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众所周知,生病是人生每个阶段都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每当人们患病的时候,身体不适会随之带来情绪与心理上的明显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患病后的心理同题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大学生患病后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及其护理对策。大学生患病后的心理特点,笔者以为,大致包括如下四方面。
1.1无助感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对有兴趣的事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情绪具有波动性较大的特点这种特点使他们在患病后,会产生依赖他人和希望受到保护的心理。但是我们知道,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独生子女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日益增多,这些平时受到父母百般呵护的孩子,已经很难从老师那儿得到特别的关爱和照顾。因而,疾病一旦发生在他们身上,由于缺乏心理准备,他们往往会变得情感脆弱,产生无助、紧张等不良反应,并具有强烈的不安感,对疼痛反应的敏感性增强,表现为怕打针、怕输液。据笔者观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新生入学之后的体检复查期间和学期末考试前夕。前者由于本人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害怕被退学或因担心经济负担等原因引起;后者是由于学习紧张,压力过大造成。这两种情况说明,大学生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太成熟。
1.2恐惧感大学生习惯于集体生活.患病之后,由于不能像平时一样与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加之父母家人不在身边,他们往往会感到孤独、寂寞、抑郁、焦虑、恐惧。这种情况在女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低、中年级学生中较为普遍。近年来,由于竞争激烈、学习紧张,加之就业形势严峻以及社会、环境、家庭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忧郁、多疑、敏感的大学生患者逐渐增多。引起这种心理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是因担心治疗无效或者害怕出现治疗意外,有些是因治病心切、期望药到病除、有些则与个人气质、生理病变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猜疑病情、情绪低落、哭泣、睡眠及食欲减退等。有时会因为某些药物具有怪味而拒绝服用,或者在服用后产生恶心、呕吐,反酸等不良反应。
1.3敌对情绪大学生一般都习惯于“宿舍一教室一饭厅”三点一线的生活,但生病来到医院后,他们因身本不适而情绪不佳,容易愤怒和烦躁,有的甚至谩骂医务人员,对学校的预防措施表现出极为不满等敌对情绪。
1.4过激行为当今大学生恋爱已是高校校园里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由于他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年纪轻、阅历浅、思想不定形,加上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较为任性,在家娇生惯养,又没有受过挫折,一旦遇到意外或伤害,如患病、失恋等等,他们就会想不开,从而产生自杀等过激行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为差异辱、自责、轻生,甚至觉得无地自容,悲观厌世。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不与医护人员配合.或者拒绝用药,或者哭泣、发呆。
2护理对策
2.1无助感对此心理特点,医护人员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例如说明体检复查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而不是要将患有某种疾病的同学辞退等等,或者主动帮助患者分析病情,认识疾病,消除他们的疑虑,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进行自我松弛训练的方法。医护人员尤其要懂得,大学生患病之后的心理较为脆弱,因而临床不要谈论某种病情的严重性,更不能夸大病情。以避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由此造成大学生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不良心理反应。另外,护理工作者应当主动、热情、耐心。劝慰与说服要注意态度,语言要温和,能给人以温暖和鼓励。以增强大学生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恐惧感大学生患者的恐惧感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即是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的所谓安全需要心理。由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情感细腻,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具有较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因此,医护人员首先应注意行为举止优雅和操作技术娴熟,这样就容易赢得他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治疗过程中,护士的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和、态度要和蔼,要注意与大学生患者进行交谈,倾听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疏导心中的焦虑和恐惧,排除其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及不良心理刺激。对于有些大学生患者的过分担心.医护人员要给予充分理解,而且要耐心的解释,不能因忙于他事而敷衍塞责,更不能以“找岔”视之。对于性格有缺陷的大学生患者,护士应当以宽容的态度地去对待。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随意训斥。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公安院校学生作为公安队伍的后备力量,其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入职后能否胜任公安工作。文章对当前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了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现状
基金项目:2013年度新疆警察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JYSKQN015)。
作者简介:王亚娟(198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
1问题的提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公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是责无旁贷的。目前,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宗教极端、民族分裂、暴力恐怖等敌对势力活动越发猖獗,犯罪的手段日趋技术化、智能化,这为公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社会治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先进的公安科技手段运用到公安工作中,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是公安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安队伍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全面收集、掌握和研判信息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公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警察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公安队伍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只有努力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满足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最终实现公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深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的现有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水平,发现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关策略。
2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新疆警察学院在校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考虑到2011级学生在外实习,且综合本、专科、各专业和民、汉学生比例等诸多因素,从2012级专科、2012级本科,2013级专科、2013级本科共四个大队中各抽取出5-6个区队作为发送问卷的对象,其中每个大队至少包含一个少数民族区队。
2.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向21个区队发放调查问卷961份,实际回收928份,其中在正式统计前,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5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2%。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调查实施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并回收,少数民族学生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如果在汉语理解上有困难的,会专门邀请少数民族教师或学生帮忙解释,在做最后两个问答题时,允许学生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答卷。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spss19.0软件,部分图表由Excel进行处理。
2.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用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公安院校学生对于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识、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态度;二是调查公安院校培养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即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现状;三是调查公安院校学生对于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得到哪些支持,是否有好的意见、建议。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公安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
此次选取的调查对象中男学生共679人占总人数的75%,女学生226人占总人数的25%;被调查对象所在专业分别选定在信息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侦查、治安学、法律事务等,基本覆盖本校本、专科所有专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首先,在此设计了三个问题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认识。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在公安院校学生在对自我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知上,有8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有1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强,还有3.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这表明学生对自身的创新能力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认为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和专业的关系的认知上,有78.2%的学生都认为科技创新能力与专业有很大关系,表明在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时,专业是绝大多数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对未来从事公安工作是否需要具备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问题方面,91.8%的学生都认为未来从事公安工作时,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技强警战略都比较认同,意识到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
其次,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程度和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态度和兴趣,在此设计了五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来看,只有5.3%的学生完全了解参加科技应用创新比赛并获奖会给自己的学业或就业带来什么影响,知道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重要性和为什么要参加比赛,69.7%学生只了解一些,25%的学生一点也不了解,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影响了解不多或者不了解;在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时间问题上,73.3%的学生都认为应该从大一开始培养,也就是说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的越早越好;在对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或活动持有的态度和感兴趣程度上,态度上觉得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总和为90.8%,觉得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总和为82.8%,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或比赛的态度端正,愿意且有兴趣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的比赛或活动中来;而在对是否会主动寻求老师参加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问题上,表示会主动的学生仅占30.9%,表示不会的学生占52.5%,表示无所谓的学生占16.6%,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主动性不高,虽然有兴趣参与,也能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但主动性方面明显不足,有待提高。
表3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情况
3.3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活动太少,获奖更是少之又少
在调查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时,主要通过调查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和获奖情况来反映。从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来看,只有25.1%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比赛,而74.9%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任何有关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或比赛,除了少数11.5%的学生表示今后也不想参加,剩下的63.4%的学生虽然截至目前未参加过,但表示想参加,这表明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在参加过几次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方面,70.5%的学生到目前还没有参加过,只有29.5%的学生参加过一次、两次或者更多次,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学生参与过何种创新类的比赛时,参加比赛种类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评比活动等,具体情况详见图1。除了调查问卷中列出的几种比赛外,部分学生还提出参加过飞机航模大赛、公安科技知识竞赛和科技创新征文等一系列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在调查是否在比赛中获奖的问题时,参与过比赛的227名学生中,有22%的学生表示获得过奖项,但78%的学生均表示为获得任何奖项,这表明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人数很少,获奖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表4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参与、获奖情况
图1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比赛项目
表5影响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情况
3.4多种主客观因素阻碍公安院校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活动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安院校学生没有参与或不愿意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原因,在此设计了三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表明,在对于没有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比赛的原因问题上,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获得比赛信息,其次是学业重,没精力、没信心等,这说明学校在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不够重视,宣传太少,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在调查,目前大学生要创新,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同样多的学生选择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物质层面的支持,这说明学生既需要学校在物质层面上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也需要全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最后在调查阻碍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时,49.1%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教育过于死板,缺乏培养创新思维,表明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需要。
4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对策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这一重要使命,存在着学生认识不深刻、参与活动太少、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主观问题,同时也存在学校舆论引导不深入,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等客观因素。要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意识,促进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中来,最终才能实现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4.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人人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的良好氛围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公安院校对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对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认识也不深刻,举得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可有可无;同时,学校缺乏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或比赛的广泛和深入的宣传,学生通过校内宣传了解科技应用创新的途径是少之又少。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决策层要站在足够高的角度看待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认清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舆论引导,使学生也认识到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校内宣传部门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使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或比赛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至每个学生,杜绝学生因为无法获得比赛信息而错失比赛的情况再次出现。
4.2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是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公安院校要加大对科技应用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此项活动;另一方面要设立专职部门,负责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该项工作进入常态化,用制度来保障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稳步进行。
4.3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
目前公安院校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应用创新的意识,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科技应用创新的重要性和与公安工作重要联系,但在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的主动性上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这就需要一是根据科技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革目前的考核方式,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纳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督促学生自觉主动的参加科技应用创新类的活动;二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在学生参与科技应用创新类活动时,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创意和想法并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指导。
4.4和公安实战部门对接,发挥公安院校的特色优势
与其他地方高校不同的是,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的放矢的,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未来大多数都从事公安工作,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时,必须要和公安实战部门对接,了解公安基层单位的具体需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提前步入角色,又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为科技强警战略的推动输送新鲜血液。
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安院校学生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而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公安院校应根据学生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现状情况,形成一套完善的、多维度、分层次的科技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瀛心,陈建涛.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四川警察学院为样本[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8):84-89.
[2]刘孝云,叶民锋.公安院校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69-73.
[3]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H195.3
行为方式是思想观念的外化表现,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各方面教育影响。中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心理上具有变化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最佳等特点,所以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其思想观念,从而研究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案例分析中,以中国教师的视角结合国内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对两国情况进行对比,以期探究韩国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的有益启示。
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三方面展开。下面我们通过案例来分析各要素对韩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注:本文案例来自韩国全罗北道某郡汉语冬令营生活实录,共有中小学生62名。)
一、社会教化方面
案例1. 汉语冬令营的课程中安排了安全教育讲座,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小学3到6年级,初中生不到10名。令中国教师惊讶和佩服的是,消防队老师提问的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来,包括救援措施和自救措施。通过了解得知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网络以及公共场所的宣传海报获得这些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宣传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对中小学生实施有益教化,则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案例中大多数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反映出韩国充分利用社会宣传实现了对中小学生的有益教化。韩国公益广告的趣味性、文化场所宣传的普及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笔者也曾在国内某县级市的小学担任过辅导教师,在与学生谈论安全知识时,大多学生表现不了解、不关心、觉得安全问题离自己很遥远的态度。由此可见,国内在利用社会宣传影响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方面有待加强。
二、学校教育方面
案例2.冬令营5个汉语班举行‘中国风教室’评比活动,中国教师考虑评比性,便按自己想法一一装饰,在遇到脸谱个数分配的小问题时,问韩国教师的意见,没想到韩国教师认真地召集所有学生过来,向他们介绍情况,问他们的意见,还给他们商议时间。经过小学生们的“发言、讨论、商议”,最后派出一个学生代表说出了“决策”结果。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不同,学生所呈现的特点不同。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等人研究表明:民主型管理风格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具有完成目标一致性,行动积极性、主动性,很少表现出不满情绪等特点。案例中,韩国教师在面对有关班级决策的小问题时都会征求并尊重学生们的意见,而学生们也有行使权利的意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民主性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公民意识,便于今后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笔者发现,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大多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公民性教育,未能充分将公民性教育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内容中去,如民利的行使、公民义务的履行等。
三、家庭教养方面
案例3.汉语冬令营入营第1天,一楼大厅入住登记处。妈妈走在前面,男孩提着皮箱跟上,办理完登记,妈妈说:“能找到217房间吧?你自己看着办吧?妈妈走了。”他说:“恩。”妈妈转身走了,男孩干脆地提着皮箱小跑着上了楼梯。
陈永胜在《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结构、家长的文化素质与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而且根据鲍姆宁的研究,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学生具有容易消极、被动、依赖、做事缺乏主动性等特点,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自私、无礼、独立性差等,而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活泼、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等。案例中的韩国妈妈对男孩的“放手”教育可见韩国家庭教育的民主性,注重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而笔者在国内开学第一天看到的景象却是:爸爸妈妈拎着大包小包在前喊,爷爷奶奶在后提着水杯和零食催,而中间的“小皇帝”、“小公主”学生吃着零食慢腾腾。中韩送孩子上学景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中韩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导致孩子的思想行为表现不同。国内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适时大胆地给予孩子自,放手让其实践,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四、结语
中小学生作为受教育阶段的社会个体,其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的影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得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有益启示。社会教化上,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宣传媒体进行知识普及,拓展中小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中小学生各方面的意识,培养其应对事件的能力。学校教育上,教师将公民性知识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中小学生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公平民主的权利意识。家庭教养上,父母采用适时“放手”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容易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胜.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J].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02.
[2]赵丽霞.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07
[3]靳义亭.论中韩两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4]冉乃彦.小学生道德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中国德育,2007,0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心理问题是指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内心冲突、困惑、挫折、烦恼、学习与人际关系不适应等心理失调现象豍。笔者通过56份咨询案例发现,引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人际关系不良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认为,人类心理的问题,最主要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
案例表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构成小学生最主要的三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紧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直接、负面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问题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人际关系。由于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与学前相比,由学前阶段父母单向的付出转向双向交流,由单纯情感转变为多元需求,往往家长却没有意识到亲子关系的这种变化,所以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主要表现为:(1)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尤其是在对待孩子学习方面,每当孩子考试没有达到父母要求的时候,分母就会对孩子谩骂,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施行暴力。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多么大的伤害!使他们失去信心,自暴自弃。(2)父母间关系紧张,如经常吵架等,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每天都恐惧回家,想到回家就会紧张,他们时刻担心父母抛弃自己。(3)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常常更少体会到父爱或者母爱,他们更缺少安全感,表现得很敏感。(4)在发生某些有冲突的事情时,父母往往不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以家长的权威自居,而他们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鼓励。因此,我们认为,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保证个体积极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师生关系问题
师生关系,严格来讲是指学生与教师在校园情境下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具有互动性,这种人际关系是以教育为中介因素贯穿于学生的学业以及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教师与学生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校园里有特殊的含义,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深远。
在小学心理咨询实践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也相当突出。如,“我们老师好凶啊,我们班上同学都怕他,但大家的成绩却没多大提高”等,这些都是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不协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言行起着主导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总结心理咨询的案例发现,师生关系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关系紧张,另一种是关系淡漠豎。
师生关系紧张,一方面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专断或者要求过于严格;另一方面是迫于教学成果的压力,教师“唯分数说话”,给学生施以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敌对等情绪,行为上常常表现出逃学、装病、说谎、口吃等现象。
师生关系的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师生关系淡漠,有的学生说:“我们的老师根本不管我们,什么事情都是随我们,上课纪律很差”等,这会使其他学生产生失望、烦躁等负性情绪,学生容易失去班级归属感,而且将其归因为老师的管理问题,导致师生情感淡漠,学生的学业及集体荣誉感较差。
从教师反馈的信息发现,并不是教师不想管好一个班级,而是有的教师课时多,工作繁忙;有的教师由于中间接的“二手班”,先前的老师没管理好班级,所以遗留下“历史问题”,尽管也努力了,想转换管理模式,但学生情绪很大,不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而习惯于以前的“自由”模式,教师的努力无效,所以也就“随他们去”。
但是,从心理健康与教育目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多从学生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来开展班级工作,处理好班级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都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同学关系问题
欺负行为有直接欺负与间接欺负,但在小学生中主要表现为直接欺负,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和直接的言语欺负,如给同学身上洒水;给同学起外号,扮鬼脸,散布同学的谣言等等。欺负行为主要发生在学校教室里,从空间距离上来讲,座位靠近的同学间更容易发生欺负行为。欺负者多为男生,被欺负者多为内向的女生。经常被欺负的学生会表现出焦虑、忧愁、孤独的情绪,而且上课时容易走神,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经常欺负别人的同学如果没有老师、家长方面的管教,长此以往,则容易形成攻击性的性格。
鉴于在心理咨询中的成功经验,建议加强心理辅导老师与各班主任、家长的联系、沟通,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桥梁作用,可以协调小学生与父母、教师的关系。另外,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家长会的方式,加强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以上是从咨询案例反映的角度分别对小学生不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进行的初步分析,对小学阶段的教育以及今后的实证研究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小学生学校安全教育是指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小学生生命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其心理和身体等方面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形成安全意识,能养成在遇到危险时能及时进行自救及他救的能力的活动。
二、小学生学校安全教育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必须要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在不同的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并将小学生分为1~3年级、4~6年级两个阶段分别设置安全教育的内容。安全教育分槲甯瞿?椋内容涉及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公共卫生事故、意外伤害事故、网络及信息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事件。”《纲要》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逐渐形成安全意识,让学生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知道保障安全的方法并会运用一定的安全技能。
目前,我国小学生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十个方面。其中包括生命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生活安全教育、急救技能教育、传染病常识教育这六个最基本的安全教育内容,也是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心理减压辅导、自然灾害防范教育、识别的知识和方法、社会安全事件防范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也是小学生应该了解的一些常识。
可见,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关系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很多方面。因此,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需要全方面重视。
三、小学生学校安全教育方式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方式也是非常丰富的,根据学校的设备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年级也应采取不同的安全教育形式。
(一)在课程中开展安全教育
1.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
课堂授课是安全教育的基本形式,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也是获得安全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教师的讲授,可以使小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安全基础知识,了解安全基础知识是进行安全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例如,综合性防灾课程、开发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等。
2.学科渗透安全教育知识
各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安全知识随处可见,意识到安全的必要性。
例如,计算机课可以有意识教育学生要养成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好习惯,以免误入歧途,造成网络犯罪;品德与社会课中很多内容都与安全教育有关,有助于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今天,你安全吗》、《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二)在活动中进行安全教育
1.专题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例如交警、消防、公安、卫生等,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参加多种与安全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设计安全游戏、讲安全小故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实地演练
由于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必须让学生投身于安全实践活动中,仅仅依靠一些书本上的安全知识是不全面的,必须配合实际的演示和训练,这样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才不会惊慌失措,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
(三)在环境建设中开展安全教育
在校园内粘贴安全标语,办走廊墙报、教室黑板报,时刻警告学生安全的重要性。还可以到校外参观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安全教育更感兴趣,培养学生的安全文化氛围。
(四)利用媒体资讯进行安全教育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如何防止这种事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可以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一些安全问题的小视频,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安全教育方式。
四、小学生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安全教育的趣味性
很多老师都是口头警告或者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往往都是一带而过。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完全是表面化,而实际运用方面基本上很少涉及。再加上学校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枯燥,形式也很单一,使小学生对安全教育基本上都不感兴趣。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注重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师都是得过且过的态度,更何况是学生。因此,学生对安全教育课程极其缺乏趣味性。
(二)忽视安全教育的预防性
学校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众多学生生活的地方。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安全事故却频频发生,但有些事故我们是可以避免的。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应该坚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胜于补救”的理念,对有可能发生危险的事物,冷静思考,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以避免遗憾的事情再次发生。
(三)无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小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有些学校(尤其是一些乡村学校)往往都不重视安全教育,并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出: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安全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如果一个学校连一个学生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保护不了,又谈何教育。然而当今学校更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但事实表明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
(四)缺少安全教育的实践性
上小学时,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春游秋游等实践活动,让小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并发现它的奇特之处。同时也促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和老师的管理疏忽,难免会有一些意外,如车祸、溺水、学生跌倒摔伤等,学校和老师也承担不起责任。因此,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少,有的学校甚至下小雪都停课。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所造成的。如此看来,学校教学就会逐渐变成了“封闭式教学”。
(五)缺少教育方式的新颖性
现在,学校大多数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讲授的方式是安全教育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传统的教育方式。但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这种方式也是最枯燥的一种学习方式,有些学校内现有的资源也比较少,知识较陈旧,安全教育方式比较传统,没有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特点,缺乏新颖性。
五、改善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实行多元化的安全教育方式
学校除了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在校园内粘贴一些安全标语,时刻警告学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班会,积极组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低年级可以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展,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这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高年级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可能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教师加以指导如何预防这种事故的发生,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给学生们讲一个安全小故事及案例分析,比起那些枯燥难记的安全知识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
(二)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教育
实现学校安全最关键、最重要的战略,就是要从安全隐患入手,善于思考,积极实施消除隐患的战略。事实证明,事前的预防远远胜于事后被动型的救灾方法。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方法,可以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教育课程,从根本上清除事故发生的安全隐患,把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三)更新安全教育观念,重视安全技能的培养
学校、教师、家长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应试教育,要正确理解考试,不要过分追求分数和名次,这样只会导致小学生的片面发展,新课改指出要对小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既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学,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技能的训练。这样安全教育课程与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四)让学生躬身于实践,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
“生命如花,花朵不可能永远在温室成长,需接受属阳光沐浴和风雨的洗礼。”学校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社会也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我们的安全教育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亲自去感知、体验,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安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安全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学生遇到危险时知道如何自救,这才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因此,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对教育事业的建设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在对小学教育的研究中,如何有效实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本文研究的话题。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以自身经验与教学价值为载体,充分落实教育知识体系,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得到发展。本文以小学语文教育为核心,阐释案例教学法对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从小学课堂现状与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其次论述了小学语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阐述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前进的方向,为新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1.小学教学课堂现状
中国的改革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大局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目前中国的教学大纲,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才是关键。在教学中,老师的引导起了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处于人生的新阶段,因此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但是就目前来看,现如今有许多老师的教育能力都不过关,传统死板毫无创新与活力,强行灌输给学生解决方法,小学生对于这种教育方式态度大多反感,毫无生趣的课堂带给他们的是痛苦的学习时光,还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情绪的形成。这种小学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出现许多问题,例如,不能对每个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等。
2.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在进步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印象,尤其是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而言,可以教会他们明辨是非与懂得保护自己。在无形中充分吸收了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选择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法创始于美国哈佛大学,这是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所得出的教学方案,实施之后发现效果显著,因此推广范围逐渐扩大并逐步传入我国。由于传入时间较晚且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教学,因此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需要探索最合适的案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对案例的筛选,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掌握知识与心理,选择经典案例。在选择时需要注意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案例需要符合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结合课本深入理解;其次案例需要具备典型性,频繁出现的案例能更大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后案例具有可扩展性,较普通的案例具有真实、客观的特点,案例可能就发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将对这些案例进行改善。
2.营造气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虽然可以解决目前出现的教育问题,但也需要教师的调节,缓解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此种教学方式得到有效实施。为了营造良好的气氛,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专业性培养不仅是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认知,更要让学生成为具备可操作能力的人才。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才能达到最高效的学习效率,多与学生互动是增加课堂生机的最好方式,此外,最重要的是让教师与学生保持一个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沟通,切勿在课堂中形成尴尬紧张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是通过老式古板的教育不断蜕变而来的新时代的产物,它的建立依赖老师案例经典性与课堂中的积极互动,能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在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徐xx同学,平时卫生比较差,也很少有零花钱,平时同学们都不太喜欢他。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学早上从家里带了5元钱,没有花掉,装在书包里。中午放学的时候,再去找钱,可是钱已经不见了。于是,我推迟了放学时间,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调查。我说“哪位小朋友早晨从家里带钱来学校的?带了多少钱?今天早晨买了哪些吃的?”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自己从家里带多少钱来,花了多少,买了什么。有几个学生说没带。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全班同学,发现学生徐xx,没有说话,一直在那低头不语。我一下子明白了,然后让其他学生放学回家,将他留了下来。我就问徐xx:“你今天早晨带钱来了没?”他向我望了望,没有说话。我笑着又对他说:“慢慢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出来。”他慢吞吞的说:“带了。”“多少?”“5元。”“谁给你的?”“奶奶。”我抚摸着他的头说:“真的吗?你奶奶在校门外,我会去问你奶奶的,如果你骗老师,老师会很伤心的。老师相信徐xx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数:“钱不是我拿的,是我在地上捡的。”我笑了笑说:“老师这次相信你,但拾到东西应该还给同学,不能自己占为己有。”我知道他又说了谎,但我没有戳穿他。
二、案例分析
徐xx的行为属于说谎行为。说谎,是个体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是为了逃避各种惩罚而实施的应对策略。徐xx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而说了谎。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如果动辄说谎的话,容易造成其他同学的反感,导致同学关系不佳。一般而言,学生说谎行为的形成往往和家长或教师的态度有关。尤其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说谎行为产生的因素分析,可以从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学习等方面深入探究。徐xx说谎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方面。在家庭因素方面包括沟通不良,管教不当,家境不好;在社会学习方面包括制约学习,模仿学习,善意的谎言,等等。
三、实施教育及转变过程
为了不让这位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我进行了一次家访。去他家的时候,只有奶奶在家。从和奶奶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学生的父亲长期不在家,母亲是后母,自己带来一个孩子。平时不管教孩子,当徐xx与她自己的孩子发生摩擦的时候,他的后母就会大声地训斥或打他。我和他的奶奶讲了孩子在学校学习及刚发生的事情,他的奶奶很伤心,叫老师一定严加管教。从这次家访中我了解到,孩子缺少母爱,又缺少管教。从那以后,我经常从生活上和学习上去关心他。慢慢的,该生的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课堂上表现突出,也能团结同学,没有过此类的事件发生,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给他以高度的评价。
四、个案中的启发与体会
小学生的说谎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小学生说谎的现象更是普遍。大多数小学生撒谎都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或是逃避不愉快的事情,而作出的一种不真实的陈述。它是一种从儿童开始并有可能延续至成人的一种不良习惯。小学生说谎是令家长、教师较为恼怒的事。大部分家长都会把它当做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惩罚也相应地重了些。但简单的惩罚,会让孩子认为被惩罚的原因是谎言被父母戳穿了,而不是谎言本身,结果事与愿违。要想杜绝说谎,必须了解说谎的原因,掌握说谎的矫正策略。
(一)说谎的原因
1.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说谎心理大多是由不良的家庭教育所造成,常见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有溺爱、过于严厉和过分苛求。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受到不适当的包容和原谅。有时孩子说了谎,家长还是视而不见,这就纵容了孩子说谎的心理。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处处比别人强。对孩子的学习十分地严厉和过分苛求。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达到高分,不可以有任何过失,否则有可能会招到父母的责备,甚至受到严厉的惩罚。为了免遭皮肉之苦,他们千方百计地用编造出不同的谎言,来自我保护,以掩饰过失,免除被责骂说教之虞。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撒慌的习惯。
2.为逃避责任而说谎。当孩子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又没有道德的是非观时,容易发生“说谎”行为。而且这些行为更偏向于年龄较大也较为调皮的孩子。他们已具备了是非判断能力,最容易事后“说谎”。当他们做错了事,总想找理由推卸、逃避达到减轻或免受成人批评的目的。当成人发现他们在说谎又很生气,而这种不适当的态度往往成为孩子说谎心理准备的第一信号。由于胆怯怕受到处罚,他们不准备说实话,而是有意识地准备对付成人的态度,于是导致孩子故意说谎。
3.模仿成人生活中的说谎行为。孩子的谎话是在社会中“学会”的。有的是主动地模仿学来的,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老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不愿借东西给邻居,就教孩子对人说“东西借给别人了”或“东西弄丢了”。为了让孩子服很苦的药就会哄孩子说“不苦、不苦”。想孩子成绩好就对孩子说“如果考试得100分妈妈就带你去玩。”但是,到了孩子真的达到目标的时候,家长总会把先前许下的承诺不了了之。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生活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一些学校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关怀、情感关怀,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中小学生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另外,一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等,使中小学生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中小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而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
3.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二、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1.倡导校园文明,优化育人环境。环境能影响和改变人,它能使人振奋,也能使人颓废。对于学生来说,对其影响最直接的是学校环境、班级环境。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浓的学习气氛,都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在校园环境设计上,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力求用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在良好班风的创建中,以团队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优化学生的文化生活;力求通过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同学因你而快乐,集体因你而光荣”的心理体验。
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信箱,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定期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对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注意追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信心,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起来,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心理问题问卷调查,认真统计分析,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加强心理指导。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结合学习内容训练中小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又要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锻炼中小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中小学生的个性,促进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中小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
一、误区
1.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近年来,大多数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大多数小学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小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导致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仅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忽视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宄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宄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囿于“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贱中忽视对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出路
教育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出法制教育误区是刻不容缓的。
1.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样
小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学校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为使小学生对法律知识及依法治校的意义有比较清楚、正确、深刻的理解,学校可以采用公开论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根据小学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认识,编成若干论题组织正反双方展开论辩,以便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使遵章守法观念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事实材料、法律规范得出答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有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效果就很好,它不仅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知识,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庭的神圣庄严,促进小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而且实现了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则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开辟第二课堂,如参观监狱,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这些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学生欢迎。
2.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学校要全面贯彻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组织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对优秀小学生的宣传、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确而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保证这一环节不脱节。
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学法必须与守法教育相结合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只有与守法相结合,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学生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不懂得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有的学校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灌输基本法律规范,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教学时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教育小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小学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4.加强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小学生的各种素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宄,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熏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要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要使小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对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还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教师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同时,全社会也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教育,对不适宜青少年的社会现象要严格限制,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2.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
3.研究目标和内容
4.研究方法
5.研究计划
1.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能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英语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语音,发音的准确是关乎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记忆单词的方式就是一遍遍地重复书写,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只会默写单词,而不能读出单词的现象。Phonics直拼法通过讲授字母在单词里的发音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发音,是提高小学生英语接受能力的较佳方式。
1.1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采用中文注音现象频现,拼读能力欠缺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英语语音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通常是机械地进行死记硬背,没有学习头绪,缺乏记忆热情。学生在进行拼读学习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中文注音的方式来记忆发音,不看汉语就想不起单词的发音,拼读能力迟迟得不到改善。
2)单词拼写写能力普遍薄弱
学生单词的拼写能力与发音能力一样,忘得比记得快,在听写单词的过程中,很少有同学能够将单词全部拼写正确,这对于英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影响。不会读也不会拼写的现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时常发生,学生的单词拼写成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阻碍。
3)语音及词汇教授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担任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词汇,不观察学生的学习细节,只是盲目地进行授课,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一般。
1.2原因分析
1)机械记忆单词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低段小学生如果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语音、单词会很大大降低学习英语的兴趣。相比机械记忆,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更相契合。学生能够发现英语发音规律,使英语学习更具趣味性。基于该方式,小学生能够通过音标、音节、发音规律等方面而学习单词,规避传统错误学习方式,因而可提高其学习能力。
2)传统小学语音学习方式急需变革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小学阶段二级标准关于语音的要求是:“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关于词汇的要求是:“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想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要对传统的小学英语语音学习方式进行变革,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Phonics直拼法就是讲授这个字母有哪几种拼读的规律,以及每种规律的发音,由此建立音、形二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来学习词汇。
2.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
Phonics 直拼法,最早使用是从 18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阅读教学。我们所熟悉的直拼法教学专家 Blevins认为这种方法很直观的揭示了音形之间的内部关系,按照这种有规律拼读的方法,学生都能容易拼读出单词并能听音做到书写单词。
直拼法在国内开始流行的时间大概是在于20世纪90年代,高敏的研究显示,英语直拼法教学英语单词语音与拼写统读起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能力。兰华芳的研究显示英语直拼法从儿童容易接受的拼读入手,通过一些绘本和游戏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习主体的动机。
大量的研究都表明,Phonics直拼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字母以及字母组合与发音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记忆单词,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3.1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借鉴国内外 phonics 直拼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将 phonics直拼法作为为语音辅助教学工具进行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探索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的应用策略与基本方法;解决语音教学长期存在的低趣、低效问题。
3.2主要研究内容
1)分析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的价值及可取性。
2)以相关学习理论和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论为指导, 构建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优化的教学设计框架。
3)在遵循 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的原则的基础上,对比研究绘本直拼法和直拼组合法,并提出教学应用策略。
4.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开展phonics 直拼法对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促进的研究。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个层面进行教学活动记录,并围绕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和总结,再继续研究并不断反思,最后解决问题。
4.1文献法
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阅读、整理和分析,形成文献综述;在现有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相应较完整并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4.2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针对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低趣和低效等问题,将 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进行优化融合;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记录课堂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使用的不同评价方式,比较、研究、分析、总结更适于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5.研究详细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详细计划如下:
2018.03—2018.04
课题调研,相关文献资料收集,进行课题的前期准备。
2018.05—2018.06
完成分析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的价值及可取性的研究。
2018.07—2018.08
完成 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优化的教学设计框架构建。
2018.9—2018.10
采用文献法,对绘本直拼法和直拼组合法进行研究,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给出教学策略和应用方案。
2018.11—2019.02
1当前我国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僵化
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是从幼稚到成熟的一个蜕变时期,因此,其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往往没有能力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且他们又急于长大,想脱离家长的管教,往往在这个时候的孩子最难管教,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而由于当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比之前的多太多,因此这时候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更加突出。随着各类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并不断进行改进。目前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列入了教学范围之内,但是教育模式已经变得日益僵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解决小孩子心理问题的作用,只是把这门课程当作课业重担下的一节娱乐教育课。虽然并不反对娱乐教育,但是在这节课上所做的娱乐游戏和心理健康教育并无太大关联,这显然是不妥的。而且在上心理健康课时,老师并没有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只是为学生教授书本上所发生的案例,让学生听过之后一笑了之,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
1.2心理健康教育配备设施不完善
一项教育工作的进行,最重要的其实就是看其软硬件设施配备是否完善,这对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硬件设施就是上课所需的电脑、多媒体等科技类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配备。因为当前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及老师家长都不够重视的局面,所以在各种配备上不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老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老师并不是心理学出身的专业老师,而是学校使用美术、音乐等老师进行代替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要求老师对学生有亲和力就够了,对老师专业能力要求不大。这样做虽对学校有利,节省了招聘老师的资金,但不能使孩子们得到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不利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尤其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配备和其他发达欧美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别。欧美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这一方面较为重视,所以对师资的投入配备非常到位,所使用的老师都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老师,且老师所使用的心理课教学方式都是较为先进且适合现在学生心理状况的。因为只有老师有很强的专业性,才会不断去探究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出适合不同个性学生最佳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案。而且在大多学校中缺乏心理健康室的设置,在上小学或初中的孩童,往往处于青春期的过渡时期,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他们学习上、生活中发生一些事情可能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如果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不能及时解决学生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学生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
1.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当
因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只停留在给学生发一本相关书籍,开学设置几节心理健康课,之后的心理健康课程可能被其他语、数、外科目所取代。且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单一、僵硬,没有使用符合当代学生心理所发生的问题而设置的课程,而是一味按照授课老师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讲述。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也就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在大多学校采用的只是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课下进行吸收的教学模式,且所教内容大多是当前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让学生在需要参加考试的目的下学习知识,这样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这门课。
1.4心理辅导对象定位不准确
因为当前没有专业系统的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大多数学校就算设立了心理健康课也不能准确的定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学校把学生的心理辅导对象单一定位为学生在交往能力上的不足和学习生活上的缺陷,往往忽略了学生内心所面临的压力或困难。不能准确定位心理健康辅导对象,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依然会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活。且从小学时代就落下的心理障碍,在之后的发展中可能会成为他生活的绊脚石。
2解决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改进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
不断学习先进欧美国家的教育经验,引进其国家先进的心理健康课教育模式,但不可照搬照抄,摸索出适合我国学生现状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首先,对于心理健康课老师的配备要使用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专业老师,其次,老师最好是亲和力较强,这样才可以跟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老师在教学期间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学习不同地方的心理课教学模式,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2.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
首先国家、社会、学校等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其发展投入资金支持,尤其要进行对口资金扶持,明确其款项是为了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所用,避免学校乱用款项的现象。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专项款为学生配备齐全的现代多媒体器材,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导师。学校也要尽量招收学历较高的心理专业老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也可对欧美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进行借鉴,引进其先进的教学模式。
2.3提升心理健康教学师资配备力量
对于小学心理健康课老师的招聘,可以不是全职的心理健康讲师,可以是兼职类的心理咨询医生。因为小学心理健康课占所学内容并不是很多,故招聘全职老师也会造成资源浪费,且招收兼职类的心理咨询医生也会比老师更加专业。心理专业老师只是有理论上的能力,从大学校园一走出来就又进入校园当老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没有见过太多的病人,其能力没有心理咨询医生强。心理咨询医生因为在平时的工作中见过许多的病人,对每一类病人都有准确的分析与定位,知道该用何种治疗方式。而小学生目前面临的心理问题无非是处于青春叛逆期,学习压力大,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等,这些问题在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就见过许多,有了案例也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小学生这类问题。同时使用兼职类心理咨询医生进行授课,为学生讲述的大多是真实案例,不会完全照搬书本,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学校在招聘老师时,要提高招收老师的质量,从而带动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为其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
2.4丰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其内容不应拘泥于课本。因为现在大多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更加敏感、更加感兴趣,只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才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且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作业量大,往往他们就会把这堂课当作作业完成课,这样就丧失了这节课设置的目的,为这节课所付出的资源就浪费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把课本内容与生活中所发生的实例相结合,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要组织学生进行与知识有关的小游戏,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排演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情景短剧。在为学生布置课堂作业时,最好不要布置书面式的,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实践性的。因为只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才可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印象,让学生自身真正地融入课堂,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沉重枯燥的课业增添乐趣。
2.5关注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素质
在现在的报道中我们总会看到在某些幼儿园或者小学中频频出现老师虐待学生的事件。往往这些老师都是存在心理问题的,这样的老师即使不对学生造成伤害,教授出来的学生性格也并不是健全的。俗话说“跟什么人,学什么事”,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是这个道理。在上学期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比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还要大,因为学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与老师和同学接触的时间比与家长接触时间更长。老师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响到学生。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如果老师有任何的暴力语言或暴力行为都可能得到学生的模仿,甚至给有些胆子小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课程,老师一定要是心理健康的,这样他在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所拿出的解决方案才是正确的,不会引导孩子走入歧途。
2.6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设立专业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