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往工具,也是护患交往的重要工具及途径[1]。护士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与病人打交道,护士的语言交流比其他职业的语言更为重要。病人从入院就有强烈的获取有关疾病知识的欲望,而这些信息的给予、获得多是通过他们的责任护士与病人之间的交流而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重视自己的语言、行动、态度带给病人的影响。
语言表达突出,力求准确。在护患交流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心理特点,给病人以启发、开导、宣传有关的保健知识,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负担,取得良好的配合。如入院介绍、术前术后护理、为病人做各种治疗、健康教育等,语言要准确、通俗易懂、精炼,尽量贴近日常生活,以帮助病人迅速掌握内容及要求。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健康指导,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让病人知道溶栓治疗的重要性,使病人了解溶栓治疗是通过用药使冠状动脉的血栓溶解,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和保护濒临坏死的心肌,同时不能让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心衰病人,肾衰病人准确记录出入量,其重要性在于制定治疗方案,决定补液量及观察肾功能,心功能损害程度。再如肝炎病人需卧床休息,但病情较轻的病人很难做到躺在床上休息。护士可以讲明肝血流量在平卧时较直立时增加50%左右,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灵活运用语言,掌握适当语气。护士的语言应该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语言交流是双向的,所以护士要灵活运用语言,掌握适当的语气,在与病人交流时既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景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要以维护病人的利益为前提,讲究职业道德,又要根据沟通的对象、情景差异灵活运用语言的魅力,在语言表达时,要体现出对病人的责任与道德之情,注意说话的语调、语气和语速,一般语调要低沉些,语气柔缓些,语态热情些,语速要慢一些,使病人感到悦耳与舒适,温暖与愉快。
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美好的语言不仅使人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2]。讲礼貌是同病人谈话的最基本的态度,这不仅反映了护士的职业素质,而且也是尊重病人的表现。护士要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做到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对初次接触的病人,要用温柔的语言将自己的姓名、工作职能以及如何称呼等简单明了的向病人介绍,使病人感到自己有人关心,有所依靠,有所寄托。不要直呼病人的床号姓名,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朋友、晚辈、或长辈及下级的身份称呼病人 ,如“某某老师,某某阿姨”。让病人感觉亲切,感觉到自己很受尊重、关心,以达到信赖,易于沟通的目的。
非语言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的交往[3]。非语言表达往往比语言表达的信息更接近事实。非语言流可表达出情感,调节互动,维护自我形象,使互动中的双方有效分享信息。护士可通过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来评估病人状况,病人也可通过护士的非语言暗示了解信息。
护士注意外在形象及语言态度。任何人之间都是友善、相互需求的关系,病人住院后希望得到良好的诊断、治疗、护理。从住院开始就在认真观察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作风,考察他们的服务和技术水平。护士则要履行其职能,了解病人的需求,观察病人的表现。在工作中要把自己的言行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注意自己的言行效果,采用征询的态度和目光全神贯注的倾听,以关心、感兴趣的态度与病人交谈,与病人保持一致,不走神,不要打断病人谈话,增加信赖感,使病人更愿意与护士合作,有什么心里话和要求都会找护士商量,以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抓紧点滴时间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科学知识以塑造高尚的护士形象。
正确运用手势和面部。以手势配合口语提高表现力和感应性,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如病人高热时,在询问病情的同时,用手触摸前额更能充分体现关注、亲切的感情。当病人在病室内或走廊里大声喧哗时,护士做示指压唇的手势凝视对方,要比用口语批评更为奏效。面部表情在非语言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常用的最有效的面部表情是微笑。病人焦虑时,护士面带微笑与其交谈,本身就是“安慰剂”;病人恐惧不安时,护士镇静从容不迫的笑脸,能给病人以镇静安全感。其次是眼神,恰当的运用眼神,能调节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如在巡视病房时,尽管不可能每个床位都走到,但以眼神环顾每位病人,能使之感到自己没有被冷落。
适当的运用触摸。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触摸可以交流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在不适宜用语言表示关怀的情况下,可以用轻轻的抚摸来代替。如对听力、视力不佳的老年人,给予轻轻的搀扶,对哭闹的儿童抚摸头部,紧紧握住手术病人的手等都会给病人以巨大的安慰和支持,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良好的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可以增加病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对护士的信任,拉近护士与病人的距离,使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受到在家同样的温暖,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一、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要性分析
在世界经济大融合的背景下,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早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国际交流可以作为一个渠道和窗口,很好地展示中国形象,巩固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国际交流可以将中国的经典文化传扬到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此外,新时期深化高校国家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促进各国间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交流分享,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2.必要性分析
从世界整体形势来看,全球正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新格局,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中国最高的教育机构,高校必须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就是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手段。从中国自身发展形势来看,中国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且取得了一定成就,各大高校应该抓住时机,深化国际交流,促进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
二、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1.高校国际交流观念逐渐增强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将开展国际交流作为一项重点项目,并制订了详尽实施方案。如有的高校特别开设了“国际交流处”,专门用于处理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还有的高校依据实际需求设立了“留学生管理中心”,为各国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都表明了各大高校国际交流观念正在不断增强。
2.高校国际交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高校国际交流深入开展以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首先,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大学生被中国文化吸引,愿意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其次,高校国际交流的范围和内容不断延伸,由最初的汉语言学习,拓展到今天的经济、政治、科研、管理、教育等各大领域,几乎覆盖了所有专业领域。第三,高校国际交流的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已经打破了传统单一模式的桎梏,形成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等多种交流模式,为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的有效策略
1.打造差异化优势,与国外高校强强合作
目前,中国高校已经认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并将与国外院校合作提上日程,但很多负责人却觉得无从入手,找不到交流合作的切入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差异化优势。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会吸引国外高校的注意,主动寻求项目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自己重点学科强大的师资力量,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该学科的科研项目,使自己的优秀教师与国外高校先进的设备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还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
2.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
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必须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培养一只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地走出去,进修、参观访问、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等都是提高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中国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高端的论坛、会议吸引国际交流的优势资源,增加本校教师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最后,高校和教师要抓住现有的中外合作机会,主动学习先进理念和模式,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3.精简出国手续,为高校大学生借鉴先进经验提供便利
目前,中国的出国手续办理非常复杂,很多学生在申请出国过程中,因为手续办理要多次往返学校和户籍所在地,如此耗费大量精力,并产生不满情绪。这对国内大学生申请出国深造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支持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出国手续办理中享受更舒心的服务,中国各大高校应该适当精简出国手续和流程,并明确出国申请需要提供的文件材料,让学生一次性备齐,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高校深化国际交流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潮,对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中国高校国际交流取得了斐然成绩,但客观来看,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展。新时期,各大高校需要深入思考国际交流在制度、组织、资源、人才、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改进策略和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提高中外合作交流质量,促进中国教育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程玉敏.文化软实力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选择[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高校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现阶段,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等。阿萨・S・诺尔斯(Asa・S・Knowles)[1]在《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广义地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其中,师生互换、学者互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最直接的交流合作的形式。
1.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教育的国际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趋势,教育的发展应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加拿大在21世纪保持繁荣的唯一可靠保证。”
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1993.3―1998.2),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此后三年多,通过五次总统报告提出了四个教育改革方案,金泳三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要具备的思想素质[2]:
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共生存的人”;
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
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
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的“实干的人”。
充分的国际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首先,科学研究需要有高水平的交流。科研人员游离于国际学术界之外、闭门造车地做科研,往往导致重复别国研究人员早已做过的工作。这对一国的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通过教育与科研的国际合作,我国的研究人员迅速地掌握了当今科学发展的动向与最新的成果,这对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国际学生给人才输出国和教育服务输出国均带来了丰厚经济回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资源、教材设备、课程网络、科研能力、专业排名等都成为教育市场的稀有商品,学生成为教育市场的庞大消费者的同时,又因为教育的特殊性,也是教育市场的教育产品。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交流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国际学生回国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国际学生的高回国率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力。教育服务输出国以美国为例,其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优秀学生留在美国服务,为美国创造了大量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打造优秀的国际交流氛围,将为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3]。
再次,国际学生的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无论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是海外学生来华学习,都会将富有魅力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播海外,让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今发展的同时,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增进与中国的感情,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员来华学习。
2.国际交流现状
国际上一直非常重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国际学生的引进与输出。以中国在美留学生为例[4],2000年以后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近年来日本留学人数稍有下滑。但以人口基数来看,中国和印度为人口大国,总人口量数倍于韩国与日本,而在美留学生人数相差不到两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中国在美留学人员统计
中国非常重视海外人才的输送,下图为近年来留学生基金委员会所资助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年度汇总[5-6]。可以得出,从2000年资助留学人数2000人左右规模至2007年的12000人左右规模,增加至近6倍。国内在国际学生的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图2 出国留学人数统计
图3 来华留学人员统计
3.短期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型模式,而且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通常是由高等院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学生管理、外事和相关院系挑选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去国外大学进行为期4~6周的学习。通过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学习重要性和学习精神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办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时间短,循环快,见效快;
办班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
可以满足大学生、中学生或在职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人利用假期来学习的需要;
学习与旅游相结合,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异国风俗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走出国门,但由于工作、家庭、学业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进行长期留学,这时候,短期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4.短期国际交流的现状
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国外来华短期交流人员和出国短期交流人员的资助较少,下表为2010年国家支持出国人员比例,可以看出,短期交流、本科和硕士总和所占资助的出国人员比例仅10%[6]。
表1 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4 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图
下图为2009年和201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留学人员比例,两年内所资助的短期来华交流人员比例也较小。
图5 2009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6 2010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近年来,各高校对短期出国交流及短期来华交流支持力度较大,主要形式以暑期夏令营及国际班的形式组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夏令营,例如土木工程国际夏令营。另外,学校开设了多门国外专家课程,例如《钢筋混凝土设计》、《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基本概论》等。
5.短期国际交流建议
现阶段短期国际交流发展迅速,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5.1有目的和有重点地选择院校
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院校在选择国外学习交流大学时,不免有些不谨慎或盲目,比如选择去英美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的比较多。却忽略了自身专业知识的特点,甚至造成有些所选择的英美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不如国内大学的专业水平,这样不能让学生和学校有更多的收获。因此,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我们应当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尽量选择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与自己院校专业对口的比较好的大学开展学习交流[1]。
5.2短期交流与学校及科研项目支持相结合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费和生活费多由参加的学生自己负担。有些优秀学生想参加,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做到能够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短期国际交流中,就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选拔,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奖助学金资助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交流经费,另外提供部分自费名额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这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对他们的认可和鼓励。研究生有短期交流需求的,可以结合有实力的导师科研项目中国际交流经费,鼓励学生做针对性的交流。学校应鼓励这样的交流,并与学校其他交流项目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专业研究中,同时培养专业兴趣,一举多得。
5.3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
领队教师是影响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在,大多数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外语教师领队,间或还有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学生语言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无助于学生的专业学科交流和发展。因此,院校职能部门在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时,应当加派学科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与学生和外国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交流,了解教与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使教与学能有机地交融和适应,并能详细、深入地探讨合作教学和科研的可行性。
5.4短期与长期交流合作相结合
在有些院校,参加学习交流的学生回国后就意味着这项工作结束了。其实不然。职能部门应当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参加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生。短期交流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鼓励机制除了能够实现对短期交流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的嘉奖外,也能够激发参加短期交流的学生的交流兴趣,为今后的长期交流打下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跃东,张昀.关于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理性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108-109.
[2]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190.
[3]伊莉曼・艾孜买提.影响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6):99-102.
一、前言
现在的很多小学班级的人数都很多,尤其是一些知名班主任的班级人数更多。这就会带来诸多问题。很多人就会羡慕小班的教学,知道小班教学的好处是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现实状况又不能改变学生人多的局面,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出它的优越性了。把一个大的班级分成十几个小组,只要管理好每一组的组长,就相当于十几个学生的小班教学了。
我国在这个方面还不够完善,美国和日本非常重视小组活动。日本的孩子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教师会反复强调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教师会按照班级的活动计划,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从团队中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小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更是重要。
二、小组活动的优点
1.有利于促进学生交流
在小组活动中,各个学生的分工不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扮演不同的学习角色,在不同的学习角色中,与小组中其他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聆听其他人的语言,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就会知道其他人的优点,进而去模仿其他人。在这不断的交流中,学生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种交流习惯,这不仅对学生未来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2.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吸收和掌握,更好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对于教师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知识掌握的形式,也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合作能力的有利方式,学生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责任心、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3.激发学生的热情
一些平时不喜欢在老师面前表达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畅所欲言,一些比较内敛的学生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来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活跃了课堂氛围,广大学生对于这种学习的模式赞不绝口。
三、怎么样进行小组活动
1.分组的重要性
通常在小组活动中,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如果是两个人一个小组,交流的空间比较小,知识范围也很局限,同时如果两个人都比较内敛,小组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是六个人一组,交流的机会就会减少,可能有些人根本没有交流的机会。所以,四个人一组比较合理,四个人可以很好地进行互动,又可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在课堂上的小组,为了避免学生到处跑太乱,可以前后桌四人共同讨论、对话、表演。而课后的分组可以相对自由一些。
2.教师的积极评价
评价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不仅将课堂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出来,更可以将此与班级各项常规统筹起来。例如,有些小组虽然在语言上得分偏低,但在积极性上得分较高;有些小组在创新性上得分偏低,但子啊日常表现上得分较高。每一个小组都会有优点和缺点。教师要更多地去积极评价,给每一个小组更多的表扬。在表扬的同时,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去改正。
3.角色的分工
设立不同角色,明确各自分工,小组要设立不同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联络员、资料查询员等,让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任务。组长的任务是凝聚成员制订计划,分配任务,并引导成员发表自己的想法。
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两个或者更多的角色,在小组的这个活动中,他是发言人,在另一个活动中,他变成了资料查询人。这样,该学生就会得到不同的锻炼,对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4.组长的重要性
每个组的组长是至关重要的,他要指挥领导本组成员,是核心,“灵魂人物”。组长的责任心、积极性、组织能力等会对组员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当然,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可以让每组中的成员先轮流当组长,时间长了,改组成员就知道谁适合,谁不适合了。
四、结论
通过对小组活动的分析,小组活动就有很多优点,会讨论了小组活动的具体形式。但在具体的考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不同学校和小组成员的考察,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性格内敛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还不充分。一些不主动思考问题的学生过分依赖小组内比较积极的学生。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进行了无关话题的讨论,交流不充分。这时候,教师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要积极的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观察,指定规则,完善小组活动的内容。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0040-02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科技交流等愈来愈频繁,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之外。爆发于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可以说通过“蝴蝶效应”把这一危害的影响面进一步扩大。最终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绝大多数国家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入WTO以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和科技领域的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就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局面下,我们的经济、科技领域里的对外合作怎样才能做到效益的最大化,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如何做好境外科技交流的有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成为全世界各国技术进步和共同应对危机的有力武器。虽然我国的实体经济在这次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特别是2009年调查报告显示,经济正逐步的复苏,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渐渐消退。但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对外科技合作已成为国际间合作的第二大领域;(2)建设创新性的国家和实现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发展也需要我们继续实施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3)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服务;(4)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外资项目在我国落户,既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见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可以有力地促进对外开放的成果,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21世纪,科技国际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对外科技交流也将进一步与国际化接轨。
二、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与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合作上,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科技合作和经贸合作基本上是完全封闭。1978年中国发展政策的转变,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也随之放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在很多项目上也陷入了困境。
1 政府间合作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政府对于科技领域里的技术合作长期一来一直坚持政府为主导、积极引进的策略,合作初期,基本上是政府问合作为主,企业或者学术科研机构自行合作的案例并不多见。改革开放初期,这种策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经贸、金融、技术、科技领域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间合作加入了过多的政治色彩,使得参与方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战略进行合作,所以出现了很多项目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另外,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往往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实效,所以在地方对外合作中并不能体现出应有的优势。
2 合作方式不能有效地整合国际资源
我国的对外科技合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模式,比如,技术贸易合作、召开国际科技合作会议、建立共同科研基地等等多种方式,这些合作的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际间合作形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逐渐地显现出了对国际资源整合不利的缺陷,归根结底是没有建立完善规范的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由于缺乏平台支撑,我国长期以来合作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市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市场重视不够,也缺乏相应地合作平台,这两个领域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又都是必要的,所以重视程度不一样导致了我国的国际间合作处于“一条腿走路”的模式,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
3 科技人才缺乏
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掌握科学技术的载体。从目前我国的对外合作来看,人才资源积累比较缺乏,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洽淡项目时,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科技人才,往往是临时到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请专家进行评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存在,外来的和尚未必好念经。专家在各自领域里确实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比较丰富。但是,专家们并不了解本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短时期内作出的评估未必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这就导致了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更有甚者,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中方合作机构上当受骗的现象,这都与人才的短缺十分不开的。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必须进一步建立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只有拥有了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国际合作中才能做到“有利可图”。
三、加强对外科技交流的对策和建议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提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更应该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扩大影响力,巩固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积极地采取措施以促进我国对外科技交流的发展:
1 把对外科技交流的重点放在产业合作上
自从开展国际合作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企业等等各个层面上的国际科技交流基本上把重点都放在了研发上,纵然通过国际交流的平台、借助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前期控制不当,导致出现了很多为了研发而研发的项目。项目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再高,要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科技合作都是失败的。随着国际间科技交流的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几乎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今后在国家宏观的调控下,应该继续放开对外科技合作的政策,使地方政府和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一方面通国际合作实现了产学研为一体的合作方式,另一方面也大大地提高了中方合作企业或者合作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探讨对我国重工业、制造业以及其它一些
夕阳产业的技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正确区分科技合作和引进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交流合作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引进的层次上,所以大多数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基本上变成了从国外合作方买进产品和技术。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换来的却是对方已经淘汰很多年的设备或者过时的技术。如果确实需要引进对方该水平的设备,莫不如直接用交易的方式进行更为稳妥,以避免对方打着科技合作的幌子把一些淘汰的设备等卖到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在一些前沿的科技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甚至于在航空、高新技术上面我们已经走到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面。只有正确地区分合作与引进的关系才能使我们在对外科技交流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利益。
3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展国际合作新局面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一些产业的科技水平也位居世界的前列,适时地转变合作的方式,转变合作的思维是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中国不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的进口国,很多产品已经遍及欧美市场和美国市场,比如,海尔电冰箱、电视机产品在欧美、亚洲、非洲等国家非常畅销,并且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可以说“Made in cbina”在国外已经具备了较大的知名度。可见,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在科研领域和产业发展方面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4 国际合作要注重张弛有度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指出:高中学生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而学会合作与交流也是现代社会生存所必须的能力。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一直思索和探究的问题。
一、 营造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
现代成功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间的角色互动才能积极的、有效的、能动的发挥作用。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处出于在课堂上解决所有问题的思想,讲的过多过全,很少留给学生自我思维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从思维上对教师产生畸形的依赖,导致严重缺失主动学习与互助学习氛围。课堂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交流合作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合作,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我们课堂的质量问题,课堂中该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解决的,教师就应该放手,并对学生的“讨论”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做到张弛有度。
课堂上讨论内容是多样的,可以讨论物理概念、对原理的理解方法、探讨实验设计的方案、讨论解题的方法等等。组织讨论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见解的机会,在实际讨论中,往往是优秀生讲得多,后进生从头到尾不说一句,所以,教师切记要每个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相应的结果跟踪。在讨论后的反馈中,教师要有意识给每个人同等地机会,并对其发言进行一定的鼓励和修正,这样,除了能激发后进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整体的教学效果的发展与提升。
二、 把握时机,适当嵌入,让交流合作容入课堂
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课堂上有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等三种学习情景,而合作是最佳的学习情景。在课堂中的把握时机,适当嵌入,让交流合作容入课堂,有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良性习惯。
1.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问题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解析容易出现错误的常规题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自我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教师在课堂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把握时机,适当嵌入,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不仅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而且得到不同的解法,开阔了视野,使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主动、积极。
三、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自我为中心,合作的意愿及能力都相对偏弱,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心理品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中很多是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在力的合成实验中有操作、画线、读数、记录及数据分析等过程,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在这实验过程教师要做好引导,分两人或多人一小组,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缺一不可,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动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四、合作探究,交流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92
一、前言
随着我校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案导学已成为我校的基本教学理念。课案导学下的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在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因此,了解我校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现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高中课堂课案导学下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现状为调查目的,以盘山县高中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为主要调查方式,探讨目前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应用的优缺点,并思考如何才能使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更好地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本次问卷的调查与统计
1. 调查的设计
调查问卷共有13个问题,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 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兴趣;2.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3.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内容;4.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5.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效果。
2. 本次问卷的结果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为主要调查方式,实际人数为121人,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为100%,问卷主要对课案导学下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及效果:
1. 每班每节课都运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学生适应或者比过去更加适应这种新型学习模式。
2. 教师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小组分工,教师不仅仅是事后的评论员,并且积极参与并引领学生“学”的全过程。对一些普遍问题能及时适当地提供变式来帮助学生解疑。
3. 小组及组员也切实地落实教师分配的任务,半数人能做到积极参与,经常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 在出现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主动请求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内部讨论相互讲解并就此问题达成最终意见,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也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意义,并进一步懂得了交流的重要性。
5. 在以课堂为单位小组交换意见时,其他组成员也能认真或者较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自重及尊重别人,在得到别人认可的同时,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6. 若有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交流意见难以统一,则以小组模式向教师请教。教师或者学生评论员针对小组表现情况有明确的评议或评分,也是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认可,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基本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已成为课程改革精神在课堂上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
四、思考与建议
1. 变换小组活动形式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按梯度分配任务,给成绩差的学生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培养。
2. 加强交流与评价
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更有效力。实施具体的评价机制和反馈,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不要只是泛泛地评价好与不好,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具体地评论,针对某题某小组的亮点在哪。从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一种良性的竞争,用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热情,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努力和合作的重要性,让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3. 留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容易被他人同化。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供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面就会广泛,合作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时机,形成合作的意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开启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1、在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中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百分数表示的意思。由于学生收集的百分数来源于生活,且形式多样,因此,学生发言踊跃。思维在争论中擦出火花,知识在交流中不断增值,情感在协作中和谐发展。虽然“什么是百分数这一抽象概念教者一字不讲,但“百分数的意义”这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融合着生活实例,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体验。
2、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走向深入,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或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能够保持探索的积极态势,从而产生合作探讨的欲望。
三、准确调控,创造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等参与合作形式。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选拔与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在发表见解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其他学生要听明白别人的发言,不要因为觉得乏味等原因就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另外,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外的沟通与合作,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新的课题。合作与交流课程作为新兴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目前已被普遍认可以及使用,同时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合作与交流下的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多的机会交流,不仅加快了沟通的速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速度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有效解决一些平时不易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现状
(一)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氛围
受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灌输者,单一而又古板,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以及创新思想的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与老师之间就存在很大的隔阂,更别提双方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彼此交流。从而这种发展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许多学生养成懒惰心理,也不愿和别人交流,缺乏主动意识,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就以得过且过、似懂非懂的心态开展学习。
(二)缺乏深入研究的科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然而,在实际课堂上,由于学生缺乏敢于提问与质疑的勇气,使合作与交流在操作中常常遇到很大的阻碍。一些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吸收知识,一旦让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便会觉得恐惧与紧张,当然也包括一些不愿意去思考的学生。从而造成学生由于缺乏数学研究的精神,害怕或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与合作。
(三)未真正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考试仍然是判定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把大把精力用在应对考试身上。不仅学生倍感压力,教师也分身乏力,无心多出时间开展合作与交流教学。往往一堂课,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材内容例题、定义的讲解上,根本来不及进行沟通交流,只有在学生课后交上的作业中发现问题,不但获取的信息不够全面也不够及时。由于不明白在数学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从而不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学生也没机会与他人交流,因此产生的问题便越堆越多,对学生的知识吸取产生严重的困难。
二、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一)制造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氛围
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转变观念,学生担当多种角色,例如引导者、组织者以及合作者,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上,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起研究、探索、发现与学习。教师要以平易近人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放下防备心理,从碍于老师的威严而服从转变为真正的敬佩而愿意听从。在开展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提供有效指导。合作与交流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许多学生自小学开始并未接触过这种教育模式,因此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与交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价值,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感受这种学习带来的好处。同时教师作为协调管理者,在小组的分配中也要合理进行,可以遵从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也可按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各自特长,有效建立小组。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指导学生的个人目标与小组的共同目标尽量达成共识。
(二)提高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效率
开展合作与交流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教师在课堂上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小组中明明看见成员都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是最终结果却是存在诸多问题。其实仔细研究也不难发现,学生看似表面的活跃其实根本就不是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可能正是借此机会明目张胆的讨论与教学无关的问题。另外,一些小组看似井井有条,分工合作也较为合理,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单独完成任务,彼此之间不做任何探讨与交流,因此,成果不显著便是自然。因此,教师一定要制造适当的时机,提高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效率,让学生首先通过独立思考,等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再进行交流。要使学生在和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中,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及擅长的方式表现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以及主动性,感受到合作学习到来的乐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独立的个体,他能够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提出独特见解与想法,与小组成员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愉快。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也能学会倾听与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评论。还能对共同研究的数学结果做出评议,从而极大的提升了学习成效。
(三)科学评价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成果
任何学习的动力都不免来自于激励的促进,激励又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前者是自我成功带来的信心,后者则是他人的肯定评价。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外在的激励,从而逐渐转变为自我的认识以及肯定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不管结果如何,评价都要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避免打击学生的自尊以及自信,让个性不被扼杀。其次,评价的前提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教师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一种既共同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形态。如此一来,通过最终评价,学生既能够看到集体带来的强大优势,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对于学习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理论知识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利梅.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J].学周刊:C,2012,(4):68-69.
[2]何宣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0:教育教学研究,2011,(43):108-108.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因此,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组织学生操作实验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时,由于学生个人测量长方面军形的面积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一组数据也难以发现内在的规律,需要合作交流才容易探求长方形的面积,这样,合作来自现实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
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册“派车” 一课时,有这样的例题:有25人去飞机场,面包车限乘8人,小轿车限乘4人,你怎样派车比较合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解决问题的习惯的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案也丰富多彩。此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互相验证、启发,会产生一种“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觉,从而体验合作交流的魅力。
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设计一道开放题:把一个正方形沿一条直线分成两部分,可得到两个怎样的图形?由于学生直观经验的局限,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此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能使原有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
二、巧妙把握时机,开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由于学生个体认识、体验的局限性,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往往感到束手工劳动无策,在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学习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时,学生个体独立思维往往很难完成,而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探究,几乎每个小组都能探索出规律来。
三、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间信息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等合作参与形式。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1、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明确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使各小组成员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的留于表面形式,从而达到真正的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小组合作当中去。
2、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有的学生盲目行动,表面上挺热闹的,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收获。又或者有的学生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因此,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足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轮流当组长,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某些方面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也可以有意识的选择平时发言不积极或者不大伙群的同学当组长,培养他的主动合作意识。
3、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其他学生要听明白别人的发言,不要因为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也为自己的“说”与“辩”打下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4、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而且要注意以小组为单位去评价,让学生有小组获得成功的荣誉感,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12-01
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会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改变是将教师以往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转换给了学生,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苦口婆心地灌输知识,而是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把握掌控课堂中的每分每秒。但是这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也有利有弊,尽量减少弊端扩大优势是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
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表达空间受到了局限性,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予学生与人自由交流的空间,两个人甚至更多人思想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使学生思维和观点得到充分的散发,更有可能擦出创新的火花。那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观点得不到倾听的学生可以借此机会向同学们倾诉,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看法和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最后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让一位同学用简洁明确的话语表达出他们一组学生的不同想法,再由教师指正或肯定,这样就相当于每一位学生都与教师有过对话交流,顾及到的学生更加全面。课堂气氛也从呆板枯燥变为活跃有激情。
(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难度不一,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使学生难以独立想出答案,倘若不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许多学生只能想出问题答案之一二,无法周全。这个时候让学生组成团队学习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新同学的加入就增加了新的想法,只要团结一心,真诚交流,集思广益,就能获得比自己单独思考全面得多的答案。同时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友好交流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对日后的工作和环境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
(三)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眼中毫无新鲜感,学生对教学模式产生麻木甚至反感的情绪,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自己听的过程,难以产生自主学习的念头,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的内容,这种方式吸收知识的效率比较低,很难达到教师期望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入课堂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配合同学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渐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高涨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
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亦是如此,在充分展示其带来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隐患。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说笑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有些同学会钻这个空子,表面上是认真地讨论问题,实际上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与同学谈笑风生,不仅严格违反了课堂纪律,还影响到其他的同学,浪费教师的良苦用心。时间久了会使学生逐渐丢失端正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对他人产生依赖性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体现方式是同学之间不断交流、商讨、辩论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不相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小组中个别学生主导表达的现象,其余的小组成员因为自身能力和性格的限制在交流时言语比较少,甚至不想表达,认为小组里面有一个人能进行顺畅的表达和正确的思考就行了,习惯了被老师所忽略,渐渐对小组其他成员产生相当大的依赖性,倘若脱离合作学习,这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会受到极大的考验。
(三)流于形式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被众多教师运用到课堂,但是有时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只是将合作学习的方式引进课堂,却没有通过实际行动将其优势达到最大化,没有真正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育中的重要性,让这种教育方法流于形式。
三、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一)强调课堂纪律,注重课后交流
展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拟定一个严格且有效的纪律,要求小组内的学生相互监督,禁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谈笑风生。在学生第一次犯错时给予提醒,若是再次犯错,可以在课后与该学生进行单独的交谈,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语气的温和和言语的平和,学生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教育后,一般不会再出现不认真上课的情况。
(二)合理安排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学生合作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通过教师平时对学生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的观察,将学习成绩好和成绩不好而且性格互补的同学安排在一起,这样在学习成绩和性格上都能很好的互补。在小组成员中明确他们所担任的角色,进行合作学习时各尽其职,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讨教交流,又不懂得问题就问其他的学生,实在没撤的时候再问教师。这样就避免了有些学生不参与讨论交流、感觉不受教师重视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三)深入理解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有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难以接受这种课堂小组学习的新教学模式,又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到其他教师课堂中听课、看相关教学视频等方法对合作学习方法有一个具体深入的了解,结合所看所想后就会明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让其不再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普及到各个课堂中去,就是为了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团队协作、和谐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才能更好更快的达到科教要求。
参考文献:
[1]董进波.走出误区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