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互联网的特质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互联网的特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对网游模特比较狭义的解释是模仿、装扮网络游戏世界的角色,也被称为角色扮演,其形式及内容一般是指利用服装、小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来扮演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或人物,以促进游戏的宣传和推广。

气质美女贤儿是国内比较知名的网游模特之一,从2008年开始接触角色扮演至今,成功地塑造出《银魂》中的柳生九兵卫和《VOCALOID》中的镜音连等形象,而在2010年的ChinaJoy上扮演的三国杀武将大乔,更是让她在业界闻名遐迩。随后她又接连扮演了黄月英、孙尚香等三国杀女将,并多次登上相关杂志封面。

对于是否只要长得漂亮就可以当网游模特这个问题,贤儿有自己的看法:“脸蛋和身材虽然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这些并不能表现出人物的内涵。不是仅仅靠套上游戏动漫人物的衣服再对着镜头笑笑那么简单,我们要揣摩人物的个性然后表现出来,对于人物的理解和充分把握才是最重要的。”

篇(2)

中图分类号:tu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316-01

贵州桥梁集团公司是具有国家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大型企业。有下属11个分公司、2个二级控股公司,从业人员2万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近200人,享受政府津贴2人;一级建造师70人,二级建造师13人。主要从事公路、桥梁、隧道、交通工程、高等级公路路面等工程的建设。兼营大型土建、混凝土、室内外装修、建筑幕墙等工程;在勘察设计、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民用建筑、建筑装修装饰、交通安全设施和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商业物业、物流等方面也具有相当实力。公司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先后荣获中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建筑业先进企业、“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全国安全生产督导人员培训先进集体”、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百家优秀会员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全国交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十佳桥梁”、“詹天佑大奖”、“对世界桥梁建设的新贡献”等多项荣誉称号。

以网络为载体,把集团公司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网络进行快速传递,并对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进行跟踪实施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有力手段。

一、网络技术可以快速传达组织意图,及时传递思想政治工作信息。

快节奏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及时性需要科技手段来辅助,大量涌现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需要以科技手段来实现快速传递。而互联网传递信息快、包含容量大、具备功能多。信息渠道的畅通,传递速度的加快,使上级的各项管理要求能够高保真、等强度、快速迅捷地传递到项目,使思想政治工作更为有效。

利用网络的及时性,破解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点多面广、人员分散,集中公司存在的各项难题,通过网路把大量的工作信息及时规范并在网络上快速传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更为突出。

二、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

听领导念文件、学习、讲课等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团青员工对知识的需求,随着网络的普及,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将学习资料上传网站开展远程教育,由学习者自己操控计算机浏览网站学习,本质上是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方式由过去的宣读与聆听的二维方式,变成了以员工为主体、有选择地浏览的视觉方式;把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变为双向乃至多项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运用,既生动活泼又平等交流的思想和情感互动模式,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增加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受教育者在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三、利用网络增强员工归属感

项目工程施工、管理人员长期在偏远的施工一线工地上生活、工作,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失去归属感,人员分散的原因让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家”的归属感、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能否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是赢得员工忠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有效办法。与对员工的教育相比,让他们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无疑是让员工增强企业归属感的最佳途径,通过互联网把在各项目线上的人员汇聚到一起,及时达到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使大家找到大家庭的感觉,从而产生凝聚力。同时员工通过网络了解集团公司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经

营活动,就会有与企业一起发展的渴望,使集团公司上下之间、员工之间、家属之间分享企业成果,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

四、互联网拉近领导和员工、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家庭距离

员工是奋战在一线的实践者、工程操作者,他们所了解的信息比管理者更为具体和深入,而这些信息又是管理者决策的关键依据。如果管理者在听不到基层的意见和建议时就贸然决策,极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准确性发生偏离,错误的决策一旦执行,甚或导致错误的后果。网络把领导者和员工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集团公司的各层级负责人通过网络就能随时了解各项目状态,就能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一是网络通过建立“领导信箱”,职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领导通过网络能及时聆听职工的心声,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员工就能感到领导就在身边一样。二是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及时通过会议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了问题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做到运筹帷幄,决策于千里之外。三是节庆假日,组织可以在网上发表祝词慰问职工,祝贺员工的婚礼、职工的生日等,更好地体现企业对职工的关怀,让员工心中感受到温暖。

五、利用网络解决项目的技术难题

由于地理上的不同,建设项目的设计均不相同,经常会出现一些施工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这些技术问题需要集体的智慧来进行破解,在出现问题后网络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开展专题研讨会,可以联系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通过集思广益最终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破解办法,同时网络继续跟踪报道破解技术难关的整个过程,总结出破解办法的利弊和需注意的事项,让其他项目共享经验,使整个集团公司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突破和创新。

员工也可以在局域网自由交流,把各自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发表在论坛上,图文并茂的展示自己的生活历程、诉说自己的心情故事,可以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让枯燥乏味的工地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利用网络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新载体

企业文化是开展团青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利用这个载体,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积极作用。网络使抽象的企业文化趋于具体化,一是在网站建立优秀员工风采展示栏目,宣传优秀员工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宣传员工的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的事迹,用图片和文字展示出优秀员工的风采,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企业形象展示栏,构建集团公司价值观,以展示集团公司在创优良工程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和荣誉,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在网站上开展健康有序、具有激励作用的劳动竞赛,不仅大大丰富了企业文化鲜活的内容,并统一于企业文化的各项功能之中,给企业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且能够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完善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3)

互联网的出现,是近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通过长期摸索与积累经验,互联网逐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与各个行业,因而衍生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不仅使人与人的距离更进一步,也为加快各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互联网+”同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一、“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继广播、电视、报刊之外,最重要的一项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较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互动性特点。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应用互联网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果、影响力和渗透力一个重要载体。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这种互动和完全开放式的传播特点,堪称一把“双刃剑”,导致一些不法信息或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对人们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特有的优势

(一)“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天地

思想政治工作是机关单位强化工作人员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重要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时刻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其具备的传播性广、接受性强的优势,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容易展开,同时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便捷性,以便能够及时在机关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具有较好的渗透性,但由于人类思维逻辑的特殊性,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难免有意见的保留与情感的隐藏,使相关的工作人员无法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长而久之,在机关单位的工作中,便容易出现问题,而“互联网+”的出现,为思想政治工作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天窗,让表达方式与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互联网+”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原有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发展,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的对象各有不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根据不同人群应使用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在不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微度修改,从而使其在不同人群中,均能得到普遍接受。“互联网+”的出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对互联网有基本的了解,提高对“互联网+”概念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三、“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深刻的了解,并具有坚定的立场,同时需要掌握互联网专业技术,而且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与处理,避免因互联网环境问题,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对互联的基本特性与要能够做出具体的分析,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要求有较高的悟性,从而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及宣传力度。

(二)导致主流价值取向错位

网络的互通性使得互联网的信息无法进行规避与筛选,从而导致部分机关干部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由于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价值观对于东方人而言,具有一定的诱惑力,长期的接触使机关工作人员难免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抵触心理,进一步导致对价值观理解的错误,西方价值观中,的确存在需要我们学习的文明精神,但机关干部应学习西方价值观的优势部分,严格抵制其中的劣势部分,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三)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使用已延续多年,特别是在应用与技巧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成为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而受到挑战。与“互联网+”的工作方法相比,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跟上现代的快节奏发展,也不具备时代优势,所以“互联网+”的工作方法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互联网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途径散播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又灵活多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对于“互联网+”前提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极为重要,操作过程也较为简单,但需要注重对思想政治工作程度的把握,控制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因“互联网+”的特殊性,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前,需要充分考虑其余影响因素,并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对象,择优选择符合实际条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在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四、结语

“互联网+”与互联网相比,不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际存在的系统。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机关单位的发展与规划,始终无法离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帮助,而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可长期稳定并维护机关单位基本权益的有效措施。

篇(4)

B、互联网的企业通过网站、电商平台,24小时都在销售自己的产品。

C、互联网有能力对精准客户投放广告。

传统企业走向互联网,已经不是新闻,已经不能算是尖叫,而有些企业没有赶上互联网,但是还有一个机会:那就是赶上移动互联网。

懂传统行业的企业、懂移动互联网营销和管理的企业,他们将主宰世界。

1、以后任何企业都可能是电子商务企业

马云在2013年提出“小而美”的企业概念,“小而美”究竟是什么。说的直白一点,它就是让企业坚持行业细分、产品细分、目标人群细分,通过投入少、团队精、服务快就能在电商行业稳定生存发展的经营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营销策略。甚至说,每个月重点只包装一款爆款产品,而放弃全线产品的推广,也可以称之为小而美。因为它针对的人群是固定的,它的成本是相对降低的。

小而美的企业最关键的是:能够用低成本的方式影响一小撮特定人群。而电子商务成为核心的核心,他能用网络低成本寻找到那一部分特定客户群,能用网络低成本维护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然后马云也没有想到的是基于微信的移动互联网将加速这种小而美的公司成长,对客户的影响可以通过SNS,社会化媒体实现,对客户的销售可以用微信扫码、微信支付,销售更加快速更加直接。

移动电商将是主流,O2O,OXO,都将干掉一大部分传统企业。

为什么移动电商能够颠覆传统企业,因为:你的产品能在客户的手机里(除了你的内裤,再也没有另外一件东西比手机和客户更紧密),手机超越客户的老婆、亲人,而客户自己喜欢的,你的产品信息却在客户的手机里面。用移动互联网影响客户,更加有效、成本更低。

而客户为什么选择你,不是因为你“小而美”,而你代表一种特质,你把这种特质传递给你的客户,而特质的宣扬需要借助媒体,有了社交网络,我们就可以自己成为影响客户的媒体。

2、以后任何企业都将是自媒体

每个企业都将有自己的特质,这个特质有可能是你产品的卖点,这个卖点可以让客户尖叫。

我们需要很专业的网站,尤其是适合手机浏览的网站,这就是我们谈的微站来承载你的产品和尖叫。

微信公众号也是能承载你的“尖叫”的基地,而与微信打通的微网站是绝对的趋势,你的客户可以从微信公众号里面得到他所想要的信息。

当你不能自己影响自己的客户的时候,你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你的营销费用上。

而那些能搭建自己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竞争者,可以降低成本,侵蚀你的客户。

3、以后的传统企业都将要有自己的粉丝,粉丝经济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模式。

粉丝是传播你的产品、你的特质的部分人,粉丝是为你的特质(尖叫、故事)买单的人。

粉丝的三大特点:

1、为你付出金钱和时间。

2、拉上朋友跟你走

3、错了也支持。

通过粉丝,利用社交化媒体,传播你的尖叫就是移动互联网精髓。

我们的传统企业,也许是工业企业,也许是B2B的企业,也是有粉丝的,

在企业里面,产品的使用者绝对是人,既然是人,就是那个供应商的粉丝。

没有粉丝的企业就是没有未来的企业。

传统企业走上互联网的例子,我们看看:

鲜花店,可以上网:

最近很火的一个网络鲜花品牌RoseOnly,它的品牌定位是高端人群,买花者需要与收花者身份证号绑定,且每人只能绑定一次,意味着“一生只爱一人”。2013年2月上线,8月份做到了月销售额近1000万元。

水果店,也可以是电子商务:

百森的丁谋透露,现在百森的网上业务还未能实现盈亏平衡。百森把采购回来的水果分为特级品、一级品、弃品等三个级别,特级品用于网上的水果营养套餐销售,一级品则供给超市、水果店等,弃品处理掉。目前网上卖的特级品能够收回80%的成本,其余的靠一级品来填补。

“目前还处于客户积累阶段,估计二三年后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丁谋认为。不过,最近中秋、元旦等节日的订单都忙不过来,通过对个人消费者的追踪分析,客户的回头率超过了90%,丁谋对未来的生意充满了信心。

小米是逼迫“家电企业上网”的罪魁祸首: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互联网+”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大趋势下应运而生。“互联网+”总的来说,就是综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因为互联网具有多种优势,如信息载体多元性, 传播信息资源快捷性、信息交流互动性及信息交流共享性等, 考虑到互联网本身的优势再结合我国网民规模极速增长的这个现实,将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相融合是大势所趋。而要使知识在网络两端有效地转移,我们急需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1 知识转移的内涵

Holtham解释知识转移其实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可以看出,知识转移是一个完整的、从源头到归宿的过程。而要在网络的两端完成这样的一次有效地沟通,需要考虑四个主要环节的影响:信息发出方、信息接收方、知识本身、互联网特质(即转移的渠道)。

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2.1 知识本身

英国波兰尼(Polanyi)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知识的两个主要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指的是“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可以用图表、文字、公式、手势语等形式化符号进行编码,并通过语言、书籍、数据库、说明书、规章制度等形式传播;显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编码,可以有效地提高显性知识转移的效率。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相对与显性知识,指的是难以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表现为个人经验、价值观、洞察力、心智模式和组织文化等形式。隐性知识由于其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等的特点,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更能实现其转移效率。由此可知,所转移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转移的方式和效果也大不相同。归纳来说,Kogut和Zander提出5个“知识特性”:知识的可成文性(codifiability),知识的可教导性teachability),知识的复杂性(complexity)系统依赖性(system dependence)和产品可观察性(product observability)。

2.2 信息的发出方

知识转移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信息发送方具有愿意共享的知识意愿和一定的表述能力。知识转移的效果直接取决于知识发送方与他人共享知识的意愿程度和投入程度。因为隐性知识因其自身的难以利用信息技术编码和表达,所以在转移内隐知识的时候,知识发送方还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并尝试利用图表、文、声、像的表现形式将内隐的知识编码表现出来让别人理解和接受。知识发送者对知识的正确表述能力对接受者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一定影响。

2.3 信息的接收方

为保障知识转移的高效性,信息的接收方也得作出努力,需要增强接受知识的意愿和培养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张海涛,吴艳玲在研究中提到“知识势能差”这个概念。什么是知识势能差?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中的知识一无所知,那他的知识势能我们可以假设为0。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他对该领域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透彻,那么他的知识势能被认为是会越来越高的,我们可以假设为一个大于0的数值。通过数值,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的知识势能差。在某特定的知识领域中,信息发出方与信息接受方的存在知识势能差,这样的知识传播特质才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当然,对于信息接受方而言,仅仅具有接受知识的意愿还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还需要培养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信息接收方的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

2.4 互联网特质(即渠道特点)

2.4.1 互联网环境的准确性

知识转移的发生必然寄寓于一定的媒介和传递通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个性化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设备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基于互联网特质,知识转移通道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互联网环境下的准确性的认知。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环境中提供的知识是难以辨别其真实性的。因为这类知识区分于传统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媒介中提供的严格把关的知识。但事实证明某些网络知识库却能为我们提供准确和可靠的知识。例如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为维持知识的准确性,通过可查证性和来源充分性来整理词条来对抗因为内容开放带来的对内容可靠性的质疑。

2.4.2 互联网环境的联结强度

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只要拥有设备,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自由地寻找资料。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对于知识转移是把双刃剑,它的优势和劣势都相对明显。Ashford&Humphrey在研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认为稳固的信任关系能有效地避免信息专递过程中的曲解和消除感情障碍。而前文提到,知识转移的过程其实是知识重建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其稳固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率。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两端的联结强度。

2.4.3 互联网环境的稳定性

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知识,不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只要我们想要查询都能通过纸媒找到。而互联网确处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不断会有新的知识进入,相对也会有旧的知识退出。互联网环境的不稳地性就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在互联网查找资源遇到的这些情况。例如,一些重要资源我们保存在收藏夹里,但时隔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去查询会发现其被更新或无法访问网页,这些不稳定的因素给知识转移制造了障碍。网站想要留住用户,解决这一问题,就得不断地更新技术以维护好网站运行。

2.4.4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的技术问题即涉及到信息载体的问题。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载体,并且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的复合型要求, 信息应该可以自由地从一种载体转换到另外一种载体。因此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兼容性便成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其次,互联网急需对信息的处理和储存技术的深入研究,保证信息能数字化,这样我们才能将数字化的信息计算机化,顺利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篇(6)

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产物,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是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更是传播交流信息的平台,展现出与普通媒介不同的精神特质。

一、去中心化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在互联网上就是指从我说你说的广播模式,向人人有小喇叭的广播模式转变。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是门户网站,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是blog、ugc、社交媒体等。它不是指不再有大网站,也不是大网站一定是去中心化的。它主要是指技术对普遍用户的赋予。另外,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人人绝对平等,总有人更善于利用技术赋予的可能性,有人则不善用或不在乎。

二、网络的建构

1、网络自身的建构

互联网的构成特质即媒介自身的建构是一种文化类型,文化被植入互联网,同时互联网又将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文化。

2、主体的建构

在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身份可能被重构,网络可以改变主体的现实身份。游戏中,主体的身份变成游戏角色;直播中,主播改变现实中的身份形象,甚至将这种身份带到现实生活中。

3、时间和空间的重构

空间和时间的向量和矢量在新技术中被加以重构,事件发生了内爆一真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内爆。互联网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某一信息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被不同的人群浏览。

三、特异性

一方面,互联网具有超文本的特异性,存在于互联网中的符号(声音、形象、完整的文件数据、虚拟世界等)具有特异性,这是传统媒介没有的。当下流行的网络动图、表情包等都是超文本特异性的产物。

另一方面,互联网具有社会特质和新型的传输模式。它提供虚拟的活动空间,即使不以面对面形式传递信息,即使实体具有公共性,传输活动依然可以进行。

四、民主和平等

1、打破阶级性

互联网打破阶级性,不同身份、地位、种族和信仰的人们都可以享受和使用网络。在网络中,人们现有的文化特征――种族、阶级和性别不再那么明显。网络使交流行为从国家的岗位和现代性的空间中脱离出来。同时,网络将各种主体――现代/后现代主体插入互联网中。

2、打破单一民族国家的疆界和权限

即互联网促进和加速跨国界交流,打破国家疆界和权限,拓展加深国家之间的交叠。同时其他国家的文化通过网络传播进入单民族国家,丰富该国家的单一文化,增加其复杂性。

3、分权与平等

网络没有最高权限中心,从而使网络具有分权的特征,也就具有了民主的特点。在互联网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平等接触网络和使用网络。互联网用不同方式阻止了等级制度的流行。

4、主客体身份

互联网改变了主客体在文化上的一致性,增加了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主体变得像客体。在互联网中,主体身份被重构,互联网则被建构为决定各种群体命运的工具。互联网是不确定的客体,这一客体是外在于现代与当代主w的结构中建构自我的。

六、去实体化

1、网络空间的虚拟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虚拟的东西,它存在的环境及空间是虚拟的。在互联网空间中存在着诸多被想像的东西,和不知真假的信息、图片和符号等。

2、网络交流的虚拟

网络社会是一个你看不到我我看不到你的社会,网络交流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可能不是熟人之间的交流。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有办法显得真实或者完全真实,身份具有虚构性,这种虚拟的社会空间导致去实体化社会的产生。

3、网络传播与现实的双重关系

一方面,媒介传播通过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输多少和现实有关的信号反映现实;另一方面,互联万传播并不是完全再现现实,而是表现它所反映出来的多少和现实有关的自己的现实。

七、开放、共享、自由

1、开放性

首先,互联网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开放。网络取消了时空距离,不同时空的人均可以接触网络。同时互联网的全球化即促进了信息的全球换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其次,互联网向不同主体开放。互联网对用户、信息服务提供者、网络提供者等开放,不论身份地位所有人都有权接触网络。

再次,思维的开放。网络的开放还体现在人们思维空间的开放,不同行业和生活经历、不同地方的人可以共同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在网络中,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2、共享

首先,互联网中的资源共享。互联网中的资源在互联网中实现即时接受、转换和传播的可能,网民可以共同享用同一资源,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资源或者获得别人提供的资源以及网络中免费或者不免费的资源。

其次,网络中信息的实时互动。互联网上的每一个人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实时互动。这样互动和即时的电子传播环境使全球产生了联系、交流。

再次,互联网具有交互功能。互联网中的任何网站之间能够相互链接,信息可以自由流通。受众对信息进行反馈,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或者对信息进行再次传播。

3、自由

互联网的自由精神包括主体自由和空间自由两个方面。

主体自由表现为网络活动自由和网络思想自由。网络活动自由是指互联网的超时空性、开放性和全球性使人们的网络活动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人们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信息,从事各种超越时空的活动。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具体的活动自由,而且增强了人类争取自由的能力。

网络思想自由突出地表现为网络言论的自由,人们在网络中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随时修正、删除自己的言论。这种言论自由源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活动的匿名性以及网络的弱监控性。

篇(7)

互联网思维也是推动创新创业的第一推动力。互联网思维已引发创新创业的两波。第一波是将互联网思维用于互联网产业,促成了诸如百度、新浪、阿里巴巴、腾讯等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的涌现。第二波是互联网思维渗透并用于变革各种传统产业。例如互联网技术进入手机制造行业,促使移动通讯的变革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用于产业分析与产业预测领域,促使大数据日益广泛的应用;进入金融领域,掀起了互联网金融浪潮并极大变革了传统金融产业;在教育、社区、商务等领域的应用,促使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电子商务的变革升级......这两波创新创业相互叠加,相互渗透,形成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由此开创了创新创业的新时代。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66-03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日常的沟通与生活方式,人们获取、共享和传播信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确保其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析的问题。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国民生活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6.32亿。其中,学生是最大群体,占25.1% 。在当代网络化发展进程中,大学生是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据报道,高校学生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紊乱。对吉林省某高校大学生调查发现,24.5%的大学生有通过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经验;如果未来有心理困扰,57.5%的大学生愿意选择网络心理咨询获得帮助。

(二)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大众的日常活动,也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1]。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大学生间人际交往机会下降,大学生间的孤独感与疏离感上升,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孤独寂寞心理;网络传播的泛滥、良莠交汇的网络文化会对个体的某些行为造成毁灭性伤害,例如,最近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几起因电信诈骗学费,而导致大学生自杀身亡的悲惨事件等,都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三)面临的机遇

与此同时,多媒体也为大W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2]。诸如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工具与手段大大缩短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彼此沟通的效率与亲密度。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双方心理交流提供了便利环境,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双方缩小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坦陈心理问题,主动与教师进行心理交流,便于教育工作者真实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需求,及时给出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增强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人机交往中获取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网络信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3]。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体特质因素(内部归因)与社会行为因素(外部归因),也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学校管理对大学生个体特质和社会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见图2。

(一)个体特质因素

经过高考,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时,已经度过了一段人生的青春期。这段进入高等院校之前的经历逐渐形成了每个大学生的个人特质。这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学生原生家庭的熏陶,二是其所受的学校教育的影响[4]。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学生对相同事物的要求和看法有着不同的习惯与规则。除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也会对个体特质的塑造起作用,例如同化作用、促进作用和约束作用等。“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密集化、碎片化和混乱化对不同大学生个体的影响不同,具有良好专注和自律性的个体所受的影响会相对较弱,而缺乏理性辨析能力和比较沉闷与自闭的个体更倾向于受到干扰,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学习就业的压力等,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矛盾冲突之中,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二)社会行为因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和补偿性,这些影响灵活多样,可以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所谓社会行为,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感互动时所表现的外显行动或内在感觉与思想。社会行为因素中,除了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以外,还包括人际关系和从众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工具的便捷与广泛,使得人与人的交往从原来的点对点模式膨胀到群对群的多点模式,其中网络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影响会拓展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社交与讯息接受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可能由于互联网和各种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将自己融入学校以外的一些社会非主流团体,并按照从众心理行事,存在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

(三)管理约束因素

在各个高校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充分的教学资源与科研教学成果是更值得关注的内容。相比之下,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略弱。如,各高校普遍存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师资和称职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内容不达标,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背景下,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特殊的偏好,喜欢拥有独立的空间,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找到自我的一个空间提供可能,容易使大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不足,使理想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加之迷恋网络,户外运动减少,产生自我封闭、孤独寂寞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建议

(一)优化信息配置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互联网活动是必要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在网络硬件构建上,学校网络服务中心可以设置相关的网络限制关口,屏蔽不良信息。课堂上为了控制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可以选择制定相关规章要求其关机或统一管理其手机。同时,学校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信息沟通工具,如微信或其他方式,加强与大学生个体和其家长的沟通频率,及时与学生和家长交流。一旦学生有心理不良状态,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有利于心理疏导的信息资料。一般每个学校的实体心理咨询室不一定能够完全覆盖每个学生个体,如果学校设有一些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及时获取一些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二)强化人际交流

利用团体的力量,强化人际交流。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座谈,反应某一阶段中遇到的学习、生活困难[5]。因为在一个温暖的和谐氛围中,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些困惑、禁]心灵的声音,借助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是可以消除隔阂、融化壁垒的。活化心理咨询,如果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够,可以借助当地心理医院咨询热线或宣传力量,利用学校的互联网慕课与微课等平台进行知识讲座,普及推广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自身的抗压能力等得到提高。这些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咨询员,也可以不定期帮助并参与大学生的相关心理健康干预个案,作为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维护合作的一种项目来运行,使学生们获益。

篇(9)

我们成立了小组研究新的IOS和Android,但塞班肯定是主力发展方向,它的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当时没人能预料到它崩溃得这么快,大家也没意识到IOS和Android能成长得这么快。创业的话,你就去赌一把Android,但大公司肯定要发挥自己的既有优势,否则它很可能丧失了既有优势又没有未来。

当时我们发现无线搜索跟PC搜索的用户需求、产品形态和展现方式完全不一样。屏幕这么小,怎么在有限的屏幕上给用户展现出你搜索的结果?还要更精准化?还得跟用户的碎片化使用习惯相关?甚至你还要把地理位置的信息加进去?我们并没有往生态再造的层次去想,只是觉得要满足用户新的阅读习惯,我们还研发了转码技术,把网站转成手机可以阅读的格式。

2010年初IOS和Android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我觉得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已经来了,我愿意去闯一闯。跳出来后,我去做了点心,从Rom入手做了五个月后发现不对劲,然后开始做工具型应用。

我为什么会回百度(2013年点心被百度收购),就是因为我挺喜欢这个公司。百度很开放,这里也是一个真正追求技术的地方,我特别喜欢百度的工程师,他们的个人战斗能力比我在华为带过的团队至少要高两到三倍。很多人回到百度,也是因为他认可这个集体和这帮人。

Robin是个非常有理想的人。2009年我刚进百度时参加第一次总监会,他给大家讲他的思考,我印象非常深刻,叫Best of the best,就是说你要做到极致,这对我触动挺大的。今年我也有幸听过一两次Robin的演讲,他在思考百度怎么才能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公司怎么才能在新时代适应变化。从我跟百度人这两年的交往来看,我觉得他们更具有赢的渴望。比如说百度做支付的这个群体,我觉得比创业公司还具备狼性。

篇(10)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043-04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它涉及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政治领域的发展归宿。历史经验表明,政治文化的现代性转变是实现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整体转型的重要基础,政治现代化无法脱离政治文化而孤立发生变化。近些年来,我国普通民众在互联网环境中的活动已经涉及到政治范畴,一套基于互联网络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逐步确立,正在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我国政治文化并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型,民众整体的民主素养与民主政治的要求还有落差,加之网民在不同地域和阶层之间分布不均衡,那种能够对政治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优秀网络政治文化依然处于形成之中。此时,对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对于培育具有现代精神的网络政治文化,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是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空间起点

政治文化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主观意识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根本上从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是在人类自身的政治活动中。逐步积累、延续和发展起来的。某一种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往往会通过社会成员逐代传递和继承。这就意味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后,政治文化并不会迅速改变,而是经过与新环境不断冲突与融合后逐步向着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演进。同理,人们在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活动的初期,原有的政治文化会自然的延续进这种全新的政治空间。正因如此,当前学界普遍将网络政治文化看做是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延伸或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政治行为尽管会受到已有政治文化的驱使,但政治文化仍会受到这一特定环境的影响产生一定变化。特别是互联网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并受到广泛推崇的时期。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互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逐步渗透进人类政治生活,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发生转变,与其自身具有的优质属性关系紧密。首先,互联网的海量性、即时性特质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数量和方式。对于那些生活在封闭环境中、尚未完成现代化转型国家的民众而言,互联网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便捷的获取到充足的政治信息资源,这有助于民众更为科学的认知政治生活。为民众政治观念更新创造出良好的契机。其次,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特质扩展了民众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除了本国政府之外,各种社会组织、民间机构、民众自身均是互联网环境中信息的重要者,民众甚至可以接收到来自国外的政治资讯。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提供给民众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助于民众树立独立的政治人格。再次,互联网的互动性、平等性特质将互联网打造成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地位如何,不管职业怎样,普通民众都可以与政府、政府官员甚至国家元首进行直接的网络沟通,越过官僚制的科层制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民众由于权力、财富、身份、地位造成的不平等状态,激发出民众平等、自由、尊重的现代意识,原有封闭、威权的文化将难以为继。正如卡斯特指出的那样。互联网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它表现了人类超越制度的条条框框、克服官僚障碍以及在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现有价值观的能力。可以说。互联网环境是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点,互联网自身的特质促进了基于互联网的政治文化形态的产生。

二、执政理念调节着网络政治文化的方向

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政治,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的核心是利益的支配。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必须积极主动的塑造该国的政治价值,使政治文化沿着其所认可的方向发展,以便构建起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执政者一般会通过宣传以及创制对政治文化的形成或变革进行直接规范或是间接引导。以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为例,由于孔孟之学宣扬了君尊民卑、臣服仆从、纲常伦理等观念,符合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科考的内容便被制度性的限制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久之,形成了我国“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这种文化与其说是制度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执政者理念使然。由此可见,执政者秉承的执政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治文化的形成方向。对于符合执政集团利益的政治文化,执政者会通过包括制度设计在内的种种手段予以培养和促进,而那些能够对其利益造成威胁或损害的政治文化,执政者则会制约其形成与发展。

网络文化既是一个将文化网络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网络以文化之的过程。文化借助网络进行展示和传播,网络又被赋予文化的内涵和功能,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产品,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随着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网络政治文化愈来愈受到执政者的关注。同传统社会中,执政者凭借执政优势影响政治文化的走向一样,执政者也会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力图使网络政治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态朝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演进。一般而言,那些还未开始现代化的国家由于担心政治生态发生变化,对于互联网管制最为严格。这些国家的民众通过互联网获取到的政治信息极其有限,言论亦被执政者严格管控。网络政治文化缺乏独立发展的制度支持,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实政治文化在互联网中的显现。已经完成现代化国家,处于对现有文化的自信,以及有民众反对的顾虑,执政者对于互联网管制较松。但即使这样,这些国家仍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影响。对于那些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的国家,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政治文化更新过快引发政府不可控制的社会动荡。亦或是处于巩固和发展现有政治制度的需要,执政者通常会强化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使执政者的理念能够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民众接受。我国就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力图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形成富有时代感的网络文化核心价值观。由此可知,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不可能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之下,执政者的价值理念会对其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三、文化素质决定了网络政治文化的质量

政治文化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人自身的文化素质是决定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李普塞特、英克尔斯等人的研究,政治文化的形成与所在区域内民众的文化素质有重要联系。文化素质不仅是塑造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民众对现代政治价值的理解。良好的文化素质能够促使民众更加理性地对待政治生活,帮助社会成员在不同政治文化的碰撞、交融和比较中,凭借自己的理性判断和分析在更广阔的信息背景中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无法想象,一个知识贫乏,思想僵化,刚愎自用的社会群体能够孕育出进步的政治文化。

在互联网成为文化存在的特定环境中,人是网络文化创造者,网络文化理所当然地为人所用,在两者关系上。人是主体,网络文化是客体。人们一方面在改进创新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在参与网络文化,改进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无论其产生还是其发展,都直接来自于人民大众。可见,决定网络政治文化演进过程与结果的根本还是在人,而能够决定人思想意识与行为能力的文化素质将对网络政治文化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西方的研究证明。处于现代化之中国家的民众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民众对政治信息和政治符号不能清楚、深刻的理解。难以形成较强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责任心,在政治实践中无法形成高质量的政治文化。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空间后,由于缺乏制度和道德的约束,以及监视区域的严重滞后和不健全等因素。这部分群体更多的是凭感情而不是理性行事,甚至人性中最深层的那些自私、贪婪的阴暗面会充分暴露。在这些群体中形成的网络政治文化非常容易充霪着盲从、无序、极端、狂热等非理性元素。而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在进入互联网后,由于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更为深刻,再加之自我约束和调节的能力较高,往往能够较为理性地行事,为高质量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已经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国家中。网络政治文化相对比那些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国家更为理性的重要原因。

四、网民结构决定了网络政治文化的张力

政治文化是经过长期政治实践后内化于特定群体的具有明显共性的意识观念。换言之,这种具有共性的意识观念是在一定的群体内形成和展现而出的。在传统的政治文化理论中,群体一般以地域、民族、宗教等为依据进行划分,各群体的政治文化是该文化区域内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渗透加深,互联网业已成为划分文化群体的又一个重要维度,活跃于互联网络之中的网民构成这一新的文化群体。网民作为互联网中的行为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公民身份,这种双重角色使得网民在互联网之中的言论、意愿能够作为民意传导进现实政治空间,这让网络政治文化具有了特定的政治功用和较强的影响力。

对于仍然处于政治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国家而言,民众被激发出来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热情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得不到制度的有效保障和维护。由此,他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抒发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未能充分释放的政治热情,并已经获得了同报。这就促使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不断提升,潜移默化中成型的网络政治文化对这一群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持续增强,作用范围也随着新网民的加入而不断扩大。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与网民结构具有较强的关联,特别是网民普及率及分布状况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张力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已经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国家而言,由于其拥有较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网民普及率多在70%以上,处于政治活跃期的中青年网民比率更高。足够数量的网民群体较为充分的代表了现实社会中民众的政治意愿和诉求,由此形成的网络政治文化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政治意义更为突出。而处于政治现代化过程之中的国家,多数会受到经济及社会条件的限制,网民数量普遍偏低、分布也不均匀。以我国为例,一方面,网民人数虽逐年增长,但截至2012年6月,网民普及率也只为39.9%,依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另一方面,在全体网民中,制造生产型企业工人、农民工、农林牧渔劳动者的比率均低于5%,与其实际从业人数的比率极不相称,这样的网民结构预示着普通劳工阶层未能充分融入进网络政治文化的创造过程之中。如任其发展,网络政治文化将成为特定精英阶层的文化盛宴,那种能够覆盖整个国家并充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政治意识的网络政治文化难以形成。

五、现代性是网络政治文化的历史归宿

人类社会总是同时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包括政治文化之间存在质量高低之别。人本身具有追求幸福的天性,对设定价值的追求以及这些价值的不断实现所带来的社会得以进化的事实,会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进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趋同。正如马克思谈及资本主义时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此外,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已证明。那种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存在下来的先进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与外界保持着较为畅通的交流状态,这就使得这种文化能够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能量,从而保持着一种随时应变的活力。可见,文化交流是文化具有的基本属性。从文化交流中汲取营养也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篇(11)

互联网广播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在整个互联网广告生态圈里,广播还是一个很小的参与者。其广告支出的增长预期尽管较好,但与其他类型的数字媒体广告支出相比还是比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