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虚拟经济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9 16:32: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虚拟经济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虚拟经济的意义

篇(1)

虚拟经济由虚拟资本发展而来,虚拟资本是指在信用制度下,由现实资本派生的、并有自己相对独立之价值运动形式的金融资本及其衍生物[1]。随着信用制度和财富证券化的发展,金融工具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不断普及和日益频繁,真正意义的经济虚拟化也就出现了。从根本上讲,虚拟经济,包括货币、信用、衍生工具等各种形式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积累扩大和财富资本化的必然结果。

一、发展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积极效应分析

(1)发展虚拟经济可培育民间资本,扩大投资需求。虚拟经济通过各种金融工具,以其高收益的特点吸引投资者将一部分消费基金和闲散资金投入其中。大力发展虚拟经济,主要通过扩张股票市场,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实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等,可将间接投资转化为直接投资,培育民间资本。

(2)发展虚拟经济可治理通货紧缩。我国经济曾出现过通货萎缩,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信用紧缩的现象,其货币方面的原因在于货币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大,货币供给量却由于信用的紧缩而偏小,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供给相对过剩。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发展虚拟经济,考虑活跃资本市场和短期融资市场发展的需要,将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目标主要放在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上,同时发展股市和债市,使之与增大货币供给量同步。

(3)虚拟资本开辟了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在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虚拟经济,其虚拟资本的载体有价证券,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非常灵敏地由效率低的领域向效益高的领域运动,使有限资源配置到较好环节,发挥最大效益。投资者不断购进和抛出有价证券,实现这种“虚拟性”产权在不同地区、行业、企业间的转移,促进企业利用资本的市场扩融优势,使实物资源从低效产业向高效产业、长线部门向短线部门、夕阳工业向朝阳工业流进,进一步实现了存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再优化配置。

(4)发展虚拟经济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保障体系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推进企业“减员增效”,政府机构“下岗分流”,必须化解大量不安定因素,而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发展虚拟经济,利用当前低利息率的有利时机,发行10年至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长期国债,用国债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可消除人们后顾之忧,改善社会消费需求,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发展虚拟经济有利于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的基本存在形式将从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国有资本的配置将是一个不断重组、优化的过程,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资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支配权力大大增强,资本的优化组合成为企业良性运转机制的基础。这些过程的实现,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作保障,而资本市场的完善是以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所以,发展虚拟经济是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重大举措。

(6)发展虚拟经济有利于加快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实现经济的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市场化、开放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发展虚拟经济,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国内资本要素,支持现代化基础建设和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领域发展,有利于融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低成本资本及利润丰厚的项目,实现全球范围内各种资源的最佳投资组合。

二、在我国发展虚拟经济的几点建议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由于虚拟经济的虚幻性及其价值的独立运行,它的发展要把握一定的度,使其与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过度的虚拟经济会带来泡沫经济[2],甚至引发危机的爆发。笔者对在我国发展虚拟经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发展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物产业,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一是在产业选择上以高新技术产业、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构建新的产业发展体系,为其提供虚拟化支持;二是加快区域产业调整,让一部分资本从传统产业和高成本地区退出,转入新产业和低成本地区,为产业转换与区域性专业化分工提供转换空间和依托;三是产业调整、制度安排与产业政策制定必须符合国情,警惕和防范虚拟经济可能带来的危害与冲击。

(2)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加强企业贷款风险监测及预警,建立健全贷款企业改制过程中经营管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制度,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二是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及时处理,对企业改制可能危及贷款安全的,应坚持债随资产走的原则,对已办理有效抵押手续的,要依法行使抵押权利,对未办理贷款抵押手续的,应落实好贷款债权和抵押手续,对企图借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的,要依法制止企业改制方案的实施,对不听劝阻的,应采取法律手段保全银行资产;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时刻潜伏着风险,应对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产品销售情况、企业发展前景进行及时分析和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

(3)开展金融租赁,优化资金结构。金融租赁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银行资本与工商资本相互渗透与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实物信用与银行信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它将融资、融物、投资、贸易、租赁、促销、管理、财务等经营要素融为一体,从而能够满足产业结构、融资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承租人通过金融租赁获得资金融资,同等条件下与贷款、债券等其它融资工具相比,投资过程中资金压力大大减轻,便于企业调整资金结构,统筹安排资金。

(4)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除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外,还需要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从宏观角度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其次,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把财政资金与社会闲置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大量社会信贷资金,以有偿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篇(2)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一)样本数据来源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对北京地区家庭服务业市场问卷抽样调研。调研地点选择家庭服务公司数量较多的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与海淀区。调研共回收问卷825份,其中有效问卷768份,有效率为93.09%。

(二)样本特征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调研样本中性别比例比较平衡,男女基本各占一半。年龄层次偏年轻化,其中20~30岁以及30~40岁分别超过三分之一,是调查样本的主要年龄层次。样本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其中本科及硕士以上占比分别超过四成和两成,本科以上学历总共超过七成。而小学、初中占比较小,高中、技校、中专以及大专共占比约三成。出现这样结果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源于样本年轻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受过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北京工作人群大多具有学历上的基本准入条件,这样就使得样本文化程度较高。有学龄前儿童的样本对家庭服务业中早教以及母婴护理有着比较明显的需求,随着近年来消费意识的转变,对其需求更加强烈。同时,早教及母婴护理类型的工作,相对来说具备一定技术上的要求。从样本的居住情况来看,北京市拥有较多的外来人口,且在北京购买住宅、子女教育都与户口有着直接的关系。样本中北京户口人群占六成,外地户口占四成。从住所性质来看,自有住房占据一半比例,其次是选择在北京租房居住占到三成;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公寓占到两成。大体上说,自有住房意味着在北京安家,可以侧面反映这部分人群多为固定居住人群,对家庭服务业选择的概率要大于另外一半流动性较强的群体。从居住状态上逾一半样本人群和朋友共同居住,有五分之一的人处于独自居住状态,与配偶居住的占到近两成,仅与父母居住的占到很小非比例。这显示,居住状态的特征,反映了样本年龄层次的生活特点。从样本的工作性质来看,普通的企业员工占到三分之一,企业管理者占比为四分之一,技术人员,公务员所占比例不到两成,而工人、私营业主或者无业退休人员占比更小。数据反映出样本人群大多处于较为繁忙的工作状态。从样本的月收入水平来看,5000~10000元水平占据最大比例,将近四成,处于每月5000元以下的占比不到两成,而仅四成样本群体收入超过每月1万元,受调查者中月收入超过2万元的占比不到一成。相比2013年北京市民5453元的月平均收入来说,受调查者的总体月收入水平与北京市平均水平持平。从对家庭服务员的雇佣情况来看,调查样本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人群正在雇佣家庭服务员。家庭服务中提供做饭和保洁工作的比率分别为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总和将近六成。而老人、病人、母婴等护理具有相似比例,分别占比不到两成。若我们按照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将家庭服务员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把保洁、做饭等低水平工作归为家庭劳动类服务,把老人与母婴的护理等需要一定技能的工作归为家庭护理类服务,把早教与家教外教等需要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归为家庭教育类服务,则目前被调查区域从事家庭劳动类的家庭服务员还是占据大多数。这说明,在北京市家庭服务业中传统服务类型占据较大市场。对家庭服务的支付情况来看,占最多比例的是每月3000元以下的水平,其中每月2000~3000元的占到三分之一,而能够超过每月4000元的仅有不到一成。

三、计量模型

本文的分析分成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了解什么样的消费者会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考察消费者的个人特征、职业和居住情况等因素对消费者雇佣决策的影响。第二阶段,我们要了解在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的消费者中,消费者是否愿意为高水平家庭服务工作进行更高的支付。本研究在实证分析上最大的特点是,只有当消费者在第一阶段选择了雇佣家庭服务后,第二阶段的如家庭服务工作层次等变量才能被观察到。对于这个过程可能产生的选择性偏误(selectionbias),本文采取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probit模型减少其对估计结果的影响。一般的,Heckman备择模型可以用来估计第二阶段因变量为连续变量的问题。而本文遇到的问题是,在进行样本选择后,即当消费者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后,第二阶段面对的是一个需要进行有序probit回归的步骤,因为支付意愿是由低到高排列的。因此,不能简单地使用有序probit回归或者Heckman二阶段回归。对此,Vella(1998)从假设、估计方法和数据结构三个方面讨论了存在样本选择时的估计问题;Nayg(a2003)运用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probit模型研究了消费者对辐照食品的支付意愿;DeLucaetal(.2011)又对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估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与补充。根据具体情形,本文利用样本选择的有序probit模型来进行估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若ρ=0,则atanhρ=0,则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probit与一般的有序probit将得到同样的结果。若ρ≠0,则必须运用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回归来估计最终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计量结果

(一)变量设定按照前文提出的两阶段模型,我们设定两阶段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如表2所示。

(二)估计结果及分析本文使用计量分析软件Stata13.0中的orderedprobitmodelwithselection功能,在对消费者是否雇佣家庭服务员进行probit回归的基础上,分别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有序probit估计,并计算各个选定自变量分别对支付意愿五个等级的边际效应。具体分析如下。首先,考察第一阶段影响消费者雇佣家庭服务员的主要因素。可以从表3看出,在样本的个体特征方面,呈现两个影响结果。一方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中是否有学龄前儿童以及是否与父母共同居住对是否选择家庭服务员的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以年龄的边际效应最为显著,即年龄在30岁以上的消费者有15%的可能性更倾向于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由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的高学历人群构成,这一组样本一般都处于自己事业的上升和成熟阶段。他们会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而更容易忽视家庭的基本事务,他们会更倾向于雇佣家庭服务员来打理自己家庭的基本事务,比如照顾学龄前的孩子与年迈的父母。另一方面,与上述个体特征影响的结果相反,婚姻对是否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决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已婚人士较未婚人士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可能性低13%。原因可能是因为已婚人士无论在事业还是家庭上都有配偶一同分担,从而相对未婚人士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家庭基本事务,因此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可能性较低。在样本的个人收入方面,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消费者更有可能雇佣家庭服务员,可能性比月收入1万元以下的消费者高12%。高收入的人更有能力雇佣家庭服务员,而且高收入人群生活条件比较好,因此,他们也会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来分担自己处理家庭事务方面的负担,从而自己消费更多的闲暇。值得注意的是,薪水在三个月内增加的受访者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可能性相比之下约增加了15%。同时,接近二成的边际效果让我们看到消费者对家庭服务存在很高的需求,而且雇佣与否的决策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收入是否能够负担的起对家庭服务员的雇佣。此外,是否具有北京户口、房屋是否自有以及是否为公务员对消费者的雇佣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具有北京户口、房屋自由以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对家庭服务有更大的需求。其次,考察一下第二阶段消费者对家庭服务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到,athrho的p值为0.001,说明athrho的估计值在5%的置信区间上显著异于零,因此存在样本选择偏误的问题。同时,两阶段误差项的相关性的检验结果也是显著的,这说明,本文采用基于样本选择模型的有序probit回归是合理的。从自变量的显著性来看,家庭服务工作层次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以及是否为公务员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总体情况来看,若家庭服务员所提供的工作适当提高层次,则消费者对家庭服务更倾向于高水平的支付;若消费者年龄大于30岁、职业为公务员,则相比之下对家庭服务更倾向于低水平支付。再次,考察一下自变量对每个层次消费支付意愿的边际效应。由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是一个在取值上有顺序的离散变量,因此各个自变量对其总体的影响与各个自变量对其每个层次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在表4中各自变量的估计系数是其对费者支付意愿的总体影响。与此相比,考察自变量对消费者支付意愿各个层次的边际影响更有意义。因此,本文进一步的求取每个自变量对费者支付意愿的每个层次的边际效应,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具体考察如下。在边际效应中,家庭服务工作层次、年龄与是否为公务员这三个自变量对支付意愿的相应层次有显著影响。具体的分析分三点进行。一是在家庭服务工作层次的边际效应上,我们看到了令人关注的结果。当家庭服务员所提供的家庭服务工作层次每提高一个层级时,消费者对其进行低水平支付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当家庭服务工作提高一个层次,消费者对家庭服务每月支付1000元以下的可能性显著降低3%、每月支付1000~2000元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显著降低6%、而每月支付2000~3000元的可能性显著降低4%。可以看到,随着家庭服务员提供服务工作层次的上升,消费者不会倾向于对这种提高工作层次的行为进行低水平支付。相反,我们看到当消费者每月愿意支付4000元以上时,工作层次提高的边际效应显著为正,说明与低层次工作相比,提供更高层次的家庭服务工作会使消费者倾向于支付每月4000元以上的可能性增加约11%,是各层次中支付可能性最大的一项。我们认为,与家庭劳动类工作相比,家庭护理与家庭教育类的家庭服务工作更倾向于与消费者发生精神层面的交换,提供服务方与消费者交换的是虚拟价值,因此,家庭护理与家庭教育类的工作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家庭护理工作不仅使得消费者的身体得到了关照,保证了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而且护理人员每日的照顾与陪伴使得受照顾的老人或孩子内心多了份安慰,少了份孤独,从而心理得到了满足。再如家庭教育类家庭服务工作,它使得受教育者掌握了技能,学到了知识,这会让他们在学校获得更好的成绩,得到学业上的认可,或者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从而取得成就。家庭教育给家庭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因此这也满足了很多望子成龙或者渴望成功的家庭的心理需要。因此,消费者愿意为这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家庭服务工作主动放弃较低水平的支付,并情愿采取较高水平的支付,显示出了对高水平家庭服务工作强烈的心理上的需求。这也是本文题目所强调的主旨。二是从年龄上看,年龄大于30岁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每月向家庭服务支付的区间为1000元以下至3000元,其中支付1000至2000元的可能性最大。而若家庭服务索要的支付额过高,即每月4000元以上时,边际效应的取值为负值,消费者不愿意雇佣家庭服务员。三是若消费者从事公务员工作,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愿意向家庭服务每月支付1000元以下至3000元,其中每月支付1000至2000元的可能性最大。而当家庭服务索要支付额超过每月4000元时,消费者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可能性显著下降。从年龄与是否为公务员这两个自变量的边际影响方面我们看到,若控制了家庭服务工作层次不变,则消费者更倾向于低水平的支付,而对高水平的支付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篇(3)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4-0078-07

Th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Nature

WANG Yan XU Zhi-li WANG Na(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Th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Nature shows inalien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ficial nature and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is article explain th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science, the valu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nature and the attribut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ecological value, aim to reveal th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of artificial nature .

Keywords: artificial natur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ecological value

人工自然是自然和人的意识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具有交叉性质的物质形态,是为了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工具性和价值性,在某种意义上它和广义虚拟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林左鸣教授在提出广义虚拟经济时将其定义为:由于各种经济形态因“跨界”形成交叉,所以有必要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①总之,作为物质形态的人工自然蕴含了科技物化和人类需求多样化的诸多要素。为此,人工自然的跨界性、增殖性等特征与广义虚拟经济有着本质的契合。人工自然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体现了人工自然与广义虚拟经济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科技的人工自然属性、人工自然的广义虚拟价值属性以及人工自然生态价值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等问题的探讨,可以揭示人工自然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

一、科学技术的人工自然属性

科技与人工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社会不仅在人工自然产生和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是人作用于天然自然的产物,而且也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因为科学技术是人创造的,是人手、脑结合或延伸了的手、脑(机器、仪器、电子计算机)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可直言,人工自然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一对“宠儿”。②众所周知,科学技术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由于人工自然蕴含了诸多科技要素,也自然体现出科技的人工自然属性,因此,人工自然也是科技及其诸多效益综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从一定程度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人工自然属性。

(一)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性

目的性是指人工自然具有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人类创造人工自然,就是不断对内蕴人类需求实现的追求。这种需求的实现也成为新的人工自然创生的重要起点。

正如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驶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③这说明,人工自然是通过科学技术来满足人类的某些工具性需要,为人类的生存生活服务。

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追寻也是使人工自然直接或间接实现物化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不断以自然存在物为对象使自身外在化,成为蕴含着主观规定性的外部实在。其价值的实现也体现于可以不断通过人工自然的实现满足人类需求。人工自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客观存在,是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结合的产物。

(二)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依存性

人工自然的存在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在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科学认识影响着科学技术的产生,科学技术又是人工自然形成的前提条件。同时,人工自然的形成也不断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在强调科学技术对人工自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人工自然对科学技术的推动发展。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不仅创造了人工自然,又以人工自然为对象基础,创造了科学技术和发展了人类自身,使人类社会得以丰富进步。知识形式的科学技术作为非物质的存在方式,不能直接被人类所利用,但是可以通过转化变为生产力,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进程,同时又能为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工自然物。新的人工自然的创生又以科学技术的产生利用为前提。因此,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起点和归宿。人工自然既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成果,又是而后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条件。

(三)被改造过的物质性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相比具有新的质的规定性。由于人工自然作为科学意识物化物而存在,其客观物质性就由此被否定,并由此否定它是“‘可靠的感性’的对象”是不合理的。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④因而,“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创造的的人工自然也是作为 “可靠的感性的对象”存在的,是一种新的客观实在。

人工自然作为被人类实践过的自然存在物,还打上了人的意志印记。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恩格斯明确提出:“植物和动物经过人工养育以后,在人的手下改变了它们的模样,甚至再也不能认出它们本来的面目了。”⑤人工自然的实现是一个按照生态规律和科学定律,融入人的目的意识等诉求的认识实践过程。科学技术的形成也是以此为内在依据而指向人工自然的实现。为此,物化人工自然的过程也为此体现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四)所涉及对象的整体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速度也日益提高,人工自然的实现也内蕴这诸多科技要素。自然界作为自组织的系统整体存在着,因而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创造的人工自然也必须遵守整体性及系统性的特征,才能符合被改造对象的客观性,不违背其自然规律。

人类要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工自然的发展相协调就应该从整体自然生命系统所涉及对象的整体性出发,用道德意识对诸多对象或要素进行整体统摄,科学合理的创造新的人工自然。在新的时代,科技发展所促进的人工自然的进步不单单体现在经济方面,更多是体现在三位一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对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便是广义虚拟经济的衍射作用。因此,要注重科学技术研究的整体性,考虑到其涉及后果的各个方面,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科学技术及人工自然的协同进步。

科学技术的人工自然属性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人工自然、广义虚拟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技术与人工自然的形成相互依托。科学技术和人工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了广义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工自然属性中的工具性、相互依存性、物质性及对象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其隐含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工具性中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创造出的物质及精神的价值,在相互促进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向物质复归凝聚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研究对象所遵循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蕴涵着广义虚拟经济中的核心――二元容介态观点,无不是广义虚拟经济的衍射。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人工自然属性同时也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的属性。

二、人工自然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属性

经济价值可以说是人工自然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人工自然带来的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其所产生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这种人工自然的二元容介态的进化 促成了人们对于人工自然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属性的追求。

(一)人工自然价值的增殖性

人工自然的基本含义就是“带来了新东西”,因为人工自然总是人们运用科学技术把某物变为另一物,把不存在的转化为存在的。人工自然的再生性不仅是“劳动者自己生命的再生产”,还为“他人生命的再生产”提供条件。⑥按照哲学的观点,“劳动力剩余”或“剩余劳动”的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工自然和社会文化的生产,是建立在人类劳动力在满足生命再生产的基本要求后还有剩余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意义上看,人工自然数量的增加,即人工自然的增殖,实质是人类的生产性劳动和劳动者的体能剩余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工自然虚拟价值的增殖性建立在劳动者在创造人工自然过程中“剩余劳动力”的付出,人工自然的增殖性是由劳动力剩余的增长决定的。

经济的最基本的功能既是带来效益,在相互交换,相互依存中使双方获益,广义虚拟经济也不例外。广义虚拟经济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二元价值容介态下的经济,在物质与心理的双重需求下,这种增殖性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人工自然的效益被心理时空放大,产生的财富也在迅速扩展。林左鸣教授曾这样定义现在的“财富”的概念:首先,不仅具备使用价值还要具备心理感受价值(虚拟价值),这才是财富的首要属性;其次,财富必须是一种权力,让人们具有可寻租和可变现的权力;最后,财富还必须具备能够满足人们保值增值的属性,具有资本的本性。⑦以上这些充分证明了广义虚拟经济所带来的财富的可增殖性。

在由剩余劳动力创造的人工自然的增殖性与广义虚拟经济的增殖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工自然能够在物质层面上供人类使用,有着其使用价值,同时,能够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人类心理支持,有着其虚拟价值,是二元容介态价值的体现;第人工自然是建立在自然物质基础上的人类创造物,而自然物质是公有性资源,因此,人工自然可以说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而虚拟价值比使用价值具有更强的社会属性,往往利用公共资源获取自己或某一部分人群的利益,这便是通常所说的寻租行为。人工自然利用公共资源――自然物质创造的财富便是虚拟价值;第三,剩余劳动力创造了人工自然的增殖性,即人工自然的使用价值以外的虚拟价值,使物品的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同时进入了交换领域,改变了传统经济以来,人们单纯的运用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交换的局面。通过以上三点,人工自然的广义虚拟价值属性的增殖性凸显出来。通过劳动,产生了人工自然,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剩余价值,即虚拟价值,正是这些虚拟价值维持着人工自然价值的除使用价值以外的可增殖性。⑧因此,人工自然的增殖性成为了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属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人工自然价值形态的跨界性

林左鸣教授曾指出,二元价值容介态是广义虚拟经济之所以立论的根本,我们把在经济上的容介态定义为:一种由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通过相互作用容纳入彼此的信息而结合产生质变的二元价值状态。⑨这里暗含着跨界的意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影响人工自然的变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交叉组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交互作用,催生了“跨界”思想及行业的兴起。影响人工自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所决定的。因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⑩

广义虚拟经济把经济学的最基本元素抽象为物质和信息二元价值容介态。在人工自然中,我们可以把人工自然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的部分看做是物质态的衍射,把人工自然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部分看做是信息态的衍射。可以看出,在人工自然与广义虚拟经济中都存在着两种形态,但是,这两种形态又以相互补充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跨界中的融合。正是存在与人工自然形态中的满足人的物质及信息这两种需求推动了广义虚拟经济价值的进化,这种进化的结果就是跨界中的物质和信息二元价值容介态,也正是这种二元价值容介态使人工自然的虚拟价值不断的提升与发展。人工自然的物质态和信息态的融合,使林佐鸣教授在人工自然物的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跨界”上发现了新大陆,并开垦了广义虚拟经济广大的土壤。他认为各种经济形态因“跨界”而形成交叉。11 这种因“跨界”形成的合力,使人工自然的形成在今天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为广义虚拟经济创造价值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人工自然介质的信息化

物质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信息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工自然下产生的商品既包含满足生理(物质)需求的使用价值,也包含满足心理(信息)需求的虚拟价值。12自然容介态理论也指出,是物质态和信息态共同组成了世界和宇宙,虚拟价值便是信息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衍射。13当我们承认在物质态之外还存在有信息态时,即说明信息态也是人类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14人类以往的最大误区可能是把自然规律仅仅限于物质态的运动而排斥了信息态的运动。因此,自然科学和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鸿沟表现在经济学上就是只承认使用价值而不承认虚拟价值的物本主义观念。

迄今为止,人们认为,人工自然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物质形态。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便把这种基础的自然形态认为是人工自然的唯一形态。但其实这并不是完整的人工自然的形态,人工自然的形态还包括以信息为介质的信息态。社会文化是人类在创造人工自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当社会文化接受物质衍射出来的载体信息时,形成的一种新的思维,又反作用于物质中就不断创造出新的人工自然,所以说,人工自然融入了很多依托社会文化而形成的信息。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信息是第一资源。信息运动的进化,实现了二元价值容介态,构成了广义虚拟经济。以信息为基础的这种容介态(进化)存在的前提是价值具有二元性。在被数字化所包围的经济社会,信息能创造财富,创造价值。15从这一意义上说,信息也是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正是在这样一种物质与信息交流往复循环的过程中,人工自然的生成不断容纳新的信息介质后才能实现价值的升华。这是基于信息基础的进化,其实也正是这种进化构成了今天的广义虚拟经济。

(四)人工自然对象的复杂性

人工自然是伴随着人类的需求而呈现出其复杂性的,人工自然所涉及的对象也是多种多样。因而,人工自然也将不断扩展,其复杂性也会不断加深。由科学技术物化的人工自然也必然会向复杂性迈进。

此外,人工自然形式的不断出现,需要越来越多的标志来承载,其承载的已不仅仅是基本的物资需求,同时更多是心理需求。在多元化的需求下,必然会出现人工自然的标志和对象的多样化,即对象的种类和对象的规模数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导致人工自然向复杂性发展。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广义虚拟经济也体现为复杂性思维的实现。正如广义虚拟经济中,正是标志的无限性,使得心理需求的转移成为必然,一旦这种转移出现,财富标志作为建立在人们心理基础上的大厦必然坍塌,经济泡沫也就出现了,16经济情况因此而变得更为复杂与多变。

如果忽略了复杂性认识方式或对此视而不见,恩格斯认为:“所有这些先生们所缺少的就是辩证法。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他们从来看不到: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两极对立在现实世界只存在于危机中,而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根本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17可见,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具有相互作用的,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及复杂性的方法论来看待人工自然,充分认识到人工自然对象的复杂性,并且利用这种复杂性,创造更多的实体价值与虚拟价值。

人工自然价值的增殖性、形态的跨界性、介质的信息化、对象的复杂性蕴含了广义虚拟经济的物质态与信息态、财富泛化、虚拟价值等基本点,深刻地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属性。

三、人工自然生态价值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

人工自然作为经济活动实现的重要场所,使经济行为与天然自然紧密相联。人工自然生态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就是要以人工自然为对象,在遵循生态定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相互融通的实践认识过程。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嵌入关系,体现了人工自然向生态演化的进程。当然,这样一种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演化过程是以遵循经济和生态规律为前提的。只有深入理解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才能为更好的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从而为从根本上体现广义虚拟经济属性打下基础。

(一)人工自然的创造性促进生态环境多样化实现

人工自然是物化的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多种需要而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的创造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多样化,生态环境的多样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界遵循着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着,他没有能力制造出这些多样化的生态物质,这些多样化的生态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是人类发挥其创新能力创造的自然物的功能。这就充分说明,科学技术产生了人工自然的多样性,正是因为人工自然的多样性,才促进了生态的多样化发展。

人工自然是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的创生物,为了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发展模式,摒弃危及自然存在物的生产方式,以此不断适应不同地区自然资源所具备的多样化的存在方式,从而使人工自然的创造性不断适应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实现,以增强多样化心理满足度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

(二)人工自然的融合性促使生态环境从“物本”向“人本”发展

人工自然是天然自然和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相互融合的产物。以生活对象化为基础的广义虚拟经济体现了人类活动图式的本质,催生物化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进化,最终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物本”向“人本”的回归。18其实,物本立场一定程度也体现为对人自身的否定,否定丧失了实践主体――人参与的价值的创造过程。在天然自然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几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天然自然上,于是产生了恩培多克勒的水、气、火、土“四元素说”、自然崇拜等,虽然这些思想观点承认了自然的客观性,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它把自然简单的还原成了几种元素,进行了“神化”,否认了自然的复杂性,是物化的机械化的自然观,否定了人性的价值。

于是,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应运而生,异化的物本经济是对人自身的否定。人本立场倡导人才是衡量价值的主体。价值实现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目的。人作为自然和意识存在物的共同体,人工自然的生态化也是融合了人类的目的性的物化产物,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价值的体现,这也影响了生态对象的多样性,体现为自然从“物本”到“人本”的过渡。只有我们在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融入人本精神和情怀,才能够使生态环境走向人本在实际行动上获得进步。

(三)人工自然的生态目的性和工具性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自然不仅能够创生人工自然,促进人化自然的实现,同时人类为所欲为的实践活动也使自然界不断警醒人类实践活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工自然的生态目的性与工具性。

人工自然的实现的确能够满足人类的多种需求,但是创造人工自然必须以保持生态整体性为前提条件。当代人工自然的无限发展已经使地球生物圈受到极大威胁,这就需要人类有目的的发挥能动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人工自然工具性的实现限制在合理范围。当今人工自然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实现也应该使人类合理发展人工自然,确立将人工自然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自然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而不断扩展。人工自然是凝结着人类智慧的产物,其物质性、工具性驱使人工自然的实现不断和经济价值契合,产生了巨大的虚拟价值。人工自然融合了物质态与信息态,其跨界性、信息化、增殖性凸显了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属性,不断创造着社会财富。同时,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也促使我们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把人作为人工自然坐标系的原点,把人的需求抽象简约为最为贴近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它的实质是人的物质需求和信息需求。正是这两种需求不断推动了物质和信息二元价值容介态的进化。这种进化的结果就是广义虚拟经济价值。正是由于这19种价值的实现,推动了人类对人工自然广义虚拟经济属性的认识和把握。

参考文献:

①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② 霍玉枝.再论科学技术与人工自然之间的关系[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2):17.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19.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9.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16.

⑥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⑦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7-89.

⑧ 黄纯纯,任若恩,郑海涛.论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基础[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1):15-21

⑨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⑩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696.

11锺兴永,刘旖.《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述论[J].云梦学刊,2010(3):64-69.

12林左鸣,胡国栋.广义虚拟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0(6):49-56.

13林左鸣.自然容介态―以自然信息为基础的进化机理假说[J].前沿科学,2010(2):33-49.

14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5.

15锺兴永,刘旖.《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述论[J].云梦学刊,2010(3):64-69.

16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9.

篇(4)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3)03-0016-07

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将科学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看到,它具有一种广义虚拟经济属性。具体而言,作为科学基本涵义的科学活动本身就具有一种广义虚拟经济属性。科学认识活动实质上是广义自然信息的衍射过程,它既是在特定语境下围绕科学范式解谜和心理格式塔式转换活动,又蕴涵科学特有的精神气质;其价值主要在于满足公众、科学共同体及科学家个人认知的心理需求。而作为知识产品涵义的科学,即科学知识其价值更多体现其广义虚拟经济属性方面。下面本文将从科学的心理精神属性、科学知识生产的语境性、科学认识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三方面对此進行详述。

一、科学的心理精神属性

(一)科学的产生源于一种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兴趣

科学从其产生来讲,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一种纯粹理性思考的兴趣。而这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心理、精神层面的需求。

从科学思想产生的源流来看:众所周知,近代西方科学来源于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古希腊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泰勒斯。泰勒斯及其同时代人将思考的重点放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命题上。他们运用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来解答这一问题,由此区别于此前神话对于世界起源的解释。泰勒斯之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数学传统对古希腊的哲学影响深远。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数”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一个物体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一定暗含了一个“数”的存在。音乐中音阶的属性和比例可以通过数来表现,所有事物本质上都以数为模型,数在整个自然界中是最先存在的东西。柏拉图继承了这一数理传统,对数学非常重视,甚至在柏拉图学园的大门上写着“不懂数学的人不得進入”。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无愧于我们身上存在的最优秀的品质而生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依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由此表明对理性思考的推崇。

纵观整个希腊传统,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对理性的推崇是非常强烈的。而这与他们对理想人格以及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方法密切相关。希腊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自由,做一个自由的人在他们看来是无比高贵的事情。而通向自由的手段就是理性。凭借理性达到自由。一个人凭借自己的理性,思考自己愿意思考的问题,不为什么别的目的,在思考中获得满足和乐趣就是其最终的目的。正是在思考中获得最终乐趣的这样一种旨趣从根本上激起了为学术而学术的热情,激起了当时哲学家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激起了他们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世界,从而产生了早期的科学思想。当然,这一时期科学是包含在哲学中的,称为自然哲学。哲学与科学之所以在早期纠缠在一起,归根结底是因为二者都是一种理性的学问。

从作为一种建制化科学的产生来看: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科学思想主要是由自然哲学家所发展的。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最直接目的仍然是出于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追求,而并非一种实用的功利价值。比如为天空立法的开普勒,一生贫困潦倒,靠着微薄的薪俸進行自己的天文观测事业,甚至还利用从事占星术赚得的钱来继续自己的研究。科学产生后,从事科学的人最初并不是职业化的,也就是说,他们选择做科学并非出于一种职业需要,而是出于自身的好奇心。数学和实验使得近代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在近代科学产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从事科学的人并非都是职业化的。1833年,在剑桥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威廉·休厄尔仿照“artist”一词造了新词“scientist”,用来称呼像法拉第那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進人类知识的人,由此有了“科学家”这一名称。当时的一些所谓科学家,如富兰克林和玻意耳是靠遗产或自己的其他收入来从事科学活动;拉瓦锡则是在担任政府官员的同时从事科学活动,科学不是主业而更像是“兼职”。只是到了现代科学建制形成后,科学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的知识需要,才成为独立的职业部门。

由此可见,从事科学活动并非根本上是一种获取报酬的职业需求,而是满足一种纯粹的心理需求。希腊的理性传统使得追求理性的自由与完善和追求纯粹的思考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这一传统影响了整个西方科学的传统。使得科学家愿意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方式与自然界打交道。

(二)现代科学活动中的心理、价值需求

现代科学在一种更一般的意义上是指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的这一活动本身,也就是“做科学”这一过程。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它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進行的探索性活动。这样一种活动同样是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融为一体的人类活动。在科学活动中,人这一主体(即,科学家或称科学工作者)起着关键的作用。科学工作者自身的需求直接成为科学产生的动力。而这种需求在科学家职业化之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和精神需求。在科学家职业化之后则成为一种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统一体。这里所谈的生理需要对应于物质追求,心理需求对应于精神追求。

具体而言,在科学家职业化以前,科学工作者自身的好奇心和兴趣构成了他们从事科学的内在动力。对未知领域的强烈好奇心会导致研究探索的冲动,才能对已知世界产生怀疑,从而進行新的探索。爱因斯坦在关于探索的动机的著名演讲中提到:“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它”。爱因斯坦说明一种非功利的科学动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追求客观描述自然现象,解释其内在规律。比如追求简单性就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准则。这恰恰体现的是人的一种审美需求。在科学工作者看来,“科学的美感就是世界体系的和谐”。自然界之真(真)与理性之完善(善)共同构成了和谐之美(美),真、善、美在科学活动中得到了统一。

在科学家职业化之后,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粹动机不得不与功利的动机共生。“做科学”成为科学工作者的谋生手段,但即便如此,科学活动仍然是科学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统一。很多科学工作者出于功利的职业考虑(比如,报酬丰厚)选择这一职业,但好奇心和兴趣仍然是一部分选择科学的原因。另外,出于科学家的职业声望而选择“做科学”仍然也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承认”被称为科学界中的硬通货。马斯洛著名的需要理论表明了需求的层次性。麦克利兰提出“三种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都揭示了人的心理需要构成了从事某事的直接动机。美国西格玛·赛科学研究会1988年对全美3300位科学家做过调查。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选择科学的原因是“探索真理与知识的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我来说,科学比其他事情更为轻松或更有趣”。

林左鸣教授在《广义虚拟经济

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2010)一书中完成了对信息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物质态和信息态共同组成了我们的世界和宇宙。而宇宙中的物质态和信息态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要发生相互作用运动的,这个相互作用运动就是容介态”。“我们把人作为经济学坐标系的原点,把人的需求抽象简约为最贴近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它的实质是人的物质需求和信息需求。正是这两种需求不断推动了经济价值的進化。这种進化的结果就是物质和信息二元价值容介态”。由此可见,探讨经济活动的根源就回到了人的需求,人归根到底具有物质与信息两种需求,物质更多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而信息更多满足的是人的心理需求。之前的物本经济在“理性人”的假定下对人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看得很重,对人的心理需要(信息需要)则相对忽视。而科学的产生过程恰恰表明心理需要的重要性,表明了科学是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两者的相互促進与统一,这正是科学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属性的来源。

二、科学知识生产的语境性

在从事科学的过程中,尽管每个科研人员都是在和研究对象打交道,但这里的研究对象更多处于实验室中,而并非直接来自自然界。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利用仪器观察、记录,介入,使得知识最终从实验室中产生。实验室成为大部分现代科学知识生产的场所,因此,关注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必须回到实验室中。现代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语境性,这种语境蕴含着满足各种社会及公众知识和精神需求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

(一)实验室中科学知识生产的语境性

科学研究是一种与自然界打交道的实践活动。当我们把视角转向科学的具体实践,我们会看到科学知识产生的语境性特征,这个语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

从个人的角度看,在研究选题阶段,科学家往往为了利用现有设备或者投奔实验室德高望重的负责人而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期间,个人已有的资源、兴趣或合作者、实验人员的背景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上述条件而不能成为一个研究选题,而另一些按照某一实验室的特定背景、兴趣和资源建构出来的“问题”最终会成为这个实验室的研究选题。在研究進行阶段,科学家个人的兴趣、心理因素会极大影响其所用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结论。实验结果往往并非是对观察的忠实记录,一部分被认为是好的数据留下来,另一部分被认为是不好的数据抛弃。选择的依据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传统。一个学科在一定时期内信奉的某些理论以一种地方性文化传统构成了个体解释的依据。同时新的解释又巩固了原先的传统。可见,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偏好作为一种“语境”都极大影响着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和结果。它们渗入知识当中,从而对知识的潜在价值发生作用。

在更广的意义上“语境”是指一种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亚文化传统。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科学发展的模式就是从常规科学时期到科学革命时期再到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发展过程。在每一个常规科学时期都会有一种范式影响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科学革命时期就是不同范式间相互竞争的时期,是一种新范式代替范式的过程。所谓范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价值体系。在科学革命过程中,科学家之间不同的理论诉求和价值观影响着他们对于范式的选择;在常规科学时期,形成的新范式又会作为一种新的群体价值观影响着科学家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影响他们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科学界内部,由专业为核心形成专业学术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学会、学派以及无形学院等形式。这些有形或无形组织的形成依靠的是共同的范式引导,共同的信念追求,以及共同的印证网络等。在共同体内部科学家的学科背景、遵循的方法论都会趋同。原因在于受当时主导的价值观影响。在一种科学假说没有被之前,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些假定進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工作,在研究中遇到反常情况,仍不会主动怀疑是范式出错了,只有当太多反常出现,现有范式不能包容时才会抛弃现有范式,科学革命的过程是一种价值观的格式塔似的转换。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和需求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方向,所用的方法,对数据的选择甚至决定着争论的结束。科学争论的结束并非是通过判决性实验实现,而是一种群体价值观的认可。一种假说随着同行的接受和强化,逐步形成一种联盟,而争论另一方的假说逐步被淹没在同行的工作中,他的数据不被采纳,他会被看作实验技能差的物理学家,他的文章失去发表机会,他的实验和观点被漠视。可见,一种科学界内部的亚文化群体价值观决定着哪一种假说会被作为科学理论接受下来,这正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社会性的体现。

(二)科学知识在实验室外的拓展

科学知识在实验室外的拓展过程是广义“语境”影响的结果。科学知识产生无法完全脱离产生它的地方性语境。实验室中产生的知识向实验室外拓展的过程是从一种地方性实践到另一种地方性实践的过程。即,通过制定严格的实验程序、测量标准,规范实验语言、仪器等,使得各个地方的科学研究遵循某种地方性标准,从而使得这种标准下的科学知识成为标准的科学知识。同时,科学知识在实验室外的拓展也受到社会语境的影响。科学家对科学的论证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進行的,论证最根本目的是说服同行而不是证明独立于语境的真理,可接受的标准是公共的而非私人的,科学家所面对的课题评审、资助都处于社会语境的网络中。科学共同体磋商的标准会随着科学主张出现的具体语境以及支配它们的实践旨趣的不同而改变。知识是地方性的,社会价值语境依赖的,处于一个大的系统网络中。经济、军事需求影响着哪些知识被优先发展,哪些学科和项目可以得到更多的资助,甚至决定着研究方向的变动。经济效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学研究,更多学者表明技术创新模式应由科学研究试验发展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转变为市场需求引导下的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以此突出经济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程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很好地例证了由于战争的需要对科学研究的拉动效应。战后万尼瓦尔·布什撰文《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专门探讨国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这些事实表明,科学已不是孤立发展的系统,而是处于网络之中,受到网络中其他节点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语境作为一种更大的价值观系统影响和形塑着科学知识的产生。科学知识渗透着广义语境下经济、军事等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影响。

由此可见,科学活动并非是一种完全被动的观察、记录,科学并非基于“理性人”假定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主动的介入、追踪,是一种社会多方面价值互动过程。其中渗透着不同个体的心理需求。科学活动中人的因素极为重要,这里的人是具体的、多元的,有着丰富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这种个性化和差异化同样影响科学知识的产生。这使得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三、科学认识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

(一)科学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从何而来

科学知识生产的语境性表明,科学活动与科学知识并非一种主体人完全缺场的、无价值或价值中立的知识体系,而是渗透了知识产生场所中各种要素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因而,价值性是科学知识的属性之一。对于科学知识的价值,现代学者并不陌生,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以来,科学逐步从古希腊的沉思型(仅仅注重对现象的解释)转向现代的力量型(不仅关注对现象的解释,更加重视对世界的改造)。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已经显示的非常明显,这方面的研究也颇为丰富。而另一方面,科学知识还具有潜在的生产力,正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决定了科学知识的虚拟价值。

所谓虚拟价值是指直接满足心理需求的价值。田大瑜在《广义虚拟经济原理初探》一文中指出,虚拟经济现象是人类生活的交换扩大化的产物,将精神和心理需求也纳入了交换的范围。虚拟经济的实质,从外延上讲是心理需求的经济,是创造心理需求、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是创造与交换虚拟价值的经济。科学知识究其本质是一种以语言文字、符号位载体的信息表达。信息作为世界的本质存在,具有普遍性。科学知识作为一种信息不仅指导人们从事生产实践,而且它本身也作为一种产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具体而言,这种满足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满足研究者自身的好奇心和满足感,他们能从研究中体会到除职业报酬之外的精神满足感;其二,满足科学共同体(即,科学界内部)的精神追求。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将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总结为五条: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理性、独创性和有条件的怀疑精神。这五条构成了科学共同体内在精神气质的核心,尽管在今天这五条已经不能完全描述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但它仍表明科学共同体内部有趋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体系。其三,满足普通公众对知识渴望的心理需求。普通公众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对于知识的渴求是不可或缺的。普通公众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满足对自然界探索的好奇心,通过阅读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纯粹的思考和休闲,获得一种非功利的快乐,通过向人讲述科学知识進行一种科学传播和普及而获得一种知识传承的满足感。

古典经济学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对满足心理需求的价值相对忽视,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将从行为经济学出发,把价值创造看作是一个物化的过程和心理的过程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活动及科学知识自身的物质信息二元性得以展示。科学认识活动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科学知识是人生活对象化的产物。人不仅是作为一个认识世界的存在物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力量者而存在。人出于自己的物质和心理需求与自然界打交道,获取关于自然运行的规律,从而获得一种对事物的解释。然而这并非人的最终目的,改造世界构成人的一种最大的心理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指引下,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科学知识最终仍会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回到自然界,从而完成人对世界的作用。正是这一点使得知识与价值相连,科学认识活动与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一种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属性。

(二)科学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如何实现

科学的广义虚拟经济价值由人的心理需求所促发,最终又回到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当中,循环往复。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虚拟经济的实体化。所谓虚拟经济的实体化是指,“虚拟经济实体化发端于对人心理的满足,但并非只完全存在于虚拟世界,其本身也包含实体的活动,既包括物品的交易,也包括劳务的交易”。科学在满足人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我们去获得和创造新的知识,形成知识的自我增值,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科学知识的广义虚拟价值在经济各环节中都会有所体现。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设计阶段,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理念渗入其中,引领设计理念,创造需求,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扩展出新的价值空间。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因而对物质的要求在变少,在这种情况下,用创意和创造来刺激产生新的需求,促進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成为一个趋势。苹果公司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科学知识引领一种价值风尚从而创造一个新的利润生长点。在生产阶段,科学知识自身的技术性信息为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这里所说的技术具有高、精、尖的特点,呈现出技术科学化的趋势,其背后有强大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由技术引发科学新发现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新科学发现引发的技术革命在進入原有产业当中往往会引发整个产业的提升。比如当今纳米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证。在销售阶段,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管理经验指导着销售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从而在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的策略中实现产品的增值,确立企业的竞争和引领地位。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3-0141-10

改革开放以来,FDI流入我国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商务部统计,自1984年起至2015年,FDI流入我国从1419亿美元上升至1 2627亿美元。FDI在弥补我国“双缺口” 的同时,也对我国总体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由于不同产业的要素特征、生产效率和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区别,FDI、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三者关系在不同产业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差异,这种异质性不仅对传统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考,而且也会对当前和今后我国产业政策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当前传统实体经济进入产能过剩,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广义虚拟经济①迅速崛起的新旧动能转换时刻[1],通过考察三者关系来探讨如何将有效地利用外资与我国的“扩开放、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就业”的宏观战略部署有机地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论题。

一、文献回顾

已有的文献较多集中于FDI对经济增长或就业作用的研究,关于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有“促进效应”[2]还是“挤出效应”[3-4]存在较大分歧。有关FDI

Symbol`@@ 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也呈现两派观点,既有“积极作用”论[5-6],也有“抑制作用”说[7]。国内文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是否存在一致性有两种不同观点,分别是有效就业论、实际就业弹性论、统计失真论;要素价格扭曲论、技术进步排挤论、经济结构调整论、劳动力市场分割论、人口红利消失论等[8-13]。

近年来有少数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三者的互动关系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例如刘宏等(2013)基于VAR模型研究了中国1985-2010年FDI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发现FDI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短期和长期互助关系,而在FDI对就业作用方面,虽然短期内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但长期的创造效应明显。江虹等(2015)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彼此存在双向、动态的因果关系。但李豫新等(2016)基于我国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198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J为FDI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就业的效应不明显,且经济增长对FDI也未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前期主要是以FDI为出发点,考察它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作用。后期开始出现少量直接针对三者关系的实证分析,但主要限于国家整体和地域层面的探讨,较少涉及产业领域的深层分析。从实证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集中于建立单方程计量模型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结果只能单方向地解释变量间的静态和直接作用,而无法全面地揭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影响及其直接、间接与综合效应。基于此,本文借鉴赵洪江(2014)对广义虚拟经济产业的分类方法②,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广义虚拟经济和传统实体经济两大部门,通过构建VAR模型,对两部门FDI、经济增长与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考量,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进一步测度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就业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

二、VAR模型检验

(一)模型构建、协整及平稳性分析

VAR模型(矢量自回归模型),是包含多个方程的非结构化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为了克服传统单方程只能反映单向静态关系的局限性以便更好地研究FDI、经济增长与就业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如下的VAR模型:

LNFDItLNGDPtLNEMPt=∑[DD(]n[]i=1[DD)]ΦLNFDIt-iLNGDPt-iLNEMPt-i+εi(1)

其中,LNFDI、LNGDP、LNEMP分别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自然对数形式,Φ表示系数矩阵。

1.数据的选取

基于18个相关行业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1997-2015年度数据,原始资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鉴》。由于统计数据中FDI以美元为单位,便将FDI数据按当年的汇率中间价进行了换算。GDP 和FDI数据按照各年的物价指数进行了相应的价格平减,消除通胀影响。由于各变量的量纲不同,于是对数据做了标准化处理后取自然对数,以期获得平稳的序列。

2.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

在运用VAR模型时,要求各变量是平稳的,因此我们须先对LNFDI、LNGDP、LNEMP进行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80软件,通过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Unit Root Process)对两个部门上述三个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详细的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这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同阶单整,满足协整分析的条件,可进行协整检验。接着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LNFDI、LNGDP、LNEMP构成的方程(1)进行变量协整检验,两部门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见,方程(1)在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下, 两个部门的迹统计量概率P值均为000

3VAR模型的稳定性测试

根据AIC和SC取值最小的准则,本文将变量滞后期数确定为三阶,根据模型(1)可分别估计出上述两个部门的FDI、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VAR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表3)。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传统经济部门的LNEMP和LNGDP方程拟合优度为0999,LNFDI方程拟合优度为0933,广义虚拟经济部门LNEMP、LNGDP和LNFDI的拟合优度都为0988;两个部门六个方程的R2值均在090以上,说明拟合程度高。同时根据三期滞后的系数值可以看出,FDI流入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此外,在图1和图2中所有AR根的模都位于单位圆内,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建立的VAR模型是稳定的,表明两部门中FDI、经济增长与就业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为了更细致地了解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影响程度,需要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具体分析。

(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是VAR模型动态分析的重要工具,它能直观地反映考察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当前和未来对其他变量的动态影响。下列图3至图5中的横轴表示滞后期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响应程度。左图为广义虚拟经济部门,右图为传统实体经济部门(后同),并且选取10年的滞后期进行分析。

图3表明GDP在受到FDI的一个正向冲击后,会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是在两部门有不同表现。在前两期两个部门的GDP值均有所下降,但是广义虚拟经济部门下降的幅度更大;第三期开始两部门的GDP值均开始上升而且广义虚拟经济部门上升幅度更大;之后两个部门的GDP值分别以不同的幅度开始收敛。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入两部门的FDI对其GDP均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滞后影响且广义虚拟经济部门的反应时间更短即更为敏感,从第七期开始两部门的这种影响开始收敛,最终将趋于平衡。

从图4可以看出,EMP值在受到FDI的一个正向冲击后,两部门的初始反应表现出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对于广义虚拟经济部门来说,在前两期,就业人数下降,在第二期达到最大负响应,之后快速回升,第三期后再次下降,上下波动至第七期之后开始收敛,后期总体效应为正。传统实体部门就业的初期反应与广义虚拟经济基本相反,于第六期后开始收敛,后期总体效应较平淡。这种表现的原因在于FDI进入的方式、目的、行业等方面的不同,对就业的影响不同。

从图5可以看出,两部门EMP在受到GDP的一个正的冲击后初期均表现出一定的下降,但是传统实体产业下降的幅度更大。广义虚拟经济产业在第三期之后开始快速上升而传统实体产业趋于平稳,第七期之后,广义虚拟经济产业也开始趋于平稳。传统实体部门的正经过前两期的下降后在第三期开始也逐渐的趋于平稳。总的来看,两部门的EMP对GDP的冲击反应为正且广义拟经济部门的效应大于传统实体部门。

(三)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能形象反映变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当前和未来对其他变量的动态影响,但无法解释具体的影响程度,而这就需要运用方差分解工具来完成。方差分解能衡量VAR模型中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贡献度。表4、表5分别为广义虚拟经济和传统实体经济各变量的方差分解结果。

表4和表5对比显示,两部门FDI的波动在第一期均来源于自身的作用,但后期自身影响逐渐减弱,从第二期开始受到来自于GDP和就业的影响逐渐增强。对比来看,广义虚拟经济部门在第七期达到稳定,而纯粹实体部门则是在第八期达到均衡,这个结果和前面的广义虚拟经济部门反应时间更短即更加敏感相符合。平均来看,广义虚拟经济部门FDI波动的方差贡献是:来自于自身占6225%,GDP占1775%,就业占20%;传统实体部门FDI波动的方差贡献是:来自于自身占7413%,GDP占276%,就业占2311%。稳定后,我们也可以得出广义虚拟经济部门GDP对FDI流入的影响要明显大于传统实体部门(分别为25%和55%)。

经济增长对于两部门来说从第一期开始就受到自身波动和FDI的波动冲击的影响且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稳定后FDI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作用(42%和60%),这表明FDI的引入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平均来看,广义虚拟经济部门FDI的方差贡献为4231%,传统实体经济FDI的方差贡献为5191%。这也说明FDI的引入对两部门经济增长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分开来看,对于广义虚拟经济部门来说经济增长开始下降最后上升到稳定,这说明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与脉冲响应分析一致);而稳定时FDI的影响程度小于自身,这说明这些年来我国FDI引入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对于传统实体产业来说,FDI的引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且大于广义虚拟经济部门,从而说明FDI的流入需要更多的流入广义虚拟经济部门。

两部门就业的波动从第一开始就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初期受自身冲击较大,后期逐渐减小,受其他两方影响有所加强。对比来看,广义虚拟经济部门就业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少(7%左右),这说明在该部门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挤出效应较小;另一方面,引入广义虚拟经济部门的FDI的就业效应强于非广义虚拟经济产业(25%大于11%),说明广义虚拟经济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强于传统实体经济产业。平均来看,广义虚拟经济部门就业波动的方差贡献是:来自于自身占7061%,GDP占413%,FDI占2526%;传统实体部门就业波动的方差贡献是:来自于自身占4464%,GDP占4459%,FDI占1077%。这也说明排除自身因素外,广义虚拟经济FDI、传统实体经济GDP对其就业的影响相对较大。

三、两部门FDI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直接、间接效应测度

(一)模型构建

前文主要基于VAR模型考察了两部门的 FDI、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本节在此基础上延展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来进一步定量测度两部门FDI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

我们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将其延伸为:Y=Af(KD,FDI,L)。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技术或全要素生产率,KD表示内资,FDI表示外资,L表示劳动投入。

厂商生产成本为:C=wL+rKD+FDI,其中C为厂商生产成本,w为单位劳动成本,r为单位资本成本。在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

LNL=C(1)+C(2)LNKD+C(3)LNFDI+C(4)LNw+C(5)LNA+ε1(2)

为了测算FDI对A的影响,借鉴包群和赖明勇(2005)的计量模型,建立如下表达式:

A=V1+SHAREFDI(3)

其中,SHARE为FDI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A为全要素生产率;V为剔除资本和劳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余值,其能代表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两边取对数后整理得到FDI对A的影响表达式:

LNA=LNV+C(6)LNSHARE+C(7)LNFDI+ε2(4)

再来考察FDI对国内投资KD的作用,假设仅通过本期和上期的需求来对未来的需求作预期(Yang,2012),则有:

KD=f(FDI,Y,Yt-1)(5)

两边取对数后得到FDI对KD的影响表达式:

LNKD=C(8)+C(9)LNFDI+C(10)LNY+C(11)LNYt-1+ε3(6)

综合上述,构建如下联立方程组(其中ε为扰动项):

LNL=C(1)+C(2)*LNKD+C(3)*LNFDI+C(4)*LNA+C(5)*LNW+ε1

LNA=LNV+C(6)*SHARE+C(7)*LNFDI+ε2

LNKD=C(8)+C(9)*LNFDI+C(10)*LNGDP+C(11)*LNGDP(-1)+ε3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我国1997-2015年的广义虚拟经济产业和传统实体经济产业的FDI、GDP、就业、平均工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残余值、FDI占国内投资比重、滞后一期的GDP等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鉴》。由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可知模型是过度识别的(K-M>G-1,K为联立方程模型中变量总数,M为待识别方程中变量数目,G为联立方程中方程数目)。此外,由于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最小二乘估计则是有偏估计,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虽然能解决内生性问题,但它只适应于单方程估计,对于联立方程模型估计则可以采用3SLS法或者广义矩估计法。

本文利用Eviews80软件并通过3SLS法来进行估计测算,参数估计前的ADF检验和协整检验均满足条件,参数的具体估计结果见表6。

从中可以看出,两大部门三个方程的R2值和调整的R2都在093以上,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均较高,所有D-W值都在2左右,表明各方程不存在模型估计的自相关现象,在误差范围内T值也满足要求,从而说明构建的联立方程模型具有合理性。

估计结果显示,FDI每增加1%,对两个部门产生的直接效应为:广义虚拟经济产业就业增长029%,综合技术水平提高084%,国内投资增加102%;传统实体经济产业就业增长011%,综合技术水平提高115%,国内投资增加-07333%。

(三)效应计算

FDI的引进,不仅自身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产生直接的增长效应与就业效应,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生产率水平(A途径)和资本投入(K途径)对就业产生间接效应。下面从联立方程组的三个方程出发,分别用 LNFDI对每个方程求偏导数,推算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同时,也可以利用式(2)和(6)反求出FDI流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如下:

eC(10)-1是FDI引进的直接增长效应,系数C(4)是FDI影响就业的直接效应,C(4)*C(7)是FDI作用于生产率水平进而影响就业的间接效应,C(5)*C(18)是FDI作用于资本投入进而影响就业的间接效应,具体的直接间接综合的计算结果及分解详情见表8。

由表8可见,广义虚拟经济FDI每增长1%,带动的经济增长效应为0164,带动就业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分别为0292%、-0026%和0266%;传统实体经济FDI每增长1%,带动的增长效应为0132,带动就业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分别为011%、-0318%、-0208%。

综合表7和表8可以发现,流入两个部门的FDI对经济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就业效应的差异更为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其产业的要素特征、生产效率和就业弹性有关。传统的实体经济是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为主的“物本经济”,存在着一定的资源要素投入瓶颈和需求饱和限制,服从的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而以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主的广义虚拟经济则不然,由于人力资本、信息等非物质无形生产要素可以不断提升和累积,人们的精神或心理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其要素供o和消费需求特征决定了这种新经济形态遵循边际报酬递增规律,FDI等要素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弹性自然会大于传统的实体经济。

此外,从就业效应来看,由于传统实体经济的生产要素中就业劳动力多为相对简单劳动力,且在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支配下,基于理性经济人和利润最大化的考量,企业一般会选择用较高效率的机械或自动化设备来替代普通劳动力,从而不可避免地将带来传统实体经济中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就业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而广义虚拟经济的物质资本有机构成低、人力资本要素富集、劳动就业弹性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传统的技术进步、资本深化、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弹性下降的恶性循环陷阱,实现二者的和谐互动。同时由于两个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驱动从传统实体经济生产部门释放出来的就业人口不断流向广义虚拟经济部门,为其注入了大量的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并进一步推动新兴部门就业数量的扩大、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四)机理探究

本文通过实证测算出两个部门流入两部门的FDI对经济增长及就业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将进一步从内在原因分析其作用的机理(图6)。

图6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FDI、经济增长与就业的

作用机理图

人类社会正在由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主的“物本经济时代”迈入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为主的“人本经济时代”。由于传统实体产业在要素、需求和供给等方面存在着限制和瓶颈,所以存在着收入需求弹性递减、边际报酬递减等不足。在这点上广义虚拟经济则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人的心理需求是无限的,信息、人力资本等要素可不断地挖掘利用和重新开发的,从而可以克服传统实体产业的缺点;而这也导致出现了“劳动力由传统实体产业(收入低)流向广义虚拟经济产业(收入高)”的劳动力跨市场流动的现象,这些促进了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广义虚拟经济的优势和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质量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模式转变,而这些将会反作用于广义虚拟经济,使得广义虚拟经济更好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的更好发展能够优化广义虚拟经济部门FDI流入不足的问题并且使得传统实体部门达到饱和,从而使得FDI、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好地相互配合。

四、结论和建议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进入以心理需求为主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当今,广义虚拟经济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本文通过构建VAR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两部门FDI、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及具体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结果发现:

(1)两部门FDI、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广义虚拟经济的这种关系更为值得关注。具体来看,流入两部门的FDI从长期来看均对经济增长有带动作用,但短期内存在一定的冲击波动,广义虚拟经济产业相比传统实体产业更为敏感。从方差分解看,两部门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差异;从FDI影响就业来看,这种结构性差异更为明显,纯粹实体部门波动较小,效果不明显。从方差分解来看广义虚拟经济部门的FDI的就业效应强于传统实体部门;对于经济增长对就业来说,两部门均表现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带动性,广义虚拟经济部门尤甚。从方差分解可见广义虚拟经济部门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相对较小。

(2)广义虚拟经济产业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为0164,促进就业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分别为0292、-0026和0266;纯粹实体产业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为0132,促进就业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分别为011、-0318和-0208。可见FDI进入广义虚拟经济产业的就业效应明显强于传统实体产业。

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继续加强对FDI的引入。FDI对我国总体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仍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保持稳定的FDI流入量对于“稳增长、促就业”的宏观政策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2)积极引导FDI流向广义虚拟经济产业。发展广义虚拟经济有利于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供给侧改革,更有利于促进就业。因此,在新旧动能和结构转换关头,应清醒地认识到广义虚拟经济是“生活对象化”的人本经济,代表了新经济前进的方向。在当前国际竞争已经进入广义虚拟经济主导制胜的新形势下,要将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与我国的“扩开放、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就业”的宏观战略部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于我国能否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意义重大。从FDI对就业的效应来看,流入广义虚拟经济产业的FDI对就业的综合效应为正,而流入纯粹的实体经济产业的FDI对就业的综合效应为负。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广义虚拟经济产业的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强,引导跨国企业向广义虚拟经济领域投资,不仅可以促进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且也大量增加就业岗位。

(3)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有选择的对外开放广义虚拟经济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这样既可以打破某些行业的国有垄断地位,提高行业的竞争,以利于这些产业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又可以弥补这些行业部分的市场空白,形成积极的产业带动效应。FDI流入广义虚拟经济产业,一方面带来新的创意,带动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模仿、创新,纷纷进入这个行业,可以提高我国劳动力就业水平和科技水平,更能促进广义虚拟经济产业的繁荣,从而使FDI、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协调耦合发展,共同向更高水平演化。

注释:

①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林左鸣,2010),并以价值细分的现代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品牌经济、创意经济、知识经济等多种形式体现出来。

②赵洪江(2014)根据林左鸣教授对广义虚拟济的定义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类体系将H(住宿和餐饮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P(教育)、Q(卫生和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T(国际组织)等行业划分为广义虚拟经济产业。

参考文献:

[1]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Graham,E.M.Fighting the wrong economy:Anti-global activitie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orking Paper,No.91,2000.

[3]Girma,S.,Greenaway,D. and Wakelin,K. Wages,productivity and foreign ownership in UK manufacturing.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alisation AndLabour Markets Working Paper[R].School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No.99/14.

[4]Elmawazini K. Technology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D].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2005.

[5]Golejewska,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ts employment effects in Polish manufacturing during transition[R].Econom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No.0204,2002.

[6]王美今,钱金保.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基于误差成分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6):178-184.

[7]Jenkins R. Globalization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South Afric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6,18(5):649-664.

[8]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

[9]葛蔓,刘桢.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断言太轻率[J].中国经济周刊,2006(12).

[10]盛仕斌,徐海.要素价格扭曲的就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1999(5).

[11]李红松,田益祥.技术进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3(8).

[12]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07(2).

[13]蔡P.中国人力资本现状管窥――人口红利消失后如何开发增长新源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6).

An Industrial Heterogeneity Investigation on Relationship amo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View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ZHU Jin-sheng,KUANG Dong

篇(6)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ervice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bstract: When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and virtual economy two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integrated, then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s created. This paper developed a double factors model including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factors from the view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ichuan service industry as an example. The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Sichuan service industry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model.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引言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其发展水平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举措。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生产业、加快提升生活型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通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等强化服务业对外开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化能力较强、国际化趋势较快的服务业发展局面,基本建成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虽然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根据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政策,仍然是一个难题。服务业的发展要素显然和工业不同,对传统资源(如水、电、气、土地等)的依赖并不强,那什么才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政策制定中,如何根据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支持,这需要我们引入一些新的思路。根据林左鸣先生所提出的从经济活动的价值原点来思考广义虚拟经济的思想,传统经济主要传输的使用价值,即从实体资源中使人得到生理满足,而与传统经济相对比的虚拟经济则传递的是一种虚拟价值,即从非实体资源中使人得到心理满足。当把传统经济与虚拟经济这两类经济活动融合在一起时,这就是广义虚拟经济。引入广义虚拟经济,可以更好地认识服务业发展的要素,用新的视角来考虑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全新视角对四川省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浅析,对四川省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虚拟经济概念是由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一词衍生而来的。国外自1961年开始在学术文献中出现虚拟经济一词。国内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才逐步开始的。成思危先生提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而林左鸣先生(2005)[1]从虚拟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并指出广义虚拟经济是围绕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的经济活动,是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并进一步阐述了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出发,对于产业实践和企业实践将产生指导意义,能够对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带来诸多启示。

而后,相关学者将广义虚拟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到实证研究中。吴秀生等(2007)[2]指出“三农”问题的本质是虚拟价值与实体价值的不对称,基于价值创新的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审视以城乡差距为表象的“三农”问题,对三种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进行探析,就会得出以改变土地寻租模式和劳动力大迁移模式为辅而以发展庄园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为主线的“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朱沁夫(2010)[3]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思想,提出了海南要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战略目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配第―克拉克定理,以旅游业的发展来推进海南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胡延杰(2010)[4]等从微观层面对企 业人力资本进行了深化研究,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微观企业层面人力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点,对企业人力资本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分类,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力资本决定论这一新观点。唐齐(2011)[5]从发展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出发,以迪斯尼乐园通过出色的顾客体验而达到传播品牌的目的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出产品、服务和文化是其体验传播的具体内容,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后得出个人体验能让消费者区分不同的品牌提供商,以及使人们对品牌产生认同的结论。张明立(2011)[6]等将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关理论引入到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框架中,深入分析了功能型和情感型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的维度构成及其对顾客满意、忠诚的影响差异。

纵观目前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虽有学者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进行了一定的实证研究,但并没有将服务业纳入到研究框架中,本文拟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角度来思考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实体(物质)因素和虚拟(非物质)因素,据此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

三、广义虚拟经济下的四川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一)四川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为了能够更好的观察影响四川省服务业发展的两类因素。本文先对四川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不断推进,四川凭借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已经逐步成为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则呈现出(1)总体规模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24.6%增长到2009年的30.9%,而服务业这一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审定,第三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1364.1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198.8亿元;(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面向民生的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教育、文化、卫生、农村服务业等不断优化升级等发展现状。

(二)服务业发展的双因素模型

四川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仅要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还要对其发展潜力以及发展缘由进行探究。从广义虚拟经济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理论出发,将影响四川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素归为物质与非物质因素两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四川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要素

从上图可知,影响四川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两类,在二者的共同影响下,推动四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学者的研究,大家普遍认为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工业化水平、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的这四个因素。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全新视角出发,将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四个因素划分为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两类,构建影响四川省服务业发展的两要素模型,其中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归为实体要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业归为非实体要素。

1.实体因素――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进程

由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工业与服务业的有较高的关联度,因此工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服务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对于服务业的是正向关系,因此城市化进程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工业发展。一方面,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工业与服务业有较高的关联性,二者有联动发展 的关系。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的发展,市场上的物质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且工业劳动的生产率会得以提高,当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减少直接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数量,这就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因此,工业水平的高低与服务业表现出同向发展的趋势。

(2)城市化水平。由于服务产品的不可储藏的特性,从而对服务业的聚集效应要求较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会决定城市人口规模扩展和生产要素集聚的速度,当人口规模和生产要素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对服务业的强大市场需求,服务消费的市场需求一旦形成,就能为从事服务的企业创造盈利的可能,由于服务企业的盈利和发展,最终促成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同样表现出同向发展的趋势。

2、非实体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可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份额将逐步变大,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中份额最大的部门;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呈现出互利互惠的关系,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的发展是同行发展的趋势。

(2)消费水平的发展。一般认为伴随经济的发展,企业会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与服务业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而当生活水平提高到足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时,居民的消费更多的是对服务产品的消费,消费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必然会促进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消费水平与服务业也表现出同向发展的趋势。

从物质和非物质这两面的因素分析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不难看出,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进程这组物质因素对服务业的发展均表现出同向发展的趋势,而经济水平与消费水平这组非物质因素对服务业的发展也表现出同向发展的趋势。因此,这四个发展因素对于服务业的发展都表现出正相关性,都能对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三)四川省区域服务业发展策略――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

根据广义虚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立足对四川省现代服务业现状的分析,结合构建的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实体与非实体的双因素模型,要促进四川省服务业的发展,就要合理利用物质与非物质的双资源。双资源发展模式与双因素模型中的发展影响因素由一定的对应关系。

1.实体资源――工业和城市发展资源

(1)工业资源。四川省明确提出了“工业强省”的口号,发展工业是四川省发展的战略规划,政府对于工业发展也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因此,四川省的工业基础较好,有可以利用的工业资源。坚定并走好“工业强省”的发展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扩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工业化是一个伴随工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与发展的过程,服务业具有突出的地位。没有服务业的支持与发展,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上。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与服务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现象,由于工业的发展,成本逐渐降低、已不能仅依靠生产要素的扩大投入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与现代物流与营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业的依赖性逐渐提高。四川省应抓住工业发展的机遇,创新服务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2)城市发展资源。四川省应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由于服务产品同时生产与消费的特性,客观要求发展服务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生产要素资源。当人口集中到一定程度时,服务业才能有效率、有效益的发展。因此,四川省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中小城市人口的集聚,从而激发正向的服务需求。

2.非实体资源――消费、文化和经济资源

(1)消费资源。四川省应合理对布局经济发展,深化消费服务的价格改革,改造和升级现有的产业结构,采取政策优惠、价格优惠等切实有力的措施,保证技术应用服务、物流、人力资源服务等消费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四川省要将适宜于市 场化的消费领域进行监控,以保证消费资源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创造新的消费产品和消费市场,形成新的市场消费资源。

(2)文化资源。文化的培育对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单单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文化培育和资源利用,其他服务业,特别是所有生活业对文化资源都有着较深的依赖。如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的培育有关;商贸服务业与当地人们对时尚文化的培育有关;休闲产业与整个四川的休闲文化培育息息相关;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与人们理财文化和企业对资本利用多样化的文化有关。因此,发展服务业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文化培育,要利用好文化资源。

(3)经济资源。四川省要结合自身的优势,稳步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坚持做好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突显出四川省的成本优势,吸引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在川投资发展,加快优良产业向川转移的步伐,特别要重视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制造业的转移,这样才能保证四川经济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发展。

3.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两种资源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的分析,在帮助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中,本文认为应当不单是从原来的水、电、气、土地、资金这些扶持手段出发,应当同时考虑两种资源的扶持。可以一方面有物质资源的扶持,另一方面给予不同的服务业以不同的非物资资源的扶持,如对重点商贸服务企业安排在消费集中的区域,对文化服务业的帮助可以从政府层面来打造一种文化等等。这些都可以纳入到政策中,而且在进行考核时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种是实体资源对服务业的扶持,另一方面就是非实体资源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对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四川省作为西部大省,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服务业发展策略的研究具有可参考性。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全新视角出发,构建了四川省服务业发展的双因素模型,据此提出了可以从工业资源、城市化资源、消费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这五个方面来促进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2009~2012年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

[2] 林左鸣. 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21-25.

[3] 吴秀生,林左鸣. 价值创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0(4):80-85.

[4] 朱沁夫. 海南产业结构选择与演变――基于广义虚拟经济思路的研究[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1(2):42-47 .

[5] 胡延杰,周宁,金航.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力资本的再认识[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4):73-83.

[6] 唐齐. 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迪斯尼乐园的体验传播[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73-78.

篇(7)

正面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尤其在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背景下,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虚拟资本的流动引导社会资本由效益较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较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进而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持续的重组和再分配。从宏观上看,虚拟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机会。虚拟经济通过其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例如,股市上涨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带动就业增加。此外,虚拟经济的扩张,需要大量的金融等专业人才补给,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振兴将进一步刺激内需,吸纳一大批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有助于实体经济分散和重新配置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是虚拟资本为风险配置发展起来的风险配置载体。它可以为大量的投资者分散风险,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种不同风险等级的虚拟资本,把它们分配给对风险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资者。①

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信息不明晰的问题,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金融创新,来处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虚拟资本的高速流动,加快了货币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内部的资本运营能力。②

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支持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创建和日常运转。此外,虚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交易,而这些都是现代虚拟经济运行的重要范畴。

反面消极作用

过度投机危害实体经济。在金融活动中,投机和投资都直接表现为金融工具的买卖行为。投机活动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随处可见,然而一旦过度投机,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一、扭曲资源配置,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贫富差距。三、过度投机必然会滋生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自行扩张,一旦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就会使经济泡沫的成分不断增加。

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当人们看到所持有的虚拟资产价格高涨,预期未来收入将大大增加,就会增加现期消费,若消费过度增加容易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加之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加大,会削弱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会受到抑制,这将导致该国经常项目的贸易失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③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秩序。虚拟资本发行过量、流通频繁,加上杠杆的放大作用导致银行信贷呆账坏账激增,使银行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进而会扭曲正常的信用关系,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会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安全,阻碍各国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对冲基金这种虚拟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可将外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传导到一个国家的内部,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并将危机传播至其他国家。④

反作用的机制分析

投资效应。一、托宾q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1969年提出了所谓的q值的概念,这个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与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那么q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呢?当股价上涨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q值升高至大于1时,此时增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购置新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资本就会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进行投资有利可图,于是扩大投资,产出增加,经济繁荣起来。当股价下跌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说q值下降至小于1时,企业增加资本的成本会大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企业投资者认为继续投资会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于是就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投资不振,以致产出下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股价的变动来改变企业的q值,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二、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通过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影响信贷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若金融资产的票面价值大幅上涨会使得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好转,如企业权益增加、负债比例降低等,企业方面的净资产上升,增强了本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度;银行方面的不良资产状况得到好转,银行也就会相应地放松对债务人的信贷约束,放贷意愿增强,企业筹资更加容易,筹资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最终导致银行放款增多,企业筹资增加,投资更加活跃,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⑤

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财富效应,也被称为消费效应,指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导致资产持有者财富的变化,进而导致其消费的变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他指出货币余额的变动会使消费者的支出引起变动,财富是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对于财富效应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股市上涨时,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自己账面财富的增加,因为账面财富的增加意味着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此时投资者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其一,大部分投资者将虚拟资本的变现所得用于增加现期消费。而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去考虑其账面财富的增加是否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经济部门产品的增加。若流向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过多,而实体经济本身的规模又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扩张,这就可能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二,由于投机心理的驱使,投资人将增加的账面财富再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如再购买股票、债券等,也不会给实体经济的增长带来任何作用。因此,财富效应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产生的条件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股权变动效应。股权变动效应的作用途径是投票机制。人们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投资者认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涨的潜力,预期能够获益,便买进并持有该股票,反之就卖出。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行为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较多地体现在其发行的股票走势上,进而反馈到该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另外,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他们通过用“手”投票来实现其权利,加之大股东自身条件的差异(如财富状况、投资经验、持股份额,风险偏好等方面)从而使得大股东在投资经营决策时有所不同,结果由于股份的变动而导致股东的变换,就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等经营策略。通过股权的这种变动效应,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注释

①马艳:“虚拟经济新增长路径初探”,《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

②赖文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2期。

篇(8)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3)01-0057-12

一、品牌价值研究文献综述

品牌作为事物或者产品的差异化标记出现得很早,在我国,最初是在物件上加刻铭文、年号,为的是表示物品的所有权或者作为纪念、装饰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上的分工,交换上的扩大,逐渐出现了商业性的标记。比如在西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封建领主产品的标志和各种官工的印记。到了战国中、晚期,城市中还出现了拥有巨资及大量劳动力的大工商主手工业者。他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及城市居民,他们的产品都是大众的日常生活用品,其生产及出售往往采取前店铺后作坊的形式。为了对购买者、消费者负责,也为了竞争及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他们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程式化地标明制造者的籍贯、姓氏,有的还冠以监造或督造者的名字、司职地点和年份,也有的附上产品的名称。在秦国,当时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的产品,都要“物勒工官”,即在产品上刻或铸上“造者”的姓名,同时再注明“工师”或“监造者”。

在西方,品牌标记可以追溯到西班牙的游牧部落时代,他们在私人所有的牲畜上打上烙印,以便于进行市场交换时同别人的牲畜有所区别,欧洲普遍出现品牌发生在大约公元13世纪,那时欧洲行会盛行,珠宝玉器商、呢绒织造商、皮革商等各自组成同业行会,各成员商家都要在其产品上留印一定的标记,个体生产者和一般商人也必须在产品上签刻自己的标记,目的在于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也为了保持行会的垄断地位,以及对粗制滥造、仿冒他人产品的行为予以追究的依据。

现代品牌概念的出现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商品贸易的广泛增长,为了能够清晰辨认企业及其产品在名称、功能、质量、价格、权利等方面的情况,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称之外再起个名字,品牌由此广泛流行,并成为受到依法保护的企业财产。作为一种资产或者价值范畴,从理论上开展研究,大约起步于1955年前后,一般以被称为广告教父的大卫・奥格威给出品牌概念为开端,他指出:品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的自然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等有形和无形的总和,品牌同时也是根据商品交换过程中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和自身的经验来界定。之后,对品牌理论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学界从多种视角产生了许多研究路径和理论框架。

(一)将品牌价值作为财务资产开展的研究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西方企业兼并浪潮的兴起,品牌资产评估和交易定价应运而生。比如1985年英国卫生用品公司Reckitt&Coman并购汽巴嘉基(ciba-Geigy)所属的Airwich公司,在总并购价值6500万英镑中有5580万英镑是Airwich品牌价值的认定。瑞士的雀巢公司以25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英国一家名为Rowntree的糖果公司,而当时Rowntree的资产净值只有3亿英镑,22亿英镑主要是对品牌价值的认定。这一时期,关于品牌价值认定,更多地是从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认知的角度来展开的;产业经济对品牌价值的界定,则主要集中在品牌资产概念的建立上,因此重点围绕品牌资产概念内涵和品牌财务价值评估展开,真正从经济学价值本质和创造逻辑方面研究的很少见到。

1.西方对品牌资产的研究。Keller提出的“以顾客为基础的品牌资产模型”,把品牌资产定义为:由于消费者的品牌知识而引起的对该品牌营销的不同反应,认为,顾客对品牌的忠诚是品牌权益的直接表现,是品牌实力的基础,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创造财务价值的前提条件,并和Lehmann一起提出了品牌价值链模型,将品牌资产的增值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的活动与流程,核心是将品牌价值链分解为营销活动投资、顾客心智、品牌战略绩效、品牌财务绩效四个价值阶段,这四个阶段逐层递进,形成品牌价值的增值过程。由此可见,Keller对品牌资产的研究主要是从市场营销视角开展的,这也是早期品牌理论研究的主要视角,是至今还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理论。

广告专家琼斯认为,品牌是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而附加值是品牌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最重要的附加价值都是非功能性的,他们源于使用品牌的各种人的主观感受。琼斯还通过对一定样本的社会调查发现,90%的人认为附加值在他们几乎所有的购买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来解释,他所讨论的这种附加价值实际上是一种虚拟价值;而品牌作为价值载体实际上是一种满足心里需要的非功能性的感受价值――一种虚拟使用价值。穆林则认为,“品牌资产是高于一般竞争者价格的附加值。”法奎哈从价值角度出发,提出:“与没有品牌的产品相比,品牌给产品带来巨大的超越其使用价值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乔均,2007)戴维-阿克认为,“品牌资产是与品牌、名称和标示等相关的一系列资产或负债,可以增加或减少通过产品或服务给企业或顾客的价值。”(乔均,2007)英国的英特品牌公司将品牌权益看作是品牌价值,即当一种品牌在出售时,应有其确定的价格;将品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列在资产负债表上。根据这一思想,该公司设计出了衡量品牌价值的公式,其中通过品牌市场影响力因子表示品牌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

2.品牌资产研究的两个视角。将品牌价值作为一种资产来阐述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视角展开的,一是消费者视角;另一个是企业视角。比如王海忠认为,Keller和Lehmann把品牌资产测度从两个视角分为三种方式:第一,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顾客心智”品牌资产框架,Keller提出了“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17J。这种测度方式,是从顾客态度层面反映出的信息来测量品牌价值。第二,从企业角度出发的“产品市场产出”模式,这种测度方式是指,品牌能够为商品在交换活动中带来的价值增值。第三,从企业角度出发的“金融市场产出”模式,这种测度方式是用来测量品牌在金融市场上带来的利益增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是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界进行品牌资产评估的主要模式,并在1999年得到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MSI)品牌资产计量学会的认真讨论和确认。

3.国内在品牌资产方面的研究。王海忠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纬度,包括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和品牌共鸣,并构建了消费者的品牌资产与产品市场产出的结构关系,他们将不同品牌资产概念整合到一个理论模型之中,进行比较研究。他们认为,“公司能力是中国消费者品牌联想的主渠道,构成品牌资产重要纬度;品质是品牌资产的核心要素,质量标准是品质的最普遍要求;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品牌共鸣四维构成。”(王海忠,2006)并提出了,品牌价值是对品牌作为一种资产和一种权益的量化,表现为产品通过“品牌”为企业获得额外收益和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品牌价值是品牌内在的价值,是品牌所代表的“第三态资产”的整体价值(刘坤,2007)。艾丰认为:品牌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统一,品牌无形资产是由有形资产形成的,品牌无形资产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形和无形是可以转化的。

4,关于品牌资产来源的几种说法。Keller认为,对于品牌管理者而言,品牌资产无疑有其固有逻辑,其源头是企业营销活动,它首先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心理认知,形成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在这里,Keller实际上是认为,企业营销活动是品牌资产或价值的源头。Srivastava和Shocker则认为,“品牌资产可分为品牌实力和品牌价值。前者是指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和母公司等对于品牌的联想和行为集合,它使品牌享有持续的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后者是指品牌管理者通过战略及战术行动以杠杆品牌实力所产生的能提供优异的当期及未来利润并降低风险的财务结果”。这一段话比较含糊,甚至晦涩,按照本文的理解,其所谓的品牌实力就是品牌价值的创造能力或者品牌价值生成资本,从价值生成角度理解,是把品牌价值规定为“品牌实力”生产的利润或财务结果;如果这种理解正确,实质上就是承认了品牌价值是公司、渠道成员、顾客等共同创造的,这无疑是有道路的。

Aaker直接提出了“品牌资产十要”模型,将品牌资产分解为五个维度和十个要素,即:忠诚度、品质认知、品牌联想、品牌知名度、市场状况等,认为品牌资产完全在于市场和消费者。后来,产生的多种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测度模型大多源于Keller的这一思想。艾丰认为,品牌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一种名牌产品既是物质成果,劳动结晶,又是精神成果,智慧的结晶,体现着对消费者全面负责的精神承诺(艾丰,1996)。艾丰虽未明确表达是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精神劳动创造了品牌价值,但是,将品牌产品视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无疑是正确的。杨宝三提出,质量、广告、规模、人才是培养品牌产品这一系统工程的四项战略要素,也是打造品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这是对西方学者研究的一种延伸。范秀成提出,我国品牌竞争力的提升需要转变战略思维,以创造优质的顾客价值获取品牌竞争优势,为顾客创造优异价值也是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只有顾客价值得以实现才会形成品牌忠诚。而且要分析顾客的功能和情感需要,增加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在企业经营领域,提出为顾客创造价值理念的很多,认为这是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公司联想与品牌资产关系研究

由于对品牌价值的研究多是从营销、广告、消费者等视角展开的,所以,对于品牌资产的拥有者,即品牌企业在创造品牌价值上的贡献,一直对学界形成一种困扰,说法多种多样。作为研究品牌资产的权威机构,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MSI)1992年提出要将公司联想列入优先研究的领域。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对公司的联想是公司的重要资产,能够给公司带来持续竞争优势。Brown、Dacha(1997)把公司联想分解为公司能力联想和公司社会责任感联想两个维度。这种理论是将消费者购买联想对象确定为公司能力及其社会责任,亦即公司能力和公司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该研究认为公司是消费者品牌联想的主要渠道,公司生产与传递产品的能力是产品属性推断的主要依据。公司社会责任感联想,则可以建立消费者对公司的整体好感,然后再将这种好感转移到产品评价上,从而对品牌资产形成影响。

王海忠等在国外研究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中国消费者认知品牌的方式。他们的结论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直接反应是质量或品质,而最关注产品是否符合制度性质量标准;容易从‘品牌’联想到公司,公司成为品牌知识的基础;‘面子’心理驱动消费者品牌购买行为。”(王海忠,2006)这个结论也是具有理论价值的,按照本文的理解,是公司生产决定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决定消费者认知,亦即公司是品牌价值的源头。研究者没有从这个角度阐述,也还没有分析各生产要素在品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但是,这个观点认为产品质量或品质是决定和影响品牌价值的基础,还是有一定理论意义的。

该研究认为,在中国,含有公司能力信息的传播有助于提升知名度,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或属性的感知,消费者会把公司的总体实力转移到具体的产品属性,消费者会直接将品牌知名度与实力、能力联系在一起;实力是获得消费者信任或关系的基础,过硬的品质才是产生正面的市场产出;广告等塑造知名度的活动对公司能力联想也有正面作用。并认为:“不少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从事公司广告、赞助、公共形象、公司善举、事件营销等活动,它们必然影响消费者对公司的认知,进而影响对产品品牌的态度。”(王海忠,2006)

在这里,研究者提到了公司能力信息、广告宣传、产品品质、品牌塑造、消费者认知等等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实际上看到了影响和塑造品牌价值的相关因素,意识到了围绕品牌价值创造各个环节所产生的信息及其价值。但是,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本文证实了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与产品市场产出之问的结构关系,前者是品牌资产的源泉,后者是品牌资产在商品市场的表现。”(王海忠,2006)认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是品牌资产的源泉,陷入了一种在现象要素上的循环论证。

(三)从品牌关系结构方面开展的研究

这一路径主要是借鉴人际关系结构理论和品牌要素理论,重点研究品牌关系主体即品牌关系形成的各参与方,以及品牌关系属性诸如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情感、意动等构成关系。D.Aakel(1998)认为,品牌管理者必须将品牌当作产品、企业、人、符号来建立品牌管理的架构。Foumier(2001)认为,应将消费者与品牌关系分成4个层面:消费者与产品关联、消费者与品牌关联、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公司关联。并提出了4个层面的品牌关系,这一观点和D.Aaker的品牌要素架构要素如出一脉。

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周志民、卢泰宏提出广义品牌关系概念,并认为在研究品牌关系结构时,应增加品牌之外的关系主体,把品牌分解为产品、品牌、营销者、消费者等4个主体,构建了广义品牌关系量表理论框架,并列举出12种品牌关系结构。(1)消费者品牌的认知关系。(2)消费者产品的认知关系。(3)消费者营销者的认知关系。(4)消费者消费者的认知关系。(5)消费者品牌的情感关系。(6)消费者产品的情感关系。(7)消费者营销者的情感关系。(8)消费者消费者的情感关系。(9)消费者品牌的意动关系。(10)消费者产品的意动关系。(11)消费者营销者的意动关系。(12)消费者消费者的意动关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这里,研究者阐述了品牌与产品、营销者、消费者三个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样意识到了品牌信息流转在其中的作用,但是没有将品牌与企业(只是将产品)直接构建在品牌关系范畴之内。

王新新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并提出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顾客之问的情感关系。企业品牌的创建就是为了维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着眼于顾客在未来的合作,企业凭借品牌将顾客和企业组成利益和风险共同体,为企业带来稳定的顾客群和利润来源。孙爱民认为,“品牌关系主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建立、维持、发展和测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关系的存在都是以能够为关系双方带来利益为前提的,这表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品牌关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品牌关系能够创造价值,即品牌关系产生的基础是品牌的存在和消费者对价值的认知。”

(四)将品牌作为企业的竞争力来研究

张世贤较早提出了“品牌竞争力”概念,他将品牌竞争力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占有率;二是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白玉认为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在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远发展,通过对自身可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使其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企业提供超值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经过整合的一个总体能力,可从品牌市场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品牌关系能力和品牌基础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他认为品牌基础能力由企业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及企业文化等组成(李杰,2007)。李杰还指出,“就目前国内外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文献来看,对品牌竞争力的研究偏重于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能力,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溢价作为评价品牌竞争力的主要指标,这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品牌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组成的。同时,政府政策、产业因素、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等都对品牌竞争力产生影响。”(李杰,2007)可见,在白玉看来,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决定品牌竞争力。李杰进一步阐述了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阐述得更加全面。

(五)主要依据要素价值论开展的研究

有论者提出:“承认生产要素创造价值不是萨伊庸俗要素价值论的简单复活,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创新等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也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乔均,2007)该文在坚持“复杂的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品牌价值构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设计、产品宣传、商标商号等耗费的平均劳动投入;二是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的消费者认同价值。前者是一种高级劳动,后者是品牌价值决定的主要因素。”(乔均,2007)从这一研究可以看到:(1)在这里,所谓的高级劳动应该是指非直接生产环节的劳动,包括产品设计等创新性(或复杂)劳动和广告宣传等服务性劳动。这样就把从事直接产品生产的简单劳动及其他一般劳动排斥在了品牌价值源泉之外。(2)将“消费者认同”而不是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认定为品牌价值的主要源泉。

另一个重要观点认为,“技术创新创造了品牌价值”,“知识创造了品牌价值”(乔均,2007)。本文理解,如果认为技术创新型劳动和知识型劳动创造了品牌价值(一部分)是正确的;如果认为知识、技术(要素)本身创造了价值,则另当别论。品牌价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业通过实现客户价值,而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成为当今企业立足和发展的重要选择。正如有的研究者提出的,“品牌时代产品本身已经不太重要,顾客购买的不只是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顾客看重的是品牌所蕴藏的尊贵、成就、地位、财富、个性等象征价值,从一定角度,品牌已经可以脱离产品而单独存在。”(乔均,2007)这实际上阐述了许多名牌产品,品牌价值已经成为商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功能性使用价值的价值居于次地位。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据《时尚网》2011-03-02消息,2011年2月2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一款名为“穆阿瓦德一千零一夜钻石手包”在多哈珠宝手表展上展出。这个手包镶有18K黄金和重约381.92克拉的4517颗钻石,估价高达380万美元。如果谁购买这款手包为的是装钱用的使用价值,一定是精神有问题!他购买的一定是品牌炫耀性(彰显尊贵身份和财富)的使用价值!当然,对于一般的品牌而言,品牌并不是完全脱离产品而独立存在,而是既有满足人们功能性需要的使用价值,同时还是品牌虚拟价值的中介和载体,是产品使用价值和品牌感受价值的容介态。可以说,没有品牌的产品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没有产品使用价值的品牌将无以为附,两者既相对立又相融合,是一种容介态。

(六)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开展的研究

在品牌价值上从劳动价值论视角讲的比较透彻的是侯雨夫先生,他认为,“有一种特殊的商品叫做‘商誉’,或者叫做‘品牌’,有的则叫‘名牌’。这也是一种非物质产品。……这种‘商誉’或者‘品牌’特别是‘名牌’有着很高的价值,是极为重要的经济资产。它的价值也像固定资本的价值一样可以逐渐加入到其所生产的商品中,增加其商品价值。而‘商誉’或者‘品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同一般的固定资本的不同之处是:在坚持诚实经营、保证货真价实而且符合市场需求的条件下不但不会受到磨损,反而是越久其价值越高;但是一旦失信于消费者,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全消失。”可以说,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两个因素概念,侯雨夫基本讲清了品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

1.认为品牌价值和固定资本一样,是逐渐加入到所生产的商品中的,像固定资本一样,就是说是劳动生产过程创造了产品和品牌的价值,这是正确的。但是,这还不够全面,因为,从本质上讲品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因素――信息态的资本,与固定资本毕竟存在着不同的生成规律。

2.在分析品牌价值和固定资本的不同时,认为只要“坚持诚实经营、保证货真价实而且符合市场需求的条件下不但不会受到磨损,反而是越久其价值越高”,即只要诚实不做假,品牌资本既不磨损、反而更高。是对品牌现象的描述,还没有彻底揭开品牌(信息态)价值越来越高的本质和源泉。

刘坤认为,“品牌价值是一个总体的抽象概念。企业的品牌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企业无形资产共同发展的结果,体现出在消费者中的信誉,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结合的‘第三态’。品牌价值本质上就是这些资产所产生的价值。”(刘坤,2007)认为品牌价值是无形(本文认为是信息)和有形(物质产品)相结合的第三态,实际上表明了,品牌价值的形成既有有形资本的投入(价值转移)和劳动凝结,也有无形的资本(信息资料)投入和思维活动的凝结,这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般逻辑。但是,认为品牌价值是这些资产(包括物化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则是要素价值论的逻辑。研究者甚至明确提出了,“品牌财务价值使品牌产品具有更长久的成长期和稳定期,是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源泉。”(刘坤,2007)将超额收益的源泉归入品牌财务价值本身(物化成果),则是不正确的。

(七)生活价值论视角的研究成果

广义虚拟经济对品牌价值的研究路径应该说是按照价值理论的基本方法开辟了一种新形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值得关注。林左鸣认为,“让一个品牌成立并且为社会所接受,要害在于这个品牌所经历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断容纳新的历史信息的过程。正是这样一种过程的积累并且形成一种品牌价值的时候,它表现为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其实是一种信息态。”按照这种解释,品牌价值首先是一种信息态的价值形式,是在品牌产品生产及服务、营销、广告、消费等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信息(文化)凝结于品牌及其产品之上的一种价值。吴秀生认为,“这种品牌价值也不是吹嘘出来的,是靠精湛的生产工艺、严格的质量管理、精细的流程控制、人性化的售后服务,以及良好的公众关系,逐步积累起来的。”而且,“品牌信息与企业价值循环的各个链条相关联,而非一个单独的经营环节。”尽管这一研究路径此时还没有明确从品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上来做系统的阐述,实际上承认了品牌价值的产生来源于围绕品牌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全过程,是广义的劳动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消费者生活共同创造了品牌价值。

二、对国内外品牌价值研究的小结

现代品牌理论的研究源自西方,作为经济学价值或者经济资产进行研究,主要因为20世纪80~90年代西方企业并购浪潮的产生。学界将品牌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范畴来进行研究,运用了许多工具,总起来说,由于当时西方主流经济学价值理论完成向价格理论转向之后,不再系统研究商品的价值问题,因此,在品牌价值的研究方面,多数坚持了要素价值论的思想,以边际价格、均衡价格等理论为工具,从营销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从消费者、企业及其关系等多个视角做了多种分析,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试图揭示品牌资产(价值)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西方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总体上将品牌资产(价值)的来源归于营销活动、消费者认同等非生产领域,因此,都没有将品牌的价值本质和规律揭示出来。

国内学者,基本上是在西方研究基础上的跟随和延伸,至今没有产生自己独立的理论框架。国内以价值理论称谓的,实际上多数运用了西方品牌价值分析工具,采用的是要素价值论或均衡价格理论。也有坚定地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解释的学者,但是,由于经典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以物质产品生产为基础展开的,马克思没有为品牌价值研究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理论阐述,加之品牌价值作为非物质产品形态的商品形式,有其不同于物质产品生产的特殊的生成规律,完全从劳动生产视角来解释信息态的品牌价值规律,有些勉为其难。

1.关于品牌价值理论的研究,约翰-安瑟姆森认为,“1989年以来,最有影响的品牌价值定义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品牌价值与其说是事物指标所致,不如说是消费者的感知所形成的。

2)品牌价值是价值协助品牌的全球印象。

3)品牌价值源于品牌命名,而不单纯是物体的分配。

4)品牌价值是一种与可靠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的关联测量。

5)品牌价值毫无疑问将影响品牌的财务价值。”

2.品牌是一种无形价值、无形资产、无形资本或者非物质产品等多种概念。

3.有的研究将品牌作为独立的结构模型来进行阐述,缺乏从价值创造、交换、增值、分配等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使得品牌价值理论缺乏基本的逻辑前提,影响了品牌价值理论构建的完备性。

4.有的研究只是从消费者视角(现象)研究品牌的价值问题,忽视了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以及围绕品牌构建各环节进行的社会生产生活对品牌价值的贡献,无法深入到品牌价值的本质。

5.有的对品牌资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营销、市场渠道、消费者认知等方面,对品牌资产的基础和前提因素研究不够,品牌价值理论的合法依据不充分。

6.多数研究没有将商品生产劳动作为品牌价值的主要来源,而是将其他物化的资本要素和产品生产环节之外的营销、服务、广告、消费者、社会关系等作为品牌价值来源。

7.有的研究将品牌视为一种竞争力,认为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就是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和创造溢价的能力。溢价作为一个财务概念或者作为记账科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等价交换市场,溢价不是无源之水。

8.有的研究认为,品牌价值是品牌内涵的价值,是“第三态价值”;品牌价值是有形和无形价值的统一、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或认为品牌价值是一种附加价值;有的认为品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是劳动创造的,只是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的是研究的深化和延伸;有的认为品牌价值是产品生产及服务、营销、广告、消费等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价值。这些都为品牌价值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只是需要通过深化研究,构建比较完整的品牌价值理论。

三、本文对品牌价值的新解释

从广义虚拟经济价值理论视角,运用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本文对品牌价值做出以下新的解释。

1.品牌及品牌价值的基本定义。本文认为,品牌是一种典型的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的虚拟产品(虚物),是企业拥有的一种以非物质(信息)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或者虚拟资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是一种满足人们心里消费需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是一种非功能性的“虚拟使用价值”(王彦亮,2012)。

讨论品牌价值离不开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概念。本文认为,所谓有形价值一般是指以物质(有形)形态存在的功能性使用价值(物质产品)为载体的商品价值;所谓无形价值是指以非物质(信息)形态存在的虚拟使用价值为载体的商品价值,这里的虚拟使用价值主要是指满足心里消费需要的使用价值,这种以信息(虚拟使用价值)为载体的无形价值就是品牌价值;而一般功能性使用价值则是满足生理消费需要的使用价值。对品牌商品而言,商品价值是无形的品牌价值和有形的产品价值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可以认为品牌是一种典型的虚拟商品,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价值是一种虚拟价值,是以无形的信息态(精神和文化)的形式附加在商品体上提供给消费者享用的一种虚拟价值,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品牌使用价值是品牌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满足消费者心里对产品质量、品质、安全、美、艺术、文化、尊贵、时尚性等精神(信息态)需要的一种虚拟使用价值。品牌价值不是单纯由生产环节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围绕产品生产、营销活动、商业服务、品牌管理、社会生活等整个生产生活共同创造和积累的结果。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形成也有贡献,在商品社会的交往和交换过程中,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同和视界融合,会以产生感情(信息形式)的方式衍射或黏合于品牌企业及其产品之上,从而实现和增加品牌的价值。

品牌价值作为一种虚拟价值其大小并没有一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中既包括参与品牌产品生产的各种劳动的创造,也包括围绕品牌及其产品开展的营销活动、广告宣传、商业服务、品牌管理等活动创造的新价值。品牌价值的社会实现(市场价格)主要取决于社会认同,即由社会必要的生产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时间决定,尽管这个社会生产生活时问,可能因为品牌垄断而取决于个别的自由生产生活时问。在表现形式上,品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品牌承载信息(文化)的接受和认同――视界融合程度。需要特另0指出的是,无论是品牌虚拟价值还是虚拟使用价值,一般都与产品本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直接的二元容介态,并以一个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品牌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商标符号和商品实体的容介态,而品牌的社会形式通过价格、信誉、品质、文化等方式存在。

品牌虚拟使用价值是一种信息态的使用价值,和物质的功能性使用价值相对应。品牌供应者如果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品牌信息态使用价值的需求,使消费者能够获得尊贵、时尚、品位、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里消费需要,实质上等于为消费者创造了新的价值,消费者会以品牌忠诚(信息)回馈生产者;生产者通过创造出更多的品牌价值要素(信息态)提供给消费者,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如此循环往复。相反,如果品牌产品生产不能够通过创新技术、加强管理、优质服务、广告宣传等为消费者提供不断优化的信息使用价值,甚至寅吃卯粮,减少信息态使用价值供应,消费者将失去对品牌价值的购买,品牌价值就会缩水甚至消亡。

品牌产品一般是信息态的品牌价值和物质态(或服务)产品价值的容介态。品牌最初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并不断加强,品牌价值一旦形成,也就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除了产品生产的基础之外,营销、广告、商业、维护、服务、消费等作用都对品牌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往往起着增殖或放大品牌价值的作用。当然如果企业人为地放大并不断做出超出产品实际水平的营销、宣传等活动,可能会适得其反。品牌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在一般情况下,信息态的品牌资产转移不依自身的直接消耗为代价,而是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但是,一旦企业不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信息态使用价值,过去的信息资产可能会立即消失,所以生产信息态使用价值同样需要相关劳动、物质态以及信息态资料的投入。

2.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一种固定资本。品牌价值的创造也像实物产品生产一样,是品牌固定资本通过生产及相关服务活动逐渐转移或加入到所生产的商品中,成为商品的一种无形的附加价值。而且,这种价值也是由生产劳动及相关服务活动所创造的,而不是由所谓的消费者认同创造的,在商品社会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在品牌宣传、营销活动等过程中,消费者的参与和认同有利于加快品牌价值的社会实现――成为市场价格(形成购买)。另外,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社会生产生活接受并认同品牌价值,会在消费生活过程中回馈品牌,即消费者会在其生产生活中生成并衍射一定的信息态(文化)价值于品牌之上,是品牌价值增殖的一个来源,这是以信息(文化)为中介一个与品牌价值进行交往和交换的过程。

从财务资产或者投入产出角度看,在品牌价值的创造和经营中,人力资本和其他要素资本的投入以及品牌的维护和管理,是创造和增殖品牌价值的基础和保障。其中,品牌固定资本在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看起来同一般的固定资本有所不同,比如品牌经营的好或者产品生产的好,品牌资本好像不受磨损,或者说不像一般实物固定资本那样需要让渡性或者消耗性转移;好像生产品牌价值没有品牌资本的消耗,如果是好的产品反而会使品牌资本越来越高。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品牌形成要素除了一般的物质资本,更重要的是存在信息态要素的投入,而信息态的生成和保持有其特殊规律,信息是品牌价值构成的基础要素。

一般来说,消费者购买品牌商品,既需要商品的功能性使用价值,也需要满足心里消费需要的品牌虚拟使用价值(文化),功能性使用价值和虚拟使用价值都是品牌价值的载体。生产技术含量高、安全系数大、知识性能强、使用界面优、清洁环保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消费者在获得优质使用价值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知名品牌带来的尊贵、成就、地位、财富、个性等象征性使用价值――虚拟使用价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功能性使用价值,而且因为生产出总体优质(更高的文化价值、更多的优质信息)的产品,消耗了更多的知识劳动、科技劳动、脑力劳动、服务劳动、创新劳动(主要是提供信息态使用价值)等,本身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包括一部分专属于品牌虚拟使用价值(信息)和品牌虚拟价值。也就是说,增加品牌价值,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本和要素资本更高。另一方面,要生产好的品牌产品,创造高端品牌价值,企业还需要动员和调动组织的精神生产能力,生产符合道德道义、承担社会责任、客户价值诉求、文化艺术效果、消费者心里偏好等品牌虚拟使用价值,这部分投入和消耗,既需要品牌固定资本的投入、积累和价值转移,更需要特殊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包括调动消费者的社会性参与。

在商品交换中,消费者既要支付购买功能性使用价值,同时又要支付购买品牌虚拟使用价值。由于品牌固定资本以无形(信息)的形式存在,消费者购买需要一部分以物化资本(资金)的形式支付;另一部分是用感情、忠诚、偏爱等无形的资本(信息衍射)形式支付,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问心与心的交换,感情与感情的交流;这也是双方精神资本的一种对等交换,生产者得到的这部分精神资产是社会生活(消费过程)衍射于品牌之上的虚拟价值,所以品牌的价值可能会出现越来越高的情况。当然,如果对品牌资本

技术、知识、精神、道德、责任等精神要素和相关资本投入不足,甚至透支品牌价值,终归是不能长久的,这也是企业经营的风险所在,因此可以说品牌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打造品牌或创造名牌决不是轻而易举或者一本万利之举,需要企业加强制度、科技、知识、管理创新,强化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加强品牌价值资本投入,需要策划、生产、销售、服务、消费等全部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共同的、长期的艰苦努力才可能达到。一旦形成名牌产品,更要对来之不易的品牌多加珍惜,特别是要通过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加强道德建设和依法经营,坚持诚实守信,且不可因小失大,只有做到万无一失,才不致一失万无。

3.品牌价值的源泉是产品生产过程和广告、宣传、维护等服务活动共同创造的,也是企业加强品牌资本投入和经营的结果。随着企业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多样化,创新性、知识性、文化性、道德性劳动要素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创造品牌价值的劳动以知识型、创新型为主。另外,由于,高端品牌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和需求的高端化,消费者认同(承认品牌价值生产生活社会平均水平)往往超出一般社会平均水平,亦即同样功能性使用价值的名牌产品往往价值很高,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认同创造了价值,而是承认了品牌企业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高出的部分当然主要是品牌虚拟使用价值(信息态差异化的感受价值)的价值部分。这就更需要高端品牌产品生产者加大投入和管理,尽力生产符合消费者和特殊社会需求的品牌产品,以支撑消费者和社会对品牌产品的信心和忠诚。否则,这部分人群一旦离开,往往不可逆转。因此,品牌价值往往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可逆转性,这就是品牌价值“一失万无”的道理。

从根本上讲,使用价值和虚拟使用价值是广义上的劳动实践(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价值和虚拟价值也是这种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结果。但是,虚拟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往往具有更大的社会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其价值大小(度量)决定于社会必要的生产生活时间(这个时间可能是个别的、自由的)――也就是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和人类社会生活赋予(社会接受和视界融合程度)的价值内涵。

因此,按照马克思价值公式W=C+V+M,我们可以假定品牌商品价值度量的公式:

∑M=M+AM=(C+V+M)+(C+V+M)=(C+c)+(C+c)+(V+v)+(C+c)

其中,c是产品的一般固定成本,而c是品牌产品在品牌资产或品牌价值方面的增加的成本支出,比如更好的材料,更高技术水平的工具,更高标准的技术,专利或标准,更好的生产环境(污染低、环保等),营销费用,人员培训等等投入――差异化的成本内涵不同的载体信息――满足心里需要;V是一般的劳动成本,而v则是指从事思维活动的人力资本,包括是更多的培训和教育费用,生产劳动者更高的素质,更高技术、管理水平的人才,营销和品牌维护人员投入等,即超出一般功能性使用价值需要的文化(信息)创造活动;M是一般商品的剩余价值,m是指因为品牌增加投入而得到的剩余价值――品牌价值的增值或附加值(一般财务上的品牌溢价)。

对于获得品牌领先的企业,可以形成一定的品牌垄断价格,这个价格是由品牌生产者个别生产时间决定的(社会认同或者消费者认同这个时问)。所谓的品牌溢价实质上是消费者认同的品牌产品的价值,是由品牌产品的个别生产时间决定的。所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提高产品的精神、艺术、文化等附加价值是创造高端产品的必由之路,增加技术、文化、艺术创新,拉长高端附加值创造链条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

4.品牌价值给虚拟价值搭建了一个开放心里时空的交换平台。对于品牌产品,企业不仅向消费者提供功能性使用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虚拟使用价值,从而向消费者提供虚拟价值。因此,生产者不仅需要生产、工艺、科技、知识、精神、责任、道德等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投入和消耗,而且,还需要生产者直接提供感情、关怀、温暖、爱心等客户感受价值。同样,消费者不仅通过价格形式与生产者交换,而且,倾注于品牌的还有忠诚、热情、专注、热爱等虚拟价格要素。即品牌价值更多的是心与心的价值存在形式,生产者劳心给予消费者品牌价值,而消费者用心选择和付出价格。这种虚拟价值要素的交往和交换虽然没有通过会计准则计价并计人生产者的资产,但是其具备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在企业并购中已经进入测度之内,当然仅仅在企业并购中计入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强调消费者的视角,必须回归到生产者视角,回归价值确认,在承认品牌价值的同时,在品牌虚拟价值的分配、交换等问题上实现突破,才能够真正引导好、创立好、建设好、发展好品牌。

5.品牌的创建和管理模式概要。

1)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品牌产品的功能、质量和品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功能性需要,以功能性差异(载体信息)提升品牌产品附加价值。

2)优化品牌产品的产业链建设,既要提供优质的功能产品,科学拓展品牌覆盖范围,又要在各个环节提供优质的服务,完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及虚拟价值的两个价值生成链条,形成价值容介态优势和多赢局面。

3)加强人文创新,提升品牌产品的文化、艺术、道德、美学、情感等精神性需求,提升品牌产品的虚拟使用价值。

4)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形象的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产品的认知,提升品牌产品的社会价值(市场价格)。

5)加强品牌维护,尊重消费者品牌认知及其溢价支付(超产品价值支付),为消费者创造更多非产品的服务增加价值,增加双向情感交流、友情互动及价值交换,唤起社会(消费群体)参与品牌价值的创造(对品牌付出消费者的感情,各种社会生活生成并衍射文化性信息粘合于品牌之上增加品牌价值,亦即使品牌具有更强的价值黏性)。

6)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和文化建设,形成专业化优势,上升为文化战略,以更大的道德价值和社会责任,从而创造和不断增殖品牌的无形价值。

篇(9)

一、 实践教学体系

1.基本原则

我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2.教学体系

(1)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我院构建了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分院设立了计算机项目工作室、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开放机械加工实验室、现代制造实训中心,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在近几年计算机类和机电类的竞赛中我院取得较好的成绩。

(2)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符合我院实践教学的方法。

(3)产学研合作,促实践教学的发展。结合实践提出提出的“三重螺旋”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科研道路。科研基本定位在于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和研究辅助的层面。针对我院以教学为主、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我认为应大力引进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科研发展。

(4)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二、 虚拟经济 社会

1.虚拟经济产生与发展

虚拟(fictitious)一词有:假想、假定、编造、虚伪等含义,并作为现实的对立面。经济学意义的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便是从这里引申出来,并且从虚拟资本开始的。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

首先,虚拟经济是和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什么是资本?用于获取收益的那部分财富才是资本。什么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这是比较传统的提法。其实,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资本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如此,理论上,一般把虚拟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对照物,后者通常指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过程中?quot;货币资本。资本的本性是要获取价值增殖。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才能获取价值增殖。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是其运动的主体。

其次,虚拟经济是和资本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相联系的经济。资本的基本形态是价值形态。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体现。纵观虚拟经济的历史发展,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形态:

2.虚拟经济特征

虚拟经济的两个特性一是经济性,一是虚拟性。

所谓经济性,就是指价值符号及它们的交换也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没有价值及价值交换就与经济沾不上边,也就谈不上它的经济性;并且,价值符号还可以还原为价值实体,即从虚拟走向现实。无论是纸币,还是股票、电子货币、其它各种有价票证,它们的发行和流通基础就是价值和信誉,它们代表的是实体价值,是实体价值的代表,并且还可以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信誉作为价值符号的发行基础存在很大的接受风险。

所谓虚拟性,是指它的交换物在形态上是虚拟的而非实物的,它只是以价值符号为交易对象,而不以实物为交易对象。虚拟经济领域交易的只是价值符号而不是有形的实物。

三、 教学体系中虚拟经济社会构建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通过一些实验的数据,建造经济体系模型,找出其数据的关联性,不确定因素,构建一下虚拟经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把一些数据整合,构建虚拟经济,把其应用到数据分析,提高分析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增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

篇(10)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特征

1.效率性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环境设计模式,突破了其中存在的各种复杂性问题,比如说摒弃沙盘或者模型的方式,有利于控制设计成本,节约了设计时间。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能够以多媒体模式、数字化模式真实形象的展示出虚拟设计的项目,而用户只需要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平台中,即可观看模型效果,以此将网络资源的优势有效全面的发挥出来,更加充分的展示出作品的效果,以此实现宣传目标,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2.交互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更加全面、更加形象的展示出来。在虚拟世界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对展示物的一些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同时可以接受信息、认知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等过程。虚拟现实技术所创建的环境,更加向真实化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机所构建的三维数字模型,内嵌虚拟现实场景,能够使用户的各种感官感受有效激发出来,产生真实的交互感受。比如说,在虚拟空间中,用户可以用手去获取虚拟环境中的物品,同时还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物品的重量,并且可以让被抓住的物体随着是自身移动。3.艺术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需要具备较高性能的图像处理工艺。比如说3D虚拟建模、Flash、全景图片等方式,可以以高清的形式,展示出各种图像,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真实性。用户在观察图像之后,可以对项目的整体结构做到全方位了解,并且了解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等等。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更加良好的艺术性效果。4.侵入性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侵入性,其可以让用户感觉到更加真实的环境效果,有些时候,还可以让用户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此种感受的主要因素,在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设计正是充分基于人的感官感受、以及心理特点出发,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使图形更加具有立体效果,从而使用户置身于三维空间中。对于侵入性来讲,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可以理解为临场性和存在性,关键是对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真实感受程度进行反映。用户需要提前佩戴专门的头盔和手套,才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虚拟环境中的立体效果,同时在此种虚拟环境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虚拟世界中。假如用户无法分辨出真假效果,也就是好比置身在真实的环境中,那么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的侵入性效果。5.多感知性考虑到虚拟现实环境中,均会配备齐全各种感官装置,包括有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用户不仅仅具有视觉感知,还可以形成听觉感知、触觉感知、以及力觉感知,特别情况下还会产生嗅觉感知以及味觉感知。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非常良好的多感知性,可以让用户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就现阶段的虚拟现实技术来讲,尚未实现所有感知功能,也就是无法达到最理想的虚拟技术状态。

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应用到环境艺术模型设计当中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交互性、多感知性、侵入性等等特征,通过上述种种特征,可以让用户进入到交互式的、三维虚拟环境中,同时可以与虚拟环境进行一些互动沟通,用户的各个感官受到刺激,会产生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说非常具有必要性,设计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系统处理,能够虚拟系统中,展示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通过此种设计过程,能够让设计人员更加真实、直观的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设计作品的相同感受,并且有利于设计人员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每一个设计细节,以此构建良好的环境艺术模型,确保自己的设计想法可以顺利的转换成设计成果。可以说,极大程度的增加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感知性与直观性。2.更加便捷的对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完善对于设计作品来讲,需要反反复复的不断修改,一直到完善,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做你。在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在完成设计作品时,设计人员很难对作品做到全面直观的感受,抽象性的概念影响作品的完整性。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此项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最开始,将设计构建成虚拟的现实模型,通过观察模型,便于设计人员更加直观的观察每一个设计环节。在具体方案实施之前,利用模型,设计人员能够全面的进行观察,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且在此情况下,对方案反复修改完善,直到其符合设计要求。所以,虚拟现实技术一方面使完善环节得到简化,另一方面还能够使修改更加具有针对性。

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效果

1.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直观性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经历了手绘图纸、电脑效果图和建筑动画三个过程。在此阶段,可以看出人们都不断追求高科技,新型的科学技术,从而获取更加高层次的艺术品质,实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各种软件和硬件的作用下,可以创建非常真实的虚拟环境,基于此种环境考虑,利用技术手段,将环境艺术作品转换为此种环境,在创建的虚拟环境中,用户能够感受到类似真实的听觉刺激、视觉刺激、触觉刺激。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的细节全面表达出来,有利于吸引用户注意,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接受程度。2.提高预算精准度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将所设计内容转换成实践应用的项目。在以往的设计作品中,普遍存在预算精确性不理想的情况,对于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均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在虚拟模型中,可以全面了解项目所需要的材料预算等内容,可以实现材料预算、结构的精准度提升,防止出现由于预算失误而导致的各种问题。3.增强了设计双方的互动性在完成设计方案之后,在同客户沟通阶段,需要营造良好的双方互动性,对于汇报沟通具有重要帮助。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提升双方互动性。利用此种技术,用户能够在设计作品中,感受到每一个设计细节和设计成果,全买呢了解每一个设计部位的演示状况,并且可以了解不同设计方案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存在的设计问题,双方之间还可以展开协商探讨。

篇(11)

【关键词】云计算 数字图书馆 虚拟化网络

在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云计算技术亦不断成熟。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对图书资源的管理与共享,建立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已经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推崇。云计算环境下实现的虚拟化网络能够使数字图书馆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和经济。因此,对云计算环境下基于收益优化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特点

1.1 虚拟化网络具有可管理性

云计算的传输和服务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对传输的对象能够进行划分,从而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能够建立成为以云数据为中心的内部网络以及用户传输网络。同时能够建立多个用户端网络,使得云计算技术传输的数据更加安全、有效、可靠和经济。通过云计算技术的特性更能够判断整个网络运行的质量。为了使云计算技术能够在建立成功的数据网络平台真正发挥效用,云计算技术提供者应该对其进行恰当的管理,制定科学的数据传输策略。便于保证云计算技术能够对建立成功的虚拟化网络进行进一步配置优化。另外,云计算技术的提供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虚拟化网络进行节点迁移或者分裂等,以便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性与灵活性。

1.2 虚拟化网络环境具有分布性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在建立虚拟化网络平台方面,常常需要向云计算技术提供商租赁设备以及服务方案等。在建立虚拟化网络图书馆时,需要对得这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解,并根据云计算和服务的要求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凡是建立成功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其云数据中心以及备份的云数据中心一般分布于不同的地点。在不同的地点延伸出更多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此情况下,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不仅仅需要将各个地方的资源进行重新整理,更需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了解后将虚拟资源重新组合和分布。由此能够方便图书馆虚拟化网络对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划分和调度。

1.3 虚拟化网络具有动态和可用性

与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一般情况下是由多种有限或者无线的通信接入网络而组成。读者在通过虚拟化网络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时,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和所处的阅读环境选择最适合的资源终端。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能够为读者提供十分安全和便捷的阅读服务。在读者使用阅读终端时,能够自动对读者的使用位置、行为进行辨别,从而为其配备最为恰当的阅读方式,使得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传输能力最适合读者阅读的特点。另外,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中具有计算功能和储存功能十分强大的数据传输中心。在整个虚拟化网络运行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的阅读终端能够将所有读者的阅读任务和资源传输方式交由数据传输中心进行优化和整合。最终能提高虚拟化网络数据中心的服务质量,实现虚拟化网络的动态性和可用性。

2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需求

2.1 提高图书馆虚拟化网络智能水平的需求

通过对目前大部分云计算环境下的虚拟化网络负荷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云计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储存技术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虚拟化网络中的数据处理需要更加快速。虚拟化网络中的海量储存已经不能够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因素。此时,需要重视提高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网络中的传输网络智能水平。该智能水平中包含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高效率性、经济性以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提高虚拟网络的传输智能水平,方能够不断增强用户感受。决定虚拟化网络传输智能水平是否能够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便是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端综合数据传输性能。该综合数据传输性能对云计算环境下网络的节点交换能力,以及云计算环境下的网路传输宽带具有极高要求。因袭,需要确保节点交换和宽带传输的速度和质量达到最高标准。

2.2 确保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结构多样性的需求

在未来科技越来越发达的环境下,各行业中连接到互谅网上的设备将会逐渐增多,将会有更多的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传输。在此情况下,网络的结构将会越来复杂,使网络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同时,网络需要传输的数据负荷逐渐加大,尤其是突发数据的传输量,更会打破现有的传输状态。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随着虚拟化网络规模的逐渐扩大和虚拟化网络管理难度的逐渐加大,需要更加优质的职能配置,对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只有建立比较安全、便捷、快速、经济的宽带网络数据传输后,能够利用比较公平的宽带资源分配机制对数据传输能力进行恰当的提升,由此确保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网络虚拟化策略

3.1 重视虚拟化网络的管理与监控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需要为用户提供云服务,包括利用资源传输的形式提供视频、语音、图像等较大的信息数据传输服务。使用户通过云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满足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的享受。使用云计算技术下的云数据网络资源应该能够根据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业务要求进行自动化的检测和调整,以提高整个虚拟化网络的服务效率,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数据传输的变动具有周期性,需要设置自动且智能化的用户端口进行数据和资源的发送。

3.2 加强虚拟化网络流量的均衡与传输能力

未来云计算技术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网络技术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发展应该更加多元化,规模更大,性能更高,问题却更加不容易检测。因此在虚拟化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数据中心资源传输中,应该尽量保持虚拟化网络流量均衡,使各个用户端均能够在均衡流量的情况下有效运行。同时,需要强化图书馆资源数据的传输、迁移能力,保证数据传输可控、经济、安全且高效。

3.3 提高虚拟化网络虚拟设备支撑能力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中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存储和传输的核心应该是数据中心,能够对虚拟化网络中的动态资源进行恰当分类和调配。由此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能够提高对资源的整合度、利用率和资源阅读服务能力,更能够降低云计算环境下好各项系统的运行成本。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由整个网虚拟化网络系统的计算、存储、传输、变换、接口等部分组成,构成了比较多样化的虚拟化网络结构与设备。多样化的网络与设备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设备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的接口标准并不统一。同时,可执行的虚拟化网络进行管理策略亦不相同,需要对传输性能、数据传输环境、数据传输需求等进行恰当的分析,以提高虚拟化网络运行中虚拟设备的支撑能力。

3.4 确保虚拟化网络具有安全性

虚拟化网络具有基础设施结构十分复杂的特点,面临着随时受到安全威胁或者恶意性攻击的情况。运用云计算技术建立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应该重视选用符合国家制定技术标准、具有安全保障的虚拟化网络设备。在设备连接成功后,应该进行恰当的试运行。试运行过程中观察数据的传输是否具有安全保障,其数据传输特点是否能够满足云计划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的实际需求。

另外,不同运行环境、不同用户端、不同传输途径的虚拟化网络设备和系统制定应该存在差异。在云计算环境下应该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动态安全保障策略。首先应该对虚拟化网络中的所有网络性能、特点进行严格编辑和管理。保证数据传输具有独立途径的同时能够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分配。其次,根据安全标准,对各个数据传输路径之间进行安全隔离。最后,在数据传输中心,利用一台安全保障设备进行分化,延伸出多个安全保障设备,加强安全保障与可控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云计算环境下建设的数字图书馆,能够使得原本十分复杂的图书网络资源变得更加有条理性,并且能够提高服务于读者的图书资源服务质量,既高效,又安全。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亦会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未来只有重视虚拟化网络的管理与监控、加强虚拟化网络流量的均衡与传输能力,并且致力于提高虚拟化网络虚拟设备支撑能力,方能够使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网络真正得到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云服务。

参考文献

[1]付佳,闫实.基于云计算环境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模式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4,14(11):85-87.

[2]张晋华.低碳的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05(01):130-131.

[3]叶文伟,张红琳.数字图书馆中云计算虚拟化建设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21(01):37-39.

[4]陶锐,蛟平.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安全服务研究[J].兰台世界,2015,23(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