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2 09:44: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

篇(1)

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努力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有效的途径。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的,最初是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努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被引进和扩展到很多领域。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通过学校培养和自身努力而获得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包括人文精神、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等,是在与其他学生比较中体现的比较优势,是最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竞争优势。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乏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求职意向和职业理想,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合理计划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问题,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对未来的就业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展得并不好,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指导,缺少对自身的评估,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定位也不准确。

2.缺乏特色和优势。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要好好利用这些优势建立核心竞争力。有些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和总结自身的兴趣与优势,失去了一些好机会。目前,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此外,的专业培养同化现象严重,缺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的毕业生是难吸引招聘单位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3.综合素质不高。综合素质是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综合素质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思想道德、个人品质、健康水平、知识水平、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但是,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部分大学生存在简历造假、考试作弊、拖延贷款等缺失诚信的行为,这些不良现象损害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另外,在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也有明显欠缺,部分大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缺失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评估。大学生要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准确评价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评估的情况制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案。针对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制订计划和方案,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自觉执行,这样可以使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加有目的性和效率,减少盲目性,节省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径。

2.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就业环境,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水平,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制订的职业规划要有计划、有步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有特点的地方,也是最难被他人模仿的地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引导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要抓紧课余时间汲取知识,体验不同的社会环境,经历不同的生活和职业体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长期规划,使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工作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篇(2)

学前教育学CNKI高引文献的深度分析

试论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评估

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职业教育内部衔接与升学倾向悖理的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制度政策发展探析

大学组织结构有效性的一种评判方法

标准抑或标准化——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再审视

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30年:成果、问题及展望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制度和政策发展探析

AACSB认证视角下商科院校使命的比较分析

基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评价及干预

南非现行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及课程评价

国际非政府组织APQN理事会领导架构透视

高校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当代西方评估方法论研究的新动向

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乌克兰高等教育:变革与挑战

从南科大舆论走向看舆论与大学自主办学的关系

俄罗斯职业教育进程与评估中的法制化探讨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问题思考

蝴蝶效应:大学从“考研率”到应试教育

“十二五”期间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探析

联合培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新模式

英美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地方高校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的研究与实践

民汉一体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上海市高考选考物理考生群体应试能力分析与评价

上海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绩效评估理念与技术探究

上海市中职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的实施及效应分析

俄罗斯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政策特征及启示

大学章程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估改革的若干思考

培训、评估、激励:美国高校有效学业指导的关键因素

基于学习成果评估理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盲检的优化

高职学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调查——基于女性主义视角

上海高职院校新一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几点思考

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证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学情调研问卷设计及效度分析

浅析上海地方性评估与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双向促进作用

逆向教学设计视野下的课堂评价:内涵、基本要素与设计思路

课堂教学诊断:“后新课改”时代课堂的有效干预行动

关于国外考试取消我国内地“违反规定”考生成绩的反思

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对策——基于肇庆学院的实证调查

提升教学质量新视域:基于教学方法改革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

篇(3)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方案制订、方案选择、准备方案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或组织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选择,也难在决策。大学生就业决策的过程是在他们分析自身职业兴趣和评估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用什么准则和哪种方式决策是每一名决策者在决策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名负责就业的高校教师必须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研究职业决策相关理论着手,结合目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特点,就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职业决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定义你的目标,二是选择目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简单地说,也应该是在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目标,选择目标,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在如图的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主要由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决定,这跟个人的生活积累、气质类型等有密切的关系,由学生成长环境和遗传因素决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环境需求、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度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应该说,职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三者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职业决策的最终目标,对个体而言,要达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职业的吻合、兴趣和职业的吻合、能力和职业的吻合、气质和职业的吻合;对社会和家庭而言,要能为社会和家庭所用,能对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完美的职业决策能使所选择的职业带来愉悦的内心体验,能达到工作成效、社会成效和个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几类学生往往无法做出选择或做出正确选择:第一类学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对自己的各种选择也很了解,但常常会做出错误的职业决定,他们总是不断地尝试“纠正”错误,而不懂如何减少错误,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和知识,也没有对自我的能力、兴趣取向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第二类学生,他们做了大量的测验去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决策,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做出选择或正确的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对职业缺乏了解;第三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取向、兴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们盲目地相信周边权威人物的决定,往往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没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无法进行评估;第四类学生对自我和职业都比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关系网”“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适的工作”“就业市场我没有选择他人的权利,只能被他人选择”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消极退缩,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视野不够开阔、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导致其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可见,大量的职业信息、有效的自我评估、正确的价值观、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科学职业决策的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因此,在这四类学生中,社会实践经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现有的生涯理论,得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准则:

1.加强“人境互动”,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认知的基础,根据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结构里,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共同构成职业决策的基础。决策时,信息的来源很广,从大方面讲,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外界环境和个体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隐藏了许多信息,被个体吸收成为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知识经验又时常影响个体怎样搜索信息、搜索怎样的信息,这些都不完全能被个体知觉到。

可见,信息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职业决策必须以信息和认知为基础。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生活环境和个体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生活经验缺乏,没有对自我和社会形成有效认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撑和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想当然的多,科学决策的少,职业决策也成了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如果大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阅历,给自我各种平台,丰富自我的社会经验、职业经验,就能改变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就能尽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就能为明确自我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会取向打下良好基础,才有可能顺利地找到和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2.做好信息整理,准确评估自我。根据SWOT分析法,有效决策的基础是准确评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择己所长。准确评估就要求高校毕业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特点和气质特点、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的职业和工作。当然,这也要求高校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摒弃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工作理念,放弃那些毕业生非常讨厌的或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

要能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要做好信息的区分、梳理和判断工作,这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可以将信息分类梳理,通过老师、朋友、亲人的帮助,能首先准确区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这一基础上,做好个体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信息的分类梳理工作。机会取向是大学生目前最重视的问题,如果能先做好兴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与分层工作,将有效缩小职业信息的收集范围,确定职业信息的收集重点。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访谈、咨询有丰富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对该领域有研究的咨询机构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信息进一步整理、收集、分层工作。

3.调整情绪,重视个人现实。由于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毕业生掌握的职业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现实,而非共同现实。最常见的毕业生择业现象有两种:一种是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个人的知觉,认为家长或其他的权威人士有较强判断能力,应该值得信任。另一种是由于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往往容易焦虑、迷惑、抑郁,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大学生也往往很难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从而让权威人士和亲密人士代为决策。

毕生职业理论认为个体能够加工信息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做出决策。这说明个体应该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觉、信念,并以一种降低压力和增加动机的方式来对待决策,而不是害怕改变。共同现实往往考虑社会因素的比较多,而忽略个体人格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这些和毕生职业理论体现个体的重要性和主动性是相违背的。根据“共同现实”做出的决定也许社会认可度很高,但是当事人不一定会满意。这往往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频繁跳槽、职业人内心冲突剧烈、职业上升空间狭窄等问题。〔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基本思路、常遇困惑和原因及现有的生涯规划理论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应该遵循的准则。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准则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方案制订、方案选择、准备方案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或组织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选择,也难在决策。大学生就业决策的过程是在他们分析自身职业兴趣和评估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用什么准则和哪种方式决策是每一名决策者在决策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名负责就业的高校教师必须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研究职业决策相关理论着手,结合目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特点,就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职业决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定义你的目标,二是选择目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简单地说,也应该是在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目标,选择目标,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在如图的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主要由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决定,这跟个人的生活积累、气质类型等有密切的关系,由学生成长环境和遗传因素决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环境需求、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度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应该说,职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三者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职业决策的最终目标,对个体而言,要达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职业的吻合、兴趣和职业的吻合、能力和职业的吻合、气质和职业的吻合;对社会和家庭而言,要能为社会和家庭所用,能对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完美的职业决策能使所选择的职业带来愉悦的内心体验,能达到工作成效、社会成效和个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几类学生往往无法做出选择或做出正确选择:第一类学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对自己的各种选择也很了解,但常常会做出错误的职业决定,他们总是不断地尝试“纠正”错误,而不懂如何减少错误,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和知识,也没有对自我的能力、兴趣取向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第二类学生,他们做了大量的测验去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决策,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做出选择或正确的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对职业缺乏了解;第三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取向、兴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们盲目地相信周边权威人物的决定,往往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究其原因,大多没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没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无法进行评估;第四类学生对自我和职业都比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关系网”“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适的工作”“就业市场我没有选择他人的权利,只能被他人选择”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消极退缩,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视野不够开阔、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导致其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可见,大量的职业信息、有效的自我评估、正确的价值观、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科学职业决策的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因此,在这四类学生中,社会实践经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现有的生涯理论,得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准则:

1.加强“人境互动”,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认知的基础,根据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结构里,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共同构成职业决策的基础。决策时,信息的来源很广,从大方面讲,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外界环境和个体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隐藏了许多信息,被个体吸收成为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知识经验又时常影响个体怎样搜索信息、搜索怎样的信息,这些都不完全能被个体知觉到。

可见,信息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职业决策必须以信息和认知为基础。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生活环境和个体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生活经验缺乏,没有对自我和社会形成有效认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撑和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想当然的多,科学决策的少,职业决策也成了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如果大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阅历,给自我各种平台,丰富自我的社会经验、职业经验,就能改变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就能尽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就能为明确自我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会取向打下良好基础,才有可能顺利地找到和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2.做好信息整理,准确评估自我。根据SWOT分析法,有效决策的基础是准确评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择己所长。准确评估就要求高校毕业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特点和气质特点、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的职业和工作。当然,这也要求高校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摒弃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工作理念,放弃那些毕业生非常讨厌的或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

要能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要做好信息的区分、梳理和判断工作,这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可以将信息分类梳理,通过老师、朋友、亲人的帮助,能首先准确区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这一基础上,做好个体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信息的分类梳理工作。机会取向是大学生目前最重视的问题,如果能先做好兴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与分层工作,将有效缩小职业信息的收集范围,确定职业信息的收集重点。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访谈、咨询有丰富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对该领域有研究的咨询机构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信息进一步整理、收集、分层工作。

3.调整情绪,重视个人现实。由于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毕业生掌握的职业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现实,而非共同现实。最常见的毕业生择业现象有两种:一种是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个人的知觉,认为家长或其他的权威人士有较强判断能力,应该值得信任。另一种是由于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往往容易焦虑、迷惑、抑郁,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大学生也往往很难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从而让权威人士和亲密人士代为决策。

毕生职业理论认为个体能够加工信息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做出决策。这说明个体应该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觉、信念,并以一种降低压力和增加动机的方式来对待决策,而不是害怕改变。共同现实往往考虑社会因素的比较多,而忽略个体人格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这些和毕生职业理论体现个体的重要性和主动性是相违背的。根据“共同现实”做出的决定也许社会认可度很高,但是当事人不一定会满意。这往往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频繁跳槽、职业人内心冲突剧烈、职业上升空间狭窄等问题。

4.重视社会支撑,选择对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的职业。由于大学生原有的社会角色比较单一,需承担的家庭、社会责任较少,对社会运作规律、运作成本、运作方式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同时,大学生对认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娴熟。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将来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不加考虑或考虑甚少,对职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甚至世界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的甚少,而过多地考虑现有职业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因素,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前景的评估二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中的其他事物相互依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将会对个体的社会角色起到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是事业和生活双丰收的重要基石。个体在社会中必定要承担多种社会角色,其中最重要也是每个个体都无可回避、必须拥有的社会角色是国家公民和家庭成员。一个职业人,只有选择对家庭和国家发展都有利的职业,才能给个体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才能使个体的情绪、技能、需求平衡发展,才能让个体以愉悦、平静的心理开展工作,才能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激情,个体的职业生存发展的空间也才会不断扩大。

以上的一些关于职业决策过程、准则的思考,需要大学生能够有较好的日常积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握决策的准则,自信地、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相信不但对高校的就业层次、就业率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国家人才储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4)

近年来,本科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就目前大的就业环境来讲,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职业规划”的长期缺位。现在的社会是不断在发展进步的,竞争日益激烈迫使用人单位不断提升用人标准,虽然社会所提供的舞台是十分宽广,但是本科生如果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也会在漫无目的的求职中被淘汰或者在行业发展中成绩平平。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生应该懂得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的知识。现就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如下。

1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对其认识不足

当前,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为数不多。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仅为1.8%,基本了解的为27.93%,略知一二的为51.35%,完全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却是有18.9%[1]。学校没有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信息和相关知识,加上大学生自己也从不去想职业规划。因此,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根本不了解,甚至极少数大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职业规划”这个说法。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的,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想规划,但不会规划,使这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无以适从。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等,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做出的职业规划在文字上显得理想化,具体行动计划上又脱离实际,忽视目标的坚定性和实施的灵活度。

2 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

有些高校即使给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也不注重结合专业,不注重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为了省时方便只考虑面向整体学生而进行泛泛的职业规划指导。这是造成目前部分大学生职业规划流于形式的倾向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高校领导往往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大学生职业规划

工作没有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指导职业规划的专业队伍缺乏,只是偶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课程或讲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教育,没能提供完善的职业规划服务。

3 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是不相关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观念的误区

职业与职业规划这个在国外从娃娃就开始了解培养的常识,我们却是在大学毕业的前夕才去考虑、关注和学习。很多大学生都会误以为大学是大学,尤其是大一,大二是不用考虑就业/职业问题的,考虑就业/职业的理所当然的时间为大四、大五。认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是不相关的。职业规划就是功利地为找工作做准备。

4 学校对学生职业规划缺乏动态指导

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应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并以此进行动态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而实际情况是不少高校只是在学生进入大学四年级后才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把职业规划指导当成了大学生就业前的冲刺工作。

5 职业规划的理想色彩较浓,没有科学、实践的认识,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

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模糊,缺乏对其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基本了解,简单地把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和学习计划,缺少理性思考与规划,这反映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表明大学生们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真正的认识,缺少实际的实施,这必将影响到他们自我评估错位,不能准确审视自己。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估是科学进行职业规划的前提,它对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立,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环节及其连续过程的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目前,很多大学生在自我评估方面是比较片面的,不现实的,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什么,自己的技能专长是什么,自身的优势弱点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哪些等等。只有一个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能知己之长,知己之短,知己所能,知己之所不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理想的职业,不是没有社会需求,而跟学生自我认识较为缺乏,未能从全面的角度对自我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有着很大的关系。

6 择业观多元化,择业意向不稳定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的变迁给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带来了深刻影响[3]。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已形成。但是由于他们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处于不稳定和发展的时期,择业观矛盾、并与现实冲突,择业意向模糊善变,表现出各种不适应:或过分看重经济效益任意选择或放弃,或片面看待大城市,不肯屈就,或单以考研来逃避就业压力;不少学生在择业时不知如何决策,跟着感觉走,朝三暮四,择业随意和多变,也让用人单位感到担忧。

总之,职业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最好最充分地为以后的职业发展而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有利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4]。也可以说,在大学阶段规划职业就是为个人人生负责的表现。

参 考 文 献

[1] 孙明.天津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需求分析.中国轻工教育,2008,(4):9496.

篇(5)

综观国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数量不多,针对广东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研究,更是空白。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if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协助团体成员将自我概念转变成相应的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探索,并做出职业决策的过程。本研究尝试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对象来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2006级学生。首先通过召开宣讲会,共招募愿意参加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60名,接着进行每人15分钟的单独访谈,最后确定被试少数民族学生48名。再通过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人。另外,为了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效果,从该校2006级的汉族学生中随机抽样24人,作为汉族学生对照组。

2.研究工具。一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采用彭永新、龙立荣(2001)参照Betz和Taylor的“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ifcacy Scale(CDMSE)”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量表分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每个项目分别回答完成任务的信心程度,1一完全没有信心,2一有一点信心,3一有一些信心,4一比较有信心,5一完全有信心。总分为195分,分值越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本研究中克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7657、0.6304、0.8260、0.6081、0.7097,总体为0.94050。二是团体辅导效果评估问卷。自编问卷,共有十个问题,让实验组的成员在团体辅导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评估“学到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学到的内容实用性如何”“对于自身理解、思考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是否有帮助”“对职业选择的信心是否有提高”“对了解自己并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是否有帮助”“对自己的帮助有多大”“参加团体辅导的目标的达成程度”“是否喜欢参加这个团体”“本次团体的凝力如何”“如果再开展类似的团体辅导,是否愿意再参加”等。三是团体辅导满意度问卷。自编问卷,主要了解参与干预的被试学生对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的满意程度。

3.团体辅导方案。本辅导方案以班杜拉(Bandra)的自我效能理论,特别是有关提高个体自我效能途径的理论为依据,参考国内外有关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方案,再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设计而成。本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每个单元有不同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所有的活动均是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而展开,活动中安排了大量的团队训练活动,如“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镜子”“我的成功”“微笑训练”“形体训练”等自信训练活动,“棒打薄情郎”“20个我活动”“他人眼中的我”“头脑风暴”“热椅”等催化性活动,“背摔”“猴子捞月”等团体协作活动,“毕业生访谈”“SWOT自我分析”等团队分享活动。

4.研究实施过程。为了更好地保证实验组的互动性、实效性,根据一般团体辅导不超过20人的原则,研究者把24人的实验组再分为两个小组,每小组12人。为了排除干扰变量的影响,研究者采用抵消平衡法,对小组A、小组B的辅导,采用A—B,B—A…A—B,B—A的顺序进行辅导,对两小组同一单元的辅导在同一天完成,控制次序误差和遗留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共8次(每周一次,时间具体为周六),每次活动约2小时。对照组无干预,实验组辅导结束,马上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后测。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检验。对实验组前后测值进行比较(t检验),发现实验组前后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维度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

2.实验组和少数民族学生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值差异检验。在实施干预前,研究者对实验组和少数民族学生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前测值进行比较(t检验),发组两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因此两组被试是同质的。在实验结束后,马上对实验组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值进检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维度差异明显,结果见表2。

3.实验组和汉族民族学生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值差异检验。在实施干预前,研究者对实验组和汉族学生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前测值进行比较(t检验),发组两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因此两组被试是同质的。在实验结束后,马上对实验组和汉族大学生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值进检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维度差异明显,说明团体辅导在自我决策效能以及各维度上不仅与少数民族学生相比效果明显,而且与汉族学生相比同样效果明显,结果见表3。

4.团体活动效果评估。 实验组成员对本次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是非常肯定的。从对辅导内容的评价来看,83.33%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在团体辅导中学到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多,87.50%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团体辅导中学到的内容”非常实用。从对辅导的感受性评价来看,79.17%的实验组成员认为“辅导对于自己理解、思考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有很大帮助,83.33%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参加本次团体辅导,使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有很大提高,75%的实验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辅导对于本人了解自己并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有很大帮助。从对辅导的目标达成评价来看,79.17%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参加本次团体辅导对于自己的帮助”很大(比较大的占20.83%),75%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参加团体辅导的目标的达成程度”非常好(比较好的占25%)。从对辅导过程的认同感评价来看,66.67%的实验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的凝聚力”非常强(比较强的占33.33%),87.50%的实验组成员表示“如果再开展类似的团体辅导,肯定愿意参加”。

5.实验组对本次团体辅导满意度。实验组成员对八次活动的满意评价接近80%或以上水平(评价“非常好”与“很好”两项结果累加),说明他们认可团体辅导的整个运作过程,说明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结束阶段较为顺畅、有效,具体见表4。

三、建议与思考

1.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注重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的提高。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生涯行为的了解,影响着人们职业生涯抉择方向及信心,影响着人们自我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的提高。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提高,能有效提高其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的水平及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2.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注意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关注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但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民族差异、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大学生当中存在很多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职业生涯辅导应关注不同的群体,从每个群体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本研究就从民族、年级的差异人手,基于大学少数民族低年级本科学生的特点展开干预,研究结果显示,本次干预是积极的、有效的,这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例证。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4-02

一、引语

笔者从事学生工作多年,在工作中发现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出现过自主学习动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会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丧失不少工作机会。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大学生市场供给的稀缺性降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的质量要求明显提高。[1]它更加重视毕业生上岗后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所谓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训练与学习所具备的素养、知识、理论与技能,并能运用它从事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既包括对自己所在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包括独立从事工作并解决工作创新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其职业成熟度的直接体现,也是就业竞争力最有力的标志。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之间有密切关系,而职业发展辅导就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

二、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职业发展辅导的重要任务

1.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很多大学生刚进入大学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剖析自己的性格、兴趣与人格特征,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结合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获得内在、持续的发展,这是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2.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具体步骤。

提升学习能力不能仅有兴趣,还需要对学习有具体的规划,才能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事实上学业进程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是相连续的两个前沿话题,关注学生学业进程就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的直接体现。[2]大学生只有确定了职业发展目标,才能确定学业发展方向,制订学业发展计划。

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部职业世界,让学生不断关注职业信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当前和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需求状况,促进学业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业规划应由总目标、任务、步骤、方法构成。[3]这一规划应以职业化为导向,与职业发展规划相互支持,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3.职业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能力,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持续动力。

西南大学教授李红和张仲明在《学习能力的成分研究》一文指出,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主要由六大成分构成:知识力、解析力、生成力、迁移力、执行力和强化力。[4]而职业发展辅导的核心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路在何方”。在此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分析、整合职业信息,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执行计划。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能持之以恒地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发展规划面临瓶颈的时候,更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强烈的发展欲望。这一过程恰恰是上述六大成分在职业发展辅导中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在职业发展这一人生大问题上能培养起足够的能力,在学业上同样能拥有持续而强大的能力。

三、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辅导是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职业发展辅导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持续、完整的系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形成满足就业需要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应该做好自以职业化导向的学习规划,而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辅导恰恰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提升的有效途径。

1.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估,了解专业职业发展前景。

自我分析和评估是对自己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确定何种职业类型适合自己。

自我评估可以结合入学教育来进行。针对大一新生对专业不了解的情况,及时进行专业介绍及指导;同时,通过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领域成功人士的事迹宣讲等活动,使学生看到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新生进行合理而适当的职业预期,激发学习动力。

即使是对本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尽快转变角色,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和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另辟途径找到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2.二年级:以提高专业学习能力为核心,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虽然学界对“职业综合能力”或称“就业能力”的内涵仍有争论,但就笔者所查阅的资料来看,“专业能力”都被认为是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标志之一。

篇(7)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开设就业指导课,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增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技巧,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有利于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指导水平,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开设就业指导课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是就业形势的需要,是用人单位的呼声,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也以不同的形式在一些高校相继展开,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日益显现,逐渐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的重视及社会的认同,一些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一些学校引进就业指导师专门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一些学校设立了就业指导课教研室,而选修就业指导课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空泛、指导性不强;二是课程实施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很少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技能;三是就业指导课注重共性化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四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五是就业指导课形式单一,缺乏系统观念;六是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薄弱;七是就业指导课覆盖面小。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建立教学组织机构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必要的组织保障,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和出版教材、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检查、进行职业测评、开展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分析及预测、开展专题研究与课题申报、安排教师学习和培训等工作,使课程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加强课程基础条件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当建立资历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努力为课程的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比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计算机化的生涯辅导工具等;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规划辅导相关活动;还应当结合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

3.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必须首先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将就业指导课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依据年级设立相应学分,根据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三个阶段:对一年级开展素质测评、能力倾向测评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应侧重于学业指导,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调整知识结构,塑造和完善自我,培养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对大学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讲授求职方法、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就业程序、就业法规、权益保护、就业信息获取等知识,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

4.改革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包括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可以调动社会资源,邀请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并与学生座谈。

5.完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

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改变单纯为提高就业率、技巧性指导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程化指导,从偏重就业到重视职业发展。当前,就业指导课应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根据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和创业教育等六部分内容。

6.加强就业指导课的督导评估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工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是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将对就业指导课的评估纳入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定期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

在我国,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需要深入认真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努力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石永昌,吴现波.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4):112-113.

[3]冯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潜在危机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5):117-118.

[4]高海生,傅军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33.

篇(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39-01

当今社会已经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从认可学历到认可技术之间逐步转变,要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力,教育部门、高校、社会各方面也都在为破解这一难题而积极的出谋划策。

1 就业力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分析

1.1就业力的概念及内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界定,就业力不是一个名词的统称,根据求职者角色、企业要求进行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的就业力,在学校期间就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系统的就业力训练,提升初次就业的成功率;二是普通求职者的就业力,结合在校期间的就业力训练和自己已有的工作经验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就业力提升性质训练”,提升能力的持续性。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及内涵

大学生涯规划内涵的实施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或者字面上的计划,更是包含大学生涯规划、引导、实施以及最终的监督审核直至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系统性工程,是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认识职业岗位从业标准,了解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状的基础。

1.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力之间的关系

在就业力视角下来看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学生把“规划好大学生涯”作为前提,学校为其提供引导、激励、服务和保障的过程,加强其就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内化体现在“就业力”提升的目标上,二者既是相辅相成,又是互为因果。

2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大学生抓住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黄金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才华,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体现自我价值。

2.2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确定自我的奋斗目标,调动自身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自觉进行终身学习,使自身就业力逐步得到提升;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探索到适合自身的职业机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3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力,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形成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注重把专业能力和就业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3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有效途径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高校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指导欠缺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成立专门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基本上是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等。许多高校充当生涯规划指导的老师大多由辅导员或就业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

3.1.2学生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欠缺

大学生普遍对自身缺乏充分了解,一是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高,不切合实际,理想与现实间的极大落差;二是自我评价过低,目光狭隘,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期望值过高,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多数集中在几个热门职业,缺少理性的思考与规划。

3.1.3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与后续反馈机制欠缺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它涉及到家庭、高校、社会等方面;从微观上,它涉及到高校的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以及学院、班级、学生等多个环节。整个生涯规划需要在实施中得以检验其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由于缺少实践,因此缺少对规划各个环节的诊断,难以对规划做出调整与完善。

3.2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3.2.1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断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和发挥他们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3.2.2完善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细化目标方案

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类指导,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指导学生严格做好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明确目标、执行策略、及时反馈五个步骤,要对学期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未完成目标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解决障碍的对策,并进行修订与完善。

3.2.3完善引入社会市场职业标准服务体制

篇(9)

中图分类号:B844.2,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1-0034-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1.008

Effects of 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 on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LIN Xiao-Ping1,2,WANG You-Zhi2,LI Xiao-Yan1

1Xi' 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 an,710032,China

2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 an ,71006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You-Zhi,E-mail:youzhi@snn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CCPG)on the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By random sampling and control study methods,one clas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garded a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of subjects,the other class was regarded as the control.The experimental class received 3 months of group training of CCPG,while the control class did not.They were assessed with the effect assessment scale of CCPG and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as retested 3.5 months later.Results:The overall level of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fter 3 months of CCPG,such as in the career planning confidence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relating to career,not in the control class. Most of the improved factor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till good after 3.5 months.Conclusion:The 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 career planning ability;case-control study

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适宜采用班级生涯心理辅导。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和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困境[2]。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创生性。要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念,光靠说教和灌输是不能实现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才能实现创生[3]。最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发展性的,而非矫治性的[4],它一般不涉及个人隐私,适宜于采用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活动。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辅导由补救性辅导向预防性、发展性辅导的转变,是高校开展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的实证研究较少。就国内目前对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实践探索的研究而言,还存在以下不足:(1)没有阐述设计生涯辅导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使得生涯辅导方案缺乏系统性。(2)没有说明生涯辅导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导致其活动方案无法供他人借鉴。(3)缺乏对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有效、全面的评估,评估工具有的是自编的简单问卷,有的没有设计对照组,因而结果缺乏说服力。本研究设计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主要依据生涯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包括舒伯(Super)的生涯彩虹理论、霍兰德(John Holland)的生涯类型论、史旺(Swain)的生涯规划金三角理论、伊根的心理助人模式、团体动力学原理和积极心理学原理等[5]。并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体验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创生性原则。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方便选取某高校机电学院包装工程专业2个自然平行班学生(大学二年级学生)。按随机原则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班为对照班。实验班32人,其中男19人,女13人;对照班28人,其中男16人,女12人。

1.2心理辅导方法

1.2.1辅导方案

参考樊富珉关于团体辅导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6],本次辅导共设计了4个阶段(团体的创始期、过渡期、工作期和结束期),共10个单元活动,每个单元内容由3个环节(热身环节、主体环节、结束环节)以及家庭作业组成(表1)。

1.2.2实施过程

辅导前研究者把研究目的和意义分别向两班同学作了说明并达成约定,即实验班学生只能在本班范围内讨论实验内容,而对照班学生不接触本次辅导的内容和材料。同时还设立专门的督导员(由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师担任)和学生观察员(由非实验对象的心理协会学生干部担任),以便严格监督心理辅导方案的实施过程,在辅导结束后督导员和学生观察员参与了效果评估。具体过程如下。(1)辅导:对实验班实施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共10个单元活动。每周辅导1个单元,每个单元活动120 min。(2)测评:实验班成员分别在第5单元活动结束时和第10单元活动结束时填写“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其结果作为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中期效果评估和末期效果评估的指标参数。(3)访谈:辅导结束3个半月后对实验班成员进行追踪访谈。访谈形式有面谈和电话访谈(每位成员20 min),内容主要有:现在您对生涯过程和意义有什么看法?您现在的生涯角色有什么变化?您对自我的认识如何?您现在人际交往状况如何?您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等?由研究者实施并笔录、整理访谈结果,实验督导员和观察员协助完成。

1.3 工具

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该表是研究者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辅导需求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编制而成,共14项内容,如“本活动目标是否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活动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发展要求”、“你从本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知识量”、“通过参加该活动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如何”、“本活动对增强你解决有关生涯问题的能力”、“本活动对你制定在学期间的发展目标”、“本次活动效果”、“本活动对增强班级凝聚力”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实验班对班级生涯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

对实验班学生在第5单元活动结束时(中期评估)和第10单元活动结束时(末期评估)填写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班级生涯心理辅导课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有益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如,对“本活动目标是否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回答“是”的由中期的37.5%提高到末期的66.7%;对“本活动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回答“是”的由54.2%提高到77.8%;对“你从本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知识量”,回答“非常多”的由4.2%提高到11.2%;对“通过参加该活动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如何”,回答“有很大提高”的由8.3%提高到33.3%;对“本活动对增强你解决有关生涯问题的能力”,回答“非常有帮助”的由0提高到44.4%;对“本活动对你制定在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回答“很有帮助”的由 58.3% 提高到77.7%;对“本次活动效果”,回答“非常满意”的由20.8%提高到33.3%;对“本活动对增强班级凝聚力”回答“非常有帮助”的由29.2%提高到44.5%。

2.2两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

根据辅导方案实施过程中指导者对团体成员的观察、在辅导课余指导者和团体成员的交流、团体成员提交的生涯规划方案,以及辅导课程结束时分别对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的访谈获知,实验班学生经过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后对辅导的意义比较认可,对团体指导者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团体中的感受较好,增进了团体凝聚力。对照班学生因未经过班级生涯辅导,处于自然成长状态,由于受现实就业严峻形势的影响,生涯发展信心缺乏、生涯发展目标不明。

2.3追踪访谈结果

辅导结束3个半月后,对实验班的20位成员进行了生涯心理辅导效果的面谈,对10位成员进行了电话访谈(另外2位成员因其休病、事假未联系上)。获知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促使团体成员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1)开始对人生过程及意义进行思考,丰富和充实了生涯角色。(2)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开始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增强了自主选择的意识。(3)改变了对他人的看法,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4)有了规划时间、规划生活的意识,能给每一时间段赋予具体的内容等。

3 讨 论

经过3个月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后,实验班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和能力等方面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本次辅导方案设计以生涯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为依据,使辅导活动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性和系统性,从而有利于辅导目标的实现。比如,根据舒伯(Super)的生涯彩虹理论设计并实施了第2单元“未雨绸缪定航向”,引导实验班学生对未来理想生活有一个较明确的预期,激发他们的生涯角色意识,认识大学阶段面临的生涯发展任务。结合史旺(Swain)的生涯规划金三角理论,设计并实施了第3单元“人贵有自知之明”,通过“能力、气质、性格、兴趣自我探索”活动让实验班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着力拓宽学生对辅导课程和生涯规划的理解,增强在生涯规划中的自主选择意识。第二,在本次团体辅导中还穿插了有效职业生涯规划的讲解和讨论,并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切合个人和社会实际的职业规划,对提高学生就业信心、生涯定向及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此,我们能够肯定班级生涯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尽管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体现了随机原则,但在现场实验中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沾染性”问题很难做到精确控制,辅导效果的评价虽然采用了效果评估调查表的“量”的评估和个体访谈的“质”的评估的结合,但究竟对大学生日后实际的生涯设计、规划实施的实际效果和就业状况发挥多大作用,还需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2]袁乐,周炜炜,戴敏秀.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10):6-9.

[3]卜树春.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体职能塑造[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35-36.

[4]郑炎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56-58.

[5]林晓萍,李小雁,杨艳.大学生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工作探索[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8,28(增刊):379-381.

篇(10)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形式的逐渐转变,大学生面临着残酷的就业竞争。而在这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压力下,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规划和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对即将而来的就业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是重中之重,它贯穿了人生发展的全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提高自身发展,挖掘自身潜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分析不足,不能正确审视自己

当前大学生对自我评估存在诸多的片面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自身缺点做出了详细的评估,而对自身的情感,意识和受挫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估。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的结果存在两种情况,要么过于肯定自己的优点,就业期望值过高,眼光定位于一线大城市,大企业和大机关,要求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职业生涯规划不切实际;要么过于自卑,不能正确直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选择的就业目标过低,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二)规划盲目,职业定位不准确

许多大学生缺乏统筹规划的思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凭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规划,忽视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在职业定位上出现严重的偏差。也有些人在规划时急功近利,盲目从众,缺乏对职业前景的长时间评估,将职业生涯规划视为就业前的短期培训。

(三)缺乏对社会的关注与了解

多数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都被局限于大学的校园之中,对社会的认知度非常有限。如果在职业定位时,缺乏对职业环境的了解,就无法对自己的就业计划做出调整,也就不能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社会是个教育大平台,很多知识是书本无法提供的,大学生必须走出校园,了解外界的就业环境,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计划,才能很快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设定职业生涯目标是整个规划的核心。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没有方向,职业生涯的道路一片凄暗。所以整个规划必须围绕着实现目标这个方向前进,每一个步骤的实施都要紧扣规划的主题,目标就是整个规划的启明灯。

2.可行性原则。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情况。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价值追求,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社会需求则涵盖了职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家庭需求。择业是一种社会活动,不仅受到自身的约束,还受到社会需求的约束。职业生涯规划要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自身需求,做出合理的抉择。

3.全程性原则。一份合格的职业生涯规划自然少不了高瞻远瞩的眼光。在拟定规划时,我们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发展,还要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否宽广,就业前途是否一片光明。职业规划要有超前性和预测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1.自我评估。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在充分且准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估是真正的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交接自己,包括自己的特长,兴趣,性格,智商,思维方式与道德观念。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

2.设定职业生涯目标。设定职业生涯目标是整个规划的核心。目标的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大兴趣,最优态以及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基准的。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一个合理的目标能推动整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发挥才能。

3.职业定位。职业定位是为了提高职业目标与自身潜能的契合度,不仅要考虑性格,兴趣,特长与职业的匹配,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能运用于工作之中。因此职业定位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客观事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2)比较职业的条件与要求,自己最终能否胜任。(3)审视夺度,及时调整,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择业目标。

4.制定行动路线与措施。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之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行动,是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因此,要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

5.评估与反馈。一份合格的生涯规划需要不断地修改和评估来提高它的有效性。在行动中检验,发现问题后找出相应对策,并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方能使得规划更加完美。调整的内容可以是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以及计划和行动路线的变更。

三、职业发展规划的意义

(一)认清自身优势,避免盲目就业

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与兴趣爱好。学生在正确认识自身优势的同时,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选择就业前景不错的工作,避免出现盲目就业的现象。

(二)扬长补短,增强社会竞争能力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让自己心中有数,在发扬自己的长处的同时,不断弥补自身缺点,使得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人才市场的配置效率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扩招使得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走进社会,增加了人才市场的拥堵程度。大学生盲目的就业与公司招聘团队的高标准选拔使得人才供求局面更加混乱。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正确地引导毕业生选择合适的择业道路,减轻人才市场的负担。

篇(11)

现实社会中,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双向选择政策,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求职经历,只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或校外的一些兼职活动,不能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盲目认为毕业后就能找到工作,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自然就会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在关系到自己发展的问题上过分依赖于他人,比如“借鉴学习”“克隆复制”他人的职业生涯。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8%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还很淡薄。

(二)多数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做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社会发展迅速,就业的热点在不断变化。一些热门专业等到毕业时,有可能已经转变成冷门专业,那么他们就面临着找不到就业岗位的尴尬局面。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计划跟不上变化,也就觉得没有做规划的必要。但实际中,职业生涯规划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每个人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预见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适当调整,对个人后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体系不完善

虽然一些高校已经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辅导,但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学校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非常有限,信息平台建设也有待改善。许多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与学生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由做学生工作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实际上由于这些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业指导的内容过于空洞,仅仅是走形式而已,实用性较差。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这要从新生入学开始抓起。大学一年级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使他们认识自身兴趣、了解个人能力、探索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到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以后,再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引导,要求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地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做好个人在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应主动思考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学业生涯规划,便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具体是指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情况,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订出大学期间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实施方案。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真地分析自己、剖析职场情况,只是将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模仿照搬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这是大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的内在原因。

科学地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明确目标,从而不断地督促自己、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为将来顺利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形势,冷静思考、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明确发展前景,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建立高素质职业辅导队伍,积极开展咨询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