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生需求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2 09:44: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需求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生需求分析

篇(1)

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造就了新的职业和更高的职业要求,从而需要更新更高素养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就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职业素养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在企业看来,职业道德、诚信、服从意识、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身份等职业素养内容成为他们在聘用人才时更加看重的要素。本研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进行探索,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以便于培养更高素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1理论综述

(1)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包括一定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锻炼的工夫,以及在所有这些方面已达到的综合水平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综合品质。[2]构成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根据个人研究的侧重点和定位不同而各异。[3]有的研究者将核心要素分解为若干一级要素,各个一级要素再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二级要素。具体的核心要素会有所不同,或内涵一致而核心要素具体表述不同。陈再兵将职业素养首先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一级要素,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操守、职业义务和职业职责等二级要素。[4]杨千朴认为,职业素养的一级要素除了包括职业技能外,还包括职业通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2]其中,职业技能、职业行为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人们看得见的,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是职业素养最根基的部分,是人们看不见的,是隐性职业素养。[5]这两类职业素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裘燕南[6]则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且还需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不同的研究角度造成划分标准不一致,因此有学者强调要将职业素养核心要素与具体特定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界定,他们认为“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专业或职业特点。[7]

(2)需求分析。根据Brown的观点[8],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亦作needsassessment需求评价)是指系统收集和分析所有客观以及主观的信息来解释和确认合理的课程目标,使得课程目标能满足学习要求。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析他们的需求,来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9]需求有不同的观察角度。Hoadley-Maiment提出“需求分析三角”的理论:即需求信息主要由教师觉察的需求、学生觉察的需求及公司觉察的需求三方面组成。[10]Berwick则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前者是教育者以他人的学习经历为依据而设立的需求,后者指学习者以自身认知的需要或愿望为依据而建立的需求。[11]他强调需求也应包括学生以外相关人员如教师以及潜在雇主等所觉察到的需求。因此,有研究提出除了学习者自身认知的需求外,还要把教师和企业雇主等那些与学习者学习休戚相关的人对于学习需求的感知情况考虑进来,以增加研究的全面性。[12]需求有不同的种类。Hutchinson&Waters提出将需求分为三类:①需要(necessities),即学习者为能有效使用所学东西而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②愿望(wants),是学习者面对特定场景而想要学习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人的主观学习意愿;③欠缺(lacks),即学习者学习的目标水平和他们现有水平间的差距,是学习者认为自己存在的不足。[13]RichardMead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指出,这三类需求可以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14]在外语界,需求分析理论最初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中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12]Richterich于1972年第一个提出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模式。[15]在此后的外语教学过程中,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估教学的依据。[16]在设置一门外语课程时,需求分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成为首要条件。[17]无视需求分析而进行的外语教学活动不能真正了解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具有误导性。[18]要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施行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了解需求。要培养出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必须从特定职业的角度来具体讨论才有意义。外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外贸相关职业,从实际出发弄清楚他们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需求情况怎么样、需求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具针对性,可以为相关的教学培养活动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1)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确定。本研究通过特尔菲咨询法确定针对外贸英语专业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19]。在具体的操作中,组成一个由20名外贸专业学生、10名外贸专业任课教师和15名外贸企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小组。研究者设计好咨询问卷,发放给咨询小组成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两轮咨询,对职业素养要素进行初步筛选、聚类和归并,得到咨询意见相对集中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5大第一核心要素以及与各第一核心要素相关的第二核心要素。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一项问卷调查,以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在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教师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考察。

(3)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类和Hoadley-Maiment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来搭建调查问卷的框架,同时参考童山东的研究[20]编制调查问卷的题项。

篇(2)

随着我经济不断的发展,与国外交流越来越多,英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与之相对的英语学习和教学正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而在高职外语教学改革中,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需求,找出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相对应因素,才能避免高职英语改革的盲目性,才能找到切合本校学生实际需求的途径和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需求分析等理论研究

在国外,需求分析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外语领域,时至今日有了不少成果。国外著名学者West认为需求分析是了解目标情景中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需求情况和学习者如何以最佳方式掌握目标语言,得到不少人的认可。知名学者Hutchinson,Water把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认为目标需求包括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而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已有知识和技能、学习动机等。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束定芳教授把英语学习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目标分析和学习过程分析,目标分析指学习者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学习过程分析指学习者当前的外语知识和水平、个人愿望、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

综合以上理论,在高职英语学习中,需求分析可以收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要求和愿望等情况,以此来分析高职英语教学和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下文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以本院校为例,针对所有学生和3年以上英语教学经验的老师,随机抽样进行访谈,内容涉及学习动机、课程和教材、课堂和教师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对学习英语的需求。从被动学习角度说,英语课程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程,作为毕业必要的学分(毕业至少要求过英语3级),是十分重要也必须通过的。从主动学习角度说,很多专业必须学习好英语,才能掌握职业技能和更好的就业。有45%左右的学生希望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余的以过三、四级考试和学分为主。

2.对课程和教材的需求。对教材方面的需求。在2000年10月制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之前,高职院校没有用于高职英语的专用英语教材,大多数借用普通本科或专科的英语教材。2001年之后少数高职院校开始编写和出版某些特殊专业的专用英语教材,但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是沿用专科、本科英语教材,如新视野和新交互等。高职学生希望能实用、更专业的教材,对现有教材满意程度有待改善。

对课程方面的需求。由于高职学院很多专业是实用技术类的,不少学校便压缩英语课时,只要求学分和考试过关,只要求基础英语。一些专业的同学有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要求,并不希望过了三、四级英语就不用学了,但目前高职院校没有更进一步英语课程。

3.对英语课堂的需求。英语教学以老师为主,主要讲述课本内容和语法,以听说读写为手段,但很难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其他学生由于英语不好、不感兴趣等原因不愿参与课堂活动。活跃的课堂气氛、确实的提高英语水平是高职学生对课堂的需求。

4.对教师的需求。英语教师应经常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培训,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在高职院校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和“60分万岁”的考试模式下,高职学生英语学多是被动学习,完成任务式学习,英语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有的甚至退步了。由此对高职英语教学和改革有以下启示:

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和水平的学生,设置基础英语、职业英语、专业英语等层次,每一个人都有不同要求,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拓课堂外的学习方式,如学英语歌、英语角、看英语电影和网上学习等。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引进有一定教学经验或者优秀的年轻老师,对专业方面严加审核。专业合格的年轻老师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能与时俱进,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能选择教材,活用教材,跳出教材,发展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带有功利性。学习中他们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通过观看电影、课堂谈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需求分析理论出发,联系当前高职英语学习情况,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需求,并对高职英语的明天提出个人建议,希望高职学生能更好的学好英语,掌握职业能力,服务社会!

篇(3)

一、引言

在英语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我们也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所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必然成为英语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需求分析是收集特定信息来了解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过程,它对我国外语教育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需求分析能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外语课程的内容涉及和实施、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并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英语教育中最基本、最特殊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求,为提高学习效率、打好语言知识基础提供必要的方法及依据。在小学教育这个漫长的时段中,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阶段。小学高年级这个特殊阶段的学生,既具有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又具有升初中的心理压力,这一时期他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小学是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形成认知方式的重要阶段。不同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环境对以上因素的发展和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其次,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但是仍然很活泼,喜欢有趣的事物。再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把握简单的语言系统规律,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学习。有着以上特征的他们对英语学习又有着怎样的需求呢?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很有必要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一文语言培训学校小学高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35名,他们下学期将就读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数据资料的收集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根据需求理论和小学高年级教学大纲来设计,涉及学习动机、英语教师、教材、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方面。在调查时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7.7%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12.9%的学生是因为对英语感兴趣才学习,9.7%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因为英语有用,可以为以后出国或工作打基础,而9.7%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不想学习英语,因为父母和学校要求才学的。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属于功利型动机的,即学习英语是为了得到一定的利益,如通过考试,可以出国、找好工作等。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出于对英语真正感兴趣才学习,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想学习英语。这些数据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虽然初中是属于义务教育的,但是家长仍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个好初中,所以在学习方面会给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在回答对英语是否感兴趣这个问题时,12.9%的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48.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感兴趣,29%是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9.7%的学生讨厌英语。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普遍不是很感兴趣,原因可能是他们有升学的压力,再加上高年级英语难度有所增加,不如低年级时有趣等。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仍然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

在问及目前哪方面英语能力还比较弱,想要提高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语言交际、听力水平和语法知识,百分比分别为93.5%、83.9%和64.5%。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而学习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仅停留在课堂,尤其是听力和口语的学习,这些情况说明学校没有充分的学习资源供学生们课外学习。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的能力很有限。对于听力的学习仅在课堂上,极少数学生会在课后去英语角锻炼口语或采取同学间相互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听力和口语。而一些学生也希望加强语法知识,说到语法方面,90.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讲解语法,有80.6%的学生认为原因在于考试经常考,所以要讲,而只有9.7%的学生认为因为学习语法有助于规范使用语句。可见应试教育思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比较强烈。

在谈及对课堂活动的态度时,54.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积极,22.6%的学生表现得很积极,16.1%的学生觉得无所谓,6.5%的学生很反感课堂活动。而93.5%的学生希望大多数课堂活动是游戏,6.5%的学生希望大多数课堂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题活动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积极度仍有待提高,他们对游戏的渴望度非常高,希望能够在生动有趣、轻松的课堂中度过。同时,他们很反感一味的只有教师讲解,缺乏互动的课堂。

在对教材的要求方面,所有学生都要求教材要生动有趣,87.1%的学生认为教材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及时利用各种渠道补充鲜活内容,74.2%的学生认为教材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58.1%的学生认为教材要多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数据表明还是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多补充课外知识,让课堂内容更多样化。

(三)学生对教师的需求

当谈到学生对教师的需求时,所有学生都认为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教学要生动有趣,教师还要具有亲和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90.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基本功扎实,知识渊博,83.9%的学生认为教师还要严而有道,以身作则。可见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无论在知识水平、教学方法还是为人方面都很高。学生尤其希望教师讲课要生动有趣,还要具有亲和力,能够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

(四)学生对教学环境的需求

在教学环境方面,所有学生都希望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能够交替进行,因为长久的课堂学习难免会枯燥乏味,给人一成不变的感觉,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课外活动大都生动有趣,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对小学高年级英语教育的启示

(一)英语教学要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与课堂是否有趣直接成正比的。面对越来越难的知识点和教师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希望课堂能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仍然有着爱玩的天性,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活动。游戏是一种最有效,也是学生们最乐意接受的教学手段。首先,通过游戏学生克服了恐惧、害羞的心理障碍,满足了学生享受快乐的心理需要,这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听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其次,游戏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语言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学生集中精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行有效学习。当然,游戏并不是盲目的放纵学生,游戏的设置永远是以教授及巩固知识点为基础的。

除此之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教学要生动有趣就要进行情境教学,教师有目的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入或创设一个具有一定生活色彩与情节的生动场景,让学生自觉地在自然或半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过程中,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通过交际的方式运用到特定的场景中,从而起到主动练习已学语言、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的目的。例如,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学常用的一种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扮演某个简单的场景来复习和学习语言结构。情境教学使学生通过做来学,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知识点越来越难和面对升学考试压力的小学高年级阶段,英语教学更应当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习压力。

(二)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减轻压力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新的词汇有所增加,语法规则也相对变得越来越复杂,学生要开始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升学考试,难免会有一些压力。这时,教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应当以多鼓励学生为主,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以减轻学习压力。例如,对于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无论答对答错,教师都应当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于那些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予以批评,要通过引导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正确的答案中,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正确答案。教师还要特别关注那些后进生,他们往往基础知识薄弱,但渴望教师的关怀。在对后进生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降低标准,先问他们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通过引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让他们一步一步的有所提高。当然,这个过程是相当困难的,教师要有耐心,多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减轻负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长期的课堂教学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课堂教学能和课外活动交替进行。一学期举办一两次简单的课外活动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如英文朗诵、英文儿歌比赛、英文书写比赛这些活动都是比较容易举办的,不需要花费什么人力物力和财力,小学高年级学生也有能力参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和外教或者外国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学习感受外国生活和文化。此外,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授到相关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相关场景里学习。例如,在讲到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运动场,让学生感受每项运动项目,了解他们的英文说法。这些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他们学到了相关知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给高年级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小学高年级是一个特殊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学生既具有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又有着面对人生第一次升学考的学习压力。通过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育部门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编写教材,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学习以及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斌. 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 语文周刊,2006.

篇(4)

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

第一,职业素质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又不同于素质教育。它偏重强调的是“职业素质”,是上述两方面教育内容的结合体。以往的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的教育;职业教育主要强调的是社会职业的介绍、就业形势的介绍、就业技巧的指导等。而围绕现代社会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对于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哪些高于或强于其他社会就业者的职业素质则强调得不够。职业素质教育既应该涉猎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又应该侧重于后者的教育和培养。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高于又不同于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现在高职院校“两课”中开设的“职业道德”课主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如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职业观和就业观,有的内容甚至涉猎到哲学领域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较宽泛且陈旧,不能够达到训练学生具备现代准职业者所必需的职业素质的高职政治课教学目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应该成为一门集现代企业管理论、人力资源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科学理论于一身,真正为学生就业起到服务作用的社会边缘性学科。

第三,职业素质教育的涵义应该包括职业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职业业务能力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形象素质教育。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

职业素质本身是从企业角度提出的, 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内部工作岗位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这个接口就是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世界技术职业教育大会,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基本的挑战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要求调整、竞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

职业道德是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的职业规范, 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 主要包括诚实守信、敬业爱岗、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高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服务于企业一线,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认同,明确认识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能力的要求。 要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并为之奋斗,进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提高职业素质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不间断地进行自觉的职业训练,提高职业素质修养。 高职学生要主动学习与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努力提高职业文化素质。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与职业相适应的应用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健康的职业心理主要包括:端正的职业品质,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遵守法律和行规;诚实守信,愿意与人合作与沟通,有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勇于参与竞争,敢于创业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就业资格与能力,而且要有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以及应对未来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

高职学生应当具备必要的职业精神,比如干一行爱一行的乐业精神;凭本领劳作,为企业争光的敬业精神;珍惜岗位、勤奋工作的爱岗精神;恪尽职守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等。 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以促进他们顺利地融入社会、融入市场,与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研究成果虽然都对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创新的探索,在理论研究和方式、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创新性不足。

三、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需求的现状

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时间、人力和财力的保证;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滞后,严重影响教育成效;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模糊,缺乏计划性;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适用;教育方法单一;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学质量;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简单,降低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拓宽职业道德教育途径;更新职业德教育观念,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领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等七个方面的解决对策『l2]。总的来说问题分析比较全面,解决对策非常有针对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与“高级实用型”的特点:“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是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基础,能保证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实用型”是使学生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此外,有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这是通过对职业活动的分析,了解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

篇(5)

一、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教师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使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求分析的主要意义在于首先要求教师把当前情况分析和目标情况分析结合起来对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况、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偏爱、需求与期望和目前的外语水平等开展需求分析,然后再根据需求情况制定出对自己和学生都有益的教育政策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计划,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一理论对独立院校翻译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因为独立院校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及对英语的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与其他类院校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英语课堂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对所有的班级采用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统一的方法是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的。而教学大纲只能提供课程的总体框架,要使这套框架落实到每次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就需要教师对每个班的学生的自身情况、涉及学习的各种环境因素、以及包括大纲在内的所有目标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找出真正的学习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途径。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将其引入独立院校翻译教学中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实际适合外语系学生的课程进行翻译教学。

二、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取集体抽样而来的数据分析为主,旨在了解独立院校大三外语系学生的翻译课程学习的需求。

(一)调查工具。本研究通过问卷收集数据。问卷是在参照了Hutchinson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我国独立院校翻译课程教学的实际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大三学生上翻译课后第二周进行,此时学生对翻译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有效地反映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调查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大三学生,共计27人,回收问卷27份,占全班学生人数的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于学习翻译的目的。认为学习翻译是为了以后工作需要的占到51.9%,认为是为了生活交流的占到70.4%,为了读研需要的占到22.2%,而选择是为了修满学分和考取翻译证书的学生分别只占11.1%和14.8%,并且高达100%的学生认为开设翻译课程是有必要的,其中81.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对翻译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占到88.9%。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翻译的主要目的还是以实用为主,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者证书而学习翻译的还是少数。

(二)对于翻译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方面。学生认为翻译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应该有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技巧,翻译行业的相关知识等多种方面,其中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侧重讲解翻译实践和翻译技巧。这项调查结果也与前面的学生学习翻译的目的更注重实用相照应。在教学方式方面,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通过案例翻译演示翻译技巧,学生多时间教师从旁指导。对于上课的语言方面,所有学生认为老师应实用双语教学,其中55.6%的学生希望老师一般用中文,偶尔用英文。44.4%的学生希望老师一般用英文,不易理解的地方用中文解释。由此可见,独立院校学生对翻译课全英文授课还是不能接受,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多使用中文讲解。

(三)对于课程难度与自身水平认知方面。77.8%的受调查者对课程强度表示满意,仅有22.2%的学生认为课程强度不够,每周一节翻译课太少,希望增加课时。85.2%的学生认为课程难度适中。在对自身水平认知方面,48.1%的学生对自身翻译水平与今后工作生活需要水平间的差距很清楚,48.1%的学生对此表示仅知道有差距,但是不知道差距在什么地方。63%的学生对学习翻译课程后应该达到什么标准一知半解。可见学生对于课程强度与难度的设定满意,但是对自身翻译水平与学习目标认知不清。

四、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翻译实用性内容的教授与练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翻译是为了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学以致用,而非简单的应付考试。学生对翻译实践和技巧的重视远远超过翻译理论,因此笔者建议翻译课堂的教学也应当多注重翻译实践方面的练习,在讲解完翻译技巧后,适当增加一些与将来工作与生活相关的翻译练习,以加强学生的翻译动手能力。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大部分学生认为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技巧和翻译行业的相关知识都应当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其中应侧重翻译实践与翻译技巧的讲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本,可以适当涉猎一些相关的其他内容。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名家翻译赏析等多种教学方式。

(三)增加翻译测试,时刻了解学生翻译水平。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翻译水平以及翻译课后应达到的水平不甚了解,因此在翻译课上增加翻译测试内容,既可以让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让学生时刻了解自己的差距。

五、结语

通过对独立院校外语系翻译课程教、学或使用有密切关联的对象的调查,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翻译课程教与学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这对根据教学大纲制定适合该独立院校的翻译课程安排、确定教学方法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它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适合教师所面对的具体学生群体。同时也为下一步进行其他课程或在其他年级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提供参考。由于此次调查在调查对象的背景、数量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问卷设计带有调查者的主观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后改进。

参考文献

[1] 郭志斌.需求分析与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教学研究,2006(5).

篇(6)

一、引言

无论是分析或评价教材,还是编写教材,都要考虑教材使用者(包括教师、学习者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需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个别化发展。因此,如何使英语教学和教材满足学生的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使教学和教材满足学生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学生有哪些方面的需求,为此必须进行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需求分析就是(语言教学与语言课程设计中)确定个别学生或一组学生的语言需要并将其按先后缓急的次序进行排列。换言之,就是了解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言、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语言,以及需要学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即确立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它通过最大限度地收集有关的需求信息,为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材的组织和使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提供依据。需求分析同时运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信息调查方式,如调查表、测试、面谈、观察等来获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将来语言使用的场合及语言使用时的对象;使用语言的目的和作用;使用的交际类型,如书面、口头、正式、非正式;要求达到的水平。通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从而为学习者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

Hutchinson和Waters把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大类。前者指学习者在将来目标场合使用语言的客观需要,分为三小类:需要(necessities)、差距(lacks)和愿望(wants);后者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一般认为,学习需求可以归纳为这几个方面:物质条件,如学习场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等;心理条件,如学习兴趣、动机等;知识技能条件,如现有知识、学习策略和方法等;支持条件,如教师、学校等。

本文在上述两个需求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编译了问卷调查表,以了解成贤学院2011级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动机等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用的《大学体验英语》教材对学生需求的满足程度。

二、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

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语言交际功能理论。语言研究的发展表明,语言不仅是符号结构的组合,而且是交际功能的载体,更是在社会交往中用来完成各种功能的工具。语言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结构,更要使他们了解使用的规则,即发展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任何课程的设计首先是明确目标,而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的,需求又是以某种交际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现象说明了语言交际理论与需求分析之间的密切联系,交际理论必须通过需求分析得以实现,而需求分析是以交际理论为依据的。

需求分析对教材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要不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材应适应学习者的需要,不断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教材的编写应着力于内容的丰富性、体裁的多样性,以及书面表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等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让学习者在实现自身学习目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在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的。首先,提高学习者直接兴趣的策略——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词汇、语言点难度适中;提高学习者间接兴趣的策略——任务性学习方式的引入。其次,培养学习者成段表达的能力,如诵读体裁丰富多样的课文。“背诵有利于语音,语调的正确、熟练,有利于所学词汇和语法的巩固,有利于把握住正确的语感,无论是对口语能力还是书面能力的提高都十分重要”。选编教材的原则是,既要注意内容的有趣生动实用,又要注意文章的凝练、精悍,以及语言的典范、流畅。由于不同问题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同,因此在选编教材时,编写者应尽可能多地将样本提供给学习者,让他们体会叙述、说明、议论、描写等不同的表述手段、风格,以及谋篇布局、衔接方法。最后,要使学习者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应该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且教材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即效果原则和效率原则。效果原则就是考查教材能否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效率原则是被评价的教材是否比其他教材更加有效地满足学习需要,达到预先设想的学习效果。

三、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实验对象。笔者所教授的来自2011级建工、电科、艺术、动画专业四个班共215名学生,使用的教材为《大学体验英语》,使用时间为一年。

2.实验步骤。首先确定学生的需求;其次分析该教材是否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再次收集部分学生及教师使用教材后的意见,分析前试与后试学生使用该教材的效果;最后对学生使用该教材前后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3.实验工具。笔者主要应用调查问卷、访谈、测试等工具分析学生的需求,及学生使用教材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主要是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故教材内容应由易及难,贴近学生的生活,所选主题内容应丰富,能够吸引各种专业的学生。另外,学生需要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所以教材内容还应贴近考试的要求。

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是一种以学习者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为驱动力和导向特征,以情景、互动、任务项目、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更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英语教学资源,搭建英语学习的生态环境,营造英语学习的人文环境,通过参与、愉悦、共鸣的体验学习机理,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在此4E模型,即参与、愉悦、共鸣、环境的基础上编写《大学体验英语》教材,从编写目的、教材难度、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教材主题和教材的组成来看,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引发其共鸣,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适合各专业学生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证实假说,笔者对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证实有90%的教师和85%的学生认为该教材基本符合学生的需求。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同时,笔者采用测试的方法对学生使用该教材前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在第一学期开学后和第二学期结束时分别对以上四个班进行测试,测试题目选自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真题,测试后各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均有显著提高,进一步证实了《大学体验英语》教材能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求。

五、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笔者证实了假说,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选材不当,就很容易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兴趣。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教材设定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能激发他们的动力。在使用该教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体验英语》符合成贤学院学生的需求,进一步证实了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在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Richards J. C. et al.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Hutchinson,T &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J].Cambridge: CPU. 1987.

篇(7)

为了充分了解我校汽车专业学生现有的英语学习现状,以及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各方面因素,在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发展,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共进。我校做了这次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待提高

大部分同学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如在调查“你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这个问题时,选“A.特别感兴趣”的只占10%;选“B.比较感兴趣”的占20%;选“C.不太感兴趣”的占15%;选“D.“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却占55%。又如在调查“你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目的是”一题,选“A.有”的占13%,但是选D“应付考试”的占60。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就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情趣和教学是休戚相关的,心情愉快、心平气和、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能强化智力活动;相反,心情烦躁、情绪压抑、心理反感等消极情绪则抑制智力活动。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注重导入的新颖性,比如名言、故事、歌曲、游戏、视频等导入新课。在记单词和课文方便,教师可以运用口诀法、图片投影、创设语言情境、变抽象为直观等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尤其是汽车英语的兴趣。

二、教师必须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总体说来,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够。如在调查“你觉得自己的英语成绩还有可能提高吗”一题时,选“C.不可能”的占65%;选“B.有可能”的占20%。在调查“你对学习英语有信心吗”一题时,选“C.没有”占64%。虽然一方面反映出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这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作为老师就不能单纯的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不揭学生的“短处”,避免其出丑;尊重、信任学生,不轻易作出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应看到学生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老师应该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老师要有意为那些有学习困难的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创造条件,让其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任务,并借此当众表扬,给个鼓励,让学生尽可能的体验成功。渐渐地,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在自然而然的恢复。

三、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急需转变

作为一种外语教育,英语教学也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除教授知识、方法和善加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调查“在上课时,你习惯采用哪种方式学习”这一题时,有55%的学生选择“C. 不听老师讲,自己看书学习”,有15%学生选“D. 只听老师讲,从不记笔记”。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首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不能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避免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玩学生的。再次,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上课水平。这既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让学生亲其师的必然要求。

四、必须改变学生对英语的看法

在调查“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积极主动说英语”这一题时,58%的学生选择“A. 不好意思,不说”,20%学生选“C. 别人说才说”。针对“你能听懂别人说英语吗”这一问题时,64%的学生选择“C. 几乎决不说”,23%选“B. 有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职学生仍然和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他们的英语都是哑巴英语,无法真正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的关系, 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 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尤其是要组织好教材中设计的各种口语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帮助、交换意见,让学生派代表在全班阐述自己的或组内同学的观点。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教师过多纠错不但会打断学生的思路,破坏其语流,而且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挑错,而应是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口语活动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要区别对待。另外,坚持进行口语测试是保障口语训练的一个有效措施。它能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口语训练成果。因此坚持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进行英语口语测试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英语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要想让中职学生学好英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只要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我相信,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的面貌会焕然一新,英语学习也会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件不可缺少的乐事。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旅游现状;市场需求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逆势上扬,对国内经济贡献率超过10%,足见旅游产业的重要性。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大学生2468.1万人,位居世界第一[1]。有调查结果显示,50.8%的大学生有外出旅游的经历[2],但大学生旅游市场尚未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存在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和旅游供给市场重视不够的矛盾[3],旅游行业必须充分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本次调查我国大学生旅游现状及市场需求,并进行广东与其他省份之间的比较分析,目的是为政府和旅游行业提供大学生旅游现状及市场需求的调查报告,为设计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产品提供参考,旨在促进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

1、调查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全国25个省(直辖市)共62个城市74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占48.38%,女生51.62%。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调查方法,问卷分2个项目,共23个题目。设计完成后发放网络问卷54份进行预调查并最终确定了问卷调查的2个项目,共24个题目。正式调查总共发放并回收740份问卷,有效问卷740份,其中网络问卷675份,纸质问卷65份。网络问卷占91.22%。调查数据的统计学检验方法:采用Excel工作表进行卡方检验。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分析

2.1.1大学生旅游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80.54%大学生热爱旅游,41.35%选择与朋友出游,62.97%出游时间是暑假,52.16%大学生偏好省外游,84.46%平均每次出行天数6天以内。在旅游消费方面,59.22%旅游前购物消费是100-500元,35.14%旅游整体消费在1001-2500元/次。在出游方式方面,94.32%大学生旅游方式是自助式;40.54%住宿偏好是连锁快捷酒店。以上调查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热爱旅游,旅游出行在6天以内,这结果与文献报道[4]基本一致。在旅游消费方面,有35.14%旅游消费在1001-2500元/次,这与2010年的文献报道[5]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出省旅游比例上升,参团出游比例与2014年的文献报道[6]相比大幅下降,这说明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1.2广东省与其他省份大学生旅游情况的比较分析

广东省大学生年平均旅游次数为大于3次的比例(6.20%)低于其他省份(15.00%),而家庭资助比例(60.4%)则比其他省份(55.41%)高。家庭资助是大学生旅游的最主要资金来源,这与文献报道一致[7]。在旅游态度、旅游天数、旅游方式、旅游时间、旅游动机、旅游范围、住宿偏好、人均支出、出行伙伴、旅游制约因素、旅游前消费和购物偏好方面,广东大学生与其他省份大学生基本一致。这说明广东大学生与其他省份相比,大部分的旅游情况基本一致,家庭资助是大学生旅游的最主要资金来源。

2.2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2.2.1大学生旅游兴趣调查分析

旅游的兴趣与动机关系密切。调查发现,73.92%大学生旅游动机是文化的动机,因此,文化是吸引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表1可知,广东大学生以休闲度假的方式旅游比其他省份明显要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02,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选择自然风景游的比例较高(40.50%),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5]。结果提示,风景名胜的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可制定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优惠政策,加大对自然风光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当地旅游,培育大学生旅游市场。

2.2.2大学生旅游交通工具调查分析

旅游交通是影响大学生出游的重要因素,经济便利的交通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当地旅游。从表2可知,广东大学生选择飞机出游的比例明显比其他省份要高,而其他省份大学生选择火车出游的比例却比广东大学生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37,P<0.05)。从总体上看,火车(31.35%),高铁(26.49%),飞机(24.05%)都是大学生主要选择的旅游交通工具。其中选择飞机的比例占24.05%与龙茂兴的研究报告[8]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果提示,随着经济的改善,选择飞机出游的大学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航空公司可针对大学生制定相应的优惠时段和优惠价格,以吸引更多大学生选择飞机作为旅游交通工具。

2.2.3大学生旅游饮食偏好的调查分析

旅客饮食是旅游市场的重要部分,当地饮食文化也是吸引大学生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表3可知,广东大学生选择当地知名饭店的比例明显比其他省份的高,而选择当地街边知名小吃的比例却比其他省份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32,P<0.05)。以上数据提示,广东大学生饮食习惯可能与省外的大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可针对广东大学生适当加强当地饮食文化和知名饭店的宣传,以吸引大学生,促进大学生饮食的旅游消费。

2.2.4大学生旅游前购物的调查分析

做好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对旅游至关重要。不同的人旅游前的准备工作不同,消费也不一样。从表4可知,广东大学生选择购买日用品的比例明显比其他省份的高,而选择购买食品的比例却比其他省份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7,P<0.05)。这说明广东大学生旅游前更注重日用品的购置和准备,食品则更多的是到当地去解决。

2.3大学生旅游资讯的调查分析

2.3.1大学生旅游资讯来源的调查分析

旅游资讯的宣传是促进大学生旅游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资讯其效果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一样。从表5可知,广东大学生通过广告获得信息的比例明显比其他省份的高,而通过电子媒体获得信息的比例却比其他省份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44,P<0.05)。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旅游信息有49.46%是来源于电子媒体,这与文献报道[8]的研究相一致。因此,旅游企业应加大电子媒体和广告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量身定制旅游推介信息,并利用电子媒体和广告进行旅游宣传。

2.3.2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关注程度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随着大学生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大学生的旅游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从表6可知,广东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旅游受到企业重视的比例比其他省份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14,P<0.05)。结果显示,广东的企业相对而言,比较重视大学生旅游。但从总体上看,多数大学生(71.35%)认为企业对大学生旅游的关注程度是一般。数据表明,大多数企业不那么重视大学生旅游市场,缺乏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分析,忽视了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能力,对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因此,可能普遍低估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消费能力[9]。旅游行业必须充分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重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结论

3.1大学生旅游消费和出省旅游的比例上升,有35.14%的旅游消费在1001-2500元/次,家庭资助是大学生旅游的最主要资金来源。火车、高铁、飞机都是大学生主要选择的旅游交通工具。

3.2大多数大学生旅游动机是文化的动机,选择自然风景游的比例相对较高。

3.3广东大学生与其他省份相比,大部分的旅游情况基本一致,但在旅游次数、旅游偏好、旅游信息来源、资金来源、交通方式、饮食偏好、旅游前购买物品、企业关注度上有显著性差异。

3.4大学生旅游信息主要来源于电子媒体。多数大学生认为,企业对大学生旅游的关注程度是一般,不够重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李伟丽,薛宝琪.在宛大学生旅游市场现状调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3):48-52.

[2]刘川.大学生旅游调查与市场开发策略分析——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J].当代旅游.2011(6):16-17.

[3]佟静,洪帅.浅谈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50-51.

[4]王维佳.大学生旅游偏好研究—以绍兴高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133-134.

[5]杜继淑,郑惠.“90后”大学生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7-141.

[6]郭正炉.大学生旅游需求调查分析及旅游企业的营销策略—以中央财经大学生学生为例[J].产业经济,2014,(11):91-101.

[7]刘锦莲,廖锌超.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3,(8):11-12.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82-02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而课程是制约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1]本科课程设置与改革不仅需要考虑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内容、课程顺序、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等基本要素,还须首先考虑学生的教育需求。[2]本文试图以两所大学本科社会学课程设置的比较为基础,了解两种课程设置下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两所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和区别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两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A大学是我国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著名综合研究型大学,该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B大学是我国财经和管理领域的著名大学之一。两校在本科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但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和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学分分配比例的差异

两所大学社会学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都小于50%,但相比之下,A大学专业课程的比例要低于B大学,尤其是占课堂教学学分的比例,A大学低于50%,而B大学则为57%;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与B大学相差较小,全校任选课的比例大于B大学,高达14.9%,详见表1。这一比例的差异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大学对非专业课程或者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较B大学更高,而B大学社会学课程设置的学科专一性相对更强。

2.校内选修课程范围、数量和要求的差异

校内选修课即素质教育选修课,A大学的校选课相较B大学更为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类别更多,比如A大学的七类校选课中除了人文社科、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外还包括理工类的课程,而B大学的理科尤其是工科类任选课非常少。二是每个类别数量更多,A大学在其所擅长的人文领域开设校选课多达百余门,B大学五个类别均未超过五十门。而在课程要求方面,两校社会学系都要求每个类别至少选一门,但A大学的社会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三个类别中要求设置两门或更多,体现出在广泛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存在专业侧重。

3.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和顺序的区别

这两所大学本科社会学课程设置最显著的区别在于A大学学生入学后先不分专业,一起学习专业必修课程,直至大二下学期再进行专业划分。而B大学则是一入学就划分独立的专业,各自上课。相应地,课程顺序也存在很大不同,虽然两所大学思想政治课、应用基础课都分布在大一、大二完成,但专业课程方面A大学将三个专业的概论课放在最前,然后是专业主干课程,大三才展开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有较清晰的课程顺序和年级递进性。而B大学的专业课程则类似于每个学期分别由一定数量的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课组合起来,没有明显的系统性。

4.专业课程要求的差异

A大学社会学专业课的课程要求特别是专业选修课的要求要高于B大学,一是因为A大学社会学的专业选修课不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而是由学校安排并直接出现在课表中,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区分度不高,课程要求也基本相同。而B大学社会学是由学生进行有限制的选择,具有一定自由度的同时也强化了必修课和选修课间的区别。二是因为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A大学的学生被要求在学期内完成的与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和实践的比例要高得多。

二、本科生对两校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感知和需求

学生不仅是专业课程设置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者,也是课程设置确定和改善最终的作用目标和对象。因此,对于两校社会学不同的课程设置,该专业学生应该是最能够进行较准确有效地感知和评价的。本研究在这两所大学分别采访了一名本科社会学三年级学生,对于上述两校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的几个方面她们的感受和课程设置对她们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调查。

1.A大学受访学生

虽然A大学社会学专业课程的学分只占课堂教学学分的48%,但该专业受访学生表示用实际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来衡量,专业课程占到80%左右。

关于A大学对校内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受访学生感到“学校挺重视的,也挺重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学校开设的校选课从数量和种类上都足以满足她的需求,“还会觉得很多有意思的课都想上但是上不过来。”对于学校要求选够十一门校内选修课,受访学生表示一般不会感到有负担,个别课程可能因为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和要求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但是“选修很大程度上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而且“多上些选修课能多接触其他领域的知识”,所以目前的校选课数量要求比较合理且能够接受。

针对大二下学期之前不分专业以及大一只开设概论课的设置,受访学生认为“大一专业课比较少还是很好的,可以先打基础,然后再深入学习。先上概论课可以让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总体的认知,有助于之后的选专业”。因而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有明显的系统性。对于学校提前安排好专业选修课的情况,受访学生认为“安排好了也挺好”,“自己选就特别麻烦,还要想着需要上多少学分,安排好什么时候上之类的”。关键问题在于学生“把所有的专业课都当成必修课来上,很多人分不清也不去分清,……老师的要求不会因为是选修而降低,同学也是”,所以“这些课程质量都挺高的”。

在被问到有多少专业课程要求实践或期中测试时,受访学生表示“每节课都是这样的,都有课堂展示然后论文”,她认为“有这个形式可以客观上给大家提供更多地了解和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的机会”,“毕竟自己做报告需要自己先搞懂然后才能讲出来”,“如果不要求这个,平时就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了。”

另外,受访学生总结说A大学生整体比较“务实、踏实”,在人才市场上比同水平大学学生的“口碑好一点”,就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大学”等。

2.B大学受访学生

B大学社会学的专业课程学分占课堂教学学分的57%,而该专业的受访学生表示专业课占用的时间和精力为总体的60%,与学分比例相当。而素质教育选修课占用的时间精力仅为5%,也与6.9%的学分比例匹配。

该受访学生认为B大学对素质教育选修课不是很重视,大致表现在“课不多、选择范围小、考试不正式、上课学生去的不多”几方面。她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任选课不能完全满足她的需求,曾经出现过“想选的课没有”的状况。在专业课程设置顺序方面,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大一的课应该少一些、基础一些;大二、大三的课应该多些、难一些。”关于课程结构的问题,受访学生认为各学期的有些课程间是“有关联”的,能够“互相补充”,但学期间的关联不是很大,系统性不强。

目前B大学社会学专业开设了26门专业选修课,受访学生仍认为“选择范围较小”,不够自由。但对于学校安排限选课的形式,她表示“如果学校安排得合理,比自己选择要好。因为学校可能考虑得更周到。”在被要求从学校安排和自主选择两种形式中选一种时,她选择学校安排,但“前提是安排得合理”。

对于专业选修课,受访同学认为与专业必修课没有区别,“同学都很认真”,她自己也是同样对待。在她的印象里,以往的专业课程中实践和展示的课程仅占20%,她认为这个比例“挺合适的”,因为太多实践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投入时间,分散精力”。她还表示课程有没有实践展示对她的学习态度和上课状态“没有影响,其他同学应该也不会有影响”。

最后她总结本专业的学生“勤奋认真、上课积极、发言踊跃、有思想、有见解”,学校学生整体比较“用功、有求知欲”。但就大学来说,B大学“综合性不够,偏重于财经金融领域,文学修养没有太大进步”,而这种状态对她自身也有一定影响,她认为自己“知识面不够宽泛,太局限”。当被问到B大学该专业学生最常去的就业单位是哪些时,她只想到了“银行,别的就不清楚了”。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对两所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情况,以及两名受访学生对这两种不同课程设置的感知和评价,可以看出在校内选修课的数量、专业课程设置顺序和结构、专业选修课开设情况这几方面A大学学生相较B大学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在专业选修和必修的差别、分专业的时间、学校安排专业选修课程方面持有类似的看法,同时在专业课程所占时间精力、课程实践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可以看出,从大学生的感知和需求角度出发,本科课程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重视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种类、数量和课堂要求的设置

学生认为素质教育选修课是拓展知识面、培养新的价值观、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视角的重要途径。相比规定选课数量的多少,学校开设的素质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多少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其种类、数量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要求共同构成了学生评判学校对通识教育重视程度的标准。

2.增加对专业选修课程选择和整体规划的指导与建议

没有选课机会的学生能够对规定的专业选修课程适应良好,本身有自主选择权利的学生则希望有更大的选择范围,但在学校安排合理的前提下她们又愿意放弃选择的自由。说明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选择空间有所需求,但更看重专业选修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学生将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同等对待也说明了他们对专业选修课程的重视。

3.加强学生在本科初期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兴趣的把握

切身体验过和未体验过的学生都对本科初期不分专业该模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原因集中于该模式对加强学科基础和找准专业兴趣的积极作用。该模式下学生认为专业课程顺序和结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层次性,符合学生在本科初期降低专业强度和难度的期望。

4.在合理安排下充分发挥课程中实践展示的作用

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课外实践和展示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过多的实践可能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这种实践对学生的监督和敦促作用是有限的,有怎样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的关键还是在于自身。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85-02

通过对学生体质测试的分析和现场情况反馈,部分学生的个人健康状况存在很大隐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学习状态,测试后续的服务工作的不仅能使接受测试者了解其身体状态和运动处方,而且提高后续服务质量也有可能间接地提高接受测试者的积极性。目前的后续服务仅仅能让学生查看自己的测试分数和数据,但是没能充分利用数据统计和辅导平台的优势,缺乏有效的健康咨询指导以及一些必要的健康干预措施。只要我们能够把这些问题按照“发现体质健康问题评价建议与干预循环的过程思路进行整理和开发,建立北工大学生体测辅导平台系统,不仅能解决以上问题,还能更加迅速的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快速提升。

1 分析与讨论

1.1 网络服务平台功能性需求分析

由于本系统要求各职能部门相互衔接,实现数据共享,因此准确、快捷的获得并提取全校各职能部门、院系用户的需求难度较大。因此,按照各职能部门形成具体的需求分析文档。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成绩管理、健康评价等几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图1为本系统的具体功能模块构成。

1.1.1 用户登录模块

登录系统是为了区分用户分类以及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而设计的。主要用于区分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以确定其使用权限。用户登录需要验证用户名称和密码,用户进入系统要在登录界面的文本框内输入自己的用户信息,点击提交后,系统会把客户端输入的信息传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以用户名密码为条件从权限表中查询数据,只有注册过的用户,输入了正确的信息,服务器才能从数据库中找到对应信息,从而让用户进入系统。本系统使用基于Form验证的方式,使用户必须经过登录信息验证才可以登录到页面,不能跳过登录直接输入url访问页面。

1.1.2 系统模块

系统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注销和修改密码。点击注销后,用户退出系统主界面,跳转到登录窗口,允许下一位用户继续登录。修改密码则是方便用户设置自己的口令。本模块通过控件得到用户输入信息,并通过相关控件点击触发事件,调用数据库交互方法,完成修改密码等相关功能的操作。学生是使用者,首先要注册,然后登陆系统,之后又三类功能可以操作:维护个人信息,查询信息,提交信息。

1.1.3 成绩管理模块

学生成绩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体质测试各项数据查询、学生体测总分查询以及教师建议查询等。学生进入到查询界面后,浏览器会发出指令,服务器接收到后,会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抓取不同的数据,返回给浏览器,打印出不同的表格显示在客户端浏览器上。定义好查询语句后,需要将控件的行为与查询语句做匹配,就完成了这部分功能。

1.1.4 测试预约模块

测试预约模块包含查询测试安排和预约测试等几个功能。学生可以查看未来测试的时间安排,项目安排,以及面向人群。也可以选取自己合适的时间预约体质测试,具体的操作是:用户选取时间并点击提交后,数据会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执行数据可得插入动作,如果之前数据库内预约安排为空,那么则会预约成功,并将成功插入的数据返回用户浏览器,把信息显示在浏览器上,而如果数据库中已有这项预约安排数据,服务器则插入数据失败,并返回给用户错误信息“您已预约过此项测试!”。

1.1.5 健康评价标准模块

了解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成绩评定方法等,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健康评价。这部分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关系数据库发挥的作用,通过减少每个表字段,使得每个表的管理变得容易,维护也更简单。

1.1.6 健康指导模块

根据《标准》制定的各项准则,将身体素质的各项分类,运用现代数字教育技术方法,制作语言通俗易懂,影像真实清晰,将各类运动健身的教学演示视频收集为一个视频库,建立健身锻炼视频系统。便于学生针对性地选择简便易行、实用性强的健身锻炼手段,增强锻炼的实效性,同时学生可自愿打印运动处方。而在健身指导用例中,角色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师通过健身指导可以提交指导方案,而学生则不能使用提交方案的功能,但是可以查看教师提交的方案,这样就明确了两个角色的权限。

1.1.7 交流中心模块

便于师生及时沟通并反馈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把问题或解答都通过浏览器提交,服务器会从数据库中根据提交时间选出最近的问答,并返回给浏览器,之所以要这样设计是为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数据传输浪费,不仅节约流量开销,也能增加传输效率。而如果想看到所有的问答记录,可以选择历史记录,服务器得到指令后会把所有问答返回给浏览器

1.1.8 用户管理模块

此模块只开放给超级用户,用来修改用户的用户组,设置用户权限,添加修改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测试项目信息、学生成绩,各项数据信息备份,添加删除账号等。作为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总会有过时的时候,一次如果没有存在价值,就需要将一些信息修改或者删除,由于这些信息是不能任由其他用户随意更改的,所以只有申请通过的情况下,才会由超级用户协助更改相关信息。

1.1.9 学生数据导入导出工具

针对目前完成数据上报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在“学生基本信息”格式设定、“自动评分”和“查询”模块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开发测试成绩管理实用软件,由系统管理、学生管理、成绩管理、报表统计和用户管理五个模块组成。支持测试数据批量从卡内导入至系统的数据库,并能够根据设定的标准以及具体的测试数据完成数据对比,自动归类等级和一些深层次的数据统计分析,并且可以支持快速打印,根据用户需要生成多种统计报表。

1.2 平台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一个成熟的系统需求分析不仅要包含功能性需求,更要包含非功能性需求,而非功能需求一般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测试性等。本系统最主要关注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测试性。

1.2.1 可靠性

体测辅导平台系统随着推广使用,全校的学生都会使用该系统完成测试相关工作,一时间,系统的可靠性将会受到很大考验。例如:当新的测试信息后,在最开始的时段内,会有很多的用户同时访问服务器,并且不断地向服务器发送各种各样不同的相同的指令,此时服务器端需要保证能够处理高并发请求,服务要避免瘫痪或者出现很长时间的访问延迟或者返回信息错乱等问题,所以对系统的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再好的系统恐怕都避免不了系统崩溃或者死锁的状况,这就要求在系统瘫痪时有足够可靠数据的备份机制和及时的恢复能力,这些都属于系统的可靠性。当然还有学校网络带宽也要达到匹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发挥系统最大的作用。

1.2.2 安全性

由于体测辅导平台系统完全发挥其作用,需要很多的用户信息,甚至会涉及到一些用户的个人隐私,因此,系统的安全性就会格外的需要注意,在用户验证和修改密码时要严格加密,而且系统权限设置必须完全按照要求,这样才能够让使用者放心的使用系统。

1.2.3 可测试性

由于有大量的数据管理,不同的角色,以及联网教务等其他系统,所以整个系统比较复杂,如果等到整个系统全部开发完成再测试可能会带来以下问题:首先,系统过于庞大,测试周期会很长,导致整个系统的上线时间延迟。其次,系统的整体测试很可能会覆盖不到所有细节,这会导致上线时出现隐患,等到用户使用再反馈问题就来不及了。最后,系统如果能分部或分模块展开测试可能会在局部功能测试时发现与需求不符,这样修改起来相对及时很多,而且改动对其他模块的影响和依赖也会降到最小。所以系统的可测试性也是相当重要,尤其是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一般大型系统都会开发测试并行开展,开发要保证每一个单独模块都可以让测试介入,这样就会使大型系统的测试工作更加灵活。

2 结论

篇(11)

本文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从创业教育的需求视角出发,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回收问卷,利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研究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大学生创业需求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1.1 问卷调查实施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进行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讨论,设计调查问卷,主要选取湖州师范学院各个二级学院大一、大二、大三部分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总样本。湖州师范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大学生创业园,多年来在浙江省“挑战杯”、“电子商务竞赛”等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本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它本科院校尤其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借鉴意义。

本次调查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为主,共发放调查问卷378份,回收370份,经整理,有效问卷363份,回收率97.8%,有效率96%。

1.2 创业教育需求的分析

调查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18.0软件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创业兴趣。在调查的363名学生中,27.3%的学生对创业有浓厚的兴趣,78.5%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仅有4.2%的学生对创业毫无兴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41.2%的学生有日后创业的打算。

2)对创业能力的评价。在所调查的学生中,67.2%的学生对创业缺乏自信心。仅有2.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好,71.5%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很好,54.2%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很好,76.3%的学生认为一般。

3)创业之前的准备。为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所调查的学生中,47.8%的学生认为应学习创业有关的课程,22.4%的学生认为应看创业书籍,16.4%的学生认为应到企业实习,求助创业型企业家,13.4%的学生认为应参加创业大赛。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调查的学生中,多数学生对认为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创业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一般,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创业有关的课程,并举办相关的创业竞赛,与企业合作,邀请创业型企业家进行创业讲座,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因此,湖州师范学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程度比较高。

2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李晓华[1]认为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因此,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的综合素质,促进就业、创业的开展。

2.1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为核心,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党的十提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2005年7月6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亚洲创业教育会议上,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大学应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应成为中国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调查显示,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一般,47.8%的学生认为应学习创业有关的课程,因此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创业教育最早、也是走在最前面的国家,有一个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很早就开始创业教育科研活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业教育科学体系。1967年,美国百森商学院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培养有关创业学方面的博士人才。有专家统计,全美有1000多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学领域的首席教授有200多人。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理念为主的课程。对于商科的学生,在现有的培养体系中,已经开设了《市场营销》、《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课程,学生经过相关的学习,具备了基本的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是专门针对创新创业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设,因此,大三时,增设《创业学》、《创新创造与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习中外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的精髓,掌握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识别创业商机,把握创业活动中的风险。对于理工科的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提倡“技术创业”,但是缺乏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选修课中可开设《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学》、《创新制造和案例分析》。另外,可开设《创业者的心理素质》、《企业家精神》、《演讲与口才》等专业课程为全校公共选修课,供全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选修,学习创业知识。

2.2 校企结合,建立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学生,优秀的师资必不可少。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组建一支具有创业体验、创新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一,高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担任学生《管理学》、《市场营销》、《创业心理》、《法律》等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革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多与企业相关人员交流,有条件者,去企业挂职学习或从事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以自身丰富的创业经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第二,定期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学生做创业专题讲座。据调查,16.4%的学生认为提高创业能力,应到企业实习,求助创业型企业家。美国柏森商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创了世界公认的创业教育模式:“用创业过程模式取代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将案例教学和经营计划作为创业教学的中心,邀请企业家进入课堂教学。”邀请成功创业者定期到学校专题讲座,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创业知识,还可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营造校园创业的氛围。

2.3 以挑战杯、电子商务等创业竞赛、学生科研立项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挑战杯、电子商务等创业计划竞赛是一种创业演练方式。参加竞赛的小组,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 “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介绍、产品与服务调查、市场分析、竞争营销策略、公司组织结构、风险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2]。学生通过这一种演练模式,体验创业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高校以挑战杯、电子商务等创业竞赛、科研立项为依托,利用人人网、任课教师、辅导员广泛宣传,鼓励学生参加到创业活动中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第二,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创业协会,举办各项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充分利用校园舆论,宣讲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典型事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创业、崇尚创业、投身创业,让创业教育渗透到校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构建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第四,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对创业较好或参加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不断的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才会引起更多的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学生参加比赛的人数多,从而影响周围更多的人,激起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来进校的学生,逐步形成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

2.4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平台

在所做问卷调查中,5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服务意识一般,75.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基础设施一般。因此,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保障平台,提高高校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第一,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配备有创业经验的专业人员,指导大学创业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捕捉创业机会,为大学生创业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防范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还可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服务中心也是政府、高校和企业联系的桥梁,是创业成果和资本之间转化的催化剂。服务中心可为大学生联系有意愿投资的企业,由企业投入资金,使得学生的创业计划书成为现实。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设。创业教育的效果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大学生创业园区是大学生创业成果的孵化器,学校可以为创业竞赛中取得好名次的团队在园区内提供面积不等的办公区域,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指导,执行创业计划。园区内设置技术开发区、商业服务区,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2.5 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

在问卷调查中,82.1%的学生认为创业时,筹集资金途径较少,有一定的困难,可见资金问题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为解决资金问题,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和热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捐助,高校也可以从教育经费中拨出一部分款项,设立创业教育资金,用于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用于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信息交流。另外,高校也可以为那些创业能力强、创业项目前景广阔的大学生作担保,进行银行贷款。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问题。

3 结语

21世纪是创业时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成为有效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创业精神所驱动的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要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出发,积极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B13001q)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等 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53-54.

[2] 戴育滨 构建高效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10):58-59.

[3] 涂德虎 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