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在线中小学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太阳》。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气氛活跃。过程如下:
新课开始,教师点击课件,邀请学生一起跟着课件中的小兔去找太阳。随着音乐响起,大屏幕上放起了动画片,小兔从睡梦中醒来。然后感受到了阳光从窗口照进来,接着,它又跑向绿绿的草地,寻找太阳,天色渐渐暗下来,太阳落山去了。通过这个“看”的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说”的环节。请小朋友说说,小兔找到太阳了,你是不是也找到了,它是什么形状的?有哪些颜色?小朋友们根据刚才看到的情形,各抒己见,说太阳的形状是圆的,它的颜色是红红的。然后,课堂进入第三个环节,“赏”大师以及同龄儿童的作品。教师出示若干张用色块以及线条表现的太阳作品,请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个太阳。学生都高兴地挑出自己喜欢的太阳,说这个太阳颜色非常鲜艳,那个太阳还梳着小辫子呢。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偏好色彩鲜艳、样子可爱的太阳,对用线条描绘的太阳表视出冷淡的态度。随后,课堂进入下一个“玩”的环节,老师的目的是解决一个造型拟人化处理的问题,课件出示太阳的圆盘,以及旁边各种不同表情特征的太阳五官部件,请学生来点出自己喜欢的五官,感受太阳的情绪变化。课堂气氛再次活跃,看到太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学生个个开心地笑了。最后,教师点到为止,请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太阳,要求做到色彩鲜艳、样子有趣。
课后,我随机对本班学生进行了采访:
问题1:你喜欢这节美术课吗?为什么?
所有学生都表示喜欢。
“有动画片看”“刚才贴太阳眼镜、嘴巴的游戏挺好玩的”“有很多漂亮的作品,他们的太阳太漂亮了”。(指欣赏的作品)
问题2:你会画太阳吗?
“会,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画了。”
问题3:你现在画的太阳跟以前一样吗?
学生笑。有一位学生说:“不一样,我今天画的太阳大,而且笑得很高兴。”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因为今天的太阳有生动的表情。
问题4:这节课后,你对太阳有什么感受啊?
微笑,不答。
不难看出,这样一节有动画片,有游戏的美术课是受低年级儿童喜爱的,它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快乐,有了兴趣。然而,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却没有听到快乐以外的声音,我很想听到他们体验太阳、感受太阳的观点,但是没有。事实上,学生所收获的,也仅仅是快乐而已。他们对生活中真实的太阳并没有去好好体验与感受,可见他们的观察与表现能力并没有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他们对太阳的探索欲望更没有被激
活……
思考:为什么这样一节有着活跃的气氛、清晰流畅的思路、具备新理念、受到学生喜爱的美术课,却看不到学生作品形象的丰富性,看不到学生感受能力的提高。我认为他缺乏价值的原因有三个:
1.娱乐方式纯粹娱乐化。
2.娱乐媒材过于现代化。
3.欣赏过程趋于简单化。
第1、2两个问题可以综合起来理解。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形与色是用动画片形式出现的。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愉悦感,但却忽视了学生对太阳形、色的亲身体验。贴太阳五官部件的游戏借助了现代媒体,实现了生动的动画效果场景,这是现代化的,但这种表情变化背后,也暗示了一种太阳只有这些方式、形式与情感的表现,局限了学生对太阳形、色的想象与创新思维,也就谈不上展示个性特色了。因此,只有当娱乐形式为解决课题的重难点服务时,才会提升它的价值。
第3个问题,课堂虽然提供了古今中外与同龄儿童不同表现形式的太阳作品进行欣赏,却只局限在讲讲“喜欢哪一张”,以及画面内容上。在赏的过程中没有继承前人的优秀艺术表现经验,没有引导理解作品真正的激情与内涵,这是导致学生不能流畅有效地用色和线表现自己心中的太阳的根本原因。
只有快乐的课堂并不是我们美术课改的初衷。采用娱乐的课堂形式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课堂的最终目的,她只是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手段。形式上的娱乐只能产生暂时的兴趣,只有在快乐中渗透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才能形成学生对美术课的持久兴趣,才能最终实现课的有效性,达成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立足文本,挖掘“赏”的力度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离不开“赏”这个环节,这里指的赏是观察与欣赏。美术课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作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欣赏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作品美的内涵。新课程强调要弱化美术学科本位,但并不是弱化到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以及基本的艺术态度都忽略。
每节美术课,我们都会设立赏作品这个环节,要赏到位,教师心中还得有个谱。这个谱就是:建立欣赏的目的机制。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跟着学生的思路走,但这并不是无主见的走,我们应有意识地对作品中的形态、色彩、线条、作品、历史背景以及饱含的情感等几方面内容及时予以巧妙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赏的有效性与目的性。
对于接近美术本体的知识,教师可以讲,但不能剥夺他们接受丰富信息量的权利。相反,适当的知识,更有利于有据可循,实现有效欣赏。
二、注重体验,深发“说”的内涵
新理念下的美术课堂融看、说、画、想为一体,强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然而,让学生有话可说并说出真情实感,能做出对周围事物的个性化理解,必须将对生活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动画片中展示的形象只能说明那是动画作者对太阳的理解。
在《太阳》一课中,我认为做足课外工夫,细化课内表述,才能说得精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太阳的形与色的变化,以及它的光芒带给你各种不同的感受。其次,我们可以请学生做一段文字的描述与记录。第三,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转换角色,用自己的形体语言,做一做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的“说”才是生动丰富而真实的,才是全面参与的。
三、引发思考,拓宽“想”的思路。
众所周知,美术课程是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通过适当的学科整合,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因此,我们要抓住趣味性的课题,激活思维,引导思考,促进发展。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我们的美术课,需要给孩子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让我们走出娱乐的误区,多角度挖掘课程价值,实现课堂有效教学,达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新课程改的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扩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内涵,它明确指出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因此,素质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成为一个非常重要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29-01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策略,提升自身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更新教学观念。发挥着新课改的主导作用,凸显小学生为主体地位,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的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方法,以及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领悟数学理论、数学概念、解题方法。用小学数学中的“大、小、多、少;有限、无限;正比例、反比例”等帮助学生建树对立统一观点;用数学知识中的相互联系、依存、作用、促进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明白知识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高,思辨意识得到强化,思想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任教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全面进步。
在教学中,应注重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好又快;在作业练习时,看淮书写仔细认真、工整规范;在课堂学习时,看谁聚精会神,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强调动手能力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
我在备课前的第一步,就是查阅大量的关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资料,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我通过表格来总结一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以学定教”的新型课堂的区别。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习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定义,我就着手准备备课。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这一课中如何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1、预设前置作业,体现“先学”。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完成练习。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先学及预习,听录音跟读。虽然教师提出了先学的要求,但是对于学生先学的效果无法考证。 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具体的提出了预习的要求,设置了一项前置作业。
设计前置作业时我考虑到了三个方面:首先要紧紧围绕上课重难点。Unit 8 In class的重点句型是祈使句及祈使句的否定句,所以第一题是要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动词和动词短语,为课堂上学生的操练和运用做铺垫。第二题是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让学生针对列出的单词,看看自己学会了多少。其次是要求简单,操作性强。学生对于复杂的回家作业可能会有厌倦的情绪,所以布置的回家作业要让学生易于理解,能轻松完成。所以在设计题目时,我要求学生把会读的打“√”,不会读的圈一圈。这样学生操作起来比较简便,而且老师在课堂回馈时更清晰。第三,激励评价机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采用自己评价及小组评价打星的方式,给学生评定成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
2、 课堂教学中体现“后教”。后教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设计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为每个学生设计了“Yes”“No”的标志,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举起的基本是“Yes”,这个内容可以少教,甚至是不教。如果大多数是“No”,那么这个内容就要重点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本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class、late、read、word、draw、again、be、open、sit down、stand up这些单词,其中class、late、open、sit down、stand up这些单词和词组以前已经学过,通过先学反馈,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课上,只让学生读一读,做到不教。把本课的重点单词放在其余重点单词上。
3、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学生的先学反馈,我已经能很清晰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我在教学中,不是死板的一一列举学生不会的单词,机械的教授。而是通过课件,超链接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的选择某一单词来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能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掌握程度。
针对每个单词的教授,我还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地自学。
(1)在教授“again”的单词时,我没有直接说出这个单词的意思,而是给学生呈现了一段对话。让学生通过读一段对话,自己来理解单词的意思,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Mr. Green :Good morning, Nancy.
Nancy : Good morning, Mr. Green.
Mr. Green : Nancy, read this word ‘apple’.
Nancy: Apple.
Mr. Green : Read it again.
Nancy : Apple.
Mr. Green : Good. That’s right.
(2)在教授单词“read”“draw”时,我没有重复的播放录音,让学生机械的跟读,而是通过所学单词的发音,让学生通过音标自己读。比如在教授单词read时,我通过已学单词tea和peach,ea的发音/i:/,让学生试着读单词。 这样教授单词不仅能让学生很快的读准发音,还为以后做辨音题打下基础。
(3)在教授单词“be”时,我呈现了学生已学单词的同音词“bee”,这样学生对于这个单词的发音一目了然。
一、整合现有策略
逐级锲入,从整体上把握创新教育的本质。首先,创新的概念定义为主体为了一定的目的,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对旧的事物或者知识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使其活动得到更新和发展。其次,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范围限定,提出创新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其宗旨是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弘扬人格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创造以社会需要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和思想观念,对学生群体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莫大好处。最后,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体系――学科创新教育。在原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各个学科进行有预期、有选择性的整合,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教育观念得到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不断加强数学学科体系构建,整体提高小学数学学科的认识程度。
小学数学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这三种传统数学能力,还有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种数学思维品质。善于广泛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紧扣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通过相关的运算法则、定律对其分析概括。在具体的数学材料中,高度概括知识的基本概念,找出解答技巧,在运算过程中,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是加强数学能力的必然选择。从正、反两个方面把握实质,迅速总结数学规律和技巧,塑造跳跃性的思维模式,对数学材料中的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分析,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进行验证和构建,最终使得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得以形成。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有吸引力
目标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学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误区普遍存在,课堂中老师对学生传授知识的途径只有“讲”这一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模式、启迪创新的指导理念过少。有的教学活动安排单一,强制性较多,对师生在学习活动的有效合作产生不良影响。还有的则是练习内容机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轨,不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按照喜欢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在数学基础上的发展。在对待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下功夫,不能局限于书本,要从教材所提供的角度进行合理取舍,将课本知识灵活实用的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对待学习材料、与教材相关知识点、解题技巧时能够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不断利用现在教学手段,不拘泥于一种课堂形式,要体现教学的灵活性、深刻性,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环境中不断发掘新的知识点,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大跨步提高,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构建平等的探究式课堂,加强教师培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作为辛勤的“园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给予肯定,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尊重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看到学生优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有效组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从时间上、空间上给予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提供探究话题,重视课拓展延伸堂教学内容,布置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发散性的课外习题,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知识水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教师是育人者。当前社会,创新才能进步,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就要求教师必须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首先,老师要有扎实、全面的学科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完全掌握小学阶段数学科目的所有知识点,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对不同年级、学习知识程度不同的学生情况要牢牢掌握。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也必然是不断发展的,教师要不断涉猎各类型的知识,要能够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凭借深厚的知识底蕴去启迪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之处,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浓厚兴趣。
四、结束语
通过种种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模式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将学习和生活融合,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教师则是教育行业的“工程师”,要用扎实的知识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全身心投入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当今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基础的思想,把锻炼学生身体、传授“三基”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思想联系起来。为此,体育教师首先要克服体育教学中轻视理论教学的倾向;其次,体育教师要把育体、育心、育德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原理、原则和方法,使他们有的放矢地选择健身的练习项目。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学校开设体育课应选择学生感兴趣并爱好的体育项目,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学校有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以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面向全体学生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一是要使教育教学工作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比如,学生做广播体操,教师要对全体学生都指导,让他们的每个动作准确、整齐,而不是只辅导少数同学。又如,训练打篮球时,教师应对全体学生进行比赛规则的辅导,然后进行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教师应培养全体学生对篮球的爱好,而不是只培养几个爱好者,让多数同学自由活动或当观众。二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的而不是平均的发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教学生打乒乓球,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当运动员、参加比赛,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参加活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才能达到锻炼好身体的目的。三是在打好全面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结构。如全体学生中,有打篮球的特长。打乒乓球的特长、打羽毛球的特长、体操的特长、田径的特长等。
三、重视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认为体育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巧, 并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一大批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材单一、不适应学生年龄个性特点的弊端, 不少教师存在着一个教案几堂课,一个教材许多年级的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体育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体育课,让学生自己上体育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跳橡皮筋是小学生普遍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教师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一种跳法,课上,由体育委员组织,教师指导。 先比赛一种跳法(如:小马过河),然后,逐个分组表演(“啄木鸟”、“东方红”等)。教师启发,是不是可以把两种跳法结合起来跳?学生兴致很高,试验,效果很好。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几个学生一组, 尝试跳出新花样。课后,要求学生可以组合成多种跳法,这样, 既使学生动体,又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创新能力,我们就要合理地规划,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个科学、适度的计划,在运动教学过程中深入细致地培养。只有在孩子们掌握了一定动作基础和理论的前提下,才能激发和培养他们进行创新。如:在跳远课上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我的示范动作,让他们适时提出在不同动作条件下成绩差异和效能为何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并在我的示范中,通过认真观察技术动作的差异来自己进行练习,结合练习体会,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最后,我让孩子们通过比赛来实践他们的创新方式方法,了解他们是否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意识的实用性和能力。
2、小学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与适应性
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早已深人到各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工作之中。在国外他们以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等等;而在我国,表现为着重共性轻个性、重技术轻理论,强调纪律严明忽视轻松活泼,强调一板一眼的教学秩序忽略灵活多样具有实效的教学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小学体育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世纪之交,如何构筑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学体育,如何主动适应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具有十分紧迫的时代挑战性。
3、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传统体育教学观与应试教育对小学体育教学影响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与应试教育影响,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地培养。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有限范围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但却更多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形成了一定的发展隐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素质教育理论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研究不够,缺乏中间环节,没有形成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二是小学体育教育行政和业务指导部门监督指导不力。三是在已经习惯的传统模式上的教学有“轻车熟路”之感,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现阶段在小学体育中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误区有:只抓少数尖子而忽略多数学生,看重体质忽略素质,注重知识灌输忽略能力和精神的培养,较多的被动强制较少的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参与,注重近期效益忽略长远效益。因此,在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很有必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实现由应试教育模式到素质教育轨道的转变。
3.2小学现行体育课程有些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区别、针对性差。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某些内容还是以强调传习运动技艺为中心,大多数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这不能适应成年后的运动,使得不少学生在成年后,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减无增。教学内容安排,基本上选用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分类方式和直线式、间隔式或混合式的排列方式。
3.3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不合理。当其它课程开始普及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时候,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实践课的教法往往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析法,重复练习法及游戏和比赛法等系统的教学方法,一些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似乎还没有被大部分老师接收。
3.4考核方法竞技化。小学体育课成绩考核与评定基本上仿用竞技方式,评价体育成绩的标准,往往是以学生跑步跑得越快、跳远跳得越远、投掷投得越远,就能得到高分,《国家体锻炼标准》的达标率越高,往往认为该校的体育工作抓得好。显然,这种评价标准已经偏离了小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或学校的综合情况。
4、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4.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框架体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这首先要从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二是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素质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三是涉取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
4.2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1)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乐学、愿学并从中得到快乐,同时学会一些简单的健身方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兴趣性和实用性趋势。(2)要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如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体育养身保健等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方面的知识内容,选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
1. 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以景激情俗话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一定场合下产生的。具体生动的情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强化儿童的情感体验。当媒体手段能发挥其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创设与课文有关的特定情境时,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产生情绪体验,增加感染力。例如:在《最可爱的人》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将近几年来长江洪水肆虐时,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用身体铸成人墙挡住决口的场面,制成课件,在屏幕上展示。把学生带入这一特定场景,使情感受到了熏陶,对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这种内心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坚定了向学习的决心,由“激情”而达到了坚定信念的最佳效果。这显然是运用传统的讲授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2. 用信息技术可活化教材,把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课本教材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静止的世界,单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静态的教材转化成一个动态的认识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动画、课件、录音等,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样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形成了更为合理的教学结构,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教材内容得以“活化” 。这样,很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自然提高了课堂效果。 例: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道理。即使文章的语言再准确,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或事理。这时候,就需要用计算机把正确的事物呈现给学生。 比如在讲《赵州桥》一课时,有同学反映说没见过石拱桥,不知道什么是石拱桥,我就出示了赵州桥的图片及一段介绍赵州桥的录音,把赵州桥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赵州桥的特点学生也就容易发现并记住,再总结石拱桥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3. 利用信息技术与同行进行网络研讨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遇到困惑和疑问,有时又急于得到一个定性的合理的结论,我就在网络中向同行请教。在网络教研中,广大网友对我教学设计中的点点滴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我充分认识到上课前应有严密的教学设计,应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坦诚的建议,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观点,使我受益匪浅--使我的业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提高了教学观念,还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同行进行网络研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虽然现代的媒体课件,可以集中大量信息和资料,利用各种媒体素材,生动形象的展现课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展现传统教学不能表达的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并不是说有了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放弃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必须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定要慎重应用教育技术于教学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如果强行使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反而使得其反,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效果又不明显。甚至说会使课堂出现技术喧宾夺主的现象。如有一节语文课讲《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查葡萄干的生产工艺,一会儿画葡萄,一会儿品尝葡萄,忙活了半天,唯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不合理而显得支离破碎,在有意无意间使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音响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这种误解下,结果却导致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还有更多的优势,这显然是一个有更大潜力可探索的课题。要让计算机自然地成为教师教学的教具、学生学习的学具。就像圆规、三角板、直尺那样,真正发挥其工具的作用,为学习所用。要积极主动学习运用计算机软件,不让这些设备成为学校“先进”的摆设。一定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去潜心钻研,使其在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会成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够善用教育技术的新型教育者。
一、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入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且节奏快速的学习。
二、加强中小衔接,形成固定的体系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师从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出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在六年级下期,要安排到初中观摩、学习
通过了解初中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克服恐惧感。同时,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三)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兴趣受到压制,学习缺乏自主性,而教师面临应试教育考核。为了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老师不得不采取加强机械性训练和增加课时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明显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提高教学成绩,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却是不利的。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单纯依靠上述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采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大的课堂收益。这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强调的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考量。打造高效课堂教学需要不同学科的充分参与,自然离不开课程本身。打造高效课堂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这与学科的特点息息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更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的交流和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实现充分的交流互动,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如何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互动呢?只有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实现。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课堂上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根本不会出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的交流和互动。要想让学生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发表见解和看法,首先就要打消学生的顾虑,这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看法和意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上交流互动。充分的课堂互动和交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为中学语文反映的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开始学习中学语文时兴趣很浓厚,但并没有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只有通过充分的课堂教学交流和互动,才能够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再通过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实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可见,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支撑,没有充分的课堂交流活动,就不能够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准备,备好课,更要懂得发挥学生的作用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探究语文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层次,教师要善于调动这些处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把语文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扩展开来,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知识,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进步,这是实现课堂高效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推广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带来的是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实现高效教学。大力推广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必然带来知识的增长。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更锻炼学生的能力,可以说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提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现在的小学课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鲜活的图案,不但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为我们创设课堂情境,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生动的素材。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之后与所在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要求在自己编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学会了倾听和交流。
教学中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学困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的问题。如“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先求这个中间问题呢?”对优秀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 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大胆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观点吗?”这种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思维敏捷,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因此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激励性的教学语言能树立学生自信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师要乐于和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面上,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乐于发现儿童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真情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却默不作声。或因为性格内向,羞于发言,或因为基础不扎实,对老师的问题没有把握。怎样让他们大胆、自信地发表见解呢?一位教师这样对学生说:“不要紧,你可以轻声地将答案告诉老师。”然后,老师走到他的身边,侧耳倾听他的悄悄话。当听到学生的答案正确时,教师及时把答案公布于众,并给予赞赏,适时引导:“兰兰,说得多好哇!下次你自己大声地把答案告诉大家,那样会更好的!”对于答案不足的学生,教师则把答案稍加修正,并充分肯定学生思维劳动的成果:“ 明明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再补充补充吧!”对于错误的答案,教师话锋一转说:“某某同学已经积极动脑告诉了我一个答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继续引导全体学生把问题更深入地讨论下去。“你的答案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如果你再认真动脑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教师能做到宽容学生的错误,善于从学生失误中寻求成功的一面,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学生,逐渐树立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巧妙化的无声语言让学生乐学不倦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满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乐学不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激励行为主要是指教师的语言、面部表情和体态,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性,起着推动力的作用。教师除善于使用激励的语言之外,还要富有激励的情感,通过赞许的点头,期望、称赞的目光、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如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提问:“圆跟以前研究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说:“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边是直直的,而圆的边是弯弯的。”教师竖起大拇指表示对他回答的肯定,微笑的面部和稍作变化的表情传递给了学生们认知和情感上的信息。“还有不同吗?”又有学生站起来回答,“以前研究的平面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老师充满笑意的脸,既表明了师生情感交融达到了默契的程度,又标志着教学的成功。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各种体态语中眼的动作比较特殊,既有调节功能,又具有说明和表露功能。熟练地运用眼神的各种变化便能表达出各自内心的思想、意图、情感及其他体验。如教师双目炯炯有神可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目光与学生目光接触会使学生产生你在注意他的感觉。正确地使用好每一个眼神,可以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效果显著。一个赞许的眼神,可以使那些在数学课上积极回答,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鼓励,这样他们会更加集中注意力,积极踊跃地表现自己。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中的7%来自于文字,38%来自于语言,55%来自于面部表情。可见,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四、生动性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摆脱苦学
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我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那么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够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就成功了。而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剂,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出示“100-81=?”这样的题目,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很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学有兴趣,老师指着100说:同学们,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群伙伴,这群小伙伴十分有趣,你瞧个位“0小不点儿”是个穷光蛋,减1都不够,只好向邻居“十位叔叔”借,没想到“十位叔叔”也是个穷光蛋,可是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它的邻居“百位伯伯”求助,“百位伯伯”很慷慨,把仅有的1百元钱借给了“十位叔叔”,“十位叔叔”马上把它换成了10个十,自己留下9个十,拿出一个十借给了个位“0小不点儿”,“0小不点儿”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了1……这样“幽默”的点拨,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顿时调节了学生的情绪,驱散了学生的疲劳,点亮了学生的注意之灯;真正让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过程形象化,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一、建立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专业
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都一致认为小学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才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学与不学都不重要。既然设立了这门学科,就有可学的东西。现在的教学,教育教学的方法在改变,教学模式在改变,教育的思路和理念也都在改变,为什么对学科的认识不能去改变呢?要想让学生的思想发生改变,好的办法就是国家成立起科学这门学科的专业及其他学科的专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将来有许多路子可以选择,使学生对不同学科加以重视,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各个学校都缺乏有些学科的专业人才,这些学科都是由一些年龄过高的老教师担任,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难改,教育教学理念缺乏,诸多教师都是被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要想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个学校就得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些新鲜血液有得于国家建立一些学科专业,培养出一些新的学科人才,再将人才注入到各个学校当中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才能更好地掌握各门知识,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更好地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加强自身学习,丰富积累知识
科学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而科学课对各分科知识的整合也不是简单的分科综合,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充电,使学习跟上发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学习,广泛地收集资料,认真地备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用,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不断扩展和提高,还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学、自练相对陌生的学科知识内容,并积极参加培训等,可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