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环保标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环保标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环保标准

篇(1)

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化的。如农田水利的标准化,道路及坡面的绿化和建设标准等。日本的农业标准化中关于道路坡面植被施工要领(1980)、设计要领(1985)等,对坡面建设的坡度、形状、排水沟、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

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和生产工艺具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关于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试验方法,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贮藏方法等都有具体规定。如农民种西瓜,选用何种品种、何时播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料,以及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农业标准化在更多的情况下,包含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加工过程的标准化,这是由市场的需求所决定的。以鸡蛋的加工包装为例,须经过鲜蛋消毒光照甄别分级包装后,才能上市流通。水果和果菜类的加工过程也大体相似。

农产品的标准化在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应该说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所有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市场销售优级优价。在发达国家市场出售的农产品,如鱼虾等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等多以“只”为计量单位,特别是高等级的,如1只价格多少;大白菜、包菜等是1棵或半棵售价多少,其他如青菜、韭菜、芹菜等则是1把(束)价格多少,没有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蔬菜水果的。在这种情况下,充分体现了优质优价。等外品的农产品不进入市场销售,而只作为加工用原料。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农业发达国家的每个农业生产环节,都实行了标准化,形成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协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机械化作业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我国先进地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表明,要加快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根本性变革,就必须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和发展农业产业。原本只是出现在工业生产中的标准、质量、管理、组织、成本、品牌等概念,要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领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贯彻,是农业大生产方式形成的基石,而只有在这种大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科技水平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普及,进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在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标准,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保证农业生产有条不紊。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产品为龙头,以等级制度为重点,以国际标准为目标的标准体系,并按照标准把握生产管理、产品安徽农业科学加工、质量分析检验、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使我国农业更快地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上联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下联农户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组装配套,变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完善有效的标准体系,贯穿于产前的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产后的产品分等分级及贮藏、保鲜、包装等,可以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从而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只有靠过得硬的质量,叫得响的品牌,别无他途。

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卫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许多农产品已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严重超标,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标准化包含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随着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监测机构将通过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全面的监测,确保提供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和确保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2003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简称GAP)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规定生产企业是否对申报品种制定了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的方案。这类标准规范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卫生,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生产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化的。GAP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就明确规定申报种植(养殖)品种的历史和规模、产地生态环境、品种来源及鉴定、种质来源、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和中药材动植物生长习性资料、良种繁育情况、适宜采收时间及确定依据、病虫害综合防治情况、中药材质量控制及评价情况等,必须符合要求。这无疑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生产,促进地方名、特、优产品品牌的创建。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过剩现象,各地政府采取措施,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现实中,市场的不断变化及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信息的滞后,使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容易到位,而唯有以农业技术标准组织生产,使当地有特色的高品质的农产品脱颖而出,创出农产品独特的品牌,才能给结构调整带来新的亮点,为高效利用地方资源和发挥区域优势带来新的机遇。进一步利用地域优势,依靠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创出在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的品牌,才能使农业结构调整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农业应对加入WTO新情况的迫切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及其标准的制约。而标准化是紧紧围绕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提高产品竞争力而展开的。因此,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是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济技术合作和兼顾农、工、商及消费者利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标准化是重要的手段。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的市场上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着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极力采用先进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按统一的技术标准把从事生产、加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分户生产、集中加工、统一销售,这是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经营走向的逐渐清晰,扶持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出一批对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名牌农业产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业标准化促进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标准化的保证。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在促进农业的对外开放和技术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业化的形成、标准化的实施,使农、工、商及消费者利益得以协调和兼顾。

旅游景区地区实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标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旅游景区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中同样存在。

标准化知识尚未普及农业尚处在转型时期的今天,人们对质量标准关注得还不够。比如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原商业部就制定了一系列水果的质量标准,遗憾的是,市场上知道的人很少,贯彻执行的人更少。按照《标准化法》及有关条例规定,至多每隔5年应对标准进行一次复审,酌情修订,但现在仍使用10年前制定的标准。目前全国农产品质量整体合格率只有65%,水果类仅有1/3。事实表明,淡薄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是导致全社会农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标准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林、水产、水利、农机、计委、科委、财政、技术监督、农业科研院校等诸多部门。虽然我国的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已有了一定基础,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农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但是尚缺乏协调和统一规划。标准是国家公开公证地管理监督生产者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政府服务于农业的部门是多头管理,标准虽然不多,但是国家的各个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制定相应的农业标准,没有能够把所有服务管理监督农业的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围绕农业产业的全过程详细制定完整的农业标准,让生产和流通领域无所适从。

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已制定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少,更缺乏企业产业化系统标准。标准水平特别是安全标准普遍低于国际标准,产品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认证不规范,部分农产品的分级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农业检测手段落后,质量检测缺乏权威性;缺乏对农业安全生产和产品品质的全程控制;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不紧,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存在着重制定标准轻实施的现象,从而导致标准执行不严格,标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农业标准化计划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结合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同步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积极推进,切实抓好当地的农业标准化工作。

加强领导,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支持力度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关系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造福于民的公益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很高,需要多个行业和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各地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应强化政府行为,认真部署农业标准化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切实抓好协调和监督工作,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属于世贸组织规定的“绿箱”政策,各地应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将农业标准化经费列入景区的财政预算,确保景区及地区农业标准的制定、、宣传、组织、实施以及监督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抓好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要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首先,应切实抓好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四个环节的工作,实现由事后检验把关为主,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程管理上转变。

其次,应突出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核心,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规程、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及管理标准协调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体系;

二是建立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

三是建立检验检测机构和市场、基地检测点、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包括农业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体系;

四是建立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基础,涵盖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名牌产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五是建立包括农业标准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在内的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抓好示范推广,努力实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突破农业标准化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常抓不懈。首先,要突出特色,做好规划。要做到景区及同步规划,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工作。其次,要在景区主要名特优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向大宗农产品扩展;第三,各地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建立多种多样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样板,让农民学有样板,做有示范。

发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农业标准化首先是政府行为,农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强制推行。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当前,最主要是解决农产品市场价格失真问题,在景区特别是要注意从严格市场准入,倡导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标准意识,打击假冒伪劣,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设立专营市场、专营柜台等入手,确保按标准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优质优价,以提高农民、农业企业的标准意识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篇(2)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316-01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很多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的经济发展行为也得到了极大地整治,环境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环境的保护就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标准,制定整治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以环保为主要目的,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一、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标准累计达到了1418项,现行的标准就有1307项,被废止和更新的标准有111项,我国在过去的40多年的时间里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并且形成了“五类两级”的保护环境的标准体系。五类主要指: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修订规范与管理规范类的环境保护标准。其中: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质量标准属于环境保护的核心标准,其他两类属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两级”主要指的是地方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在国家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中,包括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的14项标准,国家规定的排污控制的138项标准,国家环境监测的707项标准,基础环境标准18项、环境保护的规范类430项。国家在排污的标准控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的监测规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我国的环境保护的体系标准框架已经形成[1]。

二、当前我国环保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至今,历经了40多年的发展,环境保护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环境保护标准的建立对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在开展各项环保工作中有标准可以作为参考,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在环保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也使环保工作更加规范化,使环境保护有了具体可以参考的数据,便于指导我们具体的经济工作的开展,所以,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为整个环保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尺度作用,对环保工作的成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环保标准的建立对我国的环保工作的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环保标准的建设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影响到环保工作的持续有效地开展。

(一)环保标准制定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的环保标准体系是在1973年就制定了,现在以及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框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环保标准还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还没有与国际的环保标准相对接和相关联。我国的环保标准的要求是对一切行为都是强制要求达到环保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行为和相关的违反环保的行为都要受到处罚,在环保强制性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排污的规定和环境质量的规定,但是在国际的环保标准中,很多的标准都是以自愿的实施原则,而在推荐的环保标准中,则是由很多非政府组织颁发的,目的也是在一种人们自愿参与的情况下,主动为之的环境保护行为。因此在制定的强制性和制定的主体方面,我国与国际上的通用的标准有一些差距。

(二)环保标准的认识程度的不足

在中国的环保标准里面关于排污、环境污染等规范的制定都是为了规范政府和企业、个人对环境污染的指标规定,都带有法律的强制性。因此很多企业都是考虑的强制性后面的处罚和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才勉强而为之,并不是从内心真正地愿意去实现环保标准的指标考核,很多企业甚至从意识方面并不认同环保标准的制定,他们表面上服从国家、政府的对环保标准的规定,但是私下却为了经济效率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这种从内心深处为了经济效益而视环保标准为虚设的情况存在很多,这也为我国开展环保活动,制定环保标准体系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严重地阻碍了环保标准的顺利实施和环保工作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三)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不健全

随着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标准的不断规范和完善,环保事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了相关的环保材料、环保器材、环保服务的全方位发展,环保工作的发展也将带来了整个环保产业的连锁反应,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环保产业化发展还不健全。在过去的环保标准中,过多地强调的是环保的技术、环保的设计的发展,更多地资金和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环保工作的技术提升和测评工作中了,对整个关联的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也影响了环保产业标准的更加健全和完善。

(四)环保标准的制定的内容不全面

我国在当前对环保的标准体系的制定越来越完善,对环保标准中的排污等环保标准的执行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在环境保护的标准制定中对环境生态破坏的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循环、环境破坏的修复等的具体实施规范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使人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作为参考,例如现在的很多制药企业,虽然在监测中,各项污染物已经达到排放标准,但是周围的人群仍然可以闻到溢散出的无组织气味,这些气味导致身体的不适,但是按照环保部门的环境排放标准,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是_标的,因此管理部门无法对相关的企业给予处罚,这就是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标准缺失,在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上没有以人体健康指标作为相关联的参数,忽略了环境最终的受体人群,而只是从技术、数据层面上去设计环境标准。因此,在环保标准体系健全中,应该更加注重标准体系内容的全面性,以人为本,以受体人群的切身利益出发,对于环保的标准制定还应该包括相关的生态发展方面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对环保标准的建立应该有一个大环保、大生态的概念,因此在环保标准中应该加入生态系统的环保标准[2]。

(五)我国环保标准体系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技术相比国际环保标准体系的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家的贸易也正在走向国际化,但是因为我国环保指标体系技术与国际环保指标技术的差距,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上很难打破国家贸易壁垒,这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主要是建立在环保的标准上的,但是我国的环保标准的制定还没有完全制定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环保标准体系,因此,环保标准体系制度的不完善和技术的薄弱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当前我国环保标准化发展的新思维

虽然我国的环保标准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国际竞争和与国际上环保标准的对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降低差距,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新思维,加快提高环保标准化,是当前我国政府和整个中华民族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各种新思维的冲击下,如果还一味地沿用传统的环保标准和思想将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在环保标准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创新新思维,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来带动新的发展,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完善环保内容,增加大环保的思想;

(二)不断提升环保标准的市场化,大力培养相关联的环保产品的开发,不断完善发展环保产业;

(三)不断创新环保技术,开发与选用与国际接轨的环保指标体系,使国家的环保事业能与国际无缝对接;

(四)不断提升国民环保的认识和提高环保的思想觉悟,从内心深处接受环保标准,从行动上自觉遵守环保标准的相关规定,生产、生活都在环保规定的标准内进行;

(五)不断完善环保标准的反馈机制,对于环保标准的制定,不但要注重环保工作结果,更要关注环保工作的前瞻性,制定出完善合理的环保标准,做到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换取GDP的发展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了,建立环保标准,重视环保工作,将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环保工作来说,因为国家政府的逐渐重视,环保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该看到与国际环保标准的差距,与国际环保产业的差距、与国际上环保技术的差距,特别是国人对环保的认识上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要改变固有环保观念,创新新思维,用新思维来引领我们不断创新,不断钻研,不但在环保体制上、环保技术上、环保产业上与国际接轨,更要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上用新思维去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我国环境保护制定的标准,运用环境保护标准化的新思维来指导我国的环保工作。

篇(3)

(一)共性目标

1、设立现场管理办公室,对园区内企业环境状况进行监管,园区内企业没有发生因监管不力、失职渎职造成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也没有发生因环境污染引起的重大群体性或群访事件。

2、召开主任会议,对园区生态县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成立由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的工业园区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园区生态县建设年度计划,并及时上报县生态办,指定分管领导专门负责,认真组织实施。

3、积极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并上报信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个性目标

1、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完成了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方案的编制工作。

2、按计划完成了园区内所有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达标整治工作。

二、主要工作成绩

1、加快各大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永安、现代工业集聚区的亮化工程;完成了永安、现代工业集聚区主要道路的污水管道铺设;现代工业集聚区绿化工程正在实施中;工艺品城绿化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工作。

2、以园区发展状况和产业划分状况为依据对企业进行合理安排,凡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都依据产业规划和环保要求,严格落实环保审批手续,建设项目入园企业环评执行率达100%。

3、加强对企业的服务,继续开展三级督查制度,强化现场办公室协调处置力量和功能,保证入园企业规范施工和生产;实行入园企业建设进度月报制度,实行重点区域巡查制度,坚决避免环保设施偷工减料现象,严格执行项目设计标准,确保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园区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

4、积极开展生态园区建设,在园区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做好现代和永安工业集聚区的生态园区整体规划,现代工业集聚区的规划环评已完成编制,正在等待评审;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方案也已编制。

5、根据《关于开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环治办发[]3号)和《关于印发全市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环整办[]28号)的要求,制定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计划完成了园区内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达标整治工作。

三、工作亮点

1、环保设施落实“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2、招商引资时把环保作为首要条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不允许进入园区。

3、设立现场管理办公室,对园区内企业环保状况进行监管。

四、存在问题

1、资金的短缺仍然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紧张,导致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部分企业对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环保意识较薄弱。

五、工作计划

1、加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今年开展的“服务工业,推进项目”百日行动和进一步深化“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抓落实专项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根据明年的建设重点,创新工作载体,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公共生态环保设施的建设。

2、提高企业入园标准。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并完善项目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占地少、科技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的标准选商引资,确保每家入园企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尤其是总量控制和排污强度)项目坚决不允许进入园区。

篇(4)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生态乡镇、生态村申报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全程跟踪落实。根据省环保厅《关于加强我省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对照创建省级生态县标准,各乡(镇)均应申报省级生态乡镇,同时每个乡(镇)还应申报1—2个省级生态村,条件较好的可多申报。已获得省级生态乡镇或生态村命名的单位,应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或生态村。

篇(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快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实现国家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要求,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已成为我国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已有不少研究,一些学者梳理了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针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1]有学者认为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2]但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态退化、乡镇企业污染等环境问题。[3]许多学者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何隆德(2014)认为可以借鉴澳大利亚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建立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坚持依法依规治理环境、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生态化、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等成功做法;[4]谢枝丽、宋长英(2014)则提出环保管理的关键是要强化政府的参与和干预;[5]马源春、高广阔(2015)认为改革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要在构建生态环保预测机制、经济惩罚机制、综合评价应用机制以及“无悔”的环保政策等方面作出努力。[6]也有学者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视角提出从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生态环保管理。[7]不难看出,学者们从生态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度建设、政府职能等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问题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湖南省的一些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进行深入调查,对我国环保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原因分析,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更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环保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环保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立的环保管理新常态,仍有较大差距,深度推进我国环保管理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价值激励严重不足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作为“理性经济人”,有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追求,同时做出最大努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重发展,轻环保”,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投入偏少,一些生态主体功能区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经济牺牲,其生态收益与经济发展损失不匹配,以致地方政府对环保管理存在价值激励严重不足,出现环保政策偏差。一是生态补偿不足。2015年,中央政府对省内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每亩为17元,例如,湖南省江华县生态公益林的补助才每亩每年15元,这个标准低于公益林的管护成本(约每亩每年35元)。二是权责不对等。法律法规没有对中央和地方事权进行清晰界定、划分,地方政府肩负有环保管理的职责,但缺乏提升环保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和与之相匹配的财力。

(二)环境执法能力不足

一是环保管理职能分散。环保职能分散在环保、土地、农牧、矿产、林业、水利、交通、国土、农业管理、海洋、港务和渔政等近40个部门,执法主体林立、责权分散、效率低下。二是环保机构不健全。例如,截止2014年,湖南省乡镇级设有环保机构842个,但大部分无法正常运转,大部分乡镇政府仍没有环保管理机构,缺少专职环保人员。三是环保经费短缺。由于排污费的足额征收很难到位,基层环境监管部门的业务资金大大减少,且难以保证办案资金来源。一些县市地方财政困难,无法满足环保机构的业务经费需求,用于环境监管工作的经费更是寥寥无几,许多环保局依靠大量征收污染费解决办公费用。四是环保执法人员不足。以湖南省环保系统为例,按照国家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要求,中部省份省级环境监察人员应当达到40人、环境监测人员应当达到100人,而2013年底湖南省环境监察总队与应急中心合署办公,在岗才29人,目前执法人数少、任务重、执法难、难执法,极大影响了监管、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三)公众环保监督缺位

一是公众无法获取准确环保信息。政府、企业对环保信息的公开率不高,公众难以获取真实有效的环保管理信息。二是公众缺少合法参与途径。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关于环保公众参与的条例或其他形式的法规,公众参与环保监管,缺乏规范化、制度化途径。一旦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公众无从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参与,更难以把握采取什么样的参与方式最合理、最合法,公众在环境监督中被边缘化。三是社会组织难以发挥作用。环保社会组织没有完全独立,资金来源对政府有依赖,在表达意见的过程中没有独立的话语权,对政府环保权力的制约大打折扣。

二引致环保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环保管理深度推进面临瓶颈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先发展后治理”观念作祟

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关系时,地方政府往往把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视为解决当地经济社会问题的不二选择。对湖南的一些县市调研发现,一些县市在实际做法中仍将干部绩效考核与GDP挂钩,刺激地方官员为促使所辖地域经济增长最大化不断寻找机会。一些县市为能引进项目落户,放松环保要求,甚至以招商引资为名简化程序、减少环保考核权重等形式干预当地环保监管。

(二)部门之间利益掣制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部门趋利现象明显,“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对本部门有利可图的互相争夺,无利可图的往往没人愿意负责,互相扯皮推诿。环保各项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不仅难以形成资金集中使用和严格监管的合力,反而加剧了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冲突,造成环保管理的“公地悲剧”。

(三)环保管理政策滞后

污染防治政策文件不够具体明确,一些必要的条款处于空白状态。污染防治的立法政策软弱,缺乏强制性和引导性。环境收费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环境违法处罚标准明显过低,无法对环境污染起到震慑作用。

(四)环保监督机制虚化

上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之间主要是行政业务指导关系,部门的财政权也由地方政府掌管,为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提供了土壤,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拦路虎”。公众参与环保缺乏有效协调机制,遇到具体环境问题,公众无从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参与,难以把握采取什么样的参与方式最合理、最合法,公众在环境监督中被边缘化。

三破解我国环保管理体制问题的对策

破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问题是一项长期艰难的挑战,只有构建起政府、管理部门、市场与公众等“四位一体”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实现“四个增强”,才能有效解决环保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增强参与主体环保管理的积极性,健全利益共享与成本分担机制

一是创新生态保护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制定出台《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由属地政府负主责、省政府明确一个对口部门为主指导督办、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的多方协同机制,对做出重大环境贡献的县市乡进行适当的奖励,省市不再考核其生产总值。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生态文明示范点建设管理制度等。二是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制度。对具有明确的保护者与受益者的领域(区域),在生态重点区域设立碳排放交易所,推动横向碳排放以及在交界省份之间实施碳排放权、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还可以通过共建生态园区、在电价、水价中征收生态补偿基金等形式来实现,实施各类排污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三是探索推进生态产品金融化。进行生态旅游项目经营权、林权等优质运营性资产抵押、收费权融资等,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直接融资。依托生态资源的市场资产定价,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二)增强环保管理体系协调性,推动横向环保职能整合与事权划分

一是实现环保管理主体多元化。环境管理的主体由单纯依赖政府管理发展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将全国所有排污单位的监管在中央、省、市、县四级环保部门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级执法检查的层级责任、执法检查频次及程序,对全省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有计划、全覆盖、规范化”的环境执法检查。二是实现环保管理决策多元化。明确各职能部门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责任范围,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协调机构,加强统一监管。加强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住建等职能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议设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实现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做到信息互换互通,形成议事会商制度,推动工作落实,开展联合执法。三是探索建立区域共治的联动执法机制。针对省级行政边界区域权属复杂、监管薄弱等特点,建立边界相邻地区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体系。

(三)增强环保管理执行力,加强环保执法能力与设施平台建设

要按照“控总量,优结构”的思路,调整机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调剂,逐步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与监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的问题。一是建立健全环境执法机构。构建中央、省、县、乡(镇)四级环境执法监管网络,确保每一个乡镇有环保机构,提高执法装备水平。二是充实各级执法队伍。强化各级管理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提升管理者知识结构。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充实环境监管力量,配备专业环保人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专设水资源法警、森林资源法警,培育和引进一批节能和环保监测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加强环保设施平台建设。加强污染物排放等监测网络、预报预警、应急管理等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支持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四)增强环保管理监督力,推进环保信息公开法制化与规范化

一是整合各部门环境监测和信息网络。建立统一服务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环境监测和信息网络平台。二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加快制定出台《环境信息公开实施方案》,建立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政府在制定重大环境法规政策、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时,以及批准建设项目之前,应依法公开相关信息。对排污量超过一定标准、环境风险大的企业,强制其公开环境设施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信息。对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信息以及环境状况、重要政策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要及时公开,主动向社会通报。三是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途径。建立环境保护“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重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环保微信工作体系。四是培育、规范环保社会组织发展。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环保决策,鼓励和支持其参与重大环境决策,对政府环保工作进行监督等。

作者:范东君 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绿色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团队

参考文献

[1]张永亮,俞海.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方向:国际社会的观察和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15(1):43-47.

[2]胡海兰,安和平.贵州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7-51.

[3]肖金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J].区域经济评论,2014(5):124-126.

[4]何隆德.澳大利亚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及经验借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8-52.

篇(6)

一、市农村环保工作现状

全市所有镇街均成立了环境保护监察站

一)工作网络逐步健全。年。落实了人员、场所和办公设备,村级设立环保信息员,构建起农村环保工作网络。将环保工作纳入镇街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农村污染防治、项目审批、查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缓解了环保部门日益繁重的工作压力。

把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纳入镇村规划范围。

二)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护。结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市个镇、个行政村完成规划编制,初步划定了各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坚决否决在保护区内新上涉水排污项目,及时取缔保护区内各类法非排污口,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比例达%以上,三)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明显加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个、有机食品认证个、绿色食品认证个。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审批监管,完善配套设施,粪便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以上。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不断提高秸杆利用率,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环保意识的重要载体

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有声有色。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个,环境教育基地处,启动实施生态文明村试点工作,农民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

先后取缔关闭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余家。建立环保目标责任、部门联动、等长效工作机制

五)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农村环境办结率和满意率均在%以上,有效解决了大批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加强污水管网配套建设

六)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矿区。借助矿区污水处理设施,收集处理镇驻地生活污水。对压煤搬迁、合村并点、集中上楼的村,规划建设简易污水处理设施。非城矿区,加快推广“一池三改”生态模式进程。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村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保洁模式,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二、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市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对待环保工作标准不高、把关不严、支持不够现象仍然存在给外地已淘汰的落后产能提供生存空间,一是少数镇街对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少数镇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同环保的关系。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现象时有发生。

多数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简陋,二是面源污染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依然普遍存在过量农膜、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粪便处理利用率不高,对水体造成一定污染。环保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镇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不高。每年汛期,因面源污染导致白马河水质超标现象依然发生。

导致镇街环保机构、编制不独立,三是环保机构能力建设依然薄弱。目前上级对农村环保机构人员设置没有明确要求。执法权受到限制。加之财政投入不足,岗位系统教育和培训跟不上,农村环保机构职能交叉、人手紧张、经费不足,能力建设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建议从组织、资金、技术、监管等层面予以重点倾斜,下步工作中。全面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进度

一)以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强化保护措施的落实,坚决消除保护区内各类污染,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结合采煤塌陷地村庄搬迁、合村并点工作,因地制宜建设简易的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减少对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完善提高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积极发展集中连片式供水,确保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

着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一是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二)以污染防治为重点。要求镇街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严防外地污染向我市转移,密切关注已关闭取缔的土小”企业,定期巡查,严防死灰复燃。二是严把环境准入关。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禁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鼓励农村地区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积极引导村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治理。用“科学招商”绿色招商”新理念来指导镇街的招商工作,严防“招商引污”三是积极治理面源污染。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力度,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推广“猪、沼、厕”三位一体和“猪、沼、厕、菜”四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进程。

加大农村环保资金和技术扶持。尽快建立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的农村环境建设投融资机制

篇(7)

“生态商”的含义、内容都有哪些呢?戈尔曼先生解释说,“生态商”概念的提出,旨在改变人们在环保问题上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对于关注生态环境而言,仅仅回收垃圾、购买生态食品、使用节能灯泡和不使用时拔出电源插头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生态商”要求人们要计算产品的“碳足迹”,即对产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计算。戈尔曼先生预计,“产品迟早会具有生态价格,而各家企业也将在降低生态价格方面展开竞争,以吸引那些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

这些说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它给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与标准。也就是说,今后要在环保方面从“根儿”上做起,要充分考虑“产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计算。对于那些生态价格低的商品,消费者是很欢迎的;反之,则就会销路不大,以致淘汰。

篇(8)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辅料已有严格的环保要求,并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于到达这些地区的服饰产品,一旦某个极小的部件或细节不符合要求,很可能全批退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在中国,大量服饰辅料生产企业面对环保问题缺乏敏锐性,对生态标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造成服饰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步履维艰,使之成为“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因此,不论是服装出口加工企业、品牌经营者还是辅料产品供应商,转变观念、学习环保标准、研究新的环保技术及生产方式已成为其当务之急。

目前,根据生态纺织品的要求,不同原料的辅料主要检测项目有以下几种选择:

由纺织材料(含皮革)制成的辅料与面料检测项目相同;

由金属制成的辅料检测可萃取重金属、镍标准释放量等;

由塑料制成的辅料检测可萃取重金属、禁用偶氮染料、有机锡化合物、邻苯二甲酸盐等。

以重金属“镍”元素检测为例:辅料中的金属拉链及金属制品随服装出口,往往要求提供检测报告,或过检针,主要就是对重金属“镍”元素进行检测。镍被广泛用于制造首饰、金属钮扣等,以增加光泽度。由于部分人会对镍过敏,因此,欧盟对于“长期与皮肤接触的物体”的镍的释放量有明确限制。1994年欧盟指令就规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不得用于耳环、项链、手镯等,涉及纺织品服装的有:衣物铆钉钮扣、紧固物、拉链、钮扣和金属标牌等。对于长期直接接触皮肤的上述产品,镍释放量不得超过0.5ug/cm²/Week。

诸如镍的检测,国内相关机构和行业内正规商家对此都比较重视。一些相关检测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专门检测服务,如ITS(天祥)、SGS(通用)、MTL(申美),可根据客户要求的检测标准提供检测并出具报告;对于不清楚检测标准的客户,检测机构可以根据其提供的出口名和出口国,查找相关标准并完成检测。正规辅料供应商自身就有检测设备,也可代客户送检,提供客户指定检测机构、检验标准的检测报告。

篇(9)

一、时期,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三个终结”的重要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终结”。一是终结了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通过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实施开山塘口、板岩山地质灾害、石漠化等一批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秀美宜居。年,城区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20天,创有环境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为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推上新台阶增强了信心、奠定了基础、蓄积了势能。二是终结了污染指标持续偏高的历史。我市工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9.69%和4.27%。近年来,通过采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综合措施,关闭“五小企业”2000多家,完成节能减排治理项目300多个,新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大力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指标“趋低下降”,圆满完成省定污染减排的目标。三是终结了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通过大力实施“四”水环境保护等一批重点项目,环磁、青山145个排污口实现截流,全市主要水体水质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验区内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大冶、富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成绩来之不易,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工作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社会发展新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危机的战略选择,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浩浩潮流。温总理在国际哥本哈根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为实现、甚至超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努力。而我们的环保事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环保正在成为一种标准,甚至是一种壁垒,制约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从国家和省里对“十二五”发展新的要求来看: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由过去的2项增加为4项,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省里也进一步明确了环保考核的各项具体要求。指标的增加,势必造成减排潜力减小、工作难度的加大,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考验。

从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新的特点来看: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治污减排压力大、生态修复压力大、环境承载压力大等三个方面的压力,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市长期沿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污染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开山挖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目前,全市300余个开山塘口、5万公顷石漠化荒地还没得到完全修复,“四”治理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推进,我市环境容量和空间非常有限,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始终绷紧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这根弦不放松,毫不懈怠地把环境保护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努力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到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为统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为主线,统筹推进污染减排、生态创建、环保执法等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市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环境支撑。

主要目标为:全力打造人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市,确保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初步呈现,环境安全特别是重金属环境安全保障有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在“理念、项目、创新、责任”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关于理念问题。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大家已形成共识。当前我们抓环保工作,还要不断解放思想,弃陈革新,牢固树立“三大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一味继承享用,而应学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并很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人。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加倍地给予我们以报复”。上个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错误观念,教训非常惨痛。我国局部地区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仅废水、废气造成的污染损失每年达540亿美元,占GDP的8%左右。由此可见,在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方面,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后代负责;不仅要对当前负责,也要对长远负责,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要真正把“借”来的环境利用好、保护好,并加上“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还给子孙后代,促进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二是要牢固树立“环境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质量和生态需求成为全社会的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四”保护、板岩山治理、开山塘口整治等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大大提升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一步到位”的理念。“环保优先”,强调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抓发展必须把环保放在优先位置;“一步到位”强调的是标准问题,坚持环保把关不降低门槛,不变形,不走样。比如,国际社会对我们出口的蔬菜等食品非常严格,其中一条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又比如,国家鼓励的发展产业,前提条件就是要过“环评关”,等等,反映的就是标准问题。因此,环保工作不能“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保护”,要从源头做起、从标准做起,没有“折扣而言”,必须“一步到位”。今后,在招商工作中,要把环保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和准入条件,再大的项目,只要影响和破坏环境,就坚决不能上,切实做到既要引资,也要选资,对新上项目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关于项目问题。项目是支撑环保事业发展的“牛鼻子”,当前抓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一批环保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研判国家环保政策,认真谋划和储备一批事关全市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申报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特别是“四”治理、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要实行“市县联动、领导包保、专办跟踪”工作机制,争取纳入国家、省里“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笼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污染治理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环境投资和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新格局。二是要加快实施一批减排项目。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一批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高环保科技含量,走科技型环保之路。三是要坚决淘汰一批落后项目。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一手抓老污染的治理,一手抓新污染的控制”的要求,下决心淘汰“五小”等一些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我市环境空间、发展空间。四是要大力发展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要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我市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大力培育生态型经济,尽快启动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

篇(10)

一、课堂是渗透“生态低碳环保” 理念的主阵地。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低碳环保”理念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找准 “切入点”,适时适量地渗透 “低碳环保”理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大大增强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

我在讲解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电功、电功率”章节之前,我问学生:“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耗电吗?”同学们有的说耗电,有的说不耗电,争论不休。于是我在课堂评估中及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一天,小明放学回家看电视,看完后,把遥控器一摁,电视关了。他发现电视机上还有一个指示灯亮着,于是他想:这时电视机是否还在消耗电能呢?一次,乘父母出差,他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让电视机处于待机状态,然后拔掉其他所有电器的插头或关掉开关,记下时间和家中电能表的读数;去奶奶家住了两天后回到家中,再记下此时的时间和电能表的读数(记录数据如下表)。问:

①在小明外出这段时间里,他家电视机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时 间

电能表示数/ KWh

6月6日上午8:00

105.7

6月8日上午10:00

106.2

②通过实验,小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③据估计,我市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消耗的电能一年有近7200KWh。若小明家有1500W的电水壶一只、60W白炽灯2只、180W电冰箱一台,这些用电器平均每天工作2小时,试通过计算说明这么多电能够小明家使用多少天?

通过课堂评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到由于我们的不良习惯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在同学们中引起了共鸣。接着我及时地投影了生活中节电的小窍门:

夏天,在家用空调时,不要频繁的开启,用了几个小时后,就关掉,再开电风扇。这样就能省50%的电;在冰箱内存放食物时,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制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更节电;.用微波炉加工食品时,最好在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上盖子,这样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发,食品味道好又省电;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在家用洗衣机洗衣服时,用同样长的洗涤周期,但 “柔化”模式比“标准”模式叶轮换向次数多,电机启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5—7倍,所以,用“标准”模式洗衣服,更省电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

经过类似的渗透,我发现学生们“生态低碳环保”意识浓了,离开教室、实验室、微机室随手关机、关灯的人多了,垃圾也知道分类了,电池收集箱也满了,参加“地球关灯一小时”活动的人也多了。

二、学校是“生态低碳环保”教育的实验地。

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渗透“生态低碳环保”意识,更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调研。为此我在上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 热和能》中的“第四节 热机”后,要求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学校锅炉节能吗?”不到一周时间调查报告全部都交上来了,在交流会上,学生们的发言很积极,他们是这样写的“没想我们学校的锅炉效率不到8%!” “原以为袅袅的浓烟是我们校园的风景线,现在才明白我们才是校园的吸尘器!”“蓝天原来是这样被涂灰的”…有的学生还写了一封给学校领导的建议书——“还我们一个更美的校园”。 有的学生给全体师生发出了倡议———“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这些建议书、倡议书中我发现学生不但掌握了“热机”这一节内容,而且还自学了《第十七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道了“21世纪的能源趋势”、“温室效应”、“我国能源现状”、“未来的理想能源”等知识。真正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生态低碳环保”活动的实践能力。

三、家庭、社会是“生态低碳环保”教育的宣传地

对学生进行“生态低碳环保”教育 ,不能仅停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真正视环境为已任,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并且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家庭、社会就是更好的“生态低碳环保”教育的宣传地。

篇(1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各地区各部门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新常态下推动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要紧紧抓住“推动绿色发展”这个立足点。一部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的历史,离开发展谈环保,无异于缘木求鱼。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适应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不小的挑战。用好增速回落带来的新增污染量有可能减少的机遇,化解保增长有可能带来的重污染项目集中上马的挑战,方能真正使经济发展代价更小、效益更好、排放更低、更可持续。各级环保部门,要通过强化环保标准和排污总量的“硬约束”“硬指标”,以环境保护倒逼发展转型、优化经济发展。当然,转方式调结构有一个较长的见效周期,涉及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博弈。各级环保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工作要求,重点做好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工作,通过强化环保标准的硬约束,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要紧紧抓住“建设法治环保”这个关键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顶层设计,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逐渐明晰。面对依然严峻的环境形势,除了经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越来越重要,制度建设越来越迫切各级环保部门,各级环保部门要以新《环保法》实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意见的通知》出台为契机,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严惩污染犯罪,将各项环保要求和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将依法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要紧紧抓住“实施改革创新”这个支撑点。面对新常态、新情况、新问题,各级环保部门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既要坚持顶层设计又要鼓励基层探索,既要有立竿见影的举措又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既要改革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老办法又要不断构建新机制,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攻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看到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