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旅游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3 16:01: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旅游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旅游前景

篇(1)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于1983年由Hetor和Lascurain两位学者首先提出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其初衷正是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来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作贡献,至少能在资金上给以支持。最初的生态旅游只不过是为了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而采取的权益之计。随后不到20年时间里,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

纵观生态旅游产生、发展的历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随着影响旅游业主要因素的变化,旅游业内部格局和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20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教育(包括市场、资源教育和目的地教育)、环境管理、技术、媒体、政府策略等共同构成了影响世界旅游业的多种主要因素。相应地人们的旅游偏好、出游方式发生变化,出游人数增加,传统大众化的团体旅游也转向由小组团寻求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真实经历的旅游。(2)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回归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3)当今社会有相当部分收入可以自由支配,并具有一定出游能力的人口在不断增加;新闻媒体和因特网增加了对新景点和边远景点的“可视度”;探险旅游和“软冒险”旅游的风行,这些都促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4)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冲击和扭曲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拥塞与商业化以及旅游经历的日益恶化;交通混乱、垃圾堆积、噪音、废气、水质污染等问题。出于解决此类问题的考虑,必然需要对这种传统旅游作重新的矫正和反思。

二、生态旅游的含义和实质

(一)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

卢云亭对生态旅游提出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它具有区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我国著名旅游地理学家郭来喜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位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乐趣,又能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环境优化的健康型旅游活动体系。国外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特色为目标,通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等方式而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以上诸种含义均强调了游客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了解自然,从而获得旅游体验和各种知识这一出发点。

(二)关于生态旅游的实质

生态旅游供给是指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它是应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理论上要从两方面来理解生态旅游: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应该将其统一起来,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规划,科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监控体系,保护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基础,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经历,取得旅游经济效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旅游战略目标的基本原则

(一)与积极的环境伦理目标一致原则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的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新求知的高层旅游活动。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需求和获取利润。

(二)保护资源完整性原则

生态旅游吸引游客到独特而又可进入的自然界中去,不破坏资源,不对资源整体构成损蚀。如何更好的认识那些能吸引游客,且不会对其构成任何耗竭的吸引物的自然特征?如何最佳的传达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又如何给环境以补偿?这些都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自然环境及环境质量的维持息息相关。

(三)重视对资源内在价值认识的原则

生态旅游者对于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和外加价值的认识,相比之下更关注前者,他们会按照自然的原始模式去接受它,而不是从自身的便利和需要出发去改造它。

(四)游客满意度衡量原则

游客满意度以观赏和教育的获益来衡量,而不是寻求刺激,也不是物质上的收获,后者只对自然旅游、荒原旅游和探险旅游更为适用。生态旅游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过程中获得第一手的具有启迪教育和激感意义的共享经历。

(五)其他管理方面的原则

生态旅游要求高质量的导游服务和合适的旅游组团规模,认为称职的导游除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外,还须具备语言、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以及环境解释、交流、服务及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良好素质。旅游组团规模“对于较为远程的徒步旅行,组团人数约为15~20人。Finucane(1993)调查开发生态旅游较为成功的西部澳大利亚发现,生态旅游组团通常少于15人,尤其是要参与丛林涉足旅行项目时,更是如此”。

四、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从开始出台就以不寻常的速度发展。特别是美、法、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观光、探险、狩猎、科考等旅游组织更是风靡各地,成为新时尚、高刺激的旅游项目。

我国国土广阔,有从海洋到内陆的各种地貌,有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气候,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到1997年,全国已建立932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4处),已有九寨沟等15个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它们保存了众多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物种和原始自然本底,环境优美、景色秀丽。身临其境会感到大自然无穷魅力,是进行生态旅游的首选地点。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首要形式,森林的诸多保健功能,使其对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到1997年,我国已批准建立森林公园900多处,初步形成了山丘森林型、海滨森林型、沙漠森林型、冰川森林型、溶洞森林型、火山遗迹森林型、森林草原型、热带雨林型等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森林公园体系。

在看到我国具有广阔生态旅游地的同时,我们也不无痛惜的看到:许多决策者和经营者却把生态旅游当作一块招牌、一种商品、一种蚕食保护区的借口。多数景区尚未转变观念,仍在传统旅游观念的错误引导下来开展旅游业,也未从可持续旅游的角度出发建设规划风景区。更有甚者,为追求高额经济回报,大搞建设而不惜破坏风景资源。多数以为生态旅游就是去静幽的大自然旅行,尚不知自己的一些活动对资源造成破坏,如丢弃难降解废气物、采摘花木、驱赶恐吓动物。他们尚无对景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旅游观。所以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时一定要加倍小心、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生态,不能为经济利益驱动而将自然遗产毁于一旦。生态旅游地属于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敏感区,旅游业极易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尽管自然保护的涵义经历了从“绝对保护”到“合理保护”的变化过程,且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有诸种合理性,但自然保护区中的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发展的程度和方式都要服从保护工作的限制,这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因此,在生态旅游地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措施和管理模式,最低限度减少旅游业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生态旅游地发展的基本目标。在全球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之际,我国有关部门应利用好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更新观念、强抓管理、积极引导游客,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以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旅游业是为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和走向自然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为20%~25%,可望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热点。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者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的生态联系。虽然它一开始出台就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发展,但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状态,且有些决策者和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大搞建设破坏了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严格制止,我们应始终本着发展生态旅游要根据生态原理和运用生态学方法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开展旅游,使人们观赏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态资源。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生态旅游发展与规划.自然资源学报,1998(1):81.

[2]张延毅,董观光。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108-111.

[3]赵景柱,梁秀英,张旭东.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J].生态学报,1999,19(3):393-395.

篇(2)

生态旅游的概念来源于绿色旅游或自然旅游,最初指的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而正式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术语是由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生态旅游就是去往相对来说没有干扰或没有污染的自然地区的旅行活动,为了研究、欣赏和品味这些地区的景色、野生动植物以及任何存在的文化表现组成的特殊目的。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1.塞罕坝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1.1地理条件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北邻,距北京460km,距承德避暑山庄近240km,位于北京——天津——承德黄金旅游城的延长线上,离北京、天津不到1天的车程,交通便利,客源充足。

1.2历史文化蕴涵

塞罕坝森林公园历史悠久,早在辽、金时期就是狩猎之所,直到清朝仍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闻名于世。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至今保留着20余处历史古迹、遗址,流传着诸多的传说典故。在塞罕坝可以寻觅秋猕文化的根源,体验满蒙汉等多民族文化的和谐交融。因此,到塞罕坝旅游、参观的人无一例外地要领略一下塞罕坝特有的历史遗迹、传说典故和乡土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开展各种示范教育活动,使塞罕坝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弘扬,这是塞罕坝重要的社会影响。

1.3自然气候独特

塞罕坝按地形分坝上、坝下2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39.6m;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1500m。年均气温-1.5%,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3.4%和-43.2℃,年均无霜期60d,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虽地处华北,靠近京津,但其气候特点与东北大兴安岭相近。夏季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冬季寒冷,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如此独特的气候,再加上优美壮观的森林草原景观,在整个华北地区均属罕见,实为夏季避暑度假、旅游观光,冬季滑雪狩猎的理想之地。

1.4自然景观优势

塞罕坝森林公园内可同时看到森林、草原、湿地和沙漠等多种景观,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如以白桦天然林与云杉、落叶松林为主体的森林景观,以五花草甸、金莲花草塘为特征的草甸景观、以百里香群落和二色补血草群落为代表的干旱草原,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草原景观及以莎草科为主的沼泽景观,白桦天然林与落叶松林,连绵起伏,横无际涯,每到秋日,层林尽染,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平坦的草甸,如锦的五花草塘,适合观赏和摄影,北部与内蒙古草原毗邻,蔚然壮观;森林公园西部的沙地与沙丘姿态万千,荒漠沙地景观独特,魅力非凡;区内吐力根河和撅尾巴河两岸,草甸沼泽相连,逶迤的河道穿行其中,美不胜收。

1.5人文景观优势

保护区所在地是原清王朝“木兰围场”皇家猎苑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其历史与文化遗产也比较丰富,区内的12座联营遗址、扣垦坟、塞罕敖包、康熙亮兵台、塞北佛石庙等都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1.6生物景观优势

景观斑块复杂,生物多样性与众不同,极具生态旅游价值。植物景观以五花草甸、百里香群落和二色补血草群落最为独特;花色缤纷,枝叶滴翠,连片分布且随处可见,面积上百公顷的天然二色补血草群落,花团锦簇,堪称塞罕坝一绝。引人注目的还有连片分布的天然百里香群落和面积相当可观的蓝刺头群落;随处可见的柳兰、黄花菜、金莲花群落;令人目不暇接的山韭、委陵菜、翠雀群落等。

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森林中常有马鹿、青羊、豹猫等出没,白头鹞、苍鹰、红隼等在蓝天白云中盘旋,俯首近视,蓝马鸡、黄羊、狍子等在灌木丛中游憩,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篇(3)

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篇(4)

一、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公众对旅游的兴趣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对旅游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人类能够用作旅游用途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因为公众外出旅游的目的是为了畅的体验,增加阅历,旅游的吸引力来源于差异性,但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却正在逐步消灭这种差异。旅游资源是相对短缺的,尤其是优质的旅游资源更是短缺,在公众急需满足的强大的旅游需求压力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有利于维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作为依附在土地上的各种资源,它的开发利用是有机会成本的。由于土地利用的竞争加剧,从而导致潜在的旅游目的地损失和现实的旅游目的地退化。如何维持这类资源仍然作为旅游资源使用的时候就成了一个问题。即使作为旅游地能够持续地存在,但是由于机会成本过大,也可能导致这类旅游资源的使用功能改变。

三、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二次开发

按照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大部分的旅游地都会面临衰退期的考验。而能否再生,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智慧,同时也取决于该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旅游地进入衰退期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旅游资源的衰退,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第二是游客偏好的改变;第三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第四是同类产品的竞争。

四、有利于衰退后的转型

旅游活动是一种高消费活动,旅游产品是一种在市场中竞争的产品。当今各地都在大力开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很多地方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者重要的经济来源,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种旅游地的资源禀赋是特定的,如果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使该地资源在其它使用用途比较方面失去作为旅游资源的优势,那么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应该留给当地社区足够的转型资源。当到了旅游地生命周期衰退期的时候,并且很难再生时,也能保证该地区有足够的资源维持下去,避免造成社区大的动荡。

五、有利于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

以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看,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宝贵的资源;以生物中心论来看,生物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留存较好的都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而如今旅游业的触角快速伸入了这一地区,这些地区往往还是生态敏感区域。也就是说,在工业化浪潮中受人类影响较少的区域,目前旅游业作为先锋产业,正在大踏步的进入。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六、加强长期定点监测工作

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得到的结论,科学性不够严谨,说服力不强,从而弱化了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功能及其影响力。目前仅有西南林在云南香格里拉,中南林在湖南张家界等少数几个定点监测工作的开展,相对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旅游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监测,科学的解释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真实影响并做出相应的预测,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进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从而强化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影响力是一项急需开展的工作。

七、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方向,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或者是以专门研究工作为己任的人们在做这件事,否则很难形成实质性进展。而专业研究人员,利用已有的研究条件及其对专业问题的敏感性,对于推动该研究方向将产生重要作用。

八、对于公众形成旅游环境伦理观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应该说旅游地所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都是围绕着旅游者进行的。旅游者的观念影响着旅游行为,旅游行为影响着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建立研究成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公众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真实影响,将有力地支撑起公众形成合理的旅游环境伦理观念,从而给旅游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提供伦理基础与社会氛围。加深了解旅游生态环境影响与游客体验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促使景区管理者关注、配合与支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加深了解旅游生态环境影响与旅游经济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促使政府提供支持,并在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制订中体现出来。

篇(5)

Abstract: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the ecological design idea is appl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landscape. The goal i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s, to meet people's leisure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urpose and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as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scenic spot design.

Keywords: tourism scenic area;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旅游对于大众来说不再是奢侈的偶然,近十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提高,工作性质的单一化以及交通的日益便利性。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通过旅行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通过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身心。大到某个国家的旅游规划与宣传(如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等),再到某个区域、某个城市的旅游项目拉动(如拉萨、海南、马尔代夫等),小到山川溪流、地质公园、温泉度假等。现在的旅游项目层出不穷、活动各具特色,无不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观摩、一览风采。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盛,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不仅仅是艺术化地传达景观美化,而且还要考虑景区的经济性、特色性、主题性以及可持续性。这就要求研究旅游产业的独特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景观服务。

1 旅游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1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

将生态设计的思想应用于景区景观的建设中,其目标就是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在协调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基础上,顺应和利用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在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景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2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体现景区的地域、人文特征

首先,区域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是景观特色的体现,设计中要注重尊重景区自然演进的过程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将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在新的设计之中。其次,一个适宜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再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延续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作品有立足和发展之地。

(2) 充分利用与节约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中,要注意摒弃掠夺式的开发,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或新技术等,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

(3)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让自然做功

让自然做功这一原理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自身的能动作用,减少设计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在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中,让自然做功就是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对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4) 显露自然,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而是通过自然元素及过程的显露,让人们感到自然的过程,以唤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景区往往是一个区域水系、山体植被生长的重要空间,应在其设计中注重维持自然的山水格局,起到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连续性的作用。

(5)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创造丰富的景观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运转,景观生态设计就是要尊重、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大多数的景区都是处于多种动植物栖息的边缘地带,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有意识地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设计指标,通过保留、恢复、再生等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景观。

2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的个案分析

1998年,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的活水公园在成都建成,它的修建源于成都府南河污染的治理工作。整个公园呈鱼形设计,以鱼水难分的成语借喻水是生命之源,在模拟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河流生态系统,展示河水的自然净化过程,唤起人们对水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在公园的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2.1外型设计因地制宜

活水公园所处地段人口密集,河岸狭窄,河岸离护河通道的距离不足300m,公园的鱼型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地形,巧妙地将长条状外型有机地溶入到了狭窄的河岸地段。

2.2构思突出地域文化

“因水而兴,也因水而亡”,是成都这座城市与水的密切联系的真实写照,活水公园体现出了这种亲水的关系,整体的鱼型设计突显出了鱼与水之间的联系,隐喻了成都人与水的依存关系。

2.3充分展示自然生态的能动作用,维护生物多样性

公园中建立了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旁边府南河的部分河水穿过公园,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植物塘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最终经过大自然的洗礼重归府南河,水由浊变清。尽管每天只能净化200m³的河水,但清晰、完整地演示了污水的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污水净化过程。

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外形仿造了黄龙寺五彩池的景观,种有浮萍、凤眼莲、荷花等水生植物和芦苇、香蒲、茭白、伞草、菖蒲等喜水植物,周边伴生有各种鱼类、青蛙、昆虫和大量微生物,充分地体现了对生态多样性的维护功能。

2.4 建设、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

对府南河整治的提出缘起龙江路小学的同学给市长的一封要求救救母亲河的公开信,在公园的修建、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听取公众的意见,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一个公园长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2.5 积极的生态、环保宣传,具有教育意义

作为全世界少数几个在城市中心建造的水源生态处理场所,活水公园是难得的环境教育范本,公园的解说牌上,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说明如何通过自然作用净化水的过程。该设计对于吸引游人,尤其是儿童,并对其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大有裨益,让孩子们切身感受森林与水的关系以及大自然的力量,景观在带来美的同时,向人们传达出一种生态、环保的理念,激发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热爱。

如今,活水公园已经成为成都市民活动、休闲的理想去处,公园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环境设计奖等多项荣誉,目前,国内已逐渐有一些仿建的实例,如上海的梦清园、世博园西区的后滩公园等,都采取了生态净水模式,该模式还将在未来运用于更广泛的景区和城市建设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全球108个备选案例的激烈竞争中,成都活水公园是最早入选的案例之一。在世博园试运行的6b内,活水公园就吸引了数万人,人气颇高。该展例还是世博园永久保留的案例之一,随着世博园和后续参观人数的增加,将会吸引更多的游人,这份荣誉让成都活水公园名声在外,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解成都、四川的生态景观建设,向更多的人传达生态环保的意识和理念。

3 结语

总之,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是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目标是实现景区的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对保持、加强景区的景观特色和质量,维持景区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是十分有益的。

篇(6)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约25.1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而且,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每年降雨量平均达到1636毫米,自然环境非常好。所以有诗写道:“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试问,在长江黄河日益被搁浅的今天,谁还能看此景象而“坐怀不乱”呢?

鄱阳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下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供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的生态功能。这里的环境和气温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到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而且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到4000多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素有“白鹤世界”“珍禽王国”之美誉。如此美景您能熟视无睹、不为心动吗?

我们再看看鄱阳湖的离奇传说吧。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鄱阳湖有着八九亿年的历史,如此悠久的历史,自然不缺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有历史名人陶渊明、洪适、江万里、林士弘、刘恕、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有王勃苏轼为鄱阳湖写诗,有瑶池玉女与鱼郎胡春的大孤山传说,,有东吴督都周瑜在点将台点将的历史故事,有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

篇(7)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3602

1引言

石林风景区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区之一,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范围有350km2,被称为“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是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石林还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它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长湖、大叠水瀑布、月湖、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

2石林风景区概况

石林风景区坐落于昆明南边的彝族自治县境内,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长湖、大叠水瀑布、月湖、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其中有的像生石,数量很多,而且景观的价值还挺高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是世界罕风的风景名胜,也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在石林的区域内还遍布着百余个巨石阵。有的独立成景,有的相互交叉,混合在一起,构成壮观的景象;参差不齐,千奇百怪,鬼斧神工,被称为是“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公园是石林主要的旅游景区,它的面积是12km2主要由石林湖,大、小石林等几个部分组成,道路总长大约5000m,是石林风景区个体最大的景区,也是最美的一个景区。每年农历6月24日的火把节,石林的各族群众都会从四面而来参加这个火把节。人们在白天会举行摔跤、爬杆等比赛,而到了晚上就会点燃熊熊篝火,舞狮、表演民族歌舞等,其中大三弦舞是最受欢迎的传统节目。

3石林风景区的特色景点

3.1乃古石林

乃古石林坐落在石林以北的13km处,又名和摩寨石林,“乃古石林”彝语是黑色石林的意思。与整个的石林相比,它又是另外一种特性与格调。

3.2大叠水瀑布

大叠水瀑布坐落在县城西南方向20km处,又被称为飞龙瀑,号称“珠江第一瀑”。从公路到大叠水电站,走上2~3km就到了。浩瀚的江水由悬崖两边往下直冲,声音震动山谷,水花四溅,一眼望去,十分壮观。雨后初晴,会出现双彩虹的景观,让人感觉像是到了人间仙境。景区中群山耸立,植被丰富,满目青翠,处处散发着大自然深处的浓郁气息。

3.3长湖

长湖是在县城东15km处的维则村旁,连着岩溶湖泊。长湖总长度是3km,而它的宽度只有300m。湖的中央有一座蓬莱岛,湖底全是参差不齐的石笋和石柱。长湖根据天气的变化会有不同的景色,若是下雨,轻雾使它就像是披上轻纱的少女,难以看清它害羞的面容;如若是晴天,则阳光照射,仿佛被披上一层淡蓝色的光。要是遇上火把节,无数的火把连成一条条火龙,水天辉映,长湖更加地优美、迷人。

3.4芝云洞

石林的溶洞虽然很多,但其中游人最多的就是芝云洞了。芝云洞离石林大约有5km的距离,又名紫云洞,由大、小芝云洞,大乾洞,猪耳朵洞组成,它占有2.55km2的面积。洞内的石钟乳、石柱特别小巧玲珑,奇峰怪石,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奇特景观。这些石钟乳敲打出来的声音,各种各样,有的洪亮,有的雄浑辽阔。走过大厅再往前就到了洞口,一眼望去的群山,山中的林木郁郁葱葱。

3.5大小石林

大石林位于石林的景区内,它有8km2的面积,是主要的旅游区。在石林入口处,有一个石林湖,湖边绿树苍翠,湖中巨大的石峰冒出水面,就像是少女刚刚出浴,那参差交错的奇峰怪石,平地而起,直冲云霄,许多石峰就像各种动物,形象十分逼真。小石林坐落于大石林的东北部,它可游览的面积十分小,因为景点少而得名。

4石林风景区的发展

4.1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我国依旧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人注重的仍然是提高生活物质水平的方面。人们虽然很容易地在思想上接受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等,但事实上在实践中如果想要彻底地贯彻执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应该要加强教育宣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4.2石林风景区发展最大的任务就是吸引大量的游客

作为昆明的后花园——石林旅游业长期发展建设,但是这个导致了石林自然风景的破坏污染,给石林的自然遗产酿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石林风景区的发展与县城的经济发展失去了联系,县城失去管理权。想要留得住游客最好的方法就是对石林风景区旅游路线的定位进行重新设计,然后将石林的景区旅游业和县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重新对旅游路线进行设计,把大小石林南端的白龙潭和清水塘开南门作为其正门。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可以给客人提供更完整的旅游需求的路线,来增加游客游玩的时间,为能把游客留在石林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可以把石林县在旅游服务中的地位提高,把石林县城发展的建设变成覆盖石林各个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

4.3增强规划聚合力,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最近几年,石林县依靠独有的自然资源,邀请资质高、层次高的有关规划部门的专家进行实地审核视察,并且制定出了《石林旅游区总体规划》和《石林服务区建设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然后根据这些相关的《规划》,石林县总共投入了8000多万元,来完善旅游路线、公厕、路灯、停车场、景区大门、旅游路标、接待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全面展示石林风景区最独特珍贵的核心资源,用石林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文化作为特色,把游客服务中心和民俗文化广场等休闲旅游场所设施作为重要设施,以抬高石林风景区的影响力,塑造出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现代化产业生态旅游区。

4.4加强生态美县的建设,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美化石林”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美化环境的方针,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重点位置上,努力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同促进,环境的竞争力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共同提高,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协调,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4.1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对石林风景区的水、石、森林和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及保护要提高重视,全面落实贯彻《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重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质全面修复,对基本农田进行有效益的保护,加强土地经营和土地的节制利用,巩固对被污染的水库、河流的防治和对饮用水的保护,加强对森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石林风景区城市大气自动监控站和环境监控网络的建设,建造完整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环境监控提醒体系。贯彻节能减排工作,尤其要落实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保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清洁,强化污染排放的管理,必须要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准则。积极推行生产生活方式的节约、环保、文明,提高对环保产业、经济循环和能源清洁的发展,要积极推广对资源的节约利用。

4.4.2积极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对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倡导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活动,全面开展生态县、生态村和优美环境乡镇的工作。倡导实行“小康农村环保行动”,实行无害处理垃圾两年突破工程,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防治和农村容貌整治展开工作。加强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和治理,提升污水和垃圾无公害的处置率。

4.4.3深入推进石林县生态美的建设

主攻石林县生态工程的建设,整治景观的自然有利资源,构造良好生态环境和安全生态的屏障,优先治理石林风景区、巴江、圭山、长湖、月湖、黑龙潭水库,五路即昆石高速公路、西石高速公路、九石阿旅游专线、石蒙高速公路、石林中路,保持石林生态建设的产业化,石林县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种植优质核桃,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加大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对其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和发展,努力把石林县塑造成为云南省甚至全国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理的模范县城。

5结语

石林的风景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也是人文的风景。石林风景区在近几年的发展和保护过程中获得许多有用的经验,还累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也吸取了许多深刻的教训。目前,石林景区的发展正在或已经严重损坏了风景区自然和文化的资源,如果再不采用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将会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参照国外的一些公园的管理方式,再向其他风景区进行推广。把石林县实际的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创造出一套有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云南省石林县是第一个使用这套管理模式的县城,可以作为国家的重点风景区进行模范革新,发掘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俗风情,合理地利用当地有效的林木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全新的石林。

参考文献:

篇(8)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篇(9)

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将更为明显。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旅游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旅游业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社会就业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外旅游交流人数将达到2亿多人次,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旅游交流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可以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境外旅游花费可达1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减少我国国际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旅游业将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磨擦的剂作用。

二、生态旅游对城市民收入的影响

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即旅游业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旅游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用于生产性投资和生活消费的数量会随着每次分配而增加,最终形成乘数效应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长。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可以表现为旅游收入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由于旅游者的消费支出给当地政府或居民所带来的收入构成直接影响,而由旅游地的直接收入诱发形成的收入构成间接影响。比如,由于旅游目的地游客所带来的旅游收入使得当地政府的财政税收得以增加,当地政府又把这些财政税收用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拉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样就对旅游目的地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构成间接影响。

三、生态旅游经济效应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

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

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三)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

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沈虹.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王辉,姜斌.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5)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优化路径

我们国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生态旅游概念以来,我国的生态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因为起步晚、基础差以及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落后等因素,导致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1 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与决策缺乏权威性。我国目前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颁发),无法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管理与决策缺乏权威性。此外,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施的行政和业务主管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这种按照部门进行管理的模式导致管理决策难以统一,使得各地为了追求政绩或者经济效益而过度地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2)旅游区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大部分旅游区侧重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销售工作,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这对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都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将会导致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或者开发不当的问题,从而造成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规范。

(3)旅游区和社区存在较大的冲突。旅游区和社区并未建立科学的参与机制,缺乏互动,加上规模小、随机性强等。社区居民主要利用提供旅游服务以及销售各种特产而获利。但社区却很难真正参与到旅游项目的运营中去,并且利益分享及其相应的保障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也没有建立。同时,旅游区和社区在有关土地权的归属、旅游资源的利用等各个方面的冲突越来越凸显,社区的切身利益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甚至被严重剥削,对于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4)旅游区保护生态环境措施不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而相关机构对于环境破坏的监测仍然存在问题,监测的有效性不够,比如旅游活动对于珍稀的野生动植物造成的干扰、对于大气、水以及土壤产生的污染等。事实上,旅游活动都会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相关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有70%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工作,然而由于技术原因,难以对各项指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我国还约30%的自然保护区仍然没有进行监测与调查工作,只是通过感性分析并判断旅游活动对于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环境影响,无法体现科学性。

2 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在政策上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管理。成立各级(由上而下)的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并加强管理。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全部人都能充分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大意义,增强旅游有关各方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营造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2)旅游管理部门应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的价值等工作。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当树立牢固的生态开发意识,杜绝盲目以及过度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整体、系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整体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

(3)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规划并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整体以及区域规划,从环境影响的评估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个股方面,要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比如在三清山自然保护区,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杜绝盲目开发。同时应协调好旅游区自身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各种因素都会制约承载力,比如游客的个性、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旅游管理部门在对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关系对当地旅游承载力产生的影响。

(4)培养更多地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与服务人才。创新型管理对于搞好生态旅游管理极为重要,否则,就无法真正搞好生态旅游管理工作。因此,要加强培养更多地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与服务人才。

3 结语

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管理为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程,必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并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充分了解生态旅游管理所包括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生态开发以及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不断促进我们国家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11)

(二)未科学规划。当前,各旅游区更重视开发销售旅游产品的工作,而不重视环保问题,这种重效益轻环保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

(三)生态保护措施差。由于旅游产品期间较为严重的破坏环境,加之相关部门对环境破坏监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均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我国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虽达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术因素,还无法更深入地分析研宄各项指标。

二、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种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开发期间受人为不合理因素影响,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长期发展受到制约。首先,部分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过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层次和缜密的调查论证,对开发规划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全面考虑旅游环境与资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仅受到利益驱使而盲目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严重削弱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准确,部分开发单位错误的认为景区精品化建设,结果不断改造宁静小路、古朴茅屋,造成景观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和人文化现象,从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人们毫无吸引力。最后,还有生态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均会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首先,规划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方向时,可聘请相关专家全方位调查研宄当地环境质量、地质特征及生物资源,合理评估环境资源的承载开发力,避免盲目规划,并评估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与污染,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其次,建设开发旅游区时,严格遵循按步骤分层次的原则,坚持绿色开发,并做到因势就地的取材造景,开发过程中应采用体现景观自然风格美感和原生态的色泽、材料等,尽可能开发对生态影响最小值的项目,坚决避免开发需要破坏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的旅游项目。

(二)严格执法,加强管理。生态旅游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强化建设立法与执法,不断健全各类实施细则。此外,依法处罚破坏性、盲目性建设行为,严重者依法追宄相应贵任,严格处理惩戒旅游过程中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以生态旅游促进我国国民生态教育。另外,还应加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景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

(三)提升服务,加强宣传。生态旅游更适宜高品质追求人上,是当前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急需专业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来运转,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尽可能提供给客户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为此,应加强生态旅游相关的普及教育,鼓励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习,使之深入了解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差异,才能正确地向客户讲解。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现与国民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的形成巩固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相关教育宣传。这就需要,既加强旅游工作者生态道德的教育,提升其环保意识,以此起到规范游客行为的导向作用;也要强化培养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借助各类媒介及学校教育,普及宣传环保知识,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进而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原本的教育示警作用,使旅游者在游玩中亲近、感受并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从而爱护、保护大自然,进一步提升环保的生态意识。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