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地域文化的内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地域文化的内涵

篇(1)

隆回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都属于其囊括的范畴。其发展渊源可以延伸至千年前的道教功德画,道教在做法事中悬挂用的功德画就是非常典型的民间绘画作品,隆回农民画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吸收运用了功德画的艺术特征,还结合当地滩头年画、木偶戏等题材中富有民俗内涵的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民间纸马等创作手法进行综合运用,对当地地域民俗文化内涵作出了非常形象的诠释,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一、隆回农民画中的色彩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大多以艳丽明快的色彩为主,相比较其他地方的农民画而言,隆回大部分农民画的创作者喜欢采用大量的对比色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因此绚丽的色彩也是隆回农民画非常典型的特色之一,其色彩运用不仅体现着当地的审美表现,还展现出其丰富的民俗内涵。

造就隆回农民画绚丽色彩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隆回地处湘西南,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翠绿茂密的楠竹覆盖着隆回一半以上的土地,浓郁苍翠的竹文化世代影响着当地百姓,他们忠实地传承着祖先最为古朴纯真的生活,将绿色深深根植于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而当地盛产的“三辣”:即宝庆辣椒、虎爪生姜、红皮大蒜不仅孕育出当地居民热情火辣的个性风采,也让长期生活在这片绿色富饶的土地上的居民拥有火辣、热情、奔放的情感,这些自然环境因素造就了隆回居民在传统农民画创作中对大红大绿的色彩偏好。

第二,是受到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观中,大红大绿一直是民间偏爱的色彩搭配,自古以来,我国的平民百姓习惯于穿青袍,也习惯在建筑上,窗框、门框等需要勾勒轮廓的部分用红色来装饰,象征一种富贵与吉祥。唐代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提及“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来形容江南大地上美好的红绿搭配。拥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和厚重的历史底蕴的隆回,在居民传统的观念中同样也偏好浓重而艳丽的色彩。主要流传在隆回县西洋江镇、七江镇的隆回梅山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梅山地区民间艺人走乡串户,为节日婚嫁、神灵祭祀表演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剧目原始质朴,内容极为丰富,浸透了梅山文化的精髓。唱戏的老艺人就喜欢用红绿相间的色彩进行戏服纹样的点缀,无论是绽放的牡丹、充满吉祥寓意的瑞兽还是健硕的云龙,都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变化表现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情。而配色被称为“中国民间美术一绝”的隆回滩头年画更是热衷于色彩中“辣”味的体现,色彩常使用丹红、品绿、橘黄为基本色调,风格既火辣又明快。受此影响,隆回农民画的色彩搭配也遵循“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的配色准则,在色彩运用上几乎都不会选择黯淡的复色或间色,而选择红绿等艳丽色彩的搭配来表现当地特有的社会人文风情。

二、隆回农民画中的图案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的图案创作,源自当地居民质朴纯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绘制的主题大多与他们日程生活习惯、经济水平、民族信仰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农民画不仅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愉悦,更是隆回民俗内涵的传播载体。隆回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滩头年画、民间纸马、木偶戏等都是当地极富特色的非遗保护文化,农民画的图案创作受这些文化的影响颇深。

笔者将隆回农民画图案的创作方法根据其借鉴手法分为两类:一是表象类,即植根于滩头年画影响的再创造。这类农民画的图案创作在选择上以富有吉祥寓意的造型为主,并融入当地悠久的滩头年画绘制形式,进行再创作。隆回滩头年画的图案选择主要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其图案创作造型质朴,手法简练,追求对“神”的刻画,老艺人在图案创作口诀中提及“贵家妇宫样妆,耕织女应时样,娃娃样要肥胖,庄稼汉衣裳越薄越显壮;人各有才,人各有宜,型简而不乏其味,识得此意”,形象的说明了滩头年画的图案特征。而隆回农民画的图案创作也将这点巧妙融合在其作品中。如《喜争窝》的图形创作上就借鉴滩头年画中对人物的绘制手法,五个娃娃个个白胖可爱,造型生动,服饰统一而富有变化,构图对称而不呆板。用线刚劲挺拔,运动感强,强调装饰意味,每个娃娃的神情、动态各有不同,使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得以更好张扬。《大发财源》的创作构思同样以隆回滩头年画的表现形式为依托,大胆创造,将龙的造型夸张地表现为钱币,手捧金元宝的娃娃造型绘制手法则借鉴了运用年画中开脸的手法表现脸部的红润,构图饱满且注重画面均衡的布局。

二是表意类,即建立在隆回民间纸马艺术上的再创造。这类作品主要借鉴隆回民间纸马的表现方法,以形达意,表达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和美好前景的企盼。纸马是民间祭祀用的神像纸,实质上就是一种民间版画,隆回纸马艺术总的图案特征是原始、稚拙、粗犷的。在画面构图上追求均匀饱满,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表现技法上,则以线描为主,线条洗练单纯、清晰明了,善于挖掘对象最具有表现性的形象特征;同时造型上不拘泥于图形各部位的比例,而是着意突出造型的朴质、稚拙。《恭喜发财》的创作便是运用了隆回纸马画的造型特点来传达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追求。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和民间纸马画风格类似的粗犷线条来构成整个轮廓,造型也参照了纸马画当中的车夫的形态改造完成的,形象十分生动,色彩运用了滩头年画的搭配形式,车夫的帽子上还写上了“堆金积玉财源广进四季鸿发”十二个大字,把绘画的主题烘托的很到位。《争莲图》的创作也借鉴了隆回纸马画中对于鱼的造型动态把握,黑白的线描构图不仅素雅醒目,而且其表现手法和纸马画也同出一辙,画面描绘了三条鲤鱼争莲蓬的景象,不仅象征着生活连年有余,也烘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三、隆回农民画中的题材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作品的创作题材较为广泛,如有党政时事类、生态自然类、民俗生活类等等,不同的题材都是在当地不同民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隆回地处梅山文化区域,是梅山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梅山文化是以中国最古老的巫文化为源泉,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食则燎肉,饮则引藤”的饮食文化特色、尚武、信仰兆头、招魂风俗等习俗。受其影响,在当地民间每年都有上千年历史的民俗文化如游龙耍狮、扭秧歌、唱大戏、打龙船、唱土地等传统习俗展现。

农民画《唱土地》就充分表现了隆回当地过年时的民俗生活,唱土地是隆回常见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人们对大地的一种崇拜活动,他们往往把新年收成的好坏寄托于土地神灵的护佑,认为唱土地能带来新年有好的收成。随着时代的变迁,唱土地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吉祥寓意,如能护佑子孙满堂、财源滚滚等等。图中的老人是在过年时到每家每户唱土地的艺人,每到一家时,她一边唱,主人先将家里准备好的糍粑分几个给他,然后在艺人举着的仙杖顶端插上香。唱土地这项民俗活动不仅能给新年添加喜庆,还能给被唱者家里带来吉祥如意。

《中秋送瓜》则是根据当地常见的民俗活动“偷瓜送子”来进行创作的。在隆回当地,要是谁家老婆不生小孩,村里人便会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让两个小孩抬着,或者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如果次年生子,必须宴请送瓜之人,以为酬谢。图中两个可爱的小孩背着硕大的冬瓜,趁着明亮的月光送往求子者家中,冬瓜上绘制着吉祥的龙凤纹样,印证了右上方作者对求子者家中的美好祝福:“一对童子偷个瓜,爆竹声中送你家。恭喜头年养个崽,二年生个牡丹花。女子和合就是好,牡丹富贵人人夸”。

农民画《红了》也是根据隆回花瑶传统节日“讨僚皈”的主题创作的。“讨僚皈”是花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至今有上千年历史。其本意在苗语中为了驱赶苗蛮。而解放后,“讨僚皈”节成了民族大团结的活动日,瑶汉人民载歌载舞,欢度同胞的传统佳节,当地瑶寨的姑娘们特别爱美,在这个节日中她们从头到脚都是花,所有亮丽的色彩都能在她们娇美的身上得到充分展现,这也是花瑶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因此作品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画面的主题,画面中错综排列的火红的花瑶古寨屋顶,古寨前挺拔的绿色古树,还有古寨街道中间花瑶女子手中五彩缤纷的花伞,将主题烘托得既明亮生动又和谐统一。

四、结语

隆回农民画的发展是建立在当地渊远源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交流需要,具有质朴、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热烈、吉祥的寓意内涵,它所表现的色彩、图案、题材都集中反映出隆回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从侧面辉映出隆回悠久的历史底蕴。爱默生曾说过“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随着对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探究,隆回农民画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 wuhu China • has museum interior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how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museum reflect.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terior design; Museum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主题定位分析

“芜湖•中国米市”博物馆内常年进行展览与陈列,其主要的社会价值在于学术研究和为社会公益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主要包括自然和科技主题、历史主题、文物、艺术、人物、民俗等相关主题的实物、资料的陈列和展示。

二 设计原则

“芜湖﹒中国米市”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把握住了以下原则:一室内环境的设计突破建筑结构的局限,向深层次的功能布局发展,不仅满足展示空间的基本需求,还成为导向合理、分区全面的设计特点,即“多效”原则;二室内环境的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体现南陵的历史、人文与城市内涵。三体现“和谐”原则,这些原则都对博物馆室内设计起到重要作用。

博物馆共包括一个序厅、两个主展区和一个中庭。第一展区分为五大篇章:亲近稻作文化、领略稻米文化、漫步米市历程、重现历史变迁、穿越古城米市。第二展区分为三大篇章:纵观进入芜湖米市、现代米市浮光掠影、展望未来芜湖米市。以下将罗列展厅具体阐述如何体现地域性文化内涵。

三 序厅:利用“米”字元素进行再设计

序厅是米市展览场馆从入口到正式展示厅之间的过度空间,序厅的设计比较宽阔、高大、肃穆、庄重,序厅着重氛围渲染,高度概括展览风格,力求让参观者迅速进入状态,效果等同于电影的序幕一样重要。

南陵米市的序厅进门左侧是石材饰面的接待台,大气而有底蕴。利用 “米”字的不同字体表现的LOGO墙,此起彼伏更能体现我们的主题,序厅正前方,是圆形的展示台,标准性的艺术品传达出设计的独特性。随着视线向前便是有创意的展厅标识导向指示牌和整个米市博物馆的简介。

四 第一展区:再现芜湖米市场景

第一展区分为五大篇章:亲近稻作文化、领略稻米文化、漫步米市历程、重现历史变迁、穿越古城米市。芜湖市除了优越的自然形成因素外,还应追溯到芜湖米市的历史成因。唐宋时期芜湖就有兴建粮仓、屯粮转运的历史记载。明中叶以来,皖中皖南所产稻米多在此聚散,成为“舟车辐辏,百货兴聚”的沿江重镇。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近现代以来更是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

1亲近稻作文化

亲近稻作文化是由米粮种植现场区、文化展示区、繁华古城区构成。种植现场区域分为芜湖农业介绍和南陵农业介绍,现场种植沙盘、稻作业、水稻种植情况及栽培技术,农耕部分、播种部分、插秧部分、收割部分。让人直观去了解“一粥一饭,当来之不易”。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教育作用。在文化展示区预留了农具实物展示区,逼真的再现了当时人们耕作的器具,让参观者可以现场体验,亲身感受稻米文化。

2领略稻米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稻米传承之路。中华文化中更是有着深远的稻情结。本展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遥想农耕文明,包括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南陵地域地域农耕文化与周边农耕文化的关系,稻作生产产生的农耕文化,稻米对民族民风及中华文化的影响,稻米的传承之路,第二部分:感悟文化底蕴,包括诗词书画、民间故事、名人与大米的故事,名人名家、米文化趣谈,其中包括反映稻作农耕的文字、诗歌、绘画、谚语、文化娱乐及稻作农耕民俗等精神层面的内涵。

在设计中尤其注重突出感悟文化底蕴区域的设计构想。在芜湖南陵留下了众多名人名家的足迹,最出名的莫过于小乔的传说。“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世上美女数不胜数,但是绝大多数都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千百年来小乔一直在人们的印象里。以及现今传言在庐江等地发现的小乔墓地等,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而南陵的小乔墓毁于,但几块断碑仍在,现保存在南陵文化馆里。

3漫步米市历程:

本展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四大米市概况,大致介绍了四大米市形成的客观因素和认为因素;第二部分,阐述了芜湖米市的形成因素、发展历程以及芜湖米市的历史地位。设计上通过“时间长廊”的展示形式,让参观者如同漫步在时间穿越的走廊中,浏览米市变迁的过程。

4重现历史变迁:

本展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体验稻作农耕劳动(多媒体互动);第二部分:米作器具展示,包括:滚子、扒子、板桶、舂碓、风车、米桶、耙、石槽等米具的实物展示,让参观者加入到互动的环节中,更加深刻的了解米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通过立体现实了解农耕用具的展示,进一步了解稻米的种植历程,第三部分:古代农业的发展文化,其中包括古代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的变化、古代米行建筑等内容。第四部分:种植稻米的客观要求及标准。

五 第二展区

第二展区分为三大篇章:纵观进入芜湖米市、现代米市浮光掠影、展望未来芜湖米市。

1纵观芜湖今日米市:

本展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芜湖概况;第二部分,芜湖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工业发展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文化发展;第三部分,感谢领导关怀。

2现代米市浮光掠影:

本展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走进五谷杂粮,叙述五谷杂粮的发展历史及各个杂粮特色,以及节约米粮的意义;第二部分,稻米科技种植,通过现代农耕工具、袁氏科技种稻等内容介绍现代大米的发展,运用图文加实物的展示方式;第三部分,米粮产品推广。

3展望未来芜湖米市:

本展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现代大米品种介绍;第二部分,对未来稻米文化的展望,重视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做到自主创新:第三部分,芜湖人民的生活面貌;第四部分,米市未来市场的预测。

篇(3)

自古以来,逐水草而居的碌、玛、夏藏人牧民,都是以黑色牦牛帐为居所。牦牛帐是用牦牛毛纺捻成细线后将毛线用织缀制毛布,最后将毛布根据帐篷大小缝制成牦牛帐篷。帐篷一般呈四方形,面积一般约为20平方米,顶高1.7至1.8米。顶部正中留一道宽一尺、长丈余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则能防风雨、保暖。帐篷前面篷布上有牵引绳,用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帐蓬内四周还排列着约1米高的衣箱、牛皮袋、毛口袋,上面覆盖着长条白底黑花纹的羊毛褐子,显得整洁美观。这种帐篷的最大特点是透气性好,防雨能力强,当夏季降雨多时,牛毛线受湿度之影响而呈密封状态,雨水进不了帐内,使帐内保持干燥而保持温暖。当天气炎热时,牛毛线松弛而呈透气,使帐内保持着新鲜空气的流畅。牦牛帐蓬制作完工后用一梁(约3米长)二柱(三根圆木支撑架,约2米高)就可以支撑起来,周围用几条牦牛毛做成的绳索固定在打入土中的木橛或铁钉上,使得帐篷平展、稳固,其顶角和周围立起各种写有咒语的经幡和经旗,就做成了一顶飘然而稳固的牦牛帐蓬了。

帐房正中的两柱之间,垒有长方形的“塔垮”(土灶),它用石头或土块垒砌而成,外面用细泥抹光。这些工作都家庭主妇们完成的,塔垮像一条加工场,其头部上放置着大铜锅或铁锅,其中部是灶堂,其后部存放燃料(晒干的牛或羊的粪便),随时添加。塔垮两边都有除灰洞。“塔垮”(土灶)后的上席位置供奉佛像及经典,并陈设用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是家人早晚朝拜神灵场所。帐房内四面堆放一公尺高的盛满皮毛或食物的“知吉” 和装有珍贵衣服和装饰的藏式木柜及木箱,“塔垮”(土灶)左右两侧是家庭成员住宿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藏人会严格地按男左女右的规矩,在塔垮两边席地而坐,妇女们在右侧生儿育女,捻线、磨糌粑、烧茶做饭。左侧是男人们的起居活动之地。当夕阳西下,牛羊收圈后,牧民们回到温暖的牦牛帐房内,一家人围着塔垮中冉冉而升起的火烟叙起家里白天所发生的家常话题,全家男女老小共享天伦之乐。

一般两辈以上的藏人家都有2至3顶牦牛张房,老人们住的张房作为全家早晚用饭和商谈家务的公共地方,已结婚的晚辈则另住一顶张房,人口众多的大家族不是每天住在一个地方,是随放牧的草地迁居而分住在新的草地上过着较为独立的生活。

二、夏帐与冬窝子――牧区藏人应对自然的聪明之选

到了盛夏,草原上到处是鲜花盛开,不知名的各种飞鸟到处在呜唱着动听的音乐。藏人不会放过这暂短的美好季节,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夏帐,到草茂花香的绿色的地方安扎无数白色夏季张蓬。这时牧民们进行大规模赛马、插箭(祭山神)、民歌演歌、各教派寺院羌牟(娱神舞)、体育活动、物资交流等的活动。夏帐是用较厚的白色棉布制作,有“人”字形的,亦有平顶的,形状各异。帐房的边角缘周缀有方格吉祥结、吉祥八宝、雪山狮子、飞马、诺布(财宝)等图案。夏帐的外表呈蓝白两色彩形成强烈色彩差异,显得格外明亮洁净,给人以明快爽朗之感觉。这种独特的藏式夏帐给雪域藏乡增添了勃勃生机。

冬窝子则是牧区藏人的又一种特色居住形式。当严寒的冬季来临时,牧民们要从夏秋季的牧场上搬家到冬季草场,冬季草场的住所选择在背风向向阳的山脚之下,建筑简单而温暖的冬季住房,一般采用地窝式和土棚式的住所。地窝式的住所将从地面深挖6米左右,面积约12平方米的四方开口窖洞,窖洞口上面搭木架后覆盖土等物。地表突兀土包,中间留一孔天窗采光,旁边开一小门至到室内。里面陈设与牦牛帐篷相同。土棚式的住所,在选择好的地面上,夯筑土墙或用草皮(约15公分厚的草原植被)堆砌成墙,再于墙头上架木盖土,就像是一座简易的土木结构房,房内隔为几间,存放各种物品和人居住之用。

三、纯木或土木结构房屋――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证

篇(4)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交流的必备工具。根据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曾世英给地名下的定义,地名从广义上讲是指地点的名称,从狭义上讲是指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出的共同约定的语言文字代号。地名从出现开始就被赋予了独特意蕴,甚至被刻上了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印迹。因而可以通过对地名语源的研究来了解国家的文化历史。恩格斯曾证实英国境内的许多地名都是11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后所留下的痕迹。

美国是一个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到处都存在新事物,甚至在地名中也能看到不少“新”(New)字眼。这些地名不仅仅是新事物,而且也一定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地名语源的角度研究含“New”美国地名,并探究其语源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1 含“New”美国地名的语源统计

注:总数为257。

本文所研究的含“New”美国地名选自《21世纪世界地名录》(萧德荣、周定国,2001),共257个。这些地名都是美国境内的地理实体,以“New”开头,且与此地名的其他部分是分开的。如New Castle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一,而Newmark则不是。这些地名全部包含“New”,意味着除去“New”以外的部分已经是一个地名,本文研究的亦是除“New”以外部分地名的语源。其具体数据见表1。

2 含“New”美国地名的语源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257个含“New”的美国地名的语源可分为四大类:源自地名、源自人名、源自地名通名、源自理想和信念。其中源自地名类可细分为源自美国地名、源自英国地名、源自德国地名和源自其他国家地名;源自人名类可细分为源自美国人名、源自英国人名、源自法国人名;源自地名通名类可细分为源自经济通名、源自地理通名。下面将通过具体地名例子对含“New”美国地名的四大语源进行展开分析。

2.1 源自地名

在257个含“New”的美国地名中,有186个源自地名,占总数的72.4%。其中,有48个源自美国地名,84个源自英国地名,18个源自德国地名,36个源自其他国家地名。其他国家指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黎巴嫩等。

这些城市大都被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所殖民或移民定居,因而这里的居民在他们故乡名字前加上“New”来命名这些城市。如New Rochelle是由一群雨格诺教徒流亡者于1688年所开发,该地名源自法国大西洋海岸的一个港口La Rochelle。有时,人们也会根据宗教地名来给城市命名,如New Bethlehem和New Canaan的命名都与基督教地名有关(戴卫平、张学忠,2002)。

2.2 源自人名

源自人名的含“New”的美国地名有24个,其中13个源自美国人名,9个源自英国人名,2个源自法国人名,这些名字一般为外国殖民者或美国英雄名人的名字。如New Orleans是由法国殖民者所建,其命名是为了纪念支持在密西西比河沿岸建立殖民地的奥尔良公爵(Duc d’Orleans)。又如New Washington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带领美国赢得独立战争并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华盛顿(Washington)(邵献图,1983)。

2.3 源自地名通名

地名通名是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词,主要分为两种:经济通名和地理通名。前者由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如州和市;后者用来描述地形特征,如湖和河。

源自地名通名的含“New”的美国地名有32个,其中20个源自经济通名,如New City,12个源自地理通名,如New Haven。Haven意为港口,人们以此命名是因为这里是一个新兴港口。

2.4 源自理想和信念

源自理想和信念的含“New”的美国地名有15个。这些地名是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美国人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如New Harmony的命名是因为当地居民希望社会和谐,而New Hop的命名则是因为当地居民希望摆脱政府征收的沉重赋税(苏晓玉,1997)。

3 含“New”美国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是一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作为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地名也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独特文化。同样,美国的地名也能揭示了重大的政治革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美国,几乎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些故事融合在一起就能反映美国的文化历史,包括风俗传统、历史背景、宗教背景、意识形态等。在此部分,本文将根据含“New”的美国地名的语源来探究地名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3.1 地名与殖民文化

殖民文化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在地名中体现深远。若追溯“New”美国地名的起源,可发现许多地方都曾被殖民者所占领。这些殖民者一般会根据故乡的名字、国家首领的名字或他们自己的名字来给殖民地命名。例如,1607年建立的美国第一个殖民城市Jamestown的命名是为了向英国新国王詹姆士(James)表示敬意。

自从英国在美国北部建立殖民地以后,许多其他国家的殖民者也陆续来到这块新大陆,如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他们在给地方命名的时候也采用了英国殖民者的方式,并在地名中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同时,这些地名也能反映他们的殖民历史(俞希,1999)。

3.2 地名与移民文化

大部分含“New”美国地名源自其他国家的地名这一现象也可归因于美国的另一种文化特性:移民文化。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大量移民从世界各地移入美国。最初的移民是为了追求思想自由,后来的一部分移民则是为了财富,因为美洲大陆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这些人说着不同的语言,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代表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在移入这个新大陆后,他们总是思念故乡,因而很多移民用故乡的名字来给居住地命名。(来安方,2004)例如,苏格兰人把很多地方命名为Glasgow,Edinburgh和Dundee(均为英国地名)。中国移民在美国把18个地方命名为Canton(广州旧称)。此外,美国有5 个Madrid(西班牙首都名),8 个Lisbon(葡萄牙首都名),6 个Havana(古巴首都名),12个 Athens(希腊首都名), 9 个Rome(意大利首都名),和10 个Paris(法国首都名)(俞希,1999 )。

3.3 地名与意识形态

许多含“New”美国地名以名人名字、重大事件名称、宗教名称、甚至能反映他们的理想或信念的名称来命名。这些都与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他们崇尚民主、自由、平等、梦想等。

美国人崇拜伟大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如有数个地方以Roosevelt、Clinton、Washington、New Washington命名,还有43个地方命名为Lincoln。他们崇尚民主和自由,如为了纪念1773年爆发的波士顿茶叶事件,美国境内多个城市被命名为Boston或New Boston。他们有执着的,如Adam,Eve和Moses等地名都是来自圣经中的人物。Bethlehem,Zion和Canaan等地名则是圣经中出现的地名。此外,也有与其他宗教有联系的地名,如Wesley,Trinity 和Luther(苏晓玉,1997) 。美国人的理想和愿望也会直接展现在地名中,如Liberty、Freedom、Independence等地名都表明美国人非常珍惜他们新得来的自由并希望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美好社会。

3.4 地名与经济发展

在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之后,美国成为自由和发展的沃土。越来越多人蜂拥至这片陆地,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先进科学技术,这些都推动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影响整个美国,同时也影响了地名。美国众多地名都能体现其经济的发展,如New City、New Haven、New Town、New Freeport等。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含“New”美国地名语源的研究,探讨了美国地名与美国文化之间的联系。美国的殖民文化和移民文化在地名中的彰显尤为显著。此外,这个国家的特殊历史使其居民形成的独特意识形态在地名上也有所体现。最后,美国地名也反映了其建国以来在经济上取得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卫平,张学忠.美国地名与美国文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6).

[2] 来安方.新编英美概况[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 刘伉.外国地名谈丛[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

[4] 邵献图.外国地名语源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5] 苏晓玉.浅谈美国地名的文化含义[J].外语学院学报,1997(6).

篇(5)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道教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对平湖山养生文化进行研究,并对平湖山养生文化进行分析 说明 它的 现代的 价值 从…起 这个 3. 数量 属于 文化的 结构——材料、system和精神。

平湖山。道教养生文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即使大多数人的身心状况越来越差,他们仍然没有健康意识。有的人把注意力转向健身养生,却用金钱购买补充剂换取身心健康,忽视了宝贵的养生机制,违反了中国传统养生规则,现代人很少能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养生活动。壶瓶山是中国的国家级养生场所之一。也是养生运动中具有特殊活动性和发展潜力的特色文化因素。对其健康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1。壶瓶山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老子和庄子的养生方式是中国现代道教、儒家和佛教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顺应自然,清心寡欲,弱者生存,保精保气,积善积德,谦德等。庄子的养生原则主要包括:持中之道,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形成是道家思想的产物,是壶瓶山这座古老的历史山脉与现代健康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应科学发展,丰富其健康思想,明确其现代价值。

。山顶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四十年的南天禅林古庙和威灵观,供奉后山坪药王菩萨。这里是人们修行道教、保持身体健康的唯一场所。在古代,人们无法思考健身与养生的关系,因此他们将延年益寿的愿望寄托在上山上香的形式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其次,壶瓶山作为湖南省重点生态旅游区之一,植被和物种资源丰富,也为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祝福、滋养自然、道生为内容,以法会、祭祀、献仙茶、太极表演等形式展现。在…上三月三日,当地信徒举行各种民间活动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道家老子注重“根深叶茂、眼光长远的道路”。这意味着如果你想长寿,你必须修炼你的心和气。与外界无争,修身养性;无私无欲,修气养性。在传统养生观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清心寡欲,与世隔绝,修身养气,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也注重动与静相结合的养生理念。它认为动与静符合道家的本性。前者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后者注重塑造纯洁的心灵。由此可见,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中的动态和静态培养是科学健身的关键之一。

。壶瓶山道家健康文化中的动、静两种养生理念对这种人的健身观念的形成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古以来,就有人说“药补不如食品补充剂好,食品补充剂也不如动补好”。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提倡采用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方法,并辅以“节食”运动以及其他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方法。这里提到的节食不是为了不吃,而是为了少吃油腻、腥味的食物。现代人容易出现诸如“肥胖病”之类的症状,这是由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它提倡顺应自然,日落时休息,日出时制作。在现代,大多数人熬夜是很常见的。经常有新闻报道说,熬夜导致的猝死足以证明道家养生理论的合理性。因此,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对现代人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巨大的生活压力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精神疾病。不仅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不高,而且中老年人还面临着孩子外出工作,无人关心,邻居像陌生人一样,无法沟通,以及严重的孤独感。对于如何修身养性,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成就。壶瓶山道教养生文化注重通过小舟天发、听息法、坐忘法、太极等养生方式净化心灵,达到心灵纯净、欲望少的境界。面对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压力,现代人利用高山道教养生文化和修身养生的协同效应,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目标。被称为“湖南屋脊”的壶瓶山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际重点生态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为高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壶瓶山每年都举办庙会、法会、祭祀和其他民俗活动来吸引游客。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高山的山川之美,还可以通过高山健康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诉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经济增长。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只注重身体的外在锻炼,而严重忽视了自身内涵的形成修养。新时期,高山道教养生文化注重“最后一顿饭”和“自然”,没有强迫和争议。这对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的壶瓶山道教健康文化受到数千年文化的影响和规范,其中蕴含着极其哲学的健身思想。它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保持健康的方法对现代人的保健活动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传统健康文化思想与现代健身科学相结合,创造现代养生方式,使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价值。高亮,赵玉坤,王宇新。“六字诀”健康文化的起源、演变与本质[J]。体育与科学,2019,40(03):80-85。

篇(6)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40-020 引言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采用的设备较为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工作节奏快,管理严格规范,因此要求城轨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了解并熟悉设备的性能和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等专业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有硬件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建立高度仿真的职场环境氛围,使学生不仅发展了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时时能感受到城轨企业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中接受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对学生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与城轨企业文化的联系

城轨企文化是员工在从事生产和运营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企业形象、内隐于人们心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城轨实训基地从本质上是“校内企业”,同样也需要“企业文化”这个“软环境”的平台支撑,利用外部环境的熏陶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培养职业意识,这也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目的。

1.1 城轨企业观念形态文化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灵魂 城轨企业文化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但其核心是观念文化。从本质上讲,城轨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从事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例如,城轨企业文化中的产品并不是指“位移”本身,而是指用以满足位移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乘客到站、询问、购票、检票、候车、旅行、检票、离站或换乘等全过程所得到的服务;技术也不是指“服务技巧”本身,而是指服务于乘客过程中的观念、态度、精神等。

在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时,首先要秉承城轨企业的企业精神、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作风等几方面观念形态文化,建立实训学生的智力和精神支柱,影响其在实训基地学习时态度和做事风格。比如,针对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将某地铁运营分公司的企业精神、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作风等以醒目的条幅或LED滚动屏在实训中心进行展示,并在每学期的第一节实训课上进行反复强化。使学生融入企业核心文化背景中,注重职业形象塑造,主动对职业角色感进行探寻和挖掘,亲身感受城轨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能更为直接和有效。

1.2 城轨企业制度形态文化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保障 城轨企业制度形态文化主要是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在城轨企业具体体现为运营部门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管理机制等,对城轨企业文化起到调控和制约的作用。

城轨实训基地制度形态文化是实训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是保证实训基地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有效机制。在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时,要引进与城轨企业接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约束,使其提前了解和适应城轨企业的管理环境。由于城轨企业的特殊性,规范操作和遵章守纪非常重要,要提高其培养自我职业素质的自觉性。如在实训基地严格遵守城轨企业员工仪表规范、礼仪规范、工作规范、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环境卫生规范;针对不同的实训项目,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业务操作流程、成绩考核评定标准、创新奖励标准、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原理操作及管理规程、工具管理规程、质量管理标准等;对违规违纪的学生严格按照制度处理,让学生牢记制度是刚性的,不会因人而变。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外在制度约束,帮助学生养成职业自觉性,从而为就业后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1.3 城轨企业物质形态文化是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基础 城轨企业物质形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察到的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形象。

城轨实训基地的物质形态文化是基地特色的外在呈现和办学实力的象征,是学生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特定场所。在城轨实训中心,上课如同上岗,要求统一工装,佩戴工号,准时打卡报道;实训室的墙上可以悬挂各类城轨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和挂图,如设备原理图、安全生产挂图、5S/6S/8S宣传挂图等,让城轨实训设施设备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实训空间更加贴近城轨企业环境;教会学生辨认各城轨企业标识,并将其宣传视频及生产流程视频等循环播放,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各个城轨企业。另一方面,按照“效率原则、安全生产、使用频率原则、功能原则、使用顺序原则”等进行作业环境布置,尽可能模拟城轨企业真实生产情境,以景育人,以境教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通过仿真或真实的工作任务,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企业快节奏、重实效等特点,并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1]

2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与城轨企业文化的对接

2.1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要与城轨企业文化适用对接 在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时,在实训设备和配套设施的布置上贴近实际城轨企业的要求,依据企业现场设备布置标准、生产规范和安全规范等要求进行布置。同时结合面向城轨专业群的教学功能,按相近功能的实训实习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实训职场区域分割设计。在技术系统的规划上实现以列车运行调度和控制系统为核心,包含环境和设备监控、电力系统监控、屏蔽门控制、防灾报警系统、票务管理系统、通信系统、列车控制系统和模拟驾驶系统,或相关系统模拟接口,实现各系统的互联互通的综合实训基地。[2]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可以建立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创新活动,举办各类城轨职业资格鉴定活动和知识竞赛活动。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体验职业过程,懂得尊重职业价值和弘扬职业精神,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2.2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要与城轨企业文化导向对接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对企业成员个体思想和企业整体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发挥导向作用。在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时通过城轨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心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城轨企业实践锻炼和调研,通过与各部门管理者、员工的走访和面谈,在了解技术和运营管理模式的同时,了解城轨企业的实际整体心理、整体价值、整体思想和整体行为的导向。在学校的实践授课中,站在用人单位管理者的角度上,对学生心理、价值和思想、行为取向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的价值观逐步成熟,并努力与城轨企业的文化方向取得一致。

2.3 城轨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要与城轨企业文化动态对接 城轨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的特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城轨企业在技术使用、设备更新和经营管理方式上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必然表现出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城轨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也要具备动态性,能够随时掌握城轨企业的发展变化的方向。从城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出发,结合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其顺应企业发展的职业素质,更快适应城轨企业各工作岗位要求;同时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要与城轨企业文化动态对接中,校企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使学校为城轨企业服务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招生与就业,真正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各地域的文化逐渐交融,丧失了其本身的独特性。当地域文化失去了其原本的特征,完全沦为融合文化的附属物,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富的文明也就消失。究竟如何看待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和重点。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地域特征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分析了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一、地域特征的内涵

地域是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活动客观载体,不论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是人类的社会活动,都建立在这个载体的基础上。总的来说,地域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区域性。当我们要界定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到地域的区域性特征。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事件,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内。其二,人文性。主要指的就是地域文化特色,其建立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是人类独特智慧在区域地域在全体上创造而生成的一种内在属性。其三,综合性。提及地域人们会联系到很多事物,单一的要素难以构成整个地域空间。为此,我们在看待地域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其综合性特征。

本文所指的“地域特征”并不是指一个地域的具体特征,地域保罗广泛,不可能全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地域特征是在对地域前两个特征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也就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将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称为地域特征,不但具有地域的典型性特征,也将研究的范围缩小,使本文具备了研究的条件。下文所设计的地域特征也为“独特地域文化”的内涵。

二、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

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联,相互影响。地域文化是在地域开发、创造、适应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身就带有卓越的人类智慧,将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符合当地的文化土壤、精神追求,也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通过对区域内地域文化的整合所产生的设计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地域发展的需求。可以说,只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地域发展的核心需求。而环境艺术设计活动,本身包括了对地域文化的发觉、总结、升华,并直接作用到地域,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对地域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环境艺术不但是人们美化环境的措施,也是区域的人文审美、艺术发展的催化剂。总的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地域特色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灵感产生的源泉,环境艺术设计也丰富了地域文化。总的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本身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有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形式,地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地域特征凝聚了区域的特色文化,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标志。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现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建立在地域特征基础上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但具有深厚的物质文化底蕴,也具有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而将这两者融汇一炉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但具有更深厚的审美底蕴,还具有更为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相应的社会属性,能够使其更好地与地域特色想合,这对环境艺术的深层次、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环境艺术设计形式指的是环境的行装、色彩等内容。将地域特征引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将地域性文化内涵、表征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当这种直观的地域性环境艺术表达被人们接受之后,必然会加深其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环境艺术的表现力。总的来说,地域特征不但可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氛围产生影响,还可以将情感融入设计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表现力。

3、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内涵。环境艺术设计内涵,除了设计构成的要素外,还包括设计的结构。通过地域特征的引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可以得到进一步丰富。所谓的内涵就是设计的深层次印象。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的吸收和转化过程中,本身就接受着地域文化所包括的内涵。这种内涵不但包括物质的内涵,还包括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地域特征所包括的内涵,引入到设计中来,不但可以影响设计的形态、含义,还可以影响设计的框架结构。站在环境艺术角度来看,为了取得更好的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加强地域文化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深入地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才能更好地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地域特征的内涵、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等有了详实的了解。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应用地域特征,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搜集和把握地域特征。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素材的搜集和整理是基础。为了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的研究,就需要对地域特征予以搜集和把握。具体来说,也就是将地域的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出来,去粗取精,将有用的地域文化元素归集,丰富设计的素材库。在确定了素材库后,设计者还需要对区域性的独特文化进行提炼,只有经过提炼的素材,才能在确保其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具艺术价值,对当地的文化起到传承和弘扬的意义。总的来说,搜集和把握地域特征,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地域文化素材设计的方案,也能够将地域特色、艺术内核表现出来,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2、生成环境艺术设计元素。在对地域特征素材的提炼中,要不断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结合当地的历史背景、环境特色,将地域文化素材进行抽象、浓缩,使其成为设计元素。当设计元素形成后,设计者要将这些元素符号化,依托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形式,使其应用到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只有经过这样的认识和转化过程,地域特征才能与环境艺术设计交融。部分地域文化素材是较为抽象的,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加工,设计者应该将其具象化,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事件、精神思想等,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凸显出来。

3、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为了更好地将地域特征与设计融合,设计者就不能拘泥于刻板环境符号的利用,而应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搜集更多的可用符号和文化。设计者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现象的把握,深化地域文化的内涵,挖掘地域文化的本质。应用地域文化符号,并不是直观的模仿,而是设计理念和内涵的渗透。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环境符号予以创新,并站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促进地域文化的符号化,使其更好地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通过环境符号的创新,不但可以促进传统环境符号理论的发展,还能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开发,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设计者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特征、本质的把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予以创新,引入更多符合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理念、形式,将地域文化的特色表现出来。

总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地域特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地域特征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了地域特征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以期有效地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经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钱丽竹.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2]何礼.论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艺术科技,2014(01).

篇(8)

通过对地域茶文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文化体系既是地域文化的相应理念,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实质性融入,当然地域茶文化不仅体现的是地域特色和相关元素,同时也是从地理自然环境出发的具体文化理念。当然,对于一个地区,其文化形成来说,良好完善的文化内涵,都离不开对本地区文化氛围和风格内涵的实质性融入。

1当前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现代建筑建设不断成熟的今天,如今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也实现了成熟、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具体的室内设计理念,还是相关设计元素,当前在开展过程中,其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当前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日益成熟,加上人们对这一活动的具体认知要求不断提升,如今在开展室内设计活动时,其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结合当前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目前很多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材料缺乏绿色性和生态性,因此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材料选择都需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创新与完善,从而使其满足人们的具体需要。但是客观的说,当前在进行室内设计活动时,由于当前整个合成材料技术不断创新,因此,很多设计活动在使用材料时,其只注重材料的应用,未能对整个材料的健康性与安全性做过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想要应用某一材料,其关键和重点就是对这一材料的具体成分进行分析,在确保其安全应用性的基础上,从而才能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其次,从目前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具体开展状况看,多数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时,缺乏必要创新和系统化完善,很多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时,都是互相抄袭,因此并不能将时代需要与设计创新相融合。对于当前整个时展来说,随着整个设计活动发展不断成熟,如今人们对设计活动的水平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人们期待在室内设计活动中,需要融入新元素,丰富新理念。但是当前多数室内设计活动都存在创新性不足这一问题。所谓创新,实际上是通过融入新理念对当前开展的室内设计活动进行系统化改造,无论是具体的设计理念,还是整个设计定位,都需要结合人们的客观需要予以适当改造。当然,整个创新活动,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其同时也是从设计内涵、设计定位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整体创新完善。最后,从当前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中,可以看到多数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缺乏综合融入理念。首先缺乏的是将消费者的具体消费理念融入其中,事实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决定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内涵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对消费者的客观需要进行诠释和融入,那么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很难实现理想效果,当前多数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都是有设计者出于自身设计要求开展的,可以说并未能系统化融入其具体需要。其二,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需要将各项时代要素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尤其是随着当前科技化和信息化应用日益成熟,如今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如果不能将时代元素融入其中,那么必然影响其最终设计效果。其三,在当前开展室内设计活动时,其未能将传统设计理念与时代化要求相结合。

2地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我国有着成熟的茶文化内涵,而整个茶文化体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形成环境,造就了多个类型的地域茶文化内容,这些茶文化不仅具有相应价值体系,同时也有着相应地域特色,因此可以说,多个地域茶文化就构成了整个茶文化体系。通过对地域茶文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地域茶文化实际上就是地域文化与饮茶文化的系统化融入。当然,在整个地域茶文化体系中,我们还能看到关于该地区民风、民情的相关信息,因此,想要系统化传承地域茶文化理念,就需要对整个地域茶文化的相关内涵和理解形成有效认知。客观的说,地域茶文化的基础是茶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多数地域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其大多形成与民族聚集地区,因此也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果能够有效应用地域茶文化的相关理念内容,其能够为人们认知民族地区的具体发展状况提供有效帮助。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茶文化无疑是其中极具研究和传承价值的文化理念,通过对茶文化的具体要素和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传统茶文化实际上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能够从中看到其实质上就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系统化融入,尤其是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形成了一系列引导和彰显人们精神理念的价值元素,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化分析,其能够在丰富人们情感内涵的同时,实现其价值理念的实质性发展与创新。

3当前人们对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也实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客观的说,当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由于人们更加关注设计量,忽视了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入,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应付和抄袭现象,所以很多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具体使用要求。不仅如此,当前多数设计活动在开展时,由于缺乏成熟的理念内涵融入,因此,整个设计活动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和不足。因此,想要提升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水平,其需要通过有效创新和丰富完善,从而实现理想的室内设计效果。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不断成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在开展室内设计活动时,其能够将设计理念创新与传统茶文化内涵融入相结合。当然将地域茶文化融入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中,其不仅能够有效创新室内设计活动的方法,同时也能够丰富其设计内涵和底蕴要素。随着当前人们对整个设计活动的期待值不断提升,如今创新已经发展成为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首要要素。系统化的创新,不仅是一种发展,同时也是创造和突破,尤其是对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而言,想要实现传统文化发展的最佳效果和价值,必须从创新发展入手,通过有效突破,从而为整个室内设计实现最佳效果服务。不仅如此,当前这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还要将各项设计元素、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事实上,任何一项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关键都是是否满足消费者自身的设计理念和相关需要。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要求不断提升,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就必须通过将各项设计元素系统化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客观的说,室内设计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元素,因此在开展这一活动时,不仅要注重设计理念的创新完善,同时也要充分注重选择合理健康的元素融入其中。只有确保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健康开展,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4地域茶文化在整个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地域茶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地域茶文化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元素,同时其中也形成了体系化的价值内涵,因此,可以说,完善认知地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和元素,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提升当前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地域茶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所以想要将这一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就必须将地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相结合,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无论是对传统设计文化的有效融入,还是将现代设计理念有效结合,当前整个室内设计实际上都未能做好这一点。因此,结合室内设计不断发展这一趋势,创新设计理念,融入多样要素就极为必要。想要实现理想的地域茶文化传承,就需要创新这一文化理念和内涵,通过对其内容进行深入解析,从而实现地域茶文化的理想传承效果。也就是说在将地域茶文化系统化应用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时,必须尽可能最全面的保留原地域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元素,通过贴近真实,保留传统元素,从而实现地域茶文化与室内设计活动的有效融入。客观的说,想要实现室内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其离不开对消费者具体需求和相关需要的有效融入。不仅如此,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消费者的基础需求在于生态绿色需求,因此系统化的理念融入,直接关系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如果脱离了这一客观实际,那么其就很难实现传统茶文化体系的理想应用效果。

5结语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还是相应茶文化元素,都需要结合时代要求,通过有效融入和系统化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系统化的看,当前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如果其不能有效创新,尤其是不能将消费者自身的需要与其相融合,那么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当然将传统茶文化与室内设计活动相结合,其必然实现室内设计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6-119

[2]王鹏尧.地域建筑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思考———以重庆地区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9):121-124

[3]林崇华.浅析粤西海洋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13):219-223

篇(9)

自第1个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诞生,到如今各地以标志设计作为宣传的一种方式,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景区的入口,可以直观地感受当地文化气息。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以地域的文化作为源头,将其独有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作为发展旅游的基础。在景区入口的设计过程中,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成为设计者的灵感源泉。所以,在景区入口的设计上,地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至关重要。

1 地域文化的诠释

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自身创造出,并通过不断发展,最后得出的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城市中的文化资源不可再生,是一个城市的记忆,而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文化特色与景观相结合,将地域元素进行演变,使其不失去原有韵味,还更有特色。

2 地域文化与当地的关系

2.1 地域文化助推当地旅游发展

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文化景观反映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又离不开文化。西安的回民街,既是黄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的融合体现,更是经济发展的特色区域,吸引了许多国外游客,其独特的建筑、风俗饮食都成了城市的一种象征。 地域文化的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从而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2.2 地域文化反映当地的文化内涵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独有特色,体现该区域特有的文化内涵。地理特点、气候特征、风土民俗、精神文明等构成当地的地域文化,创造出特定的空间。例如延安――“革命老区”、洪洞――“大槐树”等,这些反映特定区域的历史人文特色或民俗民风特色,都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也是直接反映文化内涵的有力证据。

3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形式

3.1 挖掘、提炼文化元素

景观艺术设计要通过研究地域文化来获得创作灵感,只有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分析当地的地貌、人文,设计出具有苏州古城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文化的博物馆。

在景观要素中,最常见的就是将当地特色转换成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形式,能够感知景观,体现当地文化内涵,适应时代需求。在这种理念下,常用的是以图案、符号、地方材料等形式。这就需要元素的提炼,将地域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使其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创造赋有地域文化的景观。

3.2 抽象的表达

景物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具有时间属性的系统,是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更是一种符号,能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性的文化符号,不仅能够丰富景观层次,更融入了文化内涵的背景,在整体上把握文化性与地域性。

4 实例分析―大唐芙蓉园西门入口

4.1 地域概况

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是一座仿照唐朝的皇家禁苑建造的主题公园,是中国第1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

以唐文化为内涵,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服务为主的大型主题公园。将历史风貌、现状地形和现代旅游3者有机结合。以主入口为起点,围绕地域文化与生态水景相结合,把文化与景观融入设计当中,使其成为寓教为乐的主题公园。

4.2 挖掘、提炼地域文化元素

帝王、宗教文化。大唐芙蓉园是隋代皇家园林的所在,是帝王文化的体现者。西门入口,规模之大,两侧配以皇室标志为标志的龙的图案并与周边的建筑结合形成大气磅礴之势,并且巧借地形的优势,营造出更具表现力的山水之景。

唐代时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融发展,也是儒、佛、道等文化的繁荣时期,因大唐芙蓉园紧邻大雁塔南、北广场,定位为唐文化以此凸显唐代历史文化的磅礴气势和宗教文化的融会贯通。

4.3 地域文化在入口景观中的表现

篇(10)

关键词:

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梅山文化;再生

当今全球的高速信息化给具有个性化本质特征的设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大量趋同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创造出既能被广泛接纳、认可,又与同类设计拉开文化距离?挖掘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符号并合理的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已被业界视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未来设计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这里以湖南省安化县“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的标志设计为例,结合符号学观点,探讨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

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及其再生

1.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

符号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指代某一对象或意义的标志物,它包括可以通过人类感觉来传达民族、地域文化显性及隐性特点的所有对象的总称。地域文化符号专指特定地域中所能代表特定意义的现象、语言、图案、动作等,它具有表达、传播意义以及被感知的特性。它们传达了地区各民族人民对天、地、神鬼的敬畏和虔诚,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审美意趣[2]。能够被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使用、借鉴的地域传统文化符号首先必须是可以被人类视觉感知、描摹表现的造型或形式,在相同文化背景中,各种民族服饰、民间艺术中的经典图案、纹样;代表性的建筑装饰纹样;地区宗教符号、图腾以及特有的民俗用品等具有地区各种文化意向的造型都属于地域传统文化符号[3]。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携带着时代特征、地区气候和物产、社会生产方式、民族观念等广泛的文化内涵。它具有符义、符构、符用3个方面的内容,即能被感知、表现的外在形象;外在的符号形态与内在的意义内涵之间已经建立的对应关系;符号形态的使用规律和法则[4]。

1.2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生

符号的“再生”,就是将某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符号形态与其符号意义之间已经断裂的关系重建;或者是将符号与其文化内涵之间已经被淡忘的联系进行强调,恢复符号与意义的指代和传播。由于符号对应的时代、地域条件、人文基础、传播手段等条件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才能再生。用设计方法对这一调整进行具有目的性的干预和引导,使地域传统文化符号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特征以及传播媒介,就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

1.2.1符号意义的筛选及其结构重组

传统文化的存在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得以再生的前提和基础,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中包含很多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相抵触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前,必须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鉴别、筛选;梳理探讨其符号形态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符号形与意的具体联系。以此为基础,对符号的外形与内涵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对符号原有意义的弱化、强化以及增加新的文化内涵等。具体将其符号形态用作设计元素时,还必须考虑设计服务对象的需求。符号寓意的改变必然导致符号外形与其寓意之间指代关系的重构。社会对于符义、符构的接纳认可程度也是改变符号特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2.2符号形态的变化

符号内涵的改变是其外形改变的根本原因;文化主体审美观念的变更也对其外形改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地域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在熟识度、大众接纳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其形态或多或少存有一些与现代设计、美学观念相左之处。为了便于复制、转印以及在各种媒体传播中保持稳定的特征,现代设计客观上要求运用的符号的形态简洁、色彩鲜明[5]。那些源自于民间艺术中的纹样的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其形态细节繁多,将其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就必须省略多数细节。当然,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形态的调整也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如果与原有形态不相似、达不到引起联想的效果,就失去了引用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能被绝大多数现代人理解认可,这是对其再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其再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地域传统文化符号也不能对其造型、内涵“为所欲为”,做毫无底线的乱改[6]。借用我国传统绘画的“形神”观来表述就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再生,包括“取形、延意、传神”几个步骤,是对其“意义提取”、“造型调整”和“形意关系重构”的过程。“意”与“神”的表达以“形”的塑造为基础,取地域传统符号的“形”是对文脉的延续和再创造,是变革中的重构;延地域传统符号之“意”,是指在原有符号寓意的基础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以及其造型的发展,赋予其新寓意;传符号之“神”,是指通过设计师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寓意延伸,从而传递出设计所创造的精神[7]。

2“梅山文化”传统符号的典型代表

湖南东北部的安化、新化县等地在宋代以前被称为“五溪”、之后被称为“梅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研究证明:受到地形限制,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土著居民,即“梅山峒蛮”与外界的交流极少,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从传说的蚩尤与黄帝战败南逃建立“三苗之国”后隐匿于“五溪”,到秦蜀守张若“攻楚取巫”以及汉朝伏波将军马援攻“五溪”;从建安晚期“五溪蛮”反孙权、黄盖追斩“乱魁”,到唐开元五年五溪首领覃行章领民造反遭杨思勗斩首三千;从五代江西彭氏占领“五溪”,到后晋天福四年的楚王战乱等[8]。诸多记载证明:长期以来,梅山土著一直生活在压迫与反压迫、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之中。恶劣的环境、长期的生存抗争塑造了梅山人彪悍、极富韧性的群体个性,孕育了神秘的梅山文化。“梅山教”是梅山土著创立的原始宗教,至今仍被当地人信奉,具有鲜明的地域传统文化特征。相传教中地位和法力最高强的神仙是一位得到太上老君法术,能飞檐走壁、行动敏捷的猎神,这就是张五郎。他是一位狩猎能手和能工巧匠,长着一双反脚、能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必须听他的号令。“张五郎”的猎人身份象征了古代梅山人主要的生产劳动方式;灵活机智则是他们在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与其说“张五郎”是一位神仙,不如说他实际上是梅山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他携带着与生俱来的不畏强权、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是梅山人和梅山精神的象征。作为梅山古老的宗教图腾符号,张五郎当然也携带着一些迷信色彩,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必须强调其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剔除他包含的迷信和神秘主义色彩。

3“梅山文化”传统符号再生的实例

湖南省安化县境内的“中国梅山文化园”以主题公园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梅山独特的地域建筑、环境风貌和民俗风情,旨在对古老梅山文化拯救再现、传承保护。“顽强进取”和“勇于创新”是中国梅山文化园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志不仅要突出企业文化,而且也要彰显其梅山特色,还需要表现出湖湘文化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因此设计团队将其标志的原型,确定为在梅山地区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和代表性的梅山教主,即张五郎。

3.1提取符号内涵

要把“张五郎”这一梅山神话人物和宗教图腾符号设计成标志,首先必须把它原有的文化内涵与企业需要塑造的企业文化精神进行比对分析、筛选整合,明确设计的目标和方向。“张五郎”神性较弱,人性突出,其倒立的姿态既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梅山人顽强不屈、勤劳机智的象征,这与梅山文化园的企业精神较为吻合,因此其倒立的姿态被保持下来。基于梅山文化原始粗犷、梅山人忠义尚武等梅山文化特征,标志的风格被定位为粗犷有力。

3.2符号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简洁化

平面设计需要简洁抽象,标志大多采用纯理性的点线面来组成简洁的图形,且具有理性的秩序感,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感,也便于传播[9]。而梅山神像大部分为木制圆雕造像,对其利用首先要将三维的雕塑形体转变成为二维的图形符号。其次,雕塑人物的五官神态、衣着服饰详细,需要予以简化,因此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洁是“张五郎”从雕塑走向标志的必经之路。“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的标志借鉴了传统书法、印章的表现手法,把倒立人形放置在一个红色圆形内,达到类似印章的视觉效果。人物的头部简化成为点,身体四肢则简化成为线,以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为参照,调整点和线的位置、大小、长短、曲直、粗细,力求达到“点”、“线”、“面”三元素的和谐统一。之后运用对称的方法将图形进一步几何化,并与“鼎”字的字形相类比,简化图形的同时也丰富了标志的内涵和寓意。通过比较发现:此时得到的标志稍显呆板,因此将表示手臂的一组线条借用到书法“飞白”的笔触效果,在抽象、机械的图案中引入自然、变化之美。最后把得到的标志图案与神祗原型进行反复比较,在充分审视标志与张五郎原型的相似度基础上做出一定修改,最终获得了各方都比较认可的标志图形。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标志以倒立行走的梅山神张五郎为原型,借助毛笔韵味书写并作图案化处理,简洁鲜明。整体上看,标志尤如一座稳重的鼎,体现了企业的事业基础坚实稳定;标志对称的造型体现出中国梅山文化园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图形中的人,寓意中国梅山文化园以人文本:人是中国梅山文化园的事业核心资源和服务的主体。外圈的圆形象征着饱满、亲和、融通,体现出中国梅山文化园“和谐”的文化理念。自下而上的开口,隐含无限扩展的张力,寓意中国梅山文化园的宏伟蓝图无限美好。而标志采用的红色则象征着乐观、热情、积极、忠诚,暗示公司员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

4结语

经过对文化“一元论”与“多元论”、“同一性”与“多样性”的漫长讨论,国际社会已清晰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向未来世界迈进过程中的坚实印记,它不仅记录着人类过去的辉煌,而且构建了人类文明向上攀升的阶梯。”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10]。对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既丰富了现代设计语汇,大大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辨识度,又扩大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是传统文化活态化再生的重要途径。

作者:汪溟 陈飞虎 单位: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伟,胡宇坤.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6):73.

[2]李定芳.隆回北部宗教相衣的艺术[J].装饰,2015(9):112.

[3]李彦,贺景卫.永州瑶族服饰年龄符号的意指层次解析[J].装饰,2014(11):94.

[4]迪利•约翰.符号学基础[M].张祖建,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黄玮雯.论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8):82—85.

[6]张杰.论标志设计中具象与抽象图形的对比与融合[J].装饰,2014(3):125—126.

[7]罗小涛.基于城市形象标识系统设计的文脉符号探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4(4):46.

篇(11)

地域文化特色由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地域文化。文化领域曾有一个公认的原则,即越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越具有文化性。基于此,人们通过县级台文化栏目这个窗口就能看到这个地方的文化。因此,开办文化栏目,首先要解决反映什么样的文化和文化创新的问题。

要正确理解地域文化的精神品质。一个地域的文化就是产生于本土的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它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如果认识不到这些特征,就无法把握文化栏目的灵魂,一切的形式和表现手段都会苍白、空虚。瓦房店广播电视台在开办《地方文化》栏目之前,进行了充分地思考和调研,最终确立了“展示地方文化,剖析深刻内涵,提升文化修养,促进文化发展”这一定位。瓦房店文化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痕迹。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有了建制的记载。固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形成了瓦房店的传统文化。这是瓦房店文化的源头,认识瓦房店,了解瓦房店,就要从这个源头开始。而这种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构成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形成、发展和占有市场的基石,也构成了《地方文化》栏目的内涵。了解了文化的这些品质,编辑记者在从事文化栏目节目制作时,心中就有了底,也有了创作源泉。

要发掘好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地域文化的内涵有哪些?按照文化的定义来看,地域文化的内涵很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一提起地域文化就是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不可否认,这些历史文化,在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它不是地域文化的全部。由于与时代同步的各类新潮文化的进入,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开办文化类节目,要以全新的视点加入较新的信息来表现本土文化的精华,以聚焦的视点来表现地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地方文化》栏目,就是紧紧围绕地方文化的内涵,开展了“文化瓦房店”媒体展播活动,对瓦房店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工业文化和文学艺术等进行全方位、有深度、多角度的展播,以此来追溯与展示城市文化,挖掘和提炼城市发展中感染人、鼓舞人、滋养人、塑造人的精神力量,以此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要正确分析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受众的需要是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摸清了受众的心理,才能做出好的节目。做节目如做菜肴,众口难调也得调。针对一般受众,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把再现和普及放在第一位,在再现和普及中让观众知道这是什么;针对特定受众,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把扬弃式传承作为自己永恒的使命。对已经多次宣传过的,要新瓶装老酒,在形式上做出新意;对从未宣传过或宣传较少的,要从基础入手全力推介,全新展现。因此,文化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既要从媒体自身特点出发,也要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在双重角度下实行对接。选题要贴近老百姓,突出趣味性,强调接近性,不能高高在上,一味地谈所谓的高雅文化;节目要在“地方所有、受众所需、发展所及、节目所能”的规则下运作,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观”。

理性思考栏目定位,树立科学的“节目观”

广播电视文化栏目难办,难以获得理想的收视率,这已经成为一种业内共识。节目太高雅了,一般的老百姓看不懂;节目太通俗了,会失去了它本身所在的内涵。要达到寓教于乐,就应该理性思考节目定位,确定科学的“节目观”。通过多年来的文化栏目的运行,瓦房店台从中确实品尝到了孤独并快乐的滋味。在做体现农民文化生活的这类节目中,既要反映当地的风土民情,也要考虑避免暴露一些劣习,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评价标准。受众乐于接受轻松愉快的节目,但娱乐性并不等于文化的缺失,更不是低俗,而应蕴含着一定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做文化类节目一定要考虑到多元文化,其中既要有历史文化的表现,要有现代时尚文化;既要有高雅文化,也要有大众文化。节目内容要“满汉全席”和“风味小炒”兼而有之,将雅文化做俗,俗文化做雅,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新观念、新看点。《地方文化》栏目较好地坚持了古今结合、雅俗共赏、多元并存的节目理念。首先,节目策划上强调本土性。栏目组以“为脚下的这片土地服务,为最普通的大众服务,让本土文化微弱的声音变得更响亮”为己任,找准了节目的卖点和观众的看点。其次,主持人形象和风格设计富于亲和力,主持的语态和现场把握应随节目内容丰富而多变,自然随意。最后,形式大众化。没有说教,没有解说词加画面的呆板形态,而是充分调动电视所有的艺术手段,从身边的人说起,从身边的事件说起,用平民的视角、通俗的手法和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再现文化的恒久魅力。实践证明,立足本土,放眼全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亦雅亦俗,坚持特色,平易近人,应该是县(市)级广播电视台文化栏目的风格。

科学评价栏目质量,树立正确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