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辩论的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辩论的方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辩论的方式

篇(1)

抢答辩论式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付出的努力要比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要多得多,主要表现在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抢答辩论,问题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价值、问题是否有可辩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遵循以下原则:

1 可辩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想到问题是否有可辩性,可辨性是指问题是开放式的、不具唯一答案的,能充分引发学生的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觉得有话可说。如《雷雨》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个问题“三十年来,周朴园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衣箱,记得鲁侍萍的生日、关窗子的习惯,但待与侍萍重逢、相认后,周朴园的态度突然变得严厉,那么他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呢?”正方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真感情,反方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这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执著于哪一方,都有话可说。高中生对爱情懵懂又好奇,但并不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思辨,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于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对爱情的理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2 牵一发而动全身

抢答辩论课堂教学在时间的控制上比传统讲授教学更难控制,所以问题的设计需要结合文章的重难点,要跟课文紧密联系,能包含关于文章理解的核心词或者关键词。比如在讲授鲁迅的《祝福》时我们给学生设计的题目是祥林嫂的真正死因是什么,他人的目光对自我的身份的构建有无作用。课前我们给学生准备了不少背景资料,学生根据这些背景材料以及对课文的细读,对问题进行了开放的、热烈的抢答辩论。通过这种形式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理解的本篇课文,而且对鲁迅系列小说的“国民性”焦点问题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 巧妙的切入点

抢答辩论式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选取切入点巧妙,最好能小中见大,能充分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的问题。如在《变形记》一文我们给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小说中的“门”是否象征人与人关系的隔膜和疏离?《变形记》中的重要主题是门的主题,即贯穿整个故事的开门、关门的主题。通过辩论学习,同学们在许多门的细节中发现了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么对待格里高尔的,而这也是理解本文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效果

抢答辩论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语文学习的思辨性、对抗性和趣味性。

1 语言与思维的双促进

辩论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思维的艺术。辩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文学语言表达有多层面和丰富性,总是力求达到言外之意。正是由于言和意之间的差距,语文课本身就为课堂抢答辩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有思想内容理解的分歧、有人物形象感知上的差异、有文化认识层面的争议等,都可以成为辩论的题目。

通过抢答辩论,学生们语言运用方面会更准确、连贯、出新。通过抢答辩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学生甚至教师都不再拘泥于单一思维形式,而是激发师生多方乃至是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开启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思维的模式。

2 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合作学习是激励学生与学生互动及学习的一种举措,而答辩论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抢答辩论式语文教学有很多灵活的形式,可以分正反方,也可以分成小组,也可以在自由抢答过程中自主组合分组,但不管怎么样学生们会发现讨论和辩论过程的互动学习的乐趣。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抢答辩论式语文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开放式的语文教学

在抢答辩论式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上网等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这样相应的语文课堂其实和社会大课堂巧妙地连接起来了。

篇(2)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篇(3)

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重中之重

当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劳动者的素质在国力的强弱中显的越来越重要,从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任务来看,也迫切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按照这一要求,无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还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进展和成效都不令人满意。就目前而言,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可能存在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其中尤为突出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落后、机械。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解决这一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为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在广阔的背景中审视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学习方式内容和当前趋向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解释,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靠老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索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得到提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三、从我被迫学习到我主动要学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被动接受"和"主动发现"两种。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的强调接受和掌握,容易导致了学生认识过程极端性,使学习过程纯粹成了被动接受、强制记忆。这种学习扼杀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数学教学中用"主动发现"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学生一旦"学会",便会享受学习中带来的喜悦,从而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喜欢这一门课。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而保证实施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例如在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创设学生们感兴趣的情景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开始之时,我就接到了通知,我们学校准备下个周末组织去春游.一上课,我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同学们,但只是耍了一个"小把戏"我说:"下个礼拜我们年级去春游,学校准备包车去开封,不过现在旅行社提供了2种客车,分别为40座和55座,如果租用40座12辆,就够了,如果租用55座8辆,则座位就不够,请你们估算一下学校一共有多少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顺其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有时候一个让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比起一些陈旧的甲乙丙丁类型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能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五、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发现的。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失。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六、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1]。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一些电视视频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自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知识的渴求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讲课形式单调,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人在教室心在外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这一特性数学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把枯燥、抽象的习题、难以理解的讲解内容转化成生动具体的情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

总之,面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需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篇(4)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过于强调教师作为传教者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实,现代教育观念下的小学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概言之,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导”。

首先,导在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讲授知识天经地义。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和扼杀。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蹲下来和学生谈话,有时期甚至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除了在教育管理和自身的教学活动等方面必须作出一些改变外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克服一个障碍,这就是对权威的崇拜。这里的权威主要是指教师和教材。因为有了对教师和教材等权威的崇拜,学生在学校中体会更多的是服从,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模仿、学习,在其内心很难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一旦打破这种盲目的崇拜,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创造性就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他们面前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广阔天地。第二,要给班级中的差生群体更多的关爱,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遇差生。罗曼·罗兰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的行与不行,教师起关键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学生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没有笨孩子,只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的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此,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差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一种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有利于意义构建的外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其次,导在兴趣的激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毫无兴趣可言,其实,在数学认识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因此,教师要切实做到让学生热爱并喜欢上课,通过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丰富、生动的活动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只要做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何愁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何愁上不去。

再次,导在思路的开拓。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情况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点拨与拓宽,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采用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现实,放手让学生试做例题,并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法,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又如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疑、质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启迪思维上创新、学生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点拨、学习关键处指导,力争达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一问一答的场面,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细心体会就会发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还是比较肤浅和被动的:其一,教师所提的问题未必是真正具有启发意义的,学生的参与未必是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有些问题纯属烘托气氛;其二,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而不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活动基本是中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参与更多的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2 变“学”为“探”

新世纪需要的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人才。学生主体精神的培育和解放,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个性化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就小学各科教育而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力,因为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无论是把人类积累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智力才能,或把知识转化为思想观点,都要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才有可能实现。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地领悟、主动地发现、主动地创新,并让学生动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通过不断的探索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力求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力求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做到开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表达;开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开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思考;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探究。

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合作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凝聚人心。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呢?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的组建。建立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题和基础,分组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学生是有一定差异的,而班级的小组之间基本是相似的。要选好小组长,作好小组内成员分工,要让小组成员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技能。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合作态度和技能是:学习积极主动,虚心学习,专心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等等,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别要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教师是学习目标的制定者、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如:有的老师在新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继而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实验验证猜想,通过交流、讨论、汇报等形式,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又如: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请懂得的学生来帮忙,从而促进生生互动,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鼓励,在讨论、争论、辩论中互相完善,这些都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一种体现。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究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感受学生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于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另外,教师还要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首先,“合作探索”是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前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时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其次,真正的“自己学习”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质和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两者进行融合,成为一体,相得益彰。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探寻出适合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5)

相对于答辩回答环节,答辩自述是可控环节,答辩之前就可以充分准备,所以答辩学生要高度重视。自述要从为“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有什么创新点”三个方面来对毕业论文进行阐述。

2、答辩教师怎么提问

一般情况下,因为我们的毕业论文从内容上看大部分是“对症下药”型的,所以答辩老师的提问往往是从论文核心概念、问题、原因、对策四个方面来提问的。当然也有一些答辩教师惯于从议论文的角度提问,主要包括你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你用什么论据支撑核心观点?你用什么方式进行论证?一般情况下,就论文内容进行提问要多于从论文形式进行提问,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要对答辩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博士毕业论文写作技能操作难点分析

3、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怎么回答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181-01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切实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确并不容易,最根本的就是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互动共存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新课程标准》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于个性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将会是一种愉快地体验。

生动的案例

1.记得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学内容是

口算除法,其中的操作环节是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旨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与思考,明确42÷3的口算算理。每个学生手中都4捆小棒,每捆10根,还有单独的2根,共计42根。许多学生迅速地完成了操作,一个孩子自告奋勇走上讲台,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分法: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一捆,还剩一捆,再把单独的2根小棒前2份每份分1根,最后拆开剩余的一捆,取1根补齐第三份缺少的l根,其余的9根每份再分3根,这样,每份分得14根。他正期待着台下的掌声,没想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笔者知道孩子们一定有不同分法。于是,请他们一一演示,说出分法。孩子们非常活跃,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对于每一种分法,只要正确,都给予肯定,并对思路简洁的分法表示赞赏。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收获很大,意犹未尽。

2.笔者的眼前又浮现出((求平均数》一课的精彩一幕

师:"昨天,学校举行了卡拉OK大赛,大家都是热心的观众,本班的一位选手还获得了二等奖,七位评委给出的分数分别是:93,94,96,89,92,95,94,你知道是怎样确定他的最后得分的吗?"

生1:"把7位评委的分数加起来,再除以7,求平均数。"

生2:"我有不同意见,因为按比赛规则,必须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

师:"大家认为呢?"

生3:"应该把求平均数的知识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同学们想得太周到了!我们就按这个方法算一算他的最后得分吧。"

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内心创造与体验,从而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民主、平等、自由已成为现代教育文明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吨"的教学中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3.班里许多学生的家长在水果批发市场销售水果

于是,带他们走进市场,恰巧一辆运苹果的卡车正在卸货。学生身・临其境考察了有关问题:(1)一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00。 (2)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5――。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单位名称,感受了它们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 (1)搬一搬,一箱苹果10千克,说出自己的感受。(2)算一算,一箱苹果10千克,lO箱重多少千克?50箱呢?(3)想一想,多少箱苹果重1000千克?(4)议一议,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个铅球重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一头牛重500千克,( )个( )的重量是一吨?学生通过对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丰富了表象,感受到"吨"是一个很大的单位,从而加深了对"吨"的理解。(5)数一数,这辆卡车装了多少箱苹果,求出它的总重量。不少学生领悟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于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顺利推进,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建业外国语中学朱永仁校长践行教育改革,独创“五学”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了自己潜在的才能,如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加认真学习知识。在“五学”课堂中,教师通过互学和示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用辩论式学习方法带动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及内涵,通过课堂辩论,最终生成知识。笔者通过八年级政治课堂上的辩论式学习,总结以下注意事项:

一、辩论题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辩论式学习方法中首先要确定辩题,辩题如何选择呢?八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分别为“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伴天下”及“交往艺术新思维”。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辩论资源内容丰富,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材料、思考练习等。为使辨题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辩论的兴趣,辩题需有可争辩性、回答有不确定性,进而能激发学生辩论的兴趣。因此,确定辩论题目时,最好能和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尤其是和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有联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中,逆反心理是重要的知识点。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见的一个现象,逆反心理过重,会对自身及社会造成危害。为了让学生正确并理性看待逆反心理,从而顺利面对生活中与父母、老师产生的冲突情绪,辩论题目之一为“逆反心理利大于弊VS逆反心理弊大于利”,通过辩论,来培养自己理性看待逆反心理的能力,学会与父母、老师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因此,本学期辩论题目分单元进行,共有四个题目:逆反心理利大于弊VS逆反心理弊大于利;赏识教育能批评VS赏识教育不能批评;面对外来文化要坚决抵制VS面对外来文化要全面吸收;竞争比合作更有利于个人发展VS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相联系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网络生活日益普及,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全国8700万上网人数中,4500万网民是青少年,4500万青少年中有1650万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到了19%,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为使青少年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及利弊,能分析上网成瘾的心理因素,在“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中,我把辩题设定为:网络对中学生影响利大于弊VS网络对中学生影响弊大于利。通过辩论,学生对上网有清醒的认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用科学的态度上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选择网上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团队合作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辩题确定后,由班里各团队抽签选择正反方,辩论式学习要求学生在辩论中团结合作,互相配合,而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和辩论中又需要学生分工负责,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在组织辩论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各负其责,在辩论中又要团结一致,整体作战。

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针对辩题,搜集整理资料,数据、名人名言、身边的时事新闻等作为论据,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通过准备辩论的过程,使学生背记重点难点,最终生成知识。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辩论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提高了什么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组织辩论的过程,要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材料,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提高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员参与与现场调控相结合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在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辩论兴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同样的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辩题的确定与准备需要全班同学参与,只是分工不同,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者。

辩论式学习中,全员参与的同时,需要老师的现场调控。学生在最初的辩论中会稍显兴奋,而滔滔不绝或者语言攻击,辩论时间不能有效控制,实际辩论中经常出现如跑题、语言攻击、超时等影响辩论正常进行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以辩论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自主学习时间、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适时提供帮助、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任不管,不仅关注学生的辩论内容,更要引导和调控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之,在建业“五学”课堂中,辩论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辩论式学习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篇(8)

《新编外国文学史》说“小说写旅行员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遭到了家人的厌恶,最后孤独寂寞的死去。”《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人变成甲虫。”无论如何解读,格里高尔荒诞的命运都是让人哀伤的。然而更为悲哀是异化后的格里高尔并没有作为一只虫的自觉。他继续用人的头脑思考,继续用人的感情要求自己和家人。在发现自己变为虫后,他没有对自身遭遇的惊恐和对未来命运的慌张,而是想到了自己的工作,常年辛劳的奔波、恶劣的饮食以及迟到后老板的怒火。现在的他是一只变异后的虫,不再归属于正常的人类世界。在常人的眼中,他应该是生活在某个角落,而不是为家人的生计忧心,为妹妹的音乐梦想愁苦。甚至在死之前仍旧“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着他的家人。”

“那只甲虫无声的、非人的心事和言语,那无人理解、无法表达、无法申辩的委屈和痛苦,归根结底仍然不过是对亲情之爱、伦理之爱以及人类之爱的一种梦魂萦绕。”[1]被异化、被排斥、被厌恶却仍然渴望着亲情与关爱,也仍旧关爱着家人,这是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写照。“格里高尔的悲剧,与其说在于变形,不如说在于被固定下来,即如果他不能再变回人类,也就不能变形成其他物种。”[2]格里高尔再也变不回去,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愈发冷漠、孤独的人们也再也回不去,如同格里高尔变异一样在生活重压之下的自我价值和个性丧失的现代人让卡夫卡感到深深的哀伤。

(二)、异化了的亲情及人性

格里高尔为了替父亲还债,为了家人的生活和妹妹的音乐梦想奔波忙碌。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然而当看到他的“变形”时,母亲昏倒在地,“父亲恶狠狠地捏握拳头,仿佛他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起初照顾他的妹妹后来却喊着“一定要把他弄走”“再也无法忍受了”。亲人的疏离、冷漠让格里高尔比妹妹还要强烈的憎恨自己,最后以一只虫的形态悄然死去。

扔苹果轰炸他的父亲、懦弱的母亲、愈发冷漠的妹妹是这部小说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部分,也是卡夫卡哀伤意识最为浓郁的部分。随着格里高尔的变形,他的待遇也是每况愈下。到后来,他的房间变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就连打扫的保姆都要逗弄嘲笑他。在家人眼中,他不再是一份子,而是一个可有可有毫无价值的存在,甚至在心底里他们期待他早日离开。他的离开被家人视作一种解脱,这个家庭随着他的离开又重新恢复了活力,他们会心的默契微笑,心情愉悦的外出郊游,“妹妹站起来舒展她的那富有青春美丽的身体。”作者通过一个家庭向我们展示了整个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现实。人人都是异化者,处处都是被异化了的关系。除去欲望与利益,人情的温存不复存在,人性失落,人际关系异化,人已经沦为权利与欲望的工具。作家通过他的笔传递给我们他所处的世界的人情的荒凉,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凝重的哀伤。

《变形记》是一曲反映现代西方世界的哀歌。卡夫卡用他笔平静的近乎冷漠的写下被异化了的亲情、人性以及人际关系。“动物本身不会说话,实际上是人作为解说者谈论动物,即使看上去像动物们在谈论自身,他们此时通过操纵语言已变得不是动物了。”[3]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用甲虫的身体人类的思维表达情感,他的语言和意识不仅仅是他自己内心的反映,而且也是和他同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所有人的情感诉求,所有的苦闷、无助与孤独、人与人之间暗藏的利益关系都在格里高尔的变形后彻底地体现出来。这是卡夫卡最为浓郁的哀伤意识的体现,为了这个异化的世界和生存其中的人们。

我想,卡夫卡在为这个世界和时代哀伤的同时,对自己也会感到哀伤的。他痴爱文学,但是却听从了父亲的安排考取了法学博士;他是犹太人,却说“所有的犹太人都是被开除社会的拉瓦荷尔。”他用一双清澈忧郁的眼睛,静静的观察着这个世界。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灵魂必然都是痛苦的。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是充满苦难的,而人生来本就是要经历的苦痛的。作家们却恰好要用一颗本就历经苦痛的心书写他人并不顺遂的生活。卡夫卡说“笔不是作家的工具,而是作家的器官。”[4]“既然除了写作,我一无是处,只有通过写作,我才得以把握生命。”[5]如果不能书写,那么身体将会衰竭,生命将不复存在,那还有什么理由停止。但是书写是痛苦的,即使苦痛也无法停止,那么灵魂将会怎样哀伤。

参考文献:

[1]林和生 《地狱里的温柔—犹太歌手卡夫卡》 华文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2](日)平野嘉彦著 刘文柱译 《卡夫卡身体的位相》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3](日)平野嘉彦著 刘文柱译 《卡夫卡身体的位相》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篇(9)

其次,学习方式转变任重道远,必须从各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受到教育思想、教育情景、教育条件、教育内容、年龄特征、个别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这一转变过程将是漫长而艰辛的,必须从各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

那么,如何保障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1.教师教育观念的保障

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观的转变, 我们的教学再也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要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其次是要进行师生关系观的转变。要力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学生的心理,解决学生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客观公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再次,也要进行教育任务观的转变。随着终身教育概念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形成一条从“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教学生会学――教学生会创造"新思维。

2.教师教育水平的保障

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从实践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与课程改革同步,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接受各类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转变观念,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

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置身于知识的泉水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应战者,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况、特殊情况做出及时、灵活、妥当的处理,“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教师不再做“春蚕”或“蜡烛”,要成为溪流,要成为大海中的浪花,永不干涸,永远激越。教师的思想也要如此,停滞的,是一泓缺乏生命的死水,死水是安全的,但载不去远航的帆。总之,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底子,更要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看来这是一个极其保守的比例。教师应该像江海那样博大的,只要善于积蓄百川,是会看到泱泱大海的。

3.教育评价标准及原则的保障

“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已成为现行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它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导致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入睡,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课堂效率极其低下。语文课程评价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提倡过程评价、能力评价、多元评价。这其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情感性原则。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第二是前瞻性原则。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当下在语文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 第三是差异性原则。语文教师接纳个体之间的差异,功德无量。只要形成了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顺利的推行,否则学生终究还要为“分数”而忙碌。

篇(1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改变原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更多的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例如学生讲课、自学辅导、先学后教等方式。在学习七年级历史《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讲课的方式:主讲人先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组织教学过程中,分三组进行,第一组讲述张骞通西域的相关史实:包括张骞的简介,出使西域的目的、路线、艰难曲折的经历,和通西域的意义。甚至把电视剧《大汉天子》中张骞通西域的一段视频也展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第二组,介绍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路线和传递的技术与产品,把我们现在一些产品名字的由来介绍的也很详细,第三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遗址和遗迹,包括大漠中驼铃声、神秘古楼兰的消失。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在组织、指导,放手给学生,学生给你的是不一样的天空。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动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二、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历史史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的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例如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

在一次听课时我曾见过一个这样的案例:数字化的细节《的伟大》:

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路线:跨越15个省,长驱2.5万千里,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

行军:在370多天征途中,只休整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战斗: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这些数字已经向学生静静的诉说着中的艰难和的革命精神。

这要远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加形象,更能打动学生。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概念和结论,同时更能使学生实现感情的升华和思想的感悟。

三、设计比较合理的合作学习活动

注意合作学习的效果和评价。在学习《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首先介绍宋代的习俗承前启后,在中国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生活中都有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子。学习本课时,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宋朝,我采用了学生角色分配的方式,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商人、农民、手工业者,官员等等,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的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会到宋朝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八年级历史《工业革命》时,为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我设计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工业革命? 2.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 3.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

工业革命的进程:(18世纪60年代开始):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结合工业革命中取得成就(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

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通过展示现在厂房林立,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同时也要展望未来的情感价值观。通过精选的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史料引领学生去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使得学生能够在了解史事的基础上认识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认识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5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101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变化很大,有时候我们也把这个时期称作“暴风骤雨”期,就是用来形容青春期学生的情绪特点。然而过分的情绪体验,特别是负面消极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好,会给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常说:“眼中的世界就是内心的世界”,我们正是通过本身对自己及世界的看法,而体验到与看法一致的情绪。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情绪,学会改变和处理情绪,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

一、故事引导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哲理故事,为了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样的结果,不同心态的人,所得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列举了很多关于“心态”的故事,让学生阅读、体会并感悟个人信念与情绪的关系。比如,在课本中常用的一个故事就是“扇子和伞”: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都做生意,大女儿是卖扇子的,小女儿是卖雨伞的。天晴时,老太太就为小女儿担忧,担心雨伞卖不出去;天阴时,老太太就为大女儿忧虑,担心扇子卖不出去。如此一来,老太太的日子过得很忧郁。邻居问她为何总是满脸忧伤。老太太说明情况。邻居笑着说:“老太太,你真好福气呀!天晴时,你的大女儿生意很好;天阴时,你的小女儿生意兴隆。”老太太听了,顿时豁然开朗,转忧为喜。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呢?学生会很容易明白:同样的一件事情,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想,心情就会很不一样,对人的后果也会很不一样!

二、案例分析

学生常常会在学习及同伴关系出现情绪上的困扰,对于情绪产生的原因又不能正确分析,以致于会长时间解决不好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情绪的产生原因,我利用了学生常出现的学习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小李同学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这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不好,小李同学由于考试失利(A),引起了痛苦、焦虑等负性情绪(C),但是产生这种负性情绪的真正原因是小李的不合理信念(B): “我应该一直非常优秀”“我不可能不及格”和“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造成的,而不是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情本身。以上不合理信念,有的是出于自己提出了过于完美的要求,有的歪曲了分数对个体的意义,有的是缺乏根据的自我怀疑。针对小李的不合理信念,我与学生展开辩论,改变小李的不合理的看法。

1.我应该一直非常优秀。── 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都不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是正常的,不可能永远保持第一,就像一个运动员一样。

2.我不可能不及格。── 考试成绩有多种因素造成,有个人的知识掌握情况,也有教师出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也和自己考试时的精神状态有关系,所以考试出现各种情况都是正常的。

3.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 一次考试不能代表个人学习情况的全部,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一次考试不及格不能就全部否定了自己,在生命的长河中,还会出现各种挫折和磨难,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

经过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体会放弃了关于考试的种种不合理信念之后,开始用更为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考试,情绪与行为随之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痛苦、焦虑,就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了。

三、改变情绪

青少年学生情绪的产生有很多原因,那么在情绪的改变上就有多种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会充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又结合理论及事例让学生进行学习与体会。

1.改变环境。美国心理学家 理查德・拉扎勒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既然情绪是对情境的反应,那么要改变情绪,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改变环境。比如,在集市上的声音使你感到心情烦躁,怎么办?在医院里看见各种流血的人员,你感到很害怕,怎么办?对于这种情境产生的情绪问题,学生都明白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离开这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