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篇(1)

一、单亲小学生数量日趋增多

日前,笔者对所在小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数量占全校学生数的比例为12.2%,这一数字较2000年初有了大幅的提高,单亲家庭子女日益增多,随之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教育问题,2007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100名少年犯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 60%的少年犯来自于离异家庭,目前这一趋势有增无减。这也引起心理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犯罪学家极大的忧患。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有研究显示,单亲学生存在较多心理健康危险因素,是潜在的心理、行为障碍高危人群,值得医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重视,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及时疏导、干预,以防止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家庭生活引起自卑心理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支撑孩子幼小世界的全部,处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这种失望是十分深刻的,难以言表的。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没有母爱或者父爱的孩子是没有教养的孩子,如果孩子们闹别扭,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 (包括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刻意保守着这个秘密。这类学生有的原本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气想要改变环境,但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这是最为隐潜和较难克服的心理症状。

2.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孤独

单父及单母家庭子女都较少地体验到其单亲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并主要存在父母离异家庭中。有研究表明,离婚家庭中学生显示随父生活者更少地体验到温暖,而随母亲生活者与双亲者 差别。单亲孩子,特别是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 (母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他们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不主动接近别人和参与集体活动,觉得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独处。

3.家庭责任感缺失导致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感受”的调查显示,认为家庭生活感受良好的,完整家庭的子女占92%,而单亲家庭的子女仅为8%。单亲家庭的孩子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责任感,由此影响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身的发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单亲家庭学生往往因住所多次迁徙、家庭人际环境出现变化而影响情绪及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三、单亲小学生的教育疏导

1.积极调查,积极干预,心理疏导

利用好家访的机会,充分掌握单亲学生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要设法取得家长或者监护人的信任和配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学校在领导和协调上需要统筹,让家访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行为,也要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和责任要求。

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学生,心理咨询室更能发挥作用。而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也应该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辅导专题讲座。同时,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心理教育都应当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思想当中来。

2.多平台,多方式,多沟通

利用好家长学校的平台,积极干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让亲情在还在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联系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并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懂得帮助孩子调适学习心理,并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还可以利用网络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在网上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家长共成长。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班集体定期、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促使这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班主任可采用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功课,以提高成绩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孤独感。另外,要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相应影视片,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迷茫的境地。

总之,单亲家庭儿童具有孤僻、不关心他人、不近人情、不友好、倔强,攻击性高,自卑、内向,焦虑、郁郁不乐及较强的情绪陛倾向,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个性特点;学习成绩差于核心家庭儿童。现实生活中显示,离异家庭儿童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健全家庭。为了儿童健康成长,家长要相互体谅,以宽容之心接纳对方,尽量避免对子女个性、学习成绩的不良影响;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伸出友爱之手,共同关心单亲儿童的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Elementar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XUE Ximin, XUE Yafen

(Piaohe Nine-year Compulsory School, Jiaohe, Jilin 132513)

AbstractStudies through this article understands our school district elementar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present situation, although has some gratifying aspects, what but are more is lets us cause the value non-psychologically healthy factor, in view of this present situation suggestion, displays the school psychology education the leading role, the family auxiliary function, society's consolidated function. To establish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hat combines the school, social and the family.

Key wordselementar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influencing factor

0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当前小学教育普遍重视的问题。本研究对现阶段我学区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针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漂河九年制学区(全镇)小学的300名小学生,男女各150名。

1.2 研究方法

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同时也采取了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学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对我学区300名学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得出我们学区小学心理健康有令人可喜的方面,同时,也有引起我们要高度重视的非健康因素。

2.1.1良好的心理健康现状

(1)助人观念极强。调查中75%的学生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喜欢帮助他人。(2)集体观念较强。调查中63%的学生表现出,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家乡。(3)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查中79%的学生表现出,热爱劳动,经常帮助父母进行田间劳动。

2.1.2 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厌学心理因素。调查中15%的学生有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这样的倾向,有的同学不愿意学习。(2)逆反心理因素。表现为对家长和部分老师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对他人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待事情采取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3)自卑心理因素。这类学生表现在对学习成绩,或由于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受到歧视、伤害等产生自卑。(4)任性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常无缘无故地大吵大闹,常有干危险事和愚蠢事的冲动。(5)焦虑心理因素。主要表现经常为一些小事烦躁不安、多虑或敏感 ,他们常感到莫名其妙的一些恐惧、一定程度紧张,上课遇到提问或考试以及各种竞赛心理表现就会出现异常等。(6)挫折的承受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和麻烦就不知所措或者哭泣感觉无助等。

2.2 本学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2.2.1 影响良好心理健康的因素

(1)居住方式层面因素。我们学区学生家庭居住的模式,以平房为主,这样便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平时在一起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孩子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好观念。(2)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层面的因素。长期的以村庄为生活结构的农村生活方式,一个村庄的利益关系每家每户的利益,是个传统长期的存在农村居民的每个人心中,这样,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的集体观念。(3)农村的生活习惯层面因素。从古至今,农村居民维持生计依靠的是劳动,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也在一代代的传承,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孩子们也继承了父母的吃苦耐劳的、淳朴品质。

2.2.2影响非健康心理的问题因素

(1)长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机制缺失,措施不当。小学生长期学校教育中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重视学生各科成绩,忽略学生身心健康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小学生由过重的学习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教师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造成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等。(2)小学生自身层面的因素。因为小学生生理发育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与生理迅速发育不平衡,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容易动感情。同时,他们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生理、心理上的剧烈动荡和变化,使他们产生烦恼和忧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3)家庭层面的因素。家庭层面的因素主要是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厚望,让孩子超负荷学习。使孩子生活上过分宠爱和学习上过于苛求,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对孩子心理发展十分不利,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4)社会层面的因素。由于小学生鉴别是非能力不强等原因,极易对各种思潮无目的、无鉴别地吸收和接纳。这样,有些信息会成为有害于身心健康的精神侵害孩子们脆弱的心理。(5)教师层面的因素。由于现在很多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教师的工资、奖金发放、职称评定跟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切身利益面前,不会顾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缺乏人性化,总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 ,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出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发挥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的辅助作用、社会的巩固作用。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教育模式。

3.2 建议

3.2.1 建立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首先要明确不同阶段小学生心理教育目标;同时学校还要要建立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体系;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遵守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娱乐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建立心理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同时小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2.2 建立家庭心理教育辅助体系

建立学校与家长定期见面沟通制度,建立定期家长心理教育辅导体制,建立家长与学生定时沟通体制等来辅助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

3.2.3 加强校园周边的文化建设

校园周边与居民居住区文化的建设对孩子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周边的管理,坚强居民区精神文明的建设,使小学生生长在一个健康的、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9.3%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问题较为突出[2]。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与自责

多年从小学、中学养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在高职阶段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改变,极易造成高职学生焦虑与自责的情绪。在学习方式上,小学、中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耐心的课堂教学来获取充足的理论知识;而高职院校却是高等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教师更多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学生通过业余时间自学和实践操作才能得到巩固与提升。很多高职学生没有养成自学和钻研的学习习惯,在高职学习中感到吃力。在生活环境上,很多高职学生在高中处于家长或班主任的悉心呵护照料下,没有多少生活阅历,而大学却更接近于社会生活,很多事情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做主。这些转变,让许多高职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变得焦虑不安,甚至对自己不能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感到自责。

(二)自负与自卑[3]

众所周知,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历层次在大学中最低。有很多高职学生尽管已经入学,却对高职院校教育不屑一顾,不能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教育,总觉得自己到这里来学习没有体现自身的水平,也不甘于面对现实。这些同学总是好高骛远,静不下心来,终日浮沉于世,不屑于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与同学们的关系日益疏远。同时,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平时在班上成绩差,也得不到中学老师的重视,进入高职院校后,与没有考取大学的同学相比,总算获得了成功,甚至,在高职录取成绩中排名还靠前,因此,便出现了孤芳自赏、自我放纵的心理,觉得在这里找回了自信,却又过于自负,不认真学习、虚心请教,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差、不能适应高职大学生活。

相反,有一部分同学因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些同学是因为家庭贫困,生活拮据,连基本的生活保障可能都还存在问题,更不用说大多数同学都在高消费。有些同学是因为觉得考取的学校档次不够高,或者专业不够好,再怎么认真学习也没有什么前途,学习没有动力,得过且过。

(三)迷失与懈怠

进入高职院校后,很多同学因为失去了备战高考的学习目标而变得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在高中,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应试教育,目标就一个:考上大学。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很单纯,就是学好每门课程,争取在高考中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然而,理想的大学里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他们并不清楚。对大学专业的不了解,对就业形势的不了解,以及对高校教育方式的不了解,很容易让高职学生迷失自我。更有同学会因为不愿意主动去认识这个新的世界、融入这个新的大学生活便产生了懈怠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斗志,在学习上便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学习成绩跌入低谷,一发不可收拾。

(四)抑郁与孤僻

在中学阶段,学生通常身处既往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大部分同学都有着非常熟悉的生活和学习圈子,如打儿时起就在一块儿学习和长大的玩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等等。而在高职院校,同学们大都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让很多新生感到无所适从。班主任换成了辅导员,也不随时在耳边敦促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了,甚至一学期下来,都没几次碰过面。很多同学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或者面对新的人际社会感到疑虑、羞愧或紧张,从而感到抑郁和孤僻,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

掌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在新生入学后适时采用“心理健康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通过专业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当年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历年来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应当为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便于日后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4]。不能将心理健康调查流于形式,只象征性地完成心理普测这一任务,忽略了心理健康调查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长期以来,由于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刚进入大学校门的高职新生尚不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是什么,更不清楚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危害有多么严重。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通过专题展览、视频播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学生逐渐走出心理健康的盲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知道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三)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心理健康问题

应当建立大学生专用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优良的心理咨询老师,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出现心理健康症状的学生进行科学辅导和救治,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摆脱心理问题困扰,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充分认识心理咨询中心存在的现实意义,重视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不能简单成立咨询室挂靠在某个机构之下,将其作为摆设,任其自生自灭。否则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适得其反。

(四)从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品质

高职院校应当从多个角度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首先,应当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培养学生自我心理问题的认识与防范能力。其次,应当引导相关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等课程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层面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认知。除此之外,在班团活动和学生座谈等方面也要注意灌输心理健康教育,从身边的人和事增强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篇(4)

2.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4.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中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中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淞⒆孕诺刃睦淼鹘谑侄危?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三)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中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中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篇(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47-02

一、前言

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型人才,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掌握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拟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以便正确分析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那些已经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健康成长。因此,本研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旨在通过编制心理健康测量量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获取一手数据资料,以客观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达到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以高等院校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测试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其诱因进行分析,研究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编制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测试,获取关于学生心理状况实际的数据资料,以便准确掌握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的编制。为了克服国内外的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的编制程序和框架上的局限性,在编制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时必须坚持遵循四个原则,即借鉴原则、理论结合实际原则、重要性原则、简明原则。本研究编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主要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以及已有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依据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根据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编制的原则,构建量表具体内容见表1。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结果与分析。为了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本文通过量表测试的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展开调查。为了保障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我们的问卷发放尽可能使调查对象在性别、年级、专业、地区等方面分布均衡。本次研究正式测量累计发放纸质量表1486份,电子量表867份,共计2353份,收回2126份,回收率90.4%。其中有效问卷1989份,有效率93.6%。

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关于“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题项,选择不同意的占到了25.85%;对于“积极参与工作和学习活动”的题项,选择不同意和不确定的学生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6.31%;调查结果还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意志力也不够强。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意志力、应对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严重缺乏自信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缺乏安全感,在自信心、自主性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当然,从本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结果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心理上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尤其是在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认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信心。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前进过程。每一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都是逐渐地、持续地发展着,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它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通过个别咨询与辅导,心理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地指导,排除其心理困扰。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2.调适交往与沟通的方式,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良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所以学校、家长要帮助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调适交往与沟通方式。要摆脱异往的困惑,首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3.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学生的自控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面对学习、生活、家庭环境、交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情感状态较为复杂,而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以至于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内在的复杂性。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增强学生的自控力:一是避免过度的情绪;二是学会控制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流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留守学生家庭主要包括以下类型: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学生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及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农村留守学生相比家庭完整的学生,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同学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二)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缺少监管的孩子,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易出现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一部分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后灰心丧气,甚至相信“读书无用论”,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

(三)人格和道德教育缺失。

人格和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家庭,父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角色,教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道德观念和基本的是非感,父母可以手把手地辅导孩子进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的不完整,显然使农村留守学生的此类教育残缺不全,容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留守学生”年龄多处在7―16岁。这个阶段正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学生”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学生”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二)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就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就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那么亲戚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缺乏责任感。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一些留守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教育会影响到“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一)摸清心理问题,建立追踪档案。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追踪档案,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随时与班主任或大队部交流,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留守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制订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二)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学生的心结。

1.定期访谈。在建立留守学生追踪档案的基础上,我有针对性地家访,深入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创设情境。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在班队课、晨会课上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学习竞赛、书画展览、体育活动、知识竞赛、劳技比赛及特长展示等,提供不同的环境让留守学生展示自己。

3.爱心感染。为了帮助留守学生尽早地融入集体的怀抱,并从中吸取温暖和力量,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之家”,让留守学生有“家”的感觉,有“家”的栖息,有“家”的温暖,让他们在“家”找到更多的自信。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专题沙龙”活动,把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让每个留守学生都在这个学校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快乐。

篇(7)

引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空泛

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缺乏实效性。因为此项工作同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算学校的重点工作,更多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文件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专业队伍建设、设施配套等具体行动中,投入不够。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成为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但大部分辅导员在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中知识不足,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对待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时,用一些大道理去说教或灌输,缺乏心理咨询的技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专业队伍不齐整

许多高校缺乏一支专业素质过硬、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水平要求很高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自身品德和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有些高校配备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但整体上存在专业化水平不理想、工作质量不高、数量不够、队伍不稳定等问题[1]。

3、关注对象过于局限

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因是认为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适用范围也仅局限于心理疾病方面,将主要的时间、精力、财力放在已经出现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完善这类学生的人格,对人格缺陷的学生进行一种心理救助。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弱化了功能。我们知道,需要心理引导及需要有效的人格塑造的是大多数学生。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

现在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理论研究也因此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议论多;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2]。这都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5、缺少家庭教育的合作

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单边作战,不过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关键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家庭对学生的熏陶、教育绝不亚于学校的作用。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将大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高校刚开始起步,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不够成熟阶段。因此,需不断加强探讨和研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教育观念需转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必须转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针对少部分问题学生,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少数甚至是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和治疗。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的整体教育中,它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事情,而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严重不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障碍。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师资数量的不足,二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限[3]。作为高校应吸收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及其他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例如辅导员,平时工作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也需要接受心理学的相关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最新的咨询技术和咨询理论,提升自身工作业务水平,这样方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心理健康的课程建设

高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情感、就业及环境适应等方面问题,从而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然而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不是很完善,主要是以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开展,本人认为,把心理健康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这样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4]。如果高校不具备某些条件,可以系统地开设一些讲座和选修课。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电子版及纸质版的档案均便于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整体的心理状况,高校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进行集中讲座,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5、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新生刚入校期间,高校应该利用专业的调查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且对于问题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干预,通过沟通交流,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援。此外,高校应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抓基层,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以及反馈制度等,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5]。

6、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动静结合,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便形成一种奋进、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积极的氛围影响之中。高校可以利用校广播台、橱窗、校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宣传活动等,同时可以开辟心理网站,设立网上信箱,比较灵活、及时、平等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由此创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6]。它可以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从而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障碍。

7、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民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以及对一些不良的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等。

8、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理论建设需立足工作实际,注重实际调查分析,通过研究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带动和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目前国内很多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令我们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科学认识,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结束语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须认真思考,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和新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发展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

[2]朱爱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7,(3):95-97.

[3]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6,(1):140-142.

篇(8)

1.1 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的。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概括为:智力正常,自我评价得当,情绪调控能力强,社会适应良好,人格完整,人际关系和谐,学习动机明确。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正值一个发展时期,是从青少年不成熟的人格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过程,也是各种矛盾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冲突的时期,还要面临复杂的角色转换问题,因而,大学时期正是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学业、人际关系处理、恋爱问题、性健康、性格和情绪调节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涉及面较广,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1.3 学业问题 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和学习动机功利化;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人和谐相处;恋爱问题则主要体现为情感的迷茫、不正确的恋爱观以及如何应对失恋;性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恶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性格和情绪调节问题具体表现在抑郁和情绪失衡。

1.4 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1)网络群体。网络这把双刃剑给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了困扰。(2)贫困大学生。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和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在贫困生中较为普遍。

2 剖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人们的心理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在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也不再是宁静的港湾,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使得一些大学生原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线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和挑战。久而久之,引起了心理的迷乱和失衡。(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出生于国家改革开放之时,成长于国家经济发展之日,由于家长对他们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使其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导致他们认知和情感发育不正常。另外,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3)大学生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校都只是流于形式,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导致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不足,进而使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不足,埋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4)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性格、意志力和对事物的认知及情感各方面都有别于高中生和成年人,情感方面比较热烈,认知方面明显不足,具体为对社会制度、人际交往和爱情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不完善,不成熟。同时,他们的柔韧性不够好,自制力也相对较差,做事喜欢随心所欲,缺乏长远目标,计划性不强。加之现代社会竞争和市场经济加强,各种形形的信息带来人们心理的复杂化,很多大学生经常感到压抑,但由于自身认识不足、心理方面知识的缺乏或顾及个人隐私等多方面因素,他们的郁闷没有得到及时释放,经过长时间的积聚和沉淀,便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3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决策

3.1 学校方面的应对措施

3.1.1 开展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普查 高中教育以学业为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易被忽视,带着高中遗留下的隐性心理问题,加之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大学新生有可能在遇到一点小挫折后就将原先存在的问题加强化,以相应的症状表现出来。研究表明,开展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普查是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良好的环境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沃土,而校风建设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应加强团结友爱、奋发图强等优良学风的建设,让同学们在其影响下学会怎样与人和谐相处,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同时学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开展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情绪特征。

3.1.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由于中学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大学生普遍缺乏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鉴于此现状,校方很有必要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对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加强认知心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系统学习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3.1.4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体系 学校心理咨询体系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找到应对措施解决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而且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有心理健康档案,比较全面地记录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选择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对其大学四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归类,评价并记录在案,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3.2 家庭社会方面的应对措施

3.2.1 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娇惯等原因造成了他们娇生惯养、依赖性强、适应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一旦进入大学独立面对生活的考验时,问题便会接踵而至,如同学关系紧张、不适应寝室集体生活、报复心理强、不关心他人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家庭,解决方法自然也得从家庭着手,现代社会的家长们应该意识到过去那种全权代劳的呵护方式往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一些生活中的事情,积累生活经验才是健全的家庭教育方式。

3.2.2 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自杀,近几年,高校学生因为各种心理问题自杀的事件并不少见。巢传宣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在自杀意念的产生中可发挥缓冲作用,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好的学生相对而言产生自杀意念的机会较少。因此,在预防大学生自杀工作中,应考虑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3.3 学生自身方面的应对措施

3.3.1 学会自我保健,加强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首先从认识上入手,学生要对自身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在大学里的位置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其次,应该学会自我调适消极情绪。正确的调节方法可以是通过写日记、听音乐、聊天散步购物等,以便及时释放负面情绪。此外,郝霞研究表明经常运用幽默缓解压力的大学生的抑郁和交往焦虑水平都较低,且自我效能和自信都较高,鉴于此大学生可以积极培养采用幽默方式来缓解压力的能力,以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3.3.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其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同样,由于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思路

4.1 完善研究的操作方法,努力推进研究本土化 我们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的同时,大力加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结合中国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研发适合中国学生的心理评估量表及问卷,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生心理研究的本土化发展。

4.2 拓宽研究的视野范围,努力推进研究具体化 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学校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还要将研究视野扩大到家庭及社会环境等领域,密切关注其成长过程中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细化和具体化。

4.3 扩大研究的文化维度,努力推进研究国际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留学生群体逐渐融入各大院校。对外国大学生来说,国外长期的学习与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校方在着手研究中国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不得不重视起这些群体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对外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扩大研究的文化维度,从而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路文焕,徐炳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9-450.

2 李殿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7.

3 李淑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式.中国校医,2008,6:761.

4 王定福,陈福生.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科学战线,2004,5:185-188.

5 王鲁慧,张扬.认知心理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1203-1204.

6 杨彩云,潘素芳,刘建宏.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兰台世界,2005,7:59.

7 巢传宣,刘建平,付茶英.江西某大学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1:87.

篇(9)

1.前言

高职院校学生是未来中国经济建设主战线的生力军,也是高等教育接受者中一个特殊群体。因为他们同时面临着求学与就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加之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倾向。因此,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些问题如果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及时解决,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甘肃省14所高职院校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的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3)数理统计法。

3.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样本填写的调查问卷分析及现场访谈,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际关系方面;2)情感方面;3)学习方面;4)就业方面。

3.1 人际关系方面

据调查,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有92%来自农村,初到城市,离开亲人,感觉一切都很陌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首先就要面临的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其中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异性关系等等。在调查过程中有75%的同学坦言,大学时代的师生关系比中学时代的疏远,大部分学生较少与老师进行交流。主要原因是大学时期师生的学业关系密切度下降,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也不够主动,导致师生关系变得疏远、冷淡。在对同学关系的调查中,67%的同学能够充满自信,能够较好的处理好同学关系。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大一新生自信程度明显低于高年级同学,处世能力较弱。女生稍弱与男生,这与女生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能够处理好异性关系,健康正常的交往。但仍有28%的学生在与异往中存在问题,这值得我们重视。

3.2 情感方面

到了大学这个年龄段,其感情正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的过渡阶段,而爱情至于现今高职学生究竟为何物,从调查数据来看,在如何看待学生恋爱动机是,有28%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32%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30%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仅有10%的学生是情到深处才谈恋爱的,男女比例不相上下。当问到曾为恋爱与其他人关系产生不愉快情绪时,有22%的男生表示有,而女生则高达43%,可见两极分化较严重。

3.3 学习方面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因人而异,受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4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精彩充实,然而,52%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平淡,感觉很一般,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认为校园学习生活过于枯燥乏味。这也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对于在大学生涯如何发展自我的问题,65%左右的学生侧重于综合发展,兼顾学业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过分的看重成绩。而另外有40%的人侧重学习方面,大学仍以学习为主,这与个人大学学习目标的确定有关,有些人计划毕业后便踏入社会谋生求发展,而有些人则偏向于求学深造。这也是大学生学习目标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人对待学习生活的不同态度。

3.4 就业方面

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有竞争就会有压力。高职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没有更好的社会资源和家庭背景,也没有更高的学历。面对社会的选择时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面对就业压力,能够自信乐观,从容应对。但仍有30%的学生感到彷徨,不知所措。还有一部分人选择逃避。

4.建议与对策

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而不应等待别人的主动。在师生关系处理中,积极主动更加重要。中学时代的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大学任课教师一般只能在课堂上见到。因此,在师生交往中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当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时,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可能的话尽量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这对学生非常有利。同学之间的相处,尤其是同宿舍的长期生活学习在一起,难免会出现各种小矛盾。当矛盾出现时,应当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而不应激化扩大矛盾,尽可能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应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

在处理异性关系时,男女生都应该积极主动,不必感到羞涩腼腆,应表现的落落大方。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仅能够给人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异性相互补充,更加完善自我的性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当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到压抑,这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此时,应尽可能地与别人增加沟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日常交往中,讲究诚信,建立良好信用,让别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

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校园生活的评价。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甚至枯燥乏味,对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习中缺乏近期与远期目标,使学生缺乏奋斗方向,因而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许是受中学时代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和父母还存在依赖性。因此,有必要努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作者简介:

篇(10)

2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利与弊

有关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早期研究大都是从消极的方面看待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看到网络的发展给小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本文就针对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利与弊进行综合的分析。

2.1网络时代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影响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在不断地发展阶段,长时间接触大量呈现的网络信息,对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有不良的影响;网络信息泛滥性和不稳定性,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另外网络上目前出现的很多信息会使孩子们学会投机取巧,不锻炼自己的思维,而直接网络搜索答案。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控能力还很弱,又加上这时期儿童的好奇心逐渐加强,容易被网络中的游戏和不良网站所吸引,沉迷之中,无法摆脱,时间久了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心理障碍。过度地沉迷网络会损害他们的精力,导致上课无法集中精力,无法正常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等,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生大部分都处于皮亚杰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一些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网络信息的肆意传播,又加上在网络环境中的隐蔽性,很可能会使他们过度地对自己放纵,产生不良后果。

2.2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资源如若加以有效地利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优势。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颖性容易被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所接受,利用网络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在一种新的形式下更深刻地接受教育;网络资源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得到较好的利用,不仅可以使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生数量增多,还能拓宽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网络环境的隐匿和虚拟性,恰恰又可以使学生们敞开自己的内心,畅所欲言,让心灵真正地处于开放的状态,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共性和个性并存,而网络资源的自主性与自相结合也恰好能体现这一点。在新的时代下,利用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发挥其优势,来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全面发展。

3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1利用网络充实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知识,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教育环境

小学生主要的活动区域由幼儿时的家庭和社区逐渐过渡到家庭和学校中,家长和教师在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缺乏正确的心理学知识,家庭教养方式的不科学以及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都会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通过网络的资源,家长可以浏览专门的心理学论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及在应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时寻求专业的解答等;通过网络资源,家长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了解、交流经验,家长可以寻求专家的解答,学到更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家长对孩子的熏陶与教育尤为重要,在家长接受到这些丰富的知识后,会间接地在教育孩子上得到合理的运用。在学校中,心理教师尤其应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心理学方面的先进理念,已达到能够更好地为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程度;其他老师也要不断地通过网络的资源更新积累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教学中教授给学生。

3.2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建立,是要用网络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充分地联结起来,具体表现在,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与家长取得充分的联系,得到有效的沟通,运用学校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补充家长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并且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医院和社区等取得联系,联合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和讲座;学校、家长和社会应齐力积极配合,多建立一些有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和帮助小学生心理成长的小游戏,让学生在上网娱乐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乐,增加积极潜能的开发。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是未来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两者结合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有效地发挥到最好的水平。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网络心理知识评估等。

4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4.1重视网络文化氛围的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要紧紧抓住校园网的建设。我们都知道网络会吸引学生,所以在校园网上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模块,比如设置一些心理小故事,心理悄悄话等主题活动;另外可以将一些有正面形象的人物传记、反应和刻画出人物积极心理特征的语句摘抄等放在网站上。因为小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对一些榜样人物产生模仿的行为,这样也就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

4.2将自我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促进健康人格的完善发展

小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很重要,要让他们在认识自我中不断成长,这对其身心发展有很大益处。在网络的时代下,也无法避免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所以道德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地控制小学生的上网时间,注意引导学生的上网范围,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注重网络的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思想和认知,看到自身以及其他人的美德;小学生的人格仍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这个时期要对其人格的发展重视起来,很多研究都表明,人格与网络成瘾有着很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等,有助于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远离网络成瘾。

篇(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10年,全国有民办高校350所,在校生435.98万人,民办高校的学生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民办高校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既会遇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同时亦承受着比公办学校学生更沉重的压力。

第一,学生渴望有所作为,但存在自卑心理。民办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初,对学习往往抱有一种强烈的积极态度,向往成功,渴望与自己昔日的同学一起进步。但是,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使得大部分学生有浓厚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比公办大学学生“低一等,矮一头”,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从而导致情绪烦躁、心理失衡,表现为孤僻、拘谨、避让、人际关系淡漠、逃避现实等等。

第二,试图改变现状,但焦虑情绪挥之不去。告别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民办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亟待改变现状,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而,面对社会对民办大学的偏见、高昂的学费、薄弱的基础及考虑到择业时将面临的冷遇与挫折,民办高校学生倍感无奈,常常怀疑或动摇自身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负担、情感挫伤与精神背负远远大于公办高校的学生。

第三,学习基础薄弱,存在厌学心理。民办高校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主动学习和持续学习的毅力不足,思想波动起伏大,行为自律能力弱。他们多数入学成绩低,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课程多、内容广泛、难度大,使他们感到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呈现出较为普遍的“不愿学”和“学不进去”地状态。有些学生旷课、迟到、上课说话、睡觉,对学习不以为然,有的还长期沉迷于网络,对学习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认可度低。从目前总体情况看,民办学校尚属新生事物,办学时间不长,社会认可程度偏低,良好的社会信誉尚未建立。与办学历史悠久、知识底蕴深厚的公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加之,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学生存在歧视,种种原因造成了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情感挫伤、价值扭曲和认知迷失等现状,这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但围绕着“民办“二字带来的社会评价又让他们内心体验着复杂的情感。这些社会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内心冲突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加以调节,平衡,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学习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均在比较靠后的批次录取,考生分数相对偏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效果不理想。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遇到挫折后灰心丧气,产生厌学情绪。此外,民办高校学费普遍偏高是不争的事实,这对于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学生忙于勤工俭学,无心学习;有的因经济原因回避与人交往,拒绝参与校园文化生活。由此导致性格孤僻、情绪抑郁、自卑心理,一旦遇到问题,容易焦虑不安产生心理障碍。

第三,有较强的自主择业意识,但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对低层次、低待遇的工作也能接受,其社会化、职业化进程普遍比公办高校学生要自觉迅速。但是,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他们既反感社会对他们的冷漠,又对自身的处境和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这种矛盾加剧了他们对学习目的的疑虑和职业理想的迷茫,一部分学生甚至在困惑中逐渐厌学、自弃。

第四,学校心理教育不到位,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目前,民办高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还不够完善。如普遍存在的以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代替心理教育,以单纯设立心理咨询室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益有限。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在对待环境、自己和他人方面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绝对性。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惑面前,容易产生心理动荡,情绪波动。

三、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

第一,社会各界应关注民办教育,关爱民办大学生。教育是一项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民办高等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社会应给予民办高校学生公正的评价,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展现自我的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办高校的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心理、智力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上相对脆弱,更需国家、社会的重视,甚至政策的倾斜和关照。例如,享受国家或政府的生活补贴,在考研录取和求职就业中被平等对待,在教师、公务员招考竞争中不被歧视等等。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民办高校学生同样是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要多给他们机会,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他们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工作,领导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其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再次,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树立“爱心、信心、耐心、恒心”的工作态度是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关键。

第三,学生应从自身寻找原因,自立自强。民办高校学生应清醒地认识到情绪上的自卑、焦虑、烦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奋发图强、不懈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才可能改变现状。自觉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端正学习动机,参与社会实践;设置明确的努力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只有在学习实践中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才能增强勇气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