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型工业化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9 16:32: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型工业化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型工业化建设

篇(1)

摘要: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新乡市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就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本文对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关键词 : 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029-03

作者简介:张式恩(1979-),男,河南新乡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

1 理论基础及问题的提出

1.1 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起动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技术水平体现在新的设备、新的材料,同时技术要素是内生变量,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他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速度快,工业化程度就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落后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就像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一样,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追求的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目标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后,人们重新审视已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需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出现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而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1.2 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和缓解就业压力。

目前,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河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仍是带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型工业化,是对“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问题在工业化模式选择方面的全面回答。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实施中原城市群规划、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新乡市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贫乏的、典型的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这就决定了在以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背景下,作为非资源型城市的新乡,必须破解来自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2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2.1 新乡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新乡市紧紧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通过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全面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知识产权经济,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

新乡市设立了5000万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基金,成功创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正在积极推进电池研究院建设,成立了新乡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世界首支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新乡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2011年,金龙集团获省长质量奖,新乡市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同时,新乡市也被定名为“新乡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2年,新乡市R&D项目课题4502项,在河南省居于第二位,专利申请书1025年,已是连续8年突破千件。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全省共2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新乡市大力建设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体系、科学决策咨询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开设了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始终确保科技创新资金供给充足。

2.2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实现工业化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路径。新乡市要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是首要任务。自2011年,新乡市就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发展工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工业跨越工程行动计划,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乡市不断加快培育发展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目前,新乡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电池材料到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制造、电池回收的循环产业链。新乡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电池研究院,2007年获批组建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的新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已完成小试。

2013年5月,新乡市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的称号。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实施项目28个,总投资51亿元。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正在加快发展氨纶及下游纺织产品、膜材料等相关产品产业链。

3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①科技创新的指标。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2%的企业只能够勉强生存,而1%则很难生存。所以,本文选取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代表科技创新变量指标。

②新型工业化的指标。

根据党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本文选取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利用、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选取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人均邮电业务量、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表示新型工业化道路变量的评价指标。其中,三个能源消耗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能耗越低,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指标越大,评价值越高。(表1、2)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查阅2007~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收集到相关的原始数据,部分数据是原始数据计算得来,2009年R&D经费数据缺失,该表中使用的是2008年与2010年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从R&D经费支出的角度分析,2006年~2013年新乡市R&D经费支出逐年提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2009年超过了1%,2014年有望超过2%。于此同时,新乡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很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也连年成倍增长。

从人均 GDP 来看,人均收入是从产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产出水平,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新乡市的人均GDP连年提升,2010年基本上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2013年已突破3万元。

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个指标表示的能源消耗情况,指标数值都是越来越小,可见新乡市在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用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的信息化水平,因为某些年份的重大建设,而是数据有些波动,但是整体不断提升的。R&D活动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渐上升,可见人力资源质量在不断提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没有统计数据,也未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所以暂且不进行该方面的数量分析。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12年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水平,2012年的横向数据显示,在河南省,新乡市仅仅超过洛阳、鹤壁、商丘等市,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可见用该指标反映的新乡工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好。总体来看,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

4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放在关键和突出的位置上,要把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紧密融合,依靠科学技术走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工业化道路。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新乡市的科技创新必须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具体有:

4.1 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科技创新只有成为内生变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曾经说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产生的。新乡市要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不断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4.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以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取代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发展高新技术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效用,使高技术具有更强的市场潜力。我们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全市产业规模和特色产业,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引导培育新兴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分散、独立型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引导区内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主业突出、优势明显、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4.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新型工业化,要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和谐共处,更应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传统工业时代已然过去,我们应该逐渐摆脱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目光转向科学创新,依靠科学技术走出一条低污染、低消耗、高产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因此,企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城市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5 结语

依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新乡市要破解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进行科技创新,就要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二杰.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7-19.

[2]汪慧玲,景文宏,戴石.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态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4):30-31.

篇(2)

能源资源优势

六盘水的基本市情是:一个显著特征、两个突出矛盾。一个显著特征:小城市、大农村,全市城镇化率为 31%,也就是全市300万人中有200多万在农村。两个突出矛盾: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差别大,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的比例是4.5∶1,发展不协调。二是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重工业为主,资源型产业、产品比重大。

面对这样的显著特征和突出矛盾,要坚定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目标不动摇。为什么要坚定这个目标呢?主要是“四有”:一是国家有规划。早在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因此,这个目标符合国家的产业方向和产业布局,这对六盘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自身有优势。六盘水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优势,资源优势中最突出的又是能源优势。三是工作有基础。这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通过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能源、原材料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四是发展有机遇。目前,资源、能源类产品短缺,价格持续上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紧缺就意味着有市场,有市场就意味着能发展,这对六盘水这样的能源、资源型城市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机遇。所有这些,都为加快把六盘水建成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加快工业化势在必行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六盘水应着重做好的两篇文章。实现把六盘水建成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目标,最根本的途径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六盘水存在的两个突出矛盾,实质上,一个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一个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说是要靠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目前,全省正在做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全省各地的发展基础不一样、自然条件不一样、发展方向和重点就不一样。优化布局也是发展生产力。六盘水是适合发展工业的地方,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承担着发展工业的重大责任。六盘水加快工业化步伐,不仅是六盘水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省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全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在抓好工业化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总体上讲,我省农村自然条件差,土地的承载能力很弱,加上70%以上的人仍然集中在农村,其结果就是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脱贫致富难。贵州贫穷表现在农村,但根子在城市,城市的经济实力弱,功能不全,当然辐射带动力就非常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发展,要重视农业就必须发展工业,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必然的规律。

探索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我省工业结构的显著特征是资源型产业、产品比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发展。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的发展,就是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更加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双赢,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提高技术含量、执行行业准入标准、抓好节能减排放在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把循环经济模式融入工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把循环经济模式融入工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就是要尽可能少使用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反复利用,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对于促进企业由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现代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我省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要大力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我省提出的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等路子和方向是对的,问题是没走好,推进的力度不够。我们必须加大工业结构的转型力度,花大气力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

重点项目建设不理想

成为贵州发展掣肘

贵州经济总量小,说到底就是项目少,特别是大项目少。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有项目才有资金流、有项目才有就业、有项目才有财源,经济发展关键要靠项目带动,没有项目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跨越。我省固定资产投入总量太小,去年一年才1400个亿。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有大投入才能大发展,这是基本道理。全国要防止“三过”,但贵州除了物价上涨过快以外,固定资产投资不是过大而是过小,经济增长不是过快而是过慢。

造成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不理想是重要原因。1~5月重点项目投资仅完成年计划的32%,形势严峻。什么原因造成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慢呢?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由于今年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受贷款总量限制,项目融资困难。加之今年以来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速度明显加快,工程造价有所提高,重点项目资金缺口进一步增大。二是建设步伐缓慢。三是项目审批、核准慢。部分项目由于前期工作不扎实等原因,规划、土地、环评、林木砍伐、水保等审批手续办理慢,制约了项目建设进度,有的项目长期不能开工建设。土地瓶颈以及相关手续的影响,这是每年都在讲的问题,但是每年都没有解决好。四是征地拆迁慢。部分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慢,有的遇到违法阻工,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五是受年初严重雪凝灾害影响大。

重点项目建设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发展大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现阶段我省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投资拉动型,如果重点项目不建设好,不仅会影响今年发展速度,而且还会影响发展后劲,影响财源,这是个大问题。

千方百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要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强力推进,能快则快,争取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和银行在重点项目建设领域的合作,按照“确保收尾项目,满足在建项目,兼顾新开工项目”的要求安排好地方配套资金,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并鼓励项目业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融资。二是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切实做好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及时帮助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征地拆迁、用水用电、交通运输、设备材料供应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和协调,严肃处理违法阻工。三是对重点项目要严格实行招投标管理,坚决杜绝层层转包,切实加强工程监理。

篇(3)

一、 岳普湖县工业化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岳普湖县工业化的现状

岳普湖县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21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1.08亿元,年均增长35%,工业园区建设正全面推进。虽然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发展新型工业化使命仍然艰巨。

(二)岳普湖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

光热水土及各类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岳普湖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度变化大,夏、冬季气温相对稳定,自然光照条件充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32天,日照年平均2780小时,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县域及周边100公里半径内有棉花、玉米、红枣、各类果品、小茴香、秋甜瓜等各类作物蔬菜的种植、各类牲畜家禽的养殖,特色优势明显、品质优、数量多。此外,岳普湖小茴香颗粒饱满,品高质优,畅销中亚各国;“小尾寒羊”、“疆岳驴”享誉区内外,享有“中国小尾寒羊发展之乡”、“中国毛驴(疆岳驴品牌)之乡”的称号。同时境内有甘草、枸杞、大芸、麻黄等430多种中药材资源,具有开发价值,同时,这些特产显示岳普湖特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2、交通区位优势

岳普湖县地处喀什地区腹地,处在喀什半小时经济圈中心位置,半径80公里范围内辐射周边伽师、英吉沙等8个县市,是喀什地区西进东销的商品集散地、东联西出的商品出口加工基地和观光旅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卫星城市的功能区域定位看,岳普湖县作为喀什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物流配送基地的地位逐渐显现。喀什特殊政策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将对岳普湖形成有效辐射。

3、人力资源

岳普湖县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4万人,近年来通过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双语”、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全县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三)岳普湖县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1)自我发展能力弱。总体来讲,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低,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结合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经济规模和实力有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较弱,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不足。

(2)工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撑,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发展水平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起点低,产品附加值低已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决定性制约因素。岳普湖县地处喀什腹地,境内至今尚未发现任何矿产资源,工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撑;加之企业融资难等瓶颈的制约,招商难度大,企业落户少,工业发展缓慢。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论是水利、电力还是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财力不足,明显滞后。工业园区建设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差,住房简陋,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村级阵地、卫生室、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严重不足,难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4)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匮乏。农民致富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严重滞后,导致全县劳动者技术技能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致富技能和职业技能;从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看,不仅在人才的数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管理人才短缺,尤其是工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再加上长期缺乏系统的再教育、再培训,造成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经济急需的工程技术类、农业技术类、科研类人员少,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和科技开发经营人才更是短缺,以至于开展某些重点行业领域建设时,严重缺乏专业型人才。

二、 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推进岳普湖新型工业化进程

(1)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加大对入园企业的用工、用电、用地、厂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使工业园区成为融资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集中力量加快完善园区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聚集和带动能力,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节约使用和污染集中处理。

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建立有关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聚,增强园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加快建设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吸引人才、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

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建立有关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聚,增强园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加快建设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吸引人才、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

(2)积极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坚持贯彻执行国务院、自治区、地区有关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加快发展工业企业各项政策措施,在税收征缴减免、退返、银行信贷、担保、财政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厂房、建立企业“联系人”制度等方面,开展对企业支持帮扶工作,全方位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 景观规划设计

1.1 建设要求和主要指标

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标志性工程,位于湘钢厂区的西南角、毗邻湘江,占地面积约72万(其中厂房、料场等占地面积约40万);从炼钢到宽厚板板坯轧制系统全部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进口设备和生产线,实现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五米宽厚板厂2008年一期项目竣工投产,成为湘钢新的效益增长点,至2010年配套的专用钢材码头、水处理系统等全部竣工投入运行。

湘钢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是在工程项目规划之初,就确定了绿化用地和投资。规划可绿化用地约16万、绿地率50%,规划绿化预算投资1800万元。

1.2规划设计原则

因湘钢五米宽厚板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特殊的厂区位置,在五米宽厚板厂生态绿化规划设计中明确了相关规划设计原则。

1、以“生态环保、低碳节约”理念为基础,在突出绿量的前提下,通过植树成林实现降尘、降噪、抗污染,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功效性;

2、围绕厂房周边主要水处理、煤气柜、码头等配套工程设施,突出“节能降耗、自然和谐”建设工业园林景观;

3、结合湖南湘潭市沿江风光带“工业之光”规划的要求,突出内外呼应、城企相融的特色;

4、符合湘钢企业文化特点,突出工业园林景观特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紧跟园林绿化发展方向,把握时代要求,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

2景观工程建设

湘钢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在2008年一期主体工程完工的同时既组织实施,至2012年全部完成。

2008年,当湘钢五米宽厚板厂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投产时,遇到全球经济危机。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下出现的市场疲软、资金紧张、生产经营组织极其困难的严峻形势,湘钢仍然坚持组织实施了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并明确规划预算投资不变,景观建设要求不降低,改善员工岗位作业环境、提升企业厂容形象、营造整洁和谐的企业环境、实现“城企相融、和谐发展”的“两型企业”建设目标不动摇。

绿化管理部门和绿化工程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公司的要求将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实行了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和项目负责人制落实实施。

2.1具体规划与特点

首先根据规划设计原则组织全体绿化专业技术人员分区域进行绿化景观设计,设计方案统一组织评审,邀请湖南省、湘潭市园林绿化专家帮助审核评定。根据审核评定的设计方案,确定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分为煤气柜、料场、生产区、总排水处理、西大门码头及道路沿线六大功能区域,因地制宜按照基础绿化、功效景观、自然景观协调统一的生态绿化景观标准实施。

煤气柜区域因地制宜尝试按照湿地绿化的标准,建设了三个洼地绿化景观;料场、生产区、道路沿线区域按照基础绿化标准,全部建设成为多层次功效性绿化景观。

总排水处理项目是国家、省重点环保工程项目,也是湘钢实现工业污水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达标排放的重要工程项目;总排水处理区域绿化景观围绕“城企相融、和谐发展”的和谐主题,绿化景观面积4300,以“工业废水零排放湘江”的水幕景观为中心,展现湘钢和谐发展、回报社会与城市交融、与环境友好的决心和意志;水幕居中的水池全部使用了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水池中鱼儿穿梭在景石、荷花、喷泉、驳岸之间;环绕水池四周利用废旧路缘石铺就的绿化带游道、废旧铁路枕木制作的栈道与水池驳岸、铁路废道渣自然平整而成的绿化带游路或检修通道,大大丰富了绿化景观;沿废旧路缘石铺就的绿化带游道拾级而上,登上运用废旧树木、枕木搭建成的观景平台,眺望湘江,与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沿江风光带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西大门码头区域绿化景观面积7500,是湘钢人满怀对生态绿色、宜居环境的渴望和对湘江母亲河滋养的感恩情怀,以感恩为主题,充分利用废旧铁路枕木、钢轨,废旧耐火砖,废旧路缘石、废弃白云石矿石、废弃树木、废弃竹扫把、树根和废弃石凳,建成了环岸回廊、亲水平台、嬉水驳岸、景观游道、篱笆隔墙、水岸桩景、独特赏石,与扬起的风帆、奔腾的水瀑、冲天的喷泉、俯瞰的足印交相辉映,为城市沿江风光带“工业之光”的起点添造了特色亮点景观。

2.2景观植物配置

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植物配置,在充分考虑功效性、多样性的基础上,秉承“因地制宜、四季分明、绿色盎然”的设计理念进行分类配置;在西大门码头绿化景观中配套栽植了香樟、广玉兰、桂花、石楠、杨梅、南洋杉、棕榈、大叶女贞、红叶石楠、龙柏、黑松等常绿乔木;紫玉兰、樱花、碧桃、红叶梅、栾树、垂柳、国槐、西府海棠、龙爪槐、水杉、红叶柳、黄金槐、花石榴、木槿、红枫、金合欢等落叶乔木;茶梅、腊梅、山茶、苏铁、罗汉松球、黄杨球、凤尾竹球、南天竹、黄金间碧竹、海桐球、金叶女贞、铺地龙柏、金丝桃等球灌木;鸢尾、八角金盘、吉祥草、麦冬、扶芳藤、花叶常春藤、络石、钻石玫瑰、迎春、野等地被植物;菖蒲、茅草、花叶芦竹、芦苇、睡莲、荷花、香烛、水葱、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紫藤、葡萄、凌霄、常绿油麻藤等攀爬植物,营造了“四季有景、品种丰富、层次多样”的园林生态景观效果。

在料场、生产区、道路沿线区域高层栽植白杨、臭椿、楝树、栾树、香樟、大叶女贞、红叶石楠、龙柏等抗污染的乔木充当天然绿色屏障;中层栽植夹竹桃、海桐球、红叶石楠球、龙柏球、珊瑚木、七里香球等生长快的常绿球灌类遮挡、降尘降噪;底层栽植常春藤、扶芳藤、麦冬等地被植物,并尝试人工撒播草籽实现地面覆盖和降低人工维护成本。

2.3 建设成果

今天的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已实现绿树环绕、植物品种丰富、四季鲜花盛开、步移景异、白鹭栖留的怡然绿色景观效果;生态绿化景观建设中废旧资源的尝试利用,废旧资源与园林绿化景观的和谐统一、绿色植物与厂区工业建筑的浑然一体,实现了资源节约和降低绿化建设成本的新探索;全部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面积为15.77万、实际建设投资1100多万元;废旧资源的尝试利用和全员参与绿化建设,节约投资700多万元。

3景观管养效果

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经过前后近六年来的精细管理、精益施工、精心养护,已是绿树成荫、乔灌分明、层次突出、花木相映、功效显著,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成为湘钢展示企业形象、社会责任、和谐发展的重要窗口;得到各级领导、专家、新闻媒体、同行、员工的广泛肯定和赞许。

五米宽厚板区域生态绿化景观全部是湘钢人自己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日常管养;同时真正实现了全员绿化、全员参与,生态绿化景观中所有的栈道、驳岸、回廊等都是员工义务奉献制作;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湘钢人紧紧围绕自身实际和特点,把握生态、低碳、节约的发展方向和“环保、节能、高效、低碳”的生态理念,注重植物配置,因地制宜打造环保功能,充分发挥园林植物抗污染性和吸尘净化功能;而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的废旧资源再利用成为了湘钢工业园林、低碳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景观和湘钢“两型企业”建设发展的“名片”。

4经验总结

湘钢五米宽厚板区域的生态绿化景观建设工程是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标志性工程,废旧资源的应用是今后园林绿化的一个发展方向,是现代工业厂区建设打造工业园林生态绿化景观、美化厂区环境的一个样板,其经验值得推广。

尹少超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赵世伟.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植物配置与栽培应用大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

3、苏雪痕.植物造景.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陈植.观赏树木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5、江苏植物研究所等.防污绿化植物.科学出版社.1978

6、马锦义等.公共庭园绿化美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二室).环境污染和植物.科学出版社.1978

8、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篇(5)

中图分类号:TU241

1.保障性住房的新型工业化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GDP递增10%的高速增长,再加上婴儿潮、 投资投机需求剧增等因素,使得中国的房价暴涨,导致大部分工薪阶层买不起房。为了抑制过热的房地产需求和增加住房供给,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涉及收缩信贷、改变税收状况、公共住房体系等多项内容。特别是2 0 0 7年末,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多层次住房市场化体系,尤其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000套保障性住房。但是,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如果以传统的建造方式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目标很难达到。通过保障性住房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政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提高住房质量,改善住居环境。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由政府主持,建设标准比较固定,建造规模很大,它正好是实施工业化保障房的绝好对象。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型产业,在推行其建造体系时要考虑环保因素,工业化保障房可以节约社会资源、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当前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分析。

2.1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紧迫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0.95%,随着新一届城镇化大幕已经开启,预计未来1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仍将达到1个百分点左右,每年会有1000多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低收入者、棚户区居住者、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自农村的城市务工人员都梦想在城市里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然而,鉴于目前中国大部分人收入低下,城市房价高企,许多人即使不吃不喝几十年也买不起房。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大规模地建造保障性住房已经迫在眉睫。

2.2 当前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行性

2.2.1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空间

保障房建设需求巨大。保障房建设规模越大,标准化程度就越高,用户个性化需求较低,为其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保障房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易于形成标准化的特点恰好符合工业化的要求。从今后发展保障房情况看,发展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保障房是政府的战略目标,保障房建设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实现保障房建设目标,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

2.2.2.个别地方已经出台了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政策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河北、江苏、宁夏等个别省市通过了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一些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例如,北京在2012年8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五个部门联合《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保障房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全面推进保障房工业化和产业化,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保障房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30%以上,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

2.2.3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已经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为进一步全面推广保障房工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来试点示范工程的实践探索,各个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工业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积累了良好的经验。比如.深圳万科龙华保障房项目,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项目设计总户数4002套,分为35平方米、50平方米、70平方米三种户型。该项目采用了工业化建造技术,为今后全面开展保障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4 保障房工业化目前已经具备较好的技术支撑

我国目前通过“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保障房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建设了很多“节能节材节地型”保障房,这使得房地产开发商以提高保障房品质为出发点,有力的促进了保障房质量和性能的的提升。通过已经批准的27个“国家保障房工业化和产业化基地”,逐步形成了支撑保障房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规模化实施能力。这些现有的技术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房屋工业化结构体系、木结构房屋工业化结构体系、CSI保障房建筑体系。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保障房工业化集成技术和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它们都为保障性住房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奠定了实践基础。

2.2.5 建材等相关产业的保障,为保障房工业化推进提供了动力

在保障房工业化建造中,选择性价比合适的预制构件材料非常关键。2011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的通知》。通过信息平台,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便宜的建材产品。

3.当前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工业化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保障房建设中,推进工业化的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保障房工业现代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不够、标准制定落后于实际施工等。

3.1 对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从各地方进行保障房建设实际情况看,很多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对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推动其发展的良好机制。因为保障房建设是否节能环保、是否技术先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不是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的考核重点,绝大多数保障房相关机构总是忙于为应付各种检查准备报告,忙于在短时间内以较短工期完成建设任务量,忙于保障房建设资金筹措,很少有地方政府意识到保障房建设工业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缺乏推动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保障房产业工业化发展还没有做到规模化,保障房建设工业化建造方式的造价高于传统建造方式,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利润很低,大部分大资金不愿意承担采用工业化建造所增加的成本。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等)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是全国范围缺乏全局性激励政策。这些激励政策包括财政3.3 保障房工业化标准、规范滞后于标准、规范的制定严重滞后于3.4缺乏与保障房工业化匹配的技术人员

当前,参与保障房建设利益主体,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保障房工业化不了解和不熟悉,导致在实际工程上出现一些问题。同时,保障房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技术人员在保障房工业化相关技术储备上不足也严重不利于建设保障房,代建企业及其建设人员不熟悉预制结构体系,设计及建造过程中难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

3.3 保障房工业化科技攻关工作资金支持不足

保障房工业化建造方式目前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初期缺乏政府科技攻关投入,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会导致前期阶段的工作举步维艰,比如无法请专家制定标准、规范,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保障房工业化建设。

3.4 推进保障房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与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是矛盾的。

目前在保障房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是最低价招标,建筑施工模式已经实现了对成本的最优控制,而保障房工业化则需要大量前期的建设投入,在竞价中并不存在优势。

4.新型工业化建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议和措施

4.1 积极引进、推广适合我国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技术、构建产品工厂化生产技术、构建安装和管理技术。在对这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按照中国不同地域的特点,开发适合各个地区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

4.2建立与模数相协调的标准化体系,不断推进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相关规范的建设,特别是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设计规范及其相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计算软件,不断完善工业化建造保障房建筑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

4.3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以优秀的工业化建造保障房工程项目作为示范基地建设。根据目前中国工业化建造保障房的现状,优先选择一批量大面广的保障房建设项目作为推动其工业化的示范工程,特别是

成片建设的廉租房项目和经济适用房项目,引导工业化建造保障房按计划有序的发展。鼓励构建产品生产企业、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单位、构建安装企业在建设示范基地过程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广自己的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4.4大力发展钢结构的保障房工业化建筑。

钢结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安全、低碳环保符合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用钢量只占全国钢产量的3.5 %~4%,其中钢结构用钢量只占总用钢量的1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钢结构用钢量占建筑用钢量的30 %~40%,占钢产量的 1 5 %~ 2 5 %。当前我国的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可以利用工业化建造保障房的发展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

4.5 推行结构装修一体化的节能保障房。新建保障房必须达到建筑节能标准,并积极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节材、节水的新型材料和部品,鼓励利用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杜绝建筑毛坯房的销售,推动精装修保障房建设,在形成保障房工业化的同时提高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

4.6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保障房工业化研究中心,组织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企业单位进行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加强保障房工业化技术标准、管理模式、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另外,将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内容纳入到注册建造师、注册建筑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考核、教育培训中,建立保障房工业化建造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纪颍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7.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成套技术集成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54~56.

篇(6)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经过几年的实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思路不断创新,目标更加明确。十七大报告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七大报告不是就工业而谈新型工业化,而是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升到了一种经济发展理念,上升到了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其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内涵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为基本标志,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一系列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20多年里,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这种经济发展史上的“神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借助了工业化的巨大力量,正是工业化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在战后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在人口众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特殊国情下开始的,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数量型、低效率、低水平、污染环境的模式,伴随着高增长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未来二十年要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必须避免重走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如何实现可继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思想。在经典著作中也包含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现展理论,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观点。1972年,以D・L・米都斯为首的美国、法国、挪威等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并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增长。

可持续发展正是针对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引起的一系列恶果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基于此,可持续发展观在八十年代末一经提出,便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到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有望拉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而该政策必然带动地区及相关上市公司发展,也必将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建设。

二、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对环境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对工业化发展也形成了新的约束。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机制,我们看出了它的不可持续性。在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两者之间越来越对等,人类的文明要持续下去,工业化进程也不可能停止,那么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化,把工业化进程同绿色化结合起来,走绿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步骤。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大体上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以及作为联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两者桥梁的绿色营销。在绿色化的引导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对立体便能和谐共存。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体现和必然要求。

1、绿色化能有效地克服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绿色化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而绿色化正起了这样的保障作用。无论绿色生产、绿色营销还是绿色消费,其宗旨都是坚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坚持当代人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体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绿色生产强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则提出了三个消费原则,即倡导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追求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可持续消费。

2、绿色化能有效地促进工业化

绿色化能增加社会福利,更快更好地达到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坚持绿色化能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绿色化将使环境质量普遍提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生活状况,增加社会福利,而这正是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绿色生产将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与高产出,有效地减轻自然环境与资源所受到的压力,从而使人们的生存条件得以极大改善。绿色消费中人们消费的对象以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绿色产品为主,这就提高了消费的安全性、健康性,相应也减少了消费者因事故所受的福利损失。

三、基于绿色化理念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国际环境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在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强大的绿色技术支持,从而使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保护生态环境,以绿色化保障工业化,需要建立三大支柱:一是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二是企业界的积极支持;三是公众的广泛参与。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对企业而言,只有当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内部不经济时,即外部不经济问题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才有去解决的动力,而当外部不经济不能转化为内部不经济时,企业没有动力去解决。就这是说,对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因此,这些问题需要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来解决。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三种。

(1)经济手段。可以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手段促进经济活动的绿色化,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如减免绿色产品的税收,开征污染税,在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之上开征,超标越大,征收越多,实施“累进税”;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变资源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在此基础上,理顺资源性商品价格与制成品价格的关系,使资源保持合理开发利用;设立专项基金,在财政上对绿色产业增加投入,增加对绿色产业的信贷规模,给予利率优惠;支持绿色环保企业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为其吸收社会投资创造有利条件等。

(2)行政手段。如限期关闭或转产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企业在限定期间内使污染物的排放符合规定的标准;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

(3)法律手段。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中的正规约束,是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保障。目前已制定的有关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等,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操作性差,经常发生有法不依的情况,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执法监督,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适时调整环境评价的标准,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加强生态立法,建立生态消费制度,注重引导绿色消费,对于顺应生态保护的商品与服务,采取各种奖励和支持措施;反之,则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性税费措施等。

2、实施绿色生产,培育绿色产业

绿色生产,又称之为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定义为: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并着手实施。企业应努力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适时采用高新技术、新能源技术,实施清洁生产;选择清洁的能源和无毒、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零部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物,并保证资源的回收再用;对产生末段的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进行无二次污染的处理;产品的包装、保管、运输全过程要符合环保要求,防止污染转嫁;开发绿色产品,培育绿色产业,建设绿色产业群,推动环境标志产品的使用,树立企业绿色品牌形象等等。

篇(7)

一、市北经济开发区汽车及高端农业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情况

开发区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完善,建成“九纵十横”达50公里的道路交通体系,实现水、电、路、讯、热等“九通一平”。批准面积为2000公顷。汽车及高端农业装备产业示范基地规划总面积2000公顷,2012-2014年专项规划工业用地主要分三部分布置:一处为潮河工业区,位于潮河镇东部;第二处为东南工业组团,以五征一期厂区及其南部用地为主;第三处为西南工业组团,以五征二期厂区及其东部、北部用地为主。工业用地区块,面积约845.72公顷。

基地内主导产业以汽车、高端农业装备为主,上游产业是汽车饰件、零部件、车厢、车架等配套加工制造业,下游是为其他汽车制造企业提供汽车配件。

二、存在问题

虽然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但是离创建“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1.总量规模偏小、企业个数少。开发区汽车、农业装备及零部件产业虽然在省内有一定优势,但是与国内外大型汽车、农业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相比,如江苏苏州、湖南长沙、广西柳州,在总体规模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2.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模仿设计制造的产品居多,真正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较少。产业内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和技术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具有国内一流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机构数量偏少,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大多低于3%,科技创新驱动力小,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影响了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3.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低。关键基础零部件,诸如发动机、变速箱、高档轮胎等长期依赖外地配套,已成为开发区汽车、农业装备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4.高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体制、机制和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制约,高端人才的引进、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已有人才的留用比较困难,高速发展的工程机械产业对智力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

三、发展建议

1.加大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规模。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五莲县工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守好名片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是我们应该秉持的发展原则。我们必须依托五征集团的龙头带动优势,一是加快现有企业膨胀生产规模。突出抓好五征集团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围海工程机械设计制造项目和帅发工贸乘用车无内胎钢制车轮制造项目。二是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着力引进五征配套企业来开发区投资建厂。五征集团县外主要配套企业有167家,2012年供货额达到43.7亿元。配套企业中,省外配套企业61家,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河北等省。省内企业主要在潍坊市的诸城市、高密市等县区。配套企业中,发动机供货额15.04亿元,占县外总供货额的34.4%;变速箱及齿轮3.87亿元,占8.9%;轮胎3.47亿元,占7.9%;车桥2.83亿元,占6.48%;轮辋、钢圈2.18亿元,占5.0%。五征配套企业的引进,不但有利于五征集团加快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产业快速膨胀规模。三是适时引进新能源汽车、农业装备等整机生产企业。通过强力拉长、拉深产业链,努力把五莲县市北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 “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积极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五征集团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的研发优势,全方位加强与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对接合作,搭建院企合作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3.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所必须做好的工作。示范基地内企业要加快实施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技术改造。抓好一达燃气项目,发展优质高效的管道燃气,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减少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工程。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压缩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用电;推进丰禾生物质发电和山东澳鲁光热产业项目,优化能源结构,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抓好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进能效对标达标,开展共性、关键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能力,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削减示开发区污染物排放量,减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企业提高本质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我国工业发展新时期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做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发展。

一、新型工业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关键靠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第一要务,推动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事实表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有较发达的工业,哪个国家或地区最先、最快、最深入地推进工业化,哪个国家或地区便在经济实力上居于领先地位,甚至可以后来居上;反之,忽视、延误了工业化进程,就发展得慢,就贫穷落后。“无工不富”是真理,现代化要靠加速工业化来实现。工业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就业载体,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载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生产载体,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化进入新阶段,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循环能力,造成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引发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早期工业化国家走的是一条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传统道路,决不能再走这样的弯路。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的和谐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任务完成之后,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变化推进信息化的。我国则是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目标,这就使得我国有机会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因此,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夯实和谐社会物质基础提供制度保障

体制创新是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保持持续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就要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其发展要求的制度和体制。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开拓、创造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动力。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生产力。首先,要实施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的战略创新。工业化发展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程,也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其次,要创新分配机制。要创造既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体制和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还要创新人才机制。要建立目标明确、有效激励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做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方式灵活、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即“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建立与人才引进、人才交流、人才稳定、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回报”。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的原则,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国企改革的任务,创新企业发展机制。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制定企业导入机制、资金导入机制、项目导入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消除体制和歧视性政策,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非公有制企业权益。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帮助市场主体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换句话说,各级政府都应该从传统体制下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成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要由投资主体转变为制度的供给者和政策、规划的制订者,通过良好的公共服务来增加社会投资。各级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主要以通过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改善宏观调控体系,要把工作重点放到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上来。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但是,转变政府职能并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更缜密的规划设计,更灵活的策略和手段。在维护经济秩序和法治环境,保护各类产权,在市场准入与退出,在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功能决不能削弱,还必须强化。

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产业基础,工业化与城市化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它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必然导致产业、资本、人口的地域空间集聚,由此带动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推进工业化又要以城市为依托,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以及优位经济效益(包括地理优位、交通优位、资源优位)等,又反过来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有相互制约,又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伴随经济的增长,会出现两个最重要的变化,这就是:“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即工业化的过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变化,即城市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关系,首先是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基于这一认识,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把加速工业化放在首要位置,以此带动城市的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基本内容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但这一个降低、一个提高却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这一矛盾主要有两大突出表现:其一是三农问题比较棘手,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农业仍然是最脆弱的产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人多地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全国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其二是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发展成为人们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统筹处理好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的关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小城镇的产生和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技术进步,提高素质,鼓励乡镇企业把自身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营领域,通过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要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不仅使农民从生活上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且彻底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统筹处理好城乡就业的关系,要考虑城市就业问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同时,还应重视增加就业岗位;在鼓励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高级化,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还应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岗位。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在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时,应积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统筹处理好城乡社会发展的关系。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投资,鼓励、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统筹处理好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同时,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重建,加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大退耕还林、沙漠治理的投资,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防止水资源污染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滥用和浪费。

参考文献:

1、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行业规划司.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发展一直都很平稳,没有实质性突破,也不被外界所关注。在当前时代,积极采用新技术,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因此化工企业也不能继续闭门造车,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久远的发展。

1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开放度越来越高,全球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有化工企业超然世外的地位已然消失,国外大量的化工企业都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纷至沓来。这样无疑对我国自有化工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化工企业在这种局面下,若想有效地应对挑战获得机遇,就必须一改以往的发展模式,积极地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全面完成信息化建设,无疑就是化工企业获得更高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化工企业整体的结构会更加完善,功能会更加明确,企业整体的运转可以更加流畅,企业可以获得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由于信息的发达,化工企业还可以更迅速地了解国内外有关化工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理念,可以确保自身的发展始终与时展速度保持一致。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帮助化工企业完成全面升级的过程。

2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1信息化理念认知不足

在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历程是极其漫长的,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早期的支柱行业,在现阶段已然进入了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也正是因为漫长发展的原因,化工企业自上到下全部员工,都形成了一定的定式思维,接受新兴技术、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还是习惯以传统的生产运营方式,使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还只停留在最初的阶段,用以辅助工作,对5G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的利用率极低,这与国外先进化工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摩国外先进企业不难发现,大多数化工企业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已然实现了全自动生产,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而这是我国大多数化工企业都未做到的,企业并没有将信息化建设当作长远发展的一部分。

2.2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句空口号,企业若想完成全面信息化建设,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正是因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足,所以在建设方面,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是导致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资金的短缺会导致各类先进信息化设备引进速度缓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做不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作为基础,而在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很难吸引人才的加入,同时也无法对已有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除此之外,很多信息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是需要耗费经费去维护升级,如果企业不能平衡投入经费与维修经费,就会导致很多信息化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损坏而无法维修的情况出现,从而不能持续地提供服务。

2.3信息安全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标志性的一点就是信息的共享性。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共享性无疑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如信息获取与传递的速度大幅提高,成本就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而这背后也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对安全防护的不重视,极有可能导致公司的信息出现泄露,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化工企业缓慢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建设目前仍处于空白阶段,自身的信息安全并没有得到充足的保障。

3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3.1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发展意识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获得发展、提高竞争力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对化工企业而言也同样如此。在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明确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正确的发展意识后,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1]。在化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有关信息化技术的宣传,让企业上下都明确5G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对企业的作用,要让每个人都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足的认知,将信息化建设、创新建设等正确的发展意识有效地刻入企业文化,让企业全体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正确的发展意识的熏陶,积极配合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

3.2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将信息化作为一个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事业来进行[2]。针对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制定一个单独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定期注入资金,使信息化建设可以获得充足的支持,使现有设备可以获得及时的更新,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必要时可以成立相应的资金督查小组,确保每一份资金都如实用于信息化建设。在每年年中与年末的公司总结上,要将信息化建设后公司获得的变化与以往进行有效的对比,让企业上下都明确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改变,从而不断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3.3重视信息安全防护

信息安全是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不断对信息防火墙等一类的防护软件进行更新。要通过安全防护性能出众的安全防护设备及软件来提升对外界侵入的防护。同时还应该建立对内部的安全建设。具体可以采用分级的措施进行,不同级别的员工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一些关于企业核心利益的信息,只有企业的最高权限人才可以浏览查阅,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确保企业核心信息的安全。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内外兼顾的形式,来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

3.4完善企业信息化运作模式

现阶段,大环境中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设备的种类繁多,这些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技术,会延伸出完全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因此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层次的选择,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与自身发展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信息化建设,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帮助企业获得更为久远发展的一项计划。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当下,放眼于未来。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已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不断的升级完善,确保这些部分可以始终有效地发挥作用,对未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全面的分析,选择最适宜的技术予以引进[3]。而针对一些未引进的技术设备,也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审查,厘清它的优点与弱点,对企业发展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从而决定是否引进。要确保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并顺利运行的,以此来保障企业在提升效益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3.5扩充信息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使信息化建设发挥功用的基础条件,只有确保自身信息化人才储备充足,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得更有利的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始终坚持对自身人才的培训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储备的深度。针对企业已有员工,可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已有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针对性培训、短期培训、长期培训[4]。针对性培训就是指,当出现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或者设备时,在确认对自身企业有帮助的情况下,要帮助人才在短时间内掌握该技术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地让该技术在企业中发挥功用,创造效益。短期培训是指进行一些树立企业信息化建设脉络的培训,要让相关人才明确企业已有的信息化技术以及设备,并熟练地运用它们,来确保建设的有效性,确保这些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地发挥功用。而长期培训就是指对信息人才的思想培训,要通过不断地培训,让信息化人才明确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如安全意识培训,要从根本上让其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使其可以主动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巩固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通过意识的不断升级,带动技术的有效实施。而在引进高质量信息人才时,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企业文化,提高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使人才愿意主动地加入企业。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丰厚的薪资待遇来引进人才,通过丰厚的薪资、良好的企业文化,来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留存率。

4结语

信息时代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化工企业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完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企业一定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才是自身更长远发展的保障,明确只有加速信息化速度,企业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蓝庆新.论新型工业化下的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J].南方经济,2003(3):52-54.

[2]蓝庆新.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03(4):57-61.

篇(10)

中图分类号TQ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1-0052-01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进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经渠道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信息化成果带动工业化发展,并且以工业化具体实施环境来促进信息化建设作为指导方针,这既是化工行业建设发展的战略规划,也是我国化工行业在当前科学环境下的改革开放,顺应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进入21世纪,全球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尽十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我国得到了提高和普及。从其对企业以及政府的影响来谈,企业信息以及成为企业发展决策以及决定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信息资源。在化工行业,信息技术在化工产业进行推广应用,已经与其有机结合起来,它们已经是推进当前化工行业经济建设管理的主要信息资源。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如何利用信息化资源来加强化工行业管理水平,使企业向智能化、科学化发展,以此来提升其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当前名化工行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普及度越来越高,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信息技术与化工业高度融合作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以此来提升我国社会化工行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信息化技术在化工行业的应用融合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资源为信息载体,以化工行业生产作业为信息数据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将其应用到化工行业产品的研究、生产、营销以及日常的化工行业管理领域中来,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改善目前工业化经济信息堵塞、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共享等诸多信息问题,以此来帮助企业所存在资源上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以此来满足企业全方位一体化发展。在化工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化工行业相关人员及时掌握当前企业产品开发,产品生产维护的相关信息。并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上的战略依据。通过数据信息来提高产品的产效率、降低库存量、优化生产资源的目标。在信息化建设以及深度融合过程中,化工行业应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开发隐藏数据信息,通过科学管理来实现对化工产品生产、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生产要素的最大利用,并通过信息数据挖掘来开发出最大、最新、最优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这柄利剑,使其在生产以及管理经营上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当前,信息化建设就其软件设施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路线,它们分别是以财务一体化管理的BPR系统、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DSS、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管理系统CRM以及电子商务管理系统等多个维度。通过这些系统的有机组合,实现来化工行业生产信息数据、资金数据、产品信息以及人力资源信息的统一管理分配,促进化工行业资源的科学化发展,所以实现化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有管理、决策水平,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快速反应来满足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企业创造出更加优异的经济效益。

2 我国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特点

化工行业信息化石根据化学工业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它先后经历了由人力控制到后期半机械化自动一体化控制的过程。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才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自动化一体管理控制。 化工行业产品生产过程条件困难度比较大、危险性比较高、对于特殊的化学反应过程条件更为苛刻。如果仅用人力去控制,危险性比较大,而操作人员的经验水平要求就特别严格,所以我们在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对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控制,加强DCS以及PLC在化工控制中的融合应用。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化学气体更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影响化工产品的生产效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数字化带动生产,使化工产品的生产与人员控制进行远距离隔离,进行安全生产作业,虽然实施信息化建设可以减少企业操作人员数量,但是对控制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当多的生产设备,同一作用的设备在规格、压力、材质等设备参数上大有出入,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对这些设备参数进行统一管理。

当前大多数化工行业已经实施了信息化建设,比如在化工行业实施应用的ERP系统、DSS系统等。承然,这些软件功能具有普遍,但是对与化工行业来说,还应该有特殊要求,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高度融合,有必要要求建设企业进行二次开发,以此来满足化工行业在某些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特殊要求,达到生产与管理信息的共享。

3 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针

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建设应该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认识。信息化建设并非简单的购买计算机、建立信息网络、实施管理软件,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与物力以及人力,投入要着眼长期发展,不要局促与眼前;2)信息化建设应该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信息化建设过程应该有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应该在已有的信息化产品或者是设施上循环渐进建设,统一接口标准和产品规范;3)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好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信息化建设完成后,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对其进行计算机技术进行培养,由于改变了先前的工作方式,可能存在着某些不习惯,所以要多沟通,多部门应该协调生产。

总之,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改善化工行业资产管理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切勿盲目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这一技术资源。

篇(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先进的管理理念、信息平台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信息构建起各行各业交流的平台,大数据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而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工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下面就针对计算机软件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中的重要性作简要介绍。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企业的发展深受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两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根据最后整理的数据,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企业利益、最有益企业发展的决策,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其中关于信息的一系列处理就是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如此,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较大程度地使人力资源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总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会很大地影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软件工程与信息化平台的概念和关系

软件工程是一项包含了多种技术的综合的学科门类,具有高科技的特点。对软件进行开发和使用是一个系统、规范以及可定量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是拥有强大数据库的重要资源,企业的各种管理理念、发展模式都可以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保存,并且可以和其他的技术方案结合到一起,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的竞争力,建设信息化平台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可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处理人才,以及网络设施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设立相关部门,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开发软件工程来完善信息化平台,软件工程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发软件,而系统化的信息平台可以省时省力地采集分析数据,比如可以记录本公司员工的出勤情况,对公司的收支进行详细记录等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软件工程在信息化平台中的作用,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计算机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中的问题

3.1应用出现两级分化。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人民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现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和世界接轨,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并且已经培养了一些发展良好的开发信息化软件的公司。但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来说,大公司意识到了建设信息化平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投入了人力物力来发展信息化平台,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并且有效地对其加以应用;而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信息建设并不完善,投入的关注和资金相对较小。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2发展观念落伍。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企业置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之中,然而,还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深远影响,仍然沿用之前老旧的企业管理理念,忽视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没有利用好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另外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建设的需要,采取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措施,这样使得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软件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4.1提高生产力。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可以有利于劳动效率以及企业的产量的提高,进一步地帮助企业增加收益,提高盈利。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工程、建立信息化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速率。生产管理效率高自然会使生产力和产量提升。4.2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的发展建设中,通过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可以帮助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整合度,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3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企业的发展要靠产品的质量说话,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将生产与信息管理相结合,利用软件工程建立起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生产监督,可以帮助企业把控产品的质量,保障产品质量。4.4物资管理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企业的库存,可以有效利用存储空间,较少产品的积压,提高企业的再生产量。面对复杂的产品信息的采集,庞大的数据分析,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做出详细的分类整理,减少生产的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

5结论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寻求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而软件工程是该过程不可缺少的工具,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以及经营现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地运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泊静.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131.

[2]周红.试论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9(4):25.