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强烈,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旺盛,而应用型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体。但目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基于该背景,本文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国外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表现的特点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选修课比例大、强调实践性教学。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宽阔的视野和应变能力。同时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其它都由学生自己选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动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积极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对通识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加大选修力度,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大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来开展实践教学。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尤其侧重于对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而从经济管理学科大类考虑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因此,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往往首先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考虑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适合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满足当今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2.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深入研究国外同类大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先进经验,吸收其长处,如加强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设置选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等。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以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质量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同时,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之重点。

3.形成自身特色。每所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持特色的条件下逐步地进行改革。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由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两大块构成。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构成。目前,各高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数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课程设置因学校而异,但大都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物理和化学类等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体育健康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程平台主要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需要,以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为主的一系列课程组成,由学生进行选修。除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建立平台外,各高校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大多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和要求进行设置。

目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通识教育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对人才素养、潜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内涵是按学科和专业构建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拓展专业面向,强调课程综合,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类人才的需求,注重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的相互融合。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力图突破原有的专业限制,跨专业从经济管理大类角度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建立“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见图1。具体思路如下:

1.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公共选修课平台”多级课程平台模式。即在目前由学校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的基础上,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通常为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

2.在多级平台课程基础上,根据会计、金融、贸易、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特色突出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几大专业模块课程。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的建设思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平台建设和课程模块建设。

1.课程平台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平台包括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各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构成,具体的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课程。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确定专业基础课。

(2)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选修类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若干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以及其它学科(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一般来说,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平台多为跨学科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主要为对包括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内在和外在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课程可包括经济理论与应用类课程、企业运作与管理类课程、对外贸易类课程、投资与理财类课程、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等选修课程,见图2。

(3)实践课程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合作精神等。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比例,强化实践环节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在现有的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暑期实践等综合素质类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大类实践课程平台(见图3)。即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开设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同时,应尽可能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如专业认知实习、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通过综合专业实践性课程实破原有的专业实践局限性,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流程及管理、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和管理。

2.课程模块建设。立足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通过设置课程平台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同时,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通过在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中开设应用性强、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模块,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培养要素,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1)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即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的设置应在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校本科专业总览》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规范设置的基础上,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设置相关课程。

(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是由延伸某一方向专业技能的课程组成。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上,学生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志趣爱好对专业研究方向进行选择,是专业的再细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可在统一的专业培养基本规格之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在宽口径专业内柔性设置2~4个模块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实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3)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是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相对应开设的实践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技能实践课程通常是模拟企业环境、通过运用和操作经营单位的管理系统,让学生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转和管理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理论课程衔接,相互融合,体现特色,合理设置专业技能实践课程。

综上所述,本文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经济管理类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君.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优化与整合[J].科技信息,2009(32):16-18

2.赵波.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9-63

3.李远辉,应用型本科“3+1”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47-148

4.杨明秀,夏新斌.基于教育分流理论的选修课程体系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系为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139-140

5.王玉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5)

篇(2)

0 引言

 

机遇指的是“机会”、“契机”或者“时机”,对企业来说,机遇是指各种有利的条件和内部、外部环境等。机遇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于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也正在遭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新的环境下,如何牢牢的把握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贸易经济管理水平,是所有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 机遇对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1.1 机遇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困境。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导致企业需要面临复杂的环境条件,并不得不受到逆境或者是顺境的影响。如果处于顺境之中,企业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会产生良好的“马太效应”,形成机遇越多,发展越快,并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的 良性循环状态,从而实现企业的良好快速发展。但是,一旦处于逆境之中,整个情形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发展越困难,能够遇到的机遇就越少;而发展机遇越少,企业想要实现发展壮大的难度就越大。于是,企业便会处于完全相反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对所有企业来说,都要注意在顺境时合理的抓住机遇,并在逆境中重视机遇。而即便是身处逆境之中的企业,也可以铜鼓够多种方法和形式,摆脱困境。其中,抓住机遇是最有效的途径。

 

1.2 机遇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

 

身处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而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提高竞争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机遇的把握。通过积极的抓住每一个重要的机遇,并予以合理的利用,企业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例如,如果企业可以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便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技术水,从而生产出更多质量较高,科技含量更高的优质产品,迅速的占领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1.3 机遇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机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机遇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困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除此之外,抓住机遇。企业还可以获得较大的活力和动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投入与产出的转换速度。从而将产出与市场需求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满足广大消费者是实际需要。于是,企业便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效益,实现快速发展与进步。

 

2 抓住机遇,创新企业贸易经济管理

 

2.1 转变贸易经济管理理念。

 

首先,企业要转变贸易经济管理理念。企业应该 积极的对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按照石油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线观正次和法规的调整情况等,不断优化领域结构,并改善需求结构,做好对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同时,要顺应发展形势,不断向新兴领

 

域发展,加快石油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各石油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树立拓展外部市场的理念,依托现有市场,做好拓展工作。另外,企业还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意识,从长远利益角度制定贸易经济管理规划,从全局出发,做好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并要积极的学习新型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摒弃落后的贸易经济管理理念,从而保证实现企业的集约化、长期化发展。

 

2.2 改革贸易经济管理制度。

 

想要抓住机遇,创新企业贸易经济管理,需要大刀阔斧的对贸易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目前石油企业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因此,企业只有提高整体生产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积极的创新贸易经济管理制度,可以促使企业更好的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在竞争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3 创新贸易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创新企业贸易经济管理方法。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督控制,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其次,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另外,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协作能力,提高不同机构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创新。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具体的管理创新。例如,壳牌石油公司即积极的创新贸易经济管理方法,让“宽容型管理”在企业扎根。并通过建立在宽容型管理六维度基础上的种种措施,充分挖掘了员工的价值,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公司自身的发展。其中,具体方法有:充分信任员工,倡导自主工作;连接情感纽带,关注长期利益;鼓励员工创新,允许创新失败;把握时代潮流,创新利用资源;鼓励自由交流,支持观点分享;分享工作愿景,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多种有效的措施,在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和追求企业发展之间寻找到理想的契合点。所以说,对企业而言,要注意对贸易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以不断推动员工的进步,凝聚企业的人气,挖掘企业的内生性资源,不断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篇(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篇(4)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商务交际能力。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至2010年年底,全球1000强企业中70%的员工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他们必需使用英语进行企业内部沟通,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及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目前阶段,国内各大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应用能力,如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物流英语,国贸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外贸口语和函电写作,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会计英语等。但是,专业英语是否满足经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专业的商务交际能力,值得我们予以探讨。

1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

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不同,又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基于培养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胜任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我们可以确定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商务交际技能。

1.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商务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或表述事实,同时也在表达感受和陈述意见。在经济活动中,商务沟通可以是公开演讲,可以是贸易谈判,可以是主持会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尽早培养商务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商务写作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商务写作有以下两大基本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代表本机构有效的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用来履行这两种功能的各类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这些商务文件的写作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学习中予以掌握。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开拓、贸易往来、市场调研、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为频繁的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因此,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都全球化的今天,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现有专业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但是,目前各大高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各种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下面我们以物流专业英语为例来分析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要求的客观差距。

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的阅读、听说水平外,还应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的任务: 转贴于

(1)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

(2)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3)熟悉物流企业的管理技巧与方法;

前导课程:《大学英语》、《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综合运输》。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由此可见,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物流专业词汇和物流专业知识展开的,在教学任务上偏重的是对物流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这对上文提出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直接起到发展培养的作用。

3 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自身局限性,那么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与同事、合作伙伴和境外客户进行流畅有效的商务沟通。但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的商务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商务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商务英语课程可以以商务交际活动为主线,设置虚拟的商务活动场景,模拟相关的商务活动,通过求职面试、部门分工、商务谈判、内部协商、市场调查和处理投诉等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各类常用的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如备忘录可以用来向公司员工通知公司内部政策的变化,也可以寄给客户作为进一步协商的依据。分析报告可以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市场准入的依据。商务简报可以通报某个项目的进展,也可以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件,讨论各种文件的特点和功能,并且提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文件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商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3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更需要强调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胜任今后的商务工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将语言传授和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各种真实语料来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开设经济类专业英语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用性的人才。

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79-0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纷纷建立经济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院校相继建设了经济管理实验室,并从事管理模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许多美国大学的商学院也开始在教学中使用电脑进行管理模拟,而且经常开展各种级别的管理模拟竞赛。在我国,从20世纪的90年代末开始,许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也都花巨资投入了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并购买了相应的专业仿真软件,以提供给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实践,提高其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由于笔者在成都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多年,使用了多款国际贸易方面的仿真软件并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跟踪调查,因此本文主要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为例分析。

一、仿真软件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仿真软件都是通过模拟现实的企业、商贸、政策、法律环境等,根据课程专业的不同设计业务类型角色,由学生扮演不同的商贸角色,例如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厂商、银行、海关、船公司等,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实习把握完成一笔进出口贸易所涉及的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真切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的目的。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国际贸易高仿真软件主要有以下6种,如表1所示。

其中,TMT(Teach Me Trade)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教学软件和SimTrade世格外贸实习平台由于开发时间早、功能完善、性能稳定并且售后服务较好,成为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和研究机构首要选择的软件,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二、国际贸易仿真实验软件的结构内容及优点

1.国际贸易仿真软件的架构模式

虽然各公司的仿真软件产品性能介绍不相同,但是经过使用发现他们均是采用B/S架构模式(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软件),架构于Internet/Intranet(互联网/局域网)之上,这样只需要把仿真软件安装在指定的一台服务器电脑上,其他的用户端电脑无需进行软件安装。学生端口的电脑只要通过IE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均可接入软件,实现实践操作。这种架构模式有很多优点,主要体现在安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并且维护升级也只需在服务器端一台电脑上进行,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其架构模式如图所示。

2.国际贸易仿真软件的内容结构

各公司的仿真软件普遍都采用角色扮演模式,由学生部分或全部扮演实务流程所涉及的单位、公司、个人等,将实践中的操作流程分解成一个个的任务关卡,学生通过分步骤地完成任务以达到锻炼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目的。国际贸易仿真软件的内容结构模式总结如表2所示。

3.通过仿真模拟现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仿真软件以进出口贸易的实际工作流程为背景,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在场景中随意行走、获得信息及完成业务,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进出口贸易业务所涉及的地点、人物、场景和单据。经过对参与过该类仿真软件实验操作的同学调查显示,8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该类软件非常有意思,激发了他们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热爱,促进了他们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能力。由于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同学们在进行模拟交易时,通过实现软件设定的具体任务完成相应操作流程,将教学重点融入其中,可以获得模拟的盈亏和收益等结果,激发同学们“赚钱”的积极性而促使其努力学习。

4.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经贸类专业人才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演示性、验证性的,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在电脑上演示,或者让学生在纸面手工填制单据等方式实验,内容循规蹈矩、无法随机应变,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采用仿真软件这类虚拟经济管理实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仿真模拟现实环境,可以让学生在遵循基本的理论知识及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随机应变,根据软件里生成的各种突发事件主动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解决问题。因此,该类仿真软件实验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个人经验和判断来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的综合能力突出的经贸类专业人才。

三、国际贸易仿真软件在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仿真软件内容更新不够及时

以成都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成都理工大学在2006年就引入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SimTrade世格外贸实习平台软件,该软件设置的模拟任务中用于填制的大量单证如检验单、报关单等都是2001年相关部门监制的版本,虽然后来该公司提供了多次的软件升级和更换部分单证库,但是主体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很多内容仍然落后于现实环境。

2.操作流程与实际环境脱节

经济管理专业是与国际、国内经济政策环境紧密结合的专业,在现实中,法律法规政策更新非常迅速,特别是各省市、部门规章和办事流程等许多的操作流程日新月异,而仿真软件只能对现实环境简单抽象和模拟,因此存在许多和现实实践脱节的情况。

3.难以模拟现实高度复杂变化的细节

许多仿真软件都提供了大量细节希望尽可能地模拟现实环境。例如国际贸易实务中通常购买的货运保险,很多仿真软件都设定了间隔不确定时间可能发生诸如海难、海盗、火灾等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或者商品的市场价格因此而异常波动,该项功能还可以由指导教师设定发生频率和取消,但是这些内容仍然存在系统设定的刻意和固化,缺乏真实环境的复杂随机性。

四、关于国际贸易仿真软件应用的几点建议

1.高校不能过于依赖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模式

仿真软件是对现实环境的模拟和抽象,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环境,因此高校的实践教学不能单一地完全依赖于仿真软件实验室的建立,满足于仅仅让学生在校内机房内的软件操作水平,应该建立一个包括教师课堂案例、学生技能竞赛、仿真软件以及社会实践等在内的多层次综合型的实践教学结构模式,并根据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创新实践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从知识运用、应对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专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思维、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

2.鼓励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鼓励高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可以促进高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的交流,为学校带来最新的技术和观念,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一方面,企业可以聘请高校教授担任公司的业务顾问合作研究;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经理担任学校客座教授指导学生,努力寻求高校教育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共赢。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也可以对合作企业开放,联合举办员工培训和产品联合研究开发等,通过科学管理,挖掘现有软硬件设备潜力,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占英.经济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概要分析[J].管理观察,2009(11):113-115.

[2]杨爱梅.构建经贸专业仿真模拟实训教育模式[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84-87.

篇(6)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67-04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体(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

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案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案例教学法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为主,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传授,两者必须结合进行。这也是国际商法课程融入法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 注 释 ]

[1] 黄晓亮.论法律教育的层次性[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1).

篇(7)

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

1、培养目标: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基层岗位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3、就业面向: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经济咨询部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1、《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科学课程,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经济管理系开设的专业是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经济类专业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等,管理类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国际商务、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等。

3、毕业生应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社会经济调查和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1、省级特色专业:财政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篇(10)

关键词: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商业模式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风生水起,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不管是产业层级还是产业规模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1]。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发展深入推进,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实现升级跨越发展,就要创新经营模式,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一、国际贸易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国际贸易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与方向,是我国对外经贸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国际贸易提升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电子商务强调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商务流通与商事交流领域,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电子化流转,提高商业交流与处理效率[2]。从产业应用来讲,电子商务更被作为一种商业手段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开展现代贸易,提升现代经济运行效率,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将商业流动的全过程纳入科技范畴之中。从本质来看,电子商务是我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不断完善提升,对于发展国际贸易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国际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理念与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国际贸易发展水平,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提档升级,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与潮流,迎合国际化发展的大浪潮。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市场进行了深度细分

在国际贸易领域,伴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在传统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群体划分并不明显,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群体划分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并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消费增长点,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更多元和丰富,并通过网络之间的无线连通功能,将处于不同地域的潜在消费者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集聚和规模效应。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国际贸易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格局,但是电子商务的产生,正在改变这种格局[3]。在新技术的支撑与引领下,国际贸易市场正在逐步细分,传统的粗放贸易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国际市场需求。基于此,国际贸易经营者必须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价值,提高电子商务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比重,推动传统贸易形式的升级跨越发展。

2.市场敏感度更高

在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市场行为越来越感性化。在互联网中,资源具有无限性,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的商品和信息,消费行为趋于感性化,市场敏感度更高,而且在互联网交易过程中,通过网络支付方式,也能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对于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带给国际贸易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信息资源的流通。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下,信息呈现阻塞的局面,信息流畅度不高,导致国际贸易机会不多。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格局正在转变,市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环境下开展国际贸易,更要及时进行调整与转变,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产业隔阂正在逐渐消失

由于电子商务的影响,国际贸易之间的产业隔阂正在逐渐消失,很多商家通过众筹等方式,满足了网络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市场也通过网络与商家进行深度交流,进而影响到商品生产环节[4]。与此同时,现代物流产业高速发展,成为电子商务和市场的纽带,在电商交易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的习惯和意见,也会对国际物流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消费和经营模式下,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消除不同产业之间的隔阂,开展国际贸易,要发现并顺应这种潮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变革,提升国际贸易层次和水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国际贸易综合层级。

三、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比重并不高,而且存在着诸多不足,亟待提档升级[5]。作为一种现代经营模式,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电子商务在美国、欧洲、日韩等地区发展较快,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处于亚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电子商务发展也比较快,但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并不够多,总体水平仍有待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统计,我国电商规模每年都以约4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层级相对较低,发展方式相对较为粗犷,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应用程度仍然比较低,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我国著名电子商务经济分析师冯林认为,在世界经济体系内,我国是一个重要的开拓者,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特别是自从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电子商务也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有力引擎,电子商务特别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但是在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应用仍有待提高。同样,需要看到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与世界贸易在电商应用方面,正在逐渐接轨,电子商务完成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到全国贸易总额的10%以上,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此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给我国同世界国家进行贸易对接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我国对外经贸层级和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运用电子商务提升国际贸易层级的策略

1.明确现代经济管理目标

在国际贸易领域,运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要进一步明确经济管理目标。通过电子商务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经济目标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提升经济管理效能。在经济管理目标设计过程中,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考评,明确经济管理目标,整合相关资源要素,实现经济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利用[6]。基于此,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技术优势,进一步明确现代经济管理目标,提升管理层级与水平。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并且被广泛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国际贸易企业经营需求。基于此,在细分市场和经营领域的前提下,要求国际贸易企业明确自身经济管理目标,对自己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通过打通上下游供应链条,实现自己产业规模的扩大,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传统的粗放贸易模式,也将逐步被现代电商市场所淘汰。在国际贸易定位过程中,我国企业要发挥和突出自身优势,找准市场薄弱点,进行精准突破,抓住升级发展机遇,推动企业层级不断提升。

2.建立完善电子信息系统

对于国际贸易产业而言,构建并完善自身电子信息系统,对于国际贸易企业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传统行业出现融合发展的态势,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现代企业经济规范化运作与管理[7]。通过整合经济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分析,可以为国际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工作重点。随着现代化信息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交易系统,在下一步国际经贸交流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电子交易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接轨,提升自动化交易水平,提高现代化信息建设进程,通过硬件建设与软件对接,融入世界贸易市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发展。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通过现代化技术提高信息交往能力,提升综合国际贸易实力。

3.利用电子商务优化管理流程

发展国际贸易产业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体系性的工程。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创新商业模式,可以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强化经济管理的过程控制,将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降到最低,实现经济体系的整合与理论,打通不同部门与不同经济要素之间的联通,构建立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结构,规范管理流程,实现经济业务管理水平与信息反馈速度的总体提升[8]。规范企业信息管理流程,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国际贸易企业提出来的另一个要求。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国际贸易正在与电子商务出现深度融合的态势,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可以实现现代公司治理目标,通过电子商务理念和科技的导入,可以掌控企业发展与管理的节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适应现代国际贸易环境。

4.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

随着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不同经济体中构建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已经成为现实需求。通过统一标准,可以实现国际贸易的规范化运营与操作,也能减小商业对接与交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在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下,建立统一的信息行业标准,可以整合相应产业链条,提高经济要素的流动性,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从行业组织还是管理者角度而言,构建全球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对于提升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9]。从国内角度来看,由于法律和相关制度不健全,对于商品质量还存在把关不严的情况,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交流过程中,知识产权的应用与交流不断频繁,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仍然有所欠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技术,构建统一的行业管理与经营标准,对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发展国际贸易过程中,探索经济发展的多元与创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创新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实现国际贸易企业现展目标,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实现生产效能的提升,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完成“两个一百年”战略建设构想。

参考文献:

[1]崔彩周,陈启明.跨境电子商务拓展国际空间面临的挑战[J].商业研究,2016,(10):171~177.

[2]乔阳,沈孟,刘杰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2,(3):39~41.

[3]聂纯.电子商务影响下的国际贸易创新探究[J].中国商论,2016,(29):21~22.

[4]蒋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运营趋势管窥[J].中国商贸,2015,(14):95~97.

[5]陶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创新策略探索[J].中国商论,2016,(17):89~91.

[6]李骏阳.电子商务对贸易发展影响的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11):5~11.

[7]应小凡.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与存在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11,(11):53~54.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由原来较为单一的设置发展到现在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专业建设不断走向成熟。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因此,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与完善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相当迫切的课题。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误区

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几十年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受到本专科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课教学而未能体现出自身实践性的特色,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专科教育的翻版。

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干扰大多数高职院校一般把实验室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强项,而对于文科或管理学科,传统观念认为实验室建设不太必要,故而在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显得不足。

实验实习条件相对不够成熟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影响,实验实习配套的指导教材、应用软件等不规范、不系统,来自经济管理一线的实践指导教师也相对缺乏。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经济管理越来越与社会、企业相融合,对实验室条件、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从经济的高度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

系统规划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可以分为实体实验室、依托网络平台的软件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室三类,在规划时要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考虑,并应具备随时可以更新的可扩充性。

实用实效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体现实用实效性,以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为目的,在满足正常实验实习教学的同时,要兼顾教师的科学研究。

集中使用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要进行通盘考虑,避免因重复建设导致小而全、功能结构达不到要求的状况,实验室建设要以集中使用为先决条件,资源统筹配置,集中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先进优化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贴近时代的脉搏,体现出先进性,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要依据现实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软件模拟仿真,使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开拓创新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摆脱由学校统包的陈旧观念,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探索一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共建的新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优化实验室建设,建设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体实验室实体实验室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实体实验室可操作性强,如手工的会计模拟室,实验室配备如同会计人员工作场所一样,可对学生进行出纳、会计主管、财务科长等角色分工,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原始票据,学生可以在学会审核原始票据的基础上,制作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编制科目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进行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通过整个流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体实验室建设应以“够用”为尺度,以专业特色为主要方向,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真实身份”,消除今后工作中的陌生感觉,通过实地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实验过程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软件模拟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室主要依托计算机与网络,但又有别于单纯的计算机和网络中心,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而进行的专业学科及其应用软件经济管理实验活动。一是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同时要面对企业管理、外贸、市场营销、物流等多专业、多课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因此对实验室的硬件要求较高,且需要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例如可选用性能好的CISCO交换机,联想、同方等品牌商用机,并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加强服务器的安全管理,为每台服务器设置实时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等。二是软件平台建设。经管类专业软件平台包括基础平台与专业平台。基础平台主要有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XP,中文Office 2000,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 5.0,VisualFoxpro 6.0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模块(根据我院的相关专业而列):

1.电子商务单元。以信息流、资金流为主线,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全新理念,为经济管理活动架起思维空间的桥梁。

2.ERP企业资源计划单元。模拟对企业所有资源的整合集成管理,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基础,以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为运行平台,集企业的各项管理功能于一体,并对供应链上所有资源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

3.市场营销单元。模拟企业在竞争条件下的营销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模拟公司营销主管的身份,根据公司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对公司的营销策略随时作出调整,根据学生的销售业绩给予评价,通过市场营销的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纵观全局进行调度的本领。

4.物流配送单元。模拟货物运输与配送的整个流程及国际货代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对供应商、购买商、运输配送中心等各个角色的模拟,明确物资流及资金流的运作状况,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及要点。

5.国际贸易与单证单元。国际贸易以单证为基础,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通过整个贸易流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全过程的认识,明确贸易过程中各种单证的制作,培养学生细致、周到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

6.会计电算化单元。会计电算化实验实习是手工会计的延伸,要求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重点学习用总账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方法。

各类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些专业应用软件与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使用的软件高度一致,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

校外实验室一方面,随着专业更新速度的加快,实验室建设任务愈来愈重,为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几年以后,随着有些专业的淡出,建好的实验室又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地进行模拟仿真,将模拟企业搬进课堂,但是与企业实际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校外实验室就显得相当重要。根据高职突出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实验实习的评价指标是社会对职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衔接性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要实现这些评价指标的突破,必须不断创新,为学生创造在校外实验实习的条件和场所,加强产学合作,寻求社会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多方面支持,如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可以与一些大型酒店和旅行社开展校外长期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室,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利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兼顾企业的利益,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实验室的综合利用

建立经管类专业实验公共平台如手工会计模拟室、电算化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这些可以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基础平台,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和实验室的使用率。

保持与强化专业特色如企业管理专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模拟、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专业的贸易软件与单证等,每个专业对体现自身特色的实验内容必须进行强化突出,确保专业特色。

课程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各专业在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有些课程在一个专业是专业主干课,在另一专业就是一门辅助课,如企业管理专业也会用到物流配送与国际贸易方面的软件,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

实验室建设配套的几个软资源

实验项目、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的规范实验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包括实验实纲和指导书)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必须规范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实习项目与基本文件,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应有详细的实验实习的指导文件,并体现侧重点,对于个别相互交叉的实验实习内容要进行有计划的整合。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选择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按专业学科进行分类,要根据专业特色,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并会使用专业应用软件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特别是对校外实验室的师资管理,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生产管理一线的教师加以辅导。还要聘请有计算机专长的人员进行硬件、软件的维护和调试。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功能实验室要上水平,必须发挥科研功能,为教学和经济发展服务。科研能力不是高职院校的强项,但是通过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晓.关于经管类实验室网络平台建设模式的思考[J].福建电脑,2004,(6).

[2]高祥宝,董寒清.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

[3]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