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3 16:01: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篇(1)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5-0098-03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程以来,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完成了角色转变,也在授课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转变和成长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大家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践行。

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和成长的意义

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和成长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角色转变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角色转变,就是尝试用心理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这需要教师自己不断获取心理学相关知识,注重心理学方面的体验和实践,利用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角色转变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需要实践和历练,需要时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成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的努力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心理学家杨凤池说过:“将来有一天不仅有问题的人找心理学家,没问题的人也想请心理学家给自己做一个心理顾问,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状态。”几乎人人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要想幸福生活大家都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自诞生之初就肩负三个使命:一是治疗心理疾病,二是让普通人更加幸福,三是开发和培养人的潜能。一百多年来,心理学一直致力于治疗心理疾病,但是近些年来心理学开始致力于让普通人更加幸福的伟大使命,所以掀起了普及心理学的热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授课内容主要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普遍和突出问题,重在应用和解决问题,且在教学过程中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让学生获益,增加自我认知和幸福感。教师也会在授课过程获得收益和成长,具体体现在:

(一) 教师学习心理学会让自己更加幸福

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教师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生困惑,尤其是年轻教师,也许会面临和学生同样的人生困惑,如人际关系、爱情、情绪管理、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学好心理学有利于个人生活和工作,提高个人幸福感。授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要不断积累和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及其应用,也完成对自己心理学的普及,多了一门渠道增加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解决学生人生困惑,教师获得职业价值和成就感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体验和应用,所以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人生困惑因为教师引导和陪伴,得到了关注甚至是解决,学生心情愉快,甚至对教师充满了感恩之心,这可能是作为教师最开心和最有价值和成就感的时候。

(三)教师解惑大学生烦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成年早期这个人生阶段,即将面临人生众多角色的转变和适应,这个阶段自我认知、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恋爱、学习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指导。每年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咨询的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是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恋爱问题,有一部分是职业规划与发展以及学习问题,这些问题都与自我认知、心理调适、心理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普及心理学对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恋爱价值观,甚至对学生未来为人父母,教育下一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耐心陪伴,使学生更加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人们常说身心一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且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动态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道德健康在笔者看来,是对社会规则适应极其内化。健康的四个方面相互依存,改善其中一个方面,对其他方面必将有着重要影响。倘若学生能够心理健康愉悦,身体就容易健康,抗挫折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就会增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必然会对社会道德规范有着良好的适应,否则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1]。

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倘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热爱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够良好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学生的就能够更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更有成效,@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标和价值之一。即使学生尚不能够应有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但是会因为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对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比较客观、中肯的了解,关键时刻能够向周围的人求助,平时更加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体现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和成长

(一)了解教师成长的规律,完成角色转变,耐心成长

教学成长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是先顾及教学内容的适当选取,然后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储备和教学资料的搜集,当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后,往往才能够放开大胆地探索和使用众多的教学手段。仅教学内容的选取一项就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这个过程中或许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笔者曾经在讲人际关系章节的时候就遇到类似的挫折。备课内容在男女生都有的系里讲,同学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挺高的,但是到了另一个全是男生的系,学生就对教学内容提不起一点精神,笔者为此大大受挫。在调整好自己心情之后,赶紧搜索更有趣、实用的教学素材,以后类似的教学窘况再也没有出现过。

当教师对教学素材调整到位并适时更新以后,最重要莫过于能够灵活运用了合适的教学手段了,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老师只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准学习和熟练,不注重教学手段的应用,这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课堂上,上课效果会大打折扣。高职学生对知识理论不感兴趣,但是思维灵活,乐于和教师互动。教师灵活应用可以互动的教学手段,比如提供视频案例,提出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探讨,因为足够务实和具有针对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够将心理学知识活化到日常生活中,足够地接地气,是上好这门课重要条件之一。

曾经有人对新人在新的知识领域的成长时间规律做了总结,1-3年是新手,3-5年是老手,5-8年是专家,十年磨一剑。一个教师,尤其是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教师,如果又恰巧还很年轻的话,掌握教学内容,了解自己和学生心理,学习使用教学手段都需要时间,所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要能够耐下心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成长。

(二)和学生一起在体验式教学中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心理课过程中是在用生命和坦诚与学生对话,在心理层面师生是平等的,在人性层面师生是相通的。这个课程中有知识的传授,有态度的传达,更有人生体验的分享。教师想要和学生在同一频道上,那就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先于学生体验课堂让学生体验的东西。“体验”和“知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举例说明,我们人在会说话之前就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我们都记不起来了,但这些记忆并没有消失,以感觉、情绪等方式存在我们的身体和记忆里,可能还会在不自觉情况下被触动,莫名其妙地影响人的生活,心理学把人们这部分意识上不自知,但是却又经常影响人生活的这部分叫潜意识。正因为潜意识能够悄然影响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体验就显得极其重要,就像你用再多的语言形容梨子的滋味,也没有直接尝一口梨子来的印象深刻一样的道理。尝梨子的过程就好比心理中的“体验”,而对梨子滋味的语言描述就更像知识。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写“二十个我”来了解自己,让学生写二十个我之前,教师就应该自己先对“二十个我”进行实践体验和思考。

(三)尊重学生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个窗口,学生要了解人与人有着共性,更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体差异性需要了解和接纳。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教不但传达这样的理念,还要践行这样的行动,让学生体验并接纳人与人的差异性,开阔心胸,增强适应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师成长应注意的事项

(一)自下而上开放的教学态度,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在学识上一定程度上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并不是说老师任何地方都比学生强,而是在某些知识和领域中比学生知道的早一些,因为精力和时间的投入比学生在某些方面知道的多一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学生的人生阅历可能会比教师少一些,但是信息知识的获取量不一定比教师少,某些领域可能比教师知道的更多。心理课是教学相长的课堂,尊重学生的知识,接纳学生差异,平等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了解自己,探索自己。

(二)关系大于教育,重在关注和陪伴学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无论是在师生、夫妻还是亲子关系中,都提倡关系大于教育。教育中常说“亲其师,信其道”,生活中学生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的例子比比皆是。上课过程中不评判学生,营造融洽安全的学习氛围,是教授心理学的教师格外要注重的地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和陪伴学生的过程当中,和学生一起多探索、多体验,让学生在课程中悄然改变和受益,改变学生的可能不是知识,而是和学生的关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或许是老师求真务实的态度,或许是老师浑身散发的善意,或许是一句鼓励的话,一次私下的聊天,就能四两拨千斤地悄然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记得有一年给建筑工程系学生代课,最后有学生写课程感想,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一星期最开心的就是上一次心理课,课上可以放松,可以和老师一起开心地笑,能够不知不觉解决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烦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上课时间只有三十多节,不能奢望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多么深入地了解心理学及其知识,但是作为心理学的启蒙和普及形式,能够在学生最好的年华里陪伴学生一段时间,或许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十分值得教师为此花费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是语言教育和情感体验的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还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为自身品质,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学科紧密结合起来。

二、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的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为什么恩科西的去世会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再通过“恩科西做了什么,同学们和恩科西差不多大,又做了什么?”进行对比。学生体会了一个人究竟如何面对天灾,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寻找切入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发现、发掘,从而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升华。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在和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这件事,阐述了怎样一个道理?有的学生说:“人的一生就是在追究利益的最大化。”有的学生说:“无论利益大小,拿到手里的才是实实在在的。”针对学生截然不同的观点,我适时通过讲《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学生机遇是不会从天而降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善于抓住机会,所以,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努力学习知识,而不是坐等机遇。在生活、学习中都尽力去做,而不是左顾右盼,坐等最大的“麦穗”光顾。

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四、抓住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占用最长时间的就是课堂教学。那如何把这个重要时段充分利用起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情况下,教材中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机会,但有时候又不能分割课堂教学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会在四种情况下发现: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健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去用心寻找,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智力正常、热爱工作。反之,注意力特集中或极易分散,思维就不连贯,对周围的环境或学习漠不关心。

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情绪波动不大,遇事不消沉,不悲观绝望。

3.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该激动时激动,该冷静时冷静。不冷漠,也不暴躁。对人对事的反应适度。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反之,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则是孤独、对别人漠不关心、刻薄、怀疑、仇视别人。

5.悦纳自己、适应环境。能接受现有的状况,不自卑。

这样看来,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要能客观的了解自己,而且要能悦纳自己,即不讨厌自己,也不以自己为差,没有显著的自卑之感。

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同学心理并不健康,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比如,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不断施压、学生心理的超负荷、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学生,这些都使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受伤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也使学生榜上无名时因没有立即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此外,有些学生个人抱负水准过高,家长对其期望过高,而这样的抱负和期望又无法实现,长期失望,也会导致心理异常。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允许各种思潮、各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各种媒体尤其是电影、电视中对暴力的显性或隐性的宣扬,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野蛮、粗鲁、暴力情有独钟,而缺少基本的文明修养,其中,过分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会导致学生们的心理失衡,有时甚至是一种不可逆的永久失衡。此外,地区的文化状况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反之,发达地区,忧郁症患者较普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社会普遍的精神文化状况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心理。

那么,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该如何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其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媒体中所宣扬的东西不一定符合现实,那些浪漫的生活情境是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懂得面对生活,确立切实的生活目标的重要性。

其二,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把生活中的自我与看电影电视时想象的自我区别开来,把追星与切实的生活、学习区分开来,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从而强化现实的自我意识。

2.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适当的志向水平才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有理想又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其三,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要多与家长沟通,劝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从而建立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家长应耐心地说服、引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生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能真诚地关怀热爱,这才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因为情感的呼应才能生发出学生对教者的信任,有了相互的信任,才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3.指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丰富生活体验。联欢会、文艺会演、运动会、假期社会调查等等,多参加这类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丰富生活体验,从而在集体的主导意识倾向中不断培养积极的心理价值取向,促进心理健康。

篇(4)

面对中学生众多的心理问题,如何适时、有效地预防、干预和矫正是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学校教育责无旁贷。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从以下三

个方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1、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2、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3、健全人格的培养。即个体面对社会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通过训练和教育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4、性心理的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二、开展心理咨询,矫正心理问题。

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紧张、焦虑、忧虑等。3、不良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 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青春期发育出现的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篇(5)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在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接轨的今天,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学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重视知识、成绩,轻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而钟山县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的时期,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极不稳定的情绪,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是成长过程中最不稳定的,也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较为剧烈的时期。他们的具有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心理学家认为,当今社会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心理疾患的个体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会日益增大。这样消极的心理状态对严重影响到学校的青少年学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认识,模仿扮演新角色,以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形成一个新自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长远的规划;对周围的世界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充满对未来的渴望,内心又困惑。他们的情绪两级性严重,波动较大,对事物的认识太感性而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弱。面对他们日益增大的压力使他们心理紧张度变高,心理困惑本来就多,加之社会上一些消极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品质出现了许多的滞后或缺陷。因此,更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完善个性发展,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当下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正因为现在的青少年观念错位,是非混淆,以至于他们把正常的遭遇也视为不正常的,增加了增加的心理压力;同时,现在的青少年由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据有关统计,中学生心理你健康者在初中生中的比例是15%―20%,高中生的比例为20%―25%。学习过度焦虑是中学生的一大困扰,在学习压力和升学竞争的现实下,一些学生常常会感到压力很大,处在紧张状态,很少与人交流。这种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甚至过度焦虑还会导致学生精神状态低迷,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倾向。学习的过度焦虑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滋长。学业成绩在多数家长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优胜劣汰的应试教育中失去了轻松和快乐。一些学生自卑感很严重,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因为相貌、家庭条件不好,担心别人瞧不起而变得郁郁寡欢;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而自我埋没,妄自菲薄。另外,情绪不良,人际交往困难,也是影响现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成因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主阵地。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是有重要影响。因此老师首先就应该具备有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老师缺乏良好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很难想象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咯爱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保障。

篇(6)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大,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据新华网报道: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因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仅靠几次心理辅导,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

一、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不良心理状况的必然要求

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普遍。无论是较富裕还是略贫穷的学生,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攀比、虚荣等心理问题,而且往往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可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忙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更应多关注他们心理动向。

(二)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首要的目标,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塑造内心精神世界为核心,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竞争,使学生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茫然无所适从。因此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在复杂的环境中,由于学生的社会知觉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因而很难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四) 培养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使学生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这就要教育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还要教育学生能够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他人有责任心,对自己有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忍受能力。

三、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如“成长中的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初步认知,形成一个尚不完整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健全人格所包含的必备素质,为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而“学习用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法律基本常识,对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遵纪守法的言行至关重要。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学生希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课堂教学要多采用启发式,发展学生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

篇(7)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网络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课程,对心理健康理论和技能的内化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翻转课堂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管理问题,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一、研究现状

近几年,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的热点话题。2007年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是,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由于很多学生在每天18时至22时之间下载教学视频,以至于学校的视频服务器在这个时段经常崩溃,翻转课堂由此而生。萨尔曼•可汗致力于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未来教育”的曙光。他认为翻转课堂指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上课,然后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问。学生通过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步调控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老师按教学大纲来控制进度的教学方法。至今可汗学院的教学材料全部免费,目前全世界约有2万间课堂把它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了。近几年,翻转课堂在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浪潮,一些教师开始探索和研究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笔者在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展开了翻转课堂的应用与探索。

二、研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心理教学要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心理情绪健康的原则,使学生学会辨别认知系统中理性与非理性信念的区别,掌握与之辩驳的方法与策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帮助自己和他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课程,对心理健康理论和技能的内化非常重要。但是,一些高校在上课过程中实行大班教学,总学时少,学生在课下遇到疑惑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内化效果不理想。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目的是想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发现在课堂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在课后内化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调查研究和定性研究较多,但是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较少。笔者认为,翻转课堂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在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把翻转课堂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管理问题,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力求设计出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设计符合本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以微信公众号和腾讯QQ群为平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每个具体教学阶段的任务不同。本次研究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任务。2.研究设计。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网络平台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1)选择网络平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而诞生,网络平台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是实行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主要承担着课程资料信息、支持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功能。微信和QQ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2)设计教学流程。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确定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哪些知识采用讲授法、哪些知识采用发现法,要明确哪些知识适合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哪些知识适合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分析等。选择网络平台时,一方面要注册微信公众号,通知学生及时添加关注。另一方面要创建QQ群,邀请学生加入,进群后要修改自己的群名片,以做到实名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以PowerPoint展示教学内容、视频、测验、练习题和拓展性知识等。②课前阶段。在课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网络平台教学资源信息、推进学生完成课前学习和发现综合焦点问题。教师应借助微信公众号和QQ群推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学习PowerPoint,督促学生完成课堂检测和练习题,鼓励学生在QQ群论坛中进行知识难点和问题反馈,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在线分组讨论。教师需要根据课前学生的反馈和讨论,以及练习题的答题情况,找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此进行综合分析后设计教学环节。③课中阶段。课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讨论和成果展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学生派代表总结本组讨论结果和体会。对此,教师需要对各组的成果展示进行点评。学生可以把讨论结果、体会感悟等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或者QQ群中,供教师和同学们课后继续讨论和交流。④课后阶段。课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学生在课下完成反思,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具体方法是在线辅导或者讨论,也可以选择情景模拟,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研究价值

1.创新程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形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这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挑战和新探索。2.应用价值。翻转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有其优越之处,它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考和逻辑能力,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交流。五、结束语把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和新尝试。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讨论、分析、互动和沟通,能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翻转课堂模式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他们发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不再是满堂灌的课堂形式。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学生真正做到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篇(8)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

二、科学地处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篇(9)

为什么学生会买班主任的账,却不买科任教师的账?我认为现代教育过程中科任教师的角色内涵和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1. 科任教师的角色内涵

科任教师这一教育角色,不像班主任需要事事亲力亲为。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目标,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角色。现代教育要求育人工作者必须以完整的人为工作对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以及促进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工作目标,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性,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科任教师的角色定位

科任教师不能认为自己的任务就只是教学。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教师角色是本色,科任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班级管理者角色。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与心理辅导员角色冲突的问题。

比如,课堂上出现调皮的学生呼呼大睡,科任教师一般不会管,理由就是他醒着捣乱还不如睡着。可是有了一个人带头,学样的也就多了,睡觉的人一多,拉后腿的自然也多,成绩怎么能好呢?可是那些调皮的学生却不敢在班主任的课上大睡。有些科任教师敢于管理,却出现了这些学生不买账,甚至师生对峙的局面,弄得教师处于尴尬的位置,最后还是得由班主任出面解决问题。那么,为什么问题学生对待班主任和对待科任教师持两种态度呢?我想这是因为科任教师在平时学生心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还不够分量吧!

心理健康教育对科任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要求呢?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1. 教育观念的改变

科任教师总是喜欢把难题丢给班主任:如某某同学不交作业,某某同学上课做不该做的事(讲话、玩其他物品、开小差等等),班主任就会找到该同学苦口婆心地劝说、教育,做思想工作。这些同学如果被感动了,恐怕也只记得班主任对自己的好,却不会认为科任教师对自己也尽了一些责任(毕竟科任教师没有对他放任自流,还是把他的情况反映给了班主任),但是有些学生心里却已经埋下了这个教师喜欢打小报告的想法。如果学生比较偏激,恐怕立刻会失去对这个教师的信任,甚至可能丧失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记得有一次,我在晚自习值班时,当场没收了一个女生正在看的言情小说。然后习惯性地向班主任反映情况,当然这本书也到了班主任的手里,我知道班主任肯定会找那个女生谈话的。

当我第二次走进教室巡视的时候,一个女生递给我一张纸条,当时我很纳闷。打开后我才知道这张纸条就是那个被我没收了小说的女生写给我的,她自己不好意思直接给我。映入眼帘的承诺让我震惊:“敬爱的金老师:我知道错了,在您收书的那一刻我真的知道错了,并且向您许下承诺,我以后再也不看这些书籍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努力学习,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做到的。这次我真的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我保证不会有下次,我保证下次考试会考出好成绩,希望您能原谅我,将书还给我,我一定要给别人一个答复,我真诚地希望您能帮我一次,因为我言出必行,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学生,求求您,答应我好吗?我不敢奢求您原谅,但请您无论如何帮我一次。”

从纸条中我可以判断出这本书应该不是她自己的,要么是借了别人的,要么是从书店租来的。但现在麻烦的是这本书不在我手上,而是在班主任手上。我没有办法,只好走到那个女生面前,告诉她我没法还书给她,因为书已经在班主任手里了。我看到那个女生的眼神迅速黯淡下去,尽管她没有说什么,但是直觉告诉我,我把这件事给弄砸了。

我思前想后,还是走进了班主任的办公室,和班主任商量了一阵后,尽管知道现在的小孩子思想成熟,写这些承诺不见得就是真心悔过,但是只要有一份希望能够让一个学生改过就不能放弃。于是这件事决定由我出面进行教育。

我把那个女生叫了出来,当我把书给她时,她很惊讶。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远比我在这之后给她讲的许多道理还要来得震撼。而且相信我这个不是班主任的科任教师此刻在她的心目中已经不是以前的形象了。因为后来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发现这个女生特别认真,我知道她的成绩肯定会提高。

这件事给我的冲击也很大,我看到了自己对一个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比班主任小,甚至可能作用更大。班主任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使学生容易把班主任列入家长的范畴,而往往家长讲话的效果是不明显的。由于一些科目的特殊性,很多科任教师一教就是好多个班,所以教师教了一年都不一定记得住几个学生名字。而学生却希望老师能够注意到他。如果科任教师真的做起工作来,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这么多同学中,老师能注意到我,说明老师关心我、喜欢我。从而使学生也喜欢老师、信任老师,能够爱屋及乌,喜欢这个科目,学好这个科目。

这件事以后,我不再把难题扔给班主任了,只要是自己发现的,我都会自己去解决。让自己不仅仅当好一个科任教师,更让自己成为一个像班主任一样的教师。

2. 知识经验的掌握

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是科任教师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学习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可以更系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还能为以后的教育科研和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某在第一个学期是班长,所以我不记得其他学生的名字,但记住了他。他很聪明,聪明的学生往往好动,这是我得出的结论。事实上这个班长表现不太好,别说管其他学生,连自己都管不住,总爱讲小话。当然,到了第二个学期,他被撤职了。这件事似乎对他影响不大,他仍然是老样子,嘻嘻哈哈,晚自习仍然喜欢和同桌做些小动作。有一次,晚自习的时候我发现他在玩手机,我把他叫出教室,站在走廊上和他交谈,这是我和他第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首先他很惊讶我会找他,因为除了班主任以外,一般科任教师是不会这样做的。我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甚至对我说了很多他说他没有对班主任说过的话。我从他做作业的坐姿开始说起,讲到学习,讲到家庭的期望、老师的期望,对他的人生蓝图的勾画,指出他做得不够的地方,听他讲述自己的困惑、迷茫、困难,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而这些,也是我通过书籍和网站以及其他有经验的教师那儿学来的。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对于教育学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心理素质的优化

篇(10)

1.多提高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质疑的心理问题,即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更新教育观念

2.1 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常言道:"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教师;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品德形成,影响教书育人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缺乏健全的人格,对学生冷漠无情,有的甚至随意惩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焦虑、胆怯、自卑等心理问题。曾有媒体报道,学生因上课不听话,老师竟让学生自己用双面胶封住嘴。试想心理这么不健康的一位老师怎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呢?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性的认识。

2.2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怎样的教师才真正属于心理健康的语文教师呢?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渊博的知识积累、精湛的教学艺术外,还应具备热情、真诚、果敢、沉着、尊重、合作、谦虚、上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心境、情绪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积极性,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有着更重的任务。因此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最佳的一面带进课堂。

3.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篇(11)

中图分类号:G40-012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化学教师除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有近百分之三十二的高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健康障碍,沉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羁绊着他们个性潜能的发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应切实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并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对症下药,以心理素质的改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中学生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1.化学学习中的焦虑、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上高中之后,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教材深度和广度的增强,较初中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使一些目标过高而理解能力和心理素质又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特别是当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有差距时,便产生自己能不能学习好化学的疑问?遇到困难时不愿与别人交流,封闭、压抑自我,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成绩仍不理想,便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了严重的学习心理障碍。

2.化学学习中的消极、厌倦心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如果化学学习上的“拦路虎”较多,成功的体验较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降。如高一化学教材“物质的量”这一章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如不注重方法、学法的指导和心理的疏导,学生很有可能产生消极、厌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或对化学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考试屡考屡败,产生了“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再学也学不好”等想法,导致学生的学习由以前的积极主动,变成了消极被动,再加上家长的指责,厌学、颓废、消极情绪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感,也不是什么变态的征兆,相反它是每个人在追求更大的价值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自卑没错,关键是怎样对待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卑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一旦情境改变,自卑可能就会消失。为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对学生的态度、教材的组织、教学方法手段、期望值、评价方式等),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做法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看重学习成绩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初、高中化学知识结合较为紧密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硅以及二氧化硅这一节内容时,不妨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又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让学生回答初中你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分析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应给予暗示、提示或补充,当回答正确时,就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记一次成绩,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学习理解能力差、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特别要注意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多鼓励、多表扬,带给他更多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营造班级化学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学习的点滴进步中看到希望,看到成功。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情绪训练法,如指导学生看一些有趣的化学图片、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做肌肉放松练习等,来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生进入或处于一种宁静、正常的状态,也能达到矫正学生不良心理的目的。

总之,化学教学的许多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从而有效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在化学教学当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略这一重要环节,化学教育就只能是事倍功半,教书育人也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只有重视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才能造就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