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财务因素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2 09:44: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因素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因素分析

篇(1)

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项活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我们可以正确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全面反映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如何有效地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是每一个财务报告分析者都要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就影响财务报表分析的若干因素作一论述。

一、分析主体

要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分析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果分析主体缺乏财务分析的理论知识或没有很好地掌握财务分析方法,或不具备从事财务活动应有的心理素质,就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较高的理论水平

分析主体应熟悉会计理论知识,不断学习企业会计准则,掌握财务分析理论与方法。只有这样,分析主体才能在财务报表分析工作中做出正确合理的专业判断,才能胜任财务报表分析这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2.较强的实践能力

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分析主体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适应错综复杂的财务环境的能力。这需要分析主体在大量的财务实践中逐步培养。

3.较强的职业判断力

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合理的判断能有效地解释问题的本质,得到有用的信息,有利于正确地做出决策。而错误的判断会导致信息失真,误导决策,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客观中立的立场

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多种多样,大多是企业利益关系人。分析主体与企业之间具有形形的利益关系。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之前,他们往往已经对企业有了一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往往起着心理暗示的引导作用,这将使财务报表分析有失公正和客观,容易造成报表分析的片面性,最终导致错误的分析判断。因此,分析主体必须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立场。

5.分析主体的财务观念和风险意识

要对财务报表作出正确的分析,首先要正确地解读财务报表。这就需要分析主体的财务观念和风险意识与财务报告编制主体保持一致。另外,分析主体财务观念和风险意识的差异,也会造成对财务评价指标看法的差异,从而导致分析结论的不同。

6.分析主体的心理素质

财务报表是一项相当复杂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除了要求分析主体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判断力之外,还要求分析主体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由于财务分析涉及的财务指标体系庞大繁杂,分析主体在财务分析过程中要计算大量的财务指标并对这些财务指标作出分析。这就需要分析主体在整个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地阅读报表数据,小心谨慎地测算财务指标,深入细致地分析财务指标,全面地考察各种因素,最后才能给出结论。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和范围

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很多,包括权益投资人、债权人、经理人员、政府机构及其他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人,甚至还包括社会公众。分析主体的目的不同,需要的信息和分析的程序也就不同。因此,只有明确了分析目的,才能适当地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才能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相当丰富,财务分析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分析主体应根据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明确分析的范围,确定分析的重点,以较少的分析成本获得较大的分析效益。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是相关的企业财务信息。要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有真实可靠、系统完整、准确及时的相关信息资料。

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主要有两大类:

1.财务系统信息

财务系统信息应包括企业所有的财务资料,可分为财务系统基本信息和财务系统附加信息。但是绝大多数分析主体能接触到的财务资料一般是会计报表信息。会计报表信息是企业外部分析主体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依据,具体包括“四表一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财务系统附加信息是在财务系统基本信息基础上产生的伴随信息,主要指由注册会计师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

2.财务环境信息

财务环境信息是指财务系统运行环境中与财务系统信息相关联的信息,可分为企业内部环境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企业内部环境信息是指有关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信息,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信息、实物资产结构信息、有关销售、生产、管理、技术、职工等方面的信息等。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包括政治环境信息、法律环境信息、行业环境信息、市场环境信息、金融环境信息、经营环境信息等。

为了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分析主体要全面搜集财务信息,对获得的财务信息要慎重考察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要系统整理,正确解读和利用财务信息。要结合分析的目的,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有效地选择财务信息。

四、评价标准

财务报表分析评价标准的确定是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对同样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评价标准的差异也往往会导致分析结论的差异。因此,财务报表分析评价标准的确定,对于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意义重大。通常,财务报表分析评价标准有经验参数、历史参数、行业参数和预算参数等。各种财务报表分析的评价标准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在财务报表分析中不应只用单一标准,而应综合运用多项标准,从不同侧面评价企业的状况,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五、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传统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除此以外,还有回归分析、模拟模型等技术方法。

分析主体应根据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作出适当选择,并灵活、准确地加以应用。

在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全面评价时,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结构分析与趋势分析、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以充分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精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史继坤.财务报告的阅读与分析[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3]王德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邹香,谢万健.财务报表分析[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5]戴欣苗.财务报表分析技巧策略(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史德刚,傅荣.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Gibson,Charles H.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nalysis us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8th ed,South-Western,1998.

[8]钱春萍,郑见,张红宇.财务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9]李敏.会计分析技术[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财务风险是指负债经营的企业,由于到期无法偿还债务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较大损失甚至是破产的风险。财务风险具有现金性和收支性财务风险两种。现金性财务风险是指在特定时日,由于现金流入少于现金流出而引起的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收支性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的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和利息的风险。如果企业杠杆水平过高,那么更多的债务意味着更多的固定费用支出,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相应的增加,导致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增加。同时,企业的债券和股权投资者,都会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而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使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和债权融资成本都增加。

2.破产成本

破产成本是指负债经营的企业资不抵债导致破产的风险。破产风险取决于收益的稳定性和资产的变现能力。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杠杆水平而其收益分布波动较大,那么它极有可能不能支付固定的债务,容易陷入财务危机,企业面临破产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收益高度不稳定的企业,应该将财务杠杆水平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此外,若一个企业的资产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那么当面临财务困境时,将部分资产变现可以缓解危机,使破产成本降低。因此,破产成本是制约企业财务杠杆水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非负债税盾效应

折旧抵税和投资减税因为同样具有抵税的作用而被称为非负债税盾,很多研究认为,非负债税盾因为对负债税盾具有替代作用而与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呈负相关关系。DeAngelo和Masulis(1980)的研究认为,折旧、投资税收减免和税务亏损递延同样可以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有效代替负债的税盾效应,因此拥有较多非负债税盾的公司,债权融资较少,财务杠杆水平较低。Wald(1999)的研究,同样表明财务杠杆水平与非负债税盾呈负相关关系。而Scott(1977)和Moore(1986)的研究则认为,企业拥有较多的非负债税盾就意味着有较多的可担保资产,这些公司可以通过担保举债,因此企业财务杠杆水平与非负债税盾呈正相关。而Titman和Wessels(1998)的研究则认为财务杠杆水平与付负债税盾没有显著地相关关系。国内有很多研究将非负债税盾作为影响财务杠杆水平的因素之一予以考虑。冯福根等(2002)通过分析1996年以前上市的公司的4年财务数据,得出财务杠杆水平与非负债税盾呈正相关。而肖作平和吴世农(2002)通过分析1996~1998年深市上市的117家公司,得出财务杠杆水平与非负债税盾呈负相关的结论。综上所述,非负债税盾对财务杠杆水平的影响不能确定,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4.经营风险

普通股只具有剩余求偿权,也就是说分配利润和结束清算时,普通股都排在债务和优先股之后。因此,企业的债务和优先股越多,普通股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负债经营的企业风险,除了面临财务风险,还面临着经营风险。如果一个企业的收入较为稳定、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小,则在财务管理上可以适当提高财务杠杆水平;反正,若一个企业收入不稳定、经营风险较大,则一定要控制财务杠杆水平,更多采用股权融资。

5.债务资本成本率

债务资本成本率,对负债经营的公司越有利。借款利率越低,支付的固定利息费用就越低,即使企业的营业利润降低,仍然可以如约按期支付利息,违约风险小。同时,借款利率越低,EBIT/I就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杠杆作用程度越明显。因此,借款利率越低,企业倾向于更多的进行债权融资,财务杠杆水平越高;反之,当借款利率较高时,企业会减少债务,财务杠杆水平收到限制。

6.企业规模

普通股资本净值是对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的保障,资本越大,对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的保障也就越大。当企业经营成果低于预期利润时,资本较大的企业仍能承担债务本利和,而资本较小的企业可能就无法还本付息,陷入财务困境。若资本较大的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那么它的经营风险得到分散,企业破产概率减小,能够承受更高的财务杠杆水平。另一方面,资本较大的企业也可能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交易费用将降低、经济效益提高,这既可能提高企业的债权融资倾向,也可能增强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对财务杠杆水平的影响不能确定。

7.现金流量状况

会计计量主要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账面盈余往往与实际现金收支不一致,而债务的利息往往是需要定期支付现金的。因此,公司的债权融资,除了要考虑营业利润大于利息支出外,还要考虑企业的现金流,确保能如约按期以现金还本付息。如果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较差,即使有较高的资产盈利能力和较低的借款利息,仍有可能因现金流管理不当而无法按期还本付息。

8.股利政策

市场会根据股利的发放情况,推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因此股利政策对股票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上市公司没有发放股利或者股利减少,那么公司的股票价格往往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绝大部分企业注重维持稳健的股利政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财务杠杆水平较高的公司因需支付固定的利息费用,当前的经营收益不足按之前的水平支付股利的可能性更高,较高的财务杠杆水平加大了EPS的不确定性。

9.企业的控制权

增发股票进行股权融资,往往会降低公司的控制权,因此很多公司为了能够保持有效的控制,往往倾向于债权融资和发行优先股,而非增发普通股。因此,这些注重控制权的公司,常常具有较高的财务杠杆水平。

10.外部因素

a.国家因素: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的差别,财务杠杆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的财务杠杆水平相对较低,美国次之,而日本则明显偏高。b.债权人和评级机构的影响:大部分的债权人不希望公司拥有太高的财务杠杆水平使财务风险上升,如果公司坚持较高的财务杠杆水平,债权人可能会提高借款利息甚至拒绝借出资金;当企业拥有较多的负债的时候,企业财务风险上升,信用机构可能会因此降低其信用评级,导致企业的资本成本上升,从而促使企业降低财务杠杆水平。c.行业因素: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财务杠杆水平的确定要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同时,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不应过分偏离行业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明军,宜希龙.浅析影响财务杠杆系数变动原因的因素[J].运筹与管理,1996(9):69-72.

[2]张鸣.财务杠杆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1998(5):58-63.

[3]李心愉.财务杠杆效应研究[J].中国统计,2002(9):13-15.

篇(3)

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核心的工作内容是根据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筛选、设立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大体上可分为财务因素指标和非财务因素指标两大类。作为财务分析与评价两大指标体系之一的非财务因素指标,其明显的特征是,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在指标体系中存在着与评价结果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的问题。一般而言,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结果都不能直接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按选定的分析评价指标比较,只要企业其他财务因素评价指标处于正常的合理变动幅度内,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而当财务因素评价指标没处于正常合理的变动幅度内,往往又被认为是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非财务因素指标与财务因素指标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人们往往只重视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而对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则重视不够。因此,积极探讨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对全面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全面、准确地对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一、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的主要载体,准确把握其获取途径

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十分复杂且呈多样化,如调查报告、企业档案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料、报纸、政府公告、法律文件、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等,这些都可能是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它可以是成文信息,也可是不成文信息;有来自企业内部本身的信息,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息;等等。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集中了纳税人主要的非财务因素;同时,在一些管理工作较为健全的管理和中介机构,如工商所、税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一般都建立有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来全面、及时地记载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日益成为分析者获取非财务因素的重要来源。

对于分析者来说,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企业的非财务因素,首先必须认真全面地查阅以上相关资料所提供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其次,利用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获得有关相关资料之外的重要信息(非资料信息),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下,企业档案资料应能提供财务分析所需的主要非财务因素。但对于管理基础薄弱,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的企业来说,采取与其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交流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和补充方式;再次,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网络系统,获取有企业的行业因素、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等非财务信息。

二、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影响的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差异性

1.影响的方向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有的对其产生消极的不利影响,但也有的是“雪中送炭”,会产生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如破产企业的重组、有经验管理人员的任命等,均可能增强其财务状况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分析者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2.影响的时间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不仅具有方向性,也具有时间性。有些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也许是“立竿见影”的,影响较为短暂。但有些因素,尤其是那些主要因素并不是短期存在、暂时影响的,而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和“循序渐进”的影响。当前的许多非财务因素是在过去就已经存在着的,并可能持续存在、影响下去。所以,我们必须关注非财务因素影响时间的持续性,进行动态的分析。

3.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影响企业财务的非财务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各项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一项因素与财务状况正相关,与经营成果可能负相关或不相关。也就是说,有些因素对于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影响是重大的、决定性的,但对于另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对非财务因素影响程度判断的目的,是要将这一判断客观、准确地运用到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预测之中。其中,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等,作为影响企业财务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分析、动态评估的变量因素。

由于非财务因素的量化程度较低,如何评价和判断其影响很难把握。一般而言,在未来的短时间内,非财务因素不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但它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演变为主流因素,即随着其时间的变化,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如一些不利的非财务因素持续性存在,会使一些当前或短期看来没有问题的财务状况成为财务状况问题。也有一些非财务因素从一开始就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它们一般是一些重大事项,如水灾等自然灾害,会导致企业财务的质量状况骤然恶化,甚至功败垂成。

作为分析者应秉承客观、求实的专业精神,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的影响程度,既不能无视其影响,也不能无限地夸大其影响。如当某一行业整体出现经营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地以此判断该行业中所有企业财务的质量,而应具体分析企业个体的财务能力。

三、非财务因素的选择与分析要抓住重点

非财务因素的上述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上的差异特征,要求分析者在非财务因素分析中,要有主次之分,不能对所有的非财务因素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而应抓住重点,重点分析那些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所谓关键性因素,就是那些影响方向明显、影响程度较大的重要因素。这些关键性因素一般是以行业类型、企业特征、财务特点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显然区别于对汽车制造厂财务的分析。在非财务因素评估中,必须在对所有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因素和因素的主要方面,从影响企业财务的关键风险点出发,动态地、全面地进行分析。这也就需要分析者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判断,这一分析判断很难用电脑来代替,此时,分析者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超级秘书网

四、正确理解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的关系

目前,我国会计环境不是十分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不完整和不真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使得企业所进行的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在财务分析中显得较为重要。但事实上这并不能改变非财务因素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即不管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和真实,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都只能是建立在财务因素分析基础上的。单纯依靠非财务因素并不能决定财务分析级次和结果。忽视非财务因素对纳税评估的影响是不当的,而过分强调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篇(4)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处处存在,时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它不会因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也无法消除,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使得风险影响降至最低。例如: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导致的汽油、利率的升高和降低都会导致企业受益的影响,它不属于人为控制的。

(二)全面性

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资金积累、股份分配和技术支持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的财务风险。

(三)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收益和损失共存,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风险越低收益也就越低。

二、财务风险因素及烟草企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广义上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际间的汇率兑换等,也包括现实中企业能耗的升降、人员的流动、产品价格及运输费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企业存在必须依靠大量人员的辛勤劳动,出售产品的过程,但同时也需要购置原材料和设备等必需品,既属于供应方又属于采购方,在这种关系链中必然形成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必然会引起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连锁反应,分析其风险因素,合理提升财务管理机制意义重大。烟草企业风险影响因素表现在:

(一)原材料的价格及供应量风险

在烟草企业运营中,原材料采购占据生产成本的比例较大,企业生产必然需要原材料的采购,而烟草原材料的价格、市场需求量、市场供应力及供货渠道的改变,必然会影响烟草公司的经济成本与效益。

(二)烟草销售网点和重要客户依赖风险

烟草企业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包括主要客户,销售网点,经销商等,主要经销商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计划的调整;其次销售网点管理、经营、信息反馈、货款回收,也会对公司的销售策略和生产计划造成影响,变相增加公司财务风险。

(三)烟草企业能耗风险

对于烟草企业生产中维修费用和设备折旧率等,财务人员都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但对于突发事件导致的设备更换和煤、电、气的消耗,也会增加财务运行成本的增加,造成能耗风险。

(四)政府政策及国家宏观调控风险

烟草企业的发展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很大,这直接和政府规划和国家调控有很大的关系,例如烟草政策的变化,汇率的兑换,原油价格的浮动,铁路价格的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的提高都会间接影响烟草企业成本,这些看似和烟草企业不沾边的因素,但却时刻制约着烟草价格的浮动。

三、概述烟草企业存在的风险特点及财务风险传导机理分析

据资料证实,我国自1982年开始实习烟草专卖制度,代表了烟草企业得到了正式批准,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随着近几年来烟草原材料、相关企业内部发展及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烟草行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带动的相关企业经济的增长也较稳定。《中国烟草制品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行业市场销售收入持续增加,由2005年的2858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5197.93亿元,同比增产率保持在10%--20%之间,烟草企业经济增长相对较为稳定。由此可以分析出:国家对烟草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整体消费平稳增长,为烟草行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行业关注市场、研究市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把握市场、控制市场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也有效推动了烟草企业销售稳升提高。

四、减少烟草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合理化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预警分析体系,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在烟草企业财务管理中,高瞻远瞩,建立健全财务预警分析体系,一方面要满足企业短时期内的正常支出,另一方面要对长期财务风险做到有意识、有准备的防范措施,用来有效的处理财务风险。对短期内的财务预警,合理规划现金流动预算,它并不能依靠烟草企业短期内的盈利与否,而取决于有足够的现金用于维持日常生产的支出。对于长期的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则要建立在正确的政府规划大方向上,紧跟时展,密切观察市场动态,实时作出可行性调研报告,以指导我们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

(二)实事求是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避免烟草企业财务风险传导

根据烟草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实事求是确立财务分析指标,对烟草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获利情况和银行偿还能力有个正确认识和可行性评价,对相关企业间的风险传导做到深入调查,之后形成一系列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用于正确引导企业下一步生产计划的制定和企业费用的运转状况,对烟草企业发展潜力和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有一定合理判断和长期规划,避免因风险传导造成企业资金量的断裂。

(三)加强科学创新,健全烟草财务内部管理程序,降低负债的潜在风险

对于烟草企业财务人员,我们要时时树立风险意识,健全财务内部管理程序,做到每笔费用的支出有章可循,另外要注重科学创新和接收财务新技术新软件的应用。如订立担保合同要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信誉问题、有效资金链状况等,并恰当运用反担保和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进一步降低负债的潜在风险。

篇(5)

一、引言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企业的发展目标已经从最初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经营效益最大化向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向改变。财务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对于实现企业新型的经营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价值不仅包括了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现金流稳定能力,也包括了企业未来创造整个现金流流动的能力。由于企业的经营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其受到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两大方面的影响,本文对这两大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内部因素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相应的微观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整个市场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同时,企业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也决定了整个企业的财务价值变化。企业财务价值的内部因素是指企业的治理结构,投资决策方法,融资决策以及相应的股利政策等。

1.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优劣是决定企业财务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应的经理层构成,形成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组织架构体系。公司的治理结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财务价值。因为企业的经营者多是以人的身份出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利益。通过设置合理的治理机制就可以规避管理层机构出现的道德风险,以最小化的组织管理结构实现整个企业财务价值的最大化。

2.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核心,包括对一般性经营投资,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对金融资产的投资以及相应的兼并重组等。选择恰当的投资方式对于企业的成长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的意义上而言,企业的整体投资是以目前的现金流动性的流失作为相应的代价,以实现整个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预期的收益达成正比。然而,在企业的具体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预期收益存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投资承受着较高的风险,这样的风险往往会对企业的财务价值有着相应的影响。因此,应建立合理的投资决策,使得企业的投资在整个的经营决策活动中建立合适的投资体制,以减小投资风险的发生。

3.融资决策

融资决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一旦某个融资决策做出,便会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使得企业的可流动性资金减少,影响整个未来现金流的流出,减小企业的财务价值。并且一旦这种亏损状况发生,将会对企业的融资产生较大的影响。更为甚者,将影响市场投资人对企业的信心以及未来发展的判断。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活动的决策时,应做好融资前的需求评估与分析,对融资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4.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的出现平衡了投资者与企业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将企业净利润进行分配的形式来确定股利的支付,选择以及增长幅度等。通过规范化的形式明确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企业长远的发展。第一,企业制定的股利政策以明文规定的方式决定了用于流存与投资的比例,这将使企业原有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一定的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二,股利政策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企业的股票投资者以及债券类投资者的兴趣,影响了企业的外部融资及投资的计划以及方向。第三,股利政策也明确地反映了整个市场对于企业的关注度以及融资的兴趣度,体现了股票的价值以及每股现金收益,从市场方面体现企业的财务价值变化。

三、外部因素

1.宏观因素影响

外部宏观因素对于企业财务价值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决定企业战略的发展以及走向。根据企业所受到的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可以制定出企业财务价值提升的相应策略,以顺应整个宏观条件的形式适应整个变化的过程,加强企业自身的机动性以及灵活性。企业必须根据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判断企业发展的相关行为模式,以外因环境为导向引导企业的发展,以加大适应性的方法提升企业的价值。例如,纵观目前的经济状况,出现大范围的经济萧条以及复苏的情况相当少见,整个经济形式的发展处于一个平衡的状况,但是经济整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外部宏观环境进行相应的时刻关注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以战略性的眼光提前把握整个市场的走向,做出相应的策略分析,以更好更快地提升整个企业的财务价值。

2.微观因素影响

企业在面对外部的微观环境时,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合理的政策以改善整个外部市场的环境,使得整个市场向着最有利于财务价值发展的方向改变。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微观因素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营销学概念分析,所面对的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挑剔的客户,上游的供应商,以及替代品的供应商等一系列环节。在面对微观环境变化时,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企业面临来自同行业的竞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时时刻刻面临着来自同行业的威胁,其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状况以及行为所决定的。如果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不充分,则企业对于整个价格的控制能力就会越强,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更高的利润,也延长了整个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其次,新进入者的威胁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企业所在行业的整体经济情况,市场准入的资金最低需求以及相应的资本密集程度情况,企业现有产品的特色以及商标所具有的一系列相关的专利性等,甚至包含了企业的转出成本以及政府的政策和行业内相应的企业预期等情况。当企业所在的行业进入的壁垒越高,那么同业竞争者的数量就会越少,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会越强,其持续竞争的时间就会变长。再者,企业与供应商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随着整个社会化分工的出现,企业不仅是产品的提供者,也是整个产品发展的需求者。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议价能力之上,也体现着两者的地位悬殊之上。如果企业的整体议价能力非常强,那么供应商在与企业的探讨过程中,整个竞争的地位则会相应的减弱,而获得较差的盈利空间。接着,企业客户是企业发展的整个战略核心。企业通过生产相应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期从最服务客户的角度上满足企业的利润以及财务价值提升的双平衡。在经营的过程中,客户与企业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是指客户在产品挑选过程中,可以对企业有着相应的讨价还价的优势以及市场空间,二是客户可以根据企业的品牌以及知名度进行产品的选择。最后,替代品在企业的发展上是不可或缺的。替代品是指在整个市场环境中,满足了相同功能的其他类似的产品。由于替代品在市场上的存在,这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峻的影响,不仅限制了企业产品的最高价格,也相应的减小了整个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影响了企业的获利情况。

四、结论

财务价值提升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这要求企业将整个财务价值提升看作战略管理的一个策略,也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考虑到使企业的财务增长的各项因素,以全面化的考虑方式提升企业的整个财务价值,以使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引入企业价值提升概念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将会改变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角色,使一个企业的经营财务和出资者财务获得最佳的结合。而提供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因素分析对于管理者,投资者甚至是地方政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因为企业价值的不断提升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使得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表外融资的定义

表外融资的概念是建立在融资概念基础之上的,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范畴包括通过财政拨款、各种信用渠道、企业自身积累、投资者投入等方式形成或扩大企业所需资金的活动;而通过信用方式获取企业所需资金的活动属于狭义融资的范畴。表外融资与信用融资方式密切相关,属于狭义的融资范畴。国内外有关表外融资的文献中,对于表外融资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描述特点型。英国会计学家迈克·戴维斯(Mike Davies)等人对表外融资下的定义为:“表外融资是指在现有的法律规定和会计惯例之下,企业为其经营活动进行了融资而又避免将其融资行为的部分甚或全部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上”。

2.列举方式型。高盛财经词典(英汉对照)中对表外融资下的定义是“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是公司筹集资金的一种方法,与贷款、债务或股票等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融资方法不同,这些融资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例子包括合资企业、研发合作等。”

3.突出实质型。美国会计学者利布斯顿(Samuel Laibstain)等人在对表外融资所下的定义中指出“表外融资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没有将成本的发生和对现金或其它资产的拥有、控制或使用等而产生的相关负债报告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术语”。

从以上中外学者关于表外融资的各种定义出发,总结出本文所采用的表外融资定义,即表外融资是指企业在现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从事的隐性融资行为,其形成的投资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和记录,而造成的费用和收益纳入损益表的计算范围,因此客观上可以起到美化财务指标、提高收益水平的效果。

二、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

1.长期租赁形势下的表外融资。新会计准则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租赁情况下都具有表外融资产生的潜在条件。融资租赁从经济实质上是转移了一项和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会计处理要求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现值资本化,确认租赁资产和相应的负债,是一种表内的融资方式。经营租赁是出租方将自己的设备租给承租方以收取租金,承租方租入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但在资产负债表中不需要计入资产与负债。新会计准则规定,经营租赁并没有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认为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披露,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对于承租人来说,融资租赁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如负债权益比率上升,资产收益率下降等等。因此他们会绞尽脑汁地设计租赁合同,使融资租赁变为经营租赁,以获取表外融资的好处。

对于出租人来说,则是如何避免经营租赁,使得租赁合同符合融资租赁的条件,因为他们不愿意将租赁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未实现的租赁收益。因此,租赁双方合伙精心设计双方满意的合同,拟定出出租方为融资租赁而承租方为经营租赁的契约进行表外融资活动。

2.销售形式下的表外融资。企业几种特殊形式的销售活动促使表外融资的形成,如售后租回、售后回购等。

售后租回是指卖主将一项自制或外购的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从买主处租回。售后租回既是一种特殊的销售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租赁方式。一方面,企业租回的设备是自己出售的产品,使得企业同时获得流动资金和长期资本,是一种一举两得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出售方对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并不要求实物资产的转移,只需要订立出售和租赁合同即可,因此,在整个售后租回的过程中,企业并不间断对租赁资产的使用。售后租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定为经营租赁或融资租赁。当企业将其认定为经营租赁时,可以不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售后租回的融资行为,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售后回购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同意日后再将产品购回的销售方式。售后回购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抵押贷款。企业出售产品使得购买方以拥有所有权的形式获得产品的质押权从而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融资行为也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3.或有负债形式下的表外融资。(1)带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的出售。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准资产”,有时企业出于安全的考虑或对资金的急需而将应收账款出售(转让)。从本质上看,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应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的担保借款。出售所得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负债,而应收账款应予保留。这样,如果账款收不回来,贷款人有权向出售人追索。但实务中卖方需要对出售的账款承担一部分的风险,故会计处理上视应收账款为商品出售,资产负债表内的应收账款和负债均不列示,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2)不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的出售。企业在出售不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无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时,将所有的风险和收益都转移给了金融机构,因此企业没有任何的偿还义务,我们不妨假设此时的贴现率为A,企业在出售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带有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时,由于风险并没有完全转移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此时的贴现率B要大于A。假设企业的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的面值为N,则企业由于追索权的存在而获得的融资额为N(B-A),企业在债务人不能够偿还债务时(假设债务人偿还债务的比例为a),则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的债务人,则其负债为N(1-a),与N(B—A)并不一定相等。而在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并不要求对企业出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贴现的追索权可能产生的债务N(1—a)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这就形成了由或有负债形成的表外融资。

4.资产证券化形式下的表外融资。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融资项目的资产所有权出售给中介机构(SPV),中介机构获得项目的所有权,发起人获得出售资产的资金;然后中介机构以该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来筹集资金。在实际的操作中发起人实际拥有项目资产控制权。项目的服务人(一般为发起人本身)负责定期向原始债务人收取本金和利息,存入SPV的账户。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发起人不仅实际控制着项目,而且承担了偿还债务的义务,其实质是发起人以项目资产为抵押,获得中介机构的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融资项目的资产是以出售的形式将所有权转移给中介机构,而按照现行的会计实务中介机构的财务报表是不并入发起人的财务报表,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三、表外融资对财务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表外融资的为企业经营者,他们的经营情况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反应出来。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使用表外融资进行筹资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

1.降低负债权益比率,增加新的融资渠道。企业负债权益比率一般被企业用来衡量偿债能力,该指标决定企业是否有资格取得长期借款。由于表外融资的负债不在报表中列示,从而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负债小于企业实际的负债,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为企业再度举债提供了有利条件。

2.提升财务杠杆作用,加大企业的财务弹性。财务杠杆就是当企业预计的总投资收益率大于融资成本率时,企业负债比率越大,即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净收益就越高。如果表外融资的成本率低于预计投资收益率,这时表外融资方式就会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净收益提高,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通过表外融资,可以是企业表现出较低的负债权益比率,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弹性,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

3.使企业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表现良好。由于企业需要为构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长期借款支付利息,按规定可计入资产价值的这部分利息得以资本化,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资产。不能资本化的长期负债的利息支出记入当期损益,成为企业的一项固定费用。通过表外融资,可使报表上的资产总额和固定费用额小于实际数,由报表数字计算的总资产利润率和固定费用利润率就优于实际的总资产利润率和固定费用利润率,实际上夸大了企业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日渐频繁引起了世界各国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上市公司以盈余管理为目的,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差错变更等手段来进行利润操控的现象时有发生。财务重述的发生表明了先前财务报告的低质量和低可信度。根据美国会计总署(GAO)(2006)年的统计数据,1997年美国仅有83家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然后逐年增长,截止到2005年9月已有439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比例由1997年的0.9%飙升到2005年9月的6.8%。综观中国证券市场,财务重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曹强(2009)的数据,2003年至2006年期间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比例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1%左右,同时还发现,我国证券市场每年大约有20%左右的上市公司各类的补充公告与更正公告。国外学者已经从多方面深层次地研究了财务重述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体制与西方各国资本市场体制差异较大,国外对财务重述的研究虽有借鉴价值,但还是需要立足中国特色开展研究,才能真正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财务制度建设提供帮助。

二、文献综述

(一)财务重述动机的文献 在美国等西方资本市场,20世纪90年代财务重述并不多见,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财务重述现象逐渐增多,越来越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我国财务重述制度起步较晚,相关的文献偏重对财务重述的实证研究。第一,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与外界财务预期是导致财务重述发生的重要原因。上市公司为了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当公司的财务状况不足以吸引投资者或不符合外界预期时,管理层很有可能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以达到融资需求,融资压力增加时,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张为国、王霞(2004)通过研究1999年至200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发现高报盈余错误的公司在数量上远大于非高报错误的公司,高报盈余错误的财务重述存在明显的盈余操控的动机。Degeore et al.(1999)证实了为了达到外界分析师的预期、保持公司市值,上市公司管理层会用各种手段达到外界预期。第二,企业的亏损也是财务重述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会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和处罚。上市公司为避免因连续三年亏损,往往在亏损当年或前后年显著调增收益,推迟账面亏损的出现。张为国和王霞(2004)的研究也表明盈余增长缓慢的、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管理层为了职位安全更多地通过高报错误来进行盈余管理;之后部分管理者为了避免盈余管理被监管部门和外界的觉察,有可能主动做出盈余更正的财务重述。

(二)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财务重述关系的文献 目前对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东类型、股权集中度以及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基于我国1999年至2004年财务重述公告的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周春生和马光(2005)发现企业的终极控制性股东的类型是影响财务报告的披露动机,集体控股的企业发生重大错误的概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控制人控制的企业。于鹏(2007)实证研究表明国有控股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明显低于未绝对控股公司。然而在绝对控股条件下,非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低于国有控股公司发生的概率。这两个结论分别论证了“搭便车”行为和“所有权缺位”理论。徐莉萍等(2006)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为正相关。然而王奇波等(2006)的研究却得到相反的结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在管理层持股比例方面:大多数的研究表明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为了缓解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人的利益矛盾,人薪酬中股票期权等股票相关项目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公司治理方面,杨忠莲和杨振慧(2006)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与否、公司董事长是否两职合一以及独立董事兼职的家数都与财务重述显著相关。陈璇等(2006)发现政府控制型的上市企业高管对绩效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企业的负债率越高,公司管理层越有可能进行增加当期盈利的作法。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消除高资产负债率的负面影响,往往会选择发生亏损年份前后提高报告盈余,而后通过财务重述对会计差错进行追溯重述,增加了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

假设1:资产负债率与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正相关

财务重述的发生暗示着前期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重大会计差错。财务重述的发生往往导致上市公司股价的下跌,资本市场对公司未来预期的低估。严重的财务重述还会给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

假设2:当期每股收益越低的上市公司,其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越高

事务所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计发生过财务重述或存在盈余操控动机的上市公司,如配备了解被审计行业专业知识的、经验丰富的审计师来进行审计。专业人员的配备、审计时间的增长提高了审计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由于该行业不同上市公司间存在较大资产规模差异,同样数值的审计支出在大的上市公司和小的上市公司上具有不同的意义。

假设3:上市公司当期审计费用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越大,其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越小

股权集中度体现了公司结构,与财务重述的发生存在直接联系。任何行为的发生都存在一定的原因,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通常是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的表现。由于对公司具备有效的控制,控股股东存在掏空(如转移公司利润,公司资金占用等)的动机。

假设4:股权集中度与财务重述的发生概率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的时效性,本文以2004年至2010年为研究区间,以中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在年度报表附注中披露前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并进行追溯重述的次数为财务重述样本,其余的为非财务重述样本。财务重述样本来源于国泰安(CSMAR)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数据库。同一公司在同一会计年度发生多次财务重述的仅作一次处理;在不同会计年度发生的财务重述的作多次处理(即某一企业在2004年和2005年发生了财务重述,2006年至2010年没有发生财务重述, 那么该企业2004年至2010年间共发生了2次财务重述行为)。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在2004年至2010年间中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共发生财务重述47次,未发生财务重述411次。剔除102次缺失案例后,最终得到发生财务重述35次,未发生财务重述321次,共356次研究案例。

(三)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为检验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建立Logit回归模型:RESTATE = β1LEV+β2EPS+β3AUDITFEE+β4CEN+β5Control+ε

其中:ε:为回归模型的常数项;β1(i=1,2,3,4)为各对应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β5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其中相关变量定义如下:(1)被解释变量:是否发生财务重述(RESTATE):设置上市公司是否进行财务重述为RESTATE,当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时RESTATE为1,否则为0。(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如表(1)所示。(3)控制变量。第一,独立董事比例(IB):是指独立董事人数在董事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为了更好地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由于独立董事与其受聘的公司的关联较少,独立董事也多为相关行业的知名人物,为了自身的名誉和声望,独立董事一般不会和企业勾结,因此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董事会的监督能力越强,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就越小。第二,审计意见(AO):如果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为0,否则为1.外界审计是监督上市公司财务情况的重要力量,外界审计部门的审查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审查后的年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时,表示该年报的质量较高,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小。第三,审计质量(AQ):表示当年年报是否由国际“四大”(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或国内“十二大”(立信、中瑞岳华、国富浩华、天健、信永中和、大信、立信大华、天职国际、中审亚太、天健正信、利安达和京都天华)审计。事务所排名源自中注协的《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当年财务报告由国际“四大”或国内“十二大”审计的为0,否则为1。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声誉,审计会更为严格,如果审计出现失误,对事务所的影响将会是致命的。第四,是否为国有控股(HOLDER):如果企业为国有控股为1,否则为0。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二)均值T检验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与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相关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中可知,在解释变量中,资产负债率(LEV)、每股收益(EPS)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与未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率(LEV)、每股收益(EPS)上的差异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其股权集中度(CEN)与未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变量中,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与未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在是否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A0)指标下的差异在5 %水平上显著;在是否由国际四大或国内十二大(不包括国际四大)指标下的差异在10%水平上显著。而独立董事比例(IB)和上市公司是否为国有控股(HOLDER)在两类公司中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相关性分析 表(4)对各个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检,结果显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均

(四)Logistic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发现:(1)资产负债率(LEV)的回归系数为正值1.576,且T值在10%水平下显著,即资产负债率越高,食品饮料行业的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就越大。假设1得到验证。(2)每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为负值-1.648 且在1%水平下显著,即对于食品饮料上市公司来说,每股收益与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呈显著负相关,对假设2的预期进行了论证。(3)审计费用占比(AUDITFEE)的T值在5%水平下显著相关,且回归系数为负值,验证了假设3,即审计费用在总资产中的比例越大,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越低。(4)股权集中度(CEN)与财务重述的发生不存在相关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结果论证了假设的提出。因此提出以下建议:应尽快完善我国财务重述的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应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减少财务重述的发生概率。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运用,能有效地避免了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发生。上市公司高管的多元化薪酬激励制度,可以避免高管对公司股价的过分关注,使其利益与公司长远利益挂钩。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逐步形成诚信的氛围。同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能力和信誉评价制度,提高事务所的可信度,保证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为国、王霞:《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周春生、马光:《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财务报表更正》,《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3]于鹏:《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研究》2007 年第 9 期。

[4]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5]王奇波、宋常:《国外关于最优股权结构与股权制衡的文献综述》,《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6]杨忠莲,杨振慧:《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执行效果研究—来自报表重述的证据》,《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7]曹强:《财务重述与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战略》,《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篇(8)

一、引言

由于企业体制的转轨,上市公司理财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营管理者、股东和债权人必须时刻警惕本企业以及其他有关企业的危机问题。财务危机是一个动态系统,只有认真地分析和探讨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找出其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识别财务危机,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测、防范和控制。因此,企业财务危机研究仍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关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理解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并结合国内实况本文界定,公司治理既是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人等所组成的组织结构。又是明确了企业是为谁服务,企业的决策层怎样做出决策,投资人、经理人、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怎样分担风险和分配利益的制度安排。

财务危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及实际情况,一般都是利用上市公司ST(因“财务异常状况”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制度)界定为财务危机公司。本文对财务危机界定是企业在日常运营活动中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资本所有者的要求,明显无力支付到期债务的一种现象。

二、公司治理对财务危机的影响分析

公司治理的主要因素是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高管激励及内部审计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四方面分析公司治理对财务危机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对财务危机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指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既包括有哪些所有者,又包括每个所有者股份所占的比例。将从股权的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两方面进分析其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

股权集中度指的是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分散的数量化指标。他们拥有足够的经济理性来监督经理人员,运用投票权来影响公司的战略投资决策,并通过这一系列行为来达到保护自己的投资的目的。大股东通过阻止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了公司的价值,从而提高股东的监督管理者行为,对公司财务产生有利影响。

股权制衡指的是公司存在着少数几个大股东之外及其他大股东,其他大股东也参与着公司的经营决策。如果能够存在几个控制权相当的大股东相互制衡,就能有效地限制大股东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现象,有效的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及绩效,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相应的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二)董事会治理对财务危机的影响

董事会的重要职责是对内部人实施控制,独立性被认为是董事会发挥其监督效力的较为重要的因素。董事会规模对公司财务危机存在一定影响。其独立性取决于总经理与董事长是否两职分离和独立董事比例。

小规模的董事会在制定战略决策方面其效率更高,对市场变化能做出更快的反应,从而更好地降低了公司的风险,能有效解决决策不及时问题并对阻止“内部人控制”现象发生上更有效,降低财务危机句发生。

上市公司股东、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独立董事获得了公司决策控制权,能够对经理层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并客观评价经理层的业绩。尤其在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特征下,独立董事制度无疑是制衡和约束大股东行为的有力机制,大大削弱了内部人控制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决策的科学化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若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做到脱离自身的利益而比较客观地去考虑问题这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公司的经营业绩还不错,那么它在同公司董事会讨价还价的博弈中就会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两职分离能够加强董事会对公司控制的独立性,降低财务危机发生。

(三)高管激励对财务危机影响

高管激励将能够降低成本,使管理人员的目标和股东目标趋于一致,本文主要从持股激励及薪酬激励两方面来分析。

风险补偿理论认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属于风险回避型,当高级管理人员不持有公司股份时,他们选择投资项目的标准是以风险大小为标准的。让高管持有股份一定股份会将公司管理者经营公司的风险补偿与公司的经营绩效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价值会大大提升。

高管的在职消费降低薪酬激励的作用,体现着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得企业的薪酬激励存在的一些缺陷,但合理的薪酬激励会促使高级管理者关注企业财务风险并尽量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合理的薪酬激励会促使高级管理者关注企业财务风险并尽量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

(四)内部审计

从公司整体组织架构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 并通过审计委员会不受限制地接触董事会。可见,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桥梁且审计意见的类型对财务危机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审计委员会对于保障财务报告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出具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是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上市公司通过设立审计委员会参与公司治理,促进公司科学决策并有效提升业绩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审计意见是企业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关于企业将要披露的年度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意见。由于财务危机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远远高于非财务危机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因此被出具审计意见类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起到预测作用。

篇(9)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财务运行过程中的相对安全,尽可能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财务操作安全的因素较多,因此在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其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加强对于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将有利于促进整个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进行。

一、制度性因素

由于企业发展的阶段和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制度也不相同。在我国,企业对于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薄弱。因此,制度的确实成为影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

1 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确实导致企业控制难度加大。企业缺乏必要的制度作为风险控制的约束性因素,必然使得财务风险控制无从下手或者缺乏必要的依据,从而导致财务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不利于财务人员及企业的监督管理。

2 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确实导致财务风险监督机制无法运行,从而严重影响财务运行安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确实导致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缺乏必要的引擎支援以及后备力量约束,其结果必然是导致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确实或者无法运行。监督系统的消失使得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处于混乱状态,各种财务运行风险相应增加,企业财务运营成本增高,发生财务运行事故比例增大。

3 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导致财务数据的失真和财务透明度降低,进而影响财务数据的可信度和实用度。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使得财务整体管理数据的可信性降低,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风控监督,财务数据的透明度也大大降低。进而导致整个企业财务系统数据失真,影响企业的外部信誉度,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度降低,阻碍企业发展。

建立符合企业状况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要求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建立和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内部监督机制将有利的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及机制的建立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层及企业决策层不断提升自身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认识和对于其基本知识的了解。

二、人员素质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影响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强弱,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可以保证企业在财务运作过程中尽量规避及方案财务风险的发生,保障企业正常的财务运转秩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再加之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人才的短缺使得整体上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尤其是在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财务运行风险性的增加。

1 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尤其是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导致财务资金运行安全受到威胁。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使得企业在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威胁,其中资金运行威胁尤为严重。财务人员利用手中权力和工作便利,中饱私囊,严重威胁企业资金运行安全。由于财务人员素质问题导致的财务信息不透明及财务数据准确性降低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使得企业资金运行安全受到威胁。

2 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导致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无法有效执行财务风险控制监督流程。由于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企业财务人员没有有意识的去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缺乏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导致整个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处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乏力的状况,这就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带来了巨大的隐形风险。

3 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进程。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其专业水平必然难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中财务问题的处理以及应对变化的市场情况带来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需要企业在进行财务人员配置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建立内部培养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财务人员成长机制,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此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强对于高水平财务人员的引进,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引进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建立企业自身的财务人员梯队,保障财务人员的供给质量。

建立财务人员内部管理和内部晋升机制,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符合企业要求和具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而提升整体财务人员素质水准。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日常风险防控培训和引导,树立其对于风险防控工具的利用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专门督导人员,及时提醒和纠正其工作失误及问题,提升财务人员对于风险防范的控制意识。

三、结语

篇(10)

一、企业财务管理精益化的成因

“精益”生产思想发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丰田汽车公司,后来由美国学者将其提炼成理论并被广泛应用,精益化财务管理更成为一个崭新而且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

精益管理思想是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思想相结合,而设计的一套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地说,精益化理念的精髓在于“精”——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益”——多生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更加精益求精。简而言之,精益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资金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企业财务管理精益化的表现方面

1、成本管理的“精益化”

精益化成本管理由成本规划、成本控制和成本改善三大支柱。精益化成本管理的理念是利润来源于降低成本的不断追求之中,这样就把企业为保证利润需要提高售价与保证客户价值这对外在矛盾转变成降低企业成本的内部矛盾,实现从成本决定售价到售价决定成本的转变。

精益化成本管理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把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精益化成本管理。

2、财务预算的“精益化”

“精益化”的财务预算要求预算管理工作做细,要求把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考虑齐全,从而能够在洞悉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同时,客观评价对企业的影响,为企业经营者做出经营决策,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实现既定目标提供财务专业支持和服务。

3、信息管理“精益化”

如今,信息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信息化管理也推上了章程,全新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可以逐步实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字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和精益化。

4、财务流程“精益化”

财务流程设计关系到企业整个财务系统运行的效率和顺畅,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精益化”原则的指导下,对其自身的财务流程进行变革和重新设计。

三、实现财务管理精益化的具体措施

1、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益化”的具体措施

(1)完善成本控制机制

管理层通过在日常成本管理对费用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审核,要适度增加合理有效的费用开支,减少无效支出,这样才能使得各项成本费用支出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加强成本抑减

成本抑减的内容包括检查成本花费的目的,以及通过各种方法消除或减少花费的需求。它是企业运用计划或算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从消除浪费、挖掘潜力、增加生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3)成本改善

成本改善是在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的降低成本的活动,是通过彻底排除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级浪费达到降低成本的活动。

精益生产成本的改善有下列几种方法:一是改善制造技术降低成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造技术是求得利益最大化的先决条件;二是开展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考虑,在确保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求得最低成本;三是依赖精益生产,消除一切浪费,实现精益生产成本管理。

2、实现财务预算的“精益化”的具体措施

(1)建章立制,落实权责

通过建立完善的章程,落实权责,保证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从组织上保证预算体系正常运行,各级预算责任单位严格承担起本单位的预算管理责任,规范预算编制方法和流程,使企业整个预算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理顺各部门的相互关系,保证全责一致,加强预算执行的跟踪评价与奖惩约束,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2)加强预算执行跟踪分析

公司的预算跟踪分析工作应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通过预算分析,一方面对差异进行分解和细化;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经营分析,从经营角度寻找差异的根源。通过对差异的分析和对未来经济环境的判断,形成较为详细的预算完成情况分析报告。报告可以作为经营管理者顺利完成年度经营计划,适度调整经营策略,把握重点收入,成为成本项目动态的重要参考文件加以利用。

3、信息管理“精益化”的具体措施

(1)构建财务信息系统

利用网络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既可实现远程联网处理,也可采用在线管理与集中管理模式,消除物理距离与时间差概念,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高效快速地收集业务数据,为整合财务资源,有效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

(2)协调企业的信息

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因网络的构建从静态走向了动态,大大丰富了会计信息内容,提高了会计信息容量及价值。快速及时的信息,让企业及时作出反应,并部署经营活动和作出安排,使财务数据更有决策意义,从而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4、财务流程“精益化”的具体措施

(1)原则“精益化”

财务流程再造原则:一是战略的原则,要从战略的高度理解和实施财务流程再造。二是顾客价值原则,明确精益化财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顾客价值”。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潜力和积极性,强调合作精神使流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2)目标“精益化”

财务流程再造的目标:一是建立健全以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适应国际、国内多变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激励和保护,形成专业的管理团队,严格贯彻执行财务流程再造。

总而言之,精益化财务管理的推行,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要内容,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手段、深化财务管理内容、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将财务管理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刘作庆,吴益兵,吴一平.公司精益财务系统的构建[J].财务与会计,2009.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103 -02

一、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中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必要性

非财务因素是指那些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不一定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联系的各种因素,例如企业的治理结构、人员结构、高管人员素质、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等深刻影响着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基业长青;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等,某一项工作的疏忽有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因此,非财务因素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企业的管理层、投资人的高度关注,企业的债权人也开始转变观念,不再仅仅是关注企业披露的财务指标,不再仅仅是依赖于企业的财务分析,对企业的非财务因素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对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分析也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这其中包括给予企业授信的商业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在对信贷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也逐步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企业财务分析的做法,明显加强了对企业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力度。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都逐步建立完善了信贷企业的授信管理方法,充实了非财务因素的分析评价办法。

商业银行在对信贷企业进行授信决策时,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以往在对借款人进行还款能力的分析评价时,审批人通常使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但是,财务分析主要是借助借款人已经披露的以往的财务数据对其历史还款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上的,然而,在现实中,因为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受到其所处行业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所以,对企业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对商业银行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增强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可靠性,有助于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

(二)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在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影响一笔贷款是否能够按期收回贷款本息,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二是借款人的实际还款意愿。有一些不良贷款的形成并不是因为借款人的资金周转困难,而是借款人主观上的“借钱不还”,即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关注市场风险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借款人的信用,而这需要充分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加以实现。

二、商业银行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内容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借款人还款能力分析、借款人还款意愿分析等,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分析主要细分为对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分析、经营风险分析、管理风险分析。

(一)借款人行业风险分析

行业风险分析主要是为了确定借款人所在行业的风险程度,考察的因素主要有行业成本结构、行业成熟度、行业周期性、行业盈利能力、行业依赖性、行业替代产品等。

1.行业成本机构。企业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构成。经营杠杆指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不同的行业,其成本结构也不尽相同,经营杠杆和规模经济能够影响一个行业和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固定成本占比相对较高的行业为高经营杠杆行业,其平均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有明显的降低,产销量越大,盈利水平越高,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如航空、钢铁、酒店等。反之,变动成本占比较高的行业为低杠杆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其成本和盈利水平的影响则不是很明显,如服装加工、商业批发等行业。一般而言,企业的贷款结构受其行业成本结构的影响较大,高经营杠杆行业的中长期贷款需求量大,而低经营杠杆的行业对短期贷款的需求较多。如高经营杠杆行业中的企业过分依赖短期贷款,则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行业成熟度。一般行业都要经历新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风险程度。通常,成熟行业的风险最低,正在成熟的行业仍以较高的速度增长,部分弱的竞争者被淘汰,强者地位日益巩固,风险中等。新生行业和衰退行业风险较高,而成长行业处于中间,是新生行业向成熟行业的过渡。

3.行业周期性。一般而言,非周期性行业,其产品的销售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具有较低的风险,周期性的行业、反周期性的行I,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为明显,风险较高。

4.行业盈利能力。行业盈利能力与行业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一个在经济繁荣时期和衰退时期都能够持续盈利的行业,其风险自然较低。行业盈利能力还与行业成本结构、行业的垄断性、周期性等密切相关。

5.行业依赖性。行业依赖性是指信贷客户所处的行业受其他行业影响的程度,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一般而言,信贷客户对较为集中的一两个行业的依赖程度越高,其授信业务的风险就越大。相对的,如果该行业的供给线和客户群相当分散,则风险越小。

6.行业替代产品。替代品是指与所分析行业提供的产品有同样功能或满足同样需求的产品。一般来说,如果信贷客户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很容易被替代,对其给予授信带来的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较小。应当注意的是,行业的产品是否存在可被替代的风险,与替代产品的多寡和顾客使用替代产品的转换成本的高低有关。

(二)借款人经营风险分析

经营风险分析主要是为了确定借款人经营中的风险程度,考察的内容主要有企业总体特征分析、企业目标和战略、产品和市场匹配性、供应分析、生产分析、分销渠道和销售分析等。

1.企业总体特征分析。其主要包括多方面的企业的相对规模,具体包括客户的市场份额和稳定性、销售量和资产国模、公司成熟度、产品的种类、对产品的依赖等。

2.企业目标和战略。其主要包括分析借款人是否有一个合适的发展目标并相应地制定具体的规划和相应地措施来支持目标的实现。目标和规划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

3.产品和市场匹配性。顾名思义,就是要分析企业是否能够生产、销售和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是企业是否有能力持续取得收入来源的重要决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还款来源。

4.供应分析。其主要包括分析企业在采购中的议价能力、采购渠道和采购政策,即借款人相对于上游企业的影响力。比较典型的行业如石油加工行业,其原材料供应的变化对其产品数量和价格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5.生产分析。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生产连续性、对技术变化的适应性,对灾害的易受损程度以及劳资关系。一个在生产方面表现良好的企业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生产连续性强、对技术变化的适应性强、对灾害的易受损程度低以及劳资关系稳定,这样的企业风险相对较低。

6.分销渠道和销售分析。分销渠道,是指产品或者服务在其所有权转移的过程中,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的途径,主要参与者有生产者、中间商和最终用户。近两年的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苏宁与格力的一波三折,都在分销渠道方面给社会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销渠道才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和价格供应给用户,满足市场需要,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具有良好的分销政策、分销范围、能够对分销进行良好控制的企业具有相对较小的分销风险。

(三)借款人管理风险分析

管理风险分析主要是为了确定借款人在企业管理中的风险程度,主要考察借款人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财务管理能力、关联企业经营管理、法律纠纷和重大事项分析等。

1.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企业按组织形式可划分为独资经营、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组织形式是否有变化,及其变化是否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当予以关注。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具备完备的股东大会决策程序,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应健全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评价机制,完善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2.财务管理能力。有效的财务管理要求借款人必须建立适度的控制制度来监控其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控制日常开支和费用,并且防止欺诈和盗窃。实践表明,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企业很难能够保持长期的成功,不管其在产品生产或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多大的成功。

3.关联企业经营管理。随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越来越复杂。由于借款人与其母子公司、控股公司等关联企业之间存在股权、资金、产品、交易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其经营、财务状况不可避免的要收到关联企业的影响。在进行授信分析时,要充分关注借款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具体分析关联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4.法律纠纷和重大事项分析。借款人经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纠纷问题,并对还款能力产生实质的影响,有时甚至成为决定贷款能否按时还款的主要因素。如借款人与供应商、消费者、关联企业、职工之间产生纠纷或案件以及借款人因违反法律、法规或合约而受到税务、银行、工商、环保等单位的处罚等。当这些情况出现时,可能会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影响,需要在进行授信分析中给予关注。

三、商业银行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对信贷企业进行授信决策时,也逐步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对其进行财务分析的做法,加强了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这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其一,成本较高。非财务因素分析涉及信贷企业的方方面面,收集渠道多样,许多信息需要多方收集后印证核实。为了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商业银行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开展此项工作,也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其二,缺乏客观成熟的非财务因素分析评价系统。许多非财务指标的量化尚无公认的规则可言,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其三,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相对于财务因素分析,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对信贷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复杂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当广泛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经验、精准的判断和高度的职业敏感。但就目前而言,符合条件的信贷从业人员数量还有较大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