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内电力行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有参展商说,受美国、欧洲债务危机和经济下滑的影响,出口订单比往年大幅减少,国内的礼品家居企业只能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在展览现场,外国采购商的身影依稀可数。
26日,有展销商表示,从头两天的展销情况看,有意向的订单或客户都比往前明显减少,现场“溜街”的散客多,而鲜有大单客户光顾,许多到展的企业代表只是拉着手拉箱四处观察行情收集资料,而非有真正的采购意愿。
送礼是一种感情的投资,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便于人们的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开创良好的商机。礼尚往来,是纵横古今中外亘古不变的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礼被赋予了更多情感之外的因素。
我国自古就是礼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的礼品开始大规模杀向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的礼品行业也担负起了为世界生产礼品的任务。据统计,国外主要礼品消费国的礼品有70-80%来自中国。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礼品市场。目前,手工艺品、宠物用品、文具、文具及办公用品、收藏品等商品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近几年,美国的手工工艺品的年零售额已达到120亿美元,其中美术品、人造花和植物、画框、刺绣、缝制品、陶器、首饰、涂料及蛋糕装饰用品倍受欢迎。目前,美国贺卡的年销售额已超过70亿美元,而文具、家庭办公礼品的市场规模更是高达740亿美元。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礼品市场,市场容量约160亿美元。德国传统意义上的礼品主要是指蜡烛、节日饰品、礼品盒、丝带、旧式日历等,这些产品主要从中国、波兰进口。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德国广义礼品市场规模维持在160亿美元左右,约一半需要进口,其中波兰是其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占进口总额的17.7%;其次是中国,占17.3%。
日本礼品市场规模庞大,市场总额超过15万亿日元。日本市场礼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个人用馈赠礼品,市场规模约为7.93万亿日元,主要包含纪念性礼品等,占25.73%,季节性礼品占23.2%,临时性礼品占51.07%;二是企业用商业礼品,市场规模达7.3万亿日元,主要有季节性商业礼品,市场份额为10.67%;临时性商业礼品,市场份额为3.99%;促销赠品所占份额最大,达85.34%。
在前期出口的强力带动之下,我国礼品行业发展迅速,并逐渐壮大成为产值近万亿元的大产业。
在行业整体向好的背景下,2010年,国内礼品公司的收入全线增长,其中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的大型公司的平均销售额比2009年增长了4%,小型公司销售额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年销售平均值增加了6%。
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礼品行业的在线销售额也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0年礼品公司的在线销售总计552亿元,其中6%来自网络销售,总体上比2009年有所增长。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文化自古至今都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应地,在中国,送礼也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内容。在国家法定假日制度的推定下,礼品行业更是呈现出热火朝天的一面,生日送礼、商务送礼、节庆送礼、促销送礼等应接不暇。
随着国内外对礼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整个行业的销售额正在以每年上百亿元的速度递增,而2011年各细分礼品市场的销售情况正显示出这一趋向。2011年,仅中秋节礼品销售额就同比增长近三成。据全国工商联礼品业商会部分会员的经营情况显示,2011年礼品业将继续保持2010年的强势劲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礼品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13000亿人民币(不含港澳台地区),全国有近一万家礼品生产企业和十万家礼品公司,每年生产和销售近一万种产品,加上各种收藏品及相关产品,礼品品种超过10万种。
一、完善组织机构的配套建设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成立“三会”,进行法人治理的调整。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上市的要求,更多的是为了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和风险内控。成立“三会”后,各行应该严格组织机构的配套建设。在目前基本完成机构的扁平化改革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开展以业务垂直管理为方向的业务流程改造,建立战略业务单元组织架构,实现核心业务的垂直化管理,把原来的部门银行改造成为高效管理的流程式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将目前开展的各项业务进行整合,按照不同的性质划分为零售业务、公司业务、理财业务和高端客户业务等几个主要大类,并各自分别形成自总行一级到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乃至基层银业网点的自上而下自成一体的独立的业务管理单元。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完全打破了由原来的部门和区域的业绩考核和经营模式。各项业务的发展较以前将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一家银行的某项业务是否能在完全开放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竞中生存、发展壮大,完全取决于自身这块业务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这样也符合现代市场竟争的生存法则。纵观国外的先进银行,我们不难看出基本上都是采用了流程式银行的管理模式,在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经营优势和强项。例如在理财业务模块中就形成了花旗银行的“标准化服务”、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服务”,以及渣打银行的“优先理财服务”等。
在流程式银行改造的过程中,改革者也要做好来自内部阻力的思想准备。改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行内各级单位利益重新划分的过程,必然会引起诸多环节上因习惯、本位等因素引起的不理解、不支持和不执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者应该事先做好充分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各级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得到理解和支持,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加强内部风险监管力度,做好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为了加强风险防范,做好银行的信誉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建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问责制,以及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管机制。
首先,在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进行垂直管理经营和独立核算的同时,银行应该设立一个全行层面上的强有力的风险管理部门,从全局的角度来管理银行的风险。这个部门可以将各个风险评估部门结合起来,成为各个业务模块中最为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总行可以设立首席风险官,对全行所有的风险管理和信贷审批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另外,实行问责制,责任到人,讲究实效。对人为造成的风险损失,在问责制的原则下可以追究相关经办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进一步控制内部人员行为的发生。基于这种全局风险管理的模式,系统内信息可以快速的达到共享,一旦出现风险预警,就能够迅速在全行上下各个相关环节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将或有损失降到最低点,实现风险收益。
其次,全行要设立一个相应独立的审计部门,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应配备充足,在此基础上要由适当级别的人员来领导,从而赋予该部门与所提建议相一致的重视程度。在部门运营支出成本核算上,应该独立于银行其他业务的预、决算体系,以防内部审计部门因成本压力而损害审计效力,确保能向审计委员会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其了解有关问题,督促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另外,在各级分行设立的审计分部应直接对上一级审计部门负责,不受驻地所在行的领导,使其在开展审计业务时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再次,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做好与董事会相关管理委员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工作。特别是内部审计部门,其独立性的关键就是体现在报告路线的设定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可以无障碍地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并得到它们的充分支持。同时,在现代银行公司治理中,鉴于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原则,银行高级经营管理层在这种公司治理机制的约束下只能赋予审计报告的阅读权,至于审计对象的确定和审计结果应由董事会负责,银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层一定程度上无权干涉,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开展。
最后,各种风险信息要能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特别是此类信息能够上报到银行的高级管理层那里,重要信息能报送到银行的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银行主要管理人员和委员会在收到反映问题的报告时要本着“信任归信任,核实归核实”的信条进行深入调查,确保风险信息的真实、准确。另外,对于来自外部审计和监管部门的审计、检查报告,银行自身风险程序的建设要能确保此类信息的在行内的顺利流动,对于提出的问题要能传达到适当的银行管理委员会那里,并由它们传递给银行的董事会。同时,董事会也要针对这种信息的传递制定相应的措施,防止重要信息被高级管理层拦截而不能到达董事会的现象发生,进一步确保各种风险信息在行内的顺利流动。
国有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以上各种风险控制程序的建设和实行,才能确保了银行在全行层面及业务模块层面上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完整性和及时性。在这种全面的、具有早期预警系统功能的强大管理信息系统下,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能够时刻掌握银行可能出现的风险,甚至是有可能形成的声誉风险,采取防范措施,杜绝损失的发生,实现风险收益。
三、在风险回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
金融业是与风险密切相关的行业,目前,国际上很多大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广泛应用了经济资本管理这一比较先进的管理技术。通过该体系,银行可以量化所面临的风险,并计算抵御风险所需的实际资本。因此,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也应该具有建立在风险回报率基础之上的奖惩考核制度。在日常业务开展中要有风险检测准备,只有建立在风险抵扣基础上的利润考核才能真正考核业绩。因此,各国有商业银行在现行业绩考核基础上应该适时地引入经济资本这一概念。
所谓银行的经济资本,是指为抵御各项业务的风险所需的资本支持,是各项业务的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银行的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因此又称之为风险资本。在数量上,经济资本等于风险总额,它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从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经济资本配置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经济资本的管理,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经济资本的增长使得银行业务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承受能力相适应,风险的增长与收益的增长相协调。
根据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要求,银行资产业务的增量发展应当受到经济资本分配额的约束,各业务模块经济资本的实际分配量应取决于各自的回报率和资产质量。因此经济资本配置应坚持回报约束、优化配置的原则,以风险和回报率水平为依据配置经济资本。鉴于我国银行业当前仍以占用高额风险资本的贷款业务为主的资产现状,我们要极力扭转观念,除了合理发展一部分可控风险的贷款业务外,应当重点发展不占用经济资本的中间业务、少占经济资本的低风险信贷业务和表外业务,如全额保证的承兑业务、清收不良资产等。努力降低经济资本占用,重新配置经济资本,调整信贷结构。另外,在优化配置的基础上,要将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各业务单元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银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负债业务,增强资金实力,据此发展其他资产,以及突破性发展中间业务,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和更好地经营信贷资产,改善存量贷款结构等办法来努力提高经济资本回报水平,以争取更多的经济资本分配额和取得较好的绩效考核结果。
四、在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已经上市的各家银行要逐步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彻底取消机关化的行政级别和干部管理制度;建立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照市场化原则引进稀缺人才,重视关键岗位和各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解决人员的结构性矛盾。
另外,随着外资银行在各主要中心城市的逐步进驻,金融人才的竞争将日益加剧。目前,不可否认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中间层跳槽显现特别突出,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则显得尤为重要。究其根源就是要解决“委托――冲突”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经过改制上市,各方投资者,包括海外的战略投资方均属于出资人,即委托人,他们追求的是长远的发展和投资回报;而商业银行的行长、经理们作为人考虑的只是短期目标,其中行长们或许能考虑到五年的目标,中层考虑到三年,那么基层管理者更短,可能只考虑到一、两年的目标,总之各级经营者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自身的回报。这样委托人和人两者之间可能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激励不相容、权责不对等和合同不完全的现象。委托人希望银行按照其利益行事,人则有可能利用对银行资产使用、收益分配等事实上的控制权做有背委托人初衷的事情。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努力将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股东的长期价值和长远目标相联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比如可以实行年金分红、股权分配和期权等激励办法。确保各级经营管理者能真正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发挥其积极主观能动性,为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公司治理改革”课题组.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
[2]卡如纳.新资本协议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实施.
[3]茱莉・威廉姆斯.有效管理银行声誉风险的重大意义.
[4]杨家才.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银行的经营观念问题
一、 整体市场容量较去年相比虽然升幅不大,但行业集中度却有明显升高的趋势,销售额排名居前五位(考虑到行业的特性,本文没有按照惯例仅选取前三位)企业的总体市场占有率在稳步攀升。
1、 粗略估计,2006国内电动剃须刀的整体市场容量应该在65-70亿之间,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但幅度不大;
2、 尽管某知名日系品牌2006的整体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但由于以某欧系品牌和两家国内最顶尖品牌为代表的“中坚力量”的销售情况,较去年有一定的增幅,致使2006国内电动剃须刀行业销售额居前五位企业的总体市场占有率在稳步攀升。
二、 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组合”、“裂变”。一方面,国际品牌加大了对国内顶尖品牌的打压力度,双方在市场上的直接“对抗”也逐步“升级”。而同属一线品牌阵营的国际品牌和国内最顶尖品牌,又不约而同地强化了对二、三线品牌的“排挤”;另一方面,多年来一直伺机介入的家电巨头和部分家电界“后起之秀”们,已不再甘于只做个“局外人”。显然,未来国内电动剃须刀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将前所未有。
1、 鉴于国内顶尖品牌在中端产品线上享有的性价比优势,已对国际品牌构成了强有力挑战的残酷现实,国际品牌开始通过加快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允诺将给经销商创造更多的销售利润、增加终端的投入支持、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等举措,实施对国内顶尖品牌的打压,意在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维系自己的强势地位;
2、 国际品牌阵营内部进一步分化,强者已未必恒强。如某日系品牌,除了继续在电吹风上保持一定的优势外,电动剃须刀产品的销售已经快速下滑,在华中、华北很多中心城市的很多终端已经难见踪影。而某欧系品牌,则忙于进行内部的梳理(尤其是在人力资源、产品和渠道政策等方面)和完善,销售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它们都会在明后几年重新发力以夺回既有的竞争优势;
3、 与国内顶尖品牌相比,在诸多传媒的选择上,国际品牌更加务实;在传播方向的选择上,国际品牌更加精准;在广告时段的选择上,国际品牌更加灵活;在对经销商“非此即彼”的胁迫上,国际品牌更加凶狠;在营销策略的拟定上,国际品牌更加“气势汹汹”;在对渠道和终端资源的抢占上,国际品牌同样毫不手软;
4、 为求自保,陷入国际品牌和国内顶尖品牌双重排挤困境之下的二、三线品牌,纷纷采取“主攻区域而不是全国市场、重品项轻品类、以产品研发促市场推广(即更多地借助渠道的力量)”的灵活营销方式,希望度过眼前的难关;
5、 作为一个集中度相对较高(据粗略估计,2006电动剃须刀行业销售额居前五位企业的总体市场占有率已达到甚至超过40%)、产品销售利润也相对较高(当然这只是和其它如TV、空调、碟机、微波炉等家电产品相比较而言)的、竞争远未达到充分的行业,近几年来电须刀市场的发展,一直为国内诸多家电巨头和部分家电界的“后起之秀”们所觊觎。只是碍于市场容量相对偏小的原因,它们才一直“按兵不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永远甘于只做个“局外人”;
6、 其实,那些倚仗自身的超强实力随时准备的新进入者们,为了加深对行业的认识和市场的了解,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和设计公司来调研市场和研发产品,大有一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架式。可见,明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电动剃须刀市场的“洗牌”将不可避免地进行,一如之前的TV、空调、DVD等。
三、 从产品本身情况来看,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产品研发的重视程度,“国际产品本土化”和“本土产品国际化”的现象层出不穷。同时,“外观精巧化、款式多元化、功能实用化、售价反差化”成为了2006国内电动剃须刀产品的真实写照。
1、 不论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全球的部署,还是迫于竞争的压力、提升销量的需要,国际(尤其是欧系)品牌纷纷将其最新研发的产品,在第一时间推向了国内市场(号称“全球同步发行”),其中不乏大量的声称是专为亚洲消费者设计制造的产品,并且在售价方面充分考虑了国人的承受能力,收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2、 由于品牌力的先天不足,国内企业纷纷瞄准国际品牌,在产品的研发上展开了“绝地反攻”。尽管其中不乏模仿的痕迹甚至是抄袭的影子,但国产品牌还是实现了“局部创新”。以浮动式产品为例,国产品牌在国际品牌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升级,尤其是吸收了很多往复式产品易剃、好用的优点,并大幅度提高该类产品的售价,在终端直接“叫板”国际品牌;
3、 现在,不仅是那些行业的领导者,就是很多的中小企业,也都在产品的外观上下足了功夫。于是乎,大家都把产品做得越来越精致,款式也变得五花八门,很多像什么可水洗、能快充、不伤肤、电耐用等新功能也随之“闪亮”登场。与以往相比变化最大的,则是新产品的上市速度明显增快、周期大幅度缩短;
4、 在终端的售价方面,电动剃须刀产品正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以众多国际品牌为代表的高端产品的售价继续居高不下甚至还被肆意地拔高,如某欧系国际品牌的某款原装进口产品,在杭州某高档百货商场内,竟标价9999元!显然,这一甚至远高于其在国外市场的标价,并非心血来潮之“随手”,而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中国部分消费者消费观念基础上的一步具有深远意义的“妙招”。另一方面,尽管面临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相继攀升的不利影响,以国产品牌为代表的中低端产品在终端的售价,却仍有进一步“下探”的趋势;
5、 整体来看,市场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尚未“粉墨登场”,更遑论什么颠覆式的产品了。换句话说,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剃须刀还是剃须刀,而不是什么“便利”、“漂亮”、“时尚”、“美容解决方案”------
四、 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对日益稀缺的渠道资源和终端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对渠道的“上量”和终端的动销也都普遍非常重视,但是,对于众多的国际和国产品牌来说,目前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渠道的精耕细作化程度和终端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均在低位“徘徊”的事实以及由此引发的高“能耗”和低“产出”之间的矛盾。
1、 和其它小家电产品类似的是,电动剃须刀产品几乎适销于国内市场上的所有终端类型,不管是国际性的KA、地方性的KA,还是全国性的家电连锁、地方性的家电连锁;不仅是高档的传统百货商场、中小超市、便利店,抑或是街边的士多店、夫妻档;
2、 同样,仅就国内市场而言,适销电动剃须刀的渠道很多,传统的如批发市场等,新型的如网上购物等,不一而足。而且,不同的渠道对企业产品销售的贡献率会有很大的差异。但很显然,很多企业对此的认识尚嫌不足、动作尚显缓慢、“功力”则尚欠“火候”。因此,直接导致了它们对传统渠道运作的困惑和对新型渠道运作的迷惘;
3、 从电动剃须刀产品在终端的总体销售额看,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包括国际品牌在内),这里面除了有因门店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而分流了销售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几个主流品牌之间直面竞争的加剧。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国内终端的运作成本却有逐年递增的态势,长此以往,将令企业不堪重负;
4、 渠道的精耕细作化程度和终端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低的现象仍非常普遍,具体表现在渠道的深度协销做得不到位、渠道的充分挖掘做得不精细、渠道的适度下沉做得不明确、终端拦截能力弱化、终端管控方式僵化、终端助销功能退化------细究之下,国际品牌更多的是因为事务庞杂、工作繁琐而人手不足、力不从心,国内企业则更多的是因为要么不知“然”何谈知“所以然”?要么是尽管知道“然”,但不知“所以然”,即都没有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去做。
五、 长期以来,整个行业内尤其是国内众多的电动剃须刀企业总体营销水平的差强人意和专业营销人才的极度匮乏,正日益成为制约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和困扰很多企业改善业绩的“短板”,由此而引发的企业对自身营销水平全面提升的热切盼望和对中高端专业营销人才的极度渴求,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
1、 从企业层面看,目前最为多见的问题依然集中在建立在变相降低企业利润基础上的对经销商的让点(利)支持、营销组织的庞大架构和低效运作、对终端的盲目投入和疏于管理、对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调研和论证、服务的导向和增值、片面地依靠高额的市场费用支出来拉动销售、为追求销量放松对经销商的管控等几个方面,但未来日渐“走低”的销售利润将越来越难以支撑如此的做法。同时,某些做法则存在很大的隐患,有可能让企业因此而铸成大错;
2、 而从业务人员层面看,目前对国内电动剃须刀企业来说,中高端层面的专业营销人才极度匮乏的问题最为棘手,也最为迫切。如不能妥善解决,将肯定对原本就起步晚、实力有限(和国际品牌相比)、品牌力弱、研发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目前业内较为普遍的技能和收入“倒挂”的现象(即技能低收入却高),也就不足为奇、见多不怪了;
3、 在国内电动剃须刀企业现有中高端营销管理人员中,有很多人虽然对行业有着一定的认识、对产品也相当的了解,也算得上勤奋、认真,但依然无法归避其目前所存在的诸如危机感薄弱、学习能力不足、专业技能欠缺且无法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经销商资源匹配情况给出市场问题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硬伤”。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酒店行业发展迅速,国内酒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众多顶极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如洲际酒店管理集团、喜达屋酒店管理集团、万豪酒店管理集团、凯宾斯基酒店管理集团、法国雅高酒店管理集团、温德姆酒店管理集团、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等纷纷进军国内,本土民族品牌如唐拉雅秀、锦江、如家等国内知名酒店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壮大。
仅以海南三亚为例,目前三亚市拥有星级酒店约260家,旅游接待能力达到了每年3000万人次。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星级饭店每年增加的速度更加惊人。据调查,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在未来的两三年将增加25家高端品牌酒店,与海棠湾相邻的清水湾随后也将增加25家高星级酒店。除三亚之外,北京、上海、杭州、广东等国内其它主要城市的酒店市场也在迅速扩张。
面临的这样的行业建设形势,许多酒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缺少专业人才成为制约酒店发展的瓶颈。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减少员工流失率、提高员工的忠诚感,成为许多酒店管理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1.目前国内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目前国内酒店行业人才的情况,主要存在二大难题:一是缺乏能与世界高级酒店接轨的中高端人才;二是缺乏高素质的基层员工。当酒店出现中层和高层管理职位空缺时,一般情况难以在短期内就能找到令酒店领导层满意的人选,通常酒店除了从本地劳动力市场招聘人员之外,就是从其它酒店挖墙角。而这种“挖角”,对于整个酒店行业来说是不利的。
相对中高级人才紧缺相比,酒店对于基层员工的需求则更大。据统计,一家星级酒店准备开业,一般要招聘从总监级到服务员共500多个岗位,而对于一些高端品牌酒店,员工数与客房数的比例通常可达3:1,甚至5:1,以这样的规模来计算,未来酒店每年的新增岗位需求量至少可达10万以上。
目前国内酒店行业的人才竞争战愈演愈烈,各大城市的“人才荒”越来越严峻。国内酒店行业普通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具有酒店经验的普通人才成为酒店企业招聘的重点。
2.解决酒店行业人力资源人才荒的应对措施
酒店业在未来如何引进所需的人才、留住已拥有的人才,必须从关注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内部培训和选拔和寻找长期紧密合作旅游院校等三个重要方面着手进行。
2.1采取措施减少员工流失
酒店是一个员工流动率较高的行业,流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员工对薪水、福利、环境、条件以及升迁机会等不满意。其次还有少部分员工流失是因为饭店经营效益下降,为控制其经营管理成本而被裁减。
饭店企业欲留住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饭店管理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其次,要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2.1.1关注员工的需求
每个员工都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个体,他们的需求、态度、个性各不相同,员工都希望自己的付出与所得是相应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要关注员工的不同需求,如果员工的经验、能力、努力等有明显的付出,酒店企业就应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在员工的收入、职责、晋升、培训和其他方面给予相应的回报,进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2.1.2注重用人与工作相匹配
大量研究证据证明,将个体与工作进行合理匹配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喜欢有挑战性、有成就感的工作,那么饭店的房务清洁员就不是合适的选择,但是如果他具备一定的客房服务经验和管理经验,人事部门就可以把他作为房务经理的备选人之一。
2.1.3有针对性的强化奖励
由于每位员工的需要不同,因此对某人有效的强化措施,可能并不适合于其他人。管理者应当根据员工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别化奖励,一般而言,管理者能够支配的奖励措施包括加薪、表扬、奖励、晋升、授权、参与目标设定和决策的机会等。
2.2加强内部培训和选拔内部人才
酒店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建立由人力资源部与各部门组成的二级培训网络, 实行分级培训负责制。 酒店人力资源部负责全酒店员工酒店公共知识、新员工入职培训、基础英语培训工作的计划、组织、管理与实施,对酒店各部门日常培训工作的检查、督导与落实。酒店各部门负责对各岗位员工业务知识、岗位操作技能与岗位英语的培训工作。
在人才选拔方面,酒店企业应该制定内部调职和晋升的相关规定,根据员工工作表现、工作能力等,对员工的职务、部门及工作及时做出调整。如果员工愿意在其它部门发展,也可以向部门主管提出调职申请,经酒店企业相关领导签字批准后使员工的愿望得以实现,从而使员工对酒店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提高,解决员工频繁跳槽的问题,降低员工流失率。
2.3与旅游院校进行长期密切合作
目前很多酒店均会采取寻找长期紧密合作的旅游院校,然后将其酒店的入职培训及各部门相关的SOP、P&P、JD交给学校作为教材对日后将要输送到酒店的学员进行教育培训,这样分配到饭店工作的基础人才便可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及降低了上岗的恐慌感,更直接地减少了酒店的培训成本。
3.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酒店行业要实现企业盈利和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关注和研究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状况,加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同时, 通过与当地政府和旅游协会的沟通与联系,加强与国内各大旅游院校的密切合作,解决酒店行业基础人才短缺的问题,实现中国酒店行业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国版“萨班斯”自此诞生,成为中国内部控制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至此,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衔接有序、整体互动的有机统一整体。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随着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创新,如何按照五部委要求在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构建财务会计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防范虚假的财务报告造成决策失误,有效利用财务报告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经营效益的稳健、持续、快速增长,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部门权限不清,影响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进程。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尚不合理,财务会计部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中职责不清,造成财务会计内控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层次过多,环节过多,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重大的财务会计错误、舞弊、非常事项未能及时向管理汇报,客观上增加了组织运行的风险,影响了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对财务会计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造成财务会计内控管理执行力参差不齐。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某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建立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就是建章立制,有了规章制度,就等于建立了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忽视了内控制度是一种业务流程中环环相扣动态监督机制。更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当作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手段,更有甚者把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片面追求业务扩张,忽视风险控制,客观上造成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或执行不力,导致大量经济案件和管理漏洞出现。
(三)缺乏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造成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维护。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机构没有将财务会计内控的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体系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效能,影响了财务会计内控工作有效的执行和维护。
(四)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事前分析、预测和监督整改机制,影响财务会计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会计内控机制核心内容为持续监督、独立评估、缺陷报告和整改,但国有商业银在日常的管理中缺乏分析、预测、监督机制,存在个别机构对费用的审核不严,领导审批超授权,存在收入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等现象。
(五)财务会计关键岗位得不良好的培训,影响了内控制度的实施。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项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培养高业务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不仅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主要支撑,而且可以有效弥补内控制度的不足,进而改进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效率;但目前财务会计人员缺乏相关的培训,业务素质过低,制约着财务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如:财务会计人员忙于日常业务,参加正规的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远远不够,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因而造成责任事故。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对于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必然产生不利影响。
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针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正确把握发展与风险的平衡点,把提高财务会计内控管理水平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抓牢抓实,逐步建立和完财务会计内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一是健全内设管理机构,成立综合管理部门,全面协调各业务条线进行内控管理、业务核算及检查监督。二是进一步整合管理职能,理顺各级监管人员的职责关系,增强监管整体效能,逐步建立风险控制、财务会计、营运和内外部审计 “四位一体”的立体监控网络。
(二)创新内控管理理念,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一是创新内控管理理念,把抓财务会计报告内控管理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明确抓好财务会计内控管理,减少损失就是增加了价值;内控管理缺位或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就是在减少价值。二是在内控管理上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财务会计内控管理要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应适时调整。逐步实现以制度为依据的内控管理思想向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内控管理理念的转变。三是财务会计机构要有充分的独立性,财务会计主管同时对主管行长和上级财务会计主管负责,强化检查监督和问责扣分,切实提高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四是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预算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实施职责分离管理、岗位责任制度。
(三)完善内控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树立“管理出效益”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内控管理正激励机制,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所得绩效成正比例挂钩,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参与管理、投入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一味扣罚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把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针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查漏补缺,充实完善。二是健全内控管理激励机制。将机构部分收入与内控管理挂钩,组建风险管理考核小组,并建立相应的外部监督考核体系,利用外部监督对执行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监督来督促各项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从而建立起一个及时的、动态的、规范的内部控制模式。三是建立财务会计内控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上级行内控评价标准等内控管理规定,结合主要业务风险点,建立内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对内控管理状况进行量化考核,可制定多层次的内部控制考核制度,用量化指标去观察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和扣分标准,保证量化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完善财务报告内控工具,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一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要通过管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反映四项基本程序,定期分析识别出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二是通过建立风险数据库,加强内控分析。按照流程记录出各个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现象,并对风险属性和程度进行判断,录入到风险数据库,作为财务报告内控分析的工具。三是利用财务会计风险控制矩阵(Risk Control Matrix, RCM),详细体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设计情况,作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联合业务流程、风险、现有控制措施以及规章制度文件的工具。四是建立完整、迅速、安全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通过电脑联网及时获得信息,通过分析统一的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对经营行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
(五)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一是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宣传、增强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内控制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财务会计控制环境。二是通过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工作经验来保证会计资料和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内控管理部门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政策制度建设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财务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50-02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成功的城镇化进程,首先要有就业,而且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出现了向大城市或城市群集聚发展的趋势,特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链的重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会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城镇化,同时也促进了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
一、城镇化进程中国内外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成功案例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必然伴随着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国内外在此方面有许多典型案例和成功的经验。从国内来讲,深圳在城镇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已消灭了农村人口,所属行政区域人口全部市民化。同时,深圳高新技术的引领、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加快了高端人才的就业。2010―2015年,五年来累计新增就业人口47.38万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2%以上,城市等级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五年来,深圳累计认定高层次专业人才4620人,累计引进留学人员6万人,建立了24个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创新实践基地228家。全市技能人才在总量已达269万人。同时,深圳这座一向被认为缺少大学的城市,将在未来几年内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中外合作大学数量最多、水平最高、世界级的高等教育集聚区。计划筹建十所世界级顶尖大学,数万名学生入学,以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为举办主体,以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重点领域,形成一个国际大学园。这里有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工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等,还将引进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国际太空学院、华盛顿大学、墨尔本大学、华南师大分校、同济大学分校、暨南大学分校。同时,还将与哈工大、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等合作办学。深圳在城市化过程中,以“高端引领”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驱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走出一条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之路。
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有很多典型做法。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全球国家统计的GDP中,2006年,高端服务业已占全球GDP的35%,2011年已经达到40%,其中发达国家则达到45%。高端产业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德国为例可见一斑,德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鲁尔产业经济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对我国就有很大的启示。德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鲁尔工业区实施“结构转型”的地区经济调整。主要是将钢铁工厂进行联合兼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公司,发展具有德国特色的机械设备业、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环保型工业,并鼓励服务行业的大力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鲁尔区在欧盟、德联邦及州政府的基金援助下,产业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其中高中端服务业主要以贸易、银行、保险为主,且比重持续增长。到1993年,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口已经上升了55.5%,其中大部分服务业从业者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这又为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积淀了人才优势。截止2011年11月,德国的青年失业率为8.1%,为全欧盟最低水平。
国内许多城市在产业转型、吸纳人才方面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北京市一直致力于建立国际大都市,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集群发展水平。吸引国内外大型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北京,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研发、制造、总部一体化发展。天津围绕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即坚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聚集地为目标,延伸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发展金融、航运、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十大城市中,天津为91%、深圳为92%,分别高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2014年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十大就业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成都、深圳、上海、郑州、重庆、杭州、南京、西安。因此,发达省市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人才的漏斗效应。北京市将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对入库者,凡是需要就业信息服务的,至少提供三次基本符合其条件的就业信息。
城镇化进程中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对吸纳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江浙粤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也表明,以智能化、资本化、专业化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诸如:媒介、信息、设计、会展、咨询、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可以带动高素质、高水准人才充分就业。以美国纽约为例,纽约是一个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占优势的城市,不仅高于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也高于美国其他城市的水平。纽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2家总部在纽约。纽约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2009年,就是在金融危机在之后,金融与保险业产值还达到占GDP的15%。仅纽约证券交易所按交易金额和市值总值这两项在世界排名为第一和第二的交易所。纽约还是重要的文化创意中心,不仅有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拥有发达的教育、新闻、影视和出版业。日本,高端服务业虽然落后于欧美,但也有一定的特色。目前,日本第三产业占日本GDP的63%以上。日本东京更是形成现代服务业“一核”独大的格局。东京GDP占日本GDP的30%左右,日本近一半的上市公司集聚于此;信息占全国的1/3以上;网络服务的集中高度为80%;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金融和管理中心。东京服务业总收入不但在日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服务业就业人数为全日本的16.87%,劳动力报酬总额为日本全国的22.13%,薪酬水平达到全国服务业平均值的1.31倍。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为城镇化构建起高水准的全产业链,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广东省2015年将制定《云计算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应用指南》,支持建设云计算资源门户网站,大力发展高技术类型的高端服务业。到2015年,云计算相关产业规模力争比2012年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其中,面向生产管理信息消费领域,支持建设工业、交通、物流、政务等云计算服务平台;而对于生活信息消费领域,则实施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云计算应用服务示范工程。同时,还要开展粤港云计算产业合作,实施粤港信息科技共享计划。
二、城镇化进程中国内外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启示
高端服务业是当代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高端服务业一般表现为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和效率化,其研究领域和分支可以细分到上百种甚至更多: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再就业教育、总部经济、金融、物流、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媒介、咨询、信息、创意、设计、节庆、展览、会议、资讯、订单、商务采购、高级商务活动、企业咨询、专业中介等等。高端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已经成为人才聚集、人才吸纳的重要领域,同时,高端服务业正带动第一、第二产业与普通商业在量与质上有一个大的提升。
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链的重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端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是呈几何级数变化的。如果广东的高端服务业在GDP中再增长15个百分点,即使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也能提升效益30%以上。再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不仅能够通过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重构产业链,跻身世界级城市,同时也可以通过高端服务业带动辐射周边城市圈的发展。同时,我国有些内陆城市多年来经济发展较缓慢,其根本的原因也是没有找到拉动经济的顶层设计,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高端服务业。所以,以高端服务业引领关键是可以全面改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构建形态、产业结构、地缘经济质量,尤其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可以使促我国经济从目前的区域化和比较普遍的粗放化、低效率、高耗能转变到“未来发展型”城镇化上来。
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会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城镇化,同时也会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规律说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大量就业岗位。目前,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形成地区间的专业分工,一个镇一个产业环节,多个镇共同形成地区产业链,既促进了产业发展,又带动了就业增长。人口城镇化必然拉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白领阶层的快速增加。
实践证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发达省份,随着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高端从业人员的规模直线上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综合素养大为提高。例如,美国高端从业人员从20世纪40年代的1000万左右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5000万,30年间扩大了5倍。1980年高端从业人员已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及研究生是高端从业人员的重要来源。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为690万人左右,到2020年累计新增大学毕业生将接近4000万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并很难成为中等收入者,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11年,中国服务业比重为43.1%,服务业就业占比为35.7%,就业人口仅为2.7亿左右。如果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明显加快,未来5年,服务业比重有望提高到50%左右,未来10年,服务业比重有望达到60%左右。按照这个预测,到2020年全国劳动就业人口大约为9.3亿,其中在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5亿。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就业人口规模的扩大,将明显拉动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是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山西市域城镇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编号:2012041044-03;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山西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省规办字[2009]8号]
参考文献:
[1] 邱灵.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中国经济导刊,2014(21)
[2] 何骏.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城市,2008(4)
[3] 杨亚琴,.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1)
[4] 白惠峰,陈建成,李玉轩.太原市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空间战略分析.经济问题,2012(11)
[5] 迟福林.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型与改革.现代人才,2012(12)
【关键词】
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探究
电力行业主要生产、传输及销售电力,是公共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地位。因为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多重因素,世界范围内以往的电力行业大推行的模式都是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同时接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事实上,该经营模式也产生了一种结果,即“投资高度政治化;技术、建设具有较低的维护效率;不便于监管,定价”难等。所以,为提升效率、促进技术发展,及优化消费者福利,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智利等便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电力行业,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这种改革尚未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国内电力行业要紧随时代变革潮流。2002年初,电力行业竞争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也引入到我国。课题研究便是在上述背景下,针对电力行业把竞争机制与竞争机制引入后,分析运行出现的重大与特殊法律问题。
一、由垄断经营至引入竞争机制
因为电力行业对国民经济而言,要求技术性与重要性,市场经济国家广泛采用了国有化经营+政府监管的形式[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行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在传统电力行业中,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因素,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等,事实上,此种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产生的效率并不高,妨碍了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福利造成极大损失。为解决上述问题弊端,世界范围内的电力行业开始转变了传统电力行业的经营模式,将竞争机制引了进来。此外,我国在实证考察电力行业的典型国家,如美国、日本和英国等的基础上。最终在次基础之上,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电力行业,同时分析了竞争机制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其中的理论背景有可竞争市场理论与规制失败理论等;现实背景的构成部分包括有关区域的示范效应、政府的政治需求和电力技术发展。
二、由竞争机制至竞争法律机制
竞争机制与竞争法律机制二者存有一定关系,其中,竞争机制的功能包括淘汰、引导与创新,此外,竞争机制本身存有缺陷,包括不可克服的盲目性、容易产生垄断与诱导不公平的竞争。借助发挥创制与抑制功能,法律确保竞争机制体现自身效能。再者,法律论述了竞争法律机制追求的四类价值目标,有对效率、秩序、公平和安全的追求,为逐步建立具体化的竞争法律机制发挥了价值引导作用。最终,初次建构了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内部存在的逻辑体系。笔者认为,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塑造了市场主体,法律控制市场主体行为及追究竞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
三、电力行业市场主体塑造
面对传统电力行业中的国家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企业,企业向市场转型的问题引起了关注。针对这种问题,找到切入点,以此构建合适的竞争机制,在电力市场中,成为新的主体。具体说来,对电力行业主体结果塑造时,首先按照有效竞争理论与贝尔理论,指出,国内电力行业的主体结构应当要在发电与售电过程中产生各种类型的张斌立宁波富仕达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宁波315800竞争性主体,于输配电网过程中变成垄断性主体。再者,基于产权理论,重新塑造电力行业市场主体的产权,先要分析国内原有电力企业国有产权主导模式产生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产权塑造途径与手段。最终,以电力行业市场主体权责配置为视角,探究电力行业市场主体塑造中的特殊法律制度,其中内容有交叉经营限制制度与普遍服务主体制度等。
四、电力行业多元竞争性主体公平交易法律机制
电力行业进入市场后,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多,电力行业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这就迫切需要一套公平交易法律机制,因此来市场交易行为。限制电力公平交易包含两种主要因素,有价格与信息,电力行业存在多元竞争性主体,其中像电力交易信息法律控制与价格歧视法律控制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象,我国现行相关立法存有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不断完善。
五、输配电网垄断性主体公平开放法律机制
随着输配电网竞争主体规模的变大,垄断性主体开始出现,公平开放法律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基础设施理论与核心设施理论构成了输配电网垄断性主体公平开放的理论,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世界各国及区域范围内输配电网公平开放需要按照两种法律途径,其一是反垄断法路径,其二是电力法路径,于此同时,我国在选择时,还要以电力法为主,辅采用反垄断法[2]。此外,对输配电网垄断性主体公平开放行为控制,其有两个基本法律制度:一个是强制缔约制度,另一个是电价制度,要重新建构二者。
六、电力行业市场主体竞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其追究
结合竞争性主体和垄断性主体的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正面出发,控制二类主体的竞争与交易行为,然而本文重点从侧面入手论述,当两类主体的竞争出现违法行为,要进行问题的控制。针对两类主体的竞争违法行为,先要详尽描述违法行为;再者,上述竞争违法行为要担负一定的民事、行政与刑事等责任,健全国内电力行业市场主体,竞争违法行为要建立相应的立法予以完善;最终,针对世界各国范围内电力行业出现的竞争违法行为,要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普遍存在着两种追究的模式,其一是司法主导模式,其二是行政主导模式。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现状,所以我国要选用行政主导模式,并以这种模式为主导,深入研讨行政权力配置。
七、结束语
电力行业是国家基础性产业之一,行业之间存有竞争是非常普遍的。国外有关的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相对较为成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刚刚引入这一机制。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健全和发展,相关机制会更加完善。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的研究内容远远不止上述一些内容,其中涵盖的内容较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有关研究者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所做研究多有不足,其中观点仅从自身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出发,以期研究内容更为健全。
参考文献
根据中电联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14.7亿千瓦和6.6万亿千瓦时,火电,火电机组的排放集中于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其中,2015年全年烟尘排放量1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68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700万吨,从2010至2014年,累计减排二氧化碳共60亿吨。中国目前的总体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据统计,去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虽然煤炭消费量下降3%,但是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5%,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2%。
二、控制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的对策分析
控制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可以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电力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
(一)国家加大电力行业污染物治理并加强监管
一方面,国家重视电力行业污染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加大电力行业污染物的治理。在电力行业发展区域,建立相应工程,综合治理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保证这些气体排放之时已经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电力行业自身要重视污染物监测和弱化工作,注意防泄漏,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加强监管,一旦发生乱排乱放或者排放标准不合格的情况,要严肃处理,这里也可以与环保部门共同工作[1]。同时,国家要鼓励发电行业积极参加环保活动,推动技术创新。
(二)根据需求制定电价,促进电价改革
在加大对电力行业污染物治理和监管的同时,国家和电力行业要积极推行电价改革。电价制定标准和调整都要有完整的系统,要在保证人们用电质量的同时,通过价格上下浮动,让人们意识到节约用电,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电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控制污染物排放。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国家一定要加强管理,避免电力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从而保证电价的公平。
(三)推动设备创新,为发展环保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
一方面,电力行业设备和理念朝着节能减排方向创新是控制电力行业污染的重要措施。国家方面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电力行业设备创新奠定技术基础。电力企业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理论,推动发电设备创新。推广燃气机组,减少燃煤机组,从而减少煤炭使用量,那么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等都会大幅度减少。推动各个设备运用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天然气,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监管。另一方面,电力行业加大对设备的投入,推动设备更加节能减排,并发展环保产业链。通过电力行业设备不断环保,推动其他领域也朝着环保的方向变革,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也可以提高我国创新水平[2]。这里强调一点,环保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公共努力,为我国环保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
三、控制电力行业内部电耗的对策分析
通过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控制电力行业的污染,可以有效控制电力行业的内部电耗,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电力行业技术创新。
(一)合理规划电网,不断扩宽智能电网的范围
国家重视电网设计工作,做好前期规划,通过技术改革减少配电线运输电的损耗,加快电网改革,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和人口密集度,合理规划电网。首先,运用技术支持,降低电力企业设备和电网线的电耗,及时更换老化电线和电压器,保证低损耗的同时保证安全,这里需要电力行业加强维修工作管理;其次,合理规划电压变换点,改变电压的同时降低损耗,这样可以减少电力行业能源消耗,目前先进的变压器是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最后,电力行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智能电网的建立,不断扩大智能电网的范围,实现自动化监管和配电,智能控制从而减少内部电耗[3]。
(二)提高电力行业设备的能源转化率
首先,电力行业要改变变压器的负载率,上文已经提到,运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可以有效减少损耗,实现变压器无功损耗。电力行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适合运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提高能源转化率;其次,推动我国整体照明设备的创新,其中电力行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照明设备,推动照明设备既保证光照又减少损耗;最后,推动家用电器节能减排,减少消耗。
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是一个多领域和系统化的工程,包括了电力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电力能源生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内容。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既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国内电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变化,而且能够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与转变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对于许多大型的跨区域电力企业来说,在对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数据进行精确系统地分析基础上,就能够对国内不同区域的电力资源供求状况、本地区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各行业对于电力资源消费潜在需求状况等等进行判断,进而及时修订和完善本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经营战略。
2.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地防范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性风险。
由于电力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投入行业,因此在行业运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性风险也相对较高。对于我国电力行业来说,潜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市场形势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冲击和影响,电力资源的供求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过度依赖电力资源的高耗能行业会逐步淡出,这就极大地影响到国内电力企业的总体生产情况。二是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后会对电力行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与境外大型电力企业相比,国内电力企业无论从资本总量还是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国内电力企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监测出国内市场供需变化趋势,进而尽快将营销活动重点进行及时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测算出境外资本对于国内电力市场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3.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也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各级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过程中,势必要凭借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而通过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就可以实现上述目标。首先,政府可以根据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本地区产业布局,尽快完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和陈旧的生产方式。其次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挥电力资源配置的辅作用,通过大型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立项和审批等方式,达到电力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化的目标。
二、如何有效地构建我国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
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发展程度还不够充分,国内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在构建过程中还存在着主体不明确、系统各部分之间联系不紧密、评估结果方式单一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实现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的预期目标,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在我国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而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不断优化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国内电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政府应当承担起优化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环境的职责,摒弃一切可能影响到电力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为国内电力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发挥资源配置的辅作用,在坚持市场资源配置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运用宏观调控职能,将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布局进行合理地引导和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力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
2.低碳电力相关模式的研究方向探索
2.1整体的研究框架低碳这一理念的引入给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虽然国外已经对低碳电力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广泛地开展,但是,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都是集中在较为广泛的一些能源经济领域和专业技术领域,无法根据电力行业自身的属性对低碳经济给电力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在对电力行业自身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低碳电力这一模式下出现的新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分别通过宏观、制度和技术以及行业、市场等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电力这一模式下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展望,并且对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与低碳电力技术相关的研究框架。如表1所示。
2.2将电力行业中低碳经济自身的定位和作用进行研究引进将低碳作为最终目的的这种发展模式,必定会给我国的电力工业方面带来深刻并且广泛的影响。而电力行业身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方向必须要和整体的国民经济所具有的低碳进程一致,并且在其中起到支撑作用。怎样清晰地描述并且从定量和定性这两种角度来对受到的影响进行衡量已经成为了目前相关的工作人员首要应该解决的问题。
2.3实现国内电力行业中低碳相关技术路线研究将低碳技术引入企业,使我国电力行业能够低碳化的发展的主要手段。而对低碳技术进行选择,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成本和效益以及风险、成熟度等相关的因素带来的影响之外,还需要跟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资源情况以及电力行业自身的特性等方面相符合才行。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所使用的低碳技术还并不成熟,依旧存在风险大和成本高并且效果不明显的缺点。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主要所使用的低碳技术有:①清洁发电技术;②IGCC、NGCC等较高效率的发电技术;③核能与水能以及风能、太阳能等以低碳为目的的发电技术;④各种CCS相关技术。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难点和商业化障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这些技术在国内的实施效益和制约因素以及推广前景进行分析,在还未完善的低碳技术和传统发电技术之间进行取舍和规划,从而制定出国内电力行业在低碳方面的发展路线,是目前低碳研究人员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2.4在国内的低碳发展过程中进行相关制度的研究二氧化碳具有非常典型的“公共产品”这种属性,他不能通过自发实行的市场机制来进行配制,而是要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由政府进行相应的制度法规制定。从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实行的制度主要包括:①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相关的市场机制;②低碳电量配额和最低能耗标准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等相关的约束机制;③碳税和污染税等相关的财税机制;④绿色电价等相关的激励机制。怎样通过对制度进行合理地设计,在对电力行业中不同环节的碳排放所具有的特性和低碳潜力进行挖掘的基础上,寻找二氧化碳减排中成本和效益的均衡措施,使低碳电力和低碳经济能够协调发展,从而使我国电力行业能够持续发展,已经是现在和将来我国相关工作人员重点应该研究的方向的其中之一。
2.5电力企业中实行低碳发展的相关策略研究在低碳经济这一模式之下,电力企业中的投资和生产以及交易策略将会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对发电企业来说,除了要考虑电价波动和需求关系波动等一些传统的因素之外,企业还应该充分的对国家宏观调控相关的碳税或者是其他的各种配额机制相应制度等因素进行考虑。并且企业还要对国际市场的二氧化碳价格波动和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评估。所以,采取符合低碳电力这一发展模式的相应发展策略,提高企业自身的运作适应性和灵活性,是企业能够具有抵御不同风险的能力的前提条件,是目前发电企业在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企业中工作人员主要的研究方向。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发展中电力的位置
中国政府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显著下降,这是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一个质变。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能源电力需求将相应增长,排放也将继续增大,因此,中国有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有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能源强度”目标,要求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能源约束,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政府提出的降低“碳强度”要求能源战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转变。GDP碳强度计算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能源强度而言,碳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因此是一个能源质量(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问题。与GDP能源强度一样,GDP碳强度还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源和环境政策等等。从能源强度到碳强度的目标约束变化,体现了中国能源政策将面临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即从“十一五”时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转变为今后将气候变化因素引入能源战略规划作为约束目标。
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说明,经济发展过程的能源消费基本规律是电力先行。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类的能源消费最终将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电力消费上。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电力需求增长都比一次能源需求增长快,呈阶段性递增。工业化阶段电力增长超过一次能源消费增长,而后工业化阶段的电力增长会更快于一次能源消费增长。客观把握经济阶段性发展的能源电力增长,既是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起点。
三、在我国发展低碳电力的意义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CO2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我国电力行业的减排空间大,只要利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就能大幅度降低CO2气体的排放,因此,低碳电力也应当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发展低碳电力是实现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电力行业高度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了使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电源结构情况,实现电源结构多样化。低碳经济正式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低碳经济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低碳电力对我国电力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国电力行业的竞争力,在国际电力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我国电力行业已采取的低碳化措施
在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起步较晚,因此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针对低碳经济要求下电力行业的具体措施:为了提高电力工业的能源使用率、节约能源,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在发改委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有不到1%增长到10%。可再生能源是典型的低碳电源,其CO2排放强度极低,甚至可实现零碳排放。因此,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利于从发电结构上实现CO2的减排;为了提高发电效率与环保效益,华能发电集团实施了“绿色煤电”计划,分阶段研究与引入各种清洁发电技术与CO2排放技术。
五、低碳经济发展对电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