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社团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社团是志趣相近的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和满足个人兴致爱好需求、自行组成的学生组织。适应教育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是高校社团的基本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兴趣及所学专业自愿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能较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社团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中社团可谓五花八门,有篮球协会、动漫社、摄影协会、伯牙艺术团、轮滑协会、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创业实践协会、会计学会、ERP沙盘协会、等等,分别包含了专业型的、艺术型的、文体型的、还有志愿型的等其他类型社团。通过加入这些社团的学习与交流可以让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交能力
学生社团是由有思想、爱好、志趣等相近的学生组成。在不同专业的社团中,可以接触不同的学生、与不同的人共同处事,增进了学生的社交范围;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涉及场地、费用、人员等一系列问题,会逐渐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大学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责任心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获得成功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一种工作品质。作为社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社团干部不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而且要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是一种为社团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这种既享受权利又承担一定的责任,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责任感。
二、社团的管理
大学社团的生命力怎么样,取决于社团的活动是否有创新性,是否有育人的意义,取决于社团的团队建设也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机制和管理。如果社团活动每次都只注重表面,虎头蛇尾,再加上社团自身管理不到位的话,最终只会昙花一现,社团的生命力是很难得以延续的。
(一)丰富活动的形势与内容
社团活动是社团的灵魂,所以一个高校社团想要长盛不衰的发展下去,那么社团开展的活动形式就要多样化,活动内容需要推陈出新且具有一定创新性。很多社团夭折的原因不是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就是形式过于老套。所以为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又要吸引他们的眼球,就需要更创新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容。根据自己社团的特色,内容上可以从单一的理论学习到讨论一些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从形式上可以从知识竞赛到辩论赛或者以主题晚会的形式呈现,把学习和娱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去。比如讲座、参观、访问、创新制作、表演、社区服务、沙龙、演讲、竞赛等。
(二)加强管理社团骨干队伍建设
好的活动需要有能力的团队去运行。“铁打的银盘流水的兵”社团的骨干往往是一届一换,所以如果没有优秀的接班人来接管,社团的发展会受到抑制,甚至出现滑坡。所以在社团招新的时候,就有必要选拔一些储备干部,并对他们进行一些只对性的训练,比如撰写活动策划;参加社团内部以社会热点为题目的辩论会;举办社团主题晚会;拉赞助等等。让他们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提高,以便在换届时顺利地接管社团工作,让社团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首先明确社团属团委领导,并服从社联的管理。社团在团委的统一管理下,形成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定时对社团进行总体的评价和反馈。此外,团委应该为社团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有了固定的活动阵地和经费来源,社团活动就能有序的开展下去。由于有些社团专业性很强,靠社联专派的老师对社团发展的前瞻性和活动的创新性难以把握,这样社团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发展,所以要聘请一些即有专业背景的又有责任心的教师或专家,对社团进行指导和建设。通过他们专业优势帮助社团提炼特色,打造经典,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让社团的生命之花长久绽放。与此同时,高校应重点扶持一些举办比较成功的社团,并设立激励机制,对社团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应予以奖励。
三、结语
如今社团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生实现自我、展现自我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塑造人格体系的平台。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加强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对培养新世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高校艺术社团,因其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而备受学生的喜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参与艺术社团,也成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展现自我风采、提高个人素质的活动方式。
一、艺术社团的功能
艺术社团是以兴趣爱好或特长为结合点自发组织的学生团体,除具备一般社团共有的示范功能、社会化功能之外,艺术社团还具有审美功能、想象功能和创新功能。
(一)审美功能
艺术社团的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巨大的审美愉悦。
1、审美教育功能。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广大成员不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广大成员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实践上找到榜样,在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上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从而引导广大成员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审美愉悦功能。艺术欣赏活动令人赏心悦目,可以使人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并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艺术社团通过组织或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广大社团成员获得精神放松和审美愉悦,有利于广大成员形成乐观的心态、健康的心境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不仅博学而且积极乐观的人。
(二)想象功能
想象是一切艺术活动存在的前提,想象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一切艺术形式均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想象的产物。艺术社团通过开展音乐鉴赏、美术作品展等诸多活动,使社团成员在欣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并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去解读作品。同样,艺术社团举办的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美术创作等艺术创作活动,其各种艺术作品的产生也是充分调动社团成员想象力的结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产生众多艺术作品,诗歌、绘画、话剧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创作者想象力与生活经历相结合的体现和结晶。可见,无论是欣赏艺术作品,还是创作艺术作品,想象力都是贯穿其中的,甚至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也是彼此想象力之间的碰撞。
(三)创新功能
在艺术鉴赏、艺术交流、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对社团成员创造力的培养。在各种艺术鉴赏活动中,每个社团成员因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会脱离艺术作品本身的单一的固定形象重新生成“自己”的独特艺术形象,这就是鉴赏者二次创新的结果。在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交流往往产生碰撞的火花,火花产生矛盾,矛盾引发思考,思考产生新的创造。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创作主体把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作品之中的过程,而只有当创作者调动他的创造力时,才可能生产出优秀的感人的艺术作品。
二、艺术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活动内容方面
素质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提出的。应试教育过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人。其中“全面”是指做人和成才的基本素质要全面,包括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科学文化素质、审美能力、身心健康等。艺术社团通过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达到普及艺术基本知识、提高成员的艺术修养、陶冶成员的情操、培养成员完美人格的目标。艺术社团这一目标不仅与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相吻合,而且是素质教育目标中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人生充满情感的人,才有可能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二)功能目标方面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艺术社团的审美功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有利于成员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艺术创作中,作品的创作是以创作者丰富的现实生活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脱离创作者的自身实践和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只可能是苍白的、空洞的。同样,在艺术鉴赏过程中,艺术审美中美感的获得,是以鉴赏者具备的丰富现实生活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前提的,没有丰富的实践和生活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可见,不管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是艺术作品的鉴赏,都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所开展的各项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其成员的实践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艺术社团所具备的想象功能与创造功能更是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精神完全吻合,想象力是一切创造的源泉,艺术社团的创新功能对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同样艺术社团所具备的审美功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团成员的主观情感,有利于促进社团成员个性健康发展。可见,高校艺术社团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象方法方面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发展。在高校各类学生团体中,没有哪一类团体能像艺术社团那样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高校学生社团中,艺术社团数量最多、生命力最顽强、成员参与面最广,不分系别、年级、性别,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艺术社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抒感、塑造自我的平台。艺术社团参与对象的广泛性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完全吻合。与传统应试教育的机械化、填充式和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不同,素质教育在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而艺术社团教育成员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这正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精神完全契合。
三、艺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目前高校艺术社团的发展来看,艺术社团同其他类型学生社团一样,还处于自发生存的状态,社团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还缺乏连贯性和计划性。在社团内部存在有成员入社动机不一、成员素质不齐、社团活动层次不高、社团组织松散等问题;在社团外部环境中,存在高校对学生社团重视不够、指导不力、投入不足、社团缺乏政策保障和有效支持等问题。本文就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全面化
充分认识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真正理解艺术社团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要正视艺术社团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把社团的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管理人员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更要从实际行动中去鼓励、扶持艺术社团的发展,促进艺术社团的繁荣。学校要将艺术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并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中,把艺术社团活动计入素质学分,鼓励更多学生参加艺术社团,使艺术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要考虑到艺术社团类型的全面性,不能让社团类型太单一。
(二)指导专业化
提高艺术社团活动的层次,建设精品社团,指导教师的专业性是社团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在全校明确指导教师参与社团的相关规定;在制度上让专业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有保障,如把专业教师指导社团与评优、职称评审、工作量等挂钩,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保证有一支热心学生工作、业务水平较高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让艺术社团能得到长期的良性发展。此外,构建以专家学者、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及时掌握艺术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把握艺术社团发展的规律,关注和研究艺术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艺术社团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努力为艺术社团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三)制度化
一是在制度上完善社团管理。进一步健全艺术社团管理办法,督促和指导各社团制定或修正相应的章程;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拓展和丰富艺术社团活动的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艺术社团自主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同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注册管理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评比表彰制度,建立社团评审制度,开展社团评优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参与艺术社团活动情况的评价体系,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结合,并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评价体系,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二是学校在制度上保证,规定每一个在校学生必须参加一种类型的艺术社团并且参与其中组织的相关活动,否则不能予以毕业。那样才有可能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这同时也是对统一全面化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谭瑾.试析社团建设与高校建设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3).
3、董来国.文学社团活动与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J].教研天地,2001(5).
2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理论阐述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其一,计划是指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章程或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就实制定出社团发展总体规划和详实具体的分活动计划。其二,关于组织,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团的组织结构,清晰并完善社团的职能部门,形成稳定合理的内部关系;二是社团的活动组织,主要表现为开展方式、次数、场地器材、社团会员及工作人员的安排等。其三“,指挥”在宏观的层面上讲是高校相关领导对于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整体把控及规划,充当一个掌舵人的角色;在微观的层面上讲是一个社团的直接负责人或社团干部,以自身能力及可调动的种种资源来对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其四,“协调”是指在整个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统筹与调动,使得社团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其五,社团的控制主要是指对于社团的管理监控,具体主要体现为经费保障、活动效果等多方面的调控。
3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以会员为本”的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社团体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集体活动,由于学生自身锻炼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安排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当会员在满足了自身的安全需求后,便会希望得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意愿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增强个人信心,进而达到在社团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据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或体育社团负责人来设定,由社团干部进行组织与实施,很少由学生自己依据自身意愿提出活动方案而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起初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对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却大打折扣。社团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会员的学生,缺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低的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活动效果的,当然也达不到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
3.2管理模式不明,职责不清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有学校团委负责,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团委及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体育社团不同于其他类社团,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竞赛等方面,更需要体育部的指导、支持与协助。由团委及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容易因为两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甚至于是缺乏管理,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活动组织都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
3.3忽视社团的反馈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判断一个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会员对于所参加社团活动的反馈、社团干部对于社团自身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该社团的认识与考核。然而,很多高校体育社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而较少涉及活动后期的意见反馈和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激励作用;较多沉迷于自身发展、固步自封,而缺乏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从学生层面上讲,只有少数社团设立专门的会员意见反馈与监督渠道,更鲜少有社团会真正依据会员的意见而结合社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改进与完善。从社团负责人的层面上讲,社团负责人较多注重自己在任期间的短期成绩,而较少考虑到社团的长远计划。社团负责人的换届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很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体育社团的监督和评比条例,使得社团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活动依据及目标追求,忽视了评优、监督活动所能带来的社团之间的激励效应,各体育社团看不到其他同类社团的优缺点,无法相互学习与补足。
4建议
4.1注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体育社团评比标准,且依据这一标准,对校内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评选,对于发展较好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注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等外在行为化为体育社团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完善社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社团申请成立的程序、每个社团按照章程的活动实施及建立专门的会员反馈意见的渠道等。
4.2做好社团干部的培训,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
社团干部作为社团骨干人员及活动组织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做好交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批判地继承前任负责人的工作计划与要求,避免重复劳动和多走弯路。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强化指导教师的正确认识,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任务及要求,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次数,使得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颇有收益。
一、高校社团管理现状
1.从社团在高校面临的环境来看。目前,我国一般高校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社团。根据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在校学生参加过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其中78%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频率是每周1~2次[1]。由此可见社团活动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中。高校中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高校社团的管理机制却相对滞后很多,导致社团质量参差不齐。高校社团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社团的全体组织作为学校社团联合会由学生会统一管理,这是全国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模式;另一种是社团单独成立自己的办公室或者是由学校社团联合会独立自治,与学生会没有任何联系。两者各有利弊,前者造成社团的能动性不足,又受学生会的制约,不利于社团自身的发展;后者虽然可以调动社团的积极性,但是没有正规的监管部门,往往造成社团管理混乱,且两种管理模式都不能向社团提供充足的资金。因此,社团有必要向社会汲取经验,学习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使社团更加规范化,正规化。
2.从社团内部自身发展来看,社团管理混乱、资金不足、账目不清、人员松懈制约了社团自身的发展,一大部分社团更是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导致高校社团的质量普遍较低。
1)管理混乱,组织机构不健全
高校社团种类繁多,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团管理的需求,加上通常高校社团成立的的条件又相对较低,这就使管理工作更加困难了。目前的高校社团普遍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社员活动红红火火,但是管理上特别是资金的使用和人员的任用上有很多纰漏;另一种就是名存实亡的社团,只是在学生会或学校社团联合会中注册在案,没有实质性的活动。这就犹如一个企业,要么根本没有能力生产,要么有生产力,管理又跟不上,结果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因此,社团的管理要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分工明确,规范制度。
2)资金不足,账目不清
据调查显示,有68.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社团经费的账目明细完全不清楚;在对造成社员对社团经费去向不明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33.2%的受访者认为社团经费被社团管理人员据为己有,有52.0%的受访者则认为学校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给社员去了解这些经费的来龙去脉。而当问到高校社团是否应该收社费,一学期收多少社费较合理时,有高达52.9%的受访者认为不应该收社费[1]。从这些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社团的的资金来源比较少。除了从学校发放的一些固定经费和一些社团收取少许社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这使得社团的资金明显不足,限制了社团举办活动的规模和种类,而账目不清,甚至一些社团管理者中饱私囊,私吞社团经费,这给本来就资金运转不畅的社团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就如同一个企业没有强大的资金流,就无法确保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而管理层的腐败更使企业寸步难行。
3)人员松懈,社员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薄弱
由于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和无强求性,大部分社员不能确保每次活动都出席,这使社团人员流动很大,从而导致许多社员没有真正融入到社团中来,起初的兴趣和爱好也因时间的过滤而锐减、消失。因此社员对社团举办的的各种活动参与和关注的程度不够,甚至到后来漠不关心。
4)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
高校中社团与社团之间由于处于一种互不威胁的关系,所以大部分社团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认为社团经营的好坏都与社团自身的存在没有关系,只是在注册社员的数目上有所区别。这样往往造成高校社团缺乏活力,社团自身不求发展,也没有与其他社团进行沟通交流,导致了信息的无法流通、合作的无法开展、经验的无法共享、安排的无法统一,缺乏稳定性。
二、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的内涵
高校社团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以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2]。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3]。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社团和企业之间有很很多共同之处。两者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运作、独立核算和管理,通过提供服务来满足社员和顾客的需求。因此,社团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来改善社团的管理现状。也就是说,我们把高校里的每一个社团看作每一个企业,把社团的活动看是企业的产品或是企业提供的服务,而社团的组织者们就是这个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他们通过举办活动,承接演出等方式获取利润,并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使社团像企业一样便于经营和管理。
三、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1.社团内部结构
社团的内部结构需要经过部分的改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将社团作为一个完整的企业来看。每学年初,学校提供广大学生注册新社团的机会。社团至少5人以上,上交社团发展计划书,一经批准,社团就能得到300元的“本金”,除此以外校方将不再对社团的活动经费报销。此后,我们就可以把每个社团看做一个独立的企业了。在社团中的每个管理人员都可以与企业高层一一对应[4]。
社团结构如下图所示:
社长和副社长分别是企业的经理和副经理,下设财务部、市场部、人事部(依据自身社团人数和规模进行调整)。各个部门人员的选择可以结合学生自身专业,这样既有利于社团的管理,也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侧面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
社长:主管财务部和人事部。负责掌管社团的发展方向和运营决策权。
副社长:主管市场部和后勤部。负责社团日常活动的管理和安排。
财务部:主要选择会计学学生、或有一定会计学知识的同学。需将每次活动的账目如实记录,学期末制作成会计报表上交。
市场部:不计专业,能者居之。主要负责洽谈校外企业、单位的赞助或承接项目,以及在校内开展活动。
人事部:主要选择人力资源系学生。负责每学年的招新、面试,以及社团人员管理。
每学年初,社团将进行招新活动。招新分为两个部分。一、针对有意愿加入社团管理层的学生。届时,社团人事部将对他们进行面试,择优录取,以此来填补应届毕业生离校后留下的职位空缺,也能为社团带来新鲜的血液,保持社团的长久活力。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提前感受、熟悉求职的氛围。二、针对仅想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在今后的社团运营中将诠释消费者的角色(这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社团可以来者不拒,并结合实际情况收取一部分社费。经调查显示虽然学校禁止收取社费,但依然有47.3%的同学认为可以接受社团收取一定社费。其中73.3%的学生认为5―10元比较合适[1]。
2.社团运营
为了社团的良性发展,规范的管理模式、稳定的经费来源都是至关重要的。
1)管理模式
参考企业管理方法,我们认为社团应当适当应用现代化管理模式。
首先,社团应当实行制度化管理。将社团的运营细则、奖惩方法等书面化,
形成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一切按章程行事,将管理量化。避免一些社团光凭社团成员的兴趣、热情在维持[3]。
其次,社团应当适当运用亲情化管理。学生大都因共同的情趣爱好相聚在同一个社团,寻找志同道合的知音。因此管理者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发挥这一特色,在社团中营造和谐、温情的氛围,给社员家的感觉,以此增加社团核心凝聚力。
最后,社团应当引入品牌管理的理念,创造品牌效应,为社团谋求长期、稳定的影响和效益。
2)盈利模式
在以往的社团管理中,68.2%的学生对经费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漠不关心,因为它仅仅用作于社团集体活动,而在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中,盈利则作为社团的利润,其中一部分将作为工资直接发放给管理层,其余留作社团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管理层的直接利益及社团的发展速度,稳定的经济收益是社团发展壮大的基础。
在校内,社团定期的活动依然对所有社员免费开放,除此之外,社团可根据自身特色开设教学课程或举办活动,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费用,以此盈利。课程与活动即是社团的产品或服务,而所有参与的学生则是消费者。市场部人员需要针对市场进行调研,结合市场营销策略开发适当的产品进行销售。在校外,社团可以自行与企业单位签订合同,承接项目、活动、商演等,以此盈利。
3.社团监管、奖惩制度
1)监管制度
由校社联作为第三方,监督管理社团的运作。接受学生投诉,及时反馈,依照条例调解社团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维护双方的合理权益;定期开设培训讲座,为社团管理人员提供学习相关管理知识的平台。如有社团资金流出现问题,校社联可根据社团以往的运营情况考虑与其签订合同,予以借款。如全校社团的管理十分完善,则校社联也可考虑对部分运营良好的社团的利润进行“收税”,将税款用作年度奖励的奖金,以此达到收支平衡。但介于实际操作监管困难,需要社团的高度自觉,校社联可根据全校情况实施。
2)奖励制度
每学年末,所有社团财务将社团一年的财务报表上交。由校社联组织,随机抽取10%的社团财务参与进行财务审核,并根据利润占总资产的比例进行排名。第二学年初,将审核的结果及排名公示,一周内接受学生的任何质疑。一周后,校社联召集所有社团代表人举行年度评比颁奖会,对排名前10%的社团进行奖励,给予相应的奖金。
3)惩罚制度
社团在校开办课程或活动时,如有欺诈学生的情况,或受到超过三次投诉属实,将取消参加年度评比的资格。根据年度报表,如社团连续三年亏损,则由校方公示宣告解散。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即是个小社会,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模仿了职场的大环境,这将给校方和学生带来双赢的局面。对校方而言,可以减少在社团方面的财政和人力的支出。而对成为社团管理层学生而言,在社团中可以提前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锻炼自己的管理及交际能力。最后,对所有学生而言,在社团的面试中可以提前感知职场的激烈竞争,提高学生对于就业的危机意识。由此可见,该项目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各高校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高校社团是大学校园里面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高校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组织,在繁荣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大学生个人能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团组织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1]。高校中的不同社团集聚了不同才艺的大学生群体,社团的建立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模式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社团具有一定官僚主义性质,社团缺乏自主性及老师和学校的有力支持,导致社团人员缺乏创造力,社团不够活跃,阻碍了高校社团的健康管理。
一、高校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高校社团的组织者和建立者均为大学生,基于兴趣和爱好的统一,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团队,团队通过学校批准后成立。基于社团的成员均是大学生,因此对社团成员的约束性较小,大学生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社团,致使社团管理出现混乱散漫现象。社团的松散管理模式导致社团成员无法严格约束自己,只注重在兴趣爱好上的提高,造成高校社团无法步入正轨的现状。
2.建立过程困难大
社团活动场地的规划建设、社团成员的招聘及社团的运行经费等方面都是社团建立初期的必经之路,也考验了社团建立者的能力和创造力。首先,社团的成立需要一个适合的活动场地,同时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批准。但事实上由于学校认为社团方案不合理、社团规模较小等原因致使社团申请活动场地的过程一波三折,即使部分社团场地申请通过,也面临着招生的种种困难。
3.社团建设的风险性
高校社团的建立和发展都需经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过程,社团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社团管理层和整体成员的努力和探索。社团成长发展的过程,必定会经历各种失败和风险,基于社团资源的稀缺,俄国社团资金得不到合理地使用,势必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和各种活动的失败,从而造成社团的失败[2]。
二、高校社团管理的创新措施
加拿大的幽默散文家斯蒂芬 利考克在其散文《我见之牛津》中写道:“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大学生周围的生活及环境。所有大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均是靠他自己的智力活动,不是做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面对当今高校社团管理中呈现的严峻形势,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管理模式。
1.加强管理机制建设
第一,社团的管理可通过导师参与的方式完善社团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高校社团的管理者和组织者都是大学生,大学生对于社团的管理和经营是陌生的、缺乏经验的。如果社团管理有导师的参与,必能使社团的管理和发展有较大进步。第二,注重社团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考核。社团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团体方式,要想其稳定快速发展就需要一个优良的管理团队,好的领导才能带领好的队伍。社团管理的选拔可通过自荐或成员选举的方式进行,导师进行把关,选出优秀的、有责任心的社团管理员,从而带动社团的快速发展。
2.以科学发展观带动高校社团建设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引导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高校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加强社团建设的专业性指导。社团由大学生建立,虽然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但其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仍然有限。提高社团的管理水平,首先要使社团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社团的管理和运行需要专业性的指导和带领。加强社团管理的专业指导途径主要有:导师指导的方式、聘请校外专业人员等。第二,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如果社团的建设过程能够融入创新型教育,社团功能才能完美体现。社团可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通过社团鼓励培养大学生创业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能够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还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变当前高校社团管理中的官僚现象
中图分类号:G3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09-01
高校学生社团使校园内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依据兴趣爱好,资源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根据其活动内容又可区分为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类等。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工作体系,使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工作的有力臂膀,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但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1 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目前高校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新生入学之初,社团种类、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社团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长远的发展规划,常常是热闹的开始,冷清的偃旗息鼓,虎头蛇尾的草草结束。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作用,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社团成员的激情。
1.2 品味不高、缺乏亮点
许多学生社团的建立,往往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凭借一时冲动的一腔热情去建立,没有充分考虑到该学生社团的自身建制以及外部环境,更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只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喜欢就建,草率行事,造成许多学生社团品味不高,特色不明,缺乏亮点。
1.3 管理不善、经费不足
许多学生社团管理较为松散,自身活力不够,骨干素质不高,内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缺少理论性指导,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管理混乱,组织松散,缺乏学生社团应有的有序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其次经费缺乏,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使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会员费,但是由于社团多而学校没有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维持社团的正常开展就显得捉襟见肘。
1.4 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
指导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义务的,这是造成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今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高校团委的教师,一人包揽几个甚至几十个,教师的指导力量严重分散,造成指导社团的工作及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也聘请了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性强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是义务的,加之专业教师有其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只能使敷衍了事了。
1.5 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
尽管高校基本上都建有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学生活动的场地。但是面对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多则百个学生社团,场地还是少,不能保证专门的社团如理论学习的或者学术科技的社团开展活动,往往造成的是准备一场活动要排队等候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此外,学生社团缺少应有的设施,乐队乐器不足,摄影协会没有摄影器材等等。
2 解决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社团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阵地;多一个展示舞台,多一批创新堡垒,多一些收益学生。”高校学生社团应该得到各级领导但是重视与关注,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入学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规划中。
2.2 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
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学生社团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方式,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资金投入有限,学生社团可以采取有偿服务、接受捐助、举办培训班、挂靠企、事业单位、社会赞助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的同时,也解决经费问题,同时激励了学生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社团管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和学生社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以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一方面对学生社团的成绩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学生社团的工作热情。
2.4 以学生成才为宗旨,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以参照北京大学的“四个一”模式进行,即要求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关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个本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有一个贤助手。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或者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丰富组织管理才能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可以将教师这方面的业绩类为其评选各项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直接计入其工作量。
2.5 保证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设施
学生社团如果没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其活动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活动中心场所,为学生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另外给出一定空间的办公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作为物质保障,使学生社团成员能够相互交流思想,有效开展工作。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内容
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多数高校中主要是团委负责管理。团委一般下设社团联合会、社团指导工作办公室或社团工作委员会等协助组织管理学生社团。按其管理重心的不同,团委管理模式又分为校团委主导管理模式、院校团委二级管理模式和院团委主导管理模式三种,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审批社团申请和注册
社团管理部门对学生成立社团有明确的条件限制,成立学生社团必须有发起人。学生社团的发起人必须是在校学生,同时规定“学生社团的名称应当与其性质相符,准确反映其宗旨和特征,不得违背校园文明风尚,不得损害公共利益”。除此之外,有意组建学生社团的学生还必须就该社团的宗旨、章程、活动内容、形式和主要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等上报相关部门,并提出书面申请。在得到批准后,成立备委员会,召开筹备会议选举出组织机构,报学校备案之后,才能宣布成立和取得合法地位。社团成立以后,需定期到学校管理部门注册,更新社团相关信息,方便学校对其进行管理。
(二)为社团的运作提供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主要需要包括场地和经费两个方面提供支持。关于场地保障,通常学校提供一定的活动场地,社团需要时提交申请,在获得批准后方可使用。在经费方面,学校在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由学生处或团委负责管理分配,学生社团可申请使用。为规范管理和充分利用社团经费,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
(三)对社团进行监督和考核
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定期对社团考核评估,以了解社团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考核包括四个方面:社团所组织的常规活动和大型活动的数量和活动效果,社团大型活动前的活动策划和活动后的书面总结报告,学期初书面工作计划及学期末书面工作总结,社团联合会和学校其他机构组织的相关社团活动的活动成果等。学校社团管理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对社团及其负责人按适当的方式进行奖励,同时针对在评估中表现不好的社团也会给予一定的惩处措施,并要求其整改。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团管理工作指导思想缺乏整体性
社团管理工作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转变将社团活动的范围停留在“课外活动”的层次,甚至把社团活动和课堂教育割裂开来,把社团活动和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割裂开来,对社团工作认识不清,工作指导思想模糊缺少整体性。
(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制度脱离实际
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充分领悟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特点,规章的制度不能与本校的办学特色想结合,过于注重理论性,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社团及其活动形式和内容规定得过于严格死板,不利于社团活动需要形式多样的需要,很难按照管理付诸实施。社团管理制度大多作为一种象征意义而存在,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并不大,失去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的初衷。
(三)管理制度的指定缺少针对性
社团具有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的社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科技创新类社团依托课堂教育培养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理论研究类社团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讨论思辨,增强成员的公民意识;文体类社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多方面兴趣爱好;志愿服务类社团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成员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社团管理部门很少顾及到不同类别社团的特点,对所有社团采取基本相同的管理方法,缺少工作的针对性,难以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四)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缺少专业性指导
现在大部分高校社团没有指导教师或者得不到指导教师的经常性指导。这主要是因为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义务为社团兼职,由于指导教师自身教学和科研的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团工作中去,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这就导致部分指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学生社团得不到专业性的指导。
三、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措施
(一)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注重整体性、科学性
指导思想决定着社团工作未来发展生命力。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社团工作的本质规律和社团工作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把社团工作和课堂教育相结合,把社团活动和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根本,面向教学和科研,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重点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
社团管理制度既是管理部门的工作指南,也是社团的行动方向,在制度的制定时要充分领悟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社团的发展和高校特色相结合,不过也要注意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相联系,注重研究社团的共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并具体反映到社团管理制度上来。在日常工作中,要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质高效落实社团管理制度。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团管理工作
高校社团的种类众多而且每个社团发展模式和方式不仅相同,需要在管理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团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通过大力扶持理论性学习型社团,科技型社团的建立,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构建社团发展的合理结构和模式。对于思想政治类社团要加强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文体类、志愿服务类社团要采取开放式管理,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对于科技实践类社团要适度放开,给予其分的自,探索产学研结合道路,使其最终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
(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承认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肯定其劳动成果是解决社团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重要方法。在聘请指导教师时,要注意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与社团性质相近,确保有指导教师有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通过评优机制充分调动社团的主动性和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通过完善的制度确保社团每届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高考机制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针对于这种考试机制,大部分高中院校都采取封闭式管理的强压管理方法,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使得,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意识能力较差。所有踩过高考这道独木桥的人都或多或少欠缺一些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升到大学后,这个紧绷束缚一下子打开了。从填鸭式教育猛的转变为自我督促式学习。同时要学习的内容也十分庞杂了起来。这个阶段的学生脱离了高中和家长的双重束缚。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经过大一整整一年的适应,思想上已经相当的麻痹了,通常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的自我,一般不愿意接受正面的帮助教育。这些都是浮躁的表现。这直接造成他们无心学习,增长虚荣和攀比心理。谈恋爱、玩游戏等内容充斥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对他们来讲反倒是可有可无,于是逃课、迟到、早退事件层出不穷。这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普遍在内心上十分的空虚、思想简单而又矛盾。借酒浇愁是这时期学生常有的事情。各种违纪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学校也只能给与各种处分来应对。这些所作所为严重影响到了一个高校的正常运作。
目前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的突出问题,在时代不断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学校不断扩招,并且规模不断加大,但是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流程却没有紧跟时代。由于不断的高校扩招,学生的质量变得参差不齐,且随着各种思潮的涌入,在市场经济大发展和网络普及的社会趋势下,学生的思想变得复杂多变,学生的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同时还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2.学生社团建设有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各种特色学生社团作为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学生社团发展到今天,在各种方面都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综合起来来说有如下积极作用:①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②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③有利于学术氛围的浓厚。所以说,我们不断对学生社团建设进行完善和探索,真正确实的做好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
2.1我们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监控力度,引导其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1)学生生活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最好基地。总的来说,一个完善的社团组织能够成功的收集现阶段学生的思想动态的状况资料。这些资料是非常宝贵的,非常有利于我们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组织更是对良性思想发展和传播有利工具。这些对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都有着莫大的好处。
(2)一个优秀社团的形成能够极大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优秀校园文化对高校建设来说有着巨大的好处。学生社团的成立就可以极大的丰富这些。通过良性的引导更能够形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促进良好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在高校社团开展各种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对于校园文化的内容来说都是莫大的丰富。举个例子来说,近年来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不同形式的社团文化节,这些都非常受到学生的爱戴,浓厚了校园文化。
(3)在学生社团内部有利于学习气氛的集中,进而达到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形成。
2.2与时代同行,开拓创新,科学得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
近年来,传统上高校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已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给我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毫无疑问,在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大前提下,我们要一手抓班级建设完善传统的日常管理和评议制度,更要积极扭转思想,抓好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科学的满足当前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3.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对学生思想上的指导和素质教育的提高
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学生组织,由学生自行组织,自己管理同时参与者又一般拥有共同的爱好。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大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影响着高校学生。
首先来说,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来说,它以对学生服务为目的,有着强大的人心所向。任何一个社团的形成都是逐步成长的过程。高校的社团活动更如青春的火焰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社团又对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现代的一名大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几种素质修养:①政治素质修养;②道德素质修养;③专业素质修养;④人文素质修养;⑤心理素质修养;⑥身体素质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真正成长为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素质教育也是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的。在这其中学生社团的存在有利于这些方面的开展和进行。
4.大学生社团能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脚步
一个大学生社团的成立有着几个要素:①内部成员要有共同的爱好;②要有相似的理想;③要有共同的目标。这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才能通过各项审批程序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从而成立高校社团。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中的活跃度和地位越来越高。无论是从社团的数量还是从参与人数来看都会有着上升的趋势。而且,俨然已经成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第二重要课堂。它对于促进学生提早接触社会,能力社会化,掌握社会规范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能动性作用。涂尔干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年轻一代社会化”。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社团建设,势在必行。
5.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之一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全面优化,全面推进的具体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
学生的心灵和谐发展是未来中国和谐发展的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还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学校在发展硬件和师资力量的同时,也要注重管理思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使学生的管理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实现良性的互动,使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就应当是未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军,陈刚,罗伟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中国高教研究,2000,7:44-45.
[2]成祖松.大学生社会化的概念框架研究.科技信息,2008,11:129.
[3]刘玉泉.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内容集对策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7.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发挥整体实力,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特色与活动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科学文化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通常,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严格审核活动内容,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
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具有一定专业性,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二)高校公益社团的运行要坚持长期化由于个别不规范的公益社团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活动,让收益人对大学生产生浮夸虚荣的不良印象,若活动质量存在折扣,特别是形式化问题严重,更会给公益领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正规的公益社团也面临着社团成员每学年更新换代的问题,致使一些公益项目因接替成员的取向和参与程度等原因而中断。优秀的公益社团对成员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能够持续关注所在公益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三)高校公益社团应积极建立稳定的宣传渠道通过网络、电视、现场展示等途径,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传递社团活动留给社会公众的公益精神,同时也可树立社团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宣传不适当,好事也有可能变坏事。坦然付出,坦然接受,没有施舍与居高临下,也没有受宠若惊或低人一等,这样的公益文化才是培育公益精神的健康土壤。此外,省、市相关单位在给社团评价的时候,不能因为影响力就认可为优秀社团,而要把社团的扎实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作为考量的重要因素,避免挫伤公益社团的积极性,使其走向不做事或少做事、虚假宣传的歧路。
1.研究目的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学校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1]学生体育社团并不是简单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学生组织,不仅要和兄弟社团展开合作或竞争,从校方(团委、体育部门为代表)努力争取经费、场地、技术等方面的资源;还要协调社会组织(如项目协会、赞助单位、媒体等)与社团的互动关系,以获得技术、资金支持和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还面临新会员的流失、骨干会员的培养、技术与文化的传承等诸多现实问题。[2]所谓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是面向实际应用的,即在一定情境中可重复使用的、相对稳定的且能为其它组织所借鉴和模仿的管理理念、机制、手段的组合和综合应用范式。[3]对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引导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促进其健康、有序、科学的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4]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高校的地域分布、社团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从全国28个户外社团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3个社团,通过文献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重点分析社团管理理念、机制、手段的组合和综合应用,总结出利益相关者不同参与程度下社团管理模式及其特点,以及讨论如何建立互动机制和交流平台以实现“善治”的创新管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社团不同发展阶段,利益相关方参与管理的程度不同,主要体现在社团定位、会员依存度、内部管理制度、外部互动等方面。由此归纳出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内向型大众化管理,外向型精英式管理,互动型规范化管理,和走向“善治”的创新管理模式。
3.1内向型大众化管理
西南交通大学的磐石社(简称磐石)成立初期只有10人左右,3年会员人数增长了17倍,会员基数大,其核心会员、活跃老会员的比例有55.5%、16.7%。社团活动以参与式体验式为主,其挂名的指导老师,不参与日常活动,只在重大活动时出席或提供意见;缺乏专业的教练,导致会员技术水平有限、内功不足、社团活动亮点就不突出,进而社团对内的荣誉感归属感不强,对外的影响力不大。加之校方以“不提倡,不反对,不支持”的态度,只提供随意使用的岩壁,经费补助甚少。社团要通过登山报告的隐形营销换取赞助商的经费支持。
3.2外向型精英式管理
重庆大学的飞鸟登山协会(简称飞鸟)于2013年成立,不到五年的时间,会员人数只增长了1.5倍,但核心会员、活跃老会员的比例分别达到80%、32%。它有明确的社团定位即“体验、安全、团队、规范、环保”五项原则,“让学生安全快乐地体验登山、科考,不在乎是否在难度上有突破”是社团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有相对清晰的会员培养机制,对于训练不积极并有过重大错误、屡教不改的会员,直接进行淘汰。在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命方面,中层各部长直接由会员投票产生,上层主席团成员是在理事会推荐基础上由会员投票产生,相对民主。
3.3互动型规范化管理
以地缘靠近的三个社团(武汉大学跋涉者户外运动协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铭志户外运动俱乐部、合肥工业大学天际社)为例,十年历史的社团在组织架构上相对稳定,一般有会长、副会长以及负责各项职能和业务的部长,他们组成了10至20人的核心管理团队。三个社团是通过提名-任命或直接任命的方式产生的,同时部门设置进一步细化。跋涉者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骨干培养路径,在自办或协办户外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有清晰的前进方向和广阔的上升空间。
3.4走向“善治”的创新管理模式
一些有15年以上历史的户外社团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新颖的社团活动和管理办法,有效缓解了社团人才、经费、技术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负面压力,并且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推动户外运动发展、宣传环保理念、促进公民教育等方面颇有建树,这与利益相关方之间互动机制和交流平台的建立有很大关联。3.4.1关注会员发展,兼顾普及与提高一个社团从关心成绩和荣誉回归到关注会员的收获与成长,这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效的管理模式需要服务社团本质的定位,即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北京大学山鹰社坚持自主攀登,其教练的角色定位是看守者、救急者,也就是说在队员做决定遇到偏差时教练给出提醒,队员承担修路、建营、运输等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请教练出马。这样,队员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才有可能成长。新疆大学赤骥社的传统活动虽然地点重复,但会员的角色和收获可以不同:第一次可能是体验者(走进自然学习户外知识),第二次可能是队记或队医(承担一定组织协助工作),第三次可能是领队(总览大局承担责任)。将参与度高的活动常态化,是给会员融入社团并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很好的机会。3.4.2创立社团基金,保持自治经费是社团发展的基础,户外运动对装备要求很高,需要会员自费参与活动、缺乏资金举办活动的社团比比皆是。因此,社团经费的独立稳定是维持组织长久可持续发展避免意外干涉的重要基石。2008年山鹰社成立了山鹰基金,并纳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统一运作管理之中,当年11月底收到的善款就超过21万。复旦大学登山队2014年在三位老登山队员倡导下成立了“复旦攀登者等额配比基金”,每年由老队员们每人出资1000元,支持当年在校生登山队。新疆大学赤骥社近年成立了赤骥建设基金,用于推广户外运动、保护环境和爱心捐助。3.4.3自我营销,寻求多方支持在重大活动来临之际,社团如果能把握契机将自身活动与之结合,容易获得校方的欢迎,社团及其活动的合法性得到认可后,获得经费支持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对外界而言,赞助商、媒体和公众对此类事件往往喜闻乐见,活动一旦圆满结束,对社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会大有裨益。中国科大学生科考协会与学校校友新创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对赌义跑活动十分抢眼。2011年该协会有50人跑完全程马拉松,32人跑完半程马拉松,总共筹得74万元捐款。2012年相似的活动形式,科考协会的同学们用汗水换来了约108万元人民币的中国科大校友捐款。
4.结论与建议
4.1社团不同发展阶段,利益相关方参与管理的程度不同,有以下三种模式:内向型大众化管理,外向型精英式管理,互动型规范化管理。4.2有一定历史的社团在走向“善治”的过程进行了多方互动的自我更新、自我营销并逐步建立互动机制和交流平台。首先,关注会员发展,兼顾户外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其次创立社团基金,保持组织的自主自治;再次,利用重大事件等自我营销、寻求多方支持;最后和相关社会组织取得联系、在登山答辩会、论坛等社团重大活动场合与利益相关方协商互助进而搭起交流平台建立对话机制。
参考文献:
[1]郝光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31.
[2]王小龙.学生社团中的“元老”现象:高流动性团体的生存和延续机制研究———以北京大学学生社团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11:2.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是我们当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
从社团类别的角度分析,文艺、体育等传统意义上的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尤其是文学艺术类社团。各大高校几乎都有“艺术团”、“音乐爱好者协会”、“书画协会”等社团,而一些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和新兴的志愿服务类社团也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瞩目。例如像“电子创新协会”、“机器人俱乐部”、“志愿者协会”等社团也应运而生。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来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校内自我封闭循环方式转变为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放式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高校社团之间的跨校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各高校联合组织活动,既扩大了高校社团的影响力,也实现了高校间社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论从促进社团自身建设还是从提高高校社团的整体水平看,这一态势都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从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来看,社团内外管理正日益成熟,良好的管理给予了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更大保障。在我院许多社团明确规定社团负责人的选举产生办法,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团内部负责人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活动安排,整个社团运作井然有序。从外部管理来看,团委成立了社团管理部门,对本校社团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社团联合会章程、管理条例,定期对社团进行活动检查,对校内社团进行登记注册等等。
二、学生社团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生社团由初始阶段比较单纯的兴趣、爱好的自发性、聚会性,经过教育、引导和管理,已经向着有目的、有方向、形式多样方面发展,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走上了规范化。
我们要用动态的观点来对待学生社团,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课外的主要生活,与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成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好了,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又促进社团向积极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如果不注意引导,出现了颓废消极的思潮,不仅影响到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而且会使社团误入歧途。因此对学生社团的引导要从政治上强调方向性。
三、强化管理。积极引导。保证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强化管理是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学生社团成员多,分布广,活动时间以业余为主,活动地点不固定,活动形式不拘一律,活动内容多样而新颖,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更加显得加强管理的重要。根据学生社团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执行规章,让每个社团成员明确社团的宗旨,了解社团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每个成员有了自我约束、规范行为的可循之章:同时,公告社团章程,将社团活动置于广大师生的监督之下,也便于校团委和其他部门规范管理。
第二、在社团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把学生社团作为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遵纪守法自觉性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