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

篇(1)

一、引言

我国第一张信用卡发行于1995年,但是,在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经济环境和观念意识等因素制约,作为现代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的信用卡业务,一直没有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视。在这个时期里,信用卡业务发展缓慢,信用卡的发行和管理机构也只是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的一部分而没有被独立出来。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用卡环境得到改善,信用卡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2002年开始,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各种品牌的信用卡,同年,中国本土的信用卡机构――中国银联宣告成立。2003年开始,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众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将这一年称为中国“中国信用卡元年”。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并不只是金融业发展的结果,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法律环境的改善、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运行,为信用卡的发放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进入2007年之后,信用卡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发卡量快速增长、信用卡种类多种多样、营销方式层出不穷。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银行卡产业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简史及现状

(一)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简史

信用卡进入中国基本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但其后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就一直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1979年8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国外信用卡协议,外国信用卡开始进入中国。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首张具有购物消费、存取现金和透支功能的准贷记卡,此后,工农建交都相继发行了准贷记卡,这一时期准贷记卡的发展为今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时间里,除了准贷记卡的发展之外,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一直没有产生。

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开创了中国真正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先河。1998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国际贷记卡,在上海、广东进行了人民币贷记卡试点发行。广发行和中行的信用卡发行拉开了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序幕,谱写了中国信用卡与国际接轨的新篇章。

进入2000年来,面对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趋势的不断加速,面对外资银行的潜在竞争威胁,国内银行开始大力发展信用卡市场,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7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2002年12月18日开始发行贷记卡(国际卡),并于2003年第3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

2002年以来,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除了国内发卡行的增加外,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间接竞争。外资银行在等待中国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也积极与中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

(二)我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虽然己经初见雏形,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市场规模还很小。但随着这几年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标准的贷记卡,共发行信用卡2.23亿多万张,同比增长30.37%,交易笔数达24.5亿笔,同比增长41%。

在信用卡市场己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里,信用卡发卡量和交易量都很大,以消费信贷为主要功能的信用卡己经成为十分普遍的个人理财工具。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我国台湾地区,共有60家发卡银行,发卡量超过了2000万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达到65%,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为9%,每月有一半以上的持卡人使用信用额度。

(三)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结构

2007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投入开始加大,商业银行纷纷选择将信用卡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到了2011年,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金额已经达到了4万亿,同比增长百分之69.9%。信用卡消费增长率快速提升。

但是这几年,随着信用卡业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各家银行将项目重点移至信用卡业务,中国的信用卡业务市场已经呈现出全面开花,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四)我国商业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无论从社会环境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水平来看,都存在着许多制约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

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还尚未被大众广泛接受。居民消费意识和用卡意识的是决定信用卡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许多人对于信贷消费还不理解,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该借钱消费。

个人征信系统尚待完善。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信用卡和开放信用额度时都承受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个人信用报告还不完善,其中包括个人信用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等问题。所以商业银行在办理信用卡业务的时候要负担由于资料的不完全和不准确的可能性引起的风险。其次,各家银行的实力和进入市场的时间不同造成了各家银行客户数量和质量不同,同行之间往往又将客户信息视为重要竞争砝码,所以,建设跨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对于各家商业银行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硬件设施不配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特约商户数量不断增加,POS, ATM数量也已经不少,尤其是中国银联的成立,使联网通用进展迅速,用卡环境大大改善,但是相对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差距,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还相对滞后。目前的硬件设施仍然不能适应快速增大的银行卡市场规模,许多消费场所不接受银行卡结账,也影响了人们办理和使用信用卡的积极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相对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与方法落后。缺乏一套有效的申请评估方法是阻碍个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与服务体系

除了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服务管理也是商业银行成功开展信用卡业务必要条件。面对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到新阶段所出现的新情况,各个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营销观念,在营销目标的制定方式上,要从行政任务摊派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营销。

市场营销的进行,应该以客户需求为主导,从这一点来看,行政性任务摊派这种目标制定方式与现代的市场环境是不相称的。很多商业银行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指定营销任务,从省行到市行,每个级别的分行都要完成一定数量营销任务,这种做法使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迅速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盲目追求发卡数量,发卡质量下降,出现许多睡眠卡,这些睡眠卡不但不能给发卡行带来利润,还给银行的管理系统造成了负担。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为以服务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竞争。许多发卡机构强调自己对客户的优质服务,这些服务涉及到客户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开发产品、制定营销策略上都纷纷转变观念,采用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发营销渠道,最终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利润创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这是信用卡市场上各个发卡银行激烈竞争的结果,这种转变对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与风险控制体系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境外市场,开展信用卡业务都具有高风险性,但是我国本土的商业银行和境外信用卡业务开展比较成功的金融机构对待风险的态度却有很大差异。境外的许多银行同时看到的是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和赢利能力,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利润。而在我国,由于个人征信体系才刚刚起步,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许多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经营部门对于风险抱有畏惧心理,往往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种风险管理观念成为了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卡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发卡机构对于风险控制和核心目标之间进行协调。

除了转变对待风险的态度之外,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也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市场竞争、发展信用卡产业的必要步骤。目前,信用风险是我国各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多年来都迫切希望找到防范跨金融机构客户信用风险的方法和手段。

纵观发达国家征信的历史,征信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信贷的增长、网络的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04年开始,我国中央银行开始建设个人征信系统,2006年,该系统开始运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征信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在金融领域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征信、个人征信、资本市场评级、信贷评级为主的信用服务体系,信用产品覆盖了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债券评级、借款企业评级和担保机构评级。

参考文献:

[1](美)塔布.鲍尔斯,计葵生,(新加坡)黄伟权著.刘小丽等译.亚洲银行新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美)彼得S.罗斯.刘园译.商业银行管理(第五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朱静.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经验启示[J].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学报,2011.

[4]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2)

二、商业银行分期付款业务发展的特点

(一)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不断提升

分期付款收入以手续费形式产生,全部计入中间业务收入,对调整银行收入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部分银行的分期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部分行甚至能达到四分之一,而且这一占比还在逐年提高。

(二)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和完善

国内较早推出的是邮购、账单、消费、商场等占用客户固定额度的分期,后逐步又发展了购车、装修、家居等大类的分期,它们的特点是银行单独审批,给予客户专项额度,满足了客户临时的大额资金需求。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客户诉求的进一步丰富,分期产品将覆盖更多的渠道和领域。

(三)信贷模式稳中有变

为防范行业风险,分期付款业务始终立足个人短期消费信贷领域,不介入生产和经营性行业,期限最长一般为3年,汽车分期人均贷款在10万左右,账单、消费等分期产品则要更低,人均贷款在1万左右。分期付款以信用模式为主,贷款审批以客户信用评价为依据,无需客户办理抵押或担保,主要是为突出流程上的优势。但近年,为防止客户套现,大部分银行也开始引入抵押或担保模式来防范风险。从实践操作来看,抵押或担保虽然增加了流程,但在防范套现风险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四)与商户合作关系日益深入且错综复杂

提升各自产品销量这一原始动力,使得银行和商户双方在宣传、销售、客户服务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但也因为最终利益的不同,银商之间呈既依赖又排斥的复杂关系。一方面,银行有可能会被动卷入商品的纠纷。如商品出现问题,部分持卡人会很自然的认为银行是商户的人,把与商户的纠纷转嫁至银行。另一方面,部分大商户会以提供客户渠道为由,从银行谋求更多利益,蚕食银行利润。

三、当前困惑分期付款业务发展的焦点问题

(一)银行与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的博弈

当前,占据银行分期业务重头的是汽车分期,其交易额一般要占银行分期总额的六成以上。汽车金融市场,也是银行、金融公司、汽车厂商及经销商四大利益集团博弈的战场。汽车金融公司是银行直接的竞争对手,通过高风险高收入策略与银行争夺客户资源。汽车厂商和经销商控制着渠道,银行90%以上的分期客户都需要汽车经销商推荐,商户在选择与哪家银行合作上占绝对主动权。为获取客户源,各家银行不得不向经销商额外支付一笔费用,这已经成为行业默认的规则。近年,为在汽车金融市场获取更多利益,一些大品牌厂商开始向银行收取品牌管理费,进一步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汽车经销商虽附属于汽车厂商,但实际对分期业务的影响更大。因为除需经销商推荐客户外,为确定购车的真实性,银行需要经销商协助提供客户购车证明材料,而经销商则以此为由,将之转化为谋利的渠道,再向银行和客户各收取一笔服务费。这不仅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更将分期的流程捆绑于经销商,极大的限制了业务发展。银行这种既依赖商户又希望摆脱商户层层盘剥的矛盾,是当前分期业务发展的一大困惑。

(二)风险容忍度的选择

信用卡业务遵循的是大数原则,其风险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一定风险状态下的收益的最大化,不良率过高固然不可取,但风险控制过严也非最优选择。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信用卡不良的容忍度在4%左右,国内国有银行的容忍度要低一点,特别对分期持相对审慎态度。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政策要更灵活,容忍度相对更大。由于国内分期付款业务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和数据证明,不良容忍度到底确定在什么水平比较合理?影响不良和收益对应关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这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三)网点产品多元化销售模式下,如何满足分期付款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网点渠道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分期付款宣传和营销的一个重要窗口,网点是银行降低商户依赖度,发展壮大自身产品的重要渠道。但与网点销售的其他产品不同,分期付款相当于一笔小额贷款,营销人员需了解申办、准入、审批等一系列比较专业的知识。目前,在网点前台,柜员和大堂经理要销售存款、电子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卡、保险等大量产品,大部分员工不管从精力、还是能力上都很难满足分期产品专业化销售的需求。

(四)对分期付款收入形式的界定

在商业银行大举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大旗的背景下,分期付款业务由于能够提供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各大银行的高度重视。但分期业务手续费从本质上讲,是对资金占用的利息收入,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分期付款收入全部是以利息形式入账。如果将来有一天,监管部门也参照国外做法,把分期付款收入界定为利息收入,那么产品发展还能否得到像现在这样的重视,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四、商业银行分期付款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认识,从战略转型的高度推动分期业务发展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亟须转变,分期付款作为个人消费金融的主要产品,对中间业务收入有着很高的贡献度,将在银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结构调整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前文提到分期付款收入的本质是利息,但它与传统贷款又有区别,它涉足的是“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个人消费领域,不仅是对目前银行盈利模式的极大丰富,而且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因此,不管分期付款收入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银行都应该从战略转型的高度来正确认识这个产品。另一方面讲,分期付款业务发展又极大的契合了银行战略转型中综合营销的理念,是银行内部开展联动营销,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和多样化服务的重要产品。客户办理分期后,会有3个月-3年的还款稳定期,在这期间,可以跟进营销电子银行、理财等一系列的产品,实现对客户多产品的绑定,有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更深入挖掘客户价值。

(二)加强创新,降低分期业务对商户的依赖度

分期付款立足于普通消费领域的定位决定了其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商户,银行、商户两者间既依赖又排斥的关系将一直存在。在正确认识这一关系的基础上,银行要加快业务创新,提升技术力量,发展商户依赖度低的分期产品。一是改变传统汽车分期模式,开发直客式的购车分期产品。客户贷款不通过经销商,直接向银行申请。这样做的好处是弱化了银行对经销商的依赖,扭转经销商向客户及银行收取高昂服务费的不利局面。当然,这对贷后管理有很高要求,需开发强大的后台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客户资金流向,如发现客户资金并非在按照申请用途使用,立即发送预警,停止客户分期。二是加快发展后台分期业务。账单、现金等后台分期产品的特点是完全不依赖商户、营运成本低,目前越来越受到各银行的青睐。账单分期贷款金额在客户固定额度内,不放大风险,且分期行为发生在客户消费之后,贷款用途可控,是一个值得大力发展的分期产品。现金分期是对传统信用卡取现业务的突破和延伸,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具备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三是依托于新的支付渠道,开发新的分期产品,如网购分期、电视分期、手机分期等。也可以与其他行业的产品融合,探索发展类似黄金分期、保险分期等产品。

(三)点面结合,构建分期业务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43-03

一、引 言

信用卡作为一种可在一定范围内替代传统现金流通的电子货币,在减少现金货币的使用、为持卡人提供安全便捷结算服务、方便购物消费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丰厚的佣金、透支利息、年费等多项收入,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信用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信用卡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最快的一项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政府的重视和各家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信用卡市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迅速壮大,发卡量、消费额、透支额等逐年大幅攀升。逐步走上精细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普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信用卡作为一项产业链和效益链较长、风险环节和风险点较多的业务,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各类银行卡犯罪的猖獗,使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着风险管控难、售后服务难等严峻挑战。给信用卡业务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基本经验,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推动实现我国信用卡业务量质并举、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状况

由于发展起步较早。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信用卡已经是一种成熟的金融产品,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持卡消费和信用消费的普及率非常高,用信用卡支付已经成为居民小额消费活动的主要形式。

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市场较为成熟。产业规模庞大。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普及率已接近100%,日本信用卡普及率达96%,韩国为78%。2008年,美国3.055亿总人口中信用卡持卡人1.76亿,信用卡发卡量14.4亿张。信用卡交易笔数239亿笔。交易额2.15万亿美元。加拿大人口仅3351万人,但其2008年信用卡累计发卡量高达7700万张,交易笔数27.06亿笔。消费额3168亿美元。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很多国外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以信用卡业务较发达的美国花旗银行为例,2004年其信用卡业务净利润100亿美元。占其总利润的1/3。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信用卡业务的利润占其公司全部利润的70%。

中国2008年总人口13.22亿,信用卡发卡量仅1.42亿张。信用卡交易量为14.92亿笔,交易金额为2.05万亿人民币。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于传统信贷带来的利差收入,以全国发卡量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该行2009年信用卡业务收入78亿元人民币,仅占该行当年营业总收入的4.7%。由此可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卡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基本经验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主要得益于其独立的专业化运作模式、完备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用卡环境。

(一)独立的专业化运作模式

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部门通常作为集团总部垂直管理的独立部门,实行专业化运作并不断调整完善。如汇丰银行组织架构主要是按地域划分为不同区域的汇丰控股公司。信用卡业务由各控股公司运营。实行统一技术支持、独立区域管理的模式。即由一个统一平台管理其全球信用卡业务,能够为持卡人提供标准化服务,确保客户群的增长。同时降低技术开发成本。信用卡业务由不同区域的各独立团队分别管理,有利于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二)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卡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美国的信用管理行业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也都于20世纪30-40年代建立起信用制度雏形,并不断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这些国家完善的信用体系、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灵活的运作机制。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美国银卡业的发达与其相应法制的成熟是分不开的。在《统一商事法典》、《统一商业准则》、《银行平等竞争法》、《银行保密法》、《甘圣哲曼储蓄机构法》、《储蓄机构违规和现金控制法》中都涉及到银行卡业务的管理和风险控制规则。针对信用卡业务所特有的消费信贷问题。美国有《统一消费信用法典》、《统一消费者信用准则》、《消费信用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在这些法律框架下,涉及信用卡业务的具体操作规则,美国还颁布了专门的《信用卡发行法》、《电子资金划转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公平信用结账法》、《正当收债行为法》等一整套的法律体系。此外,在《公平信用报告法》、《诚实信贷法》、《信贷机会公平法》中,均有针对信用卡业务的相关法律规范。美国涉及银行卡发行、信用监管、操作准则的法律法规大大小小多达十几个,这为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信用卡产业带来了严重冲击和影响。美国政府为此重新审视银行卡业监管政策。出台了新的信用卡法案。2009年5月,奥巴马总统签署了《信用卡履责、责任和公开法》,旨在通过禁止信用卡滥用行为。通过对信息披露、贷款利率、还款日、手续费等关键信用卡要素的限制。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该法案的颁布将影响美国信用卡市场结构和行业盈利模式,标志着美国进入“信用卡新纪元”。

加拿大也十分重视银行卡产业监管,政府部门制定与支付清算有关法律文件时,往往把银行卡产业监管纳入其中,各省以及联邦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对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三)具有良好的信用卡用卡环境

1.居民普遍具有提前消费理念。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等原因,居民储蓄意愿不像中国老百姓那样强烈,低储蓄、高消费,奉行享受生活,提前消费、超前消费观念盛行。为信用卡走向全民普及奠定了良好客户基础。发达国家居民超前消费观念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以美国为例,首先。美国信贷高度发达,已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美国人消费和投资大都依靠借贷消费来实现。在美国,从小商品到房屋、汽车等各层次消费品均可通过分期付款、借贷来实现。其次。美国人享有完全免费的12年义务教育和收费灵活的高等教育,家庭无需为子女的基础教育大量储蓄。另外。美国人有丰富的投资渠道。股市债市十分发达。造成居民不少收入流向股市和债市。再次,美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美国人无须

为生病、衰老、退休等担忧而储蓄。目前,美国每年有6000多万个家庭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美国人的日常开支中80%以上用信用卡支付。现金只占很小的比例。

2.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一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信用卡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谣方发达国家信用卡市场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着严格的法律体系保障的个人信用制度。在美国,个人信用制度有着严格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美国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框架共包括10余部法律,这些法律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社会征信活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和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美国有关法律还明确规定,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购买某种商品或劳务后,如所购商品质量有问题或对劳务质量不满意。与商家交涉未获满意解决时。消费者可与信用卡公司联系。拒付已用信用卡结账的欠款,避免劣质商品和劳务的坑害;信用卡丢失或被盗。信用卡持有人立即向发卡公司挂失后,信用卡被人盗用欠下的所有债务,原持卡人不承担任何责任。在美国,信用卡持卡人实际上是以自己的个人信用作担保,信用好信用额度就高。相反,信用额度就少。一旦信用破产就需要用至少7年的时间来重建个人信用。在这期间不会获得任何信用卡。不能投资做任何生意,不可以贷款购车买房。在美国,没有信用记录就得不到信用卡,没有信用卡就会遇到诸多不便。租房、租车、网上购物、预订旅馆或机票等都会碰壁。美国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规范、促进个人信用、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信用卡用卡基础设施优良。在欧美发达国家。ATM机、POS机等用卡硬件设施分布广,特约商户普及率接近100%,’大到五星级宾馆、ShoooingMall、小到大排挡、跳蚤市场、出租车,不论行业和规模,都可以用卡。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ATM机一般都在500台以上。2007年底。美国、法国、德国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分别为6220张、1906张、1741张。每台POS机对应的银行卡数量分别为502张、80张、210张。优良的受理环境极大地方便了持卡人用卡,激发了居民持卡用卡积极性。

在我国,ATM机、POS机等用卡硬件设施主要局限于发达地区大中型商场、酒店等,特约商户仅100余万户,普及率仅在5%左右。2008年底,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有100余台ATM机,每台ATM机和POS机对应的银行卡数量分别为1.07万张、976张。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确有不小的差距。

四、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实行专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信用卡业务与传统的银行零售业务相比,在业务经营、成本结构、收益来源、投资回报率、预算管理制度和经营策略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别决定了信用卡业务必须实行收支独立核算、业务独立经营、机构专业管理的运营模式。因此有必要成立专业管理、独立核算的信用卡业务中心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国际上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了信用卡实行专业化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除了商业银行以外,经营信用卡业务的机构还包括高度专业化的信用卡公司。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业的企业机构。其中,专业信用卡公司是最重要的经营机构类型,也是独立核算、专业运营的典型形态。在美国市场上,排名前10位的信用卡经营机构中,专业信用卡公司占据了7位;而在韩国。排名前两名的独立信用卡发卡公司,其发卡量在整个市场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5%和19.8%。我国目前尚没有典型的专业信用卡公司,随着各家商业银行改革创新步伐的加快,信用卡专业化经营管理趋势日趋明显。

(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个人征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信用消费的保障和基础,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众多发达金融市场国家的成功表明。一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于2006年初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使用,但目前系统内信息仅局限于信贷及信用卡征信等方面,对综合评估个人信用具有较大局限性,使得发卡机构对个人的风险评估难度加大,办卡的风险成本增加。目前我国个人征信数据分散掌握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以及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保险、电信等多个机构手中,彼此间不能共享,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之间还没有有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打破行业、部门之间的限制,建立真正的跨行业、跨部门。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学历、职业、收入、纳税、家庭与财产状况、各类缴费和还贷信用记录等全部资信状况的个人征信系统。提高数据的有效性,推动完备高效的征信体系建设。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多途径加大信用重要性的宣传,唤醒公民的信用意识,加强全社会个人信用文化建设。

(三)加快受理渠道建设

目前,我国ATM机、POS机等自助设备投入及特约商户数逐年大幅增长,但相关投入及市场开发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投入缓慢。加上银行宣传、引导不力等因素。现有设备使用率较低。未能发挥相关优势,特约商户拓展也较困难,且超过10%的现有特约商户因操作不熟练、嫌麻烦或不愿支付佣金而不愿受理甚至根本不受理业务。造成资源浪费。针对这些情况。各发卡机构应加强ATM机、POS机等自助设备投入。扩大市场布局。同时,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使更多客户会使用、愿意使用信用卡消费,通过培训。使更多的商户能主动受理信用卡。在巩固已有的特约商户的前提下,积极拓展铁路、航空、医疗卫生、保险和社会公益事业如公路养路费、邮电费、水电费、煤气费、养老金等收费领域。形成一个数量多、质量高、行业齐全、布局合理的特约商户网络。不断改善用卡环境。

(四)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关于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制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政策体系也没有真正形成。《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只是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具体的规定则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3月l并实施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2009年7月,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办理妨碍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使信用卡法制建设向前迈出了新的步伐。由于有关信用卡法律体系的不完整。新的银行卡条例还没有出台,导致持卡人或发卡机构利益可能因无法律依据而受到损害,严重制约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和体系建设。健全涉及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法规。创造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银行卡业务向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方向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宏,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北京:金融出版社,2007

[2]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胡薇、刘磊,2009年国内银行卡市场发展回顾与2010年展望[J],银行卡研究资讯,2010,(01)

篇(4)

信用卡作为“互联网+”的时代引领消费的利器,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不断创新为发展驱动力,完善产品体系,创新特色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成为浦发银行信用卡追求的目标。根据不同细分市场需求,先后与航空交通、餐饮百货等多行业翘楚合作推出众多联名卡产品。同时,浦发银行信用卡创新多项服务功能,为持卡人带来贴心周到的用卡体验。

截至2016年12月,浦发银行宁波分行全辖信用卡发卡量已突破20万张大关,其中当年新增10余万张,有效活跃账户近13万户,当年新增近7万户,较年初增长119%;同时,信用卡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已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53亿元,其中营业净收入1.91亿元,为零售转型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用卡业务发展问题

尽管浦发银行宁波分行2016年信用卡发卡量增长速度惊人,但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开卡激活率不足

在推进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同时,一方面受业绩考核的限制,对于已经产生客户号的客户即使新做卡也不算指标而忽视对老客户的二次营销;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办卡的数量而忽视“开卡”的质量,导致大量“休眠卡”的产生。截止2016年12月,浦发银行宁波市分行发卡量已超过20万张,但有效活跃用户仅六成,近四成的无效客户既增加了资源的浪费又对信用卡的用卡安全埋下了风险隐患。

信用卡大量“休眠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用卡经营模式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银行盲目追求信用卡的数量,却忽视自身服务功能的创新。部分员工为了完成发卡任务让亲朋好友完成任务,而忽视其实际需求造成大量的资源错配。二是用户自身或受面子影响,觉得额度太低或是从申请到最终拿到信用卡间隔时间太长忘记开卡等等。

(二)用户挖掘精准性不够

相对于大型国有银行而言,浦发银行客户资源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而客户需求作为零售产品市场的重点,针对潜在客户开展针对性目标群体的营销,通过有效的营销在不同类型客户之间平衡是在实际工作中让人产生矛盾的。一方面,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的客户或是不了解自己所办理的卡的种类,信用卡的额度高低与到手时间的不确定性造成失望态度而影响开卡效果。另一方面,真正被浦发银行信用卡优惠活动所吸引的客户因为职业限制等诸多因素达不到准入门槛等原因多次被拒绝,而他们只是需要额度不高的信用卡,造成潜在的客户流失,也是大数据时代用户深入挖掘不够的表现之一。

三、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建议

信用卡发行作为零售银行转型战略实施的一个方面既要“量”的突破,更需要“质”有效发展。如何稳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升。

(一)优化考核机制

生息类贷款(利息与分析收入等)占信用卡收入的七成以上,主要来源于循环消费及分期客户。如何在消费过程中将支付结算客户向分期循环客户引导成为提升信用卡收入的关键。以“合意账户”和“合意资产”为导向,以商品分期、万用金、随借金等龙头产品为抓手,快速扩大账户规模,提升业务效益。在大力推进信用卡业务的同时,构建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信用卡粘性的综合考核,发展新卡的同时提升存量“休眠卡”的动卡率,以及针对用户信用卡消费等综合指标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全员营销的意思。此外,进一步完善“浦发合伙人”制度,利用互联网思维对客户营销的同时,享受到“合伙人”的福利。

(二)整合大数据营销

篇(5)

(一)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

1985年,信用卡正式传入我国,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截至2015年底,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已超过5亿张,较2014年增幅超过20%,人均持卡量超过0.5张,较2014年人均0.34张有所增长。我国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信用卡大国、全球信用卡业务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潜力的国家。

(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现实意义

目前,“十二五”发展规划完美收官,今年出台的“十三五”规划将引领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在大众消费时代到来的同时,人们更加讲究生活质量,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更加明显。如今,银行业传统的支付结算模式已逐步被取代,applepay、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新型支付平台的上线,已经被人们熟知和使用。消费的便捷性、安全性更是当今时代消费群体所关心的问题,而信用卡本身支付结算和透支功能与其不谋而合。与此同时,金融脱媒、基金、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市场化,银行的融资功能也在开始下降。作为银行?I自身而言,简单的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已不能为其创造可观的利润,那么利润从何而来。因此,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在逐步体现,它承担着银行零售化转型的中流砥柱作用,带领中国社会由储蓄文化向消费文化的逐步转变,同时会给银行带来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转型发展中的思考

(一)建立金融消费生态圈

根据,《2014中国信用卡报告》我国的信用卡主要分布在工行、建行和招商银行,这三家银行的信用卡发行量几乎占了全国信用卡发行总量的一半。因此为更好发展信用卡业务,应进一步细化客户群体,打造全新金融生态圈。

(二)推动信用卡消费信贷功能

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银行作为一直以来的融资中介,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不能再是简单的“融资”理念,而要提倡“融资+融智”理念,即加快资产业务、负债产品等金融创新,推行渠道建设,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产品,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同时将如信用卡业务等作为重中之重。

篇(6)

近年来银行零售业务成了银行业竞相拓展的重要领域,其在银行利润的比重上升到30%-60%,甚至更高。在所有零售银行业务产品中,信用卡业务属于高收益业务之一。据统计,全球主要信用卡市场的平均资本回报率约为23%,远远高于国际银行业平均18%左右的资本回报率水平。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中国信用卡市场将是中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成长最快的产品线之一。

一、目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银行已经开始经营信用卡业务,但直到2003年,信用卡业务才真正开始了大发展的起步阶段。

(一)信用卡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

近年来,银行卡业务规模发展迅猛,发卡量、交易量、银行特约商户每年都以50%-60%速度递增。截止到2010年3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发行银行卡23亿,其中信用卡是2.3亿张。信用卡已由最初的存取、消费等基本功能,拓展到投资理财、网上银行等多领域的个性化服务。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优势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便捷、全方位、各领域的金融服务。

(二)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细分和产品多样化日趋成熟

各银行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并结合自身市场发展策略,不断整合和完善产品功能,如发卡机构加大对女性、年轻时尚群体、运动群体等细分市场的研究力度,不断推出的招行Hello Kitty信用卡、中信魔力卡、中行“向左走向右走”都市卡等。同时许多国内的银行与外资银行进行信用卡业务方面的合作。

二、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盲目追求发卡量,产生大量睡眠卡

有的银行对业务营销人员实施单一,以发卡量作为考核绩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滥发卡。据统计,我国信用卡活跃卡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约占总发卡量的30%,参照国际信用卡活卡率,此激活比例属于较低水平。

(二)信用卡业务盈利能力较差,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国信用卡产品的收入主要由利息收入、商户佣金、年费、增值服务、手续费收入等构成。而建立和维持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要上亿甚至几亿元的成本。按国际惯例,信用卡业务发卡100万张就能获得利润。但在我国,一家银行如果没有300万张活卡则很难盈利。据调查,九成以上的信用卡客户认为,信用卡品牌与银行品牌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信用卡品牌就是银行品牌。由此可见,我国的信用卡品牌没有形成独立于银行品牌的特色。在我国仅有1/5的用户忠诚于信用卡品牌,处于全球最低水平。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日益加剧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一方面是指客户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客户本身的问题而使信用卡存在的信用风险。对于前者,主要指随各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开通,由于网上大量病毒,致使网银操作存在很大风险,不法分子利用这种漏洞窃取他人信息,并以此转移客户账户资金,同时利用假银行网站,诱使客户办理相关业务或预留个人资料,从而达到犯罪目的。后者主要是指一些客户利用信用卡进行违法操作。运用信用卡犯罪,集中表现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数量攀升;非法套现、“养卡”等新型信用卡违法犯罪案件的日趋增多。

三、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战略构想

(一)扩大有效信用卡的使用

我国目前信用卡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睡眠卡”对信用卡收入的贡献很小。因此,我国各家银行应该改变以往只注重发卡数量,不注重发卡质量的行为,建立科学、合理、均衡的信用卡营销考核机制,严禁对营销人员实施单一,以发卡数量作为考核指标的激励机制,争取扩大有效信用卡的发卡规模,提高信用卡的活卡率。

(二)加强品牌建设,降低同质化

商业银行应该树立品牌建设和推广的意识,给每个品牌赋予不同的特色和内涵,针对不同的人群,地区与需求制订不同的推广与宣传方案,明确各个信用卡的市场定位,提供个。要注重信用卡品牌宣传的策划与效果。在产品创新上既要有大众化产品,又要有个性化产品,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提高现有产品的含金量。要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对现有的信用卡产品进行更深层次开发,使银行卡既具有大众化的功能,又突出了信用卡产品的个性,实现“一卡多用”,并培养大量品牌忠诚客户。

(三)提供优质服务,增强竞争力

增值及个性化服务是培养客户忠诚度及吸引潜在客户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地对客户行为、银行行为及为银行贡献度的分析,将客户分为优质客户、交易客户、偶尔客户及睡眠客户,进而针对各种客户采取不同的措施;采取刺激性偶尔客户增加使用卡片的项目;向睡眠客户收取较高年费或淘汰该类客户等。银行需要利用强大的管理系统对客户进行分析,并有效地利用统计数据配合各种市场促销项目,实现个性化服务目标。

(四)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

对于降低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加强网上监管,这就在于投入大量资金设计良好的网上交易系统,加大网上犯罪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对于消费者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在于发卡时,要对信用卡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做好资格审查工作。同时建立各行间信息交流平台,并定期与持卡人进行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财务状况、联系方式等资料,保证资料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姚先霞.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5,(12).

篇(7)

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和信用凭证,是商业银行的最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而且信用卡的崛起对我国商业银行及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远大意义,但是由于发展太过迅速,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控制信用卡风险保障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健康稳定发展,是整个金融界乃至全国的焦点。下面我们就剖析一下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形成原因,然后就建立完善的信用卡风险控制体系进行一下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产生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信用卡,就是根据持卡人账户身份和支付能力等信息决定银行授信额度和透支功能,并能为持卡人提供现金交易付款以及相关信贷的服务。1985年6月我国第一张信用卡发行以来,信用卡业务就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在发行、使用、结算等环节发生的风险也越来越频繁,并随着卡的发展和增多,体现了风险种类多、危害性大的特点,因此,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为业界的焦点。

为了在中国国情下,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我们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研究,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新兴业务,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对信用卡进行风险控制研究就是为了保障它的健康发展;

第二,对行用卡进行研究风险控制的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在当代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卡在一定范围内代替了传统的钱币流通,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快速的金融业务,对当代经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首先,信用卡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很高的盈利,随着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还起到了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已然成为商业银行业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信用卡业务的崛起从根本上减轻了商业银行的粗放经营,提升了银行的业务水平。信用卡业务操作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风险控制严密的特点也对银行员工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以及全面的信息,真实地反映出客户的经济状况以及消费水平,这也利于商业银行维护优质客户,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和营销水平。

(二)对当代经济的作用

信用卡的使用,简化了缴费手续,提高了效率。同时,信用卡还是信贷的组成部分,这就激发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信用卡的发展还带动了通讯、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信用卡业务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经验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通过近几年我国各个城市、地区信用卡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对市场细致化,实行差异化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银行水平的不断提高,信用卡的服务功能更加细致化:柜台取现、转账以及网上银行业务等。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要积极面对,实行差异化服务,为持卡人提供更加完善、便利的服务。

(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策略

我国各个地区、城市经济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这就导致了对信用卡的认知能力不同,因此商业银行在推广信用卡业务时,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市场制定推广方案,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三)建立健全信用卡体系,降低风险

随着社会发展,信用卡会成为人们主流的支付工具,因此信用卡的安全体系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信用卡管理体系,降低持卡人的风险,只要这样,信用卡也才能一直不断的完善发展。

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服务创新的意义及必要性

现在国内的信用卡占比严重不足,与国内经济发展不符。因此,在未来持续开发壮大中产阶层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加信用卡的功能也是非常必要的。商业银行可以面对中产阶层,开发为车辆服务、与房贷挂钩、刷卡旅游等功能,促进中产阶层的消费,从而带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五、结束语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是一项核心业务,信用卡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利润的增长,同时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的途径之一。本文我们通过对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原因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制定了信用卡风险控制的体系,分析研究了哪种方式才是最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方向。

总之,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刚刚起步,与成熟的信用卡市场还有一定差距,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国内商业银行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及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信用卡体系,切实有效的推动市场发展。

篇(8)

信用卡是国际流行的先进支付工具,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以其安全、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金融业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被称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近几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基础、业务经验还是运作水平都处于较低层面,而且受到技术水平、用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目前信用卡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种复合型金融工具,信用卡在中美市场的差异说明信用卡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信用卡发展的经济环境、营销手段等,可以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为信用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完善和发展信用卡业务,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各家发卡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都在积极推出车行的信用卡,使得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量和透支余额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不断吸引着消费者,持卡消费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

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规模较小,效率较低,导致中国信用卡市场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每笔交易额高,交易量低,信用卡信贷比重低。而阻碍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信用卡业务的严格管制、受理市场规模较小以及较高的通讯成本。

(二)制约因素(硬件方面)

1、信用卡产品尚不规范。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使用的信用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联2006年发行的标准卡中,借记卡1.41亿张,而信用卡只有313万张。由于缺少个人资信、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手段,发卡银行对风险普遍抱有畏惧心理,对信用风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是制约信用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设备、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发卡银行电子化水平不高,通信设施不健全,加上程序设计与使用、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商户、储蓄网点与发卡银行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联网,使一些网点业务处理处于半手工状态,当持卡人消费时,授权速度又太慢,异地用卡授权手续繁琐,不能直接授权,使持卡人长时间等候,体现不出信用卡方便、快捷的特点,影响了信用卡的形象。消费后资金结算时间长,再加上有些信用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柜面服务跟不上,办理业务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有些发卡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中,信用卡会计核算程序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3、发卡银行之间缺乏合作,未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通用性是信用卡的特征之一,也是信用卡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而目前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业务上盲目竞争。各发卡行在网络建设、设备配置、商户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作为商业银行间彼此竞争的手段,发卡银行之间只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能成为合作伙伴。这就造成了各发卡银行之间网络、设备不兼容,商户不能共享,使得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不能形成合力,用卡环境受到限制,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服务问题(软件方面)

1、服务与收费。信用卡所提供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其产品的核心。但在中国真正的信用卡并不多,目前的大多数信用卡实际上只是一种可以延期付款的借记卡。另外,中国银行并没有提供信用卡应有的信用担保,信用卡被盗用的风险和损失全部由消费者负担。事实上,中国银行从开办信用卡业务之时就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规避风险,拒绝提供真正的信用担保,最初甚至要求消费者以存款质押。在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银行却还要按国际惯例收取年费。但他们没有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信用卡无论是产品内核还是服务都和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2、个别发卡行金融政策观念不强,不按《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执行。为了吸收存款,为某些企业将存在银行基本账户上的存款转到信用卡账户上,有的甚至将单位商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行政费等转入信用卡户,为企业单位办理转账、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奖金等,实质上超越了信用卡业务功能,履行了银行基本账户的结算功能,形成了多头开户,为企业逃避还贷还息、偷税、漏税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

(一)中美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比较分析

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银联标准卡境内新增1.44亿张,占到银行卡市场增量的68%,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400多万张标准的贷记卡,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可见,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还较小。

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美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比较分析

总结境外银行卡市场的经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邮购分期付款、POS分期付款、签购单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市场实践中,POS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较为流行。

在境外较为发达的信用卡市场中,分期付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并不一样。在英、美等国家,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比较充分,不仅银行、专业化机构大量发行通用型信用卡,许多大型商户也普遍独立发行私有标识信用卡。相对于通用型信用卡,私有标识信用卡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持卡人的商品购买提供费用较为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甚至零费用)。因此,在美国,通用型信用卡通常不提供分期付款计划,但是,为了争取新客户申请通用型信用卡,发卡机构偶尔也会提供较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

对于美国等发达的信用卡市场而言,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前一阶段,在“邮购分期付款”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积极推广“POS分期付款”及“签购单分期付款”,市场拓展非常迅速。

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是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深刻地反映出银行正在探索完善现有的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中国自2003年进入“信用卡元年”以来,银行都把信用卡视作最有潜力的个人金融业务,投入资源大力发展。年费收入、循环利息和商户佣金是信用卡业务的三大收入来源,目前,减免年费已经成为常规性的促销手段,同时,持卡人尚未普遍养成使用循环信贷的习惯、信用卡沿用借记卡较低的商户扣率标准,进一步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期付款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寻求盈利增长是各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

2005年底,中国信用卡透支余额不足150亿,在总额为2.2万亿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仅占约0.7%。而美国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在8%左右。两者的差异,表明现阶段信用卡还不是中国持卡人获得消费贷款的一个主要途径。此外,中国信用卡循环信贷利率属于政府定价,银行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而推出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能够有效地激发持卡人的消费信贷需求、培养持卡人的循环信贷习惯。其中,签购单分期付款是持卡人以支付手续费的方式,自行承担资金成本,实际上相当于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灵活便捷的个人贷款。

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创新信用卡分期付款计划的设计和推广,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加速发展信用卡业务。可以预见,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结合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弱点,对比分析美国的做法,本文对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细分市场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定位

1、对中国信用卡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有效的细分市场开发战略。针对持卡人年龄、职业、收入、爱好等特点,划分出不同的细分市场,银行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卡种来赢得消费者,占领特定的细分市场。

2、国外的商业银行往往设立专门的附属公司经营信用卡业务,即使留在银行以内,隶属于零售金融部门,其经营管理方式也相对独立。只有当银行信用卡业务能给客户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给客户带来了收益和优质服务的享受,才能不断把信用卡业务做大、做深,促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通过营销方式差异化提高效率

1、整合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将银行信用卡部全面转换为从事产品销售、交易收单、特殊服务,依据统一政策开拓市场,改进服务,强化经营。

2、介入用卡环节,通过抽奖、征(免)税等措施,促进持卡消费的比重。持卡消费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点环节,连接发卡、受理两大市场,促进持卡消费对加快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作用非常大。

3、实行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宣传、集中产品研发。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扶持“银联”标识卡和银联网络的发展,实现各类卡片、受理终端、业务处理流程和服务质量的统一和规范,建立合理的业务收费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整体优势,尽快扩大持卡消费量。

(三)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1、加快电子化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各家银行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用卡业务电子化进程,充分发挥信用卡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越性,确保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2、加大技术投入,建设全国银行卡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将搭乘高速信息列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技术,使持卡人实现自动转账、自动授权服务、网上购物等功能,同时实现银行卡跨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发卡银行的经济效益。

3、打造强大的银联公司和银联品牌,巩固银联网的地位,加速银联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业务链建设,推动银联品牌的国际化。

总之,国内各发卡银行在产品、服务手段与网络技术上各有所长,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信用卡大国,减少现金流通,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9)

信用卡是国际流行的先进支付工具,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以其安全、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金融业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被称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近几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基础、业务经验还是运作水平都处于较低层面,而且受到技术水平、用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目前信用卡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种复合型金融工具,信用卡在中美市场的差异说明信用卡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信用卡发展的经济环境、营销手段等,可以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为信用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完善和发展信用卡业务,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各家发卡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都在积极推出车行的信用卡,使得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量和透支余额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不断吸引着消费者,持卡消费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

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规模较小,效率较低,导致中国信用卡市场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每笔交易额高,交易量低,信用卡信贷比重低。而阻碍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信用卡业务的严格管制、受理市场规模较小以及较高的通讯成本。

(二)制约因素(硬件方面)

1、信用卡产品尚不规范。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使用的信用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联2006年发行的标准卡中,借记卡1.41亿张,而信用卡只有313万张。由于缺少个人资信、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手段,发卡银行对风险普遍抱有畏惧心理,对信用风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是制约信用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设备、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发卡银行电子化水平不高,通信设施不健全,加上程序设计与使用、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商户、储蓄网点与发卡银行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联网,使一些网点业务处理处于半手工状态,当持卡人消费时,授权速度又太慢,异地用卡授权手续繁琐,不能直接授权,使持卡人长时间等候,体现不出信用卡方便、快捷的特点,影响了信用卡的形象。消费后资金结算时间长,再加上有些信用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柜面服务跟不上,办理业务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有些发卡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中,信用卡会计核算程序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3、发卡银行之间缺乏合作,未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通用性是信用卡的特征之一,也是信用卡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而目前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业务上盲目竞争。各发卡行在网络建设、设备配置、商户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作为商业银行间彼此竞争的手段,发卡银行之间只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能成为合作伙伴。这就造成了各发卡银行之间网络、设备不兼容,商户不能共享,使得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不能形成合力,用卡环境受到限制,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服务问题(软件方面)

1、服务与收费。信用卡所提供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其产品的核心。但在中国真正的信用卡并不多,目前的大多数信用卡实际上只是一种可以延期付款的借记卡。另外,中国银行并没有提供信用卡应有的信用担保,信用卡被盗用的风险和损失全部由消费者负担。事实上,中国银行从开办信用卡业务之时就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规避风险,拒绝提供真正的信用担保,最初甚至要求消费者以存款质押。在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银行却还要按国际惯例收取年费。但他们没有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信用卡无论是产品内核还是服务都和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2、个别发卡行金融政策观念不强,不按《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执行。为了吸收存款,为某些企业将存在银行基本账户上的存款转到信用卡账户上,有的甚至将单位商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行政费等转入信用卡户,为企业单位办理转账、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奖金等,实质上超越了信用卡业务功能,履行了银行基本账户的结算功能,形成了多头开户,为企业逃避还贷还息、偷税、漏税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

(一)中美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比较分析

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银联标准卡境内新增1.44亿张,占到银行卡市场增量的68%,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400多万张标准的贷记卡,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可见,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还较小。

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美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比较分析

总结境外银行卡市场的经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邮购分期付款、POS分期付款、签购单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市场实践中,POS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较为流行。

在境外较为发达的信用卡市场中,分期付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并不一样。在英、美等国家,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比较充分,不仅银行、专业化机构大量发行通用型信用卡,许多大型商户也普遍独立发行私有标识信用卡。相对于通用型信用卡,私有标识信用卡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持卡人的商品购买提供费用较为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甚至零费用)。因此,在美国,通用型信用卡通常不提供分期付款计划,但是,为了争取新客户申请通用型信用卡,发卡机构偶尔也会提供较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

对于美国等发达的信用卡市场而言,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前一阶段,在“邮购分期付款”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积极推广“POS分期付款”及“签购单分期付款”,市场拓展非常迅速。

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是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深刻地反映出银行正在探索完善现有的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中国自2003年进入“信用卡元年”以来,银行都把信用卡视作最有潜力的个人金融业务,投入资源大力发展。年费收入、循环利息和商户佣金是信用卡业务的三大收入来源,目前,减免年费已经成为常规性的促销手段,同时,持卡人尚未普遍养成使用循环信贷的习惯、信用卡沿用借记卡较低的商户扣率标准,进一步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期付款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寻求盈利增长是各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

2005年底,中国信用卡透支余额不足150亿,在总额为2.2万亿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仅占约0.7%。而美国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在8%左右。两者的差异,表明现阶段信用卡还不是中国持卡人获得消费贷款的一个主要途径。此外,中国信用卡循环信贷利率属于政府定价,银行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而推出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能够有效地激发持卡人的消费信贷需求、培养持卡人的循环信贷习惯。其中,签购单分期付款是持卡人以支付手续费的方式,自行承担资金成本,实际上相当于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灵活便捷的个人贷款。

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创新信用卡分期付款计划的设计和推广,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加速发展信用卡业务。可以预见,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结合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弱点,对比分析美国的做法,本文对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细分市场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定位

1、对中国信用卡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有效的细分市场开发战略。针对持卡人年龄、职业、收入、爱好等特点,划分出不同的细分市场,银行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卡种来赢得消费者,占领特定的细分市场。

2、国外的商业银行往往设立专门的附属公司经营信用卡业务,即使留在银行以内,隶属于零售金融部门,其经营管理方式也相对独立。只有当银行信用卡业务能给客户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给客户带来了收益和优质服务的享受,才能不断把信用卡业务做大、做深,促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通过营销方式差异化提高效率

1、整合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将银行信用卡部全面转换为从事产品销售、交易收单、特殊服务,依据统一政策开拓市场,改进服务,强化经营。

2、介入用卡环节,通过抽奖、征(免)税等措施,促进持卡消费的比重。持卡消费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点环节,连接发卡、受理两大市场,促进持卡消费对加快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作用非常大。

3、实行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宣传、集中产品研发。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扶持“银联”标识卡和银联网络的发展,实现各类卡片、受理终端、业务处理流程和服务质量的统一和规范,建立合理的业务收费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整体优势,尽快扩大持卡消费量。

(三)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1、加快电子化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各家银行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用卡业务电子化进程,充分发挥信用卡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越性,确保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2、加大技术投入,建设全国银行卡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将搭乘高速信息列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技术,使持卡人实现自动转账、自动授权服务、网上购物等功能,同时实现银行卡跨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发卡银行的经济效益。

3、打造强大的银联公司和银联品牌,巩固银联网的地位,加速银联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业务链建设,推动银联品牌的国际化。

总之,国内各发卡银行在产品、服务手段与网络技术上各有所长,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信用卡大国,减少现金流通,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信用卡是国际流行的先进支付工具,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以其安全、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金融业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被称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近几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基础、业务经验还是运作水平都处于较低层面,而且受到技术水平、用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目前信用卡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种复合型金融工具,信用卡在中美市场的差异说明信用卡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信用卡发展的经济环境、营销手段等,可以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为信用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完善和发展信用卡业务,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各家发卡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都在积极推出车行的信用卡,使得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量和透支余额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不断吸引着消费者,持卡消费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

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规模较小,效率较低,导致中国信用卡市场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每笔交易额高,交易量低,信用卡信贷比重低。而阻碍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信用卡业务的严格管制、受理市场规模较小以及较高的通讯成本。

(二)制约因素(硬件方面)

1、信用卡产品尚不规范。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使用的信用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联2006年发行的标准卡中,借记卡1.41亿张,而信用卡只有313万张。由于缺少个人资信、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手段,发卡银行对风险普遍抱有畏惧心理,对信用风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是制约信用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设备、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发卡银行电子化水平不高,通信设施不健全,加上程序设计与使用、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商户、储蓄网点与发卡银行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联网,使一些网点业务处理处于半手工状态,当持卡人消费时,授权速度又太慢,异地用卡授权手续繁琐,不能直接授权,使持卡人长时间等候,体现不出信用卡方便、快捷的特点,影响了信用卡的形象。消费后资金结算时间长,再加上有些信用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柜面服务跟不上,办理业务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有些发卡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中,信用卡会计核算程序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3、发卡银行之间缺乏合作,未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通用性是信用卡的特征之一,也是信用卡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而目前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业务上盲目竞争。各发卡行在网络建设、设备配置、商户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作为商业银行间彼此竞争的手段,发卡银行之间只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能成为合作伙伴。这就造成了各发卡银行之间网络、设备不兼容,商户不能共享,使得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不能形成合力,用卡环境受到限制,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服务问题(软件方面)

1、服务与收费。信用卡所提供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其产品的核心。但在中国真正的信用卡并不多,目前的大多数信用卡实际上只是一种可以延期付款的借记卡。另外,中国银行并没有提供信用卡应有的信用担保,信用卡被盗用的风险和损失全部由消费者负担。事实上,中国银行从开办信用卡业务之时就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规避风险,拒绝提供真正的信用担保,最初甚至要求消费者以存款质押。在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银行却还要按国际惯例收取年费。但他们没有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信用卡无论是产品内核还是服务都和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2、个别发卡行金融政策观念不强,不按《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执行。为了吸收存款,为某些企业将存在银行基本账户上的存款转到信用卡账户上,有的甚至将单位商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行政费等转入信用卡户,为企业单位办理转账、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奖金等,实质上超越了信用卡业务功能,履行了银行基本账户的结算功能,形成了多头开户,为企业逃避还贷还息、偷税、漏税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

(一)中美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比较分析

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银联标准卡境内新增1.44亿张,占到银行卡市场增量的68%,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400多万张标准的贷记卡,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可见,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还较小。

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美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比较分析

总结境外银行卡市场的经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邮购分期付款、POS分期付款、签购单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市场实践中,POS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较为流行。

在境外较为发达的信用卡市场中,分期付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并不一样。在英、美等国家,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比较充分,不仅银行、专业化机构大量发行通用型信用卡,许多大型商户也普遍独立发行私有标识信用卡。相对于通用型信用卡,私有标识信用卡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持卡人的商品购买提供费用较为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甚至零费用)。因此,在美国,通用型信用卡通常不提供分期付款计划,但是,为了争取新客户申请通用型信用卡,发卡机构偶尔也会提供较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对于美国等发达的信用卡市场而言,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前一阶段,在“邮购分期付款”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积极推广“POS分期付款”及“签购单分期付款”,市场拓展非常迅速。

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是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深刻地反映出银行正在探索完善现有的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中国自2003年进入“信用卡元年”以来,银行都把信用卡视作最有潜力的个人金融业务,投入资源大力发展。年费收入、循环利息和商户佣金是信用卡业务的三大收入来源,目前,减免年费已经成为常规性的促销手段,同时,持卡人尚未普遍养成使用循环信贷的习惯、信用卡沿用借记卡较低的商户扣率标准,进一步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期付款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寻求盈利增长是各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

2005年底,中国信用卡透支余额不足150亿,在总额为2.2万亿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仅占约0.7%。而美国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在8%左右。两者的差异,表明现阶段信用卡还不是中国持卡人获得消费贷款的一个主要途径。此外,中国信用卡循环信贷利率属于政府定价,银行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而推出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能够有效地激发持卡人的消费信贷需求、培养持卡人的循环信贷习惯。其中,签购单分期付款是持卡人以支付手续费的方式,自行承担资金成本,实际上相当于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灵活便捷的个人贷款。

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创新信用卡分期付款计划的设计和推广,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加速发展信用卡业务。可以预见,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结合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弱点,对比分析美国的做法,本文对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细分市场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定位

1、对中国信用卡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有效的细分市场开发战略。针对持卡人年龄、职业、收入、爱好等特点,划分出不同的细分市场,银行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卡种来赢得消费者,占领特定的细分市场。

2、国外的商业银行往往设立专门的附属公司经营信用卡业务,即使留在银行以内,隶属于零售金融部门,其经营管理方式也相对独立。只有当银行信用卡业务能给客户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给客户带来了收益和优质服务的享受,才能不断把信用卡业务做大、做深,促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通过营销方式差异化提高效率

1、整合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将银行信用卡部全面转换为从事产品销售、交易收单、特殊服务,依据统一政策开拓市场,改进服务,强化经营。

2、介入用卡环节,通过抽奖、征(免)税等措施,促进持卡消费的比重。持卡消费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点环节,连接发卡、受理两大市场,促进持卡消费对加快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作用非常大。

3、实行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宣传、集中产品研发。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扶持“银联”标识卡和银联网络的发展,实现各类卡片、受理终端、业务处理流程和服务质量的统一和规范,建立合理的业务收费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整体优势,尽快扩大持卡消费量。

(三)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1、加快电子化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各家银行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用卡业务电子化进程,充分发挥信用卡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越性,确保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2、加大技术投入,建设全国银行卡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将搭乘高速信息列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技术,使持卡人实现自动转账、自动授权服务、网上购物等功能,同时实现银行卡跨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发卡银行的经济效益。

3、打造强大的银联公司和银联品牌,巩固银联网的地位,加速银联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业务链建设,推动银联品牌的国际化。

总之,国内各发卡银行在产品、服务手段与网络技术上各有所长,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信用卡大国,减少现金流通,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领域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1985年,我国第一张信用卡正式发行,标志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开端。30多年期间,我国的信用卡业务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从发行银行、信用卡发行数量以及相关金额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展,信用卡的普及也带来了人们用卡意识的转变,借钱消费,已经由传统观念里不愿意去接受的行为转变为一种时尚和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信用卡业务也给银行的业务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来源。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种类

但与此相伴随的,还有信用卡风险带来的种种问题。商业银行出于业务发展需要,盲目发展信用卡业务,降低审核标准,给后期的信用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隐患。信用消费容易形成呆账,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重大的损失。所谓风险,即不确定因素。信用卡风险是指信用卡的发行、管理主体在信用卡的业务管理、经营过程中发生非正常范围内经济损失的可能。信用卡的风险存在于信用卡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信用卡的使用、支付和结算等环节,牵扯到的行为主体也罗多,包括信用卡发行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使用的特约商户、信用卡持有人等。

信用卡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在信用卡的管理过程中,银行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较高,而银行的审核手续不可能极尽所有相关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导致信用卡风险的增大。信用卡的风险有不同的各类,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来自于贷款单位和个人的信用问题,主要是由于借款单位或者个人不能在还款日如期归还,导致商业银行损失本金和利息的现象; 所谓欺诈风险,是指由于持卡的主观恶意所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相比信用风险更难提前避免,而且损失金额往往更大。操作风险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运营过程,风险主要来自管理环节和流通环节,主要是由于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执行过程中的失误,监管的缺位等造成的。还有一种风险为宏观风险,它具有系统性和不可避免的特点,来自于整个的市场经济形势,无论商业银行有多么完美的风险管理技术,在系统性风险到来的时候,也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在危机爆发、经济衰退之时,良好的风险管理能使银行不至于毁于一旦。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相比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金融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我国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低,管理队伍实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存在,导致我国现在的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先是我国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落后,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信用卡业务进行规范,现在沿用的,仍然是1999年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业性规定,约束性不强,而且对于信用卡管理中的新问题无法全面规定和避免.另外,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责任的法规缺失,而且信用卡发展中,相关制度不完善,比如现行呆账核销制度不完善,在不良资产增加的情况下,不能有效的规避信用卡风险。

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个人信用约束方面的立法缺失,公民个人的征信系统的缺失,更加剧了该现象。个人征信数据系统建设和运行存在的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在采集、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困难重重,征信系统的建设难以适应信用卡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快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套体系是综合的、全方位的,首先应当包括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的立法机关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管理经验,尽快完善信用卡法律的制订,金融的监管机构要从金融发展和信用卡业务的实际出发,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并从制度和规定方面加以完善,织就一张完善的防御网,以防止信用卡业务发展中的监管漏洞,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惩戒。在具体的业务层面,要规范信用卡的收单等直接相关的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出于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需要,对银行卡的收单手续费规定较低。金融监管部门应完善信用卡业务中的第三方支付系统监管体系的建设,确保发卡机构的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需要测算发卡银行、收单商户的成本,修订并完善交换费率以交换费率单笔封顶的规范。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当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信息平台,对全社会的所有信用卡使用主体和潜在使用主体的信用记录收纳其中,建立联网机制,对相关主体,比如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银监会、企业、公民个人的信用记录实现共享,更好地实现信用的监督,出台正式的征集管理条例,强化对公民个人的隐私权的保护,对信用卡业务的采集程度、采集范围等进行规范,使相关的机构需要时能够快捷、合法地获得相关的诚信记录。建立惩罚机制,如果不能及时报送相关的征信信息,或者征集信息的真实性差,不配合相关的信用查询的行业,加强处罚。

最后,作为商业银行本身,要夯实自身的基础,打好内功,使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的控制制度。站在整个银行的角度看风险管理,彻底打通以前以部门为界限的设计工作,把风险控制职能分解到相关部门,从而实现业务的全流程控制。加强对内控制度的监督,提高执行力,加强每项业务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和提高内部审计的强度和覆盖面。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控制度的建设、执行部门。

参考文献:

[1]马春峰.商业银行信用卜业务运作仁[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