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常见化学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展示图片】化学反应的应用:木炭燃烧,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水的电解。
【问题1】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问题2】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常温下水不能分解,水为什么要通电或者加热到1200℃才会分解?
【动画演示】水分解时分子中化学键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的特征:提供能量,实现物质间的转化;通过水的分解需要大量能量的实验事实及水分解时化学键的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宏观物质变化,化学反应的微粒变化转向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思考问题,从而为整节课教学打好基础。
环节二:理论探究,形成概念
【素材】HCl,NaCl性质对比
【问题3】为什么HCl,NaCl具有不同的性质?
……
【设计意图】
围绕NaCl,HCl性质差异,从物质性质,物质构成微粒的特点到物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提出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领学生从宏观性质顺利过渡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先从原子结构及原子达到稳定结构分析NaCl,HCl,H■的形成过程,将宏观,微观与符号三重表征化学键。从原子结构角度进一步认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成键粒子及粒子间的作用不同,认识化学键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分。再通过动画模拟及问题引导,变抽象为具体,最后对比分析HCl,H■形成的微粒种类,归纳出共价键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之分,帮助学生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化学键形成的理解。
环节三:融会贯通,知识应用,理性提升
【学生活动】从化学键角度认识NaCl、HCl这两种物质,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问题4】请指出CaCl■,NaOH,H■O,HF物质的构成微粒和化学键的类型,如何判断物质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问题5】在离子化合物中有共价键吗?在共价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离子键?
【问题6】运用实验如何区别离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学生活动】请说出分析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的基本思路。
【设计意图】
从化学键的角度重新认识NaCl、HCl两种物质,引领学生从微粒结构特征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键,整理出分析化学键的思路:成键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分析其得失电子的趋势判断原子达到稳定结构所需的电子数化学键的类型;形成对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间内在联系的认识……知识应用强化学生形成微观分析化学键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升物质的宏观性质源于其组成与结构的认识。
环节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问题7】冰变成水,0℃,熔化热:6KJ/mol;水变成水蒸气,100℃,气化热:44KJ/mol;水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1200℃,分解热:918KJ/mol,这说明了什么?请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学生活动】请根据卤化氢键能的数据,从化学键角度解释卤化氢分子的稳定性依次降低的原因。H-X的键能分别是:HF576KJ/mol,HCl431KJ/mol,HBr366KJ/mol,HI298KJ/mol。
【学生活动】利用树状分类图,从化学键角度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
运用典型事例对比,促进学生认识到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的不同,化学键与物质的稳定性有紧密的联系;同一元素与不同元素形成的共价键的性质有区别,稳定性也不同。在分析以上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物质可以利用化学键的知识解释或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
教学反思: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3.倾倒液体时,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用量具(量筒和滴定管等)量取液体时,视线往往在上方,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或插入水中太深,气体无法逸出。
6.使用滴管时,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7.在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或者相反,造成试剂污染。
8.药品用量太多,如硝酸与铜反应,铜量太多,生成大量的毒气,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没有用蒸馏水洗干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没有用纸将药匙擦干净,就去取另一种药品,造成严重污染。
10.试验氨的溶解性时,用湿的试管收集;检验试管或集气瓶是否充满氨气时,红色石蕊试纸没有用水润湿。
11.做中和滴定实验时,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使待测溶液的实际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使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多,造成误差。
1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用棉花堵住试管口,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9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45
2010年5月笔者和吴江横扇中学徐萍老师、吴中区胥口中学黄月文老师有幸代表苏州市参加了江苏省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最终我们获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笔者以大赛个人第二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展演赛的第三名。赛前为了准备此次大赛,我们在苏州市装备中心和教科院联合组织下对初中每一个化学实验都做了充分的训练或优化,现挑选几个初中常见实验优化方案和大家分享。
一、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混合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中,为了让学生观察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设计了将装有氯化氢气体和氨气的两瓶气体混合,产生白烟现象的实验,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但是课前却需要老师去花较长的时间去分别制取这两种气体,一般初中化学实验室没有条件将这两种气体长时间保存,所以只能现制现用,如果教师连着两节课上两个班的话则几乎没有时间再去重新准备实验。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集气瓶、玻璃片、胶头滴管、浓氨水、浓盐酸
(2)实验操作及现象
用胶头滴管分别在两个集气瓶底部各滴入2滴浓盐酸和浓氨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滴有浓盐酸的集气瓶倒置后叠放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抽去玻璃片,可以观察到瓶内同样会有大量白烟产生。
(3)实验原理
由于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会使瓶内产生较多的氯化氢气体或氨气,另外由于瓶底仅滴入了2滴液体,不会流淌洒出而影响实验效果。
(4)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当堂演示、当堂准备,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前准备时间。
②微型化实验,可以节省制取两种气体所需的药品。
二、微粒间有间隔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中,为了证明微粒之间有空隙,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取一根约30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发现,由于细玻璃管管径较小使用胶头滴管添加液体所需时间较长;另外液体添加满玻璃管之后将玻璃管颠倒数次,由于管径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均匀。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50mL容量瓶、烧杯、橡皮筋、玻璃棒、无水酒精、滴有红墨水的水。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先向容量瓶中注入约25mL的水,再用玻璃棒引流向容量瓶中注入无水酒精至瓶颈接近瓶口部位,将橡皮筋固定在液面处。盖上瓶塞,用手抵住瓶塞上下颠倒容量瓶2~3次,静置观察,可观察到此时液面明显低于原液面。
(3)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操作方便、节省时间,液体容易添加和混合均匀。
②现象明显。容量瓶下部容量大,混合后体积变化大,在瓶颈部位液面下降更为明显。
三、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中,关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仅记录着“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1L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但并未设计相关实验。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则设计了右图的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即使经过振荡由于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速度较慢,溶解的量较少,因此实验效果并不明显,个别教师在做该实验时,甚至故意用力握紧瓶身来达到瓶子变瘪的效果。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平底烧瓶、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弹簧夹、烧杯、滴加红墨水的水。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向集满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烧瓶中注少量水,立即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上并旋紧,充分振荡后,将玻璃导管伸入盛红墨水的烧杯中,打开弹簧夹,可看到导管中红墨水迅速上升。证明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了。
(3)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现象明显、操作简单。
②如果将红墨水盛在量筒中还可计算出被溶解的气体的大致体积。
四、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传统的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当堂演示实验所需实验装置和仪器较多,需要有氢气发生装置、验纯所需仪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实验过程也较繁烦,既要检查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又要验纯氢气,因此这个实验操作所需时间也较长。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预先用排水法收集的一集气瓶氢气、酒精灯、一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将铜丝螺旋状的一端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充分加热至变黑(如放在内焰或焰心部位氧化铜又会被酒精蒸气还原成红色的铜),趁热伸入倒置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黑色的铜丝迅速变红,将铜丝移出集气瓶又变成黑色,再次伸入集气瓶则可再次观察到铜丝又变成红色。
(3)优化后实验优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作为职业教育类学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深化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作为适合时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信息化教学内涵及提出背景
1.1信息化教学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引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理论,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平台来整合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通过该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交流与合作。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承担的角色应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取得知识源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下,互相交流与合作,在协作与探索中,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进一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信息化教学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通过协作性学习,对新知识进行有效建构,教师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2信息化教学提出背景
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3月13日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该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三基本两显著”,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此外,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进行了专门性阐述,提出了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师作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对实现教育信息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刻不容缓。
2信息化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传统营销课程教学的弊端
传统营销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倾听为辅,适当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教学缺乏趣味性,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举措的推进,案例教学法作为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教学法,在我国各职业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日益凸显。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引导,促使学生结合案例所设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对应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互动交流学习过程中拓展和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促使教师加强对知识内容的思考,以完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在早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捕捉有效市场信息的机会瞬息万变,案例教学法中涉及的经典企业,有的则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亦然落伍,单纯的案例教学法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其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2.2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了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驱动力。根据各职业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市场洞察能力,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数据的正确处理和有效传输;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能正确地处理信息资料,并撰写有效的市场调研报告;有较强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能沟通和维持好与重要客户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必须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做好企业的宣传工作和搞好企业市场策划活动等等。为适应岗位需求,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各职业院校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越来越被各职业院校所重视。
2.3信息化时代促使教学改革创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并能有效提高课堂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信息化教学作为信息化时展的内在要求。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不断改革创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更多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应该在课堂之外。教师需要收集整理相关知识,传输于相应的信息技术平台,学生通过该平台事先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中的疑点及时反馈,或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答疑解惑。教师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教本,还包括多媒体课件,视听资料等等,从而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信息化时代促使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必须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营销人才。
3信息化教学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3.1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各方面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需与时俱进,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刻不容缓。现代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品德与技能双方面,即实现“德技双馨”,具体体现为培养高品德、精业务、会创新的市场营销专门性人才。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需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实施好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营销理论知识更好地传输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反思学习过程,反馈学习效果。
3.2构建信息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资源
实施信息化教学,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至关重要,信息化教学平台是连接师生间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的纽带,教师将有关的教学资源上传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必须确保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为信息资源日新月异,信息化教学要想更好地融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环节中去,就得不断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者,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实施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信息化时代,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信息技术原理,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适应时展的要求,做到“博专结合,博中求专”,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作为经验丰富的营销专业教师,在贯彻实施信息化教学中,更应担当重任,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完善考核机制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传统模式下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中,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生在教师设疑下的互动交流也往往存在被动性,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与学生间的互动要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平台进行交流、反馈,促使学生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也要不断完善,学生营销课程成绩的评定不仅仅包括卷面成绩,而且还要覆含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中的参与程度,资料搜集的完整性和相关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等,实施信息化教学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信息化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凤英.浅谈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J].教育教学坛,2011,(3).
选择学生熟悉的氯为例,把离子键的形成和共价键的形成放在一起学习。在过去的教学中,通常是第一课时安排学习离子键,第二课时再安排学习共价键。现在这样安排,就为学生提供了把离子键学习成果及时地迁移到共价键学习中,寻找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异同点,当堂为学生提供这一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得教学逻辑更加鲜明,也使宝贵的教学时间有所缩短。
在一节课内完成离子键、共价键和化学键概念的学习,时间是很紧的。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注意时间的掌控,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注意了语言的简洁、精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呈现各种各样物质的图片
[教师讲述]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从人们发现的化合物来说,截止到2005年,已经达到8220万种(在多种多样物质或者美国《化学文摘》封面图片的背景上叠加“截止到2005年, 美国《化学文摘》杂志(CAS)登录的化合物达到8220万种!” 字样)。
[教师发问]这些化合物的性质各式各样:有的熔点很高,有的熔点很低;有的很硬,有的很软;有的很稳定、很难分解,有的不太稳定、化学性质很活泼......让我们以大家熟悉的氯元素为例来看吧,氯可以形成哪些物质?(学生回答,教师在副板书位置写分子式,突出NaCl和HCl)
[教师引导]氯化钠、氯化氢是我们很熟悉的两种化合物,它们的性质差别很大。例如,氯化钠的沸点为1413 ℃,熔点也达到801 ℃,氯化氢的沸点为-84.9 ℃,在常温下是气态;氯化钠是一种中性的盐,而氯化氢是一种酸性气体,它的水溶液(盐酸)是一种强酸,等等。除了跟其他元素的原子结合以外,氯原子能不能跟氯原子结合?对,氯原子还可以跟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呢(在副板书中突出地写出Cl2)。
[投影]呈现元素周期表背景
[教师引导]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可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加上人造的元素总共只有110多种。种类相对很少的元素原子是怎样构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呢?宏观看现象,微观找原因,这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我们已经在宏观上发现物质多种多样,现在就应用这个方法从微观方面来找找原因。
(二)探究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可能途径
[教师提问]还是以氯元素为例,氯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或投影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或示意简图)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离8电子稳定结构还缺一个电子,请同学们思考、讨论: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可能采用哪些方式?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第一种可能方式:氯原子从其他原子(例如钠原子)那儿夺得一个电子,同时使钠原子也达到稳定结构。氯原子倾向于得电子,钠原子倾向于失电子,它们通过得、失电子结合在一起是很容易理解的。
[教师引导]还可能有什么方式?......原子之间只能通过得、失电子结合在一起吗?
[教师讲述]表1中是氯原子的电离能数据(投影)
显然,氯原子是很难失去7个外层电子的。在Cl2分子中,两个氯原子为什么能结合在一起?怎样解释这个事实?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启发]当氯原子遇到另外一个氯原子时,即遇到得电子能力相同的原子时,不会发生电子得、失而形成阴、阳离子,但可以彼此吸引对方一个最外层电子,这一对电子同时绕着两个氯原子核运动,使两个氯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
[动画投影]由 变成 ,
突出说明中间的一对电子同时围绕两个氯原子核运动(或用手指在两个氯原子的最外层作“OO”形划动)。
[教师引导]这一对电子是共用的,称为共用电子对。如果两个原子的得电子能力有些差别,但又不至于发生电子得失,共用电子对在这两个原子的外层运动的时机相同吗?……对,不会相同。这时共用电子对会偏向一方、偏离另一方。总之,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除了可能发生电子得失外,还可能有第二种方式,即通过共用电子结合在一起。现在我们把刚才的讨论一起小结一下,好吗?
(三)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概念
[板书]一、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可能途径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概括]在第一种情况里,由于发生电子得失生成了阴离子和阳离子,两种粒子所带的电荷相反,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作用?(相互吸引而靠近)它们能不能无限靠近,最后重叠在一起?……不能,随着靠近,原子核之间以及核外电子层之间的斥力都越来越大。它们之间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在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达到平衡。这时,阴离子和阳离子就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物质。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离子键,因为它是在不同离子之间形成的。
[板书]形成离子键
在第二种情况里,由于发生电子共用,相互结合的原子分别拿出电子共用,两个原子被公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稳定的物质。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共价键。
[板书]形成共价键
下面就我们以熟悉的氯化钠和氯化氢为例,具体地讨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微观过程。
[板书]二、形成离子键的过程(利用已有板书改成)
[教师板画(副板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简图,对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电子的转移情况作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并板画]从微观角度看,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而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原子把最外层的电子给了氯原子,自身就形成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氯原子通过得到一个电子,也形成了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钠离子与氯离子所带的电荷相反,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而靠近,随着靠近,它们之间的斥力越来越大,在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钠离子和氯离子就通过形成离子键而相互作用,最终生成稳定的物质氯化钠。
[教师引导]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太麻烦了!我们把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关系不大的部分去掉,只画出最外层的电子,其余部分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这就简单多了(边说边擦、改原先的副板书,形成)。
现在,这已不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而是我们在第一章中学过的电子式。电子式这种化学符号语言能更简练地表述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小结,投影]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尝试用电子式表示氟化钾的形成过程
[练习讲评]
[教师引导]我们再来讨论第二种情况:如果氯原子不能从某些原子那儿直接得到电子,可以通过形成共价键结合在一起。
[板书]三、形成共价键的过程(利用已有板书改成)
[提出问题]氢原子和氯原子结合形成氯化氢的微观过程是怎样的?怎样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分子?怎样用电子式表示氢原子和氯原子结合形成氯化氢分子的微观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板演]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在氢原子和氯原子之间不能发生电子得失。从微观角度看,氢原子和氯原子化合时,它们各拿出一个外层电子共用,形成一个公用电子对,从而结合在一起。这种相互作用属于共价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师生共同小结,投影]
(四)比较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化学键概念
[教师引导]离子键和共价键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都是相邻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引导]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时,相邻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特点?......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它们形成时的宏观现象吧。
[教师引导]我们曾经观察过氯气和氢气反应的实验,现在在重温一下它们反应的情景(播放录像,教师做必要的讲解、说明或提示)。下面我们再观察氯气和钠的反应(演示实验,教师做必要的讲解、说明或提示)从宏观看,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剧烈的......化学反应)这意味着在上述两种情况里,相邻原子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是强烈的。在化学中,把这种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叫做化学键。
[补板书课题]第一节化学键
[板书]四、化学键
[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共同经历了化学键概念的学习,理解了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初步学习了宏观与微观结合思考、解决化学问题的方式,学习了用电子式这种化学语言表达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个练习:
1.填写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表。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形成的微观过程: (1)氟化氢; (2)水; (3)氯化钙。(学生讨论、练习)
[教师讲评]
(五)深化、发展对化学键的认识
[教师讲述]根据物理学的研究,物体在释放能量之后会更稳定,获得能量后则容易发生变化。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时,因为相互作用是强烈的,所以反应通常时剧烈的,要放出能量。原子与原子结合时放出的能量越多,形成的分子就越稳定。反过来,如果要破坏化学键,就要......吸收能量。看来,化学键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密切相关。
[教师问]在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氢原子从哪里来(氢分子分解)?氯原子从哪里来(氯分子分解)?......氢气跟氯气反应时,首先要发生原有化学键的破坏,然后才形成新的化学键。所以一开始,我们要先点燃,破坏某些化学键,才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教师问]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或间接结合而成的,原子与原子结合时一定要形成化学键。从化学键的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怎样概括?……
因为特长生的性格比较外向,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虽然学习成绩差,但他们同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被尊重的愿望,加上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增多,学生的抗挫能力差,教师更应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课堂中的一声表扬、课后的一句安慰的话语,足以给学生勇气和力量。在课外活动时间,应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但做学生知识的领路人,更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学生才会因为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学好该学科。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课本中的某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我大胆地舍弃或者降低要求。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的计算、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混合溶液中pH值的计算、有机物燃烧的计算规律、同分异构体的寻找方法等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大胆地舍弃。另外,在实验教学中,大胆地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只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等,其他复杂的装置和复杂的实验则不要求。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适当处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都是可理解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2.大胆尝试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看,学生没有动手动脑,学习效率自然低下。针对这种现象,我积极引入“导学案”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概括和整理知识,然后让学生把知识要点和形成的结论写到导学案中,这样学生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就会印象深刻,而且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搭建平台,构筑学习小组
我把班里60个学生分为12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长都由化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本组成员的作业和学习情况等,对一些学习能力特别弱的学生,教师则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分组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合作交流,使他们从中体验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三、复习阶段,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
特长生由于在高一高二以及高三的上半个学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特长学科的训练上,所以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体系,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比较粗浅。在高三不到四个月的复习时间内,要学生把高中三年的文化知识全部掌握并学会应用,难度相当的大。因此,我们特长班的教师精心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1.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从近五年的高考题中选出一些最能体现考试大纲要求的比较容易的题目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先思考,把会做的题目先完成,不会做的题目互相讨论或留到课堂上和老师一起探讨。
2.课堂上讲评事先留给学生的练习,通过讲评习题的方式顺带复习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和知识,总结规律,交代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学生再根据这一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陌生的知识要点重新复习。
3.在习题讲评中尽量做到一题多问,在原题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新的问题给学生思考,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归纳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因而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交流与参考的浅显之见。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一)化学实验教学大都为演示性实验
初中化学主要是在九年级进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需要教学的内容繁多,具有较大的强度,加上很多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以及实验现象不明显和实验结果不确定,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将本应由学生来完成的实验由教师的演示性实验所替代。而因为教师所进行的演示性实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且具有安全和环保以及实验结果准确的特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然而初中学生往往对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全面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实验教学难以摆脱应试的枷锁
当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大都是为应试而服务,实验教学的模式过于呆板,过程严肃,缺乏灵动性,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学生的质疑表示不赞同,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一味注重按部就班,按照中考大纲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以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就难以得到适当的发挥和发扬。
(三)重实验操作,轻实验现象
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获取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在实践训练中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本应结合当代90后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化学实验教学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为应对中考做好全面准备,因而只强调实验操作要求和步骤,因而大多数的学生精力都耗费在实验操作中,导致实验现象被忽视。
二、关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浅显之见
(一)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为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从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化为趣味性、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予科学的鼓励性的评价。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应尽可能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打开化学的奥秘之门。为方便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可大胆根据实际,将实验的方方面面做到恰到好处的改进,但设计、改进实验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更好地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为“改”而改,也不是标新立异。因而,设计、改进实验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改进应符合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原则,不能只是为了改进而改进。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化学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物质变化的实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在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同时学会用本质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比如在粗盐提纯这一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常因仪器脏、过滤过程中漏斗液面比滤纸边缘高等原因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就应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症结的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是化学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可以多个单个实验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初中化学中,有许多收集气体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实验安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气体收集方法的综合、分析、比较等,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化工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基本授课方法是采用我校“12l”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5分钟,反馈训练10分钟。这类课型的基本模式是:
(1)展示学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依据学案,结合教材,自主完成课时内容学习,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
(2)教师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5分钟)
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疑惑问题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细讲、精讲,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意强化师生互动。
(3)练习巩固(10分钟)
①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
②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检查练习效果。
③下课前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公布答案,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2. 讲评课的教学模式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巧、习惯等方面的缺陷进行矫正的一种教学课型。通过讲评,让学生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巧。这类课型的教学模式是:
(1)试卷评价(2~5分钟)
教师着重从学生答题情况统计、错题归类、各题的得分与失分情况及试题难易等方面进行评价。
(2)展示答案,学生自纠自查(10分钟)
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纠错;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讲解。
(3)教师分析讲解(15分钟)
教师要从以下四方面讲评:
①分析错因。师生互动分析,明确错因,抓住错因,分析答卷的失误。 转贴于
②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不同题型特点,找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③总结方法。通过讲评,分析类型题的基本解题方法,总结出相对合理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
④注重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对重点知识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4)强化性训练(15分钟)
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
3. 复习课的教学摸式
高中化学复习课包括章节复习、单元复习、考前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构建知识体系和训练总结。这类课型的基本模式是:
(1)指导自学(约20分钟)
让学生依据复习提纲进行复习,以问题带复习,学生自主复习是主体。复习提纲内容主要包括: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疑难解析、训练题。
(2)精讲点拨(约10分钟)
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消化、深化教材;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强化训练(约10分钟)
问题是思考的动力,是思考的源泉。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能力,这些会对学习新知识发挥迁移作用。教师在讲新课的时候,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课前预习,就是要学生先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与文本对话,根据自身经验理解文本意义。在预习的过程中,对于有些文本学生能理解,对于有些文本学生不能理解,没有读懂文本,学生就会形成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了解学情后,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讲《方程式的意义》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页,然后问学生:“自学完教材后,你们认为本节课有哪三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然后让学生写在纸条上交给我。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发现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了问题,如方程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学习方程?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方程和等式与天平有什么关系?……我了解了学生对本节课的一些情况,把统计的结果告诉了学生:透过这些问题,我知道了大家都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积极思考,有些问题会在课堂上解决,有些问题还要继续研究。接着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学习方程?方程是什么?它跟等式有什么关系?
二、注重对话交流,关注问题解决
学习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参与了定理的归纳,参与了概念的建立,会对定理和概念深刻理解并掌握。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包括小组活动、自由组合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学生就某一问题能够进行广泛讨论,参与到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雪花秀的见效时间随个人肤质的状况而变化,并没有具体的见效时间。若选择的护肤品合适自身肤质,七天左右即可初见成效,一个生理周期后可见到明显效果。
雪花秀,诞生于1997年的化妆品品牌,隶属韩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之一的韩国爱茉莉株式会社旗下。雪花秀所追求的美丽源自于和谐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求的原料呵护细嫩肌肤。
(来源:文章屋网 )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之本,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作为基本目标,这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化学是来自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的基础自然科学,它与我们身边的生活、生产结合得十分紧密,这为我们在教学中能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自然,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了解、认识自然,培养实践意识和能力。下面将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实践能力所做的探索与读者交流。
一、初中化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讲和记录,这种缺乏互动的方式并没有使学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真正将学生置于主体和核心的位置,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确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坚持差异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
3.发展性原则。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立足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精心选择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操作性和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举行社会活动,提高化学实践兴趣
通过举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参与化学过程,理解化学知识。我在每两周举行课外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学习小组,或开展化学竞赛活动,让学生做出具体的化学实践。特别是做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值、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等,都能增长实际的化学知识,掌握具体的化学现象。新课程标准对这方面提出许多活动建议,老师可以按例实施。例如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选择及如何使用燃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写出周围的生活环境中碳污染的情况,调查你所在城镇或农村的一所工厂的情况,分析其厂址的选择是否合理,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的化学资料作出分析和讲解。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到实验室证实他们的调查和想法。除此之外,按小组设计的方式,各小组完成一套实验装置给大家展示,等等。通过实验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实践的兴趣。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的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方式存在许多弊端,虽然也承认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表现在学生在听课、实验时,教师一包到底,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依葫芦画瓢,试剂选用,操作步骤不得与“要求”不同。僵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要克服以上不足,还实验教学的本质功能,就必须将实验的组织权与仪器的选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得各种能力的机会。在制定试验目标的情况下由学生设计实验装置,选用相关仪器,最后操作求证。当然,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实验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
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体验到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得各种能力的机会,由学生确定实验目标、明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装置,选用相关仪器,最后操作求证。当然,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当好引导者。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产生互动。以往在上课时,虽然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不会有疑问,但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不能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如果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互动,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该模式提高了对实验教师的要求。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就实验结论展开讨论,并最终确定结论的正确性。
四、注重学生化学推理、运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化学教学,如果只是遇到运用知识点结论的题目,则学生能够轻易地解答出来,如果遇到与推理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则学生常常陷入死角,不知道该怎样解答。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试验,认识到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这是实际的化学经验,在解决例题时,更能体会到所述内容的实际操作,将例题与实验完全对等起来,解题就方便多了。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应用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验条件,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想法正确与否。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初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决定了他们的实践意识不强,实践能力不高。因而,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十分重要。化学这门基础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方面有较独特的优势,只要化学教育工作者自身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识,就能找到很多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