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药物流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药物流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药物流体系

篇(1)

1绪论

现代医药物流作为生产业,将在医药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交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医药企业都将降费增效的目光聚焦到了物流成本这一环节上,发展壮大医药物流是医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尽管医药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为配合国家三项制度的改革,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总原则调整药价,药品价格水平明显下降,且药价指数仍将呈下降之势,企业盈利空阃还在下降,医药商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而且国外医药分销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手段、完整的供应体系潜力和完善的质量体系不容小觑,对本土传统医药物流行业也有着不小的冲击。在这个讲求质量的年代,医药物流企业在为了生存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竞争力,以巩固一席之地。

2医药物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医药物流质量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模小,费用率很高,利润率低

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批发企业比较多,且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医药企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为了企业的生存,必然得增加经营成本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会减少,因此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交易成次分明且流通环节较多

我国医药产品具有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明显的特点。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药品出厂后经过厂家到达经销商,再经过分销商(包括、推销、医药代表)后来到医院(药店) 等多个环节,最后到达最终消费者手术,这个过程往往难以监控。

(3)药物流动速度慢且信息不相匹配

医药产品复杂的交易渠道和交易环节过多造成医药产品流动无序,交易信息不够透明,这就使医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效率和效益。医药产品批发成本提高,就会使药品的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定价抬高。

(4)信息化共享程度较低

大多数物流企业启用的物流信息系统,由于系统的兼容性差,使信息无法实现相互连接和共享,离现代物流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加之医药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药品编码,造成信息无法传递,计算机无法联网,大大影响物流作业的速度。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特点与我国医药政府调控不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正在逐步改变流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集中率低、效益也低的局面。

3影响物流质量的因素

(1)财务方面

通过财务成本角度来衡量质量体系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制定一个完善的财务体系是提高对药物流通的成本的关键。要提升物流质量,可以通过保证物流操作中的正确率,改进工作,尽量做到让客户满意。采用财务部制作的报告提高物流质量和其效率,每一个部分应采用专业词语来表达并全部交给管理人员。

(2)控制过程

为了保持产品的适用性,应适当存放、搬运、隔离和防护在过程控制中的产品(包括过程中的货物)。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至关重要的过程,应该制定计划、批准、监测和控制。应特别注意那些不易和不能经济地测量以及需要特殊技能的产品,应对过程参数进行适当频次的验证和监控。

(3)控制不合格的产品

将处理不合格品的步骤和程序以书面程序的形式建立和保持。一旦发现材料、己完工产品不能满足或可能不满足规定要求时。应立即依次采取标识、隔离、评审、处置、措施、防止再发生的措施。

(4)质量记录

组织应该将建立各类文件的更改修订程序,在书面上应将相关的记录做标记、编写目录、查阅收集、储存归档、处理回收并维护等程序。并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供应方和顾客进行寻找资料。

4构建医药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流程规范

流程是任何一个企业的驱动力量,流程涉及到企业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承载企业相关的业务数据流转在不同的部门。一个企业如果能将核心放在流程上会比将核心放在部门上更有效果去高质量有效率的利用各部门以及企业资源,能够优化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并能适当提升其价值。一个企业的目标及其自身价值是被它的管理者决定的,企业的盈利和配置资源的效率都受其影响。企业的流程的作用是服务于客户而体现这个企业存在的价值。由此看来,一个企业的管理流程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

4.2强化制度规范

建立完善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医药物流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手段,也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体现。医药流通企业应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执行力度,在这些质量管理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制定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各个岗位的人员的日常操作,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4.3配备合适的人员

要求医药物流的相关人才应具有物流业和交叉跨越医药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因为医药用品具有特殊性,从事医药物流的专业人士除了应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物流设备、货物从装卸-运输-配送等一系列的物流基本操作流程,物流人员能熟悉操作计算机,具备管理能力和营销水平。同时还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药品储运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药品的销售渠道和流程,药品、器械的相关知识和标准等。

4.4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

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程度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医药物流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有效集成,从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行业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引导企业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管理技术已成为必然选择。

4.5做好基础设施设备保障

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个社会化大工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物流的发展也就逐步形成规模,流通的手段 具有专业性,向产业化发展。现代化物流本身是以资本主要劳动因素的产业,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在投资时具有较大风险,尤其要注意刚开始经营时因投资不当而带来负担,盲目建设会造成浪费。就我们医疗行业来说,物流中心不需要保证每一个企业都有。

5结论

医药流通企业面对现代医药物流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认清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重视企业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转变观念,重视企业的质量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的作用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她。

参考文献

[1] 张琳.基于TQM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药品质量风险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2011,(4):18—20.

[2] 陈洁.医药经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下的质量管理探讨[J].上海医药,2011,(6):25—26.

[3] 张庆英.医药冷链物流质量环管理探析[J].物流技术,2010,(20):29—31.

篇(2)

信息化是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前提,也是传统医药物流向现代医药物流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把药品流通环境、流通模式、监控手段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药品流通企业通过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以下简称Eta)实现对药品经营环节的管理,通过仓库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WMS)完成药品流通作业过程的控制,并且发挥ERP/WMS的系统控制和信息管理功能,建立起庞大、严密的药品流通数据库,进而建立起标准化质量管理模式和准确、高效、便捷的作业控制途径。

1.1 药品验收方式改变

随着国家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政府主管部门对药品生产、药品包材和药品标签、说明书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同时,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按合同约定承担各自质量责任的概念逐步清晰,这就使得经营企业在药品验收时采取开箱检查和抽样检验的传统方式逐渐失去其实际意义。相反,如何在验收过程中及时查验、核对和反馈到货药品的信息,对流通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药现代物流企业通过调整工作流程和改变作业方式,以品种申报审核所提供依法批准的文件为基础,以采购合同和实际到货信息为验收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查验核对,这一做法既克服了传统模式的盲目性,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有效的控制流程,即在首营企业、首营品种审批时,将通过审核的企业和品种的基础信息录入ERP系统,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和可采购品种信息,采购部门根据系统提供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采购业务,订立采购合同。当商流的采购合同正式启动时,ERP系统自动采集整理这些信息,通过电子信息交换方式(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以下简称EDI),及时将全部数据下达至物流的WMS系统,物流部门WMS系统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以下简称GsP)的要求从数据库中导出相关信息,生成并制作预收货文件(Advanced Shipment Notice,以下简称ASN)。仓库质量验收组ASN表单与随货同行的质量文件与实际到货药品的包装标识或说明书进行查验核对,确认无误后输入终端作业工具(Radio Frequency,以下简称RF)。RF将现场检查验收的结论反馈至WMS并及时上传ERP系统。

作业过程中,现场操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检查、检验到货药品的内在质量,因为对流通企业来说,不具备药品内在质量检查、检验的技术手段和责任权限。而是着重进行药品质量文件项目和药品包装标识内容的查验、确认,同时根据合同约定进行随机开箱抽查。这一改变为做好进入流通领域药品基础信息和药品包装标识的实货核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2 药品储存环境跟踪

药品的质量与药品储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GSP把药品储存环境,特别是温度、湿度控制标准作为认证考量的重要依据。要实现药品仓库温度、湿度控制,以及全时段监测和记录,必须借助于现代测量技术和信息化平台。

考察传统药品仓库,对库区温度和湿度的测量、记录及控制主要是通过人工作业来完成的。由于人工作业受到作业人员主观因素的制约,作业过程非标准化和随意性难以杜绝,这就成为药品储存环境跟踪和控制的一大难点。药品流通领域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以及引导药品经营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医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转变,客观上也需要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从上海医药股份物流中心的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是完全可行和可控的。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mg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SFDA)颁布的GSP中有关药品仓库温度、湿度控制标准为依据,在相应的库区中按测量装置所规定的技术要求设置若干个测量点,得到最高和最低两个绝对数据后对同一区域的各个点的测得值进行加权平均后获得该库区的控制点,作为标准值输入WMS系统的库区温度、湿度控制子系统,由系统按设定的波动区间进行调节和控制物流设备作业系统,并对每次控制轨迹和波动区间进行记录。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仓库温度、湿度控制及记录的不规范和随意性现象

1.3 企业信息资源共享

药品流通的过程,既是商品交换的过程,也是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传统物流运行过程中,商物流信息的沟通往往处于静态之中,尽管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交流,但是这种交流的信息都是“过去式”的。医药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平台,构建起ERP与WMS两大系统的无缝对接,将运行中的物流信息与当前实际的商流信息对接,流通过程中各类信息资源经过整合后,通过网络向在网客户终端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特别是医药现代物流开辟的“第三方物流”专业服务窗口,这一根本性转变显得尤为突出。

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各自ERP系统中建立的数据库,相对来说还是一种企业内部的质量信息系统,当药品的流通借助于专业物流商(即医药现代物流企业或机构)完成药品由生产经营领域向终端消费领域转移时,医药现代物流的信息平台利用WMS与ERP的对接,为进入现代物流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临床使用终端开放可供“检索、浏览、下载”的端口,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转化为公共的信息。生产企业以EDI形式将药品可供量和相关的质量信息直接传输给经营商,医药现代物流又将药品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物流信息转换成标准化的条码符号(bar code),这些条码符号既可以成为生产、经营、物流三方进行流通信息查询的切入口,又是流通终端单位收货验收信息的采集点。同时利用医药现代物流的药品质量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端口可以为药品流通领域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药品质量检验报告及进口药品注册证信息的查询检索,避免了流通过程中单据反复传递所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就目前已经建立医药现代物流运营机制的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和上药集团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

司来看,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运用,实现了企业间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这样,既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又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

2 物流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推行

2.1 规范作业流程,注重细节管理

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作业体系的建立,药品的实物转运已被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作业方式所取代。当药品储存过程被程序自动控制后,传统物流中平面式码放、手搬肩扛、单据人工填写的简单繁琐的保管员个体作业概念逐渐淡出。即新的标准化的作业程序打破了原有线条管理模式中对传统岗位职能的界定,开始倡导扁平式的模块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现代物流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工序的重新优化组合,建立适应新的物流管理模式需求的现代物流作业规范:

1)药品分类管理。医药现代物流充分运用系统数据库对条码符号的识别、组合、规类能力对GSP所要求的药品分类管理贯彻到底,一方面在系统中实施分类数据库管理,另一方面在现场作业中将分类条码印制在标签上,对运行作业过程的药品进行标识。为了防止作业过程的偏差,以“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以下简称SOP)形式对标签的制作和使用进行规范,规定在需要更替已有标识时,应清除或完全覆盖已作废的原有标识,如遇有特殊保障要求的药品,应设置防护隔离带和警示标识。现场作业人员均有责任避免对药品标识造成损坏。SOP的推行保证了标识的完整、准确、清晰、牢固,保证了药品分类管理的有效推进。

2)药品储存管理,药品储存过程的程序化管理,不仅实现了对库房控温、控湿、避光的封闭式管理,还将库区内(包括作业区和吞吐场所)所有药品的物流作业处于标准化控制环境之中。如规定药品的堆码方式,有效避免了药品直接堆放于地面的不规范行为,防止药品受污染;根据药品的自然属性、理化性能及管理要求,设定分类存放的库区(库位),并按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产地、同一批号的原则组盘,实行状态化和定置化管理;对于特殊管理药品实行封闭式专库管理等。

3)药品在库养护。养护人员接受程序化管理的作业指令,通过对库存药品进行检查、巡查,遵循GSP规程,及时监控库区温度、湿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维护药品储存环境,保障贮藏药品质量的完好性。检查核对药品包装标示信息,掌握库存商品周转情况,依据标准化程序指导保管员合理存放药品,杜绝区(位)混放、横置、倒置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根据运行管理需要,在系统控制程序中设置常规养护和重点养护模式,及时提供重点品种的质量信息,保证药品质量。

2.2 开展体系评审,强化纠错措施

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有利于规范体系运行,确保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结合医药现代物流运行的实际情况,在周期性评审的同时,根据组织结构、服务标准、市场结构、顾客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时,调整评审频次。医药现代物流的评审,除GSP规定的内容外,重点应放在质量方针目标的落实、运行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情况、部门审核及过程管理的业绩和符合性、顾客满意度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在实践中,发现已有或潜在不合格项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是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的关键。一般来说不合格项的出现,主要来源于作业过程的不规范或随意性,针对不合格项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来说是强调和重建标准化作业规范。内审过程中的工作检查记录、内部审核记录,顾客投诉记录等,实际上是对不规范和随意性的分析和评判。

篇(3)

医药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易腐类医药产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等过程,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保证医药品质量,同时降低储运损耗,控制时间,节约成本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以冷冻工业学和医药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伴随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冷藏药品的储运比较特殊,对温度、湿度、见光度等具有特定要求。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需要低温条件下储运的药品的流通都属于医药冷链物流的范畴。

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物流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需要低温贮藏的医药冷藏品发展很快,带动了医药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总销售额中的3%-8%,虽然比重不大,但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行业或国家标准

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的冷库、冷藏车的制冷效率、能耗没有国家标准,导致我国医药品冷链物流低效率,高成本的运作。冷藏车尺寸、托盘尺寸、冷库尺寸缺乏明确的标准,往往影响装卸搬运效率;冷藏药品储运的不规范,有些没有纳入到正规的医药流通管理范围,往往带来了恶果。

(二)医药品冷链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落后

我国目前冷藏运力不足。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2%左右,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公路方面,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严重不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的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

(三)市场化程度低

第三方医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医药品的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多由供应商和自己完成,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较强。医药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少,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高。

(四)医药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由于目前缺乏我国医药品冷链中冷藏专业技术,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实时监控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五)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我国大型商业公司几乎都有冷链物流部,有的还成立了专业化公司,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体规模不大,比较分散。

三、发展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完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

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体系,因此需要从冷链市场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个关键问题入手建立一个能满足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建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整个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统一建立药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二)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单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

(三)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转贴于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四)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

若想迅速提高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水平,首先应大规模地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对疫苗、血液制品等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五)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协调好从生产、贮藏、运输到销售各个冷藏作业管理。当前,国内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尚乏具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行业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篇(4)

教职成〔2015〕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本论文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必要性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有利于课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课程的深化改革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特色的瓶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通过分析医药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工作岗位,依据医药物流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分析,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有利于课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就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以物流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融入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项目的实施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可有效促进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现行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运行效果的调研分析

为深入了解现行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行效果,课题组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及相关企业、兄弟院校四类调研对象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调研问卷,于2014年下半年进行了课程模式效果分析与评价的调研活动。(一)调研对象及调研内容调研的对象包括四类人群,分别为我校物流管理在校生70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80名、医药物流相关企业7家、兄弟院校5个,调研的形式为纸质及电子问卷、访谈及实地走访。对于在校生,主要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的了解、喜欢的专业课程、有无需增删的课程、课程体系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感兴趣的就业方向、曾经实习的单位最看重的能力、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等;对于毕业生,主要调查目前主要工作岗位、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认为学过的重要的课程、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对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的建议;对于医药物流相关企业及同类院校,如乐仁堂医药公司、爱普医药公司、九州通医药公司、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主要了解企业就业岗位、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注重的能力、应设置课程、对专业设置的了解程度、认为较重要的课程等,听取行业及同类院校对课程设置的建议,明确工作岗位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二)调研结果分析调研结果显示,60%的在校生不了解课程体系的设置、30%的在校生不了解未来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60%的同学不了解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50%的在校生对所开设课程兴趣不浓;40%的在校生对实习实训的内容不满意;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中30%为仓储管理、20%为客户服务人员,15%为运输管理人员,毕业生认为重要的课程为仓储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运输管理等;80%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70%的毕业生对课程设置较满意;对企业及同类院校的调研,明确了主要工作岗位为仓储管理、客户管理、运输配送管理、质量管理岗位。通过对调研问卷的分析,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了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课程的整合、课程间的有机衔接、课程的学时数、课程的内容安排、课程展开的形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实习实训的针对性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三、构建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流程

根据医药物流企业用人实际需求,结合调研结果及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按照“确定工作岗位(群)———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的工作流程,对高职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进行了开发,其开发流程如下:(一)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及调研、听取企业专家意见,确定医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为:药品仓储管理岗位、药品运输管理岗位、药品配送管理岗位、信息管理岗位、药品质量管理岗位、客户服务管理岗位等。(二)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医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共50项,如下表1所示:表1(三)归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整合医药物流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再根据行动领域,进行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据此,确定学习领域共7项为:药品储存与养护、药品运输与配送、客户开发与维护、医药物流企业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四)确定学习情境根据医药物流管理的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进而转换为学习情境,如表3所示:

篇(5)

一、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供应体系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药品流通中已经被广为使用。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成为医药贸易的趋势所在。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既是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医药企业应对国内外竞争的必然选择。医药电子商务是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保险公司为网络成员,通过网络应用平台, 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医药电子商务主要包括B2B、B2C 和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等形式。

从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高峰论坛”透露的信息:截止2007 年6 月18 日,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总共1178 家,占申请企业数的50.09 % ,其中经营性385 家,非经营性793 家;截止2007 年6 月26 日,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有9 家,其中第三方平台5 家,B2C 经营模式4 家(只能经营OTC),而B2B 经营模式目前还没有企业获得证书。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文献在谈医药B2B 模式,实际上当前我国所谓的B2B 是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B2B 模式。我国医药网站还停留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医药信息的与获取、药品价格信息的和交易的撮合这两个较低层次上,鲜有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 (一般认为完整的电子商务,也即通过互联网完成从药品信息和获取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的全过程。达到覆盖医药行业的招标、信息咨询、招商、批发流通等一系列环节),也没有成熟的基于第三方的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

二、医药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供应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安全问题、支付问题、配送问题等。结合医药卫生的行业特点, 目前医药电子商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基础条件差, 投资不足

国内因特网用户仅有多1000多万,普及率仅为0.21%,商用计算机联网普及率低, 不足10%。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当前投人到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及医药电子商务方面的资金还不充足。

2.对电子商务的作用、意义和内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网络信息化技术普及率不高,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不了解甚至误解也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时, 网络运营商必须要考虑如何让用户成为真正的赢家, 只有这样医药电子商务才能生存。

3.我国医药行业信息化水平低,电子商务应用层次低。虽然我国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应用电子商务进行药品的流通贸易如B2B 模式,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我国医药网站还停留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医药信息的与获取、药品价格信息的和交易的撮合这两个较低层次上,鲜有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一般认为完整的电子商务,也即通过互联网完成从药品信息和获取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的全过程。达到覆盖医药行业的招标、信息咨询、招商、批发流通等一系列环节,我国的电子商务系统由于技术水平和网络安全等因素导致交易双方“网上谈判,网下付款”,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割裂,在流通领域,表现为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由于具有全国性覆盖网络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没有形成,导致资金流与物流割裂。

三、对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保障体系中作用的探讨

从医药流通体制的角度出发,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地途径之一是,截断医药之间内在的利益链条,实行医药分家。即在医院信息系统和制药企业信息系统之间搭建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共享的医药流通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市场化的导向,将药品流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提高监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寻租机会、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达到流程信息化、程序透明化、监管公开化。当然,为了防止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结成利益同盟,我们可以引入第三方机制,即在已有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再建设一个监督平台,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医疗保障部门或其他部门组成。两个信息平台依托的是一个大型的公共数据库。其数据架构如图示 :

第三方医药信息平台构建的基本设想是:在吸收当前各种模式和推进“两个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流程再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同行政机关和药品交易各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逐步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的电子商务市场) 的建设,使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与交易关联各方相连,成为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构建新型医药流通体制,从而改善药品供应链的现状,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其基本流程图如下:

平台可以将市场交易主体(原料企业、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分销企业、医院、制剂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 、监督主体(卫生、药监、物价、保险、专家组和公众) 和服务主体(银行、运输、药检)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相统一,涵盖了电子商务大部分模式。鉴于目前我国众多医药企业处于电子商务初级层面,平台能满足医药电子商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18-03

教育服务贸易是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项下的第五类服务贸易,其本身又包括四种基本服务形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来华留学接受中国式的教育服务,属于境外消费类教育服务贸易,在四种教育服务贸易形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开展远程教育、本国教师出国讲学、在国外设立教育机构等其他三种教育服务形式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把招收留学生的权利由国家下放给高校,自费留学生的出现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开端。这一阶段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0年,累计来华留学生高达160万人次。21世纪,来华留学生人数呈增长态势,2012年共有328330名各类留学生在华学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生数量还会增加,到2020年,来华留学人员数量将达到50万,届时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尽管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程度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服务贸易相比,差距明显。同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经济贡献的潜力很大,需要高度重视。根据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估计,2012-2013学年,留学生及其家庭对美国经济的直接贡献近200亿美元。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源国过于集中

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2012年按国别排序为,韩国位居第一,来华留学生达到63488人,美国24583人、日本21126人、泰国16675人、俄罗斯14971人、印度尼西亚13144人、越南13038人、印度10237人、巴基斯坦9630人、哈萨克斯坦9565人、法国8386人、蒙古8210人、德国6271人、马来西亚6045人、新加坡4250人,生源国特别集中,其中前三位所占比例高达90.8%。据统计,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来华留学生前十位的国家除了美国外都是亚洲国家,且都是中国的近邻(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来华留学生比2011年增加了35719人,增长比例为12.21%。

(二)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较单一

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文科,尤其是汉语言、中国文化和中医等。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结构依旧失衡。目前,来自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所属专业几乎覆盖了中国所设全部学科,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言和医学以外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八十年代以前,来华留学生中学习经济管理类和法律类专业的人数几乎为零。现在学习此类专业的人数不断增长,比如,中央财经大学的在校留学生有400人,这些人所学专业几乎都是经管类的。但是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的结构问题并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仍然集中在文科类专业,这与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留学生所学排名前十位的学科及其比例分别是:商科与管理(22%),工程(19%),数学与计算机科学(9%),物理与生命科学(9%),社会科学(9%),美术与应用艺术(5%),职业健康(5%),英语强化(5%),教育(2%),人类学(2%)与农业(1%)。这说明我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仍然停留在汉语言和医学等传统文化和技术上,这是中华民族在其长达五千年发展历程中的积淀和瑰宝,也是国际服务贸易绝对竞争优势的来源。相比之下,中国的理科和工科教育目前对国际学生仍然缺乏吸引力,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也主要集中在此。

(三)来华留学生的层次不高

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所占比例较低,短期留学生较多,尤其是短期语言进修生,而这部分留学生在其他教育发达国家中的留学生统计中是不计入在内的。可见,我国留学生看似很多,但是长期学历生较少。以2012年为例,该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来华留学生,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仅有133509人,占来华学生总人数的40.66%,而2012年留学美国的学历生有76万人。

学历生中研究生比例的高低,更能体现出一国留学生的层次问题。美国留学生中研究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2012年,来华留学生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全体学历生的比重仅为27%,这与美国相比重相去甚远。

(四)教育服务贸易存在逆差

我国出国留学生逐年增加,数量多于来华留学生人数。国外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高于国内,导致中国教育服务贸易产生逆差。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为399 600人,来华留学生(不包括港澳台)有328330人,人数逆差为71270。在留学费用方面,以中国顶尖高校北京大学为准,留学博士生最高收费为每年40000元,生活费每年20000元,而出国留学的成本要高得多(见表2),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人均每年花费20万元人民币,即使是在留学成本最低的韩国每年花费也在7万元人民币左右。

由于我国的相关统计资料不完善,教育服务贸易额只能做粗略估计。以2012年为例:该年各类在华留学生总计328330名,其中自费生299562人。按照笔者所在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费加住宿费约37000人民币的收费标准计算,在华留学生的直接经济贡献约为110亿元人民币,约合18亿美元。另外,以在华留学生的生活费为每学年20000人民币计算,这笔经济收益约为66亿人民币,约合11亿美元。2012年来华留学生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合计约为29亿美元,而2009年中国留学生对留学目的国的经济贡献额就高达136亿美元,贸易逆差很大。

从教育服务贸易的角度看,由国家汉办独立或与其他国家合办的孔子学院虽然发展很快,但是旨在促进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播,并未赢利,还需要国家的补贴,同样造成我国服务贸易逆差。

三、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投入,丰富要素禀赋

由于教育服务对学科所需人才的差异性,行业内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教师和教学设备,是教育产业的两个主要生产要素,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是知识密集型人才,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是高级生产要素。

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特定的要素禀赋。来华留学生主要是学习汉语言和中医学。汉语是中国的母语,是当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中国有大量的汉语言教师,学习汉语言对来华留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中医也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教育服务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乃至绝对优势的学科。而中国的其他学科领域对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吸引力小,这也反映出这类学科的高级生产要素稀缺,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低。

教学设备也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生产要素,教学设备的建设虽然不如教师的培育那样耗时长久,但是改善教学设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国家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校舍条件,淘汰老、旧等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试验设备等。

培养多学科人力资源,增加投资额,改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师资力量,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增强我国国际教育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二)打破垄断、创造需求,是提升中国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学生最多的国家,国内对教育的需求很大,然而这种需求并没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行政化,教育由国家一手包办,即使是教育产业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教育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于是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便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市场很大,但被买方垄断。而在美国等国家,教育供给大于需求,这也是其有能力接受大量留学生的原因之一。

既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垄断化是制约中国教育品质提高的原因之一,那么适当打破垄断是提升中国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幼、小、中学的私立学校越来越多,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也是越来越好。问题出在高等教育这一块。我国的高校大部分是公立的,私立大学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目前私立高校还不能对公立高校形成比较大的竞争压力,私立高校还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歧视,这客观上导致了大部分公立高校不思变革,不求创新。要激化中国的高教市场的竞争,私立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国要对私立高校的建立和发展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重视相关支撑产业,培养高层次人才

教育的相关与支撑产业有很多。比如,支撑产业有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的厂商,供应粮食的农场等。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对改善教育品质不起关键作用。企业是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归宿,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对人才要求的高低是高校教育品质提升的最大刺激因素。这就要求中国要着力培养创新型产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客观上决定了高校教育的培训模式。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企业的建立是关键。企业对中国学生的需求会反馈到高教系统中去,进而改善教育的适用性。

目前来说,中国高校由于组织结构的行政化,国内竞争的不足,有长远战略考虑的高校不多,当然不少学校也提出了国际化的口号,建设学生满意大学的愿景。中国高校的战略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并在优化组织结构,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发挥好本国汉语言和医药学(尤其是中医)的绝对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高教育品质,为学生提供自身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

(四)淡化政府作用,强化高校主体地位

政府在教育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正确的政策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服务贸易顺差的实现,不合时宜的政策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对教育产业起支持和服务作用,高校是教育的主体,不能对高校教育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政府应该做的主要有:1.完善法律制度。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比如,来华留学生还存在求学期间及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教育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要借鉴发达国家在相关法律方面的成功经验,颁布适合中国国情的法规。2.教育资源的推介活动。如完善驻外使领馆提供国内高校留学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等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机构的桥梁作用等。3.完善国家奖学金的设置和发放,适当增加奖学金的数量和比例。这不会对财政造成很大的影响,还能使来华留学更具吸引力。

高校作为接收留学生的微观主体,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中国高校向留学生收取的学费普遍低于其他国家,要适当提高收费标准;高校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制订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学费;高校要建立校级奖学金制度,其额度和比例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设置,给贫困留学生适当的照顾;强化服务观念,体现学校对留学生的关爱,比如食堂的饭菜要满足不同国家民族的饮食偏好,举办汉语角或汉语大赛等活动增加留学生提高汉语的机会等。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赵金坡.新世纪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和展望[J].高教探索,2011(1).

篇(7)

(一)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分析

分析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

通过对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既可反映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中各部分现金流量占企业净现金流量增加额的比重,也可反映各现金流入项目和现金流出项目占各现金流入流出量的比重。

(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通过举债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但是举债是以能够偿还债务为前提的,如果企业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则生产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以至危及企业生存。企业只有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才能减少经营风险,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现金比率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

(三)企业的支付能力分析

企业的支付能力是指企业除了用现金偿债外,用现金支付购买原材料、支付职工工资、税金及经营费用等各项开支。对经营者来说要作出投资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就是支付能力,若本期取得的各项现金收入在偿付债务后,不足以支付各项经营活动支出,那么企业就必须举债以满足经营之需;若本期取得的各项现金收入在偿付债务和支付正常经营活动开支后仍有盈余则可以考虑投资,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果大规模投资完成后将有足够现金回报投资,也可以考虑通过举债进行投资。

(四)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和收益质量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都必须建立在企业获取现金能力的基础之上,只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才具备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主要通过经营现金指数、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资本金现金流量、营运指数等指标来体现。

二、对现金流量表进行财务分析的方法

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

(一)用绝对数进行比较分析

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分析包括流入、流出量及结构和流入流出比例分析,通过分析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及资金实力,评价企业经营状况、资金实力、获现能力、筹资能力、偿债能力和投资能力。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1)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进商品、接受劳务付出的现金进行比较,可以掌握企业大体的供销状况;(2)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总额进行比较,可大致说明企业产品销售现款占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的比重。比重大,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突出,营销状况良好;(3)将本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上期进行比较,增长率越高,说明企业成长性越好。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当企业扩大规模或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时,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如果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补偿不了流出量,则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如果企业投资有效,将会在未来产生现金净流入用于偿还债务,创造收益,企业则不会有偿债困难。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一般来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大,企业面临的偿债压力越大,但如果现金流入量主要来自企业吸收的权益性资本,则不存在偿债压力。因此,在进行分析时,可将吸收权益性资本收到的现金与筹资活动现金总流入比较,所占比重大,说明企业资金实力增强,财务风险降低。

4.现金净增加额分析。如果企业的现金净增加额主要是由于经营活动产生的,可反映出企业经营情况良好,收现能力强,坏账风险小,其营销能力也不错。

5.现金流量结构分析。首先,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人和筹资活动现金流人占现金总流入的比重,了解现金的主要来源和结构。

(二)用相对数(财务比率)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通过举债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但是举债是以能偿债为前提的,如果企业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则生产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以至危及企业生存。因此,对企业投资者来说,通过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可测定企业的偿债能力,有利于其作出决策;对债权人来讲,偿债能力的强弱是他们作出贷款决策的基本依据和决定性条件。而用现金流量和债务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比起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2)现金到期债务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期到期债务是指即将到期的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独立的到期债务支付能力。可根据该指标的大小直接判断公司的即期偿债能力。

(3)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债务总额,它是评价企业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预测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同企业的偿债能力呈正比。该指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反之,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弱。

2.支付能力指标分析

主要是对企业当期取得的现金(特别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收入)与各项支出的现金进行比较。企业取得的现金只有在支付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与本期应偿还的债务后,用于投资与发放股利。

(1)现金股利支付率。现金股利支付率=现金股利/经营现金流量,这一指标反映本期支付的现金股利在经营现金净流量中所占的比重。比率越低,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强。

(2)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强制性现金支付比率=现金流入总额/(经营现金流出量+偿还债务本息付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公司的现金流入量应满足强制性目的的支付,即用于经营活动支出和偿还债务。这一指标反映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支付经营费用等。比率越大,其现金支付能力越强。

3.企业再投资能力分析

主要是用企业当期取得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各项投资活动支出的现金进行比较,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能否满足各项投资活动所需现金支出。

(1)现金流量满足率。现金流量满足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0%,该比率用来衡量企业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满足投资活动资金需求的能力。该项指标大于或等于100%,说明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能够满足投资活动的现金需求;小于100%,表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不能满足投资活动的现金需求,企业需另筹资金。

(2)固定资产再投资率。固定资产再投资率=购置固定资产支出总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x100%,通过该指标反映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能有多大比例再投资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该项指标大于100%,说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超过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还需通过其他渠道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

三、利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现金流量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就是通过对现金流量表上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现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为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观念、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在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联系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现金流量。如果是经营型战略,则现金流量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应该占较大比重,且数额稳定、规律性强;如果是融资型资金筹措战略,筹资活动现金流应该占较大比重,企业现金流量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且稳定性较差,缺乏规律。

2.要将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有步骤按层次联系起来分析。仅有总量分析是不够的,还应将每一类别流入与相应类别的流出加以比较分析。如: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大于流出总量,说明企业要么收缩战线,要么大量购置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反之则说明企业要么购置了长期资产,要么扩大了对外投资,实施了扩张战略。

篇(8)

一、医药物流的概念

医药物流是医药流通中实物的转运形式,是为了实现医药商品从起始地到消费地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流动而采取的基于药品信息化、分拣自动化、配送网络化条件下的运输配送、储存、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网络设计、信息处理、客户服务等各种活动。我国医药商业基本是从建国时期的一穷二白发展起来的,在市场化改革以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受国家政策的庇护,一直以国有渠道、国有主渠道的方式经营,药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统一控制、分级管理。

二、医药物流的现状

(1)中小企业基本上还没有开始建设物流系统,大中型医药商业企业由于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而加大投入建设大型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但从采用技术和物流管理运作水平来看,大部分医药流通企业还处于发展现代物流的初级阶段。物流中心的分类关系也没有建立,没有就大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与分配中心的配合进行合理搭配。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选用也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还未建立。我国医药批发业还没有在全国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企业。我国也没有物流网络特别发达的医药批发企业,医药批发企业的营销网络也是一个物流网络,在物流网络发展的同时,才有可能为我国医药批发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

(3)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基础网络建设及应用软件系统建设阶段,我国医药流通信息管理水平还比较滞后,大多数物流企业只局限掌握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没有与客户建立信息平台共享系统,很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严重浪费。

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建设包括物流网络规划、物流中心规划与运营与物流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医药物流体系都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三、我国医药流通发展趋势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规模化的需要与国家政府部门的相关要求,开始采用现代物流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储存系统、自动分拣系统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医药流通的作业效率,有效降低了医药物流成本。目前中国医药流通市场呈现出整体分散、趋于集中的竞争格局。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国医药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医药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需要整合供应链资源,优化药品流通环节尽管目前医改最终方案还未公布,但相关法规已经开始启动。中国医药物流在发展中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

(1)医药流通企业行业集中度将会不断提高。

(2)政府相关部门要求规范医药流通,降低医药流通成本,提高医药流通安全性与可控性。

①医药流通企业将会成为医药生产、流通、零售领域的核心。

②医药流通利润越来越小。

③医药物流外包将逐渐得到更多的医药制造和流通企业认同。

④医药物流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将逐步加人。

四、建立医药物流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政府的宏观之手为医药经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立医药现代物流将成为未来医药经营企业发展的目标。

1.加快医药物流现代化建设

政府或物流企业,加快对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组建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专业物流企业,满足快速发展的医药市场需要。政府应多渠道调动各方面资金,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尽快实现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同时,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建设。

2.加强政策引导

出台鼓励医药产品从批发多级分销向实行总、 总经销制形式发展的政策和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以缩短供应链扶持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鼓励少数医药批发企业实力不断强大,逐步成为区域内的行业龙头。

3.对过散的医药物流投资进行有效整合

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根据国家实行的医药采购集中招投标的政策其结果必然是医药采购电子商务化。国家在这方面政策导向应在进行药品招标采购时,一并进行物流配送的招标,这样可以促使医药物流企业更加注重物流运作能力上,而非硬件及规模上。另外,建立高标准的医药物流企业准入制度。

总而言之,通过构建合理高效的医药物流体系,对医药流通环节信息、业务、资源、组织等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医药供应链中物流功能之间、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之间以及物流渠道之间的有效集成。合理高效的医药物流体系是降低医药流通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提升医药批发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顾一民国药控股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是从传统的医药批发商向医药健康产业服务提供商转变,实现一体化运营,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最终成为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医药健康产品服务提供商。目前国药控股主要业务包括药物分销、零售。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十二五”期间,国药集团在商业领域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在全国布局的基础上,将网络向地市级,甚至县级市场延伸,将网络做深做透。

基于以上的定位,我们将物流看作是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物流能力的建设主要是在总体战略目标的引导下,进行药品配送体系的建设,为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和保障。

记者:2009年以来,国药先后上马了众多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项目,请介绍公司物流体系发展的具体情况。

顾一民国药控股自2003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全国网络建设和并购。继2006年上海、北京、广州等第一轮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后,2009年,国药又在辽宁、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苏、新疆、山西、河南等地开展了第二轮的网络布局,这些配送中心基本可以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全部投入使用。目前,公司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第三轮的物流投资建设,主要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贵州、江西等地区。本轮建设更多的是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项目规模和建设标准会根据当地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到今年4月初,公司已在31个省市建立了分、子公司,在280个地级市全面布局。在这一过程中,国药在重点地区建成和在建29个物流(配送)中心。基本完成全国除之外的省市自治区的网络布局。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依托各个省公司进行地级市网络的完善,预计在今年底完成2,3的目标,在2012年底完成全国医药分销网络的布局。

记者:医药流通企业进行全国布局,对其物流体系提出了哪些要求和挑战?国药如何应对?

顾一民: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能力最终体现的是其物流能力,这也是所有医药商业企业在进行全国布局时都会着力发展物流的原因。与整合前相比,国药在物流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上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过去单纯以业务为导向,变为从整体战略布局出发。比如在个别地区,物流建设可以合理走在业务前面。

在全国布局的前提下,实现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迫切工作,它关系到未来整个网络作用的发挥。标准化体系的内容涉及软硬件设备、结构设计、布局、流程控制等方方面面,其中有些是刚性的,有些是弹性的,具体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地域情况等有所选择。同时,通过完整的控制体系确保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的工程质量、工期、设备选型的合理配置等。相信这个体系做完后,会对整个医药物流标准化的建设起到示范性的效果。

此外,国药在对不少地市级网点的收购中,被收购企业本身有自己的物流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物流体系整体布局和资源整合的考虑。在完成全国医药分销网络的布局后,物流体系会逐渐向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省级物流配送中心一地级市物流配送中心的分级布点模式发展。

记者:在行业整合的大环境下,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对作业模式、管理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对此国药采取了哪些做法?

顾一民:行业整合的作用无疑是非常正面和积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行业的集中度,进而通过物流建设实现规模化的目标。物流本身是很基础的工作,之所以被如此重视,是源于与供应链的结合。这也是现在医药流通行业对物流越来越重视的原因,大家实际上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的。

从整个发展的思路来讲,物流与供应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像这次日本地震引发的一系列供应体系上的问题一样,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基于行业整合,我们在进行物流能力建设时会重点关注如何布点,通过联动实现快速响应,降低运营成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面临新的问题。比如在管理方式上,需要根据当地的业务情况,选择适合使用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物流中心开始尝试借助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减少人工操作。从目前的技术和设备水平来看,建设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并不难实现。同时,很多先进的技术有望被采用。比如在国药新收购的乐仁堂医药物流中心项目中,就应用了语音拣选系统、电子标签拣选小车等技术,对此,我们也会进行关注和了解,以明确哪些技术适合进行推广。

篇(10)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医药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在医药供应链重建、药品流通信息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而医药物流主要关注医药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的管理与建设、医药物流的冷链研究、医药物流的信息化等方面。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研究较为成熟,大部分已经是实施和运作阶段。现将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综述如下:

1 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1.1 国内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刘力,李铁成(2004)提出在医药流通领域构建一个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在技术层面上要推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医药电子商务在全行业的应用,推动现有批发企业向商和配送商转变,但是没有具体解决如何构建供应链和如何建立绩效评价指标。

田亚明,张建珍等(2005)结合其开发医药企业信息化软件的经验,针对医药相关企业特点,提出医药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三个阶段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彭向辉(2006)、丁勇 (2008)、高翔,王宏起,王雪原(2011)指出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构成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实施医药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并且对医药制药企业在不同阶段联盟伙伴选择对象、选择标准等做了研究,旨在提高其伙伴选择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有效运行。

陈培正,周怡,张浩明(2008)针对目前医药供应链信息系统中各企业信息和业务难以共享的现状,提出了以SOA体系架构来实施医药供应链共享平台的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共享问题。并且分析了医药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的服务功能模块,并据此讨论了信息系统实现模型与实现方法。

王艳,寇长华(2009)指出当前我国医药分销体系较为冗长,导致药品在流通中成本过高。提出了在医药供应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改进模式,即通过各级医药分销企业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合作,降低流通成本。

吕红,刘伟(2010)从政府管理角度分析了合作模式的发展演变,认为我国经济体制导致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变化,从而影响了与供应链合作模式的发展,且指出管制影响已经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范围。

杨昌,郑尊信(2011)从医药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基本组成结构。以过程为视角,将医药供应链过程分解为循环、订货循环、生产循环和采购循环,并对每个循环的具体运作过程进行了解析。

1.2 国外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应用在医药领域相对来说不是很多。

Papa georgiou(2001)和Shah(2003)侧重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医药供应链的模拟和建模。

M.Grunow(2003)指出所有药品的销售包装上建立条形码,这为物流中心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拣选奠定了基础,使得散件采用播种式拣选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分拣速度、准确定,出货差错率低等。

2 医药物流研究现状

2.1 国内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宋远方,宋华(2005)、谢明,梁旭(2007)结合中国医药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以及医药物流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物流体系和结构,增强我国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杨舒杰,陈晶(2007)、原晓娉(2011)介绍了国外医药物流的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状况,并与我国的医药物流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的医药物流体系。且针对医药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李志锋、谢如鹤、邱祝强(2008)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分析了我国医药物流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通过总结现代医药物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我国医药物流模式选择的思路。通过普洛斯、南京医药和美国,麦卡森公司的实践案例,总结了三种先进的现代医药物流模式,并提出了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时应该注意避免的误区。

崔艳(2009)、雷芳(2010)提到医药行业缺乏先进的物流理念,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亟待加强,以及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发挥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专业的管理团队、设施和发达的网络与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加快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

2.2 国外医药物流研究现状

关于医药物流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将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思想进行结合,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Applequist(2000)从医药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医药存储和生产计划进行了研究和建模。

Lerwent(2000)研究了医药品在流通渠道中如何保持低库存和订单处理机制的问题。

Grabowski(2002)对医药品的分销中心以及配送节点的选址进行了建模和研究。

3 总结

经过国内外的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文献回顾,发现基本上是从管理与技术的层面上研究医药物流与供应链,针对供应链和集成环境下的医药物流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另外几乎鲜有国内学者研究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实证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基于供应链环境的物流绩效方向进行研究;并且可以尝试从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不同角度着手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力,李铁成.重构我国医药行业的供应链[J].信息与电脑,2004(3).

[2]宋远方.中国医药行业物流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3]田亚明,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3).

[4]谢明,梁旭.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07(32).

[5]彭向辉.我国医药供应链现状及成因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6).

[6]李志锋,谢如鹤,邱祝强.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J].物流技术,2008(06).

[7]陈培正,周怡,张浩明.基于SOA架构的医药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08,3(11).

[8]王艳,寇长华.依托第三方物流优化医药供应链[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0).

[9]雷芳.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对策思考[J].管理学家,2010(6).

[10]吕红.刘伟医药供应链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7).

[11]杨昌,郑尊信.我国医药供应链及其运作流程分析[J].物流科技,2011,34(3).

[12]安祥林,迟桂华.我国医药物流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1(6).

[13]高翔,王宏起,王雪原.基于供应链的医药制造企业联盟伙伴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1(21).

[14]Applequist,G.E.,Pekny,J.F.,&Reklaitis,G.V.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Managing Chemical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J].Comput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0,(24):2211-2222.

[15]Lerwent J.The New Pharmaceutical Paradigm:Scientific Management at Merck[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Jan-Feb:88-89.

[16]Papageorgiou,G.E.,Rotstein,G.E.&Shah,N.Strategic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J].Industrial Engineering of Chemical Research.2001,(40):275-286.

[17]Grabowski H.The Effect of Pharmaco economics on Compan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s[J].Pharmacoeconomics,2002,(11):389-397.

[18]Shah,N.,Samsatli,N.J.,Sharif,M.,Borland,J.N.,&Papageorgiou,L.G..Modelling and Optimisation for Pharmaceutical and Fine Chemical Process Development[J]. AIChE Symposium Series.2003,323(96):31-45.

篇(11)

    关键词:医药物流 网点管理 智能配送

    一、引言

    医药物流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取决于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化是医药流通企业能否成功扩张,同时又能降低管理成本的关键因素。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引导企业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和GSP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射频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信息技术在医药物流企业中网点和配送环节的的应用,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效益关键。

    二、药物流的现状

    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主要任务中提出,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流通效率,其中包括:以现代化带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医药物流方式,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药物流对于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医药流通产业链整合的过程中,现在医药商业企业也逐渐成为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由于受到多级分销体制扁平化、GSP认证以及行业整合加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医药商业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把物流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首先,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再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这一特点在几家大型医药商业集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上药、国药、九州通等企业都已经提出了明确的物流网络建设目标。其中,国药的动作最为迅速。2011年,国药已完成280个地级市全面布局,建成和在建物流配送中心29个。对于二、三线城市的不少医药物流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发展空间的有限,进而转变经营思路,通过提升物流能力,以增加在新一轮发展和收购中的身价筹码。从而促进了一些区域性医药企业在物流体系和城乡覆盖网点的建设。

    三、医药物流关键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物流企业在抓紧物流布局的同时,在管理方面也致力于物流信息化运营的一体化运作和管理,物流中心实施统一的标准化作业以及集中统一的运营数据体系,确保物流中心之间网络运作的协调和效率。

    对于医药物流涉及的作业环节很多,因此信息系统必须结合其工作流程,在所有的作业环节上实现最优化,才能保证作业成本的降低,否则会因为作业”节拍“的不一致影响整个流程的效率;另一方面,强壮的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的物流体系更加柔性、敏感、灵活,最大限度地使用物流资源支撑更大的销售量,这也是信息化与物流建设相得益彰的体现。目前,企业商业网点的管理已基本实现信息化,但大部分企业并未建立商业网点空间信息数据库,从而没有真正发掘空间信息的价值。随着网点的扩张,一系列问题将出现在企业面前:如何进行网点优化、网点选址、业态调整、市场竞争分析;如何进行网点管理、配送线路优化、车辆管理等。所以在整个供应链中医药物流网点管理与智能配送成为了系统的关键。在关键环节中,一头连着生产企业,一头连着医疗机构和患者,应实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变传统商业为现代服务业,向生产和销售终端延伸各种专业化服务,建立并主导产业系统的供应链。在地区的企业只有不断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流通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实现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和谐共赢。

    (一)医药物流网点管理研究

    医药供应链是一个从供应源到需求源的网链结构,它由药品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网点)和消费者组成。一个企业是药品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服务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给医药行业的相关企业带来收益。对药品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与追踪,降低流通成本的关键环节。

    医药物流网点是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纽带,是企业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窗口,是企业商品销售主要场所,所以对网点企业的合作与信息化管理是医药物流关键之一。建立面向企业应用的网点管理GIS(地理信息系统),以运筹学优先算法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和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了网点选址、经营管理、配送管理、成本绩效统计分析与辅助决策的  科学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等。具体如下: 1、网点决策支持系统 影响商业网点的因素较为复杂,如城市规划控制、交通便捷程度、周边网点竞争格局、网点规模及经营特征、消费者空间分布、消费习惯及购买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辅助企业制定动态调整决策。如图1所示 2、商业网点管理系统 以业务可视化

    为目标,采用“业务一体化”的空间数据采集、更新方法,实现商业网点的业务信息同步、坐标采集与标注、数据检查入库和数据维护。

    (1)网点客户经营管理系统。网点客户管理系统以网点为单位,组织管理的客户资源,客户的销售记录、客户商品库存等。网点客户管理子系统还保存的重点客户、大客户基本信息,可查询、统计、标识重点客户、大客户及重点企业等信息。(2)网点经营辅助决策子系统。网点经营辅助决策子系统充分利用网点决策支技管理系统、网点客户经营管理系统等系统的数据,按照经营决策的需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智能决策的技术和通用的辅助决策支持工具,对网点系统数据进行进一步重新加工整合,输出不同的统计、分析信息,为进行辅助决策提供的决策服务。(3)后台数据维护子系统。后台数据维护子系统完成从务数据库中提取的数据导入到网点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为网点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功能。

    (二)智能配送系统的研究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根本区别是融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高效性,是创造物流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基础,它能使物流配送中心随时掌握最新物流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快速准确配送,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实现最优化物流方案。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同步运作,实现高效动态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1、智能配送系统流程

    利用配送点、中转和实时路况等数据,建立了”智能配送协同模型”,实现了配送线路优化、订单智能拆分组合、拣装货等自动化,实现出货作业时间大幅度缩短,拣货作业错误率减低,综合人力成本大幅减低。流程如图2所示。

    2、配送线路设计与优化

    运用四叉树和遗传算法实现配送片区的划分和多目标约束(时间、装载量、资源使用、线路、成本等约束)下配送线路的优化计算,实现了最佳配送线路的快速计算,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

    3、配送跟踪与分析

    监控中心记录每辆配送车辆的运动轨迹,通过GPS轨迹回放可实现事后责任鉴定、成本利润分析、工作绩效评估等分析操作,为进一步优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四、总结

    医药物流网点管理与智能配送系统的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多方面,需要医药企业规范自身的管理流程,这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契机。另外,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企业全体职员的思想观念,可以极大地使大家认识到现代化管理技术和企业发展趋势,能够极好地提高人员的素质。可以讲,信息平台的建设,对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