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实力的体现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3 16:01: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实力的体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实力的体现

篇(1)

作为河北省11个设区市之一,廊坊市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十字骨架的交点位置,主城区距北京和天津中心区分别为40公里和60公里。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435万。辖三河、霸州两个县级市,大厂、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六个县,广阳、安次两个区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奖。

一、廊坊市县域实体经济发展概况

为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推动县域经济提质提速,廊坊市发改委日前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国家新“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落实全省县域经济腾飞计划,实施县域经济腾飞“六大工程”,涉及工业、农业、三产、园区、项目集聚带动工程、城乡建设统筹工程,发展县域实体经济成为了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图1为2010―2012年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上述资料所示,各县域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其中发展最好的是三河,其次是霸州,其他县的经济情况发展比较均衡,差别不大。

二、廊坊市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瓶颈

1.农业水平低

廊坊市的农业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多数地区还处在人工生产层次,机械化程度较低,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5.9%,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7.9%。有限的土地承载着过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户均只有三五亩或七八亩土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目前廊坊市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

2.产业体系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农村大部分产业集中在养殖业或种植业,农业产业结构非常单一、链条较短、层次较低。第二,产业布局分散。目前,廊坊大部分乡镇企业分布在各村庄或小集镇,只有少部分分布在县城,如城郊型的燕郊镇、万庄镇,商贸型的胜芳镇,工贸型的左各庄镇、牛坨镇、夏垫镇,工矿型的段甲岭镇、李旗庄镇以及旅游型的安平镇等。过于分散的产业布局使乡村工业布局分散化、规模细小化、经验管理封闭化,不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

3.县域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首先,廊坊市财政支出中各种负担加重,而财政收入增长却十分缓慢,能够用于小城镇建设投资的资金很有限。其次,廊坊市县域的金融服务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以及数量极少的其他国有商业银行。随着这些金融机构的制度改革,借贷越来越困难,这几类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县域实体经济的需要,这就使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受到很大限制,严重影响了廊坊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步伐。

4.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品牌

廊坊市毗邻京津,使其具有产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辐射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但是,工业基础薄弱,技术、人才、品牌、资金等储备少,工业发展缺乏自主品牌,主要依靠域外的招商项目,自己的主导产业多数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导致该模式带来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学习优势等尚不明显,致使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廊坊市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熔剂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紫砂陶瓷用粘土、海泡石以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目前这些资源的工业开发价值不高。由于主导产业中的传统制造业主要是资源、能源推动型和粗放式加工型经营模式,导致资源利用率极低,资源浪费严重,投入产出比失调等等。

三、提升廊坊市县域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1.深化体制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大县级政府对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发展的自信,政府也可以在必要时为其提供资源和政策扶持,帮助其获得发展动力。政府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支持主要包括金融支持、政策支持、教育支持、税收支持、财政支持等等,其中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言,最主要的是发挥政府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增进银企之间的了解,为信贷资金供求的有效衔接创造条件。为金融机构扩大有效信贷投入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促进县域实体经济的发展。(2)认真落实“三农”金融政策,确保支农贷款的支农效果。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监督和管理,促使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合理、有效发挥,确保支农贷款的支农效果,促进农民增收。(3)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县域实体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同时要正确把握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防范信贷风险与加大信贷投入的关系。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首先,要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融资成为了县域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要素,很多地区把依靠外力、实施外向带动作为促进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具体表现就是通过引进外资,加强技术合作,有效提高县域实体经济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对于廊坊而言,发展优势主要在于地理位置优越、特色资源丰富等,借此廊坊形成的比较具有优势的产业包括物流业、家具产业和旅游业等。

(2)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失衡容易使经济发展陷入瓶颈,所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的合理及时流通,是加快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

(3)全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化,把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到实处。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者,在引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是促进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

(4)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县城的全民素质。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优秀的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是发展经济的内在要求。

(5)利用历史、社会、人文背景,梳理县域的品牌效应。历史、社会、人文背景是一个地区文化底蕴的体现,现在提倡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因此,注重文化,形成发展品牌效应是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必要方式。

其次,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县域实体经济而言,农业作为传统的和基础性的行业,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走专业化、多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促进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当今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还可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

3.保护自然环境,借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1)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粗犷的发展观念,大力提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倡导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

(2)调整产业发展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服务业、休闲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行业消耗资源较少,环境污染也较小,是比较环保节能的产业,而且经济效益较高,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市在发展县域实体经济的时候,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

4.统筹城乡经济,推动县域实体经济城镇化发展

近些年来,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有效地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能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同时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两种:第一是外部的就业渠道。通过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第二是内部的就业渠道。具体指:(1)农业内部转移。它是指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畜牧业、渔业、林业等方面的转移。(2)农村内部转移。它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通过农业组织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宽农业内部的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的边际收益,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化,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5:143-156.

[2] 周金堂.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

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3-45.

[3] 靖继鹏,张海涛,赵筱媛.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及

篇(2)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19-05

在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深化阶段,中国情境下的会计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这主要表现为:会计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的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显;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源流出远大于流入;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将被商业、管理科学及其他融合的多学科复合教育所取代。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教育归位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

一、综述与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会计职业教育研究

随着企业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加深,在会计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结构层次上逐渐与国际趋同。如在教育理念方面,倡导美英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1],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化”的共同办学理念[2]。在目标定位方面,强调通过细分职业市场,对高职高专会计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3];培养最基层单位符合小企业需求的实战型会计人才[4]。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课时,课程内容与会计实务领域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5]。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多种教育方法并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6];提出教学设计上体现“三个课堂”联动[7]。在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强调采用英国的“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利用资源的能力,采用“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灵活教学方式[8]。在教学评价方面,建议通过学生分组、师生共同制定考核目标、作业自评与互评、组间权衡评定成绩、教师全面综合评定成绩的程序和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9]。

上述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综合性设计。在现实的会计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间的衔接、教学层次不清和教学内容重叠,体现不出特色和差异性;马列和英语等公共课时比重过高,在总课时受限的情况下,难以增加实践课时比例;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虽然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会计人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及其重要性的看法是相通的,借鉴国外CBE、TAFE等职业教育理念,厘清高职教育的现状,呼唤会计技能教育的归位,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厘清与呼唤:高职会计职业技能教育现状与技能归位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的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缺乏,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目标定位偏差,教学导向偏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通才教育”培养与“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矛盾突显。高职会计教育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综合性院校、工科学校或财经等专业性院校,还是示范校、骨干校,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重点等各不相同,仍实施基于单一的培养目标的“通才教育”,体现不出“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差异[10]。二是“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摩擦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为高职院校所接受。文化素质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担当和教养并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良好职业态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解决不了职业岗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然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普遍基于学生的社能力培养而开设,对各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并非只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三是“门槛类技能”培养与“区辨类技能”培养问题显现。学校的职业教育应是基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教育。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成长为会计人才并非易事,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人和等客观条件,受自身的智力水平、品性、悟性、修养和职业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高校的会计教育只是基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门槛类职业技能教育,围绕专业素养这一主线,为学生可持续成长打下职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但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影响力”和“结果导向”等区辨类技能显得束手无策。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微观层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基于工作流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间缺乏有机联系;二是实践教学项目实施存在时间、空间的多维不足,实践教学项目业务类别单一和模式化,尚未形成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体动态的、电子的、立体化的实验教程,同时受场地、时间和师资等条件制约,实训室难以全天候开放,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匹配,学生仿真实训难以模拟企业产供销的业务环境和利益相关者间的社会环境;三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缺位,诸如校企联合培养、全过程育人、企业化课堂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难以开展,出现了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缺位,处于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专业技能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境地。

会计毕业生的技能目标是会计人才最终的质量标准,是教育产品被社会认可的标志。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业界在呼唤回归技能教育的本位,重塑“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的本质,切实做好学生技能培养工作。

三、演进与发展:新经济变革下的高职会计职业岗位内容与技能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与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会计这一职业的最初印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已成为这一职业的基本内容,账簿和算盘成为这一职业的标志。无论是现实还是预期,伴随着信息革命的管理工具创新、处理能力提升及大数据下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和共享,传统的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加工已被计算机所取代,从大数据迈向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内部数据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导致会计人员从核算管理型向战略决策支持型转变。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资产观念发生重大改变,会计计量单位多元化和非货币化,实业界与虚拟业务融合,促使管理核心工具不断出现;业务复杂化、交易关联化、市场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扩展到全球,利率、股价、汇率等金融环境瞬息万变,致使企业风险不断增大,要求会计人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以应对飞速变化的商业挑战,提升企业的智慧资本。

在新经济变革条件下,基于会计已成为一个超越数字的信息管理系统,会计职业岗位内容及技能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职业界对会计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见表1。会计毕业生要树立超越数字的会计理念,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应用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重构与实践: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路径

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技能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任务引领、产教融合、能力为本、知行合一”理念指引下,着力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训练和技术技能型特色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

(一)以启发智慧为基础,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会计教育是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素养训练的胜任能力教育,更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教育。学校根据教学资源条件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形成独特的通识教育体系,强调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摒弃统一规范的教材和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通过大课堂讲座和小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设计第二课堂启发学生智慧,嵌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参与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创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学习的顺序性、逻辑性、连贯性、完整性的思路来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构建“通用基础课程+技能课程+证书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四位一体”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即“1(宽口径的“通用基础课程)”+2(两部分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含实践环节)+主专业课程(含实践环节)”)+1(会计证书课程)+X(X门一般专业选修课程)+Y(Y门其他选修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不低于30%。

(二)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优化“学做互动,课证对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构建完善的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开设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仿真实训项目与职业岗位工作技能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学有所用[1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融入教学计划,并在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实现了课证的有效对接。通过专业基础课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单项实训培养学生专项技能,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记账和校内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由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三层”递进。

(三)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4T+1A+1G”的项目化课程训练体系

篇(3)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生活的进度不断加快,能源消耗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目前,全世界面临着能源过度消耗、资源匮乏等严峻的问题。低碳、环保等理念已经逐渐进入了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室内设计中充分运用低碳经济理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低碳经济理念在我国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具体现状

(一)低碳经济理念的内涵

在人们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低碳经济的理念。对于低碳的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况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况是减少绝对量的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一种能耗低、排放低和污染低成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并且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以及开发新能源等多种手段,从而实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二)我国室内设计的现状

跟西方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室内设计起步是比较晚的。我国作为人口排列较前的国家,由于对于室内设计的需求量较大,从而其发展的步伐是非常之快的。由于在我国室内设计理念中传统的设计理念占据着最主要的位置,因此,我国室内设计领域中对于低碳经济相关理念的了解和认识是相对来说较晚的。即使是专业的室内设计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设计理念的深刻影响,因此导致没有将低碳经济理念在我国室内设计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同时,由于受到建筑材料以及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和达到有效成本控制的目的,行业中打着低碳经济理念却仍然执行传统设计理念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严重导致了低碳经济理念没有有效渗透和融入到我国室内设计领域中。

(三)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达到有效改善环境问题以及降低资源能耗等目标,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积极运用低碳经济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装修材料时,多使用天然、环保产品,秉承当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现人们得到精神世界满足和价值追求成为室内设计所崇尚的最终目标。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所坚持的低碳经济理念原则

(一)对于传统设计理念的评判标准进行一定的转变

低碳经济理念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适度消费、避免造成过度浪费是低碳经济理念的所追求的设计理念。在传统的室内设计理念下,通常情况下将装修的豪华程度作为其装修质量是否达标的唯一评判标准。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室内设计理念之下,不管是专业设计人员或者是用户,都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评价标准,将室内设计的舒适程度、健康程度以及环保程度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低碳环保等设计原则。

(二)设计过程中注意持久性、低碳化等根本原则

在低碳经济设计理念下,室内设计向来所遵循的原则是保持生态平衡。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对设计领域的合理规划。例如,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将阳台设计成小庭院来摆放绿色植物,从而可以实现为房间增添绿色植物的目标。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达到增加氧气释放量,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绿色植物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达到吸收甲醛等有害气体的目的。设计师在选择装修材料和室内家具的过程中要遵循节能、合理利用资源以及有效降低装修成本等原则称为低碳化原则。现在在装修市场中,装修建材品种丰富不一,在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大部分功能。因此,设计师在选择设计材料的时候,合理利用各种装修材料,不仅可以实现环保低碳的目标,同时也会增加居住者的舒适度。

(三)在室内设计中注重生态美学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其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之一,并且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低碳经济的设计理念下,人们的设计标准也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人们已经越来越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并且生态美学随着设计理念的发展出现了新思想和新发展。在传统美学观念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生态美学,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以及审美观念进行有机统一集合,不仅实现了室内设计对于美的要求,而且实现了人们对于环保、健康以及低碳等理念的要求。总之,生态美学已经成为现阶段室内设计下的新发展方向。

三、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一)重视材料的环保性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随着低碳、经济以及环保等理念的不断深入,原有的设计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设计理念以及实际需求,因此,人们在选择装修材料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材料的环保性。所谓低碳环保材料,就是指该材料不仅能够满足相应的功能,而且其具有能耗 少、污染少以及再生性等优势而受到设计人员以及居住者的青睐。在室内设计领域有效渗透低碳经济理念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所选择的材料要符合时代特性,并且注意减少材料种类和数量。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选用简单节约的设计方式,在保证空间布局和空间设计美学的基础上,使得环保性、健康性以及低碳化等标准得到相应的保障。最后,合理循环利用各种材料。在装修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废弃材料等,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点,通过将这些废弃材料进行再回收利用变成生活必需品和装饰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选择材料时,应该综合考虑室内环境以及居住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选择装修材料。例如,如果居住者中有老人或者小孩,应该倾向于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材料;对于主要是存储和堆放物品的房间,应该选择防潮性以及防火性较好的装修材料。同时,设计师在选择装修材料时,应该综合考虑材料本身的低碳环保性以及后期加工和组装的环保性,遵循就近原则,有效降低设计成本。

(二)空间设计上要有效融入低碳经济理念

在我国,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所占住宅面积较少。因此,在设计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满足低碳化、经济化以及合理化的设计理念。首先,应该坚持功能分区合理化的设计原则。对于室内环境进行功能区域划分的过程中,要坚持公私分隔、洁污分离以及动静分隔等原则,从而实现室内环境整洁、舒服适宜的居住环境的目标。其次,在分区的时候要注意面积分配的合理性。在进行功能分区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每个功能区面积的合理性,注重面积利用率的提升。第三,在进行空间布局的时候,设计师要充分全面的考虑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理念,从而灵活、机动以及有效的实现空间功能的划分,在空间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住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要满足经济化的空间布局,从而为以后的重新设计装修预留余地,达到节约资源、降低经济消耗的目标。

(三)充分运用清洁以及智能的低碳能源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带有自动节水、自动断电等装置的智能家电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只需要将手机和无线网络相结合,用户就可以简单方便的实现对这些智能家电的控制。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将这些现代化、先进的设计理念有效融入到室内设计中,用户通过将手机和这些智能家电进行绑定,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对自己生活区域的有序管理。从长远情况来看,清洁能源以及智能家电必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大胆的尝试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达到低碳环保理念宣传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加深对低碳经济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达到在设计的过程中低碳环保意识和思想的普及和推广的目标。现阶段,在室内设计领域中充分运用低碳经济理念,将会为居住者提供集舒适、健康以及环保于一体的居住环境,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绿色、环保、低碳以及经济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篇(4)

所谓校长的领导技术力是指校长在引导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科学举措,在其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力。它要求校长要“倡导和确立办学理念、描绘和引导共同愿景、制定和落实发展战略、引导和激励教师发展、设计和完善管理规章、争取和挖掘教育资源、控制和处理学校风险”。这是校长领导技术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校长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指标。那么,如何实现现代校长的领导技术力呢?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从事校长工作的经验,对提升校长领导技术力的途径作一探讨。

一、描图与决策

校长应着力抓好四件事八个字:描图、寻路、组队、示范。即规划发展目标、寻找实现途径、组织实施队伍、做出示范指导。校长要做到这“八个字”,就必须调查研究,把握时机,认真做好描图与决策工作。一要获取信息,科学分析;二要群众参与,反复讨论;三要多种方案,比较研究;四要深思熟虑,果断决策。在学校管理中,描图与决策是校长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职能。校长大量的工作就是按照一定的治校方略描图与决策,对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拍板定案,引导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努力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在描图与决策中校长怎样正确处理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可视为怎样处理“多谋”和“善断”的关系。描图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科学化是描图与决策的根本,它要求描图与决策必须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反映客观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实践。科学化又要以民主化为前提,只有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做到审时度势定目标,凝聚人心鼓士气。

二、控制与授权

校长在领导具体工作时,一定要精心划分责、权、利,定规建章创机制,既要控权又要授权,着力调动副职和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把握好“四个字”:谋、断、干、查。校长负责断,副校长负责谋和查,中层负责干,做到职、权、利相结合。校长在控制与授权的过程中,一要有“目中有人,身边有人,善于用人,培育新人”的用人技术力;二要有“合理争权,谨慎用权,适当分权,依法维权”的权力技术力;三要有“面向未来想大事,立足当前抓要事,大胆创新做难事,勤勉认真干实事”的干事技术力。作为一个有聪明才智的校长,千万不要“大权小权独自揽,大事小事都要管”,要认真做好放权与控权这篇文章,从而不断增强校长的领导技术力。

三、沟通与协调

学校班子成员由于每个人的理论高度、专业深度、文化厚度、认识程度以及信息来路、思考思路等各不相同,可能会导致校长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产生误解和隔膜,使工作偏离目标,这时就需要沟通与协调。利用倾听反馈、促膝谈心、换位思考等方式消除误解,增强团结,尊重个性,诚实待人,充分体现校长在管理活动中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个性化。同时,采取相应的组织、指导、协调、鼓励措施。在组织工作上着力抓好任务的合理分配和人力、财力、物力的妥善安排。在指导工作上着力做好对不明确工作方向(或目标)者给予及时指点,使这些人进一步明确为什么干,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使工作最优化。在协调工作上就是管理者要想方设法,使事与事之间进度适应,步伐合拍,人与事之间力量组合相当,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以保证各个工作环节不停滞、不偏离方向,尽可能地把无效的内耗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在鼓励工作上一是加强思想工作,培养主动合作和自我调节的精神,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最高限度;二是灵活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刺激手段,激发成员的上进心,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是校长领导力中十分重要的领导技术力。

校长领导技术力至关重要,它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是学校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也是一个团结坚强的领导核心形成的基础。提升校长的领导技术力没有捷径,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才是正确的大道。我们要不断增强校长的领导技术力,积极开发新世界,努力实现新愿景,不断增加新活力,在崭新的时代为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一、现代化经济管理现状

在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经济已经实现多年稳步持续的发展,经济管理体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开始被普及应用,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科学化、人性化、自主化的管理模式。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经济的发展受到地域差异、生产力水平、文化差异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制定特色化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需要结合各个制约因素,具体的分配、经营方式来决定,因地制宜才能符合各地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

1.现代经济管理方式的自主、科学、合理等性质。社会生产力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奠定了国家经济飞速稳步发展的主旋律,市场经济体制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很好地规划辅助经济走向。经济水平的提高让社会生产对经济管理方式有了新的高要求,更多地需要自主、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2.组织形式与经济管理理念的现代化。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管理理念与传统理念的矛盾冲突,在组织形式上存在众多不符实际情况的分配矛盾,因此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步伐形成了相当大的阻力,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体的管理方式与活动需要与整体的经营目标,经济指标相吻合,需要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更多的借助现代化的方式与工具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二、现代化经济管理特征

1.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经济,要想在市场上获取发展,就要切实地将市场当成是发展的导向,确保当前的管控工作朝着需求发展。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中,经济的主导方由过去的卖家转变为了买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地重视需求模式,人们的需要制约着供应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此时买方的需求在经济中的低位更加的显著,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卖家不断地变化经营方法,将发展的重点转变到生产大众喜爱的物品上面。

2.当前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和谐二字重视的是人的发展,任何活动都是以人为前提的,对于经管工作来讲亦是如此。所谓的人性化管控工作具体地说即管控的措施要以人性为关键点,要结合人的状态来开展管控工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激发出人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要经由人力效益的进步,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管控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照人性化的发展思想。在过去的经济管控工作中,人们过分的关注硬件装置等配置,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经济的进步。不过在当前时代,人已经超过了其他的要素成了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人是带动经济进步最为关键的要素,所以在管控的时候要通过多种措施引入优秀的人才,在确保其需要得以维护的前提下尽量的激发出他们的活动热情和主观能动意识,为经济的进步打造优秀的前提。

三、现代化经济管理实现的途径

现代化经济管理需要迎合国家的基本国情以及发展历史,遵循小调小改的原则,借鉴原有的管理实践的宝贵成果与经验,以此作为现代化革新的参考对象,认真实地调查,全面深入的分析,因地制宜地制定,加以现代化的工具与技术,将现代化经济管理稳步推行。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可以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督、提升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等方式。

四、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经济管理体制追求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因此团队协作力变得尤为重要。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实现人才知识结构现代化,使企业所有管理人员真正做到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

2.传统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分布,任务分工由上至下,层层传递,权利则层层减弱,这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限制了下层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现代化经济管理将朝着人员平等、职责平衡的趋势发展。

3.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带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积极主动性,包括科技研发、高新应用等方方面面,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一直以硬件设施与人工来管理经济,使得这项工作繁重而复杂,充满了不合理性与缺点。在时代进步的大潮流下,科学合理性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被T工谋求,现代经济管理方式强调将软件管理硬件辅助的形式加入到实际应用中,省去了平时耗时耗力的员工工作。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在整个管控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核心理念,这样有利于合理规划,发挥最大的价值效能。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中,信息处理的发展阶段是以处理手段的不同来划分的。当今,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成为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程度反映了管理现代化的程度。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必然会衍生出很多的存在体,比如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出现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和当前的经济发展保持一致,是为了获取更为显著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

篇(6)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26-04

The feasibility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WANG Xian-liang1,2,WANG Xiao-fang3,HAN Ji-zhen1

(1.Post-doctoral Station,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3,China;3.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is the direction of spor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to promote effective competition among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is feasible and necessary. Paths for boosting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include the followings: accelerate the return of the public power of sports governance to society; realize the changing of sports resources from “internal circulation” to “system circulation”; realize the changing of social power from “passive participation”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strive to implement such important measures as “manage running, promote changing, value regulating, boost innovating and strengthen ensuring”, so as to highly efficiently realize social power running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sports reform;social power;sports development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大社会、小政府”的理念不断强化,社会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文化、体育和公益等公共事务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诸如社会力量办学[1]、社会力量办图书馆[2]、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3]和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4]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体育事业的发展亦不例外,包括事业单位、党群社团、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作为自然人的社会公民等在内的社会力量[5],在兴办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育向社会开放、向民间延伸的效应不断向前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课题也提上研究日程。体育由“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涉及到一系列体制改革创新,其中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可行性如何、社会力量办体育如何实现等,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可行性

1.1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公共服务供给

在公共事务领域,社会力量供给公共服务是新公共管理学派的观点,认为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供给主体垄断而导致效率低下等问题,故政府应由办理角色转变为管理角色,由市场选择有优势的组织提供公共服务[6]。历经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和实践,后期出现学者们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激烈的争议与批判,认为新公共管理导致了公共管理价值的下滑,非公共性、不公平性、责任缺失等问题不断涌现[7]。新公共服务理论[8]、整体政府理论[9]和网络治理理论[10]等应运而生,上述新理论提出“政府应该服务而不是掌舵、政府应加强整体化和网络化治理”等公共管理理念。其中,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影响最为广泛,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是政府应有职责,不同国家应根据国情差异有效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主张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公平,注重协调社会各方面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公共服务根据公共需求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政权性公共服务(立法、司法、行政、外交、国防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和经营性公共服务(邮电、通讯、电力、煤气、自来水和交通等)。政权性公共服务一般由政府供给,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多元化(包括政府供给、社会供给与合作供给等,根据效率与公平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供给方式),经营性公共服务主要由社会力量供给(企业居多)[11]。体育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既可由政府供给,也可由社会力量供给,而从供给内容分析,社会力量办体育具有可行性。因此,社会力量办体育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手段。

1.2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市场结构

体育市场结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内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4种不同类型[12]。借用市场结构理论对政府和社会力量从事体育进行市场结构分析,即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政府改革过程中,体育行业内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而言,政府一家供给公共体育服务易形成过度垄断,且缺乏必要竞争必然导致效率低下,而引入社会力量供给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形成“政府办”和“社会办”之间的良性竞争。对于体育产业而言,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力量主要作为市场监管机构或者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形式出现。而体育产业属于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过度干涉,故体育产业市场结构应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形成体育产业市场应有的结构特征。此外,相关研究成果也显示,体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适度垄断的必要性,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形成“竞争大于垄断”的市场结构,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理想目标模式是垄断竞争型[13]。

1.3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价值管理

社会力量办体育是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因此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可行性还需从价值管理角度进行分析。价值链理论是对价值创造环节进行分析的理论,传统价值链被认为是一系列连续完成的价值创造活动。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价值链是一些组织或群体共同完成价值创造的一系列环节和过程,而价值链管理旨在控制关键增值环节、增强企业或者组织的竞争优势[14]。价值链管理强调对关键增值环节的把握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这与“服务外包(BPO)”相一致,即通过新型的服务贸易形式,将一部分非核心业务转移到其他企业(传统概念是转移到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从而实现专业分工、成本降低和利润提升的目的[15]。按照上述理念,政府和社会力量是体育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环节由政府还是社会力量完成不必拘泥于某一主体,而是根据价值创造和目标实现的需要,由合适的主体完成相应的价值环节。

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按照价值链和服务外包理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完全可以由社会力量提供。正如政府将不擅长的体育事务外包给社会力量完成,社会力量供给公共体育服务能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化、低成本、广分布和灵活性强等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既有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也有拥有众多会员的行业协会;社会力量在各自不同的优势领域参与相应的产业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社会力量办体育是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体育行业有效竞争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体育资源有效配置和专业化分工的关键措施。并且,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力量办体育也是未来体育改革发展的主流;改变脱离市场、单纯依靠政府办体育的发展方式,走市场化、社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16]。

2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现实基础

在我国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观念和做法早已付诸实践,但我国社会力量办体育并未成为体育发展的主流,也未能完全实现向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集中体现为体育社会组织薄弱、体育资源仅在系统内部循环、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2.1 体育社会组织薄弱,处于依附式发展

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我国各类体育社会组织23 590个,占社会组织总量的5%。其中,体育类社会团体17 869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10 353个、体育类基金会41个[17]。我国体育类社会组织的数量总体较为可观,但是体育社会组织的工作能力相对薄弱,集中体现为体育类社会组织依附性强但自我发展能力差。

我国体育类社会组织依附性强,体现为“典型的低层次依附性”发展方式[18],即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主要依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借助政府转移的行政权力和政府拨款实现生存和发展,直接导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职能失位、越位和缺位。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差表现为工作和服务能力差,没有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看似遍布全国,实际在空头运转”,体育社会组织工作开展脱离组织成员的现象严重。

2.2 体育资源系统内部循环,低层次徘徊

体育行政机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协会之间,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优质体育资源在体育系统内循环流转,造成体育资源的垄断和社会体育资源的供给不足。第一,体育治理的公共权力仍集中于体育行政系统,竞技体育(体育赛事审批、运动员注册等)、群众体育(公共服务购买、群众体育活动举办)等行政权力高度垄断,体育资源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附属体育协会的手中,在系统内循环造成体育资源流动不畅、体育市场结构不均衡、有效竞争的良性格局难以形成。第二,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参与途径不顺畅。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政策和制度钟罩,造成社会力量办体育“有心无力”的局面。第三,其它社会力量(非专门从事体育类业务的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吸引力不强,导致投资、金融、管理、咨询、服务、保险等体育发展急需的社会力量未能积极投身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中。

2.3 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低效益运行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9],2014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4 041亿元(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约为1.35万亿元),占当年GDP的0.64%。虽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GDP比重的2%~3%数据相比仍落后[20]。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所占比重过低,未能引领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处于低效益和低层次发展的阶段,不能吸引社会力量投身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大潮中,社会力量发展体育的积极性有待提升。虽然,近期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未来真正实现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仍需要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3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实现路径

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路径确定为:加速推动体育治理的公共权力回归社会,实现体育资源“内循环”向“系统循环”转变,实现社会力量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着力推行“抓运行、促转变、重调控、推创新、强保障”等重要举措,以高效实现社会力量办体育。

3.1 抓运行

紧抓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运行机制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体”的体育发展格局,建立有利于社会参与体育和社会发展体育的运行机制,抓好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引导机制、扶持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公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务的具体领域,将社会力量中更具供给优势的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产业的重点领域作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主要内容,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产业的支持政策,形成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和基金等,及时考核、监督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运行情况。同时,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主体,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行,引入体育系统以外其它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提升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能力和效率。

3.2 促转变

促进政府体育机构改革,推动体育系统资源由“内部循环”向“系统循环”转变。通过体育事业单位改革取消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将原有职能转移给协会以促进体育协会实体化,实现体育公共权力向社会组织转移以促进体育公共权力回归社会。彻底打破体育系统资源内部循环的裙带利益关系,通过“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促进体育资源平台建设、招投标制度建设等,将体育资源向所有的社会力量开放,将体育资源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进行配置和开发。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体育资源的市场化开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社会量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

3.3 重调控

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市场调控职能,转变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实现体育部门由“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列“管理部门权力清单”,还要列“社会力量办体育事务清单”。列“管理部门权力清单”以明确政府管体育的职能,注重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总体规划、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从办体育的繁杂事务中脱离出来;列“社会力量办体育事务清单”以明确交由社会力量办体育事务的具体内容,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向社会公布、开放。

3.4 推创新

积极推动建立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创新机制,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参与途径和方法的创新以及方式创新,形成体育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体育行政部门应创新兴办体育的参与机制,采用契约制、招投标、订单制等多元化举措,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更多新型、高效参与途径和方法。社会力量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新型的投融资、运作方式等促进体育发展的创新来提高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质量和效率。推进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主体的发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合作的载体,树立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新型平台,建立体育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等。

3.5 强保障

加强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保障工作,重点做好政策制度保障、创造良好环境、发展中介服务、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制定《社会力量办体育实施管理办法》、《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等政策和制度,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税收、经费等优惠和支持力度,加大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宣传,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便利条件和支持措施;培养一支“懂体育、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投身于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工作中。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体育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将产生一系列变革;社会力量办体育具备可行性和必然性,无疑将成为体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成为促进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和公共权力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未来一个时期内,全面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是改变体育社会组织依附式发展、体育资源系统内循环和体育产业低效益运行的关键举措,而有效建立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运行机制、促进体育机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创新驱动机制和加强保障措施等将是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实现路径的基本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 漫话“社会力量办学”[J]. 教育发展研究,2001,1(1):81-82.

[2] 王素芳,于良芝,邱冠华,等. 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制度保障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4):4-9.

[3] 俞睿. 社会力量的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4):90-94.

[4] 刘晓亮,张峻. 让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J]. 社会观察,2008,1(1):27-28.

[5] 李毅. 社会学概论[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6.

[6] RHODES R.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J]. Public Adminstration,1991,69(1):10-15.

[7] 周晓丽. 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简评新公共服务理论[J]. 公共管理学报,2005,2(1):43-48,90.

[8] ROBERT B D,JANET V D.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9,60(6):549C559.

[9] TOM L. Delivering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UK dimensions,issues and problems[J].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2,80(4):615-642.

[10] KICKERT W J,KLIJN E H,KOPPENJAN J.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M]. London:Sage,1999:46.

[11] 孙晓莉. 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9-11.

[12] 陈俊青,彭连清. 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理论与实证分析[J]. 企业经济,2006,4(4):107-108.

[13] 石岩,舒宗礼,刘华冰. 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 体育学刊,2007,14(5):45-48.

[14] 迟晓英,宣国良. 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1):25-30.

[15] 张磊,徐琳. 服务外包(BPO)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世界经济研究,2006,5(5):33-38.

[16] 何强,冉婷. 关于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2):113-118.

[17] 梁璇. 体育类社会组织或能降低登记门槛[N]. 中国青年报,2014-01-19(4).

篇(7)

一、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简述

(一)何为企业经营管理

它是说优化单位的相关资源,确保其能够有效的调配,进而实现它们应有的价值,其在单位的制度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单位的经营管理存在于单位的各个机构和各项生产活动中,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单位的利润。如今,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逐步的走向成熟了,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在开展的时候要结合本身的条件,不断的对资源优化,减少生产费用,即对单位的生产运作开展有序的管控,以此来提升效益。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我们国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系的干扰,都是使用过去的经营管理体系,不管单位是不是获利,国家都会对其统筹运作。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绝大多数的单位都没有热情。然而在发展到新的时代之后,此类管控方法暴露出了非常多的问题。同时,因为全球化的发展,此时的竞争开始变得剧烈,单位的经济增长形式开始从粗放变为集约。在这个前提下,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的意义就变得更为显著了。单位在当前时期应该怎样转变管控思想,寻求全新的管控措施是当前单位最为关键的活动内容。

二、当前经营管理体系中暴露出的缺陷

在前时期,单位的经营管理体系中存在一些缺陷,具体的体现在以下的一些内容中。

第一,经营管理制度不合理。许多单位并未真正的从思想上关注管控制度,虽说有一些单位制定了该制度,但是要不是其内容不详细,可行性较差,就是无法将其做到实处。因为缺少必要的监管体系,经营管理制度是无法发挥出其本身的意义的。

第二,组织机构不灵活。许多单位的组织机构缺少灵活性,无法在市场变动的时候做出合理的调节。身为单位的管控人员,或许会忽略这个内容,此时就导致组织机构的许多问题都显现出来了,干扰到单位的进步。

第三,没有管控好人力资源。许多单位在这方面的管控力度不高,像是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素养较低,流动性高,缺少必要的激励体系。假如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流动太过频繁的话,单位各个机构的工作就无法顺畅的开展,此时就更加的无法保证品质了。假如单位未设置合理的竞争体系的话,工作者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假如单位不关注培训工作,此时其员工的素养和能力就会偏低,最终干扰到单位的长远发展。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新举措

(一)企业的管理者要发挥管理职能

企业中的管理者是位于企业经济管理的最顶端,指挥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对经济管理模式的真实态度如何等问题会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掌握更多的经济管理知识,并积极引导员工从思想上重视经济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并探寻更加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保证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落实。

(二)企业经济目标要明确

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不是简单对其进行总体规划,而是在深入、细致研究基础上,认真制定、执行、监督经济目标。企业制定经济目标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企业和社会的具体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经营状况,这样的经济目标才更加明确,可行性强。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员工是企业各项活动的最终执行者,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第一,在认真分歧企业的战略需要基础上,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尽力控制人力资源的流动以及浪费现象。第二,努力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多为员工创造一些接受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第三,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积极投身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四)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评价和审核

从实质来看,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企业的管理者要每隔一定时间就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审核。评价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不仅包括经济管理的目标、经济管理的组织过程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等,目的是使经济管理体系的工作更加完善。企业管理者在评审过程中,一定要公正、客观,全面分析经济管理中的各个环节。

(五)妥善解决不符合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现象

篇(8)

1、要有效提高统筹兼顾能力。作为二级支行的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二级支行行长,除了要发挥好自身的表率带头作用以外,还要具有相当的组织协调能力。一是要协调好行长与会计主管、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共进的团队氛围;二是要协调好与上级行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对业务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上下联动,以更有效地整合攻关效应,推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三是要协调好与客户的关系,深入了解客户尤其是重点客户和高价值客户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及时提供各类方便、周到的“一揽子”和延伸超值服务;四是要协调好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主动上门沟通、汇报工作,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争取地方党政和相关部门的对农行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要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竞争挑战的知识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一个优秀领导不可或缺的特质。作为一名二级支行的领导,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职业素养外,还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自觉学习新业务、新知识,学习借鉴系统和同业中先进行的好经验、好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规律、通晓金融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具备前瞻性战略眼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各种挑战,善于从同业竞争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作为二级支行领导,日常的工作是辛苦而繁忙,很难抽出专门时间学习充电,这就更要求我们的基层领导具有战略眼光,抓住一切机会“充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以适应竞争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奋发向上、技能精湛的员工队伍。

金融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二级支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无论采取任何举措,都将由员工来执行。因此,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行的各项举措能否切实落实到位问题,进而直接决定了一个行的经营业绩。

1、确立先进理念,狠抓作风建设。要进一步增强“效益、市场、客户、服务、以人为本”五大意识,大力倡导“二线为一线、后台为前台、全行为客户”的服务理念,加强网点服务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引导员工增强合规操作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珍惜职业生涯,合规经营,提高员工规范操作水平。

2、加强思想引导,凝聚员工力量。要通过各类会议、谈心、家访等形式,深入细致地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好竞争发展和个人得失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创造条件解决员工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把员工的思想凝聚到加快业务发展、全力拼抢市场份额上来。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要适应新形势和新业务发展需要,一方面通过选派员工参加上级行培训,提高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学,在实践中提高,经常性的组织员工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制度、新系统,不断提高员工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为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潜能。要大力弘扬“人人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观,做到“以业绩论英雄,凭效益计报酬,以潜能定岗位”,努力营造公平的员工竞争发展环境,为每一位员工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舞台。

三、必须细化完善绩效评估体系与薪酬管理体系。

1、要确立正确的市场定位和分配原则。绩效管理体系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来制定的,二级支行处在金融竞争的前沿阵地,目前正面临着众多国内外金融同业的围、追、堵、截。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建立健全富有成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当前基层农行亟待构建符合科学发展的绩效评估与薪酬管理体系,把“突出第一、激励第一、重奖第一”作为绩效考核的主旋律,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有效提升基层行的竞争发展优势创造条件。

2、要确立明确而恰当的考核指标。要切实将主体业务、中间业务、计价产品、柜面业务量、电子交易占比、外汇业务、经营效益、内控管理文明行业创建等纳入考核内容,加强对效益指标、增收能力的穿透式考核监测。在绩效考核指标的提炼上,应当以员工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为依据,不能偏离绩效考核的初衷,同时在绩效目标的设置上,应当具体、明确、可行、准确量化,从而做到全面、客观公正的判断。

3、要加强在绩效考核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绩效考核的设计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应该以恰当的形式反馈给员工。这不仅是对员工的尊重问题,更重要的是绩效考核原本就是为了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如果指标确定仅仅是因为要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的话,其考核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的。二级支行人员普遍不多,考核相对便利,量化相关考核指标时,宜细不宜粗,要根据上级行下达各项目标任务,结合单位员工的具体实际细分落实到人,并要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做好绩效考核的动态调整。因为绩效考核是非常个性化的,其绩效管理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应用也各不相同,所以绩效考核能否取得实效关键不在于方案有多么高深精确,而在于是否符合实际,否则难以真正建立起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客观公正性兼具的绩效考核体系。

4、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的关系。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激励和鼓舞以及约束与惩罚,尤其是对于绩效表现优秀的员工,可以将其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为其编制单独的职业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并适当的委以较为复杂的任务,以锻炼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正确处理编内员工与劳务派遣用工的关系。目前,农行劳务派遣用工逐年增加,人员占比也在逐年提升,而劳务派遣人员又大都处在业务一线,从事着柜员、客户经理等岗位,而这一群体与编内员工间最直接、最显著的差异就在于薪酬分配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应切实淡化用工形式,建立以员工岗位类型为基础、以岗位职责任务为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对网点各岗位员工的有效激励,要按照不同岗位的职责、强度、专业技能以及贡献度等方面的差异,明确不同岗位的工资系数,考核时根据业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对岗位系数进行调整,解决劳务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实现利益的合理分享、业务的合力推进。

四、必须强化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综合营销和服务能力。

1、确立正确的市场定位。要从强化二级支行营销职能出发,对现有二级支行的整体布局、功能设置以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细致地诊断,根据网点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编制网点的整体布局规划,并对综合价值评估较高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布局,对网点布局中不合理的网点实施果断的关、停、并、转,逐步实现网点的合理摆布。

2、加强对网点服务功能的重新布局。应以服务利润的价值取向为指导,优化网点内部格局,合理配置服务资源,科学规划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要的不同的服务区域,营造有利于服务开展、产品销售、客户转移的营业环境,提升高价值客户的满意度和利润贡献度,最大限度地分流办理简单业务的客户,减少客户在网点的停留和等待时间,缓解排队压力。

3、创优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文明优质规范化服务水平。要以振兴地方经济、不断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类优质高效服务为宗旨,深化实施文明服务规范化标准导入工程。进一步强化对规范化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追究,切实从完善规范化服务制度体系入手,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加大检查考核频度和力度,对内要以非现场检查为主、现场检查为辅,对外要以第三方(专业市场调查机构)检查为主、“神秘人”(社会监督员)检查为辅,促使全体员工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良好习惯。另外,要牢固树立“服务超越需求”理念,通过推行营业网点统一标识、业务分层、功能分区、客户分流等精细化管理,创造一流的人性化服务环境,打造农行“连锁超市”形象,增强客户对农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五、必须加强合规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平安和谐农行。

农行是高风险行业,严格严厉的管理是农行安全运营、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1、要强化教育和培训。从思想意识、经营理念、全面风险管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篇(9)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18)24-0057-01

1環境的现状

1.1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在地球上一直都存在,近几年的荒漠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荒漠化对人类的生存会造成直接的威胁。荒漠化会导致土地丢失,严重影响人类种植的基础。荒漠化现在正以每年5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人类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球,更谈不上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了。

1.2臭氧层遭到破坏。

臭氧层本身就只占平流层的十万分之一,尽管臭氧层的含量低,但是却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臭氧层可以帮助人类吸收紫外线,减少人类紫外线的伤害。只是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臭氧层的伤害。一旦臭氧层被无休止的破坏下去,人类也将受到紫外线的袭击。因此导致人类的身体出现较多的问题。

1.3淡水资源危机。

全球水资源较丰富,但是淡水资源却不到水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二。在这区区的百分之二中,我们人类还将大部分淡水都使用于工业、农业。人类的生活用水也严重缺乏,甚至很多地方的人们的生活都成了一大问题。

1.4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全球的气温升高上。全球变暖既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威胁到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用品的供应。

1.5垃圾成灾。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垃圾生产速度愈发加快,可是垃圾处理的能力却远远无法赶超垃圾制造的步伐。我国的垃圾问题也非常严重,人们用肉眼也比较常见,垃圾到处堆积如山。这样不仅占用了可以使用的土地外,垃圾排放出来的有害气体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这一问题成为全球无法整治的环境问题。

1.6森林减少。

森林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当代人类对树木进行过度地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损害。

2环境问题来源

2.1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来源是气候的无常变化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的行为而导致。

2.2臭氧层。

人类在当今社会,追求更高科技社会的同时,研发使用了空调冰箱等含有氟氯类化合物等的设备。因此臭氧层的破坏的随着人类对这些设备的使用也愈发严重。所以,也有科学家说过,人类永远无法想象臭氧层的破坏程度有多严重。2.3淡水资源。

地球本身就很少的淡水资源,可是在缺水的环境中,水却被人类无情的滥用和污染。加上我国淡水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极度缺水。可有些水资源较富余的地方,人们却将水的使用没有节制,有的人常常将水龙头开着,把生命之水无情的抛弃了。工业上,更有人选择把生产垃圾以及生产污水排放于河中,严重影响水的质量。

2.4全球变暖。

引发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导致特别多的二氧化碳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的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也就会引发全球变暖的后果,同时也会造成降水量的改变,最终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2.5垃圾成灾。

垃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人类不节制的使用塑料制品等难以处理的垃圾。同时,人类为了追求高效和快节奏的生活,大多人喜欢使用一次性的用品。例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牙刷等等。同时人类也追求经济发展,工业上会残留大量且难以处理的工业垃圾。

3小结

3.1总结。

篇(10)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13-01

1 公路运输经济的关键作用

公路运输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会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对我国而言起到关键作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就是公路运输,交通运输的主要环节就是公路,因而公路运输会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受到公路运输的影响,新形势下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一致与均衡,尤其是城区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而公路运输的建设可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与快速发展,使其尽快追上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公路运输会带动并促进区域的经济业务发展。

2 当前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控制效果过低

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中应将经济方面的因素放在首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使公路运输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当前公路经济运输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成本控制效果过低,大多数地区在公路运输建设中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从而导致公路运输经济的成本增加,使公路运输建设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成本的浪费。这主要是由于公路运输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对项目的可行性没有深入分析,从而使公路运输经济成本控制无法落实到位。

2.2 缺少充足的资金供应

发展公路运输经济需要比较多的资金支持,然而,因为这一系列的资金来源比较复杂,特别是针对如此需要较大投资的公路运输工程。并且,针对后期回收投资比较慢的项目而言,更是难以获得投资。因此,当今国家的财政支出是我国建设公路运输、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需要的绝大多数资金的投入,当然,我国的财政支出比较有限,这对我国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速度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在一部分偏远的区域,难以建设一部分大型化的公路项目。

2.3 信息化技术运用不足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当中,业已创建了关于公路运输经济的运输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网络,然而,信息化管理常常只是体现为运输业务,较难提供部署与决策要求的信息数据,这难以推动公路运输经济的决策与战略目标的实施,没有实现通过信息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公路运输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不够成熟,这是因为行业经济要想获得发展,务必以客户作为核心。目前,我国公路运输领域没有创建以客户服务作为着眼点与归宿的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还没有创建运输业务和客户需要相对接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客户较难借助专门的服务界面快捷、方便地查询运输信息以及体验运输服务。并且,依旧没有创建公路运输经济增长指标的分析系统,没有有效地开展公路运输经济的同比指标分析、环比指标分析、调研等,对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趋势上的微观以及宏观层面上的分析缺少。

3 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对策

3.1 多渠道获得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资金

要想推动发展公路运输经济,需要创建资金保障体系,从而应对公路建设需要的资金问题。首先,政府需要主动地承担有关的职责,创建专项资金制,解决发展公路运输经济需要的资金问题。政府应当担负有关的责任,尤其是公路的建设资金成本与养护资金成本,强化各个级别政府间的联系,进而创建地方间的等级较高的公路网,实现公路运输经济投融资机制的创建与优化,借助BT或者是BOT的形式推动投资收费性公路,从而促进发展地方公路运输经济。其次,能够鼓励个人、社会、企业等捐赠资金,从而引导各种经济组织投资建设公路。

3.2 加强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建设

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对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具有的优点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案;信息化技术能有效促进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具体实施首先要建立公路运输信息化网络,并将关联信息网络建设落实到位;接着收集公路运输经济发展需要的经营决策和战略部署相关的信息数据,尤其是保障针对性的经济数据的收集,其是为公路运输经济发展提供参考的重要部分。最后在公路\输经济管理中采用数字化管理,实现在丰富的信息量的前提下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3.3 强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从事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人们普遍关注的内容就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而想要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与有效性,就需要全面提升相关从事职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职员是实施经济管理的主体,所以公路运输部门要强化对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培训与教育力度,长期并定期展开员工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培养,以便综合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等。另外在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素质同时,还要创新经济管理方式,积极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吸进高品质、高素质专业人员参与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工作中。

3.4 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需要实现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以目前业已创建的运输管理网络作为前提条件,强化建设关联的信息网络,从而对发展公路运输经济要求的战略部署和经营决策的信息数据进行搜集,尤其是对具备针对性的经济信息数据进行收集,进而为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带来根据。需要重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数字化,通过数据模型预测经济的发展趋势,且对有关的外部信息进行整合,科学地引导与管理公路运输经济,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在缺少信息量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稳定和健康发展。需要立足于客户的实际要求,根据服务客户的目标,创建信息化的管理机制;需要对对接运输业务和客户要求的界面进行积极地开发,让客户可以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统便于查询有关的运输信息,且使服务于客户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将专业的服务提供给客户。除此之外,需要重视公路运输经济的分析评估,探究相应的时间段之内公路运输经济的一系列经济增长指标,熟悉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立足于微观与宏观的层次,尽可能地以行业的发展作为视角,实施有效的策略和建议,从而推动该领域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下的运输领域,公路运输能够体现比较高的贡献率,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少不了公路运输经济的建设。为此,应当有效地挖掘和体现公路运输经济的长处,确保其能够担负越来越多的运输业务,进而方便人们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一、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大量国外知名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开发我国市场潜能,建立了大量产品加工基地,在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更多的利润从国人手中夺走。在这种所谓的“繁荣”背后,我们只是被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而已,相对于我们为此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我们所得到的可谓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很多企业都存在技术上的不足或是受制于他人的技术壁垒,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现状,但问题绝不仅此而已。很多国内企业所生产的生活与工业产品不能立足于国际市场,甚至在国内也不被多数国人所看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落伍的产品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与国外品牌互相制衡的能力。处在后工业时代,企业想要更加具有竞争力,技术上的领先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设计因其所能带给产品的高附加值,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的另一个关键。

二、设计领先策略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设计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词语之一,设计无处不在,其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正因为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国际集团公司才会纷纷提出“设计治厂”的口号和“设计领先”的策略,将设计视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分析英国经济状况和发展战略时指出,英国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设计。她这样断言:“设计是英国工业前途的根本。如果忘记优秀设计的重要性,英国工业将永远不具备竞争力,永远占领不了市场。然而,只有在最高管理部门具有了这种信念之后,设计才能起到它的作用。英国政府必须全力支持工业设计。”撒切尔夫人甚至强调:“工业设计对于英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首相的工作更为重要。”正是由于对设计的高度重视,英国设计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为英国工业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其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如今,为了适应经济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加大了对设计的投入,将其提高到国民经济战略的重要地位。比如我们熟悉的“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区和国家都成立了自己的“现代工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或“现代工业设计指导研究中心”,在经济生产领域全面推行和实现工业设计的现代化,并且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科技开发型。国际经济专家在总结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发展经验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对日本经验的有效借鉴以及在设计上的巨大投入,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还是对设计的重视和发展。

英国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内地企业来说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想要在当下多元化的经济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大对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将设计放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行和实现现代化设计,逐步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综合实力,在设计杠杆的驱动下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经济转化为知识创新型的集约型经济。设计不仅可以物化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而且可以规范企业文化的运营模式,将企业职工、市场和社会有效地连接起来。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它就是保障,它就是价值。”

三、企业设计管理理论的提出

企业设计管理这个概念是从管理学理论中引申出来的,对其进行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笔者看来,描述它比界定它要显得更加贴切。如韩国产业设计振兴院院长郑庆源认为,“设计管理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把设计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的战略工具,研究管理者、设计师和专家的知识结构,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并创造有生命力的产品。设计管理旨在有组织地联合创造性及合理性去完成组织战略,并最终为促进环境文化做出贡献。”美国设计管理学会董事长EARL POWELL认为,“设计管理是以使用者为着眼点,进行资源的开发、组织、规划与控制,以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沟通与环境。”伦敦商学院的教授PETER GORB认为,“把设计管理定义为一种计划,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它使得产品的目的以及包括这个目的的信息能以整体合作的方式达到。而我认为,企业设计管理是计划的过程,并由组织加以运作,它是这一运作过程的中心和最主要的部分。”

企业设计管理就是对企业产品设计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借鉴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产品设计本身所实施的管理,设计是管理的对象,又是对管理对象的限定。在战略层面上,企业设计管理是利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转换的艺术;在战术层面上,企业设计管理是对相关资源进行动态调整的工具。

企业设计管理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领域,完整的企业设计管理包括设计目标管理、设计项目管理和设计行政管理。目前,以企业设计管理实践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设计管理专门知识正在形成科学的设计管理学科。

四、通过设计与设计管理创造企业高附加值利润

20世纪中期,由英国、日本等国针对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过程,所进行的科学、合理及有效研究表明,设计管理及其方法论的研究对企业通过设计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为附加值?有人解释为:附加值,即为附加价值,是在产品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由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是附加在原有产品价值上的新价值。哈佛大学出版的《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对附加价值的解释如下:附加价值是企业通过生产过程所新增加的价值;或者,从企业的销售额中扣除供生产之用和自其他企业购入原材料的成本,也就是企业的纯生产额。从这两种解释可以看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不能等同于高科技、高消费、高档次产品,它是指投入少、产出多、功能价值比较高的产品。由于消费已逐渐从“物质”消费转为“感受”消费,倾向于品位和心理等抽象的标准,这种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价值比一般产品高出很多,因而在市场上的升值幅度较大,获得的利润也比较丰厚。它已与产品的卖点融为一体,难以分割,所以在市场上的地位自然越来越高。

在企业产品设计中,设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对设计本身进行组织和管理。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在产品设计中借鉴和运用管理学理论,通过计划项目、组织结构、协调资源、规划进程、评估结果等一系列手段,达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设计的组织战略,即设计战略。

对企业产品设计活动本身的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设计组织的管理、设计程序的管理、设计工程的管理,是企业设计管理在制度层面上对设计的一种保障。在此过程中,企业设计管理既要全面协调好设计师与设计、文化和市场的关系,也要有组织地联合创造性及合理性去完成设计目标,实现产品设计的整合战略。从组织结构上来看,企业设计管理为产品设计的运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了各部门的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从设计质量上来看,通过对产品设计的有效管理实现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态的双保险;从产品设计过程来看,企业设计管理对产品设计执行过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其监督下能够实现设计程序的合理有序运行,并赋予设计过程以协调性;从产品设计目的及长期策略来看,通过企业设计管理对各方面的有效组织与协调,既可以保证既定设计目标的完成,也可以形成递进式链条思维模式,最终实现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

随着企业对设计价值认同感的提升,管理应该进一步跟进设计,有效整合设计过程中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使设计过程更加规范、合理和高效。企业设计管理作为管理设计的工具,本身就是对设计过程的一个合理计划,而这个计划本身也是设计,两者互相渗透。我们必须在科学、哲学、文化、经济、管理等多层面上展开对其的认识,使其在设计中发挥合规律性的作用。对于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为设计者提供和创造一个有利于产生优秀设计创意的空间环境和条件,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给予引导、启发,使设计不断得到深化和升华,最终形成优秀的设计产品。

结语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集市场性、前瞻性、创造性于一身的动态过程。只有适应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产品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富于创新意识,才能生产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如今,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价格已经被性价比所取代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决定因素,我国的生产企业必须由制造向创造升级,由大规模生产向精益生产转型,通过引入科学管理机制,保持设计与市场的融合,走一条技术含量高、文化底蕴深厚、设计思维超前的“精品战略”路线,这也是通过设计与设计管理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真正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