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程建设文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实施目的和意义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具体措施。共享工程的实施,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群众身边,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目标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农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到年底以前,在全区建立1个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个镇级服务点、39个村、社区基层点,逐步建成以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龙头,以镇、村和社区为网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一)部门职能
区级支中心职能:区级支中心是提供全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和地方资源征集制作的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存贮由国家中心、省中心和市中心提供的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宣传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群众。
镇级基层服务点职能:镇级基层服务点将负责存贮省、市、区级各部门提供的网络资源服务信息,并向基层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村、社区基层服务点职能:作为最基层的服务点,主要负责存贮上级中心点提供的各种信息,并向基层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二)场地建设
按照年度(县)级支中心系统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500平方米,主要用于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按照年度(乡、镇)级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300平方米,主要用于办公设备、综合业务加工室。
按照年度(村、社区)级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100平方米,办公场所依托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站。
(三)技术要求
区级支中心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0M以上,局域网通讯能力为1000M;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50台(包括电子阅览室);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2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镇服务点和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资源存贮设备、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多媒体制作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投影仪、防病毒软件等。
镇级服务点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M以上;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10台;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1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服务点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大屏幕电视机、投影仪、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打印机、不间断电源、资源管理软件、防病毒软件等。
村、社区服务点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M以上;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5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服务点配备服务器、投影机的、电视机、高频播放机等。
(四)建设经费:
1.设施设备经费
区级支中心:需一次性建设费用68万元(详见附件),主要用于支中心房屋的修建,设施、设备购置,以及完成中心启动所需其它硬件器材。
镇级服务点:需一次性建设费用5万元(详见附件),主要用于服务点房屋的装修,设施、设备购置,以及完成中心启动所需其它硬件器材。
村、社区服务点:需一次性建设费用23.4万元(39个村、社区×6000元/村、社区)(详见附件),主要用于设施、设备购置,以及完成中心启动所需其它硬件器材。
2.场地建设费
区级支中心:所需500万,主要用于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综合业务加工室的修建。
3.日常运行维护费
每年30万元,主要用于支中心、镇级服务点、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日常运转、维护,以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所需。
4.专项经费
主要用于数字资源制作、购买、加工整合等工作。
5.服务车
所需经费25万元,主要用于下基层服务点检查指导工作。
四、具体标准
(一)区级支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1.中心机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6.支中心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二)镇级服务点配套设施建设:
1.服务点机房: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5.服务点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6.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三)村、社区基层服务点配套设施建设:
1.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2.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3.服务点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四)数字资源建设及目的
1.区级支中心: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10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结合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现有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购和完善,确保为本地区基层服务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3)电子网络信息服务。以网络中心机房及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实体,以网站为平台,将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单位传统信息、特色资源信息、开展网上业务和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4)建立区级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中心。利用区级支中心人才及资源对全区基层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及服务培训和开展公益性专题讲座。
(5)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6)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7)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8)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2.镇级服务点: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5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3)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4)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5)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区级支中心、镇级服务点、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费用由区财政一次性解决,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设备采购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区财政按八二比例投入,实行政府采购;日常工作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设备的维护、运转、电信网络使用、信息整合、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基层服务等工作。
(二)人员保障。
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设工作需增加编制2人,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三)技术保障。
文化共享工程必须确保安全运行,因而系统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技术支持均应得到保障。
(四)宣传到位,提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效果。
通过市、区媒体报道,印发宣传资料和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区级支中心负责所在区基层服务点宣传资料的收集,并上报市级支中心。
(五)广泛动员,充分利用各方社会力量。
一 加大投入,夯实“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
“文化共享”工程要想真正实施,必须要加大投入,夯实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兰山区按照全国统一标准要求,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硬件达标。区财政先后拨款200余万元,用于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设备采购、网络维护、日常运行等基本建设,先后购置了服务器6台,笔记本电脑4台,台式电脑40台,以及投影仪、数码相机、打印机、百兆防火墙、UPS电源、卫星接受器等相关设备,接入了宽带互联网,购置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信息浏览监控软件、网络版杀毒软件、共享工程运行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等,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成了集演播室、接收机房、电子阅览室、课件点播室、课件制作室、音像档案资料室于一体的规范化区级支中心,支中心的年度运行经费达到5万元以上。目前,全区6个镇4个街道服务站都配备了卫星接收系统、电脑、电视机、DVD播放机、投影仪、电脑、机顶盒、有源音箱,并按入了宽带网络,年运行经费都不低于1万元;村、社区服务点也按照全国统一标准进行建设,目前9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了规范化站点要求,运行经费也都得到了较好保障。
二 加强管理,在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
“文化共享”工程的硬件建好了,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进一步发挥作用,实现真正惠民,也属纸上谈兵。在建设过程中,该区实行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标志牌、统一规章制度和统一收听收看纪录簿,确保各服务站点定期、按时开放,实现服务内容安排科学合理。
为加大“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力度,该区实施典型带动战略,首批选定了1个街道和2个镇,20个村(社区)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试点工作。近年来,全区每年都要召开3次以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场会,举办5期以上文化共享工程培训班,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全面开展。与此同时,该区积极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信息采集、内部管理、意见反馈、监督检查、评比奖励等各个环节,都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社会上聘请了500多名信息采集员和义务监督员,及时反馈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逐步建立健全了信息采集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为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去年,针对夏秋季节手口足病多发的情况,该区积极邀请妇幼保健院专家举办预防讲座,并制作了《手口足病防治》课件,免费向广大群众发放,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为减少夏季雷电造成的伤害,该区制作了《雷电灾害的预防》课件,广泛宣传预防雷电知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 强化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共享”工程的生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也需要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惠民。近年来,兰山区始终坚持围绕“一个目标”,消除“两个误区”,抓好“三个结合”,推进“四项创新”,深入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共享”工程的生命力。
一是创新工作理念。该区以共建为手段,以共享为目标,坚持“三贴近”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效能,努力为广大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认识上的误区,消除“工程建设是文化部门行为”的认识误区,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工作中,该区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同创建文化先进乡镇、社区相结合,同维护青少年文化权益相结合,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增强共享工程的生命力。
刚才,县长对我县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情况进行了通报,分析了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如何抓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我完全同意,请各镇(乡)、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就加快“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实施,我再强调两点: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4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求乐、求知、求技”的迫切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和谐,我们在全县广大农村全面实施了“三求”文化惠农工程。这一举措对于加快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县计划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自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以来,各镇(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不等不靠,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狠抓落实,“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县共投入资金3**万元,有**个行政村开工建设,已建好文艺舞台3**个,已建好篮球场6**个,已建好科文卫综合活动室**个。这些成绩的取得可喜可贺,也说明我们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思路是清晰的,措施是有力的,这是我们应该好好总结的地方。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全县“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尚未取得全面胜利,我们碰到的问题还有很多,要解决的困难也还有很多。各镇(乡)、各部门要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加快“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工作,务必使“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明确任务、扎实工作,切实加快“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
一是领导要亲自抓。从前一段的工作来看,领导抓跟不抓就是不一样。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抓的乡镇、行政村,完成建设的进度就快就好,反之,领导不重视、不亲自抓的乡镇、行政村,完成建设的进度就慢就差。因此,各镇(乡)、各部门领导干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此项工作作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机遇,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地抓紧抓好。
二是工程建设要再掀。当前,我们面临着区、市重点扶持“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的大好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各乡镇特别是各行政村一定要树立一种“抢”的意识,抢机遇,抢时间,争先进。要进一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实践证明:任何一样工作,宣传发动越充分,工作难度越小,工作推进越顺利。我们要深入工程建设第一线,总结利用原有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张旗鼓地宣传动员,把群众的思想炒得更热,形成人人关心“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人人支持“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人人参与“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掀“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的。
三、目标任务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就是坚决在8月底前全面完成“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任务,全县上下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现在,时间已不多,各镇(乡)、各部门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用倒排时间表的方式来推进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可以抓的马上抓,可以办的马上办,需要协调的也要马上协调。总之,要分秒必争,扎实推进。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段时间少雨的有利时机,快行动,大干快上,已开工建设的要加快进度,尽早完工,未开工的要加紧组织实施。各镇(乡)、各行政村要展开竞赛、比学赶超,提早完成目标任务。年底,县委、县政府将对完成工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四是质量、标准要保证。“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既要抢时间,抢工期,抢速度,又要注意建设的质量。要把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贯穿建设的全过程,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要确保“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按施工标准建设,并尽可能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力争把“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同时,还要加强平时的督查,强化安全监管,确保不出重大安全事故。另外,也要注意廉政建设,千万不要出现“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状况。
五是建成后要抓好管护。各行政村要明确一名村委干部作为文体管理员,负责管理和维护已建好的文体基础设施。
任何情况下,企业文化的管理和建设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市场和国家、群众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创新活动,并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延伸性调整。简单来说,这是石油企业文化的阶段性发展道理,也是石油企业经营战略的革新化安排。在国际国内新形式的影响下,我们还要对石油工程队伍企业文化建设及时作出调整,延伸石油企业整体的文化战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与时俱进”,是石油工程队伍建设的硬性选择。当然,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既有国家和企业的需求,也有石油企业员工的向往。我们倡导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和延伸性调整是一种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安排,是企业目标方式有效发挥的原动力,是石油工程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石油工程队伍个性满足与肯定的文化建设
在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中,石油工程队伍要在充分保障个人价值追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维护集体的利益与执行目标安排。我们尊重每位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集体的利益或者工作任务安排。单个个体的组合并不能代表集体,而集体确实由许多单个个体有机组成的。在这个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个性满足与石油工程队伍集体利益的有机加权。石油工程队伍建设,既需要优秀的人才,也需要集体利益和观念的加强。在企业文化目标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比较强的石油工程队伍,并在具体的文化建设中提高管理水平和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经营管理团队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
面对油气工程建设企业涉外工程项目管理的重重挑战,促进项目管理中安全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主体责任的有效路径。
一、油气工程建设企业涉外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发展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能源环境的优化,在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下,油气工程建设企业具有了优良发展空间和宽广发展前景,基于油气工程建设企业涉外工程项目管理面对的多样性挑战,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安全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下对其进行介绍: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2018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分别为1053.4亿立方米、1106.1亿立方米、1208.6亿立方米、1301.6亿立方米、1346.1亿立方米、1368.7亿立方米、1480.4亿立方米和1602.7亿立方米;2012年~2018年,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5.0%、9.3%、7.7%、3.4%、1.7%、8.2%和8.3%,由此可知,我国具有较大的油气工程建设规模。在油气工程建设企业涉外工程项目管理中全面促进安全文化发展,将进一步夯实生产基础。近年来,我国信息环境逐步改善,信息传输渠道具有了多样性特征,油气工程建设企业涉外项目管理可借助信息渠道进行安全文化内容的传输,有效提高生产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有助于优化经济基础,提高经济产出的稳定性,降低生产风险。
二、油气工程建设企业涉外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发展对策
(一)实行安全战略措施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2018年,我国新增油气管道总长度分别为6800.0公里、5200.0公里、627.0公里、7306.0公里和2863.0公里,可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大幅增加,油气工程建设企业涉外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还将持续推进,可通过实行安全战略措施,促进安全文化发展,以下对其进行介绍:
油气工程建设企业应在项目管理中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有效优化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宣传平台,充分深化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意识,有效优化安全管理环境。同时,还应结合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文化发展现状,建设安全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安全生产意识的全面渗透,并利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充分体现危机意识,形成全覆盖的管理环境。另外,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应设计并落实安全文化测评体系,夯实基层管理,保障安全投入,实现安全管理文化的全面输出。
(二)健全战略实施保障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2018年,我国油气工程行业规模分别为3886.2亿元、2983.7亿元、2944.4亿元、3181.2亿元和2864.2亿元,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油气工程建设企业涉外工程项目管理中全面发展安全文化,能够进一步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防患于未然,降低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可通过健全战略实施保障,实现安全文化发展:
在健全战略实施保障的过程中,油气工程建设企业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战略实施考核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应形成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将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全局性原则融入安全生产过程中,不断夯实技术支撑,营造安全的文化氛围,建立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优化安全文化建设步骤,制定安全生产目标,确立各部门安全管理职责,充分细化安全考核内容。另外,还可建设视频集中监控系统,提高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开展生产环境安全文化宣传活动,拓展安全文化的覆盖面。
(三)建立安全评价体系
安全文化发展是油气工程建设企业保持经济稳定产出态势的关键,应积极建立安全评价体系,以下对其进行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创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总劳动中,第三产业中的劳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已成为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产值在发达国家中已达6096-7096 如何客观评价第三产业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产业的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哪些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作为政治经济学基石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反映这种现实,充分重视第三产业中劳动的作用。就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第三产业的界定及其崛起对劳动价值论形成的挑战
所谓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具体包括:公共事业(供电、供气、供水、运
输、邮电等);金融保险业(银行、信托、保险等);商业(批货、零售等)潍修保养;服务业(饮食、旅游、娱乐、洗理等);教科文卫事业;中介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简单地讲,第三产业就是工农两大基本物质生产部门以外的服务于物质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在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为整个社会提供各方面服务或劳务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23.7%增加到33 96,就业比重也由12.1%增加到26.996,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劳动价值论带来了一系列函待研究的新问题。由于马克思是着重从物质生产领域来研究劳动是如何创造商品价值的,他认为流通过程只是价值的实现,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指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因此许多人认为,只有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第三产业属“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只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及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不创造价值。而事实上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社会总价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果把众多的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划人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动者范围,会出现一个难以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伴随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创造价值的劳动越来越少,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二、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第三产业部分领域价值创造的问题
第三产业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对第三产业做出规定。当今社会中,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并能创造大量财富的部门不断涌现,社会财富的增长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确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面对的情况和研究的间题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正视第三产业的崛起形成的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参照马克思在考察物质生产领域时提出的原则,结合服务领域的实际情况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劳动加以具体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首先,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是实物形态的,也可以是非实物形态的,其区别只是在于前者可以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后者则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存在。根据马克思对商品及其具有的二因素的分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虽然不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但提供的服务都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非实物劳动成果服务产品是可以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同可以交换劳动的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商品的二因素:一是使用价值,各种服务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例如,信息服务能够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教育活动能够满足人们提高素质的需要等等。二是价值,各种服务都是人的劳动付出,其价值实体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属于生产劳动。
2.1.1社会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直接交流。信息传播要借助于中介机构。而信息化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利用数字信息极为方便,足不出户就可获知最新的消息。现代图书馆作为促进社会信息交流的机构,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因此,加强对信息化的整理、建设对现代图书馆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2.1.2图书馆自身需要。开展信息化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信息化需求将会构成今后读者信息要求的主体。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随意选取信息。图书馆在不断利用现代技术改善其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也要开展信息化服务,以适应现代读者信息需要。其次,信息化资源将会改变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信息服务走上现代化之路。最后,信息化传递的特点使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信息化的交流传递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使得馆与馆之间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数据交换.方便读者相互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这也是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极大促进。
2.2打造人文化服务
在图书馆中,“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具体而言,就是要了解读者、尊重读者、爱护读者,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对读者坦诚相助,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诸如图书馆网点布局,开放时间和开放程度上照顾读者的需求.为读者营造更为人文化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更为人文化的服务等。当读者日渐感受到图书馆提供的优良服务时.可引导更多层次的读者参与进来.逐步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风尚.这也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2.3营造全民学习型社会
图书馆特有的“天然”文化环境、学术氛围和学习条件,是学习型理想的社会:艾化中心、学术中心和学习场所。它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其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效率高于以往任何时候.它将带动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进程.积极促进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在内的多种类的信息资源的传播。
2.4加强行业内信息共享与交流
首先要加强临近区域内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优秀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和创新理念,结合当地实际大胆改革创新,比:如,可与同省的兄弟图书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课题,在合作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促进合作;其次是,有条件的图书馆要积极“走出去”,接触其他省份的优秀图书馆.学习其在促进当地特色化文化信息资源传播工作中的亮点.积极引进全国范围内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国内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共享。
2.5服务与推广
要确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公益.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文化部门要明确服务内容、方式和范围,采取多种手段,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要依托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环境.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并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和为乡、村基层服务点提供硬盘镜像、光盘发送等服务。县级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要制定统一的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明确开放时间,维护、利用好设备设施。要采取多种方式,在广大基层群众中加快普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关知识.既要让群众了解它的资源内容.又要让群众熟悉它的设备使用方法,以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事业的基石和保障。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采取措施.以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思想水平、业务: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坚持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通过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对于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分级培训逐步形成国家中心、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四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等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使每个基层服务点都有获得上岗资格的操作人员。
2.7保障图书馆经费
为了快速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馆的购书、设备等方面的经费应列入各级政府或图书馆的设置主体的财政预算.确保图书馆的经费能够保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从理论上说.“列入财政预算”是对图书馆经费的一个基本保证.因为预算项目具有法律权威性。
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精神,由湖南省文化厅、财政厅具体组织实施的一项新型文化创新工程。旨在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加工与整合,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彻底消除各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上的不平等,实现湖南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进而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1“共享工程”建设实施情况
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自启动以来,它依托湖南图书馆建成了现代化的共享工程湖南中心,搭建了以湖南中心为核心,市(州)、县图书馆为骨干的地区性中心服务网络,技术平台逐渐完善,基层点数量稳步扩展、服务不断提升。同时,各级图书馆加大了软、硬件的投人,纷纷建起了电子阅览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共享工程”服务,象岳阳、株洲、湘潭等市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具有了50台以上电脑的规模,还有相当数量的县级图书馆也具有了20台电脑的规模,如炎陵、汝城、新宁、资兴等馆。目前,共享工程已建成全省文化系统内基层网点78个(文化系统内基层点建设情况见下表),和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合作点达40000余个。
2“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共享工程”在文化系统内主要依托公共图书馆组织实施,这就使得各级公共图书馆面临着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从“共享工程”建设三年来的实践看,它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公共图书馆都积极参与,特别是硬件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共享工程”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足之处,由于众多公共图书馆缺乏计算机网络环境,缺乏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致使大部分图书馆的业务及服务工作只能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这样既不能适应文献信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工作效率不高,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上不去;又不能充分揭示本地区特色馆藏资源,达不到共知和共享。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2. 1基础设施不足
湖南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办馆条件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省级图书馆比地市级图书馆好,地市级图书馆比县级图书馆要好。据统计,全省14个地市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15所,其中省级馆2所,地(市)级馆11所,县级馆102所。全省尚有5个地市无市级馆,8个图书馆“有馆无舍”或是馆舍为危房,有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经费捉襟见肘,文献人藏量逐年下降,服务工作日益萎缩。而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具备硬件(计算机等设备)、软件(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及专业人员等诸多条件,这些无一不需要经费作支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有45家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 ),这45个馆中有2个省级图书馆,11个地级图书馆(含2个地级少儿馆),犯个县级图书馆,开通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不到公共图书馆总数的一半。
2. 2技术力量薄弱
“共享工程”建设要求有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些都是各级图书馆相当欠缺的。笔者多年在省馆从事自动化工作,在工作中了解到,全省地县两级公共图书馆中能独立且熟练处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及计算机相关问题的技术人员寥寥无几。有些县馆将计算机相关的维护全交给电脑公司处理,这样虽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更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依赖思想,连很简单的操作都不会了。有次笔者打电话询问某馆服务器的IP地址,得到的回复是要等电脑公司的人来看后才知道。
3“共享工程”建设的对策
“共享工程”是一项新型文化创新工程,不单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程,而且投入、宣传、协调等等各方面都要求到位,所以它的建设不可能一毗而就,要想持续、健康地建设和发展“共享工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3. 1加大政府投人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了经费,再好的东西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共享工程”建设更是如此。如何增加政府对“共享工程”建设的投人呢?笔者认为,首先,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如果能做到各级政府和财政将“共享工程”工作纳人重要工作日程,申请到“共享工程”建设的专项经费,那是最好不过了。其次,在工作中,主动接受各级政府的领导,同人大、政协、宣传、教育、科技、农业等各部门建立通畅、快速的服务网络,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信息会,采取为各单位办借书证、上门送书等活动,加强联络,形成一个各行各业都来关心、支持图书馆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样有利于争取各方面的经费投人。第三,利用图书馆独有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为本地区其他企事业单位服好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增加经费。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通过多种融资渠道筹措尽可能多的资金用于“共享工程”的建设中去。同时,我们的公共图书馆的领导干部也应经常一起交流经费争取、工程宣传、人才培训方面的经验。
3.2增强宣传力度
“共享工程”是一项依靠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这一工程的实施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所以必须广泛宣传“共享工程”,让各级领导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共享工程”的平台上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读书活动、电影观赏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等,开展活动时最好能请到主管领导参加和讲话,或是干脆争取以政府的名义举办。这样,经过“共享工程”系统加工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畅通的网络通道提供给基层群众,将给予他们极大的感性认识。这些文化活动不但能开拓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补充精神营养、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让“共享工程”更加深人民心、拓宽其受众面,还对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感受、了解了这项工程的积极意义,对争取经费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3.3重视人才培养
二、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凡涉及到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窑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红线外20米)的建设项目,建设部门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与文物部门沟通,并督促业主将其设计方案报送文物部门。文物部门在接受设计方案后10个工作日内发出《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审核意见书》。发改委、经贸委在接到《意见书》后再举行有文物部门共同参与的初步
三、在历史文化名镇(村)和传统街区内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以及在风景名胜区内开发建设涉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其他文物遗存的,建设单位在申请建设项目勘察设计红线前,应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发改、经贸、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不予办理项目选址、方案会审、土地征用等审批手续。
四、县定规划工业园区建设工程,建设部门在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与文物部门联系,文物部门在接到联系单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并将考古调查、勘探意见告知建设部门,建设部门应根据文物部门的意见编制《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文物部门会同建设单位根据《规划》制定工程建设文物保护和抢救措施。
在县定规划工业园区以外独立选址占地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部门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与文物部门联系,文物部门在接到联系单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改、经贸、建设、国土部门应当在接到文物部门《工程建设文物保护意见书》后,方可给予办理相关手续。
五、建设工程施工中一旦发现文物,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向文物部门或公安部门报告,如隐匿不报或保护不力造成文物损坏的,要追究业主及施工单位的法律责任。
2、供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缺陷
2.1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一项传统的工作,有人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将二者之间划伤等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填补和促进作用,但二者在体系上、工作方法、内容以及表现方式上又有所不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根本目标通过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觉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二者之间又存在着联系,但不可相互替代相互归属,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2.2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规划
多数供水企业没有一个完成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是由综合管理部门兼职负责,仅仅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停留在表面或局限在表层。而一些企业即便是将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到精神层面,往往也是“一阵风”,缺乏持久性。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建设企业文化,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伴随着企业的成长经过长期的沉淀才能巩固下来。
2.3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清晰
由于供水企业早期属于国有企业,存在将企业文化建与企业形象塑造等同的误区。导致企业只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形象工程建设,如提出响亮口号、设计大篇华丽空洞的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精神等,而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2.4企业文化文体化
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纷纷成立演艺队、球队,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客观来说,这些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但这些可能是部分文体爱好者的事情,不能靠此去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因为企业毕竟不是专业文体团体,这是对企业文化的肤浅化。
3、供水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利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因此企业可以依靠这支队伍,将它变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骨干部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又能为企业文化建设开拓新路径。企业文化源起西方,本身就有着强烈的西方文化烙印,因此我国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时就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须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建设路径。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企业的传统工作之一,并在过去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运用这种优势开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加快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
3.2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得以推动和实现,关键在于全体职工的理解、认同和参与。为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因此,人力资源部门要配合企业文化建设部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会议和培训工作,并督促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多维度参与,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接受的基础上顺利推进。
3.3建立学习型组织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学习能力的竞争,对企业来讲,人才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据统计,世界企业100强中,已有40家企业建立了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企业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竞争力,倒逼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以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共享工程的建设采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它需要资金、技术、资源的最大限度的整合,致使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缺乏人才队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高科技信息平台,配备的设施设备科技含量较高,就目前已建好的宾川县和在建的大理市、南涧县、巍山县、鹤庆县、弥渡县、剑川县支中心及乡镇站点都面临缺乏人才的困难局面,如何发挥县级支中心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挖掘和收集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具有地方特色,为本土的文化、科技成果提供传播载体和渠道,建立起文化信息资源与社会各领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模式,是摆在当前急需解决的大事。
缺乏工作维护保养经费。2008年建成的大理州县级支中心和基层站点建设完成后,都是缺乏工作经费和维护保养经费,形成了“买得起马而养不起马”的尴尬局面。
文化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不到位。大理州是多民族聚集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从现在建成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文化资源信息来看,真正属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信息资源还比较少,让群众通过网络平台享受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信息、让外地区了解和参与到本地区文化事业的建设上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各县市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尽管多年以来政府投入了不少的资金用于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的提升改造,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已不适应,尤其是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施以来,这个茅盾更加突出。
解决措施
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是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要坚持以公益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文化、财政部门的积极性。要利用现有的网络和软硬件环境,整合现有的文化艺术资源来实现共建共享,不搞重复建设。各地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整合资源。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基础,发挥国家图书馆等重点单位的资源优势。发挥图书馆对内容资源的组织优势,通过纵、横两条线索组织贯穿资源内容,充分体现信息内容的关联性和信息组织的条理性,避免重复劳动。
加强队伍建设。各地要积极采取真培养与引进、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稳定的适合文化共享共享建设需要的管理队伍、技术保障队伍和基层服务队伍。要充分发挥群众艺术馆、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分级培训县市支中心、乡镇、村基层服务点三级管理人员队伍。
加大投入力度,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投入,更好的履行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加大对数字资源和基层服务网点的投入力度,并确保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所需的网络维护经费、日常运行经费等。
“文化惠民工程”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是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后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苏北五市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指导政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现在正值“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在这有利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切实解决好“十一五”遗留问题,争取与苏南在“十二五”农村文化建设中齐头并进。为此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摆脱过去困境?文化惠民政策如何落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选区苏北五市六个县作为实践考察对象,希望通过有差别的,有梯度的抽样调查,以我们当代大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撰写调查报告,探索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之道,提出创新性可行措施,为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献言献策,推动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本次选取的苏北五市六县依次为:徐州市邳州、宿迁市沭阳县、连云港市灌南县、连云港市赣榆县、盐城市滨海县、南通市如皋县。2010年底全部实现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具体情况如表1:
二、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践
(一)政府重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明确的提出各自的奋斗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1.乡镇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职责是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乡镇文化站一直未能应有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近几年乡镇文化站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建设。例如:连云港市灌南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面覆盖,其利用省扶持资金90万元完善各乡镇文化站8室内部设施,配备大批电脑等网络器材和办公设备,放映活动器材等,消除文化站内部软件设施缺乏现象,还建成6家长效管理站;南通市如皋市,2008年底,全市20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其中,多个文化站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化站,乡镇文化站面积均在800㎡以上,最大的达到1400㎡,藏书10万余册,为农村群众提供阅览、科技培训、文化信息资源、宣传教育等优质的文化服务;盐城市滨海县,全县15个乡镇文化站房都已达到省定标准,总面积达7805平方米。
2.农家书屋建设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主导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近几年苏北五市“农家书屋”得到很大建设,例如:宿迁市沭阳县,全县473个行政村(或居委会)于2009年底已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工作,保证每个行政村独立拥有自己的“农家书屋”;南通市如皋,到2008年底,建成农家书屋332家,建成的农家书屋均使用面积达到80㎡,实现了全市全覆盖;盐城市滨海县筹资近270万元,新建农家书屋167家,还对以往自建的71家的书橱、图书重新统一配置,实现了全县的全覆盖。
(二)科学合理规划,规范运作
“文化惠民”工程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服务广大基层群众的长期任务。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对“文化惠民”工程进行了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规划,各地“文化惠民”工程较为规范运作。
1.科学合理规划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例如:徐州市邳州专门制定《邳州市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目标、任务、标准、完成时间、责任要求等,对于农家书屋书籍配置也做了要求,书籍配置必须符合农民的生活需求,有良好的深刻的教育意义,迎合农民的兴趣爱好;盐城市滨海县“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整合农村各种宣传教育文化阵地,实现共建共用。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都有基层服务点;宿迁市沭阳县针对本县总体情况,制定统一的相关规划,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发展在未来不同阶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划。
2.规范运作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坚持规范运作,例如:徐州市邳州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员管理职责》、《服务公约》等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管理农家书屋;宿迁市沭阳县,该县所有的“农家书屋”都是按照统一的选址标准,统一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配置标准,统一的书籍配置标准进行建设,科学规划,日常运行也有相应的准则。
(三)基层文化活动积极开展
苏北五市近年来,基层文化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既丰富了基层农民群众的生活,陶冶了情操,也较好的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1.精心组织文化活动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积极组织策划丰富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例如:徐州市邳州市,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邳州之春”系列活动,该市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届,节目内容都是广大群众自编自演的;连云港市灌南县,城乡文艺舞台繁荣活跃,三次获得“先进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平均每年举办32场次大型活动,480余场次小型文化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特别是成功承办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各类大型赛事活动。相继主办,承办了亚洲魔术大赛,2010二郎神文化论坛大型晚会等大型活动。认真组织“三送工程”,“主持人三进演出”,加强了该县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有宿迁市于2006年,建立市“三送”工程中心,为该市“送书,送戏,送电影”文化下乡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市文化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文化行”活动。
2.积极扶持地方特色文化
苏北五市大力扶持乡镇特色文化。挖掘地方特色,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引导和培育,例如:连云港灌南县,该县的乡一级形成了张店锣鼓,三口舞狮,五队舞龙,李集魔术等各具特色的乡镇文艺团队。村一级建有舞蹈队,红领巾宣传队,健身操队,大鼓队,秧歌队,舞龙,舞狮等58支文艺骨干队伍。并因地制宜建成了17个各具特色社会舞台;该县06年以来,共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2150项,整理上报1884项,申报成功省级传承人12人,《五妙水仙膏》和《汤沟酒酿造技艺》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宿迁市沭阳县沂涛镇的“打蛮船”,“打蛮船”是该县沂涛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记载周边地区传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由原来的一人自拉自唱,发展到两人轮唱,多人演唱。伴奏乐器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坠子”,到现在的扬琴、二胡、电子琴、锣鼓等。其表演形式深受地方群众所喜爱。该镇在发展文化建设中成立了专门的协会对这项艺术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该镇还发掘保护了酿酒、打单饼、豁饼、疙瘩汤、高木屐、喂毛窝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市如皋市,精心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两年一度的“两节一会”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主要以镇农民艺术节和村农民艺术节为主,深受农民的欢迎。每逢节假日、纪念日和其他重要活动,乡镇都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
三、目前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
1.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党和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主要推动者和建设者,所以说一个地区的“文化惠民工程”政策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施,与该地区政府对该项政策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在我们实际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总体来说,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对“文化惠民工程”是很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忽略了文化对经济的内在支撑力,上级政府部门对下属基层政府单位的政绩考核,往往也仅以单一地区经济情况好坏做为评判的标准,在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方面存在不足,文化惠民举措有限,对当地的基层文化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2.一些基层民众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我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农民是文化惠民工程的受益者,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认识程度,对“文化惠民工程”具有反作用力,在我们对苏北五市某地区实际走访调查后,我们了解到,某县关于农家书屋的调研中,是否需要设立农家书屋?如果所在村有图书馆,你会去看吗?有不少农民认为:无所谓、不去,说明当地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农家书屋利用主体缺乏主动需求、意识淡薄,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预计了。我们的问卷数据分析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5.5%的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比较了解,剩余的75.5%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仅是听说或不了解。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通过我们实践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基层文化基础较以前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仍然较为落后。在本次随机走访苏北五市一些乡镇的“农家书屋”后,发现走访行政村“农家书屋”里除了一些书橱和书籍及一些简单的桌椅布置外,没有现代化多媒体工具,例如:电脑等;图书具有知识更新的滞后性等缺陷从而使其无法满足日新月异当今社会人们知识需求,仅仅凭所藏不到2000册的图书想要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些难度,此外,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同样发现该问题,在接受我们问卷调查的受访群众中,大约有63.21%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图2所示:
(三)文化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
首先文化部门年龄老化,编制不够和专业性不强等。在乡镇文化站,人员不够,一人担多职,造成很多文化站活动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充分发挥文化站在农村的积极作用。由于体制原因,文化专干不能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甚至文化工作沦为兼职。而受困于地方财政和编制等因素,文化人才队伍引进比较难。同时由于没有经费保证。乡村两级文化设施便无法聘用专(兼)职工作人员,基本依赖发动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导致文化设施极易损坏和流失,同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新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农民群众,对于这样一个普通而又特殊基层群体,对我们文化队伍要求就要提高,不仅仅要求我们文化队伍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整体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农村阅历,在对某地进行实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市农家书屋管理员知识水平很低,85%以上学历为初中,繁多的农村事务也使其根本无法专注于农家书屋这件事;农家书屋情况如此,乡镇文化站情况也不容客观;从该市乡镇文化队伍情况来看,成员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教师中择优选拔的,支撑农村文化工作近三十年,经过两次改革,大多退休或转岗,乡镇文化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而现有在岗人员从乡镇事业人员中确定,相当部分人员既无专长,也无特长。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运行困难
首先存在巨大后续资金投入压力。很多地方前期投入建设很有积极性,到后续建设热情减退,资金投入就成了问题,在我们的实际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地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由于缺少必要的后续资金投入,实际处于瘫痪状态。第二,投入的相关硬性约束机制没有确立。国家在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发展规划中只作了简单的要求,对后续的设备更新、管理、运行等大量费用没有硬性约束要求,在地方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文化建设这方面后续资金投入很容易受到限制,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持续发展难以保证。第三,资金投入的组织协调分工问题没有解决。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采取中央、地方政府各部门共同协调实施的领导方式,会形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相互之间责任推诿,具体任务执行时可能出现无人执行落实的情况,同时也无法保证其长效投入机制。
四、完善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将文化工作成绩作为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一项重要考核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加之过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仅仅以单一经济工作成绩作为考核下级依据,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这方面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引入文化工作考核机制,有利于强化基层领导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促使其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从而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到实处,受惠于民,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高效实现。
(二)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了解到,许多基层群众还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为农家书屋只是个形象工程,并不是方便农民群众的,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要针对农民群众认识上的问题充分的宣传,让他们打消顾虑,走进书屋,开始真正利用书屋,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农家书屋真正的主人。另一方面,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各界参与,政府要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宣传媒介,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认识和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中去。
(三)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文化建设扶持力度,积极谋求创新性运行方案,一方面,苏北五市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财政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建设,加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投入,不仅会增强地区文化实力,也必会对社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政府也可以鼓励引导一些有实力企业参与支持本地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捐赠形式,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同时有这方面爱好的个人自愿免费开设设施先进文化场所,服务于民,同时,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好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好资金,防止腐败的发生。
(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使农村文化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为此,要着力培养各种文化人才,通过培训,学习等各种途径提高在职文化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调整优化专业队伍结构,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乡下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灵活事业单位编制制度,建立新型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应积极鼓励相关文化单位及高校,推荐一批立志于农村文化事业的较高学历工作人员及毕业生,引导他们到农村工作或支文,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给予其相关事业单位编制,还要不拘一格引进文化专业人才,比如:民间艺人等。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探索可行之策,将基层文化单位归属权、所有权完全收归上级文化部门,防止不良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探索尝试可行运行机制,比如,鼓励基层开展村村或镇镇联合文化活动合作模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村或一个镇单独举办某项文化活动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感到不足,如果村与村、镇与镇间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相信文化活动的质量会大大提升,影响会扩大。
(六)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能中央强调一次,地方抓一次,要把农村文化事业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把文化建设提到抓经济的高度,坚持不懈落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把新农村文化建设规范化、法制化、长期化,切实落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每个环节,保证长期的后续资金的投入机制。
五、结束语
在回望苏北五市过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得与失,虽然苏北五市在“十一五”期间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还是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有待加强完善,随着苏北五市各自的“十二五”文化规划的出台,我们相信苏北五市文化事业在各自“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导下,其农村文化建设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苏北五市的文化惠民工程一定能落实到实处,乡村文明阵地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详.新时期“农家书屋”发展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0,(2):42-48.
[2]沈爱文.建设“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A].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2月第3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