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诗词精选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诗词精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诗词精选

篇(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琅琅的诵读声回荡在北京东路小学操场的上空,越过了教学楼,传到了大街上。这是我校正在举行的千人诵读活动。孩子们诵读的都是我校《情智语文校本教材》上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老子》《论语》、唐诗、宋词……说起我们的校本教材,首先要说说我们的孙校长。因为,这套校本教材是孙校长带领我校的语文教师编写而成的。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09年暑假前夕,孙校长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洗脑”的情景。他说,我校的“情智教育”已研究多年了,那么,情智语文当追求什么呢?他认为情智语文当有两大追求:其一,追求教给孩子最好的语文;其二,追求让孩子们乐学语文。

什么该是教给孩子最好的语文呢?他说道,我们祖先留下的国学经典灿若明珠。诵读这些经典,可以修身养性正德,可以丰富人的底蕴、改变人的气质,他觉得这就是最好的。除了国学经典之外,经典的古体诗歌、现代诗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以我们要建设好我们的情智语文校本教材,内容要精选适合孩子诵读的“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编好这套教材,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们越来越发现经典实在太多了,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究竟选用哪些给孩子们呢?孙校长的要求是:一定要选适合孩子的,一定要选最好的。于是孙校长请来了国学专家、教育教学专家、儿童文学家,帮我们论证。一次次修改,一次次论证,这套《情智语文校本教材》终于在2009年国庆节期间诞生了。

为了使教师们更好地用好校本教材,孙校长亲自指导大家。“儿童论语”“走近李白”……这些讲座、示范课至今还历历在目。他还组织教师开展国学、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比赛,并且请来了方素珍、梅子涵等专家指导。通过两年校本教材的使用,孩子们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以前买衣服非名牌不要,自从读了校本教材上的“衣贵洁,不贵华”之后,再也不要买名牌了。赵司令员说:“我的孙子赵闻达自从学了校本教材后,对背诵诗词有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在家非要背诵诗词呢。”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40―01

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教师应加强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在诗歌教学中应大胆拓展与延伸,扩大阅读面、鉴赏面。

一 、提倡广读多背

朗读和背诵是直面文本语言形式,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诵读主要有四种作用:1.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2.在头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3.能够形成从大脑到发音器官的良好反应机制。4.诵读的过程就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著名学者程千帆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为此,新教材规定了一定数目的必背诗文,高考也恢复了背诵考查。因此,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商隐的《锦瑟》等含蓄的诗歌,教师要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真意切,而不必口若悬河地讲解。我在教学中尝试,除教材要求背诵的诗词之外,每周至少让学生背会两首古诗词,并课前抽查。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和延伸

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不是无限度的,教师应根据所讲作品的特点,精选延伸的内容,确定延伸的角度,力求“一课一得”,切忌空泛。拓展时,教师不仅要提前准备好拓展的作品,设置好拓展的范围、角度,还要提前布置学生选取拓展的作品。如同一题材的拓展,教师讲析《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可延及到刘禹锡的《秋词》和陆游的《好事近・秋晓上莲峰》等,不一定要对延伸到的作品大讲特讲,让学生了解到同为写“秋”的诗词,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抒写就可以了。如同一主题的拓展,教师讲到刘禹锡的怀古诗,可延及李白的《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让学生明白同一主题的表达,可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即可。如同一作家的拓展,教师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味同一作家的不同风格上,如教学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时,教师可延及李白的其他作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一伟大诗人的不同风格,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篇(3)

(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满写实意义的《诗经》到散漫主义气息的《离骚》,再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现代诗,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值得后人所细细品味的。唐朝是我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和洒脱,也可以在“诗圣”杜甫的忧思之中体味爱国的赤诚;宋朝时期以词为题材的文化形式开始达到辉煌时期,家喻户晓的婉约词人李清照和爱国词人辛弃疾,用生命见证了词的发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课外诗歌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沉浸在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之中,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义是蕴含在诗篇中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诗歌语言精炼,它是作者观眼前之景,抒内心之感慨的表现形式。语文教材之中所收录的诗歌类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学生的审美追求,向其传达一种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践行“中国梦”需要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学观,强大的正能量,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体味诗词中所散发的爱国情怀,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以审美情趣的提升,促习作素材积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内容充实程度以及框架结构之外,一个重要的评阅点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诗”入文,正如美人发髻恰到好处的一枝发簪,能够给评阅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的美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准。同时,学生在品读诗句的时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语言,也可以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的情操,这种熏陶自然会成为学生构建自我审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诗性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一)侧重诵读,感悟诗歌语言

将诗性之美迁移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构建之中,可以将重视诵读练习作为一个切入口。本身语文教学就是一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科,而诗本身就具有一种凝练的文字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诵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食指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时期,作者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复诵读到“相信未来”的时候,声音应洪亮、铿锵,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歌颂。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便能感受到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和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体味古诗之美

古典诗词当中,创作者将自身或喜、或忧的情感,依托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引领学生感悟诗词之美,就需要让其挖掘出诗词意象,感受美化的诗词魅力。一轮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种相思之情;一株腊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临寒的傲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畅想巨浪拍岸的气势。学生通过把握词句意象,不仅仅激发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美的一种追寻。

(三)品味情感,升华道德品质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酝酿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为教授主体,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感受一种向上的道德情操,从而不断的升华其道德素养。比如,学生在品读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以及情感饱满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词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间,体会其旷达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字里行间,升华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未来的期许。师生通过互读互评的环节,来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传达的正能量,从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精选词句,提高习作文采

篇(4)

一、营造氛围。打造诵读文化

我校根据校园面积窄小的现状,着力打造精致“园林腾飞”,立足文化精神层面,对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进行精心的规划,着重打造“一台、一角、一亭、一园、一苑”文化,初步呈现自信特色氛围。

穿过飞檐斗拱的自信亭,来到国学经典园,沿着石头小路,曲径通幽,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鼻而来,《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国学精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坐在石桌上,淡淡的桂花香扑鼻而来,品鉴民族精品,别有一番趣味。

来到教学楼,走廊上的《论语》、《诗经》、《千字文》、《经典名言警句》等,伴着缕缕书香,沁人心脾。下课了,学生站在走廊前,低声吟诵着国学,欣赏着自己的书法和精美的美术作品,经典的气息在学生中氤氲着,自信在心里逐渐萌芽壮大。

每间教室,在“诵经典,树自信”栏里,学生每个星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优秀的作品在无声地说话,榜样的正能量在传递。

课余,自信台里、国学经典园里、自信角前,桂花树下,棋艺苑里学生感受着经典文化、自信文化的精髓,汲取着国学文化的智慧,良好的品行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

二、“三读三背”。保障诵读落实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保证诵读活动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各处室人员、语文教师为组员的领导机构。每学年开始,学校召开经典诵读专题会议,拟订实施计划、方案,落实目标任务,指导工作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若干实施小组,参加实施的教师每学期制订计划,研讨、交流实验方法与成效。

(二)明确主题,把握方向。

学校经典诵读的活动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内立自信魂本。主题以“经典”为根,为自信之树提供营养之液,使其茁壮成长。

(三)三读三背,强化落实。

1.“三读”――经典诵读之花姹紫嫣红

晨读――每天早晨,迎着第一缕柔和的晨光,踏进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播放《诗经》、古诗等经典美文,让人沐浴在经典的阳光下,轻松愉悦;走进班级,每位学生都捧着经典诵读书,琅琅的读书声荡漾在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有的班级读《三字经》,有的班级读《弟子规》,有的班级读《论语》,声声入耳,汇成一首首动听的交响乐。

午诵――每天中午,放学了,长长的路队,散发出国学经典的魅力,学校要求,排路队时,路队长要带领大家背诵当天的国学经典。“悠悠路队行,朗朗诵读声”,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暮吟――傍晚,许多学生三五成群,或在国学经典园里读着《二十四孝故事》,或在自信亭里静静地读书沉思,或在班级走廊里欣赏经典名言警句和学生的作品,夕阳西下,披着金色光芒的学生,就像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儿在迎风绽放。

2.“三背”――经典诵读之叶郁郁葱葱

为了进一步保障经典诵读的落实,学校制作了《经典诵读检测表》,每生一张,要求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背诵,并且要填写好经典诵读检测表。个别学困生由老师负责抓落实,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背好国学经典,开启自信人生。

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期初,每个家长都能发到一张《家长经典诵读检测表》,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跟家长背诵,并且根据背诵情况填写“优秀、合格、争取合格”等等级,家校联手,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经典诵读的落实。

每个学期期末,根据每一位学生经典诵读检测背的记录情况及平时的诵读表现,评选班级诵读之星,推选学校经典诵读之星,召开表彰大会,进行集中表彰。

三、课程支撑。推进诵读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诵读的落实,学校在2012年秋季编写了第一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共三册,黑白本。2015年秋季,进一步完善教材,印制彩印本的教材。

新教材精选内容、古今结合。精选了课标规定的古诗词70首、《三字经》、《弟子规》、《诗经》、《论语》、《千字文》、《经典名言警句》。还精选一些现代的优美诗词,如儿童诗诗《笋》、现代诗《我爱这片土地》、冰心诗集等。在教材最后附上两个内容:一是国学小知识汇总,二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的小学生阅读书目。

新教材分类整合、图文并茂。对古诗词、经典名言警句进行分类整合,古诗词分成13个篇章,如一年级有“祖国真美”、“月亮之诗”、“咏物抒情”等篇章,二年级有“童真童趣”、“惜粮爱民”、“传统节日”等篇章……经典名言警句也进行了分类,分为“爱国篇、诚信篇”等18个篇章。新教材每首古诗词都有精美的插图,其他国学力求图文并茂,帮助学生自读理解。

新教材章章小结,融入艺术。新教材每个章节有小结,凸显章节目标要求,还加入一些书法欣赏、作者简介,实现书法艺术、作家简介的完美融合。

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为经典诵读课,通过探讨,逐步总结出经典诵读课的模式,努力实现经典诵读课的“三个结合”:一是与书法教学相结合,在教学时,融人名家书法欣赏,了解古诗词原文的篆书、隶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掌握国学知识,还提高书写能力;二是与群文阅读相结合,如三年级的古诗词都是春天美景,就可以运用语文学科群文阅读的策略,进行统整,梳理出群文教学目标――欣赏春天美景,了解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三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从经典诵读书内延伸到课外阅读,进行大阅读观教学。

为进一步保证诵读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随机质量检测,实现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检测与语文学科质量检测的结合。在质量检测试卷上,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按原文填空等,如二年级下学期随机质量测试题,父母呼父母命

四、付诸实践。提高诵读实效

每学期,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或知识竞赛,或诵读表演,以赛促练,学生们爱经典、乐经典,在经典诵读中汲取民族精华,在经典诵读中茁壮成长。

(一)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在“经典”的引导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学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黑板报评比等,让学生博览群书,以睿智正德、提高品位。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活动,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经典诵读融入实践活动中,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诵读经典,规范学生的行为,讲文明、守纪律的行为蔚然成风。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77-02

审美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贯穿着人生的始终,人人为此努力,以提高个人的审美品味,完善其人生。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即高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键期。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审美判断能力,帮助其形成健康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语文有其深厚的人文性,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如能充分挖掘、巧妙运用,必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笔者以高职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职第四册语文教科书为例,尝试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总结和提炼,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归纳如下。

一、古典诗歌(第一单元),重在积累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辉煌灿烂。本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乃传颂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对于我们治学修身、陶冶性灵、提升审美品味,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典诗歌的积累程度和鉴赏水平成为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更注重诗歌的积累教学(遵循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课堂中预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读、背、记,充实古典诗词的储备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记多了,理解自然顺畅,鉴赏水平又岂能不提高?本单元教学结束后,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古典诗歌知多少的大比拼”,一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积累程度;二是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励其信心,肯定其成绩。事实胜于雄辩,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竞争激烈,气氛紧张,效果非常好。赛后有学生感言,除了感受到比赛的刺激兴奋外,更多的是对古典诗文的热爱、迷恋、敬畏。

二、现代诗歌(第二单元),重在咏诵

本单元精选了中外各时期的优秀诗作,尽显诗歌的魅力。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文学样式,具有抒情性、音乐性、语言的高度凝练和形象性等基本特征。如能畅游在诗歌的海洋中,定能汲取灵感,启迪心智。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把如何欣赏放置在教学的首位,而是更注重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咏诵至关重要而微妙,有时老师稍加点拨、讲解,无需讲得又多又透,其情、其意大可让学生们在诵读中自己去领悟、去感受、去想象,况且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又给我们的朗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岂不浪费?反复咏诵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还能获得美的感受,性灵的熏陶。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言流畅通彻,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朗读时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在本单元结束后,特意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举办“飞扬的诗情”诗歌朗诵会,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展现个性,飞扬激情,效果也非常好!

三、散文单元(第三单元),重在品味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就因为如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握文体的特点,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使孩子们置身于美的世界。为了让孩子们充分领略散文的巨大魅力,在进行单元教学时,确立了教学三步骤:创设情境是首要,赏析品味语言是关键,读懂情感、陶冶情操是目的。

创设情境,意在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热情,使其快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作品对话,与心灵对话,继而为下一步的品味语言做铺垫。其次在语言所创设的意境中,读懂作者所包涵的真挚情感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在赏析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尤其是在赏析声情并茂的美文时,对精彩语段及词句,得带着孩子们详加分析、揣摩,领会其内涵与情感。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通过比喻、通感、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其作用。第五段中多个动词的运用“泻、浮、洗、笼”抓住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寄托了什么情感?……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仔细揣摩、用心品味,读懂其中的精妙之处,读出“味道”来,在品味赏析中增强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单元教学结束后,专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同学们共同赏析美文的经典之作(课外的,配乐朗诵),在音乐的带动下,踩着情感的节拍,感受散文艺术的精华与深邃!

四、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单元(第四、五、六单元),重在评析

篇(6)

一、立字立人,培养“品质正”的学生

小时候,我们听过多少老师的课,学了多少篇课文,参加了多少场活动,长大后,大都已淡忘。唯有“字”,我们却记得,它陪伴我们一辈子。作为教育,就是最终剩下的东西。这是影响学生一生的素养!

古田县第一小学作为全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秉承“写端端正正方块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理念,通过“立字”而“立人”:立爱国之人,立敬业之人,立德明之人,立美鉴之人。

(一)“立碑”“立帖”,种下爱国梦

在书法专家的指导下,学校教师设计和建立了大型“立字立人”文化碑林。碑林的最大特点是保留原碑风格,按照汉字的演变过程及朝代顺序进行编排,展示了汉字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历史及各朝代著名书法家的名碑名帖。碑林以“种下书法梦,收获翰墨情”为主题,让学生感受书法魅力。学校要求,每个年级的第一节书法课,书法老师必须要带学生到书法碑林欣赏历代名家作品,了解书法的演变与传承,了解祖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自己是个中国人、会写中国字而自豪,从而树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书法家)”的书法远大目标。此外,利用走廊、过道、教室门口班级展示牌展示学生书法作品,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处接受书法这一国粹的艺术熏陶。

(二)“三专”“三练”,培养敬业品质

1.“三专”重书法

学校通过“三专”重书法,培养学生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一是“专设书法教室”。书法室中,藏书柜、展示台、洗墨池、笔架、笔墨纸砚等一应俱全,让学生不用做太多的课前准备与书法善后工作,培养“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投入精神。二是配备“专任书法教师”。选调、选配对书法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担任专职书法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落脚点,推行“六助”(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续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友善合作的精神。三是编写“专用书法校本课程”。由本校书法老师与语文老师组成书法研究小组,整合各年段语文教材中的书法编写规律,创新书法教学方法――“坐标法”,编纂立人书法校本课程――依依笑笑学书法。引导学生按笔顺规范写字,帮助学生养成写字踏实认真、做人踏实认真的品质。

2.“三练”强书法

书法是练出来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反复练习,不可能有“一手好字”。为培养师生的敬业精神,学校通过“三练”强书法。一是专设“教师练字吧”,取名“同赏阁”,意在让老师“同赏清芬”,做美鉴之人、德明之人。在这里,老师们可以尽情徜徉在书香墨韵中,切磋技法,交流心得,展示师生书法作品。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至少每个月上交一份软笔书法作品、硬笔书法作品和粉笔书法作品,让老师们在充满墨香书韵的氛围中感受书法魅力,激发书法兴趣,打下书法功底。二是将书法课排进课程表。三年级以上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作为地方课程,运用校本教材《依依笑笑学书法》展开教学。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像中国文字一样,端端正正,堂堂正正,做一个大写的人。三是成立“翰墨飘香”书法社团。社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千人书法教育成果展示会”“春节义写春联”“软(硬)书法作品秀”等。通过系列活动提升全校师生对书法的兴趣,让书法成为学生生命的需要。

古语有云:“字如其人,立品为先。”字,是人体生命的对应,是书者志向的外化,是书者心境的表白,是书者情绪的流露,是书者人品的写真。通过书法教育,古田县第一小学立起了爱国之人、敬业之人、德明之人、美鉴之人。

二、建园建社,培养“心质健”的学生

唯有心质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古田县第一小学作为“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通^建立“健心园”、做心理健康操、办心理健康报、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沙盘活动,培养“心质健”的学生。

(一)国学健康操,健智健体又健心

学校组织团队,编制“国学健康操”:将一些表达爱国、诚信、友善、敬业的国学经典编攥在一起,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按一定顺序编排,配以健康操动作。学校大课间活动时,组织学生做“国学健康操”,既健体又健智还健心,一举三得。

(二)传统文化社团,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社团,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古田县第一小学还成立了“19+1”个学生社团(19个实体社团加1个网络社团),让学生在活跃自由的社团空间自由生长。

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社团,如“国学经典诵读社”“兰之韵文学社”“蒙学养正国学社”“幽谷争鸣古筝社”“康健黑带武术社”“收藏快乐集邮社”“‘棋乐无穷’象棋社”“翰墨飘香书法社”等,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起了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接受了文化滋养,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民族精神追求。

(三)经典校本课程,润泽生命成长

篇(7)

二、发挥广播优势,提升文化品位

无论何时,听众都不会仅仅满足于速食文化,他们需要更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地方广播媒体要充分发挥广播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向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歌、曲艺、音乐等都很适合在广播中传播,可以通过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表达特点,给听众留下悬念、产生神秘感。通过主持人的描述、传承人的现场演唱和交流,唤起听众丰富的想象,达到听到的比看到的更美的效果。吴江电台专门开设了30分钟的《鲈乡采风》专题节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文化为主,用优雅精炼的语言,创造美妙的意境愉悦听众;用激情澎湃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听众,吸引听众。对一些“非遗”项目,比如震泽黑豆腐干、熏豆茶、待帝茶、平望辣油和辣酱等制作技艺,铜罗黄酒酿造技艺,苏南花烛和蚕丝被等传统制作技艺,我们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的起源、制作方式、吃法等娓娓道来,同时把制作过程的照片上传到微信、微博上,让听众分享和参与互动,和网友们一起交流品尝的滋味、制作时的感受和心得。通过传统与现代对接,使广播节目内容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更加突出,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

三、拓展传播平台,丰富节目形式

网络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广播媒体要与新媒体不断融合,拓展传播平台,通过全方位参与、立体式的传播,扩大本土文化资源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微信、微博、QQ群、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互动方式传播、分享优秀传统文化。网友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参与传播。这样的互动,更多元、更草根、更自然,影响力也会进一步增大。当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贴近百姓,带着温度,生动活泼,才能入脑、入耳、入心。因此,地方广播媒体要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将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生活的背景之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以时尚、鲜活的形态,增加听众的想象空间,形成特有的吸引力,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在每天直播节目中,采取“猜猜猜,大家一起来猜谜”“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等形式,设置悬念,让听众和网友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用讲故事、广播短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和文明礼仪小故事。通过对历史典故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策划节目的过程中,要精心打磨选题、内容、结构、包装等节目要素,充分运用好广播的表现手法,提高节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吴江电台采制的“非遗”系列广播专题节目中,有的是通过体验式的采访,以轻松自然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听起来轻松时尚、生动鲜活;有的是用评书的方式来讲述离奇曲折的情节、形象生动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则用特殊的音响、画外音,不断设置悬念和疑问。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了传播的效果和感染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量身订制节目内容

近年来,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因此,广播媒体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各个阶层的听众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道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媒体是青少年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他们的爱好、兴趣和发展方向深受媒体的影响。因此,广播节目要用健康的社会审美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去熏陶青少年,引导他们感受、欣赏和追求真善美。针对少年儿童特点,吴江电台专门开设了《江村娃经典诵读》专栏,采用小学生参与领读、对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方法,让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中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经典之作。同时每逢各大传统节日,让小学生们走进电台,专门诵读符合时节的古诗文和现代诗词,并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析,让孩子们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吴江电台还在少儿栏目《七色花》中专门设置了“才艺PK台”,从越剧、黄梅戏、京剧、评弹、沪剧、昆曲,到芦墟山歌、同里宣卷、相声、小品;从讲故事、说笑话、诗朗诵、乐器演奏到“主持秀”“导游秀”,一个个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多才多艺和乐观、自信,体现出广播节目“品德培育、行为引导、文艺熏陶”的功能,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吴江电台还以“文明礼仪,与我同行”为主题,以“八礼四仪”为重点,以各类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争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吴江人。针对中老年人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和爱好曲艺等特点,吴江电台专门设置了《梨园大舞台》《露一手》等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艺板块,每期都会精选一些名家名段供大家欣赏,并邀请中老年朋友走进电台《露一手》,哼哼唱唱喜爱的经典老歌、熟悉的戏曲唱段,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和可听性,拉近了与中老年听众的距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在吴江安家落户。外来人口移居吴江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文化,给吴江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同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吴江文化。新吴江人要“快乐地居住和生活在吴江”,必须有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城镇化”的核心。针对外来务工者群体,吴江电台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每到传统节日,邀请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走进电台直播室或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介绍他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比如在2014年年初的开学报道中,吴江电台请各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女来说说家乡过年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会舞龙舞狮,十分的热闹”,有的说“我们那边的小吃,有枕头馍、芝麻糕什么的”,还有的说“我们过年的方式就是祭拜祖先,最重要的是杀鸡杀鸭。鸡头鸭头都是动物身上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让长辈吃”,等等。通过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反映了各个地方过春节不同的风俗习惯,折射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8)

1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诵读的动力,使学生想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战略主题。“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真正起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只有让学生切实明白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诵读热情。经典诵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1传承中华文化。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熔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志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1.2培养人文情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培养。现代社会结构急剧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青年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既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能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如诵读儒家经典《论语》,学习孔孟思想能够“养德”;诵读道家经典《道德经》,学习老庄思想能够“养智”,开启自己的智慧;诵读佛教经典《金刚经》能够“养心” ,通过降伏自己内心中的分别、狂妄与执着,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保持宁静;诵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能够了解生命的奥秘,健康的法则,从而获取“养生”的智慧;诵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国人情感世界(包括爱情、亲情、世态人情)的饱满与丰富,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怡情养性、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养情”。因此,学生如果能以圣贤为师,与经典为友,那么就会从诵读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就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也会学会谦卑,懂得宽容和敬畏,不再狂妄和无知,并懂得尊重生命,把握幸福。

1.3进行美育熏陶。中华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渗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华经典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诵读经典,能充分发挥经典的审美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对经典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的感知,生动丰富的形象的感受、情感体验与分析以及创造表现,使学生具一定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审美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培养。

1.4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除了其思想内容的独到性外,其语言文字也往往极富表现力,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耐心玩味经典之中的精美词句,仔细赏鉴其语言修辞效果,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优美雅致,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并最终学会用雅言表达自己思想,传递人类文明精神。

2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诵读习惯,让学生乐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经典诵读氛围的营造,将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有利影响,促使学生乐于读书,从而养成诵读习惯。因此,各级学校应当注意为“中华颂?经典诵读”积极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使校园处处充盈着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2.1建设文化长廊,感受中华经典。学校可以将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长廊,通过经典上墙方式,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到文化墙上,让每一堵墙都是成为传递经典的桥梁,如浙江龙泉二中将《三字经》和《弟子规》上墙,使得学生即使是在课间饭后的戏耍中也能驻足欣赏吟诵《三字经》、《弟子规》感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达到童蒙养正的作用,既能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又能有利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累。

2.2打造书香教室,培养诵读习惯。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共生互鸣的精神家园。打造成书香教室,对于营造经典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置办图书角、通过好书同享、流动书架等方式,让学生处处能读到经典,天天读经典,并通过经典诵读汲取着文化与精神的涵养,同时也学会交友,学会合作。

2.3诗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结合校园环境美化工程,适时应景地用经典中诗词文赋与名言佳句来替代程式化标语口号,如在花草树木前,可以用给花木题诗词等方式,将写有经典的古诗词牌树在花前树下,使学生能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加深对经典诗词的理解。

2.4调动校园媒体,强化视听冲击。现代心理学实验证实:“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因此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模拟“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读书评书活动,用文化经典造成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能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3针对学生实际,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读。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学生年龄、性别及文化等差异使得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诵读兴趣会有很大差异,如果不注意根据学生实际,盲目读经典,使学生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诵读,只会徒然增加学生负担,这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从而达不到经典诵读的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典作品会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发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鉴赏力也还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学校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注意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诵读具有相当接受程度的经典作品,以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经典所能展示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经典的诵读鉴赏与接受情况可以依次分为亲近经典、走进经典、体会经典和演绎经典四个阶段。幼儿诵读经典,可以从简单易懂而又琅琅上口的诗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入手;小学生则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字句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感悟经典中的情感思想;随着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中学生诵读经典,要进一步在诵读基础上,深入体会经典内在思想情感,品味其文化内涵,并能生动演绎经典;大学生则当在诵读经典、品味经典、演绎经典得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并初步具备研究经典、传承文化的能力。

关于经典诵读的推荐书目,社会上较为丰富,但多数推荐书目是比较笼统的,缺乏针对性。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针对不同文化接受群体特点,组织编选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分为“幼儿篇”、“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壮岁篇”和“晚晴篇”,以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共8册)。这套书对学校教师精选诵读内容,解决不同阶段学生究竟该读什么的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各级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乡土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绍兴是“名士之乡”,人文荟萃、群贤辈出,从绍兴的丰厚文化积淀这一本土资源出发,将经典诵读活动本土化,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文化的传承,浙江绍兴北海小学编写了《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在与经典的融合呼应中根据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了校本教材的个性化和存在价值。 其中“越中典故”、“越中名言”、“越州览胜”(描写绍兴风光的诗文)、“越地现代诗文”和属于儿童口头文学的“越中童谣”,以及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篇中挑选出来的“中华古诗采撷”等6个板块,深受孩子们喜欢。是经典内容选择中具有典型推广价值。

4正确把握“诵读”含义,丰富活动形式,使学生多读。

关于“诵读”一词,可以从“诵”和“读”两个层面来理解:“诵”可分为吟诵、朗诵、背诵三种方式;“读”与“诵”相对,是默读。根据理解与鉴赏的不同要求,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经典诵读要根据所读经典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诵或读。

中国古代私塾中讲究吟诵、背诵,《三字经》里关于诵读有过交待:“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五四”以后,朗读、吟诵的方法一度曾被错误地连同姿态一起被现代作家批判讽刺,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意识到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就勇敢地站出来,分别在《文心》和《论朗读》中呼吁要还琅琅书声于校园,要重视吟诵,提出要心、眼、口、耳并用,认为“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 指出“读不一定要高声唱念,低声读或在心里默读也可以。”夏丏尊则更是在《关于国文的学习》强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正确理解了“诵读”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围绕“诵读”, 用吟、读、说并用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综合各级学校在诵读试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朗诵比赛、古诗新唱、经典推荐、百家论坛、文学沙龙、征文比赛、书写经典、话剧表演、文学社团、漫画经典、说书评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促进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促使学生多读经典。

5进行有效指导,适时评价,使学生会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学生该如何着手进行诵读?这是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话除了充分肯定了唐诗的价值功用意外,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经典反复诵读,其义自见的道理。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学生通常很难有大量精力时间去反复诵读同一部经典。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地诵读经典,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自己大量阅读经典,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也包括“诵”和“读”两方面的指导。

“诵”的指导侧重于口头表现方式与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经典美文作为范例,在深入分析作品,深刻领悟作品思想,切实进行情感体验基础上,辅助声音表现技巧的学习,借助名家诵读欣赏,教师范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地诵读,实现对经典进行用声音艺术再创造的目的。

“读”的指导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夏丏尊曾著述《怎样阅读》一文,指出“阅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文字,家丁在这部帖里共有一千个字,我们与其每日瞎抄一遍,全体写一千个字,倒不如拣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临几遍,来得有效。” “我劝诸君多在精读上多用力。”认为阅读“第一是理解”,“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须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局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释?前言》中也说:“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实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橛,实在是不妥的。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响。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功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的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为实现经典诵读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以外有鉴赏,略读之后能精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走向整体或局部的感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要从解决新辞新语入手,正确理解其中文辞,在求得正解基础上,从更深层次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对经典进行鉴赏,体验其中情感、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文化内涵。

篇(9)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DD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篇(10)

正视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绝非闭门造车,也不是简单地想入非非,任何创意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更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焚琴煮鹤"的盲目行动,首先需要我们正视语文学科长期存在的问题:

(一)文科教学理科化。这种教学思路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师的课堂创新。有教师片面地认为教语文也应像数理化一样,做题越多越好,以训代教,以练代学,将语文课上成了练习课、讲评课,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教与学都索然无味,课堂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

(二)重知识,轻读写。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阅读、写作见效太慢,不如僵硬的知识积累立竿见影,重视课内知识的灌输比重视阅读与写作更易出成绩。三年下来,致使学生知识单一,思想贫乏,思维能力下降,在语文素养方面严重"贫血",更不要谈学生的终身发展了。

(三)严抓课堂内,不管课堂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教师课堂内不敢放手,大包大揽;课堂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外又缺少参与、展示所学知识的平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严重缺失。

重新确定语文前进的方向

正确的方向比一味地追求速度更重要,语文课程必须要走"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要"改革"就要敢于摒弃与超越,要"开放"就要真正走出课堂,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我们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提升课程意识,精选学科教材。

语文教师不单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当是课程的领导者与开发者。这需要我们提升课程意识,掌握课程的主动权。我们将高中语文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粤教版等多个版本中的篇目进行汇总,遴选出经典篇目,按照不同的文学体裁重新进行单元分类。

(二)精读泛读结合,增强读写能力。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学校成立语文校本课程研发小组,自主开发《阅读大视野》《文学的盛筵》《含英咀华》《文学大观园》《伟人的足迹》等十余本阅读教材,基本构建起学生高中三年阅读资料库。选文坚持语文味与文学味相统一、时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满足了学生丰富语文知识与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

为了改变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凌乱无序、粗批粗改、效率低下的现状。我们专门设置了写作时段(每学期有五周的集中时段),充分保证学生的写作时间。每次评讲作文时确定一个主题,结合学生的具体文章进行专题讲评。

(三)丰富语文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1、文学社团建设。

学校现有演讲与口才协会、话剧社、辩论社、古典文学社、现代诗社等文学社团,各项管理与协调部门健全,每个社团都有专门的语文指导老师,每个月都组织相关的文学活动,出版有《在水一方》《劲草》《星宇》《醒湖》等期刊。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地域的文化资源,邀请菏泽作家协会、诗词协会、朗诵艺术协会的老师们为文学社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这对提升文学社团的活动质量、启蒙同学们的文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2、文学网站建设。

学校2011年创建管理明确、运作规范的"在水一方"文学网站。它为学校的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文才的平台,学生高中阶段的诗歌、优秀作文、散文、随笔等,都将在这里被永久保存,激发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与文学创作的热情。目前已成为多家杂志社网上选文合作学校。

3、创办语文节。

菏泽一中自2011年首创语文节,2013年3月底,学校组织第三届语文节(为期3天),本次语文节以"文化、青春、诗意、趣味"为主题,设置了"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我是背诵王"、"奥斯卡"课本剧表演、"以辩会友"辩论赛、"学子讲坛"、诗配画大赛、影评征文大赛等近20项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借鉴了中央电视台等节目形式,新颖、别致又显档次,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语文节为同学们提供了可以展示自己语文技能的多样舞台,这是一场近7000名师生共同参与的语文盛宴,即使仅仅做一名学生观众,也能从各项活动中以间接的方式阅读文本、名著,丰富语文知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与意义。

篇(11)

这纯洁的信念

化作了你内心最强大的力量

“我要开花”

只要心中的梦想不曾坠落

哪怕把眼泪装在心上

你也会开出最勇敢的花

以洁白的品性和秀挺的风姿

默默然灿烂了山谷,芬芳了心田…

行走在新教育的天空下,吴伯箫学校全体教师心中都有一个坚定信念,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全心全意默默去做,让新教育的种子在伯箫校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盛开在伯箫校园的第一朵洁白芬芳的百合花便是晨诵。

1.放松心灵,起航,晨诵开启一天快乐的学习生活(晨诵儿童课程介绍)

1.1 晨诵儿童课程的开发。晨诵是一种课程,也是一种对经典、对优美语言文字的积累;更是一种师生穿越诗歌享受生命的过程。这就要求晨诵内容必须贴近孩子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走进学生心灵。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儿童晨诵课程开发小组,几经论证,几经实践,几经修改,开发了儿童晨诵课程:

一年级精选部分金子美玲儿童诗;二年级则以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为主,选择其中 “秋”“冬”“梦”三卷;三年级为金波儿童诗选;四年级根据语文教师的朗诵特色闻一多爱国诗集《红烛》;五年级为《泰戈尔诗选》。编辑的儿童晨诵课程主要用于日常诵诗。

开发的儿童晨诵课程原则:贴近学生生活,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歌。这些诗歌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熠熠生辉;这些诗歌被不同肤色的人反复吟诵,愈久弥香。每天早晨窗外晨霭缭绕,教室内诵音袅袅,胜似天籁。诗歌为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晨诵开启一天快乐的学习生活。

1.2 丰富多彩的晨诵内容形式。经课程开发小组反复研究,确定主要诵读形式包括:日常诵诗、中队主题诵诗、节日诵诗、生日诵诗、午读名著精彩摘要诵读。

中队主题诵诗课程内容由各班教师和学生确定,确定诵读的内容主题,同时也就确定中队名称、班训、班歌、班级口号、班级格言等。一年级的小蜜蜂中队,班主任老师看到现在孩子最大的缺点是懒惰、自私,于是选择儿歌《蜜蜂做工》让学生诵读,“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天暖花好不做工,将来哪里好过冬?嗡嗡嗡,嗡嗡嗡,别学懒惰虫。”儿歌内容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教育效果明显。于是班主任受“小蚂蚁”班的启发,干脆把中队名称定为“小蜜蜂”中队,其寓意就是所有队员都能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在学习的赛道你追我赶;在活动的舞台尽显风采;在多彩的课外博览群书;在吴伯箫美丽的校园里幸福成长。把《蜜蜂做工》定为班歌,并围绕蜜蜂勤劳的品质展开研究性诵读,诵读有关蜜蜂的童谣、诗歌、格言、古诗词等等。节日诵诗与生日诵诗:节日诵诗侧重于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教师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端午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收集有关节日的现代诗歌、儿歌、童谣、古典诗词等,加深对节日的理解。并举行相关的节日诵诗会,表达节日祝福。

生日诵诗则学生向同学献诗或写诗表达祝福。学期初教师便把学生生日做了统计,穿插于日常诵诗、主题诵诗中进行。生日诵诗内容要因人而异,视情况而定,或表扬,或鼓励,或祝福。如二年级小精灵中队的一名学生有段时间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降。班主任选择了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把他的名字嵌入其中,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给他。

午读名著精彩摘要诵读。根据午读书目内容而定。教师摘抄名著中经典语句晨诵时间诵读。例如在阅读完绘本《石头汤》后,我让孩子们晨诵时诵读三句话:“他的脸像月亮一样皎洁”,“分享使人富足”,“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样简单。”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句子。

1.3 师生晨诵要求。教师要求:(1)、同年级语文教师共同完成班级晨诵内容安排表。(2)、每周同年级教师共同填写完成晨诵备课提要一个。(3)、三至五年级建立晨诵抄写本,一二年级建立读写绘本。二年级小精灵中队率先设计了本班的读写绘本,取名为星光点点,其设计理念彰显了班级文化特色。(4)师生家长共同诵诗,每周日常诵诗或主题诵诗至少一首,午读精彩摘要一次,生日诵诗两周一次。节日诵诗在节日前后一到两周时间内诵读至少三首。

学生要求:

诵读最高境界在于身心放松,陶醉其中。切忌诵读前提出背诵要求。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诗歌韵律感和节奏美。以快乐心情开启学习生活。教导处统一规定基本的诵读要求:不搞花架子,不讲究复杂形式,在节奏美感和思想情感体味上下功夫。

正如新教育的晨诵榜样陈美丽老师所说:“通过诵读,让孩子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流泪于天边地意思流云。”这是我们晨诵努力的目标。

2.晨诵成为习惯,潜移默化训练口才

抱着“我要开花”的坚定信念,第一朵百合盛开出洁白美丽的花朵。后来的百合花永远铭记第一朵百合的话“要用开花证明自己!”新教育试验以来我们一直默默的做,不断总结改进。现在已晨诵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重要生活,像呼吸那样自然。孩子们课间把喜欢的诗诵给同学听,回家诵给家长听,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卓越的口才。

2.1 培养学生卓越口才。培养口才,首先培养自信心。卓越口才表现在孩子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地表达思想。

在全校晨诵优秀篇目展示会上,四年级小荷中队的学生展示闻一多的《一句话》。学生们整体诵读水平很高,尤其是领诵表现更让老师们感动。众目睽睽之下,她沉稳大方,表情自然,语调、语气、情感处理拿捏的恰到好处,感染力极强。随着她铿锵有力的诵读“有一句话,说出来就是祸”,让在场的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的为她鼓掌。会后据语文教师介绍,这个孩子以前音质不错,但胆子小,缺乏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晨诵训练,她的口才和自信心有了极大提高。

在10月13日少先队入队仪式上,一年级小蜜蜂班新队员代表的口才让全校师生震惊。他小小年纪站在台上泰然自若,讲起话来及其流畅,语言简洁,表达准确。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恐怕五年级学生也望尘莫及。震惊之余,细细想来,小蜜蜂中队在10月9日庆祝教师节全校师生晨诵朗诵会上表现就不俗。他们班多次为小学部、学校提供观摩现场。班主任孙雪玲老师利用音乐专业特长,很好的将节奏运用于晨诵指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特别强,诵读起来韵律感特别好。每次晨诵展示,学生都陶醉其中,身心放松,精神愉悦。传递出来的声音也圆润自然,甜美无比,给人无尽的享受,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随着晨诵的不断推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越来越多,口才极佳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在晨诵的舞台上自信满满,熠熠生辉。诵读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卓越口才,卓越口才将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基础。如果说晨诵是一朵百合,芳香了整个伯箫校园,学生卓越的口才,更是一朵朵百合,使学生的生命更加辉煌绚丽。

2.2 学生诵读带动家长。晨诵这朵百合带动“亲子共读”这朵花绽放。学生喜欢上了晨诵,不分早晚,情不自禁诵诗、写诗,饱满的情绪感染了家长,许多家长也投入到诵诗的行列。家长与社会的支持,是新教育实验的动力与源泉。

为更好组织家长读书,学校以班为单位对家长进行亲子共读阅读指导。并利用“三人行”网络班级或班级博客向家长发出读书倡议书,号召家长与孩子、老师共写共读。定期组织家长参加的读诗会。很多家长对亲子共读,创建书香家庭大力支持,主动给孩子买书,在网络班级上注册留言,直接在学生随笔本上、读写绘本上发表读书感悟,甚至很多家长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和仿写的小诗拿来叫老师修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