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德育的方法及基本要求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的方法及基本要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德育的方法及基本要求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81—01

歌唱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歌唱方法是否科学、正确。我国著名声乐艺术教育家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的调整与控制在歌唱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只有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调整、运用气息,他们才有可能唱出圆润动听且富有感彩的歌声。

一、气息运用的基本要求

1.音量方面。(1)控制强音时气息的运用。唱强音时,气息既要雄浑有力,使声音能产生充分的共鸣,又要使气息在歌唱的腔体内具有回旋的余地,以达到丰富、适度的声音效果。(2)控制弱音时气息的运用。唱弱音时,需要高位置、集中、靠前、浑厚和丰满的声音效果。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具有较强的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要把腔体打开,声音越高,气息越深,应在较弱的气息控制下,引起歌唱腔体共鸣,从而产生优美动听的弱音。

2.音域方面。(1)唱高音时气息的运用。在发声过程中,胸腹应随着吸气而蓄气,气息逐渐下沉,并稍有憋气的感觉,尤其是后腰的肌肉应当明显下坠。此时的气息是平稳的,气息的流量要相对小一些。(2)唱低音时气息的运用。发声时,气息的位置相对唱高音时要低一些,气息的流量要相对大一些,整个腰部的肌肉适度放松。(3)唱中音时气息的运用。各声部的中音区是最好唱的。从发声效果来看,它没有低音的压抑,没有高音的紧张;从发声方法来看,唱中音时,发声器官的肌肉不紧张,弹性力度比较强,气息较容易控制。

二、提高学生气息运用能力的训练方法

1.吸气。(1)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吸气。在练声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因为闻花的动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动作,学生更容易掌握。练习时,肩膀和上半身自然放松,用鼻吸气,感觉就像闻到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花香”同气息深深地吸入小腹处。此时小腹微微鼓起,横膈膜下降两肋,后背向外扩张,喉咙打开,呼吸自然顺畅。这就避免了吸气时吸得过浅的问题。(2)用数数的办法练习快速吸气、换气。要提高学生气息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吸气,教师也可让其嘴里不停地像喊操那样数数。数数时声音不能太大,要有节奏地数,不去想怎样吸气和换气,在数与数之间要停顿,只留意于腰部的“缓劲”和小腹的起伏动作,这样气息就会自然地被吸入。

篇(2)

一、本《基本要求》是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最低标准,各物业管理企业向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不得低于此标准。

二、市及区县房地局、小区办自1999年7月1日起,依《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检查、考核。对所提供服务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应要求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由市、区县房地局根据《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5年第21号)第十九条之规定予以警告、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千元至3万元罚款;警告三个月后,企业无明显改进的,报经市房地局核准后注销其《北京市物业管理资质合格证书》。

三、物业管理委员会、产权人及使用人可按照《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考评,并以此作为对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要求的依据。

四、办公楼、商厦的物业管理服务可参照此标准执行。

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基本要求(试行)

全文一、服务宗旨与原则

以“业主和住户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坚持方便业主和住户、文明服务原则。

二、房屋及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24小时受理住户报修;建立维修服务回访制度,有回访记录。

房屋及设备小修和电梯、供水供电设施、共用电视天线的管理应达到《房屋及其设备小修服务标准》(京房地修字〔1998〕第799号)。

房屋的大中修执行《北京市城镇房屋修缮范围和标准》(京房修字〔1994〕第521号)。

定期以及冬、雨季和天气异常时对房屋和公共设施设备、道路、绿地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安排抢修;对质量较差,易出问题的部位,应及时记录备案,重点检查;每年年底或年初对上述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对完损程度做出评价,列出年度养护维修计划。

检查和大、中、小修要有记录。

三、保洁服务

居住区内道路、楼梯每天清扫一次,垃圾每天清运一次;及时清理居住区内公共场所的废弃杂物;及时清扫积水和积雪;及时组织清理乱堆放物品、乱张贴的宣传品。

四、保安服务

24小时有专人值守;进行日常巡视;涉及人身安全处,设有明显标志并有防范措施。

对火警事故、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以及其它紧急情况有处置预案,发生时要及时处理,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对居住区内违法现象,积极与派出所等配合进行处理。

五、绿化管理

绿地无杂物,无侵占现象,基本无裸露土地;花草、树木修剪及时,无明显枯枝死杈及病虫害现象,树木基本无钉栓捆绑现象。

六、消防管理

建立消防责任制;定期进行消防训练,保证有关人员掌握基本消防技能;消防设施设备有明显标志;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放置合理,定期巡视、检修。

七、车辆管理

车辆应停放有序。

收取车辆管理费的,应有专人负责看管;机动车应指定专用停车场、划定专用停车位,非机动车应存放在专用停车场所。

八、装修管理

监督业主和住户遵照有关规定进行装修。

九、代收代缴服务

如代为收取水费、电费、燃气费、房租、电话费等费用,应按照有关规定收费,计数准确,并提供凭据。

十、档案资料管理

有比较完整的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基础资料、房屋产权产籍资料和物业管理经营管理资料;及时变更记录,保证档案资料帐实相符。

篇(3)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道德发展论;②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①认知模式的缺陷;②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2.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①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②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3.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奖惩教育法?

    (1)奖惩教育法,即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和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奖惩教育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等方式。

    (2)运用奖惩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第二,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第三,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第四,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4.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

    (1)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2)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篇(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意识形态基本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是把原“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容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问题,是值得执教者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1把握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联系

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内涵和实质来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问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务;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思想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社会主义法律贯穿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精神,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培养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因素。立法者制定法律、法规时,必然要考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现状和内容,把某些道德规范转变成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人们自觉遵纪守法,促进整个社会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区别

思想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而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调节控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强制性社会规范的总和。从社会主义法律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存在于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之中。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在结构关系法律调节的层面来看,思想道德主要涉及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主要涉及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体内在的信念起作用,是一种“软调控”;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是一种“硬控制”。从思想道德与法律作用的范围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从思想道德与法律调节控制的结果来看,思想道德着重要求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与高尚;而法律则着重要求人们外部行为及其后果。因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界线,具有不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相互混淆。

2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

2.1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而不囿于知识

当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倾向是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而忽视了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从而淡化了思想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由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中小学强调养成教育不同,在高等教育中应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要进行相应的思想理论的宣讲,解决思想理论认识问题,培养大学生理论意识的自觉性。同时,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逐渐成熟阶段,他们一般具有自己的审视行事标准。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要重视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却不囿于知识。思想理论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它是具有价值倾向的思想理论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并不在于引导教育对象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它需要通过教育对象个体对相应知识的掌握而生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证明,淡化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会弱化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可见,思想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

2.2思想理论知识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同一性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新世纪,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要具有献身于祖国和人民,献身于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质,是保民族之本,扬民族之威的有力保障,而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是其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可见,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2.3思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在坚持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时,应注意两种倾向:一是一讲学科建设,就把它朝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上靠,把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当作一般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知识课程;二是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就把它等同于传达党的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同于“政治德育”。由于视角不同,高校德育确实存在不同的研究模式。有人强调学科德育,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建设德育,突出了德育的学术色彩;有人主张生活德育,努力体现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道德教育的特色;有人强调心理学德育,从价值中立和无批评原则对德育的借鉴出发,使德育诠释在心理学的模式之中;也有人从文化德育的角度,从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和道德的关系中诠释德育,政治德育则由于凸现德育的政治功能成为特定年代的标志。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作为学术问题,各种研究实验和设计都应当鼓励,但是德育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性不能由于不同德育模式的存在被消解,不应当回避价值观问题,不能淡化各种意识形态的分歧。在中国高等教育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将来势必会在国家重要的岗位上担当责任,或者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和劳动者。探讨思想理论课程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是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这一学科主要研究整体性、中国化、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理想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等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全面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的学理支撑,又是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必须围绕的根本。不加强学科建设,只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质出发来强调它的重要性,也不可能提升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其师资队伍也难以得到稳定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借助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又要潜心于自己的学科建设,开拓学科的研究空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兼顾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需求,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育人为本,贴近学生;要兼顾理论性和生活性,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课的属性,又贴近生活,以此选择教学内容和构建教学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

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取得这类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有关德育活动等。

3.1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体现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会舆论,加上学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体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体所接受和认同,并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即精神力量。外化过程是指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将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行为。这一过程是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动态过程。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法律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往往会产生某种社会评价,即人们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依据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其行为实践所作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善恶和法律规定为标准,形成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

3.2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个飞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励、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外化两大飞跃。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属于意识或精神的范畴,在它没有客观化、外在化时,还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是观念、意识和行为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原则、规范、基本要求等内化为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飞跃;二是实现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到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个飞跃离不开人们的行为实践。受教育者主体只有通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实现上述两个飞跃,从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x,-t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上述两个飞跃并不是一次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其中,认同、信奉是重要的层次与阶段。

篇(5)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随着学校的扩招以及招生质量的下降,导致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家庭观念淡薄,与父母关系僵化。中职学生许多是直接由初中进入学校的,他们还属于未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而且处于叛逆的年龄段,思想上渴望独立和另类,但经济上却又严重依赖家庭,因而使得学生心理容易产生“伪”独立情绪。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做主,希望大人们将他们当成大人来看,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思想的不成熟性,易躁易怒。跟家庭成员,尤其是与长辈之间,交流十分少,家庭观念十分淡薄。此外,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对家庭观的德育还很缺乏,这也是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脱节,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2)学校对德育不重视。中职学校中有许多是私立学校,而非政府公办,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上,中职学校与正规的高中相差甚远,学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学,而仅仅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技能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学校老师对学生德育的忽视。

二、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加强德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强调“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适合学生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努力为社会培养生存建设一线工作者。德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讲诚信、讲理想,爱岗敬业,弘扬民主精神,这是国家教育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没经历过高等教育,思想上不够成熟稳定,而中职学校则专门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技能的去处,使得学生既能安定成长,减少社会负担,又可以学到适用技能,为今后融入社会提供生存的手段。若是没有中职院校,那么学生由于未成年而流浪社会,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学校的德育教学使得学生思想上能够走上正派,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中,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德育教学的策略

(1)提高德育课质量,充分发挥德育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德育课教材的研究开发,使德育课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更乐于为学生接受,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德育宣教,学生只有乐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最大地显现。

(2)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必须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德育教学的重要位置,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长远的、固定的、重要的工作落实,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帮助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3)在学校中建立一支固定的、过硬的德育教学队伍。学校应该定期对学校德育老师进行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德育教学工作能力,同时提高学校职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期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4)中职学校努力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法制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未来一般是比较迷茫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素质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往往对工作中的利益道德问题知之甚少,并且对职业法律方面的知识也极其匮乏,因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现代中职学校的德育正在逐步普及,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德育,从而为社会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生力军。

篇(6)

1 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1 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心不够,措施不力。

1.2 现阶段,一些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强,追求升学率,对学校工作的评估,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对“好学生”的评定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和方法,从而使社会、学校、家长甚至教育管理部门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单位的优劣和教育工作者的成绩.

1.3 家庭教育薄弱也是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进行教育或教育不力,教育不当。有的家中无温暖,使孩子总想到社会上寻找代替家庭温暖的场所,过早步入社会,上当受骗,最终害人害己。有的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从小形成狭隘的思想意识,任何事都以我为中心。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引发了孩子抵触和怨恨情绪,有些孩子甚至逃离家庭,浪迹社会。 

2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应当从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抓起

2.1 重视预防教育。学生可塑性强,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他们观察事物是表象的,看问题比较孤立和片面,抵制不良风气、防止上当受骗的意识薄弱,道德观念不明确。有些人对不良的诱惑缺乏应有的警惕,往往会陷入泥潭。因此,我们要经常对学生讲革命传统和英雄模范事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组织课外活动,开展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同时联系司法部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典型案例,帮助他们提高辨别力,形成一定自我保护意识。 

2.2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调动社会、家庭教育功能,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应责无旁贷地担起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责,社会和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网络体系。因为不良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会冲淡甚至抵消学校的教育效果。 

2.3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整体的教育网络。学校和当地有关部门联系,不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和所在地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密切联系,加强学生校外生活的管理。

“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这是多少所学校的校训不敢肯定,可一点可以承认,肯定有许多学校的墙上、醒目的地方都写有这几个字。各级领导讲话中对学生的重视也是洋洋洒洒、掷地有声。落实到行动上的又有多少?“以人为本”首先以人的生命、尊严为本。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的做法确实差强人意。

篇(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明确的问题。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工作的行动指南,不断提高自身德育工作水平,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实现路径,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职责与角色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提

2006年,教育部第24号教育部令,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了科学的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工作目标及角色定位的模糊,会导致辅导员陷入各种繁杂事务中,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削弱了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工作力度。因此,明确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定位是做好“立德树人”德育工作的前提。

二、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教师,辅导员自身素养及行为表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具备做好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等的基本要求。高校应关注辅导员成长,加强培养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这是提高高校“立德树人”德育水平的根本保证。

三、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应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制度、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和事业成就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在具体工作中,要适当将教育与事务分离,通过专业管理人员专门处理学生相关事务性问题,借助现代化数字办公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让辅导员从各种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而不是充当“保姆”与“消防员”的角色,无暇顾及其最重要的职责。

(二)深入调研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状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策划者和组织者,对受教育群体的特点和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是辅导员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划分、群体特点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帮助辅导员加强德育工作预见性,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管理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同时,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还要培养时代精英。重视多元价值,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三)开拓德育新思路,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从来不是可以通过灌输、说教等简单的方法达到教育目的的,它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科学形、灵活性,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高校辅导员应当继承发扬我国德育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建立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主旨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性,提高参与性,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更深刻的理解道德的内涵,感受道德的力量,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去践行。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者有机结合的德育体系

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高校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作为高校德育骨干的辅导员老师,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辅导员老师还应当具有全员育人的视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协调工作,与班主任、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一起,通力合作,营造和维护校园德育氛围。

(五)与时俱进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我们国家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80后、90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工作形势,辅导员要进一步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服务学生意识,提高服务学生本领,树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观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支持、配合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开拓新的德育渠道,合理运用网络,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作者:王晓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篇(8)

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课是由国家统一设置的且是以学科形式出现的一种教育课程类型。德育课是职业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课程类型,同时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课教学也是国家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使中职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对中职教育要求的基本标准。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逐渐的完善,使其在社会中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并未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德育课程核心地位

1.德育教育在整个中职教育生涯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在德育课上的具体教学和引导。在这其中,德育课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德育教育。例如,从《思想品德》到《思想政治》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上升式德育教学。对中职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设置了四门德育课程。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完善学生本身的素质和提高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有稳步的提升。

2.中职学生的学习观点消极,他们认为自身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差,中职学校也不是好的学校。显然,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中等职业学校同样有着培育优秀人才的作用,同时肩负着培养人才和输出人才的重任。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学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态和品格,正视自己的人生和对生活的态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职学生也有成功者,所以我们不应该以消极的态度去看待中职学生及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为祖国和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担当起此重任。从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密切,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学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整体修养。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的性格为基础,在注重开发智慧潜能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德育课程的开展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引导,其中包括对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引导。从整体角度来看,德育教育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素质教育标准中的重要体现。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手段

使中职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对中职教育要求的基本标准。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逐渐的完善,使其在社会中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并未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职业生涯规划》:课本中所讲述的德育知识主要是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进行阐述,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及成才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使学生自身懂得和明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来进行对自身的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明确了学生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的同时并增强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生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思考

1.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要落实到实处,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提倡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德育教育的本身就是以学生个体为出发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所以在进行具体实践的时候学生会积极的配合。但是当下多数的教育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并了解学生的内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上把德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2.应该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进行德育教育

生涯教育中强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这其中会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和个人修养。通过实践调查和社会服务等相关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自身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体验式教学是德育与生涯教育的必要形式

体验式教学需要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和理解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及体现德育的功能。其中,通过角色扮演、生活体验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的 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中职学校要以“先育人,后技能”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只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才能使学生本身和学校的发展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31-01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祖国未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人格、具备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正是由于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等品质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发挥德育渗透的功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看法。

1 注重课堂常规,抓实德育渗透基础

课堂常规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它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教育,制定出各种严格的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以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譬如坚持每堂课的师生问好仪式,可以培养尊师爱生的意识和师生间的亲切感。关心学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师生之间互相理解,感情相融,尽量缩小心理上的距离,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其次,严格队列训练,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在训练中,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大家是一个整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的常规要求,我们不仅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又使学生在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环境中上好体育课。

2 注重教学内容,构建德育渗透平台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

2.1短跑教学前着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实事求是,在规则上的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响后才能起动,而绝不能猜口令,存在绕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2.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针对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告诉学生科学训练的方法,安排适宜的跑速、距离等;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或落在后面的学生,教师及时指导和启发学生发扬“拼搏精神”,以增添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3跳跃、障碍跑等项目的教学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杆时从顶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不拘泥于动作规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2.4在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注重率先垂范,引领德育渗透榜样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17-001

在德育课堂上要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本文从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编选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案例教学需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来阐述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概念及发展趋势

1.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2.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并以落实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法对于师资培育革新具有实用价值,尤其在师资培育职前阶段,更可帮助职前教师建立其教学实务知识,然而,处在师资培育愈来愈重视教学方法改善的时代,案例教学法是有其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二、德育课案例的编选

1.所选案例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遵循“三贴近”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案例,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感悟、理解本课的主要观点,教师将其穿插教学中,既调动学生参与,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所选案例应属于学生已知、或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

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切记不要选择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案例,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发展能力,恰当的选择合适的案例。

3.所选案例要真实,讲究客观生动

案例的真实性很重要,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恰当的选取一些生动的、贴近教学内容的、有价值的案例。因此,作为教师,务必要学会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有特色、充满活力和高效。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讨论案例、师生互动、合作研究

案例讨论一般4-6人一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补充。案例的讨论应是师生的合作过程。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教师要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组织和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

例如在讲“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诚实守信”这一内容时,笔者选取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要学生讨论公司破产的原因,最后得出“诚信是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企业的根本,企业诚信的核心就是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

2.案例讲授法

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使案例与教材理论水融,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职业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讲授了中职毕业生成长过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职业性格是可以调适的”观点,找出自己的性格与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对职业性格要求之间的差距,并根据差距制定职业性格培养、调适、提高的措施和计划,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德育课的实效性。

3.创设情境、课堂演练、分析点评

如在《择业与求职》的教学中,把人才招聘会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模拟招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角色,去感受、体验求职技巧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评析,大大增强了教育效果。采用案例模拟课的形式,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并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德育课的说教性、理论性,使德育课更加富有实效性。

4.同时案例也可用于课后作业、讲学稿、试卷中

总之,用好案例,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四、德育课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反思

1.优点

(1)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的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3)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1)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同时,编写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有技能和经验。因此,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法推广和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

(2)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当然,德育课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积极探索灵活的德育教学方法,突出德育课的育人功能,突出德育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形成想学、乐学、会学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中职校的德育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11)

21世纪,我们面对着一个崭新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竞争的时代。面对21世纪的挑战,人才的培养,是各国共同之路。在发展性教育的思想引导下,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四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现代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的基本要求。

在现展性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策略,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发展机遇和共同发展的可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观念、方法和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能够去运用和适应。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使我们的德育目标能升华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达到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竞争意识

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首先要让学生形成的意识。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将升入大学或走向社会。我们更应该让他们树立这种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除了学校心理辅导员的讲课外,我还专门从图书馆找来一些资料,向学生发放,请回已毕业的校友来座谈,然后结合一些社会实际和背景资料,组织讨论,使学生看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竞争又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必须面对积极准备。

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如鼓动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学校的学科竞赛、球类比赛、和其它一切评比活动。在班里,要求每位同学都给自己找一个竞争的对象,或学习上的,或班级管理上的,甚至是某一门学科的,从而在班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为了培养全体同学的竞争意识,在班里还确立了班干部轮换制,方式是自我推荐,竞选上岗。期限是半学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

二、基础道德

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培养基础道德入手,而培养基础道德,是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纪律的关键。因此,培养基础道德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抓起,它是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道德上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而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方面,单靠说教及强制的措施行为是难以奏效的,这就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也首先要他律,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自律。

学会关心他人,包括学会关心集体中的他人、同学、老师等。同学老师每天都朝夕相处,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弘扬“我为人人”的风尚。在实践中我采用了“诱导法”利用班级学校中家庭比较困难或家庭不幸的同学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心。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放弃一次品尝麦当劳、肯德基的机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帮助身边的同学战胜困境;利用学校与山区中学结对子的时机,发动学生拿出压岁钱,给山区学生买一本书。

学会关心家庭,孝敬长辈,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求索取,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对待父母冷漠,缺乏孝心、关爱。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爱他人,爱国家,爱人类。为此,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把家务劳动的情况做出自评,家长复评,作为品行等第评定的依据。又如要求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送父母一份生日礼物,给父母一个惊喜。结果,我一下子接到了很多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好像一下子懂事多了。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孝敬父母和关心父母的快乐。

学会关心国家,即关心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作为全国重点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以追求高。因此造成了一些学生只埋头读书,不关心政治、国家大事,孤陋寡闻。学之无用。所以不少学生可以满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熟练操作技能,但缺乏爱国热情。为此,我结合建国、建党周年的活动,进行了伟大祖国成就宣传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收集资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利用历史学科的有利条件,通过学生编成的历史小报,向全校展览,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

学会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即关心环境、自然、生态乃至地球。关心人类命运是关心的最高层次是终极关怀。注重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环保的关注,利用黑板报进行有关环保知识的宣传,以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的策略,最终目标达成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即让学生懂得我应该做怎样的人。必须促进德育的内化,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要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