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目前我国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现状,笔者特地做了一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涉及5个省市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多数为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平均教龄为9.8年,正是各个学校的教学中坚力量。从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约60%的学校领导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给予重视和鼓励,学校也会对教师的科研成果给予一定程度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大约42%的学校除有精神奖励外还辅以物质奖励。所有参与调查的语文教师都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进行教学科研”,因为“时代要求学者型语文教师”、“教学科研会促进语文教学”。63.1%的教师认为搞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工作,也有15.8%的教师认为搞科研是评职称的需要。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大部分人都曾参与过科研课题,占总人数的73.7%,其中包括国家级和省市县各级课题。但这些课题大多为教研室或教研组的集体成果,只有约1/3的人有过个人的独立课题。平均教龄近10年的时间内,个人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为2~3篇,多数人从未发表过。在他们看来,制约教师进行科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也有较为集中的一些观点,31.6%的人认为是学校缺乏科研的传统和氛围,68.4%的人想搞科研但工作忙没有时间,47.3%的人是苦于没有资料。关于教师教学科研是否会影响其教学成绩,看法也不一样,认为一定会促进教学成绩的占了总人数的68.4%,但没有一个人认为教学科研会分散教师精力、影响工作。在“您感到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本身存在的问题”上,73.7%的人集中选择了“理论水平上不去”的选项;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你认为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外部的困难有哪些”,“缺乏专家或其他人的指导”集中了68.4%的意见,两者的相关系数较大。
上述事实和数据表明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现状有如下特点:其一,各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支持情况很不均衡,即使是支持的,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其二,教师本人具有教学科研的意识,并认为有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但是,事实上教学科研进行得还非常少;其三,教学科研受工作时间、科研课题、理论水平、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缺乏理论指导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总体上看,语文教师自身已意识到提高理论水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学科研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科研的基本原则
1.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
有些教师头脑中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研究就是搞理论研究,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首先要改变对于科研的这种偏见。事实上,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一支。语文教师身处教学第一线,拥有非常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一手的教学资料,这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应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发扬实践经验丰富之长补理论功底不深之短。
2.从小课题做起的原则。
有些教师认为研究就是要做大文章。其实研究无所谓大小,关键是其在不同适用范围内要具有适用价值。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是一些具体的事实。因此,进行教学科研时,可先从一些小课题入手。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也可避免因论题过大所造成不易把握的不足。随着教师视野的拓宽,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教学研究的选题自然会由小及大,研究也会逐渐走向广博与深刻。
3.时代性、创新性原则。
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应立足于时展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使教学科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如何开发和实施网络形态的语文课程,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网络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就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科研课题。创新是一切研究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要避免因循守旧、重复研究、无效研究,即要具有创新性。
4.尽量克服困难的原则。
正如调查问卷中所反映的那样,教师的教学科研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必须克服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从外部因素来讲,要克服资料不足、设备不齐、时间有限、科研氛围不浓等因素,努力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地改变现状。从内在因素来讲,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具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具有“关注自我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努力改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克服随大流的盲从心理,克服人所具有的惰性等。
三、教学科研的方法
教学科研的方法很多,适合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方法有如下几种:
1.描述法。
即教师把教学过程、教学事件、教学现象等,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忠实记录下来的研究方法。每位教师大多经历过许多精彩的教学事件,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把这些事件或经验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从中发现规律收到益处。从严格意义上说,描述法不能算一种研究方法,但它可为教师的研究积累素材,故视为一种研究方法。
2.分析法。
分析法经常是在描述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先有对事件、经验的描述,然后通过细致的分析,从而总结、概括、提升出一些基本的理性认识。分析法可分为述析式和述评式两种。述析式,教师可以对所收集到的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资料进行整理,然后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或教育教学的规律。述评式,则是在呈现描述后,对所描述进行评论。述析式重在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后作出总结概括;述评式则重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后作整体的评价。
3.比较法。
比较法是对两个或多个具有可比性事物进行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异同关系、影响关系等)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属性及其关系。进行教学科研时,教师可选择同质比较(如魏书生与宁鸿彬教育的比较)、异质比较(如优秀作文与较差作文的比较)、古今比较(如窦娥与祥林嫂的比较)、中外比较(如国外语文教材与国内语文教材的比较)等方法。
青年教师是高校中的活跃力量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决定高校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高校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目前在全国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力军,也是科研的新生力量。面对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双重挑战,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尽快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是高校青年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1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1.1大多数科研水平不高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个重要任务。如果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任务也不仪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创造知识。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的视野不够开阔,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高,也没有重点研究方向和课题,缺乏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因此,青年教师一定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方向上扩展自己、设计自己,这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也对学校发展有好处,学校很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所以高校青年教师不要错过机遇。
1.2科研与教学不能齐头并进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曾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一种理想的状态是: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硬。在目前许多高校的职称评审中,最重的砝码是科研成果,而教学方面的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了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在高校里,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而教学则是“工作任务”,出现了“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的现象。为了迎合这样的评价机制,教师们不得不急切地发表沦文,这些论文多为低水平重复,甚至是“学术垃圾”。一些人批评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术浮躁,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逼出来的。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受到了影响,而科研也没有真正搞上去。
1.3生活压力干扰科研
目前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较低,大多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急需从经济上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对于生活磨练还不多的青年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更由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教师在冶学态度上缺乏严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教学上敷衍了事,科研成果也往往经不起推敲。
2 青年教师提高科研途径
2.1尽快提高科研素质
在新的科研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发展和探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要充分应用自己全方位的知识去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独自承担一个新的课题,尽快地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做出真学问。
2.2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学科研双赢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年青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排除干扰因素,协调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上同时获得双赢提出了很多很有用的建议和对策。譬如,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等。
2.3在科学研究中更新知识、创新方法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教师走上讲台讲课,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照本宣科,讲完走人,那就是误人子弟。作为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只有开展科学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讲课才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效果和质量才能够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
2。4科研要与教学整合
软件规模越来越大时,软件开发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于是“软件工程”出现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管理软件开发过程[1]。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直接面向软件企业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软件工程师,因此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目前,我们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实习等方面加大了与企业界的联系,并有一些创新之举,但实践创新教学在以下几方面仍有待提高:
(1) 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虽然加大了编程实践的分量,但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要么单纯讲理论,要么单纯作试验,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有些脱节。每门课的老师都讲孤立的小例子,部分内容重复,缺乏在各个课程中一以贯之的实际案例[2]。项目实践与教学内容衔接不好,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符合项目要求的实践锻炼。
(2) 课外实践。目前软件学院的学生毕业前有机会参加三个月到半年的企业实习,还有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课外竞赛等。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缺乏项目实践机会,特别是设计和实现大的项目软件的机会。学校设立的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也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3) 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目前,软件工程还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实践环节孤立,院校科研基金、企业实习、科研兴趣项目、毕业设计等工作缺乏关联和统筹安排。
因此,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的深化、创新实践项目的锻炼、科研实践管理机制的完善等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软件工程开发的过程和规范,成为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是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紧要任务。
2建立“立体”的管理机制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软件学院进行了3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了从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到项目实践、学生实习等环节的“立体”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加大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举措如下:
2.1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首先加强了课堂实践环节,包括上机实践和课程项目开发,实践课学分达到专业课程总学分的30%。在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程序基础课中,上机实践作为一门实践课独立出来,加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大二增加了多门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在暑期设置软件开发实践环节,在大三、大四分别设置为期半年的实习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软件企业项目开发体验。
其次,我校积极探索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理论,而是通过实践有效地理解并切实掌握概念。教学活动跟踪最新的技术发展,将科研活动融入到系列课程中。如在面向工程的游戏项目实践课程中,我们采用教师点评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打破了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程的教学方式,用游戏引擎进行设计,符合业界的最新标准;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采用Project和CVS等软件管理项目;定期汇报进展,进行期中检查、期末汇报,严格控制进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我们还用某一具体的实践项目,将软件工程的关键课程贯穿起来,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的多层次逐步深入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实现了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架构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需求、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课程的协同教学和实践,将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与数据库应用、操作系统等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2.2多方位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创造了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特长的平台。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开展实训项目、发挥创意的舞台。基地把需要研究的企业项目引进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攻关;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实践的孵化器,允许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容忍他们的失败,使部分学生脱颖而出;鼓励学生参与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践项目,参加“大夏杯”、“挑战杯”等课外竞赛及教师的科研项目。
学院还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至今,我院已立项项目达47项,已结项目达22项,涉及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数字娱乐、信息安全、网络与通信等领域。学生通过实践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屡获奖。
学院还和微软、IBM、英特尔、惠普等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并设立了30多家实习基地,学生毕业前必须到软件企业实习3~6个月,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参与实际项目。
2.3完善的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
我们建立起课堂教学、课程实验、项目实践、学生实习、课外锻炼等多环节的实践创新“一体化”机制[3],选择“掌上型自主导游器”、“软件学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有实际需求的项目开展教学。实施项目时,各课的任课老师和项目指导老师相互结合,共同组织教学。任课老师讲解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指导老师向学生说明项目需求,并进行技术指导。每门关键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教学过程(一学期)中学生项目组的软件规范实践工作。
我们建立了面向“一体化”科研实践的管理机制,对实践过程及成果进行计算机化管理,动态跟踪、监控和管理项目的执行过程[4],明确项目实施与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协同推进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及最终成果的整理等,进一步缩小了学生实践项目的成果和实际企业产品需求的差距。
3实践创新改革的实施效果
实践创新教学改革实施以来,特别是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在软件学院2004级、2005级、2006级实施以来,惠及学生近500人,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学生对什么是规范的软件开发过程有了切身体会,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优势[5],通过课程实践、项目开发和实习切实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也引导任课老师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如下:
(1) 已完成相关教学建设项目多项,包括教育部“面向对象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本科生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研究及其管理系统实现、软件工程专业硬件综合课程的建设等项目。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基于一体化项目的科研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面向工程的游戏项目实践等。
(2) 培养锻炼了教师和学生团队,在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中,1人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人获学校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获院优秀教师称号,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
(3) 一体化项目来源于学院的实际项目和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开发热情,有益于向产业界推广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目前取得的实践成果包括已投入使用的“软件学院图书管理系统”、已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面向移动终端的软件并申请软件著作权的“悠游掌上自主导游仪”。
4应用推广展望
在全国软件学院工作会议上,我们高兴地得知,北大软件学院等兄弟学院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考虑是有创新性、有远见的,也是可推广的。
鉴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各个课程间也同样存在类似于软件工程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如能够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也必将推进相关专业实践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的方法也可以推广到同类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
在实践创新机制的过程中,除了遇到与工业界实际工作相似的进度拖延等情况外,还存在设想并不能都做到等问题,如与企业实习的“一体化”就难以做到,因为企业的项目安排有其自身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实践创新教学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
[1] 林锐,王慧文,董军. 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5-67.
新时期英语教师的能力结构概括为如下四种:1.基础能力: 即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团结合作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学检查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2.英语语言能力:即英语语言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跨国文化交际能力。3.英语教学能力:即英语教学设计能力;英语教学实施能力;英语教学监控能力;英语教学反思能力。4.英语专业发展能力: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专业发展能力是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新时期的英语教师不仅应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实践者,更应是集英语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这是时代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英语教师要善于从教育教学理论中汲取知识来指导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并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将其升华为指导后续英语教学活动的理论。这个由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就是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是修炼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英语教学中的科研就是找出影响英语学习成绩的那些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都非常重视,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
但据初步统计,其中有80%多的英语教师对于提高英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需求层次很低,他们对英语培训的需求只是偏重于“英语听说训练”、“英语阅读训练”、“英语写作训练”、“实用英语”等,而要求对“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指导”培训的人却很少。目前老师们的教研能力有限,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也觉得无从下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老师们的业务能力的发展。据笔者的教育调查表明,大部分英语教师、科研思维层次很低,主要表现在他们虽然从事英语教育,但没有通过独立的思维,提出可供研究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的能力。他们仅满足于大量英语教育知识点的堆砌,水平较高的老师,也只限于一些知识点的梳理的水平,没有探究“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起源关系”和“结构——功能关系”的能力。
重教学,轻教研的现象很普遍。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效率对于教学质量影响很大。由于大家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所以也使老师们对自己的英语知识能力,教材分析,和课堂的知识学习方面也逐渐花大力气提高。这是很让人高兴的现实情况。
而对于教科研的需求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学校领导对教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同或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是学校进行教科研的氛围不足,积极性不够等。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我们英语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缺乏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的问题。
所以在英语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靠经验来解决,而没有一定的理论做指导。而在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做总结时,又往往达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能使自己宝贵的经验和看法付诸于文字。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必要性:
“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李岚清)。由此看出外语教学的重要性。英语教学要想改变“少、慢、差、费”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语:“名师出高徒”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学英语教学的巨大投入能否受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中学英语新课程开设的前提,也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师也迫切想要尽快适应新课改要求,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希望在教学技能与方法、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等诸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教学理论的需求也更加必要。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教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尝试对问题的解决:
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去身体力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24-02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数量有了巨大的提高,而高校原有的师资力量已远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因此,大批青年教师被招进全国各高校以满足师资的新老更替和发展。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是非师范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尽管学历层次很高,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刚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换,难免存在心理不适应的问题。同时,他们没有经受过严格的教育教学训练,对教学方法了解较少,教学经验也相应缺乏。除了教学以外,科研也是高校的主要职能,高校要发展必须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青年教师除了需要熟悉校园环境以外,还要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因此,高校新进青年教师亟需通过自身努力,采取各种方法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以便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一、调节角色,转变心理
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刚结束研究生学习生涯就来到学校工作,自身还带有浓厚的学生气息,要在短时间内适应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心理转变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于对未来工作的担忧,以至于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面临诸多困惑,包括教师角色意识淡薄、教学能力薄弱、期望值过高造成心理失衡以及教学与科研协调不好等。青年教师应该通过自身心态的调节以适应角色的转变。首先,要调整积极的心态。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青年教师往往在工作之初会因受到不少挫折而出现自信心受创、工作倦怠的问题。比如青年教师在准备任职以来的第一堂课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或者在准备课件时担心课件是否准备得很完善,是否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吸引学生眼球;或者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充满期待眼神的数以百计的学生,会不会出现怯场的问题,讲课时又能不能做到口齿清楚,语速平缓。再有,目前许多高校在评估教师教学能力时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意见,青年教师在面对学生评价较低时会情绪失落进而自信心严重受创。当出现这样一些负面问题时,青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准确定位并且虚心学习,在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争取迅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以推动自身的发展;然后,要树立高度的教师责任感。青年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刻铭记与自己接触的是思想和心理最为敏感的青少年,自己的一句话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同时在传授知识时要做到精准,不能含含糊糊,蒙混过关。这是由于青年教师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时往往钻研的是更为微观的问题,知识更细化,更深入且更专业。但是青年教师授课的对象是专业背景浅且复杂多元化的本科生,另外又不仅仅是本专业的学生,因此在面对不懂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时需要综合多方面知识来授课。在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时更需要花费时间去探究清楚。所有这些都需要青年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谨言慎行,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积极参加岗前培训
为了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和顺应时展的需要,青年教师需要在岗前进行培训,使自己能以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热爱,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和对未来负责。通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传统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战略、软件硬件,进而熟悉教学环境以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青年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可以熟悉教学及管理、教材教法、新课程改革等教学常规内容以便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因此,岗前培训有利于青年教师深刻认识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初步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学会备课、上课,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及教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青年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重视并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在培训的时候需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迅速融入学校文化,铭记学校校训。在培训学习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总结,拟定教学目标,争取在短期时间内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学能手,长期时间内可以称为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高尚、教学和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教师。
三、注重培养教育基本功
青年教师,尤其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研究生,没有经过教育专业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的学习,通常存在授课经验匮乏甚至无授课经历的问题。那么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助教和听课。助教就是协助有经验的老教师上好一门专业课。通过助教,青年教师不仅可以熟悉该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还可以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其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以及精通业务、严于律己、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但是,近几年高校改革中的岗位津贴以及职称评定等各项条件均对教学工作量有定量要求,这使得不少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往往把助教工作当做完成教学工作量的任务来看待,而忽视助教工作本身带来的重要作用。因此,青年教师在担任助教的过程中,不能仅当做工作任务来完成,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助教工作中,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助教工作仅仅针对一门专业课,要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能力,还可以通过广泛听课的方式。青年教师可以全面系统地听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教师们的课以便充实和组织教学内容。在听课的过程中,要用心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熟练运用教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听不同教师的课,尤其是一些优秀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要善于总结比较,博采各家教学方法之长,选择更合理、更准确、学生更愿意听的讲法,然后总结、探索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另外,青年教师还应该多参加说课比赛。通过说课的形式可以直接获取别人的点评,清楚认识自己在教学水平上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有目的地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最终提高教育业务水平。
四、快速融入科研团队,提高科研业务能力
青年教师除了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业务素质以外,还必须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提高科研水平,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融入科研团队。这需要青年教师先对所在院系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条件要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结合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大趋势、地方行业特色,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青年教师要尽量结合科研团队的学科优势开展科研工作,以团队研究作为基础,提出独立的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以便开辟新的研究方向。青年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既是相对独立的科研个体,又是科研团队的有效组成部分。另外,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具备良好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要勇于探索创新,敢于怀疑,细心观察,善于在微小的事物中寻求创新性结果,还要培养实事求是、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等较高的科研素质,这样才能搞好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五、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高校是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机构,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青年教师大多数既要从事教学又要从事科研,面对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不可避免地要在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后都必需要面对的问题。首先,要以教学作为基础。青年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应该以教学为基础,树立教学第一位的观念。教学工作可以使青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拓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在备课、讲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启发思考,为寻找和定位科学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其次,要以科研求发展,寓教于研,科研实践不断为教学服务。青年教师可以在不断的科学研究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把新知识贯穿到课堂和实践教学当中,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又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相统一,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六、结语
青年教师是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我国精英人才的希望。青年教师在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重大压力下,要清晰的认识到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个重要职能,二者同等重要。青年教师需要通过实时调节角色转变心理、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快速融入科研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一系列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便做到教学与科研双赢,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t,刘红恩.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变及发展规划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
一、中小学教师科研与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了新问题、新现象,就要思考如何去解决,即教科研研究的课题;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最终寻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就是教科研的过程、结果和意义。时间久了,教师就会形成一种探究精神、探究习惯和探究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都会轻松解决,教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教师的科研成果还会对其他教师有所启发,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思路
做科研,会使教师的眼睛变得更敏锐,思维更敏捷,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或视而不见的问题;心思更缜密,能够对教育问题和现象有深入的、独特的思考,并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创新之法。
1.强化科研意识。要做好科研,首先要强化科研意识。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杂,既要教学,还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之所以大家都那么忙碌、忙乱,恰恰是因为我们缺乏科研意识、不做科研导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做科研有利于改进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花费点时间还是非常值得的。
2.善于观察和思考。做科研首先要有课题,也就是问题。没有科研意识,就很难发现问题,或者看到了问题也不会做系统深入的思考,和没发现问题一样。摆着架子做科研是做不出什么科研的。做科研,首先要学会留心。
3.要有创新精神。做科研,还要加强学习,并树立创新意识。有些问题我们看到了、思考了,也想到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总觉得效果不是很好。这是因为我们缺少创新精神,我们给出的方法多是囿于传统的观念。
三、利用课堂教学加强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1.立足课堂教学。没有课堂教学的实践体验,教研只是纸上谈兵。落实常规教学的学生观、时效观和评价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这是确保优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必经之路,更是教学科研的源泉。
2.重视课后反思。就教研而言,课后反思尤其重要。要及时回顾和总结每课的心得体会,并写出教学后记,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只有这样,教师的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反思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学中的失误,包括过程和结果,这是反思的首要内容。(2)成功的教学经验,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以及如何适时变换教学法,如何自然、恰当地导入新课,如何充分准备教具,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选用了什么典型例句、创设了什么情景和意境,发现并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等。(3)回忆和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4)回忆和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灵感以及临场变通或调控的闪光点。课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课后反思既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自身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虚心听课,诚心评课。虚心听课、诚心评课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之余听课评课是学习交流的好机会。经常去听同年级或跨年级新、老教师的课感受不同,受益匪浅。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价值更大。只有广泛汲取众家精华才能快速完善自我、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展示课和公开课呈现的是共性化、典型化的学习资讯,靠互动交流达到预期目的。而同事之间的随堂听课获取的是更为切合实际、真实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技能技巧,靠自己去感悟――分析、思考、评价、判断。一般说来,公开课包括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和竞赛型公开课。公开课通常是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开放课堂,它为听课者提供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一起听课,学习、交流、研讨某一课题或教学模式并从中找出可供教学实践参考和借鉴的有效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既有发现的快乐,又有创造的快乐。
四、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也有一定的教科研任务。教科研是为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服务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又为教科研提供了研究的课题和实践检验,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吴晓雨(1979-),女,辽宁盘锦人,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殷复莲(1982-),女,吉林蛟河人,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理工科类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NG11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24-02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其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总书记讲话的主线,而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由上述文件及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可知,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和先进的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根本保障。开展“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指导思想和科研工作思路不仅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身为高校教师,笔者深知教学与科研本身关系密切,不可孤立进行单方面的工作,而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动力,使得教学、科研相得益彰,从根本上改进教学质量。已故科学家钱伟长院士也曾告诫人们:“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由此可见,教学与科研两者需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科研与教学两者有机结合才有利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一、科研促进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学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环节,以铸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自然也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上述观点可以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得以证实:首先,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跟踪国内外前沿、查阅大量文献才能对学科发展的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并不断获得新知识,给学生提供前沿知识的引导。教师获得新知识越多,视野就越开阔,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性就越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越深,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科研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和顽强拼搏精神,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3]最后,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进而思考培养人才最佳知识、智力结构的有效途径。
以笔者为例,笔者从事图像/视频处理、自然人机交互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推进的科学研究不仅使自己对科学研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真探索的科研态度,同时自身的知识也不断得到了扩展,丰富了教学内容,这将有利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可以说科研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第一促进力。
二、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是基础,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4]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言:“只有自己从事科研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教师只有亲自参加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实际和社会的需求,掌握社会对所教学科的需要,从而使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与社会实际,把讲课内容与科研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及时给本科生以引导,否则只能照本宣科。
教师可将自己在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随时引入到教学中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和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以启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科技日益变化的今天,大学所用的教材更新往往不够及时,存在着课本知识与前沿知识之间差距较大的现象。教师可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课堂,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当中,渗透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事例更加具体,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可以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在不断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师在科研中培养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还可应用于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创造教学风格,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精细、认真、穷追不舍的科学态度,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进行基于手势识别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查阅当前最前沿的文献获取新的知识,并努力研究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在该项目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最新前沿知识和成果又服务于笔者讲授的自然人机交互技术课程。项目成果不仅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作用于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热情,促进部分学生自己动手研究相关问题并进行了精彩的成果演示,在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科研促进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5]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从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有机会涉足学科前沿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激发创造性思维,从实践中体验“创新”实质。同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学生开阔了视野、思路,为今后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创新奠定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2006年教育部开始了一项本科生教改试点工作——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我院也充分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工作。大学生创新项目不仅鼓励和锻炼了部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创新教育氛围的形成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笔者在项目组老师的带动下,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某课题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发。项目研究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提升了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此外,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教师可将科研项目和成果引入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让学生真正参与科研。教师在自己擅长研究的领域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深入指导,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而且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创造或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笔者根据科研项目和本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设计了若干个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使得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科研,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相关方面了解的兴趣,并将此作为以后可能深造研究的方向服务于社会。
四、结论
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可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教师应努力建立教学与科研之间良好的互动式关系,在教学中通过钻研教材和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为科研课题、科研方法的选择开拓思路,在科研过程中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科研的源泉转化科研成果,服务教学工作,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14-02
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道路而设置的农学、园艺、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该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4)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当今,随着社会发展,环境、能源、食品安全、资源等问题日益严峻,新的农业生态问题不断凸显,本课程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和农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多年来教学实践体会[3-4],一直在课堂中融入最新科研动态,寓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于《农业生态学》教学体系中,为本教程进行研究性教学作以下几点探索性思考。
1 围绕知识点阐述国内外科研新动向
在我校本科生一般是在大二学习《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此时,本科生已学习的大多是公共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本行业内很多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如果教师只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则相对狭窄,不符合本门课程所要求培养达到的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因此,当讲述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知识点时,笔者会预先系统地查阅、归纳整理本知识点最新国内外科研动态,以浅显易懂的图文方式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首先启迪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头脑风暴”,告诉学生知识点的重要性,再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针对性地将相关科研动态告知学生,起到较好的寓研于教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温室效应时,以温室效应为中心,从效应后果-原因-解决措施来层层展开。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全球变暖,但只知道一种温室效应气体CO2。此时,作为教师,需将学生思维逐渐打开,笔者根据自己曾主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科研的经验,告诉学生温室效应的后果除了气候变暖外,还有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频发等,对农业的影响效应还有种植制度改变、土壤碳库变化、病虫草害发生率高等。讲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时,重点讲述6种温室效应气体、研究这些气体的最新科研成果;由此,学生由二氧化碳知道了全球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研究,中国唯一的FACE研究平台就在我们身边――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我校在FACE研究上也颇有建树。除了CO2外,温室气体甲烷、氮氧化物等也都是农业研究的热点。就解决措施来看,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从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禁止秸秆焚烧、土壤免少耕等各方面一一道来。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单就书本讲述知识点则枯燥乏味,将科研知识融会贯通课堂,则事半功倍。
2 课堂中树立科研偶像
处于大学中低年级的同学往往比较迷惘,对专业努力方向不甚明了,有的同学甚至有厌恶或瞧不起大农学专业类的倾向。作为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可以列举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的科学前辈,让学生认知自己所学专业内的一些名人,如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学院士、本校知名教授的成功范例,告诉学生们,学农可以有大作为,是一项光荣的、有前途的事业;而要达到事业的辉煌,这些科研业内名人付出的辛劳、执着的精神都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他们才应该是本专业学生需要努力效仿的科研偶像。由此,给学生灌以科研学习的正能量,及早树立报考研究生的目标,为培养储备未来的科研中坚力量奠定了基础。
3 从生态问题暴发诱导科研动力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目前生态问题频发。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章节里,讲述到磷循环时必定要提及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暴发的太湖蓝藻严重污染事件。学生只知道由于水污染了而蓝藻暴发了,也记得当年无锡市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的系列报道,却并未深入究其原因。有的同学认为是化工厂污染,有的单纯认为是水变脏了。这时作为教师则可以将蓝藻繁殖生活的机理,磷元素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等科学原理一一道来,学生也因此明白为何洗衣粉优先推荐无磷洗衣粉,原来是为了净化水资源。既然问题产生了,那么接着是引导大家来解决这个突然暴发的生态问题。这时,教师可将江苏省太湖专项基金的一些科研范例来讲讲,比如可以将蓝藻资源化再利用变成有机肥、将蓝藻作为培养食用菌和种植蔬菜的基质等等。举例典型生态问题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明了生态问题产生后,可用科研的力量来解决;学生也由此产生科研的动力,培养认真研学的态度。
4 专题调研讨论科研热点问题
除了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动讲解科研动态外,笔者还给学生布置课外科研任务,设置专题让学生分组调研后,到课堂上交流科研热点问题。例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章节时,首先采取让学生主动调研学习的方式;其次由学生分组比赛演讲;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第一组同学调查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第二组同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三组同学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第四组同学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在调研问题的过程中,这些低年级的大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获得专业文献资料,也学会了归纳整理文献,同时学习用精美漂亮的PPT来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小组内成员群策群力,认真准备,推选出一个口才较好的同学上台来展示本组成果,比赛气氛浓烈,学生听讲也极其认真,效果非常显著。因此,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课堂中[5],尤其当他们自己去调研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中阐述自己观点时,科研与教学相长则成效显著。
5 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采取录相、实验、参观等其他多种辅助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6]。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学生形象地知道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层次性,知道地球生态系统不能够简单被创造,生物圈2号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基础之上。通过生化他感的实验,学生懂得植物通过化学物质的分泌来吸收或排斥其他物种,而这些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被科学家进一步提取,开发其医用或经济价值。在生态农业章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观察农业生态科研成果在科技园区中的应用,切实掌握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和如何对现代农业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本学院学生研究生报考率和录取率很高,为本院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29(7):1 458-1 462.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黄丽芬,庄恒扬,沈新平,等.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1,12:52-53.
[4]沈新平,黄丽芬,庄恒扬.谈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可强化育人的环节[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49-350.
独立学院办学的基本定位是技术应用教学型高校,与职业学院的技能教学型相比,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这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开展科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学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承担着重要的一线教学任务,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对培养的学生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培养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所有工作都应围绕教书育人,即围绕教学这个核心来开展。但“研”与“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研的源泉、动力,同时科研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革新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科研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科研活动凝练和升华知识,继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高屋建瓴的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新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的重要途径
一所高校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体现在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业率);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学术水平。学生质量与教学密切相关,而科研又是学校发展的“发动机”,科研工作搞好了,学校的活力就会得到增强,教学活动得到促进,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相应也将提高。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其科研能力对学校声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目前,作为独立学院教师主力军的广大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也不容乐观,他们做科研的兴趣低,积极性差;再加上在科研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科研能力不足,以及学院的重教轻研的政策导向,导致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参与的项目非常少,科研能力低下,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不仅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在科研上有影响的成果更是寥寥无几。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严重不足,既有青年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制度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教学任务重,科研精力和时间不足
独立学院的领导通常在思想上不重视科研,甚至认为独立学院不需要科研,致使教学安排占用了极大的比重,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科研工作。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要达到1∶18。然而由于独立学院依附于母校办学,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导致独立学院扩招的速度很快,学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就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而言,青年教师所承担的主讲课程和辅导、实验课程均占学校开设总课程的70%以上。而当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一般都要求使用多媒体,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备课和上课。同时,合班课比例的增加,班级规模扩大,使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助工作更为繁重,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严重的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多数青年教师都成了“上课机器”,青年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
2.独立学院考核指标制度使科研活动被边缘化
独立学院围绕教学核心运转,并未把科研成果作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即便有些学校把其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对成果的要求也不高,致使青年教师科研缺乏驱动力。而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总是围绕个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开展,很多青年教师平时对科研不闻不问,在要评职称之际,想出各种办法拼凑成果,科研活动从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打独斗”,其论文和课题的质量可想而知。须知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3.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且科研综合素质不高
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教好书,搞不搞科研无所谓,搞教育研究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仅满足于现状,因而其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对知识的理解也停留于表面,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实质上,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教师科研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研素质的不足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独立科研能力比较弱。学生阶段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且多为被动的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独自科研的能力不强。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学术积累,对科研方法和过程不够了解,加之科研意识不足,未能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科学前沿的学术动态,这些因素都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起步举步维艰。
三、加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
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把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到学校的工作日程上来。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1.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去做科研。
2.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青年教师客观上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欠缺的劣势,存在着对科研过程不够熟悉、科研方法掌握不多、科研经验不足等情况,导致其开展科研活动困难多、成功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不定期的组织学术讲座,让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类培训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青年教师赴名校进修学习,与名师座谈研讨,采用青年教师进修和考察等方式开阔其眼界,增强其科研意识和能力。同时,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并通过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的“传帮带”,为青年教师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积累科研经验,激发其科研潜力。
3.组建科研团队,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科研能力培训
以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引导,以课题项目为依托,吸收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使科研团队形成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群体。分工合作,互相促进,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各个成员的科研潜力,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带动独立学院教学与就业工作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科研团队的组建,增加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同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做中学”的科研培训方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使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团队合作对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是很有益的。
4.制定相关的科研倾斜政策,增加青年教师的科研信心
一是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收集信息,为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搭桥引线,增加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和主持课题的机会,锻炼其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科研前期,在申报课题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组织中老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选题、把关项目申请书,合理预算经费,尽量避免盲目的选题与不合理的申报导致的项目失败。科研过程中,要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协助或指导其解决科研中间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协调设备的使用及提供适当科研资助,促进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督促青年教师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成为“绊脚石”。独立学院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考核,使教师明白教学并非唯一的任务,有进行科研的压力;另外,也要对他们科研成果内在的潜质、知识积累过程以及探索性劳动进行衡量和相应奖励,如对课题申报未成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等。
三是设立院级课题,增加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自筹经费,设立面向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基金,鼓励以青年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的系列课题申报,锻炼青年教师组织、协调能力。并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励他们的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能力。
5.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12-03
科研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是为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因此,科研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现阶段产业变革时期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科研工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一、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攻坚单位,学院视科研工作为强校之本,在玉米、甜瓜等作物育种方面成果显著,是广西科技厅认定的第二批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广西玉米良种培育中心”,也是自治区主要农作物育种课题承担单位之一,同时学院在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学院80%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但学院教师也面临着教学和科研难以兼顾的困难。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开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高标准、严要求,项目研究时间长,尤其是作物育种等农类科研项目需要进行跨年度的连续实验,研究劳动强度大,耗费精力很多。虽然高水平的科研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能将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会形成新的、系统的、科学的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宝贵素材,但这些科研项目骨干研究人员既是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平均授课课程达到3至4门,年课时达到500多节,甚至600多节,此外还要承担指导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班主任或者行政工作等任务。因此,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教师精力有限,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科研项目研究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一再延期难以结题的情况。
此外,学院升格后对高职生科研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缺乏利用科研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与途径。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的传统氛围。教师科研项目很少吸收学生参与,只是教师自发组织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分担一些重复单一的实验工作。高职生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也不强,参与的学生数量也很少。另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保障。学院没有引导扶持学生科研活动的专门组织机构和管理措施,很少向大学生提供科研活动必需的经费、场所等条件,没有把大学生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和学院科研发展规划,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是自发和盲目的,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实际上涉及学生科研的教学环节也就是大三半个学期内完成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而这些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往往难以做深入研究,只是对一些表面的感性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罗列和文字描述,真正能深入做科研的学生比例很少,取得科研成果和奖励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高职生最多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谈不上通过科研培养其创新能力。
美国学者纳尔福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有过精辟论述:在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由于智力的支持和激励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上升,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但是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则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时二者是一种替代关系。因此,探索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
二、课堂实验,实现探究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喜爱的学科或活动上毫无吝啬地倾注精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的主体地位悍然而不可动摇。而科学课上的课堂实验是学生们最为喜欢的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刺激学生们的感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实现他们与生俱来的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实验操作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们仔细观察的习惯,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讨论,自行获取科学知识。例如:在教《怎样放得更大》时,为了让学生们有机会实现探究的愿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两个人一组进行合作,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清楚为止。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然后,让他们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两人合作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单的显微镜。学生们在刚开始做时,有些急躁,他们很难找准最佳的位置,我安慰他们,让他们放平心态不要着急,并说:“同学们,科学家们的实验都不是一次就能够成功的,他们要经历上万次的反复摸索、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推断。或许经历了万次以后,也不会成功。所以,你们不要着急,慢慢来,你们一定会成功的。”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又开始尝试,就是在这样的尝试中,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愿望也慢慢得到了实现。又如:在学习《平衡玩具》时,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做不倒翁,但是,学生们在做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鼓励他们自己动脑思考,我并没有给他们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原因想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反复的尝试中,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不倒翁的原理:上轻下重,底面是半球形,这样才能扳不倒。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没有指导,只是启发学生自己观察,并让他们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促使知识进一步内化,形成技能,既满足了他们课堂实验的兴致,又让他们实现了探究的愿望。
三、延伸课外,增强探究能力
小学课堂时间只有35分钟,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每一项实验的过程,那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实验渠道,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寻找素材进行实验。例如:在学习《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上所学内容,让学生们课后制作神秘的信件。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上信件的内容,晾干后送给自己的好友,让他/她想办法让白纸上的字显现出来。如此的实验若在课上完成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耗时较长,所以可以让学生们课后去完成。又如:在学完《铁生锈了》之后,课后可以组织学生探索铁生锈的原因: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可以让他们按照书上的表格提示来设计研究的过程,这样他们的研究就更有计划性,实施起来也会容易许多。开展这样的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可以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既让他们掌握了科学基础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