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3 16:01: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篇(1)

二、开展课外教学,增加项目实践

初中物理课堂中开展项目学习的时候,不仅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项目实践,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到户外进行实践。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对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现象进行解释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感觉到困难,就是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比较小,对于物理现象的了解也不足,因此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现象时,学生也不明白具体的物理原理,因此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项目,增加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悟,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物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如在进行苏科版初中物理“重力”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能够正确理解重力加速度“g”这个物理量,因此学生在进行有关的重力计算的时候只是套用公式,并不能对这个值进行准确理解,而重力加速度对于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就需要教师通过设计项目来让学生理解这个量。如让学生站在相同的地点来对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重新测量电梯升降过程中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观察此时的重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一致。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吸收,并理解在利用重力公式计算重力的时候应该满足的条件,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01-02

初中物理学科知识抽象、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枯燥、晦涩,更不容易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和记忆内化链条。作为一种教育信息化的现代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引入“思维导图”,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方式,辅助教师展示物理知识的规律和关系,辅助学生将零散的物理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一个个“主题中心、放射链条”的图文并重的思维模型,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1 深入了解思维导图软件功能,发挥辅助教学功效

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如MindManager等,可通过功能强大的思维导图软件,通过电脑强大的绘图、文字和链接功能,可准确清晰地表现物理概念、物理实验、物理规律等知识链条,勾勒出准确、条理、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并灵活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这样既有利于教学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也利于学生整理学习提纲和完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思维导图软件功能丰富,通过点、线、图标、标注、链接、结构图、组织图等元素,可创建内容多样的可视化的初中物理知识逻辑图形,并以一个物理知识主题为中心,四周辐射画出若干放射线――逻辑关系层级线条,把围绕某个物理知识点的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知识点都用图文表现出来,并把相应主题的关键词着重用颜色或标识标记出来,辅助建立物理知识记忆链条,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图,有效辅助教学提升物理教学质量[1]。

初中物理教师要切实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素养,深入了解思维导图软件功能,充分发挥其最大辅助教学功效,为全面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服好务。

2 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效率

应用思维导图辅助物理教师备课 灵活应用思维导图可以高效帮助物理教师备课,把传统书本教材的线性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转化成非线性网状的知识结构图,高效地辅助教师分析物理教材,并有效地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教案设计,从整体物理知识体系上反映整个教学流程,条理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

如在备“物态变化”一课时,就应用思维导图把物态变化的三种物质气、液、固相互之间的转化概念、过程、条件、现象、定义、规律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以最精炼的知识点关键词标识思维导图的每一条思维线路和层级,形成这节课完整的知识链条――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物理教师以此为参考理清物态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效率更高地备学生、备小组探究、备习题,完成高效的教案设计,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2]。

应用思维导图制作教学辅助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已深入物理课堂教学当中,能大大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最常用的课件制作是PowerPoint演示文稿,而思维导图的介入能有效弥补传统课件无法展示整体教学流程和思维的全面进程的不足,更高效提升课件辅助教学质量。并且思维导图软件可以生成图片或SWF等文件格式,作为课件素材可灵活地应用在其他课件软件平台里,这样就可充分发挥左右脑功能,把物理规律鲜活而直观地展现出来,辅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物理知识点。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功能优势也可以单独生成物理教学知识片段,形成一个小的辅助教学课件模块积件,如物体浮沉条件、滑轮、功、压力等。通过这些简单高效的思维导图课件,能让学生有效而快速地掌握这些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更刺激学生头脑思维风暴,理解、记忆、内化物理知识点。

应用思维导图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初中生刚学习物理知识,通过传统手段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对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把握得不是很精准。而通过思维导图就可以梳理物理概念、规律、原理,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向联系。通过思维导图形成的以中心物理知识点为核心的树状知识结构,可辅助学生快速建立完整的知识点内在关系图,完整而有效地建立一棵“知识树”,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意义记忆,推动学生完善物理知识体系,高效理解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如电和磁物理知识,就通过电流的磁场和磁两条主干引申展开,分别延展到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磁体、磁场等第二分支,再按着相应的物理分支,犹如一棵知识树的枝叶,最后细分到物理基础知识,形成一棵完整的电和磁的知识体系树。这样一目了解,全面具体,完善充实了本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3]。

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 初中生通过应用思维导图可辅助预习新知,记录预习疑惑,实时记录课堂动态知识生成点,方便学生复习,积累课后反思笔记,从一个完整的物理学习流程即学前、学中、学后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相对于常规学习笔记而言,应用思维导图全程能有效跟踪学生学习状态,篇幅短小、重点分明、层级明晰、结构紧凑,更利于学生预习、复习、反思、总结、内化物理知识点。同时,思维导图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理清头脑里的物理知识链条,充分理解教师所讲解、演示、解析的物理原理和规律,也方便学生按着思维导图的结构展开联想,进行推演,强化思考,迁移知识。

另外,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所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学生复习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很快理顺一阶段乃至一学期的物理知识体系,助推学生把握关键点、重难点,查漏补缺、消化理解、记忆掌握,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和趣味性,大幅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整体质量。

3 理性应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不是万能的,物理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要避免陷入理解应用误区,消除画蛇添足应用效果,提高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率。思维导图仅是一种物理思维、学习形象化的手段,那就不仅限于思维导图软件精致的效果,传统手绘的思维导图更能抓住瞬间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火花,更方便有效地记录和整理。另外,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果的充分体现是需要优秀的强大归纳和表达的思维导图作品支撑的,粗糙滥造的思维导图反而会扰乱正确学习思维和思考角度,会对优质教学和高效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既需要有足够的物理专业知识和系统思考的能力,还需要不断训练和积累,才能理性应用思维导图,增强辅助教学、支撑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发挥思维导图的功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发挥重大的辅助教学作用,能体现出物理学习思维过程,充分展示物理学习成果,以图文并茂的直观形象的形式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雪芬.思维导图:让物理教学更高效[J].江苏教育,

篇(3)

一、对“学案”“导学”的认识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其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阶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主要媒介,具有“助学”和“助教”的功能。

所谓学案导学,即以学案为载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学案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载体,目的在于“导”, 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复习的兴趣。因此,“导”是学案导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案导学的要点。

复习课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总结,使之系统化。通过复习可以弥补和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与缺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结合学案导学的含义和复习课的任务,学案导学的设计应以生为本,考虑学科内容的同时应考虑学情特点。复习课学案导学应体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理顺和巩固,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疑难,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并适度地将知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据此,学案导学的设计应指向“导趣”“导构”“导思”和“导记”。

二、对问题的反思

复习中所用的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复习的效果,反思现行复习用的学案,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学案只是对所教内容进行简单重复,仅强调“温故”, 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新的问题,缺乏“导思” ;学案过分地强调学科知识的 “全面”“系统”,缺乏针对性;学案只是课本或教辅的翻版,没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建构,缺乏“导构”;学案类似于试卷,没有生动的情景和学科特点,缺乏“导趣”。概括起来说就是欠缺有效地将学生导入复习状态,有学案无导学,从而导致实际效果与期望值相差甚远。

故此,优化初中物理复习中的学案,使其真正起到“导”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利用学案复习的有效性必须具有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学案。

三、学案导学的设计策略

1.设计情景――导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中的学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通过设置教学事件,去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景”就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学事件。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复习中创设情景的目的,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为学生的复习提供认知的依托,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重新认知、建构网络、化解疑难。复习中学案的情景设置有三方面的策略:

(1)引用真实生活事例,激起学以致用的积极性。在创设情境时,要尽量使情景从生活中来。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景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

(2)捕捉认知冲突,引发积极思考的源动力。在创设情境时,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将之前积累下来的疑难、困惑甚至误区,能通过复习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这需要捕捉学生的认知与物理原理间的冲突,以尖锐的问题形式暴露于学生面前。

(3)利用物理实验,唤醒感官刺激的回忆。在复习阶段,学生对以往的实验已经遗忘,而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借助物理实验,激发复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回顾,而且有些物理问题,只有自己做过实验或看过演示实验后才能体会得到。

2.设计网络雏形――导构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学习。显然,在复习课中,学生需要的是自己归纳和构建知识网络,而不是过多地接受讲解。故此,学案的“导构”功能在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导构,指复习中的学案应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理顺和巩固,引导学生搭建知识网络。故此,设计学案时应尽可能地将要复习的知识点有机地串接起来,使其富有整体感,形成知识网络的雏形,从而实现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网络的“导构”功能。

例如复习“运动与力”时,通过设置“踢足球”的情境,将物体受力与不受力的两类运动情况“串接”在一个情景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进而构建运动和力的知识网络。

如:让静止的小球沿地面滚起来,请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1)一个情景,增强了学案的整体性,便于知识点的梳理和比较。学生在判断球的运动和受力情况的过程中已经复习了运动和力的所有知识点,而且有比较、很直观。

(2)串接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雏形,便于启发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1和图4均为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但是图1是静止的,图4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复习“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图2和图3均为水平方向上受不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均发生了改变;另外,在图1和图4中,竖直方向上也受到了力,但为平衡力,等同于不受力。以学案给出的网络雏形为支架,稍加分析归纳,学生自己便能构建出知识网络。

3.设计问题――导思

“导思”,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导学”的核心。复习课问题导学的设计,不仅能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相应的物理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导学的真正价值。在物理复习中,如何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呢?

(1)问题要具体而形象。初中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提问题要具体而形象,有利于学生把思维指向具体的问题。

(2)问题间有层次和联系。复习中既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考虑到以问题导思。若问题散乱孤立、缺乏层次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问题要有思维广度和深度。复习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征服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思考适度地将旧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综述以上,“导趣”“导构”与“导思”是互相融合与支持的,下面以物态变化复习为例作分析:

把块冰放在不锈钢碟子里,观察它熔化的过程。问:①在室温下冰会熔化,而不锈钢碟子不会熔化,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②是否所有固体都有自己的熔点呢?熔点和凝固点有什么特点呢?③冰熔化成水后,要让水凝固成冰应如何做?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设置实验情景以导出问题,使问题有景可依,有利于支撑初中生的思维。其次,以问题串接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了晶体的熔化特点、熔化与凝固的条件、固体的分类、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等知识。据此,关于熔化和凝固的主干和旁支便呈现了出来,帮助学生自我构建固液两态的知识网络。最后,所设问题是有层次的,问题1是学以致用,问题2是概括总结,问题3是开放性的;所设问题是有联系的,先是具体的事物即冰和不锈钢的熔点问题,再是泛指固体是否都有熔点,从熔点进而联系到凝固点,最后是凝固条件。层层递进又相互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具体的综合问题,使知识得以提升。

4.设计图示――导记

所谓图示,就是以图形为主,由字词、数字或其他符号组成,以揭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其实质是使科学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便于学生接受及记忆。下面以初三总复习《六种物态变化》为例,说明图示的特点:

设计“水的不同状态图示”,如图5所示。

(1)简明易懂,形象直观。把复习内容中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直观图示,通过图示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配合熟悉的事物背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2)概括性强,内容丰富。图5中,不仅包括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变化条件,而且反映了三种物态分子排列的情况及原因。通过几个箭头的指向,反映了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吸放热条件;通过小圈圈的图示,反映了分子排列的特点;图示中反映了物态间的内在联系,分子不断吸热,活动能力越强,分布越散乱。

(3)系统性强,综合度高。借助于图示使复习内容的系统性得到进一步体现,如图5中,将物态间的宏观和微观规律结合在同一个图示中,将两个不同章节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便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图示有以上三个特点,刚好切合复习课所需要的学案“导记”功能,不用单纯的文字,不需要枯燥的语言,而用合理的、形象的图示,使知识点间有对比、有联系,从而实现巧记。

篇(4)

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物理实验,是指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采取的一种实验演示方法。在现行的实验演示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个弊端:前排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变化,但是后排的学生无法看清实验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弊端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后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导致学生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但是,如果将多媒体技术中的投影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就能提高全班同学对实验的可观察度,学生可以通过投影来观察实验的变化以及教师的操作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凝聚力,还能够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例如,教师在讲解“电阻”这一课题时,总是会以灯泡和电路作为实验器材,但是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观察到电路的连接方法以及灯泡的亮度变化。由于忽视了电路连接,学生在做该实验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电路故障问题,更有甚者会将实验器材损害。此时,如果教师利用投影仪为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就能够观察到教师的正确操作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优化学生的实验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可观察度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实验现象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是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的,有些实验即使能够演示,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它的细微变化。遇到这些实验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物理教师口述实验的变化现象、利用教材插画和实验图象来阐述实验变化、实验模型的展示等)进行讲解,实验的可观性就很差,而且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实验结果。对于这种课堂上无法进行演示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实验现象,视频播放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变化,加深他们对实验以及该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物态变化”这一课题时,由于升华、液化这些现象无法在短时间内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就会变得相当懒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升温,展示水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的变化过程,学生就会很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实验现象,增添了初中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降低了教师对物理现象的讲解难度,是一件于教师、于学生都有益的实验演示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大部分内容为抽象化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都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来学习这些知识。机械化记忆虽然能够应付物理考试,但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而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很好地将这些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例如,在讲解“波”这一课题时,由于学生对抽象的声波现象并不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波的形状以及传播路径、速度等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效果的注意点

篇(5)

初中物理相对来说简单、浅显,直观性的知识较多,而深层次、分析推理非常深奥的知识并不多。换句话说,就是记忆性的知识点较多,而理解性的知识点相对较少。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头脑尽管并不见得非常聪明,但他在学习初中物理时肯花时间去背去记,结果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记”对于学好初中物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学生受制于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很难记住一些东西,或刚记住了一些东西而过不久就忘记了,导致物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笔者在15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物理现象或规律的巧记方法,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对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记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变复杂为简单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较多,有四十多字,有些学生记起来较为吃力,而且背得非常枯燥,但是形象的口诀“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可帮助学生记忆,而对于光的折射定理口诀可改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相等”。对于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可编口诀为“空斜入水入角大,水斜入空入角小”。简单的几个字就概括了所有的内容,学生记起来也非常的容易。

又如六种物态变化中,“三种吸热三种放热”,不少学生往往记不清楚,背起来又很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编口诀为“熔汽升华都吸热,双凝液化皆放热”。这样记起来就非常方便,不容易忘记。

二、变抽象为具体

滑动变阻器的接法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有些学生掌握不好,搞不清楚同时接上柱或同时接下柱会有什么后果,还搞不清楚接入电阻的大小情况。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编成口诀让这个知识点具体化:“两上最亮不变阻,两下最暗不变阻,一上一下接法好,接入电阻下柱定。”结果,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又如,容器受到的液体压力与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关系,一直是液体压强中的一个难点。由于知识点比较抽象,讲解起来也比较吃力,许多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难于理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把知识点具体化,编口诀为“上面大,重力大;上面小,重力小;上下相等力相等”,即液体上宽下窄,重力大于压力;反之则压力大于重力,若上下一样宽(即规则容器)则重力和压力相等,这样学生就较为容易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学起来较为轻松。

再如,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有些学生做起来就显得比较吃力,搞不清楚比热容大小对温差的影响。这个知识点也比较抽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知识点来编口诀“容大吸热升温慢;容小升温吸热少”帮助记忆,即比热容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升高速度较慢,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升高速度较快;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热量较多,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少。

三、变枯燥为生动

篇(6)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人生来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更是好奇心十足,因为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利用多媒体授课,有声、有色,变化多端的画面,配上特殊的音响效果,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兴趣盎然,“触景生情”,学习兴趣一下子强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在实验中得到答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巩固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电压表使用”时,要求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阻的两端。但学生的理解比较死板,应用又不够灵活。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把电压表与电阻串联在电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每组学生发放一组电路元件,让他们组成电压表与电阻串联的电路,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用摄像机把整个实验拍下来,那么学生就很自然地就可以得到“电压表有读数,基本接近电源电压,小灯泡不亮,电流表几乎没有读数”的正确结论,然后再播录像,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实验将会很高兴,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面对自己所做的此番实验和结论,再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教师在分析、总结学生的结论之后再予以说明,这样,一个较难的知识点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2 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利于突破重难点

教学只有遵循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初中学生,其形象思维较之抽象思维更为适应,对生动直观画面更易于接受。而多媒体的恰当应用能把知识内容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复杂转化为简化,从不可见转化为可见,从平淡转化为生动,更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都有一些初中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内容。例如,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本课的重点,静电实验的演示是本课的难点。传统教学仅通过实验就直接得出结论,且由于外界条件影响实验往往不易成功。这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微机演示实验,那学生在屏幕上就会清晰地看到标有“+”和“-”标记的实验橡胶(玻璃)棒相吸相斥的四种情况和动画。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还增加了教学的表达层次,使学生的认识结果多次得到强化。再如,学生很难想象关于物体的物态变化情况,而利用录像就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

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的选用使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重点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了,大量的感性教材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篇(7)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注重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1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情境创设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情境创设的“无意识”与“下意识”:“无意识”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主动创设情境的意识,一般表现为不会创设情境、不敢创设情境或者认为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下意识”,指教师教学时一般重视知识教学,针对知识点的讲解,创设的情境围绕知识点,而不会使能力与情感方面得以发展。

1.2教学情境创设的“功利”化:目前而言,很多初中物理教学对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缺乏明确的目的。为了检验教学质量等,教师会开“公开课”,教师为迎合“公开课”而创设情境;为实现“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创设情境。总之,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仅仅把情境创设作为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手段,日常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严重不足。在课堂上,老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传授解题技巧上。在学习新知识时,通常是采取老师一人讲解的方式,不会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学习的时间。

1.3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缺失: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情境创设过于老套,甚至把“情境”理解为“场景”,而且一些教师选取情境素材的能力比较薄弱,创设情境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规划情境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采用一个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时,老师所举的例子大多是白炽灯通电后灯体会变热。这个生活常识很多学生早就通晓,老师频繁举这样陈旧过时的例子,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对策

要解决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与真正目的,提高情境创设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公开课”的真正作用,对情境创设教学有模范作用。

2.1结合切合生活的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物理学理论的理解有很大难度,在进行物理学习时,可以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使课堂变得十分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由抽象转为具体,方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这是物理教学魅力的体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设计有意义的物理实验,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教学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的关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选用一个塑料瓶,在瓶子的不同高度分别弄三个孔,在瓶子上方快速注入水,学生会发现最下面的孔出来的水柱最远。在教学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时,为了让学生正确体会“磁场方向性”,教师创设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看到小磁针的N极指向各不相同。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肉眼观察,真正体会到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之间的关系,明确磁场是有方向性的,也可以动手进行简单操作。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

2.2运用视频等计算机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视频等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将物理知识转化为图形、影像、音效、动画等形式,合理地设置视频情境教学,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机融入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内涵,给他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物态变化的学习和掌握课上,教师可以播放雾凇景观、漂亮的湖泊、冰雕等视频,或者制作幻灯片,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物态形成产生一定的认识并有兴趣学习。

2.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物理知识大部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有着很多奇妙特性。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也可以促进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思想与情感表达达成一致的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生活。例如:在学习惯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都有过切身体会,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看看是否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坐公交的时候,车到站停车的时候,会感觉身子向前倾倒,而启动的时候是往后倾倒;当我们奋力向前跑,突然遇到障碍物要停下来的时候,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前,不注意还会摔一跤。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中的惯性知识,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因为是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学生能很快接受与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逐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教师必须创设教学情境,避免在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时的一些常见问题,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学,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与钻研物理学知识。

作者:杨利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一、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物理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精神。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

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1.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2.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3.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什么位置才比较合适?4.怎样才能把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合适的位置?”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的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和讨论,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他能找到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一种收获。

二、注重进行实用教育,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用于生活,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之间找到一个支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是物理教师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

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计算,应该像教材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重视学生参与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强调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所以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像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1.对于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是否相同哪?2.清晨看到日出的时候太阳是在地平线以上还是在地平线以下哪?3.海市蜃楼这种壮观的场面是怎样形成的哪?”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的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听老师讲课无法学到的知识。

篇(9)

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新课改中明确指出生活化是物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活化教学是指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结合教学任务把握学生认知规律,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有针对性地选择、组合、设计教学内容,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活动[1]。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和生活要联系在一起,教育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学生要学习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知识,最终用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2]。本研究将从必要性、原则、教学策略等方面简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A.满足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为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运用到物理学习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B.改善偏远地区实验仪器匮乏的现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差,保障能力弱[4]。在物理教学中,实验仪器的匮乏不利于教师展示物理现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若教师运用生活化物理教学,将实验仪器的依赖转化为对生活中物品的巧妙运用,做一些简单可行的物理小实验,则可改善偏远地区实验仪器匮乏的现状。C.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初中物理是八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基本概念较多,分类繁杂,规律的关联性较强,较为抽象,逻辑思维较强。物理学科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运用到传统物理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地开展物理教学工作。D.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水平。学生单纯将知识死记硬背或许可以得到短时记忆,但想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必须依靠学生对知识点本质的理解。物理学习中仅凭借记忆而非理解不利于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而生活化教学则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提供了有效途径,能够实现单一记忆—理解性记忆—知识迁移的转换。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中,要让学生记住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但时间久了,学生可能会忘记将声音的产生与振动联系在一起。可以在知识讲解中运用一些生活实例,如弹拨类乐器发声时弦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课上,让学生感受自己说话时声带的变化,提醒学生以后看到声音的产生这部分内容时就摸摸自己的声带,唤起对这一知识的记忆。

2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生活化教学虽然相比传统物理教学有它的灵活性和可迁移性,但教师在运用时仍应注意相关方法,不可滥用,否则浪费时间,不能起到实质性效果。A.适应性原则。初中物理教学在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现阶段可以了解到的生活现象,要考虑所创造的生活场景、教材知识与大部分学生现有水平是否匹配,是否可以做到通俗易懂,所举实例是否实用,要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滥用实例。在讲解关于压强的知识点时,举例说钢琴的底座用四块木板垫住可以减小压强就不如用书包带做宽一点来减小压强更让人印象深刻。不是所有学生对钢琴底座都有所了解,这两个例子虽然知识点一样,但后者更贴近所有学生的实际生活。B.指导性原则。在讲解知识点前准备的引入问题要有针对性、指导性,适合初中生思维,难度适中。在讲解物体内能的改变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们搜集生活中物体内能改变的例子并让学生在课上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例子分类(属于热传递还是做功)并说出理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导、纠错、补充的角色,要给学生足够空间去自主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问题。C.系统性原则。生活化教学需注意时间分配和知识点的系统性,掌握学习进度。虽然生活化教学要求联系实际生活,但同一课时的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方法。课前,可以搜集生活资料,做一些生活小实验。课堂,可以对课前的引入进行讲解并延伸拓展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课后,可以是对相关习题的巩固或对部分实验的再探究,要做到课堂时间高效利用。初中物理知识点分为很多不同的板块,生活化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各知识点的联系。例如,从高空下落的雨滴为何不会砸伤人?这既可以引发学生思考阻力的存在,又可以说明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可在同一生活现象中提炼不同的物理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系统性理解和运用。

3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A.课前。对于一些需要提前查阅的课前准备资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提前布置观察或探究作业。即使学生课前还不明白相关物理原理,若有条件也可先让学生按照操作说明完成相关探究,亲身体验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浮沉子是在讲授物体浮沉条件时经常用到的实验仪器。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制浮沉子,教师要提前准备操作说明。材料:空塑料瓶、小玻璃瓶(可用药瓶代替)、吸管、红墨水。步骤:①在小玻璃瓶内倒入适量的红墨水并在瓶口插入截取的一小段吸管,使玻璃瓶放置在水中时整体露出极少部分体积。②在空塑料瓶内放入水,让小玻璃瓶倒置在塑料瓶内且塑料瓶上方留有部分空气,最后盖紧瓶盖。学生们按照说明在课前制作浮沉子,通过动手加深了印象,对新课学习产生了兴趣。课堂上,要和教师一起观察实验现象:用力挤压塑料瓶,观察到小玻璃瓶下沉;放手,观察到小玻璃瓶上浮;用力得当,可使玻璃瓶停留在水中任意位置。这样会更容易建立物理模型,理解物理原理。B.课堂。案例1:用眼镜片做物态变化小实验。不仅可以运用眼镜片讲解透镜知识,还可以做物态变化的小实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冬天从室外进入教室眼镜上会出现雾气,随后让学生对着眼镜呼气,发现亦会出现雾气。出现白雾时,教师要让学生们用手触摸感受一下潮湿的小水滴,不久,小水滴就会消失。出现小水滴时,教师可以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呼出的气体在眼镜片上变成小水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小水滴的出现其实是气体温度和镜片温度的温差所导致的。这时,教师可以总结液化是因为镜片温度低于气体温度,于是气体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当小水滴消失时,还可以总结汽化的原因。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做的简单小实验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液化和汽化的变化过程,在脑海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有助于知识点的掌握。案例2:用窗帘讲解流体压强实验。夏天,教室的窗帘总会飘到窗外,很多同学都会认为是风把窗帘吹到了窗外。但风在室外,如果是风吹动窗帘,窗帘应该飘向室内。和同学们分享这一生活现象之后,教师便可提问:“是什么原因让窗帘往窗外飘呢?”同学们可能结合课本会联想到流体压强和流速的规律: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窗外刮风所以流速大,进而窗外压强小于室内,窗帘自然向外飘动。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解释可能与已有经验相违背,往往不足以让学生信服。除了利用生活例子来解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还可以当场利用可获取的纸张做实验演示加以佐证。教师可以问同学们:“向两张自然下垂的纸张中间吹气,这两张纸会怎样?”结果如何,同学们一做便知。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对于流体压强的知识会更深刻一些。案例3:通过“筷子提米”小实验讨论增大摩擦力原理。此实验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自己体验。需在玻璃杯内装上半杯大米(不能装满或装的太少),把筷子插在中间,把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加入少量水后等米吸水涨开再提筷子,米和玻璃杯会一起被筷子提起。米吸水以后发涨发涩,既增加了米对筷子和米对玻璃杯的压力,又增大了米与筷子、米与玻璃杯之间的粗糙程度,筷子与米、米与玻璃杯之间的摩擦力也增大,所以提起筷子就能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该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变大,摩擦力变大的原理。案例4:自制密度计。教师可教学生自制密度计,取细圆木棍一根,在表面涂上石蜡,在细木棍一端绕上适量的保险丝,使木棍能竖直浮在水中,上端露出水面1/5为宜。然后,分别放入三种液体(如水、牛奶、盐水)中,可观察到木棍在牛奶中上端露出液面最短,在盐水中上端露出液面最大。实验现象说明,三种液体中牛奶密度最小,盐水密度最大。浮力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有什么关系总是迷惑不解。而自制密度计的演示效果可以更直观让学生感受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加深印象。在课堂上用到的生活化例子常常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以小实验的方式进行展示。应选取易获得,初中生较熟悉,实验通俗简单的材料,教师亦可自己创造相关教具。学生要亲身体验实验过程,这样在理解物理知识时能更轻松。C.课后。课后生活化教学设计应该被引入物理作业之中。作业不一定都是纸质习题训练,动手实践的任务也可作为作业的一种。习题中要渗透生活例子,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还可以布置实践作业,在日常作业减负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更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学习完简单机械这一章内容后,要让同学们对熟悉的自行车进行思考研究,查阅资料分析自行车结构哪些部分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自行车手刹是省力杠杆,中轴上的脚蹬和齿轮组成省力轮轴,手把和前叉轴组成省力轮轴,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组成费力轮轴,使前进的距离变长)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简单机械知识点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生活常识,进一步认识了自行车结构。

4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器具、生活经验、生活现象、生活实验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物理教学。若学生只学会了理论知识,却不懂得将物理原理在生活现象中学以致用,就不足以体现初中物理的实用性和价值。教师要遵循适用性、指导性、系统性原则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在课前、课堂、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创设生活情境,自然引导,适时迁移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礼.物理习题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价值[J].湖南中学物理,2016,(04):58-60.

[2][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包括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包括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而初中义务教育又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的创新工作。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参与与科学有关的活动,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实践性以及时代性,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在肯定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需要确保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就要求物理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要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以及探索者。这样做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索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非常深刻的领悟,才能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让物理教学更加生活化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抽象的物理学知识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这一章时,教师可通过列举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不同物质来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且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能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并注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是将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从而自主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理解以及掌握的过程。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将物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进行辅的指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尽可能多地提出意见和想法。相比较传统灌输式教学而言,探究式教学法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

(四)以评价改革为导向,关心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评价改革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体系,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形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是对教师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种客观体现,所以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理念建立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表现有全面的了解,用科学发展观去判断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且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跨入新时代的今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其中,充分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通过互相间的交流、分析以及思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物理学知识。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资源,并且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思维创新,并将物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顾琦.初中生物理学习准备的调查和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 袁丽.中学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的支持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吴海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篇(11)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物理教师中,我们就要借助复习来帮助学生将遗忘的知识拾起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薄弱的环节进行强化。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中考试题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考查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所以,在初三阶段进行复习环节,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所以,在初中物理整体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复习方式,以确保高效复习课的顺利开展。

一、在解题中明确基本知识点

在复习阶段做一些练习题是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可是,在传统的复习中,我们常常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学生总是在题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但是做题的同时却不懂得如何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价值,进而长期下去,导致学生根本看不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学习的兴趣降低,会让学生失去信心,这些逆反的学习情绪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在解题中明确每一道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要在“错题”中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课业压力也会随之得到降低。

例如,一个重为100 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当用60 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求物体所受合力是多少?

从整个题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该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力的相关知识,试题的难度并不大,但是,学生却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比如:部分学生就会因为没有考虑“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导致求出的答案是“40 N方向向下”。然而本题的答案是0 N主要是因为物体还在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需要考虑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二力还是处于平衡状态,物体所受的合力是0 N;

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确“二力之间的平衡”,我还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重为100 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当用120 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求物体所受合力是多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确两个问题之间的不同,而且对学生的复习效率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在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明确知识中的重难点,对学生的教学采取引导教学,注重学生自由的发挥,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被学生充分地吸收并能够鼓励学生能够进行举一反三,进而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信心满满的,兴趣会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同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开展小老师式的复习方式

所谓的“小老师”就是让学生当老师,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处于主导位置,这种学习的角色变化我们视为师生异位,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当然也有助于学生复习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复习《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时,我采取的是“小老师”式的教学模式,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目的性,我还是给学生设定了目标,即: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相关试题的分析以及相关练习题的设计等等。在这个框架中,其中既包含了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也包含了知识的提升。接着,我选择了几个学生同时对这节复习课进行“教授”,这样不同学生之间也可以做到相互补充,进而为本节课复习效率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组织小组合作式复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受广大教师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且对复习课效率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复习,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小组合作形式首先能够给课堂添加生机和活力,再次互助学习的形式可以实现兵帮兵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对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进而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程度的提高。

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试题分析,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进行学习。如,在解答“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永久的电灯泡会发黑,亮度也较低,请你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虽然该题的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但却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导致部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直接放弃。所以,我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寻求答案,而且畅所欲言的参与还可以集思广益,确保该题能够得到相对比较全面的答案。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究,多元化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获得最终的正确答案。从上题可以看出,该题的解答方向可以从物态的变化(升学和凝华)、影响电阻的因素(材料的直径);电功率的大小等方面解释上述的现象。这样的小组合作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系统化,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四、构建专题式复习模式

专题式复习是教师复习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复习的时候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强化所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按照试题类型“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综合计算题”等进行专项练习;也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进行专项练习等等。接着,采用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在初三物理整体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全面地做好复习工作,让复习的作用充分全面地发挥出来,教师耐心的引导,正确的思维导向,学生积极的兴趣参与,课堂上主动的探究活动,这些都是为中考前的知识储备做好准备的前提工作,最终,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