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的基础理论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3 16:01: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的基础理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的基础理论

篇(1)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02-02

引言:随着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的正式建立以及着手研究,迄今为止60余年的甲子轮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从最初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研究、梳理以及构建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到现在的多学科性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就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研究来看,其在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中医科学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中医与现代医学相关学科紧密联系,促进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新内涵的建设,从而能够推进具有中医特点的新兴医学理论学科的发展。

1 清醒认识中医所遭遇的共同体的障碍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文化、方法论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前所未有的共同体的障碍,下面就共同体障碍的具体表现进行简单的分析:

1.1 科学共同体的障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共同体障碍,指的是中医学方面形成的理论、方法难以与目前的大科学体系相融合发展,直接导致了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缓慢,也使得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研究发展中难以形成理论、技术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循环发展机制,从而影响了中医学整体的发展。

1.2 受众共同体的障碍。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的民众接受的医学理念和知识,基本都是建立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西方医学上,对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医学术却不是很了解。由于中医医学发展缓慢,而西医却在普及和发展,我国作为中医的发源地,民众对于中医的任课也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中医学术研究的的社会地位,以及心理地位,进而对中医的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 正确评价中医基础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正确的评价中医基础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即从理论的分类、理论的发生以及理论的推演结果进行评价,下面就此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

2.1 从理论的分类评价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理论主要是由科学理论、数学与逻辑理

论三部分构成,其中科学理论主要指的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也即是对于事物的客观看法和评价,数学理论是是从数学的基础之上对事物进行规律性的认识,逻辑理论指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逻辑认证。就中医基础理论来看,其在科学理论方面还是具有较大的优势,其本身具有中医,中药的基础性体系,而在数学理论以及逻辑理论方面则是较为欠缺,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1 从理论的发生评价中医基础理论。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构成的仔细研究分析,

我我们可以得知中医学的推理发生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思维模式为基础,这也可以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并不是以经验成分与模式推演所形成的非经验成分的混杂,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中运气学为基础,这也使得中医学从发生的角度来说,优势在于理论性较强,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必要实践,因此,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对其中的模式与经验的成分进行判别,尽可能的应用现代实证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2.3 从理论推演的结果评价中医基础理论。 任何的科学理论,都是具有解释、预见两项功能的,这也是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进行本质和规律性总结的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传统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主要是以中国古典的“运气学”为基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形成不仅仅具有经验性的概括总结,同时还具有各种模式的推演,这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但这也影响了中医基础理论对现代临床医学的指导。

3 明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路径及其特点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路径来看,主要还是由理论研究、临床总结、实验研究这3种路径构成,下面就这三种路径及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3.1 理论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理论研究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中国古代相关的中医文献为基础,从演变的规律,体系结构以及病证论治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该路径的特点在于难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以及中医的理论、技术以及实践的循环机制。 二是以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文献为基础,进而进行梳理、总结以及详细挖掘研究。该研究路径的特点在于局限性,难以对中医理论进行整合集成。

3.2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形成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病情实际进行总结,该路径的特点在于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导致临床研究

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难以真正在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科学的中医基础理论。

3.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当代医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研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实验,可以对一些医学理论进行验证,但是对于中医医学来说,中医理论是以“象”思维作为基础理论构建的基础,西方医学则是以还原论作为指导思想,因此,在实验之中如何融合这两种不同思维的思想,这是实验路径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医理论中的科学问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我国中医医学学术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部分,因此,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而言,政府及中医相关的机构应该持着开放的态度,欢迎社会以及各个医学研究机构的参与。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研究方面,应该在继承经典的中医基础理论科学的基础之上,努力创新,用中医现代化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想,同时加强中医学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寻找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现代科学的结合点,从而加速我国中医的发展,推动中医科学的发展与更新。

参考文献

[1] 邢玉瑞. 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内涵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2). 2473-2474

[2] 林德宏,张相轮. 东方的智慧[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05.

篇(2)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01-02

1.中医学和藏医学病因病机理论的比较

病因的概念,主要是指发病的原因,即足以破坏人体内部,以及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统称之为邪气。中医、藏医对病因的认识基本相同,认为它不是单纯孤立地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而是重视这些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状况,即是除了研究病人发病时可能存在的外界条件因素外,主要则是以正气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病理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来推究原因,这种辨别病证、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并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关于病因的分类,根据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分为外感病因(外因)和内伤病因(内因),此外还有劳倦、饮食不节等不内外因。外感病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变化,中医学称之为“六气”,这本是自然界中阴阳消长变化在气候中的客观表现。但是,当气候发生急剧异常变化或节令与气候脱节(即所谓“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改变的气候时,则“六气”便成为致病因素,称之为“六”。疫疠,是自然界中一类具有较强致病作用,并且有一定传染性的病邪,多从口鼻而侵犯人体,其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易于传染流行,症状相似,病情严重。内伤病因是七情及饮食、劳倦等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内伤是致病因素。七情太过,可伤及五脏,即过喜伤心、大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而主要是导致脏腑气机的功能紊乱,即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与饮食偏嗜等,以及长时问的过度劳累,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也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藏医学认为引起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称病因。人体在健康状态下,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一~ 三因素(龙、赤巴、培根)、七精华(饮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三秽物(大便、小便和汗液)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之间维持着一定的常量,其性能和作用不发生变化,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失衡),便导致疾病发生。病因分类可归结于内因和外缘(外因)两大方面。内部病因分为龙病、赤巴病、培根病三种。龙、赤巴和培根这三种人体固有的基本物质在外因的影响下发生偏盛偏衰,失去原来的平衡,则变成致病的因素被称为三邪(三大内因),三邪在反常时令、饮食、行为起居及鬼崇(不明原因,四大外因)等干扰下产生龙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故中医学和藏医学在发病学及病因学上具有显著的不同。

2.中医学和藏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的比较

辨证论治是中医、藏医学分析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对疾病的一种独特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其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应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去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和传统藏医思想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指导中、藏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中、藏医学都以辨证论治作为其确定基本诊疗的原则。

3.中医学和藏医学诊断方法的比较

望、闻、问、切是中医、藏医学重要的诊察方法和手段,望、闻、问诊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求全面地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切诊亦名脉诊,是医师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通过四诊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性质(寒热)、部位(脏腑)、深浅(表里)、正邪的关系及病情的吉凶。切诊的部位相同,以高骨为标志(桡骨茎突),其稍微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共六部脉,分候脏腑之气。藏医脉诊称冲、甘、恰,分别和寸、关、尺相对应,而藏脉又分上角和下角,上角为阳,下角为阴,故分十二部脉分别候诊脏腑之气。所以,中、藏医学诊断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其各自名称术语有所不同。

4.中医学和藏医学治疗手段的比较

饮食和起居的要求基本相同。提倡饮食清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还注意忌口,如寒证不易吃冷凉的食物,热证不吃性温的食物。对起居环境的要求也是如此,寒证易保持温暖勿受凉等。

药物种类基本相同。中药、藏药都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质等,产地不同,药性各异。药物性味如寒热温凉等相同;炮制目的和方法基本相同,目的是降低和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转变药物的性能,增加药物的疗效;炮制方法也基本相同,包括筛、簸、刮、去核、洗、漂、熬、膏、劈、碾、飞、炒、炒烫、煅及制等;剂型相同,一般丸剂较多,还有汤剂、散剂、膏剂、丹剂、片剂与药酒等。

配方原则基本相同。根据辨证选择药物,可以是单方,但多数都是复方,少则数味多则十几味或几十味药物配在一起使用。此外,中医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并且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问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与相反;藏医药学认为,在进行制剂的组方配伍时,疾病属性和药物属性是首先要考虑的两个核心,在正确判断疾病之寒热、部位、与其他关联器官的关系和系统状态等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相对应的药物之寒热学说以及个药的性味、功能及消化后性味三种因素。

外治法基本相同。有放血疗法、按摩、擦身、火灸与艾灸、拔罐、敷(热敷与冷敷)烫、药熏、穿刺及药水浴等多种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39-02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各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入门课,并具有哲学化、人文化的特点,导致其内容抽象深奥难懂。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各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时展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是我们当前的紧要任务。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BB平台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应用的体会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叙述性均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虽然目前多媒体技术也已经引入到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当中,但是大部分中医院校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能把多媒体的动画、视频、音频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课堂延伸不够,师生交流受限。由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住房政策的改革,以及社会和经济等综合因素影响,大部分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教师不住在学校,教师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占用很多,这样既消耗了老师们的精力,同时也阻碍了课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交流,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对学生平时成绩缺乏监控手段。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普遍采用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两考,即每学期中期的期中考试和学期末的期末考试,两个成绩按不同比例折合最后的得分记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种终结性评价的方法不能及时为教师反馈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困难、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等更加细化的东西,影响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评估。

二、BB平台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简称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它具备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1)内容资源管理: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2)在线交流功能: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学习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生成综合测试分数。(4)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册或注销学生团体或个人的信息;通过自动设置讨论板、评定和其他内容区域可在不同学期循环使用课程;跟踪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数,生成统计报告。目前,BB平台已被国内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BB平台建设的探索

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BB平台的建设构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尝试使用BB平台,其建设思路具体可分为课程设计、课程信息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测试评估等步骤。首先是课程设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主要是制订中医基础理论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宗旨。具体包括:(1)课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重点与风格特色;(2)课程设计:采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设计,包括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3)功能确认:确定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的各项功能,如查询检索功能等;(4)方案确认:研究形成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开发方案。其次是信息平台研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研发主要是对课程的网络平台系统进行研发。主要包括:界面设计: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方案,设计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各级界面;代码编写:根据课程设计和功能,进行程序代码编写与开发;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链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网络平台主体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信息查询、浏览等各项功能。再次是资源建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资源建设即是在BB平台系统上完成教学资源的上传工作。主要包括:资源采集:获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所需的文、图、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资源整理:对收集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与格式转换;资源上传:按照BB平台设计要求,上传各类教学资源;资源完善:根据教学需要,修改完善教学资源。在设立多维链接的基础上,使重点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简介、课程基本信息、教师信息、教学大纲、课程文档、教学日历、教学讲稿、多媒体库、课后作业、综合练习、讨论版、外部链接等信息模块。最后是测试评估。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测试评估即对已建好的BB平台系统进行检测,测试其各项功能与技术是否达到方案要求,并对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技术检查:从信息技术角度,对BB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内容检查:从专业角度,对BB平台内容的正确性进行检查;课程运行:在教学工作中,开展BB平台试运行;验收评估:根据以上检测情况,修改完善BB平台。

3.BB平台应用效果评价。(1)学生反馈教。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兴趣提高,我们教研室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BB网络平台建设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多媒体资料更加的丰富多样。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教师课堂使用的幻灯片,也包括相关录像片,某个专题设计的文献资料等,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通过BB平台的建设,使得以往抽象繁杂的理论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互动式学习,延伸课堂教学。依托BB平台,98%学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或其他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基于BB平台的崭新学习方式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BB平台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增强,教师能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BB平台给学生留预习、复习作业,并可以随时进行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同时也畅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2)教师反馈。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在没有BB平台辅助教学以前,教师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占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测试,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课上时间,无形当中就挤占了学生的课堂时间。BB平台方便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课堂只留给教学,而测试和答疑随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既保证了教学进度,也保证了教学质量。(3)及时了解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台之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通过作业、测试、讨论等环节全面掌握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针对重点、难点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缓解了课堂内容多、课时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远程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不足的缺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是我们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而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这对促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建材.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报,2007,(2810).

[2]何敏媚,曾光,洪宝林.BB平台在卫生经济课程中的运用与评价[J].教育论坛,2011,8(4):114-115.

[3]李冬华,邹志东,段延萍,等.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111-112.

[4]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5]高汝杰,常惟智,赵文静.多媒体技术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医药信息,2008,25(2):76-78.

[6]陈芳.中药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5,12(7):971-973.

[7]洪寅.中药学教学内容的深化[J].药学教育,2008,24(1):32-33.

篇(4)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909-02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用先进的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来充实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本文拟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信息科学等的角度对中医藏象经络理论作一探讨。

1 精气与基因组蛋白组

人之初是从一受精卵的发生发育开始的,父母之精包含了宏观人体整体的全部信息,包括五脏整体、形神整体的全部信息。即使在宏观人体形成之后,全息基因组包含的信息分化为全身各细胞特异信息的基因组,特异信息的基因组的信息集合与全息基因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特异信息基因组仍然通过其分化的蛋白组在对细胞对周身起着调节控制作用。基因组是人体赖以存在的微观分子基础,是宏观人体的内在根据。基因组的功能与中医学精的功能是同一或者是一致的。

蛋白质组根据细胞时空环境或者周身调控物质的刺激由基因组演化而成,蛋白质组根据其氨基酸排列的不同,其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蛋白组是构成生命的另一种基本物质。蛋白组与气的功能是一致的。基因组信息不同,所演化的蛋白组也将不同。周身蛋白质组通过体液、血液在周身细胞基因组中相互调控而使全身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脏腑蛋白组与相关物质作用而形成各种气。

2 藏象系统与基因组

中医学的五脏系统是功能性的,也是由具体结构的组织、器官综合而成。五脏在宏观上是以五行式功能形态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各脏腑内部的细胞基因组是含该脏腑该细胞特异信息的基因组,这些含脏腑特异基因组信息的细胞通过所演化的蛋白组与该脏腑系统其他细胞基因组相互作用保持着该脏腑系统自身的稳定性,该脏腑所有的特异基因组信息的集合构成了该脏腑特异的基因组信息集团。该特异脏腑基因组信息集团又通过特异蛋白组(激素、酶等)对其它脏腑基因组调控作用而保持着人体五脏整体的稳定性。这些特异蛋白组的功能与特异脏腑的气的功能是一致的。五脏的气是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的。人体是由五脏所构成,五脏各自的特异脏腑基因组信息集团本身也就是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的,它们构成了全息的基因组。因此,笔者断言人体基因组是由五脏基因组集团所构成,各脏基因组信息集团是由诸多基因所构成的网络调控集团。因此可以将人体比拟为一个大细胞,五脏基因组信息集团对细胞的功能起着调控作用。

而细胞基因组作为基本调控单元,自身基因组也必须保持自身信息基因组的稳定性,这也可能是通过内含的五脏特异脏腑基因组信息集团的相互作用而保持稳定的。曾经有报道说基因组内有稳定的染色体地理形态。

3 经络系统与基因组

经络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系统起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等作用,它的运行与脏腑气血和全身细胞基因组分化演生的蛋白质组有关。既然脏腑有自己特异的基因组集团,那么经络系统在基因组内也应该有自己的微观功能路线。在受精卵演化成宏观人体后,而自己本身演化为经络系统。微观基因组的经络系统与宏观的经络系统的特性可能是一致的,也是沟通基因组内外、网络全部基因组结构与功能、运行更细致的微观物质(可能是基因片段等)、协调基因内部的阴阳作用机理等,这有待于科学的继续探讨。运用大规模的基因筛选基因芯片技术对脏腑、穴位以及官窍等细胞基因组进行研究,可能是破解基因组密码的手段之一,期望有基于基因组作用的某种基因针灸的出现。

4 中药的基因组作用机理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作用是基于某种中药对人体特定的生理作用,一方面是中药的整体特性,成分组成;另一方面是人体自身对中药的反应,升降沉浮与性味归经等理论是前人对中药作用的总结,表面上是中药化学组分与人体蛋白质组或者其他物质成分的相互作用,实质上其深层次的也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对基因组的作用,促使基因组内部微观经络系统的某种反应。中药的复方作用是对人体整体的证候状况而采用的整体调节,实质上也最终对基因组的整体作用。

中药、针灸的对人体的整体作用在传统上是基于对人体气的调节作用,但是对于基因组内部的稳定性调节这是传统中药、针灸没有论及的或者没有直接达到的,中医药学结合基因组的其中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对基因组内部的稳定性的整体调节,现代许多疾病但是由于基因组的整体变异而导致,比如癌症、艾滋病等。由此扩大中医药的作用范围可以治疗现代出现的许多由于基因变异而出现的疾病。也可以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制造出中药化的分子药物。

篇(5)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篇(6)

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包括:①原发性: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极大部分,病因至今尚未彻底清楚。②继发性:可归纳为a.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c.生物因素;d.其他因素。在病理变化上,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与骨髓干细胞受损,以及骨髓微循环的改变有关,并把造血干细胞与微循环的关系喻为“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正常的干细胞能在再障病人的骨髓中繁殖,说明再障的发病原因并非单由于骨髓微循环不良或长期营养缺乏或造血机能调解的障碍,可能与宿主干细胞的消失也有关系,也就是说骨髓移植可以使“土地”(窦状隙)和“种子”(造血干细胞)再生。

鉴于以上理论,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是由于某种已知或尚未查明的因素,使骨髓受损,产生一系列的机能形态变化,进而产生造血功能障碍,出血和感染,其中造血功能障碍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引起出血和感染的重要环节。

祖国传统医学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造血理论有独特的认识,将血的化生主要归属于中焦和下焦。“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下焦与造血的关系主要是指肾的作用,肾主骨,生髓,藏精,“血为精所化”,“肾虚则精亏血少”,现代医学则认为骨髓是造血组织,联系上述中医理论,可将祖国医学对造血生理的认识归纳为: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产生精微物质,运输到骨髓,再经过骨髓的造血作用生成血液。因此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造血功能的障碍,及中医肾主骨生髓的认识出发,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补肾为主的治疗,既符合中医传统理论也有现代科学根据。1960年以前,国内中医治疗再障多采补养气血的方法,但临床效果不显,以后采用补肾为主的治疗方法后,疗效就得到了提高,可见气血虚是现象,而本质则是肾虚不能生髓,以致影响造血。关于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直正病因,我们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不外乎内、外两种因素,暂称之为“内环境”、“外环境”。

“内环境”:①先天发育不良,“人始生,先成精”由于父母的双重影响,使婴儿在母腹中就发育不良,影响了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生后由于先天性肾气不足,肾主骨,生髓,藏精,使骨髓中造血组织(红骨髓)处于相对的匮乏和不足,直接影响了人体的造血功能。②少年,或醉酒入房,以及大病久病,损伤肾气,使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了肾的造血功能。③后天营养失调,以及偏嗜偏好,暴饮暴食,长期酗酒,醇浓厚味等,影响了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化源告罄,不能以后天养先天,使肾气受损,而致脾肾两虚,终发生脾肾阳虚――肾阳虚――肾阴虚――阴阳两虚,影响了肾的造血功能。④长期精神压抑和过度紧张,使人体植物神经功能乱,影响了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破坏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而影响了骨髓的造血。

篇(7)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医思维培养

1 中医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体系息息相关,其以哲学思想为指导,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宏观整体性等特征,这与刚接触中医的学生既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习惯格格不入。学习中医知识的过程中,若学生不能及时转换思维模式,将影响其接受和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与此同时,大多数新生在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习积极性较高,对新理论、新知识充满好奇,时间也存在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学习目的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多层次性、学习态度的不稳定性等特点。学习兴趣在此时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其为学习过程中最强烈、最现实的心理因素,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之一,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的确定,对于学习目的的明确,以及积极地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有较大益处。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基时,可充分利用其对认知领域里新事物的好奇心,适时展示中医学独特、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条理分明地传递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其学习动机,提升其学习动力,端正其学习态度,养成其合适的学习方式。为其长期学习中医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影响中医思维模式建立的不利因素

2.1 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想学好中医必须要有“悟性”。这种“悟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没有为学生们创造一片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理论的沃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就过分重视数理化练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将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引入课程之中。学生们长期缺乏“形象思维”训练,缺乏对建立在直观体验之上“悟性”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课程设置上除医古文外,其他人文知识课程种类也偏少。在没有充分接触的情况下,学生们难免对中医的取象类比等思维方法存在先天排斥心理。

2.2 现代教学思维方式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

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而言,从小接受的则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由此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巨大反差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理解、接受困难,对中医学的认同性降低,专业思想不牢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医思维训练,造成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师不太会运用中医理论思维,直接影响了中医的诊疗效果。并且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甚熟悉,尤其是对中医的精髓,即中医的思维方法很难把握。

3 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为 “启点” 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

3.1 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中医学深深的植根于中医传统文化,其本质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辩证法的思想贯穿在中医思维之中,影响到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人文知识在中医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阴阳、悟性、道、儒、佛、易等,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文知识和天文、地理、药物等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互相交融,构成了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古代很多举世闻名的大医家同时也是大儒,这是不无道理的。想学好中医,必须看到中医学身兼自然和人文学科双重性质的特殊性,要重视对中医院校的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讲座、课程,组织兴趣小组、研修会等等,内容可以涉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多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讲授中注意结合中医相关内容,创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们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引导他们用中医的视角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要掌握并向世界推广中医理论,就要尽可能准确地解读中医,使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而想实现这些目标,前提是学生们拥有牢固的中医思维模式。

3.2 分析中西医思维差异,合理引进中医学校的教学方式

中西医的思维方式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其根本都是“治病救人”,所以在进行思维方式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基本点,既让学生们熟悉西医的微观分析,同时也要对中医的整体分析、综合分析上有足够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同一病例进行中西医不同角度分析,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中西医在分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相同点,找到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另外,我们也可以对中医院校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引进,例如对中医穴位认识上的大模型、局部模型、人体模型教学等等。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来打造新型的西医学校中医教学,才是正确解放学生们思想的合理方法。

3.3 重视中医经典课程,夯实中医基础知识

熟读经典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一直是中医名家的经验之谈。尤其是通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籍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加深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且开设学时以保证学习效果为宜。

3.4 临床病案分析

临证医案学习是中医的一种特殊传承学习方法,它的存在与中医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和经验性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经典医案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使后人在临床中少走弯路,尤其是名老中医的诊疗方法及辨证思路,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同样,临床病例讨论也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5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

结束语:

思维方式是中医理论的深层本质,而作为中医学入门n程的中医基础理论,传达的讯息尤为重要。培养中医思维,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医学理论,不仅要在中医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更要启发学生应用中医思维学好理论、做好临床。中医教学是中医思维培养的“启点”,使学生能够正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迈入中医殿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对中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 杨莉,于海兵,耿冬梅,谭巍.教育教学论坛. 2014(02)

[2]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提高中医思维的思考[J]. 杨若俊,郭晓梅,周晓娜,刘明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04)

篇(8)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而历数千年不衰。千年来,中医学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性和价值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号召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内容较深奥,鉴于这门课程涉及到临床、护理等非中医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大多数对中医学的认识比较粗浅。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中医理论特色,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以便于非中医专业学生对中医理论感兴趣,并能较好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一、调整教学的内容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对教学内容进行三级分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每章内容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重点全面讲授,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并要求同学们熟悉其中的医学道理;而了解的内容,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整个教学过程要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修订了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不同,修订了教学大纲并随之调整了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这三门课程中医基础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将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过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这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现已完成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3.坚持对于集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多年来,我们中医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教学研究,尤其是近年学生班次、专业的转变频繁,教材的更新,学术的不断发展,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体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教研室每周集体备课一至二次。坚持学术讨论、相互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了各种教学工作制度、教学档案,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已经成为习惯。

         二、教学思维的拓展

         近几年,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术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讨论相当的激烈。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中医理论知识之外,可适当拓展开来,比较中医西医学在医学理论、疾病诊断和用药治疗中的差异。不回避差异,正视各自的优缺点,科学的对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篇(9)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篇(10)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篇(11)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其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07级本校统招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40人。

1.2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3 教学方法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不同章节的特点,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前提下,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3.1 PBL教学法

本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脏腑关系、精气血津液神关系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2 案例教学法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藏象、病因、病机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5学时。

1.3.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在藏象、经络、病因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4 寓教于乐教学法

本法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在期中测验进行,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学生按宿舍分成8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形式进行,既可以复习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课时为2学时。

1.4 教学法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评价。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每位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对反馈信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

2.1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①对中医是否感兴趣(70%很感兴趣,30%较感兴趣);②专业思想是否巩固(37.5%很巩固,60.0%较巩固,2.5%不巩固);③愿意学好中医吗(90.0%很愿意,10.0%愿意);④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吗(15.0%很适应,77.5%较适应,7.5%不适应);⑤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7.5%提高很大,70.0%有所提高,2.5%没有提高);⑥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满意度(60%很满意,40%较满意)。

2.2 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各种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PBL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案例教学法(100%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75.0%促进作用,17.5%不知道,7.5%没有作用);寓教于乐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

最喜欢的教学法(67.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5.0%PBL教学法;5.0%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认为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85.0%多元化教学法,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2.5%PBL教学法)。

2.3 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没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致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希望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极大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因为我的兴趣是从无到有的。”另有同学这样写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对中医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医基础理论》又是一门理解性、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限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较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上,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通向临床等实践课程的桥梁,如何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发展中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2 巩固专业思想

多元化教学法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中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活跃课堂氛围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多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3.4 提高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督促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