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实践研修成果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践研修成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实践研修成果

篇(1)

1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背景

为贯彻落实和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优化留学生结构,开拓留学生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鼓励高校建立留学生专业课程体系,支持高校开设一批英语授课学位课程,以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进修,上海市教委2010年设立了上海市高校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以下简称“国际研修项目”),用于培养更多能够承担来华留学生全英语教学的教师。从2010年开始,“国际研修项目”每年向国外选送一批高校教师进行国际师资课程培训。从国外学校的选派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是世界排名前百的学校,每年接受大量的国际学生,具有丰富的国际语言培训经验;留学时间为三个月或四个月;选派的教师,均是上海高校推荐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硕士学历以上,大部分已有出国经历或双语教学经验。

2上海市高校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介绍

以笔者出访国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为例,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UA)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会城市艾德芒顿,迄今为止已有105年历史,世界排名前百。阿尔伯塔大学的“国际研修项目”也称英语语言培训项目(English Language Program,ELP)在1973年建立,为母语非英语但需要用英语教学的高等教育者而设计,课程不仅学习单词和句子,更提供开拓思维,认识另一种文化和提高沟通技巧的机会。本项目由一群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所承担,他们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技巧。课程目标是使学员不仅能提高英语说和写的能力,而且提供英语教学的最新方法。让学员逐渐习惯英语环境下学习的术语和模式,最终达到学员能熟练地用英语授课。课程由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内容丰富,包括:52学时的英语语言培训;117个学时英语教学法(Teaching in English, TIE)的课程学习;最后还有10学时的结业演讲。

除了ELP课程外本届“国际研修项目”还增添了随堂听课,学员可选择性旁听1-3门相关课程,跟随UA的学生一起听课,每位学员都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实实在在地体验了UA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获益匪浅。

3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从英语学习,教学法和教学技术的学习上获益匪浅,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3.1改变教学模式,变“独唱”为“合唱”

ELP课程内容丰富,教师们都非常认真负责,富有激情和活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人公,教师主导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但在课堂上教师一人“独唱” 变为“学生主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2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指导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角色

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21,教师需要一个框架以帮助他们了解和组织教学目标,并使之被清晰地理解和方便地实施。本次课程培训中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这一课程为我们讲述了如何更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我们常常在教学目标设定中,过于强调课本内容和知识,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应明确让学生做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现实有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还根据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强,分级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目标分类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且应用起来简单明了。

3.3利用高科技,增加学生参与度

近年来,高科技在教学中的比例逐渐增加。高科技使教学课件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如在教学课件中加入视频,音频,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和生动。甚至可以把教师的教学录像放在网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先进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1-4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不仅可快速整合教师课件,录音和录像等,还方便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构建了一个不断整合、丰富与完善的在线教学平台(eclass)5,从而大大促进和提高了师生之间积极而高效的教学互动与沟通的水平和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4不足及相关建议

4.1 不足方面

本培训项目在相关专业课程方面做的还比较欠缺,仅仅旁听专业课程是不够的。缺乏与专业课老师的科研和教学交流。可适当补充专业科研接对,如选取学员相关专业的对口教师进行进行科研和教学交流,安排相应课程,相信效果会更好。将国际师资课程培训与专业课程培训更好的结合,并根据本项目小组学员的教学实践进行更多诊断和嫁接,可能会给每个参与学员带来更大的收获。

4.2 几点建议

“国际研修项目”总体安排非常合理,教学效果显著,学员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1)增加每届培训小组之间的交流。每次出发前,如果能得到以前小组的建议,包括住宿、生活起居、购物、交通、学校设施利用、以及课程及其相关外教的情况等,这样会带来学习和生活上的更大的便利,也有利于在短短的三个月里,更可能多地获得更多的收益。(2)增加培训后期投入。如果每届项目结束后能够适当增加投入,追踪国际课程开展与推广的实施情况,无疑会大大增加本项目的实际效益。从本次项目的实际情况看,无论从课程内容安排、课堂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看,还是从软硬件的利用与学生的参与情况看,国内外的教学效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内容确实很多。

5展望

通过本次国际课程培训,学员不仅在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并且还吸收了国际教育新概念,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技巧、教学模式、教学规范和实际运用有了真切的感受,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员把国际化课程内容传播入各个院校和课堂,将是未来留学生教育的推波助澜者。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该项目的不断实践和完善,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必将得以迅速推动和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广杰. 基于 Moodle 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3(11):9-11.

2. 李炜. Moodle教学平台使用心得. 中小学电教(下). 2013(09):61.

3. 何春林. 引领Web-App潮流的多媒体文件嵌套――以Moodle为例. 中国-东盟博览. 2013(11):199-200.

4. 齐婉丽, 周铭, 成爱民. 基于Moodle协作学习模式有效性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 小说评论. 2013(S2):362-6.

5. 张亚琼, 孔德星. 论易班(E-CLASS)在学习型班级建设中的定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1):207.

篇(2)

一.跨校选读学分的国内外进展

跨校修读学分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20世纪50年代,欧盟委员会制定并实施了一项名为欧洲学分转换和累计的系统(ECTS),用于促进国家间高等教育领域学生的自由流动,成员国之间对学生以往的学习成果予以认可,因此学生甚至可以在不同国家的高校修读学分。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的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普林斯顿4所规模、形式相近的大学,为了便于组织彼此间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在各校订立运动竞赛规则的同时订立了“常青藤盟校”的规章,选出盟校校长、体育主任和一些行政主管,进而讨论各校间共同的入学、援助以及行政问题。1994年3月,日本京都地区28所私立、短期大学在京都签署了“学分互认一揽子协定”。1998年10月,日本大学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二十一世纪转型期的大学:改革计划”,号召对高等教育机制进行彻底改革,其中之一便是学分互认体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 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的实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借力于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课的建设,尤其自慕课在国内迅速推广以来,各个省市陆续开展了跨校修读学分的工作[1]。随后上海、浙江、陕西、河北等省市地区也逐步推出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武汉的七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协商同意实行联合办学,实行学分互相认证[2]。2014年5月,辽宁省教育厅开始推进跨校修读学分的试点工作,鼓励各高校学生选修辽宁省精品资源课程,并以此作为精品资源课程的评价条件之一。

二.英国文学课程跨校选读学分的实验背景

英国文学为英语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国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英国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英国文学专业性较强,它涉及到英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教学难度大,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高。并且由于英国文学本身源远流长,流派纷呈,抽象朦胧,视角多元,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沈阳理工大学姚丽教授负责的《英国文学史》为辽宁省精品资源课程,由其教学团队历时一年建设而成。2014年沈阳工业大学在《英国文学》授课中尝试性选用了其中的部分优秀教学资源开展小范围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得到了学生的积极效果反馈;在此基础上,经过前期沟通与交流,2015年两所学校共同申请探索英国文学课程跨校修读学分项目,得到了辽宁省教育厅的批准。笔者分别为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的英国文学课程跨校修读学分项目负责人,共同担任沈阳工业大学英国文学课程的课程负责人。

三.英国文学课程跨校选读学分的实验方案

英国文学课程跨校选读学分的实验对象为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301、1302两个班级,人数共计37人,其中1人为体育特长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动手实践和课后练习无一不是在老师教的环节之后进行[3]。跨校修读学分的实验方案则是采用了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方式。辽宁省教育厅提供的跨校修读学分慕课平台为辽宁省大学开放课程平台,课程建设方(沈阳理工大学)与课程使用方(沈阳工业大学)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方通过慕课平台布置文学知识的一般性学习任务,课程使用方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敦促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慕课平台上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微课布置新的文学理解与鉴赏性小组任务。

课堂上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分别呈现演讲、表演、诗歌MV、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成果汇报。教师对学习小组提交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讲解,并对学习小组汇报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后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补充讲解答疑。

课程建设方教师、课程使用方教师与学生一起在网络学习群组进行学习讨论,课程建设方教师阶段性到课程使用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与授课答疑。

四.英国文学课程跨校选读学分的实验效果

英国文学跨校修读学分任务一经,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关注,涉及班级无一不选择该授课方式进行学习。经过问卷调查显示,跨校选读学分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及参与积极性。参与学习的学生认为跨校选读学分利大于弊,为他们带来了不出学校即可享用其他学校优质学习资源的机会,可以领略到两个学校教师的教学特色,同时对自己的课外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内容和难点可以反复学习,也可以中途暂停学习,充分消化知识,学习效率得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果得到了保障,有利于促进其自主学习以及课外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体育特长生平时因训练任务繁重,缺乏大段的学习时间,跨校修读学分为其提供了片断性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完整地学习课程。

学生对微课的使用也表示出非常积极的欢迎态度。微课一方面补充了原有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课后对个别学生提出的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个别解答,在网络学习群组中单独,不需要的学生可以不必观看,需要的学生可以共享。

就课程建设方来说,跨校选读学分对其教学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程建设方团队在课程开始前历时一年准备教学资源,并在课程开课前把所有教学资料及学习任务上传到慕课学习平台。在学期中,根据授课方的实际情况进行随时调整,并在网络学习群组中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就课程使用方来说,整个教学团队的任务量并非因此减少,反而增加了。使用方需要负责课程的协调工作,需要在开课前对整个课程进行重新的任务设置,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课堂上,要及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学习难题,不能照本宣科,挑战性大大提高。课程使用方团队在使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与课程建设方团队保持沟通交流,学习到了课程资源制作、应用的知识和技巧,在多媒体课程、微课等比赛中取得了省级比赛名次。

就英国文学课程而言,课程涉及到英国文学、英国社会、英国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往往是处于赶进度的尴尬,教师因为课时的限制与教学内容的浩瀚,无法调控出更多的时间检验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程度。通过跨校修读学分和微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成果汇报可以检验其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达到要求。

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课程建设方教师、课程使用方教师与学生始终保持频繁的沟通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准确,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及时帮助解决,师生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师生互动的增加,对于课程授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五.结语

通过跨校修读学分的机会,参与跨校修读学分的课程建设方、课程使用方教师及学生都受益匪浅。课程建设方教师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程使用方教师在于课程建设方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完善,并在微课的制作与应用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从这个层面上讲,跨校修读学分有助于推动高校之间的学科交流,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跨校修读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用其他高校的优质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探讨,践行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跨校修读学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对课程建设方和课程使用方的教师都带来了很多挑战,双方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但是相信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跨校修读学分对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将带来更大的益处,从而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清俊,王雪敏,田永营.河北省高校实行跨校选课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6):106-107.

[2]夏斐.武汉7所高校联合办学[N]. 光明日报,2001年4月1日,第A01版.

篇(3)

变电运行可以说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变电的正常运行将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旦变电运行出现问题,带来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将是巨大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的经济水平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而电力的供应量也随之上升,这就对供电系统的发展以及变电运行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阶段的实际运行中,变电运行经常会出现设备故障跳闸、用户停电等问题,不适应当今时代的高供电可靠性要求。因此,需要电力检修人员在变电检修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对设备隐患要进行风险评估,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方可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1 变电检修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供电企业检修调试人员让厂家人员独立开展工作,安全风险大。

部分检修调试人员认为厂家人员是专业人士,对回路原理、接线等非常了解,基本未详细地交待接线与注意事项的情况下就放手给他们干,结果往往造成误碰、误接线等问题,导致引发电网误跳闸等事故。多套测控、保护组屏的屏柜是事故多发区域。

1.2 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过关,依赖厂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导致事故应急处置不及时。

部分变电检修工作者,在上岗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深层次考虑分析问题少、钻研拼劲不足,导致独立分析、处理能力无法独挡一面。随着近几年电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设备的自动化与集成化的程度逐渐增高,检修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更新速度又慢于变电的发展速度,这就使得在检修过程中由于检修人员的缜密性不够,进而出现故障误判、设备过修等问题,回头通过厂家人员等外部力量来纠偏,影响事故处理时效。

1.3 缺少系统化检测,对细节部分有所忽视

在变电检修的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检修,而且状态检修未正确评估,造成设备过度检修或超期检修。除此之外,未注重细节检测,例如:某变电站在进行检测时,对保护端子紧固未逐一检查,未保护及时进行端子清尘,而且除湿不到位进而引发电网故障。在验收环节,未做到严格把关,未按标准卡验收(如基建交接),最终造成隐形缺陷。

1.4 D类检修不到位,未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造成设备损坏。

D类检修主要指的是电力设备在运行时,经常会出现或者是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针对这些情况进行的工作与缺陷的处理,而且这类检修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一次设备停电。但是在现实的检修中,D类检修并不到位,运行人员未及时发现电力设备隐患,继而造成设备损坏。例如:各类设备接头过热故障等。

除此之外,二次回路绝缘测试、直流失地检查、故障原因查找等不按照原则开票,或者是二次安全票不严格执行等问题,这些都是在变电检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人为因素,检修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生产管理较为粗放,盲目自信,甚至无知无畏!

2 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在变电检修执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2.1 检修准备工作要充分

保证变电检修过程的安全有效进行,最为基础的就要求检修人员要明确每次检修要解决哪些问题,要对检修的任务有着非常详细的了解。每一个工作成员要在检修工作开始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对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要认真核对所有的图纸是否与现场吻合,要制定标准作业卡或作业指导书,参阅历史检修记录或设备检测参数,同时要做好事故预想,编制应急预案,确保不发生误接线、误整定、误跳闸等电网、设备事故。

2.2 建章立制,提高责任意识,不断改进检修方式,提高检修质量

第一,提高检修工作者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保证每一个检修工作者都能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让其在整个检修的过程中做到认真负责,仔细的对每一项设备进行系统的检查与维修,保证变电的正常运行。管理部门还要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对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与考核,从而保证检修环节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第二,加强检修人员的责任意识,让工作者能够了解到变电检修的重要,从而提高变电检修与验收的质量。企业还要建立起奖惩制度,对那些在检修工作中能够认真负责的人员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那些在工作中意识不强,经常以应付工作为主的人员要进行一定的惩罚,以此来保证检修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还要让检修人员学习事故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将相关的经验记录在案,供大家借鉴与学习,从而更为完善的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第三,突出检修工作的重点,告诫检修人员在进行检修的过程中要有层次的进行,对一些关键点要更加重视,以关键点为检修的核心,逐层深入。要想真正的做到这点,还需要企业定期的对工作者进行技术的培训与考核,还要进行实际操作的演练,对于那些无法达到相关标准的人员要进行重点培训,或者是降职处理等。

2.3 科学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开展状态检修,加强D类检修质量

在电力系统检修的过程中,需要对电力设备进行细致的检修与科学的评价,建立起设备状态评价制度,开展状态检修。针对D类检修的问题,应当要求运行检修人员仔细的查看电力设备的每一个部位,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保证每一个监测细节都能有专业人员负责,以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在扩大发展前进行消除。

2.4 不断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技术

电力设备始终在不断的升级改造中,不断趋于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传统的监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相关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新的监测技术。例如:温度遥感、热成像、遥视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及时监测到电力的异常现象,并实时传输至电网监控中心,通过故障研判,及时通知运维检修人员及时抵达故障现场,解决相应的问题。

除此之外,检修人员还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成本的控制,如在制定检修方案的时候,要适当考虑经济性,尽量简化施工的环节,科学的选择检修的设备;严格检修的质量的管控,尽量防止返工或者返修现象的出现;对检修使用的零件等要做好回收的工作,尽量避免材料的浪费,如果零件还能循环使用就不可以随意的丢弃;设定激励制度,优化人员方面的配置,激发检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检修的效率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变电检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实例提出合理性建议。开展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是保证电网、设备健康运行的必要的重要手段。变电检修需要不断的加强生产管理精细化管理,提高检修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才能经济高效的完成各种运维检修、抢修工作,才能确保电网、设备的稳定运行。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检修策略,才能更加适应坚强、智能电网的运行保障需求,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坚强的能源保障。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00-04文献标志码: A

通过对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将对体育俱乐部、健身会所、体育用品业等消费市场的结构合理化、产品目标的定位、项目的设置、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中所指的中间阶层是指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和消费能力,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中间性”地位的阶层。

鉴于中间阶层界定的复杂性,考虑到我国的社会上层和下层的边界相对清晰一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的选取采用“去两边,留中间”的办法,即先把社会上层和下层从整体社会阶层结构中剔除出去,剩下的就是中间阶层了。

根据“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1](如图1所示)、刘欣关于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划分和阶层地位的归类[2]、李强关于我国中间阶层构成的论述[3],可以得出,我国目前的社会上层主要包括高级领导干部(局级及以上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大型企业经理人员、大私营企业主、知识文化精英(包括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演艺界明星、体育明星等)。社会下层主要包括工人和农民、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社会上层和下层剥离出来后,中间阶层就显露出来了,主要包括中低层领导干部(科级、处级党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大企业中、低层管理人员,中小私营企业主,中小企业经理人员,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消费、体育消费、休闲、体育休闲、社会分层、中间阶层等问题的相关文献,并对之充分阅读和吸收,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的数据皆来源于运用《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方式调查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本次调查在天津、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哈尔滨、武汉、深圳、浙江金华11个城市发放了6 000份问卷,回收问卷5 268份,剔除无效问卷594份,有效问卷为4 674份,有效回收率为77.9%。

根据本研究对中间阶层的界定,问卷主要在有中间阶层的单位发放,具体为:学校(中小学、高校、职业学校)、医院、机关、银行、证券公司、设计院、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国企、外企、私企)、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

1.2.3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和EXCEL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2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消费特征

2.1体育休闲消费支出普遍,消费额度明显高于居民总体水平

在有直接参与类体育休闲活动习惯1)的中间阶层人群中,绝大部分有体育休闲消费支出,只有3.3%的人无支出,35.5%的人年体育休闲消费在500元以下,501~1 000元的占26.2%,1 001~2 000元为16.4%,2 001~3 000元为9.4%,3 001元以上的为9.2%。

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额度与我国居民的总体水平相比较明显要高出很多:一是,在参与型体育休闲活动人群中,有体育消费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总体水平,中间阶层为96.7%,我国居民总体水平为72.7%,相差24.8%;二是,消费额度在500元以下的比例要远远低于总体水平,中间阶层为35.5%,我国居民总体水平为66.2%,相差30.7%;三是,年体育消费额度在1 001~3 000元之间,以及3 001元以上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我国居民总体水平(为16.6%),两者相差18.4%(如图2所示)。可见,在体育消费额度上充分显示了中间阶层的经济优势。

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额度与有关调查结果相吻合。王建平等人的调查发现,同非中间阶层家庭相比,中间阶层家庭的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方面的支出已经有了明显差别[4](见表1)。也可以说,非中间阶层家庭仍旧以必需性消费为主,而中间阶层家庭的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支出明显增加。这表明,中间阶层家庭的消费结构正从传统的以衣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其中,中间阶层家庭的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性位列第五,虽然文化娱乐消费在非中间阶层家庭中也是位列第五,但是比重却有较大的差别,而且经方差分析后,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另外,不论是从个人月收入还是家庭月收入来看,各个收入区间段的中间阶层人士都呈现出这样一个特征:随着年体育休闲消费额度的增高,选择的比例逐渐降低 (如图3、4所示)。可见,中间阶层的体育消费大体上还是与收入相符的,“量入为出”,比较有节制。与媒体和其他一些有关中间阶层的作品中对中间阶层消费的描述有很大的出入,“我在国内见到的那些新冒出来的中产,一个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考虑买更大的住宅,出入高级餐馆,星期天打打高尔夫球,放长假就出国游,那种潇洒劲,是西方中产中不易见到的”[5]。

这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虽然与其以下的阶层相比,他们的收入显然要丰厚一些,但是还没到不用算计的地步,尤其是中间阶层的中下层,过日子还是需要精打细算;二是中间阶层的钱挣得并不容易,他们多数为工薪阶层,工作得很辛苦,所以他们虽然有钱,也舍得花,但不会乱花;三是中间阶层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炫耀性消费”并不认同,在他们眼里那是他们所不屑的“暴发户”的消费行为;四是目前中国的中间阶层大多属于“第一代”,他们的家庭出身非常多元化,且大多数成员来自社会较低阶层,接近60%的企业主阶级和老中产阶级成员(指个体工商户)出身于农民家庭,另外,超过20%的企业主阶级和老中产阶级成员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在中间阶层群体中,新中间阶层(指中高级“白领”)的家庭出身背景最好,但他们当中也有超过半数的人来自工农家庭。在所有中间阶层成员当中,65.3%的人来自工农家庭。而且多数中间阶层的成员在成为中间阶层之前当过农民或蓝领工人,从事过蓝领工作的比例占中间阶层成员的56.5%。另外,67.1%的企业主和83.7%的老中产阶级成员曾经当过农民和蓝领工人,54.5%的边缘中产阶级成员(指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出生的、受过中高等教育、从事低层白领工作的年轻人,即“小白领”)也当过农民和蓝领工人,甚至还有36.3%的新中产阶级成员也曾经当过农民和蓝领工人[6]。这样的家庭出身和职业出身,使大多数中间阶层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当然,现代人们的“勤俭节约”已经不同于以往的节衣缩食,而是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一是物尽其用,是指对消费品使用价值的充分使用,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理性,强调消费的效率和效益,追求消费产出的最大化,对节俭的第1种理解已经在传统的理解之上增加了市场理性的因素;第2种理解是指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讲求“物有所值”,即指“量入为出+物有所值”;第3种理解指开源就是一种节俭,把开源看作是最大的节俭。因此,中间阶层在他们认为有必要的开支上,会舍得掏腰包,但不会没有节制,会控制在自己经济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理性行动理论是社会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学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作出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理性化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而中间阶层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较其他阶层行为上更为理性化[7]。

2.2女性亦是体育休闲消费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中间阶层女性的体育休闲消费水平不低,年均体育消费额度在2 000元以上的占有直接参与类体育休闲习惯人数的34.6%。随着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的提高,女性在消费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提高,是消费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而中间阶层的女性又是这支生力军的中坚力量。女性向来是狂热的购物者,从淘淘便宜货,到购买高档时装、名贵化妆品、手饰,到现在的休闲消费。据广州商场的统计,女性消费额占总销售额的85%以上。而且我国女性在家庭经济中拥有较大的决策权,据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报告给出的结果,上海家庭重大经济事务由夫妇共同决定及主要由妻子拍板的比例达到85.1%。调查还揭示,不仅95%以上的女性可以自己作主“购买个人高档商品”或“资助自己的父母”,其决定个人事务的自已经略高于男性,而且在“家庭投资和贷款”以及在“买房、盖房”等大额度家庭消费的决策上,参与程度分别为83%和84.5%[8]。女性在家庭的重大经济活动中都拥有如此高的决策权,那么区区几百、几千元的体育休闲消费自然而然可以由自己说了算。

2.3实物型消费居首位,非实物型消费水平高于居民总体水平

中间阶层在体育休闲消费支出上,按照选择人数比例进行的排序(从高到低)为:购买运动服装和鞋帽,购买体育器材,去收费体育场馆,订购体育报纸、杂志,缴纳俱乐部的费用,观看体育比赛,雇佣教练或陪练。在我国居民总体体育休闲消费中,从消费项目来看,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最高,为91%,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见表2)。

从体育休闲消费结构来看,中间阶层与我国居民总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相似之处在于排在第1位的都是实物型消费,购买运动服装、鞋帽的人数比例最多。差异在于:中间阶层在非实物型消费支出方面比我国居民总体水平要高,中间阶层用于交纳收费体育场馆的费用和用于办理俱乐部会员卡的费用2项加起来超过了购买体育器材的人数比例。另外,订体育报纸、杂志的人数比例超过20%(为24.6%)、观看体育比赛的人数比例超过10%(为11.7%),还有近5%的人有雇佣教练或陪练方面的支出。可见,中间阶层的非实物型体育休闲消费总体水平要高于我国居民总体情况。

购买体育器材,在我国居民总体和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结构中都位列第二,两者虽然在位序上是相同的,但是在拥有的具体实物中却有着较大的差别,中间阶层在高级健身器材拥有量上远远高于非中间阶层,这也反映出中间阶层的消费水平高于非中间阶层(见表3)。

2.4体育休闲消费过程中注重品牌、关注品质

从我国城市中间阶层购买体育用品时的场所和考虑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出,这个阶层注重品牌、关注品质。我国城市中间阶层购买体育用品的场所按照选择人数比例的多少排序,依次为:专卖店、综合商场、一般性商店、批发店、网上商店,二手市场,去二手市场的人只占2.8%。

中间阶层人士在购买体育用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需要(58.9%)、知名品牌(39.7%)、价格便宜(21.6%)、朋友推荐(16.2%)。

我国中间阶层讲求品位,讲究品牌,不论是时装、日用品,还是对于居住环境、用餐场所和购物场所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品位要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所表达的一样,是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奈斯比特这样描述亚洲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特征:“亚洲的中产阶级正在改变着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面貌。他们受的教育较好,结婚较迟,子女较少。这些居住在都市里的年轻的中产阶级,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中产阶级一样时髦。他们过着时髦的生活,并且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构成了他们自觉地追寻高品质生活目标的一部分。”[10]

有一项调查提到,中间阶层的消费中,有35%的人最看重购物环境,25%最看重服务水平,15%看重商品质量,在乎商品价格的人只有15%。另外,社会阶层本身也是决定消费者购物场所选择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一般会避免到与自己想象中的社会阶层差别较大的商店去购物。正由于此,中间阶层在购买体育用品时也不例外,追求品位和质量,选择在专卖店购买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综合商场,去一般性商店和批发店的比例就更少了,而光顾二手市场的人是微乎其微。

受“体验经济”思潮的影响,现在我国的大型商业机构不仅注重环境的装潢,而且尽力打造成“主题公园”的感觉,让消费者仿佛置身于某一旅游景点,体会到在休闲中购物的惬意,带来美好的享受,让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因此,中间阶层选择在专卖店和综合商场购买体育用品的比例较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影响中间阶层购买体育用品的因素排在第2位的就是知名品牌,品牌首先意味着上乘的质量、良好的服务、完善的功能、结实耐用。从某种角度来看,选择品牌就是选择了商品最充分的使用价值,虽然品牌的商品价格可能要高一些,但是所获的边际效益远远超过了所付出的额外代价。其次,品牌还带有符号象征意义。青木贞茂指出:“商品一旦被确立为品牌,便超越其物理的特性,而带有某种象征性,于是商品被予以‘图腾化’,不仅对供应者,对使用者而言,它也以神圣的事物呈现。尤其对于使用者而言,它更是难得的东西,可充当差异表示符号。”[11]品牌的这种象征意义与它的显性特征,使对品牌的选择获得了一种精神满足。

还有一部分在选择体育用品时会通过周围亲戚朋友同事等人的推荐,周围人推荐的往往会觉得品质可靠。另外,中间阶层人士由于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对电脑的操作比较熟练,故也有一部分人习惯于快捷方便、省时省力的网购。越是社会阶层高的人越是注重购物的快捷便利性,因为时间对他们来说成本很高。

2.5体育休闲消费信息来源多元化

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消费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是电视或收音机、报纸广告、网络、商家宣传、周围的人、自己去商场了解(如图5所示)。

在信息搜寻的类型和数量上也随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处于最低层的消费者通常信息来源有限,对误导和欺骗性信息缺乏鉴别力。出于补偿目的,他们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赖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中层消费者则比较多地从媒体上获得各种信息,而且会更主动地从外部进行信息搜寻。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会日益增多[12]。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样的一种现状,中间阶层在购买体育用品时的信息来源非常多样化,既有平面媒体,也有立体媒体,以及自己主动到卖场上去了解,也会咨询周围的“重要他人”——亲戚、朋友、同事等。

3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中间阶层并不像有些媒体描绘的那样过着奢华、挥霍无度的生活(也许这些描绘更多的是针对中间阶层的上层或者是上层社会),相反,受家庭出身、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过着一种量入为出,理智消费的日子。当然,鉴于其收入水平,他们与居民总体相比,其体育消费水平明显要高,其中能顶半边天的中间阶层女性也不甘示弱,是体育休闲消费市场上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她们的消费能力不可小觑。中间阶层的体育休闲消费结构中,实物型消费的支出比例占第1位,但其非实物型消费支出明显高于我国居民总体。中间阶层在体育休闲消费过程中注重品牌,非常关注品质,并且体育休闲消费信息来源广泛,电视、网络对其的影响非常大。总之,城市中间阶层是我国体育消费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消费特点对于我国今后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消费心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2]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C]//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取向及关注点的变化: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 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47-157.

[3]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312-315.

[4]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22-123.

[5]王受之.哈啰,中产[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17.

[6]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C]//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取向及关注点的变化: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8-129.

[7]周长城.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汇[J].广东社会科学,1997(6):122-127.

[8]美菱.申城家庭悄费:八成以上女性说了算[N].文汇报,2001-10-11.

[9]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40.

[10]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79-85.

[11]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00.

篇(5)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参加2012年暑期宝鸡市校本研修管理者培训的教师,其中有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及各校骨干教师,他们都是校本研修的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本次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参考了刘晓辉老师的观点(他认为校本研修主要应该包括校本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三大方面的内容),并参照了陕西省校本研修“引领者”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一、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从校本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三个方面对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状况做了调查,发放问卷202份,回收183份。下面三个表是对其中三个问题“您认为目前校本研修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您在校本研修活动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1 您认为目前校本研修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由表1可见,对于目前校本研修最突出的问题,87.97%的教师认为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86.88%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明确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83.6%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表2 您在校本研修活动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由表2可见,对于校本研修中遇到最大困难,88.52%的教师认为缺乏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这是最大的困难;其次是研修小组成员主体意识不够,角色被动,其比例是77.05%;52.4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缺乏专业、专家引领。

表3 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由表3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方面,21.4%的教师选择翻阅书籍,7.2%的教师选择上网查找,71.4%的教师选择与同伴讨论,6%的人选择请教专家或与专家交流。

二、 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学校、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涉及到教师学习研修就联系到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均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进行,培训的内容、方式均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制订,所有教师整齐划一地参加统一的培训学习,而没有真正地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教师个体差异。这样的“一刀切”、“流水线”形式的培训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需要。

2.组织管理不到位、研修过程形式化

部分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本研修管理的部门,制订了研修规划和计划,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政策。但由于计划、规划制订的大、空、泛,没有和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订的一些制度不尽完善,没有真正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热情;考核评估只注重形式和结果数据的统计,对研修过程缺乏监督、引导,最终导致校本研修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保障措施不健全、研修效果不佳

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保障措施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首先,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必须有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应该提供可供集体研究、讨论的活动场地,应该提供必要的学习研修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例如:教师可以查阅资料的电脑,及可以使用的网络。其次,学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可以自己支配的学习研修时间。最后,学校没有提供必要的学习研修的经费。

4.成果推广意识薄弱

部分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效果好、有特色,形成了本校的研修风格,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估,仅限于经验总结、研修体会、研修心得,研修成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没有进一步推广。校本研修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总结、积极钻研业务能力的优秀校本研修组织者和教师个人,他们起到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但是影响范围具有局限性,仅局限于本人、本研修小组、本校。总之,对研修取得的成果推广意识薄弱,没有形成研修成果的辐射效应。

5.缺乏理论指导

教师对校本研修的内容需求很广泛,但是关注点相对集中在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缺乏前沿性的教育教学论作指导,在日常教学中或者研修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主要是与同伴讨论。这说明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局限于个人查阅资料或者与同伴交流,与外界交流较少,请教专家或与专家交流只占6%。

三、 问题解决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认识和实践的深化,也是对校本培训的继承与超越,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十分强调“以校为本”,但“研修”则意味着必须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基础[1]。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主体不同。校本培训中,教师是受训者,学什么、怎么学由培训者决定;校本研修则由教师自己决定。其次,内容不同。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总体需要设计培训的内容、培训的课程;而校本研修的内容、主题由教师自己根据研修的方向、存在的问题而定。再次,实施的方式不同。校本培训由培训机构或学校统一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培训;而校本研修主要由教师自己决定研修的方式、方法。最后,角色不同。教师由校本培训中的受训者转变为校本研修中的“研修者”,由一个被动的参训者,成为一名主动学习的研究者。

校本研修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被动地位,突出强调教师本身作为专业发展主人意识的觉醒,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种实质性变化是校本研修与其他继续教育形式的本质区别,也是校本研修内涵的核心和精髓[2]。当然,校本培训是校本研修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更新理念的作用。

2.严格制度管理,保证研修顺利进行

制度是校本研修顺利开展、实施的保证。从外驱力方面而言,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管理机制、奖惩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3]。学校应该站在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建立以校长为主要领导的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以教务处、科研处为主的校本研修管理小组,以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研修小组,以学科名师、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学科专家指导小组,确定各小组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度,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全盘管理、制定全校的校本研修实施计划和方案、校本研修管理制度、考核激励制度;校本研修管理小组负责全校校本研修开展实施,进行过程监督,审核研修小组组织的研修任务,监督研修小组定时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收集整理研修活动积累的资料(文字资料、数据及影像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学科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各学科校本研修小组制定个人及小组研修计划,选择研修课题,确定研修方案,解决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小组及个人的研修进行可行性的指导和评价;校本研修小组成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研修计划,积极参与研修活动。

在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的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奖励制度。在制定奖惩制度时,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的考核: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校本研修完成任务的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与校本研修取得成绩的考核;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出勤与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这样才能全面考核,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在教师评价机制中,要把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及成果情况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教师校本研修与学校的教师成长、名师成长工程结合起来,与教师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参与研修,提高专业能力。

3.规范保障措施,确保研修效果

学校应该规范保障措施,为校本研修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首先,根据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安排校本校本研修小组统一活动交流的时间和集体活动场所。为了满足所有研修小组的活动,可以错时安排,但要固定时间、地点,以便于检查,管理小组要派专人检查考勤,收集各校本研修小组的活动资料,当然,还要给教师足够的个人自主学习研修的时间。其次,要保证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网络设施在研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电子备课室,为教师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为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条件不允许的可以几个人公用一台电脑;为有电脑的教师免费安装网络设备,以便在讨论研修中获取资料。在研修经费方面,学校应列出专项研修经费,分配到研修小组,配发读书卡,奖励校本研修先进个人或研修小组,使校本研修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培训经费法规和制度,切实落实培训经费,建立教师培训的制度和物质保障机制,有效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4]。

4.推广研修成果,形成辐射效应

校本研修小组成员定期撰写阶段性研修小结、心得体会,总结阶段性的研修成果;校本研修小组按照计划,一阶段一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修正下阶段的研修方案,推选本小组先进个人及优秀研修成果;校本研修管理小组根据各研修小组的资料、研修开展情况、考勤及研修成果,评选阶段性先进研修小组及先进个人,树立典型,展示优秀研修成果,供其他教师学习;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评选优秀管理人员、优秀研修小组、优秀研修个人及优秀研修成果。

学校对校本研修进行总结,形成具有本校特色、本校研修风格的研究成果,对于能够解决本校实际问题、适宜于本地区、具有针对性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研修成果,涌现出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总结、积极钻研业务能力的优秀校本研修组织者和教师个人,应该大力宣传、推广,让他们起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扩大影响范围,增强研修成果推广意识,形成研修管理经验,达到研修个人和研修成果的辐射效应。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求指导

教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教师的校本研修才能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统计结果表明,教师需求的研修内容排在前几位的是:学科前沿性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学法研究、班级管理工作。这说明教师重视校本研修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研修的目标方向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普遍希望接受专家、名师、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引领,这是对专家学者、名师、优秀教师的认可,表明教师对研修质量要求逐步提高。

校本研修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保障,要有理论作指导,要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化需要,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专家名师交流互动,与有共同实践经历的优秀教师合作学习,教师从优秀教师的成长中借鉴经验,通过校本研修加快自身成长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柯昌平.基于校本研修的校本培训实施策略曲.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5).

篇(6)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均是研修活动的主体,其中校长首当其冲,校长不仅是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校本研修工作的引导者和学习者,因而校长及其领导团队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因校制宜地健全完善校本研修规章制度,重点是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学校教研室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教师学习与反思制度、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制度、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等。同时落实好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制度,厘清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机构在校本研修框架下的工作职责及其关系,形成完善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健全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机制。制定旨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办特色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并把各阶段的具体措施分解到各个相应机构,为全体教师的微观操作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好平台。决不能把校本研修简单地异化成教师为晋升职称而应做的个人事情,致使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而面目全非。这就需要学校把做好顶层设计与教师的努力结合起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贡献。

二、遵循校本研修实施途径与方式,增强研修实效性

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从学校实际出发,聚焦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攻关,这就要求校本研修实施过程要形成序列,追求实效。校本研修的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包括个体的反思和群体的反思,它要求教师根据课改要求,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分析和思考各自的教学行为,提出问题,研究对策,及时调整并改善教学行为。

(二)同伴互助

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本人与教学伙伴随时随地进行研讨、切磋。常采用的形式诸如相互听课、对话交流、网上交流、教学沙龙等,可达到信息共享、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校内合作

常见的校内合作形式包括理论学习、专题研讨、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磨课、课堂观察、同课异构、案例研究、教学观摩、说课评课等,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与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校际合作

每一所学校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吸收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点,特别是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更应加强校际间的研修活动,积极参与同其他学校的业务合作与研讨交流活动。

(五)专家引领

通过专家引领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渠道,给予不同领域和学科相应的专业指导。专家引领可采用学术报告、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其中教学现场指导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式。

三、明晰校本研修成果呈现形式,力促研修严谨化

篇(7)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

作为“国培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

一、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每一天都使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这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针对性强,既有专家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详细解读和分析,也有信息技术名师及教授们精彩的视频讲解,更有各种软件供教师们具体实践。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老师内心的感应,也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老师们收获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老师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让大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与时俱进。

二、开创了教师全新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线上研修热火朝天

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让老师们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收获、探迷惑,使其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安排上,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三维网络空间――形成“学研用”一体化的网络生态圈。创设了“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网络研修体系。每一位研修教师均开设了个人空间,在个人空间中选学任务包、分享资源、撰写日志等学习行为。此外,空间中“我的工具”中,提供了“课件助手”、“微课助手”、“常用模板”等工具。

(二)线下实践求真务实

1.“四步”研修法夯实老师基本功

第一步:小组集中研修。首先,老师们运用自己在网络平台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组内展示自己精心撰写的原始教学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开展讨论,评出本组较为优秀的作品;第二步:校本组内研修。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学校教研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征求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再修改和完善;第三步:教学实践研修。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研修成果,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第四步:集中提升研修。老师们把经过自己精心修改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再次展现在大家眼前,进行研讨,对好的地方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供作者进行参考。

2.“两引”研修法助推老师展翅高飞

一是知名专家“引领”:研修主办方开展了主题是“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的送培送教活动。专家们运用通俗易懂的道理,精品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将研修成果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活动重实效,重心下移接地气;二是教育行家“引领”:利用名师、教学能手、知名教研员等实施“引领”。各工作坊安排一位名师,自始至终参与老师的集中研修,在教学设计方面,他们从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性,教学过程的目标性,知识生成的有效性,教学交流的互动性等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在教学课件方面,他们从教学课件形象性、具体性、直观性入手,音效与动感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

3.共享研修成果,分享研修经验

一是作品成果共享:各工作坊在网络平台展示了老师们线下研修活动的优秀成果,每件作品凝聚着所有老师、坊主、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代表着最优秀的研修成果。展示环节精彩不断,亮点纷呈,老师作品完美的设计理念、精准的信息技术融合手段以及精彩的团队精神展现,无不给人带来惊喜和赞叹;二是工作成效共享:各坊主对线下研修活动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一起分享了线下研修活动的成功与喜悦,让我们更加坚信:没有端正的态度,任何事都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总之,“国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使老师们转变了教育理念,提升了信息素养,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篇(8)

一、“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的意义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2010至2012年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国培计划”――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以教学能力提高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旨在帮助农村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专家的引领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着力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对象是农村义务阶段教师,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业远程教育培训机构,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实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组织实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大、突破地域限制等特点,发挥资源共享,实现专家和培训老师的互动和交流,取得了非凡的效果,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薄弱环节。小学英语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培计划远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一个良好的远程培训交互性教学模式对本次国培计划的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的交互模式

交互性语言教学国外已有先关方面的研究,比如G.Wells和Wilga M.Rivers。交互性教学:语言的交互性是一种合作活动,它包含语言的发送者、接受者和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三者关系的建立(Wells,1981;Rivers,2000:4)。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实效性谈论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是不是达到效果;二是达到效果的状况如何,是不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最后的产出结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匹配。(程晓堂,2008:119)任务设计包含内容、材料、活动、目标、学生和社会团体。(Shavelson and stern,1981;Nunan,2000:47)目前关于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交互模式时效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用交互性语言教学和语言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的相关问题。总结相关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让更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获益,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该培训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前期准备

在培训前,继教网组织每个县的指导教师集中在河南师范大学培训,请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举行讲座,之后和所有辅导教师沟通和交流。

2.学员注册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接受培训后,回到所在县,辅导本县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培训,进行注册,并熟悉培训的课程和相关要求。

3.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学习

在注册后,学员们开始课程学习。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提交作业

学习完远程培训的相关课程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提交网上布置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并把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受以研修日志的形式提交。

5.学科论坛交流

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在学习和提交作用之余,可以参与网上论坛,与辅导教师、学科专家和其他参加培训的教师探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在线研讨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省级专家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两次在线研讨交流,时间两到三个小时,及时解决培训教师在教学和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7.视频答疑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在网上视频答疑。专家们先根据事先整理出来的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互动答疑,给予及时指导。

8.创造辅导教师QQ群

为方便辅导教师、继教网工作人员及专家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小学英语学科设立学科QQ群,及时交流,互通信息,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班级、学科和项目简报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针对本报培训中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培训成功及问题发表几期班级简报。省级辅导专家针对小学英语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几期学科简报。继教网根据每个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项目简报。

10.辅导教师辅导

县级辅导教师帮助参加培训的老师网上研修学习,批改老师们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及时引导老师们研讨交流,发表班级简报和公告等,在培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省级专家指导

省级专家抽查参加培训教师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指导。省级专家参与网上论坛交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12.调查问卷

培训期间小学英语学科根据培训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参加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感受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以后国培计划小学英语培训的质量。

13.网络平台计时监控、统计成绩

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继教网对每位老师的课程学习的时间都有精确的记录。对每位老师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已经参与交流的情况都有记录,并对参加培训教师完成的各项任务进行评分,计算出最终成绩。

三、“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培训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给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通过抽查参加培训老师的作业、研修日志,已经和参加培训教师的研讨交流。我们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困难,表现在师资缺乏、课时量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很多老师担任全校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有的老师除了担任英语课以外,还担任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很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而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在英语发音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欠缺。他们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教学的相关领导应当重视教学英语教学,适当减轻小学英语教师教几门课程的繁重任务。针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老师,继教网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对这些教师的专业英语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2.远程培训课程资源

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但课堂教学案例都是主讲老师使用多媒体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而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英语课上,老师不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有的学校连录音机都没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所以尽管教学案例非常精彩,但不适合农村真正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没有较强的实用性。如果能展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案例就会更好。

针对这种情况,继教网可组织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情景或肢体语言,不利用多媒体做一些示范课,并进行录像,这样对农村的英语教学有更大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教学方面的课程资源以外,补充一些学生方法方面的课程资源对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抄袭现象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抽改,发现老师们提交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老师按照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答题,但一些老师在网上抄袭别人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和主题研修成果,使远程培训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培训中要让培训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学习,把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实践,结合自己的实践提交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另外,督促辅导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认真鉴别或者上网搜索所批阅的文章是否抄袭。但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有可能,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类似于检测学位论文抄袭的相关软件,查找文章引用的比例,这样就能够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

总之,“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对河南省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师技能起着重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分析“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出现的相关问题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为以后的农村小学英语远程教学提供借鉴。真心希望类似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活动在全国多多举办,从而提高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Nunan Davi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篇(9)

教师校本研修成果总结范文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教师实现教育专业化的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实际培训中,我们努力做到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对教师的培训学习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学习提高教学、教育技能。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学年,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重点,把搞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办学思路。为了加强对校本培训的工作成立了以姚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吸纳学校务实能干的骨干教师为成员。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了总体目标,不仅要求广大教师努力发展,成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还结合本校实际,加强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达到了教师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另外建立健全了有效合理的工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二、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而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各项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此,我校通过宣传,使广大教师提高了对培训的认识,转变了陈旧的观念,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促进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

在开展课改的实验中,我们坚持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和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落实培训任务,学校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有上级文件精神、师德师风建设、新课程培训、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学安全方面的知识。要求教师在学习中要做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

篇(10)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篇(11)

一、 培训对象及条件:

1、原则上在45周岁以下,担任校长工作一年以上。

2、具备上网条件和网上交流的能力。

3、每天能抽出一定时间参与项目学习。

按上述条件选拔,经局领导研究确定我市53中小学校长组班参加培训。(名单附后)

二、培训时间及形式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为期一年,学习形式为网上自学、班级研讨、答疑辅导、网下集中交流等研修方式。

三、培训内容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新时期基础教育宏观形势与任务,以及学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专题研究和理论学习。

四、收费

每位学员一年学费为1000元。

五、培训考核与管理:

培训考核包括课程与学时、作业和研修成果三个考核环节,按照课程与学时占40%,作业占30%,研修成果占30%的比例计算学员结业成绩。研讨交流、教学辅导和专家答疑等不计入考核。

市教育局委托市继教中心负责我市培训的组织实施及学员学习过程的督促、检查、指导,完成所应承担的各项教学、管理及服务工作。

市继教中心要选派责任心强并能够熟练应用网络计算机的本地专家、教师或优秀中小学校长担任联络员。主要职责包括:汇总问题,配合专家团队对学员进行辅导、答疑;评阅学员作业与研修成果并及时向上反馈;对参训学员进行作业、研修成果撰写辅导;监督、检查本班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随时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为学员提供各种帮助服务。

市继教中心要在参训学员中选一名培训班班长,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本班学员日常学习管理;协助专家答疑工作;组织本班研讨交流;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本班学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市继教中心要配备相应技术人员,做好培训过程中的技术保障工作。

培训联系方式与联系人

项目执行办公室:仙桃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仙桃电大院内)

联系电话:0728-3223373

项目联系人:樊建新 联系电话:13972638419

李长平 联系电话:13997999867

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小学校长国家级

远程培训参训人员名单

(共53人)

一、市直学校(22人)

序号 单 位姓 名序号 单 位姓 名

1市实验小学游传桂12下查高中张远国

2仙桃小学王锦蓉13沔城高中伍克祥

3沔州小学王尔德14仙桃二中文昌才

4大新路小学李启艳15仙桃三中张柏青

5仙桃中学刘少琼16仙桃四中武身月

6成教中心钟 伟17仙桃五中郑先华

7沔州中学朱道兴18仙桃九中文 曦

8汉江中学邵爱华19仙桃十中艾春宝

9彭场高中李 华20仙桃十一中李进敏

10范关高中郑爱军21仙桃特校王姣英

11毛嘴高中陈传斌22实验幼儿园王 隽

二、镇办学校(31人)

序号单 位姓 名序号单 位姓 名

1郑场一中刘 宇17张沟一小陈雄伟

2毛嘴二中别云波18张沟二小熊光明

3r河一中高 岩19新里仁口小学胡治龙

4r河二中夏 勇20新里仁口中学张宏平

5r河中心小学骆寿亭21杨林尾一小刘虎成

6r河谢场小学鲍昌明22杨林尾复兴中学陈志军

7三伏潭一中罗祥兵23彭场一中张进华

8三伏潭小学贺易成24西流河二中王波兵

9胡场一中吴永祥25西流河下查小学张西平

10胡场二中黄凤超26长每谝恢陈东华

11胡场小学刘德鹏27长每诙中胡代兵

12陈场一中马培刚28长每诖蟾雷文志

13陈场二中童新武29龙华山小学肖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