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

篇(1)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地位,需要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管理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为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够将信息资源自身的作用充分利用起来。在企业信息管理当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保证各项工作的切实有效落实,保证企业信息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所提升。将企业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保证信息资源、信息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而且能够提高企业员工自身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

1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间接导致我国很多企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当前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这种形势下,需要企业紧跟社会时展的脚步,将传统管理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信息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有所提升,而且能够拉近企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整合,不仅能够促使信息资源的大力利用,而且能够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依据。信息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提高其自身决策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现如今,全球信息化、我国社会信息化已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让企业在自身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获取到更多有效的资源,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所提升,而且能够保证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能够保证信息质量的整体提高,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有效性、真实性,从而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另外,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能够逐渐优化传统人工统计的方法,保证信息数据、信息资源的录入和整理更加有效率[1]。在当前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非常重要,两者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而且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有利于企业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以及市场价值。

2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整合

2.1强化企业自身信息管理意识

对信息资源切实有效的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要不断强化企业自身对于信息管理的意识。信息资源能够对企业决策者的决策、经营策略、发展情况等提供有效的支持,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保证计算机技术自身的作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能够保证企业信息管理质量和水平能够有所提升。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有效整合,强化企业领导者自身的信息管理意识,不仅能够保证信息资源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能够保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2]。

2.2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

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整合时,要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传统信息模式的影响,所以很多企业仍然利用人工采集、分析、整理信息模式,这样不仅增加了信息分析的错误率,而且从根本上降低了信息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对信息实现切实有效的管理,包括信息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分类、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等等,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企业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时,要注重其自身的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将其与之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力度,保证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

2.3提高信息综合质量

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综合质量越来越重要,不仅能够保证企业日后的发展,而且能够保证企业的各项决策。所以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整合时,要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综合质量的有效提升,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日后的发展战略制定规划达到一定标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数据库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将信息资源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保存,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日后收集过程中出现重复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日后的搜索和利用。企业提高信息综合质量,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自身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而且能够推动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不断大力发展的影响下,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要想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将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进行有效整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信息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而且能够保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质量,保证信息管理的整体效率随之提升,促进企业日后的长期稳定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为企业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一、信息技术应用概述及必要性分析

一般来讲,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创新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创新性发展,但是这一类创新性应用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所能形成的只是企业的短期性技术竞争优势;二是将信息技术跟企业的业务以及日常管理进行有效衔接,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这一管理创新一般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能够形成持续有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方面要想获得持续有效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有两种方法和途径:第一种是依靠信息技术的持续领先创新研究,建立起持续的、难以被模仿的竞争性技术优势,进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种方式在企业创新活动徘徊不前时,企业的技术优势就会减小甚至丧失。尤其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创新企业不一定能够获得市场利润。第二种则是企业管理者将信息技术创新跟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业务进行深度的融合。依靠此类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以及企业业务进行融合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企业的自身业务实际和行业特点。并且每个企业以及每个行业都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企业跟行业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依靠此类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长时期的竞争优势。本文围绕企业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以及企业业务之间的融合来展开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健康科学持续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指标分析

信息技术跟管理的融合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依靠信息技术,逐步提高信息收集、整理、传输、保存以及运用的效果和效率,有效改变企业管理者计划、决策、组织以及领导、控制等相关管理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工具,优化和加速企业业务流程,进而确保企业高效完成既定管理目标的整体过程。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传输以及信息保存、信息处理等过程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成为跟物质、资本等因素相并列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管理者在计划、决策以及管理控制等过程中,信息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结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处理的速度大幅提升,这自然也会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将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进行融合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将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进行融合的最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完成任务的效率和效益。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依靠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等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同时企业的管理内容有会涉及到内部以及外部等各个环节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使得两者的融合演变为相互影响、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反过来,两者的融合水平又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角度上讲,研究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程度也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融合度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企业业务之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深度以及广度的度量。围绕融合深度以及融合广度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衡量指标体系,就可以对两者的融合程度进行科学测量。从融合广度以及融合深度这两个角度分析融合度,了解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结合程度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有效把握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并明确自身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短处和不足,为制定切实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提供有效支持。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企业业务之间的融合会收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基础数据是否齐全、信息化人才储备以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到相关融合过程,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过程,融合过程以及融合度都可以被划分成为不同的层次,本文将围绕静态以及动态这两个角度来分别建立融合层次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企业业务之间融合的不层次模型分析。

三、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融合动态层次模型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化过程,并且是逐步深化融合的。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也是从深度以及广度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在广度上,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始于企业业务部门,并逐步扩展到企业部门之间。最终实现企业上下游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业务融合。从深度上来讲,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表现为对于企业业务的支持上,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对业务的覆盖上,同时也表现在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率。依靠信息技术对原有流程的优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这两个角度的分析,可以清楚认识到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融合的具体过程。

四、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融合静态层次模型

一般情况下,根据纵向职能的不同,企业管理可以划分为战略管理层、经营管理层以及执行管理层这三个不同层次。不同的层次中,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也是有着内容以及特点的差异。

第一层面,在执行管理层这一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主要涉及到下面内容,即运用信息技术,企业管理者能够替代和加速原有的经营管理业务,进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这是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业务的简单替代;依靠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小范围之内实现业务的创新,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等。

第二层面,在经营管理层这一层面上,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也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靠信息技术创新,积极研发新的业务流程、工作技术、工作方法等。信息技术能够对原有的业务信息处理基础进行变革,这就可以进一步实现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创新。有效改变原有的工作流程,不仅能够重组原有的业务流程,同时也是对工作技术、工作流程、工作理念的创新,这对于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二是积极将信息技术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利用,优化组合原有的业务流程。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业务流程都是基于原有的信息处理能力上的,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原有的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以及处理的能力,这样一种信息技术变革就会对原先的业务流程产生冲击和影响,推动管理者对原先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促使它们跟信息技术相适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种融合也有着一定的缺陷,就是一些业务流程会由于某些原因难以对业务流程产生正面影响,不容易实现高度融合。

第三层面,在决策管理层这一层面,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也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依靠信息技术发展优化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这样的一种优化已经逐步从原先的业务部门内部融合扩展到了业务部门之间的融合不过由于部门之间的融合所涉及到的因素较多,需要管理高层的大力支持。二是信息技术发展也会对企业战略产生较大的影响。除了对战略决策的制定过程产生影响之外,信息技术跟业务的融合也会对战略本身产生一定影响。总之,信息技术跟企业管理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两者之间融合度进行合理度量能够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信息化水平,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英姿,吴昊,林伟.企业信息化阶段的发展模式及阶段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02).

篇(3)

企业合同的合理管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性

高新技术企业较一般企业有巨大的优势,依靠其技术先进,产品高端等特性,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较好地适应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形势。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却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而一种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一个企业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企业合同管理更是起到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其主要有以下几条重要意义:

(一)企业合同的管理对高新技术企业安全的影响

企业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一旦签署将会产生法律效力,对签约双方都有着很强的约束作用,任何一方违反合同条约都将承担相当的经济损失。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签约时要特别注意,对合同方进行详细调查,确定对方拥有与己方合作的能力,也要求对方拥有较高的信誉,重视合同商谈、拟定、签约、履行等各环节的控制,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投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等重要经营活动时必须要注意谨慎签约,如果对合同的条约内容不十分重视,就可能使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运作,甚至使企业上当受骗,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甚至失败。

(二)企业合同的管理对企业效益和信誉有直接影响

企业的信誉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而产品的质量更是企业的生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效益。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优质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如果在引进重要的生产设备时,若对合同标的物的品种规格价格等内容的约规定存在漏洞和瑕疵;若在履行合同中,没有合同的事中控制;甚至在引进设备工作结束后才发现对方违约,那么在企业生产经营初期,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质量和到货期限就得不到保证,从而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也会有很大影响。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符合规定质量的产品,就无法向购买本企业产品的另一合同相对方履行合同,必然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誉。同时,在销售环节,如果没有在合同方面规定有利于本企业的诸如付款、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完善条款,没有对合同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必然在售后纷争不断,企业往往经济和声誉同时受损。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合同管理制度

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合同的管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体系和制度的问题。要建立合理的合同管理体系,首先就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职能机构,明确其在合同的商谈、草拟、签署和履行等环节的分工,对相关权利进行合理分配和制约。同时引导各职能部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良好工作关系。

在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的同时,也要确定一套可行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这一套制度应当包含合同前期审查制度、合同的批准制度、重要印章的使用制度、合同信息管理制度等组成部分,保证其科学性和完善性。通过对合同前期的严格审查能够得到签约方详细的资料,包括其履行合同的能力以及信誉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能对合同的可行性进行详细判定,避免签订对公司发展不利的合同。合同的批准和印章的使用制度可以给合同签订的安全性再增加一道防线,对商业欺诈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而合同的信息管理制度要求对合同进行信息化管理,很好地适应了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合同种类繁多,合同变更较为频繁的特点,避免人为管理时由于合同信息量巨大,内容繁琐等问题出现纰漏,给高新技术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合同管理的这一环节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合同管理不仅可能影响企业的安全、产品质量,更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信誉。所以,做好合同管理工作是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攻克的难题。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情况下,合同管理仍有可能出现问题,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但是,工作人员的因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合同管理相关工作人员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些工作人员态度不够严谨,导致在合同签订前不能很好地调查合同方的具体情况,没有获取有效的信息;在合同签订时又可能出现不认真审阅合同条款的情况,而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有可能对高新技术企业造成损失。

所以,必须加强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合同管理相关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并进行定期的考核工作,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其对合同法的了解,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避免在合同签订时出现由于员工专业素质不足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情况。同时,要建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形成对高新技术企业合同管理员工的有效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并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

加强对合同签约的跟踪管理

篇(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26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048- 02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特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得以广泛发展应用,对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企业内外部环境,引发了企业系列变革。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活动更加具有效益。

1 现代信息技术内涵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以应用软件为支持,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以下技术:感测与识别技术,即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信息传递技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对于信息内部处理工作包含对一些文件与信息命令进行解压、编辑以及加密钥等;信息施用技术,即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创新性、推动性、战略性、竞争性、开放性、增值性、高额投入性等多项特征,网络应用的商业化倾向正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决策过程也将越来越复杂,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信息传播打破物理空间上的有形界限,信息技术呈现出强大的渗透性,使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变得更加迅速、科学、便捷。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高度现代化,使得用信息化的系统来实施企业管理成为现实,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企业管理、决策,实现企业各功能系统的完美结合。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各产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二者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互为动因、互为消长的互动关系。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带动了企业管理的进步,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同时企业管理对技术的要求不断地推动着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本身被企业管理所倚重,逐步与其他技术结合,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多变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也改变了管理组织的结构,使管理组织从“金字塔”形变为“矩阵”状。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生产管理系统的变革,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生产管理控制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中,为管理层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企业管理层的正确决策提供更多可靠的凭证,管理层可以利用现代的博弈论方法来进行战略决策和定位。

信息技术强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得一些数学性很强的管理方法,如运筹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决策论和对策论等大量应用以支持企业运营,甚至采用决策支持技术进行决策。决策更加民主、公开、合理,并且通过有效的沟通产生了建立在情感与理智共识基础上的“最合适”的决策。以扁平化为代表的新的组织形式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了新时代的人本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在企业内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控制,生产与管理的界限变得模糊,物流和信息流达到同步控制,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缩短时间成为提高效率的有力工具。在企业外部,为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又增强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加剧市场的竞争。信息技术改变企业内外部环境,在环境因素的推动下引发企业系列改革。

3 创新导向型企业管理模式

导向型企业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体现信息技术特征,使企业管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时代需求,对经营理念、企业制度、经济行为以及生产要素进行不断调整和重新组合,把创新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主流,拉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成长,以人本管理和基础管理为支撑,推进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导向型企业管理模型图如图1所示。

导向型企业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体现意识创新、行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在创新的环境中生产经营型管理。意识创新具有向导功能、制约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行为和知识创新培养企业创新价值观、塑造企业创新精神、树立企业创新形象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人本管理和基础管理是导向型管理的背景支撑,为企业创新提供创新空间,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

4 结 语

企业管理体系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要处理好这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就要有实际而成体系的体制作支撑。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带来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建立全面的资讯管理成为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一个新的挑战。企业如果想在当代竞争的世界立足并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原有企业管理模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探索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在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下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认定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一种学识,就是一种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学识。随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深入,战略、技术、资本、质量、渠道、客户、品牌、速度、创新、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学习能力等等,都曾被人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人综合起来进行定义的。以上列举的各项都一定程度的符合这一特点。本文主要就技术创新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二、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确立市场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项独享资源,它使企业处于了技术垄断地位。垄断的优势就在于企业可以凭借它进行歧视性定价,或者通过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大幅降低成本来挤压竞争者,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加丰厚的市场利润。其次,一项新的技术产生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标准的修订,这时企业作为拥有该项核心技术的一方拥有极大地标准修订话语权。

2.有利于企业相关产品市场的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声的招牌,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这就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具有较强的外延性,它不只是针对某一特殊产品单独研发的,也可以应用于一系列相关产品。这就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销售起到了推动作用。

3.有利于企业持久竞争力的保持。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使得竞争对手很难较快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优势促使其积极参与相关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制定,不但从技术的源泉和应用上对外界的企业形成无形的技术封锁,而且更有利于自身下一阶段的技术深加工。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创新的趋势是更多地关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其成果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成为企业核心技术以至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建立的关键。

1.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研究开发是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技术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品和市场产生优于竞争对手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好的经济效益和前期的技术储备,又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和保障,从而开始下一循环的技术创新活动。

2.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之一,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是为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迫于市场的压力而更新技术维持生产。因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基于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应该注意的问题

1.企业高层领导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最大的特点是要善于发现市场机会,而且要有较大的研发投入。企业领导要能从技术研发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发现其可行性前提和成功后的利益收入,要能对目前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现状进行准确的调研和分析。企业高层领导还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要能够在技术即将被扩散或者被替代之前积极组织资源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或者面对市场的严峻考验提前做好退出的准备,以最大化获得市场利润或者最小化降低沉没成本。

2.企业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一个成功的企业靠的不仅仅是雄厚的资金支持和规范的组织结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有专业知识并且敢于实干的员工。企业基于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更是要如此。因为一项技术的研发需要有一批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3.企业要配合以适当的组织结构。企业一旦决定进行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要把它作为一项发展战略来实施。为配合战略要适当的变革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与创新计划的战略目标、创新的规模和技术变革程度、创新的资源条件、人员素质、面临的市场环境因素等相适应。具体要考虑到是否设立专门的创新组织结构、集权与分权以及是否成立正式的组织等方面。

4.企业要做好核心竞争力的维护和更新工作。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企业要不断完善技术,维护核心竞争力的独占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市场技术水平的落差逐渐缩小时,企业要及时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发工作,争取步步走在市场的前面,提升或者更新技术,进而提升或者更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熊鸿军. 技术创新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湖南: 湖南大学学院,2003.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信息技术为现代企业发展和管理带来诸多便利,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益。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作为企业的领导核心,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管理者对员工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同,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产生的管理效果也存在着差异。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中的管理层对员工管理整体状况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给予重视。

一、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从管理体制上来看,许多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虽然从整体来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理论和管理体制,也在按照本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进行员工管理,但是,从实质上来看,每一个企业的管理体制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变,包括先进技术、先进的生产理念、先进的服务理念、先进的产品理念等等,往往在一系列改变中最为缺乏的就是管理体制的创新。许多企业鉴于原有的企业管理理念在一定时间或是周期范围内,还没有出现太多的问题,甚至是还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样就片面的认为这种管理体制是迎合企业发展的,是有利于企业进步的。这种观点使完全错误的,当企业面临大的改变时,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会出现明显的、甚至是不可弥补的问题,此时便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其次,人才培养缺乏。在我国一些知名企业中,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在家电行业内,联想以“入模子”作为新员工的培训方式;长虹的董事长认为“只要员工满意,顾客满意,企业的成绩才能好,股东才能赚钱”;海尔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为理念对员工进行培训,除此之外,志高、奇声、步步高、德尔、富士宝、科龙等等,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人才培养策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企业将人才培养放到了企业发展的后侧,断开了员工培训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的企业还为数甚多。

第三,管理层素质有待提高。管理的效果与管理层的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管理层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来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辅助自身管理工作不失为一种绝好办法,但是,当前许多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不强,没有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的措施

针对不同的企业,要制定不同的企业管理方法,但是,从大体来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必将对企业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一)鼓励员工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更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管理层要注重技术创新,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注重技术质量。在许多企业中,管理着在企业技术创新这一环节大多将精力放在了企业的技术设计人员或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身上,对这样的一类员工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培训。但是,这种针对某一部门或是某一层面关注往往会使企业失去汲取众长的机会,忽视了一线员工的创新思想。事实上,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本单位一线员工的创新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线员工的创新意识发展,导致一线员工从内心角度来说对创新排斥,或是不认可,认为“事不关己”。

同时,企业管理者在领导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时候,往往只是将重点放在了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这一层面,忽视了包括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过于注重由创新而产生的利益最大化,这种片面的创新形式和创新思想导致企业领导层在创新层面的指挥好领导上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与计划往往不能够切合。事实上,在当前,管理层在领导企业员工进行技术、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层析创新的时候,要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利用信息化的优势,进行企业创新和企业管理。

(二)员工鼓励机制信息化。

在任何一个企业内部,都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去促进管理层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和保证最佳管理效果实现,在信息化大背景下,鼓励机制尤为重要。以海尔为例,海尔认为,如果将公司内部的每一个人员的潜力都发挥出来,那么,企业才会长足发展,而促进企业每一个人员潜力得到最大发挥的根源就是激励机制。所以,海尔将“斜坡秋理论”作为本公司的一个激励机制。在信息化条件下,海尔管理层更是将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与信息化相结合,走出了“三工并存”的道路,将优秀工人、合格工人和使用工人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对每一个人工作成果进行考评和衡量,使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使每一种员工都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层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为海尔总裁常常激励员工的一句话。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激励制度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信息技术引进到激励机制中,建立先进的激励评价系统,将每个员工的业绩录入到评价系统之中,通过客观的软件评估获取科学的考评数据,从而保证奖惩明确的管理效果。在这一层面上,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自然的将“铁饭碗”的传统局面打破。获得更多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方法。促进本企业员工在良好的激励政策的鼓励下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从而通过企业管理层对员工的激励转化为企业管理层与企业员工相互激励良好效果。

(三)管理与培训相结合。

公司要想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就需要每一个员工的进步作为支持,因此,领导层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是分不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员的技能和技术是尤为重要的,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思维作为当前员工培训的重点内容,促进企业员工技能不断提升和发展。以中石油为例,他们将企业员工作为本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企业加大了对内部人员技能进行培训的资金注入,确保在资金这一环节得到保障,同时,在员工知识、专业、岗位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将脱产与业余相结合,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层级分明的领导层,对企业员工进行领导,使企业和信息化、国际化接轨。

(四)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

当前有许多知名的大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员工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对员工进行日常管理及考评,从而获得更为客观的数据。一般的企业管理系统都包含着员工账号管理、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请假事项管理等几部分内容,这些内容都会根据一定的程序设定在本企业的员工管理系统中,这样,通过简单的输入和输出就能够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统计,获得科学的考评数据。同时,通过这种管理系统进行企业员工的管理,还可以帮助管理层在需要的时候对员工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增加或删减。这样,通过员工系统来对员工进行管理,避免了传统人工管理的许多弊端,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为企业管理层对员工进行管理提供了许多便利。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是企业领导层取得员工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加强领导层自身的素质建设。

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领域中的确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多更好的方式,有利于企业的领导者获得管理的最佳效果,但是,无论是在财务、生产环节中使用的ERP,还是在办公管理中使用的OA、网络管理中使用网络督查,都离不开软件的操作者,也可以说成是幕后操作者,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这必须熟悉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管理层在管理员工上更加的得心应手,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层的自身素质是尤为重要的。与此同时,管理者作为企业发展方向的最终决定着,他们的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对企业的生死存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其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还应包括企业内部的领导层,他们的素质高低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加强企业领导层自身素质建设有利于企业获得长足发展。最后,从企业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角度来看,领导者需要与员工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交流,领导者要具备足够的文化底蕴,从从而通过这种底蕴的魅力来征服员工,使员工尊重领导层的领导和安排,这样更加有利于领导管理计划的实施。

总之,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领导层需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运用来促进管理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保证企业内部在管理上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带有时代的气息,活跃企业文化发展。企业不仅要时刻了解自身发展的情况,还应该随时了解行业动态,对竞争对手、国际情况等进行全方面洞察和研究,不断更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作者:李翼恒,硕士,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会计、管理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等研究;曾义,硕士,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会计、管理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等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 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的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中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因此,中国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需要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10项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发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作者将从以上几方面,阐述建筑企业如何进行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职

1组织实施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并迅速进入建筑领域,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建筑产品日趋增长,建筑施工企业粗放的管理手段和落后的技术生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为提高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树立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组织观摩交流,培训学习,促进企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广,促进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1.1实施新技术示范工程的工作重点

(1)强调领导重视和支持,发挥广大专业技术队伍在推广应用新技术中的作用。企业在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工作中,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各级领导和负责人及职责,强化实施过程中领导协调作用,做到领导把握,预控在先,建立领导工作目标责任制。同时充分调动项目所涉及设计、监理、建设等单位的技术力量,依靠工程师、技师、项目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这样一支推广应用新技术的队伍。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做到生产组织科学合理、技术措施先进得力、资源保证及时充分。首先,保证技能工人、资金及时到位;其次,做到合理组织施工,注重各工序间搭接,各专业间穿插施工的合理衔接;另外,质量问题的预控措施及纠正措施的落实也要同步跟上。在组织生产中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工期、效益、技术难度则从属第二位。

(3)强调质量高标准要求,做到方案精细、施工认真、把关严格、检查科学。抓好样板。作好2次施工设计,重视QC小组的开展,在施工方法上要敢于创新。

(4)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当地质量监督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共同出谋划策、协同监管,是保证新技术示范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1.2实施新技术示范工程主要措施

1.2.1组织措施

新技术示范工程实施采取4级管理体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作业班组。公司、分公司、项目部3级成立新技术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公司技术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申报、验收及总体筹划。分公司技术负责人指导、监督实施效果,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各项目标计划的实施过程及质量监控。施工队伍由专业施工班组组成。如基坑支护专业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专业组、粗钢筋连接专业组、整体脚手架、大模板专业组、陶粒砌块墙砌筑专业组、结构安装专业组。专业工长负责分项新技术实施,项目部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核验实施效果。

1.2.2管理措施

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项目技术负责人直接管理的现场新技术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编制科技示范工作总体策划,各分部、分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分目标,分别落实到具体工种负责人、班组长、技术工人,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责任制”,实行有组织、有领导的管理责任体系。制定“图纸会审制”、“专项方案审批制”、“分级交底制”、“三令制”“三检制”、“隐预检制”、“挂牌制”、“样板引路制”、“主材双控制”、“分部分项联合验收制”、“科技示范工程资料管理规定”等制度,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控制有力、验收严格,确保新技术推广应用按计划得以圆满完成。

1.2.3技术措施

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分部分项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点,对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加强预控,编制专项方案和作业指导书。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操作班组及工人是陌生的,为使技术、工艺不走样。必须抓好技术交底尤其现场示范交底,让工长、班组长、操作人员掌握原理,正确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2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1)强化科技管理,建立和健全必要的技术管理制度。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建设部新近颁发的有关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和文件,并提出实施意见,定期检查落实。

(2)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技术进步领导体系,强化企业实行以经理及其领导下的总工程师为首和企业内部各层次分级管理的技术进步责任制。

(3)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机构,充实实验、检测手段,增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条件成熟时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联合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建立科技开发专项基金,每年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开发、技术推广和成果奖励。

(4)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加强新技术的开发,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技术改造工作,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逐步成为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主体。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管理

(1)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构建企业的建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建筑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深入开展建筑新技术示范工程和推广试点。

(2)贯彻《建筑施工企业工法管理办法》,重视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编制工法和工艺标准,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逐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工艺技术标准,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公司发展的动力。

篇(8)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64-02

电力信息化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革新、业务流程优化、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系统选型、实施、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对于县级供电企业来说,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较高,但信息业务应用覆盖范围较广,各业务系统之间缺乏横向的集成,数据利用率不高,重复建设较大。科学的电力信息化应在总体规划方面下功夫,对现有业务流程与管理进行诊断分析、梳理与优化,各信息系统实施整合与集成,并进行科学的运行维护管理、绩效评估、持续改进,保证信息化价值的实现。

通过信息化建设,主要实现管理上三个层次的提升:

一是通过系统建设,实现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提高业务操作规范性及自动化程度。二是深化信息系统应用,引入工作流,高级分析,强化数据分析及管控,促进流程改进,优化部门和岗位职责分工。三是企业战略和业务模式优化,实现信息化推动管理科学化,管理提升促进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良性循环。

加强县级供电公司信息技术的推广,促进信息化与现有电力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生产管理

充分整合生产数据资源,利用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建立以设备管理和运行管理为基础,以提高输变电设施和供电可靠性为目标,覆盖供电公司调度、输、变、配等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业务应用系统。整合、GIS系统资源,从低压表箱到输变电设备均录入数据台账,并与一体化平台进行凭证接入,实现了从高低压设备巡视、值班、缺陷审批、计划上报、两票审批、消防保卫、车辆管理、安全培训、调度管理等安全生产工作的流程化闭环操作。该系统的建立可以明显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业务管理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减轻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劳动负担,促进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更加高效、有序,使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使运营成本更为经济、使服务质量更为提高,并带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图1为系统总体逻辑架构。

二、营销服务管理

作为县供电企业,在市中心、各乡镇中心创建以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为依托的电力客户服务中心,是方便客户办理用电、缴费、报修、咨询等业务的有效途径,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以上业务均可通过一站式服务得到解决。近年随着新营销服务支持系统的成功上线,该系统所包括的业扩报装、电量电费、电能计量、用电监查、营业会计、决策支持、损耗管理、综合查询、报表管理、综合管理、多媒体自助查询系统等业务子系统在电力营销各环节均实现“无笔化办公”,所有运算、统计、查询等通过计算机网络方便、快捷的实现。

同时作为营销服务业务重要组成部分的收费环节,也出线了新的模式创新,在各服务中心设立银联卡POS机或自动缴费机,并与移动服务运行商联合手机充值业务,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充值。应用流动服务车,配备车载移动收费服务系统,利用3G无线通讯终端接入营销服务系统,实现流动收费,同时利用车载音视频系统还可以进行电力安全宣传,将营销服务转变为面向客户的主动式服务模式,这一系列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措施,都是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有效融合。图2为营销业务支持系统拓扑。

三、智能电网建设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提出,供电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输变配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实现电网智能化的重要手段。

(一)适用于县级供电公司的智能农网配电监测系统、基于GIS系统的故障指示系统等业务系统,可通过无线专网连接电网中的智能终端测控装置,实时监测配电网的电压电流模拟量、统计电量信息、监测并控制中间继电器控制开关的开闭,以上等系统的建立,为设备管理者提供了准确的故障点与周围环境的特征,为抢修工作的进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有效控制停电时间与停电范围。

(二)采用光纤测温技术对变电站开关、刀闸、电缆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采用变压器在线气体监测系统对变压器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在变电站主控室、高压室、设备区及乡镇供电所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及环境监测装置,对设备外部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测。实施数据通过千兆网实时传输到调度中心,可以极大提高了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三)开展智能城区配网测控系统工程。在城市核心成熟区域建立完善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WEB等功能,并在营调配一体化、智能配电网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配电监测中心利用实时采集的电网运行信息,快速完成潮流计算、安全预警分析,迅速完成故障的识别、定位,并快速确定故障区域,形成隔离与恢复供电方案,全面提高城区电网的可靠性。

(四)推广数字化智能变电站技术,数字化智能变电站可实现信息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以光缆取代电缆,数字量代替模拟量,实现了变电站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装置之间的互操作性,提升了变电站设备的科技含量和运行可靠性。

(五)建设3G独立通讯专网,通过独立网络加载远程网络抄表、负荷管理、配电自动化、配变电检测、电力应急通信、电力调度指挥、远程视频监控、智能巡检管理等业务。

四、远程抄表

篇(9)

沿袭数据库软件功能范围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等方面的数据集合远远小于大数据的规模,企业在运用大数据技术为企业提供大量、高增L率、多元化的信息资产的同时,更具备了较强的决策力和洞察力。特别是在新形式的经济条件下,提高对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成为企业的首当其冲的任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提高管理会计工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一、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特征

随着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逐渐代替原有的数据模式,在这个大环境下,管理会计对数据的获取方式,处理手段和数据分析的准确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高效便捷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数据的这些突出表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会计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程度。

第一,财务数据和资源的分享。管理会计是一种用于企业内部经营预算、决策控制和责任考评的管理会计系统,需要财务管理会计资源和数据的支持。企业都有运用财务管理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记账、审核、编制财务报表等管理会计工作,因为管理会计体系还不成熟所以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资源的获取度。管理会计的信息大多数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起初信息,再通过对数据的不同方法的处理从而达到控制、预算和报告的目的,而不应该是完全独立于财务管理会计的系统。企业的管理会计在大数据时代下,其降低管理会计获取数据的成本和难度,达到提高管理会计效率目的的方法,就是管理会计数据资源实现共享。

第二,管理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管理会计的第一特征是它可以面向未来,二是在运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不同。如管理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报告,它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做出预期并加以控制,因为它建立在过往、已经发生的数据基础上[1]。由此,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都要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而满足管理会计的这一需求的也只有大数据,它速度快和周期短的特点加上运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机集群技术等方法,扩大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和能力,加大了对数据的读写速度,从而更加及时和有效的处理和更新了数据。

第三,更高效和准确的数据处理。高层管理者逐渐重视管理会计后,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也转变成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为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结合沿袭方法把相关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处理。在管理会计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预算成本时用的回归分析法,混合成本中的散布图法、高低点法等。管理会计在大数据环境下,可以把样本信息扩大为整体信息,获取数据的途径也不再只是财务部门,而是扩展到了每个业务部门,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全面的数据提升效率。

第四,加强决策与预测功能。精准全面的数据信息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各项决策和预算等方面的最终依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与传统的管理会计整体的职能和工作是天壤之别的,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是可以全面的获取所需的资源并且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整合,比传统的管理会计仅仅是从财务数据中获得资料更加准确和全面。企业对于管理会计整合的信息中,按照自己所需的内容对企业各部门有一个精确的了解。在管理过程中做出更加准确有效的科学的决策。从而使决策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不仅提高了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危机预知能力,还稳定了企业的发展态势。

二、核心竞争力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体现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有效的创新、管理和决策,企业因此能够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保持胜势和创造能力。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就是管理会计。

第一,企业的价值创造利用于管理会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是价值创造,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股东资金最大化,企业的发展导向是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动经济增长是企业的长期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企业科学决策和预测的基础是管理会计的应用,它是分析以往、掌控当下和预测未来的结合。它经过对以往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利用科学的方法解析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元化需要,让企业更有预见性的发展。除此以外,管理会计的价值都体现在培养团队的责任感、管理会计人员的使命感,形成企业独有的、内在的核心文化,激励企业各部门互相合作、激发员工创造性等。

第二,管理会计有助于资源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工作中对于各项数据的整理,提供企业所需的有效信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合理的分配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

第三,管理会计注重于鼓励强化与机制约束。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维持长期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企业生产经可以通过管理会计方法对每个环节中员工的贡献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管理会计本身需要各部门协作的特性,成为企业团队凝聚力的根本[2]。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一方面关注预算,另一方面注重预测执行,成为企业科学决策、管理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运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成为必然趋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如何合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让管理会计更好地服务企业。

第一,加强分析能力,整合资源。企业要加强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应该及时的更新科学的管理会计软件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加强管理会计方法的处理手段,不受管理会计准则的约束,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来运用管理会计系统,使其更符合企业控管理的需要,更好地为管理做出决策。企业可以请专业人士对企业管理需要进行分析并为制定科学的管理会计制度提出建议和意见,这样一方面可以达到企业的管理目标,另一方面更有利于管理会计的拓展。对企业所需的稀少的资源加强控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经验,将自身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企业独有的资源。管理会计保持创新的工作态度,通过技术等方面的改善,加强资源的整合,完成企业的战略转型。

第二,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管理人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看。信息化系统不可能取代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胜任复杂的预算分析工作;而且,要培养管理会计人员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准确找出决策相关的信息并加以解析的能力[3]。这需要会计管理人才具备对信息敏锐的捕捉能力和较高水平的数据提取和处理能力,也需要管理会计丰富的工作经验。管理会计只有在相关人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更具预见性、更加准确无比的决策根据。

第三,加强管理会计制度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向经济全球化趋势转变过程中,只是根据单一的方式进行转变,只能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并不能尽快的进行战略转型,只有站在自身角度,重视企业的相关知识,加强管理会计制度的改革,才能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日后的长远发展中更加稳定[4]。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管理会计在维护治理结构的高速效率运转中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创造为前提,以利益为基础的管理会计发展,将为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卓越的企业文化,让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景文.主数据管理:打造大数据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J].通信世界,2014,3(28):38-39.

篇(10)

历史上一些工会企事业单位的文本合同在签订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有些单位的合同签订缺乏充分的市场论证,有的单位从自身小团体利益出发,忽略了工会的全局利益和工会资产的综合效益。由于合同管理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监管和审批流程,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执行的效率较低,甚至有些不规范、不公平的合同被延续数年也无法更正。

(二)无法对合同实施有效动态管理。

传统的纸质合同,主管工会只能通过备案的形式进行监控,容易造成疏漏,也无法实现动态监管。另外,由于采用手工管理,不同单位的数据格式也不统一,合同采集的及时性也有所欠缺,主管工会无法准确、及时、有效地进入监管状态,对于领导的及时准确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合同执行进度缺少有效监管。

历史上由于工会企事业缺少系统规范的合同监管流程,合同的类别和参与人员多,合同履行进度的控制基本靠一对一的登记管理,极易造成管控脱节,也很难满足单位发展需要,主管工会想要全局或全程了解合同情况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便或偏差,财务的收付款依据及进度也无法及时反馈到合同监管部门,增加了单位的财务风险。另外,传统的合同管理缺少对合同进度、结款等关键节点的预警,不能准确地预测近期应出现的收支项目,不能帮助单位进行财务规划,掌控现金流,不利于帮助企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资金运作。

二、推行工会企事业单位的合同信息化建设

基于传统的合同管理存在的诸多不足,北京市总工会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引进了NC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其能够实现的合同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合同信息管理、合同会签管理、合同变更管理、合同附件管理、合同收付款管理、合同进度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客商管理、合同预警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合同管理信息化的优势日益显现:

(一)规范了合同审批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NC综合管理平台可以根据具体业务设置规范化的合同审批流程,同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合同审批能及时灵活的调整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审批流程中能详细记录各个环节对合同文本提出的修改意见,便于合同提交单位对合同进行修改,更便于主管工会适时提出指导意见。通过NC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合同网上会签,不仅时效性强,而且对审批情况能够实时跟踪和督促。此外,除了单位内部的合同审批,对于需要提交上级单位审批的合同也可以直接通过信息系统在线审批,节约了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实现了合同的全面跟踪和动态监管。

合同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进程,NC综合管理平台需要录入合同的基本信息、合同变更信息以及相关附件等,采用集中的数据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变工会企事业单位合同信息分布比较散乱的现状。合同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合同为主题的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关联,同时,系统提供自定义字段功能,能够为业务部门和监管部门提供方便高效的数据检索功能,实现合同执行的全程跟踪和动态监管,为企事业单位实现完整、规范的数据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支撑。此外,合同报表管理的灵活定义,也为管理部门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健全了合同的预警机制。

NC综合管理平台的合同管理预警包括合同生效日期的预警与收付款预警。我们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通过合同管理模块与财务总账相关联的方式,健全了合同的收付款预警机制。也就是说对任何一份合同,在收付款到期日之前,系统会有自动提示,到期日后,对未如期履约的项目,系统会有预警,并提示及时进行干预和管控,相对于文本形式的合同管理方式而言,它具有很大的便捷、及时和督导优势,预警平台协助合同管理人员更轻松地应对日常管理事务,大大降低了合同执行的风险,实现了合同对业务的监督控制,保证了企事业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

篇(11)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雇用关系到合作关系的转变

传统企业的最大特征是生产的资本化,即在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投入比重非常大并远远超过人力资本投入比重;同时,从市场供求关系看,物质资本供应相对稀缺,而人力资本(主要是普通劳动力)相对充足。因此,传统企业的主人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在形式上隶属于物质资本,纳入到物质资本运动中并服从物质资本的需要,支配了物质资本也就支配了人力资本,产权的运作仅是物质资本的运动,即资本增值和创造利润的过程。这样,企业的契约关系表现为物质资本所有者雇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关系。即使是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里,企业经营管理职责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承担,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投入的股本在公司中转化为公司的法人财产,这种安排仍没改变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是股东的被雇用者的状态,经营者仅被视为股东的人,股东通过董事会或股东会“用手投票”行使企业的控制权,或通过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制约管理者。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特点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既拥有高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又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自身的内部融资自己创立企业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由此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融为一体;第二种方式是拥有创新知识和技术成果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与提供货币资本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创立企业和经营管理企业。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具有突出的风险性,传统的债务融资并不适用于企业的融资需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物质资本主要表现为风险资本,风险资本的突出特点是股权资本融资,其最终目的是赢利退出,而非长期控制企业,一旦创业成功风险投资者将在市场抛售股票以收回资本、获得巨额利润,并开始扶持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前者提供管理能力、创新知识和技术成果,后者提供物质资本,企业的契约关系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合作关系,而不是雇用与被雇用关系。

2.从单一委托关系到多重委托关系的转变

企业是委托人和人之间围绕风险分配所做的一种契约安排,委托权的本质是承担风险,因此成为委托人所需的根本条件是承担风险。在传统企业,企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物质资本的风险上,物质资本所有者几乎承担着企业的全部风险,所以传统企业的委托—关系是以物质资本为核心要素构建的单一委托关系,即物质所有者是委托人,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人。但是,在高新技术企业里,物质资本所有者(即风险资本投资者)通常将风险资本委托或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由风险投资公司再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的最大优势是资本经营与运作而非企业管理与运行,因此他们一般担任董事会建设者的角色,这样,风险资本投资者不仅不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而且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立的主要角色。此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本投资者的风险日益社会化,风险资本不能承担企业全部风险,而只是对自己的投资承担风险,而人力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专用性和团队化日益提高,一旦退出企业或企业失败,其价值将大大降低,人力资本投资者,特别是创业企业家和核心技术人员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显然,风险资本投资者、风险投资家、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形成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格局,这种格局打破了只有物质资本所有者是惟一的委托人,而其他人只能做人的产权配置态势,传统的单一的委托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多重委托关系。在这种新型委托关系中,每一个所有者在凭借对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产权行使委托人权利时,也同时是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人,每一个要素所有者都有资格管理他人,同时也接受他人的管理。如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委托风险投资者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把自己的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和创新设计商品化、产业化时,也他们行使技术创新的职能。这种新型委托关系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优化、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创造了条件。

3.从天然对立关系到有效合作关系的转变

长期以来,传统企业的所有权被认为是物质资本的企业所有权,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只存在一种所有权,即物质资本所有权,这种所有权能够量化、价值化和资本化;相反,人力资本的企业所有权表现为非价值化和非资本化,两种资本的企业所有权是非对称的。同时,传统企业的委托关系特征决定了人的行为目标应该与委托人(股东)的目标一致,即企业的惟一目标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所有权主体的惟一性和企业目标的惟一性导致传统企业中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天然对立。但是,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合作性质和新型委托关系,决定了企业所有权主体是多元的,企业的目标既是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这有效地实现了两者利益目标取向的一致性,使两者的对立关系转变为有效合作关系。

二、高新技术企业产权结构特征

1.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多元化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多元化的,由两种主要的产权形式构成,即物质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前者的人格化代表是风险资本投资者,其投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三者:一是政府,如美国政府建立了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为每一美元风险投资提供四美元的低息贷款;二是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投资银行、

保险公司和各种基金组织等,由这些组织组成的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基金;三是风险投资公司,它通常是由一些大公司设立的。后者的人格化代表是拥有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创业者(企业家)和核心技术人员。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对其创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不仅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市场经验,而且要有处险不惊、果敢刚毅的人格魅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业者决定着风险企业是成功还是失败。因此,创业者作为企业创始人以及他的知识和经验作为企业专用的资产,其往往拥有较多的股权。同时,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决定性意义远胜于一般企业,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技术的定价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定价,而且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对技术创新人员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并不能导致效率最大化,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不是采用传统企业中将技术人员置于被雇用者地位的做法,而是将核心技术以股权等形式进入企业的产权结构安排中。 由物质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为主体构成的风险资本投资者、创业者和核心技术人员,一开始就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结构中。这种产权结构既强调物质资本产权的实现,也强调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对两种产权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了明确界定:对风险资本产权而言,风险资本所占股份为多少,风险资本退出的周期多长以及如何实现成功退出,风险资本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管理,等等;对人力资本产权而言,技术创新的周期多长,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经济价值多大,值多少股份,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权利、责任与利益如何安排,等等。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多元化,既激励约束了风险资本投资者,也激励约束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体现了高科技时代企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物质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的结合构成了高新技术企业产权的全部内涵。

2.人力资本产权的独立性、股份化和可交易性

在传统企业里,人力资本所有者虽然参与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这种权利并不是以所有者的身份获得的,而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奖励或激励,因此,在企业产权结构中,两种产权是不对等的,物质资本产权统治和支配着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产权从属于物质资本产权,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仅仅表现为一定量的利润分享,并没有股份化和市场化,由此人力资本产权不能在资本市场进行交易。在高新技术企业里,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合作者之一,因而人力资本产权是以所有者身份获取的,是一种独立的、与物质资本产权对等的产权形式。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力资本产权的股份化和可交易性。人力资本产权部分是以创业者身份和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的股份,部分是以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获得的股票期权。随着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它已积累了一定资产,并向有限公司转变,这不仅为人力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从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向承担有限责任转变提供了条件。在高新技术企业公开招股上市,完成由封闭公司向公众公司转变时,人力资本产权的最终实现是产权的股份化,人力资本所有者本身就成为企业股份的所有者,真正成为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股东,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人力资本彻底向货币资本转化,并可在资本市场进行交易。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人力资本产权资本化、股份化,并可以在资本市场交易和变现,这既能促进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的真正实现,又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产权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高新技术企业产权高度流动性

高新技术企业流动性快,增长性也快,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资本投资者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回报,为了控制和避免风险,获取高额收益,无论是风险资本投资者还是创业者,都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具有高流动性,都要求产权能迅速变现。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能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经营状况调整企业的产权结构。在高新技术企业创立初期,创业者和风险资本投资者根据出资量和估算的技术成果市场价值来确定双方的股权结构,但创业者一般持有普通股,风险资本投资者持有可转换优先股或可换股债券等复合金融工具。可转换优先股的优势:一是转换价格和转股比例可以依据企业发展状况而灵活变化;二是具有优先清偿权;三是附加有股息率和支付条款。这种优势可以保证风险资本投资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股权方式。因此,创业者收益与企业经营业绩紧密联系,企业业绩越好,创业者可获得更多的股票份额和更高的股票价值;当企业经营不善时,风险资本投资者的优先股转股比例提高,创业者持股比例下降,而且在支付优先股利息之后,普通股已经大大贬值了。这种产权结构流动既激励约束了创业者,也保护了风险资本投资者的产权利益。

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风险资本投资者能适时将手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产权转让变现,通过产权流动实现风险资本和人力资本产权回报。高新技术企业产权流动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技术转让,即通过将新研发的技术卖出,收回风险资本投资本金并实现技术创新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二是经营运作,一方面通过产品的持续销售获得利润,逐步收回投资本金;另一方面通过确认人力资本的股权和持续的利润分配,实现各类人力资本产权的价值。三是资产转让,即将企业资产连同新技术一并卖出,收回风险资本投资本金并同时实现各类核心人员的价值。四是股权转让,即将一部分或全部股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从而收回风险资本投资本金和实现人力资本产权价值。五是公司上市,即通过公司股份在证券交易场所上市流通,卖出股份,收回投资本金和实现人力资本产权价值。这五种产权流动形式虽各有优势和不足,但从功能从较角度来看,“公司上市”最为重要。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和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产权流动,风险资本投资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产权回报,也使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美国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NASDAQ全国市场及小型市场、各类场外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良好的退出通道,同时为其他投资主体进入高新技术企业产权结构中提供了通道,这就保证高新技术企业产权能迅速、顺畅地流动,从而确保了风险资本和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也保证了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4.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阶段一般采取有限合伙制的产权制度安排

有限合伙制在产权结构上具有以下特征:

(1)人力资本产权的无限责任与风险资本产权的有限责任统一。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阶段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组成,有限合伙人是风险资本投资者,其投资量一般占总投资的99%,并以其所投资本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成功后可分得75~85%的资本利润;普通合伙人是风险资本家和创业者,他们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层,其投资量仅为总投资的1%,但对企业的经营承担连带无限责任,成功后可分得15~25%的利润。人力资本产权的无限责任将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是一种股份激励制度,也是一种企业治理的约束制度,风险资本产权的有限责任有利于吸纳高新技术企业所需的资金,因此人力资本产权的无限责任和风险资本产权的有限责任的产权制度安排,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实现了两种资本的高效配置。

(2)有限期限的封闭式风险资本和强制分配条款。风险资本投资的主要功能在于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长期融资,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还未上市,因此风险资本投资一般采用封闭式,有限合伙人一般不能撤资,风险资本流动性较差,且投资周期有限,通常为7~10年。为了保护有限合伙人的利益,产权契约规定投资期满后,除非2/3的有限合伙人同意延长一年,否则风险资本家和创业者必须退还本金和分配收益。

(3)有限合伙人虽没有管理权,但在关键问题上有投票的权利,如有限合伙协议的修订,合伙关系的提前解除,基金寿命的延长,风险资本家的撤换等。

三、新技术企业治理结构特征

1.强化人力资本治理结构

传统的公司理论是以“股东资本本位”理论构建的,公司被理解为是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织起来的联合体

,在股东的资本和管理者、生产者的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中,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资本家”对企业拥有绝对的所有权,管理者或生产者只是股东资本的雇佣者。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如何确保物质资本所有者获得投资回报,即物质资本所有者通过什么机制迫使经营者将公司的利润作为投资回报返还给自己;如何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并使其在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但是,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下,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价值掌握在人力资本所有者手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高度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生产者、经营者对专有知识、专有信息独占性越来越强,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并且也越来越不可逾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形式显然无法容纳人力资本的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心产生了重大变化,发生了从“以资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即企业已从过去那种以物质资本为基础,以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如何界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转向了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基础,以这两种资本的权利关系如何界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围绕如何激励以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和如何适当约束人力资本的短期行为,激励机制可以保证人力资本应有的地位及利益,而约束机制则可以防止人力资本侵犯物质资本的利益,从而维护物质资本的地位及利益,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兼容的机制来实现两种资本双赢。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成为企业治理结构安排的重要要素,强化人力资本治理结构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最典型的企业治理结构形态。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首先,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激励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在股权安排方面往往通过股权激励制度安排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股权。股权激励采取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企业的一部分股权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非现金收入或直接发放给他们作为管理股和技术股,人力资本所有者直接成为企业所有者;另一种是实行人力资本所有者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规定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某一段时期内按照某一约定的较低价格买进股票的权利,其实质是让经营者能够分享企业长期发展之后的价值增值,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得经营者克服了决策和规划的短期效应,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问题上考虑的是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在高新技术企业治理中,一方面,股权激励使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增大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经济实力,增强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从而强化了人力资本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股权激励使人力资本既分享企业增长所带来的收益,也承担企业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从而人力资本与企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同时,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双方共同分担风险,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降低了成本。

其次,董事会作用的弱化和首席执行官(CEO)制度的形成。CEO拥有远远大于以往总经理的权利,不仅正常的经营管理,而且在公司战略、重大投资、财务安排等方面拥有很大权力,还具有提名内部董事的资格,因此一般认为CEO拥有相当于50~60%的董事长权力。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和监督作用都开始弱化,董事会的权力只局限于挑选一位合格CEO,当公司战略出现重大失误或者业绩出现严重问题时选择新的CEO代替前任。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保证权力巨大的CEO不滥用权力,CEO常常以管理层收购或者购买期权的形式拥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股权,不再是单纯的公司雇员。CEO制度的产生实际上表明了高新技术企业治理结构的全面调整,一方面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地位和权利做重新的界定,主要是提高了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增大了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权利,而物质资本的权利大多表现在产权的利益回报上,而不是其他方面,不再强调物质资本对企业的控制;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进行功能性分工,经营活动已由CEO来独立进行,董事长不再进行重大经营决策。

最后,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制度的发展更强化了人力资本治理。虽然风险资本投资者持有公司相当一部分股权,甚至持有大部分股权,但风险投资的持股期限是有限的,对经营管理的介入也是有限的,这使得风险资本具有某种“借贷资本”的性质,较多注重收益而较少注重管理。

2.风险资本的相机治理

风险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一般采取相机治理的方式参与企业治理。风险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投资工具有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附购股权债券等。其中可转换优先股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其优势在于:其一,持有优先股可优先获得固定的股息,并可以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通过转换为普通股而分享企业利润增长的利益;其二,可转换优先股一般附有赎回条款,在投资者对企业前景信心不足时,持有人可要求企业赎回股票,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同时也对企业创业者形成更大的压力和约束;其三,可转换优先股通过转换为普通股可加强持有人对企业的监督控制。一般企业的优先股意味着优先分配利润和没有表决权,放弃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而在高新技术企业里风险资本投资者在投入风险资本时,投资者和创业者双方要签订契约,把大量防范风险、确保回报的条款列入契约,风险投资虽持有优先股,却享有参加董事会并参与重大决策的权利,享有对某些重大事项如企业产权转让、出售、上市等的完全否决权或超股权比例的否决权。可转换债券是持有人能以约定期限和约定价格转换为企业股份的债券,选择可转换债券使风险投资者在取得稳定收益的基础上,通过债权转股的方式获得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并分享成长潜力的机会。附购股权债券是指风险资本以债权形式进入高新技术企业时可获得一项认股权,即能够在未来按某一特定价格买进既定数量的股票,这使得投资者未来可能以较低价格获得企业股份,从而加强对企业的监控地位。

3.以高度发达的人力资本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外部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