有对系统性风险防范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理论上的局限也导致了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工具的缺乏,长期以来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普遍偏重于微观审慎监管。金融危机表明仅仅偏重于微观审慎监管已不足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是宏观审慎监管(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公开文件中,它强调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安全,通过制定全面的金融稳定性政策来预防危机的发生(BIS,1986)。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金融稳定评估规划,为成员国提供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评估,但宏观审慎监管依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在研究还是实务层面的进展都比较缓慢。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才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巴塞尔委员会主席、荷兰中央银行行长Nout.Wellink(2009)指出,未来监管体制安排的宏观审慎取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充,要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研究金融机构之间关系以及机构与整个金融环境关系,监督和监管机构则应该力争找到用有限的资源“反制”银行业系统风险积聚的办法。由美联储原主席保罗。沃尔克领导,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萨默斯、克鲁格曼、周小川等组成的30人小组了《金融改革报告:促进金融稳定的框架》,提出的第一条金融改革指导性原则就把审慎监管的根本目标定位于“维护稳健的金融体系,防范系统性风险”(30人小组,2009)。美国政府自2008年以来提出了三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现代金融监管构架改革蓝图》、《金融监管改革框架》和《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G20在伦敦峰会、匹兹堡峰会达成的共识也均把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作为重要内容,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学者还从《巴塞尔资本协议II》人手对宏观审慎监管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监管资本、准备计提方式和公允价值核算的顺周期性问题。根据G20金融稳定论坛(2008)的解释,顺周期是指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正向反馈机制),这种相互依存的作用关系会扩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并造成或加剧金融部门的不稳定性,众多学者认为,现有监管规则的顺周期效应加大了经济波动,从而导致更大的风险(Bernanke&Lown,1991;Blum&Hellwig,1995;Gordy&Howells’2006;]ean,2008)。关于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Heid(2007)证明了《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顺周期性确实存在,《巴塞尔资本协议II》相对于《巴塞尔资本协议I》大大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研究表明风险敏感性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顺周期性的增强。另外,银行贷款违约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和公允价值核算也可以导致显著的顺周期性。

针对监管制度导致的顺周期性,G20金融稳定委员会(2009)提出如下建议:(1)修正现有的以VaR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方法,扩大压力测试对于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权重;(2)提早确认贷款损失;(3)监管部门需要对杠杆使用情况建立数量化的监督指标和约束机制;(4)改进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监管框架,

建立动态准备金制度,在经济上升周期中要求银行保持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资本金,而在经济衰退期降低这一标准。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反思

本文以最近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为研究背景,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对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巴塞尔资本协议II》以及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进行反思。

此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并波及到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金融体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建设,已表现出相当的稳健性,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已达到相当的水准。近些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等对美国的金融机构影响很小。正因为有这种自信,美国于1999年11月正式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正式废除金融业分业经营原则,重新回归到金融业混业经营。1988年7月公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I》和2004年6月公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II》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美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设计的。但是;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在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出了大的问题。次级贷款产生于美国的银行业机构,美国一些大的商业银行包括花旗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等也在这场危机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这是包括格林斯潘等美国金融精英们所始料未及的。英国女王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英国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能够预见或提出忠告,引来了经济学家的深刻检讨。从整体上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正是这些缺陷使系统性风险得以产生、积累、传播并最终爆发。

《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出台意在弥补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I》的不足,从微观层面提供了更全面地处理银行业风险的一揽子方案,反映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最新成果;在处理信用风险方面,鼓励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对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处理和控制也提供了一套管理标准。《巴塞尔资本协议II》考虑了混业经营、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意在建立一个“精细计量和综合管理”的银行业风险控制体系。《巴塞尔资本协议II》在微观审慎监管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却在宏观审慎监管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存在不足,本次金融危机暴露了这些缺陷。《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顺周期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遭到了业界的批评。

鉴于金融监管制度和措施的重大失误是导致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上述对美欧银行业监管制度和《巴塞尔资本协议II》反思的基础上,以他国经验教训为鉴,分析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制度框架,结合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进而分析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缺陷,是很有必要的。

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其独特的内涵、特性、成因、作用机制、传导路径和破坏金融运行的方式,建立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很有必要。考虑到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与银行业直接相关,还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直接相关,因此,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播,以及研究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时,不仅要涉及银行业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银行业与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的关系、银行业与各产业的关系、银行业与经济总体的关系,还要涉及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关系。研究银行业监管制度改革时,应把系统科学方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将整个银行业作为一有机整体。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和金融体系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把银行业监管视为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认为,熵增加原理可以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支持。银行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各银行业机构的自发行为并不必然会保证整个银行业的有序运行。特别是在面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单一银行业机构无序的自发行为会导致熵增加,直至引致整个银行业的不稳定甚至崩溃,所以,需要外部强有力的监管作为负熵的输入,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保证金融体系的有序稳健运行。

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以宏观审慎监管为基点的银行业监管制度。传统的银行监管理论大都认为只要确保了每一家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就能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所以,本次危机发生前各国监管机构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微观审慎监管方面,事实上,金融体系中存在“合成谬误”问题,对单个银行来说是审慎合理的某种行为,但如果成为各银行集体的一致行动,则可能破坏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这次大的金融危机表明,仅仅强调微观审慎监管远不足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宏观审慎监管将所有金融机构视为一有机整体,关注金融系统的整体性风险,并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作为监管目标。

四、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基本框架

实施宏观审慎监管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的监管制度,在这一宏观审慎监管制度下实行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标出发,扩大监管范围,重构金融安全网,设立防火墙,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设计需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考虑。

鉴于《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给中央银行赋予足够的职能和宏观审慎监管手段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应当对《中国人民银行法》作出适当的修改,重视并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和系统性风险防范中的作用,并将中国人民银行主持的金融稳定工作和金融生态建设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主要从事特定金融行业的专业化监管,而中国人民银行并不具备针对系统性风险的统一监管的协调功能,应考虑建立国家系统性风险防范与控制委员会,并将其作为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如下:(1)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工作目标;负责构建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上报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依据;指导“一行三会”对金融机构开展宏观审慎监管的工作。(2)有必要时,直接对金融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协调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工作,特别是协调交叉业务或综合化业务的监管工作。(3)启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负责金融危机管理行动的协调和配合,稳妥地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

制度建设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整体性监管制度。整体性即指银行业的整体效应不等于各银行业机构效应之和。相对于各银行业机构的效应及其简单总和而言,银行业整体的效应会发生质变。为了有效地解决合成谬误问题,宏观审慎监管需要考虑各银行业机构之间、各银

行业机构业务之间、银行业与社会经济体之间的相干性,将所有的银行业机构看作一个整体,建立能反映这一系统整体平稳运行的指标体系。监管主体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国家金融运行整体最优出发,进行宏观压力测试,并根据这一指标体系的相关数据所对应的金融运行状况,按照一定的规则对银行业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2 建立市场透明制度。为保证整体性监管的有效性,必须确保整体性监管指标体系数据的真实性。只有增强市场透明度,建立健全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使获得的有关数据和信息真实可信。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应对金融市场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标准进行规范,对银行业外部审计、评级机构、评级体系等方面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3 建立金融生态建设制度。金融生态是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生存和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良好的金融生态包括和谐的信用环境、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适宜的行政环境和优良的金融服务环境等几个方面。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生态评估应纳入宏观审慎监管的工作范畴,有必要在全国分层次(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推行金融生态建设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对金融生态建设的内容和评估、管理制度提出工作要求。

4 建立逆周期审慎监管制度。这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了解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问题,应建立逆周期监管制度,从监管上保证金融体系逆周期机制的正常运行。这需要适当探讨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基本内容、相关的监管办法和规则。应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经济资本管理等银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逆周期监管制度的贯彻执行,

5 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制度。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较大的银行,即如果倒闭可能危及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银行。美国金融危机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缺乏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有效监管。我国应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制度,以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委员会为牵头单位,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相应的监管职能,加强中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有关职能。应根据机构大小、传染程度、关联程度、集中程度和市场条件恶化程度等方面设计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判定方法;从信息披露、高层职位设立和选拔、市场战略定位、业务扩张、金融创新、资产质量、资本金水平等方面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更高的监管标准;更深入地探讨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主体的合理分工。

篇(11)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压力测试;系统性金融风险;逆周期调节

[中图分类号] F830.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5—0037—07

一引言

从风险防范和控制角度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可以产生两点启示:一是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上,至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暴露之后,欧美金融机构及监管当局普遍对风险控制准备不足,从而造成事态进一步升级。前者源于以往对金融风险的监管认识主要还是停留在微观审慎性管理层面,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缺失。后者在于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像宏观压力测试这样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工具,或是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压力测试并非两个孤立的概念,其本质上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宏观审慎管理要求从整体上对金融风险实行监管和控制,需要了解经济周期变化和宏观经济因子对金融系统的潜在影响,评估这一潜在影响正是宏观压力测试的基本功能。宏观压力测试对于监测金融体系整体的脆弱性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压力测试的新理念。首先分析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改革及其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金融业宏观压力测试内涵的深化,最后从压力情景设置、风险指示器的选择、风险传染与风险反馈效应等不同环节分析宏观压力测试研究的新进展。

二危机后金融风险管理的新趋势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金融监管是一场重大考验。危机发生以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纷纷提出了针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改革构想,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识到以微观审慎管理为单一主导的风险管理体系已不适合金融业的发展要求,这体系在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需求,金融改革提出了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体系的要求1。从目前来看,部分新的理念和方法已转换为现实法规条例,部分新的理念和方法仍在探讨之中,但不容置疑,以宏观审慎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将主导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已成型的金融改革文件中,以《巴塞尔协议III》、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欧盟《泛欧金融监管法案》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内容体现了宏观审慎管理理念。

1. 《巴塞尔协议III》2,3通过引入系列逆周期调控措施,缓释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效应,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巴塞尔协议II》(原称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对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强调了风险计量的精细化和全面风险管理,但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计量参数对市场的高度敏感性导致了明显的顺周期效应。《巴塞尔协议III》针对《巴塞尔协议II》和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缺陷,引进宏观审慎管理理念,以防范和控制由顺周期效应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具体包含确定逆周期缓冲资本标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标准、杠杆比例标准、流动性比率标准等调控措施。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5期彭建刚,易昊等: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压力测试新理念

2. 《多德—弗兰克法案》4提出建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其职能为识别和应对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风险。该委员会在财政部领导下工作,由15个部门组成,有权对任何金融机构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行为进行评估,共同完成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该法案体现了整体性监管理念;单一金融机构的“理”可能造成“合成谬误”,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累积效应,应充分考虑由单一金融机构的“理”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群体的“集体非理”。 

3. 2010年9月,欧洲议会通过《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即《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Community macro prudential oversigh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根据这一法案,于2011年1月成立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负责欧盟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管理,包括完善预警机制、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分级、向金融机构提出警告和建议,等等。英国于2010年7月公布了该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金融监管的新方法:判断、关注和稳定》5(征求意见稿),明确由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管理。2010年1月,法国颁布金融改革法案6,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包括审慎监管局、金融市场监管局在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7指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以金融稳定为主,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我国中央银行行长的这一段表述明确了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内涵及意义。构建包括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在内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金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