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血压健康风险评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武警中青年干部多处于执勤处突维稳一线,任务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近年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的3413名武警中青年干部健康状况和心血管疾病风险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该群体高血压患病、治疗和控制情况及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1年来自全国各地的3413名武警中青年干部,均为男性,年龄30~46岁,平均(36±0.81)岁。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①资料收集:通过询问调查对象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体格检查(身高、体重和血压)和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进行统计,填写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量表。血压采用袖带和水银血压计,以听诊法测量左上臂动脉两次,中间静坐5 min,取平均值为血压值。②使用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量表[1]评估研究对象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
1.3 诊断标准及定义 ①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2],和(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②吸烟:每天吸烟≥1支,连续吸烟1年以上为吸烟。③超重和肥胖:以体重指数(BMI)≥24 kg/m2,且<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3]。④血压分级:血压分为正常、正常高值及高血压[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见表1。被调查的3413名武警中青年干部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5.2%和2.7%。高血压患病率为7.9%,高血压知晓率为74.2%,治疗率为40.8%,控制率为24.6%。高血压患者的BMI为(24.40±2.51)kg/m2;而非高血压者为(21.52±2.43)kg/m2。
2.2 高血压的分布特征 35,岁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35岁以下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表2
2.3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高血压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指标是非高血压组的2.9倍。
3 讨论
本研究样本来自于全国各地武警部队的中青年干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结果对于干预武警部队中青年干部健康策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2年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2]。程利等[4]对军队中青年人高血压调查显示,高血压总患病率为5.94%。本调查显示,武警中青年干部的高血压患病率为7.9%,低于全国人群患病率,高于程利等对部队中青年的研究结果,其抽样以25岁以下人员占多数,与样本差异有关。武警中青年干部的高血压知晓率74.2%,治疗率为40.8%,控制率为24.6%,均明显高于2002年人群平均水平。与美国普通人群高血压知晓率74%、治疗率56%和控制率34%接近[5],这与近年来武警部队加强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关。本调查35,岁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11.59%,40岁以上组为9.86%。文献分析表明: 高血压相对危险度增加的年龄在35~59岁之间。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应在35 岁前尽早进行, 这对部队防治高血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调查显示高血压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绝对风险是非高血压组的2.9倍。国内外众多研究已证实[6],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武警中青年干部要求过硬的身体素质,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INVEST (International Verapamil,Trandolapril Study)研究中,显示血压控制达标所占时间越长者发生心血管事件越少[7]。因此,提倡定期监测血压,采取综合措施严控血压。本研究显示武警中青年干部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5.2%和2.7%,与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相比,超重率接近,而肥胖率较低,这与武警中青年干部这一特殊职业体能要求高,执勤训练频繁相关。此外,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吸烟的比较也进一步说明了对血压的影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总之,本研究针对武警中青年干部的血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进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估,为该群体心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93,901.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5):51,52.
[3] 武阳丰,马冠生, 胡永华,等.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316,320.[4] 程利, 张文, 赵春华,等.部队年青人高血压发病情况及有关因素初步探讨. 高血压杂志,1999,7(1):69,71.
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老年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传统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总胆固醇水平升高、糖尿病和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其中又以下列因素更为重要:①高血压: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可以说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危险的患病因素。血压升高的时候极其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损伤心、脑血管,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②高血脂:患有高胆固醇的老年人只要血胆固醇含量高于260毫克/100毫升者,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就要高出平常人的5倍。③高血糖:我国患糖尿病的人群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研究发现,大约有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疾病,其次的死因为小血管病变,因此这些老年人在平时必须要做好预防工作。④吸烟:吸烟不仅影响呼吸道健康,并且也不利于其他器官的健康。经常吸烟会影响到血管内皮的功能,使心血管病变不稳定,从而引起血栓、中风、心肌梗死等情况的发生。
对无症状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风险评估有哪些方法?
目前,对无症状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评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基于“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总胆固醇水平和糖尿病等),采用我国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建立的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工具进行风险评估。大家可以通过登录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信息网,将具体情况输入计算界面,由计算机计算获得结果(网址:)。根据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某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值(%)。根据数值可分为:低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20%)。②根据心血管病的“新型”危险指标进行评估。如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介素类(如IL-6)、髓过氧化物酶、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胱抑素C等。
体检中患者为什么要告诉医生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心血管病家族史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时
糖化血红蛋白在评价血管疾病风险中有何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病相关。对于没有确诊为糖尿病的普通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较正常人的冠心病患病危险增加40%。未确诊糖尿病的无症状老人,在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时,有必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用以评价血管疾病患病的风险。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为什么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血浆HCY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高HCY血症可共同增加心血管事件危险,当两种情况并存时,心血管事件危险明显增加。我国高血压人群中,有75%合并高血压和高HCY血症者,这可能是导致我国脑卒中高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体检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建议检测血浆HCY水平。另外,患有糖尿病(不伴有高血压)的无症状老年人,在心血管体检时,如有必要,也可以检测血浆HCY水平。这是因为血浆HCY水平升高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人在心血管患病风险体检中有哪些常用的无创性检查?
老年人在心血管患病风险体检中,目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包括:静息12导联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上臂/外周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动脉弹性、踝臂指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等项目。
运动心电检测在评价老年人早期心血管患病风险中有何作用?
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不但常用于诊断冠心病,其中一些特殊发现也与今后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具有重要价值。运动耐量实验(如平板实验)预测能力最强。随运动负荷量的增加,血压下降也预示着冠状动脉病变或左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病变。运动时心率无明显增快者不良事件增加,这可能与心脏功能变差有关。运动后,正常人的心率迅速减缓,被称作心脏复率。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心脏复率异常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相关。对于具有心血管患病危险的老年人,在体检时,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特别要关注运动试验期间的一些如运动能力和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指标。
为什么要推荐患高血压的老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进行心血管疾病检查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心脏体检方面常用的方法之一。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优于心电图,当发现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左心室肥厚时,提示了高血压对心脏已经造成损害,因此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室肥厚可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包括卒中)和死亡。与偏心性肥厚相比,向心性肥厚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更高。因此推荐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或进行心脏体检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
近年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迅速,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以中医未病学与现代健康管理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出自助式健康管理新思路。自助式即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设计构建针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以下简称慢病自助系统),为个人提供自助式慢性病风险监测、评估、干预、跟踪等服务。
1技术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1.1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指对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健康管理信息化对医疗行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如吴海云等人开展的“基于网络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及可行性初步研究”表明经互联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可行性。设计健康管理网络自助系统可为控制慢性病风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2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Health Records,HR)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等健康组织机构认为构建由个人管理的个人健康档案(Personal Health Records,PHR)是最有必要的。PHR包括疾病史等基本信息,体重血压等居家检测信息,以及情绪压力等心理状况,吸烟饮酒等生活状况。这些数据可通过自备仪器(如血压仪)和自身健康状况在家中自行获得。这为慢性病管理的自助式理念奠定了基础。
1.3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指根据收集的健康信息对健康状况用各种评估工具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分析。国内外已有诸多评估模型研究成果,既包括冠心病等特定疾病风险评估,也涵盖36 项健康调查表(SF-36)等健康功能评价。这些评估模型根据生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等)、行为方式(如吸烟饮酒睡眠等)、心理因素(如压力、紧张度等)等健康相关因素评价健康状况和患病风险。在慢病自助系统中实现各类评估模型,便于评估健康状况和发现潜在患病风险。
2慢病自助系统的原型设计
慢病自助系统体系结构,由数据层、基础层、业务层和服务层等构成。基于自主和主动管理理念,为健康、亚健康和慢病患者等目标人群提供慢病评估、预警、干预和跟踪等服务。
2.1数据层提供各类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支持。由健康风险因素集、风险评估模型集、个人健康档案库和健康保健知识库等组成。风险因素集囊括了一系列适合居家检测的生物医学指标、心理状况指标和社会生活指标。从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中抽取并分类重组而来。抽取原则是保留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记录的项目,去除反映卫生服务活动等无关项目。个人健康档案涵盖每个用户的日常健康状况、每次评估自测结果和患病情况。日常健康状况通过三元组描述,便于临床医生依据健康指标走势诊治。健康保健知识库相对独立,是服务层的数据来源。
2.2基础层提供日常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助式采集存储健康状况与危险因素的支持。
2.3业务层提供各健康阶段自我管理支持,包括健康状况评估、健康风险预警、慢病风险干预、健康状况跟踪等。健康人群通过健康风险评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根据评估提示纠正不健康行为,从而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就医。慢病风险干预功能针对需要在服药、饮食和运动等多方面开展长期干预治疗的慢病患者设计,包含4个步骤。(1)确定阶段目标,在系统中设定某疾病对应风险因素干预预期值;(2)制定行动计划,选择一套针对病情的综合干预方案,涵盖药物、膳食、运动、行为、心理等项目;(3)执行行动计划,系统每日提示任务清单,并以问答形式收集执行情况;(4)检验执行结果,统计报告计划执行情况,借助模型重新评估以检验阶段目标执行效果,比对状况改善程度,跟踪健康状况。
2.4服务层提供健康教育促进支持。涵盖2类知识。保健知识涉及常见慢病预防、营养、运动、护理等诸多方面;就诊知识则涵盖知名医院知名专科的专家信息,包括简介、门诊时间和预约方式等。
3结论
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自助式健康管理计算机支持系统中,提供了自我健康风险评估和自助式健康管理支持服务。当然,原型系统有待改进完善。(1)集成常见家用健康仪器,实现数据自动采集;(2)改善人机接口,简化老年用户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兆苏. 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3, 24(3): 236-239
[2]刘忠仁. 近十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概况[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3.12, 3(6): 52-59
[3]陈君石, 黄建始. 健康管理师[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12
[4]吴海云, 何耀, 潘平, 乐国强. 基于网络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及可行性初步研究.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l2, 2(6): 333-337
[5]卫生部. 卫生部印发健康档案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OL]. 省略/gzdt/2009-05 /19/content_1319085.htm, 2009-5-19
/2009-11-12
腌制盐、泡菜盐、凉拌盐
它们是按照烹调用途命名的,腌制盐是用来腌菜和肉的;泡菜盐主打腌制泡菜,腌制肉也可以,它们一般颗粒较大,渗透性强;而凉拌盐是用来拌凉菜的,一般颗粒很细。
海藻盐、竹盐、沙棘盐
海藻盐制作中添加了海藻鲜味液,为盐增添了海藻的鲜味;竹盐是将盐装入鲜竹筒高温烧制而成,所以会有竹子微弱的清香;沙棘盐加工中添加了沙棘粉,增添了沙棘的部分营养,沙棘最引以为傲的营养是维生素C,但做成沙棘粉、烹调中都会损失,所以沙棘盐和普通盐营养差别不大;至于海藻盐和竹盐在味道上跟普通盐到底差别有多大,只能消费者自己感知了。
加碘盐、无碘盐
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报告分析结果显示,在水碘含量高于150微克/升的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总体处于适宜和安全水平,如果食用加碘盐则发生碘过量的风险较高,即使不食用加碘盐,发生碘缺乏的风险也很低,因此在这类高水碘地区停供加碘盐,可以降低因碘过量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
其他地区则应该继续吃加碘盐,否则碘缺乏风险很高。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患者中的少数人,可否吃加碘盐需遵医嘱。
高钾低钠盐和普通盐
钠离子摄入过高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而高钾低钠盐可以减少1/3左右的钠离子,所以建议防治高血压的消费者选择高钾低钠盐,不过高钾低钠盐不是适合所有人,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强度工作者不建议选择,因为汗液会流失大量钠离子,而肾脏病人尤其是尿毒症患者或高钾血症不宜食用高钾低钠盐。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而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则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的规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采用积极正确的治疗手段为患者解除病痛,笔者将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现状及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药物予以预防,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临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数据较多,如何选用正确的工具进行风险性评估是影响疾病预防的重要因素,笔者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风险评估数据的整理,希望能够提高心血管患者救治前的正确处理率。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风险评估
首先,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的患者容易出现贫血现象,有的研究学者还对此进行了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风险评估系统找出发病的原因,通过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死亡率和康复率之间的比例,之后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到几组独立的临床预测变量,将患者的危险等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以便于为日后的风险评估提供有利的验证依据,如果是预后评价较低的患者还需要继续康复治疗,而危险程度越大其复发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越大。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心律、动脉收缩压以及是否有心血管患病史与遗传史,通过分析这些条件来确定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其次,危险模型的建立也是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 ,危险模型包括心力衰竭病史、心肌梗死病史以及心脏收缩压等各项指标,跟踪患者出院后的症状转变,再按照临床参数来推导患者出院后六个月的病死率,其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更加广泛的适用性[1]。最后要强调的是有关心血管患者脑出血的风险评分,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会与相应的抗凝血药物成分融合,通过介入治疗可以减轻脑出血的几率,但是一旦发生出血就很难治愈,即便是治愈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注重预后措施的采取,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
2 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风险评估
对于没有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脏病患者更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这种心脏病患者被称为亚临床状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要素是控制年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而且每五年都要对其进行一次风险评估,美国有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在患者心血管疾病治愈后复发的几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酗酒等,还有少数患有家族遗传病史,但这些人群的发病年龄都在五十岁以后,运用风险评估工具可以将部分危险因素排除。那么,有着不同程度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呢,首先,低风险人群要通过合理膳食、规律生活起居做起;中危人群则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就离不开药物的治疗,而且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都要极为注意,尽量减少工作量,多休息,适当运动[2]。
3 心房颤动患者的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患者不排除有一定程度的心脏病,需要通过血栓风险评估体系进行危险因素的判定,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都死于脑血栓,因此,对于心房颤动疾病的治疗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笔者推荐使用CHADS2 简易评分法,也就是对患者的血压、心律等进行测量,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予以高度的重视,此风险评估系统也分为不同的等级,随着等级的升高其患有脑血栓的概率也会增大,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低危患者外其他等级的患者都要采用抗凝治疗,这是一种预防脑出血的有效手段,可以机体的凝血时间来调节标准化比值,确保风险评估系数在二到三之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患者及容易发生危险,尽管目前这一评分体系还没有不适应的患者,但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创新,尽量提升治疗的效果并缩短治疗时间。另一方面,就是心房颤动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与之前的风险评估类似,抗血栓质量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灵活的修改治疗方案,但医师一定要控制好出血的风险,临床评分标准包括了肝肾功能、血压水平以及所服用药物的作用,这些评估因素都是衡量患者风险与获益的比值,只有谨慎、积极的选择抗栓药物与治疗方法才能更好的防范心房震颤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3]。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最近几年国际上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几种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几率进行阐述,尽管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评估体系还不是非常全面与准确,但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一定能够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估与疾病的防范工作,在心血管疾病的整合与危险因素的评定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流程,同时增加临床调查实例,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 心血管疾病预防( 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Z].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处,201-230.
[2] 陈校云, 孙纽云, 高光明. 我国医疗风险成因分析方法及常见风险因素[J]. 中国医院,2011,15(5):622-921.
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与冠心病、脑卒中、心衰、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而且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还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很低的水平[1],加强高血压防治工作对于保护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工作中,我们采用了建立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综合管理,现随机选取了2011年~2013年的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旨在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1.1±18.7)岁,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1级(轻度)高血压11例,占31.4%;2级(中度)高血压15例,占42.9%;3级(重度)高血压9例,占25.7%。6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脑血管病。服药治疗情况:非药物治疗3例,服用钙拮抗剂17例、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8例、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例,服β-受体阻滞剂3例,服中药或复方制剂5例,联合用药2例。
1.2方法
1.2.1建档管理 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等对高血压患者个人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予以分类管理,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实施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对于风险评估为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随访1次/月,低危和中危患者随访1次/3个月。根据随访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进行改变,讲解非药物治疗的措施和意义,指导患者科学地控制体重、限制钠盐、减少高糖、油脂的摄入、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心态乐观平和,戒除烟酒。在医生指导下对降压药进行合理选择,适时遵医嘱调整用药的类型和剂量,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以便指导用药。
1.2.2评价方法和指标 对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方式比较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变化、对高血压知识了解程度的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学处理,计数和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建档管理前后患者血压变化 建档管理前血压≥140/90 mmHg者有24例,血压
2.2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 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高血压疾病和保健知识了解的情况,各项调查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慢性病,需要进行综合、长期的治疗和疾病管理,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平稳地控制患者血压,减少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2]。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管理,采用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可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以分类管理,便于执行个体化的随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可根据随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调整改变,有利于社区高血压的整体综合防治[3-4]。本研究表明,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和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差异(均P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分级管理的方法与评价[J].河北医学,2010,16(12):1514-1516.
本组病例选自2012年2月-2015年2月来天津市口腔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口腔急症患者864例,其中男性542例,女性322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2.54岁。本组病例中,无基础性疾病者126例(14.58%);有高血压心血管病史者268例(31.02%);脑血管病史260例(30.09%);糖尿病史210例(24.31%)。本组病例中有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者401例,占有基础疾病738例的54.34%。
1.2研究方法
通过对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864例老年人口腔急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未实施风险评估432例;实施风险评估432例。按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基础健康、口腔急症病种、治疗方法、治疗中、治疗后是否出现严重危象进行分项登记,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两组病例中出现的医疗风险而采取的措施,以及治疗前进行风险评估后制定出针对研究对象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出预防医疗风险的措施,根据具体措施应用到每一名患者的治疗中,确保老年口腔急症患者的医疗安全。
2.结果
2.1病种分布
本组864例病例中,急性牙痛384例(44.45%),其中急性牙髓炎268例,病程3-8hr;急性根尖炎116例,病程8-48hr。牙源性蜂窝组织炎230例(26.62%),其中颊间隙感染98例,眶下间隙感染72例,嚼肌间隙感染36例,颌下间隙感染21例,多间隙感染3例;颌面部创伤152例(17.59%),其中软组织损伤106例,硬组织损伤46例(牙及牙槽骨损伤32例,下颌骨骨折11例,颧骨骨折3例);牙源性出血56例(6.48%),其中拔牙后出血42例,顽固性牙龈渗血12例;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臼42例(4.86%)。
2.2两组患者的医疗风险统计结果
通过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在未实施医疗风险评估组,患者因既往心脏病史引发术中、术后出现心律失常36例;因既往高血压病引发严重出血58例;因既往糖尿病史继发感染86例。实施医疗风险评估组通过采用预防措施,未发生严重的医疗风险。
2.3预防措施
治疗前、中、后采用心电监护367例,占42.48%;呼吸道监护184例,占21.30%;治疗全程心理干预658例,占76.16%。实施治疗后1hr观察668例,占本组病例的77.31%;术前、术后实施健康宣教864例,占本组病例的100%。通过治疗前风险评估和治疗中实施预防措施,本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讨论
3.1老年人口腔急症的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器官的老化,口腔疾病成为影响生活和健康的常见疾病。主要病症为急性牙痛、牙源性蜂窝组织炎、颌面部创伤、牙源性出血、颞下颌关节脱臼。由于年龄和基础健康以及合并其他系统的疾病而长期服药病史的影响,老年人口腔疾病的疗程和转归不像其他年龄组那样规律。同时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使他们对口腔急症治疗的耐受性明显降低。突出表现为就医主动性差,恐惧治疗带来的痛苦;担心疾病的转归危及生命安全;厌烦多次的复诊以及顾虑医疗费用的不足等。基于上述特点,在老年人口腔急症的治疗过程中容易突发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呼吸道梗阻、感染性休克、顽固性口腔出血、颞下颌关节脱臼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老年人口腔急症术前医疗风险的评估与预防措施的实施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关键。
3.2治疗中存在的风险
(1)无陪伴老年口腔急症患者的风险: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记忆力差,就诊时对所发生的病情不能详细的描述,对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病情转归不能充分的理解及合作。在就医流程上由于无人照顾易发生跌倒损伤,治疗后无人陪护观察,健康宣教的依从性差,不能有效的配合治疗。(2)人体衰老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降低和病理改变,特别是老年人伴有的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治疗时会因恐惧感而引发血压增高和心率加快,增大了发生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3)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患者可加剧颌面外伤治疗中的出血控制难度。长期糖尿病患者可加重颌面部炎症的发展,治疗时应延长抗炎的治疗时间[4]。(4)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的退变而使吞咽功能较其他年龄组均有所下降,在口腔急症治疗时应注意防止患者发生误吸,导致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5)对于老年习惯性脱臼的患者,由于骨骼的脆弱和牙齿的松动,治疗时有发生颌骨骨折的风险,关节复位过程中松动牙齿的脱落易发生误吸,阻塞呼吸道而危及生命。
3.3治疗风险的评估方法
医护人员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全身疾病史,以及当前的具体病情及心理、精神状态,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每一个患者找出现存和潜在的隐患风险。对急性牙痛的患者要作好鉴别诊断,特别是与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老年人牙髓炎的定位难度较大,要反复进行冷热试验,确定好牙位后方可治疗,治疗中应选用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的利多卡因,以避免刺激心脏;对急性牙源性蜂窝组织炎症应做血液的生化检验,评估好是否伴有全身的菌血症或败血症。对已形成脓肿的病例应尽早行脓肿切开术。静脉应用抗菌素时应做好药敏试验,采用卧位输液,并随时进行观察。对于颌面部创伤患者应严格控制出血,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检查是否伴有其它部位的合并伤。软组织损伤应及时进行清创缝合,对骨折患者及时控制出血后收住院治疗。通过医患沟通了解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理解,就诊的流程以及对疾病转归的期望和信心,避免因对治疗产生的紧张、畏惧感而引发的全身不良反应。对无陪伴的老年患者医护人员必须与其家属取得联系,情况允许下等待家属到来后再实施治疗。对情况不允许家属到院的患者,也应通过电话告知家属治疗的内容及风险,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和理解。
低风险人群:指健康评估为发现健康问题和低健康风险的群体。通常以年轻人为主,有可能存在生活方式及心理压力问题,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该群体远离不良的行为方式,减少或推迟患病危U因素的发生。一般在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方案、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调整心理状态等方面做指导和建议。
高风险人群:指经过风险评估存在明显的高危因素,并需要立即改善健康状况的群体。如肥胖、吸烟、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高风险人群需要密切监控危险因素,降低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高风险人群可以按以下情况具体来分。
1.根据年龄: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多发病,青壮年可能有传染病、早期代谢综合征、癌症等。老年人为各器官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代谢性疾病等。
2.根据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及某些癌症有家族性遗传倾向等。
3.根据既往史或既往检查异常发现,选择必要的复查:例如乙肝病史、既往检查发现有肝血管瘤、肾囊肿等。
4.根据职业:计算机工作者、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一族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肌肉、关节酸痛、颈椎和腰椎患病率明显增高,还会有眼睛发干、头疼,烦躁,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
教师由于粉尘对肺部和咽喉部的刺激,以及长期站立和不良坐姿对腰椎、颈椎有影响,应该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
司机是高血压、噪声性耳聋、视力疲劳综合征、胃病、颈椎病、前列腺增生的高发人群。同时由于汽车尾气含有铅、乙苯胺等强致癌物质,会使人体细胞受到损伤。
销售人员饮食常常不规律、饮酒量大,易造成消化道疾患。
许多工作需要长期保持某种固定姿势,容易产生局部疲劳、劳损甚至职业病。如果工作间灰尘粉尘多、环境嘈杂、接触化学制剂,接触辐射物质等都应进行定期的相关职业病的检查。
5. 根据需求: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入职检查等。
慢病人群:指有明确的疾病诊断,需要通过健康管理得到有效控制,减少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出现的人群。
如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肿瘤等疾病,首先需要在专业医师诊疗下,使所患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要对影响慢病控制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全面纠正改善,采用综合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不良的心理精神因素、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都是慢性病致病的危险因素,定期复查,合理干预和控制,可防止慢性病并发症,防止致残,延长生命。
这些体检误区,小心别陷进去
很多人对于体检存在认识误区,如认为体检是老年人的事;一次体检可以保三五年无忧;体检只选贵,只认“高精尖”项目;每年的体检方案都是一样的等等。下面这些就是人们针对体检认识的常见误区。
误区1:一些检查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尽量不要查;一些检查不重要,可以不做。
听说X线检查对人体有害,担心辐射,一些人便拒绝相关射线检查,就可能错过了治疗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的最佳时机。实际上,除了女性妊娠期不宜检查外,一年一两次X线检查,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国际上规定的人体器官可接受的射线剂量标准。有些人体检时会放弃一些自己认为不重要的检查项目,例如身高体重、耳鼻喉科、眼底检查、指诊等等。实际上BMI(体重指数)是判断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指标;指诊筛查低位直肠肿瘤简单、直接;眼底视网膜是全身惟一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末梢血管,其状况对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
误区2:肿瘤标志物指标高一定就是有肿瘤。
肿瘤标志物是体检的重要内容,但肿瘤标记物缺乏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升高不代表已经患了肿瘤。肿瘤标记物的轻微升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在抽烟、感染、良性疾病等情况下,肿瘤标记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所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进行严密随访,不必恐慌。
误区3:体检没发现问题就万事大吉了。
常规的健康体检是筛查阳性结果,体检大夫在体检报告中所签署的意见,仅限于本次体检结果及从前体检报告的综合分析。千万不要觉得体检合格就万事大吉,一些隐匿复杂性疾病用常规的健康体检筛查十分困难。
误区4。体检报告看不看无所谓。
拿到体检报告不代表体检的结束。体检报告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给出健康改善建议,提醒在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危险因素清单,挑出体检结果中的危险数字,指出可能产生的后果。医生还会综述体检各项指标,对患病风险评价,给出密切观察及诊治意见。
做好充分准备,不让外因影响结果
饮食:体检前3天禁食红肉(猪、牛、羊肉)及动物内脏;体检前日晚餐宜清淡,限酒,忌高脂肪及牛奶、豆浆等容易引起胀气的食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晚10点后禁食;体检当日晨禁食禁水。
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晨起可以用少量温水(少于100ml)送服药物,对抽血及检查结果影响很小。糖尿病人请将平时服用的药物携带备用。
着装:女士不化妆、不戴首饰,不宜穿连体衣裙、连及带有钢托的内衣,要穿便于检查的分体衣服。
妇科体检检查的前一天晚上不要同房、不要使用任何阴道药物。
做胸部X片、CT检查,应将颈部饰物和胸背部金属物去除(如项链、钥匙、拉链等),不穿有金属、亮片饰物的衣服。衣服不能太厚,可以穿薄衬衣。
如果做核磁共振检查,禁止佩带首饰、手表、手机等金属物品。
留取尿标本需要保持外阴清洁,并留早上新鲜中段尿。女士应避开经期。
便潜血检查要用洁净标本瓶,提前留取24小时内的便标本。如大便有黏液或血液,应注意选取黏液及血液部分,以便提供准确信息。
妊娠期禁止进行放射线、骨密度检查,备孕者建议不做放射线和骨密度检查。
2.如何识别脑卒中
可使用FATS评估方法,尽早识别脑卒中。
F(Face)能否微笑?面部一侧是否感到无力或者麻木?
A(Arm)能顺利举起双手吗?是否感觉一侧手脚无力或者根本无法活动?
S(Speech)能顺利对答吗?是否说话困难或者言语模糊不清?
T(Time)如果上述三项中有一项符合,应立即就医,甚至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时间就是大脑!及早识别和预防,及时治疗,为大脑的治疗赢得宝贵的
时间。
3.脑卒中的就医原则
发生脑卒中后的就医原则有八个字:尽早就医,专科诊治。
尽早就医是指在发现脑卒中的早期征兆后,第一时间到医院寻求诊治。如果脑梗死的病人在4.5小时内施以溶解血栓治疗,就可能在脑细胞没有完全梗死之前恢复氧供和血供,从而恢复部分甚至全部脑细胞功能。这是目前唯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专科诊治是指发生脑卒中后,应该选择有条件提供早期诊断、早期血管评估、早期治疗的医院,并由专业的神经科医生进行诊治。
4.防治结合,防重于治
对于脑卒中,需要将检测和诊疗的关口前移,预防重于一切。
识别卒中的高危人群,包括既往有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或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人群。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
(1)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者正在服用降压药;
(2)房颤和心瓣膜病;
(3)吸烟;
(4)血脂异常或未知;
(5)糖尿病;
(6)很少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且持续锻炼时间超过一年);
(7)明显超重或者肥胖(BMI≥26Kg/㎡)
(8)有卒中家族史
您可根据上述项打分,每一项得1分。
5.高危人群如何预防脑卒中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者应该戒烟,不吸烟者应该避免被动吸烟。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体重指数(MBI)目标为18.5~24Kg/㎡,腰围男性
(2)定期体检。40岁以上的人群须定期体检,以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同时也应该监测自己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发现问题后应积极治疗。对于某些易患卒中的家族性遗传病,如Fabry病(半乳糖苷酶缺乏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人群应及时接受遗传咨询,评估卒中风险。
目前全球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初筛工具,包括Framin gham危险评估模型、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WHO/ISH风险预测图、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模型等。Framin gham危险评估模型应用最广泛,但该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的心血管风险。
武阳丰等建立了国人缺血性心血管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压、总胆固醇水平、超重与肥胖、糖尿病和吸烟。该量表适用于35~59岁人群,可以预测该人群未来10年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年龄≥60岁人群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但使用该量表常低估其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对该人群应更积极干预危险因素。该量表见图1~2。
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
上述危险评分工具计算的是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由于年龄是预测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对年轻个体来说,尽管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低,但相对于同龄人,可能患病风险增加了数倍,因此,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共同制定了“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强调与同龄健康个体比较,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增加的倍数。健康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平均危险和相对危险量表使用方法见表1,图3。
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2002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40岁,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
专家建议
年龄>40岁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有>2个危险因素[年龄(男>45岁,女>55岁)、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个体,应每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推荐使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评估模型,所有>40岁个体应该了解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程度。
相关链接
动脉功能无创检测在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加强筛查和早期诊断动脉硬化病变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大量证据显示,早在动脉管腔出现明显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之前,动脉血管壁就已经发生功能和(或)结构改变。早期筛查并积极干预功能异常的大动脉,有助于延缓甚至避免管腔病变的发生。目前公认的无创动脉功能检测方法主要为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动脉结构检测方法主要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踝肱指数(ABI)。
ABI ABI是指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0.90为异常。注意除外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等继发疾病引起的ABI异常。通常认为ABI在0.41~0.90时提示血流量轻到中度减少;ABI值≤0.40时常提示血流严重减少。ABI异常增高(>1.3)时,可能提示下肢动脉僵硬度增加。与下肢动脉造影相比,ABI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99%,总的准确率98%。
随着对ABI研究地不断深入,该指标不仅局限于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作为心血管系统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ABI应成为所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项目之一。
C-IMT 颈动脉IMT是采用高频B型超声探头测定的颈动脉腔-内膜界面与中膜-外膜界面之间的距离。一般取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远侧壁1.0~1.5 cm处测量。根据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颈总动脉IMT≥0.9 mm确定为内中膜增厚。在测量IMT之前,应先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选择没有斑块处测量IMT。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颈总动脉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独立预测指标。颈动脉IMT每增加0.1 mm,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1%。颈动脉IMT可用于评估整体心血管危险水平。
PWV PWV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早期敏感指标,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多采用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cfPWV)和肱-踝动脉PWV(baPWV)。健康成人一般cfPWV<900 mm/秒,和baPWV<1 400 mm/秒。cfPWV增大提示主动脉硬度增高,baPWV增大提示大动脉和外周动脉的硬度增加。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4-0024-03
近20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都有了显著提高。对比1991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和2002全国营养调查数据,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由26.30%提高到了30.20%,治疗率由12.10%提高到24.70%,控制率则由2.80%提高到6.1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低[1]。为探索适合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方法,我们于2011年在南京西路社区进行了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综合管理,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南京西路社区共有10个居委会,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区南京西路社区5个居委会在册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的诊断标准;②排除继发性高血压;③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恶性肿瘤;④生活自理,能坚持参加社区综合干预各项活动;⑤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活动。剔除标准:因动迁、住院、出国、死亡等原因,干预时间少于1.5年者。符合条件患者共4 776人,其中男2 206人(46.19%),女2 570人(53.81%);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2.3±6.58)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8.9±5.7)年。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2]将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分低危组2 089人,中危组1 865人,高危组822人。
1.2 方法
1.2.1 非药物治疗
1)合理膳食 每人每天食盐量以6 g为宜;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多食蔬菜和水果,摄入足量钾、镁、钙;戒烟限酒。
2)运动锻炼 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同方式。运动频率一般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40 min,并持之以恒。
3)保持健康心理 建立谈心室,进行心理疏导;学习放松技术,有规则地、交替地紧张和放松全身肌肉群。
4)高血压自我管理 成立高血压自我管理俱乐部,每2周举办1次,每次1.5 h,每次指定一个目标,由患者进行自我教育、经验分享,相互督促。
5)健康教育 各卫生站点组织每年不少于4次高血压及相关性疾病的健康讲座,发放高血压管理手册,通过小区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卫生宣教,提高群众高血压防病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1.2.2 药物治疗
通过健康管理提高患者对规范治疗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社区医生上门或电话随访、短信等方式进行服药督导;发挥家属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1.2.3 中医中药
根据辨证施治、整体干预的原则,对患者进行体质测试,根据不同体质类型采用情志调摄、饮食调护、拳操锻炼、中药内服等;发放中医宣传手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药枕、推拿、食疗及养生保健操等。中医高血压穴位敷贴按摩是我们承担的中医高血压课题。取耳穴降压沟,磁石贴压,10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穴位按摩取穴:风池、桥弓、太冲,每日1次,每次7~8 min。
1.2.4 高血压随访
低危组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中危组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高危组每个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随访内容包括血压测量、体质指数测量、健康教育、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情况、饮食和运动指导。
1.3 评估标准
干预时间为2年,对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控制率进行比较[2]。规范管理率=规范管理高血压人数/年度高血压管理人数×100 %;控制率=最后一次测量血压达标人数/年度高血压管理的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通过2年的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三组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虽然很多,但由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普通药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西药副作用多,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等,使部分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以下优势[3]:①保护心脑肾等器官,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从患者整体出发,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调整体内环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心、脑、肾及血管功能得到保护;②症状改善明显,中药治疗高血压,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对改善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效果,不适症状随之改善;③中西药合用能降低副作用,西药近期疗效高,与中药同服可减少药量进而减轻毒副作用,中药降压既可提高近期疗效,也有远期降压作用,故中西药合用治疗高血压效果更佳;④中医降压平稳和缓,不会因血压波动造成损害,即使较重的高血压病配合中药治疗,也可防止血压大范围波动;⑤中医除了药物外,还有很多颇具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敷贴等,这些治疗均已证实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气功适用于各期高血压,可以调整大脑皮层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血压;针刺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一些高血压患者也有明显疗效。在社区高血压管理过程中,采用中医中药适宜技术,为高血压三级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容,提高了患者参与高血压管理的主动性、提高了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其结果是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血压控制率均得到明显提高。
本研究显示,中危及高危组患者血压的控制率无统计学变化,可能与两组患者大多合并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临床疾病,且有靶器官(心、脑、肾)的损害,使血压控制的难道加大,需要血脂、血糖、体质指数等全面达标。所以今后社区高血压管理应重点关注这部分人群,完善干预方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勇,范维琥. 严格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死亡率和致残疾率[J]. 上海医学, 2003, 26(9): 62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