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前言
世界著名的韦氏英语词典的编纂者韦伯斯特出生时,他的父亲为他制定了一个教育计划,父亲只说英语,母亲只说法语,祖父只说德语,另外请了一个北欧人做保姆,约定她只说她的本国语。这样,韦伯斯特居然从小毫不费劲、自然而然地掌握了4种语言。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书《孩子你慢慢来》中,作者本人是中国台湾人,和孩子说话时讲国语,爸爸是德国人,和孩子讲德语。妈妈和爸爸之间说英语,可是全家人又住在瑞士,瑞士讲方言德语,孩子在瑞士上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之间讲的是德语。所以作者的孩子可以讲4种语言。
一、儿童时期学习英语的优势
儿童时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指出,2~5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有两层意思:1.婴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段时期,虽然也能学习语言,但是年龄越大,学起来越费劲。2.幼儿期学得的语言,即使一段时间不用,也不容易忘记,至少是易于恢复。而且,婴幼儿还具备同时学会几种语言的能力,这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
二、父母参与幼儿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及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从胎教到幼儿启蒙,再到学前教育,英语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幼儿期间的外语学习,对孩子进入学校及长大成人后的外语学习,其良好作用是非常深远的。因此,父母在幼儿英语学习中的参与,对于孩子的英语学习及兴趣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1.网络和动画。网络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了更多可以借助的工具和共享的资源,这些都可以帮助父母参与孩子的英语学习,如:英语趣配音。动画片的简单配音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让孩子完成,这样的方式不仅惟妙惟肖,更能促进孩子的思维兴趣,加强简单词汇学习的效果。“粉红猪小妹”:Higher! Higher! Wow!这样简单的语句是让孩子可以完成的,Dady pig flies the kite very well则是爸爸完成。“你是谁”“朋友”都是经典动画“优优”中的片段,“friends””hello” “play”的词汇即便是对孩子,也简单易学。这样的角色趣配音体验,会让孩子百玩不厌。
2.相关教材和书籍。英语的学习热催生了大量幼儿英语学习书籍,办刊以及点读笔,笔者推崇的是外研社的英语游戏书系列,“布奇乐乐园之图画捉迷藏”,“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系列”和 “丽声妙想英文绘本系列”。阶梯式学习,光盘和点读笔的结合,跟读跟唱,图画捉迷藏等设计,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增强着孩子的感受,即使没有大人的帮助,孩子也可以独立地在游戏中学习。如:图画捉迷藏之一起游戏,借助点读笔,幼儿在图画中寻找列出的各项物品,每当物品被成功找到后,点读笔会播放物品的英文发音(banana, ring, nail, bell, ruler, etc.)以及对孩子的表扬,在这样的反复寻找和激励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模仿跟读。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则以绘画故事的形式来帮助促进幼儿的英语习得,如:Mum Bug’s Bag, Dig Dig Dig等,内容形象生动,发音简单规整,易于幼儿学习。
3.游戏和儿歌。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是现行的两种主要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之一。父母在家也可以和孩子以游戏的方式,通过跑,跳等来学习英语,让孩子的多种器官被调动起来,如walk, jump, run ,sit down, stand up ,父母给孩子示范每个指令,然后让孩子模拟,最后做到听指令做动作。
英语儿歌内容丰富,节奏明快,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如: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And eyes, and ears, and mouth, and nose,歌词用了简单的名词,父母可以和幼儿一起边唱边做歌曲中的动作,重叠韵律,会帮助幼儿在反复中熟悉身体部位的英文表达。再如:Ten fat sausages,这首儿歌中的数字从ten,eight,six,four,two, no more,再依次偶数递增,通过手指数字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熟记英文数字的表达方式,娱乐中学习,开启幼儿的心智,促进幼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
自然拼读法(phonics)作为另外一种常用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强调通过直接学习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从而达到“看字读音,听音辨字”的学习效果。如:c- a-t-cat, d-o-g-dog, r-e-d-red, h-u-g-hug , etc. 这样的发音练习,不仅帮助幼儿了解熟知发音规律,也可以成为父母与幼儿之间英语学习互动的一种游戏,妙趣横生。
4.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此外,父母还可以把英语的简单日常用语结合于生活中,如:hurry up; look;Wash your hands, Are you ready?等,在起床时,父母可以对他说:“Get up!”起床后,带他洗漱时:“Wash your hands!”,久而久之,会让幼儿对日常用语耳熟能详。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尝试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和孩子一起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结论
美国的学前教育历来不注重数学教育,儿童一般要到学前班时(相当于我国的大班)才有机会接触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运算等。许多教师和家长甚至认为数学的启蒙教育对儿童可能有害。[2]但从20世纪末开始,一系列新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数学教育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1983年,美国全国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列举了儿童的SAT数学成绩在1963~1980年下降了40分之多等现象。[3]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转变:“学校教育应从双重使命(为多数人的数学很少,为少数人的数学很多)转到单一使命(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核心数学)”“公众对数学的态度从冷漠和敌意转到承认数学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公众对数学的理解从随心所欲的法则的不变教条转到欢愉模式的严格而又生动的学科”。[4]同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公布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分析了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各种需求,提出数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并对“数学素养”提出了五项条件: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推理。[5]作为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首先是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在2000年正式出版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中第一次加入了2~5岁儿童数学教育标准。同时,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出资召集了数十名知名儿童数学发展研究专家,召开了专门研究6岁以下儿童数学教育问题的会议,并且史无前例地提供了大笔研究经费用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开发及儿童数学发展的跨文化研究。2002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和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又联合发表了有关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联合声明(《幼儿数学:良好开端》),提出要为3~6岁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具有挑战性的、可行的数学教育。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刊物《早期儿童》(YoungChildren)2003年的第一期是数学教育专刊。[6]其次是政府的高度关注。2001年,美国政府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ChildLeftBehind,简称NCLB)要求各州实行以标准为基础的改革,所有各州都应在阅读、数学与科学课程内容方面采用富于挑战性的标准。
(二)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理论从单一转向多元
20世纪初,进步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通过数学活动获得经验,这一理论的兴起对美国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1957年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美国开始了“新数”运动。①“新数”运动是在现代数学理论指导下兴起的,要求从中小学起就要用现代数学精确的语言去传授公理化的数学体系,严格按照现代数学的逻辑来教育学生。至此,进步主义的影响趋于衰落。美国数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且不再遵循进步主义或现代数学等单一理论的指导,而是注重从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出发,在借鉴与创新中开展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
1.社会建构主义学习(Socialconstructionistlearning)。建构主义学习强调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共同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婴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知识,这与简单的灌输完全不同。[7]每个学习者(包括成年人和儿童)都通过观察、提问、查阅文献和反思等方式来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并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婴幼儿通过操作实物,在学习过程中建构出来的。[8]同时,婴幼儿不是独立地进行建构,输入到他们头脑中的信息来自于实物操作、试验和失误以及他人(包括同龄及成年人)的信息。这种理论强调学习中儿童自身的观察和聆听以及同伴的参与,因而被称作社会建构主义学习。[9]
2.最近发展区。“为了理解儿童,我们必须了解他们成长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情境”。[10]“维果斯基认为,儿童通过与那些更为熟练地掌握了思维工具的同伴交往,来学习使用由文化赋予的这些思维工具。”[11]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这一概念。[12]最近发展区是指在同伴、年长一些的幼儿或细心的成人的帮助下,儿童能达到认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婴幼儿数学教育中衍生出了支架式教学这一课程组织形式,即教师提供给儿童一种学习辅助结构,使儿童能够在其帮助下完成任务并获得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美国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很注重研究理论的借鉴、思考与创新。
3.感觉学习。为了解决婴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各种困惑,美国学者不但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还借鉴了脑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强调感觉学习在婴幼儿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有很多区域会参与加工感觉到的信息,最初的感觉加工是发生在大脑皮层外层,大约在前额后方中部区域。这个特定区域是专门处理精确定位和感觉输入类型信息的区域,为人类的感觉学习提供了生理学基础。感觉学习(sensorystudy)是婴儿期认识世界、习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儿童从婴儿时期就认识到客体、声音和运动,并运用不同的分析器(视觉的、听觉的等)进行感知和比较,从数量上区分物体的不同。对于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幼儿而言,很多学习与感觉输入直接相关。他们不断以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物体,从而建构起他们感觉加工的知识储备。[13]感知活动是最初数概念形成的基础,婴幼儿会在感知觉活动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进行比较,并把这些活动的经验与其过去的经验进行对比。为什么前运算阶段的幼儿难以理解数的守恒?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容易为事物的知觉特征(如纽扣排列的方式)所迷惑,于是通常判断排列得更长的一排纽扣数量多。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年龄的幼儿基本上是“经验论者”,而不是“理性论者”,他们的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理性推理的基础之上。因而这一阶段的幼儿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收集信息,了解并认识周围的环境,感觉学习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二、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广泛而独特的研究视角
婴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大量的感性经验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活动是促进婴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美国的数学教育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其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和研究视角也非常广泛。首先,重视研究文化等社会因素对婴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民族众多。因此,在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中,就不得不考虑文化对婴幼儿数学学习的作用。研究发现,文化兼容教学法(Culturalcompatibilityteachingmethod)(通过合作学习、鼓励相互支持以及强调个性化学习至上的公共性,发挥黑人儿童家庭参与模式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儿童的学习)就是在重视文化对教育影响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14]其次,关于婴幼儿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其数学思维的影响也研究颇多,甚至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相关项目。美国“家庭数学”(FAMILYMATH)的研究就是例子。“家庭数学”即家长与孩子一起做、一起学习的数学。“家庭数学”突出趣味性,强调在做中学,使家长和孩子通过手头材料(积木、豆子、牙签、硬币、扣子等随处可得的材料)建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逐步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数学交流的能力。[15]第三,对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托儿所等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包括社会上的各种私立教育机构)内婴幼儿数学学习的相关因素研究更为全面。这一研究包括选择适宜的课程方案、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技术、教师怎样给予婴幼儿支持、探究有意义的数学、[16]选择适合的数学教材、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开发数学材料、进行真实性评价[17]等。
(二)生态化的研究方法
生态化趋向是当代婴幼儿教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理念。它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研究婴幼儿的成长规律,提高婴幼儿教育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婴幼儿发展的生态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婴幼儿的环境———发展得以发生的社会生态体系———远远超出直接影响他们的活动与事件。婴幼儿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四个不同层面的生态系统:微小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18]由于婴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和保育性的特点,其研究离不开与婴幼儿成长有重要关系的家庭、幼儿园、同伴及重要的教养人等微小系统。而自然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就是通过婴幼儿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开展研究而采用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观察法在确定婴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婴幼儿来说,更适合的观察法是自然观察法,即让其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和操作,然后对幼儿的活动和操作进行观察。美国对婴幼儿数学思维的观察记录多采用记叙性描述,即现场实况详录,通常是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如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及表现等。得宝(Duplos)②玩具桌旁,4个学龄前幼儿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积木建筑物上。很快,所有长方形的得宝玩具都被用完了。阿利森想要更多的长方形得宝玩具。她找到了两个正方形的得宝玩具,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并且准确地放在她的建筑物上面的长方形空缺上。这时,她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得宝玩具,就抛开原来的那个。当时,戴文蒂在搭建拼图的过程中也缺少相同大小的长方形得宝玩具。他注意到阿利森放置两块正方形得宝玩具的方法,看看自己的建筑物,于是开始模仿她的做法。[19]这一案例表明,学前期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类、比较和对比等初步数学技能。这一结论完全是经由自然观察得出的,可见自然观察在确定婴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设计教学方案及策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2.自然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婴幼儿的注意力发展还不完善,在实验中极易受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适合婴幼儿心理特点的实验方法是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自然条件下,研究者适当地控制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20]自然实验法既能适当地控制一定条件,又能结合日常的教育工作,因而在美国婴幼儿数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相关的实验研究不胜枚举。例如:婴儿已经表现出区分一个和两个物体的稳固观念。在发现前不久放在自己面前的两个玩具娃娃只剩下一个时,一个五个月大的婴儿会露出惊讶的表情。[21]又如,在请幼儿往一只船上放小立方体,看看究竟需要多少立方体才能使船沉入水中的实验中,第一组对实验过程的安排是让感兴趣的幼儿一个接一个参加,只见幼儿不断把木立方体放到船中,直到船沉没为止。接着,幼儿和成人一起点数,并将实际的数字与自己先前的预测数字相比较。第二组4名幼儿则围坐在桌边,用船和立方体做实验。他们将立方体拿出来,又放进去,水洒满了桌子。过了一会儿,他们似乎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了,立方体变成了“船长和船员”。在孩子们看来,船翻了,不是因为装了太多的立方体,而是因为想象中的船长和船员的出现。[22]可见,在运用自然实验法研究时,研究者必须跳出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并思考婴幼儿的想法,以便更好地探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连贯的研究过程
美国数学教育注重连贯性,如《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只划分了四个学段:K-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没有以年级或年龄为分水岭,而是将婴幼儿的学习看做一个连贯、整体的过程。这种教育上的连贯性给学前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和教学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美国教育注重连贯性,相应地,对教育的研究也注重连贯性。如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chievement,IEA)的“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Mullis,Martin,Beaton,Gonzalez,Kelly&Smith,1997)、[23]零点调查公司(HorizonRe-search,Inc.,HRI)的“2000年全国科学与数学教学报告”(Weiss,Banilower,McMahon&Smith,2001)[24]、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ScienceBoard,NSB)的“美国紧迫的挑战—构建更坚实的基础”[25]等调查报告中,对数学部分的调查研究都是连贯的,“K-12科学和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子目录[2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学前教育 早教机构
一、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早期教育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是0~3岁才是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
目前除了一些直辖市和发达地区有官方的早期教育机构外,其他都为商业早教机构,根据迪杰特2011年度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其中外资投资占比17.8%。
目前全国早教市场最活跃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根据数据,这四个城市2011年上半年度早教中心同比新增33.6%,达到5112家。新增英语类早教中心达到48.6%,启蒙类新增23.5%,思维类新增21.8%,其他运动类、益智类、音乐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早期教育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为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早教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什么是幼儿早期教育
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三、对儿童进行早教的必要性
早教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早教必要性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四、早教的基本原则
(一)兴趣原则
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我儿子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一到天气预报时就全神贯注跟着电视里的播音员念词。我突然想到何不趁这个机会让他也认识一下各个城市的名称呢,于是在预报员说“北京”时,我就指着荧屏上“北京”两个字念一遍,于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读的城市与荧屏上出现的汉字的关系。
我儿子还是个车迷,带他逛街,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就手舞足蹈,嘴里念叨着:“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卡车、拖拉机……”从认识数字时起,他的一大爱好就是读车前车后的牌照,这种兴趣帮助他早早就能流利地读阿拉伯数字。
我们也很重视他的这一爱好,我先生买的一本“小小车迷”成了儿子长久喜爱的读物。他不但认识上面的各种车辆,而且连车名都认识,即使手写在纸上他也能流利地读出来,像“重型运输车”“搅拌车”“工程维修车”“英国摩根概念车”“日本丰田考斯特中型客车”等等。走在街上,儿子常常连喷在车体上的字也会念一遍。
但是,对于故事书,那就得看他那天是否有兴趣了。我给儿子买了些诸如《渔夫和他的妻子》《宝宝睡前故事》之类的书,他几乎从来不看,但我先生给他买的一些图画简单,字又不多的书如《小熊胖嘟嘟》《狼来了》等,他都非常喜欢看。有时居然能自己趴在沙发看上40分钟。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求助:“爸爸念念”或“妈妈念念”。
(二)生活化原则
不要听到“阅读”就想到书,其实,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例如有位妈妈会问:“你吃的是什么啊?”和儿子一起读一读包装盒上的字,等他会读了她才让他吃,通过这种锻炼,儿子很早就会读“旺旺雪饼”“南瓜饼”“阿尔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福满多方便面”了。
在时间充裕的时候,这位母亲会带儿子到超市去,让他坐在手推车上,从货架上随手取下商品让他读一读。现在,孩子在超市已经很“老练”,他指着商标大声念:“洗发露”“花露水”“钙片”……
家里买了洗衣机后,包装箱放在客厅里让孩子玩了很多天。先是读上面的字,然后把大盒子当房子玩。
(三)教育性原则
二三岁的宝宝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他们识字阅读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则。
笔者带儿子在街上散步时,每次看到垃圾箱或垃圾车儿子都很感兴趣:“这是什么?”其实他每次都是明知故问。我则每次都和他在垃圾箱边站一会,指着上面的字让他读一遍,然后问他:“垃圾箱是干什么用的?”儿子吃了饼干、雪糕或喝了饮料后,我都会提醒他把包装盒拿着一直走到垃圾箱附近才扔进去。扔之前,我会让他把盒上的商品名称再念一遍,然后说:“咱们把空的‘汇源果汁’的壳子扔进去吧。”
如果儿子偶尔随手将不用的东西扔在路上,我会捡起来拿着,走到垃圾箱旁时再交给儿子投进去。现在,他基本上养成了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
儿子喝牛奶等保质期短的饮料时,我会问他:“过期了吗?”然后找出写有保质期的一行字,让他读一遍,之后我会告诉他已经生产几天了。现在,每次带儿子到超市买食品的时候,儿子都会问我“过期了吗?”这样的好处是,现在我买的东西都不会过期!通过这种锻炼,我相信“保质期”的概念已经在儿子幼小的脑子里扎了根。
草坪、花园边的告示牌,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每次带他路过草坪前的告示牌前,我们都停下了脚步,现在他已经认识和明白“保护”这两个字及其意思了,然后我教他读下一行“仅是多走一步”。等他学会以后,我就给他解释是什么意思。在我撰写本文的时候,儿子在我身旁玩积木。我用钢笔把这几个字写出来让他读。结果他马上很流利地读出来了。
(四)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大脑知识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
外界环境通过感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为一栋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经拥有成年时80%的脑体积的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庞大的地基,添砖加瓦,屋顶房梁。下一步就是内部装修。买电线,装开关,连接各个房间电路,确保房子的正常运行。只不过大脑的回路要复杂的多得多。我们仿若置身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这些细胞之间的连接还并没有建立。此时的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个回路的连接正确建立,让它们最大效率的运行,并不断完善它们。
人类的大脑拥有超过千亿的神经细胞。这个数字可能很难想象,它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经细胞会分出很多枝杈(树突),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传递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决定了这个细胞是否活跃或沉寂。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第一年未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未时,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宝宝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爱乐祺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对于人来说,无论学习蒙氏半日制国际班、音乐、还是创作坊、外语,都是早期好。因为在人的这一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智力发展,年龄愈大愈慢。
所以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
四、关于早教的误解
早期教育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二)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三)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错误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四)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五、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 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掰手指手,要求心里记,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3.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六、早教注意事项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
爸爸妈妈们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只是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宝宝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爸爸妈妈们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宝宝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不要去怀疑孩子是否天分不够,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宝宝一定回馈一些惊喜给你。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对孩子来说是不必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们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去参加学习还需要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权衡。
如果准备上早教班,要注意早教班的课程的内容、上课的形式还有教学环境等。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是只培养孩子的技能,而是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宝宝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重要,重点要选择不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早教机构。根据果果街专家的分析,宝宝的成长离不开运动,所以早教机构的活动场地的空间和卫生环境,设施的安全程度,都是要达到一定标准的。错的宝宝在某早教机构上课,他们有音乐、艺术和欢动3个课程,上课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在宝宝玩的过程中又会加入纪律性原则,让宝宝自然而然的形成纪律感;我觉得对宝宝的学习兴趣跟潜能的培养特别有帮助。
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等。
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
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因此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所谓早期教育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本文就早期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做出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早期教育 早教原则
一、早期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是0~3岁才是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
目前我国除了一些直辖市和发达地区有官方的早期教育机构外,其他都为商业早教机构,根据迪杰特2011年度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其中外资投资占比17.8%。目前全国早教市场最活跃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根据数据,这四个城市2011年上半年度早教中心同比新增33.6%,达到5112家。新增英语类早教中心达到48.6%,启蒙类新增23.5%,思维类新增21.8%,其他运动类、益智类、音乐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早期教育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了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早教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什么是幼儿早期教育
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5岁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三、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
早教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四、早教的基本原则
(一)兴趣原则
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一到天气预报时就全神贯注跟着电视里的播音员念词。我突然想到何不趁这个机会让他也认识一下各个城市的名称呢,于是在预报员说“北京”时,我就指着荧屏上“北京”两个字念一遍,于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读的城市与荧屏上出现的汉字的关系。
孩子还是个车迷,带他逛街,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就手舞足蹈,嘴里念叨着:“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卡车、拖拉机……”从认识数字时起,他的一大爱好就是读车前车后的牌照,这种兴趣帮助他很小时就能流利地读阿拉伯数字。
我们也很重视他的这一爱好,我先生买的一本“小小车迷”成了儿子长久喜爱的读物。他不但认识上面的各种车辆,而且连车名都认识,即使手写在纸上他也能流利地读出来,像“重型运输车”“搅拌车”“工程维修车”“英国摩根概念车”“日本丰田考斯特中型客车”等等。走在街上,儿子常常连喷在车体上的字也会念一遍。
但是,对于故事书,那就得看他那天是否有兴趣了。我给儿子买了些诸如《渔夫和他的妻子》《宝宝睡前故事》之类的书,他几乎从来不看,但我先生给他买的一些图画简单,字又不多的书如《小熊胖嘟嘟》、《狼来了》等,他都非常喜欢看。有时居然能自己趴在沙发看上40分钟。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求助:“爸爸念念”或“妈妈念念”。
(二)生活化原则
不要听到“阅读”就想到书,其实,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你吃的是什么啊?”和儿子一起读一读包装盒上的字,等他会读了我才让他吃,通过这种锻炼,儿子很早就会读“旺旺雪饼”“南瓜饼”“阿尔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福满多方便面”了。
在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会带孩子到超市去,让他坐在手推车上,从货架上随手取下商品让他读一读。现在,儿子在超市已经很“老练”,他指着商标大声念:“洗发露”“花露水”“钙片”……
家里买了洗衣机后,包装箱放在客厅里让儿子玩了很多天。先是读上面的字,然后把大盒子当房子玩。
(三)教育性原则
二三岁的宝宝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他们识字阅读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则。
笔者带孩子在街上散步时,每次看到垃圾箱或垃圾车儿子都很感兴趣:“这是什么?”其实他每次都是明知故问。我则每次都和他在垃圾箱边站一会,指着上面的字让他读一遍,然后问他:“垃圾箱是干什么用的?”儿子吃了饼干、雪糕或喝了饮料后,我都会提醒他把包装盒拿着一直走到垃圾箱附近才扔进去。扔之前,我会让他把盒上的商品名称再念一遍,然后说:“咱们把空的‘汇源果汁’的盒子扔进去吧。”
如果孩子偶尔随手将不用的东西扔在路上,我会捡起来拿着,走到垃圾箱旁时再交给他投进去。现在,他基本上养成了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
孩子喝牛奶等保质期短的饮料时,我会问他:“过期了吗?”然后找出写有保质期的一行字,让他读一遍,之后我会告诉他已经生产几天了。现在,每次带儿子到超市买食品的时候,儿子都会问我“过期了吗?”这样的好处是,现在我买的东西都不会过期!通过这种锻炼,我相信“保质期”的概念已经在儿子幼小的脑子里扎了根,并形成了习惯。
草坪、花园边的告示牌,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每次带他路过草坪前的告示牌前,我们都停下了脚步,现在他已经认识和明白“保护”这两个字及这两个字代表的意思了,然后我教他读下一行“仅是多走一步”。等他学会以后,我就给他解释是什么意思。在我撰写本文的时候,儿子在我身旁玩积木。我用钢笔把这几个字写出来让他读。结果他立刻很流利地读出来了。
(四)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孩子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
外界环境通过感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为一栋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经拥有成年时80%的脑体积的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庞大的地基,添砖加瓦,屋顶房梁。下一步就是内部装修。买电线,装开关,连接各个房间电路,确保房子的正常运行。只不过大脑的回路要复杂的多得多。我们仿若置身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这些细胞之间的连接还并没有建立。此时的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个回路的连接正确建立,让它们最大效率的运行,并不断完善它们。
人类的大脑拥有超过千亿的神经细胞。这个数字可能很难想象,它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经细胞会分出很多枝杈(树突),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传递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决定了这个细胞是否活跃或沉寂。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第一年未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未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宝宝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爱乐祺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对于人来说,无论学习蒙氏半日制国际班、音乐、还是创作坊、外语,都是早期好。因为在人的这一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智力发展,年龄愈大愈慢。
所以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
四、关于早教的误解
早期教育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二)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三)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失足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早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四)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五、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 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足。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制止,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3.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象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六、早教注意事项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
爸爸妈妈们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只是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宝宝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爸爸妈妈们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宝宝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不要去怀疑孩子是否天分不够,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宝宝一定回馈一些惊喜给你。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能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们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去参加学习还需要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权衡。
如果准备上早教班,要注意早教班的课程的内容、上课的形式还有教学环境等。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是只培养孩子的技能,而是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宝宝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重要,重点要选择不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早教机构。根据专家的分析宝宝的成长离不开运动,所以早教机构的活动场地的空间和卫生环境,设施的安全程度,都是要达到一定标准的。我的宝宝在美吉姆上课,他们有音乐、艺术和欢动3个课程,上课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在宝宝玩的过程中又会加入纪律性原则,让宝宝自然而然地形成纪律感;我觉得对宝宝的学习兴趣跟潜能的培养特别有帮助。而且美吉姆的教具都是从美国进口并且有专人维护的,所以孩子在那边上课家长也放心。
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等。
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
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因此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进行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或教员应以安全为第一。不可为了达到某个课程目的而不考虑安全隐患。
七、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年龄,进干食物整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
2岁半~3岁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年龄,应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
之所以要在这儿对早期教育词条作补充,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下面主要还是在讲知识教育。作为一家有责任、有良知的早期教育机构,必须坚持一种理想主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早期教育的健康发展。
初生婴儿认识周围世界,和外界取得联系是通过感知觉来实现的,因此对婴儿的教育应着手于发展感知觉方面的训练。所谓感知觉,是指人类通过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觉器官,对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各种特性的认识。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婴儿适当的刺激,锻炼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大脑等有关部分,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
父母应给婴儿布置一个“小天堂”。为了使婴儿的视觉提早发展,可为他布置一个舒适的、色彩鲜艳的环境。如在婴儿睡床的周围,可为他挂一些红、绿、黄等色彩鲜艳的玩具或实物,放些鲜花或塑料花等;婴儿的衣服、被子等用品,最好也用不同颜色制成。当婴儿醒来时,通过观察可刺激他的视觉,促使其功能的成熟。
可让婴儿多听悦耳的音乐。婴儿一般都喜欢音乐,通过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给婴儿快乐的刺激和满 足。经研究表明,多听音乐的婴儿与一般发育的同龄儿童相比,眼神和表情要机灵得多,动作和语言也要早熟一些。但给孩子听音乐时要注意音量不要太大,同时音乐的声源不宜离孩子的耳朵太近,以免损害小儿的听力。
让婴儿动手动脚。婴儿动作的发展,反应了神经系统的健全和发展程度,因此婴儿要加强动作训练,多活动手脚。5~6个月后的婴儿可以自己玩玩具和实物了,一般多挑些色彩鲜艳的玩具让婴儿玩耍,品种要经常调换,以提高他的兴趣。此外,还应适当地让婴儿在床上练习翻、滚、 爬、蹬、踢等。动作的发展增加了孩子对外界接触和观察的范围,可提高他们对外界认识的能力。
让婴儿多接触大自然。1岁以内的婴儿应经常到大自然中,如抱他们去公园或田野,看看绿色的世界,看看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可带他们去动物园看各种动物,或看家禽、小鸟等,提高婴儿观察的兴趣,发展其好奇心;经常可抱婴儿去看看商店中陈列的各种商品、画片、模特儿等,在观察的同时,对孩子进行亲切的解说。这样,不仅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视觉、感觉和听觉,丰富婴儿感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良好的心理发展打下基础。另外,经常在大自然中出现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和活动四肢,使婴儿的身体健康成长。
让婴儿多与成人交往。为了发展婴儿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大人应该多跟婴儿接触,经常与孩子“说话”“提问”,引逗他们发声和发笑;训练他们叫“爸、妈”等单音词,教他们做些简单的动作;给他们讲解动画片的内容等。成人,经常与婴儿交往,不仅使他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 发展,同时能使他获得一种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不仅孩子身心感到舒适、愉快和满足,而且婴儿的智力能也得到发展。
八、如何选择早教产品
早教产品对于婴幼儿来说,生活就是游戏,婴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成长,而玩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能锻炼肌肉,促进动作的发展,启迪孩子的心智;孩子在游戏中,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失败,自由与规则,过程与结果,在满足玩的乐趣的同时,丰富了自己人格的内涵。但玩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玩具的类型不同,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同,对一个没有上学的孩子,玩具就是他们的教课书。孩子通过玩具去认识世界。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家长要合理地选择玩具,最好的玩具往往是最简单、最普通、最便宜的,如七巧板、积木、皮球、布娃、长毛熊、白纸、蜡笔等。依照玩具能产生的教育效果,可分类为:教育益智类玩具这是多数家长愿意选购的玩具,如套迭用的套碗、套塔、套环,可以由小到大,帮助学习到序的概念。拼图玩具,拼插玩具,镶嵌玩具,可以培养图像思维和进一步的创造构思部分与整体概念。配对游戏、接龙玩具等既能练手,又能练习动脑。
1.动作类玩具。
这是几代人都离不开的玩具,如拖拉车、小木椅、自行车、不倒翁,它能锻炼婴幼儿的肌肉,增强感觉运动协调能力。
2.语言类玩具。
成套的立体图象、儿歌、木偶童谣、画书,可以培养宝宝视、听、说、写等能力。
3.建筑类玩具。
如积木,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既可以建房子,也可以摆成一串长长的火车,还可以搭成动物医院。总之玩具可以让孩子随心所欲地使游戏变化,充分发挥想象力。
4.模仿游戏类玩具。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每个学龄前儿童都喜欢模仿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不同人物,模仿不同的角色做游戏。因此,锅碗瓢匙;城市、街道、汽车、房子;娃娃与医院,玩具商店等,通过模仿,巩固和扩大见闻,了解家庭生活、社会的规则。
5.科学类玩具。
第三代早教玩具采用的是国际最新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先进的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更加智能,能充分调动眼,耳,手,脑等感官系统。最具代表的第三代早教玩具是点读笔和儿童学习电脑。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刺激大脑的开发,不仅让孩子学到综合学科的知识,为孩子入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还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塑造,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孩子的智力和素质。
6.交互式早教产品。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国内外权威教育机构研究证明,在幼儿早教中采用交互式情景课件,运用互动式教育模式,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取得很好的启蒙益智效果。
交互式早教产品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融合情景和互动为一体,充分启发孩子思考能力,主动解决问题,有利于儿童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
九、关于音乐早教须注意的问题
音乐本身即是一项才能的教育,它并不属于专业者,而是一种人人触手可及的学识与涵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的课题研究组人员对0~6岁儿童因材施教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初期的成果——
1.音乐可以提升注意力。
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一般来说10分钟左右就会产生疲劳。然而极具亲和力的音乐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
“音乐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的课题组在实验阶段,让一组5岁左右的孩子每天听一首经典儿童古典音乐,如《小狗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时钟店》等,一个月后,再经实验测试表明,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广度比未经训练的孩子提高了4倍。
2.音乐提升语言能力。
音乐本身是一种语言,让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是最好的语言能力训练。
匈牙利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依倡导过这样一种教学法:先是让孩子聆听莫扎特、贝多芬或巴赫的古典名曲,孩子们可坐可卧,闭上眼睛,保持一种轻松状态,老师跟着节奏、随着音调的变化在一旁给他们讲解,直到乐曲终了。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跟着音乐讲解一遍。如此下来,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提升暂不用说,意外的是,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语言能力比同等水平的孩子提高了许多。
3.音乐提升记忆力。
没有谁天生记忆就好,都是经过后天的训练逐渐加速和延长记忆的持续时间,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正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教材。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古典音乐中的精品,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
4.音乐提升想象力。
音乐是培养一个人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一个年仅8岁的小姑娘立志当一名文学家,她在语言学习和写作上下了很多工夫,但成绩偏偏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经过著名音乐家的指点,开始练习钢琴。奇迹发生了!她的作文开始突飞猛进,她说:“音乐让我有了灵感,我有写不完的想法。我再也不相信自己没有写作天赋了。”其实,小姑娘的变化是很自然的,因为她在接受音乐训练的过程中,大脑得到了强烈而有效的刺激,从而培养了想象力和艺术的直觉。
5.音乐的不当选择和使用。
父母教孩子欣赏音乐时,常会犯以下错误:
(1)选择的音乐不当。
父母随意拿出音乐带就放给孩子听,不管他爱听不爱听、能不能理解。
(2)不注意孩子的情绪。
父母在放音乐给孩子听时,不注意他的情绪。 如孩子正在兴奋地玩耍时,让他听摇篮曲。
(3)教孩子欣赏音乐的方法不恰当。
只用语言将音乐的内容描述给孩子听,忽视让他自己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4)缺乏经常性.
父母有空闲、情绪好时就教孩子欣赏音乐,忙或者情绪不好时就中断。
十、早教目的性探究
教二三岁的宝宝进行早期阅读,不能期望他和成人一样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成人阅读是为了学习或消遣;而教宝宝阅读,只要能培养起他的阅读兴趣,目的就达到了。孩子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出更多“深入”学习的动力。
1.与识字大卡结缘。
在儿子差二个月二岁时,我给他买了一套60多个字的识字大卡。这是一套单张的、纸料很厚的卡片。卡片的正面是一幅大彩图,右上角或左下角的田字格里写了一个与图有关的字,背面是这个字的毛笔正楷写法。一开始,儿子显然把这些卡片当成了玩具。他饶有兴趣地认识卡片上的动物或物品。一个月后,有一天我无意中双手拿起一张卡片把背面的毛笔字面向儿子,然后摇来摇去嘴里说:“嘀答答,嘀答答,这个念什么?”儿子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他大笑起来,当然,他不认识。我把卡片翻过来让他看到图画,并指了指图画旁的小字,念了两遍,再翻过来让他看毛笔大字,再念两遍,然后我又问“嘀答答,这个念什么?”儿子就能正确地念出来,我很夸张地表扬了他,还亲了一下他的额头,然后大声说:“哎呀,你真聪明!”之后,我又找了另外三个笔划比较简单的字,用同样的方法教会了他。
到下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先找出了第一次念过的四个字,问他:“嘀答答,这个念什么?”儿子居然记得了其中的三个。我又把另外几个比较简单的字混入其中,继续跟儿子玩这个游戏。儿子渐渐地有了成就感,因为他居然能读出一些“奇怪”的字,当然,作为鼓励,表扬是不可少的。
2.美妙的睡前游戏(早教案例)。
后来我们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睡觉前玩一会“读字”游戏。差不多 一个月后,他已经认识了六十多个字了。就算我把字写到其他的纸上,他也能认出。
识字的过程中也免不了出现笑话。在认识了“胖”字后,每次玩游戏时,儿子都要先把“胖”字找出来扔到床下,嘴里嘟囔着“不要胖”。我很莫明,为什么他不喜欢这个字,可能因为这张卡片上画的是一个露着肚皮的又丑又胖的男人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如今,诸如儿歌三百首之类的儿童读物,他也能很流利地朗读了,表明他已经完成了基本的阅读。
3.方法得当,掌握原则是成功的关键。
从教儿子早期阅读的一年多来的经验看来,早期学习阅读,只要方法得当,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宝宝最好的学习范本就是你。跟宝宝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开心的笑——每天的亲子交流就是最有效的学习。但有的时候,你是不是很难想到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新方法。
十一、50种有趣、科学的亲子招术
1.眼神的交流。当可爱的宝宝睁开双眼时, 你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眼神凝视她。要知道,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2.呀呀儿语。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张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小脸,但不妨给他一点机会,让他也能和你交谈。很快,他就会捕捉到与你交流的节奏,不时地插入几句自己的“言语”。
3.母乳喂养。尽可能地用母乳哺喂宝宝。妈妈在哺乳的同时,给宝宝哼唱儿歌,轻声细语地与他交谈,温柔地抚摸他的头发,这样可以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
4.吐舌头。有实验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大人简单的面部表情。
5.照镜子。让宝宝对着镜子看自己。起初,他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他会非常愿意冲着“他”摆手和微笑。
6.呵痒痒。笑声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宝宝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呵痒痒”等,有助于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7.感觉差异。把两幅较为相似的画放在距离宝宝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画中有棵树,而另一幅中没有,宝宝一定会两眼骨碌碌地转,去寻找其中的不同。这对宝宝今后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8.共同分享。带宝宝外出散步的时候,不时地跟他说你所看到的东西——“看,那是一只小狗!”“好大的一棵树啊!”“宝贝,有没有听到铃声了吗?”……最大限度地赋予宝宝扩充词汇的机会吧。
9.一起傻。小家伙非常喜欢和你一起发出傻呼呼的声音——“噢咯”“嗯哼”等,偶尔还会发出高八度的怪叫声。
10.共同歌唱。尽量多学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编歌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给宝宝唱歌,还可以让宝宝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乐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数学的学习。
11.换尿布时间到。利用这一时间让宝宝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边说,一边做,让宝宝的小脑袋瓜与你的言行同步。
12.爬“圈”。妈妈躺在地板上,让宝宝围着你爬。这是最省钱的“运动场”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帮助宝宝提高协调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购物时光。留点空闲,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颜色,会使宝宝欢欣鼓舞。
14.提前预告。睡觉关灯之前大声地宣布:“睡觉喽!妈妈要关灯了。”让宝宝慢慢地领悟因果关系。
15.没事逗着乐。轻轻地对着宝宝的脸、胳膊或小肚肚吹气,逗宝宝“咯咯”笑。
16.揉纸巾。如果宝宝喜欢从盒子里抽取纸巾,就随他去吧!看着他把纸巾揉成一团,再看着他将其展开,花几分钱就能有一个可以训练宝宝感官能力的好玩物,何乐而不为呢?你也可以把小玩具藏在纸巾下面让他找,不过,当宝宝找到的时候,一定要大加赞赏哦!
17.小小读书郎。给8个月大的宝宝读故事,两三遍之后,他就能够意识到文字的排列顺序了。给宝宝读书,对他的学习语言真的很有帮助哦!
18.躲猫猫。玩捉迷藏的游戏能让宝宝笑声不断。他会认识到消失的东西还会回来。
19.触觉体验。用不同质地的布料(丝绸、丝绒、羊毛、亚麻布等)轻轻地抚摸宝宝的面颊、双脚或小肚肚,让他体验不一样的感觉。
20.感受宁静。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和宝宝静静地坐在地板上——没有音乐,没有亮光,也没有游戏。在宁静中感受周遭的世界。
21.家庭影集。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照片制作成影集,经常翻翻,有助于宝宝增进记忆。当姥姥来电话时,不妨让宝宝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着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22.与食物亲密接触。为宝宝准备一些小零食——青豆、面包片或苹果片,训练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协调能力。
23.丢丢捡捡。看着小家伙把东西从桌子上一样又一样地扔到地上,虽然你的头都快气炸了,可你还得坚持不懈地去捡哦,因为你的宝宝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奥秘呢。如果方便,你还可以给他几个乒乓球,并在他的桌子下放一个篮子,让他瞄准,发射!
24.试试运气。挑选几个空盒子,把一个小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不断地掉换盒子的位置,让宝宝猜猜玩具在哪里?
25.越过障碍。把沙发垫、枕头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爬过去,绕过去,看看谁更快。切记要让宝宝多赢几次,这样他才会更有积极性哦。
26.“走走看看”。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玩具,让宝宝以不同的速度爬行,并可以不时地在一个有趣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玩一玩。
27.接受挑战。宝宝长大了,他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力向你挑战,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样好了。譬如发出奇怪的声音、向后爬或是啃玩具。
28.做鬼脸。鼓起你的腮帮子,当宝宝摸你的脸颊,你就吐气;当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头;当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邹眉耸鼻……不时地变换方式,让宝宝有一种新鲜感。
29.触摸物品。抱着宝宝在房间里到处逛逛,用他的小手触摸窗户、电话机、冰箱及电视机摁纽等,一边摸一边告诉宝宝它们的名字。
30.编故事。挑选一些宝宝最喜欢的故事,把其中的主人公换成他的名字,他会觉得更有趣。
31.自制动物书。去动物园的时候,给动物拍照,结集成一本相册。时常拿出来和宝宝一起欣赏,让他找一找大象、海狮和老虎,你也可以在一旁为动物配音。
32.让宝宝自己做主。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在两者之间自由选择,例如让他自己挑选吃饭的小碗。这样他会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的决定受到了你们的重视。
33.回忆“过去”。和宝宝一起观看家庭录像带,回顾他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妈妈,一边看一边讲述,这不仅能增强宝宝的记忆力,还能提升其语言能力。
34.点点数数。数一数楼梯的台阶,数一数宝宝的手指,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养成一种大声数数的习惯,很快的,宝宝就会加入其中和你一起数数了。
35.看图回答问题。找一本宝宝熟悉的图画书,指出其中的细节,从抽象到具体向宝宝提问,如“小兔子爱吃萝卜吗?”(抽象)或者“小兔子在吃什么呀?”(具体)
36.关掉电视。宝宝需要和你亲密交流,这是电视节目无法给予的。
37.寻找“小汪狗”。不时地把书本合上,考验一下小家伙的记忆力,看看他是否还记得书中的小汪狗在哪里。
38.转起来吧,宝贝。抱着宝宝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旋转起来。
39.匹配游戏。挑选宝宝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特写照片,一式两份。将照片正面朝上摆放在地板上,帮助宝宝找出两张一样的。
40.雨中游戏。在小水坑里踩踩,在湿草地上坐坐。虽然有点脏,但非常有趣,宝宝会在快乐中感觉干与湿的区别。
41.捕捉昆虫。和宝宝一起在书籍或杂志中认识昆虫(瓢虫、蟋蟀及蝴蝶),然后到大自然中去捕捉。
42.培养幽默感。指着爸爸的照片叫“妈妈”,然后告诉宝宝弄错了,大家一起为“错误”而开怀大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宝宝的幽默感。
43.穿衣游戏。让宝宝穿上爸爸的旧衬衫,看看他的反应,相信他的创造力一定会让你感到吃惊。
44.感知容量。准备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在洗澡的时候,让宝宝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有的时候会溢出来,有的时候却装不满,那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哪个杯子大,哪一个杯子小吧。
45.认知颜色。选定一种颜色,带着宝宝一起寻找家中所有相同颜色的物品。
46.干家务。当小家伙蹒跚学步时,他就会帮你扔垃圾啦!不信?你就试试吧。
47.图书馆一游。千万不要错过了讲故事、看书的好机会哦。
48.认识ABC。每周一个英文字母。例如,在冰箱上贴A字母磁贴,吃A字形的饼干,把水果切成A字形,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出A字母等。
49.老玩具新玩法。把一些旧玩具翻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宝宝有了一些新的玩耍方式。
50.情感交融。临睡前抱着宝宝,问他这一天里什么让他最高兴,什么让他最伤心?帮助他回忆今天,感知过去,及时了解他的情感。父母应坚持这一职责,直到孩子跨入大学校门。
十二、早教注意事项
数千年来人们也总把教育与“传道、授业、解惑”连在一起,认为教育就是上课,是大人讲、孩子听的说教和灌输。不少家庭陷入了早期教育的误区:
例如重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活动,轻视同龄人的游戏、自由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融合;重智力开发,轻视性格培养;重知识传授,轻心理发育;单纯把希望寄托在幼儿园和学校,忽视家庭早教的重要性;只顾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广泛兴趣的培养;一味的“血缘爱”“溺爱”“赏识”而毫不懂得“教育爱”和“双向爱”,还有人误以为早期教育是小学课程的下放和提前……这样就把早期教育的“经”念歪了。
1.5岁以下儿童不宜学钢琴。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钢琴越早越好。但专家建议,5岁以下的幼儿最好不要安排正式学习钢琴。
因为此时的孩子骨骼、关节还未完全发育,骨关节、韧带和骨节囊都较松弛,过早练习钢琴或练习时间过长、用力过猛,都会影响这些部位的发育,严重的还可能使骨骺受损。而骨骺会直接关系到骨骼的生长,手指骨关节骨骺受损以后,可能导致手指长短、粗细发生变化,严重者握拳都会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由于注意力不能十分集中,在练琴时会不自觉地扭曲身体,可能会造成脊柱侧弯、双肩高低不平衡、胸部左右不对称的情况。
2.着装影响孩子一生。
着装是一种综合艺术,线条、色彩、结构等对儿童的行为、心理有很大影响。着装也可以说是成人对儿童早期审美教育的一种物化行为,这种教育和引导从儿童的视觉渴望那一刻开始,伴随孩子一生。
3岁~5岁的孩子,对色彩的认识逐渐成熟,这是培养儿童对色彩感受、形状认知变化、衣物贴身感受的时期。所以父母有针对性地进行着装教育非常必要。不得体,也不美观的着装,对孩子审美观的形成不利。
专家们认为,着装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服装设计师有很大的责任,服装设计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儿童设计不同的服装,引导其对美的欣赏和接受,可以弥补父母审美的不足。国外学生着装多样,有便装、节日装、运动装等,孩子在不同的环境着不同的服装,能不断加深对服装文化的理解,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
3.对孩子的各种表现保持高度“敏感”。
没有人能够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才是伴随孩子一步步成长的最亲近的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其实都包含着许多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有些敏感期可能通过“不良现象”表现出来,有些敏感期则容易被当作正常行为而被忽视,需要家长掌握一定的规律和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发现。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的各种表现保持敏感。
4.与孩子年龄特点相符的育儿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81-01
数学因逻辑性强、思维严谨而让多数学生望而生畏。数学教学因教学方法的陈旧老套而使数学课堂沉闷,更增添了数学的枯燥和乏味感。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从“趣味化”数学课堂的构建为课题,对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进行了探讨,现整理成文,以期共享。
一、巧用古诗词,为数学课堂增加诗情画意
意境优美的古诗词,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从呢喃学说话,家长不放过这个特殊的启蒙教育时期,让婴幼儿背诵《唐诗三百首》、《百家姓》等,进入幼儿园,童谣、歌谣、游戏、古诗词等几乎是幼儿园学习的全部……孩子们对诗词情有独钟。如果数学教学中,巧妙引用古诗词,会唤起他们心底的执着和最爱,让他们立刻兴奋起来,使课堂溢满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杜牧的《山行》,为数学课堂增添“诗意”。当孩子们朗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枫叶的图片,当孩子们沉浸在《山行》中时,枫叶的图片的呈现,更给学生“诗中画”之美,由枫叶的形状特点,而巧妙导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
很多古诗词,也包含一定的数学问题,借助于这些古诗词,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古诗词中的数学问题,不仅使课堂诗情画意,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如小学生刚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笔者借助于元朝时著名数学家的《四元玉鉴》中的一首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逢店加一倍,遇友饮一斗。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这首诗词一给出,孩子们就爱不释口、反复吟诵,最后陷入沉思:原来有多少酒的疑问浮出水面,从诗中走进数学。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诗词会背诵了,但是问题久久萦绕于心头。探究的兴趣之火被点燃,再巧引妙导:利用算术方法解这个问题,难度很大,不妨将原来多少酒的问题设成未知数x,问题就简化了,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样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使数学课堂不再沉闷和乏味。
二、巧用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动起来
常态的数学课堂,教师讲学生机械听、被动练,学生是仓储知识的仓库,教师占有知识,学生是羽翼未丰的小鸟,张口等“妈妈”衔来食物解决腹中之饥。学生在课堂上危襟正坐,没有自,对问题、难题也等待老师的“一言令下”,教学之低效毋容置疑。新课标倡导学生动起来,活动教学是学生动起来的基础。巧设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动起来。
1、设计探究性活动,以活动促思
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教师不能“给与”,如果采用“给与”的方式,学生会感到“味如嚼蜡”。而引导学生想方设法验证这个结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通过剪、拼的方式,而给出探究的思路。
这个任务,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学生是怎样剪的,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大家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探究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学生单一听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使数学不再枯燥、课堂不再平淡沉闷。
2、设计观察性活动,以观察探本质
思维是数学的心脏,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散思维、发展思维。如学习“轴对称”时,教师给出一些民间剪纸,如双鱼、双喜等,呈现动物图片,如花蝴蝶、蜻蜓等,呈现植物的实物图片,如枫叶等,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再呈现一些建筑图片,如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赵州桥、法国埃菲尔铁塔、英国的塔桥、美国的白宫等的图片,让学生首先领略这些名胜,拓展他们的视野,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建筑的“对称”之美,意识到对称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再让他们走进生活,探寻对称的足迹。
3、设计故事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不妨巧妙运用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的人物形象而设计生活化的情境: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遇西瓜地,摘了个大西瓜,孙悟空说:“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猪八戒反对“不行,活最多,我得多吃点,我要吃至少五分之一。”孙悟空一听乐了,“行,没问题,不过不许反悔”。猪八戒说“俺老猪,除了没娶到高小姐后悔,什么时候反悔过”……
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对话,让孩子们开心至极,笑声、讨论声、模仿猪八戒的话语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氛围异常浓厚。在课堂之时,教师提出问题:到底1/4和1/5谁大谁小?你知道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吗?猪八戒没有学过“分数”,以后咱们别犯类似的错误。故事情境不仅趣味性,更彰显数学的知识性,也富有教育意义。
三、巧设数学游戏,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学习“混合运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开展“24点”游戏,可以助一臂之力。
一、调研时间:
20XX年10月1号
二、调研地点:
天津市大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玩具专卖店。具体是天津是滨江道麦购广场、沃尔玛超市、伊势丹、家乐福、外滩公园的乐购超市,天津市大胡同。以及周边的乡镇,儿童,家长、学生,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玩具情况调查
三、人员组成:
3人一小组
四、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天津市各玩具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商城的整体状况,观察了解玩具市场上不同玩具的种类、安全性、不同功能、进货渠道等有关标准,对玩具市场的了解和分析以及玩具在城镇与农村间玩具选择上的差异进行足够的比较,以便我们更好的为玩具未来的发展做好相关准备
五、天津市玩具市场的整体状况:
我们走访了天津市滨江道的麦购广场地下一层,这里的儿童玩具种类很多,有汽车模型类、枪械、刀具、飞机战机类、变形金刚类、高达、芭比类、拼图类、积木等婴幼儿玩具。种类相对比较齐全,毛绒玩具大多来自青岛、广州。小部分是韩国、日本进口。玩具安全性也较好,包装上均贴有醒目的警告图标,其内容包括适合儿童的年龄段、使用的注意事项,其中有一款遥控车包装上的警告图标赫然在目:“内含零小配件、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使用。”
我们还到了位于外滩公园的乐购超市,这里的儿童玩具用品比较齐全。货架上分男孩类和女孩类的专柜,每件玩具商品都会注明适合儿童的年龄。这里的玩具柜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但都没有按照年龄段分类,只是按照毛绒玩具、大型玩具和婴儿用品简单进行分类,好在能够看到实物,能够在购买时大致看个明白,直接选择。
我们也来到天津大胡同小商品批发市场,这里的玩具种类繁多,但大多数都有质量问题。这里卖的电动玩具绝大多数没有说明书、生产厂家,也没有安全标志。还有一些玩具外包装上贴上英文标签,但都是“MADA IN CHINA(中国制造) ”字样,根据商家说是出口转内销的货物,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安全标准。还有的儿童玩具采用的是韩文标签,号称是韩国货。根据批发商介绍,货物时来自广州、义乌、扬州、青岛等地。具体是什么厂家的产品,自己也不清楚。天津大胡同毛绒玩具的问题让人担忧。这里的毛绒玩具大都做工粗糙,有的随便用手撕扯就能扯下绒毛,很容易被儿童吸入口中。在大胡同市场的一家玩具店里,有几款名为“电锯杀人狂”的模型玩具,玩具中的模型小刀、电锯都很锋利,稍不注意就容易划破手指,这类玩具绝对不符合中国家玩具安全的标准。
我们也走访了天津周边的乡镇,看到街道卖的玩具质量更是相对较差,完全没有安全保障,虽然价格便宜,但很少有人购买。
总的来说,天津的玩具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在大型的商场中能够买到相对令人放心的玩具,虽然有的商场的玩具没有注明适合儿童的年龄段,但是,都可以看到实物,避免了未到年龄段儿童的使用。但是大胡同以及乡镇的玩具状况比较令人担忧,所以,建议家长不应带孩子去乡镇街头去购买儿童玩具。因为存在着太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孩子以及家人的健康,还是应去正规的玩具商城购买玩具。
六、喜欢玩具的群体范围,以及所分布的年龄段
近年父母已普遍认同玩具能启发儿童智力的观念,家长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极为重视, 集知识趣味、动手动脑于一体的玩具迎合了城市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加上现代家庭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均乐意花费在孩子身上.
在4到10岁儿童玩具市场中有大部分是由孩子提出喜欢后与父母共同商量并决定购买。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对于玩具的需求与购买决策逐渐由父母主导转变为孩子自己主导。
就性别偏好来讲差异非常明显。七成多的女孩最喜欢毛绒玩具,而只有不到两成的男孩子最喜欢毛绒玩具。而男孩则更偏爱电动遥控、变形玩具和模型类玩具,比例分别为五成多和两个三成,相对应的女孩子最喜欢这几种玩具的比例分别为:1/5,1/10和3%。除了最喜欢的玩具类型之外,关于最不喜欢的玩具类型为:有一半的男孩不喜欢毛绒玩具,而女孩的这一比率不到百分之六;同时,近一半的女孩不喜欢变形类玩具,可见性别的不同,决定了相关玩具的喜爱程度
七、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玩具的种类及相关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于各种类型玩具的喜好程度差别很大,总体来讲次为:毛绒玩具、遥控玩具、有声玩具、积木玩具、模型类玩具等。 各年龄段儿童最喜欢的玩具类型:
3岁以下婴幼儿近半最喜欢有声玩具,四成最喜欢毛绒玩具;
4到6岁儿童最喜欢毛绒和电动遥控玩具;
7到10岁最喜欢毛绒和模型类玩具;
11到13岁儿童喜欢毛绒和电动遥控玩具的比例都在50%左右远高于其他 类型玩具;
14到16岁的少年最喜欢的是毛绒玩具,这一比例高达七成。 随着人们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者对玩具的需求已开始从传统的中低档次的电动型、拼装型、装饰型玩具转向新颖的电子型、智慧型玩具及高档的毛绒、布制类装饰型玩具。
八、城镇儿童与农村儿童对玩具的喜爱程度的差异城市消费者:
(1)34%电子型玩具 (2)46%智慧型玩具 (3)20%高档的毛绒、布制装饰类玩具
农村消费者:
(1)48%电动型玩具 (2)28%拼装型玩具 (3)24%中、低档次的毛绒、布制类玩具。
九、不同玩具的价位,以及家长购买玩具的准则
音乐玩具:
电子音乐键盘、玩具鼓、音乐玫瑰闪光吉他、飞碟播放器、越野之王遥控电动赛车(118元)
智力玩具:
百变积木桌(43元)、六角形盒、多功能写字板、落珠积木、长短棒磁力棒、丹尼奇特天平称、智力球(199元)
体育及户外玩具:
保龄球、脚踏滑板车、足球门、飞盘、飞碟、玩具秋千、陀螺、呼啦圈、运输的套装车(128元)
工艺美术玩具:
DIY 玩具模型(50元)
亲子玩具:
银辉-浴室系列-钓鱼组合(78元)、银辉-鸭子家族(33元)、流水船(78元)、响铃牛、响铃老鼠、智高多功能小火车(388元)、鸟塔(11)、小工程师积木
(24)、会发声会唱歌的益智汽车造型的玩具学习机(35元)、磁性钓鱼玩具(16元)
建构及模型:大黄蜂变形金刚(219元)、奥特曼套装、船模、高达(235元)、恐龙战队、百兽战队、镭射机器人(298元)
大多数家长是以100元为底线,他们认为,玩具没有必要买太贵的。一是经济能力有限,二也是没有那个必要,孩子玩玩就扔了。但是,也有家长表示,一定要买好的玩具,因为孩子经常会往嘴里塞,好的玩具可以保证质量,效果和孩子的安全。而玩具市场的玩具又价格差异很大,所以,我们不一定要选择最贵的,但是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的。虽然觉得是价位会比较高,但是很多家长在质量与价格间还是会选择质量,注重玩具的质量安全
十、调研后的感想
通过一天时间的走访调研,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了我国玩具生产的弊端以及发展需要的相关方向。须向智能化、个性化、多功能化发展
(1)智能化
在玩具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内地玩具市场功能单一、造型刻板、无差异、无个性的低端经营状态显露无疑,传统玩具越来越不能满足孩子和家长的消费需求,而欧美市场中儿童玩具的教育性和智能化趋势发展迅猛,玩具智能化成为玩具行业新潮流。将开发儿童潜能、启迪儿童智力、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玩、教融为一体的潜能开发玩具一枝独秀,深受众多家长和儿童的青睐。欢乐魔方儿童潜能开发不仅设计新颖、品类丰富,还根据著名心理学教授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的高度去找出孩子在语言、数字逻辑、音乐、空间、运动、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自然观察等智能方面的长短和个性差异,并定位不同孩子在各个智能方面的不同特点,从而为孩子的智力开发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开发方案,帮助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潜能开发方面准确定位、因材施教,从而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不仅仅是天津地区的玩具发展需要改变,全国的玩具生产都要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
(2)个性化
所谓玩具的个性化是指玩具企业品牌与同行业品牌形成区别,这是个性化必须具备的特征和倾向。产品的个性化可以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个方面来营造,如玩具的个性化可以通过“技术、品质、包装、功能”等物质性因素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服务、信誉、品牌、人物”等非物质性因素来体现。在产品同质化趋势条件下,非物质性因素对产品形象的个性化塑造更为有效。不单单生产毛绒玩具,要不断的去创新发展
幼儿英语读物爆棚
目前,幼儿英语读物价格节节攀高,一套单价高达7800的元幼儿英语读物仍有人问津。在书店,幼儿英语读物鳞次栉比,或包装精美、或为精装大开本、或成套系、或磁带CD配套齐全……引发了不少家长的购物需求。
北京:双语幼儿园满城开花
在北京的双语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新取的英语名字。教室里,2~6岁的小宝宝跟着外籍教师学说英语单词,一一指出苹果、香蕉、白兔、红色等词语的英语说法。
这些宝宝常常能背诵英语儿歌、英语故事、甚至会唱英语流行歌曲,让家长大为吃惊。目前,北京市双语幼儿园的数量仍在增长中。
上海:幼儿英语培训中心人满为患
近日,上海一些知名英语培训中心的幼儿英语班人满为患,某国际儿童英语中心在校总人数达到了5000多人,每个星期都有50多人前来报名。
广州:英语考级小龄化
在广州,不少孩子纷纷加入剑桥少儿英语考证大军,考场上甚至可以见到4岁幼儿的身影。
(王溥仪)
专家给家长们送上一瓢“清醒水”
母语学习更重要
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
我不主张幼儿学外语,因为幼儿正处于学习母语的关键时期,不把母语的基础打牢就学外语,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与学到的那点外语相比,要大得多,不偿失。
母语是文化,幼儿应该全面进入母语文化,这对形成一个人的文化品格有根本性的意义。和母语相比,外语只是一种工具,如果在幼儿形成母语文化的关键时期,人为地增加外语学习,可能发生母语文化混淆的大问题。
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更合适
何广铿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现在,国内一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英语课,这是比较合适的年龄选择。但是,很多父母过早安排孩子学习英语,一些培训机构也抓住商机,不管师资质量如何,来者不拒,误人子弟。如果孩子因此形成了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以后将难以纠正。
幼儿即便是学英语,也仅仅是培养兴趣,游戏而已。看看听听质量可靠的英语画报、英语磁带,已经很好了,而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去考级,使孩子的兴趣变成了压力,会影响他上学后学习英语的兴趣,父母用心良苦,却往往得不到任何回报。
孩子学英语=转嫁父母自身压力?
袁爱玲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现在有些父母因为自己没有英语优势而谋职不利,产生了失落感,进而变成了担心孩子学不好英语的恐惧感,因而让孩子参加各种英语培训,他们把成人的社会竞争压力转嫁给孩子,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幼儿英语培训没有意义?
沈龙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
语言是纯记忆的学科,为加深记忆,语言环境是必须的,孩子上幼儿英语补习班,只是短时间地学英语,回到家,还是在中国话的环境中,没有继续听说英语的机会。这样一来,他们所学的英语很快就忘光了。家长送幼儿进补习班学英语,如果没有辅以密集的练习环境,可以说是人力、财力的浪费。
许多幼师英语水平尚不及初中生
王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英语在现阶段的幼师专业教育中基本上是空白,未来的幼儿园老师在中学时期掌握的一点儿英语能力,等到幼师毕业时已所剩无几了。目前,大部分幼师的英语水平,尚不及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这样的英语环境,孩子又能得到什么样的英语启蒙呢?
本刊给家长三条“冷建议”
建议一:选择幼儿英语读物有讲究
指导人:南京师范大学余珍有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英语读物是否适合幼儿阅读。
画面能吸引孩子吗?
“兴趣”是孩子学习英语的前提。一般而言,画面色彩鲜艳的、人物形象夸张而可爱的图书往往能够得到幼儿的青睐。大画面、文字少也是选择英语读物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大画面很容易立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文字少可以避免对幼儿阅读画面的干扰。
内容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吗?
对幼儿来说,最熟悉的情境莫过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他们最先学会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英语,而不是发音简单的单词。有些英语字母单词虽然看似简单,但对幼儿来说是毫无意义,所以幼儿随学随忘;而像whatareyoudoing和Iliketoplayfootball等尽管结构复杂但幼儿可以用来与人交际的句子,孩子容易学、记得也牢。
可以用来玩游戏吗?
边玩边学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些为了操练某一语法结构而设计的枯燥的对话、歌曲和故事是不能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英语国家的一些经典童谣或儿童故事则是幼儿学习英语很好材料,其中的儿歌、多数琅琅上口、还可以边玩边唱,儿童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有趣,还可以进行表演。
读物声像并茂吗?
孩子学英语需要有模仿的好范本,大部分家长的发音,特别是在处理英语中的一些特殊发音现象(如连续、失去爆破等)时总带有一定程度的中国腔,不利于幼儿模仿到地道的英语发音。不如选择声像准确的好英语读物
建议二:需不需上英语幼儿园?
指导人: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
“学”总比“不学”好吗?
从理论上说,学应该比不学的好,但幼儿的学习英语需要通过经常使用才能巩固,所以,单靠偶尔上英语课无法真正让幼儿学好英语,幼儿往往边学边忘,有时根本就没有学进去。我亲眼见过一些幼儿将教师教过的单词含义张冠李戴,还有一些幼儿的英文发音存在明显的问题,这样“先入为主”的错误,今后纠正起来有难度。
有称职的幼儿英语教师吗?
现在一些幼儿园首先决定要“教英语”,然后才匆匆物色教师,有的聘请了懂英语但不懂幼教的教师,有的直接使用了未经英语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这两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存有缺陷。
所以,英语幼儿园的师资和教学管理应该是家长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建议三:哪种英语学习软件适合孩子?
指导人:奇奇玩儿童学习软件网站站长
让孩子用电脑学英语确实有很多优点,不过,并不是每一款软件都适合您的孩子,对孩子来讲,英语学习软件一定要容易操作,年龄越小,英语学习软件的操作应该越简单。另外,英语学习软件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的英语学习软件用大人的眼光来设计,父母看着好,孩子却未必喜欢。孩子大多喜欢游戏、爱看卡通,也比较贪玩,耐性差。所以,英语软件在界面、设计上也应该适合孩子的这些特点,就我个人而言,在“奇奇玩”网站省略/qimeng/english/english.htm上的BabyGames、AnimatedBeginningPhonics、GOGOS英语探秘、LittleFingersClassroomVolume2等都不错。不过这些软件都是英文的,目前中文的幼儿英语学习软件不多。
给家长一个冷静的“示范”
Mary,一位英国女性,时任北京某幼儿园国际园副园长,她有一套受孩子欢迎的英语教学方法。
“真实”的图书
Mary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儿童英语读物不好,全是外星人、怪物、恐龙、宇宙飞船之类的词语和故事,这些语言及语言环境都是不真实的。有些国外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和音像则比较好:画面生动,意义准确,最关键的是环境真实。她建议父母给宝宝接触20分钟到半小时这样的读物,孩子肯定大多听不懂,没关系,让他们边玩边听。同时可以配些字比较大的书。
英语玩具
英语方面的玩具特别多。但大多数都比较死板、吵闹、发音也不够准确。Mary只见到一种电子玩具,约120个词汇量,一按按钮会说简单的英语(动物名称),接着发出动物的叫声,很好玩。孩子能够在玩中记住动物名,兴趣盎然。
纯英语环境
想一想,孩子学母语时,从娘胎里一直听到1岁多才会说,所以孩子学英语时,家长不要着急让孩子表达,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听,潜移默化地吸收,他能听懂了,自然就会说了。学英语重要的是环境。Mary曾要求所有老师不和小朋友讲一句中文,不会讲的可以用动作、画画、指认来表达。
小小的压力
Mary教英语从不让孩子“写”。但作为视觉训练,Mary自己则又写又画,一段时间后孩子能认出一些英语“字”。
“我也会给他们一点小小的压力,每周一次小考试,比如,念一首简单的儿歌。”对于学英语的宝宝来说,轻松的同时要有要求。“开心但要努力。”
(黎栗)
声音
0到6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个时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学者舒尔兹的实验表明,父母参与才是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只有家庭才能为儿童提供第二语言运用的生活情景
先母语、再外语
另一种理论认为,婴幼儿正处于学习母语的关键期,这时学习第二语言,会导致母语学习进度缓慢。实验表明,一直在双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仅说一种语言的孩子相比,他们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其语言能力发展都迟缓。因此,第二语言应该在儿童稳定地获得母语能力之后,再逐步展开,以收母语、外语平衡发展之效。
双语宝宝更聪明
日本学者笕治角田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3-6岁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并不影响母语的掌握,而掌握了双语的儿童,比单纯说母语的儿童头脑更加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加出众。
韩国家长的极端做法
在韩国,一些6个月的婴儿就在父母陪伴下每天花5个小时看电视学英文,7岁的孩子放学后还得赶去英语补习班上课。
最让人吃惊的是为5岁以下的幼儿施行舌头整形手术,即切除舌下的舌系带,使舌头变长些,轻易触及上颚,以便能字正腔圆地发出英文的R与L音。但医学专家认为,需要做这项手术的孩子不到实际动手术的十分之一。
韩国儿童心理学家申仪尹说,那些每天看5个小时英语教学节目的韩国儿童,说起韩国话就像机器人,没有抑扬顿挫,沟通能力尤其欠佳。
比利时的做法
在欧美,幼儿园大多不教第二语言,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样做是不可思议的。比如比利时虽然通用两种语言,但孩子一直是在一个语言环境中长大,他们到了小学3年级才正式学习第二种语言。
家教辅导QandA
为什么孩子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
Q:山东潍坊肖女士问:我儿子6岁了,他们幼儿园里在教加减法,可是我发现:他做加法还挺利索,可就是不会做减法。还有一件怪事,他一看到减号,就自己把它改成加号,这是又为什么呢?
A:一般从孩子2岁开始,家长就会有意识地教他们数数。但大多数家长只是借助口头语言反复地教孩子1、2、3、4、5……这样一直“往上数”。长此以往,孩
子机械地获得了由小到大递进式的数的概念,因此,相对而言,孩子更容易掌握加法运算。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对于数的序列概念是模糊的,他不懂得数的实际意义,也不会运用数字进行倒数、顺数、配对,从而阻碍了他们学习和掌握减法运算规律。
所以,家长在教孩子数数的时候,要多运用直观的启蒙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数数。如让孩子在数数的时候,把他的玩具按1个、2个、3个……分成几堆,边数边放。这样,孩子比较容易理解数的序列概念,从而较快地懂得运用加减法。
为什么孩子不会剪圆形?
Q:四川成都李女士问:我女儿今年已经4岁了,最近我发现,她在家里做手工的时候,其他都做得挺好的,可一碰到圆形、弧线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该怎么教她呢?
A:这与儿童的行为动作发育有关系。根据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儿童的行为动作发育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下向上,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剪圆属于一项精细动作,它需要依靠孩子双手腕部、手指关节协调地配合才能完成。而一般来说,孩子的手腕、手指要比肩膀、手臂成熟得晚,所以剪弧线和圆对孩子来说,要比剪直线难得多。
一般而言,2~3岁的孩子就能画出粗糙的圆形,3~4岁的孩子能画出他看到过的圆形,4~5岁的孩子可以开始使用剪刀剪直线,而孩子要长到5~6岁,才会试着用剪刀剪圆形等几何图形。所以家长不必为此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会的。家长平时只要多给孩子一些练习的机会就可以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120-02
在我国,按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年满6周岁的学龄儿童可以进入小学接受初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是零岁教育、早期教育的普遍重视,使婴幼儿的脑发育更迅速,智力发展更突出。所有这些都为儿童入学,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奠定物质基础。 然而,在我们周围的很多家长把提前入学作为一种风气,一种社会时尚,形成一股潮流。在这种现状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入学所面临的问题
1.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是启蒙教育,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但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儿童在游戏中便能学到知识,不觉得有压力,也没有评分标准。而小学是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要形式,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幼儿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感兴趣的,还要学习自己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度,为了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成绩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这些都必然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恐惧、紧张,而使儿童感到有压力。
2.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各项活动动静交替,每天上课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时间以游戏为主,午睡两个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午睡也得不到保证。
3.师生关系不同。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全天参加儿童的游戏、散步、观察、娱乐、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对儿童的冷暖、饮食、入厕、卫生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师生之间往往形成亲密融洽的心理氛围。在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目标,注意教材进度、批改作业以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较少问讯。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是在课堂上,在集体中,班干部和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师生个别接触机会减少。多数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这些都和幼儿教师有显著不同,增加了儿童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感到压抑和生疏。
4.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幼儿园的活动室,都布置得美观生动,桌椅可移动,不少幼儿园还有自然角、图书角、玩具柜及活动区角,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用。而一年级教室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对儿童缺乏吸引力。场地上的运动器械多半是全校合用的,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
5.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教师常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儿童必须勤奋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二、开展特色教育,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针对适龄幼儿的具体措施
1.对幼儿做好“五个培养”
(1)良好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幼儿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创设提供给儿童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此外我们通过绘画和简单的书写(名字、书写数字、做10以内的计算题),使孩子能熟练用笔,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另外,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勤于思维的良好习惯。老师们以新的教学模式武装自己的头脑,善于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与孩子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时,善于启发诱导,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做主题活动的主人,让孩子悟出“为什么”的答案。引导幼儿观察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方位顺序,或时间顺序,切忌视而不见。
(2)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点,幼儿园在实施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推出了特色课程“分享阅读”。“分享阅读”作为特色课程加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已经有三个学期了,“分享阅读”不仅仅是一套教材,几个故事,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幼儿园里我们每星期安排两节课,第一节课老师和小朋友通过共同欣赏大书,观看里面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在相互讨论中,孩子学会了书中的句型和文字,识字其实并不是分享阅读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图片线索推理出故事发展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更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故事中的文字。另外,分享阅读还有家教本,孩子和家长在亲子共读中体验到分享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最大程度得到了激发。“分享阅读”课程在全园铺开,即从孩子入园起就接受分享阅读课程理念的系统教育,在这过程中,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大班的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3)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重点保护的对象。因此,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也因此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此,应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环境,增强幼儿的信心,调动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为幼儿讲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此外,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家长和教师应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在大班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吃饭、睡觉、洗手、入厕、整理物品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自理完成,教师基本不用插手。
(4)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此外,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有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与人分享,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5)注意力的培养
为让幼儿适应小学的教学活动,大班的教学活动可逐渐延长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增加到40分钟。也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泥等。特别是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又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
2.实施幼小衔接具体方案
(1)我和蛋宝宝的一天:每位幼儿带一个熟的鸡蛋放在口袋里到幼儿园,孩子在这一整天里,不论干什么都要成功保护蛋宝宝不破碎,成功者将得到一定的奖励。这个活动主要是培养孩子妥善保管物品的习惯和注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2)我背书包上幼儿园:孩子背上书包上幼儿园,提前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3)参观小学,找找园校的不同:孩子在参观小学后,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总结和比较,最后得出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通过有目的的参观讨论活动,让孩子从感性上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另外,也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总结能力的考验。
(4)开展“离开爸爸妈妈的日子”生活体验活动:幼儿园安排幼儿在某一天留宿在园内不回家,一整天不与家长联系,一整天的生活都由班主任来安排,为孩子营造全托制的学习氛围。这项活动是对即将入小学的孩子作一次心理和生理的考验,特别是对进入寄宿制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一次全新的热身体验。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孩子若无其事,有的孩子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开始思念父母,更甚者有哭鼻子的,从这些孩子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有针对的进行教育。
3.加强家园互动
考虑外界因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同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4.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协作
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课程,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但是,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沟通,设置合理的课程。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和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是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入学初期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的重要保证。
(二)针对小年龄幼儿的具体措施
1.积极开展家长工作:对小年龄的孩子家长进行合理的劝导,分析孩子提早入学的利弊,让家长全面考虑孩子的学习进度、生理心理的发育情况是否符合入学的条件。
2.创办特色学前班:针对小年龄的大班孩子,我们开设全新的学前班课程,不再对孩子进行大班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引进上海先进的“思维训练”课程和先进的语言课程,还有我们将邀请小学的名优教师定时来园上课并指导我们的教师实践工作,此外,我们将加强孩子听读写的能力培养……在一系列的特色教育中,拉近了园校的距离,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自信地进入校园的大门。
三、衔接特色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