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内外学生思想道德具体教育网络,尽量做好道德教育工作。[1]这对培育有文化、有理想以及有道德的社会建设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道德管理中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太抽象

大部分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和德育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道德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觉得,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不存在实际意义;同时认为对于社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在教育过程中追求表面化以及任务化,产生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哪里出问题治哪里的方法。

2.德育内容比较缺乏科学性

德育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就是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容易被学生内化以及实践。各个时期的具体德育内容具有差异性,德育内容应该和主流社会精神一致。[2]可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部分只是照搬以前的内容,将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全部内容,缺乏创新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学校受教者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师生关系所具有的单向性。该道德教育缺乏平等性,所以必然会使教学效率低下。

3.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

很多小学的德育内容比较假、空、大,未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所以成人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师口头教育比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抽象,德育内容小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差。除此之外,德育内容比较空洞,不具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4.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尽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新技术和条件,可是同时也使德育工作更加困难。网络给德育以及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所采取的具体对策

1.建立全考核制度,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并没有解决好应试教育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转化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校领导都认为智育属于硬指标,而德育属于软指标,所以比较忽视德育工作。虽然智育以及德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校园学生身心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侧重的。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方面的觉悟,使学生可以判断是非美丑,明辨善恶,具备优良道德。

2.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让德育渗透进别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里面

新课标里面明确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进行新课改,就是为了培育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给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效结合一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感情状态和具体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所以,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渠道,对其他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开发,在别的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科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科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特点,于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将教材德育内涵挖掘出来,有效结合教材知识以及德育内容。

3.合理处理网络信息给德育带来的影响问题

在网络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小学生必然会接触到网络文化。网络属于双刃剑,可以给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会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行为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学校应该对上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合理的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管理措施应该到位,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以及应用网络技术。

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属于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艺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勇敢地面对挑战,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样才可以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地发展,培养出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价值观和时展以及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借以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活动的思想犹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德育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作为知识来讲述,并要求学生对其知识理论进行记忆和掌握,以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考察、衡量学生的标准,使得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和学习只处于理论层面,呈现出空谈,没有实际行动的现象发生,其德育教育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长期以来,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一味搬用书本的硬性理论来让学生记忆,忽略了实践活动,即使举办了活动,也将中心放在了活动的意义以及读后感的内容上,使得学生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

德育教学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范围,缺乏实际性的、稳定性的知识价值的德育内容。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并将其付之于社会、学习的社会生活中去。然而目前德育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欠缺,没有真正的实践性可言,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心理呈现分离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的讲述过去的集体主义、舍己利人、牺牲精神等,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等内容, 使得学生对道德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即:遇到事情,不想着自己,让着别人,这就是道德。同时当面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事情时,感觉德育教育的失效性,从而对德育失去学习的信心。

3、在活动教学中,忽略了教育的内化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开展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觉得小学生年龄较小,不能够实施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操作,出现一种代替学生实施活动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只处于表面层次,不能通过自身体验来了解和认知德育。 再者还出现对于结论,由教师总结得出的现象,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的环节。忽视了德育教学的内化过程,这样以来就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德育有效实施的对策分析

1、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

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优化校园、教师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实现育人环境建设,以真实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认知的培养,真正的凸显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调解学生学习、生活态度,引导学生自主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在德育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优越性。如:在校园的橱窗开展固定的德育栏目,定期更新内容;在教室内的墙壁和教室外的走廊上粘贴相关的道德内容;食堂内张贴珍惜粮食、文明就餐等标语,草坪上树立友善的提醒标志等等,实现校园环境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进而促使学生品行的提高。

2、德育内容的社会性

德育内容以现实社会背景为前提,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习惯,追求实事求是。就目前而言,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道德影响,教给学生如何去分析、辨别、 克服负面因素。在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社会中的负面想象,并承认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反道德,反对虚假教育、理想教育,以此同时,教师要深入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明确指出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毕竟那只是少数,激励学生在现实面前要拥有正义感、责任感,运用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如: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对地球污染、破坏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善待地球”的教育活动,以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为背景设置手抄报、宣传画等,以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恐惧性,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社会责任感。

3、优化德育宣传手段,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凸显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

拓展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动向为着眼点,构建适合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教学活动,教师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的内化,实现活动目标。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档案馆,让学生自主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亲身感受文化的历史悠久,韵味深远,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结语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是任重而远道,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究、摸索,与时俱进,实施创新教育,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19―01

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学校与教师往往忽略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他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少关心,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开展不充分,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思想价值观不正确等现象。因此,小学德育工作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明灯,需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要科学、长久地坚持实施,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的道德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出现和提高,因此,德育的内容亦需要不断更新。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相对于当今道德生活而言是陈旧的、匮乏的,小学德育内容已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2. 教学方式机械。由于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视度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教学中“我教你学”甚至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只能傀儡般地背下教师教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毫无益处。

3. 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对德育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德育实践、实验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完了一节课,使道德教育缺乏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兴趣缺失,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否定德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德育课讲数学、语文等,以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

二、解决策略

篇(4)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小学生的年纪较小,行为能力与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差,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单纯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而不注重情感交流也不考虑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则不但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失去对于上学的兴趣。(2)德育与智育没有得到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目前在小学中普遍存在高分低德、高分低能等问题,智育被充分重视的同时,德育却被忽视,这样的现象极不利于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3)教育方法及学习评估方式较为单一。教育方法及学习评估方式的单一化会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教育方式单一化主要表现为“填鸭式”或“满堂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则表现为单一用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日常表现。

二、小学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1.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制定各项教育措施的过程中应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小学教育的兴趣,并同时保证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让学生成为小学教育的主体,则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适当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学生。例如,小学班主任在制定各项班级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注意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并尽量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保证小学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小学生单纯、简单,不会伪装掩饰好恶,因此在教育小学生时可以先从关心学生及爱护学生入手,让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并乐意与教师接触,向教师表达内心的想法。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后,也便于采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从而让小学生在学校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篇(5)

1.前言

随着中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以及在世界竞技赛场上取得的成绩,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计划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完成这一目标,重点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及家庭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会人们体育锻炼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本文主要对学校体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给出一定的建议,旨在更好的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从改革开放后被提出到现在已有三十余年,我国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生的体质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提高,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一些始料未及的现象和问题开始出现,学生的体质也开始出现下滑状态。2000年我国国民体质检验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质已经亮起了红灯,在肌力、耐力、柔韧性、肺活量方面下降幅度较大,肥胖率较1995年有较大的增幅;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儿童的肺活量、耐力、速度、爆发力等素质进一步下降,学生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1]。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要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我国学校体育的任务还很艰巨。然而我国学校体育却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学校体育地域性发展失衡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不尽相同,导致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师资、场地设施和经费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要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学校缺体育场地器材更缺正规的体育教师,东西部地区在体育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上呈现不平衡的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差,城镇优于农村。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兼职,这种现象在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尤其严重。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2.2学校体育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一教育阶段都设有体育课程,然而十几年的体育课却没有很好的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国家、地方以及学校这三级没有形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来管理、指导、监督学校体育。素质教育虽然颁布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实行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一种情况,体育也不例外。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要进过三次升学考试,在这三次升学考试中只有中考有体育考试。面对中考体育,很多学生只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培训和锻炼。一些学校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学生体质下降于不顾,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阳光体育运动也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体育课随意被占用、体育场地被侵占,体育经费被挪用等问题突出,但没有一个部门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频频出现的伤害事故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体育课上一旦学生出现伤害,家长找学校,学校找体育教师,让体育教师来承担责任,导致体育课上学生活动时间变短,项目变少,一些危险的动作和项目甚至被直接取消。

2.3教学大纲没有落实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已实施多年,但多数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并没有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过于单一,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坚持锻炼的习惯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我国学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几乎由田径、体操、武术以及三大球组成,并且一用就是几十年,虽经变动,但没有大的变化,很少有根据省市地区特点来编辑课本,没有把地区的、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写进去。现在有部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体育课是非常枯燥的,在体育课上除了跑步还是跑步。由于学校场地器材或是教师的业务水平的原因,学生无法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有些学校一个学期上不了几节真正的体育课,只要上课就忙着测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些学生一遍测试下来没有达标的再测试一遍,直到达标为止。

2.4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高

学校体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使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不管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都没有受到很高的重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不够重视,把体育一直视为小三门。学校领导口头上说他们很重视体育,实际上他们重视的是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学校有没有取得好名次,有没有争得荣誉。平时学校就只重视文化课的成绩,越是到了临近考试,体育课就越是成了各科老师霸占的课。升学第一压过了健康第一。在他们以及家长眼里,上体育课就是玩。学校、家长、学生的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师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上课拿上一些体育器材,热身完就解散,学生以自主练习、活动为主。男生上体育课的情况比女生要好一些,在运动项目和活动时间上男生要多于女生。

3.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3.1全面发展学校体育

有问题就必须得解决,有不足的地方就必须得改进。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写了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心素质[2]。由此可见我国把学校体育的发展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科学发展,要统筹发展。对于体育国家不能重城市轻农村,不能重竞技轻大众,对学校体育亦是如此,要统筹兼顾不同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不能重文化轻体育,要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不能光喊口号不行动。针对一些学校特别是贫困山区场地、器材、经费等缺乏的问题。各级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校本资源来解决场地和器材的问题,努力开发和发明一些适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器材和项目。至于经费可以从国家财政、社会募捐、教育经费等途径上解决[3]。在国家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下,学校体育也要科学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做出贡献。

3.2完善学校体育体制

国家对地方和学校体育开展“有弹性的指导”,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适度调控。要监督和保证学校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保证学生享有应有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权利[4]。各个地区和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体育运动项目和评价体系,不能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一个模式,因为各地区的情况不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的重要举措,建议试行“高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的措施。要保障体育教师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对学生的健康进行监测,对生理有缺陷和身体不适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锻炼计划。学习评价要从定量和定性上来进行,定量就是看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运动成绩以及提高的程度,定性就是从兴趣、意志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考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生家长要多进行宣传和教育,改变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认识,讲授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对于一些特殊学校,如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5]。

3.3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

国家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真正做到了免费教育。很少会有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入学率高,学校体育普及面就越广。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体育素养,学校领导很关键。学校领导要重视,改变观念,不能口头上重视,却不拿出实际行动,不能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各级学校要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里德每天保证有85%以上的学生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6]。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要结合学生和各地区具体风土人情情况开展适合学生的体育项目,培养其体育兴趣,不能一味地教“奥运项目”。在体育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但不能任其发挥,教师要起到其主导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发展其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对体育教师的待遇要有所改善,不能将其视为小三门,而使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实行同工不同酬,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当然,作为体育教师本人首先要重视自己的工作,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工作,那么别人就更不会尊重你的职业。只有自己重视自己的职业,并且踏实工作,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的劳动成果,重视你的职业。

4.结语

中国学校体育至改革开放到现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体来说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着学校体育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只有找准问题的症状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董勤广,刘森,朱立新.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及体育师资培养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85-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E],国发[1996],1996-3-17.

[3]陈兆著,徐克威.从岳西县学校体育的现状谈贫困山区的体育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08-110.

[4]李延超,李源,田旻露.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应树立的科学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75-79.

篇(6)

高职院校是以社会适应为目标,以培养未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培养目标上更需突出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能适应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使学生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细分工所形成的工作环境复杂性、职业多样性、生产技术高智能性和高强度性的工作特点。虽然高职院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离素质教育和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体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真抓实干,奋起直追,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1]

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体育经费短缺,硬件建设滞后。

众所周知,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等法规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有严格的要求。但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尽管各学校体育场馆建设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高职院校在安排经费预算时未能与扩大办学规模同步增加对体育的投入,致使原本就非常紧缺的场地器材等资源更加捉襟见肘,难以为继。经费短缺,导致体育教学的器材配备、补充、更新力不从心,给体育教学带来的不便是多方面的。例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无法进行教学;篮、排、足球场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更是人挤人;一些小场地也不能达到开设教学项目的要求;单、双杠等器械基本上都安置在田径场四周或其他的露天场地,加之年代久远,损坏严重,在此器械上进行体育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安全受到威胁。器材设备的不足与落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也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因体育经费短缺,硬件建设滞后,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不能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无从做起。

1.2体育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德育、智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从体育教学观念来看,职业院校也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高职院校不仅要强调健康,还要加强体育教学的根本――体育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目前课程的设置、考核,大都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出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对学生走出学校后是否具有独立的能力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没有过多的考虑。而且,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象的分析不够透彻。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目的、就业方向以及对体育的理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就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目前高职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1.3课程设置和结构落后。

在课程设置方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理论教学内容每年约8个学时。《新纲要》也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3]目前大多数学校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中专部与职高部只开设两年半体育课,与中专部和职高部学生的年龄层次与运动需求不符。因此,高职学校体育教学课时不足。其次,在课程结构方面,大多高职学校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大学部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场地、器材短缺的原因,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有的学校根本就不设体育理论课,教师也不重视,形成了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匮乏的状况。最后,教学内容单一陈旧。调查结果表明,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都是中小学体育理论教学的重复,内容缺乏新意,不能将现代教学科研成果及时补充进来。体育教学班级设置不合理,教学班级多而专职体育教师少,教师上课的难度肯定就大,难免顾此失彼。

1.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延续以往的书本式的教学显然已不可能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大学生对枯燥的内容和书本式的教学不感兴趣,许多学校在专门的教室和配套设施上明显不足,而教师使用设备的能力以及教材选用和开发严重滞后,直接影响理论课的质量,也影响了体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2.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进对策

2.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快场地、器材建设。

面对扩招的长期发展趋势,学校应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大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确保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由于种种原因,新建场地有很大难度。学校体育教学部门(体育教学部、体育教研室等)也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改造上集思广益,积极出点子、想办法,比如规划路边、楼前空地,建设多功能场地,等等。只要大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就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的收获。

2.2体育教学任务的制定应围绕高职教育目的。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学目的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职业性、高技术性、综合性、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因此,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在修订体育课教学内容时,要以育人强身为目标,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与体育有关的身体训练。如现在很多高职院都开设的计算机和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取向决定了将来工作的方式以长期伏案为主,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拳击、健身操、韵律操等锻炼项目,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型。体育不但对大学生的生理功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一个健全的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智力与能力,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中学跨进大学,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会导致学习上的心理障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要适应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需求,就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能。

2.3合理安排理论课教学时数,优化课程结构。

教育部早已把体育课列入了必修课,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课标要求,尽量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在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准则下,在规定的理论课时数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一些理论课的学习,将理论课时数内的时间真正用于理论课的传授和学习,课时不得少于12%,教师课外辅导和每个学生每周课外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课堂教学时间,也就是说以12%为下限,上限提高到15%―25%。[4]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正常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确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重视课外活动,把它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在上好每周2课时体育课的同时,再安排1课时课外活动,并把其列入课表,使活动类课程在时间、辅导、场地和器材上得到保障。可以借鉴其它高校的成功经验,把学生课外活动状况和平时成绩挂钩,给每个学生发1张活动卡,由教师负责考勤,根据学生规定活动次数的完成情况,评定其平时成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目前诸多体育教学模式中最为优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还有利于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当地职业的情况选取教学项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4教学模式需向多样化、合作化和现代化发展。

首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多样化。很多人认为体育无非就是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是一个很狭隘的范畴。殊不知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体育。体育还是一个产业,围绕着体育还有许多相关学科,例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情报学、运动医学等。大学生应该接受并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高职体育课应多开展各种体育项目,让学生直接对某项体育活动的自身价值产生渴求,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养成锻炼习惯。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快乐体育教学”、“发现式教学”、“系统学习体育教学”、“合作学习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等教学模式只能适应特定的教学情境,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要面向多样化,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取长补短,充分体现各自的优点,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其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要面向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化,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化。现代教学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要面向现代化。体育理论教法的新颖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兴趣的高低,因此,在授课时应适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和场馆、器材管理等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使学生获得的大量感性认识很快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一般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情况和规律,查找原因,制定合理对策,搞好硬件、软件建设,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省略,2005.11.9.

[2]王桂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

篇(7)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身体素质会得到有效提升,继而对学习与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育观念存在偏差,体育意识淡薄,加上资源条件的局限,致使农村小学体育教育面临许多难题。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问题所在

(一)体育教育理念落后

农村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教育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了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要学科当中,对于体育教育不够重视,这与农村地区体育教育理念落后有着直接的关联。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对于体育教育不重视,未能将其作为教育工作内容。课程安排不合理,其中还有一部分课时被语文、数学等学科占用,体育似乎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与家长的体育观念落后,甚至将体育视为学生“玩”的学科,对体育教育的支持不够。体育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同样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视了身体健康,终究会得不偿失。体育教育理念落后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问题根源所在,需要适时予以改善。

(二)体育设施不完善

体育设施的不完善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开展。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运动器材的购置及场地建设很难满足体育教育的需要。这就导致农村体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接触面狭窄,体育课程的开展局限性较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体育设施不完善,加上枯燥、单一的教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其中,一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是体育专业出身,虽然也经过了系统的体育课程学习,但体育教育的专业性不强,很难保证教学的规范化。体育教师在运动技能和知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不大。体育运动知识匮乏、运动技能掌握不熟练及动作不规范是学生在体育学习当中的主要问题,与体育教师的能力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体育教学水平,对改善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有积极作用。

二、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新思路

(一)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首先,学校应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围绕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育方面给予有力支持,推动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需要,开展具有特色的小学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其次,制定合理的体育标准,并以此为参照进行体育教学。保证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确保足够的教学学时,不得因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而随意占用体育课课时,将体育教育工作作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基于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将体育课程建设作为关键点执行。第三,将体育考核作为学生综合成绩考查的主要内容,进而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只有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学校和家长都应对此予以重视。在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下,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体育教育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足够的资金支持,用来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及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小学资源条件,购置运动器材,建设运动场地。增设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及乒乓球台,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体育项目,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既锻炼了身体,还享受到乐趣,对释放学习压力有着良好的作用。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有效提高,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结语

新时期的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是必然的。学校应结合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针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予以应对。通过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其身体素质,这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华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文殊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胡燕霞.探析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2):202.

篇(8)

有效地传授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知识、凸显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是广大农村英语教师教学工作的目标,而当前农村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实在是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艰难状态。教师课前认真查资料、研教材、设活动、定步骤,课堂上精心讲课,诲人不倦,课后精批细改,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可艰苦的耕耘却换来的是收效甚微,为何只有付出没有收获?这是摆在农村英语教师面前不可回避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沿袭的社会环境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

(1)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保守思想作祟。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她已植根于民心,对于外来文化有一种排他性,何况是学外民族的语言。在艰苦落后的农村更是有抵触思想,表现也较突出,他们只想学习汉语,认为能学好汉语,这已足够,大人如此,孩子也得真传。学校开设的英语课是“崇洋”的做法,不值得去学。学生带着这种思想和态度去学英语,表现在课堂上那便是“玩玩而已”,不是“正课”,应付即可。何况英语“稀里哗啦”,那么“拗口”,没有方言那么顺口,也没有俚语那么有趣,真的晦涩难学,倒不如到野外去捉迷藏。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有本事也无济于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2)现时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父母长期奔波在外谋生,管教落到爷爷奶奶身上,因老人太溺爱小孩而监管不严,有的对小孩教育不当或缺少方法,导致了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和一些不利于学习因素的负面影响。上学只是混日子过,没有学习目标,也没有理想,当然也就没有任何学习效果。

2.小学和初中英语知识脱节,教学内容衔接不上

大部分农村小学自二年级起也开设英语课程,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小学生毕业时未能学完小学英语课程,有些学生甚至26个字母也学不会,国际音标未曾相识,更不用说词汇和句型了,致使知识缺失和教学环节脱节。小学没基础,造成初中“英语大厦”难建造,英语教学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3.教学方面存在缺失

(1)教师对课程轻重认识不足,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没把握好。

(2)有的教师没有从实际出发,不顾农村文化生活现状,从书本到书本,照本宣科,忽略了课程轻易难重及学生喜闻乐听的知识,没有把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以为自己这么轻车熟路学生也就掌握了,因而没耐心手把手地从最轻易最基础字母音标教起,而急于要求学生学会对话等,造成了本末倒置。

(3)有的教师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没把握好,对学生期望值过高。

二、针对农村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教师,不但从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而且从生活上也要关心帮助他们。教师应深入走访学生,向学生宣传学习外民族语言的政策,解释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意义;保持与监护人(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和生活情况,争取监护人(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设计正确的学习策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

2.打好基础,培养兴趣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需要一个过程。七年级英语教师应放慢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降低教学难度,再从字母学起,从头抓起,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相互衔接。同时注意培养学习兴趣:课前听英文诗歌朗诵,唱英文歌曲,可以起到有效地“热身”作用;根据初一学生性情好动、喜表现等特点,把教材中简短而实用的对话或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当角色,身临其境,使学生在交流中运用所学单词、短句、句型自编对话。

参考文献:

篇(9)

1.生态课堂缺乏学生参与

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倾听者,而教师的“说课”则是占用了课堂的多数时间。这样学生得到的自主学习时间减少,与老师的交流减少,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减少,对英语的使用频率降低,这也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变差,违背了生态教学中师生平等的现象。

2.生态课堂缺乏丰富内容

生态课堂构建当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去拓展教材以外的英语学习内容。缺乏课外的趣味性拓展,让小学生对英语学习难以激发兴趣。从生态课堂的构建角度来说,缺少兴趣的学习就如同缺少灵魂,是不可能有很好的课堂表现的。

3.生态课堂缺乏学生自主

生态课堂的构建是希望能将知识学习的过程恢复到一种“原始状态”,依靠内心的学习热情而自发地去学?。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强,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差。

4.生态课堂缺乏综合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交流语言,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所以,英语教学也应该体现综合性,能更加全面地开展英语学习。目前生态课堂却是缺乏这种综合能力的,片面的书面教学或是单词记忆等,忽视了英语口语的作用。

二、解小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之困的具体对策

1.互动交流,构建师生平等的生态课堂

英语学习就要突出它的交流特点,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对话学习,体现其语言价值。因此,在生态课堂中,要构建一个与学生轻松对话的氛围。结合学习重点,创设恰当情境,推进互动交流。

如,学习“cindereall”时,主要的重点内容是“why”的句型,还有几个简单的单词。这样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发问:假设一个场景,明天考试,今天有同学约你出去玩。这样学生会回答“sorry,I can’t go”,老师接着问“why?”,让学生初步学习这个单词,明白意思,然后再进行深入地对话,在“why”后面接上其他成分。学生由一个简单的情境,明确了原因的文法。然后在进行“cindereall”的情境对话学习中,先听,然后由学生分析大体意思,进而再去模拟进行情境对话。老师可以在其中扮演角色,更好地指导学生,体现师生平等。

2.多元评价,构建积极自信的生态课堂

学生因为对英语不熟悉,而表现出对话的不自信,这一点阻碍了生态课堂的构建,所以老师要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信心。因此,对学生评价要从多方面,并且从学生的优势开始肯定,然后再指出学习劣势。如有的学生口语比较好,但是单词记忆差,可以肯定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让他们在口语对话时多思考一些复杂的单词会不会写,如果出现不会的内容,可以查字典解决。多元评价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发现学生学习细节。

例如,在学习“How do I get to your home?”时,有的学生只会简单地回答“get on”“turn right”“turn lift”,完整的句子很难表达清楚或是磕磕绊绊。此时老师不是急忙让学生坐下去听其他学生的答案,而是先表扬他,可以说他的方向感比较好,能够很简洁地表达出自己家的位置,还要指出:“但是,对话如果这么少的话,同学会认为你不热情,不希望别人去自己家”,接着可以引导他逐渐丰富自己的语句,最后还要鼓励他做得很好,是一个热情的小主人。

篇(10)

【中D分类号】 G63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4―0020―01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乡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观念不但在城市,而且在乡村也深受家长追捧,大量农村孩子随着进城务工大军走进了城市和乡镇,原先乡村里最热闹、最靓丽的风景――学校,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人去屋空,有的只剩下二三十名甚至十多名学生,教师陪着这些留守的孩子,守望者寂寞的阵地,这种教育现状给原本是乡村教育希望的农村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乡村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多年来,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农村薄弱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很多农村学校在漂亮的校舍建成后却失去了学生。有的办成了教学点,只招收一二年级学生;有的只能撤并到乡镇中心校,只剩下空旷的教室和满院的杂草,五六个老师守望着稀少的学生在维持。很多乡村学校教师在慨叹:辛辛苦苦准备了教案,兴冲冲走上讲台,面对教室里三五个孩子,充沛的激情忽然会烟消云散。

2. 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童年本应该是人生中最灿烂、最幸福的岁月,有集体活动的快乐,有同学朋友的陪伴,在大集体中快乐成长,是每个孩子童年的憧憬。可现在面对同伴们一个个转走,班里的孩子越来越少,课间活动连个玩伴都找不到的现实,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有了失落感、挫败感。笔者曾到过几所这样的学校,课堂上,孩子们没有声音,下课后,本该雀跃奔腾欢呼的校园特别静谧,一个个孩子流露出怯懦、空洞、无助的目光,试问,这样的童年哪有快乐而言?

3. 学生择校让农村家长负担加重。如今的农村每到春季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人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乡镇中心校或县城上学,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必须要有家长陪伴照料,于是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和妇女又一次分开了,他们到乡镇、县城租房,另起炉灶,照看学生。一个完整的家分成了几块,经济、生活的负担随之加重,家里的农田有的种上了没人管理,有的干脆撂荒了,致使很多原本不够富裕的家庭面临着返贫的威胁。

二、解决策略

1.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为此,学校教师要树立奉献意识,同时看到小班额教学灵活性强、教师作业批阅量少、个别辅导更能有的放矢等优点,只要我们有责任心和爱心,赢得了社会、家长的肯定和支持,就能保住并扩大我们的阵地。

2. 美化校园,环境引领。很多乡村学校限于办公经费少,总感到美化、绿化建设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很多校园给人以荒凉、衰败的感觉。可也有一些“有心”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优势,动员学生、家长献策献力,农家院里种起了牡丹、芍药、月季、大丽花、兰草、玫瑰等花卉;有些闲置的土地,还开垦出来,种植了四季蔬菜、土豆等作物,既解决了师生的生活需求,又绿化了校园,还是生活实践教育的良好阵地,这样的校园,给人以温馨、舒适的家的感觉,让人恋恋不舍。

篇(11)

2.“现代化”策略――以课件演示替代诵读领悟。其特点是:空――训练落空,虚以应付。课堂语言训练不到位。脱离文本自由谈,课堂上少了琅琅书声,少了静静聆听,少了款款书写,频频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迷失了方向。也许,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给学生带来最快捷、最直接、最形象的视听感受,然而,在这样的快捷、直接与形象体验中,孩子最广阔无边的想象能力很有可能便被扼杀了,最直接有效的训练机会也必然被剥夺了。

3.“一锅端”策略――以无限延伸替代课堂教学。其特点是:杂――个^展示,大量旁观。语文课变味成信息课、政治课、科学课、音乐课。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学生大量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前预习不能有效服务于课堂学习;过分关注文本中的思想教育,填鸭式的说教使课堂充满了政治氛围;过分关注科普作品中的科学因素,语文课成为科学常识、实验课;吹拉弹唱进驻课堂,优等生尽显其才,大部分学生充当旁观者。语文教学目标迷失,教学对象失落。

4.“宰割式”策略――以细碎分析替代整体感悟。其特点是:碎――肢解文本,缺失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最后又不返回整体;有的课脱离了文章整体,让学生孤立地理解某一句话;有的教师让学生在预习后写下对这篇课文最感兴趣的一句话,随意陛很大。加之大量使用课件,文本被闲置一旁,学生只关注屏幕上的某段、某句、某词,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5.“钓鱼式”策略――以众口一词替代个性解读。其特点是:乖――“众手不举,众口齐开”。语文教师大都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不同认识引向同一种预设,阅读教学无异于“请君入瓮”的圈套、游戏。学生丧失了独立思想的自觉,原本灵动的思维逐渐呆滞,敏感的心灵逐渐木讷。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有问题提出时,学生在教师钓鱼式的暗示下,众口齐声接答下半句。一些疑难被学生顺从下的众口一词所藏匿。

6.“早评式”策略――以倾向性评价扼杀多元化答案。其特点是:冷――“一鸟入林,百鸟压声”。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激励性评价可以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主动性,提高其参与文本解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些教师在个别学生发言正确后立即实施激励性评价,满以为会“应者云集”,引发更多学生的精彩解读,结果却事与愿违,陷入“一鸟入林,百鸟压声”的窘迫境地。显然,为时过早、操之过急的激励性评价也会挫伤学生群体的自尊心、积极性,使之产生相形见绌的失败感。

针对以上一些低效策略中产生的教学现象,我们围绕“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与发展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教师们将课堂视为实验基地,将教研组视为研究所,随时随地寻找对策。我们以“体验性精读指导”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炼出一系列具可操作性的有效策略:

1.以读为本,指导学生体验。体验都离不开对课文的充分而有效的读,否则,学生的体验就有可能偏离文本,很难深入。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智。诵读要力求深入文本内核,同文本在鲜活的生命律动中展开交流,争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通融一体,达到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境界。

2.激发想象,引导学生体验。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言语对象经过再造想象,逐一转换为新的形象,让学生译解作者言语编码,人情入境,步步还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种事物的表象及作用和意图,心领神会。这一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也常常是感悟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有两种:①转换。引导学生将文中描写的情景转换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以促进学生的体验。②补充。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虽没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在头脑中浮现出来。

3.借助移情,诱导学生体验。移情,是指感情的一种移动。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阅读对象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带着感情去读课文,这样学生便能走进人物的心灵,感悟到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4.唤起回忆,帮助学生体验。文中描写的情境有的是学生熟悉的、经历过的。在阅读时,教师可根据需要,唤起学生的回忆,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重新经历一番,以进一步产生同理心,学生能更顺利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也能更适切地体会到文本的主旨。

5.展开联想,激发学生体验。文中有的描写学生虽未亲身体验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相近、相似的方面却有过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也能帮助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