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engdu Wenshu two busines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es the design contents of Buddhist culture related, the mining busines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Buddhist buildings around, how to respect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rounding Buddhist architecture and create commercial building value, how to realize the new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and Buddhist architectural dialogue upgrade area of city image and complete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ollowing methods: one is the creation by explor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Buddhist culture, dual fusion target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Buddhism Zen and commercial; two is to create a unique "Zen" flavor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level business content,three is to build Buddhist characteristics with modern materials architectural image new and old buildings, which formed the Zen dialogue.
Keywords:Buddhist architecture; context; culture; Zen building中途分类号:TU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佛教文化与老建筑改造融合
佛教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国宗教中延续时间最长、传播地区最广的宗教,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建筑艺术方面,如殿阁、佛塔、石窟、壁画、塑像、雕刻等等,佛教对我国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早期的佛寺建筑,大都以塔为寺院建筑的主体,而僧堂建在四周,后来,建佛殿供奉佛像,佛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佛塔或建在殿后,或另建塔院。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佛教建筑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内涵。
而在城市中心区将商业建筑融入到佛教文化区,两者有机结合,却是鲜有的开发。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通过商业带动佛教文化的传播,又使佛教赋予商业特色,既保护又发展,两者兼顾形成对话,创造出新的城市禅意空间。
新老建筑的保护开发一直是现今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热点,如东京的浅草寺前有街道名为“仲见世”,在雷门通向宝藏门及正殿的一条300余米长的参道,两边聚集了约90家商店,有着大大不同于其他寺庙的独特光景;熙攘的人潮加上五花八门的商品,是逛街与来寺庙拜神进香一举两得。又比如上海的新天地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成都文殊院作为佛学出版社,峨眉朝佛的第一站,使其南侧的文殊院本案地块,即便位于商圈腹地,也无时无刻地渗透着禅宗的影响。本案设计中以佛教文化传承为起点,实现具有当代禅意文化标识性的商业综合体。在形态上以中国山水为意,通过研究佛教堂,殿,塔的衍生,与现代生活中的大型场所以及高层楼宇的类比,以及尝试塔式和殿宇立面节奏,研究比较中国佛教建筑典型要素和格局在本案场所中的可行性,将佛教文化的优秀元素重现到商业的规划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实现多角度多元素设计的禅意对话。
项目背景及概况
本项目位于四川成都市区中心地带,成都市,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
文殊院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文殊院占地90余亩,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
本案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历史文化片区,人民路以东,白云寺街以西,文殊院街以南,白家塘街以北。
本案建设总用地面积约59780平方米,其中建筑限高150米。拟建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3.8万平方米,地下16万平方米。地上建筑包括住宅,商务公寓,购物中心及商业街,此外还有酒店,办公等商务功能;地下设有商业街,地下车库以及相应的设备后勤用房等,功能丰富,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形式。
建筑内容,商业业态:佛教文化下的精准融合
本项目基地紧临文殊院,文殊院不但佛教建筑特点突出,与其周边的街坊、巷等所形成的街区都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正因为文殊院建筑由多种建筑结构组成,而对不同的建筑组合研究,用以与新的发展相融合,从而达到将佛教文化元素再现传承的目的。
在佛教文化,会馆文化,空林景观和现代的商业文化等城市中心区域,多条线索穿插交融,是文殊院和文殊院的根源脉络。本案依此原则,采取现代业态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传统与现代的新建筑融为一体,进行有文殊院禅林文化背景的高端精致开发的路线,为成都人以及来到成都的人打造一个多元化和具有品味的宗教、文化、商业、休闲热点。
在具体的设计中将佛教建筑中的“塔”,“殿”,“堂”衍生融合到商业空间中。具体内容如下:
3.1塔的衍生:设置标志性超高层建筑
可比现代生活中的高层楼宇,是一种竖向高大的尺度。佛教文化中“塔”多用于存放佛经或书籍,常布置与寺院中轴线末端,用以塑造寺院空间的神圣氛围。其高度为寺院中最高的建筑,比例适中,造型简洁。本项目中规划超高层的办公,酒店实现塔的衍生。
3.2殿的衍生:设置主要大尺度空间
可比现代生活中的大型聚会场所,是一种大型空间的尺度。“殿”按用途分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常布置与寺院中轴线上,多为供奉神像。空间及尺度较为夸张,内部容量大。本项目中规划大型的商业中心,大跨度的中庭以及开放式的商业购物场所来实现殿的衍生。
3.3堂的衍生:穿插多元中尺度空间
可比现代生活中的聚会生活场所,是一种中型尺度的空间。“堂”按用途分为经堂,讲堂,法堂,照堂,罗汉堂等,常布置与“殿”的两侧,多为辅助用途。空间不如“殿”庞大,但实用性较强,尺度合理。本项目中规划商业街,居住公寓,独立公馆会所来实现堂的衍生。
3.4 “塔+殿+堂”的衍生:规划城市空间融合一体
在空间组织形态上对比现代与传统建筑的轮廓线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空间需求,以城市发展景观轴线需求,历史建筑保护需求,街道空间延伸,城市肌理延伸,文化肌理延伸,视觉延伸等多条曲线交融的曲面为空间限定,将“塔”,“殿”,“堂”组成一体,定位形成独创性的城市商业空间。
空间、流线、材料:多角度的禅意对话
本项目作为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在高度,密度,强度方面均远远的大于文殊院,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从城市天际轮廓线,立体观景平台设置,多类型功能空间形象延伸和发展,从不同层次的角度来实现新建商业场所与已有的佛教文化场所的对话,实现真正的禅意对话。
4.1 空间动静交替,分区有致
佛家有云:“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保留传统建筑空间“静”带,形成特色SOHO空间。遵循山势起伏配合规划轴线对空间的需求,用层层叠叠的建筑体块为石,高低起伏,形成波状的“动”态。这也阐释了佛家文化的动静交替,从形态上自然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空间过渡;从城市空间上,以公馆建筑为过渡,穿越商业繁华喧闹,最终停驻于居住区,动静交替,再现佛教禅意。
4.2 屋脊之上,借景引景
有诗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屋脊之上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表达。借用文殊院的变化的城市界面,在商业中设置三个不同类型的观景平台,将佛教氛围引入到商业空间中。低层景观层提供与老建筑对话的空间,老建筑的屋脊层面在人的视野中以舒缓展开的视角出现,成为亲切的景观层面,新建筑的肌理是老建筑提问的回答。中层景观平台是现代城市中与其他中高层相互对话的标准高度层次。高层景观平台是文殊院景观轴线上的观与被观的重要节点。
4.3 禅意空间,创新流线
在商业流线设计上,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相辅相成,即为其他功能空间提供独立的入口和活动空间,也保证了商业空间的连贯和最大化。我们结合佛教文化中的禅意思想,借中国垂直幅面山水画中的移步换景和抽象的透视关系, 赋予了本案流畅的多层次路径空间。
禅意的佛教元素,塑造特色的建筑形象
在完善建筑的形象上,设计中进一步研究对比现代与传统建筑的轮廓线,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空间需求,从传统材质,经过过渡混合材质过渡,到现代材质的交替,实现建筑的材质与纹理的在传统屋脊空间到现代建筑的延续。实现面向文殊院文化界面到沿街商业界面的过渡
在空间元素选用下,以构图元素在垂直空间上的变化遵循禅理:从”混“到”净“;从”执有“道”空无“的上升变化趋势。采用佛教元素形象,解构诠释城市文化图腾
在建筑材质选用上,考虑建筑材质与纹理是传统的屋脊空间的延续,在立面系统设计中采用与传统佛教建筑的格形窗,进一步深化基本模数,并展现现代个性。在选色上采用与周边佛教建筑一致色调的建筑材料。在整体材质的组合上结合周边的建筑,形成从佛教建筑的传统材质,到商业裙房的过渡混合材质,最终到塔楼的现代材质连续变化的运用过程,也使得新老建筑的禅意对话更加丰富。
结语
在佛教建筑边上进行现代的商业建筑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顺应地域的文脉背景,将佛教“禅”文化和现代的商业文化在城市中心区域进行有机的结合, 本项目多条线索穿插交融,以佛教“禅”文化和佛教建筑的根源脉络为研究对象,挖掘佛教中的禅意特色,成为本案设计的切入点。
以多角度营造禅意对话的商业空间为原则,本项目采取现代业态与古典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传统与现代的新建筑融为一体,进行有禅意文化背景的高端精致开发的路线,将商业建筑融入佛教文化中,我们相信以禅意对话为准则,必能创造出崭新的商业空间和建筑特色,将建筑设计引入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王劲韬.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在时间的不断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在空间的不断延续中形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自然积累和稳定演化中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然而,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城市文脉传承下去,这是当代城市设计者面临的重要命题。因此,本文以“凤翔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为例,在对“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对于城市文脉在规划设计中的渗透和表达给以一定的释义。
1 城市文脉解读
1,1基本内涵
“文脉”一词译自英文“context”,原是语言学中的术语,表明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发生的背景及条件,事物只有同具体的背景环境相联系,才能发生、发展。通俗的说,文脉就是为人类创造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联系;它既具有横向时空的“共时性”,又具有纵向时空的“历时行”。引申到城市研究领域,可以得到“城市文脉”的基本内涵: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
1,2项目解析
六营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东偏南3公里(如图1),因明太祖朱元璋派部将李文忠第六营在此“屯兵”而得名。该村是凤翔泥塑的主要生产地,从事泥塑生产的有80多户,300余人,产量50多万件/年。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民俗村”;2005年7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根据《凤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确立了“推进三产发展规模化,建设商贸旅游富县”的目标;因此,以“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猪”先后跃上生肖邮票和纪念邮票为契机,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把历史文化内涵物化为城市形象和文化产品,从而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旅游产业的开发层次和经济效益。
2,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是在尊重现有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对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合理的取舍,进而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承和设计的表达。
2,1现代性原则
在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现出对现代的适应性。因此,对城市文脉构成要素中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积极要素给予大力传承。
2,2整体性原则
在保证城市文脉构成要素最基本的价值评判和可借鉴与运用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将历史地段的人文特征、空间特征与建筑特征在一个整体中审视,将对物质环境的个体要素置于整体文脉中评价”。
2,3持续发展原则
加大六营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避免盲目开发,防止人文景观资源的破坏;并建立完整的规划、运作、评价及开发程序,使文化产业园的旅游业发展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多元受益原则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各行各业、集体及个人投资开发六营村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多元化的受益主体,促进其旅游资源的多层次开发。
3,规划布局形态
3,1功能区划
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功能构成是其功能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取决于产业园特定发展阶段的发展基础和目标,以及产业园自身的辐射强度和市场运作需求。综合分析,确定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有九大功能,即宣传、引导、旅游服务、管理、信息、交通、观赏游览和度假休憩以及泥塑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仓储和综合服务功能。因此,将产业园分以下七大功能片区(如图1)。
迎宾门户区――该功能区以展现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主题,如广场、雕塑、小品、泥塑展览厅等设施。另外,迎宾门户区内设置景区图片、背景、注意事项等,给游人营造出一种温馨和休闲。
管理服务区――该功能区以实现游客集散、综合性旅游服务及景区管理等功能为目标,规划设计既突出现代风貌,又与产业园区的整体格调保持一致。
农家风情区――农家风情区以体现乡村田园生活为主题,其活动内容、建筑风格等以规模化、档次化、特色化和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带动六营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园区内农家乐旅游市场发展。
泥塑产业区――以六营村三组现已形成的生产布局模式为依托,形成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泥塑产业区,包括泥塑产品加工作坊、包装作坊、销售洽谈用房、泥塑新产品研发坊以及泥塑加工体验坊等。
生态农业区――依托六营村的农业种植地,形成生态农田及果林等;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兼备生态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水上风光区――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依托其丰富水资源,开展有氧健身、水上休闲、会议旅游等项目。
未来发展区――是为吸引外部更多民俗生产要素,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整个园区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主体结构、整体功能等方面相衔接,以期对整个产业园的社会经济产生可持续的积极影响。
3,2结构形态
在全面分析功能区划、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以“立足生态、适度建设、有效利用”为宗旨,突出产业园的资源性质与旅游价值这一主导因素,从而形成了“二轴三板七片”的布局结构(如图2、3)。
“二轴”――指组织产业园区内各个配套设施的景观轴线、交通轴线。
“三板”――根据产业园区内九大功能需求和七大片区,形成的三大板块,即六营新村板块、民俗产业板块和滨水休闲板块;
项目实施以来,吸引了大韩民国DREAM NUZZON株式会社、深圳锦绣中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万力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约入驻集聚区。唐津运河滨水文化景观轴已建成开放,以唐津运河为连接轴,形成了串联运河沿线及周边文化景观群和文化项目群的滨水文化景观轴。
环惠丰湖公共文化服务圈以惠丰湖为核心,规划建设了丰南区文化馆、图书馆等20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构建完成了“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永乐文化产业园公司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造甲街110号院,园区地处地铁9号及规划中的地铁16号线丰台南路站东北侧,紧邻规划中的丰台火车站、总部基地及丽泽商务区。永乐文化产业园的前身是北京京棉二厂丰棉纺织厂,60-90年代为北京的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房屋为锯齿厂房、库房、生产配套和生活用房,大部分建筑比较老旧。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将丰棉纺织厂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2014年北京京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北京永乐颐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打造并运营永乐文化产业园,立志成为丰台区文化产业特色标杆园区。
永乐文化产业园占地面积总占地面27084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经过对老旧厂房的初步改造,在保留工业厂房元素的同时提升了产业园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功能,2014年9月永乐文化产业园成为丰台区企业集中办公区运营机构之一,建成了创业者、小微企业设立服务一站式平台。截止至2015年底永乐文化产业园区内入驻了一批创业企业,其中700余家文化创意类企业以及600家科技类企业,2015实现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2016年园区力争取得丰台区商委认定的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分园和丰台区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园区正在打造文化创客空间、永乐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永乐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北京永乐颐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个O2O模式的企业服务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的企业网站、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支付系统和线下的集中办公区,企业服务提供商,形成一个集工商注册、集中办公区服务、财税服务、政策咨询、网络服务、管理咨询、管理培训、上市服务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企业服务链条。
永乐文化创客空间面积2000平米。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从创意、商务、办公会议、学习交流、咖啡书吧、创客食宿等全要素的服务系统,提供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发展期、转型期所需的资金、人力、市场渠道等全方位支持,实现培育、孵化一批优秀文创科技企业的目标。经过调研论证,目前规划设计基本形成,文化创意空间将从2016年内开始启动。永乐文化产业园区在助力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文化创意设计元素与科技元素的融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推动新的文化变革和技术革新。淘汰低级次的产业形态,网罗高端人才,形成高精尖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永乐文化产业园将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就业和拉动区域税收做出相应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阿房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与展示的100处大遗址之一。阿房宫遗址是构成西安市历史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和认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认为阿房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
现阶段,阿房宫遗址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识,在其保护和发展的探索中,提出了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发展模式,为阿房宫遗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遗址周边的城市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定位研究作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第一步,是对整个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标和发展高度的把控,定位的准确性对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编制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2.阿房宫区域的发展定位
2.1阿房宫区域的战略定位
阿房宫遗址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瑰宝。秦阿房宫前殿遗址的所在地区,不仅处于国家《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范围之内,更位于陕西省政府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的西咸新区之中,在文化教育、历史文化研究、城市绿地、土地资源合理调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城市功能,以此看出阿房宫是西安国际文化之都战略的重要支撑极[1]。
随着西咸新区战略规划的出台,未来大西安城市主体发展方向为西拓北联。阿房宫地区北接渭北工业集聚区及空港新城,南接高新区及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带,正处于东西主轴线与南北副轴线的交叉位置。从唐皇城到沣西中心20公里的西跃进程中,阿房宫地区东距唐皇城三公里,西跨沣河与沣西中心,相距四公里,正处承东启西的中间地带。规划区域作为沣东新城三个核心城区之一的三桥核心城区的中心,与科学城核心城区、六村堡核心城区共同构建洋东新区的功能骨架。而规划区域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优势,毗邻主要的居住功能区,阿房宫地区有条件成为沣东新城的公共服务中心。
阿房宫遗址及其周边秦汉上林苑建筑遗迹是中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夯土遗址群。阿房宫遗址所在的上林苑地区是古代都城规划建设的典型区域,是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范,是秦代宫殿、苑囿建筑的标志和代表。阿房宫遗址及其周边秦汉上林苑建筑遗迹又是构成西安市历史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重要的城市标识物和历史记忆。阿房宫区域是西安秦汉文化的代表和支柱。
2.2阿房宫区域的功能定位
沣东新城作为“大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引领区”,必须把握战略性的发展机遇,成为西安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先发阵地。而阿房宫区域作为沣东新城的文化核心,它所承担的功能就是为了满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的诉求。构建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的发展策略,以文化为核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功能,依托阿房宫遗址发展文化产业。
阿房宫区域的核心功能为旅游、文化、商贸、居住。
中国最大宫殿遗址旅游区――阿房宫作为中国最大的宫殿遗址,依托遗址公园的建设,结合周边城市设计,形成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大秦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二大西安作为大秦故都,拥有咸阳宫、秦始皇陵、阿房宫上林苑故地三大重量级遗址资源,而阿房宫区域作为古时天下之心,未来将力争打造大秦文化的研究展示基地。
西安国际旅游服务中心――阿房宫地区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的先发阵地,面向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目标,通过高端服务业态的导入,重点打造西安国际化门户及国际旅游服务平台。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心――依托大秦文化及遗址公园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旅游科技信息化、文化创意、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带旅游,以科技促文化,实现区域大发展。中部公共消闲中心二阿房宫地区作为西安西跃的战略支点,中部的公共服务中心,依托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导入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城市业态,打造中部公共消闲中心。
中部高尚居住中心――未来的阿房宫地区人文气息浓厚、国际化氛围良好、公共服务职能丰富,必将成为洋东新城国际化的样板,中部新兴的高尚居住区。
3.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定位研究
由于阿房宫区域核心功能为旅游、居住、商贸和文化功能,那么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应该承担相应起旅游及文化功能。在其规划定位时要考虑旅游与文化交流的定位。
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保护为主”、“考古先行”、“规划先行”,公园规划建设要遵循为保护、研究、展示预留足够空间的原则 [4]。惟有如此,国家考占遗址公园建设才能不违背人遗址保护的初衷,实现人遗址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能确保其与众不同的特质属性,发挥考占遗址对社会的独特作用。
3.1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定位
1.遗产廊道中的考古遗址公园
秦阿房宫遗址西南有西周丰、镐二京遗址,以南有秦汉苑囿及昆明池遗址,以北有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以东有汉长安城“九庙”及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四大遗址,共同构成了环绕西安市西、北一线的遗产地域,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遗址群展示了周秦汉唐以来西安的辉煌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西安实施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宝贵历史资源,而秦阿房宫遗址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基于西安遗址的分布特色,这些遗址都可以一绿道的形式成为遗产廊道的一部分,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应考虑遗产廊道的构建。将更好的促进西安历史文化遗产领域保护与利用的建设发展。
2.世界文化遗产地
多年来,经过西安市政府和许多专家、学者及城市建设者的共同努力,西安已经拥有了以文化娱乐和大众旅游为特色的曲江池遗址公园、有以体现大唐气势和壮丽景观为特色的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生态环保、文化传承为特色的沪濡国家湿地公园、以大汉天下、英雄盖世气魄为特色的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以挟秦岭余威、展老子绝尘景观为特色的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大型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经验。秦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来规划设计,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为西安提供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经典范例。
3.大秦地标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开始一先前的西周洋、镐二京还只是一个分封制的王国都城,而秦咸阳城则为第一个统一帝国的都城。秦开创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新纪元,奠定了统一的国家体制,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上承三代,下及汉唐。秦咸阳城规模巨大、气魄宏伟,跨渭河南北、领关中以树立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秦文化标志作用。以阿房宫前殿遗址为保护与展示的核心,突出体现秦帝国高台建筑的空间结构特征,诊释秦汉王朝宫殿遗址的文化内涵,展现强大的秦统一六国后表现在宫殿建筑修建上的威严和气势。
3.2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功能定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明确公园须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 顾名思义,其核心主题便是考古遗址 [2],因此,遗址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自然成为公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公园的规划建设须以考占遗址的保护、研究为前提,而考古更须在谋求逐步深入研究的同时为遗址的保护、展示奠定基础并预留空间。
1.考古文博
阿房宫及上林苑地区历史遗存丰富,遗址公园的首要功能为做好文物遗址保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考古交流、文博会展等现代文化产业,打造西安乃至全国的考古文博产业示范高地。
2.文化旅游
建设“国际化”“人文化”西安大都市的主观要求与阿房宫历史文化遗产的客观地位,有条件把阿房宫区域建设成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让国内外游客通过阿房宫的游览,从特定的方面了解中国社会演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3.城市公园
绿地与古文化遗址结合是保护文物遗址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西安城市绿地系统的显著特色之一。阿房宫遗址公园不仅为了更好的保护了文物遗址的本体和历史环境风貌,成为西安周、秦、汉、唐遗址构成的绿色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西安人民提供又一个大型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成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
3.3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定位
1.华夏统一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此开创了中国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制。阿房宫作为秦始皇一统华夏后兴建的新朝宫,是秦代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坐标和里程碑,对展示华夏文明的团结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
阿房宫遗址和所在的上林苑地区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的典型区域,是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范,是秦代宫殿、苑囿建筑的标志和代表,对于中国传统封建帝制下城市建设思想、宫苑文化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展示意义。
4.结语
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首要是以遗址考古、保护、展示为主体的特殊类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3],应该开放性的提供周边的市民日常生活休闲、城市的其它地段的居民进行文化体验的活动的优质场所。
因此,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将呈现一个以保护为根本,以考古研究为基础,以展现遗址本身宏大尺度和独特气质为目标,以延续秦代阿房宫规划思想和营建理念为线索,以展现和发掘秦代文化的博物馆群和研究机构为辅助,以中华统一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一个世界级的,可持续的秦文化展示、研究中心。
一、主要做法
(1)抓载体求突破,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该区以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载体为重点,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载体建设、招商引资、亮点项目工程。载体建设方面,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打造国际创意中心、创意产业研发和体验中心,规划设计了集观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3个主题观景区,有效提升了园区整体文化氛围;招商引资方面,成功引进北京奥维奥科技、上海玮智、深圳前海创源创意、搜宝网络科技等80余家企业,其中,知名企业达54家;亮点项目方面,创意梦工厂、中韩文化产业园、智能园区服务平台、SAP创意中心初具一定规模。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60余家,注册资本超过7亿元,全年产值29.5亿元。
(2)抓主导固根基,传统文化产业集群成效显著。该区以传统文化服务业为支撑,进一步加大文化娱乐、网络文化、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等行业培育力度,着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凸显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聚焦城市休闲文化产业带,深化辛庄街、朝阳街、滨海广场商业步行街等特色街区打造,进一步突出街区特点、注重品牌塑造,有效放大了古玩、油画、旅游服务品牌街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2015年,列入全区文化统计范围内的文化经营单位达1630余家,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场所365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
(3)抓扶持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该区以政策、资金扶持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资金扶持方面,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积极做好对上资金争取,每年向上推介优秀文产项目10余个,争取市级以上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500余万元。配套服务方面,该区充分整合驻烟高校资源,全力打造“高端创意人才实训平台”,其中,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先后引进了淘宝大学、阿里学院等国内知名培训机构,每年培训学员30000余人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率低。芝罘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白石贝丘文化遗址、奇山守御千户所城、东西炮台、烟台山和朝阳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迥异,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实际工作中,因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创意创新不足,加之文化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因素限制,该区多数历史文化遗产“藏在阁中人未识”,商业价值被严重削弱。
(2)文创产业综合竞争力低。因缺乏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以及“圈内”知名度较高的“大家”,该区文创类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缺乏业内核心竞争力。560家文创企业中,多数停留在承接对外加工的初级阶段,真正能够生产原创类动漫作品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文创产业的提档升级。
(3)扶持政策正向激励有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和正向的激励。文化产业扶持方式主要表现为减免房租及物业费用,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对此感兴趣的多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而大中型企业更为看重企业形象、周边环境、综合配套、税收减免等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扶持政策的导向性,制约了高端企业入驻园区,而在缺少大企业引领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
三、对策措施
近年来的空气污染,使得中原一些城市难以看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近期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排行榜上邢台、石家庄、邯郸总是名列前茅。其空气质量指数均在201-300之间,属五级重度污染(空气质量指数越高,污染越严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大自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着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当人类无节制地征服、掠夺自然给自然界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破坏,大自然就会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沟通,为了我们自身的明天,我们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1]。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我们的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要求我们的规划师、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当设计结合自然,符合生态设计的原则,为我们自己留下优美的自然及一片蓝天。
生态设计就是将可持续思想和生态理念贯穿到设计中,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协调、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尽量减小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的设计形式。“生态”应是当今设计师的责任,也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与其说它是一种固定的设计风格或流派,不如说它只是一种基本设计思路[2]。生态设计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旋律和方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中叶以来,在我国工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使文化产业园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工业建筑类型。文化产业园是当今各地一种新的产业模式,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邢台市的邢襄文化产业园(如图1)就是这样一个集商业娱乐、文化展示、商务休闲、生态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适应高端、中端、低端各类人群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与休闲产业园区。
1 项目概况
邢襄产业文化园位于邢台西南部,西临钢铁路,北沿百泉大街,南邻七里河,占地面积104公顷。东西长约1500米,西边长约860米,东边长约280米,为梯形地块。(如图2)邢台是一座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在这样的前提下邢襄产业文化园应突出以下特色:地理位置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生态特色--贯穿于设计各方面的一种理念。
2 地理位置特色-总体布局
邢古同“井”,《康熙字典》说:“穴地出水曰井”,商代时邢台有“百泉竟流”之象,故称井方,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曾居住在邢台干言冈一带,黄帝亲率当地人建井田,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人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园区规划设计灵感来源于“井”“邑”文化。根据地形特点我们在园区东部营造“凿井涌泉”之象,使其泉网密布,贯穿于整个基地中。园区西部环绕泉网筑邑而居。园区西部的空间布局“邑”与东部的“井”合在一起组成“邢”,点明“井邑为邢”的历史渊源(如图3)。
3 地域文化的特色
生态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可持续,也是精神意义上的可持续,建筑设计虽然是一种文化创作,但是它更需要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尊重历史印记[5]。
3.1 历史文化的体现
生态文化设计要根植于所在地方的文化、历史进行设计,文化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比有形的具体的生态设计影响更为深远[2]。邢台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和自然人文景观。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成将为我设计构思提供源泉和素材。
古邢台形似卧牛,雅号卧牛城。以仿生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肌理与地名、牛图、河流、道路惊人的相似,十分罕见。城市牛文化的特点,是邢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因此,园区北入口规划一座卧牛岛(如图4),与市政府南北呼应,岛周围由百泉环绕,牛头位置树立一座标志性高台构筑物,与清风楼一起形成城市新旧形象的代表。
3.2 传统建筑文化的体现
在我国,传统建筑经多年积淀,已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低技术生态系统。在当今设计中,我们既要借鉴传统建筑所体现的生态设计(空间构成和构筑形态中符合生态的内容),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去粗取精加以发展。[2]
在我国华北地区,传统建筑模式的四合院和窑洞建筑都有良好的生态性能,我们选择符合地域特点的冀南四合院形式成为我们借鉴的范例。庭院空间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经过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空间布局、构成形态,都值得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借鉴。庭院这种实屋虚院的布局既有效解决了日照、通风、噪音等问题,又平衡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庭院空间表现出明显的生态优势[6]。
园区庭院空间的设计借鉴了传统庭院空间的内向性,又区别于它的封闭性。园区庭院有建筑围合但没有传统庭院的高墙,改善了它的沉闷感。建筑与建筑之间留有洞口,既阻挡了冬天的寒风,又利于夏季通风,既造就了庭院的通透,也传承了地域文化。[7](如图5)
园区屋顶借鉴传统民居坡屋顶的形式,对其进行元素提取并结合太阳能光电板加以创新组合。既体现了当地传统建筑文化又结合了当代的节能技术。新型屋顶与新型庭院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和多变的立面造型,既传承了当地传统建筑特点,又融入了鲜明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4 生态特色--节能技术的应用
建筑是一个高能耗,同时又是一个高有害气体排放量的一项活动,运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同时还可以减排。
4.1 可再生能源
采用再生能源技术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途径。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和建筑的结合最广,使用最广泛。太阳能是一种资源普遍又没有任何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有3种:太阳能光伏、太阳热能、太阳光合能。此项目采用的就是太阳能光伏,其系统由光伏组件连接组成,光伏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因此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太阳能。假设园区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为70W/O,单晶硅组件的透光率为50%,太阳能的利用率为90%,预计太阳能安装容量为X(9.54万O)×70×50%×90%(X为园区屋顶太阳能覆盖面积)=6010.2kw。邢台峰值平均日照时数为4.25小时,若系统效率达到80%,平均日发电量为6010.2×4.25×80%=20434.68kw.h,年发电量大约为745.87万kw.h。[8]目前我国发电耗煤平均390g标煤/kw.h,如果排放CO2按1.4kg/kw.h计算,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2908.89t,减少排放CO2 10442.18t。[9]
4.2 雨水回收利用
我国淡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节水已经是我国的重点。就地利用雨水,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雨水的利用率,是节水不可或缺的补充和延伸。当今的硬化道路具有极强的斥水性,雨水经路面直接排入城市下水管道,造成雨水的浪费。我们在设计时采用透水性铺装,将雨水资源存于收水井内。[10]全园规划雨水收水井n个以便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园区内地面铺装多采用高质量透水系数强的透水砖及其它环保(木质、碎石)材料,保证雨水的有效渗透。硬质铺装渗水,以及路面雨水收集达到90%以上,全园雨水收集利用达到80%以上。
5 结语
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不同于单纯的建筑规划设计,它要全方位考虑,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将自然、社会、经济与文化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适合当地特色的文化景观。
我们这个规划通过地域文化的引用,滨水文化的利用和节能技术的应用等,将生态设计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入到设计中,为减少邢台的PM2.5做出贡献,并希望成为一种生态设计的范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白云。
参考文献
【1】朱鹏飞.建筑生态学[M].1版.北京:我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周丽彬,林从华,林晓嵩,蔡丽蓉.滨水区建筑空间构成探析-以福清市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07-18009
【4】陈德雄.文化・空间・生态・载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J].规划师,2002,8(18):40-43
【5】周仿颐.建筑中的生态设计[J].山西建筑,2009,11(33):10-11
【6】肖晶.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传统建筑技术研究-以陕西大荔丰图义仓为例[D].陕西:长安大学,2012
【7】欧雷.传统院落空间与现代建筑创作[J].山西建筑,2006,9(18):39-40
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主办,共有2000多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吸引了来自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万余名海外展商前来参会,其中,我国一大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产品出口重点企业等龙头文化企业携产品、项目参展,参展的全国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占比达70%以上。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132家海外机构参展。
本次文博会,xx积极选派地区优秀特色文化企业与专业招商人员参会,希望借文博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平台,推广xx特色文化产业,引进其他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来提高xx整体文化产业水平,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与会期间,xx多层次、多角度的与参会企业洽谈对接,探讨合作方向。
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起步晚、基础薄、规模小的整体特点,且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投入不足、发展观念滞后等诸多问题。从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上看,中央大于省,省大于地市,地市大于县乡。这一格局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向纵深扩展和不断开拓市场的需求。为实现“十二五”末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财政部门亟需尽快厘清文化产业的范畴、如何投入和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开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亟需厘清的问题
在财政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混淆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误区。2012年7月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一步从内涵和外延上完善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即“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使用“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来区分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原则”,明确了 “文化产业”仅指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文化事业”仅指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由此,财政部门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必然存在区别,处理好公共属性与市场属性之间的矛盾,平衡好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范围和力度,是财政部门亟需厘清的问题。
二、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的现状
1.有形载体地域特征明显,无形载体建设投入不足。区位条件是文化酝酿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因素,文化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等有形载体建设表现出一定地域特征,但同构化和过度投入的趋势日益显现。对无形载体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还停留在理论表述和规划设计层面。
2.地方文化产业投入缺乏基层设计。文化的活力源自基层,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应当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财政资金的跟进亟需完善的基层设计以促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地市层级以下尤其是县乡区域内的蓬勃发展,亟需以更广泛的视角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
3.资金投入缺乏长效机制和制度低效率。由于财政公共职能、社会公众文化需求以及体制改革需要等原因,财政资金更倾向于投入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不足,临时性资金较多,分散性较大,主要体现在长效机制的缺失。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保运转”补助和“奖励性”补助在多大范围内分配、如何分配等问题没有解决,公平效率矛盾比较突出。
4.政策投入。各地出台的政策以通知、办法、公告和暂行规定等形式下发,短期临时性的多,长期系统性的少,多以追求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针对性,导致关联性很强的文化产业缺少统一规划,影响了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效益最大化。同时,存在较明显的重复征税、税负不公平等现象,尤其是一些优惠政策主要针对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企业,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协调性不强,且优惠力度较小,不利于整个文化行业的税负水平降低和公平效率的提高。
5.资本投入。资本投入有别于资金投放,可以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必须切实加强投资渠道建设,积极支持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撬动金融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财政融资性担保、股权投资等方式正逐渐走进视野。比如,杭州等地还为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探索与现代金融工具相结合的财政担保模式,实现了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财政引导的文化企业股权投资也是一种新尝试,改变了财政资金无偿投入的传统做法,财政资金按照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投资,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有效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和分散投资风险。
6.智力投入。多地的先进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比如,北京798以老厂房为载体的艺术聚集区的形成,就是在原有工业建筑闲置空间的基础上,经过市场主体改造利用而逐渐形成的;上海卢湾区利用市属工业企业存量房产资源引进设计、咨询等为主的生产业和创意产业,形成了创意文化聚集区;杭州通过动漫节拉动创意文化高产区建设发展,发行文化创意产业小企业集合信托融资产品,等等。智力投入不仅体现在领导干部素质水平、企业家才能等方面,更体现在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上,是知识经济时代财政投入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三、趋势与建议
1.财税政策投入层面,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协调发挥好财税政策的杠杆效应。以战略性眼光平衡好财税政策的长期和短期收效,处理好文化产业独特性与政策普适性的关系,鼓励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鼓励重点文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国际化经营,引导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的流动,让“看不见的手”更多地发挥作用。顶层设计固然重要,基层设计更不可或缺。要不断打破地缘政治的框缚,使文化产业链的延伸突破地域限制,向县、乡层面不断渗透,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民间土壤,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繁荣。要把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投入体系作为基本保障,主动适应文化产业业态多样化和差异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新动向,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推动文化产业链条延长和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作为21世纪最具增长潜力的文化产业,如何在新常态下求发展,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成为热点问题。笔者以江苏扬州邗江区为例,就新常态下文化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文化产业强势,进行路径研究。
一、立足于“特”,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区域
经济新常态下,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邗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历史遗存和人文积淀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坚持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一是打造南北“大型文化体验项目承载区”。深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加快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如宗教文化游、古城遗址游、名人故居游等文化旅游精品,打开文旅结合的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打造东西“新兴电子商务创意集聚区”。借力文化与科技融合以及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升级转型,是文化产业能否在2015年进入新常态的关键。邗江是优质网商集聚区,可在全市谋划打造和引进电子商务运营平台,重点打造电子商务创意园区,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中孵化电子商务,将传统产业优势向电子商务领域转化。三是打造中轴“文化创意集聚区”。新常态下,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作用凸显,因此要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发挥好扬州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邗江文化产业孵化中心等平台载体作用,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孵化和政策扶持力度,让他们“进得来、经营好、留得住”,并能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
二、着眼于“换”,破解文化资源转化瓶颈
一是以资源换资本。邗江的历史遗存、文化名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除了必须谨慎保护的资源之外,其他无形的文化资源和大部分历史遗存都是有开发价值的。可尝试将无形的文化资源包装成一个个项目,在统一规划下由资本自主开发运营。诸如山树一帜的“大院文化”、贵州“千户苗寨”,都是挖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的经典例证。
邗江沿湖地区的渔家民间艺术与渔家饮食文化已成功申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沿湖地区各乡镇可以立足“地利”,开发以渔文化为特色的集渔家风俗体验、渔文化民间艺术欣赏、渔文化特色餐饮等为主要内容的渔家产业。
古镇瓜洲要使其诗词文化、盐漕文化、楼观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打造以“千年文化古镇”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之上,可以考虑参照深圳“大芬村”、南京“凤凰山艺术园”等国内知名书画家村的先进做法,规划建设扬州“八怪画家村”文化综合体,实现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古邗沟文化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西街道可以以古邗沟遗址与漕河为依托,通过修缮与恢复古邗沟与漕河两岸相关的文化古迹,提升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质量,发展旅游观光业,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商贸业的发展。
二是以资本换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可最大化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产业,可以重点加强主题公园、实景演出的投资开发建设,江苏影视文化服务外包基地利用影视制作基地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发展机会,大力发展包括餐饮、住宿、生态观光、影视文化配套产品生产等产业,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扬州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邗江文化产业孵化中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汇集地,要加快转型升级,从形象系统到产业内容,从企业孵化到市场运营,从项目投入到配套服务,使其形成创意汇集地、资本集聚地、项目交易地。
三是以产业换空间。立足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市场,打造特色城市,不断拓展邗江发展空间。要加强对邗江主城区整体产业规划,以文化休闲产业及相关配套来布局整个邗江主城区,推进传统工业企业逐步向开发园区等转移集聚,进一步彰显邗江“文化休闲、城市度假”的城市旅游特色定位。
三、着手于“融”,实现科技文化双轮驱动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突破传统思维,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跨界融合,才能变优势为强势,才能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升级转型。
邗江境内的扬州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雅伦玩具、笛莎玩具等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开发与提炼玩具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优势,通过创意附加、动漫创新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形成“品牌支持动漫、动漫服务品牌”的全新理念,以文化产品进行营销,同时借力“省级电子商务村”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用率。
李季:前段时间,我去美国参观考察YouTube,这家全球最大视频网站占据了全球视频播放流量的46.7%,创造了1000亿美元市值,而它在洛杉矶整个生产和制作基地只有4000平方米。近日,我们清大文产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投资并全盘运营了中国在美国首家文创园――北京洛杉矶文化创意园。该园区突破传统园区的物理空间,增加文创孵化空间和创新空间,建立创意孵化器。我们选择好的项目进行孵化,不仅给其免房租、投资,还从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辅导,三个月后从孵化器出来与全球内的专业机构进行对接。这是我们国内园区没有在做的模式。我们管这种模式叫“美国孵化,中国成长”。希望通过北京洛杉矶文化创意园,打造具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园区,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海外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国内的园区和企业应该借鉴、吸收这种模式,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梅洪:是的。我们作为北京洛杉矶文化创意园的内容合作方,希望在美国的这个园区,通过影视培训、人才挖掘、电影基金等多元化的方式,有更多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其实,我们最开始在承德做的《鼎盛王朝》产业园项目,也是倾向于做地产方式的。美国迪士尼、华侨城最开始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是今天,再用这种规模化、地产化方式去做园区,显然是有问题的。必须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做转型,我们的核心定位是项目的产业化、产品的多元化、营销的品牌化。
互联网改造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运营模式
李季:未来我们社会的运营模式、政府管理模式、企业运作模式、个人生活模式等都跟技术变革有很大关系。互联网兴起于60年代的美国,对全球社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过去文化产业传统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都被互联网的新媒体取代。比如购物,在过去几年时间,受到京东电子商城的影响,中关村电子商贸、太平洋、硅谷的利润都大幅下滑乃至倒闭。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兴起后,人们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了,几乎所有的创新和娱乐都可以在这个视频网站上看到,使得好莱坞传统工业背景下的娱乐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很多上市娱乐企业增长放缓。中国目前不让YouTube进入,但是却没有类似的商业和渠道平台,我认为这样有问题,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这一轮新技术的挑战。要想强大必须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积极使用全球资源,快速增强经济实力。
梅洪: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无边际,其潜力无法估量。对于我们这类文创企业来讲,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如何顺应趋势?是做内容还是平台?我们的核心策略是:横向做跨界,深度做体验,纵向做平台。横向做跨界,就是文化产业要与旅游、科技和金融等相结合。我们在试图开辟新的旅游方式,改变区域旅游业态,由过去“先看景区再看演出”的模式到“先看演出再看景区”。先有对康熙和清朝历史的了解,再去看景区,这种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全国45台实景演出,基本在全国的5A景区,都有配套的旅游产品。如果改变了这种旅游业态,就能产生新的价值。
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方面,我认为不是用传统的方式引入互联网,而是以互联网思维去改变传统模式。首先是注重新媒体营销,我们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实景演出引入了4D视频技术;逐渐改变传统的现场售票营销方式,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引入APP移动新媒体;与携程网、优酷等合作进行门票分销、微博营销。通过互联网和客户端进行推广,成效非常明显。
李季:你们的销售和推广模式跟过去不一样了,这也是技术平台兴起后,带来的营销模式的变化,是对传统文创模式的创新。任何时代都是会新陈代谢的,新一代要把老一代拍到岸上。技术变革兴起后,未来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产生巨大变化,反过来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和运营模式。如果传统文化产业不转变思维,不仅会失去内容生产商地位,甚至可能失去整个行业。新的文创产业模式特点体现在:第一,传统的文化产业(包括核心产业和附属产业)变为内容的生产商;第二,新兴的科技公司变成文化产业的渠道和平台商;而平台和渠道建设是以技术背景为前提的。
运用互联网思维,尝试向虚拟化转型
梅洪:到2016年年底,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市场价值,非营业额)预计将分为四大部分,成7:1:1:1的格局。数字文化产业,占70%;传统媒体,包括新闻出版和电视、广播,不包括印刷,占10%;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占10%;演出和旅游等娱乐体验活动,占10%。百度、腾讯和阿里,仅仅这三家虚拟经济型企业的实力,就可以收购前100名房地产公司。所以,实体经济是远远比不了虚拟经济的。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式,我们文化创意型企业,要尝试向虚拟化转型,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和对接。我们现在面临转型期,直接体现就是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化。
李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兹说:本世界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是美国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美国的新技术革命是以个性化、数字化、分散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工程、3D打印等都是技术行业的代表。未来五年,数字内容文化产业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梅洪:谈到数字内容文化产业,我来谈谈在承德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实景演出项目。由于受北方气候影响,这个项目全年中有半年时间不能演出。起初,我们投资了2个多亿,遭到很多人质疑。但是,除了冬季,我们做到了天天演出,且年综合利润6000余万元,这对国家体制内的优秀院团提出了很大挑战。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和优势,除了注重对外国际交流,包括与太阳马戏团、迪士尼、环球影城的交流,主要是注重了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平台,输出品牌影响力。
李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一定要迎合这轮新技术发展的浪潮,用技术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招商、物业服务等传统运营模式,以新的运营模式来迎接这次挑战。只有这一波迎头赶上,才能保障文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才能保障国家软实力、话语权,才能形成生态循环的健康系统。
搭建平台,争取国际话语权
梅洪:未来是颠覆、创新的时代,文化消费在GDP的比例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的时候,直接带来的是文化消费规模的增长。我国文化消费规模4万亿,去年1.6万亿,还有2万多亿没有消费。一方面是因为内容生产还不能满足需求,另外,人们的文化消费的观念还有待提升,现在人们宁愿花1000块钱吃饭,也不愿拿出100块钱去看戏。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我们文创企业面临这样一个当口,如何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如何引导文化消费,这是我们文创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产学研的结合是我们当前摸索出的一种成功模式。整个硅谷地区5000多家企业跟斯坦福大学保持紧密联系。
李季: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国家产学研方面做得不够,院校、社会和企业是脱节的。今年1月,《科技成果转化法》草案刚刚出台,一旦,我估计会引起高校老师的下海潮。美国的高校与企业结合紧密,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出来创办的企业,GDP总量加起来,按国家排行,在全球排第11位。
梅洪:美国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首家在校园设立工业园区的大学,成为推动硅谷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和开放环境是硅谷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源泉。这里拥有众多的由公司资助的一流实验室,这里与产业界有着广泛的联系。斯坦福师生创业是一种风气。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企业,即斯坦福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产值就占硅谷产值的50%~60%。需要指出的是,斯坦福大学并没有像国内大学所办的“校办工厂”或“校办企业”。它办的工业园区当年以象征性的1美元的价格出租给创业公司。它的技术专利办公室只是帮助教授申请专利。学校的几十亿美元的基金交给一个资本管理公司做多样化投资以分散风险,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投在风险投资公司。
李季:对。我认为,首先是思维要转变。如果互联网思维只是新的名词解释,不能跟开放性思维相互融合,国家的软实力、话语权以及文创产业发展模式都无从谈起。第二,紧跟新技术革命浪潮,用跨界创新的思维,尝试由内容生产商转变为渠道平台商,打造运营平台和渠道平台。
梅洪:我们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从内涵、形式到市场都是有说服力的。但是我们不满足于仅做产品,更多是做平台。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发挥品牌的价值。企业的综合定位是:项目产业化,产品多元化,营销的品牌化。目前搭建的中国旅游演艺联盟、华语电影联盟以及中国创意产业园区联盟等,就是在搭建平台,争取我们在整个行业里的“江湖”地位。中国旅游演艺联盟成立的专家委员会,平均2~3个月与行业专家,围绕电影、演艺,在各个有实景演出的城市进行交流探讨。
李季:作为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业态,首先要突破,不能受限于自己行业界限,以后这个行业肯定是跨界复合型的。或者是渠道的构建者,或者是平台的建造者,或者是内容的生产者,肯定要从中选其一。另外,国内文化产业整体的运行模式,还局限在自己的行业界限中,以招商、物业运营和服务的运营收入为主。其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盈利来源不在于物业,更大在于创新平台,比如投资、比如创新产生出的商业模式。实体平台是为虚拟平台做辅助服务的,最核心的是在虚拟平台上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