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

篇(1)

探究性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学习也正符合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

生物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方案;分析探究结果,得出结论;汇报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等六个步骤。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参与探究的欲望,能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探索者和发现者的姿态,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方案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生物课堂中应选择学生有效的探究活动以及教师有效的引导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判断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最好依据。有效的探究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本,能突出地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任务在于通过学生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无论是独立探究还是小组协作,教师应发挥引导、指点的作用。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填写探究报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经过教师对各组探究活动的关注和引导,消除了学生的为难情绪,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学生提出了“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种子萌发需要土壤”“种子萌发需要阳光”“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种子萌发需要营养”等六个问题,但这六个问题都是围绕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而进行的,可以参考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探究。虽然探究的问题较多,但这些问题都属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主题,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探究,也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设计多组实验进行探究,提高探究效果。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去完成实验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

二、有效的反思能够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完成探究实验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包括资料的搜集是否全面、资料的分析是否科学、探究过程安排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具有创新思想的体现、结论是否明确、具有科研价值等。在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反思时,学生懂得在设计时应着重实验的对照是整个实验成败的关键核心;在设计“探究实验计划表格”时,能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化难为易。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活动成功与否,不仅满足于是否得出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产生这种结论的原因,所以,实验后的讨论尤为重要。实验结果出来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交流讨论,若实验效果与预期效果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在活动中能不断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待学生独立完成了一个全程性探究活动后,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增强自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篇(2)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应具有的特征:(1)自主性。开放性探究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就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并能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解释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果。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潜能,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要求;(2)探究性。开放性探究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这使得实验中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只能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得出。正因为其步骤、过程的多样性,结论的非唯一性,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养成求异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效的;(3)开放性和灵活性。开放性探究实验对于所探究的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假设;可以有不同的探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材料用具;实验设计、操作的独立性,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行。开放性探究实验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性探究实验注重探究式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的难点 

(1)实验设计难。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同时受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学生难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2)实验完成难。由于以往认识的偏差和条件的限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而且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较难。 

(3)实验分析难。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探索和思维获取结论。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实验中某些条件的忽视或控制不好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差,难以得出合理的解释。 

然而对于我校这样一些硬件设施较差的学校来说,可以采用简便的方法和现成的材料进行开放性探究实验,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教学,取消或增加一些开放性探究实验,针对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学生有选择实验器材的余地,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过程也多种多样性,这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开放性探究实验也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这促进了相互交流,加深了师生友谊,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素质教育。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课的教学环节。科学探究通常包括通过实验来探究、通过调查来探究等不同形式。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验进行探究,并将其内容要求尽可能多地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去。以探究为本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是有区别的,也与科学家从事的科学探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学生物学开放性探究实验是基于中学生物学实验前提下的,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上,实验的结果、结论或许早就有了,但为什么还要组织学生去探究呢?因为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表现,思维表现,学习能力表现等。开放性探究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开展,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索,小组交流,重在发展”,它要求学生既要对所研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又要对实验过程开展学习活动。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课的教学过程结构归纳为以下六个环节。 

(1)背景下提出问题(2)假设(3)设计实验(包括实验a、b、c)(4)实施实验(包括实验a、b、c)(5)结论(6)表达交流。 

以上六个环节可以解释如下: 

(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与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评价这些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乎实验的解释,形成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显然,开展开放性探究实验从整体上应体现上述六个环节。 

开放性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1、要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教材或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是想让他们去领悟科学的思想、体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科学方法。因此开放性探究实验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总结。注意课堂内外实验的结合。教材安排的实验,通常要求在课内完成。但往往时间不够,要在课外时间才能完成,需要课前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有的探究活动需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早有安排,真正做到开放性。2、要重视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形象。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也属于开放性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很多感受和体会也得到了交流,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尊重、鼓励学生。在开放性探究实验中,学生会有各种想法,会提出种种问题,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是错误的结论。无论如何,教师都要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有消极、畏难的情绪时,教师应及时找学生谈心,鼓励他们不畏艰难。 

通过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学生有了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增加,生物学成为他们最欢迎的学科。 

 

篇(3)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应具有的特征:(1)自主性。开放性探究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就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并能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解释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果。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潜能,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要求;(2)探究性。开放性探究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这使得实验中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只能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得出。正因为其步骤、过程的多样性,结论的非唯一性,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养成求异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效的;(3)开放性和灵活性。开放性探究实验对于所探究的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假设;可以有不同的探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材料用具;实验设计、操作的独立性,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行。开放性探究实验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性探究实验注重探究式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的难点

(1)实验设计难。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同时受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学生难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2)实验完成难。由于以往认识的偏差和条件的限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而且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较难。

(3)实验分析难。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探索和思维获取结论。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实验中某些条件的忽视或控制不好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差,难以得出合理的解释。

然而对于我校这样一些硬件设施较差的学校来说,可以采用简便的方法和现成的材料进行开放性探究实验,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教学,取消或增加一些开放性探究实验,针对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学生有选择实验器材的余地,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过程也多种多样性,这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开放性探究实验也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这促进了相互交流,加深了师生友谊,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素质教育。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课的教学环节。科学探究通常包括通过实验来探究、通过调查来探究等不同形式。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验进行探究,并将其内容要求尽可能多地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去。以探究为本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是有区别的,也与科学家从事的科学探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学生物学开放性探究实验是基于中学生物学实验前提下的,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上,实验的结果、结论或许早就有了,但为什么还要组织学生去探究呢?因为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表现,思维表现,学习能力表现等。开放性探究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开展,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索,小组交流,重在发展”,它要求学生既要对所研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又要对实验过程开展学习活动。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课的教学过程结构归纳为以下六个环节。

(1)背景下提出问题(2)假设(3)设计实验(包括实验A、B、C)(4)实施实验(包括实验A、B、C)(5)结论(6)表达交流。

以上六个环节可以解释如下:

(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与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评价这些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乎实验的解释,形成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显然,开展开放性探究实验从整体上应体现上述六个环节。

开放性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1、要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教材或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是想让他们去领悟科学的思想、体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科学方法。因此开放性探究实验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总结。注意课堂内外实验的结合。教材安排的实验,通常要求在课内完成。但往往时间不够,要在课外时间才能完成,需要课前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有的探究活动需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早有安排,真正做到开放性。2、要重视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形象。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也属于开放性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很多感受和体会也得到了交流,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尊重、鼓励学生。在开放性探究实验中,学生会有各种想法,会提出种种问题,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是错误的结论。无论如何,教师都要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有消极、畏难的情绪时,教师应及时找学生谈心,鼓励他们不畏艰难。

通过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学生有了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增加,生物学成为他们最欢迎的学科。

篇(4)

二、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及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说错。当然,猜想必须具备一定的猜测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由于有的学生猜想的方向不对,猜想抓不住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猜想的度,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所有的猜想都要进行探究,对于一些无意义的猜想,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保留有意义的猜想开展研究。

篇(5)

“三单・六步”导学是以预习单、活动单、检测单(简称三单)组成的导学单为载体,按“辅助定向”“自学检测”“质疑释疑”“活动探究”“精讲点拨”“反馈提升”六个步骤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导学”方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1.三单

三单指预习单、活动单、检测单,每节课的导学案都由三单相加组成。预习单是教师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案,它侧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预习单一般由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内容和自学检测题组成。活动单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围绕一个主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生成新知,以增长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所创设的,具有关联性、递进性的系列活动方案,它侧重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活动单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活动目标、活动方案等内容。检测单是在导学案的最后由教师设置的一些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测学习效果的练习题。

2.六步

六步是具体的操作步骤,一般包含“辅助定向”“自学检测”“质疑释疑”“活动探究”“精讲点拨”“反馈提升”等六个步骤。其中前三个步骤用于解决预习单上的基础知识,“活动探究”和“精讲点拨”两步骤用于解决活动单上重点难点知识,“反馈提升”是应用检测单达到检测巩固知识的目的。

3.导学

“导”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导,指教师在设计预习单、活动单的过程中体现的主导作用;二是引导,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学”包含一切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及科学知识,并形成个体经验的过程。导学就是教师通过质疑释疑、活动探究、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等。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是“三单・六步”导学的基本策略。

二、“三单・六步”导学教学案例

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为例,探索“三单・六步”导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预习单

课题:乙酸

1.学习目标:

(1)知道乙酸物理性质、乙酸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了解乙酸的化学性质,了解酯化反应实验的装置特点并能够独立完成实验。

(2)通过建立乙酸的立体结构模型来学习“(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研究烃的衍生物的程序和方法。体会利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科学结论的过程。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自学指导:

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不会回答的请翻书查阅,并注明页码,结束后学生立即做检测题。

(1)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醋有哪些?

(2)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3)写出乙酸的官能团的名称、结构式、结构简式。

(4)乙酸的物理性质。

(5)酸的通性有哪些?

(6)乙酸的电离方程式。

3.自学检测题

(1)下列关于乙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乙酸分子里含有4个氢原子,所以乙酸不是一元酸

C.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D.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2)下列物质中,能与乙酸发生反应的是()。

①石蕊,②乙醇,③金属铝,④氧化镁,⑤碳酸钙,⑥氢氧化铜。

A.①③④⑤⑥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D.全部

(3)下列物质都能与Na反应放出H2,其产生H2的速率排列正确的是()。

①C2H5OH,②CH3COOH溶液,③NaOH溶液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①>②D.②>③>①

六步

一步:辅助定向。

“辅助定向”环节就是通过精心设计预习单,在预习单中亮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设置自学检测题,为学生的自学定向。

(1)学习目标。只有把目标写准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有方向。

(2)自学指导。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看什么(设置问题,以问题引领自学的重点内容);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时间;明确自学的要求。

(3)检测题。设置1个~3个检测题,检测题力求考查基础,是对学生自学的检测。

二步: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环节即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为保证预习质量,尽量做到预习课堂化),基本解决预习单中的相关问题,自学完毕,立即要求学生做预习检测题(可以让学生上黑板板演),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以利于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三步:质疑释疑。

“质疑释疑”环节是学生将自己自学检测中未解决的或将新生成的问题在合作小组内展示出来,通过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解决,交流学习成果,如果组内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将问题呈现给教师,由教师引导、点拨加以解决。

活动单

活动一:写出乙酸的电离方程式。

活动二: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

1.能使紫色石蕊溶液;

2.乙酸与Mg的反应方程式;

3.乙酸与CuO的反应方程式;

4.乙酸与NaOH的反应方程式;

5.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方程式。

活动三: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探究乙酸乙酯的形成)。图1

1.设计实验装置如图1;

2.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反应方程式:;

酯化反应的概念及反应的机理;

实验思考:(1)导管的作用;

(2)浓硫酸的作用;

(3)试剂加入的顺序;

(4)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5)导管为什么不能插入液面下?

活动四:酯的用途

四步: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活动单”设计的活动方案,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较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并通过自我调控落实教学目标。“活动单”一般由3个~4个活动组成,每一个活动的实施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活动单”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自学。

(2)合作探究:在小组长的统一组织下,在合作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如组内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将问题示于组外进行组间合作探究。

(3)展示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存在的问题,并由教师组织在全班讨论解决。

(4)自我完善:进一步完善学习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活动的效益。

五步: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环节是针对教师“活动探究”环节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测单

检测题1日常生活中可以用食醋除去水垢,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利用了什么原理。

图2检测题2可用如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请填空:

(1)试管a中需加入浓硫酸、乙酸各2 mL,乙醇

3 mL,正确的加入顺序是。

(2)为了防止试管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3)实验中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

(4)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

(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检测题3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不少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分解而变成乳酸。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而得名的。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OHCH3COOH

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乳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

(2)写出乳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乳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乳酸在浓硫酸作用下,两分子相互反应生成环状结构的物质,写出此生成物的结构简式: 。

六步:反馈提升。

“反馈提升”环节即通过完成反馈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三单・六步”导学的实践成效

“三单・六步”导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及内涵的颠覆性变革,该导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定性: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不是“教”;课堂的主体是“生”不是“师”;“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构成了“学习共同体”。

1.教师:由教书匠变为引路人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被当成一个待灌的容器,一只待填的鸭。教师习惯于绝对控制和管理学生,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传道者的位置。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似乎是工厂里整齐划一的“机器零部件”,不再是活生生的人,必须是统一规格,同一型号,否则便是废品、劣质品,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不可能谈身心和谐发展。一部分学生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扭曲、变形,走向通往“差生”的路。新课程的课堂要求教师不能做搬教材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引路人;要求教师必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三单・六步”导学的课堂实现了教师由教书匠到引路人的角色转变。

2.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人们的活动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这样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一个支配者,他往往把人们其余的素质都压制下去,不是这边旺盛的想象力毁坏了知性辛勤得来的果实,就是那一边抽象精神熄灭了那种温暖过我们心灵并点燃过想象力的火焰。”这段话深刻论述了工业中的异化,其实传统教学也催生了“学习的异化”,通俗点说,就是学习者不但感觉不到学习的亲切和快乐,反而感到学习处处与学习者为敌,学习者越学越累,越累越对学习产生厌倦,于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更可怕的是学习的异化使学习者的尊严受到摧残,失去了人的本质力量,在学习中,学生没有感到快乐,而是感到自己逐步被否定,被抛弃,游离于学习之外,最终沦为学习的奴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育不再是为了应试的需要,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人格。让我们借“三单・六步”导学的课改春风,还学生一个

自主学习的晴空。

篇(6)

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面对这个难题,我认为:应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尤其是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该怎么来提高?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1、自主性。2、探究性。3、灵活性。

二、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难点

1、实验设计难。 2、实验完成难。 3、实验分析难。

三、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环节

教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1)确定课题;(2)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预期结果;(5)观察和记录;(6)实验分析;(7)得出结论;(8)修改实验方案;(9)重复实验。以上各环节不一定每个实验都需要,下面介绍一个案例:

(一)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就好像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同时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

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家包饺子时,我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可以分组就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自由讨论,并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列在黑板上。

(二)根据问题创立假说

讨论到此,学生对植物细胞遇到盐后会流出水来的现象归纳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而形成一种假说:“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理由是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和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做菜馅时因为放了盐,菜中的水分大量流失,这与动物红细胞失水很相似。将问题升华为假说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确立,从一个现象可以引出多个问题,那么,我们要探究哪个方面的问题就要立足于一点来展开验证。

(三)根据假设设计思路

假说提出后必须得到验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简要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预期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将班级学生分组,每一组通过组内讨论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以验证假说,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实验方案。经过大家讨论,为了检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一假说,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如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在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大,细胞膨胀。

(四)根据思路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索空间,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然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再根据以上的思路,写出实验设计方案。

(五)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科学的实验要求要有真实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六)根据结果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质疑和不同的观点,通过交流共享实验信息,获取更好的实验材料和装置,更易操作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步骤,从而建立新的模型,为进一步探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实验结果的前题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共享成果,互相质疑。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探究方案: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

以上六个环节可以解释如下:

(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与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评价这些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乎实验的解释,形成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开展探究性实验从整体上应体现上述六个环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一般课型特征。但是,也不能把这些环节绝对化。例如,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得出实验结论,这三个环节之间有着前后关联关系,若实验方案的设计存在某些失误,就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得到错误的结论。这样的话,教师也不能指责学生,因为学生已经努力参与了实验过程,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骆俊荣.《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型建构和实践》、《理科教学探索》.2005年5期

篇(7)

一、问题提出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及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均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对于广大一线老师来说已不陌生,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出现了一个耀眼的名词:科学探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概念。[1]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召开多次会议,要求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科中开展科学探究学习。[2]

地理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自然地理科学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体验地理研究过程,尝试解决地理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3]

“科学探究”在国内还是较为前沿的课题,近年来国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等从理论视角进行研究,而从理论运用到实践,还鲜有人涉及。[4]本课题以地球科学探究为例,研究内容涉及《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两个主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七个基本模式。国内外对“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只局限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等或对某一方面(地球仪、地球运动)的研究,如此全面的、系统的探究活动设计,还不曾有人研究。其中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我们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为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2012学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学生做实验对比。

(二)实施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设计科学探究方案。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开展探究活动。

3.用统计法检验活动效果。

(三)实施计划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通过科普讲座、到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进行参观等活动,丰富师生的科普知识,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利用每周三第八节课外活动,实施地球科学探究活动、科技节展示活动,宣传和展示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实验班级,开展地球科学探究活动,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引进课堂学习,并通过学校和区级公开课,推广和检验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形成一套适应当地资源和本校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并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施方案。

1.选取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自然地理,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的必备活动,是初中地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抽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年教学经验证明光靠老师讲、课件和教具演示,效果不理想。需要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和相关活动设计指导。但是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缺乏相关活动设计指导,只有一个活动“制作地球仪”,过于简单和枯燥。[5]而且目前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

2.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本课题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为两个主题、四个活动,配备操作简单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研制简易教学用具,设计《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等,见下表。

三、研究的成果

(一)《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

旧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探究活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地球仪,另一个是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

新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在原来基础上有如下创新和改造:

1.改造探究材料。新器材包括自制地球仪、《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变化演示盘》、《公转动态示意图》等。

2.删除无关内容。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删掉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活动(应该放在下一节探究地图活动中)。

3.增加探究活动。新的探究活动有两个主题、四个活动,主题一:认识地球仪(活动1―画经纬线,标注经纬度;活动2―制作地球仪);主题二:探究地球运动(活动1―探究地球自转;活动2―探究地球公转)。

4.增加有效指引。原有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只有简单的说明,没有有效的活动指引,增加《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

笔者负责2011年海珠区科普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于2013年已通过验收和结题。

(二)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并开发相关案例。

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6]

四、结果评析

在2012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利用《活动检测》做前测和后测,结果如下:满分100分,前测平均分为56.9分,后测是87.3分,有明显差异。结果分析:初二、初三学生已在初一地理学过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对于抽象的知识,如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基本遗忘,所以前测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完成地球科学探究过程后,再做《活动检测》,成绩理想,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

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入学学生做实验对比,实验班15、17班,对比班11、13班,这四个班学习能力等基本没差异,在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11、13班按常规教学,15、17班采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最后进行《活动检测》,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检测结果分析如下:从总分看:实验班15、17班平均分为:84.5分,对比班11、13班平均分为:68.9分,分差15.6分,存在显著差异。从检测内容分析:基础题:一、二、三、四、五、八题差异不大,而较难或抽象的题目:六、七、九、十、十一题分差较大,进一步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是有效的,能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不足与展望

(一)学校硬件和软件的添置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一定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实施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课题组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实践和总结,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四)学生的成果比较难以体现。除了反映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调查报告外,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思路已基本清晰,轮廓初显。前面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需延续,我们一定会克难奋进,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2]顾绍琴.中学地理科学探究活动研究.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夏志芳,张建珍主编.地理案例教学论[M].2011.12,第六章自然地理教学:在探究中弘扬科学精神.

[4]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篇(8)

一、“六环节”教学法的含义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六环节”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学习品质的一种教学法。

对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六环节”教学法,首先要理解“自主”和“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意义。“自主”就是学生自我做主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还意味着对人的能力、潜质与个性的信任,意味着对人的自由选择和各种发展可能性的尊重与期待。“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学习。自主学习意味着对适合每个学生可能的最优学习方式的期待。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条件,自主也是教学过程的目标。

自主学习要体现以下的特点: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学生积极发展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而非简单地获得认知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和调适。通过符合教学过程逻辑和学生认识逻辑的层层递进的六个步骤,“六环节”教学法使“学”“导”“练”得到有效的整合和落实。

二、“六环节”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六环节”教学法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检测和拓展小结。

1.明确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前提。从学生的角度叙述“三维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要求的体现,长期坚持提示学习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明确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开始和前提。教师要注意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和思维特点,确定三维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基础。教师将学生现有发展区的基础知识作自学处理,如填空、知识连线、填补结构图等,可指导学生将问题或想法随时记录,以备课堂讨论。教师要注意设计自主学习题目、内容、用时、方法和学习要求。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重点。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且需要分工讨论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设为活动探究题目。合作探究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用时最多,是新课程强调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最集中的体现,是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环节,学生有效发挥最大潜能的环节。

各小组可指定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包查找资料、有序组织问题,以备组与组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记录学生学习时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小组要做好任务分工和成果汇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加入到合作学习中。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质疑小组,并提出质疑要求,如,质疑的问题须符合地理学原理规律;打断同学发言质疑时要有礼貌等。教师要注意合作学习内容和题目的设定、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合作学习的调控。

4.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提升。教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处理,强调章节的重、难点。在精讲点拨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理解不深和遗漏知识点等进行讲解、剖析,促使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体验等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精讲点拨是提升环节,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提炼和概括,进一步确立这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注意精讲点拨的时机和用时,提高精讲点拨的效果。

5.练习检测。

练习检测是夯实。练习检测以巩固这节课新授知识为主,属于夯实环节。练习检测题以5~8题为宜,可以当堂反馈,将问题及时汇总、讲解。教师要注意各梯度题目的选取量和有效评价的策略、方法。

6.拓展小结。

拓展小结是延伸。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及思维的延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布置开放性作业,为学生设计有趣、生动的作业,吸引学生课下进行继续研究。教师应注意拓展小结的形式和用时。

三、实施“六环节”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构开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自主学习者。课前开放,自主预习;课中开放,学生自主阅读,促进发展;课后开放,自主作业。二是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读书、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知识规律。三是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四是精讲点拨要注意内容的选取,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增强训练的实效性,减少无效教学。五是教师必须在关注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在起始年级开展收集学法、交流学法、研究学法、推广学法的活动。

四、实施“六环节”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中学地理“六环节”教学法在我所任教的班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和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在概念、原理、规律的生成上研究教法和学法,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下工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使教学引领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注重调动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六环节”教学法也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总结,以更趋成熟。

专家评介:

王晶老师带领天津一中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有多年。他们一直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深化实践。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多学校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需要教师基于学科特点进行具体的教学方式改革。王晶老师和她的团队设计并实践应用的“六环节”教学法就是地理学科的尝试。这六个环节不仅考虑了三维目标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而且各教学步骤有意识地选用学习保持率高的方法,如小组讨论、做中学、学以致用等。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有可能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如何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何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如何让知识学习的过程能够同时成为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这些问题需要王晶老师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陈雨亭)

王晶:开展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地理价值观

本刊记者 张 嵘 ■王 晶

请您谈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掌握学习。自主学习能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您认为还有哪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

■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运用知识与创新的能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思维能力、言语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质疑能力、变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自我监控中实现,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是诸多能力培养的前提。

请您谈谈学校近期的研究课题、教学改革成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39-01

实验是高中生物科学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帮助很大【1】。生物实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具备良好的实验态度,为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本文就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进行探讨。

1.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1.1开放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开放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查阅资料,分析探究的知识,并拟定实验方案【2】。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能提高教学效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针对某个方面进行实验,之后进行分析与讨论,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1.2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可以称为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启发思维的问题,在探究问题时能扩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是将生物实验中的观察类、验证类实验转化为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般采用的是部分探究方式展开实验,比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检测"的实验中,教材中采用的是苹果或梨,并提供酒精灯、载玻片和滴管等来解决水浴问题,通过教师启发,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生物实验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为构建高效生物实验课题奠定基础。

1.3"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方法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探究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三环"指的是探究问题、探究过程和探究评价。"六步"指的是教师操作的六个步骤:通过信息创设情境、指导设计筛选方案、辅导实验操作难点、纠正错误指导总结、激励评价实践探究、反思升华拓展试验。学生也需要进行六个步骤的操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的实验设计、自主实验获取数据、讨论分析推导结论、交流互评展示成果、再次提出问题延伸探究。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具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这一模式展开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际应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创设情景,能够使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主动参与到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3】。

比如,在高中生物"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设计一个小实验:准备两个小烧杯,一个烧杯中装有热水,另一烧杯内装有自来水,之后再两个烧杯内各加入一朵小红花。这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说出该实验说出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是热水使细胞破裂、从而使里面的物质流出来……"这种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

2.2问题式实验教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此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探究【4】。在这种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提出问题,接着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假设,收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验证,最终解决问题。问题式实验教学主要是以班级为主展开教学,当前问题实验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走向多元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也得到不断推进,高效的实验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教W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三环六步"等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有效激发可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探究,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智勇,罗金,刘巧平,等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8:72-74.

篇(10)

教学思路: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并且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对于酶的催化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都离不开酶。但酶与其他化学催化剂有何区别?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酶?为突破这部分的重点、难点知识,我将高二生物学新课程必修一“酶催化作用”安排为探索实验教学。

通过组织实验探究性实验、合作学习、最后概括提高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加感性、理性认识,克服对抽象知识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将高二1班学生分为六个组,每组8~10人。实验材料准备: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安排分组实验的试管等用具。

二、教师引入(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做准备)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细胞代谢的概念

举例:细胞中有害物质——过氧化氢的反应

三、新课开展

实验一:分析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特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把实验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属于探究实验),条理清晰,可以做到快速、准确。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组织讨论,填写如下表格内容:

请学生发表意见比较试管1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

(教师插入:自变量的解释,实验中只有温度是改变的,其余因素都没有变化,自变量是造成现象差异的主要原因。这种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试管1是对照组,试管2是实验组。

学生概括总结得出: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度。过氧化氢的分解需要能量

引出活化能的概念——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需要的能量。

实验二:

实验目的:分析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对H2O2分解的影响。

1.教师引导:新鲜肝脏中有较多的H2O2酶。

2.学生根据表格要求继续自主探究性分组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将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引导(加深对对照实验的理解): 。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这是不是一组对照实验? 。

试管3是对照组,试管4、5是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学生填写实验现象后,进行讨论:

讨论一:试管3和试管4未-经加热,也能产生大量气泡,这说明了:

讨论二:比较试管3和试管4,试管 反应速率更快,这说明了:

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性试验,比较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概括得出: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生物催化剂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学反思: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8-004-04

引 言

新课程改革之后,中学英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国内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继而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

开展研究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检索国内外名校的一些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和有关教学方式方面的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素材。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及这些理念方式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影响。

(一)美国道尔顿中学

道尔顿学校是一所美国著名的私立学校,因其秉承海伦・帕克赫斯特的教育理念而享誉国际。道尔顿学校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声名远播,被《时代》周刊盛赞为“哈佛熔炉”。这所美国素质教育的典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了高度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意志力,创造了连续 20多年其毕业生全部被哈佛、耶鲁等名校录取的奇迹。

道尔顿学校所遵循的办学理念是自由与合作。所谓自由,是指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速度等;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到月底,学生应该完成老师布置的每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并在显示学习进程的卡片上标出完成任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进步情况。所谓合作,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与他人共处的能力。这种合作既包括同学间的也包括和教师间的。

美国绝大多数中学每堂课为40分钟,每天的课程到2:40结束。美国学生一天的生活跟中国学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2:40之后所进行的事情。在校的每个学生每天都必须参加2个小时的体育训练。学校里有各式各样体育活动队,比如说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美式橄榄球队,曲棍球队,游泳队等等。

当被问到美国基础教育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时,全美最好的教育家Henry Levin教授的回答是:“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中国课程改革的进行,国内也涌现除了一批课改名校。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山西的新绛中学等。

(二)山东杜郎口中学

1998年春,杜郎口中学初三年级一个曾经有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11名学生。学校以“乱”著称,准备撤并。但是以校长崔其升为首的领导班子,穷则思变,顺应课改的潮流,进行了破釜沉舟式的变革。最终,学校改变了双差,成为了“东方明珠”,并逐步形成了杜郎口中学校园文化理念: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宗旨: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课堂主题: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等。

1. 四项文化

(1)10+35模式

教师讲课不得超过10分钟,其余35分钟还给学生。

(2)新课堂评价模式

由评价老师改为评价学生。主要指标五个:学生情绪是否高涨,参与人数多少,活动形式趣味性,学生表现优劣,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并将这五项内容作为评价老师的指标。

(3)小组合作

每个班分为六个组,组内有优、中、差三个层次。由组织负责,好的带中的,中的带差的,共同成长,争取不让一个掉队。

(4)336自主教学模式,即“三个特点,三个课型,六个步骤”

三个特点:大容量,立体式、快节奏

三个课型: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

六个步骤,指展示课的课型的六个步骤:1) 预习交流,提出目标;2) 口头分配任务;3) 分组合作、完成任务;4) 展现提升;5) 穿插巩固;6) 达标测试。

(三)江苏杨思中学

校训:真善美;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校风:求实创新;教风:热爱尊重,科学引导;学风:自主合作,勤奋探究。

学校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仅仅几分钟,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的过程,从而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山西新绛中学

学校全面推行以“学案课堂”为核心的课堂改革,并总结归纳出师生“导与学”,即教师注重“编、验、点、导”,学生力行“学、做、展、悟”,把课堂分为四种类型,即自主课、展示课、训练课和反思课。丰富的课堂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半天的自主学习给了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展示的舞台使学生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以上名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我们创建新型科学的英语学科教学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文献资料。但只有这些个体研究是不够的,我们的学科教学方式必须是建立在学校传统和国家课改理念的基础上,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并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与研究

在推进学科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就确立了学科教学方式的方向、理念、原则、教学方式等。

(一)方向

素质教育与科学应试。

(二)理念

以人文本理念,自主学习理念,合作探究理念,全员关注理念。

(三)原则

用中学原则,任务驱动原则,多元互动原则,宽松民主原则,过程关注原则。

(四)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探究发现教学,高效输入教学等教学方式。

(五)理想英语学科文化的特点

先进性,特色性,求异性,动态性,概括性。

(六)不同课型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核心内容

下面以“阅读课教学方式”为例进行展示,以供研讨。

阅读课教学方式与案例研究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1.为获取信息而阅读(Reading for information);

2.为学习语言知识而阅读(Reading for linguistic knowledge);

3.为掌握阅读技能而阅读(Reading for reading skills)

(二)基本过程

1.阅读前 (Pre―reading)

1)做与阅读有关的背景介绍,或者由学生说出与阅读有关的话题;

2)导入一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单词(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

3)根据文章的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

4)给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

2. 阅读中 (While-reading)

(1) Skimming

快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中心思想(main idea),段落结构(structure)。

1)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2) How many parts are there in this article?

3) What is the text about?

4) Match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2) Scanning

给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等基本事实的问题。

例如: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3) Careful Reading(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并且要求分段进行阅读。

3. 阅读后 (Post-reading)

(1)讲解语言要点。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分析、解释新语言现象。同时,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

注意知识点要点到为止,不要拓展,不要联想。

(2)做语言知识练习。但需要注意的是,非课标要求的项目不益做过多的练习。(以上两步不要超过10分钟)

(三)语言运用

围绕课文展开各种形式的口头,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效与课文有关的话题等。

(四)教师角色

鼓励Encourage;

启发Inspire;

引导Leading / Introduce;

帮助Help students;

监控Monitor;

参与Participate;

反馈Give feedback;

评价Evaluate。

三、创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在新课改理念之下生成并创新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还以阅读课为例,经过这样整体阅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语境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应试的技能。

例如:做与阅读有关的背景介绍,或者由学生说出与阅读有关的话题,培养了学生听、说的交际能力;导入一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单词(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培养了学生的猜词能力;根据文章的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培养了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测的能力;给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阅读中(While-reading)的Scanning环节中,更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速读、略读与跳读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阅读后的语言运用环节,不仅要求学生拔高和拓展课文内容,更是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检测与培养。

结束语

由此看来,课程改革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将改革理念进一步转化为合理、科学而又高效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所以教师们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大家进一步跟进研究,发挥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把改革向纵深推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 立.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 和学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