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水资源生态效益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资源生态效益

篇(1)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小,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大,在地域上存在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情况,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浪费,所以水力工程建设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力开展水利工程,满足人们对供水、灌溉、航运、发电、渔业、防洪以及旅游的需求。通过兴建水库调节水量来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我国汉江丰富的水资源运送一部分到西北和华北地区,既减轻了南方的洪涝灾害,也减缓了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

2 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

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纷繁多样,这些形态各异的生态服务功能都是由自然环境过程和自然生物过程产生和维持着的。其中有些生态服务功能是显而易见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和原料,或者是生命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能够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有一些生态服务工程功能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参照学者对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结合河流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的特征,将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分成四类:(1)供水及其相关的功能;(2)生态支持功能;(3)调节功能;(4)文化美学功能。文章根据对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进行的分类,从这四个方面对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解分析。

2.1 供水及相关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主要还是来自于河流,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还为人类提供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等,另外河流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航运、水利发电的功能。(1)农业: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水丰富的水源引入北方,不仅成功解决了北方的水资源紧张问题,同时兼顾灌溉大面积的沿线区域的农田,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使沿线大面积的农田物尽所用,使土地高效利用。另外修建水库,在雨季储存水源,一旦遇到干旱时期,便开闸放水,对周围的农田进行灌溉,避免因干旱造成的粮食作物的减产。(2)林业: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缓解了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现状,改善了流域内部的水文条件以及循环状态,通过调节局部微气候,保证区域内部草木的水源供给,间接调节大气、净化空气以及保育土壤,无形当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航运:修建大运河,通过河流进行人员和货物运输,减轻了陆地交通的压力;(4)渔业:在水库建成以后,随着库区水量的增加,库区周边的气候的得到改善,这就产生了有利于部分水生生物生存和繁衍的一系列游离有利条件,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将会大大增加。由于一些鱼类随着水位涨落而进行漂流性产卵繁殖,可以通过水利工程进行人为地制造洪峰,为这些鱼类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另外满足下游水生生物的产卵繁殖要求,可以在适当的时期,通过调整下泄方式或者增加表孔泄流的手段提高下泄水的温度,维持和保护水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5)水力发电:目前火力发电作为传统的发电模式,还是占有相当重的比例的。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燃料,而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排入大气中,造成了大气污染,加剧了温室效应。而通过水利工程将水的势能转换成机械能,进而转换成电能,减少了不可再生煤炭等能源的耗费,同时减少了污染环境气体的排放。

2.2 生态支持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自然河流生态系统是由陆地一水体共同组成的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河流周围的陆地植被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这一地带良好的自然条件为野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同时,河流还能够通过自然稀释、扩散、氧化等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净化河流污染物。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依靠水体的休闲活动如划船、滑水、游泳、渔猎和漂流等,同时也为人类在河流沿河岸进行的旅游娱乐活动如露营、野餐、远足休闲和摄影等提供了场所。凡此种种,均显示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命过程的多种生态功能。

2.3 调节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河流两岸的植物以及河流下游的湿地拥有自动调节水文的过程,同时可以缓冲洪水,控制侵蚀、保持土壤肥沃的功能。所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在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流域内河水的流量变化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平稳,对于防洪抗涝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兴水利工程,调节地域性水资源平衡,囤积梅雨季节雨水资源,在干旱缺水的季节进行利用。这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水资源进行了调节。

3 结束语

通过大兴水利工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和配置,可以在供水及其相关功能、生态支持功能、调节功能以及文化美学功能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2011年10月13日,三水湾小学全体六年级的“小豆豆环保志愿者”参加了“走进石臼漾湿地园,保护水资源”的活动。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是处于水陆过渡地带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水陆交界的一种生态系统,“湿地”的概念引人中国并为公众所接受是近几年的事,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意识戴沼泽、湖泊、河流、滩涂乃至人工水库、稻田等皆为湿地。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被专家们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称其为“地球之肾”、“天然蓄水库”。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地球生态恶化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湿地的重要性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湿地蕴藏的巨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将被人们进一步了解,那时候,湿地就能逐步恢复为正常健康的地球之肾。

这次走进湿地园的活动,让“小豆豆环保志愿者”对湿地园水资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环保意识也有了稳步提升。

篇(3)

本文作者:彭行恩工作单位:安徽广德县桃州镇水利站

探索水利建设如何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问题,对指导经济建设和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所谓在水利建设中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是在付出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来从事一个流域的水利建设过程中,能同时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较大的收益:(1)能使水利工程所灌溉的土地较多,对提高全流域的农作物产量起重大作用;(2)能通过水利建设,促进全流域的林业和渔业的发展,而不是相反;(3)在能发电、航运的水电工程中,能多发电,并促进航运事业发展;(4)使全流域上中下游都能得利益,而不是只顾一头。不管其余,为中下游带来新灾害;(5)减少流域的水土流失,而不是增加流失量;(6)增强沼区的土壤肥力,而不是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和大量土地被淹没。只要在付出这一定量劳动中能同时获得这几方面的收益,就是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要在水利建设中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严格地按照以下几方面的原则来合理地分配和投入劳动。(一)必须按照上中下游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制定全流域水利建设规划,并按这个统一规划合理计划和投入劳动进行水利建设;使上游的建设兼顾中下游的利益,特别是不要强夺中下游的水源、为中下游带来水灾和严重损坏中下游过去天然遗留下来的大型水面。上面谈到,在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一个流域的动态和静态的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这种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变化会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在水资源比较紧张的区域,这个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只有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制定一个兼顾上中下游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利益的总体规划,并按这个总体规划来合理分配劳动进行水利建设,才能取得全流域水利建设中最好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

在运用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灌水和排水、渠灌和井灌相结合,使灌区工程配套,以保证灌区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的不断发展。这是同步提高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一环。因为在农田生态环境的诸因素中,水分不仅在满足作物生长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它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因此时时刻刻都参与地质、气候、生物等各方面的活动,影响到土壤中的气、肥、热、微生物以及田间小气候状况。因此,实行科学灌溉,使农田生态环境中的水分得到合理的调节,这既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也对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而在灌溉时要使农田中的水分得到合理的调节,最重要的是要使灌既渠系配套成龙,特别是将灌水渠和排水渠配套成龙,将渠灌设施和井灌设施的配套成龙。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控制地下水的深度,防止由于灌水使地下盐分随水上升于地表,导致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

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坚持对各种水利建设设施实行综合利用。这除了要多发电和促进航运事业发展以外,在农业利用方面也要坚持对水库等水利设施实行农林枚渔综合经营的原则。这不仅能大大提高水利设施利用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同时提高其生态效益。这是因为,从生态学现点看,地面上新修的水库等水利设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山、河流、灌区等密切相联系的。实际上,以水库形式新出现的湖泊生态系统和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山生态系统、湖面渔业生态系统及农田生态系统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过去我国不少地区孤立地看待水库等水利建设工程.不注意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不注意实行农林牧渔电水综合利用,忽视水库上游的山区造林植草,结果使水库淤积严重;在水利建设中不注意保护原有渔业资源和对水库水面的渔业利用,结果造成了生态与经济方面的损失,如此等等。总之,只有充分认识水库等水利设施和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山生态系统、鱼类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修建水利设施和使用这些设施时注意农林牧渔综合利用,才能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4)

0 前言

园林绿化工程对于现代城市建设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运行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也使得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节约型园林绿化,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从而使得园林建设可以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绿色城市建设。

1 节约型绿化园林概述

所谓的节约型绿化园林,就是要确保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尽可能对资源进行节约,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简单来说,就是要花最少的钱,占用最少的土地,使用最少的水,建设出对于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绿化园林。节约型绿化园林的特点包括:

1)最大限度地对能源和资源进行节约,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2)将城市园林自身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发挥到了极致;

3)可以使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节约型绿化园林在建设过程中,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节地型

节地型绿化园林,就是指在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用最少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节地型园林绿化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人地矛盾,对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进改善,在节约能源和资源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代表形式包括屋顶花园、墙面绿化、立体绿化等。

(2)节土型

在园林建设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回填土和种植土,一方面增加了园林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对取土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进行绿化园林的建设时,要采取相应的节土措施,例如,在保持场地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土方的就地平衡,同时,要避免对地形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利用原有的地表土作为种植土。

(3)节水型

在节水型绿化园林的建设中,主要是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减少园林对于水资源的消耗。目前常用的方式有几种,其一,采用相应的集水技术,对雨水等进行回收利用;其二,对废水和污水进行处理,循环利用;其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其四,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如使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

(4)节能型

要大力开发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以及管理,减少园林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5)节力型

节力性园林主要是针对园林维护而言,要求园林在日常维护和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2 节约型绿化园林的建设方案和策略

以某城市公园建设为例,对节约型绿化园林的建设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2.1 公园概况

该公园是市区范围内面积最大的生态性公园,占地面积75公顷,在规划中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其中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已经完工并对市民免费开放,三期工程则由于资金问题尚未动工。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政建设的资金逐渐到位,三期工程开始动工实施。本着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的理念,对一期二期工程的部分设施也进行了修整,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计划将公园建设成为一个集娱乐性、观赏性、服务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2.2 对植物的合理选择和搭配

在对三期工程进行建设时,首先需要因地制宜地对植物的种类进行合理选择,要综合考虑一期二期工程的种植特点,结合城市区域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等,从整体着眼,做好园林的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地表空间,还应该考虑地下空间以及垂直立体空间的建设工作,做好植被的合理搭配。例如,乔木、灌木以及草坪的相互结合,不仅可以提供更大的绿化空间,具备极强的绿化能力,同时也是综合性价比最高的绿化模式,可以完美实现节约型绿化园林建设的需求,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2.3 对灌溉方式进行改进

要减少园林对于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对灌溉方式进行改进,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选择喷灌、滴灌的灌溉方式,摒弃漫灌的模式,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其次,要合理选择灌溉时间,尽可能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减少水分的蒸发;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地面覆盖一层地膜,同样可以起到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效果;最后,要建立相应的节水系统,一方面对雨水进行收集,提高水资源的储备,另一方面,可以对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废水等进行处理,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提升绿化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绿化园林在建设和管理中产生的废弃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对其进行循环利用,提升园林的生态效益。例如,对于园林建设中残留的各种材料,可以选择恰当的位置,建设雕塑、板凳等,不仅能够对其进行利用,减少运输和处理费用,同时还可以为公园增加相应的景观。对于园林在管理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枯枝败叶等,如果进行焚烧处理,不仅需要消耗一定的资金,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如果对其进行收集,经粉碎后高温发酵,处理后可以形成有机肥,用于苗木的栽植,从而促进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5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病虫害对于植被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植被的死亡,还会影响公园的正常运营。因此,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同样需要最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植被的合理搭配,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同时保护益鸟、益虫等,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率;另一方面,要尽量使用绿色环保农药,减少农药在植被中的残留,通过最少的人行干预,确保公园的生态平衡。

3 结语

总而言之,节约型绿化园林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实现节水、节地、节土、节能等目的,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对城市空间内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其作用和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应该引起园林建设人员的重视,对节约型绿化园林的建设进行不断完善,推动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妹.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的策略措施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413-414.

篇(5)

乌鲁木齐市经济高速发展,属于人口密集的西部大型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典型城市。国家对西北地区水资源调查的一项课题中提出,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量不得超过水资源总量的70%,而乌市水资源利用率为70%左右,从此角度来说,乌市的水资源利用已到达一个极限,水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乌鲁木齐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搞好节水灌溉

1.1 园林用水体系不完善,水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在一些城市园林绿地中,绝大多数仍为洒水车灌溉、人工管灌、漫灌、水车浇灌,不能保证灌溉均匀、灌溉水量适量,经常出现灌溉过度致使地表积水或地下渗漏,浇灌时水分流失多达20%~30%,影响植物生长,且水源浪费严重。

1.2 灌溉设施与种植模式不配套

绿地灌溉系统设计、施工不够专业和规范。一些设计和施工单位技术不过硬,经常出现喷点布置不正确、喷头间隔不恰当等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的灌溉方式上,要大力采取节水型灌溉措施,认真全面地设计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园林绿地的建设过程中,考虑利用天然降水,还要注重铺装材料的渗水性;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重要因素。

1.2.1 喷灌。特别适合于密植低矮植物,如草坪、灌木、花卉等。但会出现跑水现象,使水流到人行道、街道,或车行道上,影响周边环境,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

1.2.2 滴灌。除了具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滴灌比喷灌更节水(约40%)、节能(50%~70%)。然而,也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而增大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现阶段,滴灌主要应用于花卉、灌木、行道树及大面积片林的灌溉上,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则应用较少。

1.2.3 地下滴灌。这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式。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存在不便于管理和维修的缺点。

1.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

当前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甚了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状况,尚未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表现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或倾向于大面积草坪、大型水景等一些高耗水的景观,或缺乏了解植物生态习性,不能合理地配置植物,基于此,当务之急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使发展节水型园林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

近几年来乌鲁木齐市的园林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已得到全面推广,同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50%~70%左右,节水效果明显。但是对各类节水灌溉设施的管理比较粗放,有潜力可挖。制定不同土壤质地、不同物种类、不同的生长季节的园林灌溉标准并由微机控制,是今后园林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

2 因地制宜地选择乡土树种

城市园林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合理的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是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所在。

(1)因地制宜,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优化园林植物配置,城市园林绿地应该以乔、灌木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即便是选择草坪,也要选择抗旱性强的草种,会大大节约水源。

篇(6)

虽然杉树的生态价值非常大,但是近几年由于人们的过度砍伐,破坏了我国森林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杉树的生长,目前杉树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对于林业来说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经济条件下构建生态型杉树林。

1杉树简介

杉树是松科乔木,主要的特点是硬度适中,散发出的香味能够起到防虫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能充分净化空气。目前市场应用最多的建筑材料也是杉树。

2生态效益和生态林

2.1生态效益。杉树林在我国有非常大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森林的覆盖率,还能为扩大国家的绿地面积带来一定的帮助。杉树生态林建立之后能产生全方位的生态效应。在杉树林的帮助下,增加了我国其他物种的多样性,另外,杉树林在防控灾害上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人们要获得杉树生态效益就必须要提高自身对杉树的重视程度。2.2生态林。建设生态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生态林主要分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种。现在我国各地为了更好的发展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营造生态林。在营造生态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标准来种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林的作用。同时需要注意在营造生态林的时候需要通过地力的作用来提高生态效益,这样就可以减少复垦的情况发生,把保护生态效益的工作落到实处。

3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

在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的利用价值非常大,在很多行业中都会应用到森林木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森林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多,存在过度利用森林资源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始重视新林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各种生态林业的方式来提高森林资源系统的稳定,最终帮助森林资源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杉树生态林生态效益分析

4.1杉树具有良好适应力。杉树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能力强,种植完成之后能够很快适应周围环境。杉树自身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培养杉树时,充足的光照、肥沃的土地会加快杉树林生长的速度,也能更好体现出光合作用的效果。杉树另一特点是耐旱,不会因水分蒸发影响杉树自身的生长,在干旱的地方,也能根据环境的变化闭合自身特有的气孔,减少体内水分流失。杉树还适合生长在一些山区环境中,不仅能够固沙防风,还能帮助其他植被恢复健康。4.2杉树生态林的景观价值。除了生态效益外,杉树特有的景观效应也提高了杉树自身的价值。杉树是一种高大且雄伟的树木,能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现在很多城市公园中都会种植一些杉树,杉树提高了整体树木的观赏性。杉树和其他树种不同,在种植的时候可以成群栽种,通过成群栽种的种植方法来减少维护杉树的成本,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5杉树生态林

人们在建造杉树生态林的时候要先充分认识杉树造林,在造林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经济利益,需以生态利益为主,不然就很难保障杉树的栽培效果,同时对发挥生态价值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建造杉树生态林的时候相关部门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生态经营体系。5.1沿海杉树防护林带。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在建造杉树林的时候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内陆相比,沿海地区经常会受到台风和风暴的袭击,土壤与其他地区相比也比较贫瘠,含盐较高,沿海地区还容易受到风沙的威胁,所以建造杉树林是非常有必要的。5.2杉树水源涵养林。杉树水源涵养林主要建立在高寒贫瘠的地带,高寒贫瘠的地带和其他地区相比水资源较丰富,在建造涵养林的时候可以直接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建造完成之后还能对水资源的净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如此还能最大化的减少山洪出现的几率。有些人在经营杉树林的时候认为杉树林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会引起水位下降的情况发生,但是杉树在实际生长的时候自身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水源的依赖,在保障人们使用的水资源的基础上优化地区生态环境。

6目前杉树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现在很多地区为了快速完成生态林业工作,形成了一种局部响应,工作态度相对来说比较怠慢,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最终使全局工作出现恶性循环。在建造生态林业的时候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投入的资金少之又少,严重影响整个林业的建设。在建造的时候未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建造,不仅没有给生态林业建造提供帮助,还影响了生态林业工程的整体格局。(2)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越来越严重,一些地区为了扩大城市,开始占用生态林用地,最终使生态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情况越来越严重。

7推进杉树生态林业建设进程的方法

7.1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法来推动杉树生态林业建设的进程。影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进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资金,为了加大资金的投入,可增加国家财政比例,还可以动援社会力量,在管理资金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资金管控体系,减少资金滥用的情况发生。7.2加强宣传力度。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宣传力度的方法来推动杉树生态林建设的进程。生态林业工程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林业部门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宣传让人们意识到建设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提高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用心护林、科学造林的意识,了解生态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减少土地滥用情况发生,平衡城市发展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关系。

8未来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

8.1生态林业发展的可持续化。随着我国对生态林业的关注,不仅是林业自身需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其他领域也需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工作的开展。现在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细节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解决。8.2生态林业发展的多样化。在建设生态林业的时候,林业部门也需要尽可能的保障利益最大化,在对生态林业发展多样化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生态环境道路。

9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快速提高我国生态质量就必须要提高林场的建设和对林场的保护。林场的出现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减少空气污染的出现,但林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人们坚持不断投入,在坚持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合理地部署工作,争取使林场营林引入市场机制,这样就可以以服务社会为主要力量,全力打造一个经济生态型的林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凯旋,罗建辉.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林业产业,2017(3):252.

[2]周国强,陈彩虹,楚春晖,等.大围山杉木人工林不同海拔直径分布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1):86-91.

[3]李显玉,于海蛟,刘忠友,等.浅谈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树种选择[J].内蒙古林业,2014(2):20-21.

[4]李巍.做好林业技术推广生态林业建设[J].吉林农业,2015(5):112.

篇(7)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7602

1 引言

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过去,生态效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生态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森林的面积分别只占地球表面和陆地表面的11%和38%,但森林净初级生产量却分别占全球和陆地的47%和71%[1,2]。森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它包括水源涵养效益、水土保持效益、防风固沙效益、吸收二氧化碳效益、释放氧气效益、森林游憩资源效益、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等。结合国内外专家的方法[3,4],对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区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2 评价区域概况

贵州西南部主要包括黔西南州大部分和黔南州小部分地区,以贵州西南部16条重要水系两岸2.5 km范围以内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系错综复杂。区域内重要水系包括北盘江、南盘江、万峰湖水库、红水河等,选取的16条水系水域面积均在100万hm2以上,其中北盘江水域面积11963万hm2,胡家坝水库水域面积103万hm2。所选的水系地处珠江上游,是珠江上游重要水源地,对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地面积236940 hm2,蓄积量5745746 m3,森林覆盖率达到37.41%(算水域面积)。

3 评价方法

3.1 水源涵养效益评价

森林水源涵养效益主要从林冠截留量、林地枯落物持水量、森林土壤蓄水量来体现。采用郎奎建[3]所研究的公式:

3.5 防风固沙效益评价

贵州西南部防风固沙林较少,但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防风固沙产生的造田、护田效益,以每造1 hm2林地可固沙0.1075 hm2计算[3]。

3.6 森林游憩资源效益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评价

森林具有很好的游憩功能,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到相关林区徒步、游览等,而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从中收取管理费、门票等,从而形成森林游憩资源效益。以每年每公顷产生480元[5]的效益计算森林游憩资源效益。森林是一个完善且庞大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巨大的基因库,森林中各种野生药材、食用菌、野果、鸟类、野兽等均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以海南省每公顷森林产生112.2元的效益来计算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

4 评价结果

经过测算,贵州西南部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为24.6亿元,其中水源涵养效益1.05亿元,水土保持效益22.08亿元,吸收二氧化碳效益90万元,释放氧气效益108万元,防风固沙效益384万元,森林游憩资源效益11373万元,野生动植物保护效益2658万元,详见表1。

5 结果讨论

从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角度出发,对贵州西南部16条重要水系2.5 km范围内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所评价的森林生态效益中,水土保持效益最高,其次是森林游憩资源效益,最后是吸收CO2效益。16条重要水系中,北盘江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最高,其次是红水河水系,木浪河水库两岸林区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最少。

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贵州西南部是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阵地,评价该地区重要水系两岸林区森林生态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惠勋.森林与光[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9.

[2]徐德应.森林与大气[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郎奎建,李常胜,殷 有,等.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1):1~6.

[4]陈 钦,刘伟平.建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J].林业经济问题,2000,20(4):216~219.

篇(8)

1.2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1.2.1面向上游的水源地保护区生态建设补偿将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各项生态建设的投入作为水源地生态补偿,上游水源地地区既是生态贡献区又是生态受益区,下游地区是单纯生态受益区,应共同分担上游地区的生态建设成本。

1.2.2面向下游的基于上游发展权限损失的补偿水源地保护区为了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而放弃一部分产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获得相应效益的机会,下游受益地区必须对上游水源地保护区人民的发展权损失予以一定补偿,可选择不同补偿方式进行补偿。生态补偿核定方法采用机会成本法,

2汾河水库生态补偿实例分析

2.1汾河水库概况汾河水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境内,距省城太原市83k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范围包括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静乐县,吕梁市岚县和太原市娄烦县四县,流域面积为5268km2,占四县总面积92.5%。汾河水库库区水域面积32km2,总库容7.2×108m3。此外,自2003年山西省引黄工程南干线开通以来,平均每年引黄河水约9000×104m3,并向省城太原市供水,汾河水库作为引黄入并工程的调蓄水库,已成为山西省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

2.2汾河水库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汾河水库生态补偿的主体应当是太原市主城区的300×104多个市民、企业事业单位等用水主体及市政府。而补偿对象包括因保护水质、涵养水源付出成本及影响经济发展的水源地农民、水源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

2.3汾河水库生态补偿额度和核定方式生态补偿核定方法确立可从两方面衡量。水源地相应主体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投入成本(即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工程项目所需资金)和机会成本(即由于保护生态而导致的发展机会丧失)两部分。投入成本可准确测算,而且机会成本可用水源地居民收入与全市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测定;通过保护水源所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部分。其中,经济效益可根据输送水资源量按不同价格(包括政府补贴部分)扣除输水成本及加工成本而带来的效益;生态效益一般依据水资源的娱乐、旅游、休憩和调节水量、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废物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测定其生态效益。确定补偿核定方法要综合考虑水资源保护成本和效益两方面因素,实现补偿效果与补偿意愿相协调。

2.4汾河水库生态补偿计算方法

2.4.1汾河水库水源地保护的直接成本核算按照娄烦县“十二五”期间省城水源地汾河水库环境治理保护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实施水保造林、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改善、发展及民生保障、循环经济五大工程。水保造林工程。新增林地200km2;配套建设林地节水灌溉工程31处;占地补偿15.3km2;汾河水库库周塌岸治理21.4km;汾河湿地公园建设32×104m2;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1座,实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22座;河道治理新筑堤坝122.6km,清淤疏浚98km;涧河源头治理4km;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县城旧城改造安置4033户17844人,库周小城镇建设安置4992户19444人;建设公路58km;产业发展及民生保障工程。兴建养殖小区100个;发展日光节能温室3000栋、温室大棚6000栋;开发生态公益性就业10116人。以上项目每年需生态保护资金10.84×108元。

2.4.2汾河水库周边地区保护水源经济发展损失补偿根据太原市、娄烦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测算。机会成本=(参照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源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源地城镇居民人口+(参照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源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源地农业人口=(17258-10667)×27589+(7611-3109)×97538=620955175≈6.21×108元。综上所述,依据水源地生态涵养成本-效益测算生态补偿核定方法模式,对汾河水库生态保护区总体补偿额应确定为每年17.05×108元。

篇(9)

1 引言

森林资源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对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人们对于森林的认知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森林的生态效益建设也在不断的扩展。积极的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实现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逐渐的加快,农民作为我国的主要群体,对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在进行森林生态效益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基点,更要从生态效益的全局出发,保持森林的自然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吸收到新鲜的空气,也让更多的人投身到保护森林的生态效益的行动中去。

2 森林资源的特点

2.1 森林资源的多样性

森林所带给整个世界的功能和作用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很多时候它所呈现给人们的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它所产生的整体效益是无穷的。例如森林中所含有的大量的稀有植物,无论是在经济利益还是观赏利益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或者是简单的木材都是人们日常所需的重要建筑物品。而在森林中所生长的大量的富含营养的各种菌类、野菜和动物,也都是帮助农民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更不用说森林对于空气质量的净化以及水分的涵养作用,森林中大量的树木能够释放人们所需要的氧气,而吸引人们释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空气的净化作用。或者是森林的滞尘作用、杀菌作用等等。还有,森林随着地形、海拔、纬度的改变而变化,从低纬度至高纬度,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森林从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到高山灌丛等等,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2.2 森林资源的有限再生性

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资源的再生性也就是在人类利用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资源属性,但是随后又会恢复属性的能力。森林资源的再生性是自然的,但是这种再生性是相当的脆弱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例如我们看到在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中当人们采集松茸的时候会掩埋菌坑,不伤害那里的生长环境,实现菌子的再生。正是由于森林资源的有限再生性才要求人们拥有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意识,从而不断的加强森林的生态效益。

3 新农村发展森林生态效益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提升农村生态环境

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缺乏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造成了农村森林资源逐渐的缺乏以及整体的生态功能和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情况的出现。一些地区农民在经营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使得人畜共同居住,甚至是一些工业园区的进入,使得农村的水资源和空气质量迅速的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大力的发展森林不仅能够调整和缓解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还能调节极端天气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森林树木还能吸附空气中所含有的粉尘和尘埃,净化工业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森林在不同区域能够帮助调节和缓解物质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从而不断的优化整个生态环境。

3.2 有利于加强农村现代化

森林中蕴含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进行致富,积极的引进外资,带动整个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的森林发展和人应该是一种和谐而统一的关系,在保证森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不断的挖掘其经济效益。首先森林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其中产生的丰富的树木资源能够形成现代化的木业加工,由传统的粗加工逐步的引进现代化的技术,逐步的实现木材的深加工。并且还可以大力发展农村森林旅游行业,将自然景观和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营造出别样的旅游特色,吸引人们的驻足。

4 促进森林生态效益发展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之下,对农民的技能和认知要求都有所提升,针对农村现有的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不断的加强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效益的发展。

4.1 宣扬生态价值优先理念

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片土地上都必须懂得如何去爱护它,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积极的向人们宣扬森林生态价值的理念,从而取代人们心中的利益中心思想,将保护森林的生态价值上升到一个道德和法律的双重高度。承担起作为森林主人的义务,和森林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将森林当做自然母亲一样尊重和爱护。诚然保护森林的生态效益需要用法律的手段去限制,无论是那些残害野生动物的事件还是毁坏森林树木的行为都是错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利用道德的绳索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影响人们发自内心的去爱护森林。

4.2 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森林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也更加的务实,无论是为了爱护森林还是为了获得利益,其结果都是森林能够得到保护。实施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能够弥补国家在财政拨款上出现的不足等问题,从而从经济的角度保证森林生态效益的推行和实施。同时政府还可以全面的推行和建立生态补偿的保证金制度,对森林资源的受益人,例如那些砍伐森林树木进行加工的企业,在他们进行利用树木资源以后要求他们进行森林恢复,从而保证森林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量。此外还可以推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评估制度,制定出各种详细的评估标准和价值标准,从而为有效的补偿制度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确定对于森林保护者的补偿或者是向森林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相关的森林补偿费,从而建立起完备的森林补偿机制,也带动更多的农民投入到森林保护的行动中来。

4.3 森林生态效益发展要统筹规划

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森林的生态效益发展占到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快速的发展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保持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促使二者都能够得到发展和利用。所以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规划是很有必要的,针对当地农村和森林的发展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的制定。积极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在保护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基础上不断挖掘森林的可用资源,帮助农民实现经济效益。同时注重环境治理和文化建设二者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行农村的精神文化风俗建设,吸引外资的投入和建设。例如云南的香格里拉,就是将农村文明建设和森林原始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 总结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加快,农村的面貌以及农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森林对于新农村建设一直是一个重点的发展领域,其生态效益不仅是当地人们需要重视的,甚至对整个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规划好对于森林的生态效益的发展和重视,积极的带动起农村的和谐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金晖,王冬梅,赵亮.等.植物叶片滞尘规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报,2009(02).

[2]任寒英.浅谈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分析[J].财经界,2009(10).

篇(10)

这里气候资源独特,海拔高差突出,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沿江年平均气温22℃左右,全年无霜,适宜种植农作物。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4万亩,人均耕地2.5亩。这里水能资源充沛,绿汁江在大麦地境内流程约50公里,已投入使用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库,总库容量为718万立方,可辐射灌溉面积2万多亩。

就在这个集山区、农业、贫困、民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凭借自身特有的气候、土地以及水能等资源优势,近年来,全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基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过去的大麦地镇土地贫瘠,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今,旧貌早已换成新颜,放眼望去,满山皆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遏制,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明显改善。

发展绿色GDP已成共识。面对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大麦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经济建设立足于生态建设之上,着力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抢抓发展机遇。

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大麦地镇以粮烟产业为基础、热作产业为先导、林业和畜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逐步兴起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推行集约节约使用投入品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篇(11)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卢龙县境内,涉及 29 个行政村。区内总人口15600 人,总户数 4808 户,人均耕地面积 0.10 公顷。项目区内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人均纯收入33072 元。项目整治建设规模 1366.47hm,总投资 2980.54 万元。

项目区土地属区内的几个行政村集体所有,由当地村民承包经营使用。区内大部分为旱地,耕地质量较差;当地多年来少旱多雨,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农田道路系统不完善、地块零散不规则等导致粮食生产能力较低,农民对该区的投入与产出,有时成反比。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

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为 1366.47hm,其中耕地 1121.21hm,占整治面积的 82.1%,全部为基本农田;果园 153.01hm,占整治面积的11.2%;林地 6.03hm,占整治面积的 0.4%;农村道路 42.7hm,占整治面积的 3.1%;农田水利用地 18.72hm,占整治面积的 1.4%;滩涂 2.55hm,占整治面积的 0.2%;荒草地 18.66hm,占整治面积的 1.4%;坑塘水面 3.59hm,占整治面积的 0.3%。

3、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3.1 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整治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土地整治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如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等)所作出的贡献与影响的程度。

3.1.1 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区内原有废弃工矿、未利用地等项目实施后可开发为耕地,项目区原有道路、沟渠用地布局不合理,有些甚至已经废弃,造成土地浪费,通过合理规划、重新组织,一部分道路、沟渠用地整理成耕地。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 45.61 公顷,项目区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土地利用更加充分、合理。

3.1.2 增加项目区内农民收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结合项目区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优质小麦和玉米,增加农民收入。

3.1.3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项目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市场。就业机会增加,闲散人员减少。促进了治安稳定,保障了项目区安定团结的局面。

3.2 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是指土地整治行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态效应。

3.2.1 提高植被、林木覆盖率,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废弃工矿得以开发利用,林木绿化率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营造田间防护林,使林木覆盖率大大增加。不仅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还进一步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提高了农田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发展。

3.2.2 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通过修建防渗管道,合理安排农田灌溉,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节水农业,使项目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很大提高,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3 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是指投资主体通过对需要整治的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投人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同。它主要通过对土地整治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法对卢龙县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快速、简便的分析。项目区原有耕地 1121.21 公顷,项目实施前主要种植单茬春玉米,年产值为 1121.21 公顷×7000 公斤/公顷×1.2 元/公斤=941.82万元,扣除40%农业成本,纯收益为941.82×(1-0.4)=565.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