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体育专业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体育专业知识

篇(1)

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组织结构方式。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同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一样,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对此,要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的、有效的组织结构方式,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的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2.教学组织结构方式是受一定的教学思想,一定的学生和场地器材以及内容所制约,而且各种组织形式都有自己运用的条件,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场地器材等因素,合理选择与正确运用教学组织结构方式,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效益。

3.现阶段绝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主要采用的是全班教学,班内小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二、影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

影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1)师生数量

如果学校的人数众多,而师资又比较缺乏,就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反之,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少,师资比较充裕,就可以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2)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不足,会使人们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不能彻底。中学若要缩小班级规模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困难是非常大的,需要修建更多体育场,添置更多体育器材,付出更多的体育费便成为问题。

(3)学生之间的差异

由于学生的年龄,体质和体育基础以及兴趣之间有着异同,所以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全面掌握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兴趣爱好,体育基础,身体发展水平等情况,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的特殊情况,根据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选择和采用。

2.主观因素

(1)体育教师所持的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论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从开始就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机械地模仿,被动地学习。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不单纯是发挥教师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主导作用,更是强调学生在学习、练习、强身健体、发展能力和个性方面的主体作用。

(2)体育教师的教学

体育教师必须由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为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发展的开拓者、培养者、评价者。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责任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组织。

(3)体育教师的改革意识

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教学改革意识,由保守僵化向开放灵活的观念转变,渗透新的时代意识,学习新的体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大胆创新。

三、中学体育组织形式改革

现代终生教育,引发了终生体育观,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转轨改革浪潮,无不将学校体育推向改革的浪尖。

1.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动,我们改变了以前“发展身体素质”变为今天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这种变革,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以适应教育的大趋势,而改革中学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已成为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2.体育课主要分为室内体育课和室外体育课,而其中大多是室外体育课。由于教学环境多变,学生人数多,活动性大,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体育教学又具有趣味性、对抗性和竞争性,使体育教学始终处于动态之间。

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因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做到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生理和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所以说,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篇(2)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做为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发展需要,培养合作计算机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计算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其独特的素质。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基本功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原则始终是课堂教学卓有成效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媒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计算机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化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进入最佳思维状

态。

2、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自己过硬的素质,宽广的知识面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使计算机学习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比如,目前个人电脑主流机型已发展到PIV,在讲解计算机基本知识及组成时,就不能只停留于介绍以前的286、386和486,而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随着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讲课的内容自然也要作相应地调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网络方面的知识

3、积极参与实际应用开发

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计算机公司等参加实践学习,把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技能经过和理论的联系整理加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二、创新教育观念

1、树立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突出能力的目标培养。注重人文素质(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和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创新)的培养;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和项目开发学习。

  2、教师要真正以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出现在学生面前,教与学过程中,尽量淡化权威者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的研究者,给学生和自己留有共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在探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式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时,可设计来调节课堂气氛,这种设置的时机没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确定。

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教学,当讲到数的排序时,可以冒泡法排序为例,请10名学生到讲台上来,让他们按身高顺序排列,然后根据排队过程进行分析,将这一形象的过程转化为C++程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冒泡法的含义了。以冒泡法为基础,可以引申出其他的种种排序方法。如:选择法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和堆排序等等。然后及时组

织学生讨论分析,究竟那种排序速度快、占内存少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排序的数中含负整数或小数,程序又该如何编呢?就这样,整堂课都旨在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激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也因此变得相当活跃,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自然也高涨起来。

2、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计算机可以说是继数学、语文后第三个对人的一生有巨大影响的学科,特别是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当前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各种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画出各种饶有趣味的作品。这样创作者可以在没有材料限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3、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如在教数据库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呢,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通过数据库来完成这类任务,将轻松又准确。还可以进一步在其它课程中深化学习,比如在后续课程《VB语言程序设计》中,将前面学过的数据库知识如何应用到《VB》中,进而设计一个完整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以便将前后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我们教学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只有抓住了这一环节,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我们的学校才能办出特色。因此,我们认为,教学实践是整个职业教育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学计划中,实际实践教学时数只占总教学时数的30%左右。没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时数,就无法保证较强的动手能力。30%这个比例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第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要,德国、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它们的实践教学是时数在教学计划中都超过了50%。

总之,我们广大老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勇于探索实践新方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将来就业。

参考文献  :

篇(3)

高职学校就读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其文化知识科技素质能力在整体平均水平上要略逊色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因此提高高职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便成为帮助他们在未来求职活动及职业生涯中弥补科技文化素质能力缺陷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高职学校就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成为必要可行的教育手段。

一、提高高职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这个群体尚未掌握教育主动权,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及规划教学活动。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相对国外体育教师群体较为滞后。国内体育教师对自身专业素质能力缺乏清晰独到的认识。因此提高高职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群体整体素质提高,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着积极促进意义。同时高职学校就读学生在高素质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下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对体育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提高未来在就业岗位上的竞争力,为自己的人生职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身体素质是学习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的首要前提,只有提高身体素质,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学习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社会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二、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

1.思想政治素质能力

只有教师群体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良好的政治思想,才能对学生群体产生正确积极的影响。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是教师群体乃至社会全体公民都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2.体育专业素质能力

体育专业素质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能力。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体育专业素质能力,才能教育学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专业素质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准则。提高体育专业素质能力不仅对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充实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育教学素质能力

一个教师最根本的素质能力便是教育教学素质能力。没有教育教学素质能力,有再好的体育素质能力也无法教育学生。

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从而不断努力丰富自身教学理念,为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做不断奋斗。

三、如何提高高职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1.从高职学校体育教师自身努力做起

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该不断从自身细节处做起,完善自身素质能力,不断学习创新。如,高职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团队协作意识,整体共同前进,提高发展,可以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在体育教师集体备课活动中个人的思想精华被汇集成集体的智慧结晶,使得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丰富,与此同时高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提升。如,在体育活动课堂上出现学生受伤等紧急情况时,高职学校体育教师便可充分运用所自学到的生理学知识,为受伤学生做简单必要的应急处理。高职学校体育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拓宽眼光,积极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做准备。除此之外,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不忘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丰富提高自身体育专业素质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高职校体育教师更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创新,融入学生中。如,进行广播操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动作上教育学生学习,更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被动教学转为主动教学,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同练习广播操动作而不是单纯在一旁指点,这样可使得与学生距离缩短,更能激发学生努力练习的热情,同时自身教育教学专业素质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教育形式得到创新。

2.相关教育部门应如何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现今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能力与其身体素质发展不对等的问题日渐凸显激化,而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对全面发展的人才愈加需求增加,因此提高学生群体身体体育素质能力便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便被教育部门提上日程。首先,相关教育部门应该明确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意义,出台各种相关政策文件,间接促进影响高职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可组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向高职校体育教师群体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培养教育教师的政治思想能力,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展开培训,引导教师群体创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鼓励教师由教学被动型向教学主动型转型,加快对高职校体育教师的培训脚步。同时可组织一些专业素质能力竞赛,如举行体育教师备课笔记评优活动、体育教师运动会等活动,从而促进高职校体育教师间的竞争。竞争更有利于体育教师群体的素质提升,利于加快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优秀教育教师的奖励,完善体育教师奖惩制度,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师的待遇,促进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达到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目的。教育部门对提高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具有领导性作用。

高职学校体育教师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育群体。高职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促进高职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及积极意义。在教育部门的高职校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懈努力,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不懈奋斗,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最主要的课程是《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多年的教学传统,通常采用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近年来,通过对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了一体化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谈谈个人体会。

1.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只是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WWw.133229.coM对发动机构造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实际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路线、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习“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习“故障排除”时,思路不清、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存在厌学心理,全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进入修理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己遗忘较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不能触类旁通、难以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很难得到较好培养。

2、三门专业理论课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总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含混不清、认识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缺乏汽车结构、故障诊断、修理方法的系统技能知识,不利于迅速适应生产岗位,往往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

3、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部分,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产生人为分割,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直观、深刻的认识。

而且,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相互脱节;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相互推诱现象。客观上造成教材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协调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另外,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师资队伍。

2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进行了一体化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要彻底改变以往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或各自精彩的“填鸭式”课堂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化”。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教学、进行直观演示,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认识过程、加深理解。可以在演示中讲解,边讲解边演示,多讲授些稳定性、经验性的知识,并要反复进行;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很快的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理解、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在课程编排和教学进程方面,将文化基础课进行调整,彻底改变以前几周完全理论课和几周完全实习课轮换的模式,根据专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满足一体化的教学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合并为一门课程,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利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

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依据汽车专业教学大纲、结合劳动部门技能鉴定要求,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比如发动机模块,分设两大机构、五大系统专业课题。每个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具体对待,再设分课题。突出科学性、直观性、实用性。

3、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跨度大,把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而导致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人为分割、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采用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只把某一总成看成重点认识对象,缩小了注意目标,可使学生短时间内对该总成结构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掌握技能较快。学生感到生动、不呆板,看得见、摸得着,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

实行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反复对照、理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同步认识。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能使学生迅速对汽车部件建立直观、清晰、深刻的认识,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加了师生直接接触,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师能直观的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实际的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亟待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保证授课过程中进行准确、熟练、规范的操作演示。因此,汽车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技能,把两者融为一体,努力通过“讲师或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促进教改的步伐。

2、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对现行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通过外出交流、上网查阅、校内讨论等多种形式对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先对一体化教学有了整体方向的把握;然后从实际出发,据学校现有的师生情况、教学情况、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集思广益,制订出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并将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出台。

一体化教学学生是出于动态的,在这种场合下,学生各方面的特长都会有所表现,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面的业务能力,言传身教,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

3、利用现有条件,扩充实习场地及教学设施。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要条件是实习、教学设施的齐备。必须扩充汽车构造、汽车修理、故障排除、总装调试等教学和实习场地,缓解实习场地不足的矛盾。可以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除了铁框架和器材订购以外,其他的全部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方案自己设计;各种设备设施自己安装,做成多功能汽车实训工作台。既省资金,又切合实际,经久耐用;学生得到了锻炼,教师也提高了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使用和维修都很方便,一旦出现故障,随时可以自己维修。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46-02

一、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毕业生成为了社会生产一线,更是艰苦行业中管理、服务、生产的生力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面向的就业岗位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但目前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有所下降,在日常的体育课、军训或实习实训过程中因体力不支晕厥,甚至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传统的教育模式及多年来升学的重压,使大学生容易忽视体育锻炼,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身体素质甚至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基本生存能力、坚强意志和提高从业能力、就业本领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应注重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教学要求,创新体育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任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从迎合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特色人手,设置一系列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项目,组建专业体育协会,把提高身体素质与提高专业认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相融合,探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为了使研究工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广泛性,笔者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一)个案研究法

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研究笔者所在院校不同类别的专业,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群,研究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过程。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摸清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抓住影响力较大的主要专业群进行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与分析,总结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发展与专业素养、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结合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岗位特点。确定体育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项目改革、行动导向教学的思路,构建与专业能力、就业岗位密切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比较研究法

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实践,探索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就业岗位对体育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多视角、多层面分析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脱离专业、应用性不强、教学理念落后、发展滞后等问题,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对高职院校在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创新独到之处进行深刻分析与研究,研究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和成功案例,提出具有广泛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具有本地区高职教育特色,同时又能为其他地区高职院校提供借鉴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路,形成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三)联合实验法

采用联合实验法,与本地区高职院校联合开展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通过对多种教学模式的反复研究与实践,总结提炼有效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寻求体育课程教学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提出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和建议,探索一条经济可行的高职体育课程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途径,破解因加强体育技能训练而带来的教学资源缺乏的难题,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的培养发挥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

三、结果与分析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根据纲要的精神,可提出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体育协会教学模式。

(一)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协会

体育协会教学模式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俱乐部为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大部分体育协会像艺术协会、书画协会、戏剧协会、摄影协会等文娱类协会那样,都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仅仅是在娱乐、休闲、趣味方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样的体育协会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以工学为主的学校而言更是不足。因此,还应以专业面向岗位的特点、岗位对体能的需要为特征,组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体育协会,例如定向运动协会、攀岩协会、登山协会、体操协会、太空舞协会、瑜伽协会、街舞与武术协会等与专业的特点相结合的专业体育协会,尽可能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体育协会的需要,使学生专业体育协会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专业知识普及、专业素质培养的有效组织形式。

(二)以协会为纽带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

教学计划中每周2节体育课已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更无力谈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加强组织和引导工作,将专业体能的训练渗透到日常活动中。体育协会可着重从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和突出学生专业特色两方面着手,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或竞赛,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工种对体育的特殊要求,通过体育竞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训练。这些体育活动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自愿参加、喜欢并愿意花费大量课余时间的活动。就像世界杯足球赛、NBA职业篮球赛、奥运会等国际赛事受到公众狂热追捧一样,体育协会开展的各项与专业素质相结合的竞赛活动同样需要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通过各专业体育协会开展的活动,既可提高与专业相关的体能训练,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岗位能力锻炼、终身体育教育为特色的高职体育教学。

(三)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体育竞赛为载体加强专业宣传

通过专业体育协会的校内外竞赛、趣味运动、体育知识竞赛、专业体育表演晚

会、作品展示等系列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将面向的工作岗位和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如登山协会通过经常性地开设与专业工作岗位相结合的爬杆、撑竿跳、攀岩、街舞、俯卧撑等训练与竞赛活动,让学生了解电力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能力要求;定向运动协会通过定向越野运动、登山、野外行军、中长跑等活动,使水利专业的学生提高专业认识并锻炼意识、增强意志;体操协会、太空舞协会等开设器械健身、队列训练、武术、健身操、瑜伽、有氧操、形体训练等运动与表演,使机电类、计算机类、管理类的学生锻炼身体素质,学会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通过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关的体育竞赛和专业体育训练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大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起到较好的专业宣传作用。

来自各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其面向的工作岗位群是不同的,但是,多少会受到行业的吸引和文化的熏陶,相当部分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会在同行业或相近行业内工作。对学生而言,利用专业体育协会的平台与有相同专业兴趣的同学在一起,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潜移默化,通过协会之间的联赛或专业体育运动会的各种赛事,了解一些行业知识,了解本校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和职业岗位特征,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

(四)以体育协会为平台开展职业技能训练

体育协会的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其新颖独特的运动模式吸引了众多的学生,特别是街舞、轮滑、武术等介于艺术与体育之间的运动更是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这充分体现了体育与艺术结合的魅力所在,也进一步说明了目前高职学生好动而精力充沛、时尚而追求个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精神展现。在目前高职各专业课程教学普遍走入困境的状况下,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寻求专业能力培养与体育健身之间的结合点,无疑给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带来生机。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45-03

随着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管理、技能和服务等各类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实际上,一边是社会体育岗位的巨大缺口,另一边却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的不断下滑,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率低、岗位流动性大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社会体育岗位需求分析和改革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两方面入手。

一、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始终处于一个长期的社会转型之中[1],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鉴于缓解工作压力、放松身心、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老龄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主动进行身体锻炼的意愿空前高涨,各种形式的社会体育健身活动层出不穷,这是我国社会体育大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社会体育为载体的各种复合型体育产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形式,形成了庞大的新型社会体育行业群体。新型的社会体育行业由于其他经济产业的加入,与原有的社会体育企业在经营目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经济增长点等多个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对于从业人员也从单纯的注重体育技能要求,转变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另外,由于体育产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社会体育岗位的职业要求也日趋细化,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纵观社会体育人才职业能力的构成,除体育健身知识,运动训练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服务、营销、沟通、团队等多方面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当前社会体育对人才的需求除一般性的职业能力外,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成为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前四位职业素质[2],其中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营销手段和团队意识等职业能力的强弱是衡量社会体育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来完成。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发展现状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

截至2014年,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涉及专门院校、师范类、理工类等各种类型高校。各校的培养目标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各种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方面的[3]。在培养方向上,社会体育专业从原有的体育健身指导扩展为康复保健、体育营销、体育管理、体育媒体、户外运动等多个专业方向,与社会体育行业的发展契合愈加紧密。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对于社会体育行业的职业需求和认同度不高。另外,由于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项目的发展及变化周期明显缩短,学生掌握的社会体育知识和技能过时较快,学生就业后经常出现知识陈旧、落后等现象。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教育理念导致高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社会体育专业在开设之初,所有的课程设置方案及教学环节安排都是借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制定的,课程体系和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实践教学投入依然不足。对于实践教学不重视,导致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及考核制度不完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不到总学时数的20%[4];没有完善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与技能学习相匹配的阶段性实习环节;对于学生就业观念培养不重视,导致学生对于社会体育岗位的职业需求较低,对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差,抵触情绪大,常常应付了事;实习环节的考核过程及标准不明确,随意性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情况。

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素质的构成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劳动者内在的、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的形成主要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提高等途径形成和发展[5],一般可分为专业职业素质和非专业职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指与从事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和技能,非专业素质是指除专业能力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心理及人格等,非专业素质往往更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特征[6]。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口,如何将大学生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转化为高水平的职业素质,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社会体育岗位加工和服务的对象不是某种产品,而是具有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的人,单纯的具有体育专业素质并不能胜任这一行业的职业需求。从社会体育行业的发展及岗位的职业特点来看,对于从业者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营销手段和团队意识等职业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综合职业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职业实践来完成,因此,必须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模式

体育专业职业素质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原有的专业素质实都放在第四学年来进行,由于学习的体育知识和项目比较多,时间过长会出现遗忘和技能退化现象,影响到专业实习的质量,另外,体育技能传授的方法、手段和技巧的形成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以上原因,将专业素质实习由原先的集中实习改变为分阶段实习,和专业教学体系各个阶段相结合,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相结合,利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实习,在巩固提高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职业素质。

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营销手段和团队意识等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以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经历作为基础,因此,要把大学生放到完全的社会实践环境中进行锻炼和培养,在不断的尝试、挫折、总结和反思中去获得实践经验,形成自我职业兴趣、职业心理和生涯规划能力。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按照先校内后校外、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分阶段、分岗位进行有目的的职位实习,教师要跟踪了解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情况和特点,协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早为就业做准备。

2.建立学生实习评价体系和档案制度

建立大学生实习评价体系,对每一次专业技能实习和管理、营销等岗位实习进行评价分析,并形成文字材料,提交给学院教务部门。评价体系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指导教练评价和校外实习基地领导评价,从各个角度对于大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于学生的实习体系进行总结和修正,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教学与专业发展相适应,形成一个闭合的实习教学系统。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制度,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和评价结果全部归档保存,并定期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各项素质情况及特点,预期能达到的效果是什么,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指导学生改进不足,提高各项职业素质。

3.重点建设校内外社会体育实践基地

校内社会体育实践基地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第一站,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基本上要在这里完成,同时对于各种管理和营销等岗位进行初步了解和实践,因此,校内实践基地是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校内社会体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原则。第二,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建立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实践基地的运行效率和教学效果。第三,引进俱乐部管理模式,构建俱乐部经营团队,以在校学生和教师为营销和服务对象进行实际运营,重点培养大四学生的各种职业素质和积累实践经验,为最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最后,依托校内社会体育实践基地建立短期培训及年轻教师轮换培等制度,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知识、技能的更新和替换,保证专业教学质量。

校外社会体育实践基地建设要在与健身俱乐部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实践基地合作范围。要根据所在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选择就业需求大、就业质量高、职业生涯长久的社会体育行业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例如,随着滑雪项目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冬季旅游的新特点,东北地区应把各个大型滑雪场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合作对象。同时,对于社会体育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掌握社会体育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另外,要加强公益性的社会体育实践基地建设,如与体育管理部门合作建立若干小型实践基地,为社区体育服务,为中老年健身群体服务,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参 考 文 献

[1]雷艳云,李艳翎.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8-11.

[2]陈雪娟,牛小洪.我国健身市场人才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J].体育与科学(35):80-84.

[3]汪爱平,范洪彬,李焰,张勇斌.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5-87.

[4]田英,郑玉霞,李凤娟.论高校社会体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39-141.

[5][6]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4-17.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Quality

Qu Honggang

篇(7)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命题则是考试的首要任务,要命制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在技工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试题库,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总结出一套出题的经验来判断试题的质量,有时候所筛选的试题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个别情况下会出现试题偏难,或者试题太简单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错题,或者所包含的问题不能完全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考试成绩不稳定,学生反映试题太难或者太简单,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试卷分析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试卷分析是对试卷的实践检验,对成绩的分布规律有效的检验,对有系统偏差或不合理的成绩对应的试题进行替换,使其达到合理。

就印刷技校专业课来讲,一直都是人工命题。人工命题命题者脱离不了主观因素,可能会不自觉地习惯某些题型,如果要使试题有一些创新,更是绞尽脑汁,同时还承担着试题是否存在“缺陷”的巨大风险,而专业课教师大都承担了很多课程,命题工作量大,各种问题显得非常突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1],印刷技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改革教学法、提高教学水平中发挥重大作用。我通过教学实践,利用4项量化指标分析讨论了考试命题的规范性和试卷质量的科学性,为印刷技校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提供了必要基础。

1.试卷评价的量化指标

试题的评价方法有很多,而针对一般专业课的考试情况并结合技校课程的考试特点,以试题的难度、覆盖度、区分度和信度[2]作为量化指标,来进行命题与试卷质量分析。

1.1 难度

难度分为试题难度和试卷难度。试题难度是指单个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的计算公式为:

下式计算得到试卷的难度:

式中N为试卷的难度,范围一般为0―1,分为四个区间:易(0.001―0.3),一般(0.301―0.6),较难(0.601―0.850),综合(0.851―0.999)。各试题的难度应基本满足以下比例:易15%,一般45%,较难30%,综合10%。

1.2覆盖度

试卷的覆盖度是衡量考题在考试范围的广泛程度。首先统计出本课程的考点,考点数量的分布应当根据教学大纲中各部分的学时数的比例确定, 然后列出每个试题所包含的考点,最后计算出整个试卷的独立考点和每个考点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式中F为试卷覆盖度,FV为第i个试题的考点数目,FM为课程总考点数目。试卷的覆盖度一般要达到50%以上,覆盖度分为四个等级:小,1%―30%;一般,31%―65%;大,65.1%―85%;强,85.1―100%。在考题中应该有一定量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这样可以提高试卷的覆盖度。

1.3区分度

试题的区分度是衡量试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区分程度的指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数拉开距离。如果试题的区分度高,不仅可以区分出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微小差异,快速精确定位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试题的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第i个试题的区分度,PH为总体得分前27%的学生第i道题得分的平均比例,PL为总体得分后27%的学生第i道题得分的平均比例。则整个试卷的区分度由下式确定:

式中Q为试卷的区分度,n为试题总数。区分度的理论范围为-1―1,具有正常区分度的理论取值范围应该大于0,如果某一题的区分度小于0,则说明答对该题的差生比好生多,这样的考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问题,会降低此次考试总分的准确性,应作为无效题去除。区分度分为四个区间:小,0.05―0.25;中,0.251―0.35;大,0.351―0.5;强,0.51―1。试卷的区分度应满足以下分布:小,30%;中,40%;大,20%;强,10%。

1.4信度

信度为表现在同一考试在不同时间上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在正常的考试过程中,成绩的分布应该呈正态分布,比较多的分数应当聚集在平均分附近,高分和低分的数量不应太多。在信度分析中,以5分为一个区间(100分制),计算每个区间的人数,得出成绩分布图,依据参数估计理论,以一次考试为实验,利用有限样本估计总体样本的取值是否合理,在统计分析中,均值和方差极为重要,其计算公式如下:

状,同时还要对均值进行置信空间估计。在假定成绩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满足一定概率下的置信区间为:

式中n为有限样本的值,σ为标准差,t为与给定概率的有关参数(α=99%时,t=2.861)。

2.试卷的质量分析

以印刷技工学校《印刷色彩学》为例,采用难度、覆盖度、区分度和信度四个量化指标,对一次考试的试卷进行试题分析和考试成绩的试卷分析[3],以下为相关的图表。

根据数据的统计情况,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规律,由于采用有限样本的统计结果,概率在99%下的置信区间为(61.89, 69.20),计算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3.结语

专业课教师在多年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储了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考试题,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教学资料。通过对命题和试卷质量的定量分析,教师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发现在教学和命题过程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为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减少教师在命题过程中的大量投入,加快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2.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46-02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然而高职的顶岗实习一直存在有“学”无“教”,使得实习功效大打折扣,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顶岗实习没有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实习文件中没有专业教学上的考虑,既无教学目标和要求,更没有教学内容设计,有的甚至连实习岗位或工作任务与学生所学的专业都不对口。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功能薄弱已成为影响当前顶岗实习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强化其教学功能,以企业为主导,建立完善的系统化教学体系,提高其教学效果,切实搞好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工作,让顶岗实习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当前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任务。

目前关于高职顶岗实习的研究,大多思路是从做好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问题、构建有效的顶岗实习组织和管理架构、规范的管理与监控、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促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目前的研究较少考虑顶岗实习的基本属性――教学功能的设定、实施情况。而顶岗实习没有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是目前的普遍现状,当然原因也是由于每个企业情况不同,无法形成一份模式化的教学设计。但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又很难实现良好的实习效果。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已经开展了八届顶岗实习,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完成国家骨干校重点专业建设任务中,积累了丰富的顶岗实习设计与管理经验。本文针对强化顶岗实习教学功能,提出一种“五维一体”顶岗实习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方法,重点讨论了“五维一体”中的内容体系的设计,同时提出了一种灵活、便捷的资源组织方法,利用雷达图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索引与组织。这些都为顶岗实习系统化教学设计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最后给出了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的具体实施措施。

首先,在高职顶岗实习中,需加强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教育。

其次,需要进行顶岗实习系统化教学体系设计,建立“五维一体、模块化”顶岗实习开发流程与系统化设计。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和岗位,了解企业资源,掌握详细的岗位工作任务。与企业人员一起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磋商,需要有能力对多个岗位的任务进行整合以及做必要的补充,使工作过程更加完整,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维一体、模块化”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即将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五个维度体系结合一体,进行自身系统化设计和“模块化”组合。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谓自身系统化设计是指根据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要求,综合考虑岗位实际工作的任务、要求、工作条件和企业文化等因素,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需要出发,对实习内容、顶岗方式、管理和评价办法等做出的系统化设计。目标是根据企业需求灵活组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以便适应实习需求和现实情况,以期改变顶岗实习教学功能设定不足、施教主体不清、无系统化教学设计的问题。该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内容可灵活组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方便适应企业需求和现实情况。

“五维一体”顶岗实习教学体系中的设计重点是内容体系的设计与组织。下面以计算机类专业核心Linux方向顶岗实习内容体系设计为示例,进行“多维度+多节点+雷达图”的实习教学资源设计与组织。该内容体系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典型岗位、学习对象、技能认证、行业应用、学习内容、系统平台。内容体系多维示意图如图2所示。各个维度上包含有多个特征节点。维度“典型岗位”的节点包括:Linux系统管理员、Linux运维工程师、Linux系统集成架构师。维度“学习对象”的节点包括:桌面、服务器、集群。维度“技能认证”的节点包括:RAP、RCE、RCO、Linux系统管理员认证(四级、三级、二级)。维度“行业应用”的节点包括:互联网、金融、电信、邮政、传媒、烟草。维度“学习内容”的节点包括:安装、应用、配置、管理、维护。维度“系统平台”的节点包括:Red Flag Desktop 8、Red Flag Asianux Server 3、Red Flag Asianux Server 4、Red Flag HA Cluster 7。

例如,某次顶岗实习内容岗位为Linux系统管理员,主要针对邮政行业应用的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平台采用红旗Asianux Server 4,内容与Linux系统管理员二级有关。其对应节点为:Linux系统管理员―服务器―二级―邮政行业―配置―Asianux Server 4,建立的雷达图索引为“1.1-2.2-3.3-4.3-5.3-6.2-7.*-8.*”,雷达图索引内容体系资源示意如图2中心所示。利用雷达图实现实习资源灵活组织定制,内容可多维添加,索引方便标记查找。

最后,关于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可采取如下措施:(1)尝试借鉴课程建设教学模式,灵活融入到顶岗实习中,构建“教、学、做、用、鉴、拓”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中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技能证书的获得、完成企业工作任务、学生进一步工作技能的提升相结合,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效果得到有效提高。(2)创新虚拟实习教学手段,构建“虚实结合”顶岗实习教学环境。(3)建立完善并实施“三方联动、双线并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通过建立以双机构、双导师、双手段构成的双线并行的管理机制,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强化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可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4)建立完善并实施“多节点、过程化评价”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即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搜集重要节点,包括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评估节点、实习岗位权值、周期表现、每个优异表现、每个故障表现等多个节点情况的记录,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权值,综合得到顶岗实习评价,可实现全面详尽的顶岗实习过程考核评价。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给出了一种“五维一体”顶岗实习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其次建立了“多维度+多节点”的资源组织形式,然后提出利用雷达图实现实习资源“模块化”定制,最后给出了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的具体实施措施。该顶岗实习教学体系设计全面灵活,可实现内容多维扩散定制,索引方便查找,从而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增强顶岗实习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2]耿壮,王辉静,刘君尧.强化高职顶岗实习教学功能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Taking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as an Example

WANG Hui-jing,ZHANG Hai-ping,WANG Wei-ming,TANG Qi,ZHANG Ping-an

篇(9)

体育的职业实用性,建立在原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功能和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与相关的职业工作特色进行联系,进而满足职业相关的岗位知识、职业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等需求。体育的职业实用性的培养需要进行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或者是进行有专业知识的职业运动训练。例如,在中专卫校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职业主要是护理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护理岗位需要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工作形式、工作条件、工作知识等因素,规划与设计出满足护理岗位这一实用性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开展有着诸多优点,如可以消除职业身心疲劳,可以促进职业病的预防,可以增进身心健康等。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注重体育知识与方法结合,是为了培养职业需要的身体素质、运动技巧、职业精神而进行的积极有效的体育教学过程。

在中专卫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造就新一代的实用性卫校生,使之适应现代医学工作的需要,为将来奠定一个既符合实际需要的体育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其实训性与应用性。在中专卫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能够逐步完善现代医学使用的职业体系,使得卫校体育教学与实用型和应用型接轨。

二、中专卫校的体育教学现状

中专卫校的学生有着比较稳定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有着开放式的性格、活泼式的体育锻炼。但是现在中职院校普遍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无法体现出学生应有的个性。

中专卫校体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简陋。中专卫校以培养医学护理人才为目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对中职类学校的认可度并不高,使得这些院校难以获得政府在改善体育教育方面的基金,不能为卫校学生准备更好的体育器械。部分中职卫校的体育教师在认识和授课上能力有限,不能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趋于程式化,体育教学手段强制化,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卫校学生们丧失了对体育课堂的热情。中职卫校应该做好体育教学宣传工作,加大对体育课程的经济投入,采用丰富新颖的体育器材来激发学生的活力。同时也应该加强体育教师业务进修,结合高等院校或者是中职卫校专业性教学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兴趣。

中专卫校的体育教学思想相对传统。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延续地使用了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教材,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教材内容创新不足。中专卫校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过于片面强调“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理念,虽然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却造成了片面的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卫校特点引入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兴趣,选择适合卫校学生专业性质的丰富多彩的、有锻炼实效的、体现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

中专卫校体育教学定位不够准确。有些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准确,一部分学校认为体育课程只是增加了学生们休息的时间,而没有将身体素质的提高纳入教学目标,更是忽略了中职体育教学与职业实用性之间的重要联系。这种模糊的教学理念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教学目标的主导作用,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卫校学生健康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的职业实用性

随着我国中专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社会对于中专院校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能够适应将来工作环境的要求。对于卫校学生而言,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医疗事业的需求,为了使卫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或者医疗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医学职业对身体方面的需求,在中专卫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活动。从中专卫校的体育发展现状来看,这些院校过分地强调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层面上的重要作用。因此,中专卫校体育要获得发展,就应该联系职业实用性,从其特点入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中专卫校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医疗和护理工作,这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特殊的体育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中专卫校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们对于未来职业的特点和环境以及需要必备的身体机能有一定的了解。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够使得职业使用知识配合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医学职业有着一定的帮助。职业实用性的融入,能够从社会适应方面、抗挫能力方面、职业身体素质方面等方面全面地对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体育,应该是所有教育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如何积极顺应中专卫校“以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的整体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推进体育课程紧密结合并主动服务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就丰富了职业实用性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使得中专卫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转化成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改革取向和积极举措。

四、对职业实用性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在中专卫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开设首先应密切结合“卫校学生”这一社会职业安排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要求来开设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应该摆脱传统的以锻炼身体为目标的单一理念,应当包括体育运动参与兴趣、体育核心技能、职业岗位技能以及职业非智力核心能力的拓展。

1.现代体育教学与卫校的具体职业特点相结合

中职卫校学生要想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除了获取从业资格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就更需要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与中卫卫校的职业特点相结合。

首先,护士每天都要往返在各个病房与护士站之间,还需要随身携带各类药物,这对护士的体能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在卫校的体育课程中,应开设慢跑类、长跑类运动,锻炼学生的耐力与持久力。

其次,在大型医院中,患者次数可能较多,这就需要护士对各个患者、病房的特点有明确的掌握与定位。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同时体育锻炼也能够促进大脑的自我更新,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向大脑输送额外的氧气,增强记忆能力。中职卫校可以通过额外开设体育课程来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一般每周两次即可。

最后,护士无论是在手术过程中为医生提供器材还是自己为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其要求应该以:快、稳、准、好为原则。护士的主要工作是在手上,这就需要护士有着更灵活的手指,因此在卫校的体育课程可以开设一些球类或者棋类运动,锻炼个人的手指灵活能力与韧性,为将来的护士工作做好准备。

2.体育教学内容应突出职业实用性

在中专卫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时,首先应当根据“未来医护人员”这一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以实用性为前提,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上的内容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帮助,增加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热情。

3.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卫校体育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应该进行意识性的分析和总结,必要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学习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运动量,体现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彩性和选择性。同时,教导学生做好必要的放松运动,保证学生积极的休息和稳定的精神状态。

4.体育教学目标的持久性

持久的体育思想的树立,能够促进卫校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锻炼项目,并且根据卫校的专业特点,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一生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玉军.实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中专卫校体育改革的切入点.卫生职业教育,2006.

\[2\]张相林.试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改革.中国成人教育,2006.

篇(10)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提高

Key words: English major;teaching quality;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16-01

0引言

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在掌握了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下,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实现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英语教师必须更新理念、转变策略,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提出的“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这一公式表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仅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是不够的,英语教师要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还要学习现代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即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英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利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只有师高才能弟子强。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喜欢的事,就容易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反复强调当今社会使用英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英语目的性的教育,通过一些典型事例的介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其求知欲。

3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工作中,每一节课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语言目标、能力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有特色的板书设计、多媒体工具的运用、作业和预习等等,都要作充分的准备。一节课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本堂课的目标是否科学,因为教学目标是为了完成目标中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及各项活动之中。因此,目标定位要具体、明确、全面,既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又有德育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结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不要照抄参考书。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大纲,才能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为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将其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要依据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应活化教材,增强趣味性。策划好导入方式,可用问题引入,也可复习导入,力求灵活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练的关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性”,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教师还要充分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质、度三者的关系,那种连珠炮式和慢条斯理的讲解都不可取。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由于外语课的特点,教师在精讲必要的语言知识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要使英语知识落到实处,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必须注重精讲多练,贯穿语言的实践性。

5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语言环境在语言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应用语言学家S・P・Corde 所指出的,“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网络辅助英语教学仍然以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网络资源,以达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在利用课本的同时,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生动直观,这样会使学生既学课本内的知识,又能在广泛的生动的材料中让所学词汇、语法及语音知识在其他情景中不断地反复再现进而得到巩固,学生跟着材料的设计自觉地参与练习、积极进行思考,从而使英语学习的效果升华到更高境界。

6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情,有了感情,就会增进教育的魅力。外语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人际交往而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使课堂气氛和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英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纽带将教师的热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7开展竞赛和课外活动

每位学生都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以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举行课堂竞赛和课外活动。英语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各种语言技能操练以竞赛形式进行,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特长。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话剧、英语角、读书会、故事会、、影视欣赏、英语板报以及知识竞赛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

总之,英语教师应转变思想,加强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本,精心组织教学,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乐观地参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二、实验内容的变革

实验改革中最直接的接触方式便是实验内容。实验内容要力求开放,广范围全方位的体现实验思想。针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采用兴趣教学法,用启发与研究性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种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应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可以将实验项目分为必修、选修、多选一的自选型、与公司合作等。开放性的实验由实验老师结合实验课题、相关社会实践和公司项目等提出带有一定探究类型的实验,给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不限实验方法,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创新想法,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学校实验室提供实验仪器和材料。

(1)必修实验项目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类型大部分是基础性的实验,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理论进行验证,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是辅助理论教学的一种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提出实验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案完成任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进行自主创新。这样既不能活跃学生思维,也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致使学生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本实验体系则是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将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进行很好的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自由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寓教于乐。

(2)选修实验项目

经过必修实验项目的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实验方法和流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能力高低和兴趣不同选择不同的选修实验:学生可自主运用实验器材和实验环境、组建实验设备开展实验,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并提交实验结果;学院以论文或答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可与其他同学组队,通过小组互相帮助的形式,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设计。

(3)实验实施过程和考核机制

实验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验项目,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类型和实验题目,提交实验申请表;指导老师认真审查学生的申请原因与条件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审核后交予实验室进行审批和备案;学生选好实验题目后,可根据内容自己划分小组,由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讨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前期准备。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认真做好每一步,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将实验结果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交给指导老师,请其给予指导和纠正;指导教师随后将实验结果进行归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