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

篇(1)

建筑力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组成,不仅包括静力学的基本知识,也涵盖了基本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同时涉及到平面静定和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各种条件下的近似分析方法等。

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简述

1.教材现状。目前大部分《建筑力学》教材章节篇幅较多,跨越三大力学,知识面广,难度也大,一般采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编写,重视考试结果,对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弱化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教材要求的最佳学时一般为100学时左右,而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考虑,授课学时一般安排在50学时左右,学时分配严重不足。

2.教师授课现状。现在高校教师趋于年轻化,一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自己理解也不够深刻,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有效结合,课堂既不够生动,也缺乏说服力;而不少教师在实践知识匮乏的情况下,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演示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学习起来不仅乏味也很吃力。

3.学生学习现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个别学生中学阶段学的是文科,力学基础很薄弱,而且建筑力学的概念比较抽象,计算较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很多同学一旦某堂课跟不上节奏,在后续的学习中就会越落越远,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加重,课后作业往往不能独立完成。

二.提高课堂吸引力措施

1.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大纲,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应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合理取舍教材中存在的交叉和重复内容;去掉相对较难而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很少会用到的知识点,如“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组合变形”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人群应分层次教学,比如建筑相关专业,扭转问题工程实际遇到较少,可以不讲。

2.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传统的黑板板书模式,学生一般可以跟上进度和思路,做好笔记,但是板书过程往往会影响到课程进度,特别是在例题的抄写和画图的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课堂也缺乏生动性。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功能,给课堂带来丰富的表现力,在增强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会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多媒体课件通过电脑排版,文字、公式书写更加工整和规范,充分体现了治学的严谨性,也给任课教师节约了不少板书时间。

3.采用启发性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的推导过程,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要善于整理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作答,如学习材料的力学性能之前,可以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讲起,概述其锋利程度,然后转到东汉时期刘备所持的由海外寒铁精英铸就的双股剑,提出问题:如果越王勾践剑与双股剑交锋,谁会取胜?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认识。

4.增强课堂互动性。课程上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问环节必不可少,怎么避免提问的冷场和学生的反感呢,灵活的处理课堂互动,将会有效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尴尬。如学生被点起来直言不会做,你可以给他场内求助的机会,该生可以选择认为能够回答的同学求助,直到回答正确为止;对于一些重要的习题演练,可以在课堂上先分小组讨论,讨论完毕之后各组推荐学生到黑板板书,之后该生还必须参照教师标准跟同学们讲解解题思路和过程,一来不会因为学生没有准备好而尴尬,二来也给了学生上台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篇(2)

改变错位艺术观,树立整体的建筑观

如前所述,学生普遍存在轻结构的观念,针对这一点,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绪论中应在强调结构方面做足功课,可先引入几个重大的因轻视结构而导致的事故。例如,2004年5月23日,巴黎戴高乐机场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2E终端楼部分坍塌,造成4人死亡。调查结果显示该建筑在追求外观以及功能的同时,对新型结构的认识不够,安全系数偏低,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再引入著名建筑师重视结构的名言,例如,密斯曾指出:“结构体系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它的工艺比个人天才、比房屋的功能更能决定建筑的形式。”[1]奈尔维说:“我的所见表明了:无论何时何地,一个建筑物的普遍规律,它所必须满足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决定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2]因此,学生要改变以往轻结构重感性艺术的观念,树立建筑创作中的整体概念。最后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目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结构技术方面的课程,并不是要达到像结构专业那样进行精确的力学分析和计算,学习这些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各种各样的结构概念,以便在处理工程技术问题时有科学的分析能力,对典型的结构体系有较好的理解,能正确地认识建筑物设计中的全局性问题,掌握一些近似的估算方法,了解一些宏观的估计,以便具有定性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

行之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

教学中依靠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如上面提到的,“建筑结构与选型”教材内容中要讲到的结构类型就有十几种,如果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来学习如此多的内容,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都是很困难的。要做到有效率地授课和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精选内容,重点讲概述性内容,让学生对各种建筑结构型式有总体的认识,而不只拘泥于对公式的讲解。让学生较好地了解每种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掌握它们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紧贴工程实际,优化教学内容,适时适量补充现今建筑行业产生的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等,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时效性。结合结构体系的总体概念重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和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问题,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2“.沙龙式”课堂

以往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做笔记,不懂的问题一般都是下课之后或是通过发电子邮件向老师请教,这无疑使大部分学生特别被动,而且上课、课下复习的积极性都不高,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学效果不好。通过“沙龙式”课堂,学生在上课前预习要学习的内容,把不懂的内容找出来,课堂上再认真听教师分析讲解,这样还能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讲解理论性的知识点,还要快速把理论性的内容讲解完,专门安排时间和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把不懂的地方及时提出来,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课程进行期间适当抽出几个学时作为专题讨论时间,题目由教师和学生讨论来决定,比如说大部分学生普遍对高层建筑结构类型及特点章节内容不甚理解,教师可在专题讨论中系统地将这一部分内容重新讲解,然后和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在专题讨论中请有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工程师从实际工程建造的角度跟学生交流,使学生从实际建造的角度理解理论性的内容,同时也使遗留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3.多媒体动态演示建筑的结构逻辑

“建筑结构与选型”的理论性强,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仅仅用文字和书上图片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留下鲜明的印象。这门课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工程实例来体现结构体系,教材中的图片不能将它们的特点清晰展示出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工程实例建成后的图片、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等,把以前用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清楚地讲解出来。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明显地增大了上课时段的知识信息量,还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抽象难懂的内容。巧妙精心地编织教学课件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1)根据结构逻辑逐一演示(见图1)。例如薄壳结构的受力特点,可按图示顺序演示其受力计算简图到受力分析图再到不同类型的特点,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同时也使学生能清晰理解薄壳结构的特点。(2)以造型—空间—结构的顺序演示(见图2)。意大利千禧教堂的礼拜堂呈桶形平面,采用了弯柱斜梁的刚架结构,这一过程可以按照从造型到室内空间再到结构的顺序演示。

4.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建议教完典型的结构后安排学生到对应的建筑项目施工现场或已建成工程进行专门的实地调研或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带着一些预留问题去参观调研学过的结构概念和相应的类型特点,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根据课堂上所学结构选型的原则评价施工项目结构体系的优缺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际,这个过程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讲解。让学生把之前建筑设计课程已完成的作业重新设计,对之前没有细致考虑结构概念的方案认真地配置结构类型,这势必会与以前的方案发生矛盾,以此强化结构意识。这种方法让学生发现结构概念学习对于建筑方案创作的价值,能够提高他们对于建筑创作的整体性认识,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目前有些建筑设计院项目流水线式作业过程的弊端,促使他们在学生阶段培养从整体考虑建筑创作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建筑力学是市政工程施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支撑课程。该课程不仅涉及较多数学、物理等综合知识,而且与生活和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对于文化基础素质相对较差、缺乏生活常识和工程实际感性知识的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很大。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愿意发表见解和喜欢亲自动手体验的优势,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改革,我在期末考核中摒弃了传统的试卷法,采用了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法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名词释义

(一)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源自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围绕若干个具体任务进行探究,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将任务驱动引入考核,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工作任务(考核项目),学生接受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团结协作,自主探索应用学习资源,最终完成既定任务。

(二)项目法考核

项目法考核源自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现代汉语辞典》对“项目”的解释是“对事物分成的门类”。一般认为,项目是计划好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件事情或一项任务。教学中的项目可以是设计、制作一件产品或者提供一项服务,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给出的考核题目应该是一个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具体的工作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问题提炼、情境设置,实际结构到力学模型的简化以及查找资料等全部过程,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二、实施过程简述

(一)项目设计

课程考核共设计了十个小项目,全部取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分别围绕课桌、椅子、单杠和以固定端形式安装于墙上的拖布杆设计工作任务,涉及的知识、能力包括静力学、弯曲和轴向拉压等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预设情境下完成构件的截面设计、荷载确定或安全校核中的某一项内容。如一个围绕单杠的工作任务为“某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如10名同学欲同时均匀排列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练习,每位同学的体重可近似看作60kg,请帮助体育教师判断这样做可以吗?(提示:因同学数量较多且均匀排列,可视为均布荷载)”看似简单有趣的题目包含了将实际受力的单杠简化为计算简图(支座、荷载简化等)、结构实际尺寸测量、判断构件材料并查找材料许可应力(立柱、横杠)、计算支座反力、轴向拉压杆强度校核、弯曲强度校核等多项内容,要求团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学习与应用能力等等。

(二)组织过程

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每组5人,由学生自愿结成若干个小组,自主确定项目负责人——组长。教师组织组长抽签确定选题顺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教师预先拟定的十个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然后从中选取本组同学感兴趣的项目。项目完成时间为一周,首次安排2学时集中辅导讨论时间,其余为课余时间由项目支持人组织完成,教师可根据学生要求随时予以答疑。

(三)答辩与成绩评定

考核成绩通过答辩评定。答辩采用组长主述,一名同学补充叙述,其他同学答辩的方式进行。全部同学的考核成绩均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小组加分、个人加分和小组基础分三个部分。其中,小组加分为10—2分(各组自主选择答辩顺序,按答辩顺序依次加分)。个人加分分别为完成主要叙述的组长加15—5分,补充叙述的同学加15—2分,答辩同学加15—0分。小组基础分为80—0分,待答辩结束后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点评,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后得出基础分。

三、考核效果分析

上述考核方式目前只在一个班级实行了一个学期,尚需进一步完善,但从目前的效果看,教学双方均反映良好。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十个备选的考核题目全部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考核题目的唯一性、趣味性,没有试卷以及组成团队方能参加考试等不同于以往考试的要求,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他们。随着问题的展开,他们很受到考核题目完全不同于教材中的习题,原本应该是已知的荷载、许用应力、甚至约束类型和计算简图都要他们自己计算、查找、判断和简化,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自己打开层层问号。而每完成一个步骤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投入到下一部分的工作。尤其对于平时学习较为抵触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同学作用更为明显。前者懒于学习,老师喂的知识听进去就不错了,“左耳听右耳冒”是常态,甚至还会捣捣乱影响别人学习,而在问题引领下找到“出口”的唯一办法是学习和研讨,一旦找到出口,本门课程即告轻松通过,并且题目很小,完成的难度并不大,所以痛苦的“要我学”在这里转变成了愉快的“我要学”。后者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互动,项目考核大部分需要课下时间一组同学在研究中完成,大家都是参与者,没有观众,而且完全可以通过咨询教师克服学习的不足,并且前所未有地可以和小组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获得高分,所以沉重的“要我学”转变成了相对轻松的“我要学”。考核中几处细节令我非常意外,但充分证明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一是同学们很快就自由组合成了小组并把桌椅搬到一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二是答辩环节为先答辩几个组长都高高举手互不相让,三是很多同学不但完成了自己的题目,还悄悄尝试解答其他组的题目,甚至提出解题思路和我探讨。

(二)考核需要多项能力支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核以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为载体,围绕着完成项目这一中心,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协商解决各种问题,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苦与乐,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组学生共同的进步与提高。这一过程需要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实地测量、查阅资料)、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提供支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些素质也正是企业的用人需求。有几个有趣的小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一是某小组算不出课桌腿的面积,原因是课桌腿为正方形薄壁钢管,学生觉得实在测不出空心部分的边长,争论之后才明白可以先量壁厚再计算;二是某小组测量得到的单杠直径太大明显不符常规,换两位同学再测,发现测的是周长,忘记了换算;三是某小组中途更换了组长,因为他们发现在小组进行的模拟答辩中一位同学陈述的更好。

(三)融“学”于“做”,提升了总体教学效果

考核的项目都很小,甚至可以用微项目来形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项目穿起的知识能力链条哪一环断掉都进行不下去,因此同学们要不断地通过向教师咨询、翻阅教材和笔记自学或者同学间开展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好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和做与学的统一。在完成项目的动手与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技能逐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尤其是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际项目的直接体验,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教学从抽象、单调变得具体、丰富,从而进一步夯实了所学知识,进而实现学懂、会做的教学目标,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另外,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归纳的理论知识基本上是“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找什么”,在这种模式下,“学”与“做”即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而是把基础知识融和到实践技能中去,客观上让学生体验了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

参加考试的同学中,90分以上的同学占30%,80—90分的同学占53.3%。除一名同学外,其他同学均获得了个人答辩加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普遍较考核之前得到明显提升。

四、几点思考

(一)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法考核丰富了考试的功能

传统考试的功能是对一学期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总结,新的考核方式将复习和考试有机地融进了项目,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和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更符合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项目教学可以是有趣的、平易近人的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法考核的实践证明,能够实现上述效果的工作任务都可以成为项目教学法的载体,不必追求项目的完整性和职业性,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项目教学变得有趣和平易近人。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项目教学法[J].企业导报,2011,(10):235.

篇(4)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222-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12

国家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大力推广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全面应用,建筑行业BIM化的趋势已然势不可当,并且愈演愈烈。2015年6月1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BIM应用配套激励政策和措施,扶持和推进相关单位开展BIM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的工作重点。在建筑行业BIM化进程成为社会发展无可争议的历史潮流时,安装工程造价在算量时依然使用二维CAD图纸计算工程量,甚至使用原始的手工计算工程量,成为与时展明显不符合的现象。

笔者拥有十年安装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和管理经验,十五年建筑工程一线工作和管理经验,目前在教学之余,被聘为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特聘专家和广联达公司特聘专家,担任全国BIM工程师(造价)考试与培训指定教材主编等工作,可以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建筑安装工程算量BIM化经验。下面笔者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谈谈安装工程算量BIM化进程的相关研究。

1 安装算量BIM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重点和难点

1.1 BIM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安装工程预算的确定主要由两阶段工作构成:第一阶段就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安装工程计量;第二阶段就是根据行业、企业定额和国家地区相关文件进行安装工程计价。第二个阶段在实际工程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均已全面采用软件计价方式。但是对于第一个阶段,基于BIM化思路开发的安装算量软件使用还远远不够,虽然大家已经在尝试使用软件进行安装工程量计算,但是各级考试仍然在采用手工算量考核,连实际工作和教学工作中也有相当比例在采用手工算量。

1.1.1 硬件的可行性。按照市场占有率和使用度来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安装算量软件有广联达、鲁班、E算量、易表、鸿叶、算王、金格等安装算量软件。目前安装BIM算量软件对于硬件的需求比较低,以市场占有率较大的广联达GQI计量软件为例:奔四2.0处理器、2G内存、512M独显、10G硬盘空间以上配置(由于笔者学校统一购买的是广联达公司的GQI安装算量软件,笔者在工程一线也经常使用广联达公司的系列产品,所以本文研究安装算量软件多以广联达公司产品为例,其特性实为大部分安装BIM算量软件所共有)。在能够运行BIM系列软件的电脑配置中,本软件的要求属于中低要求。不管是实训教室与办公室的台式机,还是学生和从业者的笔记本电脑,均可以轻松达到硬件要求。

就教学而言,学校安装了Revit和MegiCAD建模软件的电脑,完全可以满足安装BIM算量软件的运行要求;就实际项目而言,如果为高层项目或者需要对做好的水、电、气进行多专业碰撞检查和可视化渲染,则需要更高配置。

1.1.2 软件的可行性。以前不少从业者认为安装工程复杂、繁琐,使用安装BIM算量软件进行工程量计算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需要面对“模型转化复杂、定位偏移、工程量计算不准确、工程量规则在三维实体中无法体现、软件操作难度大”等一系列

问题。

建筑行业从数年前就开始认识到安装行业的广阔前景,给排水专业、强电弱电专业、通风空调专业、电梯及大型设备安装专业、楼宇智能化专业等,这些安装行业的主要专业都是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所在,尤其是建筑高标准、严要求的当下,安装行业技术迫待更新。

这几年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可以说安装BIM算量软件的技术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解决。广联达、鲁班等一系列软件开发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现在的安装BIM算量软件已经具备模型易转化、算量准确、操作界面简单等特点,完全符合工程预算的国家标准。

1.1.3 BIM化的必要性。安装手工算量最大的弊端,就是对于数量的统计依靠人工数数耗时较多。以1万m2的普通高层商品房项目为例,按25层计算,每层400m2建筑面积,每层至少10个房间。在电气工程手工计量中,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灯具和开关、插座,仅暗装五孔插座就有750个(按1个房间3个五孔插座)。这样的手工数量实在是耗费造价员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容易出错。

同时对于长度的统计需要在纸质图纸上量取,然后按比例尺转化。以电气工程中干线的配管计算为例,我们的做法是对比系统图,用尺子在图纸平面图上量取横向长度,乘以相应比例尺,加上竖向高度,才是我们要的配管计算长度(配线时还要计算根数和考虑预留线长度)。且不说在手工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单单是用尺子量取每一段走线就非常耗费眼力。按照1个房间1个户配电箱,每个配电箱5个回路,一个回路4段横纵方向变换(复杂的房间远远不止),上面1万m2普通高层商品房项目的例子就需要至少用尺子量取5000段不同的

长度。

当然,上面的举例是基于房间设计多样化,设备、开关、布线的位置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实际项目中绝大多数还是有标准层存在,会减少部分工作量。可即便如此,安装工程手工计算工程量耗时费力也成为大家的共识。安装BIM算量软件,对于数量统计可以做到图例识别,即同一设备一次性全楼层识别统计数量;也可以做到一键识别,即一次性识别全楼层所有点式图元;同时在长度统计上也可以通过回路识别(电)、绘制直线等方式自动计算管线长度;更可以基于BIM模型基础上做到模型导入一键出量。所以从提高效率和正确率的角度而言,手工算量向BIM软件算量转变成为必然。

从发展趋势看,目前国家大力推广BIM技术,要求从设计部门开始使用三维建模软件直接设计,以后工程量将从设计阶段被直接统计出,手工计算工程量将逐渐被替代,更多的是用来作为对算量规则的理解、对小变更的需要和考试的一种手段。

1.2 安装算量BIM化的重点与难点

1.2.1 安装算量方式、功能和思维的改变是重点。近些年安装造价大部分开始使用二维算量软件。工程量计算规则由后台实时更新导入,对于设备元件数量的统计和长度高差的计算,主要依据对CAD图纸的点击和重绘识别,最大的好处在于同类型设备元件的自动统计、线路识别后的长度自动出量和标准层的总量自动加倍,减少了造价人员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消耗。

二维算量软件和BIM算量软件是有区别的,二维算量软件的基础是CAD图纸,BIM算量软件的基础是三维模型。BIM技术的发展,要求从设计阶段直接出三维模型,不再翻模,这导致了安装算量的根本改变。

首先,BIM技术的引入引起了安装造价算量方式的变革。基于BIM思维开发的软件算量基础已向安装三维模型转化,同时兼顾多元化。比如说广联达GQI软件,在接口上可以直接导入MagiCAD三维设计模型和天正安装三维设计模型,导入的模型可以做到一键出量。可以说,设计阶段三维模型建立得越规范、越详细,导入BIM算量软件后得到的工程量就越迅速、越完整。同时接口还可以实现对CAD二维设计图纸、PDF图纸、图片格式图纸等多种算量基础的导入,在走向全面BIM化的同时,兼顾发展过程中的滞后性和多元化。

其次,BIM技术的引入,引发了安装造价算量功能的改变。基于BIM思维开发的软件算量识别的可视化程度更强,功能更加多样。以广联达GQI软件为例,对图元和管线的识别,即相当于同步建立三维模型,造价人员可直观的实时查看已识别工程量,避免传统算量中出现的“重项、错项和漏项”;在电气工程算量中,回路识别后使用“回路检查”功能,可以点亮回路,方便查看任何一条回路是否已识别完整和每一小段工程量。

最后,BIM技术的引入引发了安装造价工作思维的改变。过去所有安装造价工作人员都认同算量计价是造价工作的基本组成,其工作量为整个造价工作的80%,剩下的20%才是造价管理。随着BIM技术引入工程行业,设计阶段可以直接设计安装三维模型,在搭建模型的同时,工程量已经得到准确的体现,设计完通过安装BIM算量软件,可以实现一键出量。目前,大家已经意识到将来造价工作中算量计价就成了那20%,而更多的80%精力会放在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上,真正实现造价管理人员的技术价值。

1.2.2 安装BIM模型标准的通用性、模型的深度和模型的协同使用是难点。在安装造价全过程BIM化中,算量和计价的前提和重点都是安装BIM模型的建立和使用。一旦模型正确建立和规范使用,算量和计价从软件技术上讲没有任何难点。所以与其说安装算量BIM化的难点,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安装BIM模型建立和使用的难点。

从安装BIM模型的标准上讲:目前国际通用BIM模型俗际GFC格式文件。但是,由于国内建模软件开发平台不一致,有的以CAD为平台,有的以Revit MEP为平台,有的以MagiCAD为平台开发等,导致模型不能做到完全互认互导,需要开发大量的插件进行弥补,但仍容易发生在互导过程中模型损坏和丢失的情况。为此,目前在解决实际项目在建模时,首先需要确立模型标准,比如很多大型项目设计前就制定《BIM建模基础环境的设置标准》(包含坐标系设置、模型原点统一、样板文件格式等)。

从安装BIM模型的深度上讲:目前BIM模型随着设计深度的加深,人员、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呈现几何上涨。模型做得过于粗略则失去了使用价值,无法实现碰撞检测、工程量计算等具体功能,变成了招投标时展示的噱头;模型做得过于细致则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实际施工和管理中有些模型细节根本使用不到,造成浪费。为此,目前需要解决实际项目在建模时对于深度的统一认识,如制定《BIM模型建模相关规范》(包括模型建立的广度与深度、建模的方法等)。

从安装BIM模型的协同上讲:目前BIM模型的使用不仅是设计方使用,而且是从设计阶段开始,模型逐步建立和完善,设计方、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监管方、运维方、造价管理服务方、劳务方等多方共同使用BIM模型,做到真正的数据协同,管理协同。为此,目前需要解决实际项目在建模时对于模型建立和使用的任务权限分配,如制定《BIM建模分配及协同规范》(包括模型的共享及管理、模型的拆分与合成、协同工作守则等),制定《BIM数据存储与管理规范》(包括数据调用权限规范、数据存储规范、模型版本管理规范等),制定《BIM模型信息填写与管理规范》(包括关键属性信息填写、关键参数分类及定义、模型的分类及命名、构件的编码等)。

2 相关建议

2.1 对于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或安装工程造价方向)

2.1.1 高校教师必须意识到房建市场对于BIM技术的紧迫需求,对于使用基于BIM技术开发的安装算量软件使用的渴求程度。摒弃手工算量和二维CAD算量的优越感,迎头赶上,并努力进行校企合作,软件二次开发,想办法培养市场紧缺的安装BIM人才,尽力实现高校引领行业的目标。

2.1.2 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或安装工程造价方向)从课程设置上要以BIM技术为基础开发体系课程,从设计阶段的安装建模课程,到造价阶段的安装软件算量计价课程和安装成本管控课程,到施工阶段的5D、漫游、碰撞课程,到运维阶段的管理课程都要相应开设。

2.1.3 教学过程中借助BIM技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可以使用三维模型,加深学生对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安装水电布管等内容的直观认识;可以使用管线碰撞,实现对安装施工工艺和水电设计的思路讲解;可以使用漫游功能,实现提高学生对施工图纸的认知和房建工作的兴趣;可以借助塔吊云直播的手机APP端同步直播功能,配合教学知识点,对正在建的工程项目进行点评等。

2.2 对于安装工程造价行业从业人员

手工算量仍旧是造价人员的基本功,不仅会加深对造价原理的认知,加强基本技能的提高,同时也是目前造价师考试的主要形式,是解决复杂细部安装工程必不可少的补充手段,所以手工算量仍旧要熟练。

当然在BIM技术普及的今天,安装造价人员要学会建立基本的安装BIM模型,实时修改设计好的安装BIM

模型。

基于安装BIM模型的各种常规应用也应该熟练掌握,比如常用的安装BIM算量软件、安装BIM成本管控件、安装BIM5D软件等。

2.3 对于软件开发企业

安装BIM算量软件应时代而生,后发而先至,其智能化程度已经在同类专业算量软件中遥遥领先。软件开发企业应该不懈研发改进,继续针对教学、施工、运维等多方提供更加细致和专业化的服务。比如目前笔者和广联达正在积极开发安装识图软件,目的就是借助三维模型,实现分步骤、分教学点、分水电气等专业方向的安装工程识图教学功能,为学生后期掌握安装BIM建模和安装BIM算量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软件开发企业眼光要更加超前,比如着眼于成本管控即将成为造价工作的主旋律,开发成本管控软件。笔者目前正受广联达公司邀请在合作开发《BIM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实训课程》和P5造价管理软件。

2.4 对于市场各级管理部门

BIM技术是新兴技术,带来的是建筑行业的二次技术革命。安装工程本身材料和设备多样,更新换代快,施工技术和图纸复杂,包含的专业方向众多,水电气等专业都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正因如此BIM技术在安装工程中更显出重要的作用。

在时代的变革期,安装BIM算量过程更需要加强监管,教育部门可以加强技能抽测,规范算量标准;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可以增加软件考试,提高考试实用性,促进行业信息化程度提升;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加强BIM行业考试与水平测试,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的

技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安装工程由手工算量向软件算量转变已是现实,进而由二维软件算量发展到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软件算量是必然和趋势所在。在建筑工程行业整体BIM化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安装BIM软件算量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高校、企业、行业等多方积极研究和实践,继续推动BIM技术在安装工程中落地应用。顺应时代,到引领时代,是我们安装从业技术人员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S].2015.

[2] 曹祥军.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算量软件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9).

[3] 秦凯凯.BIM技术在大型建筑安装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14,(2).

[4] 清华大学BIM课题组和互联立方isBIM公司BIM课题组.设计企业BIM实施标准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 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5).

[6] 姜轶.应用BIM模型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