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uhai,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ituation.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 Tourism planning; 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党的十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乡村,美丽乡村的突破口是乡村旅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尤其在城镇化的演进过程中,不断有城市居民希望逃离至少是暂时逃离城市钢筋水泥的环境。不断有城市居民踏上一次又一次的旅程,去纵情山水,以寻找记忆中的田园牧歌;去休闲娱乐以洗去工作的疲累;去探幽访古,以开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在越来越热的旅游大军中,乡村旅游活动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小视的新的增长点。
一、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蓬莱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是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休闲天堂、美酒之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美化农村环境,蓬莱市2012年初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涌现出了大辛店镇木兰沟村、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小门家镇岳家圈村、北沟镇刘家村、村里集镇南官山村等10个村“蓬莱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蓬莱市委、市政府邀请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旅游报等单位专家,审议通过了由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片区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蓬莱美丽乡村"为目标,依托“外土内洋”的民居文化、时尚浪漫的葡萄酒文化、独具特色的乡土饮食文化和低碳宜人的生活环境,打造中西合璧、最具洋味儿的美丽乡村;以山海为形、以文化为魂、以葡萄酒庄园和村庄为载体,培育“滨海度假+葡萄酒体验+乡村田园”的复合型乡村旅游新业态,以“休闲无忧、快乐幸福、绿色健康、浪漫飘逸、心灵回归”为内涵,构建中西融合、山海共享、城乡和美、快活慢享、动静结合的蓬莱生活方式,建设我国新一代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的新样板。美丽乡村建设为蓬莱市乡村旅游业注入了生机,使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亮点,但是,据调研情况看,蓬莱市乡村旅游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二)缺乏科学规划。
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三)缺乏特色产品及品牌。
我市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四)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
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五)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
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对大力发展蓬莱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四)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五)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履职能力。
为切实提高代表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能力与水平,我们结合人大常委会制度建立五十周年开展的系列活动为契机,及时组织代表进行修改后的《宪法》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与辅导,在县镇代表中进行知识讲座和人大制度的知识竞赛等,平时通过每季一次的代表小组例会,定期发送《代表法》、《劳动法》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组织县代表撰写纪念文章等,既增强了代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增强了代表参政议政能力,为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了条件。
二、履行代表职能,认真参与执法检查与评议。
镇人大主席团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按排上下联动,先后开展了对《环境保护法》和县建设、文化两局的行政执法情况的“两项评议”。作为主体对象的县代表小组积极参与,认真进行评议,在对《环境保护法》的执法检查中,我们通过大会动员、视察漓渚江及清淤现状,检查部分排污企业,召开座谈会以及走访部分村民等多种形式的基础上县代表小组进行了认真评议,结合福全镇贯彻《环境保护法》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大环保法的执法与巡查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加大环保法的宣传,严控排污企业过滥重复建设等若干条意见与建议,为迅速改变当时河道污染严重,到处在河道筑坝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9月中旬开展“议政月”即两项评议工作中,县代表们对城建、卫生两局的行政执法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两位局长的履职是满意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农村村庄规划,加大违章建筑的处理力度和加强续保管理,加强农村医疗网点建设等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个别县代表对镇内文化网吧市场开展了突击性的联合执法检查,通过履职检查,提高了履职能力,推动了行政执法工作。
三、参与全镇联动,认真开展“双联三争”活动。
一是积极组织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在县十二届二次人代会上,代表们结合本镇实际,提出了具有较前瞻性的议案建议七件,尽管个别议案在具体办理中落实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职能部门的解释后,得到理解和支持。在镇十四届三次人代会例会中,作为双重身份的县代表勇于献言建策,提供比较有价值的议案与建议,会后,县代表小组及时召开会议,收集反映,倾听办理意见。针对代表议案建议涉及内容较多,代表小组结合镇情实际,提出了一些既忠恳又实在的合理化建议,为确保议案建议落到实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继续深化开展“双联三争”活动。为使“双联三争”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我们在每位代表继续联系3-5个选民的基础上,要求不停留在联系的形式上,更注重真正“知情、联心、帮困”的直接活动中,代表中的一半同志为企业老总,他们克服工作忙、任务重的现状,千方百计抽出时间走访选民,秋国良、王国英等同志他们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的使命,较好地发挥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双联三争”活动开展中,我们评选了县级优秀代表2名,镇级优秀代表14名。锦坞村加强民主管理的做法得到省市县人大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赞赏。
三是带头率先垂范。作为县代表之一的许见利同志来自锦坞村的一名女村干部,她积极支持村党支部并具体操作村民主管理的新方法,使村级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道路,即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在锦坞村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对照县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镇县代表小组的工作仍存在着活动开展不够及时,活动内容缺少新意等,对于这些,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努力加以克服和改进。
2004年是我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立五十周年之际,也是县代表小组活动比较频繁的一年。一年来,代表小组在镇党委和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与帮助指导下,根据镇人大主席团的工作部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镇人大主席团开展的执法检查、评议政府工作、视察重点工程等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县代表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为推动和促进我镇“三个文明”建设勇于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履职能力。
为切实提高代表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能力与水平,我们结合人大常委会制度建立五十周年开展的系列活动为契机,及时组织代表进行修改后的《宪法》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与辅导,在县镇代表中进行知识讲座和人大制度的知识竞赛等,平时通过每季一次的代表小组例会,定期发送《代表法》、《劳动法》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组织县代表撰写纪念文章等,既增强了代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增强了代表参政议政能力,为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了条件。
二、履行代表职能,认真参与执法检查与评议。
镇人大主席团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按排上下联动,先后开展了对《环境保护法》和县建设、文化两局的行政执法情况的“两项评议”。作为主体对象的县代表小组积极参与,认真进行评议,在对《环境保护法》的执法检查中,我们通过大会动员、视察漓渚江及清淤现状,检查部分排污企业,召开座谈会以及走访部分村民等多种形式的基础上县代表小组进行了认真评议,结合福全镇贯彻《环境保护法》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大环保法的执法与巡查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加大环保法的宣传,严控排污企业过滥重复建设等若干条意见与建议,为迅速改变当时河道污染严重,到处在河道筑坝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9月中旬开展“议政月”即两项评议工作中,县代表们对城建、卫生两局的行政执法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两位局长的履职是满意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农村村庄规划,加大违章建筑的处理力度和加强续保管理,加强农村医疗网点建设等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个别县代表对镇内文化网吧市场开展了突击性的联合执法检查,通过履职检查,提高了履职能力,推动了行政执法工作。
三、参与全镇联动,认真开展“双联三争”活动。
一是积极组织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在县十二届二次人代会上,代表们结合本镇实际,提出了具有较前瞻性的议案建议七件,尽管个别议案在具体办理中落实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职能部门的解释后,得到理解和支持。在镇十四届三次人代会例会中,作为双重身份的县代表勇于献言建策,提供比较有价值的议案与建议,会后,县代表小组及时召开会议,收集反映,倾听办理意见。针对代表议案建议涉及内容较多,代表小组结合镇情实际,提出了一些既忠恳又实在的合理化建议,为确保议案建议落到实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制度建设
加强村级制度建设,使村干部行使权力有章可循,村庄治理在健全的制度下运行,是治理好村庄的关键。同时,制度建设可把村庄治理中一些好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因村干部的人事更替而流失。
当前,村级需要建立的制度很多,但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村两委工作制度,明确划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权责范围。二是完善村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如:村干部学习、考核、奖惩、待遇制度。三是健全村级财务制度。强化村集体资金使用的监督,制止不合理开支、乱开支、开具虚假发票报销等违规现象。四是制定村规民约。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法律要求的村规民约,让村民与村干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各项制度细节要明确、操作性要强,对违反制度的,要严处理,确保制度行之有效。
干群和谐
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村庄得以实现良好治理的基础。当前,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村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有利于化解农村干群矛盾。村干部要利用这一契机,理顺本村的干群关系,为村庄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搞好干群关系,一是村干部要及时处理好涉及干群关系的事情。农村社会中的一些矛盾是村民与村干部、村委会之间的矛盾,村干部要及时化解,使干群关系和谐。二是村干部要做村民的好朋友、贴心人,多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从而不断培养和积累干群情谊。三是村干部要多与村民沟通,具备条件的村也可以引入民主恳谈会,使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展开平等、自由、坦诚的讨论,形成一定共识后,再通过一定程序作出决定。四是村干部要以身作则,平等待人。村干部及其亲戚朋友大部分生活在本村,在牵涉利益分配时,如何处理亲戚朋友与普通村民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村干部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均衡、公平地分配利益,这样,村民就会心服口服,干群关系也会和谐。
民主理财
当前,村民对村班子有意见,大多数集中在村集体经济方面。一些村班子内部出现问题,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根本原因也在于村级财务管理不善。那些集体经济管理有序、利益分配合理的村庄,村庄治理往往良好。因此,管理好村集体经济是村庄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管好村级财务,就要做到民主理财。首先,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用制度来消除个别村干部随意表态、乱开支的混乱局面。其次,要做到民主监督。常用的方法有2种:一是财务公开,使村集体经济真正成为民生财政,惠民、富民。二是成立村民主理财小组。选举有一定的思想觉悟、财务知识,能主持正义、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参与重大开支项目的预、决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并收集村民对财务管理的意见。
“一事一议”
“一事一议”是一种民主的议事制度,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实行民主议事、集体决策。“一事一议”有利于增强村民集体意识,充分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真正体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
“一事一议”范围很宽,凡是牵涉到多数村民利益的事情都可以议,如: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和桥梁,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各用丁等。
村务公开
村庄治理不仅是村干部的事情,村民也是村庄治理的主体。村庄治理要获得村民的拥护与支持,就必须让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公开无疑是让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一种好办法。
推行村务公开的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如:在村民居住集中的地方,设置村务公开栏,定期更换村务公开内容,也可以发放村务“明白纸”,把村里一段时间的工作印在纸上,发放到各家各户。同时,村干部还要主动收集村民对村务提出的批评性意见与合理化建议,并在工作中积极改正。有条件的村,还可以开展村务听证制度。对村里的发展规划、土地征用、公益事业建设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村干、人大代表等听证协商,实现村务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让村民知晓村里的事务,做到“给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村庄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村干部要及时引导村民改变生活方式,开展农村村容整洁工作,彻底改变脏、乱、差的落后局面。
一是要完善基础设施。一些村庄,垃圾随意堆放,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与村民的生活质量,可以修建垃圾池,集中处理垃圾或者修建村庄排水管道。有条件的村,还可以推行“一建三改”工程(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栏圈),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绿化、美化、亮化村庄。绿化进出村的主要道路、街道、庭院等,提高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保持村庄的清洁卫生。经济条件好的村,可在村庄主要巷道装上路灯,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生活环境。
村风文明
村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村庄治理的软环境。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干部,都有一个体会,村民思想道德素质较高,村风文明、淳朴的村庄,工作容易开展,村庄治理状况良好。而村风不好的村庄,村庄治理工作举步维艰。因此,要搞好村庄治理,就必须重视村风文明建设。
一是要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农家书屋、体育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阵地,鼓励与支持村民开展业余文体活动,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如: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打击传播,禁止黄、赌、毒,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三是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政策的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普法教育,使村民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四是开展邻里友好活动。农村邻里是村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和谐的邻里关系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村干部要进一步规范和协调邻里关系,充分发挥邻里关系的社会功能,促使村民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24
天津市林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绿量不足,城区外生态景观较差问题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批复的《2011—2015年天津市造林绿化规划》主要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自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新区造林绿化取得长足进步,重点部位绿化档次高、效果好。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造林规划指导,缺少合理的体制机制支撑,虽然局部绿化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没有与大环境有机融合,影响到对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善。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大生态理念,努力实现林木资源自然均衡合理分布。
1 天津市滨海地区绿化现状
1.1 树种方面
近20年来,天津市在耐盐树种造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通过与中国林科院共同合作进行耐盐树种的成功试验和推广,对乡土树种引进驯化,使耐盐树种逐年增多。目前,天津市常用盐碱地绿化树种已达37种,其中生态林主要有杨、槐、白蜡、椿、柳、泡桐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枣、葡萄、梨、苹果等,灌木及亚乔木树种也达几十种。但是,实际栽植树种比例相差悬殊,据2007年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全市杨树树种占全部林木资源面积的55%,如除去山区面积,这个比例接近70%。经过实地调查看,沿海区域杨树、槐树、白蜡等少数几个乔木树种所占比例超过80%。
1.2 林种方面
生态防护林主要包括高速绿化带、片林、园区绿化等。高速绿化带一般建设标准较高,景观效果较好,但投入较高。近几年,除汉沽以外,其他区县均有高速公路两侧林带绿化工程任务。片林主要分布在宁河县的廉庄乡、东棘坨镇、宁河镇、七里海镇、潘庄镇等乡镇以及静海的大邱庄镇等地,宁河以杨树为主,静海大邱庄以槐树为主。园区和森林公园主要包括海河教育园区、官港和塘沽森林公园,树种种类较多,投入较高,林地权属稳定。
经济林主要集中在大港、汉沽和静海地区。大港和静海以种植枣树为主,汉沽以种植葡萄为主。主要特点是以农民自有经营土地为主,国家投入较低。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土地性质决定了在没有政府引导、资金补助的前提下,容易出现反复。
1.3 造林质量
盐碱地造林成活率普遍偏低,特别是唐津高速、荣乌高速以及大邱庄片林成活率低于60%,一般均需多次补植和重造才能达到造林要求。由于立地条件较差,即使成活的树木长势也不好,景观较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效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上的,也有管护不到位的,还有投入不足和机制体制不顺等。
宁河片林造林成活率较高,但是因盐碱土质,林木生长率和生长量相对较低。据对该县高坨村09025小班的样地调查显示,杨树每年平均胸径增长不足1 cm;海河教育园区等非林业部门实施的绿化工程造林质量较高,但是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上。
1.4 造林投入
盐碱地造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日后管护难。重点高速以及重要节点等绿化标准要求较高,大部分地段需要土方工程,同时,还包含土地补偿在内的多项补助资金,因此,投入较高;片林以及经济林等造林投入较低,片林只提供苗木补助,经济林一般没有造林补助资金;非林业部门承担的市级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如天津大道、海河教育园区等造林绿化每亩造林投入以及管护资金都远远高于我局承担的绿化工程。位于津南区北义村0716小班的园区绿化亩均投入达214 500元·hm-2,位于津南区八里台村0605小班的造林平均投入高达576 000元·hm-2。
1.5 资源分布
由于立地条件的不同和资金的限制,多年来天津市造林一般采取先易后难和先城区周边及景观带建设,逐步形成林木资源由西向东越来越少和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绿化量不足的分布。另外,道路两侧、城镇及各种园区周边等重要节点,一般有分布不均的林木资源,但是,其他区域大部分为盐碱荒滩或工厂以及项目预留地绿量极少。
“双城”之间的绿量主要包括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津滨高速、津港高速、轻轨以及天津大道两侧绿化和空港物流、华明镇、东丽湖、机场等绿化,但建设标准、林木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如机场周边资源分布较少,质量不高,影响城市形象;盐碱荒滩或项目预留地以及高架桥可视范围内急需造林来补充资源分布不均。以上区域绿化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解决。
1.6 造林用地
列入市级重点造林工程的重点道路绿化,一般采取市财政提供3年土地补偿;经济林、片林等林地主要以农户在自己延包土地自主经营为主;园区以及森林公园等主要以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为主。农户自营的林地如果不提供土地补偿资金或只提供3年补偿,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将无法保障。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由于土地权属问题影响造林工程整体推动。比如涉及油田、农场等单位的插花地,与有关部门协调困难。从样地统计情况看,本区域的造林用地土壤pH值一般均在7.8以上,盐渍化程度较轻的可直接营造片林和经济林,盐渍化程度较重的需要改土排盐等工程措施。
1.7 政策分析
目前,天津市盐碱地造林比较好的地段都是在政府积极推动引导,财政提供资金补助,或是像天津大道等市级重点工程由其他部门实施的绿化工程。而没有特殊政策引导和扶持,或仅享有苗木补助的绿化项目,效果都不是很好。盐碱地造林特别是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造林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即使是不需要排盐改土的地段,其运方、栽植和管护费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因此急需政府部门出台针对盐碱地造林的相关政策。
2 实现林木资源均衡合理分布的建议
一是在连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重要通道两侧以及立交桥或高架桥等重要路段视野范围内,重点建设20~30片规模在万亩左右的片状林,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上述区域范围内的绿量明显增加。
二是结合沿海防护林工程,在153 km海岸线一定范围内,建设平均宽度不低于100 m的基干林带,并在内陆延伸沿海区域营造纵深防护林,目的是在均衡林木资源分布的基础上起到抵御风暴潮作用。
三是对区域内村镇、河流、沟渠等进行全方位绿化。通过村镇沟渠绿化,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城市周边、乡镇、村庄生态环境同步改善,均衡发展。
四是要实现点、线、面、网、带、片合理分布,形成郊野公园、片林、森林公园、湿地、芦苇等多种类、多植被融为一体的绿色景观,使沿海地区不但有乔灌草结合的重点区域绿化,还要有滩途上的盐生植物群落、沼泽地里丛生的芦苇以及可视范围的农田林网等绿色植被。
五是对工业空地以及项目预留地等区域,一年内不能开工建设的,要在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指导下,由土地使用单位出资进行简单绿化。比如营造柽柳等低价耐盐树种以及通过天然和人工综合措施形成芦苇等盐生植物群落,达到土地实现植被全覆盖。
六是要实现重点区域节点高标准绿化。京津、京津塘、津滨、津港、荣乌、唐津、津晋、滨保、津宁、塘承、海滨等11条高速两侧绿化带宽度每侧不低于50 m;天津大道每侧不低于100 m、津滨轻轨、京津塘城际高铁在一定宽度林带的基础上实施网格绿化和可视范围内村镇和厂区、项目区、园区绿化。乔灌木规格以及景观设计根据地形和沿线地上物具体情况确定。
机场是重要的窗口单位,其周边及通往市区沿线绿量少、景观差、标准低,外地客人第一印象是天津树少缺绿。类似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这样的外地客人流量较大的重要节点及关键部位,近几年虽然进行了一些造林绿化,但开始标准低,之后管护不到位的地段较为普遍,局部绿化效果不好,短暂滞留天津的人很容易以偏概全,留下树少缺绿印象,因此急需实施高标准绿化,以此展示天津总体造林绿化成果。
重要节点及关键部位绿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天津机场、天津港和东疆保税港等空中和海上通道来津客人必经路线两侧及周边地区绿化;二是外环线以外的各高教区、海河教育园区等学生流集中的路段和区域绿化(目前只有海河教育园区绿化较好);三是参观考察集中的空客A320、空港物流等重点工业区周边绿化。四是官港森林公园、塘沽森林公园、东丽湖,天嘉湖等重点旅游区周边绿化;以上造林绿化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
3 滨海地区林木绿化工作展望
随着绿色天津建设的不断深入,天津市造林绿化重点必将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盐碱地造林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经过调研认识到,要想实现难题突破只有通过利用现有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在摸清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盐碱地造林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切合实际地提出措施和对策,进而在机制体制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得到解决难题的答案。
不言而喻,盐碱地造林将是天津市下一步造林面临的最大挑战,双城之间绿量少、树种单一、林木资源管护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破解盐碱地造林这个难题。研究人员要从造林技术、造林方式、体制机制等多角度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力争在未来几年内,使盐碱地区绿色植被与大环境有机融合,实现林木资源自然、均衡、合理布局,实现点、线、面、网、带、片合理分布,形成郊野公园、片林、森林公园、湿地、以及滩涂上芦苇等盐生植物群落多种类多植被融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为此,针对下一步天津市东部沿海地区盐碱地造林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展望和意见:
一是从2008年实施绿色天津建设以来,全市已经完成造林面积百余万亩,其中大部分在西北部土质较好地区,东部盐碱地区绿量仍偏少,林木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仍显突出。土质较好地区造林空间小,东部盐碱地区造林成本高的问题,将制约天津市未来林业发展,因此,天津市造林发展方向必须实现东移策略。
二是为使绿色天津建设成果得到有效保护,盐碱地造林顺利推进,必须建立西北部地区以现有林地管护为主,盐碱地区推行造管并重的营造林模式。到2015年以后,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以林地管护为主,造林为辅的林业发展方式。
三是到2015年以后,要保证现有林地面积不减,每年完成造林面积仍然不能低于0.47万~0.53万 hm2,保存面积不低于0.4万 km2,以确保因工业占有林地、更新采伐以及因病虫害等损失的森林植被或林地得以足额恢复。
四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城之间绿量少以及非功能区和居住区以外的地段植被稀少的问题必须在未来几年加以解决。但由于造林成本偏高,可视范围内全部营造乔木或亚乔木,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通过现有湿地或有目的地制造人工湿地等方法,栽植一些柽柳或者芦苇等盐生植物,形成林地与盐生植物群落和池塘或湿地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 梅付春. 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4-6.
[2] 申焕芝. 城市园林绿化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6):78-79.
[3] 司光义,胡克军,汪建林. 贺兰县林业存在的问题及采取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07,121.
[4] 赵志仁. 林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3-122.
[7] 李燕. 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 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8(4):31-34.
[5] 阿拉坦其其格,高建民,刘敏,等. 浅谈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北农学报,2004(S):164-167.
一、衡水市城镇化背景
在城镇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作为冀东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衡水成为了城镇化发展的理想之地。《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惠及民生”的原则,加快城镇化进程,走符合衡水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据河北省统计局统计,2012年末衡水市城镇化率为41.39%,较2011年的40.33%又提高了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虽然衡水市城镇化水平较之大中城市依然较低,但却仍是在稳步前进的。
二、衡水市农民生活现状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衡水市出现了一批“城市里的村庄”,即城中村。城镇化可谓一把双刃剑,既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又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其置于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夹缝中——失去土地使得他们与其他农民有了本质的区别,但他们又很难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关注和改善这一人群的生活状况就成为了衡水市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基于城镇化的这种双向性,我们运用随机访谈法对衡水市的几个城中村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衡水市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物质生活水平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衡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67元,分别是2007年的1.69倍和1.76倍。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多数农民认为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对目前的生活也比较满意。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人认为其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原因在于虽然他们在失去土地时得到了相应的补偿,暂时能够保证其消费需求,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如果没有一个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他们还是会“坐吃山空”,为了能够“细水长流”,他们不得不降低生活标准。
(二)消费方式
城镇化使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土地的征用和收入的相应增加使农民的消费意识和购买力显著增强。他们所关注的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衣食住行,他们在娱乐、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多。但消费方式和需求的增多同时也就意味着消费投入的增多,这就使得农民对自身的收入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三)休闲娱乐方式
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民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多,但休闲娱乐方式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打牌、串门聊天、看孩子等,而对于城市人所喜欢的旅游、健身等则兴致不大。究其原因,一则长期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二则勤俭的天性使得农民不愿意把钱过多地投入到旅游等较大的消费项目上,再则公共场所的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闲暇时间增多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许多农民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仍处于游离状态。
(四)人际交往
虽然人们在多数时候的人际交往范围仍是亲戚、邻居,但是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新型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和朋友、同学、同事的联系和交往较以往要多。其主要原因是城镇化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要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就业机会,这个时候同学和朋友的关系网无疑会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帮助,而一旦就业,与同事之间的交往会更加的频繁。如此一来,使得以利益为主的人际关系对传统、单纯的人际关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三、依托城镇化背景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建议
(一) 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
城镇化使得农民失去了他们长期赖以生存的全部或大部分土地,因此在给予合理补偿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农民拓宽就业渠道。首先,要实现城乡统一就业,给予农民和城市职工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鼓励和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其次,由于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多年来以体力劳动为主,因此要根据衡水市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各类服务行业,使得城市对农民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再次,可以适当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农民实现异地就业。最后,可根据农民的就业意向、年龄层次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开办培训班提高其综合素质,开展订单式的培训。
(二)加强农民的“市民化”教育
如前所述,许多农民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在从农民到市民的过程中没有实现很好的过渡。究其原因,在城镇化的同时,农民的“市民化”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农民的就业技能的培训,“市民化教育”还包括:通过提高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丰富文化生活改变农民不适应城市发展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通过增强心理建设使农民产生归属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化城乡经济结构导致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具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保障。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衡水市政府解决农民生计并保障其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有助于加速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是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速城镇化的前提下,政府应更加关注并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沿海城市具有临近大海的天然条件,交通便利,旅游发达的优势,但是,大自然形成的城市内河,由于雨水不足、人工改道、城市建设、市民排污等多种情况,致使河水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着城市形象和旅游发展,本人学习工作在秦皇岛多年,有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义务,经过调查了解提出自己的内河治理方案,也为其他沿海城市的内河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1 踏勘六河水系,发现环保问题
“六河”是指穿过秦皇岛市海港区内的大汤河、小汤河、大马坊河、小马坊河、护城河和新开河的六条河流。秦皇岛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组织临近河道的相关单位多次义务清淤, 2009年启动了城市区“六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我们看到六河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沿岸景观亮化、河道治理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然存在问题。随着流域内经济迅速发展,沿岸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老化,水系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经过对“六河”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六河通过汤河口和新开河口直接进入渤海流域,尤其是市区内基础流量元小于沿河污水排放量,造成河道内污染物难以排放,造成下游段蓄积沉淀,形成“臭河”。像护城河这样没有水源的河流,治污刚刚有所改善,排污口被人擅自通开,乱排脏水乱扔杂物致污水排入,河底淤污,水面漂污,水体泛臭,仍然会造成水质往复污染,然后我们又花大力气截污治污,调水冲刷河道,再蓄水。“下游治理,上游排污,年年治理,年年臭河”的现象往复如此,水究竟什么时候能变清?我们城市灵气的“绿飘带”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城市风景线?
2 “六河”现状及主要污染源
2.1 “六河”现状
汤河位于海港区西部,全长30km,流域面积184km2。汤河源头有两支,东支为汤河东支流发源于抚宁县柳观峪西山;西支为小汤河及支流,发源于抚宁县方家河村,东西两支于平山营汇合后向南经海阳镇于海港区西部白塔岭注入渤海,源短流急,属山溪性河流。汤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37亿m3,最大洪峰流量是2000m3/s,在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0.1~0.2m3/s, 在入海口建有防潮闸,规划汤河闸上游水体功能为城市用水水源,水质类别为Ⅲ类;闸下游为排洪排污渠道,水质类别为Ⅳ类。
“市区四河”多流经于海港区的商业繁华地带及城市居民生活小区,由于基流较小或断流,河道中的水主要是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黑臭的河水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鉴于“市区四河”的严重污染,群众反映强烈,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
2.2 “六河”主要污染源
由于没有配套的污水系统,各个小区村庄及用户污水以雨污合流的形式进入河道;因为管道老化,不能满足现有污水排放要求,污水溢流进入河道;施工时却错将小区污水接入道路雨水管道;六河污染影响着市民身心健康,损害着城市文明形象,如何使六河成为秦皇岛名符其实的“三宜”城市,发现问题并不重要,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3 根据流水不腐的原理,寻求解决方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鱼缸一年不换水,鱼不死,水不臭,什么原因?就是能够实现水的内部流动循环。
引调海水治理“六河”的基本设想。
(1)“六河”现状污染仍严重,截断单位及住户的污水排放仍为关键环节。经过资料查阅,“六河”均属地表水劣Ⅴ类,严重影响区域内生产生活环境与居民健康。因此,区域内的6条河流水污染源的截堵是关键环节。污染源的彻底解决方案亟待制定,惩处措施的落实是市政部门和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责。
(2)河流基流太小,污染负荷量相对太大, 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区域内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尚未完善,现状截污率很低,造成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而河流枯季的流量非常微小,河流内水体几乎全是污水,并且大量累积在下游水域。
(3)减污与增容是水污染治理的主要对策,如果不补水增加环境容量,河流仍然达不到要求的地表水Ⅴ类水质目标,黑臭难以彻底消除。只有通过补水,提高河流的稀释自净能力,增加水环境容量,才能确保河流水质达标,彻底消除黑臭。
秦皇岛市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并不丰盈,河流补水的淡水资源难以解决。在没有解决淡水补水资源的情况下,利用引调渤海湾盐度较低的海水对原本属于咸水环境的河段实施补海水方案是补水增容迅速改善河流水质状态、消除黑臭现象的良策,势在必行。
(4)引调海水补充河道不但对河流水质改善作用非常有效,而且对港口水质也有改善作用。主要是补海水后大幅度增加了输入港口的净流量,增加了港口净流量的平流输移能力,从而大幅度缩短了港口的换水周期,提高了周期内的径污比,避免了大量污染物特别是面源污染负荷量在港池的长期累积,使港口水质基本达到要求的水质目标。
(5)引水动力设施预算。在新开河入海口上游设加压提升泵站一座,将入海口处河水提升加压至大马河等河流水系上游,对水系进行补充、稀释,并增加河流水系的自净能力,泵站能力按水系的1/10左右考虑,即10~30m3/s,输送距离约5~6km,选DN1500PE塑料2条,高差20米,故泵站参数,可选取为Q=10m3/s,H=40m。
管道沿河底河岸铺设,采用2条DN1500mmHDPE高密度聚乙烯缠绕管。
工程总投资估算价值为3亿人民币左右。
该项目的运转费用可以在河流养殖经营中得到补充,河流河道水充盈后可采取养殖、景观游乐多种方式。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迅速膨胀,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也迅速扩大,但在村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与老村庄、土地、环境及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加上原有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使整个村镇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已日益成为带有普遍性和敏感性的社会问题。
目前农村基础建设中,地面上建设非常快,也是富丽堂皇,但现代化的标志不仅仅是地面上的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其实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或者他的因素在里边,比如我们的基础设施下水道等,因此在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考虑进去,以至于一遇上极端灾害天气,问题凸显,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农村基础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1、在农村,过去人们的居住相对较为分散,随着农村建设的加快,甚至一些地方农民都进入了集中居住区,虽然享受到了城市快捷便利的生活,但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在农村也时常发生。例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灾害的脆弱性增大,受灾损失就越来越大。
2、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由于各种因素,往往是规划标准底,财力投入底、维护要求底
不少房屋,特别是村民住宅按自然地坪标高自行建设,室外地坪标高高低不一,不少地区低洼易涝。
在村镇道路维护方面,主次干道的修复、拓宽、改造等,缺乏目标计划,往往是出现问题再修补。
道路的路灯设施,缺少有效管理,维修不及时,时常给百姓出行带来不便。
在村镇河道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标准,例如河道的设施,河道的清淤,等等。
垃圾污水的处理也不够到位,乱扔垃圾,随意堆放,不及时清理到处可见。特别是夏秋季节,蚊蝇肆虐、脏水横流、臭味扑鼻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村镇的卫生工作,问题更多。农民虽然住进了现代化设施的房屋,但卫生观念依旧保留着分散居住时的习惯,脏乱差随处可见。尤其是个别外来户,落后的卫生观念一时难以纠正,加上没有“落地生根”的第二故乡观念,因此不珍惜居住地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生态环境是统一的系统,虽然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分隔,但两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围的农村耕地、林地、河道正面临被蚕食和污染的危险,小城镇的快速建设又加剧了这一危险。由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退二进三,一些高污染企业向农村搬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造成土地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严重问题,在“项目下乡”的同时,也带来“污染下乡”。而这一切。村镇建设的规划者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对策措施:
1、壮大村级财力,加大村镇建设投入。
村镇建设,不能“等、靠、要”,必须自己主动出击。而离开经济财力,建设就无从下手。要壮大村级财力,首先是村委班子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借助政策效应,积极培育自身优势,通过自身增强“造血”功能,坚决克服通过“输血”来脱贫致富的心态。其次是必须因地制宜,要针对不同类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强村富民路子。以苏南常熟为例,还有许多以农业为主的村,可以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平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壮大村级财力,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并提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解决农民流出土地的后顾之忧。适合发展物业的村,要拓宽眼界思路,不局限于本村本地,而要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股份,增强投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
有了必要的经济实力,接下来就应考虑如何加大在村镇建设中的投入,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安排。
2、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村镇设施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规划农民居住房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治安、水利、环保、绿化、村容卫生等内容,有必要请各个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好村镇设施规划。
在规划村镇道路时,要将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有线电视、消防、公共交通、园林绿地、环境卫生、无障碍设施等依附于村镇道路的公共设施,与村镇道路同步建设。
提高河道水质方面,在水系调整、河道堵塞、河道围堰、建排水管网等项目建设上,要建立好水系图纸。河道设施应当保持完好、畅通、整洁、有效。防止污水直接进入河道,始终让百姓生活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
新建、改建、扩建村镇道路时,应当同步建设村镇道路排水出水口。还没有按排水规划建设的临时性排水出水口,要按照排水规划逐步改造。
设置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类窨井设施,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时,应当及时修复、正位或者补缺。
村镇照明设施的设计、建设应当遵循节能、环保、美观的原则,符合村镇照明专项规划要求,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在引进项目时,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决不能因贪图眼前利益,去损害全体村民的长远利益。农作物的管理中,也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防止污染残留在土壤及河道中。
3、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村镇建设成果。
村镇建设是全村百姓的事情,就必须要在人人参与上下功夫,让百姓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印发宣传材料,固定专门版面,图文并茂宣传村镇建设的政策、意义和效果,充分发挥好宣传的沟通纽带作用。还应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邻里乡亲相互监督,倡导文明的卫生行为,潜移默化增强百姓卫生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崇尚文明”的良好风气。
通过百姓共同参与,常年保持一支稳定队伍。增加保洁员,提高工资待遇,调高工作标准,对村镇环境实行全天候、常态化保洁,防止出现反弹现象。科学定位垃圾堆放点,引导百姓有序整洁堆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站和闸,以及堤和沟渠,还有河流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是农村水利工程的主要设施。农民对旱、涝灾害的抵抗,主要依靠农村水利设施来实现,而农村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具有促进农业生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功能,是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的必要物质基础条件。在充分掌握水利工程的具体作用和性质的前提下,运用水利工程管理实现水利工程的趋利避害功能,推动水利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和引导功能日益提高,使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充分的融入于相关的运行科学之中,使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处于最佳状态。推动水利工程效益实现最大化,将是水利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1 农村水利工程的特点与性质
农村水利工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地位的重要,需要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水利工程是实现农业生产向前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物质条件。因此,各级领导要把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来抓;二是需要较强的群众基础,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其中。农村水利工程利用将涉及到每一位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紧密,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而且其分布广泛,遍及乡村。因此,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其中;三是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牵头,予以扶持。农村水利工程是造福于民的公益设施,是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具有较低的投资回报率,其正常运行需要各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进行扶持;四是垄断性强,需要政府强化管理职能。水资源和地形等是约束水利工程建设的条件,水利工程设施和水资源是用来服务于民的,是造福百姓的,因此,政府具有垄断性,不适合私人占有。需要在政府的规划与指导下,有序合理的开展建设与管理农村水利工程的工作。
农村水利工程的性质: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实现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需要通过农村水利工程这个基础设施来完成,是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物质基础。是造福于民的农村公共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基础性。
2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常见问题
2.1 建设管理问题
2.1.1 区域规划不完整
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初始阶段,许多农村水利建设只局限在自己村镇利益的范围,缺乏与临近村庄的连接,没有长远的整体的合理细致的规划,造成单位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不足,防洪安全闭合体系不可靠。
2.1.2 建设管理不系统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也跟不上,近年来,农民形成较强的个体意识,淡化了集体观念,时有发生对水资源浪费,严重损毁水利工程等现象。
2.1.3 责任落实不明确
没有彻底把管理责任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由于村民管理小组和管理类别不明确,缺乏章程,造成水利工程管理没有明确的分工,无法落实管理责任。
2.2 资金投入问题
2.2.1 资金投入不足
税费改革在农村的实行,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基层农村水利建设投资。另外“承包责任制”淡化了农民集体意识,农民在水利工程建设上缺乏投工投劳。同时,由于农村各级政府在投资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具体情况,致使很多地方出现大规模欠账情况。
2.2.2 管理费用短缺
在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中,往往受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约束,水利工程水费不能足额征收,而政府投入的养护经费也基本落实不到实处,致使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欠缺,普遍存在失管和轻管以及懒管的现象。
2.2.3 融资引资困难
在当前,由于供水的成本费用远远大于农业水费的价格,在征收水费时,时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出现难题。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具有低收益和高风险以及低回报,较高的公益性,较大的协调难度的特征,导致企业或个人投资者来说,常常不予考虑;是造成缺乏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资金的主要原因所在。
2.3 规划设计水平低
部分水利工程由于规模小和造价低,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忽略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这个步骤,而直接进行设计和施工。 同时,由于基层农村水利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工程设计水平较低,只能胜任简单的工作,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2.4 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对于规模小和投资少的农村水利工程来说,由于管理层管理的跟不上,造成没有标准的设计,施工管理不到位,质量低下,出现安全隐患。致使水利工程在竣工后,不能完全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5 水利工程检测不规范
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各部门能够做到在施工建设时,遵循相关的监督规定。而在农村的小型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就会忽视手续的提交,甚至对检测进行逃避。
3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建设和发展水利事业,做好为农业经济服务的后盾,是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思想为指导的,这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目标是,激发农民和基层水利工作者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本地区的水利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强化技术创新,实现合作管理,使社会效益发挥最大化。 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指导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3.2 做好内部建设
开展自身建设,强化开发人力资源力度,根据市场和工作的要求,在内部人员中,定期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开展学习和培训,这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着重点。同时注重培养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推动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来。同时,在认真分析掌握每名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把其划分到相应的部门,做到分工明确,在最短时间把各部门的人才培养出来,推动单位内部实现协调发展。最后,定期考核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向他们交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真正的能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最大的作用。
3.3 确保工程质量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水利是最基础的事业,同时也是确保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因此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员工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培养相关部门人员职业道德,把奖励和惩罚体制建立起来,并不断的进行完善,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推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升。培养职员的创新意识,注重征求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确保工程质量。
3.4 提高检测水平
当前,由于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水利工程的检测来说,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因为这是把好质量关的关键,有必要准备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确保所用使用的材料合格,并随时的进行自检,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应该重视检测人员的学习,注重检测人员检测水平的提升,在检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检测标准和规范,质量检查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使检测具有公信力与说服力,开展打造水利建设工程品牌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切实做到使农村水利工程质量提升的目的,使“人情工程”从根本上被杜绝。
3.5 转变思想,强化科学管理
一方面,不管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是大还是小,都要予以高度的重视,从论证到设计,建设到监管做到一条龙的科学管理,实现建设与管理双管齐下,一起抓的格局。 在水利工程建设竣工后,对其经营权的拍卖或承包给个人或实行专业管护要及时,从而向单位或个人移交责任和管理权,把相应的证书发给他们,把管理工作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达到各类工作步入良性管理和发展的状态之中。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尚处于发展时期,因此,应注重运用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集约型管理。在实际中,重视水利信息自动化建设,坚持以水定产原则,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水资源的情况来确定作物结构,实现多管并举,强化水利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因地制宜,做到各有侧重和分类指导,把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当做重点来抓,竭尽全力的把防洪和抗旱能力提高上来,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4 结语
工程项目小的这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对于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来说,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因此,对其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加大宣传力度,紧跟形势,实现思想的转变,把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注重工作细节,结合工艺性和公益性,促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把农村水利事业蓬勃的发展起来,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蒋流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及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85-85.
1工程概述
曼洪水库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旺乡曼洪村1km河谷出口处,水库流域范围为东经101°19′~101°21′,北纬21°29′~21°32′之间。主河道自源头由东北向西南流,出库后经曼洪村、曼遮村、勐旺坝,最后在勐旺乡附近汇入勐旺河。曼洪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8.0k㎡ ,水库流域近似呈扇形,流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流域内植被尚好,无大范围水土流失情况[1]。水库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主要承担下游勐旺乡2500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兼有下游村庄的防洪保护作用。
2现有输水隧洞结构存在的病害
大坝建成至今已运行31年,现场检查发现坝身受白蚁、鼠类危害严重,多处蚁穴和鼠穴可能贯穿大坝,在汛期非常容易出现管涌、跌窝、甚至滑坡等险情,坝顶沉陷变形明显,上游护坡块石凌乱不堪、坝面杂草丛生,下游坝坡在左岸部分由明显的蠕动变形,出现了坝坡下沉,面积达120m2。
由于曼洪水库分期水位高低落差较大,如表1,水流量超标而对坝体结构造成明显的危害。下游左岸坝坡地带分布约160m2的潮湿区,右岸坝坡与输水涵洞启闭室接触带分布约100m2的渗漏区。溢洪道进口引渠段土渠局部发生塌陷,泄槽段底板开裂、剥脱、冲刷、磨蚀等现象。输水涵洞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洞径较小,无法对洞身进行检修、维护[2]。受上述病害影响,大坝目前为限蓄带病运行,水库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水库运行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3新建输水隧洞方案预测的详细情况
新建输水隧洞布置于大坝右岸,主要功能为代替坝下涵洞承担灌溉输水任务。隧洞由进口引渠段、短压力进口段、竖井段、无压洞身段、出口消能段及出口明渠段组成。本次新建输水隧洞方案预测的详细情况:
1、进口段引渠段。里程0-013.0~0+000.0为隧洞进口引渠段,全长13m,底坡i=0,底宽从3.1~2.1m,底板高程1138.00m,隧洞进口前设置拦污栅,拦污栅断面尺寸为2.1×3.1m(b×h),进口扩散段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石衬砌。自然边坡稳定,但上覆受全风化花岗岩,表层较松散,开挖边坡、洞脸采用浆砌石支砌。
2、进口渐变段。里程0+000.00~0+004.00为进口渐变段,长4.00m,底板高程为1138.00m,孔口由2.1m×3.6m渐变至内径为1.8m圆洞,采用C20钢筋钢凝土衬砌,衬砌厚度0.4m
3、有压洞身段。里程输0+004.00~0+018.0为洞身有压段,圆形断面,直径为1.8m,长14.0m,底坡i=0,底板高程为1138.00m,采用C20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0.4m,末端4m为渐变段,由内径为1.8m的圆形渐变至1.2×1.2m方形,与闸门竖井相连[3]。
4、竖井段。里程0+018.0~0+023.6为竖井段,长5.6m,底板高程1138.00m,高10.3m,采用C20钢筋混凝土浇筑,井壁衬砌厚度0.5m,井内安装1.2×1.2m工作闸门及检修闸门个一道,均采用QPQ-160KN-15手电两用螺杆机启闭。
5、无压洞段。里程0+023.6~0+073.6m为无压洞段,长50m,底坡1/100,出口底板高程为1137.50m,城门洞型,断面尺寸为1.5×1.8m,其中半圆拱高0.75m,采用C20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为0.4m,其中0+039.83~0+045.065m为转弯段(曲率半径R=10m,转角a=30°);0+023.6~0+063.6m为洞内衬砌,里程0+063.6~0+073.6m为明挖回填段。
6、出口消能段。里程0+078.6~0+090.00m为出口消能段,全长11.4m,采用底流消能,消力池底板高程1134.8m,消力池宽2.0m,池深0.5m,边墙高1.5m,边墙顶宽0.5m,边墙底宽1.35m,底板C20混凝土浇筑,厚0.3m,边墙采用M7.5浆砌块石支砌。
4建输水隧洞受力学分析预测
输水隧洞主要承担水库下游农田灌溉用水的放水任务,其主要工程量如表2。原输水涵洞位于大坝右岸坝下,输水涵洞启闭设备陈旧,锈蚀严重,启闭室屋顶墙体开裂,存在安全隐患。在该水库安全鉴定阶段,针对涵洞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对输水隧洞受力情况展开分析,具体包括:
1、水力学计算。本次按新建一条输水隧洞对现状输水涵洞进行受力学分析,这样可以掌握输水隧洞每项结构的受力情况,掌握新建输水隧洞主要工程量,如表2,为项目方案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水力学计算基本资料:隧洞糙率n=0.015,进水塔闸孔尺寸1.2m×1.2m,平板闸门。无压城门洞型断面尺寸:闸后无压洞段底板净宽1.5m、净高1.8m,底板i=1/100;出口为底流消能,水流出消力池后归顺到原输水渠道。引水渠进口底高程1138.00m,死水位1140.00m,正常蓄水位为1145.40m,设计洪水位为1146.34m,校核洪水位为1147.32m。
2、结构计算
洞身及竖井采用《水利水电工程PC—1500程序集》之G—12进行计算,用边值法对衬砌断面为城门洞型的无压洞段进行了内力分析及配筋计算,围岩类别及计算相关参数见第三章工程地质篇。计算分三种工况进行:运行工况、检修工况及施工工况。计算结果表明,无压洞段施工工况是控制工况,竖井段检修工况为控制工况。计算结果如下:①无压洞下平洞段:轴力Tmax=216KN(边墙底部受压),剪力Qmax=225KN,弯距Mmax=42Kpa(底板中部内边受拉);②闸门井段:轴力Tmax=275.5KN(受压),剪力Qmax=435.3KN,弯距Mmax=280.2Kpa(外边受拉)。③闸门井基础承载力计算:进水塔竣工后,上下游均无水,仅有建筑物自重,此时地基压应力最大,地基压应力按轴心受压公式计算。地基允许承载力[R]=0.3~0.6MPa,当闸门开启时,算出地基承载力为0.18MPa,地基能满足承载力要求[4]。
5输水隧洞方案执行管理的综合对策
水利工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保障水库系统结构性能需注重输水建筑的改良建设,这样才能提高输水隧洞的综合性能。根据现有水利工程标准,景洪市水利局于2009年12月委托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大坝进行安全鉴定,从抗陷、抗洪、抗滑、抗灾、抗震等多个方面执行管理方案,如图1,以综合保障输水隧洞结构性能的完整性。
1、抗陷方面。水库经30多年的运行,工程日趋老化,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坝、溢洪道、输水涵洞均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输水涵洞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均设置于坝后启闭室内,洞径较小,无法对洞身进行检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施工单位在建造期间需参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之规定,对输水隧洞实施综合整改,加强隧洞结构的抗陷功能,进而保证输水作业期间的安全可靠性,减小对隧洞结构本身造成的危害。
2、抗洪方面。经复核,由于现有输水隧洞泄流量达不到原设计要求,泄洪能力不足,导致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工况下对应的最高洪水位超高坝顶高程。因此曼洪水库重点加强了输水隧洞的整改处理,进而强化隧洞设施的抗洪性能,降低外界水力对隧洞产生的破坏。经过进一步对水库的现状防洪能力复核,可以看出曼洪水库现状抗洪能力得到改善,与国家水利部规定的抗洪性能、抗洪寿命相互符合。
3、抗滑方面。通过对输水隧洞的实际检查、钻孔试验、室内原状样和扰动样试验,并综合分析取值,对大坝抗滑稳定进行复核计算,水库输水隧洞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正常蓄水位以上各工况均大于相应规范值,故满足抗滑稳定要求。现状渗漏为样接触带发生的散浸,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中规定进行判别,现场管理工作达到了项目预定的要求,并且协调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施工操作[5]。
4、抗渗方面。输水隧洞土料均属于中等透水层,达不到均质土坝防渗要求,坝体渗漏严重;洞体受白蚁、鼠类危害严重,现场发现多处蚁穴和鼠穴,在汛期非常容易出现管涌、跌窝、甚至滑坡等险情。渗漏不仅减弱了输水隧洞的供输水性能,还能对水库系统整个结构产生严重的危害,长期下去可能导致水库处于险期而耽误了最佳建设时期。新建隧洞方案执行管理中,要加强水库设施的防虫、防害工作,避免对输水隧洞造成结构性危害。
5、抗震方面。输水隧洞在稳定渗流期的各种工况下,抗震稳定安全系均大于现行规范值,能满足抗震要求,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符合国家规定。输水涵洞基础均置于三叠系上统良子寨组强风化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之上。地基承载能力标准值fk=145~300Kpa,这一标准符合国家规定而增强了输水隧洞的实用性,加快了水库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我国水利项目整改进程的优化发展。
6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战略的可持续规划,水利设施也被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进行整改,这些有助于加快水资源调度系统的优化完善,帮助地区解决水资源生产与利用面临的种种难题。由于传统水利项目规划存在诸多的缺失,导致水库中输水隧洞结构改造不理想,降低了水利系统运作的整体效率。对新建输水隧洞方案展开综合预测,对输水隧洞方案执行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都是保障水利工程改建收益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德文.我国水利工程结构性能整改前期评估结果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2012,12(7):21-23.
[2]王友亮.新建输水隧洞方案规划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建材.2011,20(10):17-19.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37-2
0 前言
发展粮食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从04年开始,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商品率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局面,在国民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培育和发展更多的粮食种植大户和企业,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根据现有我国粮食种植相关资料,作者调研了粮食种植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寻找对策,以期由此供粮食种植的企业和个人作为参考。
1 粮食种植的影响因素
1.1 国家补贴政策
近年来,政府针对我国农民粮食种植,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政策措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其具体效果已经成为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在直接补贴能否具有生产效应上,直接引导人们关注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使得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是,也有学者的入户调查显示,现行补贴模式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并非由此形成,种粮补贴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没有过多的必然联系。
那么,究竟当前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是否对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产生必然影响,就目前的的研究来说不能很好地进行解释,相关的研究工作也正是因为缺乏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导致各方的结论存在很大的分歧。
1.2 资金借贷机构
粮食种植资金借贷可以有效地弥补既往农业帮扶机制的不足,它贴近了市场规律,有效关照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真正让农民安心种植, 让企业蓄力发展。如此“多赢”政策正是当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急需的。
同时,由于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在运行粮食种植借贷时,要有相应的机构来负责承担部分风险,这就从一个方面打消了农民种植顾虑, 为涉农企业的生产也会提供一些便利。
目前,一些地区在政府的扶持下已经建立一批所谓的“粮食银行”,做法一般是遵循市场规律, 紧贴当地实情, 以粮食为“货币”进行收储。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化解制约农业发展的经济瓶颈, 增强了农民和涉农企业搏击市场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种植欠发达地区的粮食种植产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3 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粮食是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尤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是农业和人口的大国,解决粮食安全是国家一直以来的头等大事,人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是为此。因此,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作者认为影响粮食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侵占基本农田,导致耕地减少。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步显现,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做值得自豪的成就。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道出了我国严格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当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指出,中国人口高峰还未到来,粮食总量的需求将继续扩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护耕地的主要挑战来源于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膨胀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
二是粮经价格的差异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种植经济作物的高收入势必影响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研究表明,粮食种植面积的过度增加会不利于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一直都是目前国家政策研究的方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政策所指的真正目的。同时,由于种植面积的具有的局限性,农业种植结构也因为其他作物的影响而遵循起伏涨落的规律,即土地资源固定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种的多,自然会减少经济作物产量。如果只是追求粮食面积的盲目增加,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只看重眼前利益,没有推算长期经济的收入,那就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效益可能会随时间变化发生改变。
1.4 气候变化
自民国以来,我国年地表平均气温增加明显,至今升幅约0.5-0.8℃,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北方年平均气温升幅显著。东北、内蒙及西部盆地升温速率为0.8℃/10年,也就是说,上述区域自80年以来温度已上升了2℃以上,已经高于同期全球平均上升值,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是温度明显升高的转折点。降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西部盆地,最大的每10年增加10-15%,而华北及东北南部降水量有减少趋势。以目前的趋势,对21世纪气候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变暖,降水量也会快速增加。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土壤、作物等粮食种植方面的差异显著,为了因地制宜、适应气候,正确利用气候与土地资源,对中国粮食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分工作就尤为重要。早期的学者利用各地气象站收集的气候资料,在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之上,并结合同期农学家相关研究成果,在上世纪80年代初规划了粮食种植制度区,在此后的五年中陆续完善了中国的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分。目前,由于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粮食种植制度产生了影响,这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有些已经着手与新制度区的研究。但是,这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现在还只在于使用模型模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粮食种植制度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而对于中国粮食种植北界是否发生变迁,以及种粮食种植北界变化后对产量的影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几乎没有。
2 粮食种植的建议
2.1 配套扶持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由于国内粮食种植农户是一只庞大复杂的团体,其各自情况互不相同,而且不同阶段国内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所侧重。相关机构在政策研究之前必须开展调查,符合现状,建立调查档案,实行动态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当地粮食生产状况的配套扶持政策并加以落实。要改变目前各地区在承包期、种植人口等方面不合理的政策,对特殊困难的种植户租金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由承包耕地的初级形态向种植大户和企业化发展。推进农村土地各种承包机制的创新,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逐步稳定耕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为培养粮食种植部门、企业和大户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
2.2 提高生产条件,发展种植科技
生产条件的优劣与否决定粮食种植生产的增减,同时也是降低风险,真正实现增收的必要保证。要考虑将种粮户的个人项目尽量纳入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实施集体与个人在路、田、水、沟、林等方面的综合改造,可以切实增强农户抗御灾害能力。此外,还要将个人线路纳入农田电网改造,新建大型晒场和仓贮,购量大型农业设备,修建道路,提供种粮农户生产的基本条件保障。国家需要针对这些措施,拨付相关专项资金,在基础方向上帮助和鼓励粮食种植产业走出目前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局面。
各地区农业机构要将种粮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发放相关资料、档案卡片,在种植技术上,从选种到收获做全程跟踪的技术服务。各地区农业技术服务要逐步创新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真正切实地为粮食种植农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这项工作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农户的技术培训,重点在培训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知识层面上提高农户的认识;二是加强粮食种植的指导,可以通过技术人员与农户结对子进行指导种植,帮助种植户解决粮食种植上的各种技术难题,尤其是在病虫害统防统治与配方施肥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提升;三是带动项目发展,利用个别先进种植户作为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展示标本,让区域内粮食种植户直接感受到科技的增产作用,进一步提高种粮户的科技应用水平;四是各地区建立完善、科学的气候监控平台,协作一致,在向本地区种植农户即使提供气候变化的同时,也为国内整体气候建立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3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首先,要完善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的城镇化战略,必须要满足两个关键的条件。一是统计由城镇化推进造成耕地减少从而带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损失,与同期农业技术进步而获得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相比较,并控制损失能力要在提高生产能力的范围内。二是应当选择耕地资源损失最小化的城镇化方式,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分析,扩大大中型城市建设,更有利于节省土地。中小城镇建设过量,就会形成“圈地运动”的局面,在占用很大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还会因为大面积零散建设而浪费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其次需要在保护耕地的政策方面加强执行力度,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二是加强对土地“占补平衡”的管理,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保证新补充耕地的质量。三是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用于农业生产。
最后,要进一少提高国家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2.4 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在国内已具备条件的种植区域内成立和发展粮食专业协会,组织粮食种植的农户真正投入到经济发展的潮流中。从长远的效益来说,建立粮食种植相关专业的协会,也是保证粮食产业逐步发展的一种手段。将粮食种植农户、粮食种植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粮食各个相关专业的协会,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依靠协会产业为主动力,在基地发展、技术培训、农贸连锁、订单供应、粮食贮运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为农户提供有效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多方位的服务,引导他们与国家经济进行正确的接触。
2.5 建立抗风险网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强化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有利于粮食种植户发展的抗风险网络。所谓抗风险网络就是帮助农户在粮食种植过程中,为避免受到资金、气候、市场等影响因素强烈作用时,由政府部门所建立的各种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部门要着力做好技术、经营和市场等信息化服务,规范土地竞标发包等商业行为,并建立相关法律框架;财政机构在增加资金扶持力度,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得以通过等助管行为的同时,建立区域性资金辅助机构;工商物价机构要制订监管措施,坚决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商业行径,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进行;粮食机构要引导粮食贮藏、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化生产,确保优质粮食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提高区域化、规模化优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要加大农业信贷的规模,增加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政策上向粮农倾斜的同时,要勇于替农户承担部分风险;最后,气象部门要联手作为,群策群力,以各种方式及时对灾害性天气信息进行传播和传达,让粮食种植产业采取防范措施,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粮食种植影响因素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根据我国目前在粮食种植的整体环境,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为粮食种植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冬平,赵翠萍.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应、问题及建议[J].河南农业, 2005(1):5-6.
[2] 红.农业科技信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方法与形式[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232.
[3] 云雅如,方修琦,王丽岩,等.我国作物种植界限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响应[J].作物杂志,2007,3:20-23.
[4] 王庆芳.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践的探讨[J].管理观察,
2008(1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