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出口贸易情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从2004年起,中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第一次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三的贸易大国。从这之后,持续上升的外贸出口业务,投资以及消费都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进出口贸易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得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技术进步。在中国对外贸易日益繁荣的同时,国内的贸易顺差也在不断扩大。(见下图)。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09年的进出口总值比08年下降了13.9%,与此同时,贸易顺差也同比下降了30.2%。而在2010年又我过对外贸易总值又获得了重新的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了奖金29727.6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34.7%。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data.mofcom.省略/channel/includes/list.shtml?channel=mysj&visit=A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并没有导致贸易顺差的高速增长,贸易顺差为1831忆美元,比上一年同比下降了6.4%。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在逐渐减小。在2008年顺差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已经在2009年,2010年,持续呈下降趋势。2012年商务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发言人沈丹阳称,从2012年,1,2月份的贸易情况来看,属于逆差情况,但是逆差额仅仅是41.5亿美元。这是因为我国进出口第一季度可能出现进口多,出口少的情况,所以逆差不太可能保持下去。2012年全年依旧可能保持贸易顺差,但是顺差会逐步减少,占GDP的比重有望进一步下降。金融危机之后,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是我国外贸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总体上来说,对外贸易总体转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
2.中国常年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参加了WTO之后,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但是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也导致了我国外汇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为对冲外汇储备过多而引起的流动性泛滥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常年贸易巨额顺差呢?
国际产业的分工理论表明某个产业在一个国家发展到成熟期之后,都会发生产业外流。比如说,在20实际70年代开始,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选择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亚洲国家,这也就形成了亚洲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同样,由于我国具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又开始转向我国。这也是我国出口量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但是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对进口的需求却没有同样高速增加。在我看来,有三个主要原因:
(1)国家政策具有偏向性
在1978年前,我们国家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等问题,为此,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并使之带动经济发展是政府任务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采取了很多鼓励出口的政策,其中有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倾销政策,资本政策,组织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开始发展沿海外向型企业。从广义的角度看,可以将各种出口鼓励措施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直接影响进出口汇率的因素。二是政策不涉及直接影响汇率的变量,但能过间接影响其值。三是政策本身并不对汇率本身产生影响,但能为企业的出口和进口提供便利。比如说,1990年我国取消了直接出口财政补贴,但是逐步在财税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负荷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出口鼓励政策体系,包括出口退税,进口关税以及内外资企业差别所得税税率。1994年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还有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出口发力以及内需不振的情况,国家及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来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2)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在《就业、理论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是失业和经济危机。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证明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货币不足。从1998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由于货币的增长率相对总是在低位徘徊,对将近600中商品供求关系的调查显示,在1998―2002年间,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年年增加。另外货币服务于整个经济领域内所有的商品交易和流通,任何商品供给增长和物价上涨,都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3)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金融危机的阴影依旧徘徊在世界各地时,2009年11月我国统计局高调宣布09年保八毫无悬念。面对危机,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4万亿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家电下乡等,将巨大的国内需求拉动起来。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世界经济复苏现象的出现。中国立马又面临了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通货型膨胀特别是输入型膨胀。面对金融危机,美国光2009年9月向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就达到了1.8万亿美元,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也同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国都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这个背景下,美元贬值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加剧了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3.人民币升值和贸易顺差
2003年起人民币开始升值的问题就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在2005年,我国实行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改革,由以前的盯住美元,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进行浮动汇率制度。将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一美元兑换8.2762元人民币调整为一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现在美元已经下降到一美元兑换6.3175人民币元。从贸易角度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中55%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不管是来了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其中大部分原材料零部件都是进口于国外市场,作为加工出口国只获得了很有限的加工费,商品增值比例很少。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材料价格更便宜,企业成本下降,会抵消了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
(1)从贸易方式分析
如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日益发展与资源的全球流动导致出口国的产品,有可能大部分零件都是进口的,或是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根据传统的统计方法的话,加工贸易出口额都会记载出口国的国际收支账户上,这不仅掩盖了出口国的出口规模后的经济关系,且扭曲了国际贸易中实际的利益关系。因此从贸易方式上来看,人民币升值不会对贸易手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生在国家质检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由一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主要是通过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国际投资来实现的,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然后是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贸易顺差最大的美国来说,中美之间的产业转移属于垂直型的产业转移方式,根据产品声明周期理论,美国将本国已经处于标准化阶段的制造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转移到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中国。国外资企业从本国或地区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装配后再以中国的名义向欧美出口,导致了贸易顺差。
从以上分析,汇率并不是导致出口顺差的主要原因。
4.我国贸易顺差在近几年有减小的趋势
(1)从国内需求来看:国内需求显著高于外需促进进口高速增长
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增长率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国内需求旺盛,夸大进口效应开始显现。一方面,我过加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推进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也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另外,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使其内需处于紧缩状态,我国出口面临的是全球需求紧缩。所以国内需求大于外需是导致贸易顺差减小的主要原因。
(2)大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2010年,中国主要大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进口铁砂6.2亿吨,进口价平均为每顿128.4美元,上涨了60.6%;大豆上涨了28.8%。在2010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为70美元/桶左右,目前上升到130美元/桶左右,上升了85.7%左右。大宗商品价格和数量上涨使得进口金额增加。同时CPI上升也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抑制了出口,从而导致了贸易顺差的减少。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在2010年全球新启动的15项贸易保护政策中,针对中国商品的占10项之多。比例高达67%。巴西启动针对中国产鞋类商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针对不同中国商品都实行了贸易措施。加拿大和美国对中国商品进行了严厉的税收报复,欧盟对中国的三聚氰胺和优质涂装纸发起反倾销调查;墨西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面对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更加严峻的出口贸易境况。
参考文献:
[1]张燕生.中国贸易顺差减少是趋势[N].中国证券报,2010-06-05.
[2]徐同生.中国贸易顺差可持续的经验分析――基于内生结构突变的单位根及协整检验[J].当代财经,2012年01期.
引言
目前全世界生产石油的国家有40多个国家,而石油设备的生产只集中在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少数国家,而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石油设备制造历史,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与国际市场不接触。随着我国石油开采设备不断优化,石油开采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石油开采力度也不断增强,可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中国的石油资源有限,对石油设备需求量不会大幅度增多。石油设备生产企业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同时,对于融入国际市场的石油设备,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1.当前国际贸易形势
在经济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际形势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1.1经济知识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各国都非常重视高新科技,加上各国都极力维护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迈进。
1.2国际贸易网络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贸易也成为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服务平台,完成产品,商品交易,货款支付等一系列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1.3两极化分配的国际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利益依然有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别对待,发达国家依然站在主导地位,也因此两者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对中国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务院也越来越重视外贸工作的实施。国务院副总理强调要大力推动外贸的稳定发展,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国际市场份额,培养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新优势。
2.当前石油设备出口现状
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逐步向国外出口一些抽油机、泥浆泵等石油设备。虽然说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石油设备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占有小部分份额,但近几年来,石油设备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有着广阔的前景,不过同时也会面临很多挑战。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统计来看,2013年石油设备出口情况总体表现并不是很理想,虽然说出口的交货额总值有所增强,但是增福较前一年下滑14.72个百分点之多。增幅下滑或许有前一年基数过大的因素,但也同时隐含着石油设备行业在出口贸易方面面临着不少阻碍。细分来看虽然说炼油化工设备出货比石油钻采设备以及金属压力容器等其他分行行业较好一些,但金属压力容器却没有很好的成绩,甚至同比减少了12.31%。同时,从企业性质来看,虽然国有企业出货值依然是出口企业的主力军,但在增速方面,小型企业出货成绩优于大、中型企业。从各种情况来看,石油设备出口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
3.石油设备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石油设备制造业随着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无论是新产品的产值,还是出口的交货值都有跨越性的增长。但在光艳的数据下,石油设备出口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
3.1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而我国石油设备比较简单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开发出具有高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存在很大困难,根本不能满足石油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与其他石油设备制造大国相比,缺乏竞争力。
3.2 企业数量多,竞争力强。
国际贸易的网络化,使得石油设备出口行业变得相对简单,使得更多的石油设备企业有条件进入此出口行业。企业数量多,加强行业了的竞争,甚至不可避免产生恶性竞争。某些企业甚至为了降低设备价格来赢得竞争而不惜忽略设备的质量,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在国际贸易的信任感,从而影响了石油设备出口的发展。
3.3 贸易结构不合理,较少的贸易利益
国际分配贸易利益的过程中,依然有着区别。中国在全球价值低端的地位决定了其获取不了多少国际利益。再加上,中国还不能拥有过多高新技术的比重,贸易结构不十分合理,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不能找到产品贸易的平衡点,也相应减少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
4.针对石油设备出口提出的建议
要想石油设备出口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提高产品的质量、合理的出口渠道和正确的贸易结构等方面入手。
4.1 致力于高端设备制造
产品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而好的产品才是行业发展的支撑。石油设备制造是
一项具有非常高技术性的行业,其技术就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想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就要加大力度研究出具有高新技术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不断创新,持续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才能满足更多的需求。
4.2 完善设备出口方面法律
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国际贸易网络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网络贸易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并完善一定的法律、法规是当前不得不解决的任务之一。只有制订一些与石油设备出口相关的政策,鞭策企业按着一定的规章进行工作,不得违法,减少恶性竞争,才能保障设备出口行业健康发展。
4.3 参与国际贸易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也是加剧了国际贸易的竞争。我国要想在矛盾日益激烈的贸易过程中,维护我国的外贸利益,不仅要参与国际贸易中去,还有融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贸易形象,与各国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维持贸易活动,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5.结语
从当前的石油设备出口情况来看,我们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我们只要在提高石油设备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出口手段,遵守国际贸易的规定,就能很好的促进石油设备出口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肖光恩.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19-02
索赔是指国际贸易中一方违反合同规定,直接或间接给另一方造成损害,受损方向违约方提出损害赔偿要求。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各种索赔问题也与日俱增。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给受害方造成了巨大损失或毁灭性打击。为此,研究国际贸易索赔问题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1 在合同规定的索赔期限内的索赔
(1)典型案例: 中国某外贸公司与德国某公司签订了一系列出口半漂布合同。根据中德贸易协定规定,凡中国从德国进口货物,均按德方国家标准进行验收,凡中国出口到德国的货物则按中国国家标准进行验收。但是,这批出口半漂布合同的品质条款规定“交货品质为一等品”,未说明一等品的含义。合同还规定“每100米允许10个疵点,每个疵点转码10公分”,同时还列出了近20种疵点名称。由于合同品质规定实际上是要求我方供应“0分布”,与中国国家标准完全不符。事实上,“0分布”在任何国家的标准中都是不可能规定的。所以中国公司出口的半漂布遭到德方索赔。德方对中方出口的500多万米半漂布几乎都判为等外品或二等品,提出了高达110万美元的索赔要求。其中上海第四漂染厂生产的100多万米窄幅布根据国家标准检验都是一等品,但按这个合同的品质条款检验,都不再是一等品了。德方有关人员也承认,这个合同的品质要求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是既然已经签了合同,就要按品质不符合同要求进行赔偿。最后,中方公司向德方理赔了相当金额后才使此案得以解决。
(2)处理原则:详定品质条款,重视索赔时效。本例中明显存在着欺诈性的行为。索赔条款的欺诈一般有两类:一是买方欺诈卖方,即在订立合同时,对品质条款的规定设下陷阱,使卖方难以做到该品质要求而被要求向买方支付一笔赔偿金额;另一类是卖方对买方的欺诈,即在合同规定索赔期上作文章,使买方无法在合同规定的索赔期内提出索赔,卖方违约而得以逃避责任。所以,处理的具体措施也有两类:(1)订立科学周密的品质条款。①订好品质条款要根据进口或出口商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品质表示方法。②运用不同的品质表示方法,相应地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果是凭 规格、等级、型号或标准成交,规格、等级、型号参数等应力求作定量表达,避免使用定性和含糊不清的词语,如“先进水平”、“优良性能”、“最新型号”等。(2)重视索赔时效。索赔时效,或称索赔期限,是指定受损害方向违约方提起索赔的有效期间。在国际贸易中,为了避免使货物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也为了避免因时间长久、搜集和提供证据发生困难,同时为了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使贸易纠纷尽快得到解决,一般都有索赔期限的规定。
(3)注意事项:在国际贸易合同中,交易双方一般是通过检验条款和索赔条款明确规定索赔期限的。在索赔期限内,买方才可就品质、数量、包装等与合同规定不相符合之处向卖方索赔。另外,对于某些商品,特别是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和使用后才能发现质量和性能方面问题的商品,合同中还规定有品质保证期。这里的品质保证期是指,买方接受卖方提交的货物后,在保存和使用期发生质量问题向卖方提赔的期限。索赔期限以及品质保证期的长短,一般都由合同双方根据商品特点、运输方式和验收条件协商确定。此外,索赔时效(索赔期和品质保证期)应正确选定起算日期,通常应订为“货到目的地卸完之日起”或“货到买方最终目的地之日起”,而不是“从进口之日起”或“到岸之日起”,更不能是从“发运之日起”。
2 在合同规定的索赔期外的时间但是在货物的保修期内的索赔
(1)典型案例:中国A公司(买方)与外国B公司(卖方)达成协议,以C&F上海价格向B公司购买某种工业精密仪器,买方以不可撤销的即期信用证分两次付款,应在交货前的一个月委托上海中国银行开立以卖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合同第10条规定,品质保证期限为货到目的口岸12个月内,在保证期限内,因制造厂商在设计制造过程中的缺陷造成货物损害,应由卖方负责赔偿。合同第11条规定,货物到达目的口岸后,买方可委托中国商品检验局对货物进行复检。如果发现货物有损坏、残缺或规格及数量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得于货到目的口岸的30天内凭中国商品检验局出具的检验证书向卖方要求索赔。1999年3月24日货物到达目的港,买方A公司申请中国商品检验局对该批货物进行商检后,发现货物存在品质问题,A公司于1999年4月25日书面通知B公司,要求索赔。B公司以A公司已超过了合同规定的30天索赔期为由拒绝赔偿。A公司遂提起仲裁。仲裁庭认为,买方A公司虽然是过了30天的合同索赔期,但根据合同另一质量保护期12个月的条款,A公司仍有权因货物质量不良向卖方B公司索赔。
(2)处理原则:索赔期限的规定方法一般有约定索赔期限和法定索赔期限两种方法。①约定索赔期限是指当事人双方根据合同货物的种类、性质、检验及港口条件和检验所需时间等因素,就索赔期限的长短达成一致意见,并规定在合同中。②法定索赔期限即指有关法律规定的索赔通知期限。如果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没有在合同中约定索赔期限,则应适用有关法律规定的索赔期限。《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用规定检验期限的办法明示索赔期限,《公约》第39条规定:(1)买方对货物不符合同,必须在发现或理应发现不符情形后一段合理时间内通知卖方,说明不符合同情形的性质,否则就丧失声称货物不符合同的权利。(2)无论如何,如果买方不在实际收到货物之日起两年内将货物不符情形通知卖方,他就丧失声称货物不符合同的权利,除非这一时限与合同规定的保证期限不符。根据该条规定,买方在收到货物后,如发现货物与合同不相符合,应在一段合理时间内,最迟应在2年期限内通知卖方,提出索赔请求。
(3)注意事项:就约定索赔期限和法定索赔期限的效力而言,前者的效力一般高于后者。也就是说,当合同中有关于索赔期限的约定时,适用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索赔期限;只有在双方当事人未约定索赔期限时,才适用法定的索赔期限。
3 向承运人的运输索赔(装运索赔)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仍然影响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并且影响着众多参与进出口贸易行业的经营,对汇率变化进行探讨并探索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1人民币汇率变化基本情况
汇率是一个国家货币与另一个国家货币兑换比率的简称。人民币是货币,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与之交易的另一种货币是国际通用货币———美元。因此,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讨论,通常是讨论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小,但人民币汇率在固定范围内变化幅度较大,10年内最大汇率与最小汇率的差值为1.3372。相对稳定的汇率有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汇率变化仍然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1影响进出口贸易利润。汇率变化代表着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数额变化。从进口的角度来看,当商品价格不变时,汇率下跌意味着人民币购入的商品数量减少,内销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会有所降低。从出口的角度看,人民币汇率下跌意味着出口商品对外的价格发生变化,在商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低,利润也越低。汇率上涨同样对进出口贸易有不利的影响,对于进口贸易来讲,人民币汇率上涨意味着购买力提高,而国内市场需求不变,企业必须降低售价,利润会降低;而汇率上涨意味着出口商品售价提高,其他国家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出口数量会相对减少,同样影响贸易利润。2.2影响进出口贸易经营策略。由于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利润产生影响,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改变经营策略的方式规避汇率变化的不利影响,这样一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营策略不稳定,很容易导致贸易纠纷。在人民币汇率上涨时,进口商品可能会被囤积,等待汇率稳定或降低时进行出售,则在汇率降低时,进口贸易会减少,部分中小型企业对汇率变化应对能力弱,可能选择暂时退出市场。同样,出口贸易必须进行大量的宣传或者进行市场开发,以保证出口利润的达成,这又影响了企业对外贸易的成本应用,甚至影响某一类产品的品牌价值。2.3影响进出口贸易市场发展。客观来讲,进出口贸易发展应是平衡的,或者,进口基本生产资源、出口成品,才能形成稳定的贸易利润。但由于汇率变化和我国生产特征,进出口贸易的市场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原材料出口和廉价劳动出口始终高于高新产品出口,而进口贸易正好相反。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进出口贸易应对汇率变化影响的策略
3.1扩大进出口贸易利润来源。进出口贸易利润的以商品交易的形式出现,势必会受到汇率的影响,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经营因素,缺乏应对汇率变化的能力,导致经营问题。对此,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扩大进出口贸易利润的来源,简单来讲,即将利润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3.2及时调整进出口贸易经营策略。需要根据汇率变化去调整经营策略,经营策略的变化,应与外贸市场的环境相对应,即形成向外的策略调整,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调整企业经营状态。3.3加速人民币汇率国际化进程。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同时能够有效抵挡人民币汇率带来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例如,促进进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进程,这样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会更加稳定,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处理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对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整体实力,同时可以在进出口贸易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可以确保我国的自身利益。
4结语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利润、经营策略以及市场发展均有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要应对汇率变化,需要进一步扩大利润来源、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引导市场,这是保证我国汇率稳定、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博.浅谈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7(02):127-128.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科研项目(编号:LQ15A02,负责人:周叮波);百色学院2015年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15TSZY02)
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对广西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贸易风险由此不断加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是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强化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能力。
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1.1 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要求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西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其各项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其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成为当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及各国农产品乃至整个贸易的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1.2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成效,其所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贸易更是呈现出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贸易风险不断加大的当前,其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产品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提升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效性,争取更多的利润。进出口贸易能否取得健康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对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风险的控制情况,因此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情况来看,全面强化风险控制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1.3 有助于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损失
贸易风险的存在使得广西农产品在实施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损失,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沿线各国经济金融的联系更加密切,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放大,各项农产品进出口风险会威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强化风险控制时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及其损失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我国整个贸易发展所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1.4 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强化风险控制,减小风险损失,进而提升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其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性的进口所需要的农产品,实现全放联动的风险控制模式,有效降低农产品进口的成本,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市场的需求。
2.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有限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施的必然性战略,其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不高,使其难以通过与贸易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比较优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而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其风险性因素不断增加,对其控制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广西在进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有效的把握,使其难以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服务于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而限制了其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2.2 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不到位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当前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使其所面临的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长期来看将严重影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目前政府部门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把握程度有限,难以根据一带一路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服务于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考量不周,对风险的具体识别与规避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现有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施行,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实施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强化风险控制能力,进而限制了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3 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有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使得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其复杂性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其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广西农a品进出口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各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其预测的难度不断提升,而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能力有限,因此在风险预测方面存在事实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变化和增强的趋势,使得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难以采取传统的方法与模式,贸易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增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
2.4 缺乏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其还缺乏专业化的贸易风险控制人才,对其整个贸易的发展都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行业内现有的从业人员难以得到关于贸易风险方面的有效培训,使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的各项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进而限制了整个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其利润水平有限,使其在实施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难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现有的风险控制人员团队得不到有效强化,限制了其贸易的整体发展,因此使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变得更为艰难。
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3.1 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要首先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充分借助现有的机遇,提升风险控制意识。一方面,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需求进行分析,对其各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农产品进出口策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情况逐步推进其贸易策略。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对一带一路战略可能会带来的诸多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风险防范,提升整个农产品贸易行业的风险意识,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2 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得以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关键性举措。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根据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现实发展情况,对其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其在贸易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根据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情况,创新贸易风险控制机制,充分提升对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完善政府部门的各项职能,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够具有充分完善的保障。
3.3 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与应对能力
有效的风险控制得益于对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不断提升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充分借助历史数据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根源,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依托,提升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便于实施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另外,要不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在农产品贸易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风险控制实施体系等方法,对各项风险进行识别,形成协调高效的风险控制模式,全面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控制能力。
3.4 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关于风险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风险控制方法的应用能力,切实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各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各贸易企业通过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贸易风险管理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团队,使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能够顺利流入各贸易企业中,保证广西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得以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结语
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其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应该从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对各项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实现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外贸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15(07)
[2]闫德忱,王秀珠.我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09(21)
[3]成榕.贸易风险防控新机制[J].世界农业,2014(11)
0 引言
次贷危机的出现导致全球出现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不仅牵连到欧洲等国,甚至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从长远角度而言已经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在这种环境之下,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一个怎样的冲击与影响,成为了目前我国社会关注的重点。
1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
出口贸易方式分为加工出口贸易与一般出口贸易[1]。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出口贸易方式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2006年6月开始次贷危机逐渐显露出来,之后愈演愈烈。2009年我国的一般出口贸易比2008年一般出口贸易减少了1327亿美元,是我国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09年我国的加工出口贸易比2008年加工出口贸易减少了882亿美元。不同的出口贸易方式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也不同。由于加工出口贸易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金融危机最初出现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下降早于其他贸易方式。从危机程度而言,加工贸易在时间上受影响较早,但是其回升也早于一般出口贸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国际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我国国内的价格影响有一定的延后性。从受危机的程度而言,一般贸易出口的波动大于加工出口贸易[2]。2009年我国一般出口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44.11%,加工出口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48.86%,2008年这项数据分别为46.32%和47.20%。
2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2009年是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一年,出口贸易中主要的四类出口产品分别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产品2009年相比2008年增长率出现负数为2.6%,纺织品-9%,机电产品-15.4%,高新技术产品-10.27%,其中机电产品与高薪技术产品占据较大的出口贸易比例,因此其增长的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增长。观察2008年我国主要出口的产品,其中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是影响最严重的。2008年还只是金融危机出现的初期,到后期金融危机波及范围的不断加大,四类产品均受到严重影响。
总体而言,在金融贸易的初期我国农产品的影响比较明显,进入到后期机电产品和高薪技术产品受到整个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影响最明显,出现的出口波动最剧烈。
3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主体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作为我国出口贸易主体中重要部分,和我国其他性质企业一起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在2009年我国遭受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一年,三大主体纷纷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负增长率高达34.7%的为国有企业,其次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负增长率为12.51%。在金融危机初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比较明显,出现的负增长率远高于其他企业和国有企业,这是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初期敏感度最高。在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之后,国有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最突出。2009年5月国有企业的负增长高达36.9%。从整个局势而言,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具有更高效率的管理能力,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能够更快保持正常运作。
4 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影响的措施
(1)我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内的消费水平。想要做到扩大内需就需要配套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够减少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从而再次遇到金融危机就能够减少对我国经济与外贸的影响。我国人民币的升值对出口贸易也有一定影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减少了出口企业的利润,导致部分外贸企业面临生存难题。我国应该在经济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这就需要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完善市场供求的基础上有效调节浮动汇率制度。
(2)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升我国出口贸易价值。我国应该在保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正常的情况下加大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是因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由于具有强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即使受到一定程度的金融危机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恢复。
(3)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政府应该充分提出自身的企业服务职能,为我国各类型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出口贸易环境。同时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实现对外投资,有效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产生的影响,我国需要从需求、供给以及政策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与优化。由于金融危机属于变量,加上外部需求的波动是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企业如何加强与国际的接轨是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影响的未来方向之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于1965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提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业(或商品)出口贸易额占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总额的份额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该产业(或商品)出口贸易额所占份额的比率,衡量一国产业(或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指标。用公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RCAij表示i国j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EXij表示i国j产业的出口贸易额,EXi表示i国t时期的出口贸易总额,EXwj表示世界j产业的出口贸易额,EXwt表示世界t时期的出口贸易总额。RCA取值范围与竞争力水平的关系可概括如下:
二、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评估
本文将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标对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印度和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估。现根据本文的现实情况,对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EXij表示i国金融服务业的出口贸易额,EXi表示i国t时期的服务业出口贸易总额,EXwj表示世界金融服务业的出口贸易额,EXwt表示世界t?r期的服务业出口贸易总额。
2000年-2015年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印度和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下表所示。
二、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一)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分析方法选择
由于多数时间经济序列是非平稳的,对其做简单线性回归时,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进而可能会影响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为解决上述问题,Engle―Granger(1987)提出了随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产生之前,人们对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关系的分析只局限于定性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往往难以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Granger(1967)和Sims(1972)提出了运用统计方法检验经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即所谓“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避免采用传统回归方法时可能产生的“伪回归”问题,同时,为揭示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分析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为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现象,对文中模型中的变量采取了对数形式。本文运用EViews3.1版本软件进行分析。
2.协整检验方法
如果一个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则称此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类似地,如果该序列必须经过d次差分后才能平稳,则该序列为d阶单整序列,记为I(d)。根据Engle和Granger(1978)的协整理论,对于两个都是随机游走的变量序列,如果这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稳定的,则称这两个序列为“协整”,而且两个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是序列之间具有协整性的必要条件。对于变量序列,该检验的一般形式如方程式(1)所示。在方程(1)式中,a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项,P为滞后阶数,该检验的零假设备择假设。如果接受假设拒绝则说明变量序列存在单位根,即它是非平稳序列;否则,变量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它是平稳序列。
由于在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经济封闭型的国家,出口贸易等活动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与1978年之后的中国经济运行的环境有较大的区别,因此,笔者只对1978~2004年间的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考察。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来自山东省统计局,该数据是个实物指标,单位是万吨标准煤,出口贸易值的统计数据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05),单位是万美元。反映了1978~2000年山东省的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的变动趋势。
(二)山东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1.单位根检验
检验单位根常用的方法有ADF检验法和PP检验法,本文采用ADF检验法。ADF检验结果表明InEC和InEXP序列滞后长度为1时,AIC最小,此时,InEC(Ec为山东省能源消费量)和InEXP(EXP为山东省出口贸易值)序列的统计量t值均大于其显著水平5%的临界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序列InEM和InEX有单位根的假设;同时,ADF检验拒绝了这两个序列的二阶差分(d21nEM和d21nEX)具有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序列InEC和InEXP都是二阶单整1(2)序列。由于上述序列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且所有变量又是同阶单整的,这样,就可以对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作进一步的检验。
回归方程(5)调整后的可决系数情况表明该方程的拟合度较高,而且其DW值情况表明其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对方程(5)的参差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的水平下,该参差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可以认为,参差是平稳的。这表明,山东省能源消费量与出口贸易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即存在协整关系)。将方程式(5)两边对时间求导数可以得到,山东省出口贸易值增长率每提高1%,其能源消费量的增长率平均提高0.1539%。这说明,山东省的能源消费量增加与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之间关系较紧密。
三、对计量结果的解释
改革开放促进了山东省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山东利用日、韩、欧美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积极吸引国外投资特别是吸引日、韩企业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了山东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1990年山东出口贸易额为34.2亿美元,到2005年,其出口贸易增长到418.5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1123.7%;另一方面,山东出口一直以冶金制品、纺织品、制鞋、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高能耗产品为主,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较小(根据山东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产品、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等低能耗产品的出口额仅占山东出口贸易额比重的5.1%)。可见,山东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高耗能的外贸增长方式基础上的,这势必会对山东的能源消费产生较大的压力。同时,能源紧张局面反过来又成为制约山东出口贸易发展的瓶颈因素。
出口贸易不仅对我国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同时它还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产业技术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的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并制定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才能不断优化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业的技术能力,促进我国产业与经济发展。
一、我国当前的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过于依赖加工贸易
早期,我国出口贸易产业受技术方面的限制,只能在加工产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与加工产品来撑起出口贸易的大半江山。然而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太多的改善,我国出口贸易依然过于依赖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性高是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与调整,从长远来看这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影响非常之大,尤其是在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如果过于依赖加工贸易,将会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失尽优势。
(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日本、欧盟以及美国等国家,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所占我国出口贸易额比例非常之高,这其实并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平衡发展。在近几年,虽然我国出口贸易市场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出口贸易的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国家所占的贸易额比例逐年升高,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日本、欧盟以及美国等国家的现象依然明显。
(三)过于依赖外商投资企业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当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据了50%以上,这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过于依赖外商投资企业。[1]过于依赖外资,会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面临许多风险与牵制,甚至可能导致我国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走上边缘化,这一方面会严重降低我国自身的出口利润;另一方面更不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自主发展。
(四)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还是由于产业技术方面的原因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这严重降低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当前的出口贸易大多依靠密集的劳动力以及密集的资源,在技术方面却非常的稀疏,而且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较为不足,缺少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这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中的长远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努力营造公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环境,积极引导和帮助国内企业提高技术、服务和管理水平,针对不同性质的技术壁垒制定相应对策,借鉴和采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我国应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战略,政府应协调对外开放和环境保护,使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政府还应加大对技术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如技改贴息、债转股等。[2]
(二)对出口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其实出口贸易就是一场国际性的产品与产业竞争,我国要想在这场竞争当中站稳脚跟并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针对我国当前出口产业结构层次低、出口依存度偏高的问题,国家政府应当加强引导,着重帮扶出口产业发展,从贷款、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相关企业予以一定程度的支持,从人才、技术等方面对相关企业予以补充,帮助其实现产业升级,尽快完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转变,增强我国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方式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贸易结构。[3]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百劝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百劝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百劝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证乡之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四)完善出口贸易市场结构
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市场发展还非常不平衡,日本、欧盟以及美国等国家所占我国出口贸易额比例非常之高,如果迟迟不能完全打开国际市场,就会导致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严重受阻并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我国必须要加快完善出口贸易市场结构。而要想完善我国的出口贸易市场结构,就应当放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层面,从“增加内需”和“扩大出口”制定发展策略,一方面出口企业要调整产品营销略,继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除了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传统市场,如美国市场、欧盟市场外,还应该建立和扩大在新兴市场的营销渠道,如俄罗斯市场、印度市场、越南市场等;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的产品销量一路攀升,出口企业可以放弃国外一些规模较小、信誉不好的客户,压缩出口品种,做好国内大客户,扩大内销市场。
(五)加强自主品牌战略构建
我国出口贸易在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走自主品牌战略路线,才能够获得真正长远、有效的发展,既要减少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赖,培养一批完全自主的“纯国产血统”出口企业,又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在品牌的建设方面,要完全扭转我国依靠密集劳动力、密集资源撑起出口贸易的现状,要坚持走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服务密集的路线,加强在产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创新与实践,而且要凸显出我国的特色,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当中打响我国的自主品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与技术含量。
三、结语
出口贸易对于我国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意义,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我国当前出口贸易的现状与不足,并加强对出口贸易发展策略的探讨与实践,不断优化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业的技术能力,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总公司)
参考文献
2方法、变量及数据
2.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促进作用,影响是否显著。然后,运用弹性理论,通过计算“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即物流发展速度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之间的变动比率,来测算现代物流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其程度随时间的变动趋势。
2.2变量及数据来源
衡量进出口贸易的指标,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总额。而衡量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同学者选择的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已有研究大多以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或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指标为代表。从进出口贸易涉及的物流系统来看,其物流环节包含运输、仓储、检验、报关、包装、装卸搬运,以及信息处理等作业内容,其中,运输是必须的环节,故本文选择了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选取1986—2009年间的数据。
3实证分析
3.1物流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相关性
在相关性分析之前,首先对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逐年变化情况作描述性分析,以掌握其变化的总体趋势,表1是浙江省1986—2009年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数据。依据表1,绘制出1986—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图①,见图1。由图1可知,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这初步说明浙江省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说明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显著影响,下面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进出口总额为因变量,设为Y,货物周转量为自变量,设为X。根据表1的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和方法得知,二次曲线(Quad-rati)拟和模型较好地反映浙江省物流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变化趋势。回归结果见表2,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923,接近1,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以5%的显著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经过检验,F=1482.790,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是显著有效的。回归方程如式(1):Y=-121.873+0.3129X+0.0000118X2(1)
3.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促进程度的弹性分析
(1)测算模型
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浙江省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进行定量测算。弹性分析是计算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性的工具。本文以“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一词作为衡量浙江省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变化的敏感程度。进出口贸易额设为变量Y,货物周转量设为变量X,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如式(2):E=dYdX•XY(2)
(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影响程度的测算
根据回归方程Y=-121.873+0.3129+0.0000118X2可得式(3):dYdX=0.3129+0.0000236X(3)运用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求得弹性系数E,见表3,1986—2009年间,浙江省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平均弹性为2.9,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物周转量每提高1%,进出口总额约提高2.9%,说明浙江省物流业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3)不同时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的比较表3显示,1986—2009年间不同年份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差异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弹性系数从1986年的8.4694,下降到2009年的1.3460。为了分析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计算1986—2009年不同时间段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平均值,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弹性均值从1986-1990年的6.57,下降到2006—2009年的1.25,弹性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趋缓。为了分析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动趋势,以1986年作为时间t=1,对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与时间t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合模型,决定采用三次曲线(CUBIC)模型。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回归结果见表4,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8915,与1极为接近,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均以1%的显著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经检验,F=700.05937,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有效。拟合方程如式(4):E=9.790957-1.3076t-0.0689t2-0.001232t3
(4)由方程(4)计算2010—2014年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指标值,见表5,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应进行产业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164-02
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这将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源消耗猛增,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据统计,近些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涨,在2006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由此可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贸易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也加剧了中国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此,提出优化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发展,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自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出口贸易总额在2010―2014年间共增长7 648.8亿美元,年均增速9.76%。
(一)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初级产品比重逐年减少,工业产品比重递增,商品中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降低。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出口货物中碳排放主要有高排放的矿物燃料、剂和有关原料以及高污染类的轻纺类产品。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矿物燃料类产品出口额正在逐年减少,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制品出口增长速度也放缓,使得出口货物的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二)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贸易主要以亚洲为主,市场份额达到43%;其次是欧洲,市场份额达21%;再次是北美洲为18%;而东盟与非洲分别为8%和2%。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数量对世界各国都有所增加,仅美国就有13%,东盟达到11%。我国出口贸易市场不再局限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市场也在逐步扩大。
二、低碳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出口贸易市场不均衡,对发达国家(地区)依赖性强
一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市场总体较为依赖发达国家(地区)。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正在不断开拓新市场,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扩展了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地区,但总体来看,出口贸易市场仍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状态。商务部公布的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数据显示,欧盟、美国、东盟、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为我国目前五大贸易伙伴,而对发展中国家份额相对发达国家很少。
(二)各国相继建立碳标准,出口贸易摩擦加剧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较其他新兴的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贸易摩擦。近年来,全球提倡低碳经济,欧盟和美国等强大经济体企图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影响力,率先制定出碳排放标准,成为低碳经济贸易中的规制者,从而约束其他国家。这将是我国出口贸易市场面临的最大威胁,将导致我国出口企业成本提高,阻碍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国际竞争力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猛,然而真正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缓慢,产品创新力和竞争力都不高,依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底端,使得出口贸易的获利空间非常有限。目前,虽然我国科技水平提高较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大幅度增加,但机械制造、运输设备与化学制品等货物在出口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较低,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只能以量取胜。这样的发展模式使生产原料无法合理配置,消耗了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使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全球提倡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这样高碳量的能源耗费是不可取的,严重制约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出口贸易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一)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
1.政府应多管齐下,制定和实施低碳贸易发展的总体战略
具体而言,在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时,都要以低碳经济作为其核心原则,使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政策规划全面融入中国的经济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各个方面,从而确保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健康顺利发展。
2.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支持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必须坚持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根本导向。其次,中国应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具体行动,增加中国的碳汇储备,未雨绸缪,为将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好丰厚的基础。
3.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动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认真对低碳出口贸易企业与高碳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实行有差别化的出口退税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同时,对于低碳产品出口做出贡献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出口补贴,鼓励新兴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贸易发展。总之,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政策全面推动中国节能减排和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发展战略的顺利实行和成功转型。
4.加强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建设,应对低碳减排规制贸易壁垒
首先,必须大力普及中国各类出口贸易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使企业掌握与中国出口产品相关的低碳标准制定与低碳减排规制法案的实施情况。其次,不断强化低碳贸易法律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中国出口贸易行业和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纠纷与贸易摩擦的应对能力。
(二)出口产业的中观层面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的工业结构还是以资源能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粗放,污染排放十分严重。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应坚持走低碳工业化发展之路,通过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大幅度降低工业的碳排放总量,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加大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排放量
目前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模式过于粗放,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出口产品的“碳泄漏”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需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之向低碳、清洁的绿色贸易体系方向转变,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3.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并降低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源于能源消费,而高碳排放则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中国不仅要在现有能源结构基础上采用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还要通过技术引进与技术研发创新,采用更多低碳化、清洁型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从而有效降低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量。
(三)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
1.出口企业加强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都意味着出口企业要从高碳排放型转变为低碳集约型的出口发展模式,因此在出口贸易规模缩小的情况下,提高单个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出口贸易企业只有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产品的开发,着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才能在未来低碳贸易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低碳技术的“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适合中国低碳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低碳技术研发基金,针对高碳排放环节进行专项的技术研发攻关。
2.出口企业开展低碳科技创新,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低碳经济在短期之内的确会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中国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善于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开展低碳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树立正确的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将低碳创新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中国出口贸易企业需要培养大量的低碳科技专家和低碳管理人员,从生产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低碳贸易的发展。
3.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低碳减排的互利双赢
国际低碳减排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并获取新能源技术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减排技术与资金,提升减排能力。同时,中国还应该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帮助出口企业学习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并支持中国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能源技术的转让与合作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3] 张所续.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4):17-23.
[4]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